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税收的论文题目范文

2024-03-11

财政税收的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摘 要:在进入新世纪之后,国家高度关注社会各个层面的发展,开始对各个层面的建设要求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科学规划,以便出台适当的计划和策略,推动社会可持续性发展。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一直以来都是国家长期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让最终形成的财政税收体制更契合当今的市场经济要求,为国家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但是,目前财政税收体制还没有到比较成熟的发展阶段,仍旧有一定问题存在,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对国内与国外的经济环境和整体发展形势进行全方位分析,立足社会建设需要,深化改革国家的财政税收体制,使其走上一条规范有序和科学化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财政税收 问题 改革 建议

财政税收是国家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也是国家大力推动民生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经济支撑力量。伴随国家经济的持续改革与发展,国家的财政税收工作在逐步走向完善,不过,这一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只有找准目前国家经济运转中的问题与矛盾,把握财政税收的实际问题,才能够确立正确的改革思路,通过变革财政税收体制来把握机遇与应对挑战,体现出财政税收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促进意义。财政税收制度在不断完善过程中,市场经济也在持续改革和调整,这就需要突破静态发展思路,着眼于动态化的优化调整,根据内外部经济环境优化发展措施,确定出符合经济建设要求和与时俱进的财政税收体制,体现财政税收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税收在财政工作当中居于重要地位,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只有切实抓好财政税收工作,才可能防范相关经济问题的发生,维护国家利益,带动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新时期推动財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优化财政支出体制。优化财政支出体制是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重要目的。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事业的进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财政税收工作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相关制度体系持续建立与完善,特别是完善了政府采购管理制度,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伴随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策略的提出,国家整体的财政管理水平日益提升,财政支出结构持续优化,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政府的职能,使得政府朝着服务型方向转变。不过,财政支出体制结构还需进行持续优化,也就是应该基于党和国家的财政方针,增加部分必要财政支出,用在教育、卫生、社保等关系民生发展的方面,减少不必要财政支出,确保整个支出体制的优化效果。

第二,改善预算体制。在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作用之下,财政支出体制获得调整改进的同时,预算体制也走向优化。完善预算体制,特别是构建专门的预设监督体制,能够强化财政监管效果,提升财政预算效率,防范预算不够规范与结果不精准等问题出现,让预算体制优化目标得以顺利达成。

第三,税制转型。除上面所提到的两方面内容之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还可以推动国家的税制转型。就目前而言,国家已构建新型流转税体系,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环境,这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国家财政收入上升。此外,在社会经济背景下国家构建分税制,在制度动态建设当中日益完善,并把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分配管理进行协调,大大提升中央宏观调控与财政方面的能力。除此以外,财政税收工作改革还改进了转移支付制,增强对地方财政的补助,尤其是通过对税收返还制度进行优化建设,解决了很多落后地区财政方面的问题。

二、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

财政税收体制是国家通过科学征收税款,把税务收入作为财政运作根基与部门运转资金的体制制度。从本质角度分析,财政税收体制就是取之于民又用之于民的过程。当前阶段,财政税收体制伴随社会发展实现了巨大变革,在改革建设过程中也获得了不少可喜成就,切实给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贡献了积极力量。

第一,完成税收体制内容变化。从国家提出要改革财政税收体制之后,就基于新时代建设要求,特别针对增值税以及所得税开展整改,有效提升了增值税在整个税收体制当中的地位,从很大程度上看,税收体制变化顺利完成了,发生了计划经济时代下的税制到市场经济环境下新税制的变化。不仅如此,国家还基于原有税收体制构建分税制,也就是把税务工作分离开来,由中央与地方财政共同管控,提高整个体制的规范性。

第二,实现财政支出优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带来了内容方面的变化,尤其是对财政支出制度进行了有效改革和创新。从采购角度分析,政府落实统一采购制度,增加对社会各层面建设的支出,确保采购与支出统一性。另外在改革行动当中还涉及到优化财政绩效管理制度,也就是科学评估政府采购与支出的一系列实践情况,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政府工作内容,确保政府财政管理有效性,最终在财政支出的全面优化之下,完善政府公共基础设施,在为人民服务方面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第三,改革了预算体制。国家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成果还体现在强化了预算监管方面,基于部门监管作用督促政府的每项采购与支出内容科学合理,避免不必要支出,并通过发挥预算体制的约束作用让资金为人民谋福祉,真正在国家建设当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财政税收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近些年来财政税收工作实施过程中获得的突出成绩的同时,还必须明确目前财政税收工作的实际问题,并对现实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归纳总结。

第一,缺少有效财政税收监管。由于财政税收工作当中欠缺必要的监督管理,偷税漏税等违法违规问题时有发生,侵害了国家利益,同时也不利于财政税收制度规范落实。

第二,财政税收结构不够完善。财政税收工作不仅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渠道,还在市场经济当中发挥着调节作用,因为财政税收结构不够完善,影响到实际的调节效果,无法确保财政税收目标的实现。

第三,财政税收预算机制有待优化。因为相关部门在财政税收预算机制建设中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在预算计划和落实等方面研究的不够细致,由此出现计划不合理、财政目标不明确,甚至资金挪用等问题影响到宏观调控的大局。

第四,专业人才建设存在不足。财政税收工作的开展需要有专业人才全程参与,由于相关工作人员素质素养达标率较低,没有及时提高认识和能力,从而影响到实际的工作效果。

第五,改革观念落后,责任分工不明。因为当前科学先进的财政税收工作改革理念还不完善,不能及时为进一步的行动优化提供优质的指导,同时,也因为有些方面的责任划分不明确,而制约财政税收制度的落实。

四、财政税收工作深化改革建议

(一)健全财政税收监管机制

为了助推财政税收工作深化改革,必须在监督管理机制方面进行优化建设,监督财政税收机制的落实情况,维护好国家的利益。一方面要积极构建完善科学的监督制度,并在制度的规范约束之下,推动税收监督的有序落实,防范和打击偷税漏税等违规违法行为。在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落实的具体情况,发现当前工作的薄弱环节,以便在制度条款的设计中做好科学安排。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当前现状和财政税收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和有待改进的工作内容,把制度作为行动指南,监督管理财政税收制度落实情况。另一方面为确保监督制度的顺利落实,应该安排专人负责进行监管,对各项财务信息进行严格把关,及时发现财政税收工作当中的漏洞,防止出现更大损失和不必要的隐患。针对其中存在的偷税漏税等违法违规行为,必须运用高压打击方法,以免国家利益受损。

(二)科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落实,要进一步在深化财政税收工作方面达成深化改革目标,就需要调整好财政支出结构,需要有关方面尽早完善转移支付体系,调整好财政支出结构,夯实财政税收改革基础。在完善转移支付体系方面,政府需要针对国家不同地区经济情况开展全方位考虑,确保转移支付的实施效果,维护转移支付资金来源稳定性,提升资金运用效率,为区域协调发展打下基础。在优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的过程中,政府还需要高度重视在三农问题上积极完善农业生产措施,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完善教育设施,同时注意在教育、科技、卫生等行业增加投入,保证结构规范完善。

(三)全面改革财政税收预算

预算机制建设与改革是不可忽视的工作重点。不过,目前的财政预算机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是有差距的,由此影响财政税收工作的开展效果。所以想要完善财政税收机制,实现深化改革发展的目标,就要构建专业化的财政预算管理体系,确保财政税收预算严谨科学,促进预算工作的有序执行。有关方面应该积极运用短期和中长期预算相结合的方法,有效增大机制应用范围,并在范围扩大过程中把社保预算、国有资产管理、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等内容归入到整个预算管理体系。具体来说,可以建立专门的预算审查与监督机构,负责对预算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在整个执行中,应该吸纳社会公众人物和民众,确保社会力量在预算监督中的全面参与,保证税收预算机制公开透明与科学合理,这样才能够切实发挥好预算的应有价值。

(四)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财政税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是人,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在整个过程当中的全面参与,运用科学专业的工作方法和技巧,处理好财政税收方面的各项业务,履行岗位职责。随着时代的发展,财政税收工作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对于专业人员的素质素养要求也在提高。特别是专业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工作岗位保持认真负责和敬业奉献的精神品质,并且注意增加财税业务方面的知识积累和技能锻炼。相关工作人员要提高自觉性,着眼于提高财政税收工作质量,进行自主学习和专业能力训练,将维护国家利益不受损害作为工作宗旨,积极促进财政税收制度和相关工作机制的落实。由于财政税收工作的开展涉及到大量的法律法规内容,于是要求专业人员熟悉各项法律法规,了解各项法律条款对于业务处理的规范和影响,确保国家财政税收工作有序开展。

(五)更新观念,调整责任分工

为了确保财政税收体质深化改革的效果,必须在思想理念层面进行全面改革。结合财政税收的具体工作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必须立足实际进行征收,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行投入,着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新阶段税务部门应该加大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确保税收制度公平与平衡。简言之,基于占用社会资源视角而言,占用资源多的人,缴纳的税款越多,占用越少,缴纳的税款越少,从而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推动力。在实际的改革活动当中,可以适当降低生活必需品的税收,增加享受类产品税收。而对于科技类、环保类的产品,可以降低税收,通过税收政策调整的方式引导人们调整产品的消费需求。另外,在财政税收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各个部门会有所涉及,对于部门分工协作的要求相对较高,这就需要在把握整体责任的基础之上进行责任细化,指出每个部门以及工作人员要承担的职责,以便在出现问题之后可以及时追溯责任。另外,细化责任分工的方式,还可以减少实际工作当中重叠、交叉等问题,在确保职责权限分明的情况下,提高实际工作效率。

五、结语

国家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推动民生建设,切实为改善民生提供良好的保障,就必须有稳定的财政税收作为经济支撑,当然,财政税收也是国家财政收入当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这一角度分析,财政税收工作质量关乎国家整体利益,也影响着国家的全面发展。目前财政税收工作处在一个深化改革的新阶段,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当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与矛盾,这就需要对财政税收工作当中的现实问题进行总结研究,积极完善改革措施,解决财政税收工作中的难题,防范偷税漏税等现象,维护国家利益。

参考文献:

[1] 张小巍.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政税收政策初探[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01):48-49.

[2] 杨冰.财政税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建议[J].现代经济信息,2018(05):34+36.

[3] 张永亮.对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8(8):261.

[4] 郭庆红.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商论,2019(03):203+208.

[5] 孙玉.财政税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建议[J].企业导报,2019(17):6-7.

[6] 李博.新時代税收制度改革对农村企业的影响及其发展进路研究[J].农业经济,2019(02):101-103.

(作者单位:濮阳市财政局 河南濮阳 457000)

(责编:玉山)

财政税收的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摘 要:税收是我国财政的主要来源,是关系各项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保证。在现代经济市场的体制下,企业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强烈的市场竞争,而且还要受到税收制度的制约。纳税人能否纳税和纳税的多少都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税收收入,尤其是作为主要纳税人的企业。我国的市场经济管理方式是“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相结合,也就是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相结合,所以,税收就成为了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本文将对企业财政与税收之间的关系做出讨论。

关键词:企业;财政;税收;关联关系

一、财政和税收的定义

1.什么是财政

说起财政,它有着很悠久的历史,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财政是经济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财政,顾名思义,也就是国家财政部门,它的作用主要是从地方或中央收集金钱或者物质来保证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的一种物质支持。财政作为经济领域一种必不可少的事物,能够满足国民的公共支出,进而使经济达到平稳运行,公平正义,资源配置达到优化,经济运行能力提高。

2.什么是税收

税收是保证我国公共事业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税收,是指国家用强制的手段在地方征收不直接偿还的实物或者金钱。税收是财政的一种形式。税收是政府事先规定好的,这保证了税收具有固定性的特征;税收强制性的特征又保证了税收具有无偿性。这三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构成了税收的三个特征。税收取之与民,用之于民。

二、财政税收的现状

1.财政税收政策不合理

目前来看,我国的税收政策还是有一定的缺陷的。虽然我国一直针对税收体系和政策在做调整,但是由于长期的税收制度不合理,税收政策很难实施,使得我国财政税收及其不合理。国家目前一直在针对财政税收做出调整,但即使有好的效果,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税收有时候确实会在经济上造成一定的负担,因为一般来说,只有27%和18%这两种税率,主要是这两种税率还是针对大型企业的,所以中小型企业负担起来就会有些吃力。我国财政税收的政策目前看来绝大部分是为强大的国有企业服务的,财政税收力度过大,使得只有生命力强,资金雄厚的才能承担的起这一挑战。在政策及其不合理下,企业的发展势必举步维艰。我们想要保证税收资金充足有活力,就要改财政税收的现状,这离不开对政策的大力改进。

2.财政税收政策不健全

税收收入是一个国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的经济命脉,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企业发展的方向。但是这种情况严重地影响到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少,再加上税收制度的限制和制约,这就严重影响了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天平明显偏向对中小企业不利,这样既不利于财政的收入,又使得中小企业发展举步维艰,更加不利于税收的征收,使得税收形式出现不利的形态。财政税收政策目前处于一个初级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国家没能完善其政策法规,使得在财政税收上出现很多漏洞,严重制约财政的征收。

3.财政税收管理体系不科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在其中的一个问题则是财政税收管理体系不科学,而这种不完善的管理体系严重阻碍了企业经济的发展。其次,政府税收管理部门在现代企业税收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相关部门在制定相应的税收制度时,面临着很大的阻碍,这也会给企业的正常运营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再者,财政税收管理体系的改进现在到了改革的深水区,体系方面很难再继续改进,使得管理体系停在原地,不能继续向前发展,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财政的征收力度。加强对财政税收管理体系进行科学管理规划,是我们当前需要做的一个重要项目。

三、企业财政与税收的关系

1.企业的财务管理与税收征收的目标基本一致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使企业在最小的投入下,获得最大的收益。而通过进行税收筹划,则可以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企业在纳税过程中,有多种纳税方案可供选择,不同的纳税方案会起到不同的效果,恰当的纳税方案可以有效维护企业利益。企业在税收筹划制定中,必须事先对企业的整体情况有一个全面地了解,然后尽可能选用适合自己的方案使企业能够在合法的情况下,避免缴纳不必要的税款,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通过开展税收筹划工作,可以使企业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完成纳税义务,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进而为推动国家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也可以为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提供良好的保障。所以,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与税收筹划目标存在高度的一致性。

2.企业的财务管理与税收的筹划的根本对象基本一致

为了确保企业能够灵活周转资金,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要对企业的各项业务进行事先规划,其中包括企业的产品生产、销售活动安排所涉及的各类资金支出与预算。纳税是企业必须完成的义务,这对企业的资金调用形成了一定的限制,而极大地增强了企业资金运用的灵活度,其次,对于企业来说,纳税是一种强制性的义务,会使企业面临一定的经济负担,背上重大的经济负担。再者,企业的财务管理力求在税收的投入上保持更小的力度,减少企业的税收支出,保证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而税收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企业的资金收入来划定的,在根本对象上,其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通过税收筹划,可以使企业合理避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经济负担。所以,企业的财务管理与税收的筹划的根本对象基本一致。

3.税收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税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处于不可缺少的地位。对税收的管理,是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企业在财务管理中,要求对税收做出一定的规划,保证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和企业营业亏损额。税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地位,同时说明了企业对税收的重视。在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正确认识税收征收和避税的不同。虽然税收在企业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税收和避税存在不同,其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能够减轻税负。但是税收筹划却不会影响到税收的正确合理发挥,不会影响税收在我们身边的形象和作用,而避税确是严重与国家规定相违背。我们必须承认,税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运行的必须有一定的约束。一旦税收的天平不明确,制度不完善,税收筹划很有可能转化为偷税漏税,违反国家的规定和要求。

四、政策对企业税收的影响

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会受到税收的严重影响。宏观经济应尽到其自身所应该履行的义务,着是企业对国家的所承担的责任,也是企业管理资金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规模扩张,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规模扩张必须在符合相关法律的条件下进行。通常情况下,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除了进行成本控制以外,还会为投资留有一部分资金。在不考虑企业资本结构、负债资金利息的情况下,税收政策的变化是制约企业财政的重要条件。首先,税收政策变化会对企业税收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增值税转型的试点,第二,政策变化会影响到消费税的调整,第三,税收政策的变化会影响到企业统一内外资金的税收。其次,消费税的变化会对企业的财政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消费税的增长,会使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加,这会对企业的整体税率情况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再者,利用好企业财政中优惠税率如果能好好的对企业进财政统计,这就要求企业能够对优惠税率进行充分利用,在不触犯相关税法的前提下,有效提高企业所获利润。国家政府为了促进本国企业发展,会经常推出一些税率优惠政策,但是每次政策的推行都是有一定依据的,这就要求企业在日常运营管理过程中,必须加强对税率的关注。通过降低税收,可以极大地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且,这也非常符合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国家政府通过对相关政策法规进行贯彻落实,降低对中小企业的税收额度,从而降低企业发展压力。通过这种方式,必定会使我国社会经济迎来一个新时代。

五、结语

纳税是现代企业必须履行的义务之一,这是对社会的负责,而税务处理是企业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企业财政必定会与政府税收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政府部门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可以对企业的财政工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恰当的税收政策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雪萍.政策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理论依据及其绩效评价[J].农机化研究,2011(12).

[2]周仁俊,杨战兵,李礼.管理层激励与企业经营业绩的相关性——国有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比较[J].会计研究,2010(12).

[3]余明桂,回雅甫,潘红波.政治联系、寻租与地方政府财政补贴有效性[J].经济研究,2010(03).

[4]韩冰.财政转移支付与预算软约束[J].现代管理科学,2013(07).

[5]肖念涛,谢赤.构建和完善中小企业财政支持政策体系[J].求索,2012(02).

财政税收的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摘要]在我国经济政策中财政税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提高我国经济水平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要加强对财政税收的管理,不断地建立和完善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财政税收管理的协调区域发展、实现宏观调控、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作用。文章从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取得的成就出发,分析了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创新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建议,目的在于不断完善我国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创新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1207

我国财政的主要来源是财政税收,同时也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财政收入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我国财税种类较多,给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传统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显然已经不适应现代经济的需求,因此必须对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进行创新,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税收事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1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概述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从1994年的分税制管理体制改革到现在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现阶段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坚持的是“分级管理,统一领导”的原则,也就是说,是由中央统一领导整个税收管理体系,并赋予地方下级一定的税收管理权力,体现的是税权集中、税法统一的特点,这样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有利于中央的统一领导,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变革,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也应该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需要进行创新,例如要建立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不断优化支出结构,政府要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方向转变,不断优化预算管理体制,建立起以增值税为主的流转税体系,促进我国社会公共事业的快速发展。

2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21财政税收监管体系不健全

健全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需要健全的监管体系来保证,然而随着我国社会机构深化改革的不断加大,对财政税收工作的管理、监督也逐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地方并没有加大对财政税收的监管力度,大幅度削减了财政税收监管队伍的力量,甚至减少了财政税收的监管费用等,这就直接降低了财政税收监管队伍的力量和工作的积极性,严重影响到了财政税收监管的水平。同时,有的地方的管理者并没有认识到财政税收监管工作的重要性,滥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强加干涉财政税收的监管工作,给财政税收监管部门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降低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严重影响到了财政税收监管部门的顺利工作。有的地方并没有设立专门的财政税收监管机构,而是简单地交给相关审计部门来进行监管,也就没有配备专门的监管人员和投入大量的监管经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财政税收监管的力度。

22缺乏健全的预算管理体制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现阶段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还并不够完善,因此也就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其中预算体制覆盖率较低是其中的主要问题,有的地方政府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预算管理体制,财政收支工作并没有覆盖到财政预算当中去,在预算体制的执行过程中也缺乏严格的监督管理,很多预算的考核和审核大多数都是走形式,这就直接降低了预算管理体制执行的效果,同时也会逐渐降低预算管理机制的公信力。

23缺乏完善的财税法律制度

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顺利运行要依靠完善的财税法律制度,但现阶段我国关于财税管理的规章较多,在实际的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中很多管理人员的自由权较大,直接导致财政税收管理人员工作时的随意性较大,严重影响到财政税收执行部门的权威性和公允性。同时,我国现有的财政税收法律体系还不够系统,这就造成财政税收的相关法律比较松散,加大了财政税收管理的工作难度。

3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创新的建议

31建立健全财政税收监督管理体系

健全的财政税收监督管理体系是提高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财政税收监督管理体系,一方面地方的管理者要认识到财政税收监督管理体系的重要性,要设立专门的财政税收监督管理部门,并配备专业的监督管理人员进行工作,这样才能提高对财政税收工作的监督水平;另一方面地方的管理者要严格遵守相关财政税收监管制度,不能滥用职权对财政税收监管工作进行过多的干涉,保证财政税收监管工作的独立性,这样才能够保证财政税收监管工作结果的客观性,提高监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2建立健全预算管理机制

首先,要建立起预算委员会,严格落實预算管理责任制,建立起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作用。

其次,选择预算编制方法时应该根据不同经营特点来选择出不同的编制方法,这样才能够达到预算项目之间的相互协调。企业在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方案之后,也要严格按照方案来执行,将预算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

最后,为了将预算管理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要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强化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度,提高管理层对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这样才能够保证内部员工严格地按照预算管理制度认真地完成预算管理工作,领导者要细化预算管理的执行操作流程,严格按照预算管理制度来进行工作。

33不断建立健全财政税收制度

要提高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科学性,要有健全的财政税收制度来进行指导,因此就要建立起比较系统的财政税收制度,这样既能够对财政税收工作进行细化,又可以从整体上掌控全局,这样就可以保障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同时,也应该科学合理地划分税收与支出管理的范围,对税负比例进行明确,提高对社会服务方面和公共设施方面的税收支出,这样有利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34提高财政税收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

财政税收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财政税收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是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因此提高财政税收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对财政税收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加强对财政税收管理人员的培训指导,不断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提升财政税收管理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其次,相关部门要聘请一些专业的财政税收管理人员进行授课,及时地更新财政税收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最后,财政税收管理人员要从实际的工作中总结经验,虚心地学习先进的财政税收管理理论,并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去,同时也要注重自身职业道德的培养,要在遵纪守法、恪守工作准则的原则下进行财政税收管理工作,这样才能够提高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水平。

4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在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方面这几年来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实际过程中难免会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我们要及时地发现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地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财政税收管理体制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建立一套完善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乔黎黎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创新对策探究[J].低碳世界,2014(13).

[2]李占试析完善当前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途径与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4(16).

财政税收的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摘要:时代的进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尤其是对于现代人逐渐形成了监督意识,进而让事业单位财政资金和财政税收使用情况更加透明化,那么,作为事业单位,如何对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进行全方面的科学评价,提升财政税收资金的效用,是当前事业单位必须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评价;财政税收

前言:事业单位和其他企业不同,它的运行需要财政支持才能得以实现,财政由主要依赖于税收。纳税人所缴纳的每一份税金都应该透明化、公开化,并让其充分的运用到国家建设项目当中,事业单位不仅要给纳税人提供政策服务,还应该深入研究运用科学方法加强财政资金的效用。鉴于此,应该对事业单位财政资金收支情况进行严格监管,加强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透明化及真实性,让事业单位每一项财政支出都应该公开化,维护纳税人的利益。另外,还应该不断的探究财政税收工作,优化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评价,让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和财政税收更加合理。

1 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

通常情况下,会以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发展时间进行阶段性的分类,第一阶段为事前绩效评价,第二阶段为事中绩效评价,第三阶段为事后绩效评价,第一阶段的绩效评价是在财政资金准备正式投入使用前,需要分析和评估项目是否具有实施价值,还需要估算项目中使用的资金具体额度及具体用到哪里,并做好仔细审核。事前绩效评估的实施是为了让财政资金避免投入到不符合要求的项目当中,将财政资金主要投入到优秀的投资项目上,所以,日常审核内容中包括事前绩效评价。第二阶段的绩效评价是评价已经立项的项目,和已经投入财政资金的项目,需对审核内容进行追踪,其中内容有项目开展程度、每个周期的项目总结、效益程度和预估效益的区别等。利用事中绩效评价能够对成本进行严格控制,让资金投入控制在预算之内,保证工作效能。第三阶段的绩效评价是对完成的项目进行验收及检查,其中有资金的效用及项目资金投入成果,对项目最终的效益和预期进行比较,检查工作效率等,以不同角度全方位的评价事业单位财政资金投入绩效。另外,第三阶段的绩效评价也是为了优化财政资金的效用,让有关部门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不足,总结问题,在下次项目中进行有效的调整,这样能够提升财政资金效益[1]。

2 目前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2.1 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缺乏完善性

从目前我国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现状来看,缺乏完整的体系。只有构建完善的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才能让财政资金使用率得到提升,提升财政效益。多个地区的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评价都是以专项资金使用为主,没有投入产出比、效益、成本比较和考核,这样的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是不完善的,如果使用该类体系去评价和审核财政资金效益,其结果是不准确的[2]。

2.2 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及审核法律环境恶劣

任何行动的执行下,都应该在规则要求下实施才能达到想要的结果,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也是一樣的,如今是法制社会,必须“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财政部门应该严格要求自身的言行举止,主动的加强财政资金法制建设,让财政资金使用符合法律规定,并更加透明。但是实际中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作用下,我国在构建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审核制度方面还不够成熟,还需加强有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在具体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由于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与现代经济建设要求财政资金进行评价的制度化及法制化背道而驰[3]。

2.3 监督管理不足,需推动专人专管

由于我国事业单位财政部门建设还不够完善,所以,不能实现专人专管的局面,监督管理环境也缺乏严肃性。很多地区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评价都是安排给指定的一个财政管理部门完成任务,导致绩效评价缺乏一致性的要求和方式。另外,由于没有设立专门的绩效评价部门及监管部门,导致监管管理缺乏严谨性,绩效评价及监督管理对象、范围的受限,让绩效评价结果不具有说服力,很大程度的给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利影响[4]。

2.4 与新政府会计制度不相符

对于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事业单位财政管理效率,利用健全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了解每个部门的实际情况及项目活动内容,让部门之间达到协调合作关系。2019年新政府会计制度推行后,要求事业财政财务有关工作必须与新政府会计制度要求相符合,然而,相关数据调查表明,有些地区的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与新政府制度要求背道而驰,两者是互相对立的关系,让事业单位财政财务工作流程不清晰,工作内容散乱,导致事业单位项目不能顺利执行,这给事业单位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5]。

3 事业单位财政税收问题分析

3.1 财政税收预算管理体系不健全

此次研究对事业单位财政税收预算进行了分析,主要从预算编制工作、编制策略、预算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分析发现预算管理体系缺乏健全性。首先,财政税收预算编制工作问题,由于在实施预算工作过程中,需财务部门、事业单位项目部门等多个部门参与,在编制预算方案过程中,必须对项目实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让每个部门达成协作关系,才能让预算编制符合规范性。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地区事业单位财政税收预算编制工作会分派给特定的部门,如财务部门,并不重视其他部门的参与性,这不具有合理性要求,不利于项目的顺利开展。其次,事业单位财政税收预算编制策略问题。预算编制工作具有严谨性的特点,在实际预算编制时,应该以项目具体状况,部门情况编制科学、合理的策略,如果财务部门只是根据自身经验,不重视具体状况编制策略,这样的方案是具有局限性的,也与实际不相符,这无疑会导致财务风险情况的发生。最后,事业单位财政税收预算方案执行的问题。虽然制定了预算方案,但是财务部门缺乏针对性的预算方案考核机制,更不具备完整的监管体系,这无疑不能对预算方案的可行性、执行严谨性方面进行严格的监管,不能第一时间分析方案的不恰当及问题,在执行预算方案时没有实施整体监管,让预算方案在执行期间出现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问题,无疑会助长事业单位财政税收风险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一些不法乱纪行为问题时有发生[6]。

3.2 财政税收监管体系缺乏完善性

由于事业单位财政税收内部监管及外部监管没有完善的体系,所以,导致事业单位财政税收监管体系不健全。只有具备科学的内外部两方面的监管机制,才能促进事业单位财政税收工作的稳定开展,这也是事业单位财政工作顺利执行的必要条件。然而,目前事业单位财务税收工作内部监管部门、第三方外部监管机构都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作为第三方外部监管机构,不能对事业单位财政实际状况进行明确,所以无法严格监管税收有关工作的具体实况。其次,事业单位没有建立相应的内部监管部门,导致内部监管体系不健全,进而不具备内部管控权,由于上述原因的形成,给事业单位财政税收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7]。

4 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与财政税收建议

4.1 构建完善的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

事业单位必须加强建设科学、合理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在对评价体系进行构建过程中,不能流于形式化,应该以财政资金投入项目的具体使用状况和实际情况,对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支出状况进行深入分析,细化和调整财政科目,让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与定量有效进行相结合。另外,在构建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时,应该将财政资金绩效评定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融入其中,并将上述两方面作为财政资金效益的重要评价标准。建设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时还应该从多个方面思考:首先,设立经济效益应该以财务管理角度入手。其次,事业单位财政资金投入必须从社会效益产出、社会效益产出程度方面进行充分考虑,评定及考核时应以社会就业效益、环境效益等方面为切入点。最后,必须要对事业单位财政资金投入后形成的社会服务质量优劣、效益多,还是少,效率如何进行充分考核。

4.2 设立有关部门法律法规

建设完善的法律制度,促进部门法律法规建设逐渐健全。必须加强部门法律法规的建设,需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司法解释进行深入探究,让法律法规符合实际要求,更体现其适用性特性,能够明确并规范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相关内容,评价对象,使用途径,工作过程等,让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具有法律效益,更具有制度性,这样才能达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目的,进而提升绩效评价体系的权威性[8]。

4.3 建设专门评定部门,创设规范的监督管理环境

监督管理环境建设不是一个部门就能够完成,需要多个层级,多个部门协作下才能构建良好的监督管理环境,因此,可以设立专门的绩效评价部门促进工作的有序开展,与多个部门建立协作实现权利制衡监督管理关系,将财政资金使用具体状况可以主动向社会大众公布,让广大群众进行监督,定期对财政资金使用途径进行透明化、公开化。可以构建反馈平台,利用网络信访、网络留言等形式收集广大群众的建议,要求专业人员一起参与到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工作中,让多方部门、多方人员的参与,构建良好的监督管理环境。

4.4 建立事业单位财政集中统一核算机制

为了能够对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评价问题进行调整,针对某市实施了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改革,并开展了事业单位财政集中统一核算机制,设立市会计核算中心,和各地区部门成立的隶属财务部门核算中心有着极大的差异性,该市提出了“三权分离”的管理方式,将资金分配权归为财政,资金使用权归为部门,资金监督权归为核算中心。核算中心公开用人,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及会计档案集中管理。在财政资金集中结算的前提下,对财政资金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全方面的绩效评价,不仅让事业单位财政资金收支行为合理化,也加强了会计信息质量,让财政资金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避免各种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对某市2008年-2012年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了统计,见表1。

4.5 事业单位财务稅收问题对策

事业单位在财务税收管理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首先,在税收标准落实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性,对自身岗位工作认识不到位,认知不正确,进而影响税收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事业单位没有对财政税收管理进行严格监督,造成财务税收工作开展较为盲目性。另外,财务管理部门缺乏综合管理能力,造成财政税收监管没有保障性。财务税收也需要每个部门进行互动沟通,就目前我国很多地区事业单位在开展财政税收工作过程中,因为职能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人员工作不能履行工作职责,财政税收管理职能不清晰等问题,就上述内容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建设完善的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度。通过建立完善的预算编制制度,能够加强财政税收工作效能。完整的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制度也是促进每个部门之间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让财政税务每个部门、工作环节做好衔接,实现信息共享,让财政税收工作有序进行。

第二,构建内部监督管理制度。为了让财政税收工作能够顺利推进,事业单位应该高度重视财政税收内部监督管理制度的建设工作。事业单位需设立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将监管职能安置在一个部门,建立基层工作人员信息反馈制度,引导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到财政税收工作的监督管理中。

第三,提高事业单位财政税务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事业单位财政税务工作人员,主要服务于财政税收和财务管理工作,想要保证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可以将每一项工作都能独立、准确的完成。还应该具有相应的综合素养,可以严格要求自己,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并具有原则性。作为事业单位,应该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开展综合性岗位技能培训和考核,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让工作人员正确的认识新法律法规对当前财政税收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促进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5 结束语

事业单位应该从根本上保证纳税人的根本利益,将纳税人所缴纳的每一项税金都用在社会建设中,让其最终回馈给广大群众,还应该加强广大群众的监督力度,让财政税收公开化、透明化,这样才能对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合理的绩效评价及考核,让财政资金及财政税收发挥最大效用。

参考文献

[1] 郑继成.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现状与对策[J].财会学习,2021(29):40-41.

[2] 龚雪.改革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与税收策略[J].纳税,2021,15(25):37-38.

[3] 余宏.论财政资金的绩效管理及评价——以公共卫生事业单位为例[J].投资与创业,2021,32(16):122-124.

[4] 马晓霞.非营利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与财政税收[J].大众投资指南,2021(12):71-72.

[5] 毛静波.事业单位财政资金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探讨[J].大众投资指南,2021(12):151-152.

[6] 赵晓飞.有关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与财政税收探析[J].经济管理文摘,2021(11):29-30.

[7] 段雪梅.非营利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与财政税收问题分析[J].财经界,2021(06):6-7.

[8] 张文.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与财政税收的相关性探究[J].商业文化,2020(31):110-111.

财政税收的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摘 要】财政税收体制监督管理的过程中,如果要确保各项管理模式能够紧密结合,并且确保监督机制能够符合财政税收管理的基本要求,全面提高财政税收监督管理水平,就要把国际经验和国内经验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完善的财政税收监督,为财政税收的创新型监督管理机制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财政税收;体制;监督

一、引言

财政税收优化管理与监督控制要互动在一起,形成有效的财政税收管理策略,为财政税收模式优化营造良好的条件。在财政税收监督管理的过程中,要对不规范行为进行约束,确保各种监督协调机制能够有效结合在一起。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财政监督信息化管理的要求,积极稳妥地实现财务模式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国外财政税收监督管理机制的经验与启示

1.国外财政税收监督管理的基本做法

国外财政税收监督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从内部职能部门的管理策略出发,推动财政税收的综合性管理,为财政税收职责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监督管理的基本做法需要和监督内部体系紧密联系,确保财政税收监督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创新,为财政税收的监督体系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从监督职责角度看,需要对各种监督模式进行系统性分析,按照财政税收的优化模式推进各项策略不断实现。如澳大利亚通过对内部各部门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进行行政管理模式创新,从多方面提高财政税收的监督效率。通过对财政税收的监督效率分析,保证各个监督管理模式能够融合在一起,形成完善的财政税收监督管理模式,为财政税收监督控制优化营造良好的氛围。财政税收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从监督专员、公共会计、财政监督模式等方面出发,确保各个财政监督管理机构能够符合创新管理的要求,推进创新模式建设,为创新指导和监督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体制监督机制管理的过程中要从企事业单位的实际运行情况出发,进行财政税收监督管理,确保监督创新与指导模式能够优化,实现财政税收的再监督,通过有效的监督模式优化,推动财政税收的综合性管理,为财政税收的创新型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

2.国外财政税收监督管理的经验模式

国外财政税收监督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立法程序,通过有效的财政税收监督机制优化,提高财政税收的监督管理水平,为财政税收的监督模式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监督管理机制优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财政监督模式创新,通过有效的监督管理完善立法程序,通过对财政监督的管理方法优化,实现经验模式创新,提高财政税收的财政监督法律规范化水平。财政税收监督权力要在综合管理的过程中进行创新优化,实现对财政税收的专项监督管理,提高财政税收的综合创新管理水平。财政税收管理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措施保证财政监督权力的有效平衡,保证财政税收在监督权力实施的过程中形成完善的程序,实现资源的合理配詈,确保财政税收资源配置能够符合综合性财政管理的要求。

三、财政税收监督管理体制的完善

1.将财政税收监督管理提高到立法层次

财政税收监督管理机制优化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从立法层次出发,推进财政税收的立法性管理,为财政税收的综合性模式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从当前的情况看,我国财政税收监督管理属于行为范畴,必须要从行为管理的总体战略出发,推进立法机制建设,为财政税收综合性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的立法管理必须要从内部监督色彩控制出发,确保财政税收资金预算能够符合资源配置管理的要求,推动财政税收的全面性控制管理,为财政税收的创新型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管理的过程中要从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个方面入手,实现财政税收的有效性监督,保证财政税收的预算管理与执行管理能够符合监督机制的要求,确保财政税收能够进行有效的管理创新。财政税收实施的过程中要加强政府的监督管理作用,通过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可以科学合理编制财政税收预算。通过对财政税收立法层次的分析,实现对财政税收的内部有效性监督管理,为财政税收监督模式创新营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立法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要从执行模式出发,对各种制约模式进行综合性分析,确保各种监督平衡机制能够全面实现,通过有效的财政税收控制管理确保各种模式能够得到优化,提高财政税收的优化监督管理水平。财政税收内部控制模式优化的过程中要把各种监督模式结合在一起,形成有效的财政事前、事中、事后管理机制,财政税收管理的过程中要从效率模式建设出发,确保各种监督效率能够顺利实现。财政税收事前监督管理的过程中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修正,通过有效的事后监督管理模式优化,确保各种监督主体和客体能够符合经济活动管理的要求。财政税收监督管理的过程中要从多层次控制管理思路出发,确保财政、税收、审计等工作能够符合财政税收控制管理的要求。

2.财政税收监督机制要明确各个主体职责

财政税收监督机制管理的过程中要对各个主体进行分析,保证各职能部门能够有效运行,推动财政税收监督管理模式创新,为财政税收的有效性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管理的过程中要对各种监督网络活动进行分析,保证各种职能得到有效管理,提高财政税收的综合性管理水平,为财政税收的优化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主体职责管理的过程中要对各种主体责任进行分析,提高财政税收的监督控制管理效率。财政税收监督管理机制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不同的预算模式出发,实现对财政税收的的管理模式优化,财政税收管理必须从财政管理的战略思路出发,实现对财政税收多方位管理,为财政税收综合管理问题得到解决创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预算监督管理必须从政府综合职责出发,推动财政税收创新型管理,为财政税收综合模式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总结

从当前的情况看,我国财政税收监督管理属于行为范畴,必须要从行为管理的总体战略出发,推进立法机制建设,为财政税收综合性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监督机制管理的过程中要对各个主体进行分析,保证各个职责能够有效运行,推动财政税收监督管理模式创新,为财政税收的有效性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曾晖.“营改增”对物流企业影响浅谈[J].科技创业月刊,2012(11).21-22

财政税收的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摘要】我国产能过剩自上世纪90年代即产生,二十多来受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及国内经济发展中各种的矛盾外化作用,产能过剩不断升级,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整个经济随时面临系统风险。我国政府在整治产能过剩问题过程中曾采用了多项措施,但是产能过剩仍旧是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突出矛盾。针对愈来愈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已经不能再以过激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予以解决,因为我国产能过剩涉及的范围、影响程度已经体现出系统性、全面性、严重性等特点。如何建立化解产能过剩的有效机制,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点,本文从战略的角度阐述从深层次解决产能过剩的对策,试图通过内外的合力作用破解我国目前存在的严重产能过剩问题,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产能过剩 产能利用率 一带一路 战略

一、产能过剩内涵揭示

提到产能过剩,有必要了解产生过剩的内在特点和外部表现。一般对产能过剩可理解为:在技术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专业的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劳动力、原材料等投入为前提的最大产出超出了市场需求的量,导致沉没成本产生,从而形成物质形态的投资处于“过剩”状态。通常国际上对产能过剩衡量是针对生产能力而非生产结果的衡量,一般采用的指标以专业性较强的产业所采用的指标,如工业制造业中“设备利用率”指标。如果设备闲置时间长,设备在统计期内的实际使用时间占计划用时的比率低,“设备利用率”就低,若此指标超过一定合理的水平,意味着产能过剩出现。设备利用率也理解为产能利用率。世界发达国家根据设备利用率变化对产能评价给出的参照数据是:

数字显示说明市场经济下的产能闲置是正常的,一定比率的设备闲置具有调节库存的功能,更有利于维持较高程度的竞争。因为设备利用率过高,表明是超负荷运转,产能严重不足。产能过剩衡量标准为只的是设备利用率低于79%。

二、我国现阶段产能过剩情况分析

(一)我国产能过剩情况概括

自上世纪的90年代至今,在全球经济失衡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我国成为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正是经历产能过剩形成并逐渐走向加剧的时期。上世纪的90年代我国的产能过剩主要是因新技术革命而形成的低端的制造业产能过剩。紧接着受全球IT、金融、房地产业大力发展的影响,我国的轻纺、重化和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迅速,同时快速增长的还有新兴战略性产业,后随着IT、房地产等泡沫的破灭,上述相关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再后来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及21世纪全球金融危机再一次加剧了我国相关行业的产能过剩。

(二)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产能过剩的表现特征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受国际金融危机及国内渐进式改革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所体现的产能过剩现象愈来愈严重,近年来部分工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重化行业供过于求矛盾比较突出。2012年和2013上述行业产能利用率的统计数据均在正常值以下,最高的也只有75%。特别是为应对2008年暴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我国中央政府为刺激经济投放的四万亿资金更加重了多个行业的重复建设及过度投资,在资金的充分供给下,各行业采取了粗放型发展模式,产能过剩愈加突出,动态地分析其特征如下:

1.由传统行业的产能过剩向新兴行业扩展。我国最初的产能过剩主要发生在重化工业行业中的个别行业,主要以能源、原材料行业为主,而且体现的是低水平的“无效产能过剩”,但是随着一次重于一次的产能过剩,产能过剩的行业涉及的面越来越广泛,不仅包括传统行业,还包括新兴的一些产业。据工信部的统计,截止2013年,以钢铁、电解铝、船舶等传统行业产能利用率均低于国际合理水平,另外新兴行业中的风电设备、光伏等多个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也十分突出,产能的利用率都在70%以下。数据说明我国的产能过剩已经从局部波及到绝大多数的行业。

2.由结构性的产能过剩向全面扩展。在对产能过剩行业分析中发现,部分行业的产能落后导致的有效产能低下。以钢铁行业为例,其生产的产品的附加值及技术含量低,满足不了社会对技术、质量高的产品需求,产生了低效甚至是无效产能,不足和过剩的产能并存,形成了产能过剩的结构性问题。随着科技进步及行业发展及结构调整,低水平产能过剩没得到明显缓解,高新技术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又暴露出来,产能过剩全面化升级。

3.由阶段性产能过剩向持续性发展。我国产能过剩问题虽然在不同行业表现特点不同,但通过对产能过剩的所有行业综合分析,不难发现产能过剩的阶段性特点。据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关于“产能过剩“课题所统计的资料发现,第二次和第三次大规模的产能过剩较比第一次而言,产需失衡的时间明显延长,某一行业的增长速度与社会对其的需求之间已经不只是偶尔在某个阶段不平衡,而是失衡的频率越来越高,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形成了持续性的产能过剩。

4.产能过剩的政府导向与市场机制作用界限越来越模糊。市场机制决定着行业的发展规模、速度,但是,在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下,市场机制是不灵敏的,各行业极有可能发展超速,最终导致供求的失衡。我国市场经济逐渐向纵深发展阶段,产能过剩更加严重,不能否认有部分市场主体逆市场规律发展的现象,但政府意图及政策导向下行业的盲目发展也是近年来过度产能过剩的原因。市场经济初期产能过剩形成的原因比较容易明确,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能过剩原因却难以准确辨析。

三、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及后果分析

(一)产能过剩形成的原因分析

从客观角度分析,我国的产能过剩是市场因素和非市场因素、国内和国外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国内市场因素导致产能过剩。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下,因企业急于加入最初的利润争夺,对进入市场缺乏战略性判断,盲目的从众思想使企业迷失方向,本能的根据市场需求增加设备开工存量,然而对市场没有深入的分析研究和预测,在宽松的市场准入条件下挤进市场,因技术与综合能力与市场需求差距较大,其结果是低品质的产能迅速增加,在短期内造成资源闲置和浪费。如大上的钢铁、电解铝等行业就充分证明这一点。

2.国内非市场因素导致产能过剩。非市场因素主要指的是体制因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渐进式的,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却没能同步,要么政策约束力弱,要么政策运用过度,使产能过剩更多的缘于体制改革的滞后。

第一,政策的约束力差破坏了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在我国,水利、土地、煤电气等资源的价格垄断性强,不仅垄断型企业享有价格方面的优惠,同时配套地获得了监管部门和环保部门的软约束;生产要素价格的失真也使市场价格导向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无法得到完善,政策性的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出来。

第二,政策运用过度制造了市场主体的不公平竞争。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推行市场经济以来,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没有间断,但政治体制改革步子较迟缓。政府的隐型行政垄断力量依然对市场主体产生较大的影响。各级政府出于政绩和税收扩张的考虑,为实现短期的经济增长和税收收入增加,盲目批项目、扩张投资,抢夺资源,造成全国各地普遍的产能过剩。

第三,政府在项目投资中的主导作用干扰了市场主体对于市场的分析判断,使他们从紧跟市场转向盯住政府,市场衡量标准扭曲,市场主体忽视了产品技术的创新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只追求外延扩张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其结果必然加剧产能过剩。

至于国际方面的因素在第一个问题中已经进行了分析,即国际金融危机也制约了输出渠道对过剩产能的消化。

(二)产能过剩的后果分析

一个国家一旦出现产能过剩则意味着经济失衡。长期的经济失衡将会对经济、政治等多方面产生不利影响。一方面,产能过剩是多数单个企业盲目投资扩张,追求短期利润的结果。众多市场主体在不计后果的开发资源,再以低质量、低技术并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追求产能增长,结果必然是资源的巨大浪费。第二方面,产能过剩亦引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因为产能增长一般要借助于银行的融资支持实现,产能过剩的损失也会转嫁于银行,使前期的银行贷款无法收回而引发金融危机。再一方面,产能过剩是设备的闲置、人员闲置,持续下去就是失业。失业增多易产生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破坏了整个社会的和谐。

除上述影响外,在开放的经济社会中,产能过剩国极易以降低产品价格方式取得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地位,从而引起不必要的国际争端。

四、产能过剩的调控战略

经济体出现的短期产能过剩一般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被经济体消化吸收,既使有政策的约束也不会产生后遗症,但长期的产能过剩则很难完全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根除,所以我国的长期产能过剩问题需要内外战略所产生的合力解决。

(一)对外战略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引导过剩产能对外转移。2013年9月,习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在国内外备受关注。“一带一路”作为我国国际区域合作发展战略,不仅可以应对美国TPP、TTIP对我国对外贸易所构成的威胁,也全方位构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籍此战略,可以以我国传统制造业的强大生产供给能力向印度、印尼、哈萨克斯坦等国家提供相应的制造业及相关产业所需要的资金、技术经验、产品等,轻松实现过剩产能的转移,同时还可以发挥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带动与引领作用。另外还可以与“一带一路”所涉及的非洲国家建立跨国的产业垂直分工合作体系,以我国设备和技术的比较优势提高我国技术、设备和高端耐用消费品在非洲国家的出口地位,通过国际战略合作化解我国的产能过剩。

(二)对内战略

一是实施市场化战略。首先建立我国生产要素市场的定价机制,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效用;其次按照市场优胜劣汰规律优化产能,形成产能落后,产品质量低下、产能消耗大的企业退市的畅通渠道。这需要靠政府制定相关的标准,维护市场公平的竞争环境,并通过有效的监管提高产能的有效性。在产能严重过剩时,也可以通过政府以行政方式强制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过剩产能的淘汰速度。二是实施降温战略。为过热的经济发展降温,政府要制定绿色GDP标准,保证在制度完善、结构平衡、管理科学基础上的经济增长。三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要以科技创新前提升质量,引领产业方向;以重组兼并、产业融合方式化解产能过剩;以加大科技投入支持具有战略性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四是实施有效的政绩考核战略。在全面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基础上重新确定对地方政府考核的指标体系,将节能、环保、安全等指标与地方经济增长联系起来考核政府政绩,消除并化解体制性的产能过剩。

参考文献

[1]苗长兴.化解产能过剩的途径和措施[J].《新金融评论》,2015年(1).

[2]李连济,王云.中国转型期的产能过剩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2012年(12).

[3]陈晓霞.金融危机背景下产能过剩动因、问题及治理对策[J].《经济管理》,2014年(9).

[4]范林凯,李晓萍,应珊珊.渐进式改革背景下产能过剩的现实基础与形成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1).

[5]袁捷敏.产能和产能利用率新测算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6).

上一篇:环保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劳动与社会保障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