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我们的故事范文

2023-11-24

美国我们的故事范文第1篇

1937年7月底,北平南宛机场失守,平津相继沦陷。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编辑吴世昌先生,曾在九一八事变后与兄吴其昌绝食以促国民政府出兵抗日,被列入日本宪兵队黑名单。平津沦陷后,他挈妇携幼,饭碗也来不及洗,便告别了北平,故有这首《鹧鸪天·平津沦陷后车站所见》。吴世昌一家随着逃难人群到了西安,受许寿裳、黎锦熙之邀,任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讲师。

1938年5月,西北联大发掘丝路开凿者张骞墓及墓前石刻后,吴世昌撰写了极具民族情怀的《增修汉博望侯张公骞墓碑记》,对张骞“跋涉万里的凿空之功”极尽褒扬,对“国黉播迁,西暨汉中”,“御侮图强”尽书悲壮,成为西北联大这所战时流亡大学最重要的遗存文献之一。

吴世昌先生后为著名红学家,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北平大学体育教师王耀东的西迁之路更是险关重重。

王耀东连闯四关

1937年7月28日清晨,王耀东前往位于朝内大街孚王府的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上课途中,得知守卫北平的宋哲元二十九军已经撤离,日本侵略者正在进城。于是,他马上返回家中。第二天,他就看见大批荷枪实弹、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在天安门前和东西长安街耀武扬威。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日本侵略者肆意打骂我国同胞。

王耀东很快得知政府在西安成立了包括北平大学在内的国立西安临时大学,便与体育主任谢似颜教授于10月间离开北平,先乘火车到天津,再乘轮船走海路到青岛,前往西安。这可是一段凶险难料的旅程,他们连闯四关:

第一关,在布满日本军队的北平火车站,王耀东用行李遮挡住脸面,总算在持木棒列队而立的日本兵夹道中进了站,进站后才发现被人盗窃钱包,好在是零钱,车票也在。

第二关,到了天津,出站后在一小旅馆住下,不敢贸然去车站取行李。眼见得日本宪兵扣留许多中国同胞。两位迂夫子,硬着头皮去拿行李,却见行李就摆在站台上,尚未检查,还是车站服务员提醒他们说“趁日本人没来,还不拿走”,两位迂夫子这才提上箱子跑。

第三关,因为各铁道线成为中日争夺的焦点,他们只好改海路从天津乘轮船往青岛。在天津港,日军盘查极严,逐个检查行李物品,好在两人没有露出破绽,船过大沽口,总算脱离虎口。

第四关,从中国军队控制的青岛换乘火车到徐州,凶险却依然伴随。火车刚进徐州站,日本飞机就开始低空扫射,站台上的人纷纷逃避,只有他们还留在站台上,旁边有人高喊“卧倒!”二人才赶紧俯身倒地,随即一排机枪子弹扫射过来,幸运没有受伤。

一路心惊肉跳,两位体育精英终于在10月下旬到了大后方西安,被聘在国立西安临时大学任教。3年以后的1940年,王耀东的妻子齐志修带着两个孩子,历经艰险,数千里辗转找到陕南城固,一家人终于团聚。

王耀东曾作为中国篮球队的主力队员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远东运动会(亚运会前身),在与菲律宾队的比赛中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他在终场前准确投篮和罚球命中,中国队反败为胜,以30∶27胜菲律宾队,获得中国三大球在国际比赛中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冠军。当时中国队出场的主力阵容为前锋王耀东等,以及后卫孙立人(后来成为一代抗日名将)等。1938年3月,王耀东作为副中队长带领西安临时大学学生第一中队徒步翻越秦岭南迁。抗战胜利后,随北平大学永远地留在了大西北,从事体育教学70余载,为西北体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曾任中华体育总会西北行政区分会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陕西省、西安市人大代表、政协陕西省委员会委员等职。84岁加入中国共产党。2006年12月10日去世,享年107岁。

比起王耀东西去1200余公里的应聘之路来,汪堃仁的万里应聘之路则更为漫长了。

汪堃仁万里应聘

当在北平协和医院实习的汪堃仁接到国立西安临时大学聘书的时候,辗转耽搁,已经是1939年5月,当时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在南迁途中已经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而当他历时4个月,行程万余里到达陕南时,西北联大又分别改为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西北农学院、国立西北医学院、国立西北师范学院五校。他相继被合聘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和国立西北大学副教授、教授。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由于协和医学院一直是由美国人控制的,所以汪堃仁尚能在那里继续进行一些科学研究。后来形势急转直下,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他感到再也不能容忍下去了,毅然决定离开协和,到后方去,到已迁往陕西省城固县的母校——国立西北师范学院。

但由于日机轰炸。交通被破坏,需取道海上,绕越南到昆明,经黔、蜀才能到陕西。1939年5月,他终于筹借到路费,遂携带妻女(当时长女两岁,次女才6个月)和简单的行装,开始了西北之行。从塘沽登船,经香港抵越南海防,换乘火车到昆明;再由昆明乘卡车穿过云贵高原,到达山城重庆,此时已是盛夏酷暑的7月了。

在重庆停留期间,敌机不时狂轰滥炸,尸陈遍地,一片慌乱。他考虑到内地教学一定很需要生理仪器,便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找到中央大学医学院生理教授蔡翘所办的教学仪器厂,自己筹款买了几套生理实验仪器,以备教学之用。

那时候,大后方的交通十分困难,四川没有铁路,成渝公路也尚未通车,他和妻子杨淑清抱着孩子带着仪器和行李,由重庆乘江轮溯江而上,到了泸州。这时泸州刚遭受过敌机洗劫,火光未息,一片废墟,惨不忍睹。由泸州经成都、剑阁、广元到陕西,途中多次更换交通工具,有时还得步行,终于在1939年9月到达陕西城固。

汪堃仁一家四口受尽长途跋涉之劳,饱尝蜀道难行之苦。目睹日寇的残暴肆虐、国民党统治的反动腐朽,使他为灾难深重的祖国感到无限的忧虑,也感到肩上的责任。他立即投入教学,购买的仪器也派上大用场。他开设的生理学课程,没有尸体可供解剖,就搜集无主尸体或动物代替,自己动手制作了必须的骨架等多种标本,开出了不亚于北平协和医院水平的所有课程。

汪堃仁后来成为我国组织化学的开拓者,在消化生理、组织化学、细胞生物学等方面均有深入研究,从事教育工作近60年,对促进中国大学和中学生物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很大贡献。1956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吴世昌、王耀东、汪堃仁3位先生的迁徙目的地均只是西安或陕南,而魏寿昆教授则在从北平到西安、再翻越秦岭到陕南,又在秦巴山地带领学生徒步勘矿,行程总共达2700余公里。其中,仅在汉江流域带队徒步勘矿就达900公里。1939年春,他又踏上了南下远赴西康办学的征程。

魏寿昆南下西康

1939年春,魏寿昆随李书田常委开始了由陕南城固向西南方向西昌的另一次迁徙,在那里筹建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今西昌学院)。魏寿昆携妻带女,与大家由陕南乘汽车出发,经四川广元至剑阁,到梓潼,进入成都平原,找到西康技艺专科学校成都接待处,再由成都乘汽车颠簸至雅安。然而,从雅安到西昌的450公里,就只能徒步跋涉或骑马、坐滑竿。这时,不巧的是魏寿昆发现妻子已经怀孕,还带有9岁的女儿,他只好将行李物品放在一副滑竿上,妻子和女儿乘另一副滑竿,自己则气喘吁吁地随图书设备驼队登山。

一路上,一会儿阴云密布,一会儿细雨蒙蒙,一会儿又万里晴空,一会儿穿过土匪出没之地,经过了传说当年唐僧西行取经的晒经关,也战战悠悠地经过了大渡河铁索桥,翻越大相岭顶峰(海拔2830米)和小相岭顶峰(海拔3030米),最终抵达西昌。从城固到西昌全程1079公里,历时12天。就这样,刚一到驻地,他就和李书田校长在暗淡的灯光下谈起了开学的事。

魏寿昆相继任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矿冶系主任、教授,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系教授及工科研究所矿冶研究部主任。他于1937年受陕西省建设厅委托,作为总领队,与雷祚文、张伯声等教授和矿冶系三四年级19名学生,对陕西安康一带的砂金矿作了勘察,并在区内宣传抗日救亡,是西北联大为地方建设和抗战服务的一次重要活动。

1939年,魏寿昆随李书田创建西康技艺专科学校,发展川西高等教育,为陕西、川西乃至西部矿产开发作出重要贡献。建国后,他于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并任九三学社中央顾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2014年6月30日病逝于北京,享年107岁。

周名崇途中病逝

由于日寇窜抵风陵渡,距离西安仅130余公里的陕西门户潼关告急,仅在西安半年多的西安临时大学不得不再迁汉中。1938年3月16日,西安临大1400余名学生正式迁离西安。全校师生员工,不畏艰辛,按照行军编制,在校常委、原北平大学校长徐诵明带领下,乘陇海路火车由西安出发至宝鸡,然后下车,宿于宝鸡,次日按照预定计划徒步南行。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从宝鸡到汉中盆地,当时唯一的通道是川陕公路。这条公路要翻越秦岭山区,途经双石铺、凤县、褒城到汉中。公路上行驶的为数极少的所谓“客车”,烧的是木炭,既无车棚,也无座位,如不发生故障,也要三天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秦岭峭壁陡立,高耸入云,公路坡度大,弯道多,路面差,在柴关岭一带险段经常有车翻人亡的事故发生。

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文理学院化学系周名崇教授于1938年3月23日刚刚抵达南郑(即汉中),因身体素弱,不胜长途之苦,在南郑病逝,享年45岁。当日,南迁队伍尚在翻越秦岭途中,故各方面条件均很差,但学校仍尽力救治未果。次日,学校派往汉中接洽校址的徐世度等在汉中吊唁周名崇教授。后又举行追悼会,并发给抚恤金。

据周先生的家人回忆,周教授由西安迁往汉中(即南郑)途中,在火车上传染斑疹伤寒,需注射盘尼西林,或需羚羊角退烧,因值抗战期间,缺医少药,3天之内学校拍了4份电报至周家,周夫人原拟留下孩子,只身前往陕南照顾丈夫,但刚刚由湘潭到长沙,即获已经逝世的来电,加上战争期间交通阻塞,敌机轰炸,人既已亡,家中除长子在高中就读外,还有14岁、12岁、4岁和不足两岁的几个孩子,急需照顾,亲友均劝其不要前往,无奈周夫人只得忍着悲痛,返回湘潭。

周先生的后事完全由学校料理,据来电告知已在汉中安葬,并在坟头立有石碑,以凭后人寻找悼念,可是连年战争,很多地方已面目全非,且家中经济困难,也无力赴陕,只有遥为祭奠。

周名崇,字修士、明群,湖南湘潭人。7岁丧父,由母亲王氏抚养成人,1917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工业学校应用化学专业并留校任教,1922年该校改为国立北京工业大学,1928年并为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1936年为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数理系和工学院合聘教授。1937年随校迁西安,任西安临大文理学院化学系教授。

直到2019年10月25日,周先生的孙子周鹏终与后继学校西北大学取得联系,随后抵西安工作地和汉中病逝地祭奠,总算了解了心愿。

在长途迁徙和日机轰炸中病逝或牺牲的还有:1938年3月翻越秦岭途中不幸身亡的一位体育教师和一位学生;1940年5月20日晚,日机轰炸国立西北医学院驻地中壮烈牺牲的教务长兼耳鼻喉科教授杨其昌、25岁的两位女生栾汝芹和陈德庥;1941年11月3日在日机轰炸国立西北农学院时牺牲的一位职员和两位学生;1946年夏,在国立西北大学回迁西安3日后不幸病逝的英国传教士教授贾韫玉;1946年7月12日飞赴华北视察途中在济南失事遇难的国立西北大学物理系张贻惠教授;1946年8月24日飞往重庆途中遭遇空难,全家罹难的国立西北工学院原教授雷祚文等等。

美国我们的故事范文第2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学生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大爱无痕,润物细无声,教育无处不在,老师的一个微笑,一个和蔼的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一句关心的话语,都会给学生带来欢乐、带来智慧,我为学生,为事业不懈地努力着。

未成曲调先有情

我第一次迎来了一群稚嫩的小鸟——一年级的新小伙伴。我像呵护幼苗、呵护婴儿一样的爱护着他们。孩子们毕竟太小,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好像到处都有他们叽叽喳喳似鸟儿般的欢闹声。中午睡觉时分,教室里一时半会儿总是难以自行消停下来。我走进教室,有少许安静了,大部分无所顾及,视而不见。我也不说话,静静站在讲台上,以期盼的眼神望着他们,耐心地等待着他们。此时‚无声胜有声‛,不少孩子注意到我的神态了,立刻坐端正,闭上小嘴,零星的说话声也渐渐没有了。直至完全静下来,我微微一笑,做了一个伏在桌上的动作。大家都赶紧开始准备睡觉了。我见时机已到就说:‚哟!大伙儿真乖,请闭上眼睛。‛我用轻柔的声音继续说:‚请跟着老师想像吧!展开翅膀,我们来到大自然。瞧,蓝蓝的天,碧绿的海,一只雄鹰在高远的天空下飞翔,一艘小船在浩瀚的海面上行驶。它飞呀飞,越飞越高;它漂呀漂,越漂越远……‛我的语速渐渐慢了,声音渐渐小了,‚天是那么的高那么的蓝,海是那么的绿那么的宽……‛许多小朋友都已发出轻微的鼾声。我和孩子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格的塑造,而教育的艺术则在于习惯的养成。‛午睡一直都是一些小学生不情愿的事,也是老师可感头痛的问题,以后我经常变换故事内容,有时就讲刚学过的课文,渐渐地,孩子们习惯于伴着故事入梦乡。我以这样的方式使学生有了一个良好的午睡习惯。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和我更亲近了。

一树春风千万枝

‚师生的和谐相处胜过教师许多的刻意教育。‛我总把自己当成孩子们中的一员,走进他们中间。充分利用每次课间时分和孩子们在一起活动。

‚杨老师,您说海的女儿为什么非要变成泡沫呢?‛

‚老师,请猜脑筋急转弯,为什么蓝色墨水的钢笔却写出红字?‛

‚老师,‘十五天’是个什么字?

老师,月宫里真有嫦娥吗?‛

‚杨老师,你说我能当上科学家吗?‛我乐了,‚当然能啦,爱因斯坦小时候还没你们表现好呢!‛

瞧,这是我们班的一群‛问号娃娃‚,都突闪着大眼睛,一脸的稚气,一脸的希望,很高兴地围在我身边,争着抢着说这问那;我们在一起看书、谈心、唱歌、讲故事、做游戏、讨论问题,孩子们无所顾忌地‚表现自己‛。还把心爱的东西——编织的纸鹤、幸运星等小玩艺双手举到我面前,得意地炫耀,然后很真诚地让我收下。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

课间操前,有两首校园歌曲的自由活动时间。我和孩子们倘佯在音乐的海洋中,手拉着手,快乐地转着圈,故意把一些不留神的小朋友装进圈里来,有些淘气的小朋友也有意来闯进‚陷阱‛,孩子们乐了,我心里也开了花。无论男孩、女孩都喜欢‚露一手‛,什么‚倒立‛、‚狗爬‛、‚燕子翻山‛、‚遛一字‛……都把自己的特长展露无遗。‚杨老师看我。‛‚杨老师看这儿。‛……我真是目不暇接。‚杨老师,您会什么呢?‛我故作神秘:‚我呀,我会小鸡抓老鹰呢。‛ ‚哈!‛大家都笑了。孩子们还争着拉我的手,跳自编的‚双人舞‛呢!我成了‚孩子王‛。我们跳舞、跳绳、踢毽……体操音乐一响,孩子们尽管意犹未尽,却立即跑到自己位置站好,开始做操。我和他们一起运动。‚童趣无邪‛,‚当我们真的用心置身于孩子中间时,连我们自己也变得纯真起来了。‛

万紫千红才是春

前苏联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漂亮的孩子人人爱,而爱不漂亮的孩子才是老师真正的爱。‛关爱学生,尊重学生,首先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每一个孩子。

去年,我刚接了一个五年级班。一天早上,已上课了,教室门轻轻被推开,半个脑袋怯生生地探进来,‚哈!哈!‛教室里顿时一片哄笑。是他,向琪又来迟到了。这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孩子,不但不能向正常人那样行走,而且注视时,一只眼睛的白眼仁便翻出来了。在同学们的眼里 ,他似乎成了‚另类‛ 。一些孩子还经常取笑他,因此他更显得内向,沉默寡言。我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一直关注着他,想尽力找回这个‚失群‛的孩子。向琪红着脸站在门口,我向他招招手,轻声说道:‚快回到座位上吧!‛ 趁向琪整理书包间隙,我大声问:‚还有哪些小朋友也迟到过?‛片刻,一些小手举起来了,我又问迟到是什么心情?同学们都说‚害怕,害羞……‛我郑重地说‚既然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那你们还嘲笑他,他不更难过了吗?‛教室里鸦雀无声。我立即启发大家:‚你们应该怎么做?‛小男孩潘云鹤马上站起来很真诚地说‚向琪,对不起,我不该嘲笑你……‛其他小朋友也都纷纷向向琪道歉,并表示要和他交朋友,向琪脸又红了,不过这次他是高兴还有点不好意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师的首条金科玉律。‛课后,我和向琪谈心,问他吃早饭没有?他低着头不说话。我给钱要他去买牛奶、面包,他执意不要,我生气了,他才接过钱。看着他一瘸一拐地向面包店走去,我心中一阵阵酸楚。

星期天,我去家访,才知道向琪家庭很贫困。向琪是个早产儿,多病才落下了残疾。他妈妈生下弟弟后就离家出走了,他爸爸在沿海打工,老奶奶忙着照看小弟弟,向琪在家什么都得做。小小年纪就过早地承受生活重担,他瘦弱的肩膀能担得起吗?我决定利用班级体的温暖来慰籍这颗受伤的心。我发动学生献爱心,为向琪捐钱捐物;利用节假日带领同学帮向琪做家务;将几个成绩优秀的同学与向琪组成学习小组,帮助他补习功课;我也重点地关照向琪,一有机会我就在班上表扬向琪,说他是一个勤劳的孩子,是一个孝顺的孩子,学习也非常认真……渐渐地,小伙伴和他亲近了,向琪脸上也有了笑容。

期末考试,向琪获得了良好,他拿着试卷激动地对我说‚老师,我也要做个好学生!‛迎着我的目光,已是满脸泪水。‚童心纯真‛,当我们俯下身时才能真正聆听到童声。‚做教师,就是要能够变换角色,了解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摸到孩子情感变化的脉博。‛这样的孩子同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而他的心灵又是

极其脆弱和敏感的,是多么渴望被关注、被认可呀!我替他轻轻擦试泪水,摸着他的头笑着说:‚乖孩子,你已经是个好学生了!老师相信你,继续努力吧!‛

这以后,我感到总有一双特别的眼神在关注着我,我知道那是‚爱‛——学生对老师的爱,最亲近的爱、信赖的爱。‚只要我能找到打开他心灵的钥匙,他内心深处的闪光点就一定迸发出绚丽的火花。‛其实向琪是一个非常聪明,非常可爱的孩子,只是缺少关爱。我经常和他说说心里话,我感到,他对我还有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之情。他课堂上发言踊跃了,作业做得也非常认真,随时能见他冲你腼腆地一笑,有时他背着书包老远向你大声问候‚老师好!‛那语气充满了天真,充满了兴奋,尽管还是那样一瘸一拐的。我不禁想到一首诗:

如果孩子是鸟,

你就是天空。 如果孩子是鱼,

你就是大海。 如果孩子是花,

你就是春天。

美国我们的故事范文第3篇

今天,爸爸妈妈不在家,小军一个人在家写作业。忽然,有人在敲门,小军连忙问:请问您是谁呀!敲门人回答说:我是你爸爸的朋友。小军找了个椅子,从猫眼向外面看了看,发现不认识这个人,他想:我该怎么办呢?小军灵机一动,说:叔叔,对不起,我不认识您,不能给您开门,等爸爸回来您再来吧。

晚上,爸爸回来了,小军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爸爸,爸爸夸奖小军真是个懂事的孩子。宁夏银川西夏区第九小学三(3)班三年级:刘凯宜

篇一:金阳光作文:今天爸妈不在家

今天爸妈不在家

河南商丘金阳光作文学校四年级 李梓辰

小朋友们,你们的爸爸妈妈都有不在家的时候吧!但我相信你们肯定在家里好好地写作业吧!下面我就给你们讲一讲我的妈妈不在家的事情吧!

有一次,爸爸妈妈对我说:“今天晚上我们两个有一点小事,就不回来吃饭了,你自己在家吧!”我心里有一点害怕。这时妈妈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问我:“你怎么回事啊?”我说:“没事,只不过你们两个今天晚上不回来吃饭,所以??”妈妈说:“所以什么,你害怕啦?”我连忙对妈妈说:“不,不,不,我一点都不害怕。”

到了傍晚,我听到了妈妈在换衣服的声音,心想:这次完了,爸爸妈妈真的要出去了。这时,妈妈对我说:“哎,宝贝,我和你爸爸走了。”我说:“好的,走,走吧??”

过了半个小时,我突然觉得我的肚子咕咕地响着,我拍了拍我的肚子,轻轻地对它说:“小朋友,饿了吧,我给你做饭。”说着就走进了厨房。做什么饭好呢?我对自己说:“要不就做炒鸡。”我拿起锅,拿起铲子,就开始做饭了。我先把鸡肉洗好,用刀把鸡的腿啊,脖子啊,翅膀啊等等都切成了小块,然后把油放进锅里,打开了火。呵呵,一切就绪。

没想到,当我把鸡肉倒进锅里的那一瞬间,突然听到几个巨大的声音:“彭!啪!啪!啪!??”锅里冒起了很多白色的烟雾。我一下子被吓懵了。天哪!怎么回事啊!我吓得后退好几步。不大一会,没有声音了。于是,我赶紧拿起锅铲,使劲地翻肉。我又倒上盐,酱油,佐料等。大约过了二十分钟,终于炒好了。我把菜盛出来,闻一闻,呵,好香啊!我尝了一口,味道还不错。我又把米饭给温了一下,把鸡汤倒进去,这才叫香呢!

我一边大口地吃着自己做的美味佳肴,一边回想着刚才的经历,呵呵,还真有意思。我好像听到了妈妈夸奖我的声音。

这时,我听见了爸爸妈妈上楼的声音了。妈妈还没有开门就对爸爸说:“咱们家里怎么那么香啊!”一开门,妈妈追着香味就过来了,一看,原来是我做的鸡啊!我对他们说:“请你们品尝我做的鸡肉。”他们尝了之后直夸我棒!

听了爸爸妈妈的夸奖,我的心里乐开了花。 (辅导教师:高杰)

篇二:今天,爸爸妈妈不在家──命题作文教学设计《征文选登》

今天,爸爸妈妈不在家──命题作文教学设计《征文选登》

一、训练目的

这篇习作的训练,目的是要打破学生常规的思维定势,引导学生思维发散,多角度地去认识事物,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训练要求

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选择出最适合这个题目的内容。口头表达清晰明了,文章流畅自如。

三、启发学生思维与口述

1.同学们,我知道你们都有一个温馨的家,每天与爸爸妈妈在一起,有时也难免有点烦。如果碰巧有一天他们同时都不在家,你们的心情会怎样呢?(学生说)

2.那你们告诉我,是爸爸妈妈在家好?还是不在家好?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师:认为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好的,请先说说理由。

生甲:因为爸爸妈妈在家时,很少有玩的时间,好不容易写完了学校的作业,还没喘口气,妈妈就又布置一大堆的家庭作业。他们若不在家,我就可以轻松地玩会儿了。

生乙:爸爸妈妈在家时不自由。比如我特喜欢画一些小人,让它们打仗,可有意思了,可妈妈不让画,说是浪费时间。他们若不在家,我就可以做我想做的事了。

生丙:妈妈太爱唠叨了,麻烦得很,经常一句话要说好几遍,我的耳朵都听出老茧了。她们不在家,我也就能做点我喜欢干的事了。

师:听了你们的发言,老师深有感触。一方面,老师同情你们的境遇;另一方面,又为爸妈对你们所付出的爱而感动,他们这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啊。当然,如果他们能再考虑一下方法,与你们多交流交流,那就好了。

3.现在,认为爸妈在家好的同学来发言,说说为什么爸爸妈妈在家好?生甲:爸爸妈妈在家,他们做好了所有的事,什么也不用我操心。他们不在家,我自己什么也干不了,所以还是爸爸妈妈在家好。

师:以后要多锻炼自己才行啊,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对吗?(学生点头)

生乙:爸爸妈妈在家既热闹又有趣,剩下自己一个可就孤独了,尤其是晚上,一个人在家呆着,特害怕。我也认为爸爸妈妈在家好。

师:看来,爸爸妈妈不在家时,你们有的人很轻松、自由。也有的人遇到了一些麻烦事,比如自己不会做饭吃、胆小害怕等等。现在,请有过这样经历的同学把你的故事讲给小组的同学听听,然后写下来,让老师看看。没有这样经历的同学可以想一想,如果今天爸爸妈妈不在家,你会怎样做?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写一篇想象作文,给老师看一看,好吗?

四、学生习作成文

附:学生优秀习作

今天,爸爸妈妈不在家

“爸!妈!”“爸──妈──”傍晚我放学回到家里,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发现爸爸妈妈的影子。“噢!老爸老妈不在家,我自由啦,没有人管我喽!咚咚其锵其,??” 我以最快的速度写完了作业,又煮了一包方便面当晚饭吃。

吃完晚饭,又玩玩具,几个拼装玩具被我拆了装,装了拆,折腾了两个小时。没意思了,一看表,都快九点钟了,爸爸妈妈还没回来。我顺手抽了本作文书瞎翻。突然间,一个题目印入眼帘──《我的恶作剧》。对呀,我灵机一动,也来搞个恶作剧,算是对老爸老妈晚回家的惩罚。

说干就干。我先找了一袋茶叶,剪开口,小心地放在虚掩着的门沿上。安顿好茶叶,我又在门沿上轻轻地摆了四个玻璃球。门上布置好了,该地下了。我接了一点水在盆里,为了保证滑度,又滴了几滴润滑油,然后均匀地抹在地上。用手试试,嗯,够滑。

搞定了门厅,该来点身体上的了。我在喝水的杯子里倒上了捣碎的“抗菌优”粉末。干完这些,我长出了一口气,刚坐到沙发上就跳了起来,心想,不行,还要带点味觉的。我又煮了两包方便面,不过,里面倒了大量的胡椒粉和芥茉油。一切工作准备就绪,我便躺在沙发上等着看好戏。

大约半小时的光景,门缝里传来爸爸妈妈的说话声。“吱”一声,爸爸妈妈推门而入,茶叶“哗”地撒了俩人一脸,玻璃球紧随其后,砸在老爸老妈的头上脚上。他俩一愣,被这从天而降的“灾祸”吓了一跳。“好小子,你等??”他俩一边换拖鞋一边训我,滑腻的地板又让他们打了两个趔趄,险些摔倒。我赶紧装出一副孝敬的样子:“爸爸妈妈,锅里有饭。”俩人喜出望外,急忙去品尝我的“佳肴”,可是吃了一口,就又呛了出来。我及时递上水杯,爸爸妈妈疑惑地看看我,还是喝了一大口,太辣了,急忙去漱口。

我早已笑得上气不接下气,爸爸妈妈忍无可忍,我的“下场”就可想而知了。

下次,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该干些什么呢?

(王

旭)

评语:

这篇习作风趣,令人忍俊不禁,把一个调皮淘气的男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语句流畅,生动形象。

②屋子里静悄悄的,只听见闹钟滴答滴答的走动声。窗外面一阵阵西北风呼呼地在刮着。(环境描写) ③我望着窗外,唱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动作描写)

④“爸爸妈妈,你们快回来吧!”我心理默默地说道。(心理描写)

⑤已经9点多了,我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动作描写)

思考:这些分别是什么描写,有什么好处?集体讨论,引导归纳:

(准确细腻的心理及动作描写,再加上适当的环境烘托,生动地刻画了小作者的“害怕”。)

二、小小辩论会

同学们,我知道你们都有一个温馨的家,每天与爸爸妈妈在一起,有时也难免有点烦。如果碰巧有一天他们同时都不在家,那你们告诉我,是爸爸妈妈在家好?还是不在家好?为什么?

师:认为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好的,请先说说理由。

生甲:因为爸爸妈妈在家时,很少有玩的时间,好不容易写完了学校的作业,还

没喘口气,妈妈就又布置一大堆的家庭作业。他们若不在家,我就可以轻松地玩会儿了。

生乙:爸爸妈妈在家时不自由。比如我特喜欢画一些小人,让它们打仗,可有意

思了,可妈妈不让画,说是浪费时间。他们若不在家,我就可以做我想做的事了。

生丙:妈妈太爱唠叨了,麻烦得很,经常一句话要说好几遍,我的耳朵都听出老

茧了。她们不在家,我也就能做点我喜欢干的事了。

师:听了你们的发言,老师深有感触。一方面,老师同情你们的境遇;另一方面,

又为爸妈对你们所付出的爱而感动,他们这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啊。当然,如果他们能再考虑一下方法,与你们多交流交流,那就好了。

现在,认为爸妈在家好的同学来发言,说说为什么爸爸妈妈在家好?

生甲:爸爸妈妈在家,他们做好了所有的事,什么也不用我操心。他们不在家,

我自己什么也干不了,所以还是爸爸妈妈在家好。

师:以后要多锻炼自己才行啊,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对吗?(学生点头) 生乙:爸爸妈妈在家既热闹又有趣,剩下自己一个可就孤独了,尤其是晚上,一 个人在家呆着,特害怕。我也认为爸爸妈妈在家好。

师:看来,爸爸妈妈不在家时,你们有的人很轻松、自由。也有的人遇到了一些

麻烦事,比如自己不会做饭吃、胆小害怕等等。

师:那么我们独自在家就得学会

战胜孤独、害怕

自己照顾自己

面对生人,机警应对 ??

1、小组交流,相互启发,选择素材。

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确定内容。

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拟题和选材的思路,教师给予及时点拨,并引导学生选择有趣、新颖、独特的写作材料。

师:今天的作文要写的是事情的起因是爸爸妈妈不在家,重点是写爸爸妈妈

不在家时我的活动。要求将我独自在家的活动写完整,写出新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活动的过程。

《爸爸妈妈不在家》

重点:我如何克服害怕的,重点突出心理活动描写;战胜孤独,我做了什么

《小鬼当家》

重点:大人不在家,我做了自己平时想做的事(做饭,玩玩具??)突出事情的经过

《谁在敲门?》

重点:当有陌生人敲门,我和他的对话,我的心理活动??

1、阅读范文,感知规律。

教师提供一篇学生习作,读后说说感受,集体讨论,引导学生归纳: ①起因、经过和结果清晰,条理清楚,线索清晰

②抓住语言、神态、心理、动作等,展开细腻生动地描写。

今天,爸爸妈妈不在家 “爸!妈!”“爸--妈--”傍晚我放学回到家里,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发现爸爸妈妈的影子。“噢!老爸老妈不在家,我自由啦,没有人管我喽!咚咚其锵其,??”

我以最快的速度写完了作业,又煮了一包方便面当晚饭吃。

吃完晚饭,又玩玩具,几个拼装玩具被我拆了装,装了拆,折腾了两个小时。没意思了,一看表,都快九点钟了,爸爸妈妈还没回来。我顺手抽了本作文书瞎翻。突然间,一个题目印入眼帘--《我的恶作剧》。对呀,我灵机一动,也来搞个恶作剧,算是对老爸老妈晚回家的惩罚。

说干就干。我先找了一袋茶叶,剪开口,小心地放在虚掩着的门沿上。安顿好茶叶,我又在门沿上轻轻地摆了四个玻璃球。门上布置好了,该地下了。我接了一点水在盆里,为了保证滑度,又滴了几滴润滑油,然后均匀地抹在地上。用手试试,嗯,够滑。

搞定了门厅,该来点身体上的了。我在喝水的杯子里倒上了捣碎的抗菌优粉末。干完这些,我长出了一口气,刚坐到沙发上就跳了起来,心想,不行,还要带点味觉的。我又煮了两包方便面,不过,里面倒了大量的胡椒粉和芥茉油。一切工作准备就绪,我便躺在沙发上等着看好戏。

大约半小时的光景,门缝里传来爸爸妈妈的说话声。“吱”一声,爸爸妈妈推门而入,茶叶“哗”地撒了俩人一脸,玻璃球紧随其后,砸在老爸老妈的头上脚上。他俩一愣,被这从天而降的“灾祸”吓了一跳。“好小子,你等??”他俩一边换拖鞋一边训我,滑腻的地板又让他们打了两个趔趄,险些摔倒。我赶紧装出一副孝敬的样子:“爸爸妈妈,锅里有饭。”俩人喜出望外,急忙去品尝我的“佳肴”,可是吃了一口,就又呛了出来。我及时递上水杯,爸爸妈妈疑惑地看看我,还是喝了一大口,太辣了,急忙去漱口。我早已笑得上气不接下气,爸爸妈妈忍无可忍,我的“下场”就可想而知了。

下次,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该干些什么呢?

★ 找出文中我做了哪些的“恶作剧”?

★ 我是如何布置一个个恶作剧的呢?(找出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相关词句) ★ 面对我的恶作剧,爸爸妈妈是怎么做的,说了什么?

题目:《爸爸妈妈不在家》《小鬼当家》《谁在敲门?》或自拟题目

● 相互品赏

① 初步自评:学生自读习作,进行自评自改,提醒注意字词句的正确通顺,段

落意义的完整,开头结尾的完整,中间斗争的详细过程等等。

② 小组互评: a小组互评之前教师进行点评示范,教师点评两篇有代表性的学生习作,可以从语言、结构、构思、选材、立意等方面进行,但重点在指导学生写出描写爸爸妈妈不在家的事,不能平平淡淡,要有波折,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要巧妙地安排好故事情节。以鼓励赞扬为主;

b把学生分为每四人或两人一组,每一组指定一名组长。组内作文进行交叉批改:可以修改不通顺的句子,可以把不当之处划出来或改成正确的,甚至可以写下自己对某一句、一段的感想,最后,再写上点评者的评语,签上点评者的名字。

③ 修改作文: a让学生根据教师与同学的点评对自己的作文作出修改; b陆续上交,上交时老师浏览一下,对明显的毛病,老师可要求学生再做修改。

教师总结:

美国我们的故事范文第4篇

我本来满怀信心要给你们作一篇史诗般的“告别演说”的,这对于我并不是什么难事儿,可是昨晚骤然看了我舅舅张鸣老师半年内的博客文章,没有这样的兴致了。我是个很专注读书而不过分关心现实的小孩儿,最近四个多月呆在台湾好好读了些书,没有辜负自己的光阴,但是多少也和大陆的环境有点脱节了,写的有些文字显得不合时宜。这是最后一节课了,我还是想和大家谈点什么,也算是对自己这半年来的游学的初步总结吧。你们姑妄一听这冗长或有些乡愿的演讲吧。

我今天要谈的主题有些大,叫做“站在古今中西之间,重新解读我们的文明”。我为什么选这样的一个题目呢?因为这半年我都是生活在台湾的社会环境之中,今天的听众又是台湾的朋友,我想“我们的文明”应该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话题。至于古今中西的话题,又要感谢这段在台湾的难忘经历。台湾是个自由的社会,我们在大陆被圈养久了,突然到了台湾这个岛上,空气也觉得格外新鲜了。我平日在读书之余,也写了一些关于台湾的文字,在网上和台湾的、大陆的朋友对话和辩论,这些活动都是很能激发人思考的。一方面,台湾是个既传统又现代,既中又西的社会,另一方面,他又是个处在传统与现代矛盾之间,处在台湾人与中国人国族认同冲突中的复杂社会。我们生活其间,既感受着台湾社会现代化与进步的美好一面,也深深地思考这个社会内部或隐或显的“危机”。然而,我们终究发现台湾和中国大陆还是相同之处占了绝大多数,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共同处境(Situation)莫过于——我们站在古今中西之间的巨大矛盾心理。

(一)“我”是谁呢?——同胞?外国人?同文同种?匪谍?

我该从哪里开始展开今天的话题呢?还是从我这次台湾游学的起点聊起吧。大概由于半年之内第二次来台湾了,所以带着格外的谨慎和小心,但是我无法回避的却是“身份的问题”。我到了台湾,最初和人打交道,人家必然会问“你是从哪里来的呀”,这就牵涉到孔子讲的“正名分”的问题了,我该怎么回答呢?大概有三种方式——大陆人、中国人、中国大陆人,出于稳妥起见,我准备用“中国大陆”这样的这种的称谓,毕竟是在台湾的地盘上嘛。这回过海关的时候,比上次平稳多了,这回是“非中华民国籍公民”,而上回是“外国公民”。一到宿舍,见着管理员大叔,讲一口特别道地的台湾国语(基本和国语没多大共同点了),喊我“中国学生,中国来的呀”,我明白过来自己确实到台湾了。

随后就开始和台湾年轻人打交道的历程。这其中有很多有意思的片段。最初的看法是台湾的大学生似乎比较像偶像剧明星,而不是“学生”,没有学生样嘛——上课睡觉的、吃东西的、大声说话的、随意走动的,回答老师问题如同小学生一般,比如老师问“以色列人是什么人呀”,学生答“以色列人”之类的……更绝的是,下课的时候老师竟然对同学讲“辛苦你们来上课了”,传统社会是学生给老师请安的,现在真是匪夷所思了!

还老有中文系的学生来和我讲,“正体字”是如此这般好,如何比简体字更好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正宗,现在你们大陆也有人提倡改回繁体字了。我由于不是他们专业的,最初持保留态度,等我看了相关资料之后,就有力地反驳了他:从繁体字到简体字的变迁,其实和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变迁一样都是中国现代化过程的一种历程;从历史的角度讲,秦始皇当年变“大篆”“籀文”为“小篆”“隶书”,就是一次简体字化的过程;你这么喜欢形象的汉字,怎么不去写“大篆”“籀文”,那多形象呀,和画画一样;既然中国大陆建立了“新朝”,那么他的政府要推行简化字改革也是无可厚非的;况且繁体字确实要比简体字更难学更难写,增加小朋友更多的负担,虽说现在有了电脑,也代表我们可以不动笔呀!他被我驳得无话可说,只好说“兹事体大,兹事体大”之类的话。后来别的台湾学生向我透露了“秘密”:原来他们对于大部分简体字都不太看得懂,但是有的时候还写简体字,很有意思的。至于我呢,繁体简体、竖排横排都没有任何区别,简体字显然写着比较省力,所以“识正书简”才是王道嘛!

在台湾人家最爱我问我的问题是,“你觉得台湾怎么样呀”——这问题有两个预设,

一、不能答不好,因为这是欠揍的表现,不尊重嘛;

二、他其实是在问台湾和中国大陆比起来怎么样,后一个问题其实挺难回答的。如果以过小日子和对人的尊重来说,的确台湾要好太多了,这算是共识吧;但至于其他而言,则真是见仁见智了,没有统一的答案的。

谈到我们在台湾社会的身份问题,是多少有些尴尬的。元月二号,《中国时报》头版讨论开放大陆自由行的话题,谈到台湾准备向北京上海的“良民”率先开放,“良民”这个词深深刺痛了我的心。这个词是日本侵略者过去用来侮辱中国人的词汇,和这个词相对的是“刁民”,我们能不能说台湾有些人是“良民”,有些是“刁民”呢?这是互相尊重的方式吗?

在台湾,很明显的,年长一辈的人大多称呼我们为“大陆学生”,年轻一代大多称呼我们是“中国学生”。但不管何者,台湾人那种对“我们”的优越感或者歧视,是异常显著的。在你们的印象中,中国大陆全是“黑心货”“黑心菜”“黑心鸭蛋”,甚至人也是黑心的吧!台湾人这种对中国大陆人民的优越感,在我们看是很奇怪的,一个大国的国民被台湾岛民歧视,有点匪夷所思,这心理反过来或许更符合逻辑。这里面除了很浓烈的市侩主义之外,或许还和历史的恩恩怨怨扯不清。

我很关心台湾年轻一代的文化观。用我的话来说,这批台湾年轻人是第一代被教育成“台湾人”的一代人。他们对自己的乡土充满了热爱,对台湾未来满怀信心,在他们眼里,我们真的是“外国人”了。可是在我看来,一切都是利害相参,福祸相倚的,这一代台湾年轻人从小在一个相对安定和富裕的小岛上长大,的确更有自我了,对个人权利也更关注了,但视野也变小了,对公共领域的关怀也比不上父一辈了,理想主义逐渐淡出了。生活的确比较幸福和美好,社会也更人性化了,可是生命的体验也逐渐变得单调和平面——正所谓单向度的人,在这声光十色的世界中漂泊和沉浮,生命变得没有明确意义了。他们不可能有我们幼年那种对贫穷的刻骨铭心的体验,也不可能感受到在一个变化社会中的那种风潮激荡和生存压力。灵魂体验和生命经历的原子化、均质化,注定了这一代人不可能再创造出史诗般的事业了,但是维持小日子也是不成问题的。今天的台湾社会的确是对弱势群体更关爱的社会,但也是压抑强者意志的社会,这都是相对的。最优秀的人才不愿去涉足公共领域和政坛了,因为政治这个词在台湾是负面、不讨人喜欢的,大家联想到的是蓝绿恶斗、国会闹剧、互相辱骂、政治作秀和各种口惠而实不至。可是那些人有一天终会醒悟过来,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最优秀的人却要被那些不如自己的二三流的人所统治,看着这个社会离过去的“黄金时代”越来越远了。

过去我是相信中华文化很好地保留在台湾,可现在我轻而易举地发现即使是这一代中最好学深思的青年学者也对“中华传统”所知不多了。这其实并不能怪他们。他们从小受到的是台湾本土教育,“中国”在他们心中不过是个极为模糊的概念,或者就是“中共”那个邪恶政权,要不就是些中国大陆的负面新闻“黑心货”之类的,几乎没有任何好感。你很难想象(除了李戡这类另类之外)一个台湾年轻人对中国大陆或中国文化有任何赞美之词,他们即使到了大陆去参观学习,也依旧是那种思维之中,反倒更加强化了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印象。现代的台湾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几乎完全不感冒了,传统文化能给他们带来物质的奢华享受吗,能带来成功的声望吗,能带来巨大的财富吗?都不现实,传统文化没有工具理性了,那么除了在社会习俗(小传统)的意义之外,几乎不再受重视了,况且那还不是台湾本土的文化。即使是他们的文化偶像——外省人的龙应台也只能做没有“中国”的中国梦了,何况这一代的年轻人呢?要求他们去继承中华文化,继承中华道统,不是痴人说梦吗?大概不出一代人的时间,所谓中国传统就会在台湾岛慢慢逝去了,不妨看看现在中学生台湾史和中国史比例已经1:1了。他们更关心的是现代的科技、消费和文化理念,还有所谓人的价值、权利和尊严,在这种意义上讲,语气说他们是台湾人,不如说他们是西方人了。

在这种背景之下,他们看到“我们”的眼光是很复杂的。一方面有同文同种的亲切感,交流很畅通,另一方面受西方影和过去反共历史教育影响,明确区分双方之间的不同,在心理优越感的基础上,甚至有些许反感和仇恨。打一个比方,有一回和一个台湾的朋友谈到高丽战争,我很自豪地讲,解放军在极端简陋的条件下能和世界霸权美国人至少打个平手,这是中国近代世上,前所未有的事迹;可是他却冷言相讥,说那时候美国的麦克阿瑟将军准备用九颗原子弹把中国从地图上抹去。我深深震惊了,我只是谈了对国家自强的自豪,他却反感到盼望美国人把几亿中国人送去见佛祖的地步。一句不经意的话,却流露出历史教育背后的仇恨的潜意识。这还谈什么同胞情谊呢?还不如说是敌对的双方更恰当。有的时候,台湾的朋友请我喝酒,他们还要讲“共匪”“匪谍”之类酸话,固然是开玩笑,可是我们心理还是不太舒服的。我们的交换学生们在奉献着对台湾社会无私的赞美之中,却也要忍受被台湾人叫“中国学生”的辛酸和不甘。这里真的有互相尊重,互相了解,互相包容吗?我很怀疑的。

但是当我深入地观察台湾年轻人的文化取向的时候,发现他们骨子里还是地道的“中国人”。我给大家举一个我宿舍的“趣事”。最近宿舍的某台湾同学对我有点意见,为什么呢?坐在靠墙的他总是要求把窗户开开,而我坐在窗户边上,冬天又怕冷,所以我常常把窗户关上。来来回回很多次之后,他有点不高兴了,可是什么话都没说。有一天晚上,他显得躁动不安,总是跑出宿舍,还每次都把门彻底打开,这是冬天呀,我过一会儿又去把门关上,来来去去了三四回,我有点敲出端倪了,可是我俩还是什么话都没说。再后来,到了半夜凌晨了,他又去把门敞开了,我也相对应马上把门关上。在这场对“门”的争夺中,我们两人依旧什么话都没说,其实我早就等着他骂我了,把话说出来,把事儿挑明不就得了嘛,这么点小事儿,值得这么来回折腾吗?可是又来回弄了几回,他还是什么话都不说,只管开门,最后我忍无可忍了,骂了他两句,然后把窗户开了一条缝,算是息事宁人吧。可是我在那一刻的感觉其实是,那个台湾学生“真他妈太像中国人了”“只有中国人才他妈这样做”,这样息事宁人、不出恶言、忍气吞声,要是西方人早就大打出手了,哪能来回折腾这么多回合沉默的战争——我和他也真是很默契的演员。我之所以没有说出来,是因为“中国人”这个词在现在的语境中似乎有点骂人的意思。尽管中国历史观和文化传统逝去了,但是中华传统礼俗作为小传统依然保持着强大生命力,恐怕也不是一两代台湾人可以彻底改变的吧。

尽管有这许多观察,通过比较之后,我依然觉得两岸年轻人其实是极为相像的。比如我在北京的时候,就觉得其实大学生都挺混日子的,好多人也没事志向和理想,可是到了台湾一看,有点小巫见大巫的感觉,这么看大陆学生还是很用功很有理想的。可是台湾学生不这么看,他们比较两岸之后,分析说这表明台湾年轻人比较幸福,台湾社会比较自由民主。我心里在替台湾的年青一代担心,将来他们怎么能和大陆年轻人竞争呢?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不要竞争嘛!这样才叫“爱台湾”“守护台湾”嘛!

还有台湾人在认同方面依然是有问题的,比如马英九总统的百年元旦文告中的政治修辞,除了有强烈的置入性行销嫌疑——又和上回“双英辩论”一样在宣传他的“黄金十年”政纲,其实他的政策只能反映一部分台湾人的主张,有一半的人是不认同的,执政党与反对党也许在国家层面最主要的共识恐怕是目前不让共产党染指台湾吧!至于马先生那些关于两岸关系的宏论,遭绿色人士的讥笑,怕只是他的一厢情愿吧,哪里有什么共识呢?况且台湾据说还有“后殖民”的问题,还有本土认同的问题,还有国际承认的问题。在政治上,我们把台湾称为美国的“附庸”也不至于大谬,因为毕竟是美国人保证了台湾政权的生存。

今天,海峡两岸的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观念差异和冲突?为什么我们同样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认同问题?今天的问题又是怎么来的?这其实都是在古今中西的历史性变迁和剧烈社会转型中无可回避的困惑、犹疑和彷徨。

这学期有幸能被学校派到台湾地区的高校进行交换学习,在这个岛上,边学习,边交流,边观察,打交道最多的自然是作为同龄人的大学生。在这同文同种的的亲切环境中,总结一点此间大学校园的文化,以飨读者。

(一)大学生

所谓大学校园文化,主角自然锁定在校园中的大学生身上。今天的台湾是个标准意义上的现代社会,年轻人在一个相对富裕和发达的社会中长大,远离了上一辈人的贫苦和动荡,享受着现代文明的繁荣与进步。类似于我们的八零后、九零后,与父母辈大不相同,他们既是追求自我价值,张扬个性解放,关注个人发展的一代,游刃于网络空间的一代,玩着Ipad、Iphone成长的一代,“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一代,和“管它那么多,给我娱乐来”的一代人。有一档叫《大学生了没》的娱乐节目,倒是了解今日大学生所思所想的不错的孔径。总之在我们看,他们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一代大学生。

我最初的看法是台湾的大学生似乎较像偶像剧明星。女大生不但“天生丽质难自弃”,而且美妆水准也专业,据说至迟从高中起,女生们就开始画眼线、帖假睫毛(那时我们的女生们还在“素以为绚兮”吧),叫人眼前一亮的“正妹”真是俯仰即拾。男生打扮也别有个性,多有烫染酷发者,再打扮出几分嘻哈的风格,反观我们的男生们确实鲜有染发者。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台湾的男女生间关系也更为亲昵和热络,形同“哥儿们”之状,勾肩搭背、呼啸成群之景也是随处可见,更见几分天真活泼、热情好动的年轻人气息。

当然了,相形之下,某些大学生似乎又少了点“学生样”。上课睡觉的、吃东西的、大声说话的、随意走动的,课堂没有我们那么多规矩,似乎也没有太多限制。回答老师问题如同小学生一般,比如老师问“以色列人是什么人呀”,学生答“以色列人”,问“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是什么人”,答“美国总统”之类的……据说,台湾的大学生们不再在课堂上发言表达意见了,都到批踢踢上去“灌水”了。更绝的是,下课的时候老师竟然对同学讲“辛苦你们来上课了”,传统社会是学生给老师请安的,现代真是匪夷所思了!

在那略显沉闷的学习之外,却是这群不安分的年轻人释放青春和激情的大好舞台。台湾的高校有着更为完备和充足的体育设施,学生们也有着更好的日常体育锻炼和运动的习惯,尤其是棒球、篮球和排球等团体项目。值得一提的是,棒球是台湾最为popular的运动,普及到无法想象的地步,以至每个系都有代表队,每时每刻都可见运动员在操场上训练和比赛。台湾学生的舞蹈艺术表演能力那更是一绝。据说台湾的国中生当中,十个里面有九个都梦想着当明星,把相当大把精力大都投入到这上面了,学校的舞蹈社团五花八门,门类之多样,分工之细致,远远超越我们高校的舞蹈社。虽然都是自己组织的业余社团,但训练水平可一点不下于我们校级艺术团呢,笔者有幸亲自观赏过一两回,真有叹为观止之感呀!校园的社团文化自然也是不拘一格,除了由学生自治的系学会之外,各种专业性的社团、交友俱乐部经常举办各种Party,周末旅行和趣味运动等等,是对学生组织活动能力和规划安排能力的一大锻炼呢!

(二)高等教育

台湾的高等教育本身则更耐人寻味。对于这一代大学生来说,大学的门槛已经几乎不存在(2009年录取率达97%),现在几乎人人只要有心想念书,都可以上大学。尽管要考取台、成、清、交等名校仍面临激烈竞争,但较之于大陆的高考,升学竞争要小太多了。以头块招牌的台大为例,其每年从不到十万的考生中录取两千多人,而我们的北大和清华则大约从一千万考生中录取二千多人,差距可想而知。

在这个自由民主社会里,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平等”受教育权利,大学教育终于也“民主化”了:把所有参加考试学生都招到了大学里,每个县都实现了拥有一国立大学的“梦想”,也满足了各级政客和议员的选票需求。在这一切都获得满足的时刻,不但大学的理念空洞化了,并反而变相加重了中学生的负担(因为大家都要考台、成、清、交嘛),当然倒带动了“补习班”产业和《补教人生》之类泡沫剧的一片繁荣。可是在台湾少子化即粥多僧少的情况下,后半段的大学在竞争激烈的趋势下,仍面临这招生不足的窘境,于是在今年开始开放对大陆学生的招生,以便维持其运作和经营。我们这些大陆的小朋友,在两岸关系缓和的形势下,还天真地以为台湾当局和台湾人民大发慈悲了呢!

台湾的大学教育的形式倒是更人性化、更多一些自由。例如台湾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有更多转学、转系、辅修之类的机会,可以在信息更充分的情况下选择自己的未来,而不必像我们那样更多是“一考定终身”的残酷局面。甚至有些台湾学生在读了两三年大学之后,觉得真正发现了自己的所爱的专业,又重新投入大学入学考试的竞争之中。台湾的课堂也有些许不同,老师上课更为幽默诙谐,更注重贴近现实和年轻人的心思,没有高高在上之感,反倒是平添了几分亲切感。不过,有一点蛮相似的是,每到老师提出问题时,下面就鸦雀无声了。

台湾学生的打工经历是似乎是他们大学经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许是我们作为独生子女比较“幸运”的原因,在大学里仍由父母供养生活,更多的则是就业前的实习和当些家教之类的,可以平添些零花钱。而台湾的大学生由于家中都有两三个孩子,不可能由父母完全负担,再加上,台湾的学校由于比较小不能提供足够的宿舍空间,很多学生得在校外租房,结果大大加重了学生的生活成本,使得打工对于不少中下收入家庭的孩子成为了生存的必需。学校方面也会特别在校园内提供各种各样的工读生岗位和实习工作,比如图书管理员、宿舍管理员、校园售货铺的服务员等等,也算是在专业教育之外,为学生提供更充分的职业教育。

当然,课后打工事件是颇为辛苦,难免影响课内学习,时常翘课、请假。这一社会现象不久前在台湾还引发了“监察院长王建煊日前对大学生打工提出批评,认为他们「太笨了」,竟然把人生的黄金时间,浪费在不符合成本效益的打工上的”的舆论战。这其中似乎的确存在某种张力,但对于一个多元的社会来说,让学生自由选择其生活方式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也是大学教育的题中之意。

不过,这又不单单是打工对不对的问题,而是社会文化和大学教育理念的内在冲突问题。大学本来是培养贵族、绅士和知识精英的,前两者家庭富庶,无生活之忧,后者可以获得奖学金的支持。就笔者而言,对于打工也是认同的,毕竟学习不只是读书,社会实践也是广义上的“读书”呀——阅读社会这本大书。况且,打工可以培养独立自主的意识,对于走入社会也是颇有裨益。但在这样一个强调工具理性,追求物质享受,乃至放情纵欲的社会中,不少打工的学生通过翘课的时间来打工,用打工赚来的钱吃牛排和给女朋友买礼物,再以上课的时间来“补充能量和体力”,然后再请假、再翘课……牛排、女朋友、金钱岂可舍弃哉?只好把学业抛开了。这也许只是台湾高等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之一角吧。

(三)年轻一代的文化观

我同样很关心台湾大学生们的文化观。用我的话来说,这批台湾年轻人是第一代被教育成“台湾人”的一代人。他们对自己的乡土充满了热爱,对台湾未来满怀信心,在他们眼里,我们真的是“外国人”了。可一切都是利害相参,福祸相倚的,这一代台湾年轻人从小在一个相对安定和富裕的小岛上长大,的确更有自我了,对个人权利也更关注了,但视野也变小了,对公共领域的关怀也比不上父一辈了,理想主义逐渐淡出了。生活的确比较幸福和美好,社会也更人性化了,可是生命的体验也逐渐变得单调和平面——如所谓单向度的人,在这声光十色的世界中漂泊和沉浮,生命变得没有明确意义了。他们不可能有我们幼年那种对贫穷的刻骨铭心的体验,也不可能感受到在一个变化社会中的那种风潮激荡和生存压力。灵魂体验和生命经历的原子化、均质化,注定了这一代人不可能再创造出史诗般的事业了,但是维持过日子又是不成问题的。

我似乎也发现即使是这一代中最好学深思的青年学者也对“中华传统”所知不多了。这其实并不能怪他们。他们从小受到的是台湾本土教育,“中国”在他们心中不过是个极为模糊的概念,要不就是些中国大陆的负面新闻“黑心货”之类的,几乎没有任何好感。即使是他们的文化偶像——外省人第二代的龙应台也只能做没有“中国”的中国梦了,何况这一代的年轻人呢?要求他们去继承中华文化,继承文明道统,不是梦人呓语吗?现代的台湾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几乎完全不感冒了,传统文化能给他们带来物质的奢华享受吗,能带来成功的声望吗,能带来巨大的财富吗?都不现实,传统文化缺乏工具理性,那么除了在社会习俗的意义之外,几乎不再受重视了,况且这也不是台湾本土的文化。他们更关心的是现代的科技、消费和文化理念,还有所谓人的价值、权利和尊严,在这种意义上讲,与其说他们是台湾人,不如说他们是西方人了。

有几次台湾的学生请我喝酒吃饭什么的,酒过三巡,大家的话匣子完全打开了。他们这样对我说,“兄弟,咱们的观念可能有点不同,在台湾,也许那些家境比较寒酸的孩子可能会比较用功上进,而我们这些家境还行的就玩得多了,比较享乐主义”。诚如这位朋友所言,台湾的年轻人的娱乐活动似乎比我们在北京要更丰富了,去夜市、夜店、Pub玩之类的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有的甚至天天流连忘返。作为学生而言,我们似乎是很羡慕这样的生活的,可是从社会层面思考,一个合理的社会应该是有能力的人更努力,对社会做出更多贡献,而不该由家庭经济条件决定一个人的努力和对社会的贡献吧——这依然是物决定了人的社会,而不是真正自由的社会。当然在台湾大学生的视野里——没有什么是必定要去追求的,而是在各领域发展总有属于他们的价值,这是他们的观点。

(四)结语

大多数来到台湾的大陆学生,毫无保留地对台湾的一切予以无私的赞美,因我半年之内两度造访台湾了,两相比较,有了点不同的一己之见——我有时会忧虑台湾的大学生将来能否竞争得过大陆学生呢,他们似乎少了一些对现实的清明认识,对外部世界也关心甚少,却有着一种习惯性的优越感和自洽性,远不如我们这样勇于自我批判和发愤图强。

当然,我这有点杞人忧天,毕竟台湾的未来是属于这批大学生的,他们自然会“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何必我们去操这份心呢?不过在两岸交流日益热络和信息越发畅通的今天,保持一种对台湾社会的独立思考和冷静判断而非盲目追随,或许也是有益的。

注:

此文系我受某杂志之邀请,在之前数篇类似主题的日志基础上修改润色而得的。文章主体是对台湾校园文化的概览性综述,没有特别刻意的挖掘,唯有文末的数段算是一孔之见吧。至于台湾教育总体是好的,但是问题出在了学生身上,而学生又是受社会风气的影响——给人一种印象是,台湾的学生生长在不错的环境中,受到了正规的教育,却缺乏“自我教育”的能力,尤其是自我反思与批判的精神。这不得不说是台湾教育的瑕疵。他们似乎生活在梦一般美好的社会中,民主社会也保障了做梦的权利,可是却忽略了作为人的精神的意义——人欲横流而不知检,理想湮没而不知发,徒以今之自由民主以夸人,于世道人心有何哉?吾国先宋儒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些迷思(Myth)中之存在岂不要自惭形秽至极吗?今天的台湾人还敢说自己是中华文明道统的继承者吗?真是世界上最大的笑话!

美国我们的故事范文第5篇

关爱,它在我们的生过无处不在。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关爱,家人与家人之间需要关爱,亲戚朋友之间需要关爱,甚至陌生人与陌生人也需要关爱。生活上也少不了关爱,别人给予我们关爱,那我们更应该去关爱他人,这样只要人人付出点爱,世界将会变得美好。

记得在某一天的早上我从书店赶往回家的路上,突然之间下起了倾盆大雨,我连忙跑到屋檐下躲雨,看到了生动的一幕,一个披着棉袄的极瘦妇女脱下了自己的棉袄给了一个全身湿透,手脚在发抖的女孩,那女孩连忙说:“不用了,谢谢!我家人快来接我了。”那位妇女说:“你先披着吧!别感冒了。”女孩说:“等下你也感冒了怎么办。”妇女说:“要不我们一起披着吧!这样更温暖而且谁也不会感冒。”女孩说:“嗯!谢谢!”直到女孩的家人来接她并且还向那位妇女道谢。

通过这件小事让我们明白只要人人付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得美好。 爱,是人间最温暖的字,生活在暖融融的爱的氛围中,多好。

关爱无处不在

如果世界是一间小屋,关爱就是小屋中的一扇窗;如果世界是一艘船,那么关爱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盏明灯。被人关爱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关爱他人是一种高尚美好的品德。

我们需要别人的关爱,别人同样需要我们的关爱。只要你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你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人都需要你去关爱。

记得五年级的时候,我们班组织去养老院探望老人,在那里,我们帮忙打扫卫生,端茶给他们喝,又陪老人们聊天,还表演节目给他们看,他们不知有多开心,笑得连嘴都合不拢了,看着他们灿烂的笑容,我想哭,他们已经老了,剩下的时日不多了,难道我们就不应该多给他们点关心,多点爱护,让他们老有所乐吗?!我想他们心里一定暖洋洋的!

还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进城买东西,妈妈让我和爸爸在下面等她,她到上面去买衣服,我和爸爸坐在下面等,我看到了一个小女孩,她长得蛮漂亮的,还穿着旧校服,但她没有胳膊,靠双脚写字来乞讨,她面前摆着墨、纸还有一个装钱的小红桶,脚趾间夹着一支毛笔,沾了沾墨水,开始写字,她在纸上写了四个大字:鸡年快乐。字还很不错哦!我觉得她好可怜啊!我毫不犹豫地就走过去在那个小红桶里投了五元钱,随后路过的人都纷纷献出了爱心,可让人气愤的是总有一些抱着孩子的父母看了一眼就走了,没有一点爱心,这让那些孩子们从小就受到了不良的影响,不利于培养爱心。这个小女孩没有健康的身体,没有幸福美满的家庭,更没有快乐地在学校读书,她多么需要我们的一颗颗爱心、和一双双温暖的双手啊!

美国我们的故事范文第6篇

从本质的意义上说,信仰即是对万事万物存在惟一性真理的坚信不疑的认定。在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以后,在观看了《信仰—我们的故事》后,我明白了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社会形态,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今天,我们叫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的未来,是共产主义。

信仰的选择。《共产党宣言》里说: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图书馆里,彭湃读到了《共产党宣言》,他学成回国,和众多一般的留学生只拿了张毕业文凭回来“谋官爵、耀门楣”不同,他心里装着的是沉甸甸的信仰和理想。其实还有很多像彭湃一样的先进青年,他们更关注“大我”而不是“小我”,正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当今的建设成就。我们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一道,正是这种正确的信仰,揭开了现代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信仰的坚守。选择信仰很艰难,坚守信仰更难。在坚守信仰的路上,铺满了荆棘,更有可能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从1921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有名可查的烈士就达370万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死抉择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但中国共产党是顶天立地的人,入党仪式的宣誓词最后“永不叛党”这4个字,这4个坚守信仰的汉字,由370万的烈士演绎的淋漓尽致。

信仰融入自强不屈的精神。神州飞船的成功升空,让中国人的足迹从此印进寥廓而深邃的星空;奥运会的举行,中国用文化打动了世界,长卷舒展,活字跳跃。

信仰是“一团火”、“一滴水”。将“一团火“似的热情注入劳动中,践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让劳动放射出灿烂的光华;将“一滴水”似的柔情注入生活中,但要升华为雷锋式的“一滴水”,却必须用信仰去净化,用奉献去呵护,用执着去努力。

信仰可贵在一辈子坚守。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已经载入史册。为了信仰,前面还有更长的道路要走。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我们将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我们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信仰》看完后,带给我的感动和思考却远远没有结束!感动于红10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降,面对当时山河破碎,国弊民穷,他依然坚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感动于红34师师长陈树湘,他选择用断肠这样悲壮的方式实践自己的诺言: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感动于在1933年就参加了红军的老同志,张思德,危急时刻,他一把将战士小白推出窑口,自己却被埋在土里牺牲了;感动于15岁的女孩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前大声地说:“怕死不当共产党!”

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加入共产党,我可以告诉他:“为了我的信仰,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为了我们美好的共产主义事业。”

实践向我们雄辩的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解放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富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上一篇:美国总统演讲稿范文下一篇:某高速公路施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