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技术与卫星通信论文范文

2024-03-17

通信技术与卫星通信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移动医疗是互联网与医疗服务的结合,近年来得到广泛推广。文章基于前沿文献资料、实地走访结果了解我国移动医疗的应用现状,分析移动医疗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移动医疗;互联网;医疗;前景

[DOI]1013939/jcnkizgsc201809105

移动医疗(Mobile Health,M-Health),国际医疗卫生会员组织将其定义为“M-Health”,即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如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等移动终端设备向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及医疗信息。近年来,随着中国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医疗服务行业不断融合,使得移动医疗App、可穿戴医疗等行业崛起,而移动医疗就是“互联网+”医疗中最为典型的模式。[1]与传统的医疗服务相比,移动医疗更能有效地实现医患之间的信息交流,节省人们的时间和医疗服务成本,也更好地利用医疗资源,它将有效地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有助于预防疾病,治疗疾病。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臻完善,移动医疗的发展前景将十分可观。

1我国移动医疗的应用现状

近年来,国内移动医疗发展势头十分强劲,而移动医疗目前在医院中的应用最主要体现在医疗信息系统和无线网络技术等方面,加强了医患之间的交流,提高医生服务的灵活性与便捷性。[2]移动医疗在我国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门诊移动预约挂号、排队系统:患者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实现预约挂号,节约患者时间精力金钱。移动式会诊系统:当门诊或急诊出现需要紧急会诊的患者时,医生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查看患者以前的病例,以完成快速施救。住院信息,主要是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和移动護理等,使用移动终端实现发布医嘱等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实现了精细化管理。

远程医疗患者出院后,能够通过在线网络服务平台增强医生与病人之间的联系,既可以帮助患者完全康复,又能够增强监测效率,是以移动医疗在不久的将来会十分广泛。[3]

(2)我国在线医学检查、诊疗等为主要业务功能的医疗App正在发展,如春雨医生、甘草医生、挂号网和百度医生以及各种医学教育网站(如好医生、丁香园)等都是比较有影响力和发展前景较好的医疗App。[4]医生通过在线网络平台可与患者进行交流并且能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观察和信息实时传递,这样不仅能为患者解难答疑而且能更好地处理患者病情,[5]医生还可以获取更多文献资料、病源、信息,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3)近年来,患者的就医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可以将患者就医视为孤立的事件,而应视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移动医疗改变了人们只能去医院的传统医疗模式,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人们都能随时随地知道与健康有关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时间与成本,让人们更好地享受移动医疗服务。它将有效地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助于预防疾病。

2移动医疗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技术因素

在传统医疗当中,医生通过各项检查以及望、闻、问、切把诊疗决策反馈给病人。但是在移动医疗中,医生只能通过网络诊断和治疗病人,在这个过程中,医生不能立即准确地作出判断,还需要配合患者目前的身体状况,我国移动医疗技术还只停留在数据收集阶段,医生通过一些移动医疗App收集患者的体征数据,但是在数据与诊疗之间并没有形成完美对接,医生很难根据相关数据做出准确判断,因此,在移动医疗系统中需要建立有效的上行反馈方式和及时的信息通道。[6]

22政策因素

目前,中国移动医疗领域因为没有政策的引导,仍处于“各自为政”的局面,例如,在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依旧没有对移动医疗在大方向上进行引导与支持。移动医疗应用软件、便携式设备、医疗平台、在线医疗等移动医疗配件几乎没有融合,尚未形成一个完备的产业链。[7]

23法律问题

移动医疗作为医疗行业的新兴产业,在调整规范未明确的情况下,很难具体制定移动医疗相关制度,并且移动医疗的监管没有明确将移动医疗纳入何种监管下,缺乏相应的监管机构及监管职责,我国有关移动医疗的法律法规不健全,问责难,从而难以对移动医疗起到规范性效果。

3移动医疗问题的应对措施

首先,要构建一个比较完善的技术系统,移动医疗App的软件开发者,要确保应用软件采集患者体征数据的准确性,提高抵抗外界的干扰能力,确保数据传输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其次,移动医疗是一个新的医疗模式,它将传统的医学与“互联网+”更好地融合,因此,各方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统一标准,力争合作,共同推进移动医疗技术的成熟。最后,应推出相关的政策支持并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移动医疗监管提供完备的政策支持与法律支持,从而保护各个群体的安全及隐私,推进移动医疗的进步。

移动医疗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可观的。到目前为止,移动医疗不仅在医疗咨询服务、远程医疗和门诊预约挂号中得到应用,而且在医疗治疗的其他领域也得到了应用。在移动医疗逐渐普及的大环境下,患者在就医之前可获取与疾病相关的信息,获得医院、医生的信息,在权衡利弊之后,理性选择医院、医生进行网上挂号、网上预约。相信不久的将来,移动医疗会更多地深入我们的生活,以其独特的优势,将移动医疗向移动健康推进,提高人群的健康素养、健康观念和医疗观念,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实现医疗技术共通、医疗资源共享、医疗信息共享、药品及时供应、病人的实时监护,从而引领人民群众走向一个新型的医疗模式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将作为传统医疗的强化和补充,减轻就诊负担,从而提升医疗的服务效率与服务质量。移动医疗的市场空间特别大,可是在应用模式与商业模式上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完成完美对接,“互联网+”医疗模式也面临很多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1]陈欢欢,王高玲“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移动医疗监管模式的设想[J].中国医院管理,2016,10(36):30-33.

[2]王艺蓉,张容瑜,何群,等我国移动医疗发展困境与对策探析[J].医学与社会,2017,2(30),19-21,44.

[3]张虎军,李运明,谭映军,等移动医疗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J].呼永河医疗卫生装备,2015,7(36),102-105

[4]汪纯医疗健康类App的发展现状及其在健康传播中的作用[J].新闻世界,2015(5):117-119.

[5]段然,周青云,王欣怡,等移动医疗App在医疗机构的应用与风险[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7,4(34),359-360.

[6]方翔,朱根移动医疗的发展现状及困境浅析[J].科技视界,2016(5):82,103.

[7]张馨怡,吴孟闱移动医疗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探析[J].中国市场,2015(22):82-83.

通信技术与卫星通信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企业电费管理与电费核算是供电企业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内容,对供电企业经济效益具有直接影响。从企业电费管理与电费核算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电费管理与电费核算工作中尚且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到供电企业的正常运营。为此,本文将针对如何解决企业电费管理与电费核算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企业电费管理;电费核算;解决措施

电费管理与电费核算工作能够为供电企业的正常运营提供有力保障,是供电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在供电企业运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企业开展电费核算工作时,需要保证电费能够得到及时的回收,建立并完善用户资料库与信用制度,不断提升企业电费管理能力,实现对现有电费管理手段的创新与优化,使企业电费管理与电费核算工作不断朝着规范化、科学化与合理化的方向发展。

一、企业电费管理与电费核算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营销模式与财务账目无法统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力日益激烈,企业为了能够在强烈竞争的环境中脱颖而出,需要落实电费管理工作,通过运用一系列营销手段,实现对电费管理与电费核算工作的优化,但是这一做法在无形中增加电费管理与电费核算工作的难度,为企业电费管理与电费核算带来承重的工作负担。营销福门在企业营销过程为完成电费收入指标,在没有任何标准与依据的情况下随意对电费数额进行调整,导致电费额度与实际用电量之间无法协调统一,增加电费核算人员的工作难度。与此同时,财务对账过程难以对电费额度与实际用电量之间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增加财务部门工作量的同时对电费管理与电费核算工作带来一定的制约。

(二)电费账龄的分析与计算缺乏准确性

电力企业对电力用户收取电费时,需要提前对电力用户的电费账龄进行分析与计算,了解电力用户的用电情况,为电费的回收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但是从电费账龄计算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懂点企业在电费账龄计算方面所运用的分析技术与计算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在电费核算过程对电力用户的电费账龄做出准确的分析与计算,导致电费回收过程,电费回收工作人员无法对电力用户的电费账龄及其应缴账款做出准确的分析,无形中增加电力用户的欠费率。

(三)电费管理与电费核算收取存在困难

现如今,企业所实施的电费管理办法、电费核算办法以及电费回收办法,均呈现“先用电、后缴费”的局面,这一模式无形中真假电费回收难度,多数电力用户在电能使用过程出现拒绝缴费或者是延迟缴费的现象,为供电企业的电费管理工作带来诸多负面影响。针对电费管理与电费核算中所出现的这一现象,电力企业只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这一问题,但是这一途径消耗成本相对比较大,应用价值不高。

二、企业电费管理与电费核算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保证电费核算与用电信息的统一性

针对企业营销模式与财务账目无法统一的问题,保证电费核算与用电信息的统一性是处理该问题的基本解决途径,需要电力企业通过制定规范的电费制度、管理制度、核算制度与信用制度,为电费管理与电费核算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使电费管理与电费核算工作能够朝着规范化、合法化的方向发展;不断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电费管理与电费核算工作中,实现对传统电费管理办法与传统电费核算问题的有效规避,使电费管理与电费核算工作能够逐步朝着信息化、一体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切实保证电费核算与用电信息的协调统一,实现对营销模式与账务账务无法统一问题的有效规避。

(二)降低电费管理与电费核算的风险度

电费账龄的分析与计算缺乏准确性会为电费管理与电费核算带来诸多风险因素,严重影响到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营活动。企业通过建立规范的信用制度与管理制度、电费制度与核算制度,能够为电费账龄计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规范电费账龄计算方法与计算流程,通过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将用户信息资料数据库中的各项信息作为参照,开展科学的电费管理工作与电费核算工作,最大程度上降低电费管理与电费核算中所存在的风险。

(三)处理电费管理与电费回收的大难题

考虑到“先供电、后缴费”在电费管理与电费回收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需要将国家相关法律规章为依据,结合本企业所制定的电费管理办法、电费核算广泛以及信用制度,根据迟交电费、拒缴电费的用户的实际情况,运用缴滞纳金、限电、停电等特殊的处理办法对这些用户进行严肃处理,以此达到警示的作用,为电费管理与电费核算工作提供保障。

三、企业电费管理与电费核算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建立规范的信用制度与管理制度

企业开展电费管理与电费核算工作时,首先应建立规范的只用制度与管理制度,不断对现行管理机制进行完善与整合,为后期电费管理与电费核算工作奠定基础。企业在制定电费管理机制时,应将国家相关法律、规章为依据,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本地区用电情况,制定出与之相匹配的电费管理机制,保证管理机制的科学性、可行性;为保证管理机制在实施过程的规范性,需要对企业工作人员进行统一、规范的管理,不断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水平,是企业员工能够严格遵循各项规章制度开展相应的电费管理工作,凭借规范性电费管理办法,对电费进行精细化核算,切实保证电费核算的精确度;制定用户信用机制,对电力用户对电能的使用情况进行科学分析与系统评估,针对信用度较低的用户实施特殊管理办法,以此降低电费管理风险,为电费管理工作提供便利。

(二)建立规范的电费制度与核算制度

建立规范的电费制度与核算制度是企业解决电费管理与电费核算问题的第二步,需要企业严格遵循规范的电费管理流程与核算流程开展电费管理工作与电费核算工作,尽最大努力保证电费核算工作的准确性,为电费回收工作提供保证;电费管理过程应实施统一的电费管理制度与电费核算制度,将统一化、规范化管理全面落到实处,将各项营销业务中所产生的各项信息统一上传到供电核算中心,为电费核算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由专业人员对电力运营信息进行统一管理与计算,并生成相应的电费核算报表,在审查无误后将电费核算报表作为电费收缴的理论依据,使电费收缴工作更具科学、合理性与合法性,防止电费收缴过程出现非法收费现象。

(三)建立完善的用户信息资料数据库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电子信息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在各个发展领域得到广泛的运用,通过将电子信息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运用到企业电费管理与电费核算工作中,能够为企业电费管理与电费核算工作提供极大的便利。企业通过运用电子信息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开展电费管理与电费核算工作,构建用户信息资料数据库,使企业能够全面掌握电力用户的各项基本信息,实现对用户信誉度及其用电情况的全面掌控,为电费核算工作人员提供极大的便利。为充分发挥用户信息资料数据库的作用与价值,企业需要不断对用户信息资料数据库的信息进行更新与整理,对大型电力用户实施长期动态化跟踪与分析,及时对现行电费管理办法进行调整与完善,确保电力用户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与时效性,为电费管理与电费核算工作提供便利。

综上所述,企业电费管理与电费核算工作具有较强的繁琐性与复杂性,在整个运营管理过程受诸多内外因素的影響,需要企业分别从保证电费核算与用电信息的统一性、降低电费管理与电费核算的风险度、处理电费管理与电费回收的大难题三方面分别着手。

参考文献:

[1]胡彩虹.供电企业电费核算工作质量的提升途径分析[J].中国市场,2018(15):80-81.

[2]黄绪荣.电网企业电费抄核收精益化管理的策略研究[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05):132-133.

[3]黄萍.浅析加强供电企业电费管理与电费核算的途径[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34):133-134.

通信技术与卫星通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智能軌道快运系统;通信信号系统;信号优先

引言

智轨电车的出现颠覆了传统轨道交通的概念,其通过轨迹控制技术进行路径感知,依靠无轨导向控制技术保证车辆转向的精度,具有行驶灵活、载客量大及通行效率高等优势,解决了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中的必须依靠钢轨的难题。作为一种轨道交通新制式,依托于原有的轨道交通制式的安全性分析证明和实现其安全性是轨道交通发展过程中必然选择。

1关于ART架构及运行原理

ART具有城市轨道交通和地面公共交通双重属性,同时吸收了轨道交通准时、运量大、节能环保和地面公交运营灵活、综合成本低等优势。该系统主要由供电、通信信号、智轨电车、虚拟轨道、车站、检修中心6大基础部分构成。比照轨道交通系统,其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用智轨电车代替轨道列车,用虚拟轨道代替了钢轨。这一替代在确保智轨电车具有有轨电车的安全与高效特性的同时,大大简化了系统结构,节省了系统的成本。智轨电车为采用100%低地板构架、全电驱动、具备多种受电方式的双向行驶多编组胶轮车辆。它采用自动循迹、轨迹跟随、自主导向等技术,实现在虚拟轨道下的类轨道行驶;同时采用主动防护技术对电车的行驶进行电子约束与安全保障。智轨电车的头车头轴自动地按照地面的虚拟轨道或高精度电子地图运行,其他各轴自动跟随头车头轴的行驶轨迹,实现与轨道列车行驶在钢轨上相似的类轨道行驶。虚拟轨道则为行车线路或辅助线路上设置的特定标识,其为车载自动循迹系统中的光学感知、图像识别、激光检测等感知传感器提供导向特征输入,构建运行路径。

2信号系统

2.1调度管理系统

调度管理系统负责实现智轨电车的运营管理,支持单线路、线网的运营管理,具有列车运行监视、实时运行图显示、设备工作状态监视、运营数据统计及报表展示、故障检测及报警、系统运行及操作日志记录、时钟同步等功能。系统能够与车辆、车站设备、车辆段/停车场设备进行高效互通,不仅可保障调度人员及时地掌握运营相关信息,如车辆状态、站台门开/关情况、路口优先情况等信息,同时还可为调度人员提供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理功能,如人流激增情况下的运营计划调整、火灾情况下的站台疏散信息播报与显示等,大大降低了调度人员的工作强度。

2.2车载信号系统

车载信号系统用于实现与运营管理强相关的车载功能,主要包括车辆工况检测、车辆实时定位、安全防护、车地实时通信、路口/虚拟岔区的通行提示、设备自诊断及辅助驾驶信息提示等。系统可实时监测车辆运行状态,并在异常情况(如车辆闯红灯、冒进冒出车站、超速、不满足行车条件下的异常动车等)下实施安全防护;可通过人机交互单元,显示运营计划、前方到站信息、前方路口/虚拟岔区信息、早晚点信息等内容,为司机驾驶提供丰富的提示信息,从而降低司机的劳动强度,保障行车安全。

3系统关键技术

3.1通信技术

ART单条线路长度一般为十几公里,在运营的过程中,各机电系统间的信息传输需要高效、及时。特别是车地通信,涉及到传输列车控制信号、车载视频、视频广告及运营信息等业务,需要采用传输宽带稳定、延时低和抗干扰性能强的无线通信技术。Tetra是一种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可在同一技术平台上提供指挥调度、数据传输和电话服务,但单用户数据传输速率仅7.2kb/s。系统具有兼容性强、开放性好、频谱利用率高和保密功能强等优点,且不依赖于核心网的单站集群技术,可为极端情况下的应急通信提供保障。WiFi是一种允许电子设备连接到一个无线局域网(WLAN)的技术,通常使用2.4GHzUHF或5GHzSHFISM射频频段,单个接入点的覆盖半径可达200m,传输速率可达54Mb/s,设备的接入可设置密码保护。该方式由于工作在公开频段,存在易受外界干扰的问题。LTE是无线数据通信技术标准,采用OFDM和MIMO技术、端到端加密技术,同时具有QoS保障机制,可在20MHz频谱带宽下提供下行100Mb/s与上行50Mb/s的峰值速率。LTE-M作为LTE技术在地铁行业领域的针对性应用,越区切换造成的通信延时不超过150ms的概率不小于98%,并可有效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目前已在全国多条轨道交通线路上使用。综合考虑无线覆盖范围、通信速率及抗干扰等因素,ART车地无线通信推荐采用LTE技术,搭建覆盖全线的LTE覆盖网络。

3.2信号优先技术

路口信号优先是指实现智轨电车在交叉路口处的优先通行,需要重点考虑“允许通行信息”的显示方式、车辆优先请求信息的发送时机、路口信号优先策略等。对于“允许通行信息”的显示,宜在交叉路口处设置专用信号灯。专用信号灯的制式和灯色可参考交通信号灯的标准要求,但显示样式需与常规交通信号灯的进行区分。对于车辆优先请求信息的发送时机,智轨电车需要在路口附近合适的位置发送优先请求。申请过早,会造成路口绿灯时间的浪费;申请过晚,则会导致智轨电车无法在路口获得及时的优先权。该方式会综合分析交叉口交通情况,根据设定的优先条件,决定是否给予被优先对象优先通行权,对于路口交通影响较小。实际使用中,选择主动优先还是被动优先,需根据现场线路走向、交通流、运营速度等因素综合考虑后选择。另外应考虑在给予智轨车辆优先通行后,对其他交通参与者给予补偿;此外,应同时考虑智轨电车发车频率,当发车频率较大时,可适当降低智轨电车的优先等级。

4结语

总之,智能轨道快运系统中,通信信号系统是负责运营调度、进行运营监控、保证智轨电车运行安全、提高运输效率的重要设施,需要具有明晰的系统结构、合理的功能分配、适宜的技术方案选择才能保证智轨电车良好的运行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恒.浅析城市智能轨道快运系统设计要点[J].智能城市,2018,4(4):106-107.

[2]喻智宏,孙吉良,申大川.有轨电车通信信号技术与智能交通系统[J].城市交通,2013(4):44-51.

(作者单位:沈阳浑南现代有轨电车运营有限公司)

通信技术与卫星通信论文范文第4篇

八百年古都北京城,自元、明、清三朝以来,一直是全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顺着中南海的红墙往北拐,一条南北向的街衢名曰府右街,中国第一所培养铁路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铁路管理传习所就诞生于此。她,即今天位于西直门外上园村的北京交通大学前身。

今日北京交通大学思源楼的北面,枝繁叶茂的百年国槐荫蔽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知行”二字,为学校校训。这大概是全国高校中最简洁的一则校训了,一目了然,却又意味深长。它凝聚了北京交通大学百年来的办学理念,也蕴含着对代代北交大人为学为人的要求和期许。

与其他四所交大相同,铁路管理传习所的创立正值中国高等教育开始建立之时,从诞生伊始,就和国家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而与其他四所交大区别之处,在于她与中国铁路有着更深厚的不解之缘。

铁路管理传习所诞生前夕,中华大地上除由外国列强直接修建和管理的东省、胶济、滇越等铁路外,尚有向外国贷款修建,由清政府邮传部管辖的道清、卞洛、正太、沪宁和关内外等几条铁路。由于当时中国铁路大多由外国列强所控制,所以铁路管理人员多由外国人担任。1904年,中国爆发了收回路权的运动,京汉、粤汉铁路路权被收回,其后,由中国人自己设计、修建的京张铁路也即将通车。为培养中国自己的铁路管理人才,国家急需开办培养铁路管理人才的学校。

这时,清政府邮传部司员曾鲲化的一纸上书直接促使铁路管理传习所的创立。

曾鲲化,湖南省新化县孟公镇人,生于1882年。幼时家贫,因天资聪颖、一心向学,被当地私塾先生免费收为弟子;1898年考入新化实学堂,1903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资格,进入日本成城军校(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预备校,后改称振武学堂)。

在成城军校期间,他读了日人所著《支那铁路分割案》一书,此书主要论述日本如何在中国与俄、英等列强争夺铁路权益,从而把铁路作为侵华最好的触角。读此书后,深受刺激的他认为铁路将是未来中国兴衰的重要事业,于是舍弃了学军事;1903年,曾鲲化考入日本私立岩仓铁道学院,学习铁路管理专业。

留日期间,曾鲲化当选为清国留日学生总干事,并加入了同盟会,与陈天华、谭人凤、谭二式、苏鹏、曾继梧、蔡锷、章士钊等同乡有密切来往。作为学生领袖,在留日期间亦结识了孙中山。

1906年,曾鲲化学成回国。回国后,曾鲲化历时十余月对中国铁路进行了第一次全面考察,独自一人走遍全国15省,后又历时三个月写出考察报告,史称“丙午调查”。其后,曾鲲化在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写就《中国铁路现势通论》一书,在书中曾鲲化最早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管理思想。他认为:“管理权为铁路之命脉,权在我,则人为我用;权归人,则我用于人。”而中国铁路恰恰缺乏管理。中国各铁路学堂,又很少设置管理科,海外攻读管理专业的留学生也为数不多。在此期间曾鲲化进入清政府邮传部(主管交通和通讯)担任司员。

1907年,他以邮传部司员的身份向邮传部呈上了《上邮传部创办铁路管理学堂书》,部分内容如下:

窃维铁路为专门学问,而管理又为铁路之专科,其业务内容,绝非寻常办事人员所能识其崖略。故英以铁路立国,而人皆归功于勋独烈;美以铁路强国,而人皆归功于顾裕德;日以铁路兴国,而人皆归功于岩仓公,何也 三子者,均以办铁路管理学堂有名,而其国之路界人员胥由其学堂之所自出者也。

年轻的司员曾鲲化怀着热切渴望的赤子之心奋笔疾书,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古老的中国走上复兴之路的殷殷之情和真知灼见。当年,邮传部决定采纳他的建议,并立即在邮传部北面购地建设校舍。

曾鲲化的《上书》,其意义并不止于引发创办了一所高等学校,《上书》的价值所在,是文中特别强调“管理”,将管理之意义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层次。他说:“机械、建设为形势上之学问,尽人易精,管理为精神上之学问,非学而才者不能穷其韫奥。故无建设、机械则铁路不能成,无管理则铁路不能久。况办理铁路以营业为目的,非以工程为目的,营业事实悉属管理范围。” 这精辟的话语,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使人感觉到其中的深意。

曾鲲化在《上书》中通篇强调管理之重要,在整个中华民族近代实业发展的历史上有着跨时代的意义。这个《上书》,使“管理”的概念第一次被提上案头,使清政府在重视实业的同时也第一次感受到管理的重要作用。

在清朝末期,中国创办的几所高等学校,只设有文、理、工、师范等科,并未设管理科。在此之前,中国是否应建立专门培养管理人才的高校,这样的学校开设什么课、多少学时、学制如何制订,均无先例可循。铁路管理传习所的开办,因其以培养铁路管理人才为目标,使中国历史上有了第一所具有管理性质的高等学府,标志着中国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开端,堪称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也均对管理学科的逐步形成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回望历史烟云,曾鲲化心怀民族国家大义,以勤奋求学全面掌握世界铁路管理先进理论,以史无前例之个人考察深入洞悉中国铁路现状,最后倾力促成学校之创建,在他的文章中亦有类似理念的阐述:“知以致行,行以致知,践知践行,践行践知,行而增知,知而笃行,循回往复,次第进化,最终成就大事。”可以说,曾鲲化为人做事、坐言起行即为“知行合一”之典范。

据考证,“知行”(To Know and To Do)校训最早见于1923年北京交通大学毕业生的纪念册上,当时学校的校徽、校旗上均有“知行”二字。只是“知行”二字出自何人之手、什么时间书写等,尚无实证。

有学者研究提出,北京交通大学“知行”校训的产生,与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知行观有必然联系。1918—1919年间,孙中山写成《孙文学说》,全面讨论知与行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知难行易”学说。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出于革命需要而探讨知行问题的思想家,他为革命号召人们敢于行动,积极投身革命实践,还特别强调通过科学达到真知和科学知识对指导实践的重要性。此外,从行先知后的基点出发,孙中山提出了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知”和“行”进行不息的观点。

孙中山的知行观,很可能深刻影响了当时担任交通部总长并身为交通大学校长的叶恭绰,叶恭绰尊崇孙中山“交通为实业之母,铁路为交通之母”的实业救国思想,而且身体力行,曾先后到欧美多国考察铁路建设经营,对中国铁路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本国铁路管理人才的培养做出重大贡献。1921年9月10日,他在交通大学京校开学典礼上讲话,曾系统阐述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并对交大师生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学术独立,不受外力支配;二是学以致用,贵在贡献;三是学术愈精,应用愈广。他在讲话中抨击中国传统科举制度使读书成为谋取功名的阶梯,主张新型大学要将利禄与学术分开,“是故求学术造诣之深,必先以学术为独立之事,不受外界之利诱,而后读书真乐”。他认为,“方今科学昌明,无处不有学问,小如砌墙运铁,大如行车造路,莫不含有至理,蓄有精义”,主张研求学术既要有独立境界,又贵在致用,要为人类谋幸福。

而北京交通大学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校长茅以升,在他的“习而学”的高等教育观中,也不难找到对“知行”的思考和运用。

茅以升长期从事高等教育,早在上世纪20年代发表的《工程教育之研究》一文影响极其广泛,其后,《教育的解放》《习而学的工程教育》《工程教育的方针与方法》《工程教育中的学习问题》等专论又相继问世,真知灼见蕴纳其中,形成了他自己的高等教育观。

高等教育究竟应该怎样设置课程,这一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几十年中很少有人讨论。茅以升认为,课程是高等教育的枢纽。他主张,中国高等教育应从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正确处理教育与生产的关系,他提出高等教育“应与实际的生产能力配合”,“要与生产配合,随生产专业化的发展”设置适应生产需要的课程。他反对模仿美国,“不论外面生产情况如何,总是保持‘古典式的老套’,至多不过添些课程而已”。他还提出一整套的课程计划,即“习而学”的高等教育,并连续发表多篇文章,解释“习而学”的问题。他认为,“习而学”的高等教育应是一种理论中有实践和实践中有理论的课程计划,这一计划的主要精神是强化教育中的实践锻炼,借助实践锻炼学习理论。

数位学校领航人的理念如此统一,百余年来北京交通大学注重学生社会实践、强调实践教学的特色也从未改变。早在邮电班时期,寒假期间,交通部派全班学生到张家口无线电局实习并参加该局新进口的第一部五千瓦瞬火花式长波无线电发报机的验收工作。1917年在校内还建立了无线电台,1920年建成了具有较大规模的电台试验实习室,有线、无线收发实习室,电话实习室等,以供学生实习之用,这样的设备在当时国内学校中是少有的。对于“行”在教学中的体现,当时学校的教学安排中有平时的参观实习、暑期实习、毕业实习。如组织学生在京张线南口站进行铁路实习,在西山进行测量教学实习,在济南机厂电机房开展机械实习。学校制订的实习规则和纪律也很严格,实习不合格不能毕业。

抗战期间,学校移迁平越,在那样恶劣的战乱环境下,学校的暑期实习仍照常进行,从未中断。当时,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均是结合当时铁路运输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如“平绥铁路的客货运输问题”“陇海铁路的运价问题”“南浔铁路的财政问题”“铁路负责运输问题”“南满铁路财政之研究”等。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隶属于铁道部。铁道部高度重视学生的生产实习,积极为学校创造条件,组织生产实习。北京刚刚解放不久,全校各系学生暑假就被安排去哈尔滨铁路局实习,实习结束后又去大连参观,而且均由当时的铁道部部长滕代远下达部令,派铁路专车运送前往。各铁路局实习,运输设备教学馆内“直观教学”、奔赴铁路现场进行“现场教学”……师生们在实践中印证着从书本上学习的知识。新时期,“真刀真枪搞设计”,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等实践教学举措,都是对“知行”二字最好的诠释。

回首北京交通大学这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练、世事沉浮,我们不难从中看到“知行”校训的一以贯之,更不难品出“知行”校训的深意。那就是“知”要“知民族大义、知国家所需”,“行”要“行远自迩”,既脚踏实地,又坚定不移。

在时间长河中,无数北交大师生就是这样知、这样行的。他们将探寻科学真谛的旅行与民族复兴的使命结合在一起,中国第一个无线电台创建人刘瀚、中国第一台大马力蒸汽机设计者应尚才、中国第一本铁路运输专著作者金士宣、中国铁路运输经济学科的开创者许靖、中国最早的四大会计师之一杨汝梅,以及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郑振铎等一大批蜚声中外的杰出校友,他们的奋进故事宛若星辰,放射着耀眼的光芒,引领着代代交大人的前行路。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北京交通大学当年共有5个项目获奖,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并在校任教的简水生主持的“内屏蔽对称电缆”也是获奖项目之一,他的这一成果加速了我国铁路通信的发展。作为我国著名的光纤通信、光电子器件方面的科学家,简水生院士数十年来以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信息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创造了数以亿计的效益。当前,北京交通大学有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发光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徐叙瑢,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王梦恕,参与修建我国第一条地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施仲衡等在内的中国科学院院士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8名。他们都在某一领域为国家和民族立下了重大功勋,也开创了我国在一些学科和行业的先河。

2006年9月9日,在第22个教师节来临之际,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大会并向“教学名师奖”100名获奖者表示热烈祝贺。这一天对于北京交通大学王玉凤教授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一年前,她同样是站在这里,因主持的“开拓创新,建设一流的物理演示与探索实验室”在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一举夺得特等奖而接受了国家领导人的颁奖。她是学校现有五名国家级教学名师的首位获奖者,她的获奖来自多年的坚持和学生们的喜爱。她一手创建,从无到有,逐渐发展起来的北京交通大学物理演示与探索实验室,已成为颇受北交大学生喜爱的课堂,以及全国大中小学纷纷前来取经的示范实验室。

昔日曾鲲化上书中所述“英以铁路立国……美以铁路强国……日以铁路兴国……”如今,我巍巍中华,铁路绵延数万里,上可至世界屋脊,下可过江越海,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铁路六次大提速、实现重载运输,到21世纪青藏铁路建设、客运专线建设……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十余万北交大人秉承爱路报国的优良传统,长期奋斗在铁路和祖国建设的各条战线,从北国边疆,到西部边陲,从塞外大漠,到青藏高原,有铁路建设的地方,就有北京交大人的闪光足迹。在我国铁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每个阶段,在无数亟待解决的难题面前,几代北交大人做了大量的储备和研究工作,瞄准铁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问题、难点问题,刻苦攻关、甘于奉献。

2016年1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大会并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代表颁奖。北京交通大学现任校长宁滨教授等人参加完成的“京沪高速铁路工程”项目获得2015年最高科技奖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该成果全体科研人员和建设者经过近20年的科技攻关与自主创新,建立了我国高速铁路理论体系,建成了高平顺和稳定可靠的基础设施,提升了重大技术装备水平,构建了建设管理和安全运营保障技术,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北京交通大学在完成单位的高校中排名第一。

运输学院贾利民教授因其参与组织实施《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和《高速列车科技发展“十二五”重点专项》,作为我国高速列车相关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研究者、组织者和决策支持者之一,作为高速列车谱系化、智能化技术的主要架构者而入选2014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2009年度京沪高铁十大技术创新人物、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学院高亮教授主持的“京沪高速铁路CRTSII型板式无砟轨道台后锚固结构的理论及试验研究”,针对桥上CRTSII型纵连板式无砟轨道的特点,创新性地提出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双柱型端刺台后锚固体系,已在京沪高速铁路徐州至上海段推广应用,节约建造成本近2亿元。

副校长孙守光教授率领机电学院科研团队承担的“高速动车组转向架测力构架标定试验台” “高速列车关键材料及部件可靠性研究”等课题,为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营提供了技术支撑。

钟章队教授带领的教育部创新团队近年来也因贡献突出取得累累硕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铁路综合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R)理论、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入选教育部2007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发明专利授权13项,软件著作权登记50项,已申请发明专利5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72篇、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检索、EI检索150余篇,多次应邀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出版专著10部,其中4部已成为铁路专用通信和控制领域的权威著作。难怪原铁道部总工程师王麟书曾这样评价:“作为铁路无线通信领域人才摇篮的北京交通大学正活跃着铁路移动通信技术研究开发和教学的中坚人物。”

伴随着中国轨道交通事业诞生和发展的北京交通大学,经过百十年发展壮大,已形成“一校多区”办学格局,为国家和行业输送了十余万优秀人才。在被称为“学府胜地”的北京市海淀区建有东西两个校区,总面积近1000亩,建筑面积92万平方米。2015年9月,位于山东省威海市的威海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学校各校区均具有完善的教学、科研设施,校园环境优美。学校已拥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50个,包括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能源局技术研发中心、5个国家认可实验室、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实验室、10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5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4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等。近5年,学校承担了“973”计划、“863”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有关部委的各类科研课题1.1万余项,科研经费36.4亿元;发表SCIE检索论文3087篇、EI检索论文5214篇;申请专利2007项,获授权专利1264项。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学会学习、学会独立思考,坚守一种学术独立的境界,这是知行观体现于为学与为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今天弘扬和践行知行校训最根本的目标。”现任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如是说。

回顾百年历程,北京交通大学肩负的历史使命已从肇建之初的“收回路权”发展成如今的“夺取知识产权”,贯穿其中始终不变的是学校师生“爱路报国,引领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生追求和豪迈情怀。

石碑厚朴、槐花芬芳,每一天,无数师生经过北京交通大学这方“知行”校训碑,在这里留下了青春最美丽的回忆,他们在这里成长,也将从这里出发,走向祖国建设的舞台,将“知行”二字深刻地体现在未来的道路上。

(作者为北京交通大学校史专家)

通信技术与卫星通信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目前我国科技水平和信息技术发展十分快速,我国通信工程发展也十分快速。有线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使用也越来越普遍,快节奏的工作使得人们对于技术手段和信息速度的需要不断的增高。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通信工程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其中有线传输技术凭借着主导地位,成为我国通信工程中一项重要技术。有线传输技术,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需要、学习成本都带来了便捷,使各行各业的信息实现了高质量的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同时也加快了信息交流和沟通效率,更加迎合了这个互联网时代。

关键词:通信工程;有线传输技术;光纤传输

引言

在通信工程信息的传输过程中,传输技术会直接影响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效率,想要实现传输技术的有效应用,就要从通信工程的传输技术提升入手。本文首先介绍了光纤传输以及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等常用传输技术,随后又从灵活性、多元化、一体化分析了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传输特点,文章围绕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加以研究[1]。

1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的特点

在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本质上属于一类通信技术,可以利用金属导线、光纤等有形媒介实现信息传送,而实际进行信息传送的过程中,被传递的光电信号能够对文字、图像及声音等信息进行“取代”。自有线传输技术问世并在通信工程中得以应用后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幅度的进步,目前我国在此方面的普及度上已然能够达到大致全面覆盖,而传输线缆也实现了同轴电缆与双绞线转换传输,光缆成为主要的信息传输媒介。有线传输技术的工作原理为依靠傳输媒介实现信息传输,故此传递过程中组成通信体系的主要有三部分,(1)传输设备,即实现信息传输的起始设备;(2)交流设备,即实现光电信号转换的设备;(3)终端设备,即负责接收信息的设备。与无线传输不同的是,有线传输技术需要依靠物理传输介质实现信息传输,而在其得以应用的过程中,这种物理传输媒介已然实现了多次升级,从最初比较常见的电话线升级到了电缆,而电缆又逐渐被传输效率与稳定性较强的光缆所取代。就实际应用效果来看,物理传输介质的不同直接关乎着有线传输的传输效果[2]。

2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的应用

2.1绞合电缆技术

绞合电缆技术又被称为平衡对称电缆,根据频率的不同,还可以分为不同类型的频率的电缆,如高频电缆、低频电缆。由于它的分类不同,需求也不同,所实现的距离、信号传输也不同,所以具有差异性的功效。高频绞合电缆能够提升传递的效率,应用范围较广。低频绞合电缆应用范围较小。电缆的结合能够促进它高效稳定的信号传输,并且这种技术能够很好的对外部的干扰进行处理。因此在复杂和变化莫测的环境中,可以实现稳定的信号传输。在具体的应用中造价成本比较高,因此只会在特殊的需要中被使用。

2.2同轴电缆传输

同轴电缆是一类电线及信号传输线,该类传输线以单铜线为芯线,适用于各种各样的应用,其中最重要的有电视传播、长途电话传输、计算机系统之间的短距离连接以及局域网等,以往该类传输主要应用于电视信号的传输方面,曾实现了将电视信号传播至千家万户。同时,同轴电缆传输的传播范围较大,是以一直以来都在长途电话网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2.3本地骨干网络

该技术是目前通信工程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技术,其可以实现“点对点”、“面对面”式的区域网络连接。尽管这一技术在通信工程中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信息传输量比较大、信息传输速度要求比较高的网络传输业务,这种技术的传输容量相对偏小,无法满足全部网络信息传输需求。由于绝大多数本地骨干网络线路都埋设于地下,主要依靠光纤媒介完成信号传输,维护保养难度较大。SDH的先进性在于能够满足光纤媒介传输需求的同时,也可以完成微波媒介条件下的通信传输任务。尽管该技术已经逐渐与其它通信传输技术进行了融合应用,但仍然存在较为明显的传输容量不足问题。为此,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如何提高SDH传输技术的传输容量,会成为通信工程领域重要研究内容。

2.4架空明线传输

以架空明线为信息载体的有线传输技术,该类技术的要旨在于将导线架设在电线杆之上,通过电线杆导线的架设,每一对导线间都能够构成通道,是以通信质量更高,容量也更大,传输距离方面亦有所提升,同时其传输信道的信息搭载类型也更为广泛,数据信息、电报等都可通过此类技术进行传输。其优势十分明显,但弊端也同样存在,由于架空明线传输间隔低于其余类型的有线传输,传输速率难免会发生降低,同时架空明线易遭到破坏、易被窃听,因此并未得到广泛应用。

2.5同轴电缆传输技术

同轴电缆传输技术是以单根铜线作为传输数据的中心,钢管在外部作为保护,并充当另一根铜线,构建一个安全稳定的传输信息的通路。作为一个桥梁连接前端的设备与后端的设备作为完整的信息传输功能部位。它能够很好地应用电磁波原理,抗干扰能力较强,有效避免外部信号干扰,因此有实际的可行性,应用较为广泛。但在实际应用中多被用在广播电视传媒中,同时可以配合不同程度的频率对称进行平衡,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电缆传输,也用于固定通信途径。

结语

信息化与工业化之间正在不断融合,同时信息化、网络化和现代化之间同步融会贯通。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通信工程已经迎来了在领域内的研究热点。有线传输作为一项重要且应用广泛的技术,因为其传输质量高、安全性高、技术较好的优点,具有较好的前景,深受社会和现实的关注。相信在未来的空间和机遇与挑战之下,我国的通信工程一定会获得长足进步。面对越来越多的通信服务的要求,技术人员也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改良和创新[3]。

参考文献:

[1]韩超.探究有线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及发展方向[J].通讯世界,2017,6(6):101-102.

[2]陆惠华.光纤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最新发展动态[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7,6(3):33.

[3]魏志强.信息通信工程中传输技术的有效应用[J].科技与创新,2017,6(2):137

通信技术与卫星通信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电子技术;通信工程;应用

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社会各行业领域都逐步完成了高新技术改革,特别是电子技术的应用,基本已渗透到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通信工程是科技应用领域中的主要行业,它在历经多年发展,现已在信息传输、信息交流等领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通信工程的研究内容是在信息交流、信息传递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技术(即检验、传输、交换技术)。电子技术,是一项综合物理技术研究成果、各种物理学知识而发展起来的工程技术,它也是基于电子学原理,实现电子设备应用的一门技术。

1电子技术

电子技术属于物理学研究范畴,指的是以电子学原理为主要依据,利用电子器件和特定功能电路的设计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该门学科主要倾向于信息电子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这两大类技术的应用。其中,信息技术囊括的范围很广,从一定角度来说,电力电子技术也可看成是信息处理技术的范畴。

1.1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如今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而作为网络发展与传播的媒介,信息技术的发展也随着网络进一步发展。在人们生活的很多方面,通信技术都已经变得不可或缺。例如在工业、交通、建筑、医疗等领域,通信技术都极大的改善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效率。通过工业局域网,人们可以在中控室内操控一整套的自动化流水线;在交通领域,通过大规模的网络互连,交通违章信息异地也能够查询并缴纳罚款,极大的规范人们的驾驶行为同时也给人们以方便;在医疗领域,通过医院间的网络可以分享诊疗信息,为患者提供更加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挽救生命。在物流领域,通过无线通信系统,快递每到一个站点都会将其物流信息实时的传递到互联网,用户可以方便的查看到货物的物流走向。在一些工程机械和交通工具上已经出现了实时诊断通信系统,实时将该设备的运转参数和故障信息传递给生产厂,通过分析处理可以对用户故障进行远程诊断处理,这无疑大大的节约了故障处理时间,提高了效率,节省了人力物力。这都得意于安装在机器内部的嵌入式处理芯片和通信芯片。交通工具和工程机械的智能化信息化将会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将会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1.2电力电子技术

电力电子技术是电子技术中的新兴的一门科学技术,在电力领域有十分广泛的应用。电子技术从上世纪至今,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带动着世界信息通信行业的大力发展。如今,在高新科技产业的应用中电子技术依然是如此的适逢发展要求,同时还在不断推动着科技的进步、应用行业的改革以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而电力电子技术恰好满足了目前国家所倡导的循环经济、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社会的这种生态发展理念。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硅整流器件到整流器的形式、逆变器形式及六十年代末期变频器形式的出现,电子技术经历了非常迅速的发展,同时也将电力电子技术带入到了各个相关的行业、领域当中。到了八十年代,伴随着半导体复和器件形式的问世,真正意义上推动了电力电子技术时代的到来,也使得电力电子技术建立起了属于自己时代的标志。电力电子技术不但适用于传统行业的发展,即使是在现代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当中,也能适应其发展的需求。这是一门应用比较广泛的技术,并不会因时代性的更新变化而淘汰。另外,电力电子技术还能再不同的程度上促进行业的进步,同时还可以推动科技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2通信工程

作为信息科学发展的一个最主要的方向,通信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对信息和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如今世界已经迈入信息化社会,所以通信工程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技术手段,通信工程在硬件上主要通过声、光、电等技术进行信息采集通过相关的程序代码和电子芯片对信号进行处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与人之间沟通越来越依靠信息通信,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提供了信息传输的渠道。同时通信工程在各种行业内的应用也对这些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信行业相关的一些行业,设计到通信工程的硬件和软件以及相关服务等也在推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3电子技术与通信工程的应用

3.1电子技术与通信工程的结合

电子技术和通信工程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结合发展的趋势,相互促进的形式推动了电子技术与通信工程的发展。电子技术与通信工程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对我们生活方式、工程方式、学习方式等都有深刻的影响,我们与电子技术与通信工程的关系更为密切。以工程技术为例,很多技术的应用都有电子技术和通信工程的技术存在,多媒体通信、人机交互、语音处理等技术,这些技术对电子技术与通信工程都有十分迫切的需求。除此之外移动通信、宽带通信网、卫星通信等技术的应用使得通信行业有着较快的发展。另外微波工程、光电子学工程、纳米技术等等方面也都有所应用,电子技术与通信工程的结合得到更多的应用与发展。从原理分析电子技术和通信工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电子技术与通信工程在诸多领域都有相互关联,然后促进一些学科的发展,如物理电子、光电子学、微电子学等为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电子技术的发展对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和计算机设计等工程技术问题的解决都有十分必要的作用,电子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对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3.2计算机对通信工程和电子技术的作用

计算机对通信工程和电子技术起着关键性作用。首先,在通信工程方面,应用计算机能对各项交换机进行编程,并能將相关信息储存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器中。而当系统操作需要进行变更时,无需改变交换设备,而只需要改变程序指令即可。这种交换机系统有利于开发新的通信业务、提供多种服务项目,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计算机对通信和电子技术的发展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关键作用。

对于通信工程的一些基础的开发设计工作都要依赖于计算机,而在具体的硬件施工搭建过程中计算机更是起到了重要工具和控制核心的作用,在系统的软件设计方面计算机也是重要的工具,没有计算机这些都无从谈起。

对于电子技术来说,计算机也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PCB板的设计和开发需要计算机,芯片内部的程序代码需要计算机进行开发,作为一个大的系统的核心控制部分需要计算机,作为上位显示和控制的部分也需要计算机。因此计算机对电子技术的发展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结束语:

科研领域中电子技术与通信工程的彼此促进、协同发展,为社会进步与信息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新世纪的今天,电子技术与通信工程有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电子技术与通信工程应用与发展的进一步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信息产业会有更为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李永耀.国民经济中通信工程技术的应用价值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17(06).

[2]者奕宁,申加亮,黄鲁新.电子通信技术工程化应用模式与方法探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5(17).

[3]孙统.在信息通信工程中传输技术的科学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1).

上一篇:市场经济与企业经济论文范文下一篇: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