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茶文化论文范文

2024-05-07

俄罗斯茶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世界钢琴艺术史上, 俄罗斯钢琴音乐以其独特的演奏风格和卓越的艺术成就站具有独特的地位。十九世纪, 俄罗斯形成了钢琴音乐形成独特的音乐流派, 格林卡作为俄国古典音乐的奠基人, 其著名的管弦乐曲《卡玛林斯卡雅》、《马德里之夜》是俄国音乐的代表作品, 而他的爱国歌剧《伊凡·苏萨宁》和古典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融汇百家, 将各国曲调融汇其中表达了热切的爱国之情~经面试就饱受赞誉。十九世纪下半叶俄国强力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俄国音乐发展到了又一鼎盛时期。最具代表者是彼·伊·柴可夫斯基 (1840~1893) 。以深切的民主精神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为特点, 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黑桃皇后》《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等等堪称俄国音乐之巅峰。俄国的钢琴音乐以理性见长, 在包涵抒情的同时充分表达作者的理想和激情, 是自巴洛克时代自由与浪漫思潮的不断延续, 这种基本的文化格调一直延续到20世纪。

在此基础上, 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苏联的建立俄国音乐受到革命思潮的强烈冲击。与启蒙时代自由、民主思想的冲击不同, 共产主义革命将奔放与热情带到音乐当中, 将忧郁与浪漫逐渐消除, 20世纪的俄国钢琴音乐在保留了传统钢琴乐曲理性抒情的同时更充满了革命的激情, 使这一时期的俄国钢琴音乐激情澎湃。表现出民族文化传承下的理性抒情和革命思潮冲击下的热情蓬勃两大特点。这一时期的俄国著名作曲家有格拉祖诺夫、拉赫马尼诺夫等人。其中谢·瓦·拉赫马尼诺夫 (1873~1943) 是作曲家兼钢琴家, 深受柴可夫斯基的影响, 创作了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四部钢琴协奏曲, 其中就有著名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而阿·伊·哈恰图良 (1903-1978) 作为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学生以及出生在苏联南部的亚美尼亚人, 他更加熟悉东方音乐的表达形式并且非常重视民间音乐的创造灵感, 创造了许多色彩丰富、感情真挚、充满民族情调的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协奏曲, 在民族交响乐派当中举足轻重。以及斯维亚托斯拉夫·杰奥里索维奇·里希特 (Sviatoslav Teorisovich Richter, 1915~) 。其自幼跟随父亲练习钢琴, 很早就展现出绝佳的音乐天赋, 1933年在敖德萨歌舞剧院任音乐指导, 从1934年开始公开演出并在1937年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深造。1945年获得全苏联演奏家比赛的第一名, 五十年代以后开始在欧美各国巡回演出并在1961年获得了前苏联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此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还有苏联钢琴演奏派的创始人钢琴家兼艺术教育家康·尼·伊古姆诺夫 (1873~1948) 和根·古·涅依高乌兹 (1888~1964) 以及伊古姆诺夫的学生列·尼·奥保林 (1907~1974) , 当代著名钢琴家有涅依高乌兹的学生斯·切·李赫特尔 (1915~) 和艾·格·吉列利斯 (1916~) 等等。

二、民族文化传承下的理性抒情

从上文中我们不难看出, 在俄国音乐发展的历程当中英才荟萃, 涌现出~大批具有杰出天赋的音乐演奏家, 因此在20世纪俄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中民族文化得到充分的展现。19世纪的俄国艺术文化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 在巴洛克时代自由与浪漫思潮的冲击下, 表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热情和自由主义的精神追求。20世纪的俄国钢琴音乐虽然在表达色彩上不及19世纪, 尤其是在十月革命苏联建立后, 受制于革命思潮的影响, 尤其是在30年代大肃反运动以后自由思想受到了强烈的遏制, 但依然充满了浪漫与热情, 充分表达了俄罗斯民族的坚定与不屈。

三、革命思潮下的俄罗斯钢琴音乐

十月革命为俄国音乐发展带来的诸多改变, 最重要的改变也许就是为俄罗斯音乐的表达情感当中注入了些许的革命热情并且将抑郁的沉思唤醒。尤其是在30-50年代, 随着苏联建设热潮的开始以及战争的来临, 整个俄国的音乐创作尤其是钢琴音乐的创造和演奏变得激情四射。50年代以后, 现代元素注入其中但是并不妨碍俄国钢琴音乐当中革命元素的发挥, 时至今日在很多俄罗斯钢琴音乐的作品当中依然能够感受到苏维埃革命的坚韧与强力。这种热情在俄国民族风格基础上所展现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创造性。

四、具有高超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力

俄国的钢琴艺术家普遍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而著称。像普罗科菲耶夫演奏以技巧纯熟、构思深刻、富于鲜明的戏剧性表现力著称。其手指坚韧, 许多作品那些尖锐的连续强音, 演奏出作者所要求的那种宏大气势。而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 (Vladimir Horowitz, 1904-1989) 虽然后来定居美国, 但作为俄罗斯诞生的音乐家在俄罗斯音乐发展历程中也同样举足轻重, 他的演奏技巧辉煌而潇洒, 音乐更趋向深刻完美, 表现手段更丰富。有的乐评家认为, 他的钢琴音色如同七种基本颜色, 可以调出各种不同的色调, 从而表达各式各样的思想感情。

五、总结

俄国钢琴音乐以其独特的情感内容与艺术表现手法深受人们的喜爱, 并不断涌现出一大批极具影响力作曲家与演奏家为世人带来震撼人心的音乐作品。尤其是进入到20世纪后, 在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俄国音乐又平添了几分革命热情, 使钢琴曲表达更加富有震撼力, 感情更为真挚。

摘要:20世纪俄罗斯钢琴音乐的发展根植于19世纪以来俄国音乐文化的土壤, 同时受到苏联革命思潮的影响在20世纪表现出民族音乐和革命音乐的双重特点, 并以高超的音乐手法表现出来。本文旨在理解二十世纪俄罗斯钢琴音乐的发展背景基础上对二十世纪俄国音乐文化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二十世纪俄国音乐,俄国钢琴音乐,音乐文化特点

参考文献

[1] 朱晓蓓.俄罗斯钢琴音乐的艺术特征[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07, 01:7-10.

俄罗斯茶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俄罗斯的木质工艺品比较有名的有套娃、木绘还有木玩具等。富有民族玩具特色的套娃, 格罗得茨和基洛夫木绘、沃尔霍夫彩绘、勃列茨彩绘等木绘, 在木玩具方面民间木玩具摇摆娃娃和儿童爬犁, 总体来看, 俄罗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织, 工艺品既有各自民族特点又体现着整个俄罗斯的艺术特色。

套娃在初次是一种孩子玩的木质玩具, 它一层套装着一层, 大的套小的, 所以取名为套娃。套娃的制作工艺要求很高, 单单木材的选择就颇为时日, 通常情况下使用阔叶类树木的原木制作套娃, 这种俄罗斯特有的套娃, 由于其独特的形式感广泛流行与世界各地, 成为俄罗斯特有的文化符号。套娃成为俄罗斯久负盛名的手工艺, 其自身特有的形式和内容, 广泛流传于世, 并成为俄罗斯特色工艺品, 它的制作将雕刻、创作写生于一体, 在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中交融, 体现出俄罗斯特有的民族文化精神。

木绘, 是俄罗斯北方特有的民间手工艺形式, 当地居民借助丰厚的木材资源, 制作许多日常生活实用品, 同时也创作出丰富多彩的木绘作品来描绘生活。

格罗得茨木绘多以群体人物表现现实生活中节日期间的热闹景象, 极具生活气息, 具有肖像画特点, 它兼有东、西方的表现特点和创作习惯, 表现方式颇有莫里斯的回归自然的风格特点, 画中装饰多是利用大自然中常见的动物纹和植物纹, 装饰感很强.

基洛夫木绘, 造型以贴近生活的实用器物为主。大部分在器型上涂绘油彩, 勾勒明快的几何图形和花卉图案。器物造型工整, 色彩明快鲜艳, 透出浓烈的喜庆气氛, 流露着俄罗斯民间风情。

除了格罗得茨和基洛夫木绘, 还有一些彩绘也很着名, 例如沃尔霍夫彩绘、勃列茨彩绘、布曲伽彩绘、蔑韧彩绘、霍赫洛姆彩绘等, 这些彩绘成为了富有俄罗斯传统工艺趣味的特色工艺品。

木玩具是俄罗斯儿童童年的好伙伴, 是一个庞大的民间工艺体系, 它具有很强的民族性, 有很丰富的种类、它是所有俄罗斯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 具有多重性, 和强大的包容能力。木玩具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俄罗斯民间摇摆娃娃和俄罗斯的儿童爬犁。

摇摆娃娃形式很像中国的不倒翁, 在掏空的娃娃内部常常装上铃铛, 这样娃娃倾倒时候就会发出清脆的铃声, 摇摆娃娃形象十分活泼可爱, 造型较单一并十分完善, 以人物形象居多, 色彩丰富并鲜艳、强烈, 描绘手法细致。制作经过选料、制坯、脱水、安插机关、打磨、彩绘、上光等步骤。

二、金属工艺品

金属工艺在俄罗斯民间工艺品中占有重要位置, 沙皇时代皇家的复活节彩蛋以其精美华贵堪称世界彩蛋之王, 俄罗斯王冠则是俄罗斯贵金属和珠宝首饰的精品。俄罗斯民间金属工艺品, 主要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复活节彩蛋、德银工艺品、铜制茶具等。

复活节彩蛋象征着生机和活力, 是复活节的象征, 同时见证着俄罗斯沙皇的奢华生活, 展现俄罗斯在文化艺术上的成绩。彩蛋在俄罗斯广为流传。彩蛋一般都是女子来绘制, 母亲做的彩蛋是最珍贵的。俄罗斯彩蛋的制作材料精良, 常用珍贵的珠宝做装饰, 代表人物是圣彼得堡的彼得卡尔.法贝热和以”三叶草彩蛋”彩蛋出名的米哈伊尔·彼尔赫。俄罗斯的现代彩蛋制作所用的材料已经没有了沙皇时代珠宝的奢华, 取而代之的是常见的木材碎料, 经过打磨定型后, 在表面上装饰出各种图案, 为原本空白的木蛋披上一款美丽的节日盛装。还有独特的布艺彩蛋, 取材较厚的彩色花布, 根据花纹形状裁出多块经线方向的长条, 制成漂亮的布艺彩蛋。

德银工艺品与锡制工艺品外表相近, 但其较锡更光洁、抗氧化, 色泽更加雅致华丽, 其质感细腻, 韧性好, 容易成型, 深受工艺品爱好者喜爱。

铜制茶具是俄罗斯人饮茶的常用茶炊, 在俄罗斯几乎每家都备有茶炊, 有铜制、钢制或瓷制的, 现在城市多用电茶炊, 茶炊的外形也多样化。

其他金属用具中,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俄罗斯的酒具, 酒具多种多样, 尤其以铜制酒壶造型见长。铜壶造型技艺成熟, 技法精湛, 有精美的表面雕刻图案, 或镂空的雕刻纹饰, 一般有鸟形的壶嘴和动物足状的手柄。酒杯造型多数比较简单, 为普通杯形, 但形体较大, 更适合俄罗斯人的豪饮性格。还有一些生活用品也体现着金属工艺的水平, 如水具、炊具、餐具、烛台、乐器、钟表、屏风等等, 种类丰富, 造型各异, 装饰精美华丽, 具有古俄罗斯奢糜华丽的王室风格。

三、漆绘工艺

巴勒克纸型漆绘是俄罗斯特有的一种民间漆绘艺术形式, 以其精美华丽为世人皆知。巴勒克漆绘从最初的情景描绘画家普希金的童话故事和诗歌, 后又转移到描绘场景悲剧、抒情诗、散文等, 还有民间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惊弓飞鸟、三套车等。画工们用红、金、蓝、绿等颜色在做好的小纸盒上细心描绘, 画面描绘十分精细, 细节复杂, 结构清楚, 人物多穿着古俄罗斯传统服装, 色彩艳丽, 多以红、黄、黑色为主, 服饰花形装饰复杂, 图案描绘精细到位。这些漆绘工艺品具有现代和与生俱来的对生活的热爱, 真正体现着民族特色, 在许多国际博览会上得到承认, 已成为国际知名的民间工艺品。改

俄罗斯各个阶层人民的生活、俄罗斯各个历史时期的情况, 在漆器图案中都能得到体现, 就连一个小小的首饰盒也是俄罗斯历史的真实写照, 因而漆器也得到其他国家人民的喜爱。

四、小结

俄罗斯民族工艺美术品种类繁多, 形式丰富多彩, 技艺精湛, 风格古朴而又有奢靡华贵之气;由于工业、化工、制造工艺发达, 使材料应用十分广泛, 并能把握材质与表现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能运用多种材质相互搭配制作工艺美术作品;实用功能仍是工艺品设计的初衷, 审美功能越发突显, 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 不拘一格。民间民俗气息浓厚, 作品大多能反映俄罗斯民族特点和现实生活。充分利用本地物产是俄罗斯民间工艺创作的一大特点, 同时也反映出工匠们综合把握材质和作品内容的表现能力。

摘要:俄罗斯民族融合了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工艺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 与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实用装饰艺术品种丰富, 历史脉络绵长, 发展卓越而系统。活在俄罗斯广袤大地上的人们, 民族众多, 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习俗和生活习惯, 多样的民族文化造就了纷繁的民间艺术。

俄罗斯茶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俄罗斯茶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一、教学内容分析

歌曲《晚风》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创作的一首二声部合唱歌曲,E大调八六拍。这首歌曲二声部旋律基本上是由三度音程组成,优美流畅,节奏舒缓,具有浓郁的俄罗斯歌曲风格。歌曲结构为一段体结构、弱起节奏,一共三个乐句,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延伸,第三乐句是第二乐句的重复与补充。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学生在此之前曾学过一些简单的二声部歌曲和一些相关的和声技能训练,学生们对于单声部的旋律掌握得基本很好,但是他们在进行合唱的时候不能很好的控制歌曲的音准及声音的和谐。主要原因是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缺乏这方面的接触和培养。所以我觉得随着五年级合唱歌曲的大量增加,更应该从平时就对学生进行培养,让他们多接触、多聆听、多实践。鉴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能够用和谐均衡的声音演唱歌曲,从而提高合唱的表现能力。6/8拍的含义和强弱规律对于我校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知识点,但是他们熟知2/

4、3/

4、4/4的含义及强弱规律,因此我设计了运用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帮助学生们了解掌握6/8拍特点。并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在了解掌握6/8拍的含义和强弱规律基础上运用连贯、柔美的声音感受并表现歌曲。

三、教学方式方法反思

俄罗斯茶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俄罗斯的政党体制的发展呈阶段性。普京执政时期是俄罗斯政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阶段政党制度的发展有其鲜明的特点。期间,普京重视政党政治,制定实施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政党制度向规范化发展。政党政策放宽,多党制开始定型,过去不成体系、支离破碎的多党体制正在缓步发展成一个影响力扩大、拥有不同纲领和稳定选民的多党体制。但是,俄罗斯的政党体制发展仍然受到多方制约,多党制的发展任重道远。 关键字:政党制度、规范化、多党制

政党在现代社会的代议制民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党的功能在于能够将市民与政治连接起来,有助于了解和表达个人、集体与社会阶层的利益,同时有意识地发展选民队伍,在市民社会与国家政权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纽带,从而支持某一种要求,实行某一种管理。俄罗斯的政党形成后,非常有限的具备了这些功能,政府独立于一会和政党的监督及控制,国家又实行的是一种强有力的总统集权体制,这样一来,代表社会利益的政党难以有所作为。所以俄罗斯的政党制度要发展完善任重而道远。在普京时期,政党制度的发展有其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普京之前,戈尔巴乔夫时期,立法机构与行政机构分立,社会派别加速分化组合,多党制出现雏形;叶利钦时期,立法机构以议会党团作为运作的方式,加速了政党制度的发展。经过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奠定政党发展的基础,普京的执政时期,俄罗斯政党制度逐步发展至规范化,《俄罗斯政党法》及一系列相关法律制定和实施,但是与此同时,政党制度仍旧受到国家至上主义的抑制。

自普京当选为总统后,政权政策放宽,积极推进俄罗斯政党制度的改革发展,试图建立规范化的政党制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普京的措施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 肯定政党的地位与作用。普京当政时,主要依靠的是民众和党政机 关的支持,而与金融寡头和家族势力保持着距离。所以执政时,他意识到了提高政党地位、发挥政党作用、实现“府院合作”的重要性。在普京刚上任时向俄罗斯联邦议会提交的该年度国情咨文中指出:“在一个民主社会中,政党可以确保人民与政权当局之间的经常联系。借助选举,政党这种最重要的手段目前已经获得了最好的发展机会。没有党派就不可能推行多数派的政策,也不可能保护少数派的立场。在其他国家多年的议会制和多党制传统的反衬下,我们的政党体系存在的不足尤为突出„„俄罗斯所需要的是有广泛支持和稳定威望的政党,而不是一个接一个的、靠当局庇护但又想取代当局的官僚党。”普京执政后一直保持着对政党政治积极态度,不断推进政党制的发展完善。

二、 果断推出《政党法》等法律。2000年初,普京授意俄罗斯中央委员 会组织专家开始起草《政党法》。从世界范围来看,关于政党政治,大多数国家仅是在先发货法律中规定有关政党的条款,或者是通过单行法对正当问题的某一方面作出特别的规定,有些国家甚至仅仅依照惯例或者传统来解决政党问题,制定专门《政党法》的情况不常见。但是普京刚刚上台执政,便非常重视《政党法》的制定,这充分表明了他决心改变俄罗斯政党无序、混乱、甚至是恶性竞争的现状。

从2001年2月到6月,杜马经过三度的审议,通过“总统草案”,随后草案被提交至俄罗斯联邦上议院审议并获得通过。至此《政党法》正式被颁布。这部法律详尽地规定了政党的名称、目的、宗旨、成立条件、活动准则、纲领章程、权利义务、以及国家对政党的财政支持、对政党的监督、中止和取缔等等,法律还要求总统在任期间必须中止其政党党员资格。《政党法》颁布之后,俄罗斯政党发生了变革,出现了政党之间重新组合的浪潮,政党的数量大大减少,小党林立的局面终于被打破。俄罗斯政党开始走向量与质的双重规范,政党政治逐渐从混乱无序走向稳定有序,为推进政党法制奠定基础。

到了2004年9月,别斯兰人质事件发生,迫使普京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并明确提出:能够保障社会与政府在与恐怖主义斗争中进行对话和互动的机制之一就是全国性政党。而且,为了有利于加强国家的政治制度,必须在国家杜马选举中实行比例代表制。

2004 年11 月3 日,《政府法》修正案被颁布, 取消了《政府法》中对联邦政府总理和部长级官员担任政党和其他社会组织内领导职务的限制。这意味着政府官员可以直接参与政党活动,也从理论上使得议会制责任制政府成为可能。

2004年12月22日,普京签署了《俄罗斯政党法》修正案,其中规定了全国性政党的党员数量不得低于5万人,并禁止地方性政党的建立。根据该修正法案,截止到2007年9月第五届国家杜马选举前夕,符合《俄罗斯政党法》规定的政党只有15个。俄罗斯政党的大变革已经显现出来。

2005年5月19日,《国家杜马代表选举法》颁布。该法的主要规定为:第一,俄罗斯在国家杜马选举中, 将取消“混合选举制”,改为全部按照“比例代表制”的方式进行选举,即国家杜马所有450 个议席, 将在取得进入国家杜马资格的政党中,按照其得票比率进行分配;第二,获得参选资格的政党的全联邦性候选人不得超过3 人,其余候选人须全部登记在地区选区的选票上,且参选政党须在不少于4/5的联邦主体内提出自己的候选人名单;第三,只有获得7% 以上选票的政党才能进入国家杜马。也就是说,单一选区制的取消导致独立候选人将不能参加国家杜马的选举,国家杜马的运行机制将完全是议会党团体制,原先存在的独立议员团被取消。选民只能通过投票选举某个政党的方式参与国家杜马选举,政党因而成为选举的唯一主体,这将极大的促进政党制度的规范化发展。

2004年12月12日,普京签署了《关于联邦主体立法机关和执行机关组织总原则》,标志着总统实际上拥有了对地方行政长官的实际任命权。在2005年国情咨文中,普京表示,为进一步提高政党在组阁方面的作用,建议将联邦各主体政府首脑权力新规定的细则提交俄罗斯国务委员会讨论。总统可以推举在地区选举中获胜党派的代表出任该地区行政长官。

根据该建议,国家杜马对《关于联邦主体立法机关和执行机关组织总原则》进行了修改。2006年1月1日,普京签署了修正案。按照修正案法律规定,在地方议会选举中获胜的政党有权提出联邦主体的行政长官人选。由于政权党“统 ①

①别斯兰人质事件:2004年9月1日上午9时30分左右,一伙头戴面罩、身份不明武装分子突然闯入俄罗斯南部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第一中学,将刚参加完新学期开学典礼的大部分学生、家长和教师赶进学校体育馆劫为人质,并在体育馆中及周围安放了爆炸物。俄罗斯军方包围了学校3天试图解救被围困的平民和学生,事件在9月3日结束但导致了326名人质死亡,从而成为俄罗斯最严重的恐怖主义袭击事件。

一俄罗斯”党在俄罗斯全国范围内的强势地位,总统实际上依然牢牢掌握着地方行政长官的任命权。不过,该规定提升了地方议会选举的政治意义,并促进了政党在地方政权中的作用,有利于政党制度的发展。

正是在普京的大力支持下,他执政期间与政党制度相关的法律一再被颁布施行,大大推动了俄罗斯政党制度的改革发展。

三、 大力扶持俄罗斯党,其作为自己的政治依靠力量。统一俄罗斯党, 俄罗斯目前第一大党,成立于2001年12月1日,由“统一”党、“祖国”运动和“全俄罗斯”运动合并而成,又称为全俄罗斯“统一和祖国”党。这个政党依靠普京的支持而崛起,所以全力支持普京。它的政策主张属于中派政党,明确支持普京总统的方针,强调强大的总统政权是政治稳定的保障,并且它主张改革,提高公民对国家的信任度,深化经济和司法等领域的改革,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番的目标。统一俄罗斯党目前已成为俄罗斯第一大政治力量。该党奉行的是务实路线,党派规模不断壮大,成为俄罗斯国内第一大党和新的政权党。2003年12月,该党在第四届国家杜马选举中,打败其余政党,大获全胜,取代俄共成为影响议会的核心力量,值得一体的是,该党前任主席为国家杜马主席格雷兹洛夫,此政党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在“政权党”控制议会的情况下,俄罗斯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协调运作的局面得到不断的加强,从而为“普京计划”的推行以及普京连任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俄共自居“不妥协的反对派”,而右翼政党则亲西方,它们的影响力持续下降。2007年第五届国家杜马选举中,普京虽然是无党派身份,却完全无视过去总统超脱于议会选举之外的惯例,直接出面为统一俄罗斯党助选,并在其竞选名单中占据首位。按照新的选举办法,投票结果几乎没有什么悬念,参加议会的11个政党中,统一俄罗斯党一党独大,轻松拿下64.1%的选票,赢得议席315个,支持普京的另外两个政党即自由民主党和公正俄罗斯党,分别获得了8.2%和7.6%的选票,议席为40个和38个。俄共的得票率仅为11.6%,议席57个。国内外的舆论惊人的一致,这不仅是统一俄罗斯党的胜利,更加是普京的胜利,是普京推广实施的政党方针的胜利。

统一俄罗斯党借助普京取得执政党的位置,而普京则依靠统一俄罗斯党加强巩固自己的位置,使其成为自己的政治依靠力量,借助该党实施推行政党的改革,推动俄罗斯政党政治的发展。

普京在政党制度方面的措施实施之后,对俄罗斯的政党体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仍旧受到国家至上主义的制约。

一、 在普京执政时期,俄罗斯政党制度实现了有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构成型的转变。

普京时期,根据《关于国家杜马代表选举》这部联邦法,议会代表的选举将只按照党派得票比例原则进行。运用这种体制以后,2007年12月选举中统一俄罗斯党大获全胜。而2007年的国家杜马选举,标志着俄罗斯的政党体系开始制度化,形成了围绕统一的中心即“统一俄罗斯党”的政治力量。“自由民主党”和“公正俄罗斯党”也加入亲总统的多数派。

2007年12月进行的俄罗斯联邦国家杜马代表选举显示,许多政党在争夺选票的斗争中明显不具有独立性。11个参加选举的政党中,只有4个获得代表的授意书。这可以清楚的表明,分散的政治力量必须要联合起来,才有可能去争夺2011年的代表席位。

以上事实充分表明,小党将很难在俄罗斯正当竞争中幸存下来,只有联合政治力量组成大党,在以后的国家杜马选举中争得一席之地。小党林立的状况有望改变,数量增长型的政党制度终于向着质量构成型转变。

二、 俄罗斯政党制度的规范化发展。

普京认为,俄罗斯的人权与自由得到了宪法的保障,民主政治体制已经形成,多党病例的局面成为现实,现在要做的是促使政党制度的规范化发展。他认为俄罗斯政党制度的不足在于:一是政党的作用和建设公民社会的要求不符;二是政党制度的发展和强力权力体系的要求不一致。

正是基于以上的判断,普京一直立志于对俄罗斯政党制度进行改革,从而提高政党的制度化水平,使俄罗斯政党活动更规范、竞选活动更完善。从2001年到2005年,普京签署了《政党法》、《国家杜马代表选举法》等一系列法律文件。正是基于以上基本的宪法性法律的保障,俄罗斯政党制度在机制运行和组织保障等方面的规范化最终得以确立。新《政党法》还取消了对联邦政府总理和部长级官员担任政党和其他社会组织领导职务的限制,使政府官员参与政党和议会活动成为可能。这一举措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政党的发展壮大,更是为议会中的“政权党”提供法律的支持。

多党制发展仍任重道远。

俄罗斯的历史上缺乏真正的多党制经验,没有多党制传统和政治文化。政党政治的发展是靠领导人的尝试和摸索。

普京时期,由于普京掌握国家大权得益于叶利钦的扶持,他的政见与风格与一脉相承,有许多相似之处,都信奉中央权威主义。普京上台后表示,他的政府需要得到社会的支持。他认为,“俄罗斯需要真正的多党体制”,不是那种只代表自己利益的多党体制,而是代表社会大多数人利益的多党体制,只有大多数人的利益才能成为国家的政策。这种多党体制可以是两党或者三党体系,与叶利钦相比,普京愿意同亲克里姆林宫的政权党保持一致,并正式决定建立一个总统党。2001年12月1日由“团结”、“祖国”、“全俄罗斯”三大中派组织联合建成“统一俄罗斯”。它是中派政党的代表,实际上是一个政权党,与现政权关系密切并得到支持。该党不仅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团,而且许多成员本身就是当权派,在中央和地方担任重要职务。目前国家杜马中,按照影响大小排序,中派政党“统一俄罗斯党”居于首位,并且有一党独大的趋势;左翼政党“俄共”第二,影响日趋下降,甚至有分裂的可能;右翼政党“亚博卢”和“右翼力量联盟”居第三,影响更弱。俄罗斯政党政治这样的基本格局使得政党体制向一党独大发展,多党制的推进反而很困难。

更何况在俄罗斯政治和政党生活中,领袖的力量要大于制度的力量。不论其意识形态的取向如何,政党的领袖通常具有权威地位。这种情况下,多党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政党同盟与联盟的空间便会缩小,妨碍了多党制的发展。一旦原先的议行合

一、党政结合的政治体制崩溃,稚嫩的政党将无法控制局面,填补政治真空的必然是政治强人或者政治寡头。

总之,在普京执政时期,他非常重视政党体制的发展,并且积极签署颁布了《政党法》等法律条款,以统一俄罗斯党为政治依靠。这一时期的政党制度逐渐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但是,由于俄罗斯中央权威主义的存在和多党制经验的缺乏等原因,多党制在俄罗斯的发展依然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俄〕安德烈·尤里耶维奇·舒托夫

《俄罗斯政党和政党制度发展现状》[J].《国外社会科学》,2009,(5) [2]陈新明 《转型时期的俄罗斯政党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 [3]王超 《浅论当代俄罗斯政党体制的变化及特点》[J]. 《西伯利亚研究》,2008,(1):30-32 [4]林怀艺 《析20世纪以来俄罗斯政党政治的嬗变》[J]. 《聊城大学学报》,2009,(4):106-112 [5]庞大鹏

《俄罗斯政党制度的发展变化》[J].

俄罗斯茶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孔寒冰教授所著的《东欧史》一书近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孔教授既是我的学长,又是我的老师。对他的大作,我本不应、也没有能力妄加评论。但是,在东欧研究日益边缘化的今天,作为一名有志于该领域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我读完这样一部全景式展现东欧历史的专著之后,还是忍不住要向学界大力推介。

自14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入侵以来,东欧地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呈现出许多相似的轨迹:它们几乎都经历了四五百年的异族统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获得独立;几乎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在短暂的人民民主时期后走 上了苏联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又都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了制度剧变,开始了向西方模式和西方世界的“回归”。现在,它们中的大多数已经确立了西方式的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加入了北约和欧盟。把东欧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大抵是基于这些共性。然而,如果把眼光回溯到更久远的历史,就会发现东欧地区实际上是一个民族构成多种多样、宗教归属大不相同、文化属性多姿多彩的“光怪陆离的国家和民族集合体”。[2]即便是在最近600余年的相似沿革中,东欧各国在国内体制和对外关系方面也不时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越走近东欧,就越被其 色彩斑斓的多样性所吸引、所迷惑,以致迷失于历史的丛林之中。在我看来,为东欧作史,难度真是太大了。但这一很难完成的任务,孔寒冰教授不仅完成了,而且完成得很好。上下几千年,纵横十几国,浩如烟海的史实,错综复杂的关系,皆凝于笔端,展现在近70万字的历史长卷之中。孔寒冰教授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源于他长期对东欧地区的观察、思考,以及由此而来的对东欧地区历史发展特性的深切感悟。凭籍这些,他于千头万绪

中理出了一条东欧独有的线索:“东欧地区的社会发展主线就是不同文明的融合与冲突,而这种融合与冲突的外部环境就是大国及大国制定的国际体系。”[3]的确,东欧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从古至今一直是东西方争夺和控制的对象,“古代有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中世纪有土耳其奥斯曼帝国,近代有奥匈帝国、沙皇俄国、德国,现代有第三帝国、苏联、美国等等。”[4]东欧地区的国家要在夹缝中求生存,就不得不仰仗大国或大国集团的保护,异族统治之下自不必说,独立后也是如此。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东欧国家身处德俄之间,以法国或意大利为靠山。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东欧国家身处苏美之间,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冷战结束后,东欧国家身处苏联/俄罗斯与美国和西欧之间,寻求“回归欧洲”。而身处大国之间、依附于大国或大国集团的东欧国家,很少有机会能够自主掌握自己的命运,在更多时候,与其说是它们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还不如说是它们在外部势力压力下的别无选择。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东欧,由于“俄国与德国同时声威黯淡”,[5]在被异族奴役几百年后第一次拥有难得的发展机遇。匈牙利和斯洛伐克曾学习苏俄,一度建立起了苏维埃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等国则进行了西方式民主制的试验。然而,好景不长,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而来,德意法西斯上台,战争威胁日益加大。东欧的安全岌岌可危,相对的独立发展终因战争的到来而中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期和战后初期,在美苏由合作走向对抗的短短几年间,东欧又一次获得选择发展道路的机会,多数国家走上了人民民主道路。但这一自主选择的夭折速度比上次还快,随着冷战的开始,苏联加紧了对东欧的控制,在东欧推行苏联模式,除南斯拉夫外的东欧国家别无选择地接受了苏联模式。冷战期间,西方虽然出于避免与苏联直接对抗、变冷战为热战的考虑,没有公开插手东欧事务,但是,“这既不意味着东欧与西方的所有联系和情结的彻底中断,也不意味着东西方大国对东欧争夺的消失。围绕着它们所产生的矛盾与冲突都在暗中积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突然爆发。在这场实质上属于东西方较量的急剧的社会变革中,历史的天平倒向了西方。”[6]东欧国家

移植西方模式,走上了内部体制与西方国家趋同、外部关系与西方融为一体的“欧洲化”道路。这一次是东欧国家的自主选择,亦是在苏联模式失去信誉、苏东集团四分五裂、内外安全面临危险的情况下的别无选择。总的看来,正如孔寒冰教授在书中反复强调的那样: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东欧始终处于大国的阴影之下。在东欧这个重要的国际政治舞台上,唱主角的历来都是周边的或世界性的大国。当然,说东欧国家少有机会走自己的路,并不是说它们一味地逆来顺受,心甘情愿地成为大国的附庸,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实际上,在东欧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乏反抗侵略和压迫,争取民族利益、民族独立和自主发展的斗争。中世纪以来,东欧民族在与大国的抗争中建立了波兰王国和波兰贵族共和国、大摩拉维亚帝国和捷克王国、匈牙利王国、第一和第二保加利亚王国、塞尔维亚王国等一系列强国。奥斯曼帝国、奥地利、普鲁士和俄国占据东欧后,东欧各族人民一直没有停止过反抗异族统治的战斗,从1443年在阿尔巴尼亚爆发、历时63年的斯坎德培起义到1594年在罗马尼亚、1598年和1686年在保加利亚、17世纪末在塞尔维亚和马其顿、1787年在塞尔维亚发生的反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从1546—1547年和1618年捷克布拉格起义、1620年白山之战到1670年克罗地亚起义、1671年和1703—1711年匈牙利起义,从1794年、1830—1831年和1846年波兰起义到1948年欧洲革命中东欧各民族反抗异族统治的风暴,再到1863年波兰起义,此起彼伏的民族起义唤醒并强化了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识,践行并推广了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打击了异族的殖民统治,在东欧民族的独立之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以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共产党为代表的东欧国家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在伦敦的流亡政府,以及其他一些反法西斯组织同法西斯展开了殊死搏斗,“其结果虽然不能完全决定东欧发展的方向,但将东欧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历史传统延续了下来”。[7]在受苏联严密掌控的社会主义时期,一

些东欧国家尝试着突破苏联模式和苏联控制、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953年民主德国东柏林事件、1956年波兰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十月事件,乃至波兰一波三折的改革、匈牙利“静悄悄的改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便是这种尝试的集中反映,遗憾的是,“面对着集社会主义标准模式和社会主义国家领袖于一身的苏联,面对着本国内部的重重阻力,冲破苏联模式和摆脱苏联控制这一历史任务对这些国家来说太过沉重了,其时机取决于苏联内政外交的调整,而结果更取决于苏联的容忍程度。„„东欧国家在这方面的努力只能以失败而告终”。[8]即使是在东欧全面倒向西方的最近20年间,人们仍可看到波兰等国在入盟谈判中为自身利益讨价还价,听到它们在欧盟预算和决策机制、《欧盟宪法条约》和《里斯本条约》等问题上发出自己的声 音。正是在自主选择的追求与别无选择的无奈中,东欧走到了今天。这是东欧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理解东欧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钥匙。

东欧研究不是国际问题研究的热门,并且由于东欧国家国小势弱,又不与中国接壤,在可预见的将来也难以成为研究的热门。但是,正如孔寒冰教授在书中所说:东欧是“不同文明交融与冲突的一面镜子”,“小民族、小国同大民族、大国间相互关系的一面镜子”,“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的一面镜子”,[9]对东欧的研究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对于一个虽属冷门却并非不重要的学科,我们不可能要求、也不需要太多的人趋之若鹜,甚至宁可让它保持这种冷的状态,以换取王缉思教授在序言中说到的那种“距离美”和“对客观事实的冷静判断”。[10]然而,我们需要像孔寒冰教授这样殚精竭虑、严谨治学的学者。他遍访东欧、取得了鲜活的认识,博览群书、进行理性思考,教书育人、传承学术思想,终成就一部洋洋洒洒的《东欧史》,在东欧研究领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既然选择了东欧研究,就必须穷尽毕生精力,在寂寞中坚守,于艰难中求索,为学术积累和传承尽微薄之力。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在这方面,孔寒冰教授是我们的榜样。

[作者简介:高歌,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邮编: 100007)]

注释:

[1]孔寒冰:《东欧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版。

[2]〔美〕特里萨·拉科夫斯卡—哈姆斯通、安德鲁·捷尔吉主编:《东欧共产主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页。

[3]孔寒冰:《东欧史》,第22页。

[4]同上书,第7页。

[5]〔英〕艾伦·帕尔默:《夹缝中的六国:维也纳会议以来的中东欧历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17页。

[6]孔寒冰:《东欧史》,第435页。

[7]孔寒冰:《东欧史》,第219页。

[8]同上书,第341页。

[9]孔寒冰:《东欧史》,第

15、

16、17页。

[10]孔寒冰:《东欧史》,序一,第2页。

上一篇:汽车水平营销论文范文下一篇:宪法学创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