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戏本土化管理论文范文

2023-12-06

影戏本土化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近年来,各国相继出台“云优先”战略,越来越多的文件在云环境中生成和管理。本文以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公共文件局的相关政策为例,在对政策的制定背景、框架结构和基本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该政策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就管理理念而言,凸显“超越前端的控制”和“双重融合”;就国家和地方层面的政策构建而言,应坚持前瞻性、系统性和应用性的原则;就准备采用云解决方案的组织机构而言,可通过风险评估、合规管理与完善云服务合同/协议等方式实现对机构文件资产的有效管理。

关键词:数字文件管理;云计算;风险评估;合规管理;云服务合同

1 引言

云計算是一种计算模型,实现无处不在、便捷、可通过网络按需访问的可配置计算资源池(如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程序和服务)。[1]它不仅具有按需服务、资源共享、易于扩展、高效便捷的特点,而且能够发挥降低成本、创造价值的集成优势。基于此,部分档案学者对云计算在档案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例如,黄新荣和谢光锋[2]提出了基于云存储技术的云备份方案;吕元智[3]将云计算应用于档案信息资源服务领域,构建了国家档案信息资源“云”共享服务模式;刘振鹏等[4]从业务需求和技术需求角度对基于云计算的区域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优势进行了详细分析。上述研究侧重“用”的层面,但涉及“管”的研究相对较少。随着业务系统逐渐迁向云端,海量文件在云环境中生成、存储,如何对这些文件进行有效控制和科学管理是档案领域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本文将通过对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公共文件局(Public Records Office Victoria,PROV)相关政策[5]的系统分析,梳理总结云环境中数字文件的管理理念、政策构建原则和策略制订方案,以期为我国提供参考借鉴。

2 政策分析

2.1 制定背景。2010至2011年,澳大利亚云服务的使用量急剧增加。2011年,包括澳大利亚税务局(Australian Taxation Office,ATO)在内的多家联邦政府机构使用了云服务。通过使用云服务,机构不再需要承担硬件和基础设施的资本投资负担,而且云计算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提供高效、灵活的ICT解决方案以及数据存储服务。维多利亚政府的云服务使用范围将会持续扩大,并进入新的领域。虽然采用云服务能够起到节约成本的作用,但风险往往与机遇并存,维多利亚政府应当确保自身所选择的任何解决方案都能满足有关公共文件的法规和政策要求,无论这些文件存储在哪里,都必须遵守PROV发布的强制性标准和规范。在此背景下,PROV制定了云计算政策,旨在明确云计算环境中的文件管理事宜。

2.2 框架结构。PROV有关云计算的文件管理政策包括1份问题报告(issues paper)、1份政策文本(policy paper)和2份指南(guideline)。PROV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首先将其以问题报告的形式发布,以便利益相关者能够参与其中,为其提供改进方向和建议。正式的政策文本则另行发布,同时也会将相应的修改表达在问题报告中。在发布正式政策文本的同时,也会附上具体的操作指南,旨在为云环境中的数字文件管理工作提供基本要求、操作流程和工具方法。

2.3 基本内容

2.3.1 问题报告:《云计算:文件管理事宜》。[6]问题报告《云计算:文件管理事宜》(Cloud Computing:Implications for Records Management)致力于获取关于云计算问题的反馈,这将有助于PROV确定文件管理解决方案和政策制定方向,而且可以确保PROV提出的对策建议是切实可行的。该政策不仅是PROV云计算系列政策的第一部分,而且也是内容最丰富的部分。它制定了维多利亚政府机构必须遵循的强制性标准,定义可能出现的问题,确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提出建议,同时邀请利益相关者对其进行评论,以便更多地了解与维多利亚政府相关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具体而言,涉及系统局限、管理风险、挑选服务商、服务商服务条款的局限、文件未经授权的访问利用、无法访问利用文件、跟踪与控制文件存储的困难以及对云服务实践维度的理解等。其中,该政策针对可能面临的问题提出的针对性建议极具参考价值,如表1所示。

2.3.2 政策文本:《云计算的文件管理事宜》。[7]政策文本《云计算的文件管理事宜》(Recordkeeping Implications of Cloud Computing)适用于所有受1973年《公共文件法》及其相关标准约束的维多利亚政府机构,涵盖了机构使用云计算过程中有关文件管理方面的决策。具体而言,它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是云计算决策应考虑文件的风险评估,二是云计算的使用必须遵循法律、标准、政策,三是云计算必须充分满足文件管理的需要。基于此,指南1《云计算的决策制定》(Cloud Computing Decision Making)[8]和指南2《云计算:工具》(Cloud Computing:Tools)[9]分别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流程、要求和工具。

首先是风险评估。机构在采用任何云服务之前必须开展风险评估,并考虑风险缓解策略,同时应将文件管理风险置于首位。与云计算有关的文件管理风险主要包括敏感信息(例如有关公民个人的信息)泄露以及无法在云端进行文件检索和文件丢失。通过风险评估会发现某些文件非常敏感或有价值,因此不宜在云中存储;而其他文件则可以存储在安全性较低的云中。

一般来说,风险评估包括三个步骤。一是识别并列出风险。通过利益相关者咨询、风险分析和场景规划来捕捉所有的相关风险是评估的重要内容,尤其要注意风险识别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指南2以“风险评估模板”的形式列出了可能的风险要素,包括敏感文件未经授权的访问利用、公开可获取文件未经授权的访问利用或再利用、无法对文件进行访问利用、文件管理不充分(包括元数据)、未遵守维多利亚的隐私法、未遵守维多利亚的法律和强制性政策、未遵守PROV的标准、数据挖掘或抓取与版权保护,模板格式如表2所示。二是利用风险矩阵,根据风险发生可能性和后果(即危害)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价,由此可以直观地看出风险要素及其优先级之间的关系。在对风险

要素进行排序时,既要尽可能地使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也要从过去的实践案例中汲取经验教训。三是明确有效的风险补救措施,例如修改审计协议、增加新的合同条款、制作重要文件的备份等。选择补救措施的标准应当是完全消除风险或是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可管理的水平。

其次是合规管理。在任何业务环境中,机构文件的生成、管理、保存和处置都会受到监督管理和政策的规范约束。因此,机构在进行云部署时,有必要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的要求进行梳理总结。一是要充分理解与机构文件管理有关的要求,既包括联邦和州层面的规定,也包括行业或机构内部规定,例如PROV的保管与处置规定。这些文件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可通过“文件地图”(Document Map)的形式予以呈现,如图1所示。其中,需要考虑的主要领域包括公共文件要求、隐私要求、信息自由法和文件泄露要求、透明度与问责要求、安全要求、证据和证据完整性要求、文件处置和防止非法销毁与处理以及版权保护等。二是要识别支持合规性的关键问题。在与云服务提供商的洽谈过程中,应将繁琐的需求清单转换为简洁的问题列表。例如,与其向云服务提供商展示一整套的信息隐私原则,不如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即“你们如何保证我们的数据没有发生未经授权的浏览、修改或删除”,这种方式较为容易实现基于有效理解的合规性保障。

最后是签订完善的云服务合同/协议。在与云服务提供商签订的合同或服务等级协议中,应包括充足的约束性条款,以便能够为机构文件提供其所需的保护措施。具体而言,应当明确谁拥有文件、文件的利用要求(例如谁可以检索文件、何时检索、以何种方式、是何原因等)、安全与隐私、司法辖区与地理位置等。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在合同或协议中明确机构拥有文件的所有权,包括业务文件、元数据、知识产权和版权。在云服务提供商和机构的双向关系中,机构应当是合同和文件的控制者,能够决定文件处理的目的和方式;而云服务提供商的角色应被定义为处理者,即根据机构的要求对文件进行处理。指南2从所有权、文件管理、处置、利用、存储、安全、审计、隐私、机密性、合同终止与数据返还、司法辖区、违约时的补救措施等角度制定了“合同对照清单”(Contract Checklist)。此外,如果可能的话,在签订合同或协议时,也可寻求独立的法律援助。

3 启示与借鉴

3.1 管理理念

3.1.1 “超越前端的控制”。在文件從生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的全生命周期中,生成阶段属于前端。PROV通过制定云计算政策,对政府机构的文件管理活动进行规范和约束。这种规范和约束不是针对云端正在形成的文件及其管理活动,而是从机构云部署阶段就已经开始,即在云应用论证过程中嵌入文件管理需求,因此可将其称为“超越前端的控制”。而与之相比,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现状

来看,我国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前控意识均十分薄弱,这与文件和档案分阶段管理的体制和传统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档案部门在政策制定时,既要关注云计算在档案领域的应用,也要注意前端业务流程中文件及其管理活动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如果云端生成的各种类型的业务文件无法得到妥善管理,档案部门就可能面临资源流失的风险。

3.1.2 “双重融合”。所谓“双重融合”,是指文件管理与信息管理、数据管理的融通以及与业务流程的融合。就前者而言,体现在政策的术语界定中,文件(record)、数据(data)和信息(information)均指代公共文件(public record)。也就是,在PROV的政策制定过程中没有明确区分文件管理、数据管理、信息管理,也没有将文件的范围局限于公务文件,这与澳大利亚政府信息治理框架和数字连续性的要求是一致的。就后者而言,PROV将文件视为业务活动的原始记录(即业务资产)进行管理。在机构采用云解决方案过程中,文件管理要求是需要重点考量的要素。我国档案部门在政策制定和业务指导过程中,也要在加强前控意识的前提下不断推动文件管理与信息管理、数据管理和业务流程的互动与融合,推动云环境中文件管理的有序、有效开展。

3.2 政策制定。PROV云计算政策所具有的前瞻性、系统性和应用性能够为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借鉴。

一是前瞻性。云计算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06年,真正开始普及推广是2010年以后。PROV意识到维多利亚政府采用云服务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并认为文件管理要求是需要予以考量的重要内容。随着组织机构业务活动逐渐向云端迁移,越来越多的文件在云環境中生成,这些文件面临着来自供应商、文件管理本身的一系列风险与挑战。在此背景下,PROV适时地出台相应政策对文件管理活动进行指导和规范,具有前瞻性。而我国至今也没有出台有关云环境中的文件管理政策或指南。相对而言,我国档案领域更关注技术的应用问题,而较少关注技术所带来的新型文件或前端的文件管理问题。因此,有必要尽快制定相关政策,明确政府部门在云部署时应予以考虑的文件管理要素。

二是系统性。从宏观层面来看,PROV云计算政策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体标准政策体系框架的有机组成,和其他法规、政策、标准具有一致性。从图1的“文件地图”以及政策所附参考文献中可以看出与之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从微观层面来看,虽然PROV云计算政策的正式文本篇幅有限,但与之配套的两份指南则从流程要求和工具方法两个维度为云环境中的文件管理提供了针对性指导,能够确保政策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此外,在政策正式发布之前,还有一份详尽的问题报告,对云计算概念本身以及与之相关的文件管理问题和对策建议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可以与正式的政策文本相辅相成。因此,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仅要注重政策本身的制定与发布,还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反馈和相关配套指南、工具的出台,也要考虑与既有规范性文件的协调一致。

三是应用性。除正式政策文本的规定较为宏观之外,问题报告和两份指南的建议对策均来自最佳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应用性和可行性。尤其是指南2提供的风险评估模板、风险矩阵、数据要求对照清单、合同对照清单以及“文件地图”等,机构在使用时只需结合自身实际进行适当补充完善即可。此外,这种应用性也体现在政策制定流程中,在问题报告发布之后和正式政策文本出台之前都会向利益相关者征求意见,以确保政策的要求能够反映机构的实际需求。

3.3 策略制定。在PROV发布的云计算政策中,最核心的三个数字文件管理策略就是风险评估、合规管理与合同管理。首先是风险评估。政府、企业等组织机构在采用云服务、部署云应用时必须进行风险评估,文件管理需求应作为整体风险评估框架的组成部分予以考察,加以识别和分析。PROV的政策提供了完整的流程和分析模板,可供参考借鉴。同时,在国内,云环境中文件管理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安全性缺乏保障,安全问题已经成为阻碍云计算在文件档案管理领域推广的重要因素。因此,机构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尤其需要注重对潜在的安全风险和有效的防范措施进行梳理总结,保障云端文件的安全可靠。其次是合规管理。无论文件处于何种环境之中,都必须遵循与文件档案管理有关的规范要求,合规性是机构文件管理活动的基本要求。因此,机构有必要系统梳理与云计算有关的规范性文件列表,同时摘录出其中的具体条款,最好能够以“文件地图”等可视化形式呈现。最后是合同管理。书面协议既可以保护协议双方的正当权利,又能规范双方的承诺和行为[10]。在与云服务提供商签订协议时,需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签订的云服务合同或服务等级协议必须体现有关文件档案管理的要求;二是机构要采用一定的措施对云服务提供商的合同履行情况监督检查或审计,以确保有关要求得到落实;三是在签订合同或协议前,可以对云服务提供商开展尽职调查;四是在必要情况下可寻求法律支持。在制定合同模板或对照检查表时,也可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或InterPARES项目的相关成果。

4 结语

对政府、企业等组织机构来说,云计算的出现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云部署过程中可能会带来文件的失控、失存、失真、失信、失用等风险。与基于本地部署的数字文件管理相比,云环境中的文件管理不仅是平台与环境的转移,而且涉及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的变革。就管理理念而言,前端控制的需求更为强烈,文件管理与信息管理、数据管理、业务流程的融合趋势更为明显。就管理模式和方法而言,由于文件在云端生成,远离机构的控制,因此对文件及文件管理行为进行监督、审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风险评估、合规管理与合同管理成为控制云中文件资产的有效手段。本文以PROV云计算政策为例探索云环境中的数字文件管理策略,但采用单一政策文本进行研究不可避免地受到样本自身的局限。在后续研究中,可进一步丰富案例样本,从中提取共性的理念、模式、工具与方法并针对我国实际进行本土化探索。与此同时,在进行实践经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也要从更高的理论层面对云中文件管理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参考文献:

[1]The NIST Definition of Cloud Computing.[EB/OL].[2018-11-08].https://nvlpubs.nist.gov/nistpubs/legacy/sp/nistspecialpublication800-145.pdf.

[2]黄新荣,谢光锋.云存储环境下的档案异地备份[J].档案学通讯,2011(6):69-72.

[3]吕元智.国家档案信息资源“云”共享服务模式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1(4):61-64.

[4]刘振鹏,王坤瑞,卞昭玲,等.基于云计算的区域电子健康档案服务系统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2(4): 17-20.

[5]之所以选取PROV的相关政策,是因为其在电子文件管理领域的丰富经验,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影戏本土化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目前我国还没有明确定义管理会计。本文认为, 管理会计是指通过对各门学科, 如计算机学、运筹学、统计学、现代管理方法等的综合运用, 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 以便更好的提升企业的经济价值和效益的内部管理活动[1]。

2 管理会计本土化的必要性

2.1 我国经济转型的必然结果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速度越来越快, 制造业劳动成本的不断上升, 第三产业的比重将逐渐增加, 粗放型的经济模式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将越来越小, 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 必须加强内部管理。

但是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在国际上仍处于落后水平因此我国迫切需要通过管理和科技创新创造效益, 管理会计在战略制定、经营决策和商业运营方面要有新的突破[2]。管理会计能够有效的评价企业过去、分析企业现在、预知企业未来。能够有效帮助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分析,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能够促进企业资源合理优化配置,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水平。

2.2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企业若想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在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中, 不断保持自身的的发展优势。而保持自身优势的基础是认清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 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发展战略。管理会计就是利用财务知识来帮助企业管理者了解企业日常情况并作出正确的决策。但是, 目前我国管理会计引进晚, 研究仍处在初级阶段, 很多都是直接借鉴西方的理论知识, 并不符合我国企业的实际。

3 管理会计本土化的可行性

3.1 国家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2014年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 确切地提出了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目标:“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 争取3~5年内, 在全国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人才;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 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基本形成, 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基本建成, 管理会计人才队伍显著加强, 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管理会计咨询服务市场显著繁荣, 使我国管理会计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从这些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对于管理会计的重视。管理会计在政府的引导下也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2 企业更加注重管理会计

国内很多企业都没有管理会计的这个岗位, 但是很多人从事管理会计的工作, 比如内部控制、风险识别、成本预算等。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 目前一些大型公司已经开始成立管理会计部门, 设置专门的管理会计岗位。管理会计这一职业也越来越受重视, 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 (CMA) 证书也逐渐被一些公司所认可。

4 管理会计本土化的实施建议

4.1 准确把握《指导意见》内涵

社会各方应该根据《指导意见》的精神, 为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政府应该鼓励管理会计的发展, 为其顺利发展铺平道路。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 为管理会计人才提供合适的岗位, 让其有用武之地。高校应该注重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 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管理会计人才。同时, 也可以加大管理会计的科研投入, 为管理会计在我国本土化进程中奉献自己的力量。

4.2 理论界与实务界齐发力

理论界应该加快理论研究, 建立起适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的管理会计准则规范。实务界应该不断加强管理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 加强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并跟上理论界的步伐, 将理论界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当中, 并将实践中得到的问题及时反馈, 用理论指导实践, 实践发展理论, 促进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发展。

结束语

管理会计作为会计的一门分支, 能够为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决策从财务方面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 其作用不容小视。管理会计本土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但其过程会比较漫长, 需要各方的配合与不断努力。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我国企业要想更好的发展, 必须加强内部管理, 基于此管理会计受到社会各界更为广泛的关注。但是, 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都是借鉴国外的经验, 缺少中国特色。本文从管理会计在中国本土化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分析, 并提出关于其本土化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管理会计,本土化,经济转型

参考文献

[1] 赵子越.关于管理会计的创新及发展研究[J].价值工程, 2014 (23) :188-189, 190.

影戏本土化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乡村中的建筑改造和设计与城市中的设计有很大的区别,乡村建筑设计是基于本土思考的设计,更是思考本土乡情重塑的设计。应在乡村传统文化环境、传统文脉语境,以及传统建筑营建技艺中思考乡村建筑设计的独特性,在本土設计的思想下实现乡村建设的“在地性”。这样一方面可以推进乡村建设与乡村复兴,另一方面也是本土乡情的一次重塑。本文通过对福建省福州市寿山乡前洋村“抱山楹居”改造设计的分析与研究,为今后的乡村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与尝试。

关键词:乡村建设;本土设计;本土乡情;重塑;前洋村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20.03.014

Remodeling the Local Nostalgia under the Same Roof: Rebuilding Design of \"Bao Shan Ying Ju\" in Qianyang Village, Shoushan Town, Fuzhou City

SUN Yan, WANG Yilin, DENG Tuo

引言

当前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仍在加速,但随着城市化而出现的种种弊端也不断涌现,在这种背景之下,人们逐渐将目光由城市转向乡村,而乡村中独有的本土乡情逐渐成了人们对乡村最美好的期待。因为经济的繁荣虽然带给了人类极为丰富的物质享受,但精神享受却有不断远离的感觉,人类开始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因而产生对体验乡村生活的渴望[1]。随着近年来乡村建设工作的不断开展,很多乡建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乡村的价值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但在这一过程中也有一些不符合乡村本源的工作思路与方法,很多乡村仍然按照城市建设的方法来进行乡村建设,给当前的乡村带来了很多值得反思甚至是留下遗憾的地方。这样的乡村不但失去了本土乡情,而且自身的发展也陷入了两难境地,村庄处于新一轮凋敝状态。如何能寻找出一条更加适合乡村本源的乡建方法,寻找出一条重塑本土乡情的乡建之路,既能实现乡村面貌的更新,更可以促进乡村本土乡情的重塑。福建省福州市寿山乡前洋村“抱山楹居”民居改造设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对乡村建设思路的一次尝试。

1项目现状分析

1.1复杂的建造历史

寿山乡前洋村距福州市区56公里,西面与闽侯县竹岐乡溪南村接壤,东接溪坪村,北邻丹云村,南依赤岸村。寿山乡前洋村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中尤以寿山石文化最具代表性。本次改造的民居建筑是位于前洋村东侧入口的七栋相互比邻的乡村建筑。通过实地踏勘和对既有资料的研究,项目团队强烈感受到此次改造设计的困难。首先用来改造设计的七栋建筑均较为残破,每栋建筑的建造年代都有所差异,采用的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体系也不尽相同。有的是20世纪50年代修建的夯土建筑,有的是修建于90年代初的平屋顶砖混结构,最多的是修建于60~70年代的双坡瓦屋面砖木混合结构。因此整个项目的每栋建筑都呈现出了不同的建筑风貌与特点。其次由于原建筑都是村民自己生活使用,在建筑功能上也仅以住宿、厨房、厕所等生活必需为主,几乎没有公共使用空间。更为复杂的是由于之前的建设都是由村民自主完成,因此在建筑层数与建筑高度上缺少统一的规划管理,造成有的建筑是2层,有的建筑是4~5层,建筑高度之间相差6~9米,并且很多较高的建筑物修建在临道路一侧,将内侧的2层双坡顶建筑完全遮蔽,造成了一个复杂而混乱的整体形象,为项目改造设计带来极大地困难(见图1)。

1.2割裂的社会关系

乡村的乡情文化一直是维系中国乡村的内在纽带,社会文化因素与传统村落的产生、发展和变迁息息相关[2]。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中这根隐形的纽带已经荡然无存。原来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一家人,隨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分裂成了若干小的家庭。

前洋村改造项目的七栋房屋的户主都是吴姓,据当地居民口述,都是从一个吴姓大家族中分化而来,至今人们还互相以叔婶相称。但是由于社会发展及宅基地制度的变化,前洋村的村民已经由一个大家族分化为一个个的小家庭,这种变化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传统乡村中本土乡情逐渐缺失的一个表现。这种改变的结果就是,每家的房屋都是独立修建的,相邻的家庭即使同属一个家族,在修建房屋时也会退让出一定的距离。这一方面是为了在用地与产权上能够更加清晰;另一方面也是乡村内在亲情与伦理关系断裂的外在表现。研究民间住宅就得研究人们如何建造住宅,如何使用住宅。研究住宅,就得研究整个社会[3]。乡村不同于城市的内在精神就是其传统的亲情伦理和浓厚的本土乡情,但是在前洋村改造项目中随处都可以感觉到这种本土乡情关系的割裂。如何通过改造设计重建这种本土乡情的联系,也是这次设计重点思考的方面。

1.3民宿与乡村的协调

民宿是需要提供兼具乡村景观和休闲功能的场所,将乡村民居改造成民宿,除了满足使用者的住宿要求外,还需要提供各种乡村公共空间供人们精神上享受与放松。因此前洋村民居改造项目还需要协调民宿开发与乡村建设的关系,将民宿的开发建设与乡村振兴融为一体。

前洋村距离福州市较远,属于开发较晚的乡村,很多市政基础设施都还不完善,因此旅游性质的民宿开发作为前洋村乡村振兴的契机就显得尤为重要。民宿开发建设如何能同时促进乡村的整体发展,带来共赢的结果,也是项目改造的指导方向。项目现存建筑都是村民住房,除了能部分改造成民宿的住宿功能外,几乎无法提供更多的满足民宿项目需要的公共功能配套空间(见图2)。但民宿的建设作为前洋村乡村振兴的重点,也需要能同时促进乡村的整体发展,为乡村自身提供一定的公共配套功能,因此需要将民宿的修建与乡村的发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通过民宿的改造带动整个前洋村乡建的发展,改善乡村生活环境。

2设计理念思考

2.1本土乡情的重建

乡村的人文与自然结构,是乡村日积月累的财富,是乡村最大的价值所在。乡村重视人与人的亲情关系,有一股热血的互助精神[4]。当前的乡村建设除了对乡村物质环境的改造外,更重要的是重塑乡村乡土情怀。前洋村原有的住房大多是村民自行营建,主要是为了满足村民日常生活使用需要,缺少有特色的公共使用空间。同时,由于历史与发展的原因,原有多个家庭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生活状态不复存在,乡村中彼此照应、互相帮扶的传统乡情渐渐淡薄,因此重建这种相互关联、相互帮扶的本土乡情也成了乡村建设中一个内在的需求。

前洋村项目可利用场地有限,每栋建筑的面积均在400平方米左右,除了满足民宿的住宿要求外,几乎没有多余的空间进行改造利用,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建筑临道路一侧的空地分别增建部分使用空间,将阅读、休闲、茶吧等公共使用功能分散布置,将整个项目考虑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将其分成七个独立的民宿进行打造。这样的整体性考虑不但从物质环境与使用功能上将其连成一个整体,而且在住户使用心理上也将其联系成为一个整体。通过多个公共空间的分散布置,人们的生活再次被整合在一起,传统乡村中相互帮扶的本土乡情也有了生根发芽的土壤。因此这样一个整合的乡村联合体不但是建筑的整合,也是传统本土乡情重塑的基础(见图3)。

2.2传统营建的传承

在对传统乡村的老建筑进行改造设计时,如何改造和利用原有建筑一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乡村的改造营建不应该是拆除性的重建,而应该是对建筑本身的挽留与复归,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乡村的历史文脉在乡村的发展中传承下去,这不但是对传统乡村建筑营造的传承,更是对本土家园的肯定与自信。前洋村改造项目中,每个建筑的修建年代与材料均有所差异,这一方面增加了改造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改造后的丰富性。通过对每栋建筑的结构体系、营建方式、建筑材料等的细致分析,我们认为在改造过程中,应更多地采用原有建筑的营建方式,对能保留利用的结构构件进行修复设计,保持其原有的形式;对不能利用的部分,在其内侧加设新的结构支撑体系,将原有的墙体作为填充墙或者围护墙使用,保持建筑的原有风貌;对完全新建的部分则尽量选择与原建筑相同的材料与营建方式,尽力保持建筑的风貌整体性。通过这种传统营建方式与当代建筑技术的结合,不但可以确保建筑改造后的安全性,也是对前洋村传统建筑营建文化的保留与传承,更是对乡村传统乡情的一次追忆。

2.3本土文脉的表达

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在乡村建设与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普遍的观点,一方面认为乡村中用传统建筑方式营建的老房子代表着贫穷与落后。另一方面又希望在乡村的建设过程中能够突出乡土文化的特点,在建筑上增加各种夸张的建筑文化符号与造型。但乡村中的建筑和建筑设计与城市中的情况有着很大的差距[5]。这种做法不但无法实现对本土建筑文化的表达,而且更是对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表达的破坏。

传统建筑文化是人们利用本地可得的一切资源,历经千百年的摸索,逐渐形成的一系列建筑营建模式,是一种基于本土文脉的建筑表达。它应该来源于乡村本土、来源于此时此地的物质环境与文化传统,是一种以传统乡情为基础的本土文脉。传统的中国文化是土地里长出来的,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需回到地域的起点[6]。因此,在前洋村民居改造项目中,不应采用一些非本土文化的符号类装饰做法,而是应该首先从其本土建筑文脉出发,尊重其本土建筑的营建特点,对其进行优化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项目建设与乡村整体振兴达到统一,才能让乡村建设发展与本土乡情重建达到统一。

3设计实践应用

3.1整体屋面的采用

在前洋村民居改造设计中,为了能在有限的用地与现状建筑中营建出更多的公共使用空间,将整个项目打造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重新建构已经割裂的本土乡情,就需要采用一种具有整体性意向,并符合本土建筑文脉的象征符号。在建筑的形式与内容之间建立起一种实质性的因果关系[7]。因此一个整体的、连续的屋面是实现这一设计理念最有效的建筑符号(见图4)。

作为一个房子,除了屋顶的瓦片,还有墙体和地面及内部的家具,这些构件都要以轻和少为原则[8]。通过一个整体的屋面将项目的墙体、地面、空间等均轻巧地覆盖在同一个屋檐之下,屋面成了项目最显著的建筑符号。整体屋面顺应建筑的高度变换与场地高差的不同形成起伏、飘逸的效果。尤其是临道路一侧,屋面在此处随着地势与建筑的布置高低变化,形成一个丰富而具有趣味性的建筑空间效果。这种连续屋面形态布置的随意性,一方面是对项目场地及建筑的呼应;另一方面也是对前洋村传统建筑屋面中自由、飘逸精神的继承与发展。通过一个整体性屋面的设计,不但为建筑提供了一个符合功能要求的本土设计符号,而且在带给项目一个显著外观效果的同时,还可以唤醒人们对过去那种相互扶持、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本土乡情的追忆(见图4)。

3.2内外空间的设计

将乡村老建筑改造成民宿使用,除了满足精神上的需求,还必须考虑民宿经营的具体要求。其中住宿的私密性是民宿设计中重要的一点,民宿除了提供一些公共空间外,还需要提供一些个人的、私密的空间,使得在民宿居住的人们能够彻底放松心情。因此在前洋村民居改造设计中,我们将建筑的空间划分为对内与对外两部分来设计。

我们设计了两条主要的流线,临道路一侧设计为公共开放流线,供公共人群甚至是村民通行、休闲使用;项目临山体的一侧则设计了一条供住宿客人使用的内部流线,这条私密的内部流线只有住宿的客人可以到达,形成了严格的内外空间划分(见图5)。

在建筑空间设计上,将临道路一侧的屋面空间、新建空间作为项目公共空间使用;而将改造成住宿功能的原建筑、临山体一侧的客人通道一起划分为私密空间。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之间通过内部庭院来进行联系,形成了一种既相互分隔又有机联系的空间体系。这种流线与空间的划分方式,不但满足了改造后民宿使用功能的要求,实现了对现有建筑空间的改善。而且原建筑、新建建筑,以及临街的休闲空间与整体屋面一起形成了一个具有乡土意味的传统建筑院落空间。人们可以从中体验到廊道、院落、屋檐等本土建筑文化的空间氛围(见图6)。

3.3本土设计的表达

在传统乡村环境中进行建筑设计,不论是改造还是新建,都必须面对新与旧的关系问题,这是当前乡村建设与乡村民宿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采用哪种对话的方式来处理这种矛盾与冲突,其实不是一个可以轻易解答的问题,因此基于地域乡土的本土设计思想成了我们设计实施的重要理念。

前洋村项目处于一个传统的村落之中,不论是建筑形式、环境关系都与整个村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不但改造的建筑需要与其环境保持一致,新建的建筑同样需要能够融入到乡村聚落的环境中去。在项目的设计中,我们力求退让与谦逊,不强调设计师个人手法的显现,在具体设计中依据本土设计的原则,选用当地的材料和工艺进行原有建筑立面的改造,使改造后的建筑既有新的气息,又贴近乡村生活。在新建建筑中,采用相对柔和的对话方式,在基于本土乡村建筑形式的基础上,适当应用玻璃、木材、镂空砖墙等建筑材料,减少新建建筑与原有建筑的冲突与矛盾,使得新修建的建筑平静而谦逊,完全融入乡村本土的建筑空间与建筑形式中去,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种本土设计的手法,来唤醒乡村中内在的本土乡情(见图7)。

4结语

乡村中的建筑改造和建筑设计与城市中的设计有很大的区别,乡村建筑设计应该是基于本土思考的设计,更应该是思考本土乡情重塑的设计。我们要在乡村传统文化环境、传統文脉语境及传统建筑营建技艺中思考乡村建筑设计的独特性,在本土设计的思想下实现乡村建设的“在地性”。这样一方面可以推进乡村建设与乡村复兴,另一方面也是本土乡情的一次重塑。福州寿山乡前洋村“抱山楹居”项目设计正是在本土设计理念下,通过乡建设计来重塑本土乡情的一次思考与尝试。

参考文献:

[1]德村志成.从乡愁、乡创、乡建谈乡村旅游与民宿发展问题[J].小城镇建设,2017,35(3):24-25.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7.03.007.

[2]曹迎春,张玉坤.中国传统村落评选及分布探析[J].建筑学报,2013(12):47-48.

[3]陈志华,李秋香.中国乡土建筑初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00.

[4]朱有志,陈文胜.中国乡村建筑[M].北京:红旗出版社, 2010:169.

[5]何崴,陈龙.关于乡建中建筑和建筑设计的几点思考[J].小城镇建设,2017,35(3):51.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7.03.011.

[6]王蔚.溯本于土,求道于耕——崔愷建筑30年评述[J].时代建筑,2015(1):72-73.

[7]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95.

[8]崔愷,沈一婷,郭海鞍.推演与容错——从一个起点的改造到一座乡村的复兴[J].建筑学报,2017(7):45.

上一篇:拉图尔科技哲学论文范文下一篇:牟宗三中国哲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