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继续教育范文

2023-09-21

临床医学继续教育范文第1篇

摘 要: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是目前医学院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对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解析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的发展背景与现状、认证程序及重点考核内容,学习首家获得认证的汕头大学医学院在医学教学改革中取得的成功经验,阐明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对促进医学教育改革的意义。

关键词: 临床医学 专业认证 医学教育改革

教育部、卫生部颁布教高[2008]9号文件“关于印发《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通知,标志我国医学专业认证的开始。汕头大学医学院成为首家接受认证的学校。[1]专业认证工作是医学院校目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背景与现状

1.1背景

1998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建立了“医学教育国际标准”项目。2001年6月,WFME发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2001年7月,WHO西太区办事处制订了《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CMB的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随后制订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

1.2现状

2002年,教育部召开医学教育标准国际研讨会,部署国际标准“本土化”的研究工作。会后,教育部、卫生部设立专门项目,委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组建了“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2006年,哈尔滨医科大学成为国内首家以WFME《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进行试点性认证的学校。2008年2月,在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公布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试行)。2008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教高厅函[2008]7号文件“关于成立教育部医学教育认证专家委员会和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的通知”。2008年3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专家首次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试行)为依据,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学专业(包括五年制、六年制、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医学专业)进行了试点认证。[2]2008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颁布教高厅函[2008]9号文件“关于印发《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通知”。2009年11月,汕头大学医学院成为首家以《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为标准接受认证的学校。

2.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程序。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程序主要包括申请学校自评、专家组进校考察、提出认证意见、完成认证报告等实施步骤。

3.临床医学专业认证重点考核内容

3.1硬件建设:大学办学的必备条件。

3.2内涵建设:办学宗旨、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等。

3.3办学过程中每一项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培养、教学改革、教学质量保证等实际工作。

3.4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5注重社区或农村医疗卫生实践。

3.6推进课程纵向和横向的整合。

3.7拓展学生的国际交流经历。

3.8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3.9教学工作的亮点与优势、不足与对策、计划与目标。

4.汕头大学医学院的教学改革

2009年11月9日至12日,汕头大学医学院成为首家以《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为标准接受认证的学校。

围绕医学教育国际标准,以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为目标,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将以往的“以学科为主”教学模式,转变为基础课、临床课和临床实践“系统整合”和“以问题为中心”的新教学模式。[3]

4.1以系统整合为基础,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新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公共基础、人文社科、系统整合、技能、临床核心课程)、选修课程(早期、后期)及临床实习(通科实习,选择实习)三部分组成。

4.2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以学科为中心向系统整合转变;从以授课为主向自主学习转变;从单一理论考核向多元化考核转变。广泛开展互动式教学,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驾齐驱,建立多元化考核体系。[3]

5.通过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促进医学教育改革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是在“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和“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本土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都必须达到的各项教育要求,是一所学校能否承担医学教育的基本标准;是医学教育检验自我和创新发展的新途径,对促进医学教育国际化、完善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学与创新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推进课程纵向和横向的整合将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杨棉华,罗添荣,谢雯霓,边军辉.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及其对我国医学教育的影响[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3):321-323.

[2]马建辉,许晓东,冯友梅.医学专业认证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5):1-4.

[3]杨棉华,何萍.围绕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2):10-12.

[4]苏敏,田东萍,杨棉华等.病理学CPC开放式教学法实践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5:25.

临床医学继续教育范文第2篇

[摘           要]  立足于临床医学本科生教育实践,首先分析了其心理突出的问题,接着又对其心理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再次对有效缓解临床医学本科生心理问题的策略进行了阐述,最后则对临床医学本科生心理教育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旨在切实做好面向临床医学本科生的心理教育,促进该专业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收获更加灿烂的未来。

[关    键   词]  临床医学;本科生;心理问题;形成原因;应对策略;注意事项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阶段教育工作者都应当面向学生实施的重点教育内容之一。身为一名临床医学专业基层教育工作者,我在自身的教育实践中敏锐地注意到该专业学生由于学习就业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较容易造成心理方面的问题。若不能得到有效引导与解决,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势必将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与负担,从而对其日后发展不利。针对这一情况,我立足实践,依次对临床医学本科生心理突出问题、形成的原因、有效的应对策略及其相关注意事项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讨,旨在引导临床医学本科生的心灵健康和谐成长。

一、临床医学本科生心理突出问题

具体来讲,临床医学本科生心理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学习方面引起的心理问题

相较于其他专业,临床医学本科生需要学习的知识与内容较多,需要涉猎的知识范围也较广,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很容易因为学习上的压力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像有的学生由于专业知识较难,自己未能很好地理解与掌握,便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理;有的学生因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便产生了自卑的心理;还有的学生陷入了“牛角尖”之中,认为家里父母辛辛苦苦送自己来上学却什么都没学好,其内心会变得非常敏感、孤僻等。因学习壓力引起的心理问题是临床医学本科生心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

(二)就业压力引起的心理问题

本科生毕业之后就面临着就业压力。身为临床医学本科生其在校期间主要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了人类疾病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初步具备对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作出分类鉴别的能力,其理想工作环境为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但是当前环境下,临床医学本科生每年毕业人数众多,这就很容易使得这些医疗相关部门出现“供过于求”的用人需求,在此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对未来的就业过于担忧,不知道未来自己该从事何种职业,做何种工作,这都使得他们产生迷茫、困惑等情绪,相应的各方面的心理问题也会出现。由就业压力引起的心理问题也是当前临床医学本科生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之一。

(三)人际交际引起的心理问题

当前社会人际交际的环境较之以往更为复杂,部分临床医学本科学生很容易由此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像有些学生性格较为内向,面对大班级的教育环境很难与他人进行正常的社会交际与交往,还有些学生在大学之后存在着恋爱的需求但又一直未能得到满足,这些因为人际交往方面引起的心理问题也是困扰不少临床医学本科生心理的一大重要问题。

二、临床医学本科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具体来讲,临床医学本科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一)内在原因——临床医学本科生自身的问题

哲学上讲“内因决定外因”,外因虽然是影响事物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方面,但是内因才是真正决定事物形成与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正是因为如此,临床医学本科生心理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他们自身。像有些学生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强,面对新环境不能很好地自己做出调整去适应;有的学生自身承受能力较差,遇到困难与挫折便容易产生自暴自弃、一蹶不振的心理;还有的学生过于盲目乐观,不能对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做出清晰的规划,在遇到事情时又会慌了手脚不知道该如何下手;等等。这些因为自身内在的原因导致临床医学本科生出现众多心理问题。

(二)外在原因——家庭和社会导致的心理问题

外在的环境很容易影响到每一个人,因此,外在原因也是导致临床医学本科生出现明显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其中,外在原因尤以家庭和社会等为主。像有些家长对家中孩子过于溺爱,事来张手、食来张口,从小便未能很好地对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与人交际交往的能力等进行有效的教育与引导,这便使得走出家庭氛围保护,自己一人外出求学的部分临床医学本科生很容易感觉不适应,并由此产生多方面的心理适应问题。再有就是外来的社会大环境,毕业生就业压力大,也对不少临床医学本科生的心理方面形成了极大的压力,导致其难以进行有效疏导与调整。还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一些不良信息也会通过种种手段传递给社会经验较少、心理方面尚未完全发展成熟的本科学生,使得其很容易产生盲目攀比、内心认同西方国家价值观等问题,这也会导致临床医学本科生产生心理方面的种种问题。

三、临床医学本科生心理问题的有效应对策略

接下来,我将结合具体实例探讨临床医学本科生心理问题有效应对策略,主要来讲,其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一)开设心理课程,给予学生心理疏导

面对临床医学本科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通过课程系统、集中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的疏导,帮助学生释放心中的压力,实现心灵的健康进步与成长发展。例如,我们可以在专门开设的心理课程中教授学生放松心理压力的有效自我调整方法,让学生学会直面自己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能自主运用正确的方法加以调整。像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考试成绩不理想时,都不能自暴自弃,一味地否定自己,而应当坚信自己,多鼓励自己,这样很容易就能对自己形成较强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可以的,是可以战胜这些学习上的困难的。心理暗示所能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这种自信激励的方法很容易让学生暂时忘掉心理上的不适,转而坚信自己、认可自己,并为之努力下去、奋斗下去;还有的学生对社会中的某种现象不理解,内心以往的价值观念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这也很容易导致他们出现心理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教师便可以在所开设的心理课程中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换位思考法去换一个角度、换一种认知看待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这种换位思考的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将使得学生原本认为不公平、不公正的事情清晰起来,也能使得郁结在他们心理的不良情绪与情感体验豁然开朗。这种自我调整的心理方法也将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的缓解与疏导。

(二)建立心理档案,给予动态心理预警

一名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与恶化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在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爆发出来的。针对这一情况,我认为我们临床医学本科教师有必要面向学生进行充足的沟通、交谈与调查,并据此建立每一名学生独有的个人心理档案。依据这一心理档案,我们能及时发现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予以他们有针对性的调整与引导,避免后期恶性事件的形成。例如,某名学生的心理档案中除了包含个人姓名、性别、籍贯等基本信息之外,更包含他的心理健康评价表,像人格完整的分数、情绪健康的分数、人际关系和谐的分数等,更有对其心理健康的综合评价及其导致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像长期处在激烈的学习压力、就业竞争的高压环境下,精神及其情绪不太稳定;由恋爱引起的情感危机,诱发了心理问题;本人性格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敏感、偏执等因素,不容易对外进行倾诉,加重了心理郁结的问题,要注意防范,以免酿成悲剧。有了这一心理电子档案,我们教师便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心理问题及时介入与引导,在他们心理问题尚不严重的时候予以他们心理的疏导与解决,防范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化与恶化,同时促使他们在学校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心理方面也能朝着和谐、健康的方向茁壯成长。

四、临床医学本科生心理问题的注意事项

在面向临床医学本科生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当严格注意如下几条事项。

(一)心理健康教育应巧妙进行

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应以一种润物细无声般的方式进行,避免过度的“宣讲式”教育带给学生的心理抵触及排斥情绪,这种过于生硬且机械的心理教育方式势必难以走进学生的内心,更难以同他们产生心灵的沟通与交流,自然也便难以达成预期中理想的心理教育效果。

(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应多样化

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及其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为此,我们在面向临床医学本科院校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不能局限于单一形式的教育方法及其手段,而应当立足实际情况,积极开发与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手段与途径,并合理运用到实际心理健康教育之中,让临床医学本科院校在校学生能在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之中切实产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疏导的兴趣与积极性,并在优质与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切实释放心理压力与负担,掌握科学的心理疏导方法,推动自身心理健康发展、和谐发展。

心理的和谐进步与健康发展是每一个人都梦寐以求的事情。我们临床医学本科学生自然也是如此。诚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临床医学本科学生在心理方面面临着种种问题,导致其身心和谐发展之路变得异常坎坷,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应当积极正视学生心理方面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更要想方设法认真剖析成因,并找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法与措施策略。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得到优质、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他们也才能一步步调整自身的心理问题,朝着更好的方向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金呈.临床医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27):151,158.

[2]褚燕,霍毅中,张文卿,等.临床医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效机制[J].健康周刊,2018(20):197-198.

[3]任文婷,关建军.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名医,2018(10):251.

[4]于丽玲,张斌.从医学生的心理需求现状探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J].卫生职业教育,2018(2):40-41.

编辑 原琳娜

临床医学继续教育范文第3篇

摘  要:目的  对呼吸内科临床治疗中应用抗生素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烟台市莱州荣军医院呼吸内科2018年7月~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136例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硬币法为参照进行分组处理,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8例。对照组给予头孢唑肟进行治疗,治疗组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进行治疗,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症状改善及住院时间等情况展开比较。结果  两组数据比较,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退热、止咳、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呼吸内科临床治疗中抗生素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促进病情康复,建议根据患者的病情需求合理选择效果显著、安全可靠的抗生素药物。

关键词:呼吸内科;抗生素;临床治疗

呼吸内科作为医院构成中的重要科室,其主要负责收治呼吸系统感染的患者。呼吸系统感染主要是由病原微生物入侵、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差等原因导致,症状表现主要为发热、咳嗽、失眠、食欲不振等。抗生素作为呼吸内科常用的治疗呼吸系统感染疾病的主要首选药物,可以有效将致病菌清除,加快炎症消退速度,发挥退热、止咳的治疗作用。不同类型的抗生素,其在药物疗效、安全性等方面差异较大,在对抗生素药物进行选择时,需要对疾病的病因、影响因素等进行综合性分析,对抗生素进行合理性的选择,以免引起药物不良反应或耐药性,增加临床治疗难度[1]。本文选择烟台市莱州荣军医院呼吸内科2018年7月~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136例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对其治疗过程及临床效果展开阐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烟台市莱州荣军医院呼吸内科2018年7月~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136例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硬币法为参照进行分组处理,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8例。对照组:男性36例,女性32例,年龄范围27~78岁,均值为(57.41±6.86)岁,其中30例肺炎、38例慢阻肺;治疗组:男性37例,女性31例,年龄范围28~79岁,均值为(58.37±6.78)岁,其中37例肺炎、31例慢阻肺。两组一般资料展开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全部病例均符合呼吸内科感染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②具备完整的临床资料;③知情同意,自愿参与。

排除标准:①处于妊娠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②心脑肝肾等器质性疾病;③意识障碍,精神疾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治疗为2 g头孢唑肟钠(生产厂家:珠海金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813)+250 mL的5%葡萄糖注射液(生产厂家:云南司艾特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749),给药方式为静脉注射,用药2次/d。

治疗组患者治疗为2 g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生产厂家:海南思迈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514)+250 mL的5%葡萄糖注射液(同对照组),给药方式为静脉注射,用药2次/d。

两个组均接受为期1周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

(1)记录两组患者的止咳时间、退热时间、住院时间;(2)安全性:统计两组患者的恶心呕吐、头晕、皮疹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3)疗效评价标准: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各项检查结果显示病原消失,此为显效;临床症状比治疗前减轻,各项检查结果显示基本恢复至正常,此为有效;临床治疗在治疗前后無变化,病情未改善,或比治疗前加重,此为无效。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百分比+有效百分比[2]。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的相关性数据在处理时使用的为SPSS22.0软件,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各进行描述时采用(x±s)、[n(%)]表示,两组进行对比用的是t检验、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症状改善情况及住院时间比较

经过组间对比,治疗组退热时间、止咳时间、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进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对照组恶心呕吐5例,皮疹2例,头晕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24%;治疗组恶心呕吐1例,头晕1例,无皮疹病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4%,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47,P =0.027)。

3  讨论

呼吸内科作为临床收治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场所,合理应用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才能保障临床疗效,控制病情发展,提高用药安全性。在实际的临床治疗工作中,呼吸内科会用到很多种类的抗生素,用药期间容易发生不合理情况,且部分患者还需要联合用药治疗,由于联用抗生素没有对治疗目的进行明确,所以细菌耐药性容易增加,进而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3-4]。

呼吸内科抗生素治疗对病原菌的敏感性较高,能够对病原菌进行最大程度的抑制,临床疗效确切,价格适中,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广大患者普遍表示可以接受。抗生素类药物可将感染快速消除,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抗生素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特点进行同时保证,用药过程中要保证药量充足及疗程达标,才可以获得预期的临床疗效,降低耐药发生概率[5-6]。除此之外,为了避免过度滥用抗生素的情况出现,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抗生素种类、剂量、用药方式、用药时间的选择,合理性的对用药剂量、时间等做出调整,保证给药方式的科学性,以此进一步提高抗生素利用率[7-8]。

本次实验中选择的头孢唑肟、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其中前者针对大多数类型的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阳性杆菌、厌氧菌等广谱活性较强,对敏感菌导致的呼吸系统感染尤为适用。后者属于头孢哌酮与舒巴坦的复合制剂,同时具备两种药物的治疗优势,协同作用良好,可以显著提升药物的抗菌功效,对致病菌进行有效抑制和灭杀,防止出现耐药问题,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9-10]。实验结果显示,治疗组比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止咳、退热、住院时间短,各项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呼吸内科临床治疗中抗生素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促进病情康复,建议根据患者的病情需求合理选择效果显著、安全可靠的抗生素药物。

参考文献

[1]李新红,刘国强,林小平.不同抗生素在呼吸内科感染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1):94-95.

[2]韩书轩.临床药师药学干预在呼吸内科合理使用抗生素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北方药学,2019,16(3):191-192.

[3]田玉明.抗生素在呼吸內科感染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8,6(21):66-67.

[4]鲁善国,王波.不同抗生素在呼吸内科感染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8,30(5):70+69.

[5]汪庆,陈红梅.分析抗生素在本院呼吸内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情况[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8):157-158.

[6]张媛媛.不同抗生素在呼吸内科感染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1):94+98.

[7]傅妮,崔建涛,傅顺.探讨临床药学干预对呼吸内科抗生素使用合理性的影响[J].名医,2019,15(1):26.

[8]杜世霞,闫娜娜,蒋振国.临床药师干预呼吸内科抗菌药物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病案,2019,20(1):59-61.

[9]陈清容.分析临床药学干预对呼吸内科合理使用抗生素促进作用[J].中外医疗,2018,37(35):84-86.

[10]乌丰莉.呼吸内科患者抗生素药物的正确应用及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83):100+103.

临床医学继续教育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广东省2010-2014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教育在这一阶段总体规模增长趋缓,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结构调整明显;“文理”差距加大;专业学位科类发展差异显著。但是,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类型结构不够合理。应围绕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来优化学科结构,同时在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建设的框架内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比重来调整类型结构。

关键词: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

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是指研究生教育中不同学科领域的地位及相互关系的构成状态,反映着社会分工的横断面,规定着研究生培养的“品种”和规格。[1]科类结构不仅影响着高等教育结构的合理性,更与社会产业结构调整息息相关。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自2010年开始强调着力推进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和优化,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自此,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科类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本文拟以广东省2010-2014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数据为分析对象①,研究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在这一发展阶段的科类结构变化过程与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招生的科类结构变化

(一)总体规模增长趋缓,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结构调整明显

从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变化看,2010年全省共招生22240人,2014年共招生25955人,五年共增加了3715人,年均增长率3.4%。应当说,碩士研究生教育经过了大规模扩张,进入稳定增长阶段,结构调整开始成为发展的主题。

自從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后,教育部要求各招生单位每年要将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计划中划出5%左右的比例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学位的规模越来越大。从表1可以看出,2014年广东省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规模11941人,比2010年的6525人增长近两倍,年均增长17%。与此同时,学术型硕士招生规模逐年下降,2014年比2010年减少了1701人,下降了11个百分点。专业学位在全日制硕士招生规模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2014年达到46.01%,比2010年增长了16.7个百分点,年均增长3.34%。

(二)学术型硕士科类结构相对稳定,“文理”差距加大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原属文学门类的艺术学科独立出来,成为新的第13个学科门类,即艺术学门类。为保持数据分类的一致性,本文的数据统计分析把2010年和2011年数据中原属文学门类的艺术学科均独立出来归为艺术学门类。同时,由于军事学门类特殊性,其数据未纳入统计范围。

在2010年至2014年五年间,广东省学术型硕士招生总规模逐年下降,但各学科门类在总量上的排序变化很小。表2的数据显示,2010年12个学科门类的排序为(从多到少):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农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2011-2014年的排序均为: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农学、艺术学、哲学、历史学。所以,我们认为,这五年间,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科类结构保持了基本的相对稳定性。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一直是理科为主,长期以来理科规模均超过文科。我们按照习惯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和艺术学归为文科,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归为理科。从各学科所占比例来看(表3),在学术型硕士总规模整体下降的背景下,把2014年的数据与2010年相比较,理科除农学门类稍有下滑之外,其他三个门类所占比例均有所提高,理学提高1.8%,工学提高0.2%,医学提高1.5%;与此相反,文科除艺术学提高了0.1%,哲学持平之外,其他六个门类所占比例均呈下降趋势,经济学下降1.3%,法学下降0.3%,教育学下降0.4%,文学下降0.5%,历史学下降0.1%,管理学下降0.7%。2010年理科硕士招生人数占广东省学术型硕士总规模的61.6%,2014年进一步提高到64.8%,文科硕士招生人数则逐年下滑。文理学科比例有所失衡,而且两者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同时,从整个的规模比例来看,哲学、历史学、艺术学和农学均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地位。

(三)专业学位招生领域日益丰富,科类发展差异显著

自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起,广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不仅总体规模大幅提高,招生的范围也不断拓宽,领域的设置上日益丰富,与社会经济生活联系的越来越紧密。2010年,广东省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只有18个,2014年广东省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招生领域的学位类别已涵盖了除出版、警务、军事、林业以外的35种专业学位类别,科类结构比较丰富。

但是,各个专业学位类别之间的结构比例和发展速度还是有较大差异。本文选取了2010-2014年均有招生的18个专业学位,对其招生数据进行统计。如表4和表5所示,工程、临床医学、工商管理等十个学位类别比较热门,五年总招生规模在千人以上。农业推广、体育、建筑学等八个专业学位则较为冷门,五年总招生规模在千人以下。特别是口腔医学、社会工作、公共卫生专业学位,近年来整个广东省的年均招生人数甚至不足50,总规模较低。

可以看出,工程、临床医学和工商管理在广东省专业学位教育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这三个类别在历年招生人数中所占比例超过60%;而兽医、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口腔医学、风景园林和建筑学所占比例较低。把2014年各专业学位所占比重与2010年相比较,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增长最快,提高了6.5%,农业推广提高2.9%,公共管理和会计提高2.3%,翻译提高1.9%,艺术提高1.3%,教育提高1.1%,体育和兽医提高0.1%;其他专业学位的比重均有所下降,特别是工商管理尤为突出,下降了近11%,其次是法律下降了3.3%,临床医学下降了2.5%。

二、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存在的问题

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是广东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面临的难题,也是制约广东发展后劲的重要瓶颈。之前广东可以依赖经济发展优势从全国吸引人才,但如今省域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主要靠外力培养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只有建设更高水平的本土研究生教育,尤其是面对和解决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的根本性问题,才能为广东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充实的人才支撑。目前广东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学科结构和类型结构上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产业结构的构成及其变动往往作为人们考察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关系的一种视角。”[2]从学科结构的布局上来看,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教育已涵盖了13个学科,基本上满足了产业结构的需求,但仍存在学科专业布局与产业发展不一致的现象。有学者将广东省专业学位涉及科类对应产业进行分类,发现硕士专业学位科类结构呈现“三二一”格局,与产业结构 “二三一”的比重排序不相吻合,专业学位科类结构布局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相关学科,对应第二、第一产业学科设置比例偏低。[3]而且,虽然工程硕士在广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上领先于其他学科,但部分急需高层次专门人才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对应的工程硕士领域设置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诸如金属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工程硕士领域尚未开发,广东省专业学位科类结构与工业经济发展诉求和工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仍有一定差距。[4]

(二)类型结构不够合理

如前文所述,2010-2014年间,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中的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学位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结构调整,专业学位在全日制硕士招生规模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2014年达到46.01%。而在2017年初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又提出了“十三五”期间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要达到研究生教育总规模的60%。因此,就广东而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规模还有待扩大,硕士研究生教育向应用型人才的战略转型还有一定空间。广东省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调整阶段,高新技术产业、新型支柱产业、传统支柱产业需求主要是具有职业背景的中高层应用型专门人才,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高專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是广东省构建科学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如今,创新驱动已经成为国家战略,高等教育发展尤其是人才培养环节更加注重应用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广东硕士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应当从两方面的思路出发:一方面是学科结构应围绕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调整优化,另一方面是类型结构应在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建设的框架内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比重。

(一)学科结构:围绕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调整优化

“十三五”时期,广东依然面临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经济发展动力急需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发展方式,急需通过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和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专门人才作支撑。因此,“十三五”时期,广东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应密切结合经济发展的现实,根据广东省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的转型发展需求作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与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对接好,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支撑。广东省在“十三五”的一大动作就是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理工类大学建设,重点建设若干所办学基础较好、办学水平较高的理工科大学。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调整应该以此为契机,引导全省高等学校主动适应广东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紧紧围绕全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需求,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因此,应结合广东省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发展目标,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要加大先进制造业理工类学科专业的比例,优化理工类学科的结构。大力扶持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积极培育急需的新兴专业,强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采用产学研联盟、国际合作等方式,重点加强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软件、物联网等领域的人才培养。

学科结构的布局固然要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但也要有适应未来产业结构发展的预见性。现在“互联网+”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很多新业态会不断产生,而且服务业的增长趋势会更明显。广东省“十三五”规划中也提出要“实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计划,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商务会展、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工业和建筑设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现代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健康养生、现代医疗、残疾康复、旅游休闲、文体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强化广州、深圳中心城市高端服务功能,建设华南地区服务中心。积极发展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培育龙头企业和服务平台”。这意味着未来需要大量高层次应用型的文科人才,尤其是管理人才,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现更高质量和更高效率的經济增长。“在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硕士研究生教育不应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而应该立足培养应用型人才。博士生教育以学术人才培养为主,硕士生教育则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导。”[5]因此,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还是从硕士研究生教育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战略转型来看,都应进一步加大应用型文科在研究生教育学科体系中的比重,但在培养模式上要贴近社会的需求。

(二)类型结构:在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建设的框架内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比重

2017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将“探索构建高等教育分类体系”作为主要目标,并明确提出“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这对于指导“十三五”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来说具有指导性意义。随着国家“双一流”战略和“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实施,高校分类办学的条件与机会已经成熟。因此,对于广东省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应该在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建设的框架内进行考量和设计。

目前,广东省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在全国的地位远远落后于其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在全国的地位,把研究生教育规模提高到一个与经济和人口相匹配的水平是现实发展所需。而基于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大方针,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规模是发展广东省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就业质量不断提升,考生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热情也日益提高。广东作为一个全国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时代,应积极地拓展研究生尤其是专业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充分发挥教育的人才储备功能,为广东省的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大量高层次、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本文对2010-2014年五年间教育部下达的硕士招生计划进行统计时发现,广东省内三所中央部委属高校的专业学位计划占了整个广东省内高校招生计划总数的48%,而省内的地方高校所占招生计划较为紧缺。未来几年,应借广东省大力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和积极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之机,积极扩大这两类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使这些高校在满足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上能作出更多贡献,也使更多的学生各尽其才、各尽其能。

注释:

①本文的统计结果均根据广东省教育考试院提供的数据整理所得。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69.

[2]胡建华.我国高等教育扩张中的科类结构变化分析[J].教育研究,2009(11):20-26.

[3][4]吴开俊,王一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切性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教育研究,2013(2):97-104.

[5]李立国,詹宏毅.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学科结构变化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3):20-24.

(责任编辑钟嘉仪)

临床医学继续教育范文第5篇

作者简介:曲素丽(1962—),女,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市医学会继续医学教育部,从事继续医学教育和卫生事业管理。 【摘要】继续教育立法是成人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各国政府干预、管理和控制成人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比较欧美主要国家的继续教育立法情况与我国继续教育立法现状,重点阐述了实行继续教育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今后我国继续教育立法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继续教育立法必要性可行性

我国的继续教育起步较晚,仅有20余年的历史,伴随改革开放的脚步,我国的继续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继续医学教育作为成人继续教育的一个分支领域,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卫生部在人事部支持下,成立了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普遍组建了地方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全国已初步形成了层次清晰、运转灵活的继续医学教育组织管理体系;修订完善了项目审批、学分授予、项目管理、基地建设、评估考核、档案管理和远程教育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继续医学教育已经成为医疗卫生单位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卫生技术人员提高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 欧美主要国家的继续教育立法情况

继续教育在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已有数百年历史,立法是20世纪初开始的。

法国是世界上进行成人继续教育立法最早的国家,率先通过立法把发展继续教育作为国家基本政策固定下来,其对继续教育立法工作得推动和重视,实为各国之冠。

美国是世界上成人继续教育立法最多的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成人继续教育法规,并把继续教育称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革命”其中1965年《高等教育法案》提出加强对继续教育活动的援助。1966年《成人教育法案》就成人教育的目的、任务、内容、教师培训、管理体制、经费等问题作了全面而系统的规定。1980年制定了《继续教育法案》等。

英国被称为“世界继续教育之乡,其成人继续教育体制于设施都有法规基础,各种成人教育政策的贯彻执行,也都以立法为依据。

欧美发达国家的继续教育均从法律上确立了成人继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规定了政府及各部门对成人继续教育应承担的责任与职责,保证了成人继续教育的财政拨款,从而使成人继续教育得以蓬勃发展。

二、 我国继续教育立法现状

我国的继续教育起步较晚,从80年代初才开始重视成人继续教育工作。

198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科学技术干部管理工作试行条例》,对科技干部的培训教育问题做出了一系列规定。1989年,我国第一部地方性继续教育法规《天津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出台。1995年人事部颁布了《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目前,我国除台湾、香港和澳门以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12个行政区已经制定了继续教育地方性法规,16个行政区制定了继续教育地方政府规章。2000年卫生部、人事部联合下发了《继续医学教育规定(试行)》后,继续医学教育法制化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进一步推广。

尽管各地有关成人继续教育的立法不少,但大部分属于国务院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或部门规章,至今没有国家层面的,即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专门针对继续教育的法律或国务院行政法规,使得当前我国的成人继续教育立法工作还显得比较薄弱。

三、 實行继续教育立法的必要性

1?从落实继续教育的战略地位、发挥继续教育作用的角度说,制定成人继续教育法是必须的。继续医学教育的持续发展需要法律的保障。

2?从完善教育法体系的角度说,制定成人继续教育法是必须的。已有的教育法规不能替代成人继续教育法。

基础教育有《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有《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有《高等教育法》,教育“四大块”中唯独没有成人继续教育法,这无疑是一大缺陷。

3?从规范和指导继续医学教育改革的角度说,制定成人继续教育法也是必须,并为继续医学教育的未来指明方向。

4?从解决继续教育现存的许多弊端和不足的角度说,也必须采取法制化的手段来予以纠正和弥补。

四、制定继续教育法的可行性

1、制定成人继续教育法的法律、政策依据。

《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对工人、农民、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劳动者进行政治、文化、科学、技术、业务的教育”,“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教育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使公民接受适当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身教育”。

2、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创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目标的建立和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为成人继续教育法的制定提供了良机。

3、我国继续教育的实践活动和欧美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为继续教育法的制定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借鉴。

二十多年来,我国开展的继续教育实践活动,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为进一步调整教育对象、教育范围提供了宝贵材料。

五、对今后我国继续教育立法工作的几点建议

1、坚持立法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2、注意继续教育立法的预见性和可操作性。

3、坚持继续教育立法的灵活性和动态性原则。

4、重视立法的权威性和反馈性。

必须指出:成人继续教育法属于《教育法》的下位法,是成人继续教育工作的基本准则,是国家的法律,不是部门的行政法规。因此,本项立法不能从部门的、局部的角度出发,而要从国家的、全部的、全民族的高度出发,全面调整和规范成人继续教育活动及其社会关系,逐步建立与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法制化、科学化、制度化和网络化的继续教育执法和反馈体系。

临床医学继续教育范文第6篇

1 教育改革主要内容

包括: (1) 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应达到“全球医学教育最低标准”, 具备国际竞争能力, 逐步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预防医学教育理念。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育必须立足以下几点:从注重知识型人才的培养向能力型人才转变, 从培养掌握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 从培养单纯临床医师向掌握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全科医生服务本领的新型医师转变; (2) 了贯彻该教育理念, 不断完善预防医学教学课程体系, 构建核心课程 (包括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及卫生统计学) , 社会实践和全校选修课程为主体的递进式课程体系; (3) 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预防医学教材建设; (4) 建立、健全了适合于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实践教学基地群, 两周的实践教学之外还利用多种途径不断拓展和丰富社会实践教学内容, 深化实践教学效果[1]。

2 教育改革实践效果

经过长期的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学改革, 形成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体系, 全面提高了预防医学的教学质量, 临床医学生对“预防医学”的重视明显提高, 其效果为:转变学生“重治轻防”的思想, 树立“预防为主”的意识和观念, 加速对医学模式转变的适应;分段教学, 循序渐进, 持续强化知识理念;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提高学生临床预防服务和社区卫生服务的能力。长期的预防医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改革, 推动了促进全体人民健康合格医生的培养。

我们选定占医学生总数90%以上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对象, 在学生学习的第五学期安排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的讲授, 各为36学时;第六学期安排预防医学的课堂教学。预防医学课程设置为72学时, 绪论着重介绍了预防医学的概念, 突出强调健康生态模型, 强化医务人员在改善相关性、优质和高效的卫生保健和达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树立医学生的预防观念;在介绍临床预防与社区卫生等章节时, 重点介绍了在临床场所开展个体化健康咨询, 以及与慢性病发生有关的吸烟、静坐生活方式等不良健康行为的干预, 并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健康危险度评估、家庭健康评估和慢性病自我管理等”实习内容, 紧密结合教学进度, 适时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介绍卫生服务体系与卫生管理等章节时, 突出预防医学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其巨大的社会价值, 目的是让同学们在将来的工作中既要看到树木更要看到森林, 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疗决策者和服务管理者。

安排临床医学生第八学期进行预防医学基地实践活动, 与内科、外科等临床课程实习一起轮转进行。自2001年以来共有十届临床医学专业4000余名学生参加了社会实践, 流行病学及相关教研室和实践基地临床教师共40余人参加了该项目的带教实践过程。我们每年对临床医学生进行预防医学教学实践效果调查, 通过调查表明, 经过社会实践, 临床医学生对预防医学教学和实践内容有很大帮助以及毕业后选择去社区医院工作的比例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通过教学改革, 贯彻了“服务—教学—科研”的实践模式, 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以达到“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的目标。近3年我校有10%~16%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志愿到社区医院去工作。

(注:第1~9题备选答案为A有很大帮助, B有一定帮助, C没有帮助;第10题备选答案为A是, B否。表1均为选A所占比例。)

围绕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等核心课程, 2004年以来我们还为临床医学生开设预防医学相关选修课程20余门, 共计约3000学时, 累计选修的临床医学生约6500人次。通过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了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层层递进的课程体系,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预防医学的学习热情, 拓宽了学生的医学视野, 巩固了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理念, 达到“努力适应21世纪社会进步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具有服务于21世纪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等方面的要求”[2]。

教材建设方面, 我们成果丰硕, 不仅反映在出版教材水平高、种类多, 而且应用范围广泛。郑全庆等[3]统计了2000年后全国50所医学院校中本科生的流行病学教材使用情况, 其中天津医科大学王建华教授主编的国家级规划教材《流行病学》使用率最高, 占32%;王建华、王子元、袁聚祥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预防医学》 (第2版) , 其宗旨为“培养临床专业的学生重视人群观点, 提倡临床医生将医学的双重使命—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结合起来”[4]。

我们的教育改革和教学效果受到了社会多方面的肯定与好评。我预防医学专业被评为2007年天津市级教学团队, 2008年国家级教学团队;公共卫生学院现有流行病学 (国家级) 、营养与食品卫生 (天津市级) 、卫生统计学 (天津市级) 和劳动卫生 (校级) 四门预防医学主干课程被评为不同级别的精品课程, 循证医学、营养与疾病等被评为校级优秀公选课程;2007年11月, 天津医科大学被中宣部等14部委联合授予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集体称号, 是天津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这与医学生们砥砺品质、德识俱进的优异社会实践效果密不可分;学校医务人员和志愿医学生凭借预防医学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实践技能, 在抗击SARS的战斗中, 充分发挥了防治并重的优势, 为天津市夺取抗击SARS攻坚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受到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肯定;在2008年的四川抗震救灾医疗活动中, 我校荣获“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成为天津市教育系统唯一受表彰的集体, 医疗队中我校毕业生占到68%;“以‘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为目标的预防医学教育”获得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度教学成果一等奖。

这些应用情况是对我们近年来以“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为教育目标的全面检验和综合肯定。回顾过去, 展望未来, 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天津医科大学开展的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学的改革, 在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材建设、社会实践教学和医疗服务等方面以达到“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为目标, 形成了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的一整套培养模式, 经过多年的应用,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实践效果, 也得到了医学教育界和社会的多方肯定。“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 弥合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裂痕, 是我们持之以恒努力和追求的前进目标, 我们任重而道远。

摘要:总结天津医科大学近年来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育改革的实践效果。在学校和学院的共同领导下, 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教育改革以适应我国新的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要求, 在预防医学教学与社会实践、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得到了社会多方面的肯定。

关键词:教育改革,实践效果

参考文献

[1] 谢娟, 朱红, 黄国伟.以“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为目标的预防医学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4) :635~636, 644.

[2] 傅华[主编].预防医学 (第5版) [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1.

[3] 郑全庆, 余国超, 郑芳, 等.国内流行病学本科生教材种类及使用现状调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12:51~52.

上一篇:微观经济学价格理论范文下一篇:绿野仙踪主要内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