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实践提高语文素养论文范文

2024-05-17

语文实践提高语文素养论文范文第1篇

1 主动搜集信息, 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是工具学科, 是认识世界、掌握知识的工具。语文教学活动应加强同其他学科的渗透和融合, 发挥语文的应用功能。比如, 把数学知识变成小故事讲出来, 把一次实验过程写出来, 给童话配连环画, 听一段音乐, 编一个故事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 本身就是创新。此外, 课文中许多内容涉及到历史背景、地理方位科学常识等, 这势必要依赖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加深对语文内容的理解。因此, 我们要打破学科壁垒、加强横向联系, 使各学科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知识内涵等方面互相渗透。让学生查阅自然、社会等教材, 到图书馆, 从电脑网络上查找有关资料, 既有助于语文课堂教学, 又能够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是有效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布衣总统”孙中山》一课前, 笔者发动学生广泛查阅资料。孙中山是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是民国第一代大总统, 你对他的生平了解多少?孙中山在近代民主革命中有何功绩?你对孙中山的为人又知道多少?然后安排学生在课外可以到图书馆、阅览室, 也可以上网或从自己平时听到老一辈讲述孙中山的故事中查找有关孙中山的资料, 看谁了解的最多。这样, 学生们通过不同的渠道查找了大量关于孙中山的资料, 有些是有历史记载的, 有些是故事形式的。同学们都期待着在课堂上向大家讲述自己所找到有关孙中山的故事。课未开始, 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 不仅为上课做好了充分准备, 而且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贯彻落实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 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2 自主探究质疑, 提高语文素养

自主探究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佳途径。教师只有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 才能使学生得到自主发展的可能, 例如:教学《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一课, 为了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间, 教师没有提出统一的学习问题要求, 而就学生最喜欢课文的哪个内容或最能引起共鸣的哪些情感自己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学习方式以小组为单位, 可以自由结组, 共同合作,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汇报, 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开拓, 兴趣浓烈, 把学生带进教材, 又延伸到了课外活动, 打破了教材的局限性, 又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做到了依教材, 但不是为教材教。另外, 自由结组更有助于自主探究。在各学习小组中交流时, 教师给他们尽可能多的时间, 确保小组学习到位。这样, 学生在一个广泛的空间里自主学习, 互助合作, 把探究的主动权真正还给了学生。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保证。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认识, 鼓励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如教学《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一文, 当笔者分析这篇文章的主旨时指出:人要有所成就, 就必须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笔者要学生自主去理解这个观点, 有位学生向笔者提出说:“老师, 我觉得这个观点不是完全正确, 是不是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如果我有好的方法, 难道不可以选择比较容易的路走吗?而我又一样能够完成这件事。”当时笔者马上释然了, 原来笔者没有很好指导学生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肯定了这个学生的看法, 然后, 笔者耐心地把这个观点的内涵重新和同学们一起讨论, 最终同学们对这个观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样的教学, 尊重学生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使他们的个性充分得到张扬。

3 多向个性发展, 提高语文素养

学生是有个性, 有头脑的活生生的人, 每人都有不同的喜好, 不同的需求。我们对学生的要求切忌“一刀切”, 要投其所好, 为每个学生创造同样多的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如教学《再别康桥》这首诗歌时, 笔者让学生在自读过程中体会作者所描述的意境, 就可以这样要求学生: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可以默读, 可以放声读, 也可以同桌一起读, 对你喜欢的诗句也可以站起来读, 还可以多读几遍。这样从读书的内容和读书的形式都给了学生一个完全自由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 自己的需求去读书, 去感悟。优等生也好, 差等生也好, 都有自己的事干, 都会在读书的过程中有不同的感悟, 不同的收获。一改过去那种用同一尺度来要求学生的教学方法, 从而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满足。

经过课前主动学习, 课上自主探究, 学生对学习内容已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课后训练, 既能巩固并深化理解所学的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因此, 我们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 应从多方面入手;一是抄、背、写;二是介绍推荐阅读文章;三是社会实践活动。如《奇妙的超低温世界》一课, 学生感悟课文之后, 留了以下几道作业:一是“超低温现象”的“超”体现在哪里, 它有什么奇妙之处?查找有关资料, 并大胆想象, 说出除了文中已经介绍的用途外, 超低温现象还可以应用到什么地方?然后要求大家写一篇科幻想象作文。二是会向同学们推荐一些有关科幻知识的小说、电影, 增强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三是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查找课外资料, 向大家讲讲先进的科技给现实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以上三道作业, 可任选其中一道完成。这种训练方式, 从学生兴趣出发, 不作过多限制, 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又能使学生从多方面, 多角度得到发展。

实践证明:多方面拓宽学生学习渠道, 能够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很好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又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要:按新课程标准理念, 中学语文教学重在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需要经过多个方面的吸收、运用多种方法才能达到。学生需要从教科书里学, 同时也要吸纳教科书以外的信息;需要在课堂上学, 同时还应利用课外机会学习;需要跟着老师学, 同时也需要自学。语文教学需要鼓励学生扩大学习渠道, 以保证和增进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习渠道,拓宽,语文素养,提高

参考文献

[1] 周志杰.“开放式”语文教学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4 (5) .

[2] 季淳.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 (2) .

语文实践提高语文素养论文范文第2篇

夏卫兵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其落脚点在于点燃学生自主学习的火花,其终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整合课程资源,引领学生充分实践,创设生活化、生命化、生态化的语文学习环境,是点燃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火花的重要前提;积极引导学生同教材对话,同伙伴对话,同自己对话,是自主学习火花的迸射。综上所述,解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自主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其中自主的学习方式放在首位,区别于被动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是自动的过程,自觉的过程;好奇、好动、好胜,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同时,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决定了尊重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这也决定了语文教学应该营造整体优化的教学情境,在顺应学生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根据不同的学生,因势利导,让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主动地参与个性化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学习实践,让他们在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中,萌发独特的体验和见解,点燃自主学习的火花,爱语文、主动地学语文、生动活泼地提高语文素养。所以,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只有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只有能够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自主学习方式,才是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有效地学习方式。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自主学习呢?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究,现将做法和粗浅体会书于后。

一、整合课内外教育资源,创设生命化的、生活化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潜意识的语文学习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把语文课由40分钟扩展为大课堂,整合课内外的教育资源,为语文课堂这口“渠”提供“源头活水”,创设生命化、生活化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充分地在潜意识中学习语文,从而发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语

1 文素养。

1、在综合性学习中自主学习语文

语文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同时,一位老师在他所提出的“渔场”理论里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这是关于学习指导理论的一次革命。在此,笔者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授人以渔场不如引导人去发掘渔场。上述说法都强调了渔场的重要性。的确,没有渔场,孩子们又怎么能学会捕鱼的本领?我们不仅要指导孩子们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更要引导他们创设学习语文的环境。这个环境,就是生活。只要学生去发掘渔场,生活处处是渔场。在渔场里学习捕鱼比在教室里学习捕鱼更快,同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比仅仅在书本中学习语文,更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样,把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于生活,又将促进学生在更大的层面学习语文。“语文教学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生活是学生的活教材。因此,笔者注重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观察生活,同自己、同生活对话,在潜意识中自主学习语文。比如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记在自由对话本上,吧自己认为精彩的、最喜欢的内容——从书上、从生活中搜集到的歇后语、脑筋急转弯、笑话、谜语、平时写的自由习作(包括句、段、篇)、剪贴的手工作品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编辑成《假日生活》(书)或报,取自己喜欢的名字,并展览评奖,对于少数刚开始不喜欢用书面形式编辑书报的,引导他们在兴趣活动时间,说自己假日生活当中的深切体会,待他们看到别人的大作,觉得很有意思后,再鼓励他们也参与“编辑工作”,并赏识他们的点滴进步;同

2 时把听说读写跟语文系列趣味活动紧密联系,在每天“我想说”时间里自由演说;在“小记者之家”里介绍自己采访的见闻和感受;在“小小讨论会”里发表自己的见解;走上街头当“文字医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演课本剧……把学生的生活和时事作为课程资源,把“伊拉克战争”和“非典”话题引入学生的习作或口语交际……在黑板上的左上角每周展示一首诗词或名言供学生积累,六年下来,积累量很惊人;将学生关注的话题内容或历史事件贴在教师的后墙上,供学生了解、阅读……诸如此类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自己发掘或为学生营造了学习语文的“鱼场”,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学生“捕鱼”——学语文的思维和情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学科整合中自主学习语文。

新课程淡化了语文学科本位思想,注重语文和其他学科的融合。在教学中,把各科知识都作为语文学习的资源,尽可能地把其他学科的知识为语文所用:以歌促学——把某些韵文改编成学生喜爱的歌,或在教学某篇课文前后教唱、欣赏相应的歌曲,如教学《浪花》一课,借用《赶海的小姑娘》的曲子,笔者和孩子们一起哼唱“松软软的沙滩,金黄黄的沙,我坐在沙滩上,光着小脚丫。浪花迈着轻轻的步子走来,悄悄地搔痒了我的小脚丫……”以画促学——学生在读书或做作业的过程中,用画画的方式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把《桂林山水》飘荡着山水灵韵的文字变成笔下跳荡的线条;以自主的“做”促学——同是学《桂林山水》,爱画画的孩子画画,爱唱歌的孩子唱起了《让我们荡起双桨》,爱表演的孩子做起了划船的动作,喜欢诗歌的孩子吟起了自编的诗,善于观察生活、查阅资料的孩子向大家介绍祖国的秀美山川;

3 以活动促学——做了“盲人购物”、“掰手腕”等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后,引导学生观察游戏的经过和细节,谈谈在游戏中的体会和感悟,并将游戏的经过和体会写下来……

3、在课外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阅读是点亮人生的精神明灯,是构建学生精神家园的唯一途径。不读书,无以知窗外的精彩;不读书,无以知世界的宽广;不读书,无以知知识的力量。作为农村小学的孩子,因家庭条件的限制,很多娃娃家里没有课外读物,有几本也仅仅是作文书。没有广泛的采撷,何来丰富,何来厚积薄发。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之外,经常组织学生到学校图书中心借阅自己喜欢的图书,安排中午、自习课、读书指导课等时间引导学生读书,教他们怎样做读书笔记,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引导、推荐学生阅读名著,诵读经典,读行天下,在阅读中与大师对话,与先贤对话,启迪智慧,增长见识。同时,老师与学生一起阅读,给学生做好榜样。定期开展读书成果交流会:老师美文联播(给学生度精彩的故事、精美的文章)、学生美文点播(学生读自己在课外阅读中收集到的美文、故事或读书的感受体会等)、讲故事比赛、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评等等。通过一系列的阅读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开阔眼界,丰富积累,达到提高文学素养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实现课堂自主对话,于心与心的交融、情与情的碰撞中,点燃自主学习火花,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是对话的过程。在充分整合教育资源、创设生命化、生活化的自主学习环境基础上,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满怀期待和向往走进课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地同教材、伙伴、自我进行深入的对话交流,引发心与心得交融、

4 情与情的碰撞,点燃他们自主学习的火花,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之举。

1、自主地同教材对话。

改变以前的串讲串问,“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引导学生同教材对话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自主阅读实践:比如常规化的“角色”阅读——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文中人物,在阅读中设身处地地感悟“自己”的处境,如《凡卡》、《小抄写员》、《地震中的父与子》;比如跨越式的“角色”阅读——学习描写风景区的文章,可以把自己当作导游,如《桂林山水》;学习写动、植物的文章,可以把自己当作《人与自然》节目的主持人,如《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学习戏剧色彩浓的,还可以把自己当作演员,如《奴隶英雄》……总之,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和方式参与阅读实践活动,把听、说穿插于阅读中,把写“潜伏”于阅读中,实现自主听、说、读、写的交融。如教学《开国大典》,通过多媒体或其他手段简介时代背景、展示五星红旗在奥运会等场合冉冉升起的感人场景后,摒弃传统的逐段讲解方式,营造整体优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现场记者,曾经是战地记者,要用最富真情的声音,向全中国、全世界的人们做现场报道。孩子们都想把报道做得最好,于是,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一遍一遍地进行“幕后”练习——和教材对话。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极准备后,“最富真情的声音”出来了,“现场记者们”争着“抢镜头”,“现场观众”热情洋溢,教室里掌声不断……当然,学生也可以自己当作现场的农民、工人、教师、医生,或是一位早就盼望着在新中国的学校里读书的学生。在教学一些简单的教学内容时,我们尝试让学

5 生上台来讲,比如在学习古诗时,提前几天布置学生去准备,通过各种方式去查阅资料,向老师、同学请教,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探讨,到上课时鼓励学生上台来为大家讲解,对讲解的效果实施激励性的评价,最后由老师做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由“我要学”转变为“我要教”的积极态度中主动参与知识的探求,其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学生学得有兴趣,老师教得也轻松。

2、自主地同伙伴对话。

每一个学生都是其他学生的伙伴,都是活的教育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破处了秧田式,让学生充分利用伙伴这一教育资源,自主选择合作伙伴,和伙伴自主地对话。比如,教学人教版第五册积累运用二的习作——写自己喜欢的一幅图片,提前让孩子们准备好图片。上课时,老师用充满童趣的语言鼓励孩子们,最想跟哪些伙伴讲图片的故事,就马上告诉他们,说完了,吧自己喜欢的图片写下来,让老师和同学也喜欢这图片!在教师的激情鼓动下,学生自由选择伙伴,饱含激情地讲故事,听故事,写故事,他们可以下位置,可以和同学、老师自由交流,师生一起感受美丽的图片后面稚拙而美丽的故事。

3、自主地同自己对话。

心理学告诉我们,反思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它可以引导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自我,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的工作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同自己对话就是一个很好的反思过程,有助于推动自主学习进程的螺旋式上升。一般来说,笔者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同自己对话:一是处理好独自质疑和独立释疑的过程反思,即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并对课文提出疑问,且在进一步的独立阅

6 读中试着解决疑问,这个环节就是典型的“自读自悟”过程。如有的孩子在阅读《中彩那天》第一遍时,提出:“我”中了彩为什么还不高兴?笔者引导学生再读书再想想,看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能解决多少是多少;二是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带着自己实在无法弄懂的问题参与合作学习。或引导对同一问题最感兴趣的学生在一组,重点探究此问题,或先分组,由小组成员共同决定重点研究的问题。比如第五册《作风车的故事》中的“牛顿是一个大科学家,可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为什么却说他的成绩不怎么好?”,《中彩那天》“为什么彩票上面有一个淡淡的K字?”等等。三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讨论之后、在课堂当中或结束之前,进行课堂独立反思:今天我做的最好的是什么?还有哪些不懂?还想知道些什么?课外还要做些什么?……特别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困难时反复对自己说“我能行!”让他们自我鼓励、自我鞭策,使语文自主学习达到崇高境界。

总之,我们“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陶行知语),想孩子之所想,思孩子之所思,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地学习方式,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就能和孩子们共同感受“润物细无声”的自主学习新境界,共同点燃自主学习的火花,共同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吴效峰 主编★新课程怎样教★沈阳出版社,2003.5 7 [2]【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第2版,1999.5 [3]龚春燕★创新学习论★红旗出版社,1999年

[4]柳斌

朱永新

语文实践提高语文素养论文范文第3篇

1 在鉴赏感悟美文中积累语言

感悟是积累语言的基础。小学生学习语文, 首先要形成对语言感性认识。感性认识积累到了一定的数量和质量, 就会变成理性认识。也就会明白了语言文字的规律, 明白了怎样用恰当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体会。教学《索溪峪的“野”》一课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如, 教学第三自然段时, 我尽可能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把索溪想象成“野孩子”, 把山路称作“山路哥哥”、把石头称作“石头弟弟”的用意, 体会作者这样描写意在使索溪变得灵气飞扬, 野趣盎然, 使文章变得极其生动形象。教学时, 我要求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如, 个别读, 合作读, 齐读, 让学生在动情地朗读中发挥想象, 读出感受, 读出味道。又如, 《蒙娜丽莎》一文向我们介绍了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 画中蒙娜丽莎那恬静、淡雅的微笑让我们感受到了神秘而永恒的美。教学本文时, 我先让学生听配乐朗读, 再让学生欣赏《蒙娜丽莎》的图片, 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向往之情。并要求学生对照插图, 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 配乐朗读, 反复朗读, 在读中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迷人微笑, 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脸部表情及她的双手和姿态等具体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无穷魅力。学生通过用情动情地朗读, 好似身临其境般之感, 将自己融入优美的文字之中。我还强调学生在鉴赏美句美段中积累语言, 就是要求学生不能“蜻蜓点水”, 而应在美读好文中, 深化认识融会贯通, 把握实质将美文的语句化为己有。这样, 学生在品词、品句、品段的过程中, 自然而然地把这些好词佳句记忆在脑, 丰富了自己的语言, 为自己形成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在熟读背诵美文中积累语言

“厚积薄发”, 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 才能“厚积薄发”。熟读成诵大量的美文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 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篇章优美, 教师应非常重视这些美文的教学, 不但要教会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美文的方法, 那就是“诵读美文”。教学时应先以朗读为根本, 让学生充分地读透文本, 在朗读中理解, 在朗读中感悟, 又在理解中朗读, 在感悟中朗读, 反复诵读, 熟读成诵, 读出情趣, 读出情感。如, 小学课本中的《荷花》、《草原》、《桂林山水》、《山雨》等很多美文, 我尽量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 通篇熟读背诵, 甚至要求默写。在朗读成诵大量的美文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素材。

同时, 在每单元“积累.运用”中的“读读背背”也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最好的途径之一。平时我主要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诵读积累: (1) 诗词的背诵。如学完《春夜喜雨》诗歌后, 让学生自己查找并背诵唐诗中有关春天或春雨的诗。在学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后, 让学生积累背诵诗人描写田园风光的其它几首词。这样做后, 久而久之, 诗词的音律之优美, 语言之凝练也在学生的诵读中把握与理解。 (2) 成语的背诵。如:趣味成语、数字成语、动物成语等, 这些成语的背诵在日积月累中充实着孩子们的语言库存。 (3) 歇后语、名言警句的背诵。分门别类地进行引导背诵。有了数量的积累, 学生在平时的习作中会自然而然地运用这些名言警句或歇后语来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

3 鼓励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的确, 大量的阅读是加强语言表达能力和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 如果离开了阅读, 那么学生对事物的表达将是枯燥乏味的, 甚至毫无头绪, 条理不清。离开了阅读, 学生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为此, 教师应充分利用班级的“图书角”。为了避免学生选读课外读物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更重要的是避免学生选读垃圾读物, 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教师应为学生推介适宜的少年读物, 并要求他们认真阅读后捐赠给班级“图书角”, 这样, “图书角”公共读物的队伍就不断壮大, 学生选读的范围也就扩大了, 同时制定自由的读书规则:只要作业完成好, 随时都可以借书看。具体规定是: (1) 每人每周至少读两本课外书, 每周安排一节美文欣赏课, 学生把一周内自己读到的美文和同学们一起欣赏, 既积累了丰富的语言, 又达到了资源共享; (2) 每天摘抄背诵三个书中的优秀语句, 每周背诵两个好段和一首诗词, 并由各组长检查通过, 每周老师抽查两次。日积月累, 学生的摘抄本子多达十几本, 并要求学生好好保存, 因为这是他们的财富。

我不但鼓励学生要多看课外书, 积累许多好词佳句, 还特别强调学生多背诵篇幅短小的文言文。因为文言文是我们中国老祖宗高度智慧的发明, 学好文言文有利于提高语文素养, 有利于熏陶语感, 也是精神气质形成的途径, 这是白话文所不能完全代替的。我目前带的是六年级的学生, 他们即将踏入中学的大门。中学语文会安排大量的文言文学习, 而小学六年级安排的几篇文言文只是让学生对文言文有个初步的认识, 为以后的学习起到一个过渡的作用。虽然只要求学生对文言文有个大概的印象, 但我认为, 引导学生走进文言文的大门, 会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按古老传统的学习方法, 文言文的教学方法就是背诵。如教完《伯牙绝弦》一课后, 我除了要求学生背诵默写课文, 还要求学生购买篇幅短小的古文书, 以后每周背诵一篇古文, 有困难的学生两周背诵一篇, 只背诵不要求理解意思, 这样到小学毕业时就能积累几十篇的古文, 那么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基础就具备了。这样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 将来学生就能养成定时定量地背诵文言文, 有了量的积累, 学生甚至都有可能写出文言文的文章, 这就为学生打开中华知识遗产的宝库大门佩带了一把“金钥匙”, 有能力保管这把“金钥匙”的学生就已经具备了很高的语文素养!

大量的课外阅读不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 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甚至可能成就了他们的一生。

摘要:《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内容包括, 语言态度、语言积累、语感能力、语言行为等, 语言积累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有一定数量的语言积累, 才能做到提笔万言, 出口成章。

语文实践提高语文素养论文范文第4篇

1 语文教师应具有丰富的学识, 扎实的专业知识。

1.1 扎实的文学功底, 语文教师应当成为“语文的化身”

“语文”指语言文字的知识与文学常识。不仅仅是指对课本上那些课文的字词句段篇的认识, 语文老师要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 对于各种文体要有准确把握的能力。比如面对一篇童话, 语文教师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童话, 基于童话体裁应该如何教学。这正如美术中的素描课, 老师的课堂要有素描课的特色, 而不能用油画的方法来教学一样。童话课应该上出童话的味道;诗歌应该上出诗歌的感觉;散文要有散文的特色。不同的文学作品应采用不同的格调来设计课型, 讲《荷塘月色》那样文质兼美的散文绝不能等同于《赤壁之战》那样历史背景的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场面描写的欣赏。基于文本的文体特点来体会文本表达的特点, 是需要教师深思和加强的。唯有如此, 我们的语文课才能真正说得上独具特色不至于温温吞吞, 任由别人冠以似是而非的评说。如此, 语文教师也就具备了语文的专业性。

1.2 丰厚全面的文化知识

一个有魅力的语文教师, 不但要“渊”, 而且要“博”, 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而且要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 如政治、历史、音乐、社会甚至于美学等以及理科的一般性知识, 要晓天文、通地理, 这样才有可能在新课标、新角色面前站稳脚跟, 才能游刃有余。比如特级教师于漪在讲《木兰诗》时有个学生认为“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是不可能的。古代妇女都缠小脚, 一洗脚不就看见了吗?于老师说:“南北朝时期的妇女, 还未包小脚呢”。学生接着问:“中国妇女裹小脚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个问题已远远超过课文内容的范畴。于老师说:“弓足”源于五代。学生的问题得到了解答, 非常高兴, 对老师又多了几分敬意, 无形中产生了很大的教学魅力。

作为语文老师, 学生最敬佩他的应该是学识.一个学识渊博, 能够谈古论今, 引经据典的老师, 他也一定有着丰富的学科知识和其边缘学科知识。

2 语文教师应该充满爱心, 尊重学生, 热爱学生

任何一个有魅力的语文教师, 都是以其和蔼可亲, 平易近人, 热情诚恳的态度, 深深地、持久地吸引学生。他们的坦坦荡荡, 真诚无私, 都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永远的辉煌。这就是教师的永久的人格魅力。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表现为对全体学生的尊重、信任、理解、把爱洒向全体学生。须知老师一句苛刻的话语, 一个“凶狠”的眼神, 一顿粗暴的斥责, 都可能使学生畏惧不安, 紧张无趣, 厌恶这门学科, 讨厌这个老师。其次, 要严爱结合, 恩威并重, 严而有格, 严而有效。对待学生的错误与缺点, 要尽力帮助, 对待学生成长进步热情肯定, 用火热的心肠, 满腔的热忱去温暖学生的心灵。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学生的信任和宽容, 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 他们不光看到学生的现在, 更关注学生的将来, 他们既是学生现在的引路人, 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设计师。如果语文教师充满爱心, 尊重学生, 热爱学生, 相信这样的老师一定会使学生对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的。

3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修养

古语说“经师易得, 人师难求”, 人师是教师修养的最高境界, 不仅教书, 而且育人, 以高尚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一个有魅力的语文教师应注重对自身形象的追求, 既要“自然”、“文明”, 又要有“举止幽雅”、“谈吐高雅”。首先, 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 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立有关规定, 以身作则, 洁身自好, 以德服人, 以身立教, 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教师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一名称职的教师要对家长、对学生、对自己高度负责的精神, 努力做好教书育人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其次, 教师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就知道面对教育中的问题孰轻孰重, 亲谁弃谁, 在面对学生的错误就可以予以正确的引导和指导。但凡成为优秀教师的人都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优秀教师不一定经过系统的哲学理论方面的教育, 也未必了解地十分详尽, 但是他们在生活中教育中已经形成了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并灵活运用到就教育生活和实践当中。

4 语文老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教育能力

我们认为, 能力素养是语文老师教学魅力的具体的载体。能力是“人们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 当今社会对语文教师能力素养的要求变得更多、更高, 它不仅包括一般能力, 如敏锐的观察能力、熟练的语言表达能力、正确处理教材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合理的板书设计能力等, 而且包括反映新世纪要求的特殊能力。

(1)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校园数字化网络的建立, 将逐渐使现代教育技术从辅助工具上升为教育的基本形式。在这种情况下, 语文教师应具备教育技术思想观念, 将现代教育技术纳入教学实践中, 进行教学设计、软件制作、专业学习网站建立, 并精心创设学习环境, 引发和促进学生建构性的学习活动, 从而使教育教学水平不断上新台阶。

(2) 基本的语文教学实践能力。语文教师的成长同样离不开学校教育教学实践这块沃土。只有进行教学实践, 改正教学方法, 设计新的教学模式, 提出新理论, 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教师的劳动才能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语文教师必须满怀强烈的责任感, 投身教学改革的伟大实践,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 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成为课堂教学的行家里手, 创造更高的教学艺术境界, 才能在创造教育财富的同时, 展示高品位的人生价值。

(3) 高层次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师只有在教育实践中开展教育科研, 在实践中勇于探索, 才能使自己的教育经验提升为科学的教育理论。也才能由单凭经验向依靠理论过渡, 从而认识、掌握和运用教育规律, 提高教育质量。在日常教学中, 语文教师要树立科研意识, 不断提高思考力、感悟力, 不断提炼新见解、新观点, 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 逐步成为开拓型、创造型、研究型的教师。

5 结语

一个有魅力的语文教师必须是具有良好品德素养的人, 必须是具有丰富的知识素养的人, 必须是具有多方面的教育能力素养的人。这些必备的素养也就成了我们语文老师自身前进的方向和不断努力追求的目标。

摘要: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 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素养。而作为语文教育发展的中流砥柱语文教师, 必须具备哪些素质与能力才能真正适应时代的需要呢?本文着重从丰厚的文化知识, 扎实的专业水平, 高尚的道德品质, 多方面的教育能力等方面强调了对新时期语文教师能力与素质的要求。

关键词:语文教师,具备,素养,魅力

参考文献

[1] 任振敏.试谈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Z].

[2]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Z].

语文实践提高语文素养论文范文第5篇

一、课堂教学中积累语言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1, 感情朗读中积累语言。语言是积累那些经过时间证明了的优秀典范的言语作品。语文课本的选文基本上是典范作品, 课堂教学自始至终都应该瞄准课文的言语, 采取种种办法去吸收、内化。《阿里山的云雾》一文景美文美,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起学生诵读课文的兴趣。配乐读, 表演读, 反复诵读, 在读中理解阿里山的景色特点, 在读中想象阿里山的美景, 在读中感受阿里山云雾的美, 学生心通其意, 将自己融入优美文字之中, 就在感情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

2, 流畅背诵中积累语言。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创造优良的语言环境, 提供丰富而纯粹的良性言语刺激, 从而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课文《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 含义深刻, 只能通过朗读帮助理解。对重点段要多读, 可分角色朗读, 读时把人物心理活动揭示出来, 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理解, 在理解中读, 反复诵读, 熟读成诵, 读出滋味, 读出情趣, 从而读有所值, 读有所得, 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书读得多了, 背得熟了, 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经过一定的时间, 就会产生如朱熹所说的“豁然贯通”的效果, 既领悟了道, 也掌握了文, 头脑中那堆“死”的语言材料一下子活了。这种读书方法看起来非常笨拙落后, 其实, 这正是符合汉语特点的教学的高妙之处。语文教学要抓语言, 语言教学要抓语感, 语感教学要抓诵读。熟读和背诵便是完成语言强化的必由之路。

3, 品析文字中积累语言。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 可在品析中积累。我们强调在品析鉴赏中积累语言, 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 而应在好词佳句的鉴赏中, 深化认识融会贯通, 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有的句子很讲究炼字, 教师先让学生自读这些句子, 然后从句中描绘景物、用词造句等方面入手, 引导想象, 品词析句, 体会作者遣词造的准确。这样, 学生在品词、品句的过程中, 自然而然地把这些好词佳句记忆在脑, 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仓库储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我尝试让学生对某些字词细细推敲, 品味其内涵的滋味, 促进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内化。

二、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

积累语言材料光靠课堂内加强对课文的朗读、背诵、品析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在课外引导学生广泛的进行阅读, 如果让学生多读点, 多积累些, 天长日久, 待到自己说话写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 信手拈来。

1. 让学生坚持看课外书。

订阅少儿刊报, 每天中午吃完饭后就在教室里看书报, 每个同学带一本书到学校, 和同学交换看, 并在班级中形成了有书大家看, 看后大家一起讨论的风气。

2. 让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

中年级学生写摘抄式读书笔记, 每次阅读一篇文章, 我都让学生摘抄好词好句好段。高年级学生就写读后感, 每学完一篇课文, 就布置读相应的文章, 读名家名篇, 写感想, 写评论, 在过程中一级一级提高。每个学生有本好词好句本子, 可以摘抄课堂中学到的好词好句, 也可以是课堂上同学老师的精彩发言, 还可以摘抄课外所积累的好词佳句。并于阅读后写出感想, 坚持下去, 学生语言就丰富了, 写作就不愁无词汇, 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

3. 让学生坚持写日记。

写日记将教会学生观察生活、思考人生, 写日记将使学生锻炼毅力、丰富语言, 写日记将让学生留下生命成长的欢歌、低吟, 写日记将随时积累、锤炼语言……写作时就把摘抄的词语词汇直接运用到写作中。要活学活用, 在用中充分发挥积累的价值。要让语言成为一条流动的小溪, 不能使之变成一泓不动的潭水。

4. 让学生交流汇报读书活动。

利用每周的诵读课, 进行读书交流活动。在读书活动中, 可以读自己摘抄的好词好句, 也可以谈感受, 还可以是合作表演故事剧, 由学生自主选择形式。

5. 让学生收看影视促积累。

影视节目丰富多彩, 对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在指导学生收看合适的影视节目的同时, 也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 积累语言。少儿节目的语言形象生动, 体育节目的解说词妙语连珠, 综艺节目的语言诗情画意, 新闻节目的语言深含哲理, 经常让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记下一些, 汲取多方面的语言优点, 有意识地在自己的文章里用上几句, 从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三、生活中积累语言

语言积累不能单单立足于课程, 更应面向生活, 积累越广博越好。上至天文, 下至地理, 从古到今, 从国内到国外……知识的积累, 不怕多, 就怕少, 学无止境, 知识积累更无止境。“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是一门开放学科, 实践性、应用性极强。

1. 利用广告积累语言。

我们的生活本身是一本厚重、生动的大书, 只要你处处留心, 就一定能从中学到许多知识, 久而久之, 就会积累很多语言。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 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 帮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多种表象。要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做生活的有心人, 积累常用的谚语, 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 并随时记录到自己的笔记中去。

2. 社会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

学会了品味生活, 才会使生活的语言富有灵性。还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了, 便会自然产生联想, 将头脑中已有的语言材料选择重组, 积累内化为自身的语言, 得到永久储存。社会实践对语言积累的影响所以要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 做生活的主人。如利用节假日到农村体验生活, 到工厂参观等, 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了, 将头脑中的语言材料进行重组, 积累内化为自身的语言。

语文学习是一项充满体验和情趣的活动。语文学习的领域无时不有, 无处不在。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 结合教学适时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 使学生广泛地接触自然和社会为丰富学生的语言打基础。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 学生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 表达自己的思想, 抒发自己真情实感。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 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

摘要:课堂教学中积累语言, 促使语言内化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课外阅读积累语言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留心生活积累语言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积累语言,语文素养,课堂教学,留心生活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

[2] 夏宝祥《文理导航, 教育研究与实践》2016年第3期。

语文实践提高语文素养论文范文第6篇

1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意义

1.1语文素养对小学生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传递人类的文化,促进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解放人的思想,发展人的综合素质。 语文素养是关注人的整体发展的重要内容,包括人类生存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获得语言价值的能力,可以说,语文素养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语文素养在人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有着核心的作用,是贯彻自身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素养。

1.2摆脱应试教育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直以来,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一直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应试教育以要求学生获得高分数为主要教学目的,教育教学单纯为了学生在升学考试获得较高的分数。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应试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它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势必会阻碍学生能力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例如,在唐诗的教学中,学生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背诵唐诗,并不了解唐诗中所包含的意境,单纯为了考试而背诵,而新课改之后,语文素养的培养将教会学生为什么去学习和怎样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促进了学习效果的提高。

2当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培养现状

首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应试教育的观念依旧比较严重。 虽然随着新型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素养的培养成为一种主流的教学趋势,但是在很多的地区,尤其是一些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应试教育的观念依旧浓重,教师为了业绩往往忽略了语文素养的培养,强行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教学中过多地关注考试内容的讲解,忽略了一些附属知识,这种应试教育观念严重阻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其次,教学内容比较狭隘,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学生的学习主要来自生活之中,但是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以课本知识为中心,缺乏对课外知识的扩展,导致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了解存在狭隘性。 最后,学生的学习意识不到位,正处在孩童时期的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 没有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一些家长也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得学生忽略了对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

3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措施

3.1改变教师传统的教育理念

当前,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语文素养培养不力的现象突出,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问题,因为我国教育系统在培训教师的过程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这种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也势必局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不能有效地对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培养。 因此,为了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首先应该加强教师观念的转变, 摆脱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积极学习先进的素质教育观念,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加强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生命》这一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关于坚强生命的故事,例如小草在石头缝隙中生长、科学家在极端环境下工作等案例,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生命的意义,并且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2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

第一,学校应该加强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教材的筛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取教材,避免盲目跟风,通手机,加强教师思想转变,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对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促进教师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应该加强教师专业化的培养,通过对教师的专业化培训, 切实摆脱语文教学的应试教育现状, 学校可以定期和不定期的组织专题讲座和座谈,给教师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切实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第三,应该加强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的专业培训, 邀请优秀校外讲师举办讲座, 向语文老师们讲解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4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转变应试教育观念,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切实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教学在小学教学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通过合理的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因此,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高年纪语文教师研究的重点。因此,本文分析了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现状,以及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措施。

上一篇:新课标下初中物理实验论文范文下一篇:我国税法解释制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