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范文

2023-09-19

传承与创新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图书馆;图书馆文化;图书馆服务

作者简介 刘艳艳,广西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馆员,广西 南宁,530022;蒙启。四川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07级硕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64

中图分类号 G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9)03-0179-0003

一、图书馆文化与图书馆服务

图书馆文化是指人们关于图书馆活动认识、观念、规范及与之适应的工作方式、执政理念和社会评价等。具体含义是工作人员的图书馆观念、意识、价值、评价等。文化决定观念、观念决定心态、心态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未来。这说明文化对于人的行为具有永久性的影响,短期的号召或专项突击式行动,远抵不过文化教育的内在驱动作用。建立良好的图书馆文化事关图书馆发展进程、全体馆员的根本利益。从理论上分析,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建设的深层次软件要素,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是一种道德的软约束。因此,推广良好的办馆理念,培养良好的图书馆文化意识是非常有益和十分必要的。

21世纪的图书馆为适应随时代变化带来的竞争,就必须努力提升办馆实力,从而提高整体服务水平。考察一个图书馆的办馆实力,除了图书馆的设施、馆员力量等现实能力外,还有一种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的隐性实力。这种隐性实力就是指适应时代要求的办馆理念、服务读者方面的具体的价值取向及独具特色的专业建设指向,等等。这两方面的实力结合在一起,才能体现图书馆的整体水平。而所谓的隐性实力,在某种意义上指的就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水平。

图书馆文化是包括图书馆设施环境、馆内文化活动及馆内隐性服务读者方面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在社会大文化背景取向下,全体馆员在馆长率领下,经长期服务实践所形成的服务取向的共同认可、共同追求的心理特征,富有进取性的精神风貌及独具特色的服务风格,等等。它应具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应具有符合时代精神的特色。

其中,图书馆文化可指图书馆的整体布局设计。独具匠心的场馆建设、建筑的特色风格及别致的花草树木、引人注目的展板标语等各个方面,将这些看似表象的东西,赋予深刻的寓意,使它变成馆舍内一曲无声的歌,成为具有灵性的陶醉人情探索的工具。图书馆文化同时还包括了对图书馆服务本质的认知,对图书馆功能的思考,对图书馆社会责任的理解。馆内的人际氛围,领导和员工的互动,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时代特征的充分体现,团结友善的亲和关系,民主平等的愉悦气氛,馆内各种运作中产生的那种心灵上的默契等等,上述因素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图书馆文化。

从现实意义上来讲,图书馆文化亦指图书馆在馆长的带领下,馆内领导员工在长期服务中培养而形成的那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精神追求、共同的探索指向等,它影响到馆内管理、服务的风格、政策目标的制定及运行的模式等各个方面。它是图书馆发展的精神上的内在驱动力,它反映一个图书馆办馆品味的高低。

此外,图书馆之间的竞争除了硬件设施、馆藏信息及馆员水平外,更加实质的差距就是在服务质量上。服务质量包括服务态度和读者所需的信息量的多少。两个需求相同的读者在提供服务质量不同的图书馆里,得到的服务态度和所需的信息量是完全不同的。

而图书馆最重要的文化内容是图书馆对读者的影响。除了良好的读书环境外,还有馆员与读者之间的互动的和谐默契,以及通过这一切反映出图书馆内明显的价值取向和共同的理想目标愿望及追求。实质上这些无声无形的东西才是图书馆服务读者所需要的最重要的内容。图书馆是一种特殊的行业,其主要目的不仅是吸引来了多少读者,而且是为来了的读者提供良好的服务。读者是接受图书馆服务的直接对象,我们看重读者是因为读者对提供的服务的满意度,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图书馆提供服务的质量。从这个角度看,图书馆努力的首要目标应当是读者所需要的良好的服务质量。要强化和提升图书馆隐性功能,就必须注重图书馆文化的培育和建设,围绕图书馆的目标的培育,致力于图书馆独特的文化色彩并具有明显价值取向的图书馆文化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二、当前对培育图书馆文化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一)对培育图书馆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刻

通常我们会很容易误把现状的图书馆文化当作应有的良好的图书馆文化,认为图书馆只要正常运转,每个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按部就班就万事大吉了。图书馆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自觉或不自觉形成的文化传统客观存在。作为图书馆习惯的价值取向、思维定势和行为方式,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先进的还是落后的,都在图书馆活动中长期发挥作用,产生重要影响。但是,面对着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色彩的新形势,过去的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时代色彩的思维定势、价值取向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图书馆发展的要求。

(二)对培育图书馆文化的耐性不够。未能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很多的图书馆创建时间相对较短,少了现在发展的深厚底蕴,缺少长期的文化积淀,这是一个明显的短处。固有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对新的文化的形成没有足够的认识,总想通过短期的强化作用在短期内取得成效。培育和建设图书馆文化还没有做到深入挖掘图书馆文化的内涵,甚至错误地把它当成是简单的几句口号和表面上的几个标语,长远的忧患意识不够,永葆图书馆事业青春的活力不够,人才、科技装备、技术都有待提高。

当前培育图书馆文化的理念还没能融入到每个图书馆人的日常工作中,馆员的头脑中没有时时处处都有一种从点点滴滴做起的意识,没有尽力把事情做到最完满,即还没能做到自然行之,还没能形成一种氛围。图书馆员之间没能做到互相影响、互相监督,且没认识到在培育图书馆文化中自己应该做点什么,没有让为培育图书馆良好文化做点什么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

(三)不能正确处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图书馆事业有悠久的的历史,有许多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加以继承和发扬。但是根据形势的发展、时代的发展和任务的变化,没能与时俱进。图书馆工作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在我们的工作实践中必须不断地学习,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工作,但我们很多时候在工作中还是凭老经验,这个“老经验”的后果是工作没有创新、工作没有动力、工作没有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知识信息数量的迅猛增加和传播手段的日益丰富完善,广大公众获取知识信息渠道的增多,单纯来图书馆读书看报及查资料的读者,较以往有减少的趋势,从“传递科学情报”这一图书馆的传统职能角度来讲,其利用率会相对降低。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改革、不断地发展,但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很不够。

(四)缺乏有个性、充满活力的图书馆文化品牌

图书馆文化是社会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大文化它具有自己的突出个性,这个个性就表现在它是为图书馆服务的,它是在图书馆长期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并为图书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服务的。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基本特点的体现,是一个图书馆独特的价值观和风格的具体反映,并以其鲜明的个性区别于其他图书馆,形成自己的具体特点,这就是图书馆的独特性。现阶段的很多图书馆的图书馆文化不能反映图书馆的实体地位,不能反映图书馆的独特服务,不具备这样的独特的个性。

三、建立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图书馆文化

(一)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办馆理念

图书馆文化建立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新的服务方式的探索寻求过程。图书馆文化的建立需要有一个新的服务理念和思想作为引领,因为图书馆文化实质上是一种新的办馆理念和服务思想在图书馆服务各个环节的体现和反映。因而,图书馆文化建立首先应是认真学习研究新形势下服务涌现的许多新现象和新问题,从而去探索把握新形势下图书馆发展的客观规律,以确立符合客观实际,适应时代要求,有利于创新服务的新的办馆理念和思想,并由此引领培育和建立创新服务的图书馆文化环境。

(二)要把建立良好的图书馆文化培育成一种习惯

建立良好的图书馆文化,是一种办馆理念和思想的实施与把握,不是短期就能见成效的,它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图书馆文化需要一个培养形成的过程,需要长期的积累与沉淀,不能急功近利,需要全体图书馆馆员的认同和执行,形成图书馆内全体员工的无形规则及上下左右之间那种互动和谐,才能发挥出它的独特威力和作用,唯有让它成为一种习惯,才能让它长久、持续地发展更新。很多图书馆有着良好的传统,这个基础很好,只是随着环境的改变,我们的意识淡薄了,这种现象必须加以纠正和正确的引导,加以培育。图书馆文化深入人心后,人们都接受着各种良好的文化的熏陶,就会自我约束,良好的意识就会增强,就会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让培育良好的图书馆文化形成一种习惯。

(三)正确看待传统与时代创新的关系

图书馆事业有悠久的历史,在这方面很多的图书馆都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了长期的积淀形成的良好的图书馆文化,有许多传统是需要传承发扬的,并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去感受时代精神的召唤,实现图书馆文化的创新。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与时俱进,要开拓创新。因此,我们的丁作也要不断地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永远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跟上前进的步伐,才能使图书馆事业永远保持旺盛的活力。要创新,就要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好地工作。要把学习、培训作为今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把这项工作作为重要内容来抓。在学习问题上,每个人都不能特殊,通过学习提高每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进而提高馆员这支队伍的素质。

为增加图书馆的人气,吸引更多的读者光顾图书馆,图书馆应采取新措施,扩展图书馆的读者面,提高公众利用图书馆的便利性。图书馆不但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人民科学文化水平的社会教育中心,也是实行终身教育的理想场所。社会教育作为图书馆的四大社会职能之一应备受重视。图书馆应由过去单纯的“文献服务”提升为综合性的“文化服务”,应由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文献中心”,转变为适应当代需求的“文化中心”、“教育中心”,让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创新的服务领域和吸引人气的新措施,使图书馆的读者人气保持旺盛。

(四)培育自己的特色、建立充满活力的图书馆文化品牌

传承与创新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图书馆;图书馆文化;图书馆服务

作者简介 刘艳艳,广西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馆员,广西 南宁,530022;蒙启。四川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07级硕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64

中图分类号 G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9)03-0179-0003

一、图书馆文化与图书馆服务

图书馆文化是指人们关于图书馆活动认识、观念、规范及与之适应的工作方式、执政理念和社会评价等。具体含义是工作人员的图书馆观念、意识、价值、评价等。文化决定观念、观念决定心态、心态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未来。这说明文化对于人的行为具有永久性的影响,短期的号召或专项突击式行动,远抵不过文化教育的内在驱动作用。建立良好的图书馆文化事关图书馆发展进程、全体馆员的根本利益。从理论上分析,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建设的深层次软件要素,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是一种道德的软约束。因此,推广良好的办馆理念,培养良好的图书馆文化意识是非常有益和十分必要的。

21世纪的图书馆为适应随时代变化带来的竞争,就必须努力提升办馆实力,从而提高整体服务水平。考察一个图书馆的办馆实力,除了图书馆的设施、馆员力量等现实能力外,还有一种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的隐性实力。这种隐性实力就是指适应时代要求的办馆理念、服务读者方面的具体的价值取向及独具特色的专业建设指向,等等。这两方面的实力结合在一起,才能体现图书馆的整体水平。而所谓的隐性实力,在某种意义上指的就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水平。

图书馆文化是包括图书馆设施环境、馆内文化活动及馆内隐性服务读者方面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在社会大文化背景取向下,全体馆员在馆长率领下,经长期服务实践所形成的服务取向的共同认可、共同追求的心理特征,富有进取性的精神风貌及独具特色的服务风格,等等。它应具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应具有符合时代精神的特色。

其中,图书馆文化可指图书馆的整体布局设计。独具匠心的场馆建设、建筑的特色风格及别致的花草树木、引人注目的展板标语等各个方面,将这些看似表象的东西,赋予深刻的寓意,使它变成馆舍内一曲无声的歌,成为具有灵性的陶醉人情探索的工具。图书馆文化同时还包括了对图书馆服务本质的认知,对图书馆功能的思考,对图书馆社会责任的理解。馆内的人际氛围,领导和员工的互动,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时代特征的充分体现,团结友善的亲和关系,民主平等的愉悦气氛,馆内各种运作中产生的那种心灵上的默契等等,上述因素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图书馆文化。

从现实意义上来讲,图书馆文化亦指图书馆在馆长的带领下,馆内领导员工在长期服务中培养而形成的那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精神追求、共同的探索指向等,它影响到馆内管理、服务的风格、政策目标的制定及运行的模式等各个方面。它是图书馆发展的精神上的内在驱动力,它反映一个图书馆办馆品味的高低。

此外,图书馆之间的竞争除了硬件设施、馆藏信息及馆员水平外,更加实质的差距就是在服务质量上。服务质量包括服务态度和读者所需的信息量的多少。两个需求相同的读者在提供服务质量不同的图书馆里,得到的服务态度和所需的信息量是完全不同的。

而图书馆最重要的文化内容是图书馆对读者的影响。除了良好的读书环境外,还有馆员与读者之间的互动的和谐默契,以及通过这一切反映出图书馆内明显的价值取向和共同的理想目标愿望及追求。实质上这些无声无形的东西才是图书馆服务读者所需要的最重要的内容。图书馆是一种特殊的行业,其主要目的不仅是吸引来了多少读者,而且是为来了的读者提供良好的服务。读者是接受图书馆服务的直接对象,我们看重读者是因为读者对提供的服务的满意度,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图书馆提供服务的质量。从这个角度看,图书馆努力的首要目标应当是读者所需要的良好的服务质量。要强化和提升图书馆隐性功能,就必须注重图书馆文化的培育和建设,围绕图书馆的目标的培育,致力于图书馆独特的文化色彩并具有明显价值取向的图书馆文化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二、当前对培育图书馆文化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一)对培育图书馆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刻

通常我们会很容易误把现状的图书馆文化当作应有的良好的图书馆文化,认为图书馆只要正常运转,每个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按部就班就万事大吉了。图书馆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自觉或不自觉形成的文化传统客观存在。作为图书馆习惯的价值取向、思维定势和行为方式,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先进的还是落后的,都在图书馆活动中长期发挥作用,产生重要影响。但是,面对着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色彩的新形势,过去的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时代色彩的思维定势、价值取向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图书馆发展的要求。

(二)对培育图书馆文化的耐性不够。未能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很多的图书馆创建时间相对较短,少了现在发展的深厚底蕴,缺少长期的文化积淀,这是一个明显的短处。固有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对新的文化的形成没有足够的认识,总想通过短期的强化作用在短期内取得成效。培育和建设图书馆文化还没有做到深入挖掘图书馆文化的内涵,甚至错误地把它当成是简单的几句口号和表面上的几个标语,长远的忧患意识不够,永葆图书馆事业青春的活力不够,人才、科技装备、技术都有待提高。

当前培育图书馆文化的理念还没能融入到每个图书馆人的日常工作中,馆员的头脑中没有时时处处都有一种从点点滴滴做起的意识,没有尽力把事情做到最完满,即还没能做到自然行之,还没能形成一种氛围。图书馆员之间没能做到互相影响、互相监督,且没认识到在培育图书馆文化中自己应该做点什么,没有让为培育图书馆良好文化做点什么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

(三)不能正确处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图书馆事业有悠久的的历史,有许多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加以继承和发扬。但是根据形势的发展、时代的发展和任务的变化,没能与时俱进。图书馆工作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在我们的工作实践中必须不断地学习,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工作,但我们很多时候在工作中还是凭老经验,这个“老经验”的后果是工作没有创新、工作没有动力、工作没有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知识信息数量的迅猛增加和传播手段的日益丰富完善,广大公众获取知识信息渠道的增多,单纯来图书馆读书看报及查资料的读者,较以往有减少的趋势,从“传递科学情报”这一图书馆的传统职能角度来讲,其利用率会相对降低。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改革、不断地发展,但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很不够。

(四)缺乏有个性、充满活力的图书馆文化品牌

图书馆文化是社会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大文化它具有自己的突出个性,这个个性就表现在它是为图书馆服务的,它是在图书馆长期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并为图书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服务的。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基本特点的体现,是一个图书馆独特的价值观和风格的具体反映,并以其鲜明的个性区别于其他图书馆,形成自己的具体特点,这就是图书馆的独特性。现阶段的很多图书馆的图书馆文化不能反映图书馆的实体地位,不能反映图书馆的独特服务,不具备这样的独特的个性。

三、建立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图书馆文化

(一)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办馆理念

图书馆文化建立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新的服务方式的探索寻求过程。图书馆文化的建立需要有一个新的服务理念和思想作为引领,因为图书馆文化实质上是一种新的办馆理念和服务思想在图书馆服务各个环节的体现和反映。因而,图书馆文化建立首先应是认真学习研究新形势下服务涌现的许多新现象和新问题,从而去探索把握新形势下图书馆发展的客观规律,以确立符合客观实际,适应时代要求,有利于创新服务的新的办馆理念和思想,并由此引领培育和建立创新服务的图书馆文化环境。

(二)要把建立良好的图书馆文化培育成一种习惯

建立良好的图书馆文化,是一种办馆理念和思想的实施与把握,不是短期就能见成效的,它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图书馆文化需要一个培养形成的过程,需要长期的积累与沉淀,不能急功近利,需要全体图书馆馆员的认同和执行,形成图书馆内全体员工的无形规则及上下左右之间那种互动和谐,才能发挥出它的独特威力和作用,唯有让它成为一种习惯,才能让它长久、持续地发展更新。很多图书馆有着良好的传统,这个基础很好,只是随着环境的改变,我们的意识淡薄了,这种现象必须加以纠正和正确的引导,加以培育。图书馆文化深入人心后,人们都接受着各种良好的文化的熏陶,就会自我约束,良好的意识就会增强,就会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让培育良好的图书馆文化形成一种习惯。

(三)正确看待传统与时代创新的关系

图书馆事业有悠久的历史,在这方面很多的图书馆都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了长期的积淀形成的良好的图书馆文化,有许多传统是需要传承发扬的,并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去感受时代精神的召唤,实现图书馆文化的创新。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与时俱进,要开拓创新。因此,我们的丁作也要不断地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永远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跟上前进的步伐,才能使图书馆事业永远保持旺盛的活力。要创新,就要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好地工作。要把学习、培训作为今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把这项工作作为重要内容来抓。在学习问题上,每个人都不能特殊,通过学习提高每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进而提高馆员这支队伍的素质。

为增加图书馆的人气,吸引更多的读者光顾图书馆,图书馆应采取新措施,扩展图书馆的读者面,提高公众利用图书馆的便利性。图书馆不但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人民科学文化水平的社会教育中心,也是实行终身教育的理想场所。社会教育作为图书馆的四大社会职能之一应备受重视。图书馆应由过去单纯的“文献服务”提升为综合性的“文化服务”,应由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文献中心”,转变为适应当代需求的“文化中心”、“教育中心”,让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创新的服务领域和吸引人气的新措施,使图书馆的读者人气保持旺盛。

(四)培育自己的特色、建立充满活力的图书馆文化品牌

传承与创新范文第3篇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戏曲。

传统文化中的戏曲

传统文化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经史子集》。经,指的是四书五经;史,指的是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子,指的是老子、孟子那些;集,指的是汉乐府、小说。以前主要是通过口头传颂,文字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主要通过文字、语言、舞蹈呈现与传播。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五千多年前的字,现在还在传颂,不得不感慨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戏曲,正是结合了剧本、服饰、唱腔等传统文化的元素。“戏曲是以故事、人物、情节为核心,重新组织运用了歌唱、道白和动作等。”中国艺术研究院王宁宁说。

在早些年,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当时各地农村都有自己的戏班子来固定排一些戏,表演给当地的农民,这些农民自己也唱。于是,从早期临时的民俗戏剧表演到之后有固定场所的演出,久而久之各地就形成了固定的戏班子为当地农民演出。单纯靠口口相传非常难得,在传承的过程中,各个地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腔,逐渐发展成为各种地方戏。这是传统文化中早期戏曲的呈现、传播与生存。自元明清以来,传统诗乐舞一体的乐舞形态又进一步变化,演绎成为戏曲形式。明清时人们认为,戏曲是“古歌舞之变”,明代人认为周代《韶》《武》之乐是传播圣人事迹的一本戏曲。

谈及传统文化中的戏曲,首先会想到京剧,想到梅兰芳先生的京剧与昆曲。但在当下,提及京剧与昆曲的现状,会发现当年梅兰芳先生最爱的昆曲的传播力度远不及他的京剧。

提到现状就不得不提到京剧与昆曲的起源。

京剧非常年轻,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至今有200多年的历史。清中期(乾隆末,嘉庆初)四大徽班入京,得到了当年清政府的支持。当时,宫里纷纷学唱,形成了一股热潮。最早进京的徽班是“三庆班”,随后又有“四喜”、“春台”、“和春”诸班陆续进入北京,徽戏也就在北京扎下了根。“四大徽班”进京后,又融合了汉调、昆曲、秦腔等地方戏的唱腔和表演,逐渐发展成了今天大家耳熟能详的京剧。

昆曲起源于元末明初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很多地方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像晋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蒲剧、上党戏、

湘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曲多方面的影响。昆曲唱腔柔美,载歌载舞,无声不歌,无动不舞。但曲高和寡的“百戏之祖”——昆曲渐渐淡出了大家的视线,“痛追年少乐,不许俗人知。”唐寅的诗句,恰恰了表达昆曲的态度。到了20世纪中叶,这个古老而优雅的艺术形式濒临了最大的困境。1956年,由政府出资组织编排了昆曲《十五贯》。起初主要是演给官员看,随着演出的进行,慢慢唤起一部分人对昆曲的注意,周恩来讲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就是指《十五贯》这出戏,若是当年没有这出戏,昆曲命运难测。众多老一辈戏曲艺术家大多是从昆曲开始学起的,他们在昆曲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梅兰芳先生也是如此。在梅兰芳先生那个年代里,京剧以其更丰富的表现方式以及更直观的感染力受到更多人的喜爱,这也就是大多数人听过梅兰芳先生的京剧多于昆曲的原因。

传统戏曲的创新

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同样需要思想创造,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首先需要繁荣的是哲学社会科学。当下,不断有古典戏剧融入当代新元素,笔者为此登门拜访了著名媒体人,海航集团艺术总监、海航新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裁——杨浪。当谈到在古典戏剧中融入现代元素是否逐渐成为戏剧流行的新趋势时,杨浪说:“戏剧一直在创新,古典戏曲也是如此。”

梅兰芳先生就是一位勇于创新的艺术家。30年代梅先生赴美国演出,就作出了一个很大胆的改变,他表演的“圆盘舞”让当时的美国人十分惊奇。梅先生在戏台中央放置了一个电机带动的转动的大圆盘,自己则站在转动的圆盘上逆向跳舞,这是80多年前的美国前所未有的演出,在座的观众无不被梅兰芳先生的优美唱腔、柔美身段以及大胆创新所吸引。

中国的戏曲一路走来,无时不刻不在改变,在新的文化中继承优秀的部分,并且予以弘扬。在古典戏剧中融入新的元素是有“度”的,这个“度”便是不能改变传统戏剧的“魂”。“我与一些国家大剧院的老艺术家谈过,其中有林兆华导演,大家一致认为,戏可以改,但是不能失了传统戏曲的原貌,唱腔不能变,身段不能变,这也正是京戏的‘魂’。京剧回到老的传统戏这一套传统不能变的,传承瑰宝。甭管苏白、京白、韵白,因为语言是当中反映生活的语言。”杨浪说。所以,现在的戏曲中也渐渐有网络语言的植入。

目前传统的戏曲主要集中在国有院团演出,比较熟悉的像梅兰芳大剧院、国家大剧院、长安大戏院等等,老的艺术家以优美的唱腔,精湛的技艺吸引了众多酷爱戏曲的戏迷票友们的注意力。通过在这些剧院与正乙祠戏楼看戏,对比可以看出,往往这些国有剧院的观众都是年龄偏大,年轻人占的比例相对较少。而年轻人则喜爱有年轻人特色的东西,正乙祠戏楼的戏恰恰就是在保持传统艺术精髓的前提下,做了适合当下观众欣赏的改变,推出了新观念京剧。新观念京剧恰是相对传统京剧而存在的概念,是根据京剧自身的艺术特点,运用全新表现手法诠

释京剧本质形态的艺术形式,旨在使古老的国粹艺术在当今时代能得到更多的审美认同和情感交托。“我敢说,虽然正乙祠戏楼中没有名‘角’,但是排出的戏受到了咱们票友以及更多年轻人的认可。也算是用咱们自己的方式将梅先生的京剧、昆曲带给了更多观众。同时也用自己的方式抓住了当下的流行趋势,适应了更多观众的需求。”杨浪说。

戏曲文化的现状

“2012年北京市演出市场统计与分析”中戏剧类观众仅为57.9万人,其中京剧类观众40.6万人,地方戏类观众17.3万人,仅占2012年全市113家营业性演出场所观众总人数1100万人的5.26%。可见现代人新的审美体系受到了众多因素的影响。

戏曲类观众少,与剧场限制因素有关。同时,戏曲与相声、二人转等演出形式不同,观众数量有限。现在观众大多被好奇心吸引,演员中不乏“一脱成名”者,这当然吸引观众的眼球,但是传统文化中的戏曲从来就是一腔一调讲究“把式”。“越是受众少,越是曲高和寡,越是要做精,越是要做细,越要做尖端。”杨浪说。

正乙祠戏楼是300多年的老戏楼,不过才200多个座位。梅兰芳大剧院不过才2000多个座位,长安大戏院也是2000多个座位,北大的剧场也只有2000多个座位,国家大剧院把所有的场子的座位加起来不过才6000多个。中国传统的戏曲,限于场地要求,没法像电影那样通过院线在同一时期场场放映,咱们的戏曲,都是通过每位艺术家、每个“角”亲身演绎出来,而亲身到现场欣赏的,不得不受到剧场的座位限制。

2013年我们迎来了新一届两会、新的国家领导人,建设文化强国的基本方针,政府报告中和代表委员参政议政中不断提到文化“走出去”如何走、艺术应百花齐放、高雅艺术如何走进百姓等议题。

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更需要有新发展、培养新观众。可能大家会觉得现在在年轻人中间不流行了,年轻人不喜欢戏曲。但毕竟中华民族的戏曲是流传了几百年的东西,仍然有为数不少的年轻人喜欢、热爱这门古老的艺术。“现代人精神压力较大,年轻人往往欣赏重金属的节奏性强的音乐,所以大多数年轻人追流行音乐去了,这个没有错,流行音乐我也喜欢,接受一个多元的文化要比单一的只接受一种文化要好。”杨浪说,“但是,咱们的国粹,咱们的戏曲始终会有人喜欢,会有人传承。现在在地方,都有自己的戏曲学校,近几年都升为戏曲学院了,专门教授地方戏,都是些老艺术家,自己唱不动了,到高校里去教学生了。他们的学生,渐渐地活跃在舞台上,继续弘扬咱们的传统文化。”所以说,观众比例少,并不奇怪,接下来戏曲类观众依然会少。但是,咱们的文化,咱们的传统,始终都在被传承着。当然,这与咱们的国策有关系,尤其是十八大之后,文化强国成为了一项重要国策,传统文化更加得到了弘扬,成为了文化软实力。

传统戏曲有了新观众

看过梅兰芳大剧院的昆曲《西厢记》、正乙祠戏楼的京剧《梅兰芳华》和《凤戏游龙》,仔细对比,不难发现传统京剧、昆曲与新观念京剧、昆曲受众并不一样。而当代的新观众更加倾向于新观念戏剧。杨浪说:“正乙祠里一定要原汁原味的重现梅大师传统的唱腔、身段、服饰。”

梅葆玖先生非常喜欢正乙祠戏楼里的戏,当然不仅是因为正乙祠戏楼是当年梅兰芳先生驻场演出的地方,而且是个300多年的老戏园子,是北京唯一保留至今基本完好无损的纯木质戏楼。有学者称它为“中华戏楼文化史上的活化石”,的确纯木质的正乙祠戏楼适合古香古色的演出。“你提到的《凤戏游龙》,《梅兰芳华》,这是两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新观念京剧。《梅兰芳华》正是原汁原味的还原了当年梅兰芳大师的经典选段,一招一式都是当年梅兰芳先生的样子,中间加入了‘念白’贯穿所有剧情;《凤戏游龙》则是将传统京剧《梅妃》和《游龙戏凤》结合在一起,通过故事情节和表现手法的重新设置,讲述了一对唐朝的抱憾恋人在明朝重新相会的续缘故事,颇有‘穿越’的意思。”(杨浪)

梅葆玖先生来到正乙祠戏楼,第一眼就说:“这就是我父亲的(京剧演出舞台上缎面绣花的那个大帘子)”。其实正乙祠戏楼正是将梅兰芳先生最喜爱的戏服、场景一比一地重现出来。演员们穿着梅先生当年的戏服,唱着梅先生当年的曲子,再加上戏曲开场前那段无声的短片,声光电结合,既秉承了传统的服饰、唱腔、舞蹈、身段,又融入了的现代元素,从而吸引了大批年轻人以及外国人来欣赏京剧、昆曲,能让初次接触到京剧昆曲的人很快接受梅兰芳先生的戏。杨浪说:“接下来我们还要在正乙祠戏楼做昆曲版的《梅兰芳华》,要让更多人了解到咱们中国传统的昆曲。”

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将文化传承列入政府工作的考核中,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得到了全社会的认识与重视。从梅兰芳先生的京剧与昆曲中能够看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地在创新中传承与弘扬。“文化强国”的内涵正是提升国民文化素质,旨在塑造良好的民族和国家形象,形成强劲的文化创造力、吸引力、渗透力与影响力。

传承与创新范文第4篇

(一)数量锐减。

(二)规模较小。

(三)大多惨淡经营。

(四)差距倍增。

二、“中华老字号”兴衰之文化解读

中华老字号的企业文化主要体现在

(一)特色工艺中蕴涵着创新文化。

(二)优良品质中蕴涵着品质文化。

(三)质朴经营中蕴涵着诚信文化。

(四)应对时事中蕴涵的责任文化。

三、中华老字号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企业文化建设仍然不够重视。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系统性不够。

(三)企业文化的定位不准确。

(四)缺乏健全的企业文化建设机制。

(五)企业文化建设的载体不够丰富。

四、中华老字号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的对策

(一)中华老字号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

1.开拓创新原则。2.科学定位原则。3.循序渐进原则。4.兼容并蓄原则。5.以人为本原则。

(二)中华老字号企业文化创新的主要途径。

1.创新精神文化,丰富文化内涵。2.创新物质文化,塑造特色形象。

3.创新制度文化,规范运作流程。4.创建文化体制,提供有力保障。

5.完善文化机制,促进文化落地。6.丰富文化载体,增强文化影响力。

传承与创新范文第5篇

中国的扇子是可以视为一件综合中国诗文、书法、绘画、篆刻与雕塑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品。从我国古代的工艺美术史发展的脉络来看,往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工艺品在服务对象上可以分为皇族及宫廷、贵族士大夫以及富商阶层,至于劳动阶层,例如平民百姓。他们对于扇子的需求往往只关注在其实用功能上。

从服务于宫廷的扇面来看,他们往往以昂贵的材料和繁复的装饰来凸显皇家至高无上的地位。其次是贵族士大夫,与皇族不同的是,他们在追求技艺的同时也同时追求着自己的艺术个性和文化内涵。如在宋代,文官地位高于武官,文人的艺术逐渐成了主流艺术,甚至皇帝也有很高的文化艺术素养。文人的品味与审美就渗透到了各种工艺品之中。如纨扇中绢本扇面的缂丝、刺绣等。

扇子与中国大多数传统手工艺一样,尽管他们曾经足够辉煌,技艺足够精湛,文化内涵足够丰富,但在现代化中不得不接受凋零的宿命。

二、中国传统扇子及制作工艺衰微原因分析

通过前文叙述,以中国制扇技艺为代表分析了当代手工艺诸多寸续的价值和意义,但依然避免不了的是其目前所呈现的衰微态势,工业革命带来的全球化、现代化,以及由互联网带来的迅猛推进,给整个世界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与手工艺传承渐进式、继承性不同的是,工业所带来的改变往往是颠覆性的,这也是造成手工艺衰微的原因。以目前扇子市场现状来看,其衰微的原因可大致分为几点

1、扇子与日常生活脱节,不再是生活必需品

在传统社会中,扇子一直是与大众日常密不可分的工具,也是炎热的夏季最常用的日用品。但在当今时代,在电扇和空调出现后,扇子的功能由实用性基本完全转向了欣赏性,其与日常生活基本脱节,因此也避免不了需求降低。与之相类似的情况还有电力带动的生产工具,当人们的体验过电力带来的便利后再与曾经费力的传统工具相比,便很自然地选择了后者,曾经的传统工具制作行当,便逐渐消失了。

2、制扇技艺传承后继乏人

制扇技艺的后继乏人最直接的表现在于缺少后继的学艺者及从业者,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一个健康的行业,应该是35-60岁中青年所占的比例最高,但在制扇技艺中,很少有能够达到这个比例的。一个行业内艺人的年龄结构不仅反映了这个行业当下的生存状态,也折射出其未来的存续态势。绝大部分手艺,学艺者从开始接触到掌握,达到能够独立生产合格的程度,一般需要十年的时间。从掌握再到精通,又需要20年的时间。同时,这还需要艺人投入相当大的热情和精力。可以说,传统工艺后继乏人会在今后很长时间里是很多传统手工艺的现实困境。

3、制扇行业规范不清晰及品质下降

与现代工业相比,纯手工制作的扇子在生产规模、生产能力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但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传统手工制作的扇子又必须与现代工业一起参与市场竞争,但是市场并不会因为手工艺的劣势而网开一面。在巨大的生存压力面前,生产者很容易放弃原有的职业道德规范,转而去追求利润和效益。在传统手工艺制扇中,就会出现粗制滥造、以次充好、以机器工业品代替手工艺品等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对传统手工艺的发展都会带来严重的危害。消费者无法辨别真假,望而却步。诚信经营的手工艺人也会深受其害。

三、中国传统扇子创新方法分析

传统产品在当今市场经济背景下进行商品竞争,不可避免要在产品的功能、外观以及营销等方面进行适应性改变。为了获得市场,当下扇子产品有迫切进行改变更新的需求。

1、审美趣味更新

中国的折扇扇面题材从古至今在题材上基本以书画为主。但以目前来看,为了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在坚持传统的同时,引进新的题材也是一种更新方法之一。这种更新主要在于对产品的形制、样式进行更新或创新。如前文提到的扇面题材的创新。其实纵观历史,即使是一些实用性很强的产品,在其各个时期,也不断的根据使用者的审美需求调整产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风格。如传统木家具,有明式和清式之分,同时每个风格还有更为细致的区分。如今扇子作为实用产品已经衰落,作为工艺品,其传统的形制也很少能引起年轻人的注意力,产品的外观陈旧单调,无法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因此,在外观和形制的创新上,也是扇子产品的一个突破口。

2、功能更新

功能更新的含义是产品主要特点不变,但功能发生改变,以适应不同的使用群体和使用场景。如对扇子产品从使用转变为工艺品的装置或墙面展示品。这种改变的幅度不大,并且适应消费者的需要,让消费者自然而然的接受。

3、衍生产品开发

衍生产品的开发主要体现在将产品特有的文化符号加以扩展,应用在其他产品上。如针对扇形元素进行开发,在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中,应用更多的使用场景。如扇面装饰图案的应用。扇形的首饰等。

以上对于扇子产品更新三种方法其目的在于满足当今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让以扇文化为主体的产业持续产生市场的需求,毕竟市场需求是实现一个产业振兴的基本条件。在这一过程中,另一件关键的事情便是多方专业人才的配合,如设计专业人才和营销管理人才。并且设计力量充分参与到传统技艺产品的复兴中也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四、结语

扇子产品的创新的三种方法其实每一种的实现都不单单靠传统手艺人能够独立完成的,在现今互联网的背景下,人们面对的信息和选择越来越多,让产品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是需要多方面资源全力配合的结果。在这过程中,设计师与手艺人的配合就至关重要,现代设计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求新求变,只有不断适应时尚潮流,才能不被潮流所淘汰。让传统商品焕发新的光彩并被消费者接受,需要对产品从内到外的塑造,如品牌理念以及所使用的包装。

参考文献

[1] 关善明主编《中國扇具》,香港沐文堂美术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

[2] 马骏骐著《中国扇文化》,贵州教育出版社,2010

[3] 沈从文著《扇子史话》,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5

[4] 王燕著《传统手工艺的现代传承》,译林出版社,2016

传承与创新范文第6篇

一、发扬与创新传统礼仪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 对于提高人才素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的素质教育是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素养水平为目的的教育, 在教育人的过程中注重德育的培养。当今时期, 不管是家庭的教育, 还是学校的教育, 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没有注意到德育的重要性, 没有将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进行融合。所以,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充分的融入礼仪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素养, 促进其道德水平的提高,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道德修养和礼仪文化协调发展, 弥补当今德育中所出现的不足之处。

(二) 对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科技具有重要的作用, 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已经逐步转变为科技的竞争, 所以文化已经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除此之外, 文化也是民族发展的动力,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 所要不断加强民族文化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保障文化的安全至关重要。在传统文化中礼仪文化占据重要的位置, 对于国家的形象具有重要的影响, 就目前的国家实际情况来看, 因为公民礼仪缺失导致我国的形象已经受损, 所以要不断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不断促进其创新发展。

(三) 是国家形象塑造中的必然需要

一个国家的形象能够体现出该国家的综合实力, 国家文化的发展对于国家的经济地位具有重要的影响, 所以要十分注重对于文化的建设。首先, 要不断提高国家的文化影响力, 促进国家良好形象得到塑造。礼仪的发展能体现出我国的文化水平, 所以要注意礼仪文化的发展, 进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发展进步。其次, 要促进国家形象的塑造, 有效的将礼仪教育充分地融入国民教育之中,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公民的道德水平得到提升, 塑造国家的良好形象。

(四) 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弘扬和创新发展我国的传统礼仪文化, 对于和谐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礼仪文化的发展对于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俗话说得好, 一切以“和为贵”, 所以社会的和谐发展对于国家的稳定具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要不断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不断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同进步。

二、我国传统礼仪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巧妙融合

(一) 我国传统礼仪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辅相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进步与我国的传统礼仪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受到礼仪文化的深远影响。在我国传统礼仪文化之中, 涵盖了很多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礼仪, 对于国家的建设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传统的礼仪文化与社会的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主要就是对于我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要促进其不断创新发展, 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国家提出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 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紧密的联系, 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于传统礼仪文化的升华。所以, 要深入贯彻对于传统礼仪文化的改革创新, 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 提高国家综合素养。

(二)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

在我国发展进步中, 传统礼仪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有效的进行融合发展。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提出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对于国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明确。第一, 传统礼仪文化具有独特之处, 充满了丰富的爱国情怀, 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第二, 我国古代的很多思想都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思想都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形成的, 具有文化魅力, 第三, 儒家思想与当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相通之处, 是凝结的精华。在传统礼仪文化中, 存在很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同的思想, 对于社会的发展都主张和谐有序, 礼仪的发展对于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从古至今, 对于国家的治理一直秉承着以礼治天下的思想, 十分注重礼仪的教育, 这一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相同之处, 积极促进传统礼仪的传承和发扬。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 对于个人的素养水平十分的重视, 注重对于人道德品质的培养。所以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 要注意将其与传统礼仪文化进行融合, 进而提升公民的素养。

三、我国传统礼仪文化改革创新的途径

(一) 消除传统礼仪文化建设的阻碍

在进行礼仪建设中, 没有价值观的有效指导。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 经过长期多种因素的影响不断创新发展, 一直到今天, 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传统礼仪文化在发展中因为没有针对性的引导, 所以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体系, 在发展中也没有相对清晰的路线规划, 导致其在传承发扬中存在一定的阻碍, 例如礼仪文化的形式和其内容存在分离的问题。由于传统礼仪文化深受重视, 所以很多的专家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究, 不断发展其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的进行解决。曾有专家对于当今礼仪文化的发展进行深入剖析, 从而全面的分析了其形式与内容所存在的问题。由于出现了相关的问题, 所以使得“礼仪之邦”成为空虚, 同时因为只重视形式的发展, “形式主义”成为必然发展方向, 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进步。因此, 要格外的注重在人们的生活中贯彻价值观, 使其深深的影响人们的生活, 转变人们的思想, 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水平, 对礼仪文化进行行为的规范, 通过具体的形式进行创新发展, 进而在有效优化我国的国家形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 要主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进行巧妙的配合, 进而有效促进其发展进步, 但是当前的教育中存在很多的问题, 需要不断进行改善。很多的学校关于祥光礼仪课程的设置十分的匮乏, 未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 这样一来严重影响了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所以要不断健全相关的体系, 为礼仪文化的发扬提供有效的保障。

(二) 传承传统礼仪文化的途径

站在国家的角度进行分析, 要在全民的教育系统中巧妙的融入传统礼仪文化, 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通过对于传统文化继承的深入探究可知, 要想有效的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 要注意三位一体的原则, 巧妙的将理论和实践进行融合, 进而在全民教育中有效的融入礼仪文化。第一, 要不断促进家庭教育中礼仪文化水平, 从生活的小细节开始着手, 培养孩子礼仪道德水平逐步提高。作为家长要以身作则, 平时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 每一个动作都深深的影响到孩子, 对其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第二, 要不断提升学校对于礼仪教育的重视度。首先,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课程的设置, 不断健全教育体系, 提高学生的素养水平。其次, 要在学生的课程体系中设置礼仪相关的课程, 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 丰富学生的礼仪知识。同时, 还要注意不仅要教授相关的理论, 还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从而优化学习的效果。

站在社会的角度进行分析, 要不断规范礼仪文化的舆论传播渠道, 促进其良性发展。在社会的稳定发展中传统的礼仪文化具有一定的作用, 能够为社会营造良好的环境,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所以要不断优化其舆论的传播渠道。第一, 要科学的进行舆论传播的指导, 促进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发展。第二, 要加强对于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传授, 利用多种方式进行礼仪文化的教学活动, 进而有效的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传播发展。

站在个人的角度进行分析, 要不断促进“人生四礼”的完善发展。所谓的人生四礼, 重要有成人礼、婚礼、寿礼和葬礼。要想促进我国的传统礼仪文化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的融合发展, 就要注意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礼仪的灌输, 在人的生活中融入四礼。所谓的成人礼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 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 做到孝敬父母, 对于社会具有奉献精神。所谓的婚礼是要对婚姻忠诚, 具备正确的婚姻观, 对待婚姻具备认真的态度, 生活中要注重和睦。所谓的寿礼, 是要尊老爱幼, 尊敬师长, 发扬我国传统的孝道。所谓的葬礼重要是珍爱生命, 对于逝者能够简朴文明进行悼念, 积极倡导具有环保特点的葬礼形式。我国的传统礼仪文化对于国家良好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 是中华文明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充分的呈现出我国文化的巨大魅力, 所以要有效的将传统礼仪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 不断促进其创新发展。

传统文化 (Traditional culture) 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化, 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1], 还有墨家、法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态, 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文化的全称大概是传统的文化 (Traditional Culture) , 落脚在文化, 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谓。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说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文化 (culture) 本身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笼统地说,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 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 所以在进行传统文化传承发扬的过程中还要对其不断创新, 使其发展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不断进行传统文化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能够有效促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步伐, 同时这也是促进传统文化具有现代化特点的有效途径。当今对于传统文化的创新存在很多的问题, 所以要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 站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维度进行探究, 探索发展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礼仪文化,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王楠, 李雁冰.中国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和发扬[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 (8) :50-51.

[2] 赵志浩.传统儒家礼仪文化的精神内涵及当代价值——兼论孔子在中国礼仪文化发展中的贡献[J].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4 (6) :19-21.

[3] 贾丹丹.我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嬗变及启示[J].兰台世界:上旬, 2012 (12) :121-122.

[4] 傅琼, 王意.礼仪文化在当代乡土社会传承的现状及思考——基于江西的调研[J].老区建设, 2012 (16) :42-44.

[5] 彭丽冰.论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与现代公共道德建设[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12 (2) :37-39.

[6] 黄力之.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理论与马克思的文化思想及其延伸[J].中国社会科学, 2012 (4) :23-45.

[7] 杨桦.基于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大学礼仪教育意蕴[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8 (1) :113-115.

[8] 彭丽冰.论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与现代公共道德建设[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12 (2) :37-39.

[9] 唐浩其, 管建林.构建学校礼仪教育特色文化的实践与创新[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1 (10) :56-57.

上一篇:装修协议书范本范文下一篇:狐狸列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