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论文范文

2023-11-26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1 诗歌审美性教学的意义

诗歌审美性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活动, 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诗歌的解读, 去欣赏美、感受美, 最终能创造美。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审美感受、形象思维、创造表现等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高中语文新课程中的诗歌审美性教学, 不同于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 它是在文学作品所展示的审美世界中, 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去感受美, 欣赏美, 创造美, 最终把文学教学的目的落到实处。因此, 只有在认知教学的同时注重和加强审美教学, 才能体现语文的本质特性, 才能还原语文教学的本质, 达到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开拓情感的审美发展, 建构学生的审美人格, 实现诗歌教学的最终目的。

2 实现新课程诗歌审美性教学的基本策略

2.1 拓宽学生的诗歌审美的视界

在诗歌教学中拓展学生的审美视界就是交给学生一双在诗歌世界中发现美的眼睛, 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仔细发现和细细地品味诗歌文本的美, 感受诗歌中情感的审美性表达感受诗歌中意境的艺术性创设, 感受诗歌语言独特的内蕴美。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诗初看平淡无奇, 细细品味, 方悟其意境深远。“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 热爱大自然的情趣。“见”者是无意所见, 刻画了一个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和一种令人神往的清闲、洒脱、无我之境。此外, 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中的“浮”字, 王之涣“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度”字, 杜甫“随风潜入夜”的“潜”字, 王维“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圆”二字都值得我们“推敲”, 都可从中感知寓动于静, 以有声衬无声等诗之意境。因此, 诗歌中审美性的情感表达方式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都是诗歌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的审美对象。

2.2 注重引导学生的审美情感心理

诗歌审美性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审美情感心理的发展规律。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其明显的心理特征, 例如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往往是对形象和意境审美更容易领悟。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运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可以更加有效的促进学生对诗歌作品形象和意境美的审美体验。如指导学生朗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三、四节时, 就要学生通过其心理变化想象出杜甫在诗中所展现的是自己面临大自然如此严重的威胁, 却联系国家多难, 从自己的困苦联系到人民的痛苦, 渴望早日结束这深重的灾难。这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广大人民, 只要能尽快解决所有人的困难, 自己茅屋“独破”、“死亦足”的情景。只有让学生在心理中展开这种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想象, 才能理解诗人在作品中所抒发的那种置自己于度外, 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和胸襟, 才能体会到诗人对“安史之乱”的痛恨和对国家人民的同情与关怀。因此, 实际教学中利用学生这一心理规律以更好调动学生的审美心理, 加强教学效果。这一教学实例, 就是运用了学生心理特点, 运用学生的擅长形象思维的特点来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2.3 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教学环境的审美创设

诗歌作品本身也是有情境的, “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诗歌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情境对教学效果的作用, 恰当地创设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 促进新课程诗歌教学目标的实现。诗歌课堂教学中, 情境具有双重含意, 一是指诗歌文本里的情境。教师要充分利用诗歌文本的意境, 引导学生获得审美体验。二是教师在课堂上, 通过语言描绘创设的情景, 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课堂练习也应渗透着情境, 让学生在情感的审美中去完成, 引导学生体验到诗歌的情景之美。如卞之琳的《断章》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但是诗人却用地点、景物、意象的排列组合, 表达了常人司空见惯却又难以言说的人生体验和情绪。

2.4 恰当地引导学生诵读, 进入诗歌文本意境

在高中语文新课程诗歌教学的课堂上, 恰当地引导学生诵读是必要的教学手段。诵读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让学生感悟作品美好的情味, 进入诗歌文本的优美意境, 培养学生的审美人格。感情深挚的语言, 意境深远的作品, 不读无从感悟得出其中的审美属性。如《念奴娇》 (苏轼) 所表达的怀古的缅怀激越之情, 《石头城》 (刘禹锡) 作者对历史苍桑感慨的形象化表达, 《秋思》 (马致远) 则借助一组意象来表达漂泊游子的羁旅之愁, 不读是难以真切地感受得出其中的审美意味的。

总之, 高中语文新课程中的诗歌审美性教学, 只有在认知教学的同时, 注重和加强审美教学, 才能体现诗歌教学的本质特性, 使学生体验到诗歌的美, 在诗歌阅读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 达到塑造学生审美人格的高度, 最终实现高中语文新课程诗歌教学要求, 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摘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 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提高文学修养。”由此不难看出, 审美性教学注重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开拓情感的自由空间, 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 最终塑造学生的审美人格。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程,审美教学

参考文献

[1] 姚晓峰.新课标下古典诗文鉴赏方法初探[J].福建教学研究, 2009 (4) .

[2] 王颖.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J].常州师专学报, 2002 (2) .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就是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在高中阶段开展鉴赏性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们的诗歌鉴赏能力,还能够陶冶情操。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高中语文的诗歌鉴赏性教学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改;诗歌鉴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鉴赏性教学,让学生们能够在学习中享受诗歌的美妙,进而提升学生们对于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培养了学生们对于美的欣赏意识,塑造了学生们对于诗歌的鉴赏人格。在新课改要求下,我们应更加重视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性教学的方式方法,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素质教育。

一、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

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领域当中,始终存在着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包括课堂的教学缺乏科学性、教学的目标背离提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诗歌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导致教学的过程过于程式化。再就是,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化,曲解了高考的标准,将诗歌教学转化为了一种应试训练。所以,回归诗歌的人文价值,推进诗歌的鉴赏性教学发展是落实新课改教学要求、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个人鉴赏能力、培养学生诗歌鉴赏个性的重要途径。

二、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性教学内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性教学的过程就是高中语文教师主动发掘出诗歌鉴赏因素,以鉴赏方式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实践鉴赏阅读,使学生获得鉴赏体验的过程。这也是高中阶段塑造学生鉴赏人格的一种教学方式。鉴赏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激励同学们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培养学生形象思维、鉴赏感受和创造表现的能力,提升学生总体的鉴赏鉴赏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也是对语文认知教学和语文技能培训的一种发展和升华,提升了认知教学的效果,凝练了技能训练的内容。

三、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性教学出现的问题

1、曲解高考标准。很多教师凭借多年的经验自主定位了高考对于诗歌鉴赏的要求标准,甚至会造成一种曲解,造成了诗歌教学目标定位出现偏差。很多教师为了应付高考,将高中语文的诗歌教学定义为一种死记硬背的硬性知识点,学生在反复地练习中很容易对诗歌产生疲惫的心理,只能够实现对于基础知识的硬性掌握。

2、教学观念陈旧。很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过于墨守陈规,始终走的都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文意,再带领学生分析主题主旨的老方法,比如说《离骚》《饮酒》这些经典的诗文充分透视着诗人伟大的人格,在这些诗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从人格美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们体会诗歌中体现的人情美以及作品当中的自然之美,这也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好素材。但是,大多数教师没有这样的实践,破坏了诗歌固有的鉴赏特征。

四、高中语文鉴赏性教学的有效性原则

诗歌本身就是一种美的存在,是鉴赏的客体,所以诗歌具备了鉴赏属性,作为一种鉴赏对象存在。在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负责的就是引导学生产生诗歌阅读的鉴赏体验,不要过多地添加主观的应试思维,来束缚学生的思维。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出诗歌本身的鉴赏点,并帮助学生发现并赏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体现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下标准教学模式。

五、高中语文鉴赏性教学的实践策略

1、拓展学生视界。诗歌教学本身就是一个鉴赏过程,美是没有界限的,所以高中语文诗歌的鉴赏性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的知识,比如说在李白的《蜀道难》教学鉴赏过程中,老师在讲解诗句的过程中,可以随机插入李白的种种事迹,联系李白在同时期创作的诗歌内容来分析和讲解李白在这篇文章中想要抒发的情愫。这样不仅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于李白的了解,而且丰富了课堂的内容。

2、提升教师素质。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推行,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在逐步提高,这对于高中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了,高中语文教师在诗歌鉴赏的主体鉴赏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首先,教师自身的鉴赏观点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鉴别方向。其次,教师自身的鉴赏风格也会对学生们的鉴赏个性造成很深的影响。所以,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定期进行职业培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与时俱进地进行语文教学,才能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左右逢源,拓展学生们的鉴赏视界,全面提升学生们的鉴赏观。

3、构建民主课堂。一千个人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诗歌的鉴赏本身就不是单一性的,教师应该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对于诗歌的不同角度的理解,鼓励同学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来丰富整个诗歌的内涵,教师只要以指导方式来引导学生们走向正确的思路就好。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诗歌鉴赏性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对于诗歌的个性化鉴赏阅读,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地进行诗歌的鉴赏分析和指导,争取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对于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和鉴赏人格塑造,全面提高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新时代的素质教育。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1 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现状

1.1现当代诗歌的教学理念相对滞后

语文新课程倡导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做到文本、学生、教师能够互相“对话”[2],即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能围绕文本内容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对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际上, 很多高中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不甚理想, 这与其对现当代诗歌的理论认知相对薄弱有很大关系。很多语文教师在驾驭诗歌理论方面缺乏一定的厚度, 主要表现在:教师面对现当代诗歌不知从何着手,只能依靠教学参考资料或局限于教材进行教学。另外,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诗歌的教学方法比较模糊,且将教学侧重点放在考试上。在这种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中,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而且破坏了诗歌原本的审美境界, 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现当代诗歌的兴趣。

1.2 学生的阅读面较为狭窄

相对于其他主要科目, 很多学生花在学习语文的时间相对较少, 而花在课外审阅现当代诗歌的时间则少之又少。我国现当代诗歌发展已有近一百年历史, 而学生能说出口的现当代诗人名字的可能只有几个, 更不用说对现当代诗歌真实面貌的了解了。学生现当代诗歌知识的匮乏, 不能真正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深意和美感, 继而对学习现当代诗歌缺乏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种恶性循环中,使高中现当代诗歌的教学陷入困境。

2提高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效果的建议

2.1 利用音乐渲染诗歌课堂教学的情境

诗歌是诗人情感表达的一种载体, 而音乐是作曲家情感和心灵的一种倾诉方式, 从这方面来说诗歌和音乐具有一定的共通性[3]。音乐能起到抚慰心灵、调动情感、营造气氛、渲染情境的功效,并能启发人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而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大多是含蓄的,且内涵丰富,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深入挖掘才能获得的一种的艺术形式。若能创造出一种有益于探索的情境,则能对挖掘诗歌含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若在课堂中利用音乐进行现当代诗歌教学, 可渲染出有益于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情境。在创设出的情境下,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挖掘出诗歌中更深层次的含义,这对进行现当代诗歌教学是十分有利的。

例如,现在学生普遍喜欢流行音乐,可根据诗歌内容选择有一定关联性的流行音乐创设出情境。如学习舒婷的《致橡树》,这是一首爱情诗,诗歌所要表达是一种至死不渝、唯美动人的爱情观念。教师可选择王菲和陈奕迅的《因为爱情》作为背景音乐。在悠扬、感人的旋律和节奏中,教师饱含感情朗诵着诗句,音乐和诗的意境配合恰到好处, 学生则不由自主地进入所创设的情境中,课堂气氛也因此推向高潮。

2.2 善于用语调来表现诗歌的情感

不同的诗歌可能包含不同的情感, 语调则是一种能表现不同情感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注重从这些细节处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从而培养学生挖掘诗歌内涵的能力。为提高诗歌教学课堂的气氛,教师可灵活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能够全部参与进来,通过培养学生对语调的把握而掌握诗歌的情感。

例如,在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让学生先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然后每一小组推选出在朗诵方面最突出的同学作为代表进行朗诵。在每一位代表朗诵完后,教师应及时给予评价,对于表现突出的要予以表扬,对于不足处要指出并给予鼓励。然后推选出语调表现最准确,最符合诗歌基调的一组作为获胜组。通过这种带有娱乐性以及竞争性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现当代诗歌的兴趣。并开始注重从细节处体会诗歌的内在含义。

摘要:现当代诗歌是文学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而诗人的感情表达很多时候都不是直白吐露的,而是深藏于字里行间。这就要求鉴赏者在鉴赏的过程中进行再创造。但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生活阅历以及文化底蕴有限,因而对现当代诗歌中所蕴含的内容或情感不能很好地掌握或理解,从而对学习现当代诗歌失去兴趣或表现淡漠。这让现当代诗歌的教学陷入困境。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对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进行重新审视,从而探索出有效的解决路径。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作为生活在世俗中的普普通通的封建社会的文人, 他们不但有着关心国家人民的严肃的政治情感, 而且还有着丰富的世俗情怀;他们不但要作“发乎情, 止乎礼”的诗歌, 也还要抒发自己的“荡涤放情志, 何为自结束”的世俗情感, 这一冠冕当属《古诗十九首》了。

《古诗十九首》虽不是一时一人之作, 思想感情也比较复杂, 但其中却贯穿着一个共同的基调, 那就是对于生命短促, 人生无常的强烈感伤, 绝大多数诗篇的内容表现与情感抒发都是基于这一点而展开的。这组诗的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两大类, 即求官不遂仕途失意和思妇的离别相思。

东汉中晚期, 王朝腐败, 政治黑暗, 科举制度破坏殆尽, 这就堵塞了一般士人的出路, 而士人都怀有强烈的功名意识, 为求得一官半职不惜背井离乡, 游京师、谒都郡, 但事实上大多数士人是投奔无门, 空怀报复, 这使他们感到极大的痛苦和困惑。在他们的伤时失意之作中表现着矛盾、苦闷的哀伤, 叙述着那种被压抑与折磨的复杂的人生感受。如:

青青陵是柏, 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 忽如远行客。

《青青陵是柏》

今日良宴会, 欢乐难俱陈。弹筝奋逸响, 新声妙入神。

《今日良宴会》

驱车上东门, 遥望郭北墓。白杨何箫箫, 松柏夹广路。

《驱车上东门》

《古诗十九首》中突出表现了离人相思的主题, 它包括了夫妇之间、恋人之间、朋友之间, 以及游子对于故乡思念, 从这一点讲, 钟嵘说它“其源出于《国风》”可谓真知灼见。在《诗经·国风》中有很多例证, 像《周南·殷其雷》、《王风·君子于役》等抒写男女相思之情可谓深矣。但是, 和《诗经》这些作品相比, 《古诗十九首》的这些相思之作并非是传达统题材的重复, 而是增加了更为深沉的内容, 那就是人生短促的生命意识。如:《冉冉孤生竹》这样写道:

冉冉孤生竹, 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 兔丝附女罗。

兔丝生有时, 夫妇会有宜。千里远结婚, 悠悠隔南陂。

思君另人才, 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 含莫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 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 贱妾亦何为!

这首诗写的是新婚久别后的妻子对远方丈夫的刻骨相思, 从这一点看, 它与《诗经·卫风·伯兮》是完全一样的。可是, 《伯兮》中的女主人公尽管有“自伯之东, 首如飞蓬。”的怅怨和“怨言思伯, 甘心首疾”的相思之苦, 却没有感叹人生短促的生命意识。《冉冉孤生竹》却恰恰突出了这一思想。在诗人看来, 这种男女离别的痛苦不但在于相思, 而且还在于光阴的流逝, 久别的夫妇虽然会有团聚的日子, 但青春的年华却一去不复返。它已像盛开的蕙兰花一样调零, 正因为有了这种生命的感伤, 才使这首诗有了更深的内蕴, 它启发读者要珍惜爱情, 更要珍惜青春, 珍惜朝气蓬勃的生命。也正因为青春的可贵才足以显见爱情价值的无限。《客行虽去乐, 不如早旋归》 (《名月何皎皎》) , 在诗人看来, 纵使出外游学求仕获得功名利禄的满足, 又怎能比得上夫妻之间的相伴相随呢?得意者如此, 对失意者来说, 那种离别之情更加沉痛万分。功名未就, 有家难归。“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 这种难遣的忧伤只有陪伴终生了。

由此可见, 这写游子思妇的五言诗表现了汉代文人的生命意识。它的内蕴远远超出了男女相思之外, 也使它与《诗经》中那此问题之作有了明显的时代意识差别, 它既是男女之情的表露, 更是个体生命意识的高扬;既表现了汉代文人对生命问题的时代思考, 又突出了汉代文人的世俗情怀。

这种人生感伤在《古诗十九首》中主要是以抒男女相思之情、发人生短促之慨表现的, 实际上这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一般文人士子共同的世俗情感, 它实质上是文人士子对自己在封建社会所面临人生命运的一种深刻思考。诗人们高唱:

“荡涤放情志, 何为自结束?” (《东城高且长》)

“昼短苦夜长, 何不秉烛游?” (《生年不满百》)

《驱车上东门》既否定了追求“立身”、“荣名”的坚贞, 也怀疑着虚空的神仙。人生之中谁都逃脱不掉一死, 所以不如饮美酒, 被服纨与素, 只有及时行乐才是真的, 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贪图享乐、腐败、堕落, 其实, 恰恰相反, 它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 人对自己的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 把握和追求, 是从个体自我的角度来反求人生的价值, 因而具有生命哲学的深刻内涵。

这种由政治感伤到人生感伤的过度变化, 是封建社会文人个体自我意识觉醒的结果, 是对于萌生于先秦的这种自我意识的继承。它表现了从汉初以来就已经深化的人的生命哲学意识, 代表了一个新的时代文化思潮的兴起。

生命无常, 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 从建安到晋宋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和空间内弥漫开来, 成为一个时代的典型音调。如:曹操的“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曹丕的“人生处一世, 去若朝露唏。年在桑榆间, 影响不能追。”阮籍的“人生若尘露, 天道邈悠悠……”陆机的“天道信崇替, 人生安得长, 慷慨惟平生, 俯仰独悲伤。”王羲之的“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 同一感叹, 同一思绪, 同一音调, 即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古诗十九首》的无名氏们则援琴鸣弦, 短歌微吟, 吟叹着:天涯沦落人的凄楚, 怀才不遇的郁愤, 有情人缱绻离别的伤痛, 那源于诗人心底的如此细腻真切的情感不觉在我们心底荡起涟漪且不断荡漾开来, 是共鸣, 是感动, 是回味, 是思索。

摘要:关于“感伤”这一主题:在历代文人作品中都有体现, 像《诗经》屈原的作品中都有较鲜明的抒发, 可以将此类感伤概括为一种政治感伤, 而作为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的代表《古诗十九首》, 其感伤则为一种人生感伤, 足见其区别, 而从这种由政治感伤向人生感伤的过渡可以看出感伤所伴随历史时间性, 且又体现了人的生命哲学意识。

关键词:感伤主题,感伤,相思

参考文献

[1] 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陕西人民出版社.

[2] 诗经鉴赏辞典[M].安徽文艺出版社.

[3] 李泽厚.美学三书[M].安徽文艺出版社.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考纲陈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 (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即我们平时讲的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写明白:此诗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

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⒉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2012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

鉴赏诗歌形象应注意以下两点。

1.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

要做好诗歌鉴赏题,应了解传统审美习惯,主要有下列几点:

(1)望月怀远,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望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如柳宗元的"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

(4)折柳送别。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间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情,给人以悠长的回味。

(5)闻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听梧桐而心悲凉。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

2.抓意象的特殊内涵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以折柳表惜别。"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西安灞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灞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送别的地方,在灞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3)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 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4)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中,菊花无疑已成为诗人人格的写照。

(5)梅花象征傲霜斗雪、不怕挫折打击、纯净高尚的精神追求。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6)松树象征坚贞高洁的品格。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7)莲用来表达爱情。由于"莲"与"伶"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伶子","青"即"清"。这里是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8)梧桐象征凄凉悲伤。梧桐在古典诗词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象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渲染一种凄婉悲凉的气氛,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等。

(9)杜鹃鸟象征凄凉哀伤。由于"杜宇魂化杜鹃"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杜鹃这一形象在古诗中固定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10)鹧鸪鸟象征离愁别绪。由于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人对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因此,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就有了特定的内蕴。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处"(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及技巧

(一)高考诗歌鉴赏的第一步:整体感知诗歌主旨

例1.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析:忌先扣某些字眼,如“苦”“愁”“寂寞”等字眼,以免扰乱全局理解,以为是概叹梅之不幸,生怜惜之情。应当先整体把握作者用先抑后扬手法,赞美梅花高格劲节美好品质意境。

(二)高考诗歌鉴赏的第二步:组合意象,探究诗歌内涵

1.借助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龙》)。品味意境感知意象,就要借助意象。

例: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2.借助意象,体味诗歌情感。

例: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从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

(三)高考诗歌鉴赏的第三步:认知诗歌精妙词语体会意境

1、认知精妙词语:生动、富有表现力词语(动词、形容词、虚词等)

例:明月别枝惊鹊 惊:使„„鹊惊 日出江花红胜火 胜:超过

山寺月中寻桂子 寻:找 体会意境:明月别枝惊鹊(依恋美好情);“寻”、“看”(清闲、幽静)

2、领会诗歌意境创作的方法

①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②表达技巧:

虚实结合、烘托、比喻、夸张、用典、联想与想象等

(四)高考诗歌鉴赏的第第四步:抓住诗歌的诗眼体会主旨

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眼为“心远”。因为“心远”所以,“无车马喧”、“地自偏”、不必辨言。“真意”虽比“心远”深一层,但也是从“心远”中生出来的。将“心远”与各组合的意象印证,本诗主旨“退隐后对尘世超脱的心境”就非常明确了。

(五)高考诗歌鉴赏的第第五步:多角度领会诗歌

①理解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与作品风格:

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 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

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

②体察背景:

同是烽火战争-唐朝安边创立功业,南宋收复失地悲壮。

③注意题目

观书有感二首(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④注意注释:

闺意献张水部(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释]这是朱庆馀参加考试前呈献给考官水部员外郎张籍,以试探底细的诗。

酬朱庆馀(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抵万金。

⑤注意比较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飐风:在风中摇摆。

②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之点。

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王诗中少女美丽,欢快,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花草类 (1)菊:隐逸、高洁、脱俗 (2)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3)兰:高洁 (4)牡丹:富贵、美好 (5)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6)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7)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8)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生活的轨迹就是一个永恒的圆,终点也就是起点。 关心如火把,上进心像梯子,责任心是勇气的指向标。 树木类 (1)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2)黄叶:凋零、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3)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4)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5)竹:气节、积极向上 (6)梧桐:凄苦 (7)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风霜雨雪云类 (1)海浪:人生的起伏 (2)东风:春天、美好 (3)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4)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5)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6)海浪的汹涌:人生凶险、江湖诡谲 (7)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8)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9)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10)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11)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12)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13)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14)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动物类 (1)子规:悲惨、凄惨 (2)鱼:自由、惬意 (3)鸿鹄:理想、追求 (4)猿猴:哀伤、凄厉 (5)乌鸦:小人、俗客庸夫 (6)沙鸥:飘零、伤感 (7)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8)(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9)(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10)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器物类 (1)玉:高洁、脱俗 (2)簪缨(冠):官位、名望 颜色类 (1)白:纯洁无瑕、丧事 (2)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 (3)绿:希望、活力、和平 (4)蓝:高雅、忧郁 (5)黄:温暖、平和 (6)紫:高贵、利国利民 (7)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对死者的怀念、命途的多舛 除非你自己弯下腰,否则没人会跳到你的背上。 成功的画卷,要用自信的画笔去描绘。 其他类 (1)英雄:追慕、自愧自叹 (2)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 (3)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4)草原: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 (5)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6)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7)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 (8)城市(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 (9)破晓:初现希望 (10)朝阳:希望、朝气、活力 (11)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 (12)深夜:愁思怀旧

二、诗歌的语言 这部分涉及的考点有炼字、音韵、格律(押韵、对仗等)、简繁、用典等。在这里我们把炼字以外的内容称之为炼篇。 1.炼字。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艺术,古往今来的诗家都非常重视炼字,有“诗眼”“词眼”之说。一般指五言之中第三字,七言之中第五字,也有以第二字、第四字乃至末字为“眼”的。其实“眼”就是诗句的关键处,不拘在腰在膝在足。动词、形容词等是古诗炼字的重要内容,其他一些词语如名词(意象名词、表颜色的词)、副词、数量词也常常耐人寻味。 还有一些特殊形式的词语,如叠词、拟声词、意象名词罗列等,常能表现出特殊的表达效果: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多个名词连用,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 2.炼篇。对于绝大多数的诗,炼字只是其锤炼语言的一部分,如果一味强调炼字,就会使诗歌陷于“有句无篇”的误区,所以诗人们同时也非常重视对“篇”的锤炼,即应包括格律的锤炼与总体语言风格的把握。 总体的语言特色包括一句话或者全篇的语言特色。诗歌的语言风格常见的有平淡、工丽、直率、委婉(含蓄)、清新、简洁、明快、自然、飘逸、清幽、雄奇、豪放、浑厚、旷达、悲慨、苍凉、沉郁、低沉、舒缓、洗练等。需要指出的是每一个诗人都有各自的风格特点,而同一个诗人也可能具有多种风格。 3.注意诗歌语言的变形。诗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要把握词性的改变,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了解诗歌组织语言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如果别人给我一枚枫叶,我将还他整片枫林。 今天你抛弃时间,明天你将被时间抛弃。

三、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表达技巧指的就是在进行诗歌创作活动时所运用的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而就古代诗歌而言,描写、抒情两种表达方式比较常见,是考查的重点。 2.抒情方式 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等。一般情况下,写什么景抒什么情。个别时候以乐景抒哀情,目的是增加哀的程度。 3.表现手法 主要有渲染、烘托(包括正衬和反衬)、白描、悬念、赋比兴、联想想象、动静相衬、以动写静、列锦(名词罗列)、虚实结合、欲扬先抑、寓褒于贬、明褒实贬、言此意彼、换位思考、画龙点睛、以小见大、语序倒置、情景理合一,等等。 4.行文结构 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承上启下、起承转合、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衔接、铺垫、伏笔、照应等。 5.材料取舍 有主次、详略、繁简等等。材料是构成文章的血肉,材料的详略取舍往往体现了作者的用意。 6.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对比、起兴、反复、设问、互文、用典、象征、寄寓、寄托等。在实际运用中,多种修辞往往是交叉在一起的。

上一篇:高中体育课程性质论文范文下一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