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论文范文

2023-09-16

美国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美国学前融合教育;政策法规;教育实践

20世纪70年代,美国开展了“回归主流”(mainstreaming)运动,其核心内容是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能在限制最少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这成为美国学前融合教育运动发展的先声。本文将以美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对其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发展现状作进一步阐释,希望能为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美国学前融合教育的理念发展

20世纪70年代,美国大力开展“回归主流”运动,很多有轻度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得以返回普通学校的课堂之中接受教育。但“回归主流”运动主张的是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安置”在正常教育环境中,为其提供的依然是特殊教育服务,没有意识到正常教育环境也应该顺应特殊教育的需要作出相应改变。到了80年代,“一体化”(integration)概念开始普及,这一概念虽然比“回归主流”概念有实质进步,但也只是强调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没有特殊教育需要的普通儿童一起在同一课堂环境中接受教育,关注更多的是形式上的融合。直至90年代,上述两个术语逐渐被“融合/全融合”(inclusion/full inclusion)概念取代,融合/全融合教育不再局限于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安置”服务,而是更关注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在实质上的深层交汇,在强调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无发展障碍的同龄儿童在同一课堂里一起接受教育的同时,还强调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个别化的适当教育服务。目前,在美国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中,各种类型和程度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都与普通儿童一起接受融合教育服务。

二、美国学前融合教育的政策制定

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和法规,以强有力的手段保证了学前融合教育的持续有效开展。

1.开端计划

有关学前融合教育的立法最早源于1965年的《经济机会法》(Economic Opportunity Act)。《经济机会法》规定由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合作开展“开端计划”(Head Start)。开端计划旨在为贫困家庭的3~4岁儿童提供免费的学前教育、营养和保健服务。该方案实施伊始并没有特别关注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但是在1972年美国政府进一步规定,在开端计划的受益人群中,被诊断为存在发展障碍的儿童所占的比率要高于10%,促使3~5岁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得以和正常儿童一起在开端计划的各个机构中共同接受教育。

2.障碍儿童早期援助法案

1968年的《障碍儿童早期援助法案》(Handicapped Children’s Earlv Assistance Act)是第一项针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年幼儿童制定的联邦法律,它直接促成了第一个针对年幼障碍儿童的早期教育计划(the Handicapped Children’sEarly Education Program,HCEEP)的制定。1969年至1970年间,联邦政府共建立了24个HCEEP示范性早教项目,这些项目为联邦政府后来出台学前融合教育相关法案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表明,大量的年幼障碍儿童都需要HCEEP早教项目,并且能从中获益。1975年至1980年间,接受政府资助的HCEEP相关项目已达200多个。1983年,HCEEP吸纳了“年幼儿童州计划项目”(Early Childhood State Plan Programs),将接受融合教育服务的特殊人群的年龄范围正式扩展为0~5岁。

3.全体残障儿童教育法案

1975年,美联邦政府颁布了最具影响力的教育法案,即《全体残障儿童教育法案》(EducationAct for All Handicapped Children)。该法案指出,美国社会要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免费的适当教育,为每个符合规定的儿童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当时该法案的适用对象并不包括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前儿童,但是随着该法案的不断修订。到2003年时,有关婴儿、学步儿和学前特殊儿童的各项教育权利逐步得到完善。

1990年,《全体残障儿童教育法案》更名为《有能力缺陷的个体教育法案》(Individuals with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IDEA)。和原法案相比,新的教育法案提倡使用以人为本的语言,将“残障”儿童更名为“有能力缺陷”儿童,避免对特殊儿童及其家长造成直接伤害。IDEA提出了零拒绝、非歧视性评估、免费和适当教育、最少限制环境、合法诉讼、家长参与等六项基本原则,强调早期干预和帮助的重要性,主张为0-3岁有能力缺陷的学前儿童提供早期干预和教育服务,并为他们提供享受个别家庭服务计划(Individuals Family Support Plan,IFSP)的机会。另外,IDEA还注重在经济上为有能力缺陷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切实的帮助,“所有3-21岁的个体,无论缺陷的类型和程度,都有权接受免费、适当的公立教育”。

1997年,联邦政府公布了IDEA修正法案。修正法案强调要将3-5岁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放置在限制最少的环境之中,重视3~4岁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进入5岁学前教育项目之前的过渡适应教育。IDEA修正法案还提出在3-9岁有能力缺陷儿童的障碍分类中增加一类“发展迟缓”障碍,允许各州根据具体情况将那些在认知、身体、社会、情绪或适应性方面存在发展迟缓障碍的儿童纳入特殊教育的服务范围。值得一提的是,IDEA修正法案将3-9岁儿童存在的个体能力缺陷共分为11类,分别是特定学习能力缺陷、情绪紊乱、智力落后、自闭症、发音损害、言语损害、听觉损害、视觉损害、创伤性脑损伤、其他健康损害和发展迟缓,另外还特别强调专家对儿童具体障碍的鉴定要推迟到儿童满9岁之后再进行。

在美国,特殊教育对象的年龄始于0岁,政府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的关注度很高。相关立法规定,3~5岁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有权获得免费的融合教育服务,有权进入为正常儿童提供的早教服务项目中接受教育;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进行鉴别、诊断的评估程序必须是非歧视性的;必须为每个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制订一份个别化教育计划,并定期评估他们的进步;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的家长有权参与当地教育政策、孩子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和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的制订,有权对教育机构作出的有关孩子教育问题上的任何决策提出质疑。有关学前融合教育的立法日趋完善,更为学前融合教育实践的正常

开展提供了法律保证。

三、美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实践现状

1.学前融合教育原则

在美国,实施学前融合教育服务的机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特殊幼儿部(Disability Early Childhood,DEC),主要负责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服务于存在能力缺陷或发育迟缓的年幼儿童;另一个是全美幼儿教育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ducationfor Youn Children,NAEYC),负责全体0~8岁儿童的学前教育活动。因为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不同,特殊幼儿部与全美幼儿教育协会在学前融合教育的理念上有所差别,但是随着近年来融合教育的发展,两个部门间的合作越来越多,双方的理念和实践也逐渐走向融合,制订了共同的学前融合教育原则。

(1)有目的地投放材料,重视为学前特殊儿童投放可以吸引他们参与社会性游戏和合作性游戏的材料。

(2)隐性实施辅助教育策略,通过以个体发展目标和需要为基础的游戏活动,或者个体自发游戏,内隐地实施辅助措施,促进学前特殊儿童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发展。

(3)以同伴学习为主体,为小组儿童设计空间和活动,提供多套材料,提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观察并模仿同伴的活动,增加同伴榜样示范的机会。

(4)增强语言的线索指导作用,通过选定语言符号的方式帮助学前特殊儿童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通过示范演示鼓励学前特殊儿童运用言语线索解决问题。

(5)强化直观教育手段,给予学前特殊儿童更多的图画、口语、手势和身体提示,为其提供直观的指导。

(6)及时反馈,增强信心。为学前特殊儿童提供即时反馈,鼓励他们产生更多的适当或者理想行为,这也有利于实现成人的反应行为与儿童的具体能力和功能水平之间的匹配。

2.学前融合教育形式

美国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形式较多,本文从受教育对象、教育场所和具体教育方式等方面加以阐述。

(1)学前融合教育注重为3~5岁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融合教育服务,包括特定学习能力缺陷、情绪紊乱、智力落后、自闭症、发音损害、言语损害、听觉损害、视觉损害、创伤性脑损伤、其他健康损害、发展迟缓等11类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

(2)为5岁以下学前特殊儿童提供融合教育服务的主要机构有保育学校(大多为半日制,招收3~4岁幼儿)、日托中心(均为全日制,招收5岁以下幼儿)、家庭托儿所、公立学校附设的幼儿园等。

(3)学前融合教育有全融合、半融合、反向融合三种主要的融合形式。全融合是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全部时间里都和正常儿童在同一课堂内一起学习。半融合是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部分时间里和正常儿童一起学习,部分时间到特殊班或康复训练中心接受训练。反向融合则是一种特殊的融合教育形式,自1980年在纽约州的北西拉鸠斯市中心区域开始实施。反向融合是指在获得父母允许的前提下,将一两个正常儿童安置在招收有重度多重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班级,这一两个正常儿童和班级里的特殊儿童一起参加从周一至周五、从早上9点至下午2点的学习活动。

不管学前融合教育的实施形式如何,评价学前融合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是一致的,即从能否被所有儿童接受、儿童能否从这种教育中获益、父母和其他参与者对其结果是否满意等方面进行评价。

3.学前融合教育实施人员

美国的学前融合教育由养育者、教师以及各个领域的专家组成的团队共同合作开展。根据美国政府的规定,为满足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要求,学前融合教育活动必须吸纳特殊教育专家、言语语言病理学和听力学家、职业治疗师、物理治疗师、心理学家、社工、营养师、家庭治疗师、指导教师和巡回教师、小儿科医师和其他医师等11种相关人员的参与,另外还需要托幼工作者、婴幼儿教育专家、儿童和家庭教育专家等专业人士的参与和帮助。

在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团队中,学前特教工作者、服务协调员、融合推进者和特殊教育管理者承担了重要的工作。

(1)学前特教工作者(early childhood specialeducator)

学前特教工作者指为0-5岁特殊儿童服务的专家,他们同时接受过学前教育和早期干预两方面的培训,具有较为扎实广泛的学前融合教育专业知识。学前特教工作者的主要职责是与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开端计划项目机构中的教师一起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服务。作为制订和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或个别化家庭支持计划的团队成员,学前特教工作者还负有制订教育目标、为家庭提供支持咨询服务、将幼儿的进步反馈给家长、评估幼儿的进步等方面的职责。

(2)服务协调员(service coordinator)

服务协调员是指在为3-5岁学前特殊儿童提供学前融合教育服务时进行各方面协调的人员。他们的职责是协助教育者实施教育计划,协调制订和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服务协调员既可以是社会工作者,也可以是托幼工作者、治疗师等。

(3)融合推进者(inclusion facilitator)

融合推进者的职责是保证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在普通教育环境中能够获得成功必需的支持和服务,还要获取相关资源,帮助教师解答有关学前特殊儿童的问题。

(4)特殊教育管理者(special education administrator)

特殊教育管理者的责任是保障所有相关的特教政策法规、项目计划等能够被恰当执行。

4.学前融合教育主要教学策略

在美国的学前融合教育课堂中,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采取的主要教学策略是基于活动的早期干预策略(Activity-Based Early Intervention)。它是在综合了儿童早期教育理念和行为矫正策略后发展起来的,于1992年由Bricher和Cripe在《以活动为基础的早期干预》一书中首次提出。

(1)基于活动的早期干预的定义

以儿童为主导,以自然环境中发生的事件为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学前特殊儿童的个别化发展目标,同时有逻辑地运用自然事件的前因和后果,促进学前特殊儿童功能性技能的发展。

(2)基于活动的早期干预的要素

基于活动的早期干预策略有四个构成要素。首先是以儿童为导向设置干预通路,即当儿童基于某种兴趣或动机表现出某种行为时,学前融合教育工作者要以此为导向,运用身体、语言、同伴帮助等方式,对儿童的行为及时作出反应或回馈。使儿童明白这是由他的行动引起的相关反应。其次是根据日常生活活动、有计划的或儿童自发的活动制订干预目标。日常生活活动是指吃饭、穿衣、在学校吃点心等活动;有计划的活动是指在成人的组织和设计下才会发生的活动;儿童自发的活动是指只需要极少的外界支持或奖励就能发生或维持的,反映儿童固有兴趣的活动。再次是关注干预中的前件和后果。前件指儿童在目标行为之前表现出的事件,后果指儿童在目标行为出现之后表现出的事件。最后是聚焦在功能性技能和生成性技能的发展上实施干预措施。功能性技能指能让儿童以独立的、令人满意的方法参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技能。生成性技能指能推广到其他环境中的技能,如在任何场合下都会系鞋带等。

(3)基于活动的早期干预的步骤

基于活动的早期干预的过程可概括为评估儿童的起点一教学一评估教学结果三步。这三个步骤充分考虑了儿童自身的能力,强调了对教学的设计和评估。这种教学策略以自然环境和自然发生的事件为基础,使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融入自然环境中接受融合教育成为可能。

美国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美国梦,是指只要个人努力、坚持、不懈奋斗便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作为美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式,美国电影文学通过描述普通人经过奋斗而成功的故事,很好地展现了美国梦中自由与平等、锐意进取、自我依靠、艰苦奋斗的文化内涵和精髓。

关键词:美国梦 美国电影文学 文化内涵

引言

美国梦是美国电影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题,它指的是通过自己艰苦卓绝的奋斗和锐意进取实现自己的理想。美国梦很好地阐释了美国文化与价值观。美国电影文学是美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深刻地反映着社会现实,阐释着机会均等、锐意进取、自我依靠等美国梦的文化内涵。

一 美国梦的含义

仰的信念,它能深刻地体现美国人的价值观、文化和民族美国梦又称美国神话,是被众多美国人普遍信仰的精神。所谓“美国梦”,是指只要个人努力、不懈奋斗、锐意进取便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也就是说,人们的成功可以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和坚持不懈,而不依赖他人或特定阶级的援助。聪明、勤奋与坚忍不拔是“美国梦”的必要条件。美国梦就是美国人所追求的美好社会, 是美国文化的缩影。

二 美国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渊源

美国梦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自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 欧洲人就开始觊觎这块富饶的土地。英国清教徒为了躲避宗教迫害,来到这片土地,梦想着在这块土地上建立“圣地”,而当时土著印第安人还没有建立自己的国家,这块开放和自由开阔的土地给无数人提供了机会,实现了梦想。美国梦的形成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密不可分, 而《独立宣言》宣布“人生而平等”,还将“追求幸福”规定为天赋人权,不可剥夺,这使美国梦有了思想依据。

美国梦还依赖于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它是在北美“大觉醒”运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主思想。欧洲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宣扬人道主义,提倡个性解放并空前重视人自身的价值与人们本着自己的欲望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美国的“大觉醒”运动受这些思想影响至深,最直接和显然的表現就是:美国产生了一种美国式民主精神,美国人个体意识开始觉醒,独立意识和民族意识也逐渐增强。“大觉醒”运动不仅为美国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也为美国梦的诞生提供了思想的土壤。其次,美国是移民国家,美国民族是世界各大陆各民族的结合,这种地域大迁移,造就了美国民族特有的开拓和冒险的精神。最初的移民来到美国,大多是因为生活艰辛,避免本国的压迫等。当他们来到这片新的土地,为了生存和争取更好的生活条件,受尽了艰辛,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奋斗创新和锐意进取的精神,这种优良的精神品质在美国文化中世代传承了下来,并成为美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传统文化崇尚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这使通过个人奋斗来实现梦想成了可能。在美国,从赤贫到巨富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创立通用电气公司的爱迪生,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苹果总裁乔布斯,银行家摩根。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家境一般甚至贫寒,白手起家开始创业,通过个人的勤勉和不懈努力终于创造了辉煌的成就,积累了数百亿美元的庞大资产,成为传奇人物和无数美国梦追寻者效仿的楷模。美国人相信,只要抓住机会,依靠自我奋斗,梦想终究就会实现。于是, 在美国电影文学中, 美国梦成为经久不衰的主题。

三 美国电影文学中的美国梦

本文选择了四部以讲述美国“普通人”通过坚持不懈的自我奋斗而实现自己美国梦为题材的电影来分析电影中所体现的美国梦的文化内涵。这四部电影为:《永不妥协》(Erin Brockovich),《叫我第一名》(Front of the Class),《阿甘正传》(Forrest Gump)和《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 Happyness)。

1 个人主义——《永不妥协》

“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美国文化的核心和源泉,充分体现了美国的价值观和对个体发展的尊重和激励。个人主义高度重视个人自我追求和发展,鼓励和保护个人追求自由、权利和利益的正当要求。只有当个人主义被高度重视时,个体才有动力和保障去努力奋斗并最终取得成功。美国长久以来对个体都给予了充分重视,也出现了无数个下层阶级通过自我奋斗迈向上层阶级的事例。因此,可以说,个人主义是“美国梦”实现的动力。影片《永不妥协》就充分体现了美国文化对个人价值的重视。

女主人公艾琳,生活拮据,没有工作又被丈夫抛弃,遭遇车祸,身受重伤。肇事司机没有承担任何医疗费用,艾琳无钱治病,身体未复原就停止了治疗。带病照顾孩子,又没有经济来源,艾琳生活困窘,但是她却没有向命运妥协,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找工作,最终艾琳在埃德的律师事务所找到了一份工作。在工作中,艾琳无意间发现一个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一个大集团向一个地区排放污水,致使水中铬含量严重超标,六百多名居民都深受其害。艾琳不顾那个集团的电话威胁,积极搜集证据,并劝说居民和她一起团结起来对抗污染。在艾琳的积极努力下,官司终于打赢了,居民们得到了高额赔偿,她也得到了二百万美元的回报。她不向困难妥协,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在美国, 有时候一个小人物可以同一个大人物、大公司甚至政府和总统对抗。”此影评的女主人公正是用坚持、毅力和勇气向世人证明了一个“弱女子”对抗大集团的成功, 她不顾大集团的威胁,置自己的安全于不顾,勇敢地和一个大集团抗衡并取得胜利,这充分展现了个人价值的追求与实现。她对成功的渴望以及对胜利的执着诠释了美国梦的真实含义。这是美国崇尚个人主义的必然产物,也为美国梦奠定了文化基础。

2 机会均等——《阿甘正传》

美国文化对机会平等和政治权利的平等极为重视。无论是黑人还是白人,正常人还是残疾人,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努力达到成功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正因为如此,普通人才可以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实现自己的“美国梦”。《阿甘正传》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阿甘是一个智商只有75的低能儿,他必须佩戴一个表示低能的臂章,但是他却不为此而绝望或者自暴自弃,他一直记得妈妈的话:“自己绝不能认为自己笨。”阿甘善良、乐观、单纯、不为功力、执着追求,就在不经意之间,成功降临到了阿甘的身上。他获得了橄榄球明星、越战英雄等荣誉称号,还被授予国会勋章,最后还成为了百万富翁。同时,阿甘的积极向上、自我肯定和坚忍不拔也感染着他身边的人。当阿甘的钟爱珍妮堕落迷惘时,阿甘找到她,给予她鼓励和爱情。他信守对战场上牺牲的战友布巴的承诺,帮他实现遗愿,成为捕虾船船长,并成就了辉煌的事业。电影深刻反映了机会均等的思想,低能儿可以和常人一样有成功的机会。正像阿甘的妈妈告诉他的话:“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糖,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坚守信仰,奇迹和美好就会悄然降临。

正是由于阿甘坚信美国文化中的自由和平等观念,相信自己虽然低能但是一样有成功的机会,所以才能做到不抛弃、不放弃、坚持奋斗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阿甘神话般的美国梦的实现为每一个美国人追求美国梦提供了精神动力。

3 永不言败——《叫我第一名》

有人曾说过,我们最大的弱点在于轻易放弃。面对失败,我们需要一次次的重新来过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美国梦的实现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通常是漫长而又备受煎熬的,这需要追梦者坚定信心,永不放弃。美国梦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接纳自我、坚持目标、永不言败、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叫我第一名》讲述了一个残疾人经过顽强的自我努力实现人生理想的故事。主人公布拉德从小患有妥瑞症,无论在任何场合,他都无法控制自己发出“Bi”、“Bo”的怪声,并做出抽动脖子的怪动作。这种病无法控制、无法遮掩,老师以为他是故意发出怪声,让他罚站,所有的孩子都嘲笑他是怪胎,连亲生父亲都无法容忍他。然而,尽管饱受嘲笑和欺侮,布拉德没有自暴自弃,始终积极乐观。布拉德立志要做一个爱护学生的好老师,这对于患有妥瑞症的布拉德,是相当不容易的。然而,布拉德坚定自己的信仰:“我可以教书,我永远不会放弃,我不会让妥瑞氏症把我打败。”布拉德不辞辛苦、不怕打击地面试了24所学校都遭到拒绝,终于被第25所学校接纳。在工作中,他独特的教育教学法赢得了学生的赞扬,并获得了学生家长的尊重和理解。布拉德被评为年度最佳教师并和自己的仰慕者——年轻漂亮的姑娘南希——组成了幸福的家庭。影片中,布拉德的经典台词“不要让任何东西阻止你追逐梦想的脚步,无论是工作,人生,还是爱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肯定自己,挑战自己,不让自己的弱点把自己打败,在失败中成长,永不言败,这是布拉德成功的关键。布拉德自强奋斗,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这个故事完美地诠释了美国梦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文化内涵,同时也给了我们无尽的激励和遐想。

4 自我依靠与奋斗——《当幸福来敲门》

美国文化鼓励个人奋斗和发展,强调自我依靠在梦想实现中的关键作用。“在美国人眼中, 惟有不懈的自我奋斗才有可能获得自我的实现, 体现出人生存于世的意义和价值。”《当幸福来敲门》是通过自我依靠与自我奋斗实现美国梦的典型例证。

该电影取材于美国著名黑人投资专家加德纳的真实经历。加德纳和妻子开办了一家公司,推销骨质密度检测仪,但是业绩惨淡,最后他们的生活难以为继:房租没钱交而流浪街头,停车罚单交不起而被拘留,妻子琳达受不了这种看不到希望的日子而决意离他而去。加德纳与儿子相依为命,基本的吃住都得不到保障,他不得不和儿子借宿在地铁站的卫生间或者教堂收容所,为了生活他甚至去卖血,但在工作上他从不懈怠,尽职尽责,每天早早上班。为了多点儿时间工作,他不喝水来减少去厕所的时间。尽管生活如此落魄和艰难,他却带着儿子不懈奋斗,去寻找想要的幸福生活。在最艰难的时刻他对儿子说:“如果你有梦想,就要去捍卫!永远都不要让别人说你不行!”凭借坚韧的毅力和不懈的奋斗,加德纳赢得了唯一一个被录用的名额,拥有了全新的事业和美好的生活。

电影中的很多台词都很好地诠释加德纳自我依靠和对梦想的坚持与不懈追求,如“如果你有梦想,就要守护它”,“有了目标就要全力以赴”。电影题目中的Happyness是故意拼错的,加德纳对Happyness的解释是:幸福里面没有为什么,只有我(Happiness is spelled with an “I” instead of a “Y”)。

電影讲述了加德纳自我依靠和奋斗,追求幸福的事迹,实际上也是对美国梦的诠释:相信自己、超越自己、永不放弃对梦想的追求,对失败和困难说“NO”,这也是无数拥有美国梦的人实现其美国梦的必要条件和必经之路。

结语

美国梦在以上这些电影中体现各不相同:有的实现了个人价值,有的实现了财富积累,有的实现了幸福梦想,有的实现了事业成就,然而,所有这些人的美国梦都告诉我们了一个道理:不管我们健康与否、任何肤色、何种性别、多么贫困和潦倒,我们都有追求自由、成功、幸福生活的权利和机会,只要相信自己、坚持自我、依靠自我、超越自己、不断奋斗、锐意进取、永不言败,总有一天幸福会降临,梦想会实现,这就是美国梦的文化内涵和精髓。

参考文献:

[1] 艾琦、杨昕:《从美国电影看美国梦的文化内涵》,《宿州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2] 董小川:《美国文化概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 高小康:《好莱坞与当代文化中的美国偶像》,《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4] 杜钢:《张会兰美国文化传统浅探》,《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

作者简介:冯亚娜,女,1980—,河南郑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语教学,工作单位: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美国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作为一名在农机业务科室的普通干部,交流与接触最多的就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机合作社,宣讲国家支农政策,搭建交流平台,提供办社经验,通过他们来加快土地规模化经营速度,强化对分散农户的管理,最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早日实现。在为农民服务的过程中,我们代表着党和国家的形象,如何依法行政,通过影片,我想需要做到以下三点:知敬畏、明底线、守法纪。

知敬畏。“敬”是严肃,认真的意思,还指做事严肃,免犯错误;“畏”指“慎,谨慎,认真,不懈怠”。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态度。公务员知敬畏就是在党纪国法面前严肃、谨慎,不能犯错。影片中的常德市人民医院原院长、党委副书记陈能志从一名业务骨干走上领导岗位后,丧失对党纪国法的敬畏之心,一步步走向深渊。

我们要思想上绷紧敬畏之弦,行动上才会自觉遵守,才会严格依法办事、廉洁从政,才能对权力保持清醒头脑,才能坚持人民为中心的主体地位,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明底线。底线基本意思是最低的限度,亦指事情在能力范围前的临界值。安乡县原副县长、县公安局原党委书记、局长对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等都“一言堂”,丧失党员干部底线,用权力谋私利,没有守住用权的底线,最后被“双开”。鲜活的例子无不警戒我们在工作岗位上要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守住做人、做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守住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政治责任,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守住正确的人生价值。

守法纪。“守”就是遵循,遵守。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抵制住各种诱惑,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树立民主意识,遵守党的组织纪律,坚守廉洁纪律,始终保持高度警觉和清醒头脑,自觉接受纪律和法律的约束,自觉抵制各种不良倾向,树立党员干部良好形象。

篇 二 警示片选取了我市 14 名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着重从崇尚信念、加强修养、强化监督、严守底线、慎重交友等五个方面,深刻揭示了基层党员干部如何逐步丧失理想信念、无视纪律规矩,一步步堕落为用权任性、贪欲膨胀腐败分子的思想根源和心态轨迹,深刻警醒所有医务工作者一定过好政治关、道德

关、权力关、法纪关和亲情关。

我们党的根基在于人民,血脉在于人民,力量在于人民。领导干部要心系百姓,为民谋利。切实为民办事,才会赢得人民的尊重和爱戴。切勿自说自话、自弹自唱,脱离人民群众这块根基。践行党的宗旨,保持公仆情怀,牢记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勤劳实干、尽心尽力地去帮助群众,来者不拒,有求必应,为群众解决生活和事业上的难题,群众定会将心比心,心怀感激。群众的满意,才是我们答卷的最高分数,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绳,强化用权为民。

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和事业观;只有如此,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做人做事在严于要求、在实处着力。通过不断自我修炼、自我养成、自我塑造,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

领导干部的担当就是责任,领导干部严以用权要敢于较真碰硬。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搞好党的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我们党要求各级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就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一条重要措施。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既体现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也体现在党的干部队伍的素质上。对工作任劳任怨、尽心尽力、善始善终、善做善成,切实为民服务,坦荡做人,干净做事,做新时代的好干部。

篇 三 观看警示片后, 经开区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就进一步加强征拆队伍作风建设指出,全区征拆干部要以案为鉴,深刻反思,汲取教训,进一步增强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自觉做到知敬畏、明底线,切实筑牢清正廉洁的坚固防线,规范化开展各项工作。要始终坚守党性原则,保持清醒头脑,以更高标准要求、约束自己。要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注重源头把控,从源头上预防和杜绝腐败现象发生。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保持党内优良作风的“利刃”,在不断交锋中清除思想上的污垢和灰尘,在砥砺中锉除行为上的懈怠散漫,保持党的组织健康发展和党员干部健康成长。

有些为官者,听不得、容不下批评,而优秀的领导者应是会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放下架子,洗耳恭听、深入反思。如此,群众的“批评”就可以起到醒脑启智的重要作用。反过来,如果领导干部官僚主义严重,认为自己一贯正确,对群众的“骂声”充耳不闻,甚至千方百计防民之口,那么,一方面,是让自己成为“瞎子和聋子”,深陷错误之中而不自知;另一方面,就可能进一步加重群众的不满情绪,影响党群、干群关系。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党强身治病、保持肌体健康的锐利武器,也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

批评和自我批评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讲党性不讲私情、讲真

理不讲面子,坚持“团结——批评——团结”,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严肃认真提意见,满腔热情帮同志,决不能把自我批评变成自我表扬、把相互批评变成相互吹捧。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对各种不同意见都必须听取,鼓励下级反映真实情况。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带头从谏如流、敢于直言。把发现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评价领导班子的重要依据。

篇四 《越界》中的 6 个反面典型,遗忘 ,任意妄为,最终滑向犯罪的深渊,他们在自尝苦果后所发出的无尽忏悔,让我触动很深。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一名共产党员,我要如何守住 ?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一是要常怀敬畏。忘却权力由人民赋予,对党纪国法缺乏敬畏,会让人内心膨胀,在诱惑面前迷失自我。为了我们的事业,为了家庭,千万要把握住自己,时刻警醒,善待权力,绝不能把权力当作为个人和家庭谋利的工具,要敬畏法纪,令行禁止,不擅越雷池,守住底线。二是要常省己身。要以这些反面典型为镜,三省吾身,引以为戒。要自戴“紧箍咒”,自设“高压线”,在内心有约束,不能心存侥幸,要做好廉洁自律的表率。三是要常受监督。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从严管理才是最大的爱护。片中有的干部不愿接受监督,甚至逃避监督,最终铸成大错。监督是对干部的约束,更是对干部的关爱。将权力置于监督

之下,及时制止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才能有效预防腐败。

美国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从前,有个小镇的运动场坐落在悬崖边。经常有小孩坠崖事件发生。后来,镇委员会决定必须采取措施防止孩子们再次受到严重伤害。但是,经过充分的讨论,委员会陷入了僵局。有的委员建议在悬崖边上筑起篱笆,有的委员建议在悬崖下准备一辆救护车待命。

这个故事中,在悬崖下准备救护车的想法无疑是很愚蠢的。在伤害可以避免的情况下,等孩子们先受伤,再提供救助是很残忍且野蛮的。这样做既没有必要又得付出很大代价,救护车的成本远比篱笆的成本高。

但是,特殊教育长期以来的政策,特别是对有学习障碍的孩子的政策类似于上面故事的不明智的观点。学校一般在幼儿园、一年级以及更高年级提供非常好的课程,但是,学校也知道有部分孩子会掉队。特别是一定数量的具有正常智力的孩子不会阅读。然后,这些孩子很可能留级,被提供长期的补习服务,或者被标识为有具体学习障碍的人且被提供特殊教育服务。

当遭遇这些服务时,多数学生认识到他们在最重要的学习任务上失败了,那就是阅读。从而,他们很可能丧失掉很多先前的动机、热情、积极的预期。学校将为没有保证学生在早期教育上获得成功付出几年的代价——包括特殊教育成本、补救成本。

一、不按学生能力分班是否有效?

目前,我们对多数有学习障碍的孩子进行分班教育。分班教育比独立安置要好得多,但是,距理想状态还很远。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接受分班教育经常被同龄人鄙视,在学习上也很挣扎,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Bear et al. 1991)。

显然,当学生接受知识时,刚开始的成功会让他们进步很快,因此,我们要拒绝特殊教育和分班教育。实施强有力的预防和早期的干预措施,确保每个孩子刚开始都能成功,这就是“不按学生能力分班”(Slavin et al. 1991)。

没有人否认这是个好政策。问题是,在真实的学校面对真实的孩子,这样做是否现实?事实上,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要保证几乎所有孩子在小学低年级的成功是很可能的——至少在阅读方面。这对特殊教育、对那些有阅读障碍的孩子有深远的启示。让我们一起看看下面的证据。

二、证 据

证据1:“全体成功”项目

实施不按学生能力分班是可行的,其最有力的证据可能来自“全体成功”项目的研究(Slavin et al. 1996),这是一项综合改革小学教育的方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危学生教育研究中心”(Center for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 of Students Placed at Risk,CRESPAR)正在24个州70个地区的300多所学校实施这一项目。该项目主要面向学前至6年级的学生进行预防和全面的早期干预措施。

作为预防性的措施,我们在阅读、写作、语言艺术方面提供基于研究的指导。项目强调合作学习,在声学、儿童文学、创造性写作、家庭式阅读方面保持平衡。我们提供以下内容:(1)全面的专业发展;(2)专职人员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学策略;(3)基于课程设置的评估体系,监控学生的进步、识别需要额外帮助的孩子;(4)父母的积极参与。

即使是最好的课程也难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成功。鉴于此, 实施“全体成功”的学校也给1年级有阅读困难的学生提供一对一的辅导。进行一对一辅导的老师都是经过资格审核的。他们的目标是学生不会成为需要补救的读者。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为学生提供与课堂阅读紧密相关的指导,同时,交给他们元认知技能——例如,怎样询问自己所读内容是否有意义,是否与所学内容相关。

每个学校的家庭支持小组也提供全面的早期干预。小组成员让家长参与进来,给家长提供帮助孩子的策略。他们也开发提高出勤率、解决行为问题的项目,且与地方机构合作保证给孩子们提供有眼镜、助听器、健康服务,或者其他需要的帮助。

“全体成功”项目的研究表明该项目能持续提高孩子的阅读技能,无论是单独组织的阅读考试还是标准考试(Slavin et al. 1992,1994,1996;Madden et al. 1993)。全美9个学区的学生上完1年级课程的平均分比那些不参加该项目的学生的平均分要高。对成绩处于年级后1/4的高危学生的效果尤其明显。

这些发现与特殊教育有直接的关联。巴尔的摩地区贫困学校的一项纵向研究发现,参加该项目的3年级学生,包括特殊教育的学生,只有2%学生的实际水平为1年级,这是识别阅读障碍的常用标准。相反,不参加项目的学生中,9%的3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为1年级(Slavin et al. 1992)。

印第安纳州韦恩堡市的一项研究中,史密斯及其同事发现控制组的学校从幼儿园至3年级(K-3)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人数是“全体成功”项目学校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人数的3倍多。在另一项跨四个学区的研究中,史密斯及其同事也发现“全体成功”项目学校比对应的学校1年级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取得的成绩好得多(Smith et al. 1994)。

“全体成功”通常是由重新分配Title I基金赞助的,有时也由特殊教育基金补充。如果没有该项目的赞助,很少学校能够有超过应得部分的资金。这就意味着即使没有额外的资源,学校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阅读失败。拥有额外的资源可以提供更多的辅导人员,他们能进一步减少不能达到阅读标准的学生人数(see Slavin et al. 1992)。

证据2:“恢复阅读”项目

“恢复阅读”是一个1年级辅导项目,已经在美国的数千所学校成功实施。该项目是由新爱尔兰的玛丽·克莱(1985)发起的,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盖伊及其同事研究及传播。

该项目给参加成套诊断测验但成绩糟糕的1年级学生每天提供30分钟,一对一的辅导。辅导员都是经过资格审核的教师,他们都经过全面的专业发展培训。

就如同“全体成功”的研究,“恢复阅读”项目的研究表明大部分孩子能够在1年级结束时有效地进行阅读(Pinnell et al. 1994)。而且,“恢复阅读”项目的学生比控制组的学生远离特殊教育的可能性更大(Lyons 1989)。

证据3:“预防学习障碍”

正如名称所表明的那样,“预防学习障碍”是要让需要特殊教育的孩子避开特殊教育(Silver and Hagin 1990)。就像“恢复阅读”,这个项目给1年级高危学生提供一对一辅导。但是,这种辅导侧重于总体感知技能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关该项目的研究发现,采用该项目的1年级学生比不采用的学生取得的成绩要好得多(Silver and Hagin 1990)。

证据4:“早期儿童干预”

“卡罗莱纳初步研究项目”(Campbell and Ramey 1994)是早期干预项目的最好例证。该项目的研究表明,对孩子最关键的前5年生活进行跟踪会产生强烈且持久的影响。

“恢复阅读”和“学习障碍预防”从一年级的孩子开始,“全体成功”从4、5岁的儿童开始。然而,很多孩子的认知能力发展在4岁的时候就发生了(Carnegie Corporation 1994)。该项目进一步证明如果在贫困中长大的孩子被有效地激励,父母创造健康的家庭环境,那么这些孩子更有可能在学校表现良好且远离特殊教育。

证据5:“家庭支持和综合服务”

两项针对低年级孩子提高“学校与家庭”合作的国家级项目分别是Comer的“学校发展计划”(1988)和Zigler的“21世纪的学校”。这两个项目旨在避免学校对孩子认知能力无所作为,例如,家长与学校的价值取向和预期方面的矛盾,不规律的出勤,对眼镜、助听器、足够的营养的需要。家庭支持和综合服务可以解决很多类似的问题。

三、结 论

到目前为止,没有单一的项目能够保证所有的孩子阅读足够好以至于远离特殊教育。但是,以上描述的项目已经可以很接近,额外的研究与经验肯定可以更接近我们的目标。

试想如果所有需要早期干预的孩子都参加类似以上这些很全面的项目,且从学前一直到低年级,那么将会发生什么?仍旧有阅读困难的孩子人数肯定会只占目前人数的一小部分。

我们需要侧重预防和早期干预。如果我们知道如何保证每个孩子都成为熟练的、有策略的、热情的读者,但是允许孩子掉队后再提供帮助,那么我们就是在犯罪。不按学生能力分班应该成为对所有高危孩子的做法,而不应只是分班教育或者特殊教育。

参考文献

[1]Bear,G. G.,A. Clever,and W. A. Proctor. (1991).“Self-Perceptions of Nonhandicapped Children and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in Integrated Classes.”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24: 409-426.

[2]Campbell,F. A.,and C. T. Ramey. (1994). “Effects of Early Intervention on Intellectual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 Follow-Up Study of Children from Low-Income Families.” Child Development 65:684-698.

[3]Carnegie Corporation of New York. (1994). Starting Points:Meeting the Needs of Our Youngest Children. New York:Carnegie Corporation of New York.

[4]Clay,M. (1985). 3rd ed. The Early Detection of Reading Difficulties. Auckland,New Zealand: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5]Comer,J. (1988). “Educating Poor Minority Children.” Scientific American 259:42-48.

[6]Lyons,C. A. (1989). “Reading Recovery:A Preventative for Mislabeling Young At-Risk’ Learners.” Urban Education 24:125-139.

[7]Madden,N. A.,R. E. Slavin,N. L. Karweit,L. J. Dolan,and B. A. Wasik. (1993). “Success for All:Longitudinal Effects of Restructuring Program for Inner-City Elementary School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0:123-148.

[8]Pinnell,G. S.,D. E. DeFord,and C. A. Lyons. (1988). Reading Recovery:Early Intervention for At-Risk First Graders. Arlington,Va.:Educational Research Service.

[9]Pinnell,G. S.,C. A. Lyons,D. E. DeFord,A. S. Bryk,and M. Seltzer. (1994). “Comparing Instructional Models for the Literacy Education of High-Risk First Graders.”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29,9-40.

[10]Silver,A. A.,and R. A. Hagin. (1990). Disorder of Learning in Childhood. New York:Wiley.

[11]Slavin,R. E.,N. A. Madden,N. L. Karweit,L. Dolan,B. A. Wasik,A. Shaw,K. L. Mainzer,and B. Haxby. (1991). “Neverstreaming:Prevention and Early Intervention as Alternatives to Special Education.”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4,373-378.

[12]Slavin,R. E.,N. A. Madden,N. L. Karweit,L. Dolan,and B. A. Wasik. (1992). Success for All:A Relentless Approach to Prevention and Early Interven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s. Arlington,Va.:Educational Research Service.

[13]Slavin,R. E.,N. A. Madden,N. L. Karweit,L. J. Dolan,B. A. Wasik,S. M. Ross,and L. J. Smith. (1994). “‘Wherever and Whenever We Choose.’:The Replication of Success for All.” Phi Delta Kappan 75,8:6399-6647.

作者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危学生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译者单位 北京邮电大学

(责任编辑 王永康)

美国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一、新中国农业推广体系的演变分为五阶段

①基层网络的创建阶段,时间跨度是(1949年~1957年)县级农场为中心,互助组为基础,劳模、技术员为骨干组成的推广网络,后期始兴起农业技术推广站,作为农业推广的依托。②中心推广组织的完善阶段,时间跨度是(1958年~1965年)推广机构经历精简、整顿、恢复、发展四个过程,开始建立地、县级农业推广站,完成了专业分工。③重建专群结合的推广网络(1966年~1977年),原有机构瘫痪,四级农业科学实验推广网建立。④全国农业推广新体系再创阶段(1978年~1991年),经过拨乱反正,从上到下,重建农业推广网络,大力发展县级农业推广中心。⑤农业推广体系的深化改革阶段(1992年~现在),这一阶段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推广体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如吉林省拟建50个专家大院,国家组的4个,由国家科委投入资金。采取专家、农协、企业、农产、农业站组成一个推广网络。

二、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的特点

①政府领导,农业行政部门主管,以政府兴办的各级农业推广机构为主体,组织协调实施各项推广工作。②农业推广和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归入政府的不同部门,各自独立,通过政府组织的“三农”协作,共同开展农业开发、集团承包,分工承担重点推广项目、农业攻关项目的科教兴农活动,对推广做出各自的贡献。③专业推广机构按农学、畜牧、水产、农机、经营管理分别独立、自成体系。④推广机构的职能以技术推广、社会化服务和教育引导为主,通过运用各种推广手段,提高农民收益。⑤全国推广网络以县、乡两级推广机构为重点,是推广网络的中枢(县)和骨干(乡)。⑥推广队伍由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民技术员组成,实行专群结合,分工合作的办法。

三、改革发展的具体措施

①从政府角度来看应创造宏观的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以便重视和确保农业推广事业的顺利发展。美国的《史密斯——利弗法》等农业推广法为其农业推广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我们尽管从政策上重视也制订了农业推广法,但多数仅限于口号和形式,实质性的东西很少,不能保证农业推广工作顺利进行。②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创办过多种形式的农业推广机构。然而,国家办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历来都是推广工作的主体,它由政府直接领导、农业行政部门主管,具体执行国家农村发展与推广的基本政策,这样,a推广机构和推广工作随政府机构和领导人员的变动而变动,不能保持稳定。40多年来的全国性的三次大起大落以及众多的局部性变动都说明了这种问题b这种体制下常发生不适当的行政干预和强迫命令现象,常常会挫伤推广人员和农民的积极性。c基层推广人员常被当地政府抽去从事一些与推广工作无关的工作,分散了精力。应该学习美国的学院主管体制,农业行政部门协助工作。这样可以稳定农业推广的人员队伍,也不会发生行政干预的现象。③加大和稳定对农业推广工作的财政投入。国外,尤其是美国的推广经费是非常充足和稳定的。其中主要是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农业的比较效益低,推广的费用不是科研单位——科研成果的产生单位和推广对象——农民所能提担得了的。因此,必须加大和稳定政府投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政府对推广的财政投入不足是一个主要原因,④协调好多个不相关的推广部门之间的关系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很重要的任务。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多元化的推广组织,他们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造成不必要的竞争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如:农业部系统的推广组织,科委系统的推广组织,教委系统的推广组织,农用物资的生产和销售系统的推广组织,金融系统的推广组织等,作为政府应协调好各个推广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利推广工作的开展。该方面本人认为应借鉴美国的经验。以学院为主,处于总的支配地位,其他系统全变成从属与服务地位,为农业推广工作提供科研、教育培训,生资供应及金融信贷保障,使他们处于被支配和为推广工作的服务地位。

总之,总结我国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农业技术推广的经验与教训,我们认为有必要将农业技术推广视为现代农业推广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全方位考虑农村居民生产与生活各个方面的需要与问题,只有这样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才有可能获得持续的动力和高效率。在制订我国未来农业推广发展战略时一定要立足我国的国情,遵循农业推广模式发展的一般规律,吸收世界上已有的亢进理论、方法和经验,在引进同时注意分析、合理取舍,为我国农业的进步做出贡献。

美国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英文电影;字幕翻译;文化关照

【作者简介】韩成花(1972.09-),女,朝鲜族,黑龙江铁力人,绥化学院,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电影字幕翻译中的文化关照,项目编号:2018B085。

电影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可以通过电影了解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就需要在翻译的过程中进行文化关照,才能够准确地传达电影中的文化内涵,因此,如何在翻译中进行文化关照,就成为一部电影能否收到人们欢迎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字幕翻译

字幕翻译就是将电影中的人物对话翻译成目的语,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将英文字幕翻译成汉语,因为欧美国家和中国的文化存在差异,所以在英文字幕翻译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到文化的差异而进行文化关照,只有如此,才能够使电影的文化内涵得到传达,从而实现观众对电影的理解。一般而言,英文字幕翻译成中文字幕中文化关照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异化。就是把英语直接音译,可以保持原有文化中的本意;二是归化。就是直接用汉语表达原文的意思,这种方式使传递的文化信息不会改变,又避免了一些俚语或者文化词翻译过来难以让人理解的弊端;三是解释。很多词语蕴含有丰富的文化背景,我国的观众很多不了解这些文化,直接翻译难以理解,因此需要进行解释说明;四是省略。一些英语对话中信息重复拖沓,不利于观众的理解,因此对于一些对话中的词语采用省略的翻译策略,不仅能使观众明白其中的意思,又不影响影片本身所要表达的内容。

二、英文电影字幕翻译中文化关照的应用

出于文化关照的考虑,在字幕翻译中,一定要考虑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使翻译的内容更容易为观众理解,以增加观众的观影感受。一般而言,文化关照的应用包括直译、意译、替换、诠释、省略和增加等。

1.直译。直译即翻译的文字和形式和英文字幕的原文一致。很多电影的对白都非常口语化,直接翻译可以使观众更方便地理解外國文化,领略异国语言的独特特点。比如,在电影《新月》中,贝拉回答爱德华问她为什么雅各布可以送她礼物而自己不可以时,贝拉的回答是自己没有可以回送的礼物,这个时候爱德华对贝拉说的:“Bella, you give me everything just by breathing.”在中文字幕中,是这样翻译的:“贝拉,你活着就是给我一切了。”这就是直译,是直接将句子翻译成其本来有的含义。虽然翻译十分直白,但是爱德华对贝拉的爱,却能够通过翻译而展现在观众面前。在《阿凡达》中,奥古斯汀得知从没接触过科学实验的杰克竟然想成为阿凡达,恼怒异常地去找帕克算账,在走着的时候说:“I,m gonna kick his corporal butt.”翻译成“我要踢烂他的屁股”。将奥古斯汀这个脾气暴躁但又坚持原则的科学家形象,直观地展现给了观众。

2.意译。因为存在文化的差异,英语和中文的意思所代表的含义可能相互矛盾。比如狗,西方人把狗当作朋友,所以含义是褒义的,如果有人对你表示友好,可能会说You are my dog,但是中国人将含有狗的词语视为鄙视贬斥的意思,比如狗崽子,坏人之间的争斗形容为“狗咬狗”,因此,对于电影中的一些对白可以采取换用一些能够表达意思的词语。比如《阿凡达》中的One man:Check this out the man .Meal-on-wheels. 其中Meal-on-wheels的意思是妇女自愿组织为弱势群体提供送饭服务的一种方式,如果直接翻译成“老兄,看,还有人坐轮椅哟!”那么观众就不能理解,因为中国没有这种服务的方式。因此,翻译就采取了意译的方式,翻译成“看,后勤人员都来了!”这种翻译显然考虑到观众所接受的文化,所以不能表达原文的幽默,但是将意思准确地表达了出来。在《新月》中,雅各布解释为什么会知道贝拉的生日时说:“Your dad told my dad, so...”而贝拉回答:“Yeah, of course he did.”贝拉的回答翻译成“是啊,他是大嘴巴”。这不仅使原文的意思得到了表达,也符合中国人的文化认知,从而加深了对电影的理解,如果翻译成“是啊,他当然会说”,观众可能对所表达的意思并不理解。

3.替换。替换就是在英语和中文之间,假如直接翻译的话会对观众的理解造成困难,因此需要寻找其他的汉语来表达原文的意思。比如在《阿凡达》中,一些称呼杰克的俚语直译成汉语的话难以表达原文的意思,如“Easy boy!You are lucky swine!Bluem on key!”翻译成“好小子,你这幸运的东西,忧郁的小顽童。”不仅体现了原文中的幽默,也更符合汉语中的口语习惯,使观众对于电影所要表达的文化更容易理解。在《新月》中,爱德华因为没能控制住自己伤害了贝拉,贝拉认为只有把自己变成吸血鬼才能和爱德华在一起,因此要求“as long as I’m human. And the only solution is to change me.”中文字幕翻译成“毕竟我还是人类,只有把我变吸血鬼才能解决。”吸血鬼是西方文化独有的,中国观众对此并不理解,所以如果把“chang me”翻译成“改变我”,观众可能一头雾水,不知道什么意思,但是如果翻译成 “变成吸血鬼”,那么中国观众就很容易理解了。同样,对于狼人的翻译也是如此,比如在贝拉跳崖被雅各布所救之后,两人靠近取暖,贝拉说自己暖和了,雅各布说:“now that you know about me.”字幕翻译成“你知道狼人都那样”。同样把西方独有文化传递给了观众,降低了观众理解的难度。

4.诠释。英文电影中的一些词语,汉语中没有,同时又找不到可以替换的词语,在这种情况之下,就要对这些词语结合电影的语境來解释其中蕴含的文化,使观众更加容易理解。比如,在《阿凡达》中,杰克问奈蒂莉飞龙选择了他的事情,她是如何知道的,奈蒂莉说:“He will try to kill you.”这句话强调的纳美人尊重自然生物,因此用的是“He”而不是“It”,翻译成“他会想杀死你”,如果翻译成“它会拼命挣扎”,那么就和导演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相违背了。夸奇上校对纳美人的介绍是:“They are very hard to kill”,如果翻译成“他们是冷血杀手”,那么可能会让观众误认为纳美人很残忍,固执,这和纳美人是地球最自然状态生活的人类祖先的化身的形象不符合,更脱离电影所要表达的内容,因此,翻译成“很难杀死他们”比较符合语境。

5.省略和增加。省略和增加要根据电影的情况,对于英文的原文进行浓缩或增添。因为原文中的一些内容观众难以理解,所以为了真实有效地表达电影中的意思,需要在一些英文对白中对一些内容进行省略或者增加。比如在《新月》中,一位男生在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时候情绪激动,流着泪说:“There are worse tragedies. I mean, look at Romeo.Killed his true love out of sheer stupidity.”中文字幕翻译成:“这悲剧太悲惨了,看看罗密欧,由于愚蠢透顶,他扼杀了自己的真爱。”这句话的翻译就用到了省略和增加。为了语句的简洁和通顺, “I mean”就没有进行翻译,但是意思依旧表达了出来。在后半句中,中文本来可以直接翻译原话——“他因为愚蠢杀死了真爱”,但是为了增加这部分角色的激动、强烈的情感,字幕翻译成了“由于愚蠢透顶,他扼杀了自己的真爱。”这样增加的成分使观众受到了更强烈的触动。随后,面对爱德华的羡慕,贝拉问爱德华羡慕的是不是朱丽叶,是不是她的美貌:“Juliet is, like, perfect.If you like that obviously beautiful sort of thing.”在翻译的处理上,译者将美貌省略了,而是换成了“她”。“朱丽叶吗?原来你喜欢她啊!”在这里,原文字幕中的“like”“perfeck”等内容并没有进行直译,字幕将对朱丽叶美貌的喜欢翻译成对朱丽叶的喜欢,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接受。

三、结语

由于各国语言的差异、文化的差异,观众在观看电影时候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对于英文电影的字幕翻译,一定要考虑到文化关照,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行相应的翻译处理,使英文电影文化内涵得到传达,使观众更容易理解英文电影中的文化。

参考文献:

[1]王健.英文电影字幕翻译方法研究[J].戏剧之家,2019(01).

[2]周建红.文化翻译观视野下英文电影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以《老友记》为例[J].海外英语,2018(11).

上一篇:数学评价论文范文下一篇:安全管理制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