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民间金融发展论文范文

2024-05-04

农村民间金融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我国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经济主体资金严重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本文立足于西南民族地区,以农村民间金融为切入点,分别就民间金融的现状、问题、原因及其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并对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字】西南民族地区 农村 民间金融 研究

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互动关系的论点无论在理论与实证中都得到广泛的支持,经济发展会促进金融的发展,金融的发展同时又能促进经济的增长。要发挥好金融对农村经济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充分、正确认识农村金融市场的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民间金融是农村金融体系中特有的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立足于西南民族地区,对民间金融业进行详细研究和阐述,分析形成原因及其影响,从而进一步对民间金融业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一、西南民族地区农村民间金融业出现的必然性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民族地区封闭的大门打开了,加上国家对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政策照顾,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在总体上有了一定增长。但是占我国国土很大比例的西南少数民族的大部分农村地区,其经济增长依然乏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对其原因有种种解释。但在这些地区城乡分割,经济主体难以获得有效的金融服务与支持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邓小平同志早就敏锐地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活全盘皆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形成了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共同发展,民间金融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在当前情况下,正规金融机构对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的金融服务和支持无法与快速发展的紧急形式相适应。这就需要加快西部民族地区农村金融改革,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符合农民利益、符合生产力发展需求的农村金融体系,这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我国西南民族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课题。在农村发展中,资金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然而贷款难是农村普遍的问题。农民要走正规渠道贷款,只有一条路,去找农村信用社。但是在这些地区只有少数农村信用社经营规范、效益较好,大多数保本微利、勉强维持、甚至经营惨淡、严重亏损,“惜贷”、“慎贷”,甚至“不贷”的现象普遍存在。求贷无门的农民在急需资金周转的时候一般会求助于亲朋好友或地下钱庄的帮助。另外,农民进入非农产业,特别是小企业和家庭企业在初步或遇到资金周转的时候往往得不到有效的资金支持,这大大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缺少为中小企业以及其他民间经济主体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制度安排。另外,正规金融机构出于恪守贷款条件和减少信贷交易成本、实现贷款收益最大化的考虑,只能以大企业作为主要的金融服务对象。特别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入,民间经济主体资金需求的满足只能依赖民间金融,从而形成了巨大而活跃的民间金融市场。民间金融填充了正规金融服务的一些薄弱点和盲区。

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民间金融的两面性

民间金融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其手续简便、效率高;债权债务关系明确、偿还率高;除了企业内部职工集资外,合约双方均以个人出现,不涉及企业,隐含着借款人对债务将承担无限责任,增强了借款人的还款意识。从这个角度来看,民间金融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民间金融也是一把“双刃剑”,以下就从正面和负面影响来对民间金融进行评价。

(一)正面影响

1.优化资源配置。农村民间金融的利率不受国家管制,由市场自主形成,比较真实的反映了资金的市场供求关系,而且能充分利用社区内的信息,对交易对象做出全面的判断和选择,回避风险的同时也就相对有效地配置了有限的金融资源,充分利用了社会闲散资金。民间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小民营企业对银行的信贷压力,转移和分散了银行的信贷风险。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金供求矛盾也日益突出,国家金融部门由于受体制的约束与政策的影响,信贷的投向无论在总量上、结构上还是服务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民间金融所具有的灵活性,能在“金融缝隙”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与方式,对解决很多方面的资金急需,弥补金融机构信贷不足,加速社会资金总量的扩充、流动,特别是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推动确实起到了拾遗补缺的积极作用。

2.满足市场需求。民间金融变通满足了农村经济主体的资金需求,解决了居民的燃眉之急,各中小企业也因此得以迅速发展壮大。这一点可以从产业结构方面来分析,由于工业化起步晚,农业不仅是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基础,而且还是重要支柱,在许多民族自治州和自治县,农业的产值比重都超过工业,成为第一大产业。因此,当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无法得到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民间金融能解决农民的燃眉之急。而农村的这些中小企业和个体户,他们的发展,在扩大就业、拓展市场、增加服务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农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满足了一系列的市场需求。

3.推进金融机构的竞争与改革。中国的金融领域中一直都是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处于垄断地位,竞争严重不足。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也不利于对金融市场进行规范和管理,帮助其发展和成熟。其原因在于:政府对市场的管理水平,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展开而逐步提高的,管理者只能随着被管理者的成长而成长;只有市场竞争主体发展了、竞争存在了、展开了,管理者才会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应该管什么、怎么管。所以,民间金融再一定程度上加强了金融领域的竞争,促使了正规金融机构转变经营理念,提高盈利能力和降低风险,把为农民服务的口号切实落实到行动中去。

4.间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应该说,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现在是将近8亿左右的劳动年龄人口,靠中小企业的发展来相对缓解就业压力,是我们必须得采纳的国策,否则这么多劳动力没有更多的就业空间。而民间金融可以使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的中小企业或个体户在没能得到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帮助的情况下,实现资金的周转,从而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一个企业的发展不仅仅为其自身获得了利润,还可以带动若干与之相关的企业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决了更多人的生存问题。

(二)负面影响

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的效果,民间借贷自发性和不可控性的特点,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效果,不利于信贷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民间金融的部分借贷利率比较高,会给债务人带来沉重的负担;农村民间金融容易产生经济纠纷。民间接待大都是依照口头协定、仅凭一张借条或一个中间证明人即认可借贷行为,民间借贷的债权人就缺乏对借款对象的审查和对借款用途的有效监督;农村民间金融潜伏着金融风险;民间金融的范围狭小,风险较高,不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分散和转移风险。

三、民间金融业发展的建议

正常的民间金融借贷可以弥补正规金融机构的服务不足,对于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的农业增长、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的积极作用是无可置疑的,所以民间金融不可能也不应该禁止。但但由于立法、监管的滞后,农村民间金融长期游离于国家金融监管体系之外,其经营管理不规范,尤其是其非法集资、高息借贷等行为,导致民间金融蕴藏着巨大的风险,严重扰乱了国家金融秩序,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因此,在对民间金融进行鼓励、支持、引导的同时,必须对其消极作用加以限制,要用有效的监督手段为民间金融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一)完善法律法规

要尽快建立健全与民间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民间金融发展提供必备的法律制度环境,针对民间融资的特点,通过制定、调整相关政策赋予民间融资行为主体及其行为以应有的合法法律地位,明确其所必须承担履行的权利与义务。将民间金融纳入农村金融体系范畴,并通过法律保护和约双方的合法权益,以保证民间金融有合理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从法律或制度上保护这些民金金融机构的财产权利和正当的经营活动,以减少它们在经营上的制度不确定性,从而使场外市场加入到一体化的国内资本市场中去,进行公开的而不是隐蔽的地下业务活动。

(二)抓紧建立和完善民营金融机构,为民间金融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应允许正当合理的民营金融组织出现,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发展地方民营中小型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村经济的资金支持。积极调整农村金融政策,逐步想私人资本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允许在农村开办多种多样的合法的私人银行、合作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

(三)加强对农村民间金融的监管

强化管理,规范农村民间金融,将民间金融纳入金融监管范围加强农村民间金融监管,给民间融资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是在农村市场金融运作中保证民间金融机构安全和提高资产质量的内在要求。采取以地方政府为主,金融监管部门相配合的方式,将民间金融纳入监管范围。应将合法的民间融资与一些非法金融组织所从事的非法金融交易相区别,一方面坚决打击高利贷行为,另一方面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把合法的民间融资活动规范化,“保护起来”,壮大开来。并且专门指定职能部门对民间融资实行监管,建立民间融资信息监测系统,依托各级政府统计部门或农村金融监管组织定期采集民间借贷活动等数据、情况,以防止由于监管者与民间融资行为者信息严重不对称而滋生信用风险甚至金融风险。?政府在对民间金融监管中应该摆正自身的位置,以引导、监控为己任,为其提供一种合理的制度安排,确立公正有效的竞争规则和市场约束机制,并给予经济主体充分的选择权利和发展空间,而非亲自去组织或直接干预民间金融机构的组建。

总之政府要积极探索民间金融监管的方式,既不能死管也不能乱管,要用有效的监管为民间金融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四)、对民间金融加以公开建设,使其成为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有机补充成分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其经营差异极大,资金的来源和运用也不一样。因此,从经济活动与资金的相关度而言,理应有想匹配的多种金融机构与之适应,即不仅要有国家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也不能缺少民间金融。多层次相结合以国家银行为主导,民间金融为为补充,是符合市场经济资金供求的客观规律的。这也是民间金融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既然其存在有其合理性,那么与其回避,或堵塞,还不如疏导,从地下引向地上,从半公开走向公开,这样也有利于民间金融获得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和监督,兴利除弊,健康发展。

四、结语

民间金融这种非正规的金融制度安排是由民间自发产生的,其创新主体为基层群众。在经济转轨时期,基层群众在实践中切实感受到正规金融部门无法满足其融资需求,为求得生存和发展,他们自发进行制度创新,从而填补了基础性制度变革所产生的空缺,促进了市场的演进,有力地推进了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支持经济增长和推动体制改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此,政府应放弃视自己为制度唯一供给者的思维惯性,转而密切注意市场诱致下的自发的制度安排,加强对其的“学习”,丛中汲取友谊的经验,以此为直待修正某些过时的规则,引导民间金融实现规范的,跨越式的发展,以一种全新的,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民间金融形式替代现行的形式上落后而不规范的民间金融行为。

参考文献

[1]郑邦才等.西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30页

[2]朱德林,胡海鸥.中国的灰黑色金融-市场风云与理性思考[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年,26页

[3]《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国务院办公厅,2007年2月27日

[4]李毓.我国农村金融生态失衡的表现及其矫正[J].农村经济,2007年,(08)

[5]赵曦.21世纪中国西部发展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52-60

[6]黄健英.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31-35

[7]安德利.金融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年21-23

[9]殷孟波.西南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64-66

作者简介:曾流(1983-)男,四川威远人,研究实习员。主攻方向:金融学、区域经济学。

农村民间金融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我国金融业发展迅速,是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的体现。即使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也表现出了强大的抗冲击能力,一直在稳步的增长,尤其是在11年以后,可以说发展速度迅猛。目前也保持平稳前进的发展速度。但是我国农村的金融业发展却令人担忧,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与我国金融整体发展不一致,产生了发展不均衡现象。本文就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且有的放矢的给出了可行性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金融;农村;银行;市场规律;金融机构

一、我国金融整体发展的可喜成果:

首先,通过长时间的总结,我国对金融发展掌握了稳速发展的办法,采取了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国际金融危机对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金融业发展都产生着不小的冲击,这是不得不承认的问题,在面对这种冲击的时候,采用宏观调控政策,采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双管齐下的方法,让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发展速度影响大幅度降低,能够保证平稳运行,经济与金融得以稳步并较为迅速的发展。其次,我国经济实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这就促进了人们的消费,而不断的消费就是让货币快速流通的过程,也侧面的促进了金融行业的发展。

再次,我国人口基数大,就业人员多,劳动力资源供给好,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是我国经济行业发展的又一有利因素。

二、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因素分析:

2.1農村的金融市场被银行所忽视:农村的大规模银行网点减少,金融资源共击率低,这与农村最初经济资源发展不佳有着一定原因。银行在我国政策改革下,走进了商业模式,那么银行就要考虑获取相应的利益与利润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所以银行把目光投放在发展速度快的城市,本身无可厚非。但是这种现象的产生,对于农村加快将金融发展造成了困难。农村的第二、第三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它们发展的同时也需要相应的金融资源与金融该服务。可是相比较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农村的发展还并不成熟,风险性较大,这也让银行对金融资源支撑产生了顾虑。形成了一种矛盾体。这一问题需要解决。

2.2农村习惯于民间借贷方式:我们可以严谨的称之为民间金融,这种金融的产生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因为农村的居民由于生活或者投资产生了巨大的金融资源获取需求,但是银行与国家的金融供给并不能完全满足这些需求,或者说,有些需求不符合国家的金融供给要求。但是民间金融对于借贷的原因关注度下,金融资源提供量大。能够满足农民的金融需求。所以这种形式长期存在。但是这种民间金融形势也存在着不小的弊端。很多民间金融的借贷是私人方式,由于利息很高从而进行借贷。这些借贷方式并不标准,过高的借贷利息限制了农民再次借贷的能力和还款的能力。同时私人之间的借贷又没有得到国家的允许,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保护,会造成许多纠纷。同时这种私人的借贷长期发展也会影响国家经济政策的正常实行。

2.3金融机构少:目前现存的农村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信用合作社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农村金融合作组织,但是由于各地的信用合作社产权结构不清晰,名义上属于在信用合作社拥有股份的全体成员,但是长期以来相当多的农村信用社背离了合作金融的原则,背离了为互助、合作,为农民服务的建立初衷,大部分农村信用社又不断向“集体所有、国家所有”靠拢,具有明显的“官办”色彩。合作社股东不仅享受不到贷款的优先权和优惠权、以及股金分红权,反而还要接受比基准利率高得多的贷款;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管理制度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干部是任命制而非选举制。因此失去了农村的信任和支持。

三、建议与对策:

3.1完善民进金融管理制度

在传统小农经济模式为主的农村,由于没有完善的市场环境,商业信贷的风险较高,正规的金融机构不愿进入农村市场,在这一状况难以根本改变的条件下,要满足农村对金融服务不断扩大的需求,应该在加强引导、监督并纳入法制管理的前提下,适当给予民间金融发展空间,以发挥其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补充和辅助作用。民间金融的市场空间实际上取决于正规金融的市场空间,因为实际的金融需求是由经济活动所决定的,正规金融无法满足的需求,必然转向民间金融或非正规金融。尽管现在的法律政策对民间金融仍然采取相对严厉的态度,但在法律禁止和正规金融已经占据的市场之间,民间金融仍然有广阔的空间。应认识到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互补作用。有条件地允许民间金融的合法化,为发展农民自主参与的各种民间金融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3.2小额信贷更广泛走入农村金融行业:我国已经明确允许小额度信贷的发展,并出台了相应的指导意见。那么小额信贷在国家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条文下,更利于在农村发挥金融资源支持的作用。让小额信贷走入农村,满足村民需要,提供大量资金,同时降低私人借贷的利息额度,让村民提供具有更强的长期借贷能力和偿还能力。

参考文献:

[1]金融发展是贫困减缓的原因吗?——来自中国的证据[J].崔艳娟,孙刚.金融研究.2012(11)

[2]农村金融对减少贫困的作用研究[J].丁志国,谭伶俐,赵晶.农业经济问题.2011(11)

[3]金融发展与农村反贫困:基于内生视角的分析框架[J].胡卫东.金融与经济.2011(09)

[4]金融发展能减少城乡收入差距吗?——来自中国的证据[J].叶志强,陈习定,张顺明.金融研究.2011(02)

[5]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贫困减少的经验研究[J].陈银娥,师文明.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6]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贫困减少的实证研究[J].杨小玲.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06)

[7]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关系的文献综述[J].朱燕玲,邓佳.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12)

农村民间金融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业经济;问题;对策

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重视和支持,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发展农民、农村、农业已成为新时代农业工作的共识,我国出台了相关文件,颁布了支持“三农”发展的相关政策。
1 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与优势

1.1 有效降低金融风险

在传统经济环境下,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不大,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力度不够。此外,存在着许多不健全、不公正的金融交易行为,例如人为占用农业发展资金,利用农业贷款进行违规操作等,造成农业金融的混乱和不稳定因素。强化对农业金融发展的制度约束,是农村金融健康发展的充分保障,也是农村金融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对农村金融发展进行制度约束,可以有效避免农业金融发展中的市场混乱,对人为操纵金融市场活动进行集中治理,保障金融市场主体的稳定和健康发展,避免农业金融资金的不当使用,造成不必要的金融农业风险。

1.2 合理引导农村金融资金流向

我国农业金融在受到政策制度约束之前,存在着资金流向不合理、资金结构不科学等问题。其主要表现是:农业金融向国有农场以及农业合作社等经济实力较强的企业倾斜,而对农村微型农业企业和个体农户的支持不足,造成农业金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由于缺乏政策资金的支持,许多农业经济中小企业和农户往往面临高息借贷的困境。而且许多由于非法集资,非法套取农业金融资金的人还存在着无法偿还金融贷款的可能性,他们或成为老赖,或继续高利借贷,给农业金融发展造成了许多不稳定因素。因此,政策制度约束对发展农业金融、规范发展方向和资金流向、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具有特殊意义。

1.3 加快农村金融资源流转

农业金融的发展逐渐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改变了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方式。一方面,我国农业金融也在逐步规范自己的业务发展方向,积极地根据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逐步完善金融服务模式,改变金融经营方式,在金融资源的配置和配置比例上也趋于合理,促进了农业金融资金的快速流动。并且农业金融积极主动地调整业务工作方向,积极向农业农产品销售领域拓展,农业金融积极投资于农产品销售渠道,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农业经济走上网络销售模式,对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市场销售能力具有特殊的金融支持作用。
2 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

2.1 定向支持重点农业产业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阶段,提高农业金融发展潜力,利用农业金融服务支持农业经济发展,对我国农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高农业金融支持重点农业产业发展的能力,建立现代农业金融管理机制,保障农业金融具有较强的市场抗风险能力,强化农业金融的发展内涵。改变传统农业金融的发展方向,加大农业金融对农业农村产业孵化项目的支持和投入,支持农业金融业务的发展转型,促进农业金融拓展發展空间,改变业务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

2.2 完善农村金融资金结构

就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而言,农业金融的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更为显著。通过金融支持,我国的农业经济得到了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帮助,提高了农业的科技含量,改进了农业机械技术,更新了农业发展的管理技术手段,先后形成了智慧农业等项目。因此说,农业金融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农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农业金融在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过程中,也出现了金融资金结构失衡、资金向农业大行业流动、农业金融债务风险急剧上升等问题。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完善农村金融的资金结构,优化农村金融的资金业务比例,调整业务资金流向。农业金融可以根据国家政策调整资金供给方向,把资金投向微型农业企业、农村贫困人口、现代农村技术合作社等产业,利用国家的政策补贴,增加农业金融的收益点,还可以改善农业经济中资金不平衡的状况,使农业经济中的弱势群体获得资金流动,帮助这些企业和个人实现发展目标。

2.3 保证农业金融资金合理流动

保障农业金融资金的合理流动,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农业金融的发展一方面需要金融资金的支持,但由于资本具有趋利性,因此在农业金融的发展过程中,许多金融资本都被高收益的企业所占有,如国有农场等。在某些急需资金的农业经济领域,财政资金的流动性较差,导致许多农业企业资金链断裂。而且,许多农业金融资金长期被大型国有农业项目占用,这些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周转时效长,造成了农业金融市场资金短缺。这一现象表明,我国农业金融资源合理配置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在许多领域都存在资金分配不均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强农业金融产业的资金管理能力,提高社会资金流动的效率,提高农业金融的资金流动的预见性,保证农业金融资金的周期性合理流动,使农业各领域的资金分配趋于平衡。
3 结语

农业经济发展是经济新常态下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农村金融如要不断增强资本金融活力,需通过采取定向扶持重点农业产业、扶持农业农村孵化项目等形式,提升自身对农业经济的帮助和支持。通过加强风险防控能力,防范农业金融风险,不断完善农业金融业的资金结构,实现农业经济的健康运行。

农村民间金融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运用基尼系数、对数离差均值和泰尔指数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结果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省际差异,尤其是东部地区的省际差异,但三大区域间的差距正在呈现快速上升态势。然后利用基于回归方程的不平等分解法对影响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因素进行分解,结果表明,各地区城市化水平是形成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城市化、农村经济效率、法律环境和信用扩大了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省际个体效应、农村经济规模缩小了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不平等指数;影响因素;差异分解

收稿日期:2014-03-12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编号:GD13CYJ13、GD12XYJ04);广东海洋大学校级引导项目。

作者简介:孟兆娟(1978—),女,辽宁朝阳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金融发展理论研究。E-mail:mzj0218@163.com。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资产迅速膨胀,1978年农村存款只有320.4亿元人民币,至2010年以名义价格计算的农村存款总额已达到76 324.01亿元人民币,短短30多年的时间扩张了238倍;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在不同地区间是不平衡的。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失衡将加剧农村经济发展区域失衡,采用现代统计指标体系精确度量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导致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学者较为关注我国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但鲜有文献分析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黎翠梅等利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了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1];温涛等对农村金融效率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动态比较和分析[2-3]。但到目前为止,尚缺乏系统分析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量化研究成果,也没有厘清可能的影响因素。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是否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哪些因素导致农村金融发展具有区域差异,这些因素对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贡献度有多大,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首先利用不平等指数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并以回归方程为基础,用Fields提出的分解方法对影响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因素进行分解,定量分析各种因素对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距的贡献度[4]。

1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测度

1.1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不平等指数及分解

测度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必须选择合适的指标度量农村金融发展水平。Goldsmith提出用一国金融资产总额与实物形式的国民财富市场总值之比,即金融相关率(FIR)度量金融发展水平[5]。McKinnon提出衡量一国金融发展的货币化比率指标:M2/GDP,简称为麦氏指标[6]。与戈氏指标相比,麦氏指标着重反映了一国货币金融体系的支付中介和动员储蓄职能,而戈氏指标对整体金融发展规模的度量更为全面。鉴于非货币金融工具在现实生活中日益重要,仅仅考虑麦氏指标难免片面。除了上述2个指标外,还有学者提出用非货币金融深度指标、PRIVATE和PRIVY等指标度量金融发展;但在实证研究中,囿于数据的可得性,用戈式指标和麦式指标度量金融发展水平最为普遍。

借鉴已有成果并考虑数据的可得性,用农村金融相关率衡量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农村金融相关率以农村地区贷款余额与该地区GDP的比值代表。虽然农村金融相关率的完整表达式应是农村金融资产总额与农村GDP之比,农村金融资产总额应包括农村现金流通量、农村存贷款余额、农业股票市值及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但因农村现金流通量、农业股票市值及农业保险保费的省际数据难以全部获得,且相对于农村存贷款总额而言,农村贷款的可获性及其相对规模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更有意义。本研究采用农村地区贷款余额与该地区GDP的比值衡量农村金融发展水平。

借鉴李敬等的方法,使用基尼系数、对数离差均值和泰尔指数测算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7]。指数值越小,表明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距越小。选用这3个不平等指标的原因主要有2点:(1)在一般条件下它们之间不存在单调变换关系,可以用来相互检验测度结果的稳健性;(2)它们满足绝大部分不平等测度公理,尤其是庇古·道尔顿转移公理[8]。

2.2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测度

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划分采用国家统计局的标准,样本区间为2006—2010年,各省(市、区)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根据银监会网站农村金融服务图集的相关数据计算而来。农村金融发展不平等指数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从农村金融发展的省际差异看,3种指数显示出来的变动趋势相似,农村金融发展的省际差异呈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自2008年以来,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距逐渐加剧。

进一步利用泰尔指数的可分解特性,将全国总体的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按照三大区域进行分解,分解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知,农村金融发展的三大区域间差距相对较小,三大区域内差异相对较大,三大区域内差异能解释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80%以上。从2006年以来的动态变化看,

我国各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不平等指数

年份基尼系数对数离差均值泰尔指数20060.230 60.033 00.103 920070.224 80.084 80.093 320080.195 20.061 50.064 920090.217 50.075 10.080 320100.218 40.076 90.079 9注:根据银监会网站农村金融服务图集中的相关数据计算。

三大区域间差距呈逐年上升趋势,三大区域内差距呈逐年下降趋势,三大区域内差距对总体区域差异的贡献度已经从2006年的96.79%下降至2010年的81.47%。

中国农村金融泰尔指数的分解结果

年份区域间差距区域内差距区域内差距的

贡献(%)20060.003 30.100 696.7920070.009 90.083 489.3920080.006 80.058 189.5620090.014 50.065 982.0120100.014 80.065 181.48注:根据银监会网站农村金融服务图集中的相关数据计算。

进一步计算出三大区域内部的省际差异(图1)。从图1可知,东部农村金融发展的省际差异最大,除2007年外,东部的省际差异显著大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农村金融发展省际差异最小且基本处于稳定状态。西部农村金融发展省际差异介于东部和中部之间。分析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省际差异,尤其是东部地区的省际差异,但三大区域间的差距正在呈现快速上升态势。

2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分解

关注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还需要深入分析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才能有针对性采取措施防止区域差距扩大。Fields提出的基于回归方程的不平等分解法能将不平等分解为各个影响因素的贡献[4]。本研究采用这种方法分析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其贡献。

2.1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

2.1.1农村经济基础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金融上层建筑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为金融归根结底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农村经济基础对农村金融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1)支付创立农村金融体系所需要的大量固定成本,使农村金融发展成为可能。Greenwood 等认为只有经济发展达到“门槛水平”时,建立复杂的金融中介体系才有净收益[9]。从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供给来看,只有当个人收入达到“门槛水平”时,经济个体才有机会进入金融市场;复杂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只有在个人收入普遍提高时才会拥有潜在的需求。所以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不会凭空出现,只有经济社会和个人能够支付得起高昂的构建成本和使用成本时,才有产生的可能和生存空间。越复杂的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对经济社会和个人的“门槛财富”要求越高。(2)伴随经济发展,将逐渐产生对各种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需求,经济发展使金融发展成为必要。调剂资金余缺的需求,催生了最初的金融中介机构。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在更大范围内筹集资金、分散风险,因而股票、债券等金融市场相继出现。金融机构规避风险的需求,使衍生金融产品得以产生。

2.1.2法律因素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法律对金融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促进金融发展方面,执法效率比法律条文更为重要[10]。良好的法律环境可以为私有产权提供有效保护、增强消费者参与金融市场的信心,因而能够促进金融规模扩大、金融效率提高[11]。随着市场化进程逐渐推进,法律因素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将越来越重要。

2.1.3政治因素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政治也是影响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及利益集团的力量可能成为促进或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因素。政府过多干预农村资源配置,会弱化农村金融体系配置资源功能的发挥。农村金融发展还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Rajan等指出,金融发展降低产业进入门槛,加剧市场竞争,削弱既得利益集团的垄断利润,因而受到利益集团的千方百计阻挠[12]。即使金融发展具有“帕累托改进”的性质,但只要这种阻挠行为带来的收益增加大于阻挠的代价,他们就会选择将阻挠活动一直进行下去。江春等发现金融利益集团的力量对金融发展有着显著稳定的负面作用,即使控制了一国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传统以及地理禀赋等因素,结果仍然是显著而稳定的[13]。

2.1.4社会因素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蒋水冰将影响金融发展的社会因素分为信用及城市化水平2个方面[14]。提高信用水平能缓解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能够提高金融市场的参与率,有利于增加金融规模、提高金融效率。城市化水平提高对金融发展也有影响,城市化所带来的人口聚集、企业聚集、资本聚集要求金融业提供更大规模、更为复杂的金融服务,如对金融产品需求的扩大、风险的规避等,从而促进了金融的创新与发展[15]。

2.2基于回归方程的分解方法

采用Fields提出的基于回归方程的不平等分解法,首先需要估计农村金融发展的回归方程。设农村金融发展的回归方程为:

Y=α^+β^1X1+β^2X2+…+βkXk^+ε^。(1)

式中:α^和ε^分别代表常数项和残差项,β^j是回归系数,Xj是影响农村金融发展的变量,包括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等4个方面的变量。Fields证明在Shorrocks提出的6个假设条件满足的情况下[16],变量xj对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影响(相对贡献率)均为:

Sj=COV(β^jXj,Y)σ2(Y)=β^jσ(Xj)Corr(Xj,Y)σ(Y)。(2)

式中:β^j∈(α^,β^1,…,βn^,1),Xj∈(1,X1,X2,…,Xn,ε^),COV代表协方差,Corr为相关系数,σ2和σ为方差和标准差。如果某个因素由多个变量表示,则该因素对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距的贡献等于各变量贡献的加总。如果Sj>0,说明这种因素起着扩大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距的作用;如果Sj<0,说明Xj这种因素起着缩小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距的作用;如果Sj=0,说明Xj这种因素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距没有影响。

2.2.1农村金融发展回归方程的得出分析影响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因素,必须综合考虑上述各种因素。农村经济发展不仅包括农村经济增长,也包括农村经济效率提高。为检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选取农村经济规模和农村经济效率2个变量进行分析。以农村人均GDP代表农村经济规模,农村人均GDP等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与农村人口比值;选取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代表农村经济效率,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等于第一产业增加值与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之比。为检验法律因素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采用万人拥有律师数衡量各地区法律环境。一个地区律师从业人数占比越高,说明该地区对私有产权的保护力量越强,也说明该地区对于专业法律人士的需求越高,表明该地区整体的法律环境可能更为完善。从政府干预和利益集团2个角度检验政治因素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用财政支出与GDP的比值代表政府干预经济社会生活的程度;用农村信用社(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在农业贷款和农户贷款中的份额代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利益集团力量。从信用和城市化2个方面检验社会因素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以农村贷款中不良贷款比率代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信用水平;以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代表城市化水平。

根据数据的可得性,采用26个省区2006—2010年数据。东部包括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山东9个省区,中部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区,西部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青海、宁夏、新疆、西藏、重庆9个省区。相关数据全部来自于银监会网站农村金融服务图集、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各省区统计年鉴及中国律师年鉴。因变量是农村金融发展水平(njsh),自变量包括农村经济规模(jjgm)、农村经济效率(jjxl)、法律环境(fl)、政府干预(zz)、利益集团(lyjt)、信用(xy)和城市化(csh)7个变量。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表3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变量均值方差最小值最大值农村经济规模(元/人)7 933.093 03 505.493 01 898.423 018 734.090 0农村经济效率(元/人)12 176.210 05 729.866 02 339.620 031 446.280 0法律环境(人/万人)6.490 515.822 80.055 883.225 7政府干预0.217 90.163 80.08301.085 9利益集团0.566 40.183 000.929 9信用0.152 90.127 20.008 50.626 0城市化0.473 80.148 30.214 40.888 9注:根据银监会网站农村金融服务图集、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各省(市、区)统计年鉴及中国律师年鉴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到。

对于面板数据模型,首先必须判断该模型应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利用Hausman检验,计算出 χ2(5)=17.44,伴随概率为0.014 8,说明应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

变量系数P值t统计量jjgm-0.007 40.000***-3.97jjxl0.001 40.062*1.89fl1.738 80.006***2.84zz-10.825 30.782-0.28lyjt-8.328 70.524-0.64xy-58.430 90.049**-1.99csh229.176 70.004***2.92_cons-11.832 50.716-0.37调整后的R20.556 0F统计量3.46样本量130注:***、**、*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下差异显著。表5同。

从表4可知,只有政府干预和利益集团不是影响农村金融发展的显著性变量,删除这2个变量后,重新进行回归,发现调整后的R2和F统计量都有所提高,说明政府干预和利益集团这2个变量确实对农村金融发展没有显著影响。修正后的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5估计结果看,农村经济规模差异极显著,样本期内农村经济规模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提高具有负向作用。农村经济效率差异显著,样本期内农村经济效率的提高能够促使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提高。法律环境因素差异极显著,样本期内法律环境的改善能够提高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与理论预期的结果一致。信用也是影响农村金融发展的显著性因素,在5%的统计水平下显著。信用变量的系数为负,说明不良贷款比重越高的地区,贷款在农村经济总量中的相对规模越小,与理论分析的逻辑一致。城市化水平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也符合理论预期,样本期内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能显著提高农村金融发展程度,该变量在1%水平显著。

在固定效应模型中,共同截距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没有任何影响,因而用于分解的回归方程不包括共同截距。对于截面虚拟变量,可以看做是省际的个体效应,这种个体效应不随时间改变,因而可用回归得到的26个省(市、区)的截面虚拟变量(表6)构造一个新的变量id,id代表省际个体效

固定效应模型的修正结果

变量系数P值t统计量jjgm-0.007 60.000***-4.12jjxl0.001 50.049**1.99fl1.660 50.006***2.78xy-58.599 60.038**-2.10csh234.898 00.003***3.06_cons-20.471 10.491-0.69

截面虚拟变量的回归系数

地区回归系数地区回归系数北京-191.079 6山西-16.995 5天津-63.317 9吉林-2.685 3辽宁-15.867 1黑龙江-17.794 4上海-125.639 9安徽-13.541 0浙江-9.738 5江西9.332 3江苏-21.096 8河南12.769 2福建-19.069 5湖北22.317 8广东-34.452 4湖南-18.400 2山东2.909 3四川-25.702 4贵州-6.032 5宁夏9.874 3云南5.466 1新疆29.100 8陕西8.100 9西藏-1.394 3青海-9.208 8重庆-40.094 1调整后的R20.562 8F统计量4.82样本量130

应的影响,其系数为1[7]。经过上述处理,最终得出用于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分解的回归方程为:

njshj=-0.0076jjgmj+0.001 5jjxlj+1.660 5flj-58.599 6xyj+234.898 0cshj+idj。(3)

2.2.2影响因素的分解结果利用公式(3)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分解,分解结果如表7所示。从表7可知,城市化是影响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最显著因素,贡献率是51.29%。说明省际的城市化差异是导致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扩大的因素。法律环境是扩大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第二大影响因素,对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贡献度是34.64%。省际个体效应是影响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第三大因素,对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贡献度是-29%,从贡献率的符号可知省际个体效应的差异是缩小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因素。信用是影响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第四大因素,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贡献度是11.04%。从贡献度符号可知,信用的省际差异是扩大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因素。农村经济规模是影响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第五大因素,贡献度是-11.1%,贡献度符号为负,说明农村经济规模的省际差异缩小了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农村经济效率是影响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第六大因素,贡献度是9.59%,从贡献度符号可知,农村经济效率的省际差异是扩大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因素。残差的贡献度是3355%,说明模型不能解释的区域差异是33.55%。模型能够解释的区域差异占66.45%,说明模型设定是比较有效。

3结论及建议

本研究采用3种不平等指数和基于回归方程的分解方

影响因素的分解结果

影响因素idjjgmjjxlxycshfl残差项贡献率(%)-29-11.19.5911.0451.2934.6433.55

法,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形成如下主要结论:

3.1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

主要表现为省际行政区域间的差异,三大经济区域间的差异较小,但三大区域间的差距正在呈现快速上升态势。实现农村金融区域协调发展,仅仅关注三大区域间的差异是不够的。现存的诸多研究集中于探讨如何通过向中西部注入资金及优惠政策向中西部倾斜,以此促进农村金融区域协调发展。本研究表明,缩小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应该更加关注省际间的差异,因其贡献了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绝大部分。

3.2城市化是制约农村金融区域协调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根据《2010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2010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34.17%(按非农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数计算),但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位列前3位的上海、北京、天津的城市化率分别高达88.86%、78.71%和61.11%,这凸显出城市化的省际差异十分严重。切实有效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省份的城市化水平,有助于提高这些地区的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缩小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但这绝不等同于急功近利地盲目提高落后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而应该是一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和经济发展规律的系统工程。

3.3法律环境因素是导致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失衡的第二大因素

为缩小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应注重提高落后省份法治水平并改善执法环境。提高落后省份的执法效率和质量、加强农村金融监管并增强投资者保护力度,将有助于提高落后省区的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实现农村金融区域协调发展。

3.4解决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失衡问题,还应关注省际个体效应

尽管落后地区在地理环境及资源禀赋方面先天不足,但可通过改善这些省区的基础设施及提高巿场化进程等措施,用后天努力来弥补先天不足。

3.5高度重视信用等非正式机制对缩小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失衡的作用

守信观念差的地区,必将遭致农村金融机构的“用脚投票”,加剧农村金融资源外流。为缓解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失衡,就需要逐步提高农村金融发展落后省区居民的诚实守信意识。如何有效构建激励相容的信用奖惩制度是关键所在。还应注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信贷担保机制及保险制度,尤其应不断发展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3.6农村经济发展差异也是制约农村金融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缩小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不应仅仅关注农村经济量的发展,更应关注质的提高。稳步提高经济落后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水平,能有效遏制农村金融资源外流,提高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对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失衡也将起到一定的纠偏作用。

参考文献:

[1]黎翠梅,武蔷薇.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比较分析[J]. 财经论丛,2010(11):42-49.

[2]温 涛,熊德平.“十五”期间各地区农村资金配置效率比较[J]. 统计研究,2008,25(4):82-89.

[3]黎翠梅,曹建珍. 中国农村金融效率区域差异的动态分析与综合评价[J]. 农业技术经济,2012(3):4-12.

[4]Fields G S. Accounting for income inequality and its change:a new method,with application to the distribution of earnings in the United States[J]. Research in Labor Economics,2003,22(3):1-38.

[5]Goldsmith W R.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M].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6]Mckinnon-Ronald I.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 Washington 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73.

[7]李敬,冉光和,孙晓铎.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度量与变动趋势分析[J]. 当代财经,2008(3):34-40.

[8]瞿晶,姚先国. 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分解研究[J]. 统计研究,2011,28(11):50-55.

[9]Greenwood J,Jovanovic B. Fubabcual development,growth,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5):1076-1107.

[10]Pistor K,Raiser M,Gelfer S. Law and finance in transition economies[J]. Economics of Transition,2000,8(2):325-368.

[11]Porta R L,Silanes L D,Shleifer A F,et al. Law and financ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8,106(6):1113-1155.

[12]Rajan R G,Zingales I. The great reversals:the politics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3,69:5-50.

[13]江春,许立成. 金融发展的政治经济学[J]. 财经问题研究,2007(8):43-47.

[14]蒋水冰. 我国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D]. 上海:复旦大学,2010:57-58.

[15]饶华春. 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化进程[J].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9(4):42-45.

[16]Shorrocks F A. Inequality decomposition by factor components[J]. Econometrica,1982,50(1):193-211.

农村民间金融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逐步形成,欧债危机的产生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农村金融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冲击,当前需要建立健全内控机制,促使农村金融能够在欧债危机的大环境下获取全面协调发展,对农村金融机构会产生重要的意义,欧债危机下我国农村金融内控制度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理念,不断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度,对农村金融风险控制和科学发展产生重要的意义,欧债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需要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促使农村经济和谐发展。

[关键词]欧债危机 内控策略 农村金融

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需要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健全内控机制,从多方面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促使农村金融更好的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我国农村金融已经建立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农村金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造了有效的途径。农村金融制度改革过程中需要强化内控机制,防范和化解各种经营风险,确保金融市场的和谐稳定,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是推动农村经济水平提升的重要方法,对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内控机制建设主要问题分析

1.欧债危机下存在农村金融内控制度不严密问题

欧债危机下金融市场存在不稳定的问题,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我国农村金融在欧债危机的影响下存在无序性问题,因此制度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完善内控制度,才能促使农村金融顺利度过欧债危机的关键时期。我国农村金融内控制度缺乏响应的立法程序,因此行内的规章制度制定比较随意,导致很多制度无法真正发挥效能作用,在欧债危机的影响下很多制度没有经过全面的推敲、论证,制度出台具有随意性的特点,对农村应对欧债危机产生了负面影响,当前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金融内控制度,内控制度执行过程中需要根据外界状况不断修订,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

2.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制度作用力较弱

内控惩罚和制度培训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因素导致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制度作用力弱,当前情况下需要解决制度培训力不强的问题,农村金融发展没有有效的保障措施,对内控制度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管理者和每个员工都要对内控制度熟知,对提升制度的执行力度具有重要意义。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如果员工不能正确的理解内控制度,对金融内部规则不能全面把握的情况下,对制度的执行策略会产生影响,很难产生自律效果。其次农村金融内控机制不能全面执行,导致违规惩戒不能全面执行到位,导致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很多违规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在这样的情况下导致制度作用效力逐步减弱,对自己查处农村金融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各种违规事件产生很大的问题,很多事件无法进行全面有效的内控,对应对欧债危机对农村金融冲击产生不利的影响。最后是我国农村金融监督机构设置不合理,很多职能部门身兼数职无法对金融政策全面的把握,同时制度监督工作不能得到全面的落实,欧债危机下农产品出口受到很大的影响,金融活力也受到影响,导致制度执行的积极性下降,很多职能部门既是教练员又是裁判员,因此惩罚力度不能执行到位,导致农村金融市场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多的负面影响。

3.欧债危机下内控缺乏优化机制

欧债危机下内控管理激励机制缺失会产生很多不利的因素,内控考核指标过于笼统,导致很多策略无法全面而系统的执行,对企业发展会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监督方面的问题,如果不能对政策进行全面有效的监控,那么很多问题不能得到全面有效的解决,欧债危机背景下农村的很多金融政策受到很多因素的约束,导致很多政策不能强制执行,对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欧债危机下内控制度对优秀员工的激励不够,导致很多员工被动的接受相关制度,对金融市场自主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快,农村金融市场越来越复杂,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二、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内控建设的措施

1.严格规范各种制度程序

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从源头上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提升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市场的综合竞争力,为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需要拥有一套规范的制度建设程序,农村金融需要规范各种立法程序,同时需要明确立法的权限,提升立法的水平,对规范农村金融市场,提升农村金融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内控制度需要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修订和完善,对各种处理模式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提升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的整体发展水平。农村金融立法的统一性和严肃性需要贯彻,对金融制度建设进行全面有效的论证,通过对三道论证程序的全方位处理,可以提升金融市场的动力,为应对欧债危机的冲击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当前需要从合格论证、风险论证、法律论证三个角度出发,提升欧债危机的整体应对水平。

2.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内控需要加强文化建设

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内控文化建设不可忽视,通过提升对员工内控管理认知程度,优化金融管理机制,提升农村金融市场整体管理水平,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金融支撑。农村金融内控文化建设是内控长效管理机制顺利实施的一项重要措施,从农村金融机构近几年开展的专项内控制度活动看,很多情况下没有高度重视内控文化建设,导致内控机制不能得到全面的应用,对农村金融市场繁荣稳定、应对欧债危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当前的情况看,一方面需要继续加强内控教育制度建设,积极开展内控制度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学习培训方式提升从业人员掌握内控制度的水平,从业人员全面掌握内控制度,可以更好的利用制度解决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产生的各种问题,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员工对每个内控制度必须学习,每个员工必须全面读懂内控制度,其次需要继续加强员工素质教育,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机构员工的职业道德,从思想文化上促使员工能够规范实施金融政策,强调按章办事,科学应对欧债危机对金融市场的冲击,员工需要根据市场具体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为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3.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需要加强违规惩治力度

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内控制度建设需要保持威慑性和严肃性,对于金融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各种违规行为需要严肃处理,保证内控制度在管理上能够更加科学有效,解决内控制度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软弱无力的局面,为在欧债危机背景下振兴农村金融市场创造积极的环境,农村金融市场监管过程中需要对各种违规行为进行整体分析,把各种风险控制到最低限度,提升农村金融市场的软实力,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金融市场环境。欧债危机的背景下农村金融需要加强检查力度,农村金融结构的内控监督管理需要做到科学合理严肃,对各种违法证据需要做到检查有力、执行有效,为金融市场营造良好的氛围。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市场需要按照风险论证、法律论证、合规论证的模式推进各项工作,提升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水平。其次是实行稽核执法集中模式,通过对金融内控机制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的稽查,可以发现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对稳定农村金融市场具有很大的作用。欧债危机本身已经冲击农村金融市场,当前金融机构只有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才能把欧债危机对农村金融的风险控制到最低限度,提升农村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水平。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需要及时有效的反馈,对各种信息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避免业务部门自批自查过程中产生的尴尬局面,为严惩各种违规行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机构,通过机构的转型升级实现服务理念转变,把各种风险控制到最低限度,提升金融机构应对风险的能力。

4.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需要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

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发展需要建立长效风险管理机制,从战略角度提升农村金融机构应对国际市场环境的能力,只有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才能形成长效的内控能力,对欧债危机下提升农村金融市场的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金融的长期保障,因此农村金融内控机制建设对应对市场风险具有很大的作用,欧债危机的背景下农村金融市场的风险加大,金融机制建设过程中需要拥有科学发展的理念,树立良好的制度建设理念,提升应对市场风险的基本能力。长期风险控制管理机制建立对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一方面需要从内控管理角度把握农村金融质量和规模的平衡点,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主营业务结构的预期波动性、合理性等内容纳入绩效考核的范畴,从业务结构角度分析农村金融的经营风险,保证企业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农村金融市场稳定创造积极的条件。农村金融市场的全面发展,需要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提升其综合竞争力,其次需要在内控管理方面进行全面核算,解决绩效考核过程中产生的乱、散、险等方面的问题,保证经营管理目标能够顺利实现。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市场需要进一步规范,在发展中完善内控制度,从而能够更加准确的确定目标市场,最终能够从风险与效益角度进行市场配比,提升农村金融市场应对欧债危机风险的能力。

农村民间金融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利用1985-2006年河北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的统计数据,对河北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河北省农村金融发展长期对农民收入有促进作用,但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不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实证结果给出解释并提出了简要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金融效率;农民收入

一、引言

提高农民收入是当前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然而,在有关研究农民收入的相关文献中,很少有学者考虑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更多的学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进行了研究。Greenwood和Jovanovic(1990)在初始收入分配外生于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且通过金融市场融资需要支付某一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支付的固定成本的假设下,建立了一个动态模型来讨论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关系,得出了金融发展和收入差距服务“库兹涅茨效应”的“U”型关系。Thorsterbeck, Ross Levine和Nor-manLoayza(2000)研究发现,金融部门的发展和人均真实GDP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主要通过对全要素生产率起作用来影响经济发展。在国内,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影响的研究较少。温涛、冉光和、熊德平(2005)利用实证分析,指出中国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著的负效应,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关系直接替代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与我国经济发展的事实并不相符。许崇正、高希武(2005)运用单因素简单最小二乘法(OLS)并逐步加入相关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的支持,指出信贷投资未能很好地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处于极其低效的状态。也有不同的结论,如王虎、范从来(2006)利用协整检验的方法研究了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指出金融机构信贷的扩张虽然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但同时也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

通过对国内文献的回顾可以看出,相关的研究都是侧重于我国金融发展水平和全国整体农村情况,均基于对我国整体的研究。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不同。由于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金融发展水平远高于农村,但城市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要远小于农村金融的影响。另外,我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经济基础的差异,金融支持对不同地区的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同样存在很大差异。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以河北省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985-2006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河北省的农村金融改革和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性结论。

二、模型设定、数据说明与研究方法

(一)计量模型

考虑到河北农村样本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该模型是由美国数学家柯布和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来的,该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Q=ALαKβ

其中Q为产量,L和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投入量,A表示技术和结构等因素。 α,β为参数,0<α,β<1。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为基础,引入财政支农(NC),农村产业结构(INS),农村金融发展效率(FX)和农村金融相关率(RFIR)来解释农民人均纯收入(NI)。其方程可表示为:

NI=A(NC)α(INS)β(FX)λ(RFIR)γ

两边取对数得:

LnNI=C+αLnNC+βLnINS+λLnFX+γ LnRFIR+ζ

其中,C为常数项,α,β,λ,γ为回归系数,ζ为残差项。LnNI、LnNC、LnINS、LnFX、LnRFIR分别代表农民人均纯收入、财政政策支农、农村产业结构、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和农村金融相关率。

(二)指标选择与数据说明

1.农民人均纯收入(NI)。该指标反应了河北省农民的人均收入情况,用河北省经济统计年鉴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数据来表示。该指标扣除了农村居民的各项费用和税金,可以直接用于投资、消费储蓄的收入,较真实的反应了农民的实际收入和购买力水平。所以用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衡量农民收入情况。

2.国家财政支农(NC)。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支农力度不断加大,推出各种惠农政策,加大财政补贴和扶持力度,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因此,本文把财政支农因素作为一个变量加入模型中。用各年度河北省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与河北省农村总人口数的比值来衡量国家政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3.农村产业结构(INS):如图1所示,农村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所占比重逐年降低,说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二、三产业所带来的产值不断增加,同时也吸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图1中可以看出,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随着产值的降低而下降。在农民收入结构中,非农业收入比重持续增加,是推动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大致为两个方向,一个方向为当地乡镇企业、运输及服务等相关行业。另一个方向是全国各大中城市,进城务工。后者与农村金融发展相关性不大,暂不考虑。由于非农产业的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直接关系,所以本文用农村非农产业总产值与农村GDP的比值来衡量农村产业结构指标,表示非农产业和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4.农村金融相关率(RFIR)。国际上通常采用戈氏指标来衡量金融发展水平。戈氏指标是指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实物资产总额加上对外资产之比,人们将其简化为金融资产总量与GDP之比。考虑到河北的农村资本市场又极其微弱,在农村地区最基本的金融工具是存款和贷款,因此本研究选择河北农村金融资产主要为:农村流通现金和农村存款。用农村金融相关率(RFIR)来衡量农村金融发展水平,RFIR等农村金融资产与农村GDP的比值。

5.农村金融发展效率(FX)。农村金融发展效率是指农村金融中介将农村储蓄转化为农村贷款的效率。用农村存款余额与金融机构对农业和乡镇企业的贷款余额之比来衡量。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反应了金融机构对农村的支持程度。该指标越大,说明金融中介把资金投向农村市场的越多,对农民收入增长越有利。

本文的数据均来自1985-2007《河北省经济统计年鉴》、1995-2007《河北省农村统计年鉴》。

(三)分析方法

首先,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的现象,本文利用单位根检验法,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对于非平稳性的变量进行处理,使之成为平稳的时间序列。如果变量是单整的,将对相关变量进行协整检验(Cointegration Test)确定农村金融相关率与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如果这些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还需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在此基础上进行VAR模型的脉冲响应,以确定各因素对农民收入动态影响。

三、实证分析过程及结果说明

(一)单位根检验

对于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协整关系、因果关系及建立VAR模型的前提是所有变量服从同阶单位根过程。本文用Eviews5.0软件对各变量的原始数据和一阶差分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所有变量的原始数据都是非平稳的。LnNI、LnNC、LnINS、LnFX、LnRFIR的一阶差分均(分别用ΔLnNI、ΔLnNC、ΔLnINS、ΔLnFX、ΔLnRFIR表示) 在5%的显著水平下都是平稳的,因此,所有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即服从I(1)过程。

(二)协整检验

协整理论是指在非平稳的时间序列中,如果存在一个平稳的线性组合,则这组数列是协整的,即这些序列之间存在的长期稳定的关系。由于上述变量都是一阶平稳的,所以我们利用Johansen检验来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并进一步确定协整方程及相关变量的符号。因Johansen检验是基于VAR风险值模型的多重协整检验方法,所以根据SC准则确定LnNI 与 LnNC、LnINS、LnFX和LnRFIR的VAR模型的最优滞后期为1。在此基础上,得到协整检验的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协整方程显示,农村产业结构、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农村金融相关率与农民收入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进一步考察方程可发现,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最大。农村非农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1%,则农民收入增加3,35%。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给农民带来收入的增加要远大于第一产业。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吻合。

但是,财政支农与农民收入呈负相关的关系,即财政支农不仅没有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反而阻碍了收入的增长。与预期目标相反。因河北省为农业大省,长期以来财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农业,而支农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小,且增长的速度小于财政收入。1994-2006年期间,财政收入中的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税平均增幅25%,而财政支农的平均增长率为21.9%。在此期间,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税的总额平均每年比支农的财政多42617.85万元。与此同时,财政间接支持多与直接支持加上涉农事业费支出比例过高,使农民并没有直接在财政支农中获得收益,反而增加了负担。此结果与王虎、范从来(2006)的结论相反,可能与地方产业结构差异有关。近几年,国家取消息农业税,增加了对农民直接财政补贴,这将有利于今后农民收入的增长。

另外,通过对LnNI与LnFX、LnRFIR三个变量做协整检验,发现在1985-2006年的区间内,变量之间并不存在长期的关系。而且进一步检验发现LnNI与LnFX、LnNI与LnRFIR都不存在长期的关系。

(三)Granger因果检验

由于LnNI与LnFX、LnRFIR三个变量不存在协整关系,需进一步能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在5%的置信度下,农村金融相关率与农民收入增长互为格兰杰因果。农业存款和现金的增长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反过来,农民收入的增加提高了农村金融相关率,促进了农村金融发展。

另一方面,农村金融发展效率没有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格兰杰原因,与前面协整方程的结果不一致。说明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低下,没能直接推动农民收入的增长。其原因主要是农村金融中介机构把农村存款投向了城市,而农村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首先,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使农村资金供血不足,金融发展效率低下。如图2所示,长期以来,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存贷比逐年增加。近几年农信社存款余额是贷款余额的1.5倍以上,其差额部分大部分投向了城市,农信社并没有给“社员”提供针对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金融服务。在农村分布广泛的邮政储蓄在农村地区只吸收存款,并不对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实际上,邮政储蓄没有给农村市场注入资金,反而从农村地区抽走大量资金流向城市。其次,贷款难的问题普遍存在,农民贷款需求不能很好地得到满足。由于中低收入的农民收入低和抵押品缺乏导致农民的一些低收入家庭由于偿还能力不足和还款来源不稳定,一般无法获得贷款。另外,乡镇一级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存在大量的“人情”贷、“关系”贷。使得那些有真正资金需求而没有“人情”“关系”的农民得不到贷款。

为了进一步考察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的关系,我们通过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的方法来分析。为了防止VAR模型因变量顺序变化带来脉冲响应的不同,我们采取检验两个变量关系的一般冲击反应。结果如图3所示。图2 农民收入与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农村金融相关率对冲击的动态反应

由图3可看出:(1)农村金融发展效率的正向冲击,短期内对农民收入影响很少,在滞后4期以后,这种冲击使农收入增长得到改善,并且作用是长期的。(2)农村金融相关率的正向冲击一开始会使农民收入恶化,但是,在滞后3期以后就被正向效应所替代。这种正向效应在滞后6期达到顶点。VAR分析结果说明了,河北省农村金融发展长期内对农民收入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

实证结果显示:1985-2006年期间河北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存在正相关的关系,长期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但是,由于农村金融发展效率的低下没有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另外,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农民收入呈正相关关系,证实了非农产业对农民收入的拉动作用。但财政支农对农民收入产生了负效用。这种情况会随着国家取消农业税和对农民直接补贴的增加而改变。

可以看出,今后应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组织,满足农民的多层次金融需求。以金融的发展促进农业、贸易、工业的综合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最终达到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笑萍.中国新农村建设筹资政策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10)。

[2]杨雯.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因果关系研究. [J].财会研究,2007(11):74-75。

[3]王虎,范从来.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影响机制的研究.[J].经济科学,2006(6):11-21。

[4]温涛,冉光和,熊德平.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经济研究, 2005(9):30-41。

[5]刘旦.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与农民收入增长.[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29):44-45。

[6]田卫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改革[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4)。

(责任编辑 秦亚丽)

上一篇: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按揭贷款风险控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