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研究范文

2023-09-18

金融业研究范文第1篇

摘 要:在分析了资产数字化与区块链积分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区块链积分核心原理及技术,提出了区块链积分产品设计、区块链积分架构设计、区块链积分通兑系统核心模块设计,构建出区块链技术在积分系统中的应用框架。基于区块链的积分系统通过区块链平台向积分业务提供接口调用,对积分通兑业务场景提供核心的技术支撑与实现。基于区块链的统一积分系统,负责发行通用积分币。任何企业、商户都可以简单、便捷的申请到API接口,并有权发行积分。积分兑换记录在区块链账本中,并进行商户间的实时清结算。通过分布式共享账本、私钥签名和共识算法,构建出安全、高效的积分通兑核心系统。

关键词:区块链 积分 资产数字化 分布式帐本 共识机制 加密算法

1 引言

积分是保持用户活跃度和忠诚度的重要营销方式,目前国内绝大多数行业、大型企业都推出了积分体系,尤其在电商、银行、航空、通讯运营商以及电力行业系统等。消费者对这些企业的积分认同度也比较高,但是消费者在使用和兑换积分的过程中满意度较低,原因有以下几点。

1.1 积分发行不透明

传统积分发行基于数据库,企业积分存在篡改伪造的风险,公信力缺失。需引入区块链技术,将积分的发行上链,确保积分发行、使用、转让、兑换记录都不可篡改,公开透明。

1.2 积分分散不通用

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各自发行不同的积分,需要一种通兑通用的积分,打通各行各业的服务。

1.3 积分无法转让

需要引入积分转让、兑换机制,提高用户积分使用效率,给企业带来更多潜在的消费者。

区块链技术保证了积分数字资产的安全。区块链通过分布式共享账本结构、私钥签名和共识算法构建出比传统分布式更安全的核心基础系统[1,2,3]。

基于区块链的统一积分系统,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跨行业积分通兑平台,打造集积分兑换、交费充值、购物消费等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式、综合性的统一积分系统。

2 资产数字化与区块链积分理论

在传统资产数字化领域,如积分、融资租赁等资产由不同的中介机构托管,资产交易成本居高,有过程存证缺失、难以溯源等安全问题。在金融服务领域,涉及很多人工处理环节,极大地增加了业务成本。目前资产数字化各环节存在效率瓶颈、交易时滞、操作风险和安全隐患等痛点,可应用区块链技术以解决问题。

2.1 资产数字化與区块链积分原理

基于区块链技术,将资产进行数字化,形成数字资产,并通过点对点网络进行登记存管、转让交易和清算交收,构建去中心化分布式账本[4]。

基于区块链的资产数字化,消除交易中介,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交易效率,提高资产利用率。区块链上资产数据的不可篡改性和去中心化的数据存储方式,使其成为数据和信息记录的可信载体。可编程的合约使得交易流程智能化,通过在区块链平台中预设交易规则,达到预定条件则自动执行,提升交易的自动化程度[5]。

各类资产,如积分、股权、债券、票据、收益凭证和仓单等基于区块链存储、交易和流转,成为区块链上的数字化资产[6,7]。利用区块来记录数字化资产及交易数据[8],区块链以实时方式实现价值转移。区块作为一种底层数据,记录积分、证券、基金、保险、期货、信托、资管和融资租赁等各种权利、资产及其交易。资产交易数据的分布式帐本存储,包括交易双方帐户信息、交易时间点、交易量等数据,出让方和受让方以私钥进行电子签名,确保安全。

区块链利用程序代码表达业务逻辑,包括资产证券化产品交易、积分互兑和固定收益证券交易等智能合约,金融资产交易相关方基于交易规则达成合约,实现合约的自动执行,并通过区块链技术相应机制确保其运行符合特定的法律和监管要求。利用数字资产智能合约,将交易规则程序化、智能化,交易时匹配相关的合约,智能交易。

通过实用拜占庭容错(PBFT)算法、权益证明(PoS)算法和股份授权证明(DPoS)算法等共识机制,对交易达成分布式共识。区块链支持数字资产信息流、资金流、资产流的流转,让资产流动起来,并提供数据信息的安全、不可篡改记录,所有的资产流转可以追踪溯源[9]。

区块链技术在资产数字化领域的应用,优化交易流程和记录保存方式,大幅降低交易成本。区块链技术其安全、透明和数据不可篡改的特性,使得金融体系间的信任模式不再依赖中介者,资产数字化业务“去中心化”,实现实时数字化交易和数字资产安全转移[10-12]。

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资产数字化,相比于传统中心化系统,优势在于利用分布式帐本,解决各数字资产发行方、交易方的信用问题、安全问题,建立安全可信的数字交易平台。区块链在资产数字化的应用能降低运营成本,实现安全智能交易,提升运营效率。资产数字化分布式账本,实现资产数据不可篡改和可追溯性,提升资产的安全性[13-15]。通过资产数字化,积分兑换过程中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点对点的价值转移。

2.2 区块链积分核心组件

区块链积分核心技术组件包括共识机制、智能合约、加密算法、安全机制、存储和通信等组件,实现一个图灵完备的积分资产数字化区块链技术平台。

P2P、多播技术、分布式组网机制和数据传播机制是各服务器节点间通信的基础,构成通信组件。存储是分布式账本的载体,包括数据库、文件系统、区块数据结构和区块间Hash关联链式结构等技术。非关键性数据和超出区块大小限制的大文件可存储于文件系统中。在去中心化分布式系统中针对区块数据的有效性达成共识,是共识机制组件的功能。

通过数字签名,验证交易指令的有效性,实现数字资产交易有效性保障[16,17]。利用非对称加密算法,公钥和私钥用于信息加密、数字签名和用户认证[18]。哈希算法将原始数据摘要,校验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防数据篡改。利用同态加密、零知识证明等隐私保护机制,防止隐私数据的泄露[19],加密算法、哈希算法优先采用国密算法。

核心应用组件提供了针对区块链应用场景的功能组件,供应用调用。允许使用编程的方式发行数字资产,支持通过配置脚本语言编写智能合约。允许互联网金融智能交易,支持能源互联网交易安全自动执行[20]。通过激励机制促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3 区块链积分核心技术

区块链是有节点参与的分布式账本系统,特点是不可更改,不可伪造,记录了其用户的每一笔交易。通过这些信息,可以找到每一个地址,在历史上任何一时间点所拥有的价值[21]。

区块链是由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产生的数据块组成的,每一个区块都包含了上一个区块的哈希值(Hash),从创始区块开始连接到当前区块,形成块链。

3.1 统一平台

由共识网络参与方组建一个统一的积分兑换交易平台,负责发行通用积分资产。任何企业、商户都可以申请API接口,接入统一积分平台,平台也因此获得数量众多的商家和消费者。

3.2 跨商户兑换积分与购买商品

以通用积分为媒介及支付方式,交易各行业、各商户间积分与商品。

3.3 统一积分APP

消费者无需登录多个网站,只需要一个统一积分手机APP,就可以查询到本人在各个行业、企业、商家的积分余额、兑换明细。通过APP通兑通用积分,在各商家间消费。

3.4 分布式监管

區块链多中心共识网络,积分发行方、积分接受方、积分兑换交易平台,可以互相监督,共同维护区块链。

3.5 身份认证

所有参与的角色,都拥有私钥和公钥,其中私钥用于签名和确认操作,公钥用于证明用户身份。所有用户都需要完成实名认证,然后将用户信息与公钥一起交可信的第三方认证CA机构进行绑定,确认身份。

3.6 私钥签名

在区块链积分系统内,包括兑换积分、发送积分、结算等操作,都需要帐户本人私钥签名确认。

3.7 智能合约

智能合约自动执行,自动兑换,自动结算,自动统计,大幅降低平台人工运营成本。

3.8 数据存证

用户的公钥地址与CA认证记录在区块链上,作为身份证明,发行兑换等操作记录都写入区块链,作为双方交易的证明,数据存证。

4 区块链积分产品

4.1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积分交易流程

区块链积分交易流程,如图1所示。

区块链积分平台根据用户的私密数据,生成私钥、公钥。

用户签约时,用私钥对交易合同内容签名,然后发送给区块链节点。

数据到达区块链节点,节点检查权限、验证手续费后,转发交易数据给共识节点。

共识节点验证交易合规后,将区块信息写入区块链,并同步给区块链节点。

用户通过区块链浏览器,查询节点上的区块信息和交易信息。

4.2 区块链积分架构设计

区块链平台及应用系统分为:区块链服务层、区块链应用编程接口层、区块链应用层,如图2所示。

区块链服务层:接收交易数据,并完成加密、签名、校验、共识、查询等操作,属于区块链基础服务。服务层包括区块链的共识节点以及提供给用户查询数据的区块链只读节点。达成共识的数据会被存储在区块链中,包括区块数据、数字签名、哈希值、Merkle树等;区块数据包括用户信息、认证信息、合同信息、资产信息、积分交易信息等。

区块链应用编程接口层:主要负责逻辑处理,提供各类API接口,如资产的发行、资产的挂牌、买卖双方的资产撮合等。

区块链应用层:基于接口层的面向用户的应用,是区块链的UI层。用户在这里可以查看积分挂牌资产,积分交易交割资产等操作,以及在区块链浏览器,用户可查询到区块信息、合同信息等。

4.3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积分通兑系统核心模块

4.3.1 身份认证系统

该系统主要负责用户的身份认证和用户公钥的绑定。用户的身份认证由系统后台认证确 定,然后将认证后的用户信息,加上系统分配的用户公钥,通过接口传递给CA认证中心,CA认证中心签名确认用户身份和用户公钥的绑定。完成身份认证的用户,关键操作必须本人签名,不可伪造,不可篡改。

4.3.2 隐私保护系统

区块链上存储的数据是公开透明的,但对于有隐私需求的用户来说,需予以隐私保护。所以在区块链里,每个合同可有一个共享钥,实现对合同内容的加密,仅拥有共享钥的用户,才可以读取到原始的合同信息。

用户使用共享钥对合同内容加密,然后再对此加密数据签名,证明本人操作。

只有用户本人,以及其他拥有共享钥的账户,有权查看合同的原始数据。

没有共享钥的用户,在节点上看到的都是加密数据,无法读取原始的合同数据,从而实现隐私保护。

4.3.3 存证、鉴证系统

对加上时间戳的区块链的头哈希值进行签名,分别存放到平台区块链上、司法鉴定联盟的区块链上、公网比特币的区块链上。司法鉴定中心作为信息安全鉴证的第三方机构通过使用区块链技术,将对用户的区块链头哈希值做证据存证,提升了数据存证的安全水准。

一旦客户在区块链上有业务纠纷,司法鉴定机构只需验证用户原始数据的哈希值是否在区块链的梅克尔树中,即可迅速做出鉴定结果。

存证、鉴证系统保障区块链积分系统的数据安全。

4.3.4 区块链积分监控

区块链积分监控系统,对积分交易列表、交易详情、区块数据等进行监控,如图3所示。

5 结语

在分析了资产数字化与区块链积分理论基础上,研究了区块链积分核心原理及技术,提出了区块链积分产品设计、区块链积分架构设计及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积分通兑系统核心模块设计,构建出区块链技术在积分系统中的应用框架。

参考文献

[1] A.Kosba,A.Miller,E.Shi,Z.Wen and C.Papamanthou, Hawk:The Blockchain Model of Cryptography and Privacy-Preserving Smart Contracts,2016 IEEE Symposium on Security and Privacy (SP),San Jose, CA,2016.

[2] Eyal I,Gencer A E,Sirer E G,et al.Bitcoin-NG:A Scalable Blockchain Protocol[C]//NSDI,2016.

[3] Nakamoto S.Bitcoin: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J].2008.

[4] Mainelli M,Smith M.Sharing ledgers for sharing economies:an exploration of mutual distributed ledgers(aka blockchain technology)[J].The Journal of Financial Perspectives,2015,3(3).

[5] K.Christidis and M.Devetsikiotis,Blockchains and Smart Contracts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in IEEE Access,2016(4).

[6] F.Tschorsch and B.Scheuermann,Bitcoin and Beyond:A Technical Survey on Decentralized Digital Currencies,in IEEE Communications Surveys & Tutorials,2016(18).

[7] 张波.国外区块链技术的运用情况及相关启示[J].金融科技时代,2016(05).

[8] 蔡制宏.数字货币发展状况、可能影响及监管进展[J].金融发展评论,2015(3).

[9] Kiayias A,Panagiotakos G.Speed-Security Tradeoffs in Blockchain Protocols[J].IACR Cryptology ePrint Archive,2015.

[10] 袁勇,王飛跃.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自动化学报,2016, 42(4).

[11] 林晓轩.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J].中国金融,2016(08).

[12] 张苑.区块链技术对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国际金融,2016(05).

[13] 朱建明,付永贵.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动态多中心协同认证模型[J].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报,2016,2(01).

[14] 谢辉,王健.区块链技术及其应用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 2016(09).

[15] 沈鑫,裴庆祺,刘雪峰.区块链技术综述[J].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报,2016,2(11).

[16] Pass R,Seeman L,Shelat A.Analysis of the blockchain protocol in asynchronous networks[C]//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of Cryptographic Techniques.Springer,Cham,2017.

[17] X.Xu et al.,The Blockchain as a Software Connector,2016 13th Working IEEE/IFIP Conference on Software Architecture (WICSA),Venice,2016.

[18] J.Barkatullah and T.Hanke, Goldstrike 1:CoinTerra’s First-Generation Cryptocurrency Mining Processor for Bitcoin,in IEEE Micro,2015(35).

[19] G.Zyskind,O.Nathan and A.’.Pentland,Decentralizing Privacy:Using Blockchain to Protect Personal Data, IEEE Security and Privacy Workshops, San Jose, CA,2015.

[20] 张宁,王毅,康重庆,等.能源互联网中的区块链技术:研究框架与典型应用初探[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6(15).

[21] 杨晓晨,张明.比特币:运行原理、典型特征与前景展望[J].金融评论,2014(01).

①基金项目:国网电子商务科学技术资助项目“区块链在国网电商互联网金融服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B36802170047)。

作者简介:朱兴雄(1975-),男,汉族,湖南醴陵人,研究员,毕业于北京大学,获软件工程硕士学位,中国国家标准GB/T 25656-2010《信息技术 中文Linux应用编程界面(API)规范》主要起草人之一,主要从事互联网金融、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樊涛(1971-),男,高级工程师,工学硕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电力系统自动化、信息处理及平台技术、互联网安全、区块链与能源互联网等方面的研究;何清素(1977-),男,湖南道县人,高级工程师,EMBA,主要从事物联网、信息通信、电力系统自动化、能源互联网等方面的研究。

金融业研究范文第2篇

摘 要:文章对比分析了2010—2020年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研究脉络,选择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CNKI部分数据库2010—2020年科技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统计、聚类分析、突发关键词探测等方法,结合可视化软件CiteSpace、VOSviewer和Excel绘图功能,实现国内外成果转化领域的知识图谱比较分析。文章研究发现,2010—2020年国外平台更集中在成果转化链条的末端研究,国内平台更偏向成果转化的顶层设计研究和经验模式的探索。研究预测,围绕高校为主体的成果转化多维度研究将是国内外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1.07.07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Sci-tech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Research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2010—2020)

Gan Tian1 Ju Bangqing1 Li Ying2

(1.Hunan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Hunan,Changsha,410001;2.Xu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Jiangsu,Xuzhou,221018)

Key words:Achievements transfer;Technology transfer;Visualization analysis;Knowledge map

科技成果的创造和转化是科技管理工作的核心问题[1],是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明确表示,要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2]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生态日益成熟,逐步完善的政策法规催生了更加活跃的成果转化活动,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单位和成交的成果转化合同金额屡攀新高。[3]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仍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如核心科技成果转化率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还处于深水区、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支持力度不足等。

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上升到国家科技战略高度以来,我国学界针对该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蔡跃洲[4]辨析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边界,全面探讨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诸多環节;储蓉月[5]剖析了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并对转化路径提出了优化策略;刘宇等人[6]以SWOT-QSPM模型制定了重庆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竞争战略及实施方案。为借鉴吸收国际科技成果转化经验,不少学者对国外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进行了分析。陈俐等人[7]总结了英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主要路径及重大举措;李玲娟等人[8]梳理了美国技术转移政策的发展历程、构成体系和典型制度;董洁等人[9]介绍了以色列科技创新体系中成熟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近年来,针对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文本的挖掘分析逐渐增多,杜宝贵等人[10]对我国各地区、各部门1978—2018年颁布的311部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进行了内容分析与定量统计;赵睿等人[11]采用政策文本量化分析的方法,对全国31个省份(港澳台除外)2007—2019年颁布的金融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展开研究;司晓悦等人[12]绘制了2000—2018年间CSSCI成果转化中文文献的知识图谱;许琦[13]对2015—2019年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的中文核心期刊文献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从国内平台看,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文本挖掘多以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对该领域整体研究态势的可视化分析较少,尚没有涉及对国内外研究态势的对比分析。笔者强调基于国内外知识平台的文献信息,运用定量统计、聚类分析、突发关键词探测等方法,结合多种信息可视化软件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呈现近10年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脉络,找准差距、判别热点、辨析前沿,希望为我国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我国对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重视程度及科技领域成果转化的发展水平都有了明显突破,结合国内外科技创新竞争形势,笔者选择检索年限为2010—2020年。国际文献选择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以“achievements transfer”“technology transfer”“technology transaction”为主题进行检索,得到5053篇外文文献;国内文献选择CNKI的EI、北大核心、CSSCI、CSCD数据库,以“成果转移”“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为主题进行检索,得到1560篇中文文献。

(二)研究方法

笔者首先借助Python命令进行数据清洗,包括过滤筛选重复记录、空记录等无效数据,拆分预处理部分字段。基于数据统计分析概念(TOP N统计、数量分布统计、关联统计等),使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14]、VOSviewer和Excel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形成可视化知识图谱用于国内外对比分析,展现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研究进程中较为重要、关键的有效信息,以识别研究趋势。

二、科技成果转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年度发文量对比分析

2010—2020年,国内外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年度发文量趋势如图1所示。国际平台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国内平台发文量波动较小,与国际平台的研究差距逐渐拉大。中文、外文文献差距的不断拉大,并不代表国内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发展缓慢,笔者通过进一步对国际平台文献的国别分析发现是部分国内学者倾向于使用外文在国际平台发声。

表1所示为2010—2020年国际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发文量排名前十的国家(地区)。从数量上看,中国发文量约占全球发文量的10%,仅次于美国,与英国相当,发文量排名前十的国家大都是全球名列前茅的创新型国家。但从合作交流的角度来看,中国的中介中心性仅为0.03。中介中心性是测度节点在合作网络中重要性的一个指标,由此可见,虽然我国发文量较大,但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合作度不高,英国和美国的中介中心性均超过0.1,体现出两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做法处于先进水平,并受到全球的认可。俄罗斯虽然发文量仅91篇,数量上不属于前列,但其2017—2020年间突变权重最高(8.87),可能与俄罗斯政府在《2020前俄罗斯联邦创新发展战略》中列出的鼓励措施有关。[15]

(二)期刊分布统计

国内外平台发表科技成果转化文章排名前十的期刊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文章的发文量如图2所示。这排名前十的期刊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文章的载文量占所有外文期刊的15%左右,排名前三的分别是《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RESEARCH POLICY》《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中文排名前十的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文章的期刊载文量占所有中文期刊的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文章的48%左右,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科技管理研究》《中国高校科技》《科技进步与对策》。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文章的投稿刊物均以科技服务管理、创新发展及公共政策研究等管理类学术刊物为主。

(三)科学合作现状对比分析

利用CiteSpace作者合作网络分析有助于了解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领域研究人员的合作关系,结果如图3和图4所示。可以明显看出,国际平台作者合作网络的核心人物有:Mike Wright(英国,帝国理工学院)、James A. Cunningham(愛尔兰,爱尔兰国立大学)、Mirjam Knockaert(比利时,根特大学)、David B. Audretsch(美国,印第安纳大学)、Maribel Guerrero(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等。国际研究以欧美研究学者为核心,已形成了较广泛的合作网络,不同国家的学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也十分紧密,国内学者尚未在国际合作研究中进入核心圈。国内平台作者合作交流程度明显较弱,仅可判断出两个早期的合作子网络,即以南昌大学喻登科为核心的研究团队,与意大利圣安娜大学Andrea Piccaluga有合作的国内高校研究团队(包括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

(四)研究机构现状对比分析

笔者通过对国内外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领域的研究机构发文量进行统计,得出表2。结合内容分析,以国内外机构综合对比来看,欧美高校对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关注度普遍较高,权威交流研究广泛且有一定深度。我国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在国际平台发文较多,二者在《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18》统计的科技成果合同金额居前三位,均设有独立机构从事科技成果与技术转移工作,开展了大量探索性研究与实践。清华大学积极构建“四类专员”技术转移队伍,倡导开展科技成果处置尽职调查,并规范兼职兼薪与离岗创业等要求。中科院注重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源头设计,其加大对科研人员的奖励力度、健全考核评价体系等一系列举措大幅提升了研究人员的成果转化动力。

从国内平台主要发文研究机构可以看出,除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战略发展研究院两所国家权威智库机构外,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工作多集中在高校。高校是创新主力军,也是科技成果产生的聚集地。2020年,教育部科学技术司通报了11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典型经验,而这11所高校中仅有2所进入国内平台发文量前十。该结果表明,我国要进一步鼓励有关机构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进展和成效进行总结凝练后的开放性研究。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研究充满热情和活力,多所院校、科研机构都在对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进行深刻探讨并提出不少宝贵建议。

(五)基于内容关键词的研究热点对比分析

比较研究热点有利于发现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和关键问题,而对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笔者利用VOSViewer 工具实现对国内外平台文献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得到图5和图6所示的研究热点图谱。由图5可知,国际平台研究热点有:1.基于高校、企业层面技术创新后延伸的技术转移、产业化或商业化的模式与影响研究;2.探讨外商直接投资对技术转移效应的影响等;3.针对技术转移的政策研讨与技术转移生态体系的建设研究等。从国内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热点图谱(图6)可知,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关注面较广、思维较开放。研究热点有:1.针对特殊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与机制研究,如产业角度、创新主体角度和创新产出成果角度等;2.探讨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关系;3.围绕技术转移的创新中心建设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4.科技成果转化对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及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分析等。

对关键词出现频次和中介中心性进行统计,国内外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领域排名前十五的关键词如表3所示。总体上看国内外研究方向大体一致,都围绕成果转化或技术转移的相关政策、影响因素、绩效表现等方向及其辐射角度如自主创新、知识产权、高校转化模式等进行研究。当然,由于国内外创新基础条件、研发实力差距和开展技术转移的时差等因素,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差异也十分明显。国外较早就开始重视科技产业化体系的建设,多举措构建高校产学研创新体系,科技产业园区生态完善、发展态势良好。因此,国际平台与产业化相关的关键词出现较多,如industry(产业)、firm(企业)、commercialization(商业化)、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外商直接投资)和entrepreneurship(创业精神)等,已经跨越到科技成果转化链条的末端研究范围。我国更偏向于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顶层设计研究和经验模式的探索,表3中国内平台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也体现出,当前我国研究热点仍然是围绕科技成果转化本身展开的。反观国际平台,technology transfer(技术转移)虽然出现频次最多,但其中介中心性比关键词innovation(创新)低0.02,此外中介中心性超过0.1的关键词还有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研发)。可以看出,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研究最终还是要支撑和促进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的提升,从源头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

三、基于突现关键词的研究前沿对比分析

突现关键词是指一段时间内增速突然加快或频次突然增多的关键词。利用CiteSpace可以将突现词从海量关键词中探测出来,利用突现词的动态变化来展现该领域的研究发展脉络和前沿方向。[16]

国内外平台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突现关键词按照突现起始时间先后排列的演进序列如表4和表5所示,其中突现权重越大代表该关键词在突现的起止时间段内研究热度越高。关键词的突现时间段越靠近现在且权重越大,越能反映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研究方向。

从突现时间段对比分析来看,我国的研究前沿点比国际平台出现较晚,2017—2020年突现的关键词如职务科技成果和协同创新,分别对应国际平台2010—2013年突现的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open innovation。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起步晚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2015年前主要是借鉴国际技术转移的经验并探索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体系建设。2016年,国家完全下放科技成果的使用、处置和收益权,随之出现了职务科技成果的研究热潮。当前,各地方、各部门仍在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改革,可以预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政策工具、职务科技成果、“三权”创新改革、转化模式和绩效等将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此外,參考国际平台突现关键词演进图谱可以预测我国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还有:1.面板数据分析。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制度于2017年开始实施,对时间序列上200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数据的统计分析已然可以着手研究。2.技术市场的设计。近年来,我国以技术合同成交额衡量的市场增速和规模持续呈现高增长态势[17],但仍存在不少缺陷和不足,技术市场体系建设还有提升空间。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多维度研究,如大学科技园规划与运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影响因素等。

国际平台2017—2020年突现的关键词分别是market(市场)和higher education(高等教育)。结合世界各国政府、高等院校、跨国公司等在创新发展的新政策、新模式的探索,判断国际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趋势主要有围绕高校为主体的实践概念验证中心、市场化技术转移公司的设计与运作模式研究。

从突现权重对比分析看,国际平台上突现词权重最高达13.526 5且普遍都在[5,9]区间内,而国内平台上突现词权重最高仅4.139 9,其他均在3左右徘徊。这表明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前沿上研究力量不足,可能与国内平台的年文献数量不多有一定关系,应该鼓励研究学者在该领域多形成一些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以供决策参考。

四、结论与展望

笔者对2010—2020年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领域的中外文文献进行了定量分析与知识图谱展现,经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2010年之后国际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大体呈上升趋势,以欧美研究学者为核心已形成了较广泛的合作网络;而国内部分学者首选外文平台发表,国内平台该领域研究保持稳定,与国际平台的研究差距逐渐拉大,合作交流程度明显较弱。目前,国内创新形势良好,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预计“十四五”期间国内相关研究将掀起高潮。

第二,由于国内外创新能力及科技成果转化起步时间的差异,国内外平台的研究热点有明显特征。国际平台更集中在对成果转化链条的末端研究,国内平台更偏向于对成果转化的顶层设计研究和经验模式的探索。

第三,研究前沿方面,相似的研究前沿点国内平台出现均晚于国际平台,预计在今后一段时间,围绕以高校为主体的成果转化多维度研究将仍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国内在政策工具、职务科技成果、“三权”创新改革、转化绩效等方面的研究也是目前国内学者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

总体来看,我国在科技成果转化研究与实践等方面都有明显突破,正逐渐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链上各个环节面临的难题,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支撑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和世界科技强国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还需要有进一步的突破,要再往细处、往深处进行研究和构建,如成果转化专业服务机构与人才的培育机制、考核评价体系、转化模式与路径等很多方面,都值得学者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 贺德方.对科技成果及科技成果转化若干基本概念的辨析与思考[J].中国软科学,2011(11):1-7.

[2] 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EB/OL].(2016-9-03)[2021-4-20].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6-09/03/c_129268346.htm.

[3] 中国科技成果管理研究会,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18(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

[4] 蔡跃洲.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边界与统计测度[J].科学学研究,2015,33(01):37-44.

[5] 储蓉月.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与优化路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8(10):84-85.

[6] 刘宇,方曙,陆颖,等.基于SWOT-QSPM模型的科技成果转化竞争战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18):224-230.

[7] 陈俐,冯楚健,陈荣,等.英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经验借鉴——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高校产学研创新体系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15):9-14.

[8] 李玲娟,蒋能倬,张波.美国技术转移政策的要点及借鉴[J].科技导报,2020,38(24):53-61.

[9] 董洁,孟潇,张素娟,等.以色列科技创新体系对中国创新发展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4):1-12.

[10] 杜宝贵,张焕涛.基于“三维”视角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8,39(09):36-49.

[11] 赵睿,李波,陈星星.基于文本量化分析的金融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区域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0(S1):155-163.

[12] 司晓悦,王壮壮,赵霞霞.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热点及前沿动态——基于CiteSpace可视化知识图谱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7):197-203.

[13] 许琦.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科技和产业,2020,20(05):26-32.

[14] Chaomei Chen. Cite space Ⅱ: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03):359-377.

[15] 張秋,岳萍.俄罗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模式及对新疆的启示[J].科技与创新,2020(19):136-137,143.

[16] 李杰,李慧杰,陈伟炯,等.国内社会科学研究中知识图谱应用现状分析[J].图书情报研究,2019,12(01):74-81.

[17] 朱雪忠,胡锴.中国技术市场的政策过程、政策工具与设计理念[J].中国软科学,2020(04):1-16.

金融业研究范文第3篇

目前, 网络金融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我国金融网络犯罪的总量也逐年增加。金融网络犯罪的动辄几十万。比如, 演员汤某2014年1月11日在上海被电信诈骗21万元, 李某某也在2014年9月12日登陆网站后被转走了100万元人民币。此类现象在平常人家也是层出不穷, 对受害者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负担。而现行网络金融犯罪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 建立钓鱼网站, 假冒是某金融机构, 通过各种手段是用户注册登陆。通过注册的方式获取用户的银行卡号, 密码, 身份证号, 手机号等信息, 从而进行提现的操作。第二, 通过网络技术设立木马等病毒, 再利用黑客程序侵入金融机构的电脑, 从而对防火墙进行破坏, 自动获取用户资料并进行资金窃取。第三, 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作案, 此类犯罪, 单位内部人员一般利用本人职权, 他们利用他们享有的本单位信息, 试出单位工作机的密码, 从而进行不法行为。第四, 直接利用黑客技术入侵他人计算机。此类犯罪的犯罪人一般具有高超的网络技术, 利用其本人技能, “黑掉”他人电脑, 入侵其计算机, 利用被害人的计算机登陆其网上银行, 进行转账操作。

二、网络金融犯罪的成因

(一) 法律存在滞后性

法律作为调整社会秩序的一种手段, 有其作用, 也必然存在其缺陷。随着社会的发展, 一些新兴犯罪应运而生, 滞后性的弊端便显现出来。

网络金融犯罪作为一种新兴的犯罪, 还不能充分地被立法所调整。计算机犯罪的种类非常多, 从现已发生的计算机犯罪案件来看, 已不仅仅是贪污、盗窃等犯罪, 有的已发展到利用高级技术手段加大案件的侦破难度, 其中有些犯罪无法从现行的《刑法》中找到相应的条文, 以至于有些单位发生案件后, 仅给予作案者违章、违纪之类的处分。这有待于实践的发展以及立法水平的提高。正因为如此, 一些不法分子就借此机会, 利用法律的漏洞, 牟取自己的不正当利益。

(二) 网络固有特点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事物, 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特点, 比如:犯罪成本低, 作案工具简单, 并且犯罪的隐蔽性高, 持续时间短, 地理跨度大, 隐蔽性强。商品买卖双方不必面对面交易, 财务转账支付免去银行手续更加方便快捷等等。但是这也为网络金融犯罪的产生提供了可能。不必面对面交易使一些网络诈骗更加猖獗, 而财务转账的方便快捷在一些“网络高手”的眼中, 便成了有利可图。也正是因为这些特点, 给现行的司法实践和侦查造成了许多麻烦。并且, 由于现在科技发展及其快速, 一些网络安全监管系统并不能让我们“高枕无忧”, 因为一个安全系统的破解看在网络高手的眼里并非难事。因而技术防范不能成为唯一的防范手段。网络发展的快速性特点也为黑客们的犯罪提供了契机。

三、网络金融犯罪解决方法

(一) 完善法律法规

对于网络金融犯罪的事前监督在于完善法律法规, 给予犯罪分子以警示。比如扩大网络金融犯罪的适用范围和调整对象, 把新兴的、更为复杂的网络金融犯罪行为囊括在内。可以与世界其他国家在和平发展的前提下加强立法合作, 当然也可以根据现行的司法实践, 通过司法解释的形式来有效地调整网络金融犯罪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立法技术的提高是解决网络金融犯罪的根本问题。法律是促进网络健康有序发展的准绳, 我国已制定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计算机病毒控制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来保护现行的网络金融秩序, 但是因为网络发展变化日新月异, 而不法分子的犯罪手段日益智能化、隐蔽化, 我们更需要对法律加以完善, 对待网络犯罪, 把犯罪前的未雨绸缪和之后的亡羊补牢完美结合, 来更好地保护健康的网络金融秩序。

(二) 建立社会监督体系

建立健全良好的网络金融秩序, 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网络消费环境, 仅靠有关机关的努力是不够的, 加大社会监督力度, 完善公民的法制意识, 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项举措。现在部分人群在被网络诈骗后基于金额小、“丢面子”等原因, 不愿报警, 而有些人也基于事不关己的观念并不举报, 这使得一些犯罪分子逍遥法外, 并且这也助长了他们的歪风邪气, 从此变本加厉地实施犯罪。不仅如此, 现行社会上也存在一些日常的安全隐患, 比如, 有些“黑网吧”屡禁不止, 上网根本无需身份证, 这就为犯罪分子提供了良好的作案场所, 并且及其隐蔽, 难以被追查。这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大众对网络金融犯罪的一种事不关己的漠然, 但这并不是正确的观念。因此建立良好的社会监督体系, 完善公民权利义务观念也是重要的、打击网络金融犯罪的方式。

摘要:网络金融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金融活动的结合。这种运行模式本身存在的漏洞, 让一些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他们利用网络进行非法牟利, 大大地破坏了现行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因此, 本文将分析该情况的成因, 并且从建立健全市场监督制度和完善现行立法、司法制度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网络金融犯罪,社会监督,法律完善

参考文献

[1] 武向朋.网络犯罪的成因及其防治[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10 (1) .

金融业研究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宏观金融理论研究方法论的内涵,明确其重要性,在对当前研究现状的分析基础上,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以促进宏观金融理论研究向着系统化、科学化发展。

关键词:宏观金融;金融理论

一、 宏观金融理论研究的方法论的含义

1.什么是金融

金融,顾名思义,“金”是黄金、资金,“融”是融通,即“资金融通”。金银的易携带、易分割及价值大等特性使之成为充当货币的一般等价物——价值的代表,因此,金融是价值的流通。而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金融的内涵也进一步拓展,不再局限于价值的流通,更多的倾向于经营的资本化、信用化以及杠杆化,更符合现代金融的发展要求。

2.什么是宏观金融

根据金融主体行为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微观金融和宏观金融两大类。一般地,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的金融行为被归类为微观金融的范畴,主要包括资本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而政府和货币当局的金融行为被归类为宏观金融的范畴,主要包括货币和金融制度的安排。宏观金融是以宏观平衡人类整体经济利益关系为目的的社会金融行为,是人类的社会性金融活动。

3.什么是宏观金融理论研究的方法论

宏观金融理论研究的方法论是指关于研究宏观金融领域的一般方法的总称,它为我们准确、有效地研究宏观金融理论提供了组织、计划、设计和实施研究的基本原则。

二、 宏观金融理论研究方法论的重要性

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金融理论的发展过程也不是独立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当中,而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密切相关。在二十一世纪之前,金融理论的发展是杂乱无章的,学者们仅从自身出发进行研究,各方向的金融理论研究层出不穷,宏观金融理论的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从而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宏观金融理论的发展。

宏观金融理论的发展从始至终都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研究,并未形成完备、系统、科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当代宏观金融理论研究不需要经过科学的检验和检测就能成功的观点明显违背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在当代宏观金融理论的研究中,若要持续有效地发展就必须使之上升到理性高度,并形成一套系统、科学的行为准则,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进而形成科学的“方法论”,以此来指导我们有效地进行当代宏观金融理论的研究。因此,在当代宏观金融理论的研究领域中,形成一套系统的、科学的方法论十分重要,它关系到研究结果是否有效的问题。

三、 当代宏观金融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形式主义倾向严重

宏观金融理论研究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理论方法和工具,如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数量模型分析、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等,促使着宏观金融理论的研究向科学化、严谨化发展。20世纪20年代之前,学者们较为关注运用金融理论的知识去科学有效地解释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通过案例分析来实现金融理论知识的合理运用。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计量经济学学科的出现,论文就更倾向于应用数学模型来解释经济现象,以此来彰显其理论研究的准确性和严谨性。然而研究者们对于这些数學模型并未深刻认知,有时过于追求模型论证而忽略其现实经济意义。目前论文撰写过程中,研究者大多未能正确认识金融工具与金融理论的关系,忽略金融工具的服务性作用,过于追求数学模型等工具而忽略金融理论。

2.研究成果普遍缺乏创新性

研究的创新性是为了通过研究者分析问题,提出观点来推动金融理论的发展。而目前多数研究者忽略理论的探究,在广泛阅读大量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自身的思考和研究略有欠缺,从而难以实现理论的创新。

四、 宏观金融理论研究的一些方法

一方面,研究者应确立金融理论研究的正确方向。金融理论研究的目的是准确、合理、有效地解释社会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指引人们更好地从事金融领域的实践活动。哲学角度上的 “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认知过程,帮助我们在认清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理论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发展理论。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应明确理论研究目标,在对现存理论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追求创新,从而为推动金融理论发展做出贡献。

另一方面,研究者应该改变形式主义观念,明确金融工具与金融理论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在计量模型等金融工具的选择上,明确其适用性,从支撑理论的基础上来寻求相关数据给予支撑,论证金融观点,而不是单纯地列出模型来彰显论文严谨性。在金融工具的选择上应根据所论述的金融观点选择合适的金融工具进行论证,避免过于追求模型等工具的使用而使问题复杂化。

参考文献:

[1]崔满红.金融协调发展理论研究[D].

[2]崔满红.金融学方法论(下)http://bjcmh.blog.sohu.com/254568586.html.

[3]孔祥毅.也谈金融可持续发展[N.金融时报,1987.7.12.

作者简介:谢腾(1992- ),女,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生,金融学专业,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

金融业研究范文第5篇

摘要: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是两种不同的融资方式;由于两者均包含了金融和物流两类服务,又都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因此在融资实务中经常被混淆。有鉴于此,本文对这两种融资方式的概念、运作主体、运作模式等分别进行了论述、厘清,进一步指出了两者的区别和金融机构选择融资方式的流程,并对融资活动中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各运作主体均能达到收益最大化。

关键词:物流金融;供应链金融;运作主体;融资方式

一、引言

在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促进下,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急剧增加,截至2007年已达到全国工业企业总数的99.1%,但其中的70%以上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成为一个长期存在并影响国家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产生“融资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银行市场结构的垄断特征、所有制歧视、企业规模歧视及外部环境发展滞后等因素的影响。二是由于我国中小企业适于银行抵押的不动产数量少,在生产过程中存货及原材料等又占用着大量的流动资金,此现象在季节性、周期性等特征明显的企业尤为突出;同时我国银行业的分业经营制度不允许银行经营仓储业务,加之银行缺乏产品评估、仓储管理、商品拍卖等专业知识,使银行将企业动产质押贷款业务拒之于千里之外。三是中小企业信息透明度差、非系统风险高、管理规范性差、平均融资规模小等一系列的问题,使其在银行的信贷评级中处于较低级别。分析表明,一方面中小企业“有款贷不到”,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有款贷不出”,造成资金无法得到有效利用。为解决上述矛盾,融合金融创新和新型物流增值服务的物流金融、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除以往用固定资产或存款抵押以外,中小企业还能以自有原材料、在制品以及产成品等进行抵押,获得贷款。这两种融资方式的发展弱化了企业担保及房地产抵押在借贷中的地位,大大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受到了广大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普遍欢迎。

在理论和实践过程中,物流金融常被认为是供应链金融的一部分,或者它们被看做是同一种融资方式的两个称谓;实际上,物流金融和供应链金融是服务于不同融资对象的两种不同融资方式。为正确区分它们,纠正当前使用上的混乱,以下将对这两种融资方式的概念、运作主体和运作模式等分别进行论述,进一步分析两者的区别、运作中的问题及应采取的相应对策,并为金融机构制定出合理选择融资方式的流程图。

二、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概念及区别

(一)两种融资方式的可行性

在国外,众多的银行及大型物流公司(如UPS)对物流金融和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了实践,获得了良好收益。在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中小企业融资的迫切需求为物流金融和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和国外相比,它们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这是因为:一是银行迫于竞争压力,需要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例如深圳发展银行及交通银行提出的供应链金融,招商银行提出的物流金融等服务,均表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越来越受到金融机构的重视。二是物流企业的蓬勃发展、不断创新以及第三方、第四方甚至第五方物流的服务方式相继出现,为物流金融及供应链金融提供了物流保障;目前,国内大型的物流公司如中国外运、中国远洋、中国储运等均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了商品融资及物流监管业务。三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仅存货就高达30326亿元,若按50%的贷款折扣率计算,这些资产可以担保生成约1.6万多亿元的贷款。实践证明,这两种融资方式既能有效盘活中小企业存量资产,缓解融资难问题,又为金融机构及物流企业拓展业务范围,开拓广阔的蓝海市场。

(二)两种融资方式的相关概念

1 物流金融

(1)定义

物流金融是包含金融服务功能的物流服务,指贷款企业在生产和发生物流业务时,其为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通过物流企业获得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同时,物流企业为贷款企业提供物流监管及相应的融资及金融结算服务,使物流产生价值增值的服务活动。

图1为通常意义上的物流金融业务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物流金融仅为供应链或非供应链的某一贷款企业进行服务,由于仅面向一个企业,此融资方式流程简洁,不存在关联担保,且融资关系简单清楚,风险性小。

(2)运作主体

从定义可以看出,物流金融主要涉及三个主体: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和贷款企业。贷款企业是融资服务的需求者;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为贷款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三者在物流管理活动中相互合作、互利互惠。

(3)运作模式

根据金融机构参与程度的不同,物流金融的运作模式可分为资本流通模式、资产流通模式及综合模式。其中资本流通模式是金融机构直接参与物流活动的流通模式,包含四种典型模式:仓单质押模式、授信融资模式、买方信贷模式和垫付贷款模式;资产流通模式是金融机构间接参与物流活动的流通模式,其流通模式有两种:替代采购模式和信用证担保模式;综合模式是资本和资产流通模式的结合。

2 供应链金融

(1)定义

供应链金融指给予企业商品交易项下应收应付、预收预付和存货融资而衍生出来的组合融资,是以核心企业为切入点,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有效控制或对有实力关联方的责任捆绑,针对核心企业上、下游长期合作的供应商、经销商提供的融资服务,其目标客户群主要为处于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目前供应链金融已应用在了汽车、钢铁、能源、电子等大型、稳固的供应链中。

由图2可以看出,供应链金融是为某供应链中一个或多个企业的融资请求提供服务,它的出现避免了供应链因资金短缺造成的断裂。在具体融资过程中,物流企业辅助金融机构完成整条供应链的融资,供应链金融模式不同其参与程度也不同。由于面对整条供应链的企业,金融机构易于掌握资金的流向及使用情况。

(2)运作主体

供应链金融主要涉及三个运作主体:金融机构、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其中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是融资服务的需求者,金融机构为融资服务的提供者;物流企业仅作为金融机构的代理人或服务提供商为贷款企业提供仓储、配送、监管等业务。

(3)运作模式

从风险控制体系的差别以及解决方案的问题导向维度,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分为存货融资、预付款融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采取的标准范式为“1+N”,即以核心企业“1”带动上、下游的中小企业“N”进行融资活动,“+”则代表两者之间的利益、风险进行的连接。

(三)两种融资方式的区别

通过(二)节的论述可以看出,物流金融与供

应链金融在具体的融资活动中既有共性也有差别,除去运作模式的不同,其他主要区别如下:

1 服务对象

物流金融是面向所有符合其准入条件的中小企业,不限规模、种类和地域等;而供应链金融是为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中小企业及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2 担保及风险

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时,中小企业以其自有资源提供担保,融资活动的风险主要由贷款企业产生。

供应链金融的担保以核心企业为主,或由核心企业负连带责任,其风险由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中小企业产生;供应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将影响整个供应链的安全及贷款的顺利归还,因此操作风险较大。但是,金融机构的贷款收益也会因整条供应链的加入而随之增大。

3 物流企业的作用

对于物流金融,物流企业作为融资活动的主要运作方,为贷款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供应链金融则以金融机构为主,物流企业仅作为金融机构的辅助部门提供物流运作服务。

4 异地金融机构的合作程度

在融资活动中,物流金融一般仅涉及贷款企业所在地的金融机构;对于供应链金融,由于上、下游企业及核心企业经营和生产的异地化趋势增强,因而涉及多个金融机构间的业务协作及信息共享,同时加大了监管难度。

(四)融资方式的选择

通过上述分析,金融机构正确、合理地为贷款企业选择融资方式是各运作主体收益最大化的前提;若其未详细考察企业的内部经营情况和外部环境,仅凭以往放贷经验盲目地为贷款企业提供融资方案,将导致金融机构降低收益、失去潜在客户群及增加不良贷款,同时,影响贷款企业的生产经营,甚至阻碍所在供应链的发展。

鉴于以上分析,本文为金融机构制定出正确选择融资方式并提供个性化融资方案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金融机构接到企业的融资请求后,首先考察其是否为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若是核心企业又仅为自身融资,则采用物流金融方式;若是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合作提出的融资请求,金融机构则采用以前者为主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方案;其他情况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三、问题及对策

根据第一节的分析可以看出,发展中的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能有效盘活中小企业的动产资源,两者具有独特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以下将逐一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存在问题

1 在融资业务之初,由于存在对两种融资方式的认识偏差,运作主体选择融资方式时易产生混淆。

2 中小商业银行因存在规模小、资金少等先天问题,在为中小企业提供物流金融和供应链金融服务时,其未能设计出符合自身特点的融资产品,无法充分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3 贷款企业的融资方案均由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为其量身定做,由于物流金融、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融资流程设计往往不完善;如金融机构在设计存货融资流程时,货物出、入库的物权控制在物流企业与贷款企业之间易出现混乱。

4 目前,供应链金融只面向国内企业进行服务,对于上、下游企业是国外公司的跨国供应链还未提出合适的融资方案;同时,供应链金融对供应链的种类及核心企业的要求较高,其业务大多只集中在钢铁、汽车、能源和电子等稳定的大型供应链中,对于临时组建或中小型供应链的融资涉足较少,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

5 实际操作中,不同的融资对象产生不同的风险,运作主体对于各类风险的分析、规避和及时处置等工作并未到位;加上信息不对称、运作主体各方沟通不及时,易造成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仓单流阻塞;同时,两种融资方式的外部环境发展滞后,造成融资生态系统不稳定。

(二)对策

上述问题既影响了融资活动的顺利进行,又阻碍了物流金融和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在此,为两种融资方式的各运作主体提出如下对策:

1 在运作过程中若发现融资方式混淆,应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对于误纳入供应链金融的贷款企业,金融机构应适当提高企业的风险敞口,增加抵押品或仓单数量,同时加强物流企业对贷款企业及其抵押物的监管;对于误纳入物流金融的贷款企业,若为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金融机构可及时引人核心企业对贷款企业进行信用担保,并相应增加融资金额;若为核心企业,可增加放贷金额,同时,引入上、下游企业,扩大客户群。

2 中小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特点开发与大型金融机构差异化的融资产品,以此适应中小企业融资多样性的需求,开拓广阔的市场空间。

3 设计融资流程和方案时,金融机构可将管理方法如六西格玛方法应用到物流金融及供应链金融的流程优化设计中,并建立顾客市场细分模型,以期提高运作主体的综合竞争能力及盈利水平。

4 金融机构应提高核心企业的准入条件,加强与物流企业合作,在与大型供应链合作的同时重点扶持中小型供应链,关注其经营状态和发展趋势,并开发相应的融资产品;同时,针对跨国供应链的特点,与大型物流企业及境外金融机构合作,提出相应的融资和质押品监管方案。

5 为扩大信息的采集半径,提高信息的准确性,运作主体应加强信息平台的建设,建立市场的前馈、反馈体系;对于可能产生的风险,设立风险等级,加强风险预警工作,如物流企业在质押品监管和交接过程中的风险,各运作主体应提出防范和规避策略;同时,运作主体应加强与保险公司、担保机构、法律机构、统计部门等相关机构的合作,保障融资活动的顺利进行,形成符合物流金融、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稳定生态系统。

四、结论

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对突破中小企业的资金瓶颈,实现物流与资金流的整合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由于服务于不同环境下的中小企业,因此两者存在着诸多差异。为使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正确区分它们,本文从定义、运作主体及运作模式出发,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及运作时可能出现的问题,给出了相应对策;并为金融机构设计了正确选择融资方式的流程图,以期实现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及物流企业的收益最大化。

金融业研究范文第6篇

摘 要:金融信用是现代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内容,关系到金融安全、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一般信用问题都可归结为资金需求方的问题,但是供给与需求是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关系,从供给侧考察金融信用的问题,属于供给侧改革的内容,从供给侧完善现代金融信用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研究和现实情况的总结可以发现,金融信用供给侧问题以及造成的后果是多方面的,相应地,从供给侧完善现代金融信用体系具体对策和措施也是多方面和多角度的。因此认为,金融信用体系供给侧问题和对策的研究填补了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要空白。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金融信用;对策措施

一、供给制改革与现代金融信用体系的关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且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入党章。供给侧是指土地、资源、劳动力、制度、资本的供给。供给侧改革旨在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使我國供给能力、供给结构和供给质量更好满足人民需要。这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1]。

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而与信用联系最紧密的首先是金融信用。金融信用对于国家、社会、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都是非常的重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的不断创新,金融信用问题更加突出。金融风险是信用风险的特定表现,由于经济中各主体之间是通过信用链条连接并发生关系的,在特定情况下会发生信用链条的断裂,这是金融风险产生的根源[2]。银行的基本特征是以比较低的资本金来运营大量的负债,没有社会信用的支持就寸步难行,经济发展也将受到严重抑制[3]。金融信用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由资金需求侧产生的问题,另一方面与金融供给侧有很大的关联。但是,日常看到的信用问题以及信用评价机制往往只从需求侧进行评判和惩戒,金融信用供给侧的问题往往被忽略。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供给与需求是辩证统一的矛盾关系,所以研究金融信用体系的供给侧问题很有现实意义。

二、金融信用的供给侧研究溯源

分析有关金融信用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研究者大多是从供给侧进行研究的。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初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和市场经济初期,对政府行为、中央银行与财政部门、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专业银行和国企间的信用扭曲问题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指出了政府信用泛滥、信用扩张对于经济的风险和危害[4]。对于经济过热的问题,主张缩小计划经济、减少政府管控,由银行自主地按金融规律来进行信贷的投放和松紧[5]。认为金融行为是纯粹的信用行为,应该通过理顺信用关系,利用契约、信用工具来解决信用扩张、资金投放的问题[6]。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学者对金融机构的信用缺失问题进行了研究。洪必纲指出了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等金融行业的信用缺失问题,认为金融业信用体系的构建要以经济伦理自律[7]。魏凌云探讨了银行信用缺失的风险[8]。顾海峰等则对信用担保体系的制度性金融缺陷进行了论述[9]。汤震宇等探讨了金融创新过程中信用创造的缺陷问题,主张立足于影子银行和房地产次级债的控制,来控制信用规模[10]。王怀明认为,美国金融危机的逻辑起点就是金融信用基础存在不足,金融信用基础可以简单表述为金融信用产品创造与交易价格变动的基础,是支撑金融资产价格的物质基础,是防范信用风险和遏制现代金融危机的技术[11]。

学者们对引发美国金融危机的次贷机构、评级机构的制度缺陷、内控漏洞和外部监管缺位等方面也进行研究和探讨[12,13]。著名评级机构穆迪(Moody’s)的CEO雷蒙德·麦克丹尼尔出席美国国会听证会的时候承认,为了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三大评级机构穆迪、标准普尔(Standard&Poor’s)和惠誉(Fitch)不惜降低标准,没有尽到监督之责,并把全球金融系统置于巨大风险之中。“维持我们的标准和维持我们的市场份额,这两者是完全冲突的”[14]。

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对社会信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少学者对于互联网金融下如何构建社会信用体系进行了研究[15-16]。

三、现代金融信用供给侧的问题及其造成的后果

(一)现代金融信用供给侧的问题

(1)银行系统的逐利本性加剧。银行的贷款利息支付从早期的一年一付,逐步演变为一月一付,再到每月的本息偿还,大大压缩了资金使用者的灵活性,增加了周转的难度。(2)大量信贷中介机构和中介人群造成资金使用方成本大增,且增加了银行工作人员的灰色收入。比如通过中介的贷款除扣点外,一般要给一笔不开票、不留收据和任何记录的、现金给付的好处费。(3)金融投资和投机市场的过度供给以及过度劝导诱导增加了资金使用风险。金融投资和投机市场主要有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期权市场、虚拟货币市场,以及各类以某种商品为载体的较为单一的电子交易市场,如黄金交易市场、邮币卡市场等等。这类投资市场具有相当大的投机性和博弈性。根据全球各个市场的统计和投资者了解的实际情况,参与者都是亏损居多。(4)配资行业和配资行为的资金供给。资金方专门主动地寻找从事风险投资的人去供给,从中收取高额的利息。(5)非正规金融市场和金融骗局,以财富机会、资金出借为名设计套路诱使人们上当。(6)信用市场的直接陷阱和利益链条。信用卡提额、主动给予消费贷套现、电商平台的资金使用弹幕和广告推送、支付平台发送的使用额度等等模糊资金的使用让人们“容易获得”更多的资金,从而放松对风险的警惕性。(7)信用市场中介的骗局,一些人用所谓的信用修复可以持续甚至获得更高的贷款为名大办各种信用中介平台,称之为新的一波财富机会。(8)智能、大数据技术的滥用。新技术不是用在监控需求端全过程实际情况,而是助推供给方贷出更多资金,同时加强对需求方的是否还款以及还款的及时性的简单监控上。

(二)现代金融信用供给侧问题造成的后果

1.加大了社会总的信贷违约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各类经营管理风险以及市场风险,导致资金不能正常或按时回笼甚至出现亏损,这就会导致资金偿还的困难。一般的经营、市场风险造成的信贷违约属于相对正常的信贷违约。但是,金融信用供给侧问题使得取得贷款方对资金使用方向、使用范围、使用期限等出现错误的判断,从而加大了经营、投资的风险,这就是偏离了正常的信贷的风险,加大了社会总的信贷违约。比如,一家企业经营很良好,不需要资金周转,但是银行授予其信贷额度,银行工作人员还经常去动员企业贷款。然而,对于企业来说,取得资金需要承担资金成本,因此该笔贷款须能够带来额外的收入。这种情况在正常经营之外,企业就要考虑扩大生产投资,甚至直接用这笔资金来做民间的拆借,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息收入。

2.增加了社会连锁违约情况

金融信用供给侧的过度信贷使一个企业额外取得了资金,或者说,金融信用供给侧其他问题的漏洞让企业或个人取得了非正常的资金周转的资金,这就容易引发信贷违约。在这个基础上的信贷往往伴随着更多的民间的借贷、经营、投资,由此造成了违约连锁反应。因此,金融信用供给侧问题造成的信贷违约问题往往具有连锁反应的结果。

3.降低金融机构的威信

金融信用供给侧问题造成了借款人本不需要的信贷资金使用不当,借款人被迫成为被社会所谴责的老赖,负债累累,登上征信黑名单,对其本身及家庭也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这样就使本来信用好的企业和个人有种被设计、利用,或被诱使踏入陷阱的感觉,引起金融机构在人们心目中的威信下降。另外,保险、证券等金融信用供给侧问题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4.信用评价系统流于形式化和事后化

信用评价系统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社会的信用水平。然而,金融供给侧问题的存在导致人们很难事先预见金融信用的违约问题,其结果就是信用评价系统流于形式化和事后化,并不能真实提高社会的信用水平,警示和惩戒也只是掩盖了信用问题。

5.劣币逐良币现象的加剧

在正规的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机构中的正式从业人员都是文化教育、专业素质水平和能力比较高的人,甚至是尖子生。而大量的民间集资、放贷,以及为金融机构拉业务的中介、专业讨债人员却多是文化教育、专业素质不高的人。这往往会形成这样的一个场面,某个企业家或者个人不能按时按量偿还贷款,因此遭到了金融机构、中介、专业讨债机构的催逼、威逼。劣币成了坐收渔利的食利阶层,而具有创业精神和开拓精神的企业家、创业者这样的良币成了牺牲品。劣币越多,良币被驱逐得越厉害,而金融供给侧问题加剧了劣币驱良币的现象。

6.暴力催收和疲劳式、骚扰性催收情况的发生率增加

金融信用供给侧问题产生的信贷违约在本来信用良好的企业或人身上发生的概率比较大,他们本身并非恶意,而是用款、投资等失误造成了违约。我国目前没有个人破产法,个人债务无法实现主动申请破产。而对于银行来说,也是希望能够拿到款项,并不指望通过法院解决,所以很多银行都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催讨。同一中介结构会把名单给所有人员进行不间断的轮流催讨。银行在不同的地方都有分支机构,而各分支机构都与不同的中介机构合作,这就会造成全国各地不同地方的中介机构同时不间断地向一个人催讨的情况。中介機构除了电话催讨外,还会发送威胁性的短信甚至上门催讨。这种情况对欠债人的精神打击巨大,干扰了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使其脱困更加困难。这是金融信用供给侧问题最严重的结果。

四、从供给侧完善现代金融信用体的对策和措施

(一)明确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金融行业宗旨

金融机构要明确金融行业的发展和创新以服务于社会、国家、企业和人民的利益为宗旨。金融行业要脱虚向实,服务于实体经济。

(二)信用立法、信用评价系统要注重金融信用行为的过程性、双向性和系统性

在信用立法上增加金融供给侧问题的预防和惩戒,从源头上明确金融机构的禁止性行为,比如信用卡额度、消费额度不应该主动提升,并且鼓励提现。只有用户自己主动申请,才可以严格审核后确定。信用评价系统也要增加对金融供给侧问题、金融供给机构的系统评价。总之,要从金融活动、金融行为的全过程,双向、多向对信用立法、信用评价体系进行系统化设计。

(三)建立个人破产法

我国还没有个人破产法。建立个人破产法对于金融供给侧问题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可以增加金融机构,在资金配给上会更加谨慎,避免不考虑对方的实际需要而盲目供给,应尽快建立个人破产法。

(四)完善及严格管理信用卡的卖方管理制度

信用卡部门应该通过用卡户的收入情况和日常的用卡情况的数据分析,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授信,而不应该盲目地根据信用好坏提高额度。

(五)严格管理社会有关利用信用作文章的平台

严控、严查以修复信用为名的中介平台,对于具有传销性质的平台解决予以取缔,让信用问题回归到本来的面目,减少金融信用供给侧问题的发生概率。

(六)严格清理、规范金融中介平台

金融监管部门着力研究银行资金,通过监管借贷中介平台出借行为的必要性和合法性规范金融中介机构,禁止银行及其职员通过贷款中介介绍的不入账、不开票的现金回扣等灰色收入,减少贷款人的成本。

(七)加强催收部门的正常解决机制,严禁社会讨债公司逼债和威胁性、骚扰性的催收

禁止银行委托讨债机构催讨。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该与债务人进行认真沟通和协商解决方案,或者通过公检法等合法途径解决债务纠纷,杜绝讨债机构从业人员从事以催讨债务为生的生存土壤。

(八)加强金融市场更加合理化设置

金融市场的风险巨大,参与者赚钱并不容易。因此,应对于资金的来源要严格控制,对金融市场的账户与贷款机构进行关联审查,避免信贷资金入场博弈。

(九)杜绝金融市场上的配资行业、配资行为

配资行业、配资行为形成了专门为资金的博弈提供自己无风险获取利益的食利阶层,伤害的是整个社会的金融和信用,要坚决地取缔和打击。

(十)提高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的正向使用

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的使用,应该在构建整个金融信用体系的基础上向前段、双向、多向、过程、系统移动,并进行监控和控制。比如,利用大数据分析个人的消费需要,然后核定其信用额度,不要因为个人信用记录很好,就不断提高信用额度。个人的日常消费是有限的,为其增加额度就加大了此人的违约风险。

参考文献:

[1]  赵兴平,黄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形成逻辑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21):5-8.

[2]  公磊.信用关系的断裂与转变——对金融风险的一种解释[J].新西部:理论版,2016,(6):55-56,65.

[3]  陈珣.论金融抑制、信用机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商业时代,2010,(8):53,126.

[4]  易宪容.当心!政府信用泛滥制造世界经济新危机——信用扩张过度,资产价格虚高,有可能使金融体系变得非常脆弱,潜在金融危机随时都可能爆发[J].中国经贸,2010,(7):48-50.

[5]  陈承茂.建立规范的金融信用关系[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2,(3):22-25.

[6]  闫芳.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要理顺信用关系[J].内蒙古金融研究,1994,(2):37-38.

[7]  洪必纲.经济伦理视角下金融领域的信用缺失与矫治[J].中国城市经济,2011,(1):41-42,44.

[8]  魏凌云.银行信用缺失的风险[J].科技信息,2009,(1):352.

[9]  顾海峰,陈晓红.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所存在的制度性金融缺陷及对策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4):137-141.

[10]  汤震宇,刘博,林树,李翔.从美国次贷危机看金融创新过程中信用创造的缺陷[J].开放导报,2009,(2):50-53,65.

[11]  王楚明.从金融危机看美国金融信用基础的缺陷[J].投资研究,2009,(9):58-61.

[12]  王林.金融风暴中美国信用体系暴露出的缺陷及其启示[J].理论导刊,2009,(2):76-79.

[13]  王楚明.从金融危机看美国金融信用基础的缺陷[J].投资研究,2009,(9):58-61

[14]  郭炳南,唐海燕.信用风险、评级机构与金融危机的关系[J].现代经济探讨,2009,(3):36-39.

[15]  刘洪波.互联网金融与社会信用體系建设的关系探究[J].北方金融,2016,(5):32-35.

[16]  徐晓善,李昕明.互联网金融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系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24):304,306.

上一篇:就是要幸福范文下一篇:安全总监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