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业学分析论文范文

2024-02-11

语文作业学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课堂教学在目标的制定、活动过程的设计、研学单的分析、知识结构化这几个关键层面围绕深度学习精细化操作,一定能构建成为促进深度学习发生的课堂。构建基于课前研究而展开的课堂自主学习,为促进学习而教,真正将学习这个过程指向“深度理解”,指向“学生的深度思维、高阶思维”。学生的数学思维决定教学的进展,决定师生互动的方式。这是“为学习而教”的教学理念,它倡导遵循认知规律与课堂教学规律,循认知起点、抓学科本质、落核心素养,它发展的是让学习真实发生的深度思维,是学生自主的分析、评价、创造的思维,它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

【关键词】学生 认知 深度学习 学科本质 策略

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对“深度学习”的定义:“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

由此可以理解为:学生的深度学习一定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要有学生的深度学习,必先有教师对教学的深度设计。 “教”是为“学”服务的,“学”是“教”的目的。深度学习活动是以理解为基础的探究型学习活动,指向关键问题的解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解释、举例、分析、总结、表达、解决不同情境中问题等,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建构性活动,创造对新知的理解,为学生创造经验与新知之间的冲突,促进学生将新知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有“深度”的学习活动是什么样的?是与深度学习目标相匹配,让学生参与挑战性任务,关注学生多种学习倾向的活动。深度学习目标是什么样的?是指向学生思维习惯养成和实际应用能力提升的目标,反映学科本质及思想方法,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和灵活应用的知识、技能、策略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以下是笔者就體现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

一、课堂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提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该是以“把握学情为首要,以精心设计为抓手,以顺学而导为中心,以有效评价为依托”。深度学习一定符合余文森教授提出的“以学定教,以教导学”,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才是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因此,在充分把握学情的基础上以学定教,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是以学定教、以教促学。

把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实施教学的依据,把学生的实际认知作为教的起点,把学生的发展目标作为教的方向。把握了起点和方向,教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是名副其实的以学定教,才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持续提高的教,才是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形成的教。

但实际的教学中“以学定教”方面存在如下的问题:

1.不清楚教学目标,理解不够,内容把握不精确。

(1)教学目标模糊不清,目标不准或过高。

(2)教学内容把握不准。

(3)教学内容选择不精。

2.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脱节。

(1)形式化、固定格式的教案缺乏反思与修改。

(2)忽视过程教学的设计。

因此导致“以教促学”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1.调控、指导学生低效。

(1)指导时机把握不当。

(2)指导不够清晰明白。

(3)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调整指导方法。

2.“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大多是无意义的问题,为提问而提问。

二、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策略

(一)目标的制定

学习目标要清晰反映学科的本质和思想方法,指向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和灵活应用的知识、技能、策略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指向学生思维习惯养成和实际应用能力提升。深度学习目标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前提知识、思维水平、情感态度等,从学生的基础、兴趣、需求和问题出发,提出和阐释学习目标。最理想的方式是学生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例如:课堂中研学单的设计体现较为明显,传统的研学单是教师制定好目标和探究的方向,学生只要按照教师的设计操作完成即可。这样必然导致思维含量低下,与深度学习、深度思维背道而驰,真正的研学单应该体现学生参与挑战性任务,考虑学生多种学习倾向的活动,让学习真正发生。学生自主地分析、评价、设计目标,学生的这种参与及思考是深度思维,是创造的思维。

例:下面的研学单与传统活动单、学习单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列起到了认知榜样的作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而后面的研究目标、研究路径是学生自己设计的。需要研究什么、研究几类,是学生依据自己的认知来制定好目标和探究的方向的。

指向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目标一定是期望学生掌握反映学科本质的、最有价值的理论、思想、概念、技能、策略、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数学学科的本质是“对基本数学概念的理解;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把握;对数学特有思维方式的感悟;对数学精神(理性精神与探究精神)的追求;对数学美的鉴赏。”因此要关注学习主题的内容是什么(知识)、如何做(方法)、为什么(目的)、如何交流(形式),从而掌握学科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

例如,“分数除法”深度学习目标就是逐步形成研究运算的基本方法:对象,法则,算律;初步体会运算的本质:映射;初步体会运算的作用:产生新对象,新运算,解决新问题,建立系统联系,突出通性。

学习中需要系统考虑知识的来龙去脉,比如知识上下位的关系,知识的系统构建,知识间的本质联系。

深度学习目标一定要指向“高级”思维能力:追求理解、评价、迁移、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培养。如“分数除法”制定的课时目标:

1.学生能从多角度探究经历观察、猜想、归纳、概括等方法形成分数除法运算的法则,能清晰、准确地进行原有方法与法则之间的转化,自主建构与法则之间的联系。

2.学生经历分数除法法则的探究过程,体会运算法则研究的一般规律。

3.经历多角度探究分数除法法则的过程,能理解分数运算的产生是生活的需要以及数学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学生理解分数运算的产生是生活的需要以及数学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更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能够清晰、准确地进行原有方法与法则之间的转化,自主建构与法则之间的联系,就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综上所述,深度学习目标的制定,必须基于知识的功能价值分析(素养发展价值)、基于学生学习进阶分析、基于学生前测数据分析和结合学科能力要素框架。

(二)活动过程的设计

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的本能不是思考,而是记忆。大脑的思考力就像一团很难被锻炼的肌肉,很弱,一旦使用就会感觉很累,就想停止这样的锻炼。当我们发现我们的大脑是不愿意思考的,我们大脑的本能不是思考,而是记忆的时候,我们就不能不想:如何让学生们愿意思考,该如何让学生们能够很深入地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创造一定的学习活动情境。

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决策、组织与实施均建立在教师对学情认知的基础上。教师对学情认知的理解如何决定了教学的走向与质量。活动设计要符合课堂教学内在逻辑,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设计围绕学科核心内容组织起来的、对现实生活有意义的、促进学生持续探究的学习活动主题,设计能促使学生主动解决挑战性问题的学习活动。这是深度学习的有效抓手,为学习而教的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是研学单的设计。

一份高质量的课前研学单,能够真正聚焦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切入点,因此,教师要通过考虑这些过程教学承载的不同作用(问题的发生过程;探究知识、规律的形成过程;知识的应用过程;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交流互动过程;实验的操作过程),在这些方面进行创造性设计,研究设计学生亲身经历的教学过程,进行过程教学。

比如,下面的研学单,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轨迹与认知经验。

学生在利用已有经验解决上面问题所呈现的实际过程,就能作为以学论教的资源。需要注意:活动设计一般是低结构,便于学生参与挑战性任务,利于形成高端思维;活动设计要符合课堂教学内在逻辑,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比如,在認识长方体的教学中,下面的研学单,学生在工具的支持下,对信息进行深入加工后,提出的问题水平会更高。

1.请你设计一个长方体,在表格中写出这个长方体的六个面的长和宽。

2.做一做:按照你的设计描画出长方体的6个面,并剪裁粘贴成一个长方体。

3.想一想:在制作的过程中你发现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产生了什么问题?

这些研学单的作用就是用高阶问题助推思维发生,高阶问题就是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就是具有高阶思维价值的问题,也就是能够引领学生的思维向深处、向远处去扩展的问题。没有思考就没有深入,没有思维就没有发展和创造,没有思维力也就没有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学会从事情的本源开始思维,这是每一个学科的责任。

(三)研学单的分析

一节课的关键环节,最能体现以学论教促使学生思维提升的抓手,就是对研学单的深度分析和有效利用。

比如,“用有序数对确定位置”一课,科学组合学生的研学单的生成,抓住学生知识生长点,能使学生深度理解确定什么、怎么确定。

不断进阶的过程基于学生研学单的科学组合,促使了学生的深度思维、学习真实的发生。

知识结构化:把所学的知识按照其内在的逻辑联系的方式和秩序组合起来,使知识由繁杂变成简化概括,使学生对知识的体系和结构产生形象化的感觉和认识。比如,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放进一个表格,这个表格就是知识的结构化。我们板书使用的思维导图其实也是知识结构化的一种形式。比如,下面的板书是把数学推理方法结构化,其中的视点为“推算”。

知识结构化有利于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深度处理知识信息、深度重塑逻辑结构、深度探寻价值意愿,从而促进知识内容和学习过程的整合,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并迁移利用。

课堂教学在目标的制定、活动过程的设计、研学单的分析、知识结构化这几个关键层面围绕深度学习精细化操作,一定能构建成为促进深度学习发生的课堂。

三、构建单元主题的深度学习

围绕学科核心内容组织起来的、对现实生活有意义的、促进学生持续探究的单元学习活动主题达成什么“深度”的目标?学生从单元主题学习中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结果?将单元学习主题、学习活动和评价密切相连,形成完整的学习系统,需要从以下环节深入分析:

(1)确定单元学习主题一定要基于真实问题解决,基于学科核心任务,关注发展学科核心素养。(2)单元学习目标能反映学科本质及思想方法,能够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和灵活应用的知识、技能、策略和情感态度价值观。(3)单元教学活动设计要依据学习主题与学习目标,结合学生的学习经验(认知、能力)与生活实际,关注活动的挑战性,指向学科综合运用能力,尽量激发学生兴趣。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探究型学习活动,指向关键问题的解决,为学生创造经验与新知之间的冲突,促进学生将新知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实现有意义的学。(4)设计持续性评价方案要基于深度学习、项目学习理论制定与使用评价工具,在多元评价与开放式评价中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持续地提供清晰的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的过程。

在具体的实践中,可以按照如下基本流程:

这样的单元教学,便于准确把握单元在学科中的本质和育人目标;能从整体到局部进行系统定位;能明确每一微单元为大单元目标应做的贡献。围绕“主题”把课程内容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将有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认知模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循认知起点、抓学科本质、落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在面向学生层面:深度学习目标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前提知识、思维水平、情感态度等,从学生的基础、兴趣、需求和问题出发,提出和阐释学习目标;在指向学科本质层面:深度学习目标期望学生掌握反映学科本质的、最有价值的理论、思想、概念、技能、策略、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在核心素养层面:指向“高级”思维能力,深度学习目标追求理解、评价、迁移、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培养。以上的这种实践策略旨在帮助教师整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深度参与学习活动,改进教学实践,以学定教使学生获得有意义的深度学习体验,适用于学校教师及教师团队从深度学习的视角,开展学习、研究、实践和反思。

【参考文献】

[1]胡久华,罗滨,陈颖.指向“深度学习”的化学教学实践改进[J].课程·教材·教法,2017(3).

[2]张晓娟,吕立杰.指向深度学习的课堂学习共同体建构[J].基础教育,2018(3).

[3]黄华文.基于真实情境的高中化学深度学习[J].教学与管理,2018(16).

[4]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5]赵伶俐.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 [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注:本研究参与大同大学康淑瑰教授的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ZX—18053。

语文作业学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针对肿瘤患者在化疗后出现的这类情况,本期今幸胶囊健康资讯,帮助指导肿瘤病人家属,改善化疗所引起的恶心呕吐症状,让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所提高。

经过临床的病患实例证实,化疗产生的恶心呕吐,是可以通过点穴按摩的手段得以改善的。依旧中医理论来看,恶心、呕吐现象都是由于气不顺畅,上逆而至,按摩手法,可以通过开胸顺气,疏肝利胆,降逆止呕,使气下达腹部,再配合具有和胃止呕作用的穴位及反射区,都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按摩的方法:首先,让病人伸平卧位,全身放松,家属用手掌从病人前胸正中缓缓向下平推至腹部,同时让病人配合,意想呼气时随手法把气送至小旗,此为降逆止呕法,反复做20次。然后,家属双手掌并列平放于前胸正中,从中间向胸部两侧做抹法,反复20次,此为开胸顺气浩。最后,在腹部重复上一手法,反复20次,此为疏肝利胆法。

穴位,又称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是疾病的反应点。找准穴位按摩,可以缓解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一般的点穴治疗主要有4种:

①内关穴,前臂内侧正中线上,从腕横纹向上2寸处。

②足三里,小腿(胫骨)正面,髌骨向下有一明显骨性隆起,略向外下骨外缘。

③足底冒反射区,脚掌内侧缘上1/4外,骨性隆起向下一指。

④足底牌反射区,脚掌外侧缘向内一横指,足面上1/3处左右。

让癌症患者平躺在床上,病人家属可以根据相关中医书,找准上述正确穴位及反射区,每个部位分别点按2分钟即可。其中最为简便、快捷的方法区域,就是用手按压内关穴和足三里穴。

另外,如果恶心呕吐的反应较厉害,可以配合服用中药如口服维生素B

6、灭吐灵、艾舒坦化疗伴侣等药物进行调理,以减轻恶心,缓解化疗副作用。

语文作业学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1病因学分析及其研究进展1.1微生物学因素

1.1.1伴放线放线杆菌大量研究表明, 伴放线放线杆菌 (Actinobacillus actinaomycetemcomitans, Aa) 是本病的主要致病菌, 主要依据有: (1) 患牙区龈下菌斑中Aa的检出率高达90%~100%, 而健康牙或正常人Aa检出率少于20%。经过有效治疗后, Aa消失或极度减少, 病变复发时, 该菌又增多; (2) 该菌对牙周组织的毒性和破坏作用; (3) 患者血清中有明显升高的Aa抗体, 牙周也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 齿浸沟液中的抗体水平高于血清。

1.1.2牙龈卟啉单胞菌牙龈卟啉单胞菌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Pg) 被认为是与Ag P关系最密切的微生物之一。研究表明, 牙周病损区出现大量的可产生Pg特异性Ig G抗体和Ig A抗体亚型的抗体分泌型细胞, 由此推测抵御该病原体所诱发的免疫反应在牙周病的致病机制方面起关键作用。目前的研究表明, Pg具有多种毒力因子, 包括菌毛、外膜蛋白、蛋白酶、脂多糖等, 这些毒力因子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逃脱宿主的防御系统, 破坏宿主的牙周支持组织。Takeuchi发现Pg在日本人Ag P中有很高的检出率, 而Aa则相当低。Lee检测韩国人Ag P牙周组织中致病菌发现, 在Ag P中, 相关的Aa、Pg等致病菌很高, Pg相对于LAg P, 在GAg P中更具有相关性。

1.1.3牙周疱疹病毒近年来, 许多学者对人类口腔中的疱疹病毒越来越感兴趣。目前已经发现EBV-1和HCMV可能参与牙周病的发生发展。EBV-1、HCMV的基因通过巢式PCR, 在Ag P、Palillon-Lefe-vre综合征、Down综合征和与艾滋病有关的牙周炎等疾病的活跃部位被频繁检出。Yapar等通过PCR分别检测17例Ag P患者治疗前龈下菌斑中的EBV-1和HCMV的比例, 结果发现EBV-1和HCMV的检出率分别为70.6%和64.7%, 而健康人中仅有6.3%检出EBV-1, 两疱疹病毒联合感染的患者占41.7%。这似乎暗示EBV-1和HCMV与Ag P有很强的相关性, 二者联合感染似乎对牙周破坏性更强。

1.2宿主免疫因素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实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存在外周血白细胞趋化功能缺陷, 且这种缺陷具有家族性。研究发现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的功能缺陷, 表现为趋化功能降低、吞噬及杀菌作用减弱、白三烯β4生成减少、粘附功能升高、在细菌刺激下产生超氧阴离子和脱粒作用增强。Karsten Gronert等运用基因芯片和荧光定量PCR研究LAg P患者的PMN (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s, 多形核白细胞) , 发现其有跨膜运输损伤和二酰基甘油激酶DAGK信号紊乱。LAg P的PMN缺陷使相应的信号通路和免疫反应受阻, 从而提示PMN的趋化性受到损害是侵袭性牙周炎发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1.3遗传因素

一般认为, 侵袭性牙周炎具有遗传倾向, 有显著的家族聚集性。一些学者通过家系分析, 提出侵袭性牙周炎可能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X连锁显性遗传、隐性遗传及X染色体隐性遗传。但是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其确切的遗传方式。

在分子生物学的角度上, 引起学者们关注并己研究的牙周病相关基因主要有:白细胞介素-1基因、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T细胞受体β链可变区域基因、维生素D受体基因、组织非特异性碱性磷酸酶基因及FC受体基因等。随着各种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我们对这些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上的了解也越来越多。有理由相信, 在不久的将来, 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技术将在侵袭性牙周炎的诊断和治疗上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摘要:侵袭性牙周炎 (aggressive periodontitis, AgP) 是一类有家族聚集性、进展迅速、不同于慢性牙周炎的牙周组织破坏性疾病, 发病率较高, 是造成年轻健康人失牙的主要因素之一。关于AgP的病因, 目前尚无明确的结论, 但是大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是由微生物学因素、宿主免疫因素及遗传因素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研究结果及进展, 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关键词:侵袭性牙周炎,病因学,进展

参考文献

[1] 张秀琴, 谢敏, 张惠芳, 等.四环素对侵袭性牙周炎血清抗牙龈卟啉菌抗体水平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6 (4) .

[2] 田雨, 徐莉, 孟焕新, 等.侵袭性牙周炎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的FBAT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0 (1) .

[3] 张蕾.侵袭性牙周炎易感基因遗传多态性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 2010 (8) .

[4] 丁芳, 冯向辉, 孟焕新, 等.侵袭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的疱疹病毒与牙周致病菌[J].北京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8 (3) .

语文作业学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活动·探究”戏剧单元为例,论述部编版语文教材“活动·探究”单元的编排特点及教学策略,认为部编版语文教材具有紧扣课标理念、强调单元整合、以任务为导向的编排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明确阅读任务,引导学生体验戏剧表演,并围绕学习活动展开评价。

【关键词】部编版 语文教材 “活动·探究”单元 编排特点 戏剧表演 评价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设置了“活动·探究”单元,然而有的教师在教学“活动·探究”单元时没有深入理解课程标准,对该单元的教学规律认识不足,导致在教学中容易走入误区,或是对“活动·探究”单元的每一篇课文进行讲解,变成一般的讲解课,或是虽然按照课标开展教学,但是“活动·探究”的过程不完整,如对学生的探究结果没有给予教学评价。对此,教师应明确“活动·探究”单元的编排特点和目的,根据该单元的编排特点和目的开展有效教学。笔者现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戏剧单元为例,论述“活动·探究”单元的编排特点及教学策略。

一、“活动·探究”单元的编排特点

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活动·探究”单元分别出现在八年级上、下册以及九年级上、下册,每册安排一个单元。例如,八年级上、下册分别设置了新闻、演讲单元;九年级上、下册分别安排了诗歌和戏剧单元。“活动·探究”单元安排的阅读内容丰富、多元,对提升初中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紧扣课标理念,注重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把握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实际上,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在设置“活动·探究”单元时正是为了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教学目标。

在“活动·探究”单元,“活动”主要指以任务为驱动,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部编版语文教材编者给出的活动操作流程有:“任务一”是学习课文,“任务二”是活动探究,“任务三”是进行写作。其中,“任务一”以阅读课文为主,“任务二”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主要有听、说、读、写等任务,“任务三”以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为主。“探究”是指研究、探讨,学生在学习“活动·探究”单元时,需要用心地观察、发现,勇于思考和表达,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教材设置“活动·探究”单元,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从静态的阅读走向动态、多维互动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探究活动中领会语文内涵,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二)强调单元整合,以群文阅读的形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活动·探究”单元的第一个学习任务是阅读课文,实际上也就是实施群文阅读的过程。所谓“群文阅读”,是指为了一定的阅读目的,将一组有一定关联性的文章进行组合阅读。群文阅读打破了单篇文本阅读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整体建构语文知识,形成多种解决问题的能力。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一共设置了四个“活动·探究”单元,教材编者在每一个单元将四五篇同种文体的文章组合在一起,这些文章其实就是群文阅读的素材。以九年级下册“活动·探究”单元为例,这个单元安排的是戏剧,一共有三篇,即《屈原》(节选)、《天下第一楼》(节选)、《枣儿》,这三篇戏剧文本作为独特的文学体裁,将文学与音乐、表演等联系在一起,具有“文学性”“舞台性”双重特征。

该单元也有三项学习任务:一是阅读与思考,二是准备与排练,三是演出与评议。这一系列学习任务旨在促使学生在阅读不同剧本的基础上深入解读剧本,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理解台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养成在课内外涉猎剧本、欣赏戏剧文本的阅读习惯。语文教材以群文阅读的形式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学会鉴赏戏剧,培养审美能力,有助于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体验戏剧艺术和戏剧创作,把握戏剧的创作特点,从而对戏剧创作产生兴趣。

(三)以任务为导向,提示具体活动策略及步骤

在“活动·探究”单元中,教材编者均设置了学习任务单,并对每一个学习任务进行简要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明确每一步的目标、做法、结果。任务与任务之间相互联系而富有层次性,显示出螺旋上升的编排特點。“活动·探究”单元突破了以往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独立成块的状况,为学生构建综合、立体、开放的语文实践活动平台。

例如,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活动·探究”单元,教材力求体现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学要求和活动步骤,“任务一”侧重文本阅读,明确提出这一任务的要求——把握剧本的文体特点,理解人物形象,品味戏剧语言,并给出了具体的剧本阅读策略,如“注意厘清任务关系,通过人物的言行理解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任务二”以活动任务单的形式呈现,给出了明确、具体的提示和要求,意在让教师和学生明了怎么组织活动,如何利用活动学到剧本中的知识精华。“任务三”让学生写一写对剧本和表演的理解,深化学生的认识,让学生将对剧本的认识由感性升华到理性。

总的来说,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设置的“活动·探究”单元通过完整的活动探究,让学生对某一类型的文本进行阅读和理解,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探究”单元学习时不仅要加强学生对单元课文的阅读和鉴赏,还要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表达,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

二、“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策略

部编版初中语文“活动·探究”戏剧单元选入的戏剧作品主要是话剧作品,话剧作品以独白、对白、旁白为主要表现手段,融合了文学、表演、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文艺成分。教师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戏剧单元教学中应以教材中的活动任务单为基础,指导学生完成“活动·探究”单元的学习任务,并在学生的活动探究中实施组织管理、示范引导、建议和评价。

(一)明确阅读任务,实现学习目标

在这个单元教学中,教材已经给出了五个方面的学习目标,包括梳理戏剧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品味人物语言、了解舞台说明、熟悉故事背景。教学时,教师既不能让学生简单、孤立地阅读戏剧文本,也不能逐一讲解这几篇戏剧。“任务一”主要以阅读戏剧文本为主,教师要根据教材已经给出的提示重新制订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把握戏剧的人物形象、情节冲突等元素,打破孤立阅读戏剧的局面,构建戏剧阅读体系,掌握阅读戏剧的方法。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①自主阅读三篇戏剧,分析戏剧情节冲突的表现手法。②品析三篇戏剧文本的语言风格,体会戏剧中的台词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③总结三篇戏剧文本中出现的舞台说明,分析舞台说明的作用。这样设计教学避免了逐一讲解课文的做法,促使学生主动阅读戏剧文本,能够有效实现“阅读与思考”的学习任务和目标。

(二)进行分工合作,体验戏剧表演

教材出示的“任务二”学习目标包含三个部分的内容:依据选择的剧本收集资料,明确分工,进行排练和表演。在学习“任务二”时,学生需要依据教师的指导,根据教师制订的学习活动目标开展实践活动,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首先,在确定选取剧本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表演的方向,学生再设定表演情境,学会理解剧本的主题。其次,在分工筹备时,剧中的角色要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或能力,比如:导演要熟悉剧本,了解人物性格,设计舞台;演员要理解台词塑造戏剧人物形象的意义,设计人物的动作、语言等,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说话表演和肢体动作表演来塑造人物形象,让观众有代入感;剧务要注意舞台说明,等等。最后,在排练阶段,教师要让学生学习填写戏剧排练表,从中习得语文知识。

(三)围绕学习活动展开评价

“任務三”设计了以下两个学习活动:一是师生共同评选出戏剧表演中优秀的演员;二是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对戏剧的看法,写一篇文章。结合“任务一”和“任务二”开展的阅读实践活动和戏剧演出,教师可以围绕这个实践活动拟定如下学习目标:①思考戏剧文本的主题、人物形象、舞台说明、故事情节等内容,记录学生进行戏剧演出的整个过程。②尝试对戏剧表演进行评论或评价,结合戏剧表演发表看法和观点。评议任务是对“任务一”和“任务二”的拓展与升华,需要学生结合前两个任务进行独立判断,促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在收获语文知识的同时,提高语用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在学生阅读戏剧文本、演出戏剧、创作戏剧这一系列探究学习活动中,教师都要进行相应的评价,通过评价,让学生从中获得语文知识,习得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一般而言,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达成“活动·探究”的学习目标,二是学生的活动探究成果是否指向语文能力、语文素养。总之,评价应围绕语文学习进行,并且贯穿于戏剧文本的阅读、演出等活动始终。例如,在“任务二”里,学生需要掌握戏剧要素,这是学习目标,也是评价的内容。教师在进行评价时需要根据戏剧各个要素,对学生的戏剧表演进行评价,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对“任务三”的评价是比较多样化的,但是教师也要以学习目标为依据,采取交流与写作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评价,引导学生对演出进行有效评价。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活动·探究”单元将阅读、习作、实践学习置于情境当中,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养成群文阅读、研究问题的习惯,同时学会在活动情境中逐一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单元学习目标。“活动·探究”单元教学体现了语文教学开放性、综合性、立体型的特点,将阅读、表演、评价、创作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提高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

作者简介:梁立宇(1973— ),女,广西贵港人,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

(责编 秦越霞)

语文作业学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创新能力是不能缺少的能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从小抓起,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语文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课程,学生只有先学好语文,掌握语言文化,才能学好其他科目。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课程,教师需要把培养创新思维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课堂上多进行情境设置和引导式教学,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创新,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思维能力;阅读教学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0.067

新课标的理念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语文。这一要求改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学生学习时要主动,对问题要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的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在通过小学语文阅读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时,学生和教师要相互配合,共同探究,找到合适的方法去获取新的知识。本文针对如何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创新思维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断提高,逐渐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文化知识,还要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非常需要创新思维,创新思维能力是学生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能力。

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最好时机,在小学时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容易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学生养成创新精神有很大帮助。创新思维能力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对学生学习其他科目也能起到很大作用。语文阅读中,文字固有的魅力能够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就激发出创新精神,对日常生活和未来的学习起到关键作用。小学阶段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将其作为语文阅读教学任务的中心点。

二、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语文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阅读能力关系着学生理解能力的强弱,小学阶段开展语文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开拓眼界,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能够了解到外面的世界。小学阶段的学生可能没有机会走出去看更广阔的世界,既然做不到行万里路那么可以看万卷书,想让学生开拓眼界就要让学生阅读更多的书籍,还能让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扩大。语文阅读教学还能够帮助学生提升智力和理解能力,学生在进行大量阅读时容易激发好奇心,对所阅读的知识进行探究,这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心理发展都有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拥有了大量的阅读经验,阅读过程中理解能力能够逐渐得到提高,这时学生可以再去阅读更深层次的书籍。阅读能够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思考习惯,通过阅读,学生能够发现中国文字的优美,进而提高审美能力,今后看待事物时眼光也会更加独到,不断用书籍中记载的知识丰盈自己的内心。

学生不论学习哪一个科目,都要通过教科书和教师的讲述来获得知识,这就体现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那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想让其他科目的学习有所进步,就要用心对待语文阅读课程,因为语文阅读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找到所学知识中的重点,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或者教科书内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能力,并且变得善于思考。由此可见,小学时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的发展和习惯的养成有很大作用,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来开拓自己的眼界,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能产生巨大影响。

三、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随着新课标的更新和步步落实,我国的很大一部分小学都根据新课标进行了改革,但在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和学生还没有适应教学方式的改变,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跟不上时代的变化,教师没有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旧缺少自主性,不能在学习中体验到真正的快乐。此外,教师为学生选择的阅读内容,往往过于陈旧,学生不能从阅读材料中汲取有效的知识,即使获取到知识也不是最新的知识成果。只有部分教师让学生阅读课外知识,阅读材料的局限性导致学生无法获得更多的知识,学生也无法进行深入思考,这种情况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但是阅读的局限性让学生不能获得充足的知识,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导致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不够明显,学生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

此外,一些地方的语文阅读教学过于表面化,语文阅读课程需要教师深入挖掘,一篇文章可以通过不同角度和不同手法来分析解读,如果教师对文章的分析不够透彻,没有进行深层次解读,学生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表面,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僵化,不愿意进行深度思考,如此一来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就不能体现出来,也就无法有效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

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减轻学生的畏惧心理,鼓励学生提出疑虑

小学时期正是学生对一切事物感到好奇的时期,也是学生容易产生各种奇怪想法的时期。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下使用的标准化教学方式却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思想,一些时候学生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得不到教师的关注和肯定,长此以往学生就容易产生厌烦和抵触的心理,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放松对课堂的限制,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小学阶段的学生大都有很多自己的独特想法,有可能是幼稚的也有可能是错误的,教师应带着鼓励和赞赏的心态给予学生回应,这样课堂上学生才敢于发言,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当学生把自己的“奇怪”思想毫无保留地展示出来后,课堂上的学习氛围就会变得更加浓厚。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一些观点和看法看似是“无理”的,实际上是一种表达自我的欲望。部分教师把这种行为当作扰乱课堂秩序而对学生进行批评,学生内心深处就会感到畏惧而压制心里的情感,不敢再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面对学生提出的“无理”問题,教师首先不能呵斥学生或者无视学生,这样会让学生的自尊心受挫,扼杀学生的独立思想,而是要对学生的“奇怪”思想进行鼓励,通过鼓励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采用“多角度引导阅读法”,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拓展

读和写是语文学习的两个重要能力,为了帮助学生锻炼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多运用“多角度引导阅读法”,即在学生阅读文章或古诗词时,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角度看文章内容。通过多角度比较的方式阅读文章,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思维扩展,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很有帮助。以《古诗词二首》为例,这两首古诗都是关于送别友人的,两首古诗内容相同,题材相同,但是两个作者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得十分灵动,对朋友的感情十分深厚却对朋友的远走不感到悲伤。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则渲染悲伤氛围,用劝酒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惜别之情,奠定了悲伤的感情基调。学生在学习时可由教师进行引导,采用“多角度引导阅读法”锻炼发散性思维,冲破封闭性的思维方式,学会对比性思维和综合性思维,从而达到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创新课后练习题目,保证练习题目形式多样

小学阶段的学生因为年纪不够,日常接触到和认识到的事物不够多,视野不够宽阔,因此在学习和课后练习时多以实用知识为主。鉴于此,教师在设置课后练习题时应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出发点,重点关注一些学生身边的事例,让学生对知识点和习题产生浓厚兴趣。例如在学习《猫》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身边有关猫的故事展开合理想象,小学生对生活的观察甚至比成年人还细致,这种类型的题目能够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也可以在命制课后练习题时进行相应的拓展,让学生有充分的想象空间。教师教学过程中不能放松课外练习环节,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基础上可以把教学融入游戏之中,例如班级内定期举办讨论会和故事分享会,让学生在娱乐中获得知识;或者由教师播放内容充实的录像短片,在保证娱乐性的同时还要富有教育性。课内练习、课内评价、课内复习这三个关键点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有举足轻重的使用,教师要保证命制的题目有新鲜感,要考虑问题答案的多样性,给学生留下发挥的空间,教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效果还可以变换题型,让语文阅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更加明显。

五、结语

伴随着新课改的落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小学语文阅读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语文阅读可以获取更多有用的知识,还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本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策略,希望可以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肖玉琴.引导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20(19).

[2]李新苗.简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20(17).

[3]张建芬.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C]//.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南昌会场)论文集(三),2020.

[4]邹园.创新思维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培养[J].中国农村教育,2020(11).

[5]罗质彬.小學语文高年级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33).

上一篇:引导式高中历史论文范文下一篇:大数据金融监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