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范文

2023-09-22

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范文第1篇

1.1 历史文化的不同, 在中西习语上的表现

在当今世界中, 公认的对世界文化影响最大的源流有两种, 即以希腊、罗马为起源的西方文化和以黄河长江流域为发祥地的东方华夏文化。西方的作家往往从希腊、罗马神话故事或《圣经》中引经据典, 而中国的作家则常借助于成语或谚语。学习英语若不了解希腊罗马神话故事的内容, 就很难知道阿喀琉斯的脚踵 (Achilles’heel) 是“不易被人发现但又致命的薄弱的环节”的喻义。Achilles是半神半人的人物, 他出生后被母亲提着脚跟在冥河中浸泡, 全身刀枪不入, 只有脚跟是致命之处。后来在征战特洛伊时被敌人发现这一弱点, 战死疆场。达摩克利斯之剑 (Damocles sword) 为“临头的危险”, 源于希腊传说, 古Syracuse国王命其廷丛达摩克利斯坐在以一根头发悬挂的剑下, 以示君危。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的含义, 那对于这些习语也就无从理解它们的意思。

1.2 文化背景的不同, 产生词语感情色彩及内涵的差异

奈达曾经指出:两种语言完全对应的词是不多的, 这就导致两种语言对应词之间存在词义范围、词义色彩、语义结构、语用等力面的差异。因此, 学习英语就要学习其文化。例如, 英语中唯物主义 (materialism) 和唯心主义 (idealism) 并无褒贬可言, 而汉语中对唯物主义持肯定的态度, 带有褒义, 而对唯心主义则持否定的态度, 带有贬义。随着时代的发展, 现在表达农民时要用farmer来代替peasant。其它如中国的龙 (dragon) , 凤凰 (phoenix) , 狮子 (lion) , 狗 (dog) , 孔雀 (peacock) 等词在西方的文化中都与中国人所讲的内涵存在着差异, 对于学习英语的人来说, 掌握这此差异显得尤其重要。

1.3 思维习惯的不同, 表现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文化的形成往往离不开语言, 而语言上的差异多与思维习惯有关。如在谈到地名的排列顺序时, 中国是由大到小, 而英语则是由小到大。姓名的表达是中国人姓在前, 名在后, 而西方人则恰恰相反, 名在前, 姓在后。汉语说“这个老人的左眼失明了。”英语为“The old man is blind in the right eye.”而不能说“The old man’s left eye is blind.”再比如, 在一些动物比喻方面, 在形容一个人非常健康时, 中国人说是:“体壮如牛”, 而英语则是“as strong as a horse”。中国人所说的“落汤鸡”和“胆小如鼠”, 英语分别为“a drowned mouse”和“chickenhearted”。

1.4 社交文化不同, 导致用语上的差异

社交文化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个人范畴, 另外一个是社会范畴。在个人范畴上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宗教信仰、文化心理、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比如, 外国友人称赞“Your dress is very beautiful.”我们则常常很谦虚地说“No, no, it’s just a very ordinary one.”结果使人家很尴尬。正确的回答应该是表示感谢, 即“Thank you.”或“I’m pleased you appreciate it.”

社会范畴包括阶级、民族、风俗习惯、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称谓上, 中国人习惯把“李老师”说成“Teacher Li”, 这是不符合英语中的称呼的, 如果把外籍老师也称为“Teacher Smith”, “Teacher Mary”, 人家会感到不知所措, 正确的称呼是“Professor Li”, “Professor Smith”, “Mr.John”或“Miss Mary”。

在禁忌方面, 由于文化的不同, 从而使语言禁忌的内容和形式都有所不同。表示病痛、死亡等方面的语言, 英汉语言中均属禁忌范畴总之,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 语言禁忌所涉及的范围都非常广, 如不了解, 就会在交际中造成非常尴尬的局面。

2 跨文化交际学对外语教学的指导作用

在英语教学中, 跨文化交际学可以从多方面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与语篇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语篇是指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 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 如对话、讲话、告示、文章、诗歌、小说等属于语篇内容中国人和欧美人在篇章结构上存在很大差别, 因此英汉两种语言的篇章结构与其思维模式相关, 在外语教学中, 应当十分重视这种差异, 特别是在写作教学中, 了解篇章结构的差异, 可以使学生写出更符合英语特点的文章。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内涵用另一种语言表达的非常复杂的文化信急交换过程, 涉及语言和文化的多种因素, 这是外语教学应引起重视的重要问题之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不同语言反映不同的文化。由于文化的不同, 翻译中出现的误区是极其常见的, 如“They are big potatoes” (他们是大腕) , 有人误译为“他们是无用的人”。但是在英汉翻译时, 虽然英美国家的文化和中国文化不同, 但也有相对应或相似的文化成分, 如“Walls have ears” (隔墙有耳) , “burn one’s boat” (破釜沉舟) , “a tooth for a tooth” (以牙还牙) 等。

总之, 在外语学习中, 只学习语言材料而不了解文化背景, 犹如只抓住了外表, 而不领悟其实质。掌握文化差异, 对提高语言学习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际必须合乎各种不同文化的准则, 否则就无法完全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摘要: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跨文化交际主要是研究文化、交际、文化与交际的关系, 在交际过程中容易产生问题的领域以及如何提高跨文化意识等课题。在交际过程中语言的文化因素通常是制约语言使用的一个重要前提。本文通过对英汉语言文化的对比, 指出语言知识只能指导人们表达形式上正确的句子, 而语言能力则指导人们表达出恰当得体的话语。进而探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技巧, 克服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2] 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3]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4] 张德鑫.汉英词语文化的不对应[J].世界汉语教学, 1995.

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范文第2篇

作为一名高校英语教师,肩上担负着培养祖国未来栋梁的责任。当学生逐渐成长为国家的中坚力量时,那时的世界早已是一个“地球村”,这样就更加要求我们的学生能够具备了解外国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能力。但是这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完全陌生的风俗习惯,言谈举止和思维方式,所以就要求英语教师在传授英语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促使学生把语言知识和西方文化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在中西方不同背景下的不同表现,引导学生尽量避免以后在与西方人交往中出现文化冲突。

1 打招呼

在中国,较为熟悉的人们见面问候时,一般会说“吃了吗”“上哪儿去啊”。但是我们并不是真的关心对方是否吃了饭,或是对方的目的地在哪里。对方的回答也只需是“吃了”,“还没呢”或是“出去”。因为中国人都是同根同源,所以我们也不会刨根问底,无休止地问下去。但是对于西方人来讲,事情就麻烦起来了,如果你以上面的方式打招呼,就会让他们误以为你对他们发出吃饭的邀请,或是想打探他们的隐私。所以外国人在中国就要了解中国的国情,当然我们也要知道外国人打招呼的常用语,一般是:“How do you do”,“Nice to meet you”,“Good morning”等,非常熟悉的人之间则省略为“Hello”或是“Hi”ㄢ

2 称呼语

在称呼方面,中西方的差距是巨大的。在汉语中,我们经常用一些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比如我们常说的“雷锋叔叔”“冰心奶奶”等。这样能够很快地拉近两个人的距离,使听者感到非常亲切,同时中国人也认为这是一个人素质高低,礼貌与否的标志。但是在英语中,不论是平辈也好,长辈晚辈也好,人们都习惯于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这样反而显得更亲切一些,但是这种做法在中国人眼中就变成了大逆不道的行为了。

另外,在汉语里,我们一般用“医生、工程师、经理”等词与姓氏连用作称呼语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而在英语中却没有类似于“DoctorWang” (王医生) ,“Manager Xu” (许经理) 的表达。正确的说法是应按照英美人的习惯把Mr、Mrs、Miss与姓 (名) 连用表示尊敬或礼貌。

3 隐私

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人们通常会打着关心他人的幌子打听别人的情况,当然有些人也乐意把自己的隐私与别人分享,借此来表达两人的亲密程度。但是西方人则是非常注重个人的隐私,不愿意过多地向别人提及自己的事情,当然就更不乐意对方主动来打听了。这一点通常也是中西方人交往中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按照中国人的做法,第一次见面会主动询问对方的年龄、职业、家庭、收入等,以示对对方的关心,但是在西方人眼中这一行为是极不受欢迎甚至是让人无法接受的,因为这样就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4 赞美

中国是礼仪之邦,因此,在与人交往中,讲究“卑己尊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所以当别人对我们进行赞扬时,虽然心里很高兴,但是表面上也要“谦虚”一番,甚至对自己进行某种程度的贬低,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抬高对方表现出对对方的尊敬。其实不然。比如:如果有人说:“Your dress is so beautiful”,一般西方人听后的反应是“Thank you for saying so”, 即非常坦然的接受别人的赞扬并对对方进行感谢。但是同样一句话,中国人的反应一般是“No, no, it is just so so.”这样的反应通常会使西方人认为中国人很虚伪,不诚实,甚至会使西方人怀疑自己的判断是否出了问题。所以在跨文化交往中,中国人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当获得别人的赞美或夸奖时,只需爽快地接受并道谢即可。

5 时间观念

西方人具有非常强的时间观念,他们认为时间就是金钱,因此格外珍惜时间。他们会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周密的安排与计划。在西方,如果要拜访某人或是对某人发出邀约,一定要事先进行约定或提前进行通知,最忌讳的就是临时决定或改变原有的安排。而中国人则时间观念比较淡薄,对时间的安排也较为随意,这一点往往让西方人感到无所适从。

6 风俗习惯

中西方风俗习惯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对颜色的不同喜好,对数字的不同喜好甚至对动物的不同理解,在此由于篇幅所限仅就颜色的喜好做一分析。

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由此可以反映出他们的审美取向。传统的中国人通常认为红色是喜庆,吉利的象征,而黑、白两种颜色一般只会出现在中国的丧礼上,因此被视为是不吉祥的。为此,在中国重大的节日或重要的场合都会挂红灯笼,贴红喜字,穿红衣服,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中式婚礼。如果客人穿着过于朴素就会让办喜事的主人感到不快。而西方人则非常喜欢黑白两色。在西式婚礼上,新娘为了表示纯洁,神圣会选择白色婚纱,而来宾则会选择黑色来表示隆重。

7 饮食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差异也是收到了传统风俗的影响。在中国,不论出于何种目的,只要是聚餐,形式只有一个,就是大家围着桌子依次而坐,烘托出一种团结,热烈的气氛,人们互相敬酒,互相夹菜,体现了中国人的热情,礼让的美德。而与中国饮食方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形式,所有的食物一一摆在大家面前,各取所需,座位自由,走动自由,形式自由。这种方式使人们之间进行相互交流,也表达出了西方人的个性自由,彼此尊重的追求。

通过上面的阐述可以看出,中西方交流的过程中的确存在很多差异与冲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以减少或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摩擦和碰撞。

摘要:中国, 有着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西方国家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随着中西方的不断接触, 不断交流, 中西方的文化必然会产生某些摩擦和碰撞, 为了解决或尽量避免这些摩擦和冲突, 中国学生就要尽量的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 许果, 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2, 8 (6) :121~123.

[2] 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J].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 2001, 22 (4) :279~282.

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西方交际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 文化适应

中西方文明在数千年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价值、理念、信仰、传统习俗。文化理念上的差异形成了中西方人群不同的言行方式,导致了交际障碍。为保障交际的顺利进行,消除跨文化障碍,我们综合文献,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总结,然后提出中西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的建构方式,希望以此为依据帮助交际者克服文化困难,顺利地与其他文化圈的人士交流,帮助他們走向国际、了解世界。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话语沉默现象

中西方人群对沉默现象具备不同的态度。西方人不提倡在交际中保持沉默。在他们看来,沉默违背了“量的原则”,体现了交际主体的敬畏、尴尬、对抗、害羞及对话兴趣的缺乏、表达能力的缺失和人际关系的困惑。沉默让他们感到不安。在西方人眼中,清晰的话语表达是最恰当的信息传递方式,凡事应该直抒畅言,因此在多数场合,西方人会主动发话,并积极而主动地利用言语填补“交际空白”,避免沉默。相比而言,中国人更重视情境因素,对沉默的接受度较高。在很多场合下,中国人把沉默视为交际中关键而必要的言语技巧,他们“惜字如金”,讲究此地无声胜有声。这就导致社交中较为常见的“沉默现象”。

Gudykunst(1996),Park 和Kim(2008)等人针对中西方人群的交际行为研究证实了上述差异。这些研究发现,欧裔美国人把言语表达视为重要而有趣的行为,他们鼓励说话,避免沉默,主动让别人了解自己的观点。同时,他们乐于把话语视为控制社交场面的方式。然而,中国人和华裔美国人把沉默视为自我控制的方式,他们乐于利用沉默回避不愿意参与的话题。这些研究同时认为,作为典型的反应型交际者,沉默是东方人对他人言论反应温和的体现,能避免冲突。同时,“沉默”也是艺术,是维持良好人际关系(如师生关系、性别关系和上下级关系等)的重要技能。在这样的交际场合中,不同情境下的沉默具有不同的意义,既体现了反对、批评和不满,又表示了默认、尊敬、满意和接受。总体而言,中、日、韩等高语境中的社会成员倾向希望信息通过委婉、保守与含糊的方式传递,“沉默”是重要的实现方式。

2.话语的精确性

中西方人群对话语精确性的态度有所不同。西方国家属于低语境的社会。在低语境的社会环境中,言语形式(符号、词汇、短语和句子)的精确性高于语境的提示作用。人们倾向以口头言语为媒介,利用清晰的编码传递信息。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之间为了明确表达意图,较少考量对方的身份和角色等语境因素(Park,Kim,2008)。西方人普遍认为,一方面说话人应清楚地表达意义,另一方面,听者应主动通过询问与试错验证自己的理解(祝吉芳,2010)。西方人追求言语精确性的原因主要来自西方社会注重逻辑思维方式(李瑾,2013)。他们讲究语言结构及言语事实之间的关系,注重信息的数量化,这些特点都构成了言语明确性的基础。西方人主张凡事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应以数据和现实直接呈现。同时,西方文化也是“行动的文化”。西方人希望借助客观事实和科学“行动”使生活舒适、方便。上述原因都导致西方人的话语精确性。

中、日、韩等东亚国家处于高语境社会,社会成员对话语精确性的要求相对不高。他们经常使用间接的符号,利用简洁的词汇、术语、短语和句子,进行模糊和暗示性的表达。这种高语境特点的交流方式含蓄而委婉,有利于维护人际关系,但需要交际者花费一定时间熟悉话语环境。该话语特点与高语境社会成员倾向的思维方式相关。东亚文化注重形象性的思考方式,这导致社会成员习惯于质性思维,这便促成言语模糊性与不确定性。间接而模糊的话语具有隐喻性,我国社会成员擅长在交际中意会他人话语,依据情景和经验理解他人话语。总体而言,模糊言语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持社会和谐,但交流效率应提高。

3.话语夸张性

中西方人群在夸张性上具有差异。Gudykunst(1996)及Park和Kim(2008)等人的研究发现,西方低语境交际者乐于经常性地利用生动、幽默而夸张的语句彰显自己的观点,渲染气氛。同时,他们喜爱利用丰富的表情与姿势辅助言语的表达。西方人群的夸张性表达与他们的个人主义倾向有较大关联,在个人主义意识的引导下,他们乐于张扬自我,具有强烈的个人表达欲望。同时,他们在交际场合中也具有强烈的“控制欲”,必然导致他们借夸张表达吸引他人的注意。

相比而言,在高语境社会中,交际者在交流中更内敛,不以过于鲜明和夸张的语言词句表达观点。同时,夸张的表情与大幅度的动作往往被认为是不稳重的表现。同时,社会成员的人际敏感度高,交流时更强调谦虚与谨慎,不过度凸显自我。因此,中国人忍耐力强,推崇自我克制,交际中的话语夸张性相对不高(祝吉芳,2010)。

4.自我评价

自我褒扬的风格凸显了个人的成就、能力和自我满足感。Ting-Toomey(1988)指出,低语境交际者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乐于自我褒扬。西方人渴望对个人的认同和欣赏,试图通过褒扬自我体现自身的价值。他们普遍相信,褒扬自我的行为不应受到环境和人际因素的影响。总的来说,西方人乐于自我褒扬的特点与他们历来崇尚个人名利的传统密切相关。

与西方低语境社会不同的是,在高语境社会环境中,交际者不会高调评价自我,而倾向自我贬损的谈话模式,这表现为言语克制、迟疑、谦虚及自我批评,等等。中国人在交际中能体恤他人的感受,并乐于褒扬他人的成绩和资历,较少炫耀自我,给别人留面子。这些言行具有利他主义特点,有利于维持人际间的和睦状态,减少矛盾。

5.中西方指代称谓的差异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导致言语中指代称谓的不同。首先,中西方的第一人称称谓存在差别。中国人在很多场合下喜爱利用“我们”来称呼自己,以体现群体价值,多数西方人仅用第一人称单数“我”指称自己。由此可见,中国人的集体意识强于西方人。

其次,中西方的家庭称谓具有较大差异。汉语具有相对丰富的家庭称谓语(如,汉语中的“堂兄”、“表兄”等),主要原因在于悠久的中国历史和大家庭宗法观念促进了这些家庭称谓的不断发展和积累,逐步形成了目前复杂的家庭称谓语系统。相对而言,西方社会人口的流动频高,家族宗法观念的淡薄,因此他们的礼貌称呼系统更简约。

再次,中西方人群在社会尊称上具有差异。我国社会成员重视利用尊称称呼他人(如,使用“师傅”称呼劳动群体、利用职级称呼单位工作人员,等等)。在社会交往中,合适的称呼能使交际顺利进行,而不恰当的称呼会造成对方的不快,妨碍交际的顺利进行。相比之下,西方人社会结构意识弱,社会称呼相对简单,在职务称呼上更随意。上述差异反映了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社会价值观。

6.中西方的言语叙事结构和内容框架差异

一般而言,西方人的言语为线性特点,中国人的言语具有“构型”特点,即前者具有直白性,倾向优先提出观点,后者则优先铺垫,然后在此基础上推出观点,强调营造情景与气氛。根据我国学者贾雪睿(2009)的观点,西方人的话语直白性体现在三段式话语中,即导言部分、主体部分和结语部分。“导言”用于提出观点,概述要点与概念;主体部分则对论据等进行详细而具体的描述,并进行论证和推理;在最后的结语中,说话者对观点和要点进行回顾,并予以评价。综合而言,这样的话语叙述方式把主要观点放在话语之初,是反高潮式的话语结构,属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直接叙事法,这有利于实施高效率的交际行为,有助于听话人迅速进入状态,得到关键信息。从本质上看,直接叙事法是典型的线性风格,内部联系紧凑,话语细节的逻辑性较为严密,具有显著的连贯性。同时,线性风格的言语拥有较强的理性,具有较强的事实依据。相对而言,中国人的话语风格呈现明显的圆周式话语结构,重视前期铺垫的作用。在这样的风格影响下,中国人在说话之初,会精心构建语境的信息,而非直接发表见解。他们的话语常常经历“起、承、转、合”等四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起”为开端,“承”为发展,“转”为高潮,“合”为收尾(贾雪睿,2009)。由于这样的话语注重铺垫与气氛的营造,因而具有较强的剧情性。

二、依据中西方差异特点,构建中西方交际能力模式

中西方人群相互之间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广泛接触与交流,但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他们的交流障碍,形成了交际困难。因此,我们有必要围绕具体的文化差异点,设计跨文化交际能力素质模式,提出适用于中西方人群之间交际的能力要素,以对跨文化交际的实践起到引导作用,消除交际中的文化障碍。根据上面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分析,建议以“促进交际者的适应”为焦点设计该模式,引导交际者积极调整交际风格,以适应对话者的文化特质。因此,中西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的设计应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该模式应以上述中西文化差异点为基础和依据,充分纳入这些文化点。这样交际者就能参阅中西文化的典型特点,充分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体现,以便在交际时能提前预判对方的言行特点,并适当调整自己的言行习惯,让对方能适应自己的言行特点。比如,我们在听取西方人的话语时,认识到西方人的谈吐具有夸张性,这是他们张扬个性的需要,因而,我们对此予以相应的理解,不应感到诧异。又如当我们向西方人表露观点时,我们应适度减少沉默的频度与程度,以免造成西方人的不解与尴尬。

其次,该模式应有助于中西交际双方在了解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形成跨文化的经验与能力。因此,模式的设计应含纳个人适应表现及环境互动因素,并以之为跨文化能力的重要影响因子,如:行为适用性、心理健康度、文化身份及文化距离,等等。具体而言,我们在设计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时应把中西文化的差异点置于这些因子的框架之下,引导跨文化交际者以这些因子为导向,在认知文化差异的同时对自己的行为适用性、心理健康度等进行调整,并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身份及自身文化与对方文化的距离,在真实的交际体验中消除跨文化的差异。

再次,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应该具有反馈的机制。因此,我们在模式的设计中,应加入“适应良好”和“适应不良”等两个维度。在“适应不良”的维度中进一步导入“个人差异”的各种变量,根据个人的性别、年龄等提出改进措施。在适应良好的维度中,我们应进一步提出方法与建议,帮助交际者总结经验,强化交际者的适应性。

本文探讨了中西方的交际文化特点,并依据中西方交际文化的差异、跨文化能力的影响因子及反馈机制,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素质模式的建构提出了设计思路。诚然,跨文化交际能力素质的提高不仅需要理论的引导,更需要交际主体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应该是一种促进文化适应的动态模式,有助于交际者在体验中依据模式调整自己,不断适应。

参考文献:

[1]Park, Y. S. & Kim, B. S.. Asian and European American cultural values and communication styles among Asian American and European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J].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thnic Minority Psychology, 2008,14(1):47-56.

[2]Gudykunst, W. B.,Matsumoto, Y.,Ting-Toomey,S.,Nishida, T.,Kim, K.& Heyman, S..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self construals, and individual values on communication styles across cultures[J].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96(22):510-543.

[3]Ting-Toomey, S.. Intercultural conflict style[M]. In Kim,Y. & Gudykunst, W. (eds.) Theori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1988:213-235.

[4]賈雪睿.中美交际风格比较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5]李瑾.文化溯源:东方与西方的学习理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6]祝吉芳.碰撞下的跨文化交流:中西文化对比研究[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0.

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范文第4篇

教材分析:

在以“口语交际—我爱阅读”为专题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感情。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让学生学到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起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终生。这也是新课标提出的“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的具体实践。并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目标:

1、在口语交际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写作能力。

2、、通过课内、外阅读书,交流交流读书心得体会、读书方法以及怎样有选择的读书、开展辩论等活动。增强学生表达、倾听、辨别书的内容优劣等能力。

3、把握读书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抓主要内容,体会读书的乐趣,感受作者的感情。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2、让学生养成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收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者读书名言。

2、师准备有关课件、图片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话题:

1、大家还记得咱们以前所学过的这些名言警句和诗句吗?来,咱们共同的朗读一遍。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2、回顾口语交际的内容:从大家的激情朗读中,我感受到书的魅力和它带给大家的激动。而“我爱读书”是从小就应该培养的良好习惯,我们就针对这学期的文章以及口语交际进行交流沟通,共同成长。

(学生边回顾,师边投影出口语交际的内容) (1)说说大家积累的都有哪些故事和成语呢?

(2)在这些故事中有没有你印象比较深刻的,可以小组交流,共同成长。

(3)采访身边爱读书的人,说说采访的经历和心得体会。

3、引入话题:相信大家在这个过程中一定有不少的收获,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明确目标、组内讨论

同学们,一本好书,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在这次“我爱读书”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大家一定有不少收获吧,今天,就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吧!

1、你们小组开展了哪些活动,有什么收获呢?清同学们在组内展开交流。

2、学生在组内交流。

教师巡视检查、督促、鼓励人人发言。对个别表达、交流有困难的学生,课采用个别辅导或同学互助的方法,让其发言。

3、互听互评,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三、全班互动、交流评价

1、提示互动内容:

我们在前几单元的学习后,你都收获了什么?它对你有什么启发? 比如在学习《翠鸟》这篇文章时你是怎样去阅读的?

在学习第三单元《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惊弓之鸟》这些成语时,你是怎样去理解的?

2、全班互动。

你对谁说的话比较有同感?学生自由交流评价,分享读书带来的快乐

四、开展辩论、启迪思维:

1、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但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看了那些不健康的书反而有害。你对这个问题是怎样的看法?清同学们以此为话题展开一次辩论。

2、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指导、点拨。 总结:好书会像营养品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灵,像朋友一样陪伴着我们的人生,像窗户一样为我们打开我们的世界,给我们力量、勇气和智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和好书交朋友呢?让我们养成爱阅读的习惯,一生与好书相伴。

五、推荐名言及书籍

鲁滨孙飘流记(英国) 笛福(讲述一名水手独自在一座荒岛上生活数年的故事。)

《小兵张嘎》——代代读儿童文学经典丛书 徐光耀(这套丛书收集了不少曾经一直被传诵的作品,值得回味。)

叶圣陶童话 叶圣陶(他的代表作品是《稻草人》,你知道这稻草人夜里看见了什么吗?)

寄小读者 冰心(用书信的形式送来爱的温馨。) 板书设计:

读书的类别:详读、略读 高效的读书方法:

浏览、提问、阅读、复述、复习。 读书的注意事项:

1、尽信书,不如无书

2、切记读死书,死读书

3、学以致用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是以口语为中介,有目的、有对象的双向互动的信息交流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

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是“我读书、我魅力”,这个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有表达的欲望,尤其是课前的搜集、积累、回忆、采访等活动,为本次交际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大多数学生能够使用在综合活动中收集到的资料,这也是学生在交际中有话可说,说得真切、充分的直接原因,这个过程还锻炼了学生对信息进行筛选、加工、整理的能力。在上课之前备好学生的学习目标,准备好课件,这是这堂课感觉较为成功的一点。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口语交际情景,在互动和反馈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是我们的任务,所以学生每交流到一个感兴趣的话题时,我都会引导大家进行评议、信息补充,让大家在互说互评、互相启发感染中自主习得规范的语言习惯及基本的交际能力和正确的交际态度,学生的自信心也得到了极大地增强。

整堂课,我注重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尽力体现口语交际课互动性、全面性、实践性、情境性的特点。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学生在交流自己读哪些书的过程中,没有合理的分配好时间。在讲故事的时候像是在背书而不是由内心而发的有感情的讲,口头语言没有与书面语言没有真正的转化。在有些环节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范文第5篇

【摘 要】在全球国际化、多元化和信息化为时代特征的当今世界,跨文化交际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回避的内容,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是国民关键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依据跨文化交际理论,界定了社区居民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围绕社区居民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设置,提出了课程目标,设计原则和课程内容,并提出了适用于社区居民的立体课程实施方法。

【关键词】社区居民;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设置

【收稿日期】2014-09-16

【基金项目】北京市朝阳区“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全球化背景下区域教育国际化发展行动研究”,编号为AKA1251001

【作者简介】林群(1972—),女,山东费县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成人教育、远程教育;邹蓉(1977—),女,江西南康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远程教育、社区教育;李雪晓(1976—),女,河南巩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学、远程教育、社区教育。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其深度和广度已超越历史上任何时期,不同层面的跨文化交流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重要选题。中国正在由“本土型国家”转变为“国际型国家”(李宇明,2010),“国际型国家”意味着人们更广泛地对外交往,深入地进行国际合作交流、商贸旅游、出国留学,提供外语服务甚至使用外语生活,跨文化交际已经逐步进入到了生活领域。而且,在全球一体化时代,国民的跨文化交往能力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国民关键能力的组成部分(鲁子问,2012)。经合组织提出的适应21世纪发展所需的三项关键能力之一就是与不同背景的人交往(恰当相处、合作、团队协作、管理冲突、解决冲突)的能力。由此可见,加强社区居民的跨文化意识和指导居民进行跨文化交际实践是非常重要的。目前众多的研究多是从学术角度对高校师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研究,而从课程设置角度,关注国际化背景下社区居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无论是从理论到实践方面的研究都是有所欠缺的。

一、社区居民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融合了跨文化和交际能力两个层面的含义。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来看,文化主要涉及不同社团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风俗习惯、标准等。黄志成、魏晓明(2007)指出跨文化是一个动态概念,指的是文化团体间的互动关系,主张对话交流和相互尊重。

强调在教育中关注不同文化的差异,研究不同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使来自不同文化的学生能够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学习。交际能力概念最早由Hymes(1972)提出,他认为交际能力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语法性,即合乎语法;二是可接受性,即在文化上的可行性,在情境中的得体性和现实性。

笔者就社区居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做如下界定:指在日常生活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与来自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和谐相处、有效沟通、平等合作的能力,其中包括为具有开放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意识、基本的国际认知能力、对不同文化的接受与包容能力、完成日常交际所必需的基本语言交际能力和运用跨文化交际技巧的实践能力。

二、社区居民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培养目标  社区居民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区居民的国际视野(即具备与全球化发展相适应的态度和思想观念)、增强社区居民的国际认知能力(即意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强调情感能力(即交际和适应性),使社区居民通晓基本的国际规则,从而实现与来自异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交际。

针对社区居民的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该包括:

(1)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知识,包括本国文化知识和外国文化知识,建立全球视野。

(2)培养社区居民对不同文化和个人尊重、包容、理解和欣赏的态度。

(3)增强社区居民的跨文化意识和敏感性,学会用跨文化的视角去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

(4)培养社区居民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5)提高社区居民应对冲突和不确定因素的能力。

三、社区居民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设计原则  课程设置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至关重要。因为它是介于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的一个关键环节,它引导教学的发展方向,决定教学的重点。要实施社区居民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这一系统工程,真正实现以社区居民为中心,就必须从课程设置入手。

袁振国(2004)指出课程设置即教学计划,是课程总体规划。课程设置依据一定的培养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确定学科门类及活动,确定教学时数,编排学年及学期顺序,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因此,课程设置主要是在制订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依据一定的原则,确定相应课程、教学内容、学时和学年等,以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就社区居民跨文化能力培养而言,在课程设置中应坚持目标性、实用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等原则。

目标性原则。即在设置课程时根据社区居民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的培养目标、结合各社区特点,将培养目标具体细化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并据此设置课程。当然,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有所不同,其课程设置也应有所区别。

实用性原则。即所设置课程需要考虑到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不需要过于高深的理论,毕竟社区居民在学习目标、学习环境、学习基础等方面与在校学生皆然不同,因此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必须要结合居民的水平与需求。

趣味性原则。即课程内容安排上,应当生动活泼,以此来吸引社区居民的参与。

实践性原则。即所设置课程有利于提升社区居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将理论知识和语言知识转化运用于实际的桥梁。

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

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核心理念是接受并欣赏文化差异;尊重人的尊严和人的权利;各文化均有其特性,应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但并无优劣之分。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精华,能够供他国学习和借鉴。要客观了解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尊重中外文化差异,学会欣赏外国文化中的精华,能够鉴别不同文化差异的根源。要正确评价中外文化的差异,既不崇洋媚外、妄自菲薄,也不夜郎自大、盲目排外。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外国人士交流和沟通,友好和谐共处。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语言能力。第二层次,是能够正确地评价中外文化的差异,能够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外国文化。第三层次,是掌握必要的跨文化交际技能,能够运用所学到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应付和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由此看来,课程应主要包括三类不同层次的课程(重点在后面两个层次):(见表1)

表1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的三个层次

课程类型课程目的课程内容

语言技能类课程群  建构相关语言文化知识,培养基本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汉语/外语文化知识,外语语音、语法、词汇、语篇、翻译、文学等知识

中外文化比较课程群 旨在介绍更广阔的文化视野、重视文化差异性并引导社区居民进行不同层次文化比较,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和文化敏感性主要国家与中国的社会文化对比介绍

跨文化交际课程群  旨在提高社区居民实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程。掌握必要的跨文化交际技能,能够运用所学到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应付和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与实际交往相关的一些礼仪、技巧等内容

(一)语言技能类课程群

由于社区居民的外语基础和学习需求不同,整齐划一的培训目标很难适应社区环境下不同类型社区居民的内在需求,难以激发不同居民学员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因此,在设置课程时,需要兼顾社区居民涵盖少年到老年的年龄结构;初级到高级的知识结构;个性化的个人发展和个人兴趣;不同需求的各家庭成员及个人不同的外语基础等因素,可选用类似走遍美国等教材,有故事的延续性,同时又兼顾语言特点的课程。

(二)中外文化对比课程群

中外文化对比课程群从三个方面去考虑,即基本精神、风俗礼仪和高级文化形态。(见表2)

表2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之中外文化对比课程群

分类主题内  容

基本精神

人与自然崇尚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与信奉物我二分的西方哲学,顺应自然与征服自然

人与社会崇尚群己合一的中国文化与信奉人我二分的西方文化,中庸和平与崇力尚争

人与自身崇尚身心合一的中国文化与信奉灵肉二分的西方文化,情理合一与情理二分

风俗礼仪

饮食文化介绍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婚俗文化介绍中西方婚俗文化的差异

服饰文化介绍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

节日习俗介绍中西方节日习俗的差异

高级文化

语言文化从语言性质、语言特征、语言结构、修辞特点和语句结构方面介绍汉语与英语的差异

政治文化从政治思维、政治制度、政治人格、政治学术方面介绍中西政治文化

法律文化从价值取向、法理观念、法理精神、法理本位、法律属性、法理信仰方面介绍中西法律文化

宗教文化从宗教教主、宗教内容、宗教心理和宗教伦理方面介绍中西宗教文化

建筑文化从建筑形制、建筑审美方面介绍中西建筑文化

科教文化从知识价值、认识途径和教育制度方面介绍中西科教文化

文学从文学源头、文学起源、文学特征、文学审美方面介绍中西文化

艺术从审美理想、艺术特征、艺术目标、艺术风格方面介绍中西艺术

(三)跨文化交际课程群

跨文化交际课程群侧重于交际技能。主要分为两大类,即语言交际技能和非语言交际技能。(见表3)

五、社区居民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的实施  由于社区背景不同、学习者年龄、学习目标、学习基础等因素皆有不同,社区居民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的实施是根本不可能依靠单一的办学力量就可以完成的,也不可能照搬学校教学的方式,必须有其自身特色的实施方式和教学方式。

表3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之跨文化交际课程群

分 类主 题内  容

语言交际技能

生活中的语言交际技能

日常交往礼仪  跨文化语言交际的基本原则;跨文化交际的日常语言应用策略(打招呼、问候、称谓、致谢、夸奖、告别语等);幽默的语言艺术

旅游接待礼仪  旅游接待礼仪中的服务语言分类及运用艺术

商务与政务语言交际技能

接待礼仪商务与政务接待礼仪中的语言应用(介绍、称呼、寒暄、宴请等)

会见会谈礼仪  涉外工作中的语言交际技能

电话礼仪外交中的电话礼仪常识

谈判礼仪涉外商务谈判技巧与策略;涉外政务谈判原则

国际会议发言  演讲的语言艺术

语用失误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非语言交际技能

身体语言交际技能

身势语言从符号学的角度看体态语的特征

表情语言表情符号的表意特征与非语言功能

副语言副语言的交际功能

仪容仪表服装服饰、姿态礼仪、妆容礼仪

环境语言交际技能

时间与空间   时间观念的文化差异;国际交往中的空间与距离观念

座次礼仪会议场合、公共场合、商务场合、宴会场合地位的标志和就座的规则

宴请礼仪各国餐饮礼仪常识;国际商务餐饮礼仪;政务餐饮礼仪;餐桌上的酒文化

符号语言交际技能

文字符号国际交往中文字的正确使用(信函、请柬、合同等);网络环境下文字符号的应用

艺术符号绘画、音乐、建筑等艺术符号在国际交往中的功能

礼物符号国际交往中礼品赠送规则与礼仪

宗教符号宗教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不同国家与民族的特殊宗教礼仪

性别符号性别差异对国际交往的影响

礼仪禁忌世界各国礼仪禁忌

(一)多方位资源开发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要善于利用各方面的教育资源,才能得以顺利实施。

1政策资源

社区教育在我国的推行,很大程度上依靠行政命令的推动,因此要借助政府政策资源的力量,积极促进政府就社区居民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注入大量的资金,引导和规范该课程的实施。

2人力资源

社区学校的专兼职教师和志愿者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他们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使用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要充分发掘社区居民中各行各业的专家,比如律师、建筑师、宗教界人士等,或是来自各教育机构的专兼职教师,有跨文化交往经验的志愿者,来自异文化背景的交际对象等。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为社区教育课程服务。

3社区本土教材

专家学者开发的通用课程在内在的学术性、知识性品质上可能是很好的,但就反映不同社区、不同居民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来说,可能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应发挥各街道、镇社区学校和教师乃至社区居民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作用。

4网络教育资源

社区教育信息化、网络化是社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一个主要标志。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中为了满足社区成员的个性学习、自主学习、交互式学习的需要,也应当充分利用、整合、发展网络教育资源,搭建网络互动平台。

5教育设施资源

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对社区教育中的各类教育资源整合与利用进行实践与探索。以社区居民为受众的教育课程可以结合区域内众多的文化资源,例如博物馆、图书馆、剧院、剧团、大学校园、文化事业单位、广播电视单位,甚至文化传播公司共同完成。具体实施方法可以采用讲座、阅读、实践等方式。其中阅读课程以列出经典阅读书目、组织阅读讨论小组等环节实现。实践课程以参观各类博物馆、游览古典园林、观看国粹演出剧目、参与传统技艺重现活动等项目实现。

(二)立体互动教学模式

社区居民有别于学校的学生,在年龄、学习动机、文化程度、学习时间等方面差别很大,因此,教学手段也必须灵活多样,才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笔者认为课程的实施一定要以社区居民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通过案例式、讨论式或任务型的教学模式,需要采用立体互动教学方法。即课内互动、课外互动、网络互动。

1课内互动

在社区教育中,一言堂的形式肯定是行不通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对所教内容非常熟悉,而且还善于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鼓励他们联系已学知识,积极思维,促进社区居民关注典型案例所涉及的文化问题,以培养文化意识的敏感性。可以采用专题讨论互动、辩论互动等形式。

2课外互动

跨文化交际课程本身就是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因此带领社区居民,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进行学习,是一种更为生动形象的学习方式。如鼓励居民参与社区的国际交流活动,到涉外单位进行参观,观看电影、展览等。

3网络互动

随着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网络进行的移动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可以使人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这种方式恰好可以解决社区居民因生活习惯、工作性质不同而带来的学习时间不同的问题。而且社区居民的学习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完全是一种自主学习,网络上丰富的学习资源完全可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多样性需求。网络互动方法可采用依托社交平台建立学习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与跨文化交际学习相关网站,鼓励学员寻找相关信息;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社区,如QQ、微信等社交平台,为居民答疑解惑,与居民线上互动进行讨论等。

六、结束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国民关键能力的组成部分。因此,社区居民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也应当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相关课程设置将语言、文化、交际等内容的有机结合,切实提高广大社区居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公民的软实力的提升,积极塑造我们大国礼仪之邦的国家形象。

【参考文献】

[1]陈欣.从跨文化交际能力视角探索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课程设置[J].外语界,2012,(5):73—78.

[2]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27—31.

[3]何高大.多媒体技术——跨文化交际的革命[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1):58—61.

[4]李宇明.中国外语规划的若干思考[J].外国语,2010,(133):2—8.

[5]林大津.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6]鲁子问.国民外宣:国民跨文化能力促进国家形象建设的有效路径[J].学习论坛,2012,(5):4—53.

[7]潘崇堃.英语专业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程设置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6,(4):82—85.

[8]孙倚娜,顾卫星.转型期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个案分析[J].外语研究,2009,(114):60—62.

[9]王小凤.现代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6):43—45.

[10]卫岭.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开放教育研究,2012,(2):118—123.

[11]谢美蓉.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刍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6):58—60.

[12]许力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问题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7):19.

[13]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2007,(4):13—21,43.

[14]张红玲.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外语教学:历史、现状与未来[J].外语界,2012,(2):2—7.

[15]张巨武.国际化大都市视域下市民外语素质提升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15—119.

[16]郑占过.试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微观层次[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27—30.

[17]周子伦.跨文化交际课程的三维互动探索[J].职业时空,2011,(2):96—97.

The Study on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for 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of Citizens

LIN Qun, ZOU Rong, LI Xue-xiao(Chaoyang District College for Staff and Workers, Beijing 100013, China)

【Key words】citize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编辑/赵晓东)

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范文第6篇

摘 要:在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过程中,经常会因各种原因出现碰撞,使正常的交往受到制约,因此寻找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非常有必要。文章探讨跨文化交际中典型的文化冲突,分析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现象产生的原因,指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是提升英语的运用能力,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广泛接触西方文化。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冲突;交际能力;培养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西方社会的先进文化和思想正在逐步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种背景下,整个文化交流的过程将会给中国人和西方人提供更多的交际机会。因此,本文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与交际能力培养,进而为中国人更深入地理解西方社会文化及与西方人更顺畅地进行文化交流提供有力的帮助。

一、跨文化交际中典型的文化冲突

1.隐私观念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普遍较弱,通常认为个人存在于整个集体当中,人和人交往应该真诚坦率,彼此关心,互相照顾。因此,中国人往往愿意认真倾听他人的心声,同时也愿意把自己的心事与朋友进行分享。西方人则与中国人在这一方面完全不同,他们对个人隐私的在意程度非常强,同时特别在意个人空间,不愿意把自己的事情倾诉给其他人,自己的事情也不习惯其他人插手。因此,中西方隐私观念的不同,会导致双方文化冲突的产生。例如,中国人初次见面往往会询问一些比较隐私的问题,对此表示关心,如年龄、家庭成员等。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样的方式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但在西方人眼里这是极其不礼貌的行为,是绝对不应该过问的话题,属于对其隐私的侵犯。

2.时间观念方面的冲突

对于西方人来说,时间观和金钱观同样重要,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西方人对于时间极其重视,具有较强的时间观念,在与人相约时会严格遵守约定时间,绝不迟到。而中国人对时间的观念认识不够强烈,且在时间的利用上也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因此,在与西方人交往时,一定要认识到双方的差异,避免交往中冲突的发生。

3.客套语方面的冲突

在中西方文化交往过程中,可以看到,中国人习惯“贬低”自己,以表达自己谦虚有礼的态度。西方人与中国人存在很大差异,他们受到表扬时通常表现出很开心和激动,会笑着说一声“Thank you”表示赞同。因为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通常中国人会认为西方人不够谦虚,自信过度。而当西方人夸赞中国人的成就和表现时,中国人通常会谦虚地表示自己没有那么大的能力,不应该被夸赞,不停地否定自己,这会引起西方人对中国人的极度不理解,不明白中国人为什么会这么否定自己,甚至认为中国人不实事求是。

4.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通常对待客人非常热情友善。在会餐的场合,热情的中国人喜欢在酒桌上相互敬酒。中国人款待宾客,大多准备丰盛的美食进行招待,而且出于善意习惯为客人夹菜,热情地用各种办法让客人多多品尝。而在西方国家,主人更愿意尊重客人的饮食习惯,吃饭的时候不会为对方夹菜,客人喜爱吃什么就吃什么。同时,主客间或朋友间不会强迫对方喝酒,所以在西方人的聚餐中因被他人劝酒而喝得酩酊大醉的现象通常不会出现。

二、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现象产生的原因

导致中西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不同的文化、历史熏陶下中国人和西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不同,这种思想和观念上的差异会造成中国人和西方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的不同,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现象的发生。

1.思维模式存在差异

中西方因使用不同的语言,拥有不同的历史,所以,具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思维。中国人处事通常内敛但周到,西方人处事通常直观但现实。中国人注重内涵和间接,西方人则喜欢直来直去。中国人特别重感性,而西方人则偏重理性。中国人与人共处时大多求同存异,而西方人则偏爱标新立异。中国人注重人际关系,相互依赖,而西方人注重个人行为,喜欢独立自主。中国人家庭观念浓厚,重视亲情,而西方人相对来说家庭观念比较淡漠。

2.行为规范存在差异

行为规范要求个人的行为能被大众的道德标准认可,简而言之,行为规范就是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做的和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人和西方人都习惯用自己国家的思维去考虑问题,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有明显的本质区别,所以在交流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误解。例如,中国人见到小孩子,会亲昵地拍一拍小孩子的头,以示喜爱,但西方人会认为这样的行为属于不礼貌的做法,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因此,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应重视行为规范,避免冲突的发生,以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3.价值取向不同

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体系,不同的价值体系产生不同的道德标准和行为标准。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同一件事情的处理上,基于不同的文化会做出不同的判断,但是在各自的文化体系下又都是正确的。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而西方文化却表现出了极大的不同,西方人推崇个人主义,崇尚英雄主义,中国人随遇而安的思想和不争的处事原则在他们眼里是不上进、不进取的表现。

三、英语学习过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中西方不断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文化方面的冲突表现得非常明显,制约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而要改善这一状况,就需要通过以下措施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提升英语的运用能力

语法和词汇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点,但是对于学生而言,语言的实际运用更为重要。因此,授课教师需要改变观念,提升认识,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跨文化冲突的破坏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进而实现综合文化素质的提升。教师要不断思考以何种方式进行实际工作,实现最终的教学目的。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可知,语言知识的传授是大学教学的重点,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为了改变这一现象,需要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争取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同时提高,加大文化教学的力度,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提升。

2.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的英语交际能力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语言能力,即可以通过语言的组织和表达更好地展現英语语言交际、英语文化、英语传播等方面的能力。其次是语用能力,其更多的是考察语言在运用过程中的敏感性、宽容性和灵活性,综合展现英语的特定社交技巧和实际转换能力。第三是策略能力,是指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之中能够有效运用文化知识更好地表达和展现语言交际的能力,在文化认同上和语言交融的过程中更好地融会贯通。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不断优化跨文化英语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以期在课堂上能够形成较浓厚的英语跨文化学习氛围,不断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3.广泛接触西方文化

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尽可能地安排交流活动,努力增加一些有利于学生更深入了解西方文化的方式和方法,为学生创造机会,不断发掘学生的潜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加入一些西方国家历史文化、现代生活等多元化的课程内容,提升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程度和领悟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支配自己的课余时间,找机会去阅读英文原版著作,观看原版英文经典电影,欣赏英文歌曲,在潜移默化中辩证地接受西方的文化,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学生要利用一切可以和外教接触与沟通的机会,在真实的交流中逐渐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成为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15.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

[3]王树英.印度文化与民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上一篇: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现状范文下一篇:实施素质教育的内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