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市化范文

2023-09-21

农村城市化范文第1篇

摘 要: 利用2011年城乡居民随机问卷调查数据组成研究数据库,以家庭为研究单位,将农户分为本地传统农业生产型、本地小城镇化型、半城市化型和城市化型四种生计类型,并对四类农户家庭的人口特征进行统计、比较和显著性检验,寻求农村人口梯次城市化的现实依据。分析认为:农村人口梯次城市化是农户家庭人口特征差异的必然要求;家庭人口特征对城市化转移区域选择有明显的影响;发展本地小城镇应该成为城市化战略的着力点,并建议政府采取措施着力培育新型农民、着力扩大小城镇规模、降低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门槛等,以推进农村人口梯次城市化。

关键词:农村人口;梯次城市化;小城镇型;大城市型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城镇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1]。我们把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引起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过程称为农村人口城市化[2]8。农村人口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必然规律。然而,农村人口城市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要实现农民就业的非农化、居住的城市化、生活的市民化,而且要实现进城农民医疗、养老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市民待遇。因此,如何实现农村人口城市化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农村人口城市化过程顺畅与否直接关系到一国经济体系的质量及其发展的可持续性。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中存在一些问题,诸如超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小城市发展后劲不足等。理清农村人口城市化规律,进一步发现问题,对于解决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相关问题,帮助农村人口顺利实现城市化转移,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质量,进而发挥城镇化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框架

农村人口城市(镇)化过程在农村家庭层面上表现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居住地或者就业地发生改变。我们以家庭主要劳动力是否变更职业、家庭居住地和主要劳动力就业地是否发生改变为标准,将农户划分为本地传统农业生产家庭、大城市化家庭、本地小城镇化家庭、半城市化家庭。本地传统农业生产家庭是指家庭主要劳动力仍然在家庭所在地从事农业生产,没有发生职业变更和迁移的家庭;大城市化家庭是指近三年已经成为城市居民,发生了户籍和居住地变更的家庭;本地小城镇化家庭是指家庭主要劳动力依托家庭周边小城镇、县城条件,从事非农业生产,且非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一半以上的家庭;前三类生活模式比较稳定,生活模式不受家庭成员年龄增长的影响,另一类半城市化家庭是借用部分学者对其的称谓[3],指家庭主要劳动力在远离家乡的大城市打工,打工收入占家庭收入的一半以上,但家庭所在地仍在家乡农村的情况,生活模式不稳定。

首先,本研究将以传统农业生产家庭为参照对象,对四类家庭样本在家庭人口特征,主要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年龄、家庭年收入、生活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统计、比较及显著性检验,以期发现农村人口梯次城市化的规律。其次,我们以迁移家庭(包括半城市化家庭和城市化家庭)为对象,对其迁移目标区域的选择特征进行检验,以期发现其规律。我们对迁移家庭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均GDP水平进行比较,如果前者高于后者,我们认为这类家庭迁入了相对发达地区,反之,则认为这类家庭迁入了不发达地区。

二、数据来源及描述

本研究小组于2011年8月利用问卷的形式对陕西省6县2市(西安市、延安市、周至县、武功县、高陵县、安塞县、洛川县和志丹县)城乡居民迁移状况进行了随机调查。问卷内容由家庭基本信息和就业基本信息两部分组成。家庭基本信息包括被调查者家庭人口数、主要劳动力平均年龄、受教育状况、收入状况和居住地点变更情况等。就业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就业地点变更情况和就业部门情况等。研究中涉及的家庭背景信息由被调查者在问卷中提供,涉及的区域特征信息由研究人员根据被调查者提供的地址信息进行追踪调查,主要来源于地区统计部门发布的权威数据。

本次调查数据库包括农村居民调查部分和城市调查部分,分别面向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展开调查。两部分调查分别发放问卷6 000份,农村居民调查问卷回收2 885份,回收率为48.1%,城市居民调查问卷回收2 668份,回收率为44.5%。我们从城市居民调查问卷中提取近三年来由农村迁入城市,已经市民化的居民问卷信息172份,与农村居民调查数据库合并组成本研究数据库。由于部分被调查数据表现出明显的不合理,例如极端高(低)的家庭收入,或者重要内容部分缺失,这些数据被剔除,另外,考虑到大城市郊区的农户,在城市扩张过程中的城市化行为不具有主动性,这部分样本数据也被剔除。最终确定的本研究数据库样本量为2 486个,从研究样本规模来看,符合大样本特征要求,表1为本次研究的相关变量定义与统计描述,从统计描述中可以看出,研究样本中一半的家庭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但是大城市化迁移家庭较少,具有临时性特征的半城市化家庭占26%。从样本特征类型来看,分布较均衡,与全国实际情况接近。我们认为,基于这个样本的研究结论,应该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三、结果分析

(一)农村人口梯次城市化的特征分析

理论和实践表明:实现家庭收入最大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主要动因。从表2可以看出,城市化型家庭平均收入水平最高,城市化转移应该是农户的理想选择,但它不是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唯一选择,说明农村人口梯次城市化是客观存在的。

从表2可以看出,四种类型家庭在主要劳动力的年龄、平均受教育年限、家庭劳动力总数、上学子女数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差异。就主要劳动力的年龄而言,小城镇化家庭主要劳动力的平均年龄最小,半城市化家庭主要劳动力的平均年龄最大;从家庭主要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看,城市化家庭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最高,小城镇化家庭次之,半城市化家庭最次;从家庭规模看,城市化家庭人口规模最小,小城镇化家庭人口规模较大,半城市化家庭人口规模最大;就家庭上学子女数来看,虽然各类家庭有一定的差异,但与传统农业家庭相比,半城市化家庭和城市化家庭的差异都不显著,而小城镇化家庭的上学子女数明显的少于前者;从家庭劳动力总数看,城市化家庭少于传统农业家庭,小城镇化家庭多于传统农业家庭,但差异都不显著,半城市化家庭的劳动力总数明显多于传统农业家庭。说明农村人口城市化类型的选择取决于农户家庭人口特征,农村人口梯次城市化是农户基于家庭人口的综合特征选择的结果,它具有客观必然性。

从家庭生活满意度来看,半城市化家庭的生活满意度低于传统农业家庭,但差异不显著;小城镇化家庭和城市化家庭的生活满意度都高于传统农业家庭,而且在统计上显著。说明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梯次与农户家庭生活满意度没有直接的关联,农村人口梯次城市化具有主观可能性。

(二)家庭人口特征与目标区域选择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向相对发达地区迁移家庭主要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显著高于向其他地区迁移的家庭,而且城市化家庭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更高;向发达地区迁移的城市化家庭人口数最少,平均3.95人,其余类型家庭人口数比较多,平均4.2人以上,但相互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小规模家庭在城市化过程中更具竞争力;各类家庭未成年子女数和劳动力数差异不显著,说明未成年子女数和劳动力数对家庭迁移区域选择影响不明显;家庭主要劳动力平均年龄对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区域选择有显著的影响,向不发达地区城市化迁移家庭主要劳动力的平均年龄相对较高,向相对发达地区城市化迁移家庭主要劳动力的平均年龄相对较低,其原因在于:向不发达地区城市化迁移主要依赖于技术,年龄较高者的技术熟练程度较高,社会声誉较高,更容易获得稳定的收入;向相对发达地区城市化迁移主要依赖于综合素质,而受教育程度较高者的综合素质较高。说明农村人口城市化的目标区域选择也是农户基于其家庭人口特征综合权衡的结果。

(三)迁入地选择与家庭人口生活质量的关系

收入水平是评价生活质量高低的常用客观指标,从表3可以看出,向不发达地区迁移家庭人均收入水平比较高,都在3.1万元以上;向相对发达地区迁移家庭人均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其中,城市化家庭人均收入在2.8万元以下,半城市化家庭人均收入在2万元以下;迁入相对发达地区半城市化家庭人口平均收入为迁入不发达地区同类家庭人均收入的62.9%,迁入相对发达地区城市化家庭人口平均收入为迁入不发达地区同类家庭人均收入的86.2%。我们认为,农村人口城市化迁移的目的在于实现家庭持久收入的最大化,相对发达地区在教育条件、个人发展空间等方面都优于不发达地区,有利于提高家庭的持久收入,而且,相对发达地区就业能体现家庭主要劳动力的能力,提高其在迁出地的声誉、地位等,使迁入相对发达地区家庭能获得更多的精神方面的满足。因此,虽然迁入相对发达地区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但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村人口,还是选择向这类地区转移。

生活满意度是衡量居民生活质量高低的常用主观指标。从表3可以看出,向不发达地区城市化迁移家庭生活满意度的统计结果极其显著,说明其生活质量相对较低。其他类型家庭之间生活满意度差异不显著。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向不发达地区城市化迁移的家庭获得了较高的收入,但与其他城市化居民相比而言,在子女教育质量、个人发展空间等方面存在差距,从而影响他们的生活满意度。这再次证明,收入最大化不是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唯一目标。

从收入和家庭成员满意度两个指标看,半城市化型家庭对目前的生活方式是一种被迫的接受,不具有稳定性。

四、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1. 农村人口梯次城市化是农户家庭人口特征差异的必然要求。农村人口城市化是农户家庭作为一个整体在城市落户生根的过程;城市化对农村人口具有选择性;不同农户家庭主要劳动力综合素质的差异性,决定了其家庭人口城市化难易程度的差异性和城市化决策的差异性。因此,农村人口城市化必须根据农户家庭人口特征的差异性,实现梯次城市化。

2.家庭人口特征对城市化转移区域选择有明显的影响。农村人口城市化区域选择决策的过程,实质上是农户在迁入地寻求就业相对竞争优势的过程。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就业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家庭主要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年龄、技能、家庭人口总数等。根据我们的分析:家庭主要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是决定农村人口城市化路径的主要因素。家庭规模及主要劳动力总数是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双刃剑”。一方面,家庭规模小,在城市生存的总成本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村人口城市化;家庭规模大,农户的生存压力大,这能刺激其主要劳动力寻求农业之外的发展途径,同时,家庭规模大,主要劳动力数量也较多,为农户合理配置其劳动力资源,实现收入来源的多样化创造了条件,从而使这类农户更易于脱离传统农业型家庭群体,向其他类型的农户转化。另一方面, 家庭规模大的农户,其人均收入水平低,无法迈过城市化的“门槛”,而成为城镇居民或城市居民。

3.发展本地小城镇应该成为城市化战略的着力点。从农户自身的角度看,实现城市化转移的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但从前文的分析可知,异地转移不利于农村人口生活质量的提高。从理论上讲,农村人口梯次城市化的模式应该是传统农业型-小城镇化型-半城市化-大城市化型。因为小城镇离农户的居住地近,农户的社会资本相对充裕,就业成本相对较低,而且生存成本也较低;当农户在小城镇积累了就业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应的资金实力时,才能更好地向大城市渗透,进而成为大城市型家庭。从实践的角度看,半城市化家庭是农户既不满足于依靠传统农业维持生计,又无法在城市(城镇)站稳脚跟,求得长远发展而衍生出来的一种特殊的家庭类型,由于其不稳定性,在农村人口梯次城市化中应该尽量减少这种类型的家庭。因此,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模式应该是传统农业型→本地城镇化→半城市化→大城市化,发展本地小城镇应该是城市化战略的着力点。

(二)政策建议

1.培养新型农民,解除农村人口梯次城市化的后顾之忧。通过培训使农民成为文化素质高、科技素质高、懂得科技种田、能够进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时代的需要[4],也是农村人口梯次城市化的重中之重。第一,培养新型农民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需要。虽然农村人口梯次城市化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由于城市对农村人口的吸纳具有选择性,在年龄、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的农民,更易于实现城市化转移。从而使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退化,农业的基础地位难以巩固。因此,培育新型农民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需要。第二,培育新型农民是保障城市建设所需劳动力供给的必要条件。只有不断培育新型农民,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率,形成更多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为城市建设提供充足的劳动力。第三,培育新型农民是农村人口梯次城市化的不竭动力。培育新型农民能增加农户收入,提高其消费能力和水平,从而刺激小城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进而增强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使小城镇形成“燎原”之势;众多小城镇的发展能够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极大的支撑,形成“众星捧月”之势。因此,培养新型农民,解除农村人口梯次城市化的后顾之忧,是农村人口梯次城市化的重中之重。

2.着力扩大小城镇规模,放大集聚经济效应。小城镇不仅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阵地,而且是大城市劳动力的“孵化器”,同时,还是支撑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明星”。大力发展小城镇的第二、三产业,有利于放大小城镇的集聚经济效应,不断增强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使更多农业人口实现小城镇化,并为大城市发展提供需求条件,培育并输送其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5]。因此,要重点发展小城镇的第二、三产业。一是以乡镇为中心,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一方面,培育主导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能够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另一方面,主导产业的培育能扩大小城镇规模,壮大其经济实力,增强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从而减少半城市化家庭的数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大城市的压力。二是改善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条件,缩小小城镇在教育、医疗等方面与大城市的差距,增强小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为发挥小城镇的集聚经济效应创造人口和消费条件。

3.降低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门槛。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超过“梯级门槛”的农村居民的数量是影响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速度、进程的关键变量[6]。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需要跨越的门槛主要有:与户籍制度挂钩的身份市民化门槛、就业公平化门槛、社会保障平等化门槛等,以及与住房相关的居住城市化门槛[7]。上述门槛要么增加了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成本,要么降低了其收益,从而使可支配收入超过“梯级门槛”的农村居民的数量难以满足城镇化的需求。因此,政府应逐步放宽户籍制度对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限制;健全和完善农村人口城市就业的培训和竞争体制、机制;对非政府主导迁入城市的新居民提供经济适用房或廉租房[8];逐步实现城市就业农民社会保障的市民化待遇。进而降低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门槛,提高其生活满意度。

此外,由于农户家庭人口特征是决定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主要因素,而农户家庭人口特征具有可变性,随着家庭人口特征的变化,现有传统农业家庭可能变成小城镇型家庭或半城市化家庭;现有小城镇型家庭可能成为大城市化型家庭;现有半城市化家庭也可能成为小城镇化型家庭。因此,农村人口梯次城市化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参考文献:

[1] 达即至,宁海林.农村人口城市化与农业产业化[J].城市问题,2006(5):73-76.

[2] 叶欲民.中国城市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8.

[3] 林树森.城市增长与城市发展[J].城市规划,2011,35(11):11-18.

[4] 张亮.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7):4-6.

[5] 潘海生.“就地城镇化”:一条新型的城镇化道路——关于浙江省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2010(12):48-52.

[6] 唐根年,徐维祥,贾临宇,等.中国农民市民化经济门槛与城市化关系研究:理论与实证[J].经济地理,2006(1):118-121.

[7] 张忠法,沈和,李屹.影响农民市民化的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3(5):13-19.

[8] 邹伟.我国农民市民化的经济学思考[J].经济问题,2007(10):19-21.

Study on Echeloning Migration of Rural Population in China

LU Dong-ning1,CHEN Jiang-sheng2

(1.College of Management, Yan’an University, Yan’an, Shaanxi 716000; 2.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China)

Key words: Rural population;Echeloning urbanization;Small town;Migration

农村城市化范文第2篇

01. 您年龄是多少()

A、18—30岁 B、30—40岁 C、40—50岁D、50—60岁E、60—70岁

02. 您的教育程度()

A、小学及以下B、初中 C、高中(或中专、大专、技校)D、大学本科及以上 03. 您家的月平均人收入(不含低保收入)是()

A、300元以下B、300元—600元C、600元—900元D、900元以上

04. 您目前的职业:()

A、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B、企业工人 C、企事业单位一般职员D、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医生E、商业服务业人员 F、个体户G、暂无固定工作者H、其他05. 您共同生活的家庭人数:__________人。其中,需要抚养的子女人数:__________人,需要赡养的老人人数:___________人。

06. 导致你们家庭生活困难的原因是什么?()

A、失业 B、严重疾病 C、残疾受 D、教育程度低 E、缺乏工作技能

07. 政府对于每月的低保发放是否及时到位?()

A、是B、否

08. 您每月领取的低保补助是多少?()

A、100元以下B、100-200元C200-300元D、300-400元E、400元以上 09.面对物价上涨,您会采取什么应对措施()【可多选】

A、不用,目前的物价我可以应对B、减少主食开支C、减少副食开支

D.减少教育开支 E、减少医疗开支 F、减少服装开支 G、其它

10. 下面物品中,您家拥有哪些?【可多选】

①固定电话②手机③电视机④洗衣机⑤电磁炉(微波炉)

⑥电动车⑦摩托车⑧冰箱⑨电脑

11.当有额外较大支出时,您选择()【可多选】

A、向亲友借 B、银行贷款 C、我自己有存款 D、向社区求助 E、向社会求助

12. 家庭经济困难,您最希望得到帮助的是什么?()

A、给予物质上的帮助,解决温饱问题B、解决子女的教育问题C、解决家人的医疗问题D、帮我找一份工作,让我能自力更生E、其他(请写明)

13.领取低保金,您是否受到歧视?()

A、完全没有B、有一少部分人会歧视C、较多人会歧视 D、很多人会歧视

14.领取低保,您有什么感受?()

A、这没有什么 B、感谢政府的帮助 C、心中有加大失落感 D、感觉会受到歧视 E、其它

15. 您认为现在的社会救助金是否能满足您的生活所需:

A、远远不够B、差不多C、能维持基本生活所需,但一有额外支出就不够

农村城市化范文第3篇

随着农民工数量的快速增长,在城市居住时间的增加,市民化意愿的增强,农民工住房问题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26名农民工党员进入代表行列,第一次以群体形象出现在全国党代会上。而农民工问题,更是每年两会最为热点的话题之一。

利用这三周时间,我们走访了中天建设,德嘉建设等多个建筑工地。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杭州下沙建筑业集团都是较大规模的公司。其规章流程都比较严谨,工地的工人的住宿条件较好。

通过问卷和实地考察,我们发现,下沙的大型公司的工人住宿以简易房居多达到了87%之多,剩余13%则选择了工棚。并且都是由建筑单位免费提供。同时,我们对农民工住宿的人均面积做了调查,发下其选项大部分否集中在5平方米左右。我们将其与全国范围的农民工人均住宿面积做了比较,根据资料显示,2007 年农民工人均住房面积平均只有2.5 平方米, 其中最小的只有 2.15 平方米, 最大的也才 3.45平方米。90%的农民工没有自己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 从住房质量来看,农民工租借的住房大多是城市闲置老房和违章搭建房屋,因此建筑密度大、容积率高、通风采光条件不理想、户型设计落后。 在居住环境方面,配套设施少,绿化面积小,公共卫生状况令人担忧,“脏、乱、差”现象突出,并存在消防隐患,大大低于城市居民的住房面积。

虽然政府对农民工购买电器在政策上做了补贴。但是,由于农民工流动性较大,而且,农民工手中的资金较少,简易房中的电器拥有率还是较低。这也在我们的问卷中体现了出来。其中电视机的拥有率达到了62.7%,电视也是农民工茶余饭后非常必要的精神娱乐和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媒介。令我们意想不到的一点是,空调和洗衣机拥有率分别达到了37.5%与29.3%,事实证明,随着近来农民工的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民工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

下沙农民工选择租赁房屋居住和寄居亲友、宿舍、工棚的比例分别占 52%和 46%。在租赁房屋居住中,又以租赁私有房屋为主,占 37%;其次为租赁公有房屋,其比例也占 15%,选择其他居住类型的农民工很少, 仅有 2%的务工人员购买了自己的住房。 因此,目前下沙农民工基本没有自己的住房,租赁房屋居住和寄居亲友、宿舍、工棚的比例高达 98%,城市农民工居住上的临时性特征显著。

由于下沙农民工的简易房都是自行搭建,所以房屋采光情况较好。在我们的问卷中,选择主要集中在一般和较好选项。但是居住区的公共卫生却不令人满意。在我们的考察中发现,由于农民工普遍缺乏卫生意识,乱扔垃圾的情况较为明显,而且公共垃圾箱并不是每天都有专人清理。所以,尤其是在夏季,对卫生安全造成了较大的隐患。

农民工住房问题日渐成为一个焦点,如何改善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更是成为各地政府的难题。不少地方的政府都提出给农民工给予政策倾斜。更有专家特别指出,以为农民工发放住房补贴,农民工群体中有巨大的房地产市场,提高对农民工的补贴,尤其是住房补贴,既可以满足农民工的住房需求,也有利于房地产市

场规范化运作。据国际统计局统计,我国目前有2.3亿农民工,如果每位农民工每年可以领取一万元的住房补贴,那么GDP就可增长2.3%。 但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90%的受访者对当地政府是否有一定的住房补贴选择了没有或者不清楚。

对于改善农民工住房问题,政府是一个不可缺失的因素。我们研究了关于农民工住房问题的政策后,也得出了一定的结论。涉及农民工住房的政策规定 ,一方面是一些地方陆续出台的针对农民工住房的有关政策 ,这类政策目前并不多;另一方面是关于农民工问题、 和关于住房规定涉及的农民工住房问题的政策。从整体情况来看 ,关于农民工住房的相关政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和不足:

1、地方政府规定多 ,中央政府规定少 ,总体重视不够

至今为止 ,中央政府只是在经济政策中强调解决农民工的问题 ,但尚未出台关于农民工住房的专门政策规定。相反 ,由于农民工问题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已经成为突出问题 ,近年来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如 ,2005年 《杭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生活工作的若干意见》,2005 年 《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进城务工农民住房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等。尽管政府 ,特别是地方政府出台了针对农民工的住房解决办法 ,但是与实际对政策需求相比 ,还相差甚远。

2、以往出台的政策少 ,新近出台的政策多 ,尚不形成体系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 ,除了国家一般性住房保障政策出台于1990年代中后期以外 ,有关农民工住房的专门规定基本是近几年颁布的 ,包括 2007 年出台的国务院 《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 。分析其原因 ,一是政府对农民工住房问题的认识不够 ,还没有将其纳入城市整体发展的高度考虑;二是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农民工在城市中的住房问题和生活问题日渐突出 ,逐渐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 ,相继纷纷出台相关的解决措施和办法。进城农民工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农民工自身的问题 ,是涉及城市居民和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 ,探讨建立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体系 ,实现 “以居管人” 、“以居定人” 将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纵观全球,发达国家的一些先进经验或许能够给我们对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民工住房保障制度有很大启迪。住房保障制度问题是政府社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法国的住房法律都明确规定,居住权是公民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公民的基本居住条件,是国家、政府职能的基本体现。在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和地区,没有政府的管理、开发设计,解决住房问题是不现实的。 特别是要有相应的管理机构、人才配置和财政资金投入,保障工作才可能持续、健康开展下去。当然,合理有效的政策性金融支持也是建立住房保障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为解决类似于我国农民工这样的中低收入群体的城市住房问题,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都建立了一套完备的融资保障机制。例如:美国政府直接出资成立了联邦住房局,为中低收入居民购房提供百分百的信用担保;它陆续建立了二级住房抵押金融机构, 为确保住房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提供了条件;它还相继推出了固定利率抵押贷款、浮动利率抵押贷款等,以适应不同层次购房者的信贷需求,并且多渠道提供融资优惠政策。在我国,包括农民工在内的中低收入者住房保障的金融支持明显不足,如税收上的优惠、抵押贷款等还未提上议事日程;住房保障制度没有纳入政府的公共财政体系,缺乏稳定的资金渠道等等。

农民工住房问题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 ,其直接表现出的是住房问题 ,但反映出的是农民工与城市、 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利益协调等深

层次问题。所以 ,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 ,是社会和谐,国家进步,人民富裕的必要基础。

农民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可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目前尚不成熟的补贴制度等原因,农民工的社会地位一直得不到平等对待。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2亿多农民工的国度中,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意义深远,关系到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及“三农问题”,不管是国家还是社会,都应高度重视,争取早日解决问题。再则,由于我们此次针对的是下沙有系统化管理的工地,得到的结果还是差强人意。

农村城市化范文第4篇

户口迁入证明

就业登记证---公司人事处

养老保险手册---公司人事处

房产证

合同---加起来5年,并且目前在职

医保缴费明细---网上打印

养老保险缴费明细---网上打印

薪资证明---最近6个月的,公司盖公章

双方身份证

户口本

出生证

结婚证

行政中心的人审核以上证件没有问题就会发2张纸,是老家和本地计生

办要盖章的,接下来就要回老家办理以下证明了:

带计生办表格回老家计生办盖章---计生办的要么你找人,要么你之前的证件都齐全的,不然不太好盖章的!

户籍证明--派出所一般都给打印的

无犯罪记录证明--派出所一般不给开,还要找所长开!软磨硬泡才开到!

村委会开的男方的无业证明--农业户口的在村上开,写明姓名身份证号码和户籍地址,就是身份证上的照抄,然后最后一句写目前在外务工!敲上村委会的红章就ok了!

回来后拿着老家计生办盖章的证明去你现在居住地的妇女主任那里开证明,然后拿着证明再去现在居住地的计生部门盖章!

接下来就把你所有的资料全部送到行政审批中心!

审核无误等8天就可以拿准迁证了!

拿到准迁证再回老家派出所拿迁出证!如果是农村的就是农业户口的,准迁证上还要盖老家村委会的章,这个看各个地方规定,反正拿到准迁证后就回老家派出所就对了!

拿到迁出证和准迁证回来昆山去当地派出所落户!15天后拍新身份证照片!2个月后拿新的身份证!

就结束了

一、入户厦门有什么好处?

说到入户厦门,有许多人还不了解有什么好处,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入户厦门。

暂住证,顾名思义,就是暂时居住的意思,古人安土重迁,即便客居他乡直至老去,最终也还是希望魂归故里,对现代人来说,因为城乡间发展的不平衡差异,东西部经济的差异,许多人会喜欢去沿海东部城市或是进城务工,赚了钱最后衣锦还乡,盖房子娶老婆。出于管理的需要,政府给这一部分人发放暂住证,让初到该地的外来人口拥有了

暂时居住的权利和一个身份,然而这个词语本身蕴涵着生活的不安定性。因此更多的人希望获得该地的户口,成为该城市的正式市民。

那么厦门户口与暂住证有哪些区别呢?从对比来看,居住证和市民的权益最有关的有三种:一是教育;二是保障;三是办理出境入境等手续。

从教育方面来说,拥有厦门户口在厦门就学不用缴交借读费、小学优先进入公办小学、初中根据电脑派位就读、高中名校成绩好的话不用交纳4万元借读费、进入大学享受厦门各大学校面向厦门招收学生等等;

从社会保障来说,二者也有着不小的差别,厦门户口可以享受低保、社会保险、学生医疗保险、学生e通卡打折、享受厦门的一些优惠待遇、办理旅游年卡,而非本市户口则没有此类优惠;

从办理出境入境来说,暂住证虽然亦可以办理,不需要回到原籍。然而有一些地区如台湾等有限制大陆户籍自由

来台的规定,如果有厦门户籍将会很容易往返台湾旅游。

证明

县公安局:

兹有我乡——村户主——,其儿子与——乡——村户主的女儿——于——年—月—结婚,现要求——乡——村户主的女儿——的户口迁入到兹有我乡——村户主——的户口中,请县公安局批准户口迁入。

特此证明!

——乡政府

—年—月—日

证明

兹有省县镇村

,姓名,性别,民族,出生于年因 ,现同意将户口迁入本村,请有关部门给予办理。

特此证明!

**********村民委员会

年月日

户口准予迁入证明

户口准予

迁入证明

一、事项名称:

审核《户口准予迁入证明》

二、审批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三、审批程序:

本人提出书面申请→迁入地单位签意见→迁入地派出所领户口迁移申请表如实箔写,并按要求准备好各种相关材料→持相关材料到迁入地派出所录入电脑上报县局—>到县政务服务中心公安局窗口办理《户口准迁证》

四、需提交材料:

1、个人申请;

2、审批表;

3、身份证、户口簿;

4、结婚证〔属夫妻投靠或直系亲属投靠、随迁需提供的材料);

5、单位、社区、学校开具的直系亲属关系证明;

6、离婚证;

7、工作调令、录聘用工合同协议

〔招工、招干、工作调动需提供的材料);

8、依法交纳社会保险费的有关证明;

9、工商营业执照;

10、纳税证明;

11、经营场场租凭证明;

12、房产证或合法固定住所证明;

13、退休征、下岗证明、辞退手续、无工作证明;

14、出生医学证明、婚育证明;

15、其他材料。

五、审批期限:

1、法定期限:15天

2、承诺期限:7天

六、收费标准:不收费

七、具体受理业务单位:

1、本人向所居住地的派出所书面提出落户申请;

2、派出所管区民-警下管区进行核实;

3、由派出所内勤打印落户审批表或居民身份变更更正申请表

4、所长审核后在落户审批表或居

民身份变更更正申请表上签字;

5、落户审批表或居民身份变更更正申请表上盖派出所户口专用章;

6、将落户审批表或居民身份变更更正申请表及其证明材料交市公安局治安管理大队;

7、所有材料统一上报业务会议;

8、通知群众办理落户手续。

1.结婚证;

2.全家户口本;

3.符合政策生育一孩的,提供生育证。无生育证的,提供母亲户籍地村委和乡镇计生工作机构出具的婚姻生育情况证明;

4.符合政策生育二孩及以上的,提供再生育证明及再生育一个子女审批表。无证或无审批表的,提供再生育材料。女方户口在深圳市外的,另需提供女方户籍地村委、乡镇及县计划生育部门出具的婚育情况及是否符合政策生育的证明;

5.节育证明。49周岁以下的己婚人

员,提供近3个月本市计生技术服务机构出具的查环查孕证明;

6.属于政策外生育人员的,提供社会抚养费征收票据。

随迁入户计划生育证明办理部门

拟迁入地街道计生工作机构。

随迁入户计划生育证明办理程序

申请人持上述材料原件和复印件到街道计生工作机构递交申请,工作人员核实原件,对材料齐全、形式符合规定的,受理材料;对材料不全的,应一次性告知需提供的材料。工作人员如对材料真实性有疑问的,可留原件作进一步核实。

随迁入户计划生育证明办理时限

申请人提交材料齐全的,应即时办理。如需进一步核实情况,可要求申请人提供相关材料,并自申请人提交材料齐全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办理;需要延长时间的,应报街道计生工作机构负责人同意并及时通知申请人,延长的时间不得超过10个工作日。

对符合要求的,出具“计划生育证明”。对提供虚假材料、拒不按办证部门要求提供材料、拒不配合办证部门调查或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出具“不予出具计划生育证明通知”。

结婚户口迁入申请书

**公安局:

本人***,男,*年*月*日出生,公民身份号码*****,常住户口地址*******,我于*年*月*日与**市*区居民***登记结婚,

结婚后双方都在**生活,为方便生活,特申请将***户口由**迁来**,请予以批准。

申请人:***

申请日期:* 年 * 月 * 日

结婚户口迁入申请书

**公安局:

本人***,女,*年*月*日出生,公民身份号码*****,常住户口地址*******,我于*年*月*日与**市*区居民***登记结婚,

结婚后,为方便生活,特申请将自己的户口由**迁至**,请予以批准。

申请人:***

申请日期:

结婚户口迁入申请书

***派出所:

我与贵辖区***,女,身份证号****,已经申请登记结婚。现两地分居,为了方便工作和生活,特申请户口迁入贵地。

请审核批准为盼。

申请人:

申请日期:

结婚户口迁入申请书

xx派出所:

本人xxx,女,汉族,出生日期1900年8月8日,身份证号:xxxx,与xxx于5月5日结婚,现申请将户口迁入贵处,请给予办理。

申请人:***

申请日期:**年*月*日

结婚户口迁入申请书

我叫***,男,**年*月*日出生,身份证号码:**********,现住在济南市***,我爱人***,女,**年*月*日出生,身份证号码:********,户口所在地为:**省**市,属于非农业户口。

我与***于**年*月*日登记结婚,两人均为初婚,未生育,为生活方便,特申请将**的户口落于我的户口上,望批准。

申请人:***

农村城市化范文第5篇

一、农村村民建房有关规定

农村村民建房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严格执行先批后建的规定。农村村民符合条件在原宅基地之外申请新建住宅的,原宅基地房屋必须限期自行拆除。农村村民建房占用农用地的,乡镇、村要通过建设用地复垦方式自行解决用地指标,且必须在农用地转用经依法批准后,方可办理宅基地审批手续。农民住宅建设用地严格实行一户一宅用地制度,其标准为每人20至30平方米,3人以下户按3人计算,4人户按4人计算,5人以上户按5人计算,扩建住宅新占的土地面积应连同原有宅基地面积一并计算。农村村民建住宅,仅限于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

二、农村宅基地申请条件

(一)户籍在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常住户,且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具有生产生活资料、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承担相应义务;

(二)因实施村镇建设规划,需重新安排宅基地的;

(三)原房屋破旧,宅基地面积偏小,需重新翻建、扩建的;

(四)多子女家庭,原有宅基地面积低于规定标准,有子女已达婚龄,确需分居另行建房的;

(五)原本村现役军人配偶,且配偶及子女户口已落户在本村组且无住房的;

(六)刑满释放或解除劳教回乡等回本村组落户无住房的;

(七)经批准户口已经移到本村组,原宅基地退交集体经济组织重新安排的。

三、申报程序及资料

(一)由个人填写宅基用地申请书,报村民委员会审查。

(二)由村民委员会同意后将名单在村内公示,群众无议后上报乡镇政府及国土所初审。

(三)乡镇政府及国土所现场调查签署意见后,报区县国土资源部门审批,并附具以下资料:

1、村民宅基用地申请书;

2、宅基地审批表;

3、申请人的身份证、户口簿;

4、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集镇规划范围外的不需要提供);

5、其他要求提供的资料。

(四)县国土资源部门进行现场抽查后,进行书面审核。

(五)县政府审批。

(六)对审批通过的,由县国土资源部门发放建设用地批准书。

农村城市化范文第6篇

聊城市农村信用社作为本地重要的金融机构, 也逐渐意识到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 并不断重视中间业务的市场营销管理。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但在中间业务市场营销战略的制定和营销方式的创新方面与西方商业银行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此背景下, 如何加快中间业务全面发展, 开发中间业务创新性产品, 改革中间业务营销方式等, 成为聊城市农村信用社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全面分析了聊城市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市场营销现状, 结合聊城市当地的金融市场特点, 对聊城市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市场细分、产品组合与创新等提出合理的发展建议。

1 聊城市农村信用社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分析

聊城市农村信用社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分析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第一, 发展中间业务可以降低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第二, 发展中间业务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第三, 发展中间业务是提高农村信用社收入的重要途径;第四, 发展中间业务是适应金融改革与资本市场发展变化的必然选择。

1.1 发展中间业务可以降低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

中间业务是一项综合性较高的业务, 它的经营一般不涉及银行自有资金, 风险较小, 开展中间业务一般不会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传统的农村信用社收益主要来自于存贷款利率差, 贷款虽收入较大, 但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风险。另外, 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对象多为各乡镇农民, 他们几乎没有担保品, 担保的方式多为保证担保。一旦客户无法归还贷款, 信用社将面临严重的资金风险和信用风险。而中间业务以其低风险、高收益为农村信用社弥补损失, 降低经营风险。

1.2 发展中间业务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21世纪以来, 外资银行不断涌入国内, 中资银行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农村信用社也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冲击。外资银行以其丰富的中间业务产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 同时也为其带来越来越多的非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是构成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信用社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就必须在加快传统业务发展的同时, 积极开拓中间业务。聊城市农村信用社发展中间业务不仅可以为其带来巨大的收入, 降低其传统业务风险, 在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中更是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1.3 发展中间业务是提高农村信用社收入的重要途径

中间业务不占用或少占用资金, 主要通过服务获得收入, 相对而言成本要低的多。开展中间业务, 不但能够扩大信用社的业务范围, 增强服务功能, 还能够直接增加大量的非利息收入。

1.4 发展中间业务是适应金融改革与资本市场发展变化的必然选择

近些年来, 企业不断增加的直接和间接融资需求, 企业理财, 财务顾问, 上市咨询等都需要银行提供完善的中间业务服务。同时,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金融意识增强, 个人理财、个人结算、投资指导、信息咨询等的市场需求也日益增长。因此, 银行提供全面化的中间业务服务是企业和个人发展的迫切需要。

2 聊城市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虽然聊城市农村信用社对其中间业务进行了初步的开拓与发展, 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具体包括:第一, 观念滞后, 业务重点不突出;第二, 目标市场定位不明确;第三, 中间业务种类较少, 收入水平低;第四, 中间业务产品营销方式传统单一;第五, 技术手段落后, 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低;第六, 缺乏品牌意识组;第七, 组织机构不健全, 缺乏完善的管理系统, 没有配套的激励机制。

2.1 观念滞后, 业务重点不突出

农村信用社观念落后, 在经营中只一味重视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 中间业务作为未来重要的收入增长点农信社却并未给予足够重视, 其核心战略地位尚未确立。在经营过程中, 重视数量, 轻视质量;重视产品, 轻视客户;重视传统银行业务, 轻视创新业务。

2.2 目标市场定位不明确

明确的市场定位是市场拓展的基础, 而聊城市农村信用社忽视了这项工作。农村信用社未对市场进行深度调研, 对客户的需求不够重视, 造成客户与农村信用社之间信息不对称, 客户基础薄弱, 法人优质客户少, 个人低端客户却占用大量的经营资源, 因此很难推广中间业务产品。

2.3 中间业务种类较少, 收入水平低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 中间业务产品的种类和经营方式不断增多, 而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种类较少, 产品构成单一。中间业务的种类局限于传统的支付结算、代收代付和借记卡等, 而很多新兴业务如信息咨询、投资顾问、资产评估等发展缓慢, 有些甚至处于空白状态。

2.4 中间业务产品营销方式传统单一

现阶段, 聊城市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产品的营销方式主要是网点柜台销售, 营销方式单一且落后, 不具有宣传力度与影响范围, 以致中间业务的拓展举步维艰。营销对象没有被充分挖掘, 客户资源短缺;营销设备匮乏, 无法有效支持营销方式的创新, 营销效率低下;营销队伍专业性不够, 销售能力有限;营销方式的传统与单一限制了中间业务的发展。

2.5 技术手段落后, 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低

由于聊城市农村信用社大部分机构网点位于乡镇农村, 支持中间业务的电子化建设落后, 网络使用率低, 使得一些高端的营销方式如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均无法有效开展。同时, 信用社人才匮乏, 专业素质低, 对投资顾问、个人理财、资产评估等业务无法合理开展, 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信用社业务的拓宽。

2.6 缺乏品牌意识

品牌是具有经济价值的无形资产, 可以为企业带来增值和信誉。品牌意味着高效益、高质量、高信誉和低风险。品牌可以帮助企业推销产品, 为企业带来财富。而农村信用社品牌意识薄弱, 对品牌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使得中间业务产品缺乏市场影响力。随着金融开放的不断加深, 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因此, 农村信用社必须树立起品牌意识, 扩大综合竞争力。

2.7 组织机构不健全, 缺乏完善的管理系统

聊城市农村信用社的中间业务处于起步阶段, 与之相关的组织机构不健全, 有些甚至没有专业的营销部门和中间业务部门, 各个部门之间独立为战, 缺少联系与配合。管理层对中间业务的经营缺少合理的安排、规划与指导。

2.8 没有配套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的不足使员工无法从中间业务的推广中获得回报, 因此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营销方式倦怠。中间业务产品被开发出来后, 员工只是机械地宣传产品, 对产品的特点、功能和作用不进行系统地学习, 也不会主动联系银行客户进行产品的介绍与推广。因此, 农信社的中间业务新产品得不到市场份额, 无法在市场中进行推广。

3 聊城市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市场营销建议

关于聊城市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市场营销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 坚持服务于“三农”, 明确市场定位;第二, 创新服务方式, 注重中间业务产品;第三, 加大中间业务推广;第四, 完善中间业务营销管理体系。

3.1 坚持服务于“三农”, 明确市场定位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在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发展农村金融市场,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 农村信用社作为聊城市农村地区最重要的金融机构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近年来, 聊城市农信社充分发挥金融主力军作用, 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强市名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通过推进信用工程建设, 实施“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阳光信贷、富民惠农创新”三大工程, 优先支持和发展新型农业、特色产业, 积极满足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 为“三农”和农村居民的资金需求提供强有力的保障。2012年末涉农贷款余额达到285亿元, 较年初增加45亿元, 涉农贷款总量占全市银行业75%以上。以上数据充分证明, 农村信用社要依赖农村金融市场生存和发展。农村信用社要想取得长足发展, 就必须根基于农村金融市场。

3.2 创新服务方式, 注重中间业务产品

聊城市农村信用社必须高度重视中间业务产品、服务和技术等的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中崭露头角, 取得一席之地。根据国家政策的变革与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 选择竞争力高的中间业务产品加以创新与拓展, 以此占据更多的细分市场和新兴市场的领先地位, 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3.2.1 产品创新。

有差异才能有市场, 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产品应该寻求差异性以寻求市场。农村信用社应该根据客户的需求及时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在产品创新策略上, 聊城市农村信用社应仔细研究国内外先进的商业银行成功的中间业务产品, 取长补短, 根据自身经营特点和服务对象的需求, 对其加以改造、创新, 打造出适合自己推广与营销的产品。聊城市农村信用社应对中间业务产品进行改造与创新, 拓展服务范围, 使其更加营销对路。

3.2.2 服务创新。

银行服务的效率与质量等, 是影响客户选择哪家银行、选择何种金融产品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银行产品的作用和功能与银行服务的相关性很小, 但高质量的服务可以增加金融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因此, 聊城市农村信用社应注重中间业务产品服务, 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保护客户的资金安全, 促进服务智能化与便利性, 以此争取市场份额。

3.2.3 技术创新。

银行作为一个知识密集型产业, 技术创新才能保证中间业务产品的有效开发与改进, 技术创新作为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重要一层, 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应积极建设对外终端设备, 以满足客户日益膨胀的市场需求, 提升市场竞争力。

3.3 加大中间业务推广

中间业务产品, 只有加以推广, 挖掘更多客户, 才能占有市场范围, 增加银行中间业务收入。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 信息传播渠道的变化, 银行产品的销售渠道日趋多样化。聊城市农村信用社应积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发展自身网络技术, 建立多样化、现代化的分销渠道, 不断贴近客户, 了解客户的真正需求, 为客户量身打造适合他们的中间业务产品。另外, 聊城市农村信用社应加强多种销售方式的结合, 例如将人员推销与广告宣传等有机结合, 拓展市场份额。除此之外, 聊城市农村信用社还应注重公众形象的建立, 树立起正面、积极向上的银行形象, 以增强市场的信任度。聊城市农村信用社应加强品牌意识, 通过品牌营销, 创建在客户中的良好口碑, 形成品牌效应。品牌建设的过程也是农村信用社市场营销策略不断完善和构建银行文化与形象的过程。因此, 聊城市农村信用社应加强品牌的建立与管理, 聘请专业化的公关团队对其品牌形象加以改造。完成品牌形象与银行内在的统一和协调, 使银行品牌成为银行发展的一项软实力。在此情况下, 农信社可以依托广告媒体, 迅速占领市场。在广告媒体的选择上, 应注重客户群的接受度, 选择大众认可度高的媒体平台进行推广与宣传, 以一个核心价值为主题, 进行多面的宣传, 快速建立品牌理念与品牌形象。

3.4 完善中间业务营销管理体系

中间业务营销管理体系的建立对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产品的销售、推广等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有利于产品的销售和市场的拓展。

3.4.1 设立中间业务营销管理部门。

设立中间业务营销管理部门, 在部门设立初期, 可聘请专业化的营销管理专家对部门成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不断补充部门成员的营销专业知识, 增强营销理念, 树立营销积极性, 力求打造一支专业化、全面化的营销队伍。中间业务营销管理部门应负责营销制度的建立、营销计划的制定、营销人才的引进与培训, 同时还应负责银行中间业务产品的开发与推广。营销管理部门应注重客户群的建立与维护, 积极吸纳客户意见和客户信息反馈收集工作。通过一体化的管理, 真正建立与占领市场。

3.4.2 培养、引入专业的营销人才。

营销人才的引进与发展对银行中间业务产品的营销推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专业化的营销人才可以帮助银行快速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 抓住目标客户群, 扩大市场份额。专业化队伍的建设应循序渐进。首先, 农村信用社应加强对现有员工的专业化培训, 例如举行专家讲座, 教师授课, 实战演练等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营销素质。其次, 聊城市农村信用社应积极引进专业化人才:通过校园招聘吸引专业学生走进农信社, 为农信社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通过社会招聘吸引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 借鉴他们先进的营销经验与管理经验, 逐步带动农村信用社全体员工的专业化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最后, 农村信用社应多开展银行内业务比拼活动等, 激发员工的潜力, 促进员工间的健康竞争, 鼓励员工互相学习、互帮互助的氛围。

3.4.3 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可以充分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 增加员工的满意度, 激励机制是中间业务营销的有力保证, 激励机制的正确使用可以促进银行员工的营销热情, 使农村信用社不断扩展业务范围, 增加客户群, 从而收获较高的中间业务收入。激励机制的建立应具有合理性与科学性, 应以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现状为基础, 不可盲目自大、好高骛远。激励机制的实施应具有可行性, 应根据客户基础、产品开发等情况为员工设立切实可行的目标。通过对员工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促进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升华, 增加员工满意度。

结束语

本论文运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学科理论, 针对聊城市农村信用社近几年中间业务发展状况及营销现状, 从市场、产品、服务、人才等方面分析聊城市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对此提出专业化、全方位的建议, 以期聊城市农村信用社立足自身, 明确市场定位, 不断改革创新, 在专业化的产品推广、营销管理体系和激励制度的建立下, 推动中间业务全面健康地发展。

摘要:中间业务作为银行三大业务之一, 具有风险小、收益高、成本低、赢利潜力大等特点。近些年来, 中间业务成为商业银行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各商业银行也日益重视中间业务的营销。聊城市农村信用社的中间业务发展缓慢, 在市场营销、服务创新、制度改革、产品开发、人才引进等方面有很多不足与缺陷。本文研究分析了聊城市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市场营销的现状, 根据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以期聊城市农村信用社改善中间业务的营销过程与营销质量, 增加银行收入。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市场营销

参考文献

[1] 王改霞, 谢卫兵.农村信用社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 2011, (4) .

[2] 玛丽·安娜·佩苏略.银行家市场营销[M].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1.

[3] 张丽.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现状与对策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4] 杨海燕.农村信用社发展中间业务存在问题及建议[J].农村金融, 2011.

[5] 胡朝举.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体制依赖及理论模型——基于不同体制条件下的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1, (9) .

[6] 李宝林.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营销策略及评价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 2007.

[7] 黄宜辉.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难点及对策思考[J].金融与经济, 2004.

[8] 卞文博.浅析利用中间业务增强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营销策略[J].中国商界, 2009.

[9] 张蕾.河北省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营销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10] 许玉芳.让客户满意的技巧[J].现代商业银行, 2002.

[11] 陈晓燕.关于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研究与探讨[J].财税金融, 2008.

[12] 夏素素.金融产品市场营销探析[J].商情, 2014, (2) .

[13] 黄建新.银行提升竞争力砝码[J].湖南经济, 2003.

上一篇:建筑工程监理制度范文下一篇:经济及财务状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