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方法范文

2023-09-16

高考复习方法范文第1篇

1 根据《考试大纲》, 梳理知识

虽然高考强调“能力立意”,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 但考察能力必须以知识为载体, 近几年, 更加强了对基础知识的考察, 成功应考必须夯实基础, 做到脚踏实地, 有的放失。贴近现实, 讲求实效。

考纲明确指出考察的知识范围, 最后阶段, 应按照大纲, 对照课本, 对每一个考点进行梳理, 做到宏观上, 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面对考题, 需要快速准确的提取知识, 必须根据题目要求, 一刹那的时间在头脑中列出知识体系, 提取相关内容。要敢于打破课本章节的限制, 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体系。例如:经济学, 可以以市场主体为线索进行整理, 也就是将国家、企业、个人 (既是消费者又是劳动者) 的活动分门别类, 然后按照谁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做了不该干的对他人有什么影响、谁会通过什么方式制约你……这些原则填充知识点, 最后你会发现他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而且都是在价值规律的支配下进行的。哲学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整理。政治学按照国家、党、公民进行整理。微观上, 准确记忆、理解每一个知识点, 建议同学们先搭建知识结构, 再在知识结构的指导下细致的复习每一个知识点。对于每一个知识点, 它属于哪一科的哪个章节、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如何、与其他知识点的关系怎样, 这个知识点本身分为几个层次, 如何表述, 都要十分清晰。

2 根据考试大纲的说明, 训练基本技能

高考是为国选材, 通过高考题选出能力出色的人进入大学深造, 我们只有具备了高考的能力要求, 才能做对题、拿到分, 在选拔中脱颖而出。

《考试大纲》将文综的考核目标, 表述为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层次, 每个层次又分为三个水平。并且大纲明确说明, 考核目标是根据考生完成测试的思维过程制定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 有意识的培养、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达到目标要求。要做到:

第一, 平时训练要按照文综考核目标的要求, 遵循思维顺序, 训练解题思路, 不能偷工减料、减少思维量。有些考生不认真解读信息, 也缺乏提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做题全凭感觉, 这是很有害的。

第二, 认真研究《考试大纲的说明》中每一项能力要求下面的例题, 明确能力要求的具体含义及要求, 并有针对性的训练、提升各项能力。

3 时政复习, 提高解题技能

第一, 了解时政背景, 关注近一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及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事件以国内的为主, 比如雪灾、嫦娥一号、奥运、民族问题等重要会议有党的十七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两会等。把考题的背景材料放到大的时政背景下解读, 才能准确的理解材料, 把握考察意图。

第二, 用课本的基础知识去解读时政材料, 分析它的内涵, 寻找它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我们完全可以把时事复习作为一次很好的练习主观题答题技巧的机会, 锻炼我们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提高我们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三, 对于一些新的提法、重要观点要理解并能够准确表述, 在答题时, 运用时政的语言, 会提升整个答案的层次, 争取加分。

今年需要特别关注很多重大时事。如: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七号、我国取得抗震救灾伟大胜利、中共第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全国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全球金融危机、二十国集团峰会、两岸三通问题等。

4 限时训练, 提高应试能力

高考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决问题, 能力要求与平时做作业时不同的。有些考生平时感觉很熟练的题, 到考场上就会丢分, 这就需要平时多进行限时训练, 提高应试能力, 在考场上, 把能力内的分数全部抢到手。

第一, 平时任何作业都限时。政治的选择题平均每题不超过一分钟, 大题平均每问不超过七分钟, 文综的政治题必须在4 5分钟内完成。

第二, 珍惜每一次模拟, 周测, 把每一次测试当作高考。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 考试的能力只有在考试中才能得到锻炼。在测试中不断的检验、调整应试技巧。如:时间分配、答题速度、解题步骤、语言表述, 甚至字的大小、间距等问题, 争取在高考前调整到最佳的状态。

第三, 要学会反思, 在试后计算每一科的能力内失分, 分题解析, 查找知识、能力、解题技巧、考场发挥的问题, 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5 解答主观题时, 应做到答题角度的多元化

解答对某个问题、某种现象的“认识或看法”, 一般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 (1) “是什么”回答要注意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 要注意从内涵、目的、特征等角度的思考。 (2) “为什么”包括“原因”、“意义”两个部分: (1) “原因” (或者依据) 包括“理论依据” (制度、规律、原则、地位等基本理论观点等) 、现实依据 (即现实状况) ; (2) “意义”要从设问中的不同主体思考 (国家、社会、个体等) , 要从不同层次思考 (自身内部的影响、外部联系;眼前的、长远的) , 不同方面思考 (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社会意义等) 。 (3) “怎么办”要从不同主体思考, 从设问条件思考、从材料信息思考, 从不同角度思考 (客观的、实践性角度, 主观的、观念性的角度;积极的角度、防御性角度等) ;从时政背景思考 (党和政府在这一方面有什么规定或政策) 等等。

解答论述题值得注意的是: (1) “材料体现了什么道理”与“材料是怎样体现有关道理的”, 两种问题的回答要求不同。前者是从个别到一般, 后者是从一般到个别。“材料体现了什么道理”所给材料如果只体现单一角度道理, 回答时把道理说出来就行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针对多角度的复杂材料问“体现了什么道理”, 通常要求在回答所体现的有关道理时也要结合对应的材料作简要说明。“材料是怎样体现有关道理”要求一定要把材料所体现的有关道理与相应材料结合起来回答, 而不能离开材料简单罗列道理。 (2) “几则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现象 (道理) ”, 与“几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 (道理) ”, 这两种问题的回答要求截然不同。前者要求对几则材料进行共同概括, 而后者则要求必须就每一则材料分别加以说明。

摘要:面对高考要明确考纲, 梳理教材, 宏观把握, 微观操作, 了解时事, 提高技能, 掌握方法, 有的放矢。

高考复习方法范文第2篇

2019年高考物理复习教学建议

高考试题分析组 谢一恩 王思如 吴明广 董安照 谢亮亮 刘军

一、试题总体评价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物理部分较2017年难度有所降 低,特别压轴题25题较2017年难度下降较多。试题知识 覆盖面广,突出主干知识、注重考查五大能力,很好地体现考纲的基 本思想。整个试卷中没有出现偏题、怪题,均为平时常见题型, 或为常见题型的改编与加工。似曾相识又有新意,具有较 强的灵活性和区分度。如18题:看似平时常见模型,若 不能正确理解题中“轨迹最高点”的含义,就很容易做错 或找不到正确答案。再如21题,已知条件隐含较深,入射 方向没有告知,考生又不容易想到入射方向具有不确定性 这个隐含条件,就很容易错选B选项。

每年全国Ⅰ卷物理试题均有2至3个题目源于课本的例 题、习题、思考与讨论、插图等。如16题与课本3-1第12 页插图图1.3-3电场的叠加图很相似。19题与课本3-2第 11页例题1插图或习题5插图4.3-12都具有很强的相似性。 这些题基本为送分题,如果学生不注重课本,基础知识掌 握不牢,可能送分题也不得分。

二、分题型逐题分析

(一)、选择题

今年的选择题的数量和结构与往年相同,仍由前5道单选与后3道双选构成。单选题考查的知识点都是教材主干知识,常规题型,但每个选择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尽量增大知识的覆盖面,体现了选择题考查思维灵活性的功能。14题涉及了匀变速直线运动及规律、位移、速度、动量、动能定理等。15题考查了运动过程分析、受力分析、函数及其图像、物体的位移、弹簧的形变量、牛顿第二定律、胡克定律等。16题涉及了合力、库仑定律、平行四边形定则、相似三角形、正交分解、力的平衡等。17题涉及了圆周运动的线速度角速度、动生感生电动势、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荷与电流关系等。18题涉及到类斜抛、运动的分解、竖直上抛运动、动能定理、功能关系等。19题考查了楞次定律、安培定则、产生感应的条件等。20题涉及到万有引力定律、圆周运动、牛顿第二定律、线速度、角速度、自转、双星模型等。21题涉及到等势面、电势、电势能、匀强电场、电场力做功、动能定理、抛体运动等。

选择题中的5个单选题比2017年的单选题的难度略有增加,像

16、

17、18题都有较大的运算量,不过17题可以直接利用二级结论得到答案。单选压轴题18题,对阅读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运算能力要求较高。3个多选题比2017年的多选题的难度略有降低,19题为送分题,20题也不算难,多选压轴题21题由于隐含条件,导致难度增加,但比2017年的21题还是容易些。

从解题方法来看,既有定性分析也有定量计算,既可分析推导也可排除选项,方法灵活多变。

总体来看选择题涉及知识面广,只有交流电和选修3—5中近 代物理部分没有考查。

(二)、实验题

两道实验题一道力学一道电学,一小一大,结构稳定。22小题为力学实验,考查游标卡尺的读法、测弹簧的劲度系数,一个题覆盖两个基本实验。题干较长,不仅考查了实验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同时也考查了阅读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其中游表卡尺竖直放置很有新意。第23小题是电学实验,考查了 “等效替代法测电阻”、电阻箱的读法, 题干更长,对阅读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要求更高。同时对作图能力、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要求较高。图为曲线而非直线,如果做图不准直接影响第(3)、(4)问结果,即使图做准了,第(4)问的手心温度有效数字保留位数是否到位。

总之,两道实验题比较基础,难度不大。但对实验基本能力基本素养要求较高,让有实验经历和无实验经历的同学在做图能力、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上区分开来。

(三)、计算题

每年计算题均为两道,一道力学,一道电磁学,基本比较稳定。今年两道计算题比2017年两道计算题难度均有所降低。

第24小题以生活中常见的烟花弹为背景,考查了竖直上抛运动、动量守恒、动能的概念。试题涉及过程简单,上抛、爆炸、再上抛三

个过程,已知条件均为字母,降低了运算难度,不过第(2)问可能会有不少同学忘记加上爆炸前的离地高度而失分。第25小题是氕、氘两粒子在组合场中的运动,运动情景简单,在电场中做类平抛运动,到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是常考常见模型。新颖之处是两粒子的先后运动。试题难度不大,但仍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同时考查了考生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美中不足的是第(3)问完全重复了第(1)问的过程,降低了试题难度,没有了往年压轴题的感觉,区分度降低,学生普遍容易得分。

(四)、选考题

选修3—3与选修3—4两部分的题型比较固定。今年33题与34题难度有所不同,第33小题的两小题涉及知识较广,有一定的运算量,难度中等。第34题第1小题过于简单,第2小题第1问比较简单,第2小题第2问难度猛增疑似超纲。

第33题是“多选+计算”,第(1)小题考查了热力学第一定律、气态方程、气体内能、T-V图像等。第(2)小题是常见的气缸模型,涉及到体积、压强的计算,力的平衡、波意耳定律。第34小题是“填空+计算”,填空题考查了折射率的计算及不同色光的折射率,计算题考查了简谐横波的振动图像和波动图象,波速、传播方向及质点平衡位置的X坐标计算。

整个试卷知识覆盖面广,试题难度不大,命题情景取材于现代 科技及生活实际,如高铁启动、“引力波”、“烟花爆炸”等,源 与平常 、高于平常,似曾相似又没有重复。试题更加紧扣教材 、突

出双基、立于常规、贴近生活、靠近科技。容易切入、不会导致无从 下手,是一套难得的好题,也为以后的命题及复习指明了方向。

三、2019年高考物理复习备考建议

针对2018年高考试题的特点及变化,根据我市近几年来实际情况,高三物理复习基本采取“第一轮基础能力过关、第二轮综合能力突破,讲练+模拟”的备考模式,提出2019年高三物理复习策略:

(一)、对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建议

1、研读考纲 重做考题

《考试大纲》是高考物理命题的依据与原则,熟练掌握考纲的规 定和要求,在第一轮复习中老师要逐节弄清哪些知识点是一级要求, 哪些知识点是二级要求。复习就有了范围和深浅的尺度,就可以分清 轻重主次,也就有了复习的方向和针对性。针对《考试大纲》、《考 试说明》及《(考试说明)全解》几本书,高三老师都应该认真阅读。 《考试说明》对高考全国卷的考试内容、考试范围等方面做了具体的 规定,一句话的调整、一个字的变化,都蕴含着当年高考的重要信息。 只有准确理解高考命题思想,才能正确指导学生搞好复习。 历年高考试题是命题专家根据《考试大纲》,本着两个有利于的 原则,即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利于指导高中物理教学。可以 说,高考物理试题是高中物理教学选题的范例,重做和研究近几年的 高考物理试题,是探索高考物理命题趋势和侧重点的重要途径,通过 高考试题更能准确理解和体会物理知识点和能力点在高考中的考查 角度和呈现方式。更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高考命题的特点和方向,有 利于我们在第一轮复习中选题和编制习题。

《(考试说明)全解》中明确指出:高考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的知识、 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和 经济发展的联系,注重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并 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正 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维课程目标的实现。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 把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通过考查知识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 但不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的对应起来。

2、回归教材 夯实基础

通过试题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一些高考题目的背景材料来自教 材上的“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甚至是课本例题、课 后练习。所以在复习备考中要立足教材,夯实基础,在基本概念、 基本规律、基本方法上投入主要精力,不要脱离课本,教材上最 基础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突出基础的重要性,养成准确快 速的提炼物理模型的能力,避免只追求过难过偏的问题。

在第一轮复习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研读课本,引导剖析理解课本 上的关键字句、重要概念定律、演示实验、插图与物理史料、思考与 讨论、注解等,对于相似的概念、规律要加以分析比较,弄清似是而 非的说法,理解物理理论的实质意义。要求学生重做课本上每道例题、 每道习题,引导学生对教材上的例题、习题进行改编,一题多问、一 题多变、一题多解、多解归一。真正理解每个例题、习题蕴含的知识 与能力的精髓所在。

第一轮复习研读课本不同于学新课,不是第一次学新课的简单重

复,第一轮复习要站在整个高中物理全局的角度,重新审视每节的每 一个概念、公式、插图、“小实验”、例题、课后练习、“思考

与讨论”等,在整个高中物理体系中的地位,与前后知识的联系、 区别,构建清晰完整的知识脉络。坚持做到知识点一个不落、不留

死角,但并非主次不分平均使用力量。

每一章节复习结束,老师要指导学生列知识清单构建知识网络,对每一个知识板块要完成以下几项工作:(1). 基本规律和公式 (2). 容易忘记的内容;(3). 各类题型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4). 经常出错的问题。真正把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解题能力。

3、重视课本实验 提高复习质量

高考物理实验试题取材于课本,主要包括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小实验、小制作等。主要考查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要求、条件控制、器材的使用、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数据测量、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等。对实验能力的全面性、灵活性要求比较高。虽然不大可能把课本实验原原本本搬到高考试卷中,但高考实验题显然是以课本实验为原型,进行嫁接组合、变形改造。如今年的22题是把游标卡尺的读法、测弹簧的劲度系数进行组合。23题是把“替代法测电阻”、电阻箱的读法,传感器的应用融为一体,与课本3-2第61页练习2具有一定的联系和相似性。所以如果课本实验不真正拿准、吃透,就难以应对改造后实验题的“新面孔”。放松对教材实验的研究,而一味地求难求新求奇,是舍本求末的错误做法。

每年的物理实验试题,不偏不怪,难度不大,可是学生总是得不了高分。原因何在?客观原因:实验需要需要亲自动手做和体验,实验试题自成体系,相对独立,与其他物理内容学习方式、思维过程、关注点不尽相同。可是很多学校根本没有实验室,做实验变成了讲实验,写实验报告变成了做物理实验习题,缺乏经历和体验。主观原因: 老师没有引导学生对高中物理实验分类归纳、系统梳理。导致实验知识零碎,考生不能灵活运用。

所以,物理实验复习,一定要像过筛子一样,逐个落实课本中的每一个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小实验、小制作等。从实验原理、实验条件、器材使用、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数据测量、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等都要逐一引导分析,个个过关。并分类归纳、系统梳理。

4、用好一轮复习资料 提高复习效率

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各校均订有一轮复习资料。现在的一轮复习资料都编的很详细,一般包括:考纲要求、教材知识点梳理、知识要点理解、典型例题、课堂检测、课后练习等。有的复习资料编写过于冗杂,有的过于粗糙,甚至有错解、错字,老师一定要认真甄别、加以纠正,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加以利用,不可过度依赖教辅资料。甚至有些老师把一轮复习当成了讲资料,完全抛开了教材,颠倒了主次。

怎样用好资料,辅助于教材,让教材与资料有机结合,打造高效的复习课堂,仍是老师值得研究的课题。

5、精选习题 提高解题能力

《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但能力的培养不能靠题海战术, 但离开习题的训练能力的培养也是一句空话。

老师要以近几年新课标的高考题为范例,筛选、精选习题,选择那些中等难度、知识覆盖面广、有一定的思维含量的习题,作为跟节练习。避免选题的随意性,应付学生应付教学。

老师在习题评讲时要引导学生从文字材料中寻找关键词语、挖掘隐含条件、排除干扰因素建立物理模型。尽量做到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法多用、多题归一。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地去思考问题,增强应变能力。

总之,习题训练要走出题海,要做到精选、精练、精讲,真正把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6、严格要求 培养规范解题习惯

规范解题包括审题的规范性、思维的规范性、表达的规范性。 要求学生规范,老师首先要研究制定一套规范的程序或格式,讲解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养成习惯。

规范性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几次强调就能完成的,必须从第一轮复习的第一节课开始,贯穿于每一次讲解、每一次提问、每一次演板、每一次练习、每一次考试中。雷打不动、始终如一,直至高三毕业。

规范性训练也包括必要的答题技巧的训练,如选择题的排除法、计算题完全会做时,尽量根据题意列出必要的物理方程。

很多同学平时练习时比较随意,不注重解题规范和合理分配时间,总认为只要在考试时稍加注意就可以了,实际到了考试时与平时状态完全不一样,手忙脚乱,丢东落西,明明会的题目却做不出来或者做错,表面看是时间不够,实质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应试习惯。

常言道“平时多练兵,战时少流血”,把平时的练习当做考试,以考试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应试习惯,规范解题,合理分配时间,到考试时才能跟平时练习一样得心应手,完全展示自己的本领。

(二)对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的建议

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的主要任务是,构建模块专题知识网络,进 行模块专题训练及模拟实战训练。针对第一轮复习存在的知识比较零 碎孤立,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最终把整个高中物 理建立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对每个物理问题,能够站在全局的角度 去思考、去分析。不至顾此失彼丢三落四,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分析 运动忘了受力等类似情况发生。同时仍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好基础知识 查漏补缺。从更高层面更广视角去分析解决综合性、复杂性的物理问 题。

高考复习方法范文第3篇

如何制定高三数学学习计划?2014高考数学复习,每一个阶段的复习方法与侧重点都各不相同,要求也层层加深,因此,同学们在每一个阶段都应该有不同的复习方案,采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

老师主要讲述“选择题的解发、填空题的解法、应用题的解法、探究性命题的解法、综合题的解法、创新性题的解法”,教给同学们一些解题的特殊方法,特殊技巧,以提高同学们的解题速度和应对策略为目的。同学们应做到:

①解题时,会从多种方法中选择最省时、最省事的方法,力求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逐渐适应高考对“减缩思维”的要求。期末复习方法期末复习方法

②注意自己的解题速度,审题要慢,思维要全,下笔要准,答题要快。期末复习方法 ③养成在解题过程中分析命题者的意图的习惯,思考命题者是怎样将考查的知识点有机的结合起来的,有那些思想方法被复合在其中,对命题者想要考我什么,我应该会什么,做到心知肚明。

最后,就是冲刺阶段,也称为“备考篇”。在这一阶段,老师会将复习的主动权交给你自己。以前,学习的重点、难点、方法、思路都是以老师的意志为主线,但是,现在你要直接、主动的研读《考试说明》,研究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掌握高考信息、命题动向,并做到:期末复习方法

①检索自己的知识系统,紧抓薄弱点,并针对性地做专门的训练和突击措施(可请老师专门为你拎一拎);锁定重中之重,掌握最重要的知识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②抓思维易错点,注重典型题型。期末复习方法

③浏览自己以前做过的习题、试卷,回忆自己学习相关知识的历程,做好“再”纠错工作。 ④博览群书,博闻强记,使自己见多识广,注意那些背景新、方法新,知识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高考复习方法范文第4篇

高考历史重点专题:中国红色之旅

背景材料:

1.近年来,以革命历史纪念地为旅游目的地的红色旅游在华夏大地方兴未艾,这些红色圣地以其独特的革命历史内涵,美丽的自然和人文风光,和深刻的历史变迁吸引着广大游客。

2.江泽民和胡锦涛当选总书记后,均到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故地,即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学习考察,重温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和灵魂。西柏坡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道,是我们党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前进的重要保证。 3.1936年10月,世界军事史上的空前壮举---红军战略转移取得胜利。2006年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日子。红军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它不仅成为中国人民无穷的精神力量,而且超越时代和国界,成为世界上广为传扬的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 一.选择题:

1.下列旅游资源不属于革命纪念地的是 A、江西井冈山 B、贵州遵义 C、四川九寨沟 D、陕西延安

2.确立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总方针的会议是 A.洛川会议 B.中共“三大” C.瓦窑堡会议 D.八七会议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其意义在于

A.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B.是土地革命时期开始的标志 C.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D.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4.农村革命根据地大多分布在南方,主要原因是 A.北伐战争的影响 B.北方是军阀统治中心

C.南方地形复杂,便于开展游击战争 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人多是南方人 5.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主要是指

A.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 B.从克服右倾错误到克服“左”倾错误 C.中国革命由此转危为安 D.从受共产国际支配到独立解决党内问题

6.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等在广西发动了百色起义,创建了 A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B湘赣革命根据地 C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D海陆丰革命根据地

7.一二九师在刘伯承、邓小平领导下,先后建立的抗日根据地有 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①陕甘宁②晋察冀③晋冀豫④冀鲁豫⑤苏南⑥皖东 A.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③⑤

8.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其战略意图是

A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 B与敌军进行主力决战 C全面扩大解放区 D解放中原,进取华中

9.1949年3月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这句话的意思主要是

①避免农民战争中的流寇主义②克服农民阶级的私有观念 ③防止产生骄傲麻痹思想④防止干部中出现享乐腐化作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确立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是在

A.七大 B.七届二中全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遵义会议 二.主观题:(图略)

11.观察下列三处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然后回答有关问题:

图一:中共生死攸关转折点

图二:革命圣地

图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1)观察图

一、图

二、图三,依次写出三个著名红色旅游景点的地名及其所属省份。 (2)从历史的视角分别说明以上三地被列为红色旅游景点的主要依据。

(3)江西省正大力发展“红色旅游”(革命遗址游),请你为旅游者选择三个必游景点,并说明必去的理由。

(4)请你谈谈开发红色旅游景点的现实意义。

12.民主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的中心随着革命形势发展不断转移。读下列中国革命形势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⑴图一反映中国革命的区域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分析说明其转移的背景和所取得的重要革命成果。 ⑵图二反映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江西有三大摇篮,即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革命和共和国的摇篮。分别指出三大摇篮分别在什么地方?结合20世纪

二、三十年代的史实,从革命力量、思想理论、军事斗争、政权建设等方面说明江西成为红色土地的有利因素。 ⑶图三反映中国革命的区域中心又发生了怎样的转移?有何意义?

⑷从图二到图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熟的时期,概括“成熟”的表现。

13.2006年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日子。为了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国家旅游局开展红色旅游→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红军长征。据下图和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红色政权普遍出现在南方各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果怎么样? (2)简要说明导致图中红军出发长征和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3)红军征服了万水千山,在长征途中先后渡过了哪几条大河?依据图中显示的信息,分析指出红军在长征中遇到和克服了哪些方面的艰难险阻?

(4)指出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长征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 (5)你认为“长征精神”是什么?

(6)1987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四川省松潘县川主寺镇修建“红军长征纪念总碑”。长征的起点和终点都不在四川,党中央却决定在四川建立“红军长征纪念总碑”。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理由。 14.近代中国存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

(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民主革命的重心在哪里?分析说明其原因。 (2)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民主革命的重心转移到哪里?为什么?

15.长征是我党和红军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不仅是一次军事上的战略转移,而且在许多方面也发生了重大转移或变化。结合史实概括说明这些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参考答案:

1—5 CDAAD 6—10 CBACB 11.(1)遵义(贵州);延安(陕西);西柏坡(河北)

(2)遵义——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了具有生死攸关的转折性会议,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标志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延安——中共中央所在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领导枢纽中心.西柏坡——领导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召开七届二中全会,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做了思想的准备。

(3)南昌起义纪念馆: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遗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创建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遗址:1931年,在瑞金召开了第一次中华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4)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12.⑴由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武汉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背景: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兴起;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进行北伐战争,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⑵从城市转入农村。分别是南昌、井冈山、瑞金

有利因素:①大革命时期这里形成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不断壮大;②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③南昌起义,“反围剿”等武装斗争的开展;④井冈山、湘赣、湘鄂赣、闽浙赣、中央等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及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成立。

⑶从南方到西北。意义: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②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精华。他们构成了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③在长征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⑷①开创了一条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②遵义会议独立自主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问题;③根据社会矛盾的变化,及时调整方针、政策,为以后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3.(1)原因:国民大革命的影响:大革命的中心在南方;在南方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结果: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根据地大部丧失,红军被迫长征. (2)(1)长征的主因:王明的“左”倾错误造成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失利。长征取胜的主因: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和红军。

(3)湘江、乌江、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艰难险阻:党内的“左”倾错误;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条件。

(4)标志: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意义: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广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促使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

(5)长征精神:中华民族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奋发进取精神;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6)理由:红军长征在四川经过的时间长、活动范围广,是红军长征的主体;红军在四川境内,爬雪山、过草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充分展示了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14.(1)中国民主革命的重心在南方,其原因有:南方遭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较早,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较为尖锐;南方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主义企业集中,冲击了封建生产方式,为革命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南方受西方思想的影响较早而普遍;南方远离中国封建统治中心,反动势力较为薄弱。 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2)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革命的重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其原因是:南方是国民党统治区域的中心,反动势力较为强大;中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红军长征到达陕北,革命重心由此转移到北方;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集中力量侵略华北。中共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华北成为抗日的主战场。

15.①思想路线和领导核心的变化。长征前“左”倾错误在党内占据统治地位,毛泽东被剥夺中央苏区军队的领导权,造成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长征中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

这种变化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从此中共开始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②斗争目标的变化。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仍坚持“攘外必先按内”的政策,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反革命“围剿”,红军斗争的主要目标是国民党蒋介石。随着日本侵华加剧,日本侵略者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敌人: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抗日前方,中共的斗争目标逐渐由反蒋抗日变为联蒋抗日。

这一变化最终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实现,成为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③战略转移的胜利和革命中心的变化。长征前革命中心在南方,主要是在湖南、湖北、江西周围十多省建立了十几块革命根据地。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打破了国民党全面剿灭红军的企图,革命的中心转移到北方。 战略转移的胜利保存了革命的骨干力量,这些骨干成为领导抗日战争胜利的中流抵柱,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 适用版本:

人教版,苏教版, 鲁教版,北京版,语文A版,语文S版,冀教版,沪教版,北大师大版,人教版新版,外研版,新起点,牛津译林,华师大版,湘教版,新目标,苏科版,粤沪版,北京版,岳麓版 适用学科:

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 适用年级: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小一,小二,小三,小四,小五,小六,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中考,高考,小升初 适用领域及关键字:

100ceping,51ceping,52ceping,ceping,xuexi,zxxx,zxjy,zk,gk,xiti,教学,教学研究,在线教学,在线学习,学习,测评,测评网,学业测评, 学业测评网,在线测评, 在线测评网,测试,在线测试,教育,在线教育,中考,高考,中小学,中小学学习,中小学在线学习,试题,在线试题,练习,在线练习,在线练习,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小升初复习,中考复习,高考复习,教案,学习资料,辅导资料,课外辅导资料,在线辅导资料,作文,作文辅导,文档,教学文档,真题,试卷,在线试卷,答案,解析,课题,复习资料,复习专题,专项练习,学习网,在线学习网,学科网,在线学科网,在线题库,试题库,测评卷,小学学习资料,中考学习资料,单元测试,单元复习,单元试卷,考点,模拟试题,模拟试卷,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期末考试,期末试卷,期中考试,期中试卷

高考复习方法范文第5篇

第一节:完成句子

1. With __________________ (一切打包好了), the soldiers who withdrew from the front couldn’t wait to get home in no time. (pack) 2. Only by shouting __________________ (他才能) make himself heard by people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river. (able) 3. What he mentions is __________________ (与„无关) what he is up to at the moment. (do) 4. Although she was not the group leader, she insisted that 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来安排) the trip properly. (organize) 5. It is the first time that I __________________ (参观) the Summer Palace. (pay) 6. It is not easy for a Chinese to __________________ (像„一样流利地说英语) as a native speaker. (fluently) 7. I am advised __________________ (利用) my spare time to practise playing the guitar. (make) 8. __________________ (以„为基础) what happened to him many years ago, it reads like a real-life story. (base) 9. 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 his carelessness that we are suffering a great loss. (because) 10. I have been dreaming of climbing that mountain, __________________ (山顶上耸立着) an old temple. (stand)

第 1页

共 3页

第二节:写作

假如你校要举办一次主题为“How to communicate with friends”的英语演讲比赛,请你用英语写一篇演讲稿。要点如下:

1.尊重并信任朋友; 2.常与朋友聊天; 3.换位思考问题。 注意:

1.词数100左右;

2.可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3.参考词汇:换位思考 put oneself in sb’s shoes

第 2页

共 3页

第 3页

高考复习方法范文第6篇

复习时要做的事有很多,面对一大堆复习资料同学们可能不知该如何下手。千头万绪抓根本。什么是根本?那就是基础。近两年高考考查能力的分值增大,但若没有牢固掌握主干知识,能力的提高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不论试题形式如何变化,“万变不离其宗”,历史学科的基本框架、基本技能和技巧不会发生变化。所以,在复习时同学们应注重对重要史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基本线索等主干知识的掌握,这也是考纲和高考的主要要求。

如: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等。对这部分知识,一要切实加强记忆,二要充分理解,三要进行联想。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多角度联想的基础上夯实知识,提升能力。

二、宏观在宇、微观在握——构建网络抓联系

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抓“点”—串“线”—铺“面”—织“网”,构建成“点、线、面、网”立体式的知识体系。具体来讲就是:

1. 抓“点”

“点”,就是历史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即坐标。一系列关联的“点”就可以串联为一条线。如复习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时可抓住四个点:(1)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2)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3)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4)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 串“线”

“线”,就是有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构成的知识线索。如,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涉及的知识点有秦朝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朝郡国并行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北宋二府三司,元朝行省制度,明太祖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这些 “点”构成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秦朝)—发展演变(汉至元)—强化(明清)的“线”。

3. 铺“面”

“面”,就是某一时期或阶段历史的全部内容构成的知识整体。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总结为:

一是巩固政权(重要措施,如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二是恢复经济(建立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等措施);三是完成过渡(两项措施: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四是民主法制建设(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的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五是外交建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亚非会议等);六是科教文化(文艺:“双百”方针。教育:开基创业,确立方针)。

通过上述总结,不仅可以迅速掌握主干知识,还有利于构建知识体系,把握主干知识间的联系。

4. 织“网”

高考是对知识的综合考查,因此在复习中不能仅限于复习某个知识点,而应该纵横联系,前后贯通,构建“网状”知识体系。织“网”就是把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织”成完整的、立体的网,实现学科内的“超级链接”。下面以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为例进行展示:

通过抓“点”—串“线”—铺“面”—织“网”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可以有效掌握某一专题或阶段的整体内容,从而发现历史现象的本质特征。只有这样,解题时才能“撒得开、收得拢”。

三、视线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联系热点,渗透历史,创设新情境

关注社会现实、注意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以史为鉴,是历届高考的重要命题思路。高考历史试卷以隐性或显性的方式关注社会热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2011年高考仍可能关注一系列社会热点,同学们在复习时应加以注意。

1. 关注2010年和2011年的周年历史事件。如: 2010年是八国联军侵华110周年;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等。

2. 关注2010—2011年的社会热点,尤其是长效热点。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问题等。

当然,高考考查的不是热点本身,而是热点涉及的历史主干知识及相关能力。因此,同学们在复习时要以热点为载体,分析、思考和挖掘与热点相关的历史知识,培养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规范性训练

复习不等于读、背知识,高考也不仅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近两年高考考查能力的倾向十分明显,这些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的复习、经常的练习中逐渐形成的。

就考试来说,需要具备三种基本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表达能力。掌握这些能力需要具备以下几点:

1. 理解试题中常用词语的含义

试题中的常用词语有三类:一类是回答问题的中心词,如原因(为什么)、措施、目的、本质、意义、影响、启示等;一类是回答方式的限制词,如指出、说明、评价、概括、分析等;一类是回答依据的限制词,如根据(依据)、结合、联系、综合等。

同学们在做题时一定要找准这些词语,这有助于准确、完整地回答问题。

2. 掌握答题的一般方法

(1)选择题

①审读题目(从题干到备选项),弄清限制性条件(如时间、空间、程度等),理解特殊词语的含义,答案应该符合每一个限制性条件。

②对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变换思维方式,反向排除。

③对备选项中提供了新知识的题,判断另外三个备选项是对还是错(以熟定新)。④对材料型选择题,坚持一点:读懂材料。因为这类题的答案大都与材料有关,在材料中有对应语句(信息),如题干“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2)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是历史高考的重要题型之一,也是同学们最容易失分的。在复习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尤其是规范性训练。

①读懂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弄清考查的是什么知识;分析并明确材料中的史实和观点,并分点或分层次理解。

②仔细审题。通过审题,明确三个方面:回答内容、限制条件、回答依据和方式。一般而言,材料解析题在设计问题时对回答依据都有明确的规定(根据答题依据可以确定答案的来源),大致情况有三种:A.根据(依据)材料……回答……(答案一般在材料中);B.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由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组成);C.没有规定答案来源(先看问题与材料是否有关。若有关,首先根据材料回答;如不完整,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如问题与材料无关,则据所学知识回答)。

在审题时要注意两点:

A.把模糊时间转化为明确时间。在一些试题中,时间是相对模糊的,如“改革开放初期”“„冷战‟结束后”“近代以来”“清朝晚期”“中国近代”。

B.注意“各”“及其”“哪些”等词语,防止遗漏要点。

③规范表达。

A.格式规范。

B.书写规范,字迹清晰。

C.按顺序回答问题,观点与史实结合,不写与答题无关的话。

D.在答题时要注意四点:

★按问作答。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根据分值确定答案要点的多少。

★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回答,克服思维定式,坚持“论从史出”。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准确辨别材料观点的正误。这是因为材料题所引用的材料多是原始史料,有些材料可能是封建史学家或资产阶级史学家的观点。★怎么问就怎么答,避免画蛇添足,弄巧成拙。如“请列举近代法国侵略中国,给中国文化造成严重破坏和损失的最突出事例”,本来只要答出“焚毁圆明园”就行了,但有的学生答“八国联军焚毁圆明园”,结果因史实性错误而不能得分。对那些没有明确要求回答时间、人物等的设问,尽量不要多答,以免出错。

五、月是故乡明——关注地方历史

上一篇:广告设计制作范文下一篇:观后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