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当代价值论文题目范文

2024-04-26

论语当代价值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这些已经过去95年了,五四运动本身早已成为了历史。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一切要从实际出发。既然国家的宏观形势已经改变,那么我们就不能死守着95年前的斗争方式去表达爱国情感。但纵观当今青年,却造就了“非主流”,“啃老族”、“月光族”等鲜明特征的当代青年,一些爱国和民族主义者的青年渐行渐远,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只是挥霍着时间,虚度年华。谈到自己内心的感受时,最多的是对现实的困惑,迷茫,空虚。是社会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而当谈到关于爱国的时候,多数人的反应则是冷漠淡薄,更不用谈关心国家命运,但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问题呢?

我认为这是社会环境与大学生自身各方面的综合的原因,与当时五四时期的社会现状相比,当今社会,人民安居乐业。人们往往就考虑自身的利益,仅仅关注自身发展这个"小我",忘记了关注社会这个"大我"。而大学生所最关心的问题也就局限为自身的基本利益有没有得到实现。学生只是社会的软弱阶层,作为一个阶级其自身不仅在政治上是软弱无能的,而且也缺乏社会的或经济的力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但为什么青年越来越少?历史浩浩荡荡,然而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心灵状态却固执地停留在原处,没能走出悲愤而迷茫的荒漠。

论语当代价值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1 多媒体课件美

美学原理告诉我们, 美感的心理过程是从对美的直接感知开始的, 美感的知觉与表象等都是在对美的形象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因而, 教学设计中视觉美学的形式首先是课件呈现形式。课件的视觉美, 就是要充分发挥课件表达形式的“美的感召力”。

例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春江花月夜》等一类写景抒情的文章。制作课件时可以精心勾画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象, 虚拟出一幅幅令人心动的画卷。课件将抽象的文字叙述化作一幅幅具体可感的美妙画境, 带给学生极大的视觉享受, 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它们令人赏心悦目、情感激荡, 非常有助于知识的获得、修养的积淀、审美的熏陶、灵性的启迪以及情感的升华。

追求优美的视觉效果, 多媒体使课堂丰富精彩起来。优秀的课件首先要精选或制作美的画面。视觉是人感知美的最大途径, 美感强烈的图片直接刺激人的眼睛, 把美的信号传入大脑, 从而达到审美愉悦。在课件制作时, 教师要注意图片色彩的配置、图文的和谐、用笔的精细, 以保证画面的整体美。

例如本人制作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在进行背景介绍和主题分析时, 画面上设计了游走的字幕:“令人发指的罪行”、“骇人听闻的摧残”、“珍惜和平与幸福”, 这三组文字从不同的方向出现, 并伴随着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等一幅幅揭露法西斯凶狠残暴的画面, 用立体主义的表现手法, 将纳粹德国——希特勒种族灭绝的罪恶行径刻画得淋漓尽致, 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

2 造型美

视觉美的特性在于具体、形象, 这是视觉美的直观性的显现, 这也是教师追求“造型美” (视觉形式美) 的依据。马克思说:“人从本质意义上说, 是追求美的。”“人类也依照美的规律来造型。”[1]造型美是教学设计中视觉美学的形式之一。文学作品的造型美主要体现为整齐美、参差美、立体美。

2.1 整齐美

黑格尔说:“整齐一律一般是外表的一致性, 说得更明确一点, 是同一形状的一致的重复, 这种重复对于对象的形式就成为起赋与定性作用的统一。”[2]即以“整齐一律”的美感来表现人物、事件、情感和意境。“整齐一律”给人单纯一律、整齐划一的美感。

徐志摩《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 四行一节, 每节两句, 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 从排列上到句数上都整齐划一, 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康桥的深深眷恋之情, 这种排列、句式, 把诗歌要表现的内容和意蕴放在可以目睹的形式中。

2.2 参差美

艾青认为:“艺术的规律是在变化里取得统一, 是在参差里取得和谐, 是在运动里取得平衡, 是在复杂里取得单纯、自由而自己成了约束。”[3]参差美是较为丰富的一种形式, 给人以视觉上的空间感。

2.3 立体美

在人们的视觉反应中, “那些具有立体感的平面设计中, 总是存在着一种向着较简单的式样运动的趋势。”[4]这是因为处在文学作品中的各形象序列都有着各自倾向性的张力, 就有了立体性和景深感, 当形象系列在画面发生相对位移时 (或由远到近由小变大) , 它就能引起读者的“视觉反应”, 扩大对形象画面的关照的视觉感。

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中, 选取了一个新颖独特的视角, 画出了父亲浮雕似的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作者运用戏剧艺术的表达方式, 从不同的角度着意刻画人物的动作、情态, 把文学语言的抽象叙述转化为物的形象显现, 使整个画面对形象构筑能传达出较多的视觉信息。此时, 一位不怕困难、不辞辛劳、拼命为儿子服务的父亲的形象, 如同浮雕矗立在我们眼前, 获得了立体的视觉美感, 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和巨大的感人力量。

在教学设计中, 要注意文学作品的造型美在于将形象的形态、美的特征转化为“视觉信息”, 营造视觉氛围, 引导学生在赏析中产生联想, 获得美的享受。

3 色彩美

马克思指出:“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5]运用色彩表现事物可以使形象更具体鲜明, 给人的印象更深刻, 更能最宽泛地诱人联想, 引起读者的心理效应, 从色彩上认识事物的特征, 从而扩大对形象画面关照的视觉感。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在审视文学作品中的色彩美时, 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语言与我们审美心理相契合, 便会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美感。那么, 怎样审视文学作品中的色彩美呢?

其一, 文学作品中的色彩, 描摹出生活的原色。文学作品对大自然的描摹, 既可以凭借感官, 对花开花谢、云起云飞、日出日落等生活原色作忠诚的记录, 又可以从绘画的色彩美受到启示, 在谴词造句中把握光与影、明与暗的影调变幻。

其二, 文学作品中的色彩, 展现了诗情画意。作家、诗人出于反映社会生活的需要, 以文作画, 运用富有色彩美的语言描写大千世界绚丽多彩的景物, 构成不同的色调, 赋予色彩以或浓或淡, 或冷或暖, 或喜或忧的情感和特定的象征。

其三, 文学作品中的色彩, 渗透进作者的主观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运用渗透进作者的主观感受, 是作家心灵世界的折射。

以郁达夫《故都的秋》为例, 在教学中, 我们根据作者对故都秋色的描绘, 设计了五幅画面: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话秋雨、盛日秋果。这些画面构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故都之秋图, 这是“自然的再现”, 它直接诉诸读者的感官而受其感染, 秋的美, 秋的情趣, 完全融合在画面之中, 传达了故都之秋的特有的情调和深厚的韵味。作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 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 自然地融化在一起, 秋中有情的眷念, 情中有秋的落寞。

摘要:运用视觉美学的观点方法, 对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审美体验做出较为详尽的阐释, 语文教学中视觉美的形式主要表现在多媒体课件的美、造型的美和色彩的美三个方面。

关键词:语文,教学设计,审美,形式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著], 何思敬[译].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 1957:59.

[2] 黑哥尔.美学[M].商务印书馆, 1979, 1:173.

[3] 雷书娟.文学语言美学修辞[M].学林出版社, 2004:56.

[4] (美) 阿恩海姆[著], (中) 滕守尧, 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580.

论语当代价值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1 语文教育观念

语文教育观念,就是存在于教育者或其他人头脑中对语文教育问题的看法各信念。

语文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理论的主要价值在于指导语文教育实践。如果不与实践相结合,就会流于形式,毫无价值。而要发挥其对实践的物化作用,就必须将之转化为实践者自己的认识与信念。即观念。观念一旦变成实践者的思维定向和定势,就会化为明确、执着的追求,成为教育行为的统帅。语文教育指导思想就能借以贯彻,语文教育理论就能借以运用。譬如对语文教学目的的认识,持“教懂”,“学懂”,观念者,必然会重知识轻能力,重讲述轻训练,重课内轻课外,重教法轻学法。持“教会”、“学会”观念者,必然会着力于知识化为能力,着力于课内外相结合,着力于练习、点拨。持“会教”“会学”观念者,却注重于智力的开发,转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倘若站在“三个面向”的高度,从育人的观念出发,语文教育就有不仅重视智能的发展,而且重视情操、美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不仅重视一般语文能力的培养,而且注意探索精神,创造精神的培养;不仅致力于教法改革,而且更加重视学法的研究与指导。持这种观念的教师,他们思维的空间是广阔的,教学的空间也是广阔的。由此可见,观念是牵动语文教育全局的大纲是控制语文教育全程的统帅。语文教育观念的作用不可忽视,正像叶圣陶先生所说:“最要紧的是提高语文教师的认识。”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把确立与完善语文教育观念,当作自己神职责。

2 语文教育观念创新的迫切性

2.1 随着新世纪曙光,知识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知识经济作为继工业经济之后人类经济的新阶段、新类型,其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增长将主要依赖于知识的生产、进步、创新,主要取决于民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知识经济是一种创新型经济。与农业经济相比较,正所谓“资源有限,创意无限”,与工业经济相比较,是“技术诚可贵,创意价更高”。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是时代精神的聚集。

知识社会的深刻变革,对现行的整个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赋予了教育以新的使命。教育必须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铺设轨道提前做好准备,有效地提供知识和人才的支持,从根本上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教育必须以创新人才的培养为自己的根本任务。从知识本位转变为创新本位。使沉睡的创新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并使之升华,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无限的创造能力。这是教育对知识经济挑战的主动应答,也是教育价值的最高体现。那么自觉地实现语文教育观念的创新已是时代的呼唤。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教育观念创新的程度和改革的力度已直接关系到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乃到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和未来。语文教育观念任重而道远。

2.2 语文教学与社会转型间存在鸿沟,需我们的语文教育观念创新

常听不少语文教师这样叹息:“当年我们教得那样轻松,学生的语文成绩并不差,现在我人教得这般辛苦,学生的语文成绩却不尽如人意。”语文教与学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与关注。

叹息、埋怨也好,讽刺、指责也罢,它们虽不免都有片面之嫌,但从一个侧面说明:现在的语文教师难教,学生厌学。其实这与社会转型有关。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现实,使得经济生产迅速发展,这为我们大力发展教育奠定了经济基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也为我们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可靠的保证。面对这瞬息万变的形势,学科教学历史最长的语文教学似乎显得有些不适应。因此,我们应建立新的观念,圆满完成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任务,以获得社会对我们语文教学的理解与支持。为此,应对以下几方面的情况有所认识。

首先,受教育人数猛增,对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不可避免地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学科门类的增加,教学内容的丰富,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专一投入了。

因此,处在社会转型期,我们必须正视以下几个事实。

第一, 时代已把我们语文教学逼上了竞技场语文教学虽然重要,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在中小学的课程中理所当然地得到地强化,我们决不可能企求削弱其他学科的教学来恢复已过去的语文地位。

第二, 时代要求我们加大语文教学研究和改革的力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减轻学生的过重学业负担。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设身处地想一想学生的精力与可承受的极限,不能一味慨叹学生学语文“一代不如一代”。

第三、时代迫切要求我们对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是势加以高速服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社会需要语文学家,但更广泛地需要具备: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能力的各方面的人才。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建立科学的机制:编写教材,以培养能力为宗旨;组织教学,以培养能力为宗旨;组织教学,以训练能力为目标;命题考试,以检测能力为核心。

2.3 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使语文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变得更为宽广

以先进的现代化设备为外在表现形式的住处时代—出现,就使中小学各学科的教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教学形式看:教室已不再成为教学的唯一的场所,时间不再受传统授课的约束,师资也不受地域偏远的限制;从教学的内容看:教学密度和容量可得到科学的控制,弥补教材不足和资料匮乏的手段亦变得极其简单:从教学效果看:音像的辅助能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可见:科技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现代化提供了便利,但同时向我们语文老师提出了挑战。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教学在育人中的功能,应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

教育创新,实质上是教育观念上的创新。科学的语文教育观念,是坚持正确的语文教改方向和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根本保征。因此,有无科学的执着的教学追求,是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是一个教师教学成熟的重要标志。有些文化低、教龄短的普通学校的语文教师,之所以在短期内取得教改的显著成绩,其主要原因,就在这里。

摘要:伴随着新世纪的曙光,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语文教育观念与社会转型存在鸿沟, 所以语文教育观念创新已提到日程上来, 具有深远的意义, 但在观念创新的同时也应有些问题需要注意的,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构建具有时代性, 超前性的科学的教育观念。

关键词:语文教育观念,创新,知识经济,社会转型,问题

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词典[J].商务出版社, 1999.

[2] 语文教学引论[J].首都师大出版社, 2001.

[3] 柳斌, 刘涵之.创新教育实施指南.

上一篇:财务类调查型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和数字贸易有关的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