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明范文

2023-09-22

传承文明范文第1篇

——武安职教中心隆重举行2015年国学·经典诵读比赛 为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文化精神,提高学生品德修养,武安市职教中心于12月3日下午隆重举行了主题为“诵读中华经典,传承华夏文明”的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共青团武安市委书记郝晓敏、武安市教育局副局长李魁林等领导在百忙之中到现场观看比赛,与全校师生共同品味了一场精美的国学盛宴。

赛前,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冀彦军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号召同学们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来明白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从而达到陶冶性情,开启智慧的目的,让经典诵读成为同学们立身成长的文化基石。比赛在《木兰辞》的军歌号角中拉开帷幕。整场比赛形式多样,有个人朗诵、两人对诵、小组诵读、集体诵读、情景剧表演等,让人耳目一新。来自七个教学部的17个节目在比赛中都展现出不同的风采:综合部的《弟子规》采用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们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懂得了如何做人;财会部教师朗诵的《邯郸!邯郸!》大气磅礴,使人深深地体会到邯郸——“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的魅力所在;装备部师生同台表演的《跪羊图》,配以感人的沙画视频,教育学生要知恩图报,感恩父母,引起了所有师生的共鸣;机电部学生吟诵的《将进酒》,把诗人李白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由文艺部师生同台演绎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经典诗词《长歌浩叹诵伟人》,更是把整场比赛推向高潮。比赛结束后,武安市教育局副局长李魁林作了重要讲话,希望武安市职教中心以此次活动为契机,

1 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中去。通过经典诵读,丰富了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净化了学生的灵魂,全校上下逐步形成了“读经典、诵经典、用经典”的良好态势。我们坚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将会助推我校各项工作的开展,进一步优化“博学、修身、尚德、多思”的深厚校园文化氛围,让我们的职教校园越来越有魅力,让我们工作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更加和谐美好。

传承文明范文第2篇

1激发学生兴趣,领悟文章内涵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都是经典之作,蕴含着汉字的魅力,因此提升古诗文教学效果,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师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重点是要注意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可以让学生朗读感悟,逐步体会到古诗文的韵律美。 当然,教师还要在学生朗读完文章后,指导学生深入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所表达的情感,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文章,并吸取到里面的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在《登岳阳楼》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诗人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沉郁之情。 初中学生受到学识和人生经历的限制,一般不容易正确理解并把握杜甫的这种沉郁之情。 所以,教师要做好引导,让学生既要感受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中洞庭湖和岳阳楼的壮阔景色,还要深入感受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那种孤身一人、 独立飘零的凄凉场景。 由此真正领悟到杜甫在“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中所表达的壮志难酬的沉郁顿挫之情。 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以及诗人丰富的情感变化,同时更能够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立足课本教材,挖掘人物品质

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尊师重道、诚信仁爱、刚正不阿,佛学的自然清静、进退从容、荣辱不惊,这些都值得学生去学习和体会。 但是由于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学习任务繁重,因此教师可以就地取材,用好语文教材,培养学生优秀的传统文化品质[1]。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 很多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记载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 教师既要让学生理解字、词、句的含义,还要让学生在传统文化氛围下,更加深入学习和领悟文言文。

例如,在《两小儿辩日》一课的讲解过程中,文中写道“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嘲笑孔子枉有“多智”之称。 此时,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明白孔子教育学生时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并且孔子也是身体力行,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值得尊敬和学习。 由此可见,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初中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其他优秀作品,里面塑造了大量的优秀个人品质,教师可以用来鼓舞学生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 例如:《过零仃洋》中的文天祥、《行路难中的李白、《归园田居》中的陶渊明等。 教师要在课堂讲解中,用这些例子来熏陶、激励学生,帮助学生养成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

3充分利用节日,开展课外活动

为了更好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不能只依靠课堂45 分钟的教学。 对于此,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实现全方位的传统文化教育。 而选择在我国传统节日中开展活动,更有利于增强活动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2]。 教师在活动中可以将民俗文化与诗歌巧妙结合起来,详细为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既掌握到了民俗文化知识,还拓宽了自身知识面。

例如,教师可选择在中秋节开展活动,空出一堂课的时间,让学生朗诵课前自己收集到的与中秋节相关的诗词。 具体的做法如下:

教师:同学们,今天是中秋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现在我们就来学学古人,也风雅一番,可好?

学生(异口同声):好!

教师:那好,现在就请同学们将自己准备的与中秋节、月亮相关的诗词背诵出来,大家一起来探讨学习。

学生1:我背诵的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

学生2:我背诵的是北宋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在上述的活动流程下, 既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我国传统风俗文化,还可以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学习,从而更加主动积极的投入到我国优秀文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之中。

4借助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要借助学校配置的现代化教育设施,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媒体音乐、精彩朗读视频,那些或舒缓哀婉、或雄浑慷慨的音频资料,可以更好地烘托出汉语言文字的魅力,而那些影像资料,也能够让学生在直观的耳濡目染中,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艺术的美妙和精湛。

例如,在讲解《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一组赤壁古战场的图像, 并播放 《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为学生营造出浓浓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此外,再配合上名家范读、词曲演唱,为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之后教师要让学生自主进行朗诵、交流,从而更好的把握并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5结语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健全的人格,并让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得到传承和发扬,可谓意义重大。 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索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途径,帮助学生吸纳圣贤智慧,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人。

摘要: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丰富多彩的内容,是中华民族的血脉、灵魂和根基。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活动中,让我们宝贵的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并弘扬光大。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介绍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旨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精神。

传承文明范文第3篇

一个企业文化形成不易, 但是要长期继承和发扬下来, 更不容易。七化建企业文化, 是七化建几代领导和职工从实践中培育并发扬光大的, 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 是企业所共有的精神财富。经过几十年的实践, 它不仅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 是优秀的。而且, 也被一代一代的七化建人传承下来的。

企业文化的形成和传承

七化建企业文化的形成于60年代, 建设我国第一套引进化肥装置泸州天然气化工厂年产10万吨合成氨、16万吨尿素工程大会战。1964年, 七化建成立后承担的第一个建设工程就是我国引进的第一套化肥装置。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都非常关心这一工程。在当时缺资金、缺技术、缺粮食、缺房子的情况下, 全体参战职工决心“为国争光”、“为中国工人阶级争气”, 打好这一仗。在干部职工中形成了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作风, 牢固地奠定了“质量第一”的思想。最终实现了“三高一低” (高质量、高速度、高水平、低成本) 和“为国争光”的要求。但是把这种文化传下去, 却经历了几代七化建人的努力。随着全国一个个重点工程的开工建设, 一批批来自四面八方的干部职工从四川把七化建文化带到全国各地和海外建设施工现场。在困难的条件下, 做到了“服从命令, 听从指挥, 吃苦耐劳, 敢打硬仗”, 又是一支“拉得出、上得去、打得响”的队伍。通过总结工作经验教训, 制定了岗位责任制和规章制度。放眼国内、外的所有公司规章制度, 直到现在仍然保持着当年那些规章制度的框架, 只不过根据时代的发展, 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 “服从命令, 听从指挥, 吃苦耐劳, 敢打硬仗”和“三高一低”的精神一丝不少。50多年的不间断传递, 让七化建人对自己的企业文化得到了深刻认知。即使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 许多人把经济利益看得至高无上, 并为此严重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 七化建的文化也没有改变。从这个意义来讲, 七化建精神应该是在整个化工施工建设企业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优秀企业文化传承的关键还是继承

七化建发展到今天, 已经充分体现了“传承”的力量。今天的中国化学工程第七建设有限公司, 在企业文化的传承上就有共同的学习榜样, 那就是:第一个建设引进化肥装置的人、第一个走出巴蜀大地迈进西域建成了新疆第一套大化肥装置的人、第一个走出国门建成亚洲最大的化肥装置的人。但是, 要让企业文化有效地传承下去, 则必须坚持长期宣传教育, 笔者认为主要通过三个方法来实现文化的传承。一是要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传承机制, 搭设文化理念的灌输通道。二是将文化理念层层分解到组织行为、管理行为与员工行为中去, 通过规章制度、作业流程、职能职责、工作标准使企业文化固化于制, 达到文化与制度的融合。三是把企业文化宣传阵地、文化活动、评先树模和管理者的表率作用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 使文化有效落地。几十年来, 七化建已经做到了这三点。

多年来, 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朱德、朱镕基、胡锦涛、温家宝等分别对公司的多个已建和在建项目进行视察, 对七化建也给予了高度关注。1983年, 时任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在视察了乌石化大化肥工地后说:“新疆大化肥速度快、质量很好, 投资没有突破概算”。一些国外项目所在国领导人和业主对七化建的工作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国驻孟加拉大使在一份推荐书中写到“该项目 (指孟加拉CUFL项目) 是我国公司在国外承包的第一个大化肥项目, 与国内同类项目相比, 是一个进度快、质量好、效益高和安全生产的典型。认真总结他们的经验, 表彰他们的事迹, 对国内同类项目, 对经营管理的改革和对国外承包工程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1982年, 泸天化30万吨尿素装置工程获得国家工程首批银质奖。2008年, 公司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公司已经获得二项优质工程鲁班奖, 一项国家首批境外优质工程鲁班奖。八个优质工程银质奖, 二十多个优质工程奖。2012年, 公司被评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无数殊荣。培育了七化建的企业文化, 锤炼了敢打硬仗、勇创一流的英雄队伍, 在我国化工建设发展史上谱写了光辉篇章。为七化建企业文化的传承创造了良好条件。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更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当铅华洗尽、尘嚣远去, 唯有精神的力量光芒依旧。

要在继承企业文化基础上进行创新

七化建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精神支柱。致力于培育良好的团队精神, 形成奋发向上的团队合力, 使团队不断自我提升, 起到了“凝聚核心、突出中心、保持稳定、促进发展”的作用。对于一个优秀的企业来讲, 过去形成的良好传统, 不能老想着“弃”。大家都知道, “创新”一词比较时尚, 有些人喜欢在思想领域中割断历史搞“创新”, 可是, 在一个有良好传统的企业, 割断历史的所谓“创新”是不对的, 证明是浮躁的。文化上要创新是对的, 但一定要有基础, 要着力于继承和发扬, 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在传承企业文化方面, 七化建做得比较好。多年来, 一直在进行企业传统教育。比如, 1983年创刊的《文明建设》报, 后于1996年改为《七化建》报, 一直培育公司企业文化、提高职工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沟通职工思想, 增强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自己的特殊功能。在一年一度的新入司教育培训中, 就把企业发展史、规章制度、行为准则、价值观、管理理念、经营理念、企业精神、等内容进行不间断的传递着, 引导他们把个人价值观和企业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的企业文化, 才是有强大生命力的,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着有力的思想支持。公司制定了《企业文化标准化建设考核评估办法》、《企业文化调查问卷》的调查、各单位工作《简报》的出刊, 都是在推动着公司企业文化不断创新发展。在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中, 七化建的风气永远是健康向上的, 先进模范人物是受到尊重的, 有贡献的人是受到肯定和表彰, 公司“管理制度”是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正是在这种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中, 先进和模范们才能够展其能而尽其力。同时, 他们的卓越工作又带动了一大批人, 不断促进着企业文化的发展。只有这样, 企业才永远是朝气蓬勃的。

弘扬企业文化发扬民族精神

中国的化工建设是一个勇敢面对困难, 顽强克服困难, 全面战胜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七化建的广大员工发挥讲求科学、以“创新、诚信、务实、高效”的企业精神, 为“建成国际型公司”这一发展目标, 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在管理上, 向国外先进企业学习, 降本增效, 使七化建一直保持了良好的效益, 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充分体现了高度负责任的企业精神面貌。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 七化建在海内外化工建筑市场面前所代表的是中国企业面貌。文化源于精神, 这就是七化建企业文化的精神基础。

传承文明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高职校园;“礼”文化;职业教育与传承

前言

中國作为礼仪文化之邦,向来推崇仁、义、礼、智、信,其中“礼”作为传统五常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其中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与育人、塑人之道,也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1]。立足于新时代,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心越来越强,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基层,都在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承、培育和践行优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习主席曾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高屋建瓴指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习总书记也多次在大型场合倡导文化自信,其更是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高职院校作为育人塑人之场所,在传授现代技术工艺理念基础上,理应承担起传统礼文化传承与教育之重任,以《关于实施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指南,将礼文化在现代职业教育中推陈出新,寻求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路径。

一、传统文化传承背景下“礼”文化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需求

(一)在对中华传统文化历史回望中认知“礼”

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有着深刻与渊源流长的哲学、文化内涵。早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中国著名教育家胡适先生就指出,“礼”是一种教化手段,也是一种道德评判标准,更是一种衡量是非曲直的基本准则。中国素来推崇“礼”文化,无论是早期的人伦关系,还是现代国际政治关系,“礼”一直被视为一种“法规”[2]。

立足于现代高职院校职业教育需求视角,回望中国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礼”在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中有着重要地位。从最初的宗教仪节、社会风俗习惯,到人们公认的社会规矩,“礼”越来越接近于“法”,并成为社会普遍推崇和认可的一种行为模范规矩和准则。

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荀子认为“礼”与“孝”并重,其在《礼记》中秉持“性恶在于礼缺”的观点,并将“礼”作为安邦治民之法;荀子认为,“礼者不出于天性而出于人为”,积“伪”在于知礼,而知礼重在于学,由此为儒家倡导的“立于礼,成于乐”学说奠定了思想基础。发展到近现代,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伦理学史》中指出,“乐之德圆而神,礼之德方而智”……,从五四运动之后,有不少学者重新开始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其中贺麟先生强调,“礼可以格物穷理,规范行为,陶养性灵”;冯友兰先生则认为,“礼教功能可使人内存和悦,外有品节”……

从现代职业教育担负的使命功能来看,面对当今社会中种种的“人心不古”乱象,卸去传统礼之重负,只有在重新回溯历史文化中才能更为客观看待与认知礼,从儒家思想来讲,礼之本在于仁,因此礼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之重点和内核,也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之精神需求[3]。

(二) 在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反思中审视“礼”

我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不断发展,虽然取得较大进步,但在人才培养中,“重技能而轻文化素质”的后天缺陷越来越凸显。文化的缺失是职业教育也是现阶段我国整个教育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弘扬“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文化自觉的表现,也是文化传承的反映,但从人才培养角度来衡量,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对于当代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文化浸润不彻底,导致有些高素质人才“先天畸形”,对于传统文化认识不深刻,不具备健全的人格和优良高尚的品质[4]。

从文化素质培养层面而言,当代青年普遍缺乏一种“文化自信”的底气与信仰,这其中既有社会因素也有学生个人之因。长久以来,职业院校以专业技能的高低来评判学生是否符合社会需求,忽视了文化引导与熏陶。当学生在为《王牌特工》绅士之礼所感叹时,当学生在为温彻斯特大学“不知礼,无以立也”的校训津津乐道时,当青少年在为《琅琊榜》中暌违已久的礼仪“圈粉”时……,殊不知,泱泱文明古国的气度与风骨早已淡然无存。

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者,应对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与职业教育体系衔接缺失问题进行深刻反思,重新审视高职学生谋生立足的“软实力”与硬技能,為了防止学生先天缺陷,后天文化熏陶不足,应将传统文化中“礼”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中的一种“营养教育”,除了“有业”,还应教会学生“乐业”,在礼仪之邦体现“内德外修”的风范,展示中国人“仁慈忠义”的聪明睿智,成为有追求,有文化及有思想的彬彬有礼之人。“腹有诗书气自华”不仅仅是一种价值追求,更应在职业教育中传承礼,让学生从内心层面认同礼,知礼学礼[5]。

(三) 在对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塑造中凝聚“礼”

“礼”是学生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也是融入社会,赢得尊重,获得出彩机会的法宝。高职学生在具备核心技能、素养能力的同时,不能忽视塑造自身品格,凝聚礼文化。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发展方向以及人才培养重点在于传授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社会实践水平,但忽视了礼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具有实用的一面,其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6]。所以,高职院校非常适合通过构建礼文化,开启学生重新了解与学习、主动传承礼文化的新局面。

从实用性需求这一层面而言,礼文化传承与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之间并行不悖,二者有许多契合点,让青年学生接受礼,知礼,懂礼,明礼,并非要机械地让其学习传统礼仪,而是要推陈出新,以现代化视角引导学生重新审视礼文化,用现代教育学理论,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视角和需求,系统梳理与提炼职业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契合之处,使传统文化熠熠生辉,推动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发展[7]。

二、传统文化传承背景下高职校园“礼”文化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契合点

(一) 礼文化是高职校园“秩序”为首的文化模式

礼是一种文化秩序,也是一种文化发展模式,追求礼、学习礼,让学生懂礼,明礼,知礼的本质和核心就是要重建一种非法律维持的高职校园文明秩序。《论语》有言,“道之以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明礼格物”的本义和功能不在于拘泥和禁锢于传统,而在于博古而厚今,通过礼文化模式以及礼秩序在高职校园中的营造和传播、传承,给予崇尚和追求自由的学生一种随之放任的约束规则,使学生在无上下等级以及伦理规范约束的校园中养成一种彬彬有礼的行为习惯[8]。

其实,当今不只是在校园,我国社会层面以及职业层面,普遍缺乏一种以礼来维持的良好秩序。在法治社会,构建与维持礼仪文明,亟需礼文化的浸润和洗礼,当代青年学生思想开放,“任性”,个性张扬,追求独立与自由,无视秩序,对学生教育管理者造成了巨大挑战。殊不知,良好秩序的构建和维持在于礼不在于法,只有重新弘扬与传承传统礼文化,让学生发自内心尚礼,才能形成一种自由而不放任,放任而不堕落的良好文明校园风气,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培养担当与社会使命,维护高职校园良好的社会秩序。

(二)礼文化是高职校园秩序与和谐的统一

中国传统礼文化除了重秩序,还推崇和谐,在尊重自由与弘扬独立个性的时代中,高职院校应追求和而不同,鼓励学生大胆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示丰富多样的人生。时代在变化,由内而外都在告诉我们一条为人处世的标准,即“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从杭州“G20”峰会,到中外合作,再到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在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中,合作处处可见,“中国智慧”既是礼文化中人际关系、和谐统一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日常工作生活场景中处处需要学习的哲学学问。尤其在高职校园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应尊重时代潮流个性,包容多元性和开放性,让学生与时代同行,而这一和谐秩序的构建需要以礼文化来维持,礼除了重秩序,亦重和谐,其更符合高职院校当今教育发展大局和趋势。

(三)礼文化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要求

职业院校学生最终的归宿是社会,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学生会遇到诸多艰难险阻,因此学生必须发扬“就业-敬业-乐业”的现代职业精神,而前提是需要夯实自己的专业基本功,既要提升个人素养,又要加强道德思想建设,礼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它是一个人的自立之本,也是职业发展道路中为人处世之道,一个受社会认可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是懂得自尊,懂得尊重他人,且能够维护自己尊严,唯有在人际合作交往中投桃报李以礼相待,才能在职业生涯中取得长足进步,获得成长,实现自我价值[9]。

三、传统文化传承背景下高职校园“礼”文化传承与职业教育开展对策

基于传统文化传承背景下“礼”文化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需求,立足于传统文化传承背景下高职校园“礼”文化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契合点,本文认为高职校园“礼”文化传承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应互相融合促进,通过建构尊重平等敬让的高职校园“礼”文化秩序,传播营造和谐仁爱的高职校园“礼”文化教育风气以及弘扬内修向上的高职校园“礼”文化传承精神,重塑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弘扬时代主旋律,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在汲取优秀传统礼文化营养的过程中,不断促进我国高职职业教育发展[10]。

(一)建构尊重平等敬让的高职校园“礼”文化秩序

现代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就是要塑造人,锻炼人,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有用人才。“礼尚往来”的哲学命题能够促进学生治人情、修人义,礼文化注重敬让和信,所以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文明之态,提倡青年一代不拘礼而“礼贤下士”[11]。具体而言,在校园中应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在校园中鼓励学生尊重与平等交往,既要体现在师生之间,又要体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只有取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才能收获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信任以及让学生以礼相待。现代教育体系下,仅仅靠身份的权威显然已不符合职业教育时势,教育者应不断加强自身双重修炼,学生要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只有形成尊重平等敬让的校园秩序,才能让学生在发自内心行使礼仪中,体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准则,也可在西方宣扬的自由民主博爱口号中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

(二)营造和谐仁爱的高职校园“礼”文化教育风气

现代职业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有很多共通之处,所以在职业教育中,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教育课程,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验传统礼文化之美。比如,在《左传》中提出了礼乐文化是提升一个人基本道德修养的观点,因此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首要任務是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谐仁爱是一种礼文化风气,更是当今职业教育中缺乏的一种向上积极的教育风貌,在高职校园中,仁和礼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仁慈,也体现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和谐相处,更重要的是在教育实践中,师生能够平等对待教育问题,秉持着爱心与开放和宽容的心态,培养学生的理性与探求知识智慧的独立精神,使学生在是非面前从容镇定,不被外来文化所影响和迷惑,更能在时代大局中冷静从容处理复杂问题,持久地践行教育的仁慈。

若没有道德修养,没有彬彬有礼的风范,即使有更高的才识和技能,终将会被社会淘汰。当今社会只有不计较得失,不为利益所蛊惑,为人心平气和,懂得相处之道,才能长久立足,而这些恰恰都是当今职业教育的短板以及不足之处,子曰:“礼云礼云,人而不仁,如礼何?”,又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有恰如其分得体行礼,才能让学生在接收专业职业教育中获得礼的践行智慧,这既是一门艺术,也是通过职业教育让学生知礼明礼的初衷[12]。

(三)弘扬内修向上的高职校园“礼”文化传承精神

高职院校现代职业教育究其根本,乃内化学生道德思想,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知识、技术理论的同时,弘扬礼文化。而达礼的前提和核心必须是要知礼和行礼,学生知礼的过程就是格物致知的过程,职业教育必须明确方向,将专业技能的培训锻炼和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传承作为职业教育过程中的两个必要步骤和环节,不只是要简单地让学生积累礼仪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技能并重,端正仪表和态度,以谦恭不卑亢的态度和思想行为将道德礼仪内化为高尚人格,使学生实现专业技能、知识态度与思想行为之间的平衡协调。

当今时代,礼之教化,弘扬国学绝不可以类似于机械地让学生诵读《弟子规》或者简单穿上汉服学习汉语,而应引导学生弘扬内修向上的高职校园“礼”文化传承精神,在校园文化氛围中,让年轻人主动发现礼的优雅,体验礼仪的美感,更重要的是教师知书达礼风范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所谓“夫师以身为正仪”,职业教育的使命和功能是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与传承文化的结合,让学生形成自由之态度,树立文明之精神,真正通过自己的人格显示内在的知识学问和道德修养[13]。

四、结束语

“礼”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精髓和文化传承“基因”,站在新时代的前沿,立足于中国上下五千年肥沃的精神文化土壤之中,我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使命和重托是要培养和打造富有礼文化气质以及具备与时俱进专业实践理论、技能的多元化优秀人才。而在全民都在传承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礼”文化正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内在需求,由此为传统“礼”文化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提供了良好契机与契合点。作为高职校园“秩序”为首的文化传播模式,秩序与和谐的内在统一体,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要求就是要崇尚礼文化。对此,应在对中华传统文化历史回望、发展反思以及专业技能塑造中认知“礼”、审视“礼”和凝聚“礼”,营造“礼”文化秩序,形成“礼”文化教育风气,培育“礼”文化传承精神,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威韵.高职院校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现代教育,2018(02):46-48.

[2]祁峥.高职院校深入推进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对策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2):152+154.

[3]任清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思考[J].人文天下,2018(15):44-48.

[4]于瑜.论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诉求——评《中华传统文化》[J].新闻爱好者,2018(08):97-98.

[5]李娟.民族文化传承背景下的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J].教育观察,2018,7(16):141-142.

[6]陈航平.“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为例[J].绿色科技,2018(17):292-293.

[7]李曾辉.高职艺术教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探析[J].知识经济,2017(01):153+155.

[8]张伟.职业教育视角下传统文化的传承研究——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04):74-78.

[9]范果.对接文化产业发展与提升 构建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 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J].艺术教育,2016(05):279-280.

[10]张运萍.传统文化传承与高职院校思政教学的创新研究[J].传承,2014(10):66-67.

[11]曹荣军,孙继红.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区域文化传承创新的研究[J].教育评论,2015(03):134-136.

[12]郑军.高职德育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2):98-101.

[13]章永刚.浅议文化育人与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3(35):26-28.

传承文明范文第5篇

1、在我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①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②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④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地震来袭,房倒屋塌,危急时刻,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了四个学生,他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他的行为( )

①激励我们要发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②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提供巨大的精神力量 ③是激励灾区人民自强不息战胜灾难的精神动力 ④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一代伟人邓小平对祖国怀有一腔朴素而深厚的感情,他一生“三起三落”。他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重要体现了他( )

A、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B、艰苦奋斗精神 C、自强不息精神 D、勤劳勇敢精神

4、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罗素说:“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中国。”罗素的这句话是说( )

A、世界上只有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 B、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C、中国人是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的人 D、中国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不愿打仗

5、在伟大祖国63年前进的道路上,我们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这些精神( )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②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 ③是我们今后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 ④将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表彰活动揭晓,林浩等20名同学荣获“抗震救灾英雄少年”,马小凤等30名同学荣获“抗震救灾优秀少年”,受到隆重表彰。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广大未成年人向“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和“抗震救灾优秀少年”学习。这个活动说明了( )

①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②抗震救灾英雄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尊敬和学习

③自古英雄出少年,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当前我国的中心工作 ④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2012年第30届伦敦奥运会,中国取得了空前的胜利,我们从失败走向成功,从一个体育弱国走向了体育大国。一块块金牌的取得离不开运动员的艰辛付出。乒乓小将继承前辈本领,激烈拼打;竞走队员不顾路途遥远,天气炎热,冒着热汗直走到底;举重队员,咬紧牙关,再创佳绩„„一块块金牌体现了运动员________的民族精神( )

A、改革创新 B、顽强拼搏 C、渴望成功 D、爱好和平

8、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下列体现我国民族精神的有( )

①延安精神 ②雷锋精神 ③抗洪精神 ④抗“非典”精神 ⑤航天精神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9、“眼前多少难堪事,自古男儿当自强。”这句话揭示的民族精神是( ) A、爱国主义 B、团结统一 C、自强不息 D、爱好和平

10、“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下列属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内涵的有( )

①爱国主义 ②团结统一 ③自强不息 ④爱好和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民族精神( )

①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 ②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③其核心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 ④是民族文化的全部内容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

12、抗震救灾精神是对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可见民族精神是( ) ①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②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③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 ④我国的立国之本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上,23个平均年龄23岁的聋哑演员将舞蹈《千手观音》演绎得天依无缝、美妙绝伦。广大观众都对这个发族特色浓郁、极富传统文化韵味的舞蹈做出了“震憾、感动、流泪”的评价。这个节目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主要是( )

① 赞美了观音菩萨的慈悲心肠

② 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③人们对观音菩萨的迷信和崇拜

④ 残疾演员不畏艰难,自强自立的精神感动人心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14、弘扬民族精神( )

①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②决定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

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民族进步

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需要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简答题

15、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到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从“愚公移山” 精神到载人航天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使我们在初步实现“小康生活”的基础上,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1)材料中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在哪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弘扬民族精神对实现这一目标有什么重要作用?

(2)列举一位我国古代或近代体现伟大民族精神的人物和相关事实,谈谈他身上的民族精神。

(3)民族精神的内容很丰富,就你最有感触的一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说说你该怎么办?

16、鲁迅:“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进步。”请对以下问题作出回答。

(1)鲁迅说的“民魂”是指什么? (2)鲁迅的话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3)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哪些伟大的民族精神? (4)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应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三、材料分析题

17、《时代》杂志1-6期共向我们介绍了十几位时代先锋。其中有: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许振超;公平正义的守护神——宋鱼水;人民的好卫士——任长霞;飞翔在世界田径颠峰的运动员——刘翔;人民的好干部——牛玉儒;“雪域神医”——李素芝;爱心铺就助学路的离休干部——江诗信,等等。

(1)他们身上体现了哪些时代精神?请简要评述。 (2)你还能举出一些时代先锋吗?

答案

一、

1、D

2、A

3、A

4、B

5、B

6、D

7、B

8、D

9、C

10、A

11、D

12、A

13、D

14、C

二、

15、(1)中共十六大提出。能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2)如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捍卫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3)我们要发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和精神追求,它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断奋斗、变革和创新,在学习中,要做到乐观开朗,自强不息,遇到挫折不气馁,不退缩,如考试失败后不心灰意冷,应该找出差距,迎头而上。

16、(1)鲁迅说的“民魂”是指中华民族精神。(2)鲁迅的话主要告诉我们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3)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4)①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②要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际。③要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④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⑤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我们要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三、

18、(1)参考答案一:他们身上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传承文明范文第6篇

乌当区云锦庄小学

谢吉娅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家或者社会都要一定的规则,这个规则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一个准则。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人们用这个准则约束自己的言行,从而保障社会的安定。家规就是家风,可家风是什么呢?家风,简单的讲,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我们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灿烂文化孕育了许多优良的传统:尊老爱幼、孝老爱亲、勤俭节约、与人为善、乐于助人„„良好的家风家规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家风是社会安定和谐的基础。

我的父母都是乡下人,父亲75岁,母亲74岁,他们没有上过一天学,虽然他们不善言辞,但是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许多优良传统,如勤俭持家、孝老爱亲、诚实守信、与人为善等。其中与人为善是我感受最深刻的。在我印象中,我的大伯母是那么尖酸刻薄,我们没有看过她的一次笑脸,没有听过她一句温暖的话,更不要谈关爱了。对于我们来说,她完全就是陌生的。爷爷的晚年几乎是在我家度过的,吃喝拉撒她从不过问,死后却哭得比谁都悲痛欲绝,不了解的人还以为她有多孝顺呢?殊不知这些只不过是做戏罢了。虽然我不信什么善有善报,但是事情却就偏这么邪门,晚年的大伯母居然瘫痪。在外人看来,这是罪有应得,可是母亲表现的大度却让我由衷佩服,在堂哥一家没有时间照顾大伯母时,母亲经常给她送饭,这让年幼的我们十分不解,不过当我为人父母时我明白了。母亲是在用她的行动告诉我们,要与人为善,对他人要有包容之心。

母亲和邻里的关系十分融洽。正因为如此,每天晚上我们家屋子里总是坐满人,邻居喜欢来我家喝茶,聊天,感觉他们和邻里有说不完的话。对待那些子女放弃不管的老人,母亲对他们更是格外照顾。虽然母亲年纪大,可总是心系他人。2014年腊月二十八那天,我回到母亲那里帮忙做豆腐。一个70岁左右的邻居来串门,这是一个无人照管的老人,儿女与他已是形同陌路,他已经独自一人生活6年了。在他

1 脸上写满了孤独无助。母亲留他在家中吃饭后,还送了一些豆腐给他过年,出门时还反复叮嘱。我把这一幕看在眼里,鼻子不禁一酸,父母独自在乡下,本身就需要子女关爱,可是他们却十分体贴我们,从不抱怨。他们在尽量照顾好自己的同时,还不忘乐于助人。向他们这样的农村人,可以说是屈指可数。

现在的我已是一个17岁孩子的母亲,我始终牢记父母教给我的优良家风,并且把这些也传承给我的孩子。孩子的表现让我十分欣慰。在他的身上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孝老爱亲时刻展现。记得小学三年级的一天他在外面玩耍,回家来对我说:妈妈,我把今天的零用钱送给奶奶了。接着他告诉了我真相,原来他在路上玩耍,看到奶奶步行去姑姑家,他就把零用钱送给奶奶做车费了。我听了后给予他高度赞扬,并且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现在的他和身边的朋友相处也十分和谐,我想这就是我们的家风对他的影响吧!

上一篇: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范文下一篇:企业办公室主任述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