营业税的计算方法范文

2023-11-21

营业税的计算方法范文第1篇

1 变换矩阵的求法

1.1 利用子空间分解

这种方法是由子空间的基合成空间的基。当一个特征值对应的初等因子很多时, 用这种方法计算将会相当复杂。

1.2 直接解方程

利用方程求变换矩阵, 首先要把T-1AT=J化成AT=TJ, 然后以矩阵T的n2个元素作为位置量, 得到一个线性方程组, 再进行求解。这种方法在计算过程中会有不少自由未知量。所以, 这种方法只能用于n很小的情况。

1.3 利用初等变换

利用初等变换可以把求方阵的特征值, 若尔当典范形, 以及相关联的可逆矩阵一并完成。下面就具体讨论一下这种方法。

2 理论推导

引理1:多项式对角矩阵的初等因子就是它的对角线元的标准分解式中的各个不可约因式的方幂。

引理2:如果存在数字矩阵P, Q∈Mn (K) 使得对称矩阵A与B的特征有:

则矩阵A与B相似。

引理3:设矩阵 () nA∈M K, 多项式矩阵 () ([]) nPλ∈M Kλ可以展开成

其中010, , , () , 0mnC C LC∈M K C≠则存在多项式矩阵 () LQλ, 以及 () RQλ数字矩阵

使得

定理:设矩阵, () nA B∈M K, A与B相似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它们的特征矩阵λE-A与λE-B等价。

证明: (⇒) 设有可逆矩阵P∈GL (n, k) , 使得1B P AP-=, 则有

因此, A与B的特征矩阵等价。

(⇐) 设有可逆矩阵P (λ) , Q (λ) ∈Gl (n, K[λ]) 使得P (λ) (λE-A) Q (λ) =λE-B

也即

根据引理3做带余除法:

代入 (4) 整理后得

上面等式的左边的次数不超过1, 因此右边的第一个因子必须是数字矩阵。再比较两边的的系数, 可见:

上边经过移项并乘以P (λ) 后, 化成:

对P (λ) 做带余除法:

并考虑到:

(7) 式可化成:

由于上面等式的右边是0次的, 因此左边λ的系数必须等于0, 即:

从而00P Q=E

说明0Q是可逆矩阵, 另一方面, 把 (6) 代入 (5) 可得00 (λE-A) Q=Q (λE-B)

再利用引理2就能得到矩阵A与B相似。

3 方法归纳

由上述论述, 求变换矩阵0Q, 使得100Q AQ-为若尔当标准形的方法归纳如下:

(1) 利用初等变换将特征矩阵λE-A化成对角形D (λ) , 即存在11P (λ) , Q (λ) 使得11P (λ) (λE-A) Q (λ) =D (λ) , 并记录下变换矩阵1Q (λ) ;

(2) 根据对角矩阵D (λ) 写出相应的若尔当标准形J;

(3) 再利用初等变换将特征矩阵λE-J也化成对角形D (λ) , 即存在22P (λ) , Q (λ) 使得22P (λ) (λE-J) Q (λ) =D (λ) , 并记录下变换矩阵2Q (λ) ;

(5) 把1Q (λ) 12Q (λ) 展成矩阵多项式: (根据引理4)

以上给出了用多项式矩阵的初等变换的方法求相似变换矩阵0Q, 使100Q AQ-为若尔当典范形。它是一种初等的方法, 计算量很大。因此, 这种方法应该说是理论上 (不考虑数值计算的计算量和稳定性) 的方法。

摘要:矩阵的若尔当典范形理论是线性代数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讨论了域F上矩阵A到它的若尔当典范形所关联的可逆矩阵Q0的一种初等计算方法。

关键词:若尔当典范形,可逆矩阵

参考文献

[1] 陈志杰.高等代数与解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 李炯生.线性代数[M].北京:中国科技技术出版社, 1987.

营业税的计算方法范文第2篇

成本管理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整体竞争实力的一项综合指标。企业要生存、求发展,就必须苦练内功,采取各种措施降低成本,以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进行生产经营,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现代企业管理更加关注成本,成本管理方法也更加科学。然而,传统的成本管理由于存在诸多缺陷,难以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必须加以改革和完善。成本管理改革只有在对传统成本管理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吸取西方先进成本管理方法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把握成本管理改革的方向,为成本管理的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提供借鉴。

一、成本管理的简要回顾

1993年前,我国企业成本核算普遍采用的是完全成本法,之后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行了现行的制造成本法取代了完全成本法。制造成本法把企业全部生产费用划分为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制造成本又分为直接费用和制造费用。直接费用主要是形成产品或劳务实体的直接材料等对象性较强的直接支出。把对产品加工过程中发生的不能直接归属某种成品的加工费用,如人工费用,水电费和折旧费等称为制造费用。制造成本法,就是对制造费用采用按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耗费作为标准分配给各自目标产品。实行制造成本法较以前的成本核算方法有利于简化成本核算,避免企业管理费用重复分配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不必要的负担,使成本构成更贴近于实际,有利于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有助于正确进行成本的预测和决策。

1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现行以产品为对象采用生产工时或机器工时来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逐渐显现出它固有的不足。制造费用是由产品加工过程中各种耗费构成的,而产品耗费的制造费用的构成因产品制造特点的不同而不同。尤其是各产品制造过程差别较大时,相应制造费用构成的差别也会特别明显。人们对把制造费用笼统地按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分配给各产品的成本计算方法提出了质疑。事实上,产品分别耗用各种费用所占费用总额的比例,绝不是仅仅用公司标准这一单一指标所能代表的。如:生产工时或机器工时耗用多的产品,其耗用的检验费用就多吗?显然未必。因为检验费用的多少与生产时间的长短没有直接的正比例关系。按照单一的工时标准分配制造费用的做法模糊了同一生产环境下不同生产方式生产不同产品发生的实际成本,这种模糊必然造成一些产品成本虚增,而另一些产品成本虚减,一定程度上违背“谁受益,谁负担;多受益,多负担“的公平配比原则,导致成本信息失真。

实例:某企业的同一生产车间本月生产的产品中有甲、乙产品,甲产品机械加工少,手工作业占比重大,属劳动密集型,发生的人工工时占本月工时的60%,且生产任务不饱满,本月停工率20%;乙产品机械加工比重大,任务饱满,发生的人工工时占本月工时的30%。该企业制造费用一贯采用人工工时进行分摊。按制造成本法分摊的结果是:甲产品分配的厂房折旧费为本月折旧费的60%;甲产品还承担了本应由乙产品主要承担的生产乙产品机器折旧费的大部分(60%)。这个事例说明,由于计算方法不科学导致高估了甲

2 产品的成本,低估了乙产品成本。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传统成本计算法上成本信息的反映是不科学的。不过,在过去计划经济占主导,粗放式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产品成本构成中的人工费、水电费和机器折旧费等制造费用占成本的比重小,所以传统成本计算法对制造费用分配的不合理数额所占比例也小,一般情况下可以忽略,加上当时的卖方市场占主导地位,产品利润率较高,保证了在单价和成本之间有一个较大的差额,足以抵消成本计算方法形成的成本失真的影响,一般不会导致严重决策失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生产导致成本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制造费用相对直接费用大幅度提高,费用构成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用传统成本计算方法计算成本产生的成本失真信息数额越来越大;况且买方市场的到来形成各制造商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许多产品的市场价格已逼近成本,客观上已容纳不了太大的成本误差。此时仍然根据传统的成本信息做出产销决策,会使一些本来是盈利的产品,在传统计算法下,决策者误以为是亏损的,从而错误的拒绝订单,丧失了市场机会。而一些产品实际是亏损的,企业却误以为是盈利的从而错误地接受订单。不仅如此,传统成本法还可以进一步造成利润报告的严重失真。

二、作业成本法及其基本方法

为适应新技术和生产适时制的要求,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术界和实务界积极研究和推行一种新的成本会计系统----作业成本法(简称ABC)或称为作业成本系统(简称ABCS)。ABC是一种以“成本驱动因素”理论为基本依据,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和形成

3 的资源耗费、作业和最终产出的关系,对成本发生的动因加以分析作为基础,来计算和控制成本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和成本管理制度。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相比,ABC的创新主要有两点:一是在成本分配方法上引入了成本动因概念,将传统的单一数量分配基准改用财务变量和非财务变量相结合的多元分配基准;二是它对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进行了延伸,强调了产品成本的全程管理,即将成本管理工作延伸到市场需求和产品设计阶段,注重优化作业链和增加顾客价值。具体表现在:

1.ABC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相比较,有如下特点:一是以作业为成本计算中心。采用ABC首先要确认从事了哪些作业,根据作业对资源的耗费归集各种作业所发生的成本,然后根据产品作业的需求量,计算耗费作业的产品成本。该成本计算方法扩大了成本计算范围,把成本计算的重心转移到耗费资源的作业上,有利于提高成本分析的清晰度,发现和减少对企业经济效益无贡献的耗费。二是设置成本库归集成本。成本库是指可用同一成本动因来解释其成本变动的同质成本结合体。例如:一个生产车间所发生的动力费用、准备调整费用、检验费用等受不同的成本驱动因素影响,应分别设置成本库进行归集。又如检验费用,也可再按材料检验、在产品检验和产成品检验分设若干个成本库进行归集。不同质的制造成本费用,通过不同的成本库进行归集,有利于发现和分析成本升降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成本控制。而现行成本计算方法是,这些费用被笼统地按统一的标准被分配到各目标产品。三是按多标准分配成本。将不同质的费用设立不同的成本库进行归集,也有利于按引起费用发生的成本动因进行分配。例如:动力费用与产品产量有关,可选择与

4 产品产量有关的成本动因,如机器小时作为分配基础;产品检验费用与检验数量有关,可选择检验数量进行分配。如此按多标准进行分配不同质的制造费用,能够为成本控制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通过分析作业成本特点可以看出,在ABC下,分配制造费用的基础,除了财务方面的指标外,还采用一些非财务方面的指标,如材料订购次数、质量检验次数等,这样在客观上对基础管理工作提了更高的要求,拓展了成本管理的深度和广度。

2. ABC计算成本的程序。一是作业分析。作业分析是指分析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服务所发生的各项活动,将同质的活动确认为作业项目的过程。作业成本分析的目的在于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分解或集合为一个计算成本和评价效果的基本单位----作业,描述有关资源是如何被消耗的,细化各项作业的投入和产出。作业项目的分解和集合工作打破了企业传统职能部门的划分界限,一项作业的分解和集合核算和或管理工作要几个相关部门的合作才能完成。二是确定资源动因,建立作业成本库,根据作业对资源的耗费,按作业项目记录归集费用,建立成本作业库。三是确定作业动因,分解作业成本。确定动因,根据产品或劳务消耗作业的数量,将作业成本分配到各成本目标中,最后计算汇总各目标产品成本。ABC细化并缩小了传统成本法的制造费用分配范围,从按生产部门统一分配改为按费用性质分设若干个成本库,按其成本动因分别进行分配,提高了成本的可归属性,可以为成本管理提供相对准确的产品或劳务成本信息。

ABC以作业成本的核算追踪了产品成本和成本积累的过程,对成本形成的“前因后果”进行追本溯源:从“前因”

营业税的计算方法范文第3篇

第六章生产类型对生产成本计算方法的影响

一、解释名词:

1、单步骤生产

2、多步骤生产

3、品种法

4、分批法

5、分步法

6、分类法

7、定额法

二、填空题

1、简单生产的企业,成本计算对象一般按()定。

2、企业的生产按生产组织的特点划分,可分为()、() 和()三种类型。

3、大量生产是指连续不断地进行()或()的生产。

4、成批生产是指按照规定的(),每隔一定时间()生产若干种产。

5、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是计算产品成本,首先要确定()。成本计算对象是()、分配的客体,也是生产费用的()。

6、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是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先将()归于某一作业,然 21

后再由每一作业成本()。

7、企业采用何种成本计算方法,主要取决于企业的()以及对()要求。

8、生产特点是影响()的决定性因素,因为生产特点影响着成本计算对象的确定,而成本计算对象又决定着()的确定、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问题。

9、成本计算期是指每次计算成本的(),即前后两次计算成本的()。

10、计算产品成本的期间并不一定完全与产品的()或()一致。一般的说,()主要取决于生产组织的特点。

三、选择题:

1、企业的生产按生产组织的特点划分,可分为()

A、大量生产、B、成批生产C、单件生产D、大批大量生产。

2、成本计算期与生产周期或会计结帐时间的关系是:()

A、可能一致B、可能不一致C、完全相同D、完全不相同。

3、生产特点对成本计算对象的影响是()

A、以产品产量为成本计算对象。B、以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C、以产品批别为成本计算对象;D、以产品生产步骤为成本计算对象。

4、生产特点对成本计算期的影响是()

A、成本计算期与会计报告期不一致。B、成本计算期与会计报告期一致;C、成本计算期与生产周期一致。D、成本计算期与会计周期不一致。

5、生产特点对在产品成本计算的影响是()

A、不计算在产品成本。即生产费用不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

B、不计算在产品费用,即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

C、计算在产品费用,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2

2D、计算在产品成本,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四、回答问题:

1、试述生产类型对产品成本计算的影响?

2.产品成本计算有哪些基本方法和辅助方法?

2

3第六章: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一、解释名词:

1、单步骤生产:单步骤生产是指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过程不能间断,不能分散在不同地点进行生产。如发电、采掘、铸造等企业。

2、多步骤生产:多步骤生产是指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过程由可以间断的若干个生产步骤所组成的生产,整个生产过程可以分别在不同的时间、地点进行,也可以由一个企业或一个车间、或几个企业、车间协作进行。

3、品种法品种法是以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按产品品种归集、分配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4、分批法分批法是以产品批别为成本计算对象,按产品品种归集、分配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5、分步法分步法是以产品的生产步骤为成本计算对象,按产品生产中各个加工步骤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

6、分类法分类法是以产品类别为成本计算对象,将生产费用先按产品的类别进行归集,计算出各类产品成本,然后再按照一定的分配标准在类内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又计算各种产品成本的方法。

7、定额法定额法是以产品定额成本为基础,加上(或减去)脱离定额差异和定额变动差异,来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题

1、简单生产的企业,成本计算对象一般按产品品种来确定。

2、企业的生产按生产组织的特点划分,可分为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和单件生产三种类型。

3、大量生产是指连续不断地进行重复生产一种或少数几种产品的生产。

4、成批生产是指按照规定的数量和规格,每隔一定时间轮番重复生产若干种产。

5、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是计算产品成本,首先要确定产品成本的计算对象。成本计算对象是生产费用归集、分配的客体,也是生产费用的承担者。

6、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是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先将制造费用归于某一作业,然后再由每一作业成本分摊到产品成本。

7、企业采用何种成本计算方法,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生产类型以及对成本的管理要求。

8、生产特点是影响成本计算方法的决定性因素,因为生产特点影响着成本计算对象的确定,而成本计算对象又决定着产品成本计算期的确定、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问题。

9、成本计算期是指每次计算成本的起止日期,即前后两次计算成本的时间间隔。

10、计算产品成本的期间并不一定完全与产品的生产周期或会计结帐期一致。一般的说,成本计算期主要取决于生产组织的特点。

三、选择题:

1、企业的生产按生产组织的特点划分,可分为(ABC)

A、大量生产、B、成批生产C、单件生产D、大批大量生产。

2、成本计算期与生产周期或会计结帐时间的关系是:(AB)

A、可能一致B、可能不一致C、完全相同D、完全不相同。

3、生产特点对成本计算对象的影响是(BCD)

A、以产品产量为成本计算对象。B、以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C、以产品批别 2

4为成本计算对象;D、以产品生产步骤为成本计算对象。

4、生产特点对成本计算期的影响是(BC)

A、成本计算期与会计报告期不一致。B、成本计算期与会计报告期一致;C、成本计算期与生产周期一致。D、成本计算期与会计周期不一致。

5、生产特点对在产品成本计算的影响是(AD)

A、不计算在产品成本。即生产费用不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

B、不计算在产品费用,即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

C、计算在产品费用,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D、计算在产品成本,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营业税的计算方法范文第4篇

1. 过滤法例1. 如何除去食盐中的泥沙。NaCl(CaCO3)

2. 结晶法例2. 如何除去硝酸钾中少量的氯化钠。

3、用磁铁吸引:如Cu(Fe)

二、化学除杂方法

1.沉淀法:使混合物中的杂质与适当试剂反应,生成沉淀通过过滤而除去。

练习用沉淀法除去杂质(括号内的物质是杂质)

A.KN03 [Ba(N03)2]B.NaCl [BaCl2]C.NaN03 [NaCl]D. NaOH [Ca(OH)2]

2.气体法

将混合物中的杂质与适当试剂反应变成气体而除去。

如:硝酸钠固体中含有少量碳酸钠杂质,可将混合物加水溶解,再加入适量稀硝酸溶液,硝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硝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再蒸发滤液,获得硝酸钠固体。

练习2.下列混合物中的杂质(括号内的物质是杂质)适宜用气体法除去的是:()

A.NaN03 [Ba(N03)2] B.NaCl [Mg(OH)2]C.KN03 [K2C03]D.Na2S04 [MgS04]

3.置换法: 将混合物中的杂质与适量试剂通过发生置换反应而除去。

如:硫酸锌固体中含有少量硫酸铜杂质,可将混合物溶解之后,加入适量锌粉,再过滤除去被置换出来的铜,蒸发滤液获得硫酸锌固体。

(1)酸与金属:如Cu(Fe)

(2)金属与盐:如Hg(Cu)Mg(Zn)

(3)还原剂与金属氧化物如Cu(CuO)

4.吸收法:两种以上混合气体中的杂质被某种溶剂或溶液吸收,而要提纯的气体不能被吸收时,可用此方法。如:一氧化碳中含有二氧化碳时,可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氢氧化钠的溶液。

5.加热法:将混合物中的杂质用化学方法转化成其它物质。

如:氧化钙中含有碳酸钙,可采用高温燃烧的方法,使碳酸钙高温分解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扩散到空气中,除去杂质。

6、溶解法:如C(CuO)

练习:出去括号中的杂质,能写出化学方程式的写出化学方程式

营业税的计算方法范文第5篇

网友回答 2014-11-17 《劳动合同法》第47条“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27条“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的月工资按照劳动者应得工资计算,包括计时工资或者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贴和补贴等货币性收入。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劳动者工作不满12个月的,按照实际工作的月数计算平均工资。”可见,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基数是按劳动者应得工资计算。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基数是12个月的平均应得工资,应得工资包括

1、单位代扣代缴的社保、住房公积金——应包含在经济补偿金计算基数中根据法律规定,社保、住房公积金是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按一定比例缴纳。用人单位每月代劳动者代扣代缴的个人部分,最后仍进入劳动者个人社保或公积金账户,是个人的货币性收入,属于工资的组成部分。所以个人代扣代缴部分应包含在经济补偿金计算基数中。

2、津贴、补贴、奖金、加班工资、特殊津贴等应计算在计算基数中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组成部分的规定》第四条:“工资总额由下列六个部分组成(1)计时工资;(2)计件工资;(3)奖金;(4)津贴和补贴;(5)加班加点工资;(6)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可见,凡是符合工资组成部分的,包括奖金、津贴、补贴、加班工资、特殊津贴等属于工资收入的,都应计入经济补偿金计算基数。

3、合同“年终十三薪”是否计算在“前12个月工资”之中?——有条件的计算在内如果合同中关于年终十三薪是附条件的,比如工作满一年或考核合格可拿十三薪的,那么第十三薪并不是必然的应得工资,如果劳动合同中约定年终统一发放十三薪(不附带兑现条件),那么十三薪属于年终工资收入,应计算在“前12个月工资”之中

4、是税前工资还是税后工资?——税前工资法律虽然没有明确规定经济补偿金计算基数——前12个月工资是否是扣除个人所得税后的工资,但是《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规定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基数是按劳动者应得工资计算。应得工资通常指税前工资关于经济补偿金是否缴税,也有明文规定。《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有企业职工因解除劳动合同取得一次性补偿收入征免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77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征免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1]157号关于辞退职工经济补偿的个人所得税的征收都有规定。对劳动者取得的经济补偿金,只有在高过一定总额之后再通过法定计算方式缴税。如果劳动者取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金在当地上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因此,公司要以税后工资作为经济补偿金计算基数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基数是以实发工资还是应发工资计算?

营业税的计算方法范文第6篇

社会养老保险:按现行政策,个人社保退休金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基础养老金,即上上海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

一是个人账户养老金,包括个人每月缴纳的养老金、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养老金和滚存的利息。

个人领取社保退休金的年龄为男性60周岁,女性55周岁。

用公式来表示:个人月领社保退休金=上上海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每月缴纳的养老金+企业为职工缴纳养老金划转个人账户部分+滚存利息)/120。

其中,基础养老金部分与本市平均工资有关,与个人收入水平无关。

上一篇:英语教师教学心得范文下一篇:应用文写作的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