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体系循环经济论文范文

2024-03-18

模型体系循环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经验模型主要是通过大量实验确定了一个密度与温度和压力的表达式, 针对不同的钻井液, 只需要做几组实验, 确定关系是里面的常量即可。经验模型的表达式为:

式中:p为模型钻井液密度, g/cm3;ρ0为标况下的钻井液密度, g/cm3;p0为大气压力, MPa;T0为地面温度, ℃;a1、a2、a3、a4、a5为常数。

复合模型需要针对不同组分进行实验, 使用起来比较麻烦。经验模型只需要做几组实验, 确定表达式中的常数, 而且准确性尚可。采用经验模型来确定钻井液的密度。所用钻井液的密度表达式为:

2 循环压耗模型

钻井液属于非牛顿流体, 常用的流变模式包括幂律、宾汉、卡森模式等, 该文将用幂律模式进行讨论。钻杆内, 幂律流体的有效黏度为:

式中:μe为有效黏度;K为稠度系数;n为流性指数。

环空中, 幂律流体的有效黏度为:

该文采用广义雷诺数进行计算:

式中:Re为雷诺数;deff为有效半径, m;Vp为流速。

钻杆内:

环空中:

3 实例计算

3.1 计算参数

基本数据:井深6228m;套管深度为5228m;钻铤长100m, 套管为Φ244.5mm;钻头为Φ215.9mm;钻杆为Φ127mm;钻铤外径为Φ177.8mm;钻铤内径为Φ71.4mm;排量为30L;喷嘴组合为Φ11mm+Φ11mm+Φ11mm。

3.2 计算结果分析

从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出, 是否考虑钻井液密度随温度的变化对压耗计算会有很大的影响, 而井筒温度采用地层温度还是数值计算得到井筒温度对于压耗的计算结果影响不是太大。这表明若钻挺段钻井液为紊流, 井壁粗糙度对环空压耗会有较大影响。尤其是在窄密度窗口条件下考虑井壁粗糙度对环空压耗的影响是十分有必要的。

4 结语

4.1采用数值方法计算井筒温度, 考虑了温度、压力的耦合作用对钻井液密度的影响。采用幂律流体进行计算, 并未考虑温度、压力对流变性的影响, 若采用宾汉流体, 可以考虑温度、压力对流变性的影响。

4.2计算表明, 考虑温度、压力对钻井液性能影响与不考虑时压耗相差1.5MP。但是温度采用地层温度还是数值计算出的环空温度对压耗计算结果影响较小。工程计算中, 可以直接采用地层温度进行计算。

摘要:钻井设计中, 水力参数设计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为使钻头获得更多的压力降和水功率, 一定要准确的计算出循环系统压耗。传统压耗模型把流体性能当作常数进行计算, 而实际上钻井液性能受压力、温度的耦合作用, 另外钻井液在环空流动时, 由于钻铤与井壁截面较小, 常常发生紊流, 这时管壁的粗糙程度对压耗的大小有很大的影响。鉴于此, 建立了考虑温度、压力、管壁粗糙度等因素的循环压耗模型。

模型体系循环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内部控制之所以备受关注, 一方面是多起财务丑闻的揭露, 另一方面是管理者对公司治理风险防范与应对的重视。2002年美国萨班斯法案的颁布, 推动企业内部控制的进一步发展。同时, 我国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五部委在借鉴国外内部控制的经验上, 出台相关规范文件及应用指引文件, 至此, 我国内部控制系统逐渐形成并渐渐与国际接轨。内部控制建设从自愿披露到强制披露, 从简单披露到全面披露, 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在不断地深入和完善。而国内外学者对内部控制的研究, 也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自愿披露、缺陷披露等理论研究转移到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的实证研究上。

在国家逐步推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 内部控制效率的高低成为新的争议点。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管理的目的是保证企业战略目标与企业经营目标相一致, 企业的财务报告合理, 经营合法合规, 同时要保证企业的资产安全。而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折射出企业的内部控制效率的高低。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 一方面反映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法律法规的效果, 另一方面折射出监管部门对企业的监督情况与内部控制本身的功能作用的发挥。

2 PDCA循环理论在内部控制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2.1 PDCA理论介绍

PDCA管理循环又称“质量环”, 是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通用方法之一。在1930年, 休哈特构想出PDCA循环理论, 1950年被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挖掘并应用于全面质量管理中, 主要对产品质量进行不断的完善。PDCA指Plan (计划) —Do (实施) —Check (检查) —Act (纠正) , 其原理是:按照PDCA循环周而复始的工作, 对产品质量进行不断的完善。

2.2 融入PDCA的内部控制综合评价体系

PDCA主要应用于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 产品质量的提升与完善是在无限次的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中实现的。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也是在不断地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和完善内部控制系统的过程中实现的。将内部控制管理活动看作以一年为周期的循环过程时, 内部控制的目标也是在多次内部控制PDCA循环过程中逐渐实现的。在PDCA循环理论中, 环与环之间紧密相连, 上一级循环是下一级循环的基础, 下一级循环是上一级循环的实现和改进。每一次循环都包括上一级循环的反馈、同期循环的控制和反馈给下一级循环的信息。内部控制PDCA循环中, 企业根据预先设计的内部控制措施实施内部控制活动, 通过实施内部控制活动, 发现问题, 在下一循环中进行纠正与完善, 循环的任何一环都承前启后, 环环相扣, 相互补充的同时又相互制约, 直至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融入PDCA循环的内部控制管理循环如图1所示。

P (计划阶段) :P指明确研究的问题, 对待研究的问题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适合的计划当与目标的实现息息相关。基于PDCA循环, 我们将内部控制计划阶段定义为:企业为了实现内部控制目标,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而建立的适合企业自身要求与发展的内部控制标准和内部控制制度, 基于内部控制五要素, 构建内部控制管理框架。

D (实施阶段) :依据计划阶段设置的方案, 实施行动。根据企业自己制定的适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标准, 实施内部控制管理。是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应用于实际的过程, 也是企业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实施内部控制管理的过程。企业通过对自身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五个方面, 逐步展开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 识别企业存在的风险。该阶段是内部控制管理活动的核心阶段, 一方面反映企业所设计的内部控制框架是否与企业相适应, 另一方面为企业实施下一个内部控制循环做信息储备。内部控制目标是否合理、能否实现也在这一阶段体现出来。

C (检查阶段) :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 识别企业存在的风险, 找出企业存在的缺陷, 即是企业自我评价的阶段, 可以与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阶段相结合。但与质量管理循环不同的是企业内部控制循环的周期定为一年。随着内部控制的逐步实施, 不适应企业自身地方会慢慢暴露出来, 企业可根据不相适应的地方, 对自己的内部控制框架进行慢慢调试, 使其达到最佳状态。企业在检查阶段应该开展阶段性的考核, 只有通过不断地考核, 企业才能发现存在的缺陷, 所以此阶段应设置阶段性的考核。

A (纠正阶段) :该阶段主要的问题是:针对第三阶段暴露出的内部控制缺陷, 企业采取相应的措施, 完善内部控制系统。在该阶段, 企业把成功的经验纳入企业的内部控制循环内, 而在这一级循环遗留的问题则转入下一级内部控制循环进行解决。我国内部控制法律法规是在美国COSO框架的基础上不断改进的形成的, 而我国企业与美国企业多有不同, 则法律法规并不完全与我国企业相适应。在上面三个阶段暴露出来的与企业不相适应的地方, 在此阶段企业应采取措施加以纠正。而对于开展内部控制的人员, 也应该依据个人的努力与成果进行奖惩, 同时也应该对纠正后的内部控制框架给予重新评估。

3 基于PDCA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

内部控制的PDCA循环, 周期为一年, 各个阶段的任务相互独立但又相互联系。在计划阶段, 企业明确自己的内部控制目标, 建设符合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框架;实施阶段的任务主要是依据企业自己设置的内部控制计划, 实施内部控制管理活动;在检查阶段, 企业对实施内部控制的结果进行自我评估, 同时对企业内部控制目标进行阶段性的考核;纠正阶段的任务是识别企业存在的风险, 对企业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改善。基于PDCA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对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方法很多, 但目前被学者广泛采取和应用的是指数研究方法。国外学者主要通过会计师事务所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公司自愿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和内部控制目标实现三个方面构建指数来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国内学者从内部控制过程和内部控制目标两个方面构建内部控制指数, 来评价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效果。本文从PDCA视角, 构建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与质量管理PDCA循环不同的是内部控制PDCA的循环的周期是固定的一年, 内部控制的目标也在多次PDCA循环中得以实现, 将国家针对企业设置的内部控制的相关法规和制度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 更能真实的反映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效率。本文将内部控制的整个过程都纳入评价的范围, 不是单纯的以目的为导向或是以过程的完善为基础, 而是一个切实可行的、系统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将企业的整个内部控制活动分为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和纠正阶段。在不同的阶段, 选取影响内部控制的不同指标, 去评价该阶段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效果, 构建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根据构建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采用数学模型将这些因素具体定量化, 最后可通过各项指标的得分来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效率。同时, 各企业也可以根据内部控制各个阶段的得分进行比较, 吸纳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企业的缺陷。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四个阶段进行分别评价与分析, 可以使企业具体定位到企业的某一个阶段, 有助于企业找出那个阶段的那些事宜没有做好, 企业内部控制的哪些步骤还需要改进与完善, 在不断地改进与完善的过程中, 企业的内部控制效率就会提高。

摘要:PDCA循环是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之一。本文基于PDCA循环视角构建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相关指引文件为依据, 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作为由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和纠正阶段组成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循环过程, 根据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各个阶段选取内部控制评价指标, 构建涵盖企业内部控制目标与全过程的内部控制综合评价体系。

关键词:PDCA循环,质量管理,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PDCA循环

参考文献

[1] 杨洁.基于PDCA循环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综合评价[J].会计研究, 2011 (4) .

[2] 李煜辉, 张同建.基于PDCA循环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 2011 (23) .

[3] 余学斌, 汪润.组织结构扁平化对内部控制影响分析——基于PDCA循环的视角[J].财会通讯, 2013 (1) .

[4] 杨鸿运.PDCA循环理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质量管理模式应用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3, 05:53-57.

模型体系循环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当前,我国公务员培训主要遵照《公务员法》以及《国家公务员培训暂行条例》,其中规定我国公务员培训分为: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但通过阅读相应文献,笔者发现,许多公务员都只接受过初任培训以及任职培训,后续的培训却未能落实。另外,为公务员提供培训的机构主要是党校以及部分高校,主要是以授大课的形式进行,这样的培训形式相对来说比较单调。根据《国家公务员培训暂行条例》,我国公务员培训的内容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公共必修课包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法律法规和政策,市场经济知识,知识,公共行政管理知识和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专业必修课是根据相关业务工作的需要而设置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科目。专业必修课的教学大纲,由人事部审定,教材由国务院相关工作部门组织编写;选修课是为拓宽、提高国家公务员知识和技能所设置的科目。我国有关公务员培训内容方面已经有了初步的条例,但是现有条例中的培训内容与部门的实际情况无法高度契合,这样的培训内容更加注重理论方面的学习,可是却忽略了实践内容,因此对于每个部门具体情况来说,还需要设计更加符合本单位岗位的培训内容。

总体来说,当前我国公务员培训体系过于理论化,多数公共部门都是根据培训条例进行培训,没有基于自己部门实际情况调整有关课程。我国各个地区公共部门实际情况差异明显,笼统的培训内容导致培训偏离现实,因此落实到各个部门的实际效果不佳,最终导致国家每年投入经费以及人力在公务员的培训上,可是培训预期效果与实际反馈差距很大,各部门的工作人员无法从培训中获得提升自我能力的有效方式。

二、公共部门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公务员培训的内容过于陈旧/笼统

公务员培训内容都是根据早年的条例制定的,培训内容十分陈旧,虽然有关部门每一年会对培训内容进行调整,这种调整主要是偏重于形式以及理论学习,实际内容与当前时代的要求并不契合,无法满足当前行政管理体系的需要;由于每一年都会有新政策出台,国家的发展重点发生变化,对公务员能力要求的侧重点也不同,因此在制定培训内容的时候,需要根据当年的政策等其他因素做出相应调整。另外,由于我国现实国情,在调整培训内容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由于全国各地的公共部门层级多,涉及的区域广,不同层级的公共部门培训需求差异大。例如,我国基层公共部门和中央公共部门面向的人群层次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对公务员的能力要求也不同,因此他们需要接受不同的培训内容。

在制定培训内容的时候,需要针对不同部门、基于不同层级来设计培训内容,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满足各类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合适的培训内容是完善培训体系的重点,培训成功的第一步就是设计出吸引人的培训内容,当培训内容能够真正满足公务员的需求,公务员能够通过培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公务员就会自愿参加培训,培训的反馈结果也会得到优化。

(二)公务员的培训形式单调,缺乏吸引力

调整我国公务员的培训形式十分必要。在保留一定传统形式的前提下,推动培训形式多元化发展,打破常规,增添一些比较新颖且有实践意义的方式来进行培训,例如实地调研、趣味教学、引入互联网教学等。这些创新的培训形式一方面可以提起公务员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增进部门内部感情、加强部门内部沟通。另外,国家目前也在积极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因此公共部门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来进行有关培训,特别是一些基础知识的培训,例如公共必修课等,公务员可以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收看相关课程,这样既能为公共部门节约开支,也可以灵活调整公务员的学习时间。

(三)培训对象划分不科学,普通公务员参与度低

公共部门内部每个层级接受培训的机会差距较大,公务员接受培训的机会主要依据职位进行划分,职位越高接受培训的机会就会更多,培训机会分配不均将会导致基层公务员失去接受培训的兴趣,这样不科学的划分体系严重影响了部分公务员的培训积极性。此外,在我国,公务员晋升需要的时间较长,过程也较困难,大部分公务员能获得晋升的机会少且周期较长,相对来说,他们能够接受高层次培训的机会较少,因此会消极面对培训。在公共部门内部会有优秀的公务员和资质普通的公务员,他们的自身能力素养、缺乏的知识以及他们对未来的职业规划都是不同的。因此,他们的培训需求差异很大。针对这样的情况,培训设计者应该改变对培训对象的划分标准,可以根据培训对象自身的能力等级来为培训对象划分层次,这个划分标准能够提高培训对象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也可以给有能力的培训对象提供更多的机会。

三、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公共部门培训体系优化

(一)基于胜任力模型来优化公共部门培训体系的可行性

目前公共部门内部培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以及无法建立起合适的培训对象划分标准的问题。在培训内容方面,大部门公务员都适用于同样的培训内容,这样能力不同的公务员学习同样的内容,但实际上他们的接受度是不同的,许多人很难从中提炼出关键信息并将其用于岗位实操中。在培训对象方面,目前的培训对象主要是根据人员层级进行划分,这样的划分标准忽略了公务员的实际需求以及公务员自身能力,导致培训效果不佳。在公共部门内部建立胜任力模型,可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首先,为公共部门建立胜任力模型可以挖掘公务员的隐性特质,总结优秀公务员的胜任素质,公共部门可以根据这个素质能力标准来调整本部门的培训内容,基于这个模型制定的培训内容会更加符合本部门的培训需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当公务员接受了根据本部门所需能力设计的培训后,公务员的工作能力得到提高,能够更好地为公共部门服务。因为每个部门内部公务员能力不同,有不同的培训需求,以本部门的胜任力模型为基础,来建立培训对象的划分标准,会更加适用于部门内部。与传统的根据职位来划分培训对象不同,基于胜任力模型来划分培训对象是一种科学的选择,因为通过公务员能力素质制定划分标准,能够更好协调培训对象的需求,减少无效培训,这样还可以为政府节约开支。建立胜任力模型作为完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途径,有效推动了高素质公职人员队伍的建设,为公共部门培训开辟了一条创新之路。

(二)基于胜任力模型对公共部门培训体系进行优化

1. 建立胜任力模型

为公共部门建立胜任力模型时,首先可以总结《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中的能力标准,以及有关文献中出现频次最高的通用能力,然后根据冰山模型将总结出来的通用能力分为三个层次,即知识(录取前的考试)、能力(通用框架)、潜能(个体素质),由此列出相应胜任力要素。再利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即通过访谈公共部门内部优秀能力者)、问卷调查法,总结出该公共部门优秀公务员的胜任素质,根据这三个层次的胜任素质建立起适用于这个公共部门的胜任力模型。在这三个层次中,知识是公务员前期学习的储备,潜能更多的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通过培训可以得到最快提升的就是第二个层次—能力。因此,在冰山模型建立后,我们主要利用第二层次的通用模型来优化培训体系。

2. 根据胜任力模型来设计培训体系

第一步应该了解公务员的培训需求。通过胜任力模型以及在部门内部展开调研,发掘该部门公务员缺乏哪方面能力、对自身的定位,有针对性的总结出公务员的培训需求。第二步就是根据已经建立起来的胜任力模型以及公务员的培训需求来对培训对象进行划分,将能力对等、有相同需求的培训对象组合起来,培训对象可以接受自己需要的知识,这种新的划分标准可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优化培训的反馈效果。第三步就是设计培训内容。基于胜任力模型来设计的培训内容打破了陈旧的模式,通过了解优秀公务员的特质来设计培训内容,能够使培训内容更加吸引公务员,也能够满足公务员的需求。由于每个公共部门内部情况有所不同,根据胜任力模型来设计各部门特有的培训内容也可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可以根据胜任力模型为该部门不同公务员设立一些专题课程,有针对性的培训他们缺乏的知识点,公务员通过这样的培训内容在能力上可以获得更大提升。第四步就是选择培训方法。基于公共已经建立的胜任力模型,公共部门可以根据这个模型来选择培训方法。对于需要接受基础知识的人员,可以建议他们通过互联网收听相关课程,并且可以设计线上的检测系统,这样既可以节约培训成本,也可以有效检测他们的培训效果。对于需要增强实践能力的公务员,可以为他们开设一些有关实地调研的有关课程,让他们通过实践学习优秀工作者的能力,借鉴一些好的方法来用于自己的工作中,提升自我的行政管理水平。最后就是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管理者可以通过不记名测验或是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培训效果以及培训满意度进行一个反馈,这对于后期的培训改进十分必要。

在将胜任力模型引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先将一些典型单位作为试点来进行管理,这样的方式可以为公共部门节约不必要的开支,如果这个方式可以有效解决该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存问题,在进行后续推广时就可以更具说服力。基于胜任力模型建立起来的培训体系是通过结合每个公共部门不同特点建立起来的,符合当代行政管理的要求又具有该部门自身特色,可以成为推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摘要:鉴于当前公务员培训体系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将已经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稳定运用的工具—胜任力模型引入公务员培训体系中。分析并总结不同部门、不同公务员的胜任素质,建立其特有的胜任力模型,将此模型投入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优化公务员培训水平。

关键词:胜任力,培训,针对性

参考文献

[1] 董克用主编.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2015.

[2] 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J].中国公务员,2003(12):22-22.

[3] 赵耀.对中央国家机关人事干部胜任力的实证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5(06):46-51+40.

[4] 安廷婷.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公务员选拔过程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10):38-39.

[5] 张宝生,祁晓婷.基于胜任力的地方政府在职公务员绩效评估研究[J].科研管理,2017,38(S1):171-175.

[6] 章小波,张凯丽.创新驱动下地方政府人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研究——基于A区政府机关领导与非领导职位胜任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领导科学,2017(05):29-31.

[7] 夏珺.基于胜任力的政府公务员培训优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2(05):58-59+63.

[8] 张艳.胜任力视角下的公务员培训探究[J].法制与社会,2013(12):225-226.

模型体系循环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一、文献综述

(一) Z计分模型

信用风险模型分预测模型和管理模型两类。预测模型用于分析信贷客户发展前景, 衡量其破产的概率;管理模型则偏重于揭示客户信息, 衡量客户现有实力。

美国学者爱德华·阿特曼 (Edward Altman) 在1968年对美国破产和非破产生产企业进行观察, 采用了22个财务比率通过筛选建立了5变量Z计分模型。该模型以破产企业为样本, 运用多元线性规划, 收集非破产企业和破产企业大量观测数据, 分析企业破产前的财务指标, 最终形成企业破产的判别系统。在权数固定的情况下, 公司破产判断取决于5个指标。这些指标值越大, 企业经营效果越好, 发生信用风险的可能性越小。

(二) 巴萨利模型

巴萨利模型 (Bathory模型) 是以其发明者Alexander Bathory的名字命名的客户资信分析模型。相对于Z计分模型, 该模型有两个特点, 一是不需要复杂的计算, 二是适用于所有企业。模型将相关指标相加即为最终指数, 如果指数低或为负值, 表明公司前景不好, 存在信用风险。巴萨利模型相关指标为税前利润/营运资本、股东权益/流动负债、有形资产净值/负债总额、营运资本/总资产。

以上两个模型均属于预测模型。

(三) 营运资产分析模型

营运资产分析模型是管理模型, 它能够衡量企业客户现有实力, 在计算客户的信用限额方面具有非常实用性价值。模型的计算分两步:营运资产计算和资产负债比率计算。这两个指标可以从财务报表中直接取得。营运资产分析模型的流动比率越高, 客户经营实力越强, 而资本结构比率, 说明负债越低, 偿还债务能力越强。

二、中小型商业企业信用风险预警模型构建

(一) 选择指标原则

针对中小型商业企业的信用风险评价指标的搭建, 需要遵循以下4个原则:一是科学性, 二是可操作性, 三是动态性, 四是定性定量相结合性。在综合前人研究总结的基础上, 为反映中小型商业企业存在的问题和成功的潜质, 因此将风险划分为两个层次:其一, 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的个人风险;其二, 企业日常经营风险, 使指标体系更符合本研究的主要方向。

(二) 构建中小型商业企业信用风险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

(1) 企业经营业务风险。商业往来作为中小型商业企业的“灵魂”, 优秀的信用评级和信用管理可以帮助企业规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较大的风险。在商业企业承担较大的债务“包袱”时, 由于行业的宏观经济形势不好或因自身经营不善导致无法还款时, 充当“中转站”的商业企业的运营结果就会使整个供应链出现问题。一方面, 上游企业的货物生产和存货占整个流动资产的比例也会受到牵连;另一方面, 也会影响零售企业等中下游企业的正常运转, 间接影响货物输入地的物价水平, 从而增加整个商业企业的运输成本和运营成本, 形成恶劣循环, 同时商业企业也要承担着对上游企业的应付账款和中下游企业一部分的应收账款, 从而形成商业企业较高的信用风险。

(2) 决策层和管理层的信用风险。包括还款信誉程度和企业经营素养两个方面。还款信誉程度涵盖了企业的信用程度, 经济实力和融资素养等, 而企业的经营素养则可以通过交易双方的贸易往来可以体现, 企业的还款信誉和经营素养越好, 则按时还款的可能性就越高, 发生信用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小。

(3) 融资渠道项目风险。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 其发展主要依靠企业经营自身积累, 表内则体现为留存收益多寡。由于缺少抵押物、抗风险能力差, 不受银行青睐, 缺少外部融资渠道。出于信用风险的考虑, 银行主要提供流动资金贷款, 较少提供长期信用贷款, 中小企业在扩大产能、新产品的创新和研发资金不足, 导致无法做大做强。大量中小企业只能通过利率畸高的民间借贷获得贷款, 一旦经营出现困难, 企业陷入困境, 资金链断裂, 企业最终破产, 且给供应链端的企业资金造成困难, 信用风险不可谓不高, 信用成本不可谓不大。

(三) 指标选择及定义

本研究根据以上分析, 在4个一级指标的基础上, 选择了经济实力, 品质和经营能力等个二级指标, 构建了中小型商业企业的信用风险指标体系。

(四) 统计分析

采用Epi Data 3.1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和因子分析。采取Bartlett's球形检验和Kaiser-Meyer-Olkin (KMO) 检验2种方法对8个信用风险指标进行适应性检验, 按确定的每个公因子的特征值与3个公因子特征值之和的比作为权重, 建立综合评价模型。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四、实证分析结果

(一) 描述性分析

根据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出各概率几乎大于0.05, , 因此可以认为各变量两两之间不是相关的。

(二)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结果显示, 因子分析结果显示, KMO检验值为0.706, Bartlett’s球形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近似2=185.410, P<0.001) , 适宜进行因子分析。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8个信用风险指标提取公因子, 经方差最大方差正交旋转后提取出经营风险因子、管理信用风险因子、融资渠道项目风险因子3个公因子, 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2.305%。其中, 经营风险因子反映了中小型商业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风险;管理信用风险因子反映了中小型商业企业信用管理存在的风险;融资渠道项目风险因子反映了中小型商业企业融资渠道项目存在的风险。

使用Varimax法进行因子旋转后得到的因子负荷矩阵。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两端集中, 能更好地解释主因子。从表中可看出, 第一个因子与X1, X3关系密切, 第二个因子与X5关系密切, 第三个因子与X8关系密切, 第四个因子与X2, X7密切, 第五个因子与X6密切。这说明了7个指标对信用风险的影响不一样。

(三) 公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公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以5个公因子分别作为因变量, 以8个信用风险指标得分作为自变量, 采用回归法建立各公因子线性表达式。

(四) 综合评价模型建立及评价

根据上述旋转后的5个公因子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小型商业企业信用风险水平, 按照确定的每个公因子的特征值与5个公因子特征值之和的比值作为权重, 建立综合评价模型计算中小型商业企业信用风险水平综合评分。将综合评分能力从低到高的顺序进行排列, 然后按照四分数将信用风险分为高 (>P75) 、中 (P25~P75) 、低 (

五、结论及启示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未来几年, 我国商业企业融入全球经济供应链的趋势加快, 而对于中小型商业企业来讲, 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信用风险机制的作用以及融资渠道日渐丰富和银行和担保机构的操作趋向于正规化、市场化的条件下, 中小型商业企业合理管理信用风险, 建立信用风险指标评价体系及预警会走向更高、更深层次的发展。本研究基于中小型商业企业的角度出发, 其理论研究对中小型商业企业的信用风险的进一步优化, 以及评价和预警模型的构建具有指导意义。

摘要: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可以分为两大类, 预测性模型和管理性模型。我们选取反映经营业务风险、管理信用风险、融资渠道项目风险的8个信用风险指标来构建预警模型, 采取Bartlett\'s球形检验和Kaiser-Meyer-Olkin (KMO) 检验2种方法对8个指标进行适应性检验, 按每个公因子的特征值与3个公因子特征值之和的比作为权重, 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得出5个公因子能从不同角度反映中小型商业企业信用风险水平。

关键词:商业企业,信用风险体系,预警模型

参考文献

[1] 吕莹.物流金融业务风险体系的研究[J].价值工程, 2010 (7) .

模型体系循环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该冶炼造纸节能减排循环项目应用的专利技术为:

能量梯级利用:冶炼排出余热温度1200度—排出1000度高温空气,用于制浆;排出余热温度100度高温水蒸气用于造纸;置换出的热空气,可蒸发废液。

废物循环利用:冶炼产生的废气SO2,可以用制浆废碱水NaOH中和,实现治污的目的。治污废水中含有机物(C+H)化合物,蒸发浓缩后可用作冶炼的还原剂,可节约冶炼过程添加的还原煤,实现生产工艺技术节能。

本项目与传统工艺技术比较,有以下优点:节能,使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大幅度降低重污染工业的治污成本,实现清洁生产;能吸引投资,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丰收。

模型体系循环经济论文范文第6篇

股市的大范围波动,一方面是受各式各样的“不确定”因素影响,另一方面说明投资者的信心还存在不足。

《人为事物科学》写道,经济规律实际是人的行为规律,经济学是典型的人为事物科学。

笔者认为,市场经济管理需要把社会公众对经济前景的信心视为重要经济因素。换句话说,抓住了社会公众对经济前景的信心,就是抓住了市场经济规律的关键,就是抓住了经济规律作为人为事物规律的核心。管理经济就是管理人,管理社会公众对经济前景的信心。

从这个角度上说,信心是一个国家特殊的经济财富。

说白一点,公众信心决定社会投资和消费,社会公众对未来经济预期越好,信心越强,就越敢于投资、敢于消费;社会公众越敢投资、越敢消费,经济就越有活力,社会财富反而会因此不断积累。所以,社会公众对经济前景信心的不断强调,是整个经济良性循环的基础。反过来,就会成为恶性循环。

還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个国家国民的经济信心只能依靠每个人的力量汇聚成海,而且是自我实现。

例如,有些市场人士或者媒体非常关注“北上资金”,甚至把它当作A股市场风向标,认为流出就是“不看好”,流入就是“看好”。

实际上,按照深股通、沪股通的规则,境外投资者是在香港开设账户,然后通过券商通道直接购买A股。因此,只要是境外投资者卖出股票,钱立即回到香港账户,这样的流入流出就如同境内投资者账户,在资金与股票之间的转化是一样的道理。

目前,A股市场每日交易金额8000亿元左右,它意味着8000亿元现金变成股票、8000亿元市值的股票变成现金,在股市下跌的过程中,8000亿元交易金额当中有个几十亿元的境外投资者净卖出,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笔者认为,中国投资者要适应股市开放下的新情况,不要被一叶障目,看不到A股市场交易量从4000亿元增长至8000亿元的重大变化。

如果我们可以把民众对经济前景的信心当作非常重要的经济要素和财富,管理者就应该重视这一要素和财富,拿出更多的耐心、长一张更絮叨的“婆婆嘴”去和市场、社会公众沟通,这或许正是事半功倍、成本最低的市场经济管理方式。

责编:周琦

上一篇:铁路财务会计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乡村旅游发展措施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