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服装设计论文范文

2023-11-15

戏剧服装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通过对整个戏剧演出进行全方位分析,合理的再相应西语演出当中调整舞台布景以及舞台灯光和舞台音像,能够使戏剧演出当中的各个情境更加深刻的体现出来,帮助相应演员塑造出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使得观众能够更加快速的获取相应人物在不同环节当中的情感,使得观众能够与人物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增强观众在整个戏剧演出当中的感受,使观众能够更加快速的理解,整个戏剧演出的相应情节变化,减少关注在观看戏剧演出时存在的疑问。舞台美术设计对整个戏剧演出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每一个表演环节设置不同的舞台布景,舞台灯光,以及舞台音效,能够更加良好的烘托出整个戏剧演出当中的情感内涵,从而使戏剧演出能够更加良好的抒发整个表演情感,提升戏剧演出水平,帶动观众深入戏剧当中增强观众体验感。

关键词:舞台美术设计;戏剧演出;重要作用

引言: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逐渐增多,因此我国当前的戏剧演出数量在不断的增长。而为了不断提升当前的戏剧演出质量,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融入到整个戏剧情节当中去理解戏剧演出当中所富含的情感内涵,在戏剧演出时越来越注重舞台美术设计,通过对整个信息演出情节进行全方位分析,对舞台进行相应的美术设计,能更加良好的体现出戏剧演出当中的每一个环节的重要情感,塑造出更加饱满的角色形象,使得整体舞台的气氛更加的符合当时戏剧环节的情境,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不同环节当中戏剧人物的情感引发观众共鸣,从而增强观众对于整个戏剧演出的感受。戏剧演出当中的舞台设计,对于整个戏剧演出的烘托性相对较强,因此就需要更加全面的对整个戏剧演出的情节内容进行全方位分析,以能够在合适的时间与合适的场景当中进行舞台布景,布置好舞台灯光以及合理调整相应舞台音效,提升整体系演出质量,增强观众体验。

一、舞台美术设计对整个戏剧演出的重要作用

舞台美术设计是戏剧表演当中的重要环节,对整个戏剧演出的质量和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合理的对整个戏剧演出的内容进行全方位分析,在不同的环节当中,构造出更加与之相匹配的舞台布景以及舞台音效,能够使整个戏剧表演更加的丰富,并且通过对不同剧场的风格进行分析,合理调整舞台美术设计内容,能够有效减轻观众审美疲劳,使观众在观看戏剧表演当中能获得更加丰富的新鲜体验感,从而提升整体戏剧演出的表演效果。

(一)重要引领作用

在戏剧演出进行美舞台美术设计是其重要的核心内容是进行舞台布景,通过舞台布景可以营造出更加符合戏剧演出当中相应情节的舞台环境,而舞台不仅是观众在观看戏剧演出时第一时间观看到的相应内容,舞台布景的效果会对相应观众的观看体验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舞台布景时,要全方位的对整个戏剧演出的环节进行相应的分析,也能够在舞戏剧演出开端相应情节更加匹配的舞台布景,使得观众在进行戏剧观看时,能够更加真实地融入到整个戏剧情景当中去[1]。同时通过进行舞台布景,也能够更加良好的去规划戏剧演员的演出空间,同时也能够更加良好的将整个戏剧演出情节引导出来,在进行舞台布景时,可以通过对舞台灯光的变化以及颜色的交替,可以更加良好的烘托整个舞台的气氛,使观众可以通过对人物演员以及灯光变化的观察,感受到人物角色的情感变化。通过进行良好的舞台布景设计,能够帮助观众更加深刻的融入到整个戏剧演出当中去,引导观众感受不同环节当中的人物情感提升,观众在整个戏剧演出当中的体验感。如在《塞北的雪》这一戏剧最后的演出中,在演员上台过程当中,通过利用空气的流动让白布漂浮,模拟出人们在学生当中行走,连绵雪山也随之而变化的样子,给人们一种更加真实的感受,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入融入到戏剧表演当中。

(二)烘托氛围

在戏剧表演过程当中,良好的经营氛围会使人更加深刻地感受戏剧演出各个环节当中情境以及情感的变化,帮助观众理解整个戏剧演出的重要内涵,而通过进行舞台美术设计和伊对戏剧演出当中的舞台灯光进行相应的设置和调整,运用舞台灯光营造出更加与戏剧演出中情景相匹配的氛围,使整个戏剧演出效果更加良好,展示出整个戏剧演出当中情境以及情感的变化,让整个舞台更加具有吸引性,配合戏剧演员的演出,使整个戏剧表演更加生动真实[2]。在利用舞台灯光烘托整个戏剧演出氛围时,要全面的对整个戏剧不同情境以及情感变化的环节进行相应的分析,从而根据不同角色的情感变化,去调整灯光的色彩以及灯光的运动轨迹,从而能够彰显出相应角色的变化,以引入观众融入到戏剧演出当中去调动观众的情绪时,观众能够与整个戏剧产生共鸣,增强观众在戏剧演出当中的感受,提升观众对于相应戏剧故事的印象。在戏剧演出的舞台上的灯光类型多种多样,要想更加利用灯光去烘托出相应的氛围就需要将不同类型的灯光进行协调规划,保证多方面灯光共同配合,烘托出某一种戏剧情感,使整个剧情变化与灯光的融合度更加重合,从而观众深入到整个戏剧变化当中,体会戏剧故事情节,增强观众在喜剧眼中当中的体验感。

(三)引发情感共鸣

在戏剧演出过程当中,通过配合舞台音效,能够更加良好的帮助戏剧演员表演出整个戏剧演出内容的情节变化以及角色情感的变化,同时借助舞台音效也能更加良好的烘托整个戏剧情节氛围,而舞台音效对于观众的渲染能力也非常强,将戏剧演出演出与舞台音效相结合,能够更加良好的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舞台音乐当中所不含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而通过音效的变化也能够彰显出不同时期的情感变化,因此通过对故事情节进行分析,但舞台音效与整个戏剧情节相融合,能够更加良好的将角色的感情抒发出来,给观众更加直观的感受,让观众得到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感受,从而引发观众共鸣[3]。

(四)渲染戏剧内容

在戏剧演出当中的情境变化以及情景变化是非常丰富的,让观众仅仅通过观看戏剧演员的表演,是无法使观众理解其中丰富的情感内涵的,而通过借助舞台美术设计,将舞台音效、舞台布景和舞台灯光等多方面共同进行结合,共同布置出与戏剧演出情节相匹配的情境给予观众视觉和听觉上的多重冲击,可以让观众更加深刻的感受戏剧演出当中的人物变化,从而把握整个戏剧的中心内容,帮助观众理解戏剧演出,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感受。

总结:虽然戏剧演出是与观众面对面进行表演的,但是要想更加良好的使观众体会到戏剧演出当中不同人物的情感变化就需要更加良好的加强戏剧演出与舞台美术设计的配合,通过全方位的对整个戏剧演出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合适的情节对舞台灯光、舞台布景以及舞台音效进行调整,通过运用舞台布景以及舞台音效营造出相应环节的具体情境,运用舞台灯光展现人物的情感变化,能够更加良好的烘托出不同环节当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时,相应群众观众能够更加快速地体会到戏剧演出当中人物的变化状态,使得观众能够与人物情感产生共鸣,帮助观众理解人物行为,增强观众在整个戏剧眼中当中的体验感加深,观众对于相应戏剧演出的印象,提升观众对于新元素的喜爱感,从而带动戏剧演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宁.浅谈舞台美术设计的功能和审美特征[J].剧作家,2020(05):132.

[2]吴阿晛.浅析舞台美术设计的构成要素与发展态势[J].大众文艺,2020(15):143-144.

[3]魏磊.谈戏剧舞台美术设计的作用与创新[J].剧作家,2020(04):116.

戏剧服装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服装表演正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它逐渐和戏剧化元素相结合,形成了集音乐、美术、服装、摄影等于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让服装表演更加具有观赏性,得到更多消费者的关注。因此,如何在服装表演中体现和创新戏剧化元素,实现二者的更好融入,值得深入探究。本文分析了戏剧化服装表演形式的创新,论述了戏剧化元素和服装表演相结合的艺术特征。

服装表演是一种动态展示,需要模特穿着服装进行表演,在舞台中传达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和构思。服装表演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种艺术形式,将美术、摄影、音乐等融为一体。随着社会发展,服装表演具备了商业价值。不同时期,人们具有不同的审美,服装表演形式也跟着除旧布新,朝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诸多设计师为了向消费者传达自己的设计理念,将戏剧化元素融入服装表演艺术中,让服装表演更加具有观赏性。

一、戏剧化服装表演艺术形式的特征

(一)服装表演通过戏剧化元素突出主题

服装表演具有独特性,通过服饰传播当前社会人们的精神面貌,融入戏剧化元素,通过模特的服装、造型,舞台音乐和编排等来突出主題,更加生动形象。服装表演运用高科技手段,在灯光效应的特定环境中展示不同的艺术效果,表演者和舞台效果都是为展示服饰而服务,通过超现实主义和虚拟的舞台等设计效果,围绕表演主题,插入戏剧化的秀场,从而更直观地让观众体会到服装的美感和设计理念。

例如,2016年香奈儿的航空舞台秀设计将机场作为演出舞台,邀请函以登机牌的形式呈现给观众,观众需要手持登机牌过安检,才能进入“候机室”的发布会中看秀。整场服装表演模拟机场的工作氛围,通过对舞台戏剧化的设计,对模特化妆造型和表演形式戏剧化的加工,模特身着品牌中符合机场主题的休闲装扮。整场走秀加入戏剧化元素的表演,满足了观众审美需求,让观众在良好的氛围中观看表演,更好地体会这场服装秀传达的理念。

(二)戏剧化服装表演艺术形式丰富观众的感知

戏剧化服装表演采用情景表演的形式,加上舞台效果的设计,在特定的环境中体现服装的主题。它采用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通过舞台效果将观众带入情境,利用表演的整体性和故事性给观众带来视听盛宴,丰富观众的感知系统,给观众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戏剧化服装表演的舞台效果、服装造型要统一风格。例如,2015年香奈儿秋冬季时装秀,舞台由巴黎皇宫变为一家法国高级餐厅,场地中设有具有巴黎气息的老式吧台,秀场中飘着咖啡的浓浓香气,模特运用妆容造型和奢华道具,模仿法国餐厅就餐的样子,利用高科技的舞台效果,给观众营造了身临其境的观看氛围。整场大秀在休闲中完成,通过强烈戏剧色彩的舞台设计、夸张的表达手段,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戏剧化服装表演艺术形式注重创意的编排

戏剧化服装表演要突出表演特征,演出编排要区别于其他表演形式,突出演出主题,从而掌握演出的关键,让观众更清晰直观地观看演出。表演形式要重点突出服装表现,弱化其他方面,不能让观众视线脱离服装。因此,创意编排对编导的要求很高,既要通过戏剧化的表现形式来突出主题,又不能太过夸张,导致观众思维跳脱。编导要在服装表演艺术中突出服装特征,就要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意,整场大秀既要有故事的连贯性又要在细节中体现主题,才能在表演中做到完美和谐、主题突出。

二、戏剧化服装表演艺术形式中的创新意识

戏剧化服装表演包含多种元素,如模特、音乐、舞台设计、表演编导等,它们都是表演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想要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人们就要从各个方面加强创新意识。

(一)编排的创新

戏剧化服装表演艺术想要抓住观众的眼球,就要从编排中追求创新,要在表演中突出主题,将故事以完整的情节呈现在观众眼前,根据故事的发展规律合理地编排表演,给观众带来一场震撼的视听盛宴,留下深刻的印象。创意的编排要引起观众的共鸣,简单直接地向观众传达想要表达的理念和构思,使观众在故事中体会其中所传达的情感。编排的创新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可以是人生的起落、爱情的缠绵等,每个故事都要表达其中的感情。这样在编排中加入模特的表演,配合多种戏剧性的舞台效果,将多种因素融合,使演出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音乐是戏剧化服装表演艺术形式的灵魂

戏剧化服装表演中,音乐的选择直接影响模特的表现,也能烘托现场气氛。戏剧化服装表演需要活泼、生动的音乐来烘托现场气氛,使整场演出达到音乐、服装、主题、模特以及观众情绪的完美统一。音乐关系到整体表演效果,和表演相辅相成,一场完整的表演和音乐伴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戏剧化服装表演不仅包括模特优美的动作呈现、舞台绚烂的灯光效果、现场真实的布景道具,也包括音乐的运用。音乐和舞台相结合,表演才能更具有张力,在音乐和戏剧化服装表演相融合的过程中,音乐节奏有着关键的作用。音乐节奏的快慢、音量的强弱都能让模特更加完整地进行表演,也能带观众进入一场震撼人心的视听盛宴。

(三)舞台造型与戏剧化服装表演风格统一

戏剧化服装表演中,服装表演的舞台设计和模特的舞台造型风格要统一。传统的舞台表演为了更好突出服装的主题,舞台设计较为单一,通常会用纯净的素色背景板等。然而,随着人们审美的提高,服装表演逐渐变得多元化,设计师和编导为了给观众的视觉带来更强烈的刺激,让观众更直观地理解服装的设计理念,将戏剧化的舞台效果融入到服装表演中,用绚丽的色彩和高科技的灯光效果作为舞台设计,用夸张的手法突显主题。模特的舞台造型也通过不同的修饰,与整体的舞台风格形成统一,准确地演绎服装,做到“人”“物”“景”的统一。例如,2007年Dior春夏高级定制发布会上,约翰·加利亚诺用歌剧《蝴蝶夫人》作为创作灵感,运用浓重的日本艺妓妆容,通过夸张的头饰和服装,加上奇特的舞台效果,模特造型和舞台效果完美融合,展现了设计师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三、结语

戏剧化服装表演艺术形式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以表演为根本,融入艺术因素,用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引发观众的兴趣,用戏剧化服装表演的艺术形式更直观地向观众表达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和品牌的文化理念,迎合当下人们的审美。同时,要不断创新,利用戏剧化服装表演艺术形式的夸张手法突出服装主题,运用奇特的舞台效果、震撼的音乐伴奏和完美的化妆造型,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沈阳师范大学戏剧学院)

戏剧服装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戏曲剧目 影视剧目 年龄优势 游戏天性 模仿天性 跨界表演

戏曲表演专业在全国一些中等艺术学校中已有几十年的教学历史,总结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大批戏曲表演人才。现活跃在戏曲舞台上的著名表演艺术家,99%都是在中等艺术学校学习期间,奠定的扎实的表演基础。随着社会需求不断变化,多媒体的发展,大量的戏剧、电影、影视作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为满足大量的戏剧、电影、电视制作对表演人才的需求,上世纪九十年代左右,很多中等艺术学校都新增设了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并得到蓬勃发展,培养了很多优秀的演员。

常见戏曲表演与戏剧影视表演两个专业在同一学校内同时平行教学。通过对一些兄弟学校的调查,了解到一个现象,两个专业的教学如同两条平行线,没有交叉交流。虽然两个专业表演技巧手段不同,但都是在舞台上或者镜头前塑造不同人物形象,所以,两者之间还是有许多相同之处的。近年来戏曲舞台上创作了许多现代题材的戏曲剧目,所演角色不再是传统戏中的各色人物形象,而是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在戏剧影视作品中,也创作了许多古代历史题材的剧目,需要演员运用戏曲表演中“手眼身法步”等技巧塑造人物形象。这就需要表演者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与实际表演能力,才能更好的塑造人物形象。

而现有中等艺术学校都没有开设针对培养提高表演专业学生综合审美意识能力的教学课程——戏曲戏剧影视剧目赏析课程。

中等艺术学校戏曲表演学生一般11~12岁入学,17~18岁毕业,学制六年。经过六年的专业学习,能扎实掌握“唱念做打武”等专业技巧,具备较高的表演能力水平。戏剧影视专业学生一般14~15岁入学,17~18岁毕业,学制三年。经过三年的专业学习,也能扎实掌握相关表演技巧。

每个学生在中专学习期间的艺术修养与审美意识能力水平的高低,或将成为他们今后有更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戏曲表演专业学生开设戏剧影视剧目赏析课程,为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学生开设戏曲剧目赏析课程,是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与审美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有效途径。

是否为戏曲表演、戏剧影视表演两个专业开设戏曲戏剧影视剧目赏析课程,各专业人士有些不同观点和看法:

1.二者表演手段的不同

戏曲表演以形体技巧和演唱技巧为主,总体是写意的程式化表现形式。戏剧影视表演是通过一般性肢体语言及面部表情为主,二者的表演手段完全不同,相距甚远,没有可借鉴领域。

2.二者演出环境差异

戏曲表演环境是舞台,戏剧影视表演环境是镜头前。戏曲表演必须一次性完成,戏剧影视表演可以多次重复。演出心理压力完全不同。

3.观众互动方式不同。

戏曲表演与观众是面对面直接互动方式,而戏剧影视表演是面对摄像头表演,与观众是间接互动方式。互动方式的不同,也是没有可借鉴价值的原因之一。

上述观点看法有其客观存在道理。但是,都是在单独强调戏曲表演与戏剧影视表演的不同点,忽视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表演者的修养培养。二者其共同点都是表演。戏曲表演一般塑造的是历史人物,教学中所使用的剧目都是传统老戏,剧本题材大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及神话人物形象。多年来形成的戏曲程式化表演技巧大多都是为以表现传统老戏所需技巧来安排教学内容。戏剧影视表演一般塑造的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自然人,即便是历史题材的戏剧影视作品,其人物角色形象也是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自然人相同的,只在服装服饰背景等客观因素上体现历史年代,表演者本人的表演,不能超出自然人的状态。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对戏曲表演形式有了新的认识和要求。反应当今社会文化社会的戏曲剧目在舞台上大量呈现;跨界表演的现象层出不穷;多媒体自媒体等大众传媒的普及与发展;互联网+的出现等,都对表演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应该通过戏曲戏剧影视剧目赏析课程使学生了解不同表演方式手段,帮助他们对不同的表演形式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对戏曲表演专业学生而言:

1.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戏剧影视剧目中不同人物在不同事件不同环境下,怎样恰当的去表现剧中人物;观察饰演者面部表情的表演程度及肢体语言的表演尺度,从小使学生养成体验生活观察生活的艺术创作习惯。

2.帮助学生了解戏剧舞台的表演空间及影视剧表演拍摄场地及调度规律,了解互动对象的空间差别对表演者的影响——面对观众表演与面对摄像头表演的差别;培养学生能以比较专业的角度去评价欣赏戏剧影视作品的艺术品位,而不再是以一个普通观众的视觉只去欣赏跌宕起伏的故事剧情。

3.青少年年龄是绝对的优势。青少年身体所有神经系统及协调能力都在发展阶段,各种知识技巧必须在这个年龄时期进行学习训练,才能完全掌握并达到相当的水平高度,成为本能的一部分,俗称“童子功”。记忆能力更是绝对的优势。少年时期学习的知识,终生不忘。那么,如果在这一时期开设戏剧影视剧目赏析课程,课程中所讲授的所有知识,他们都会有深刻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能体会感受到表演艺术的真谛。

对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学生而言:

除去上述三点以外,还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戏曲艺术的表现语言方式,认知“唱念做打武”等表演技巧及运用,了解戏曲艺术的审美标准。适当对他们进行一些戏曲技巧的简单模仿训练,使他们亲身体会和感受戏曲技巧的程式化动作,提高他们对戏曲艺术的认识和欣赏水平,为戏剧影视表演借鉴一些新的戏曲表现手段做好充分的准备。

艺术修养不是一两天就能成就具备的,而是靠长期积累才能取得的。因此,应该从小抓起。为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配备科学的课程框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为戏曲表演专业开设戏剧影视剧目赏析课程,为戏剧影视专业开设戏曲剧目赏析课程,是非常合适的选项。

一、戏曲表演专业戏剧影视剧目赏析课程内容包括:

1.剧目题材:不同题材的戏剧影视作品归类——正史题材、野史题材、战争题材、军警题材、商战题材、教育题材、儿童题材、工业题材、生活题材(都市生活乡村生活)、娱乐题材、喜剧题材、江湖武打题材、动画题材、科幻题材等。

2.剧本主线:人物主线、矛盾主线,“起承转合”基本框架结构。

3.矛盾冲突: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个部分的设定。强调结尾的重要性。

4.人物塑造: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群像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关系设置;服饰造型、化妆造型、道具制作。

5.观察生活:启发学生无论身处任何场合时,都要每时每刻观察身边的每一个人,观察他们的身份、年龄、穿着打扮、使用物品、神态情绪、人物关系、言谈举止、行为方式、环境影响等等。

6.模仿表演:做简单的无实物表演练习、无对象交流表演练习、注意力集中的练习、想象练习等。

7.画面音乐:画外音乐(场景描写音乐、气氛音乐、地域性提示音乐)、画内音乐(剧中人物演奏演唱音乐)等。

8.音效配置:画面同步音效及制作方法。

9.摄影技巧:介绍了解戏剧影视空间、视觉语言、镜头语言、摄影机运动、色彩原理、色彩控制、照明工具、光学镜头、录像与高清、特技特效、影像控制、现场操作、制作人员调配等。

10.片段模仿:经典片段模仿(表演区域调度、人物塑造、台词等)。

11.画面配音:为经典片段配音(经典动画片、著名戏剧影视片段)。

12.小品编创:自编自导自演生活小品。

13.自媒体摄制:摄制制作自编自导自演生活小品,加画面音乐及音效。

低年级课程安排以介绍讲解儿童题材、动画题材、教育题材、生活题材、喜剧题材等剧目为主,重点是了解简单的知识,引起表演兴趣。中低年级课程安排以分析体会为主,引导指导学生具备观察生活、模仿经典片段、分析人物关系、假定结局等创作能力。重点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角色创作。中高年级课程安排以创作模仿及体验为主,重点是自编自导自演摄制制作生活小品,以感受戏剧影视的艺术魅力和摄制制作小品的成就感。

二、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戏曲剧目赏析课程内容包括:

1.戏曲剧种:介绍各地区戏曲代表剧种——昆曲、汉剧、徽剧、京剧、河北梆子、豫剧、上海越剧、黄梅戏、花鼓戏、广东粤剧、评剧等。

2.戏曲常识:介紹出将(上场门)、入相(下场门)、文戏、武戏、行当特点(生旦净末丑)、程式动作、刀枪把子(武打套路)、空翻动作名称、伴奏文武场(弦乐是文场,打击乐是武场)服装、头饰、道具。

3.唱段欣赏:选择昆曲、汉剧、徽剧、京剧、河北梆子、豫剧、上海越剧、黄梅戏、花鼓戏、广东粤剧、评剧等剧种的优秀代表唱段,介绍审美欣赏角度。

4.技巧模仿:模仿简单的戏曲表演动作——手眼身法步。

5.现代戏赏析:介绍现代戏发展情况,选择主要剧种的代表作。鉴别传统戏与现代戏的表演方式的异同差别。

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具体智力能力理解能力及兴趣取向,科学的安排课程内容。

上述戏曲剧目、戏剧影视剧目赏析课程的设置,是分析介绍讲解知识点与学生参与互动相结合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了解戏剧影视表演是以饰演者本能重现的表演为主,戏曲表演是程式化动作技巧表演为主的区别。帮助学生亲身体会戏曲表演、戏剧影视表演的部分过程,是本课程的主要特点。抓住青少年喜欢游戏的天性及模仿的天性,有敢于尝试所有新鲜事物的无畏人格时期,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戏曲戏剧影视相关知识作为自身修养储存起来,为将来的跨界表演,现代戏表演、戏剧影视表演做好准备。

戏剧服装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

1、古典文学在鉴赏思维和视角上转换的作用

古代文学作品是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等相关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常见的古代文学作品解读和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了标题分析。作者简介、创作背景、文章主旨以及创作手法分析等几方面的内容。虽然针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分析已经涵盖到了各个层面和角度,但是,由于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大多只是站在单一作品的角度上,对其中的某一个潜在问题进行深度的挖掘,忽略了作品存在时的广阔社会空间的研究,所以导致学生无法从整体上把握固定文學作品的特点。

2、古典文学在鉴赏思维和视角上转换的方式

2.1古典文学鉴赏思维的转化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是促进人民文化内涵、思想品德以及艺术修养全面提升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尤其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古代文学作品欣赏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教师在开展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教学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创新和升级古代文学作品鉴赏的思想。首先,教师在组织学生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时,应该与学生共同努力,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古代文学作品鉴赏发散式思维方式。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教学方式,与古代文学作品相关的历史背景、主题思想、作者情感分析以及写作风格等内容都是由教师讲解的。这种古代文学作品讲解教学方式,由于忽略了古代文学作品与现代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导致学生只能在被动接受的情况下按照教师的要求做笔记或者背诵相关的信息,忽略了学生发散思维模式培养的重要性,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在开展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教学时,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积极的进行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教学模式的优化和创新,将新思想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才能在引导学生加深对作品本身内涵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创新,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水平的有效提升。其次,加强学生古代文学作品创新鉴赏思维培养的力度,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破传统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模式的束缚,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结论。

2.2鉴赏视角的转换

教师在开展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教学时,应该站在美学、文化、心理等各个角度上全面的分析和解读古代文学作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方式,然后将其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将审美视角与实践紧密结合对于古代文学作品鉴赏的重要性充分体现出来。(1)审美与实用的紧密结合。教师在开展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教学时,应该对古代文学作品具有的什么系特点予以充分的重视,深入分析和研究古代文学作品与众不同的审美价值与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要求和引导学生合理运用审美的眼光,站在艺术美与情感美的角度上分析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比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赏读陆游的《钗头凤》时,必须紧紧的围绕音律的节奏和语言美,展开丰富的想象畅想那红酥手、黄藤酒以及满城春色宫墙柳的美人、美酒以及美景融合在一起的情景。这种艺术层面的审视,不仅有助于学生把握古代文学作品所体现出的情感美,而且使人们的愉悦轻松的环境下真正的体验和感受到了这种情感。另外,教师在开展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教学时,还应充分的重视古代文学作品与现实结合应用的重要性。比如,在充分重视学生鉴赏审美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还应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的实际情况,完善和丰富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的内容,提升自身的专业与实践技能。然后根据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特点,为学生设置具有针对性的古代文学作品鉴赏内容,要求学生在古代文学作品鉴赏的过程中领略古代文学作品的精神内容,提高促进学生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水平和能力的有效提升,为学生后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紧密融合。教师在开展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教学时,应该严格的按照传统文论与西方理论相结合的要求,丰富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的内容,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准确全面的将作品内涵阐述出来。比如,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理论结合在一起解读杜甫的《登高》,在正式开始解读这首诗前,教师首先会用到知人世论、以意逆志等传统文论引导学生,要求学生在初步了解作者的基础上,深入的进行作品内涵的分析。在赏读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根据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将西方互文性理论与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鉴赏紧密结合在一起,深度的探索和分析固定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然后运用开放性的视角审视《登高》这首古诗,对其在唐代以及整个诗歌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进行研究和分析,最后站在不同的维度补充阐释这首古诗歌的内容,从而达到丰富古诗歌解读内容的目的。

结语

总之,古代文学作品鉴赏作为促进人们文化内涵、道德品质、艺术素养稳步提升最重要的途径,只有将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转换实践活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在丰富社会文化内容的基础上,促进人们古代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和水平的全面提升。所以,教师在开展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教学时,应该积极的探索和研究社会迅速发展环境下,古代文学作品鉴赏角度与思维方式转换的价值和意义,提升自身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的思维,拓宽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的视角,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马丽.如何体认和鉴赏古代文学作品[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21:82-83.

[2]彭书刚.试析古代文学鉴赏理论中的自得说[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912:119-121.

[3]任婷婷.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转换的实践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501:52.

(南昌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 330000)

戏剧服装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莎士比亚戏剧因为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当时中国社会反抗封建专制思想、传播西方民主自由精神的需求相契合,最早传播到中国,成为在当时上演剧目和场次最多的外国戏剧作品。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丰富、由选段到全本、由单一演出形式到多种演出形式的发展过程。莎剧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不仅沟通了中西方文化,推动了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而且对中国传统戏剧的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莎士比亚戏剧;中国话剧;演出;传播

20世纪初期,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密切,整个社会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思想界获得空前的解放,各种外来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欧洲的人文主义思想是传播内容之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民主,抨击旧文化、提倡新文化。“五四”时期是我国文学传统发生“突变”,开始全面接受西方文学影响的时期,也是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期。因为莎士比亚作品中包含着文艺复兴时期最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剧中塑造的很多人物已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加上戏剧的舞台表演特点,所以莎剧最早传播到中国,成为在当时中国舞台上演出剧目和场次最多的西方戏剧作品,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莎剧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背景

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风云变幻的时代,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了反对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改良运动。伴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戏曲改良运动勃然兴起。梁启超、陈独秀等人力主革新传统旧戏,认为它们“内容陈腐、形式僵化”,无法反映社会现实。在他们的倡导下,戏曲改良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展开。戏曲改良运动“强调戏曲的社会功能,呼吁用戏曲艺术批判旧思想、旧文化,用戏曲形式宣传民主、移风易俗、激励民族精神”①。随着戏曲改良运动的深入发展,戏曲界开始引进“新派新剧”,并冠之以“新剧”或“新戏”的名目,这些新戏以翻译或改编西方经典剧目为主。莎士比亚戏剧因其深厚的人文主义思想被引入中国,被中国学界所接受,以话剧的形式进行思想宣传。

“20世纪是中国戏曲现代戏探索、实践的历史时期,也是戏曲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如何适应观众的审美新要求,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②莎剧与中国传统戏曲,虽然在产生的时间和空间上都相距甚远,但它们在产生原因、剧本创造、表演形式、受众人群等方面都具有许多相同的艺术特征。这些共通性是莎剧能够在20世纪初登上中国舞台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莎剧在中国的早期译介与演出

1.莎剧在中国的早期译介

莎士比亚的名字最初是通过译介及剧本翻译为中国人所熟知的。在19世纪上半叶林则徐组织编译的《四洲志》中,提到“沙士比阿、弥尔顿、士达萨、特弥顿四人,工诗文,富著述”③。这里的“沙士比阿”即为莎士比亚。“可见,莎士比亚的名字最初是随着《四洲志》的问世被偶然引入中国的。但这种引入,从一开始就表现了中国人渴望了解世界、励精图治、振兴华夏的强烈愿望。”④19世纪中后期,随着西学东渐,不断有西方传教士到中国传教,他们在译介的著作中多次提及莎士比亚及其戏剧成就,所用的译名不同,如“舌克斯毕”“筛斯比尔”“沙斯皮耳”“舍克斯毕尔”等。20世纪初,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开始采用“莎士比亚”这一译名,从此这一译名通用至今。

1903年,上海达文书社翻译出版由英国散文家兰姆姐弟共同改写的《莎士比亚故事集》,用文言文选译了其中10个故事,取名为《澥外奇谭》,中国人开始了解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林纾和魏易用文言文合译的《莎士比亚故事集》完整译本,书名为《英国诗人吟边燕语》,包含20个故事。该译本广为流传,成为中国早期话剧舞台上改编与演出莎剧的重要蓝本,影响着莎剧在这一时期的表演风格。

1921年,田漢第一次用白话文翻译发表完整的莎翁作品《哈孟雷特》。1922年,田汉出版《哈孟雷特》单行本。“1922年3月,《少年中国》第4卷第1期上刊登了田汉翻译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并作为《莎氏杰作集》第六种出版。1924年,《威尼斯商人》由上海新文化书社出版,其导言介绍了该剧的内容与价值,这是中国第一部《威尼斯商人》的中文译本,该译名后被普遍采用。1929年10月,周越然所著《莎士比亚》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为‘万有文库’第一集第一千种。这是中国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莎士比亚的著作。”⑤

2.中国学生的早期莎剧演出

1896年7月18日,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学生公开用英语演出《威尼斯商人》选段,这是莎剧在中国舞台上的最早演出。在20世纪初中国学生的莎剧演出中,《威尼斯商人》的搬演最多。1902年7月18日,圣约翰大学外语系毕业生再度用英语演出《威尼斯商人》。“1913年1月7日至2月5日,上海城东女学社在寒假期间举行的游艺会演上,女学生吴传绚等人有声有色地演出了新剧《女律师》,成为迄今留有记录的中国人用国语演出的第一部莎翁戏剧。”⑥该剧由包天笑根据《威尼斯商人》改编而来,演员全部由女学生担任。

1921年12月,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的前身)女校青年会组织学生在北京协和医院礼堂连续两天演出《第十二夜》,演员全部由女学生担任。著名话剧家、爱美剧的倡导者陈大悲称赞该剧“段段有精彩,幕幕有神韵……演作底美,音乐底美,剧情底美,都能使我忘却生在这个世界中”⑦。据《燕京大学女校课程补充报告》记载,“燕大女校在1920—1924年间曾先后排演过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无风兴浪》《驯悍记》;1926年3月还排演过莎士比亚的喜剧《有情眷属》”⑧。这些演出角色全部由女生扮演。1924年,天津英国教会学校新学书院毕业生用英语演出《威尼斯商人》。

1930年5月,天津中西女校组织毕业生演出莎士比亚的名剧《如愿》(又名《皆大欢喜》)。该剧由外籍教师担任导演,主角玫瑰莲(即罗瑟琳)由年仅19岁的金润芝(即后来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丹尼)扮演。这是一次新颖别致而又具有较大难度的演出,不仅所有角色均由女生扮演,而且全部念白均使用英语。这次演出取得巨大成功,获得广泛好评。在该剧演出前,《北洋画报》专门以《中西女校毕业班表演的英文剧》为题,在时间、地点、剧目以及演员阵容方面对其进行详细介绍,特别指出:“剧内玫瑰莲与雪丽之天真,尔兰德之勇敢,并小丑特曲司本之滑稽,与十九世纪英国最有名的一班演员所扮演,无所轩轾。”⑨《京津泰晤士报》发表黄佐临的英文剧评《莎士比亚的〈如愿〉——评天津中西女校的毕业演出》。文中对这次演出进行了中肯的分析,尤其称赞金润芝的表演。1930年7月,上海戏剧协社在四马路丹桂第一台举行很有影响的第15次演出,剧目为《威尼斯商人》,演员全是大中学生,演出严肃认真,获得较大成功。

3.中国职业剧团的早期莎剧演出

中国职业剧团的早期莎剧演出,是从1913年7月郑正秋领导的新民社公演话剧《肉券》开始的。该剧根据林纾、魏易合译的《英国诗人吟边燕语》中的《威尼斯商人》故事改编,采用幕表方式,受到广大观众尤其是市民观众的热烈欢迎,开启了中国职业剧团的第一次莎剧公演。之后,很多剧团使用不同的译名如《女律师》《一磅肉》《借债割肉》等反复搬演该剧。《威尼斯商人》对我国的文明戏和后来的滑稽戏以及日后的话剧,产生了很大影响。

1914年2月16日,新剧同志会在上海宁绍码头竞舞台公演《女律师》。新剧同志会于1912年由新剧家陆镜若组织,1914年租借谋得利小剧场,取名春柳剧场,进行长期职业公演。此次演出采用“五彩电光新奇景”。安东尼由能忍扮演,巴山奴由周维新扮演,巴仆葛兰茵由天民扮演,鲍棣霞由胡恨生扮演,薛禄克由苍梅扮演,贝乃良律师由董天涯扮演。该剧幕表详细、台词事先安排,形式整齊合理,演员之间配合默契,被评论界称赞为一出“绝妙好戏”⑩。同年,陆镜若主持的春柳剧场根据《英国诗人吟边燕语》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改编,采用幕表制演出《铸情》,这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中国最早的演出。陆镜若还改编演出了《奥瑟罗》(译名《倭塞罗》),为五幕剧,人物、姓名均改成中国式,是一部中国化了的改写本。

1915年,民鸣社上演“奇巧布景”的新剧《借债割肉》,剧名取自1903年上海达文社出版的《澥外奇谭》第二章中的一个题目“燕敦里借债取肉”。巴山奴由郑正秋扮演,薛禄克(夏洛克)由著名喜剧演员徐半梅扮演,安东尼由冰血扮演,鲍棣霞由著名旦角演员汪优游扮演,葛兰茵由啸天扮演,贝乃良由著名生角、新剧家朱双云扮演。这是中国文明戏时期一次影响较大的莎剧演出,曾轰动一时。其中的几位主要演员,如郑正秋、徐半梅、汪优游、朱双云等,都是早期话剧剧坛上的佼佼者。这次公演获得巨大成功,被评论界誉为“自有新剧以来未有之大观”B11。

1916年,为了讽刺袁世凯复辟称帝,新民社上演了根据《麦克白》改编的文明戏《窃国贼》,并在申报上登出大幅广告:“为人臣而窃君窃国,私通君后;为人弟而盗嫂盗政权。父仇不共戴天,而母且夫事乎杀父之仇,不得以装疯作戏,以娘心,到头来大家难逃一死,此其惨为何如惨……”B12

1930年5月,上海戏剧协社在北四川路中央大会堂分别演出四场《威尼斯商人》。应云卫任导演,虞岫云扮演鲍西亚,沈潼扮演夏洛克,陈宪谟扮演巴山奴,黄一美扮演安东尼,顾秀中扮演女仆。这是上海戏剧协社第14次公演,演出采用顾仲彝译本。顾仲彝为了适应演出的舞台条件,将这个剧本改成五幕八场。此次演出由孟君谋担任舞美设计,采用写实立体布景,服装设计新颖。这次演出是莎士比亚戏剧正式登上中国舞台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在中国舞台上用汉语按照现代话剧要求所做的最早的正式莎剧公演。

从学生用英语演出学生话剧,到专业剧团用汉语演出现代话剧,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话剧舞台上的演出见证了中国现代话剧的产生与发展。

三、莎剧在中国舞台早期演出的特点

莎剧在20世纪初以文明戏形式登临中国舞台。文明戏和中国的传统戏曲不同,它是介于戏曲和话剧的中间形式。20世纪20年代,话剧演出在中国兴起。莎剧最早在学校上演,然后由职业社团、职业演员演出,不断发展、日益成熟。20世纪30年代后,莎剧演出剧目和场次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演出形式多种多样。“在早期话剧时期,中国话剧舞台上至少上演了20个以上的莎士比亚剧本,但剧名大都做了改动”B13,莎士比亚是早期中国话剧舞台上演剧目最多的外国戏剧家,上演的莎剧包含悲剧、喜剧、趣剧、浪漫剧、传奇剧等,涉及《奥赛罗》《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等莎翁名作。

作为中国话剧雏形的“学生话剧”起源于教会学校,开创了在中国用英语和汉语演出莎剧的先河。“学生话剧”演出的特点是:所有角色全由女生扮演或全由男生扮演,1927年后开始男女同台演出。演员多是外语系学生,用英语念白,起初表演最多的剧目是《威尼斯商人》。

和学生演出不同,职业社团的演员阵容强大,最初女角由男角反串,男女同台表演的情况很少。1923年开始由男女合演,采用不同译本用汉语演出。职业剧团演出的剧目大都是改写本,故事梗概源自莎翁剧作,故事地点、人物和剧名,都以中国方式出现。文明戏时期的演出以突出社会教化功能为主,直到1930年上海戏剧协社的演出开始“呈现出本真文化艺术的魅力”B14。

莎剧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丰富、由选段到全本、由单一演出形式到多种演出形式的过程。在这个不断丰富、完善的发展过程中,莎剧的早期演出呈现出以下特点:演出时没有完整的剧本可以遵循,大多数情况下只有演出剧目的情节大纲,演员需要根据情节发展进行即兴表演,对演员的表演能力和应变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在艺术观念上不追求忠于原著,主要是对西方戏剧进行简单的模仿,模仿其逼真的布景、剧场的布置等外在形式。

四、莎剧演出在中国的影响

从1896年《威尼斯商人》由学生在中国舞台演出后,《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等著名莎剧相继在中国舞台上演,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欢迎。中国莎剧演出从文明戏到话剧形式后,又扩展到歌剧、芭蕾舞剧,以及京剧、昆曲、黄梅戏、豫剧、庐剧等多种中国传统戏曲形式。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早期演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1.沟通中西方文化

一方面,莎剧在中国的早期译介与演出传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起到改造中国旧文化、教化强国的作用。莎剧演出打破了封建旧文化的统治地位,以改良过的欧美新文化替代旧文化,进一步启迪民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加深中国对西方的了解。莎士比亚戏剧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当时中国社会反抗封建专制思想、传播西方民主自由精神的需求相契合,容易在近代先驱者心灵中产生共鸣。《威尼斯商人》因其在个性、思想解放上对中国妇女解放观念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五四”前后被多次改编,在中国舞台上上演的场次最多。莎剧在中国的多次改编与演出表明,莎士比亚的作品已引起中国人民的极大兴趣,受到人们的喜爱。

另一方面,莎剧在中国的早期演出丰富了莎翁剧作的内涵。莎士比亚戏剧在西方取得经典地位并不在于其故事情节的离奇,也不在于其社会教化作用;中国舞台上改编和演出莎翁戏剧时,却有意凸显了这些,关注了西方人没有关注的因素。受中国传统戏曲审美的影响,在莎剧改编过程中,不但突显故事的传奇性,还将故事中能与社会教化功能相关的元素前景化。这种跨文化演出将莎氏剧作“从原来的语境中剥离出来”,进行改造,并“挪用于其他目的”B15,丰富了莎士比亚剧作的内涵。

2.推动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

一方面,莎剧在中国的早期演出奠定了现代话剧的基础。话剧(英文为Drama)是20世纪初经日本传入中国的外来戏剧形式,最初被称作新剧或文明戏,1928年洪深创造性地将英文Drama译为“话剧”,中国话剧从此得名。莎剧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同我国现代话剧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我国现代话剧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说中国人最初看西方戏剧,大都带着一种猎奇眼光,是因为他们注意的往往不是戏剧艺术本身,而对西方戏剧的多种附加因素更加感兴趣。”B16文明戏时期,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革新的需求,莎士比亚戏剧作为外来演出剧目之一,充分发挥其社会政治功能,利用戏剧强烈的情绪感染力宣传革命,起到唤醒民众、启迪民智的积极作用。“虽说文明新戏期间,国人并没有直接接触到莎氏文本,只是简单的‘文化模仿’,但其故事情节丰富了中国早期话剧舞台,推动了中国话剧的发展,也为莎士比亚及其戏剧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打下了铺垫。”B17

另一方面,莎剧在中国的早期演出为中国话剧培养了优秀人才。不少剧作家、话剧工作者通过莎士比亚作品了解西方文化,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我国话剧事业的开拓者田汉、夏衍、曹禺、郭沫若、老舍、欧阳予倩、阳翰笙、熊佛西等人,均不同程度地受过莎剧的影响。莎剧在中国的早期演出,为我国话剧事业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演员和导演。大学校园的戏剧活动“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从校园起步的著名戏剧家。这些戏剧家在学生时代一般都受到了莎士比亚戏剧的启蒙,并逐渐成长为戏剧界的泰斗,逐步走向戏剧艺术的辉煌殿堂”B18。著名话剧导演黄佐临就是在观看1924年天津英国教会学校新学书院毕业班用英文演出的《威尼斯商人》后,开始对莎士比亚产生浓厚兴趣。中国早期话剧的最重要编剧人郑正秋,所编的外国戏以莎士比亚的戏剧为主,在剧本的取材和主题上坚持社会启蒙和改良社会的方向。此外,还有应云卫、顾仲彝等,都是这个时期成长起来的中国话剧的组织者和奠基者。伴随着早期的莎剧演出,我国一些著名的戏剧理论家及表演艺术家成长起来。例如,金润芝在1930年5月天津中西女校毕业班公演的《如愿》中担任女主角,后来逐渐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成为著名的表演艺术家。

3.促进中国传统戏曲的改革

20世纪初莎剧在中国舞台上通过文明戏的演出对我国的传统戏曲产生很大影响,在戏曲形式、剧情建构等方面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莎剧在中国的早期演出对于戏剧界汲取莎士比亚作品精华,增添民族戏剧的表现力,发展民族的戏剧,具有开拓性与奠基性的意义。

一方面,莎剧故事的改编打破了中国戏曲表现“正人理趣”的传统。受莎剧的影响,“情”和“欲”开始成为一些优秀新剧审美表现的中心。B19如陆镜若在代表作《家庭恩怨记》中讲述了王重申与梅仙两个年轻人的纯真爱情故事,重申自杀后,梅仙发疯,在花园中手执花朵唱着“花开花落年年在,人死一去不复返”,然后将手中的花儿狠命地撕得粉碎,那种凄怆绝望之情,与《哈姆雷特》中的奥菲利娅相似。又如郑正秋的《情空》,深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影响,在剧情上突出情爱的可贵与被毁灭的遗恨,注重对人情、人性的描绘,体现出以人的内在生命形态为表现对象的新的戏剧意识。

另一方面,在莎剧影响下,文明戏既追求情节的曲折性和传奇性,又注重描摹人物性格和内在心理的复杂性。陆镜若在创作《家庭恩怨记》时,既描写主人公王伯良私欲膨胀、偏听偏信、刚愎自用等悲剧性的性格心理因素,又对他寄予深切的同情。“如欧阳予倩所说:‘像王伯良这样的人脑筋简单、知识浅薄,但是性格比较爽快,心地比较单纯,尽管他会做些糊涂事,经过一番打击之后,也可能幡然悔改重新做人,他用一分好心肠给了这样的人一点可能有的希望,希望他们在社会上做点好事,还希望他们能够爱国……这个戏悲剧的气氛比较强烈,而作者的态度是温和的。”B20

时至今日,莎剧在中国舞台上已走过一百余年的历史,由最初学生稚嫩的表演到今天与京剧、川剧、粤剧、昆剧、豫剧、越剧等多个剧种的完美融合及大胆改编,可谓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梳理莎剧在中国舞台上的早期传播情況,有助于我们了解戏曲艺术在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发展,学习中国早期戏剧家的探索精神,不断推陈出新,使中国话剧在下一个百年里继续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注釋

①葛桂录:《中英文学关系编年史》,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第87页。

②何玉人:《20世纪中国戏曲的历史回顾》,《艺术百家》2015年第3期。

③⑤潘薇:《20世纪上半叶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传播》,《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④李伟昉:《接受与流变:莎士比亚在近现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⑥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342页。

⑦陈大悲:《十二月二十晚的〈第十二夜〉》,《晨报副刊》1921年12月25日。

⑧王翠艳:《新教育场域中的女性文艺景观——20世纪20年代燕大女校演剧活动考述》,《文艺研究》2015年第9期。

⑨杨秀玲:《黄佐临、丹尼早年在天津的莎剧活动》,《戏剧文学》2012年第10期。

⑩B11曹树钧、孙福良:《莎士比亚在中国舞台上》,哈尔滨出版社,1989年,第75—76、73—74页。

B12《申报》1916年3月11日。

B13孟宪强:《中国莎学简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2页。

B14B17孙艳娜:《莎士比亚在中国话剧舞台上的接受与流变》,《国外文学》2014年第4期。

B15[德]艾丽卡.费舍尔-李希特:《让表演文化经纬交织:重新思考“跨文化戏剧”》,《戏剧》2013年第3期。

B16袁国兴:《中国话剧的孕育与生成》,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第18页。

B18桂迎:《大学校园戏剧活动初探》,《戏剧艺术》1996年第4期。

B19叶庄新:《跨越文化的戏剧旅程——莎士比亚与中国现代戏剧》,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15页。

B20孟真宇:《回望春柳——浅谈〈家庭恩怨记〉导演构思》,《戏剧之家》2018年第15期。

责任编辑:绿 叶

Key words:Shakespeare′s dramas; Chinese dramas; performance; communication

戏剧服装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戏剧这种传统的综合艺术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审美特质,是培养大学生审美人格的经典载体。在戏剧教学中,使用剧本阅读、剧目观演、剧本分析、剧本创作、实践演出等教学方式,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审美鉴赏力,有助于教师在戏剧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关键词:戏剧教学;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

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审美处处存在。人们在生活中对外物产生兴趣,会抛开功利性而进行感性上的评价,用丰富的感觉去欣赏,从而得到美的感受。文艺作品本身就包含着作家丰富的情感,这种情感通过欣赏传达给接受者,引起共鸣,所以审美的过程也是一种接受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对美的敏感度不断加强,审美能力不断提高。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虽然以阅读剧本为基础,但剧本的故事来源于生活,是生活中美的体现,也是剧作家审美艺术活动的结晶。目前,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鉴赏能力,一些经典的戏剧片段被选入了大学语文课本,如何在戏剧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审美鉴赏力,成为了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一、在剧本阅读和剧目观演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审美感受力表现为对审美对象形式的直接把握和领悟,从而产生一种审美愉悦。对外部事物的感受是审美活动的开始,要通过感官对审美对象的外部自然形态有个基本的了解和感受,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在戏剧课堂上,主要通过文本阅读和观剧的形式来使学生获得对整部作品初步的审美感受。

(一)阅读文本

戏剧有“场上之剧”与“案上之剧”之说,就是指它是舞台和文学相结合而产生的艺术,是一种综合艺术,不仅在舞台上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震撼,还可以供读者阅读剧本以获得文学素养上的提升。所以,成熟的戏曲表演艺术必须要有剧本作为文学基础。在戏剧教学中,学生最先接触到的是戏剧的文本。因此,在教学之前提倡学生先进行文本阅读。

1.整体阅读

戏剧中最突出的是情节的冲突,课文所节选的片段也多是冲突部分,加上书本中只是片段的描写,学生如果之前没有了解过整个剧情梗概,阅读起来就不知所云。例如:《长亭送别》《游园惊梦》大多数学生在高中就学过,但多数没有读过原著,甚至连原剧本名称、剧情梗概、作者是谁都不曾真正了解,更不用说剧本体裁、表現手法、艺术特色了。剧本整体阅读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学生对戏剧审美兴趣的丧失和审美感受的浅陋。又如课本中节选的《桃花扇·骂筵》,其中,李香君是剧中着力刻画、极力颂赞的女主人公。剧作在“骂筵”之前,已经通过一系列的戏剧情节对李的性格进行了塑造和铺垫,“骂筵”一节则是进一步将她的光辉性格推向更高的理想境界,如果只是对节选片段进行突兀的阅读分析,势必会造成对文本的割裂,对剧本整体思想和剧中人物也不会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因此,在戏剧教学中,教师先要引导学生对剧本进行整体阅读。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这种整体阅读可以延伸到上课之前进行,然后再进行课堂上的精读讲解,这样比较符合人的“整体一一部分一一整体”的阅读心理。

2.角色阅读

说到底,戏剧剧本是为舞台服务的,这种“为舞台”的特性要求欣赏者适时走入剧中情境,身临其境地体会剧中人物的心理特征,也就是要感受角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读剧本”来获得感受,或者可以想象戏剧表演舞台,“扮演”剧本中的角色,通过“粉墨登场”来进行另一种不同形式的深层次的阅读。

戏剧中的矛盾冲突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所以在指导学生诵读剧本,特别是人物对话或者心理独白时,要鼓励学生进入人物的心理世界,分析台词中的潜台词,读出人物的内心。如《桃花扇·骂筵》中的“玉交枝”这段曲子,曲词和宾白的语言非常切合每个人物的性格和身份,剧中的人物每一开口,都给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受,达到了戏曲语言充分个性化的高度,如杨龙友和阮大铖虽都品格不高,但并不完全一致,与阮的阿谀奉承不一样,杨的言语中有对权势的胆怯和隐忍。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提醒学生对人物的阅读刻画,读的时候要读出场面感,在阅读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二)观看经典表演片段

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的魅力是通过舞台上的表演来呈现的。戏剧本身具有双重性,或者说,戏剧有两个生命。它的一个生命存在于文学中,另一个生命存在于舞台上。

在戏剧教学中,观看经典片段是一个很重要的导入环节,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会使得学生的审美感受力迅速提升,对剧中人物形象的感受也更加深刻,而且也会迅速补充戏曲舞台艺术常识,了解传统艺术的精髓。如在讲昆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第十一回贾敬寿辰与第十八回元妃省亲时的《长生殿》演出片段,第二十三回中林黛玉听昆曲《游园》的选段等,从中体验戏剧表演,了解剧种特点。此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到戏院或者民间戏班做观演调查,了解剧种,观察戏剧行当角色和服装道具等。

笔者在授课时曾把山西地方小戏加入课堂欣赏,当时为学生播放了去山西榆社考察获得的土滩秧歌视频资料,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剧作《圪麻凹儿打换亲》是根据清末民初流传在本县农村的一段换亲故事改编而成的。这部剧人物形象活泼,故事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生动幽默,学生看完后立刻对地方小戏产生了兴趣,笔者便乘势播放演员台下练习和老师指导时的图片和视频,学生们惊奇地了解到了不一样的真实的戏剧领域。整个上课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真实的戏剧之美,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生发了自觉的审美意识。

二、在文本分析和体验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审美鉴赏力包括美学知识、美学观念、美学趣味等较高的美学素养。在戏剧教学中,审美鉴赏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剧本赏析和剧目表演来完成。

(一)文本分析

1.评析剧作风格

俗话说,戏剧所表现的人生,往往能激发人类内心深深的认同感,这就是“戏如人生”。悲剧让人感到悲哀、痛苦,这些情感体验又往往可以使欣赏者的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而喜剧在笑声背后更多的是对丑恶现象的讽刺和谴责,是对美好事物的更大肯定。

悲剧历来被认为是戏剧创作的最高级形式,选入语文教材的戏剧作品多数为悲剧,带给学生很大的感触与冲击。《窦娥冤》塑造了坚强、执着、无畏的窦娥形象,震撼人心的唱词让读者唏嘘不己,感慨万分;现代话剧《雷雨》借鉴西方的戏剧创作理论,成功塑造了繁漪这一悲剧女性形象,更多地体现了时代精神与人物心灵碰撞所产生的悲剧因子,是中国现代话剧的悲剧典范;《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细致入微的美妙爱情描写,栩栩如生的心理刻画,使得这部剧成为经典的爱情挽歌;《桃花扇》则是通过男女主人公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王朝覆灭的历史悲剧,具有个人悲剧和历史悲剧的双重悲剧美。在学习这些篇目时,通过剧本评析,教师要让学生体验悲剧美的特质,深层次地体会悲剧美的力量之所在。

2.评析剧中人物

剧本能否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取决于它能否真实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而剧本的思想内容,又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展示的。鉴赏戏剧文学时,不能只停留在浅层次的人物形象分析上面,还要结合创作背景,挖掘人物形象背后所支撑着的时代大舞台,以及由此所衍生出的深层美学含义。

比如,《长生殿》第三十二出《哭像》,清代戏曲批评家吴仪一批评这段唱词时说:“人无不畏鬼神者,信誓有违,暗室中往往自惊。起语便提盟誓,是明皇极疚心处。”文中多处唱词都展现了唐明皇的痛苦无助,刻画了唐明皇自我救赎的心灵过程,这种创作方法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康熙二十七年,社会上民主与自由的思想受到限制,这是促成洪昇去塑造这样一个具有民主意识、渴望平等爱情的封建帝王的原因。在教学环节分析人物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深层次、多元化地去理解人物,把握人物形象的内涵。

(二)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来创设教学情境,较为准确地还原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进而使学生在实践学习活动中较为快速、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知识点。

1.片段演出

在古希腊文中,“戏剧”一词的意思是“完成着的动作”,要进一步体验戏剧艺术的舞台性,除了观看表演,更进一步的是尝试表演,教师可以将剧作片段改编成话剧,让学生参与其中,锻炼其对戏剧情节冲突、语言艺术、人物形象塑造的掌握能力,熟悉戏曲舞台上的各种表演元素。

在进行戏剧表演之前,教师应指导学生细心揣摩人物的语言,并要求其在戲剧表演中着力表现戏剧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性格特点,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熟悉和理解。表演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台下学生对台上的表演做出评价,评价要建立在剧本阅读的基础之上。这样,通过演出和评价,学生对剧本的了解会更加深入,对戏剧也有了较为真实的艺术感受和审美感受,无形中使学生得到了生动的美学教育。

2.创作实践

在戏剧文本教学中,为了更深入地学习剧本内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唱词或者内容改编成不同的文学形式,如诗歌、小说、散文等。如明清传奇就被人们称为“剧诗”,《长亭送别》中开篇的三支曲子就是三首抒情诗,《游园惊梦》中的景色描写更是精彩绝伦,《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是一部重充满浓郁诗意的爱情悲剧。在改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将曲词之外的东西,如人物的内心变化和深层的情感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并在改编过程中体会不同文体在人物形象塑造、语言表达、情景描绘等方面的不同。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戏剧文学知识尝试戏剧剧本的创作,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编剧、写剧的能力。独立创作要求作者要有较高的戏剧创作知识:“一部写在纸上的剧本算不得什么回事。诗人必须了解他用来进行工作的手段,必须把剧中人物写得完全适应要扮演他们的演员。……为舞台上演而写作是一种特殊的工作,如果对舞台没有彻底了解,最好还是不写。”在指导学生时,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多读戏剧剧本,了解剧本创作模式;其次要督促学生进行戏剧表演的实践调查,从中不断摸索创作经验,让学生在创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戏剧审美鉴赏力。

综上所述,教师如何在戏剧教学中完成对学生戏剧艺术的审美教育,是教学的核心目标。戏剧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相应的戏剧鉴赏知识,让学生深入了解戏剧,并能较高层次地欣赏戏剧,还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到戏剧表演和戏剧创作中来,培养他们的文学创造力,从而使他们的审美感受力和审美鉴赏力得以提高,让他们的审美观达到更高的境界。

上一篇:应对金融危机论文范文下一篇:模具设计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