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通信的基本原理范文

2023-09-23

卫星通信的基本原理范文第1篇

【摘要】通信原理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针对目前通信原理课程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注重与先修课程的紧密联系、注重学生对系统的理解、采用启发式辅助教学和采用MATLAB辅助教学的教学模式优化探索,来改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思考的能力。

【关键词】通信原理 教学改革 教学优化

【基金项目】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改革项目(JG00214JX62)资助。

一、通信原理课程的特点

通信原理是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具有理论性强、综合性强和实践性强的特点,也是高校通信信息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或复试必考科目之一。同时,通信原理也是无线通信等其他通信技术的基础,对其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对目前和未来广泛使用的新型通信技术的理解。

通信原理课程的先修课程很多,包括高等数学、概率统计、随机信号处理、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等理论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涉及的知识面广,知识点多,且许多知识点都有复杂的公式及推导,理解难度大。

二、目前教学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

南京邮电大学通信原理课程采用的教材为樊昌信、曹丽娜编著的《通信原理(第6版)》[1],主要内容分为绪论、预备知识、信道、模拟通信系统、数字通信系统、模拟信号的数字转换,其它通信相关知识等,知识分块清楚,便于学生梳理。课程教授主要采用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箱实验仿真为辅助,理论教学采用PPT与板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目前教学模式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

1.对《信号与系统》课程联系不紧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点的透彻理解。尽管《通信原理(第6版)》中有两章预备章节《确知信号》和《随机过程》,对《信号与系统》课程中有关的预备知识进行了复习,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些预备知识对于本课程的理解还不够。其原因是《信号与系统》与本课程的联系非常紧密,其知识点贯穿在整个章节中[2]。例如:通信原理课程中基带传输系统和调制传输系统的原理讲解都在频域中进行,涉及到《信号与系统》中基本信号的频域分析,信号通过系统后的变化等。笔者发现学生对《信号与系统》相关知识的遗忘严重影响了对通信原理课程的理解。

2.知识点的讲授偏重理论上的理解,未纳入系统中让学生领会。由于通信原理课程理论性很强,很多小节都设及到大量的公式,在教学中往往会偏重通过板书推导一遍来理解此知识点,导致的一个问题是学生单单从理论上理解了这个知识点,但对为什么需要这样,对整个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或作用不明确甚至没有概念。

3.目前通信原理课程讲解主要是“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积极性。由于通信原理课程理论性强的特性,教师在讲解此课程中无法回避理论知识的传授,但由于理论知识的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课堂活跃性不够,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导致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也仅限于解题。

4.目前,通信原理课程的实验主要以实验箱实验仿真为主,实验箱仿真的目的主要是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但是由于实验课课时有限,加上实验课滞后于理论课,对理论教学的理解帮助有限。因此,如何用更便捷的实验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通信原理系统及各个框架的工作原理,是目前通信原理课程存在的一个问题。

三、教学模式的优化探索

笔者近几年来一直从事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鉴于目前通信原理课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从实际课堂和学生角度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模式的优化进行探索。

1.注重与《信号与系统》课程的紧密联系。《信号与系统》是《通信原理》的重要专业先修课程,对《信号与系统》中相应知识(如基本信号的频域变换,信号通过系统等)的理解和熟悉程度直接影响到对《通信原理》中重要知识点的理解。例如:调制与解调是通信原理的重要内容,其中通过信号与载波相乘来进行调制,实现信号的频谱搬移,实际上就是《信号与系统》课程中常见变换的频域分析;为什么AM信号频谱中存在载频分量而DSB信号频谱中没有载频分量,对应着《信号与系统》课程中基本信号和常见变换的频域分析;在讲解基带传输系统中无码间串扰的时域条件时,需要帮助学生回顾《信号与系统》中“冲激信号通过系统后的输出信号为系统的冲激响应”。因此,在课前复习下相应知识或要求学生准备《信号与系统》查阅,将有利于学生对通信原理课程的掌握,同时也使学生对通信原理课程的畏难情绪减少。

2.在讲解理论知识点的同时,注重学生对系统的理解。由于通信原理课程的理论性强,在很多小节上需要板书理论推导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很多情况下会导致学生只理解了理论公式,而对系统迷糊不解。因此,在从理论上讲解各小知识点前,需要先讲解其在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和具体作用。例如:在讲解模拟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时,重点讲解输入信噪比与输出信噪比,在计算输入噪声功率时,需要用到带通滤波器的带宽,在计算输出噪声功率时,需要用到低通滤波器的带宽。只有将此带通滤波器和低通滤波器在系统中所起的作用讲解清楚了,学生才能理解两者的带宽如何计算,也才会理解FM系统中带通滤波器的带宽为什么不等于FM信号的带宽。

3.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启发式教学方式来辅助课程的理论教学。目前通信原理课程的理论教学主要是以PPT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在课堂中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启发式辅助教学方式[3]。在讲解知识之前先提出一至两个相应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在讲解知识之后请学生讨论回答,从回答中能得到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反馈,再对未理解的部分进行解释讨论。另外,在每章结束后,分配一至两个额外的综合性问题或习题请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提升学生对系统整体的理解。

4.采用MATLAB仿真工具模拟信号通过通信系统,来辅助理论教学。由于实验箱仿真滞后于理论教学,且相对费时,所以对理解理论知识辅助有限。而MATLAB仿真工具能方便实时地从数值上对通信系统进行模拟,来帮助学生对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直观地理解,且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4]。例如:采用MATLAB仿真工具模拟语音信号的调制解调,将已调语音信号,解调语音信号和原始语音信号从时域和频域进行比较,加深对调制解调系统的理解;在讲解DSB调制时,可直接展示用MATLAB绘制的已调信号波形,帮助学生理解“载波反相点”。

四、总结

针对通信原理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提出了在各知识点上注重与《信号与系统》课程的紧密联系、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对总体系统的理解、采用问题导向式的启发式教学和MATLAB仿真工具来辅助课程的理论教学,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轻松更深刻,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并用于实际的课程教学中,改进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樊昌信,曹丽娜. 通信原理(第6版)[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2]索郎桑姆,宁长春. “信号与系统” 与 “通信原理” 的教学关系研究 [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4,36(2).

[3]徐红,彭宏,吴涛.“通信原理”课程问题引导的启发式教学 [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5,37(2).

[4]王欣,陶杰等. 通信原理的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5,9(39).

卫星通信的基本原理范文第2篇

1 结合地域特点, 明确教学目标, 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做好教学工作

《通信原理》课程, 是通信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等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能够弄清其内在的机理, 掌握通信系统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从而达到理解、应用、设计各种类型的通信系统、通信设备和通信网络, 熟练解决现场问题, 为以后学习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程控交换、计算机通信等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必备的基础。

1.1 结合地域特点教学, 彰显课程特色

以往的《通信原理》教学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 由于该课程理论和逻辑性都很强, 并且有很多概念非常抽象, 如果教师单纯的讲授其推导过程, 学生是没有办法掌握理论知识的, 更不要谈理论联系实际了。所以我们要有新的教学理念, 冲出单一理论的束缚, 结合企业现场的生产线, 让学生认知理论,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由于我校地处福清市, 当地支柱产业主要有电子类、通信技术类和显示技术类。三类产业都与《通信原理》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指导密切相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所以企业的发展是离不开科学技术的。特别是中央提出海峡西岸建设, 更加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 在国家重点建设海峡西岸的期间, 我们应该抓好这个有利时机, 和企业合作办学, 培养他们急需的专业人才。

1.2 备好教材内容, 根据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 进一步完善教学大纲, 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通信原理》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部分, 共分配了64学时教学任务。总学时数少和内容多的现象相互矛盾, 为了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除了需要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比例, 突出重点, 兼顾全面, 还需要和工程数学, 高等数学, 概率统计等先修课程的教师组织教研活动, 删减随机过程分析的重复内容, 从而减少相应的课时数。在理论教学过程中, 笔者在讲述每一章时, 都是以一个方框图形象表述整章内容, 让学生有个总体认识, 从而为后续每小节的展开打下良好学习基础在实验教学中, 让通信实验内容与目前通信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 利用有限的时间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通过采用上述两种教学方法, 就可以避免学时少和内容多的矛盾现象。

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 要不断完善和更新教学大纲、充实课程教学标准, 使大纲具有普遍性、先进性和相对稳定性。始终把“数学推导和物理解释”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中, 例如数字基带与频带传输中, 将时域的数学推导过程和频域频谱的物理解释有机联系在一起, 使学生对抽象的知识逐步具体化。

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建立“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学习新模式

在海峡西岸建设期间, 在培养学生方面, 需要进一步确定适应东南地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发展需要和独具特色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过程中落实“厚基础、精理论、强能力”的教育思想, 培养出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具有突出创新精神及后期发展潜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2.1 备好学生特点, 根据学生个性展开教学工作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 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 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 获得最佳发展。笔者认为在备好教材的基础上, 还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 完善教学大纲, 培养更加符合社会岗位需求和服务于海峡西岸经济社会建设的专业人才, 更加适合于面向21世纪的工科电子信息领域人才。

2.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创立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学习模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使其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 让学生掌握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在布置作业的时候, 可以布置一些前沿课题, 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利用现有的参考书、网络等媒介, 去查询资料并整理, 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以往的填充式的学习型逐步转化到自主的研究型模式。教师可以跟踪通信专业前沿知识, 改进实验课内容, 减少验证性实验, 增加设计性, 创新性实验, 丰富实训环节内容, 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认知能力, 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 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想。最终建立“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学习新模式。

3“教与学”互动结合, 优化教学组合, 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的目的最终是在教学效果中体现出来的, 通过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 笔者发现该课程内容较多, 推导过程涉及时域和频域, 虽然有一部分内容体现在幻灯片中, 但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段反映的时间, 笔者把重要理论的推导过程写在黑板上, 这就显得黑板空间不够, 让一个完整问题不能够连续的呈现在学生面前, 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使现在流行的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显得有些不足。为了弥补传统的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上课方式的不足, 笔者试采用“2+2”的方式, 即每周4学时理论教学内容中, 2学时采用普通教室的板书方式;2学时采用多媒体教室的教学方式。让理论推导的连续过程在板书中呈现在学生面前,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题, 做到互动式交流;让频域中频谱图形成的方式在幻灯片中以动画的效果出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后和学生的交流, 笔者发现这种“2+2”授课方式, 深受的学生的赞同, 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这种优化教学组合的方式最终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实现创新和突破,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4 结语

以上是笔者通过多年来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工作中摸索出来的个人经验, 从传统的填充式教学方式到现在的创新式教学方式, 从学生的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 笔者逐步积累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 跟踪学生的学习效果, 进一步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寻找更加适合学生的教与学的方法, 完善课程教学大纲与标准, 培养适合社会不同阶段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摘要:在海峡西岸建设期间, 教师应该因材施教。笔者以当今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及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为出发点, 在《通信原理》课程方面做了一些改革, 主要是结合当地地域特点,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建立“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学习新模式, 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具有突出创新精神及后期发展潜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关键词:通信原理,特色,海峡西岸建设,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南利平, 李学华, 张晨燕, 等.通信原理简明教程 (第2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卫星通信的基本原理范文第3篇

2、浅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入门教学

3、高职学前教育活动设计教材建设研究

4、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思考

5、幼儿园“小学化”可以休矣

6、浅谈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思考

7、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儿童文学教学模式探究

8、高职院校《学前卫生学》课程标准化建设的思考

9、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10、“双师同堂”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实践构建路径

11、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乐理课教学效率提高的四点建议

12、高校“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研究

13、女子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14、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如何凸显专业性探究

15、音乐功能视角下学前教育中音乐的价值与意义

16、关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

17、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琴法课程教学研究

18、新时代背景下对学前教育专业专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构想

19、学前教育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改革与研究

20、五年制学前教育师范生师德教育策略

21、试析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奥尔夫教学模式

22、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课程满意度的调查研究

23、学前教学过程的后现代主义审视

24、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探析

25、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26、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7、打造“五园”模式 发挥政府主导 努力办好学前教育

28、学前教育教师课程创新研究

29、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策略

30、基于项目课程的《学前教育课程》教学设计探索索

31、新教师资格证考试背景下中职幼师课程设置的调整

32、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33、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探究

34、给付行政视角下的学前教育改革法律规制研究

35、学前教育课程模式设计研究

36、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探讨

37、案例教学法在幼儿园园长培训中的应用

38、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39、换个视角看幼教:理性让学前教育回归本原

40、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现状及对策

41、基于扎根理论的学前教育师范生专业素养研究

42、论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与奥尔夫教学法的结合

43、蒙氏教育思想对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数学素养的启示

44、学前教育专业书写技能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45、案例教学法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及思考

46、“国考”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现状调查分析与改革探究

47、浅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48、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农村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

49、应用型高校儿童文学混合式教育创新实践

卫星通信的基本原理范文第4篇

1 气体分馏原理

炼油厂液化气的主要成分是丙烯、丙烷、丁烯、丁烷等, 这些物质的沸点并不高, 异丁烯的沸点为-6.9℃, 丁烷的沸点为-0.5℃, 丙烷的沸点是-42.07℃, 且在室温下, 这些物质均以气体的形式存在。如果对这些气体施加压力, 则可将这些物质由气体形态转为液体形态。丙烯、丙烷、丁烯、丁烷等物质的沸点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 可在精馏塔中将这些物质分离出来。但是, 如果物质的沸点差异较小, 如丙烷的沸点是-42.07℃, 而丙烯的沸点是-47.7℃, 这两种物质沸点相近, 则对精馏塔的要求较高。

2 气体分馏工艺流程

液化气分离产品的纯度和种类要求决定着气体分馏装置工艺流程, 通常有二塔、三塔、四塔、五塔工艺流程。现主要讨论五塔气体分馏工艺流程。液化气首先经脱硫处理, 之后应用泵将处理后液化气泵入脱丙烷塔, 在压力作用下分成丁烷-戊烷和乙烷-丙烷馏分, 应用冷凝冷却方法处理乙烷-丙烷馏分, 部分馏分随着冷回流重回丙烷塔, 另部分进入脱乙烷塔, 在压力作用下塔底留下丙烷-丙烯, 分去乙烷, 丙烷-丙烯进入脱丙烯塔, 在压力作用下塔底留下丙烷, 分去丙烯。脱丙烯塔会有丁烷-戊烷, 该馏分进入脱异丁烷塔后脱去1-丁烯、异丁烯、异丁烷, 留下脱异丁烷。脱衣丁烷进入脱戊烷塔, 分去重C4, 塔底为戊烷。每个精馏塔均应用浮阀塔板, 塔顶有冷回流, 塔底有重沸器, 温度为55-110℃。精馏塔的压力通常根据气体能否转为液态形式来决定。在分馏过程中, 如果对制出的产品有一定的要求, 则可在分馏过程中加入一定的原料来达成目的。如可将汽油加入戊烷馏分中。

在炼油厂中, 炼油厂、焦化装置所产生的液化气可用于气体分馏, 该原料成分通常包含15%-25%重C4, 27%-44%轻C4, 7%-14%丙烷, 28%-45%丙烯, 0.01%-0.5%乙烷。气体分馏则主要是对其中的C3、C4 进行分离。脱丙烷塔接收经脱硫处理后的液化气后, 塔顶为C2、C3, 塔底为C4、C5, 其中, 塔顶部分馏分通过冷回流重新进入脱丙烷塔, 而其余馏分被送至脱乙烷塔, 塔底馏分则被送出装置。C2、C3进入脱乙烷塔后, 塔顶部分C2、C3经冷凝处理后进入脱乙烷塔回流罐, 未经冷凝处理的馏分经压控阀进入燃料气管网, 塔底物料作为进料被送至精丙烯塔, 该塔塔顶部分馏分经冷回流进入精丙烯塔, 其余馏分被送出装置, 该塔塔底部分馏分经冷却后被送出装置。

3 气体分馏装置的优化

目前, 我国的气体分馏装置从进料、工艺流程、设备等情况均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是几乎均存在产品纯度不高、压力不稳定、操作压力过大、回流比较大等问题, 使得气体分馏装置能耗量大, 影响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对此, 可利用催化裂化与气体分馏装置联合的方式来强化生产效率, 降低能耗。

以往气体分馏和催化裂化分别由独立的装置进行操作, 在该两套装置运行的过程中, 会存在一定的物料损失, 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在气体分馏装置中, 如果脱乙烷塔在温度为49°的条件下处理1.897%的乙烷, 则部分乙烷气体会塔顶脱出, 损失量大于500kg/h。且塔的相关工艺指标、回流、进料等均需要优化, 以提高生产效率。气体分馏的物料主要有催化装置提供, 因此, 可联合催化、气体分馏两个装置来优化整个生产过程, 降低能耗, 提高分馏能力。催化裂化装置与气体分馏装置联合后, 气体分馏低温热可直接由催化裂化分馏塔顶循环回流过程提供, 如可通软化水与顶循环换热或顶循油气为气体分馏提供热量, 从而可有效降低能耗。除此之外, 部分企业采用PRO/II流程模拟软件来优化脱丙烷塔顶回流、压力、进料温度、进料位置、丙烯塔顶回流过程, 提高生产效率, 从而使企业的生产效益得到提高。

4 结语

随着石油化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石化产品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石化企业应积极研究气体分馏装置的原理和工艺流程, 以增产和节能为目标, 积极进行气体分馏装置优化, 为石化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气体分馏的原理, 详细介绍了气体分馏装置的工艺流程, 并简要探讨了气体分馏装置的优化。

关键词:气体分馏,原理,工艺流程

参考文献

[1] 徐林.气体分馏装置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模拟与优化[D].大连理工大学, 2012.

卫星通信的基本原理范文第5篇

1 呼吸机的基本组成和原理

1.1 呼吸机基本组成

呼吸机主要由电子控制和气路两大部分组成。气路部分主要是一个气体传送系统, 包括气体供应 (气体储存、压力支持) 、气体传输、压力流量监测和校正。压缩空气、氧气按设置所需的比例混合后, 通过管道及相关伺服阀门以设置的气压、流速送到病人端。流量传感器将测量到的实际值馈送到电子控制部分与面板设置值比较, 利用两者间的误差通过控制伺服阀门来调节吸人和呼出气体。电子控制部分的主要功能是控制呼吸机以一定的频率、潮气量进行通气, 同时监测相应传感器的反馈数据, 超过限定范围时报警提示。

1.2 呼吸机的基本原理

人在呼吸时, 吸气、呼气有节律性的交替来完成气体交换。吸气时富含O2的新鲜空气进入肺部, 呼气时富含CO2的气体排出体外。正常情况, 吸气动作是由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造成的胸膜腔内负压的结果。无法正常呼吸的病人则靠呼吸机用人工的方法进行肺部通气, 其作用是把一定浓度、流量的空、氧混合气体送入人体内, 并将人体的二氧化碳废气排出体外, 完成气体交换。早期的呼吸机多为负压呼吸器, 而更多现代呼吸机则是利用高于大气压的压力对肺部进行通气, 它们属于正压呼吸机。

1.3 呼吸机的基本参数

呼吸机的主要功能参数有潮气量、气道压力、吸气时间、呼吸频率、呼吸周期、吸气流速、氧浓度等。

2 呼吸机的应用

2.1 呼吸机的临床应用

根据病人不同程度的具体症状, 呼吸机与病人的联接方式有: (1) 按口和鼻夹; (2) 紧闭面罩; (3) 喉罩; (4) 经口气管插管; (5) 经鼻腔气管插管; (6) 气管切开插管。呼吸机治疗的主要目的: (1) 维持适当的通气量, 使肺泡通气量满足机体需要; (2) 改善气体交换功能, 维持有效的气体交换; (3) 减少呼吸肌的运动量; (4) 肺内雾化吸入治疗; (5) 预防性机械通气, 用于开胸术或败血症、休克、严重创伤情况下的呼吸衰竭预防性治疗。

2.2 呼吸机的使用步骤

确定是否有机械通气的指征;判断是否有机械通气的相对禁忌症, 进行必要的处理;确定控制呼吸或辅助呼吸;确定机械通气方式;确定机械通气的分钟通气量;确定补充机械通气所需的频率、潮气量和吸气时间;确定Fi O2;确定PEE P;确定报警限和气道压安全值;调节温化、湿化器;调节同步触发灵敏度。

3 呼吸机的维修保养

3.1 呼吸机的日常保养

呼吸机是贵重精密仪器, 除麻醉呼吸机使用率高外, 在一些中、小型医院中, 使用率并不高, 且数量较少, 应实行专管共用, 即配有专人保管呼吸机, 呼吸机存放在干燥、通风、避光处, 呼吸机外部保持清洁, 不和有腐蚀性的化学试剂同放一室内, 保证各种易损件的备用数量, 使用后的管道及时清洁与消毒后存放备用;温化、湿化器用完后应彻底清洁、消毒备用。呼吸机要经常清洁, 需要清洁的呼吸机部件可按呼吸机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清洁和消毒, 有些部件仅需清洁, 而有的允许消毒, 这些部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主机和压缩泵的外表面; (2) 气源过滤网; (3) 呼吸机内部电子器件; (4) 传感器; (5) 湿化器; (6) 气体管路; (7) 空气过滤器; (8) 机身与台面。

3.2 呼吸机的定期检查

(1) 漏气检测:检查呼吸机的气路系统, 各管道、湿化罐、接水瓶接口有无漏气。由于呼吸机的型号及工作原理不同, 检测的方法也不同。通常情况下可采用潮气量测定、压力表检测和耳听手摸等方法检测。 (2) 报警系统检测:采用调节潮气量及报警上、下限来检查呼吸机的声、光报警是否正常。 (3) 呼吸机输出功能检测:如呼吸模式、PEEP功能、Fi O2、呼吸频率、TV等是否准确可靠。 (4) 检查呼吸机附加的监护仪、温化器、雾化器等到功能是否完好。

4 呼吸机2例故障的维修

(1) 开机自检正常, 工作显示面板上除信息窗口外所有参数显示窗口均显示为0。因为信息窗口显示正常, 自检仍可进行。做EST自检, 提示代码为6311的故障, 查维修手册得知为显示控制电路板 (DCI—DIS-PLAY CONTROLLER PCB) 的故障。拆开机箱找到显示控制电路板, 板上连接显示面板的显示接口下有3个574芯片, 查手册为8位D触发器, 分析为控制显示输出的控制电路。分别从板上拔去574开机观察, 发现这3个574芯片分别控制显示面板的指示灯显示, 显示数码管的电源和显示内容。因为显示面板的显示窗口均为0仍有显示, 指示灯显示也正常, 所以怀疑为控制显示内容的574芯片故障。更换此芯片, 呼吸机显示内容正常, 整机运行一切正常, 故障排除。

(2) 开机自检提示空气供应故障。机器故障时听见有较大的声音, 随后声音消失。首先判断空气压缩机运转正常否?打开机器后盖通电观察发现电机正常运转, 但是没有压缩气体供给。仔细观察发现压缩机压缩汽缸和电机的轴套已经断裂, 由于机器使用年限较久引起胶套老化断裂而致。该胶套属于呼吸机专用胶套, 价格比较昂贵, 考虑降低维修成本和维修效果, 使用原胶套基础上直接在其外部焊接一层铁皮后重新装机, 试机正常, 该机使用2年多再无此类现象发生, 取得了满意的维修效果。

摘要:本文介绍了呼吸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结合临床的使用情况和机器设备的要求, 总结了呼吸机的维修保养经验。呼吸机作为一类特殊的设备, 为保证病人使用安全, 要注重呼吸机的使用维护与消毒工作, 提高呼吸机的完好率、使用率, 减少故障率、降低使用与维修成本。

关键词:呼吸机,工作原理,维修,保养

参考文献

[1] 黄毅林, 等.医用电动仪器原理、构造与维修[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3.

[2] 周明山.加强呼吸机的临床应用与管理[J].医疗设备信息, 2006, 3.

[3] 王义辉, 等.ISO质量管理体系与医疗设备现代化管理[J].医疗设备信息, 2004, 19 (6) :65~67.

[4] 刘小丽, 等.几种常用呼吸机的比较测试[J].医疗设备信息, 2004 (2) :23~25.

卫星通信的基本原理范文第6篇

通信系统是通过系统内部结构的一系列工作实现从一点到另一点信息传递的一种系统结构。

二、通信系统的组成

模拟通信系统的常见结构:

数字通信系统的常用结构:

噪声是来自系统内部组成结构的所有噪声和来自外界噪声的集合。

三、通信系统的工作过程

(一) 信号的形成

模拟系统传送的信号, 是由信源经过一系列工作过程产生的。接下来, 我们分析信息是如何形成信号的。

信息是我们要传输的实质性内容, 比如一句话“你吃饭了吗”。为了传输信息, 我们需要将要传输的信息变成物理性质的信息, 比如语音, 书信。这些不同的物理信号均包含了相同的信息。通信系统的信源则利用传感器, 将这些物理消息转换为初始信号, 通信系统中, 也叫调制信号。信号的形成过程可以用一张图简要的表示。

(二) 模拟通信系统的工作过程

(1) 基带传输。通信系统在工作时, 首先, 由信源将接受到的物理消息通过各种传感器变成通信系统中的初始电信号。基带传输系统直接将载有消息的电信号直接传送到接收设备并由接收设备完成滤波以及线性放大过程, 接收过程中采用解调技术将原始信息从放大后的电信号中恢复出来。这种调制方式只使用零频附近的频段传输信号, 造成了高频频段的浪费。

(2) 频带传输。模拟通信系统也可以通过载波调制方式, 将调制信号由基带频谱搬移至高频频谱, 使得发送设备可以同时传输多路信号, 实现多路复用。一次调制仍无法满足要求时, 则可以进行多次调制, 利用变频器进行上变频, 将信号频谱搬移至更高的频谱。模拟通信系统的工作过程中, 常需要在接收设备的结构电路中加入提高辐射效率的功率放大器, 以保证信号正常辐射所需要的功率。在接收端, 为了捕捉信道中受到严重衰减的已调信号。一方面, 要求接受机足够灵敏, 能收到非常微弱的信号, 大约在10^-2~10^-3数量级便可满足要求。接收端收到信号后, 首先对信号进行滤波, 再放大, 然后利用相干解调或非相干解调对信号进行下变频, 混频等操作, 使信号从已调信号变为原来的初始信号。最后由信宿恢复出原始信息。

(三) 数字通信系统的工作过程

1. 基带传输

信源对模拟信号进行采样后完成A/D信号变换。采样后, 得到的数值大小不一, 没有统一标准。使用量化技术可以将无穷多的离散数值整合为几个标准数值。完成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换。基带传输常采用信源编码技术实现对数字信号的编码, 编码后数字信号变为“0”、“1”组成的比特流信息。信息传输的过程中, 容易遭到窃取, 使用加密技术, 将信息码人为打乱, 即使信息被窃取, 行窃者也会因为没有解密方式而无法窃取信息。加密信息在信道传输时, 有时会出现差错, 比如出现“0”、“1”之间的转换。想要保证传输信息的准确性, 就必须对数字信号进行与信道有关的编码以确保传输数据出错时系统可以检验出来。最终编码后的数字信号在发送设备发出。

接收端的信号接收过程与模拟系统的接收过程类似, 只是在接收端多了对应的信源译码、信道译码和解密过程。

2. 带通传输

数字信号的带通传输过程, 则是在基带数字传输系统的发送端和接收端分解加入数字调制和数字解调的相应过程, 将零频附近的低频信号搬移至载波附近。该通信系统可提高对频带的利用, 有益于信息的传输。数字通信系统传输信息有很大的优势: (1) 数字通信系统通过使用压缩信息量的采样方法, 完成A/D信号的变换, 提升传输效率。 (2) 数字通信系统传输的电信号仅有两种表示表示, 在介质中传播时不易发生变化。

四、总结

在当今社会, 通信系统无处不在, 手机的通话, 视频的播放, 网上信息的查询, 都基于通信系统的原理。本文通过介绍通信系统中两个典型的电路结构和它们使用的技术, 简要说明通信系统的实现过程。时局在发展, 通信技术在进步, 通信系统的功能将更加先进, 通信的数据将更加精确。通信系统将为人们的生活带去更多便利。

摘要:通信系统是完成通信的基本结构, 其作用是将发送端的传输信息发送到一个或多个目的地, 在信息传递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本文就通信系统的基本工作介绍进行简单介绍。

关键词:通信系统,分析

参考文献

上一篇:微笑的力量阅读短文范文下一篇:我心中的思政课感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