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化旅游石油工业论文范文

2024-05-03

工业文化旅游石油工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油陶彩绘装饰图案是在油陶表面绘制带有地方特色的装饰纹样以及石油工业元素的图案。这些图案不仅可以丰富陶瓷彩绘装饰方面的研究,而且具有当代的审美意识。本文着重在装饰艺术手法、色彩、内容、构图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关键词:油陶 彩绘 装饰图案 构图

油陶彩绘装饰图案是在油陶表面绘制带有地方特色的装饰纹样以及石油工业元素的图案。这些图案不仅可以丰富陶瓷彩绘装饰方面的研究,而且具有当代的审美意识。油陶彩绘装饰图案在造型上突破传统,具有地域特色;在材料上注重材质、肌理的运用,具有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下面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油陶彩绘装饰图案进行论述:

一、装饰艺术手法

装饰艺术手法是技艺与审美的结合。谈到装饰艺术,就要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那时陶器的种类和样式繁多,在装饰艺术手法上也很独特,这种装饰艺术手法在当时受到历史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影响,表现出来的审美也是不同的。在新石器时期的黑陶艺术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时期,追本溯源油陶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当代,油陶的研发是对黑陶一个传承和延伸过程,在审美上有相同之处。例如一个图案的绘制要在高超的技艺之下完成,审美的高低决定了它的品位。要做出具有特色的艺术作品就得懂得艺术规律,学会装饰,要与时代相结合。在已发表过的论文中本人曾提到过这方面的装饰艺术手法问题,以下是对这种装饰艺术手法的几点补充:

1.错位法

打破原有的艺术思维模式,在油陶彩绘装饰图案的艺术手法上采用错位相加或错位相减的方法,来增加画面的艺术效果。例如,油陶笔筒的上下两边已经有了一定的装饰图案,但这些图案的样式单调又没变化,就可以采用错位法的方式来改变原有的样式,在原有的位置上,把所要描绘的图案向外移动,这种方法要在需要修饰的范围内才可以有所变化。错位装饰手法要结合具体器物而定,图案的变化有时是做减法,有时是需要做加法。

2.重叠法

油陶彩绘装饰图案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重叠法,即是通过相同元素或不同元素图形之间的相互重叠来表现画面的空间感和体积感。这种重叠的方法可以有以下两种:一为错叠,就是把两种图形之间相互错开一定的位置,使得各图形之间都显示一定的面积,从而产生前后关系或上下的关系。二为差叠,就是两种图形之间相叠时会形成一定的图形,这时可以把未重叠的图形部分舍弃掉,保留重叠部分,这种保留下来的图形就是所要的图形。

3.反衬法

油陶彩绘装饰图案中采用的反衬法是利用与主要图形相反的或是相异的次要图形来反面衬托主体图形之间的方法。这种反衬法在油陶彩绘装饰图案中采用的是颜色之间的对比,图形之间的正负差异等来进行表现。其中,这种反衬方法在颜色上运用的比较多。

4.图形转换的表现手法

图形转换的装饰手法在设计中运用的比较多,把原有图形进行转换或改变。在油陶彩绘装饰图案中可以结合艺术手法进行图形转换,例如在器物的表面有绘画形式语言的存在,也可以有设计元素的出现,这时在图案装饰手法上需要把二者之间关系协调一致,经过图形之间的转换,分成两种形式:一种是带有绘画语言的图形,另一种是带有装饰语言的图形,这种装饰手法既有变化又统一。

二、色彩

油陶彩绘装饰图案在色彩上所传达出来独特的语言,能够激发出人们对审美的追求,体现出丰富的情感。这些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彩绘图案带有很强的装饰意味。

油陶彩绘装饰图案采用的媒介材料有地方陶土制作的材料和丙烯及其他主要绘画材料。画法是一种平面的二维艺术,这种画法与其陶器的浮雕、镂刻相结合,能够在视觉上呈现出更加完美的效果。油陶彩绘装饰图案主要以黑色为底色,在这种底色之上绘制其他颜色。由于器型的不同,设计出来的彩绘图案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花瓶不同部位进行彩绘时,一种是在花瓶的上下两边可以留出地方进行彩绘装饰,另一种是在花瓶的中部进行绘制,两边进行雕刻或是不加任何修饰。当然,独特的造型是例外的,要依据器形而定。

在油陶彩绘装饰图案中,色彩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对比色在油陶彩绘装饰图案中用的比较普遍,如冷色调和暖色调的对比、补色之间的对比、色彩明度的对比和饱和度的对比等等。一个色彩和谐、装饰图案优美的油陶作品自然会受到人们的喜爱。另外,使用材料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油陶的关注程度。利用材质自身的颜色和黑白灰的关系,寻求更加贴近自然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彩绘效果,也能够满足人们在精神上的追求。在油陶彩绘装饰图案的制作中把地域特色和石油工业题材相结合,在这种统一的原则之中不断追求色彩的变化。

三、内容

油陶彩绘装饰图案在研究的内容上突出地方的特色,以湿地和石油工业题材为主要研究内容。

1.石油工业题材

现如今研究石油工业题材的绘画作品很多,但是在陶器上绘制带有石油工业题材内容的作品确很少看到。油陶彩绘装饰图案研究就是要研究大庆油陶自身的特点和彩绘相结来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品。在这个主题创作中,可以把生活中最为普通的机器和用品经过艺术加工,采用绘画的形式语言在陶器上绘制出来,再结合多种艺术装饰手法进行制作,能够把工业题材绘画很好的融入到油陶的装饰图案之中,这不仅能增强人们的审美意识,也能够弘扬民族精神,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2.湿地题材

大庆被称为百湖之城,这里的湿地众多。油陶作为地方具有代表性的产品,与湿地文化是分不开的。在油陶制作中可以融入与湿地的相关的动物、植物和湿地风景,如北方湿地里的水鸟、蒲棒、芦苇、荷花等,都可以作为主要创作的题材。这些植物可以组成很多优美的图案,既可以彩绘,又可以雕刻,极大的丰富了油陶彩绘的内容,又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四、构图

在构图中,依据陶器本身在造型上的变化,既可以在除雕刻部位的之外需要装饰的部分进行装饰,也可以借用已经雕刻的部位进行彩绘。例如一个陶器表面上下两边都有装饰,那么彩绘的部位就在中间这个空白处进行。我们可以把这个彩绘的空间用绘图纸做出同样的大小,然后在这张纸上进行绘制,这样就把三维立体空间转换为二维空间,可以解决在立体部位视线看不见的问题。在绘图纸上绘制好后再进行三维立面转换。在构图中如常用的三种形式;形与形之间的关系;形态的反复、解构和重构;点、线、面的分布;打破时间观念。下面主要从构图形式方面进行讨论和补充:

1.散点式构图

在现代的陶器中散点式构图形式比较多见,这种构图形式看似松散,实际上形体之间存在着连续和呼应的关系。图案的分布排列组合集中在一定的空间、方向和距离内,这种形式是带有偶然性的必然关系,给人一种饱满、充实、轻松随意之感。散点式构图不仅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且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在油陶彩绘装饰图案中,可以采用这种构图形式,将所要描绘的彩绘图案按一定方向分布在器物表面,形成一种独特的空间效果。

2.“S”形构图

“S”形构图是常用的构图形式,这种构图形式在平面和立体的构图中都是多见的形式。“S”形构图所表现的画面主体是随着曲线“S”形进行布置画面的,这种构图不仅可以表现出画面的优美感,而且可以使画面具有较强的动感。例如表现大自然中山脉的起伏变化,表现动植物的形态变化。在油陶彩绘装饰图案中运用这种构图可以增加画面优美感和节奏感,适用于油田工业题材和湿地题材方面的创作。

3.对称式构图

油陶彩绘装饰图案的对称式构图能够体现出较强的稳定性,图案之间的相互对称和呼应具有平衡画面的特点。这里谈到的对称式构图是一种相对性的对称式构图形式,是在规则的图案之间要有所变化,例如在油陶表面装饰的六菱形图案中,可以采用纹样交替变化和调整图案不同方向的变化。另外,也可以在色彩运用上寻求变化,例如圆点图案的颜色要有色彩上的差异,这样避免了整体画面呆板性,又在统一中寻求了变化。

4.分段式构图

分段式构图在中国画中比较常见,这种构图形式与陶瓷彩绘有着密切的联系。分段式构图是把画面分为三个部分,即上段、中段、下段。这种构图形式与观者之间的视线是平行的,近景的主体占有的空间比较大,可以表现较强的空间感,有远近之分。在油陶彩绘装饰图案中采用这种分段式构图有利于描绘主体,又能体现空间感和前后关系。

5.不规则构图

在油陶彩绘装饰图案中,不规则形的构图是依据油陶装饰效果而定的,这种构图带有不确定的性质,如果油陶表面布置不合理,就会破坏油陶原有的效果。这种不规则构图本身存在着较强的随机因素和不确定性的偶然因素。运用好这种构图方式则会产生出奇特画面效果。

总之,油陶彩绘装饰图案是以研究大庆地区的石油文化特色为主,具有较高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和创新,研究和挖掘实用新型的产品,服务于地方,服务于油田。

参考文献:

[1]许嘉.包装设计中色彩的应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2]陈莹.浅析现代家居中墙体彩绘的装饰美[D].安徽大学,2011.

[3]刘娜娜,滕悦,李慧.油陶彩绘装饰图案的构图与审美理念[J].艺术研究,2013(12).

作者单位:大庆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工业文化旅游石油工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石油企业职业健康管理存在的不足,提出要把HSE培训教育作为一项首要工作来抓,持续加强员工的安全与环保意识,不断完善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和保障机制,有效保障员工职业健康。同时要加强管理者的培训和岗位工人的培训。除此之外,企业管理者还可以利用每周例会、每月例会等方式,与员工交流安全操作、风险分析、紧急情况处理等方面的经验,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质量。通过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和实践培训,切实提高其安全意识和风险预防的能力。

[关键词]石油企业;职业健康;HSE管理体系

1前言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类对自己的生存及工作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生产安全和保护环境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石油不僅是世界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目前世界上非常重要的能源产业,它不但与国家的战略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而且涉及一系列基础产业,包括农业、航运、军事、工业和民用等。国际石油行业建立了一套能有效降低安全风险的管理体系,也就是常说的HSE管理体系(健康与安全、安全与环境环境管理体系)。现在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应该在石油工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珍惜生命,注重健康,环保已成为石油工业的重要指标。

本文通过分析石油企业职业健康管理存在的不足,看到HSE 管理系统在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探索有效预防事故发生,保护员工生命,提高企业经济、社会效益的对策措施。

2石油企业工作的特点

石油行业的工作是一个高危、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行业,它有它的优势但同时也有很多劣势。石油是一种特殊的非金属矿产资源,随着开采量的增加,资源存量逐渐减少,也就需要不断对新领域进行开拓、勘探,自然条件也随之较以前更加恶劣、困难,勘探工艺需求更高;为了增加产量也会增加职工的劳动强度,机械的利用率也会随之而增强,从而很多机械设备就会出现老化,安全指数就会下降。石油行业是一个高危行业,职工工作到一定时间就会转岗或者改行,随之而来就会导致职工队伍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此外,大多数的基层工作都在野外,人烟稀少的区域进行,一旦施工过程控制和防护措施不到位就容易出现井喷、泄漏等事故,从而影响生产进度,甚至造成更加重大的安全事故,造成生命财产损失,危害工人安全。其次是对于健康、安全、环境的意识来看新进员工比老员工弱,这样就拉低了整个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导致安全隐患增多。

3石油企业职业健康管理存在的不足

员工职业健康与企业声誉、社会福利和企业发展密切相关。但是当前国内的石油公司很少对员工采取统一的管理标准,一般管理层和一线施工人员分开管理,没有遵循“安全第一”的管理原则。每年例行体检有流于形式的趋势,检查内容局限于常规检查,如血压、身高、视力等,不根据工人的职业危害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根据石油企业的工作特点,应当对一线员工进行放射源、有害气体、化学剂等方面的检查,有时还需要做胸部X光检查,但在实际的检查过程中却很少涉及。

而职工本人由于个人文化原因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病因自然生成的病还是慢性职业病,员工本身忽略自身健康。另外健康管理组织机构不完善,管理混乱,有的石油企业员工职业健康体检和健康档案都由一个部门管理,并且在〖JP+2〗员工教育培训、一线实操等方面常出现无专人负责的情况。HSE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关系不密切,主要是其他部门并没有给予HSE工作足够的重视,劳动分工和职责不明确,HSE管理和其他部门的工作并没有互相渗透,使得HSE管理体系的建立存在先天的缺陷。因此,国内一些石油公司不重视员工的健康,员工工作环境条件差,打击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降低了员工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4建议

41优化HSE管理体系,进一步凸显职业健康重要性

HSE管理系统即:H为Health健康,S为Safe安全,E为Environment环境管理系统。HSE管理体系的应用使得石油企业的员工健康管理从传统的事后处理转变为事前预防、突出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管理模式。为了实现管理现代化,石油行业必须遵循上述的这些管理原则,当前HES管理系统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以及I14000环境管理体系几乎同样重要。

HSE管理体系明确了组织责任,组织全体员工必须履行对公司的责任,应实行HSE管理体系,在各个层面和操作体系进行有效的落实。系统化推进HSE管理体系的实行和完善,确保HSE管理体系在石油企业职业健康日常管理中的有效性,解决当前操作系统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实现闭环管理。此外,需要将HSE管理体系的文件与实践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对HSE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避免管理的形式化和教条化,使系统的运行与企业的实际情况更符合,为系统提供一个安全、稳定、健康的环境,持续改进的实施和管理上的一些不足,以确保通过检查和评价,确保公司的HSE管理绩效可以继续地提升。

42強化直线管理意识,进一步突出领导层安全责任

职业健康管理需要得到领导高度重视与支持,应当要求各级党政一把手和安全、环保领导亲自抓,要把HSE管理系统体系当作头等大事抓,为系统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管理运行环境,并明确各单位在企业、各部门及岗位的管理职责。石油公司分为各级工厂、商业区、井区、团队和个人。部门经理和责任人都需要承担一定的管理HSE系统的责任,形成领导的直接监督,全员参与,责任逐级落实的管理模式。

43注重员工健康,进一步提升企业队伍形象

据调查显示,目前员工的健康管理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部分企业为员工提供了如健康体检、健康运动场所等健康服务。但是企业对员工的健康管理基本上是无计划的。因此,多数员工只是知道自己身体有某项指标超标了,但为什么超标以及超标后该采取何种措施几乎没有人知道。

44加强HSE培训教育,树立HSE管理体系心理念

统计结果显示,大多数事故都是由于工作人员违规操作引起的。因此,石油企业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及时树立起以人为本、持续改进、事前预防、过程控制的新理念,有效实施HSE管理体系。所以油田应把HSE培训和教育作为重中之重。不断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改变他们传统的“事后处理”意识,在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有效采取各项安全措施。使“安全第一”的理论植根于员工意识中,并体现在实际行动中。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岗位人员的培训。除了正式培训外,管理人员还可以使用课程、每周例会、每月例会等方式来分享日常工作、安全日常检查、潜在风险分析、事件处理经验和学习方法改进。通过对员工的思想和业务培训,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技术水平、风险评估能力、预防事故能力,将HSE管理体系的作用和功能进一步扩展,使每个员工接受HSE相关的教育和培训。

参考文献:

[1]李红钰,王泽平HSE 管理体系推行中的“两张皮”现象分析与解决[J].安全、健康和环境,2006(8):6-7

[2]陆玉HSE 管理体系在西南石油的应用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1

[3]陈伟生HSE管理体系在油田企业实施现状中的分析[J].安全,2010(10):29-30

[4]吴雨徍HSE 管理系统在我国石油企业的应用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15

[5]王刚中石化股份天津分公司HSE管理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整合的实践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

[基金项目]四川石油天然气发展研究中心2015年度课题资助项目(项目编号:川油汽科SKB15-08)。

[作者简介]李红英(1972—),女,四川洪雅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健康管理。

工业文化旅游石油工业论文范文第3篇

2、国际油价波动的历程、影响和走势

3、石油企业构建标准化管理体系浅析

4、土著居民与油气行业的责任

5、在荒漠中筑起绿色的城

6、油田井下作业技术现状及发展探究

7、利用初中化学教材 积极开展环保教育

8、石油化工中加氢精制技术的应用

9、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0、谈弱势资源形势下新专业图书的选题开发

11、浅谈海洋石油平台污水的处理技术

12、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与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

13、油品储运过程中油气挥发问题的研究

14、环境责任的可持续性投资决策分析

15、低碳经济是保障石油生态安全的现实选择

16、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减排效应影响研究

17、海洋石油开发法律体系完善刍议

18、石油生物脱硫技术的工业化

19、化工工艺与石油炼制的探讨

20、培育中国石油文化提升国际竞争力

21、浅谈海上导管架拆除工程

22、浅析西部石油工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与应对措施

23、利用化学课渗透环保知识的策略

24、浅析钻井平台油污损害赔偿立法的完善

25、对完善成品油定价机制推进石油价格市场化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26、石油机械热处理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浅析

27、X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28、水平井钻井技术在石油开发中的应用

29、全国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等

30、石油院校公共必修课《石油工业概论》的教学现状及对策

31、“走出去”与世界共赢

32、中央文献出版社等提供872种可供书目

33、巴州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4、浅谈生物化工的发展现状及应用

35、山东省东营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估

36、我国石油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7、水中石油类物质检测空白值高的影响因素

38、国际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39、节约矿产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40、针对采油工艺新技术以及应用的分析

41、浅谈石油管道施工成本控制方向

42、油田化学品技术的创新

43、克拉玛依市建立区域生态环保大数据中心问题研究

44、论质量管理是企业的生命

45、玉门工业遗产整体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46、海洋石油污染应急制度的完善

47、高新技术在采油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48、石油工业环境保护的法制现状及改进措施

49、浅析稠油热采注汽锅炉节能减排措施

工业文化旅游石油工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数字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的必然趋势,国内外许多企业都不同程度的实行了数字化管理。近年来,石油行业的 “数字油田”快速发展,对员工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使培训机构和从业者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以采油企业培训领域为探讨对象,在分析目前员工培训面临形势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完善员工培训的方式和策略。

关键词:员工培训;策略

一、员工素质成为制约采油企业数字化管理水平的主要因素

随着数字化管理在采油行业广泛应用,不仅仅实现了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和信息的自动采集、整理和应用,更重要的是相关的业务整合与流程再造,将现代信息技术、自动控制和人机工程等技术融入采油生产中,使得这些企业在传统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模式等方面都进行了一些变革。加之采油作业的数字化管理是一项全新的业务,涉及工艺设备、自动控制、电器仪表、数据通讯和计算机软件等多个领域、多个专业,综合性强、技术要求高,这就为采油企业员工的技能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外,采油行业属于高危行业,机械伤害、电器伤害、油气中毒、火灾爆炸、高压刺漏等风险始终伴存在于生产工作和生产环境当中,严细认真的维护好、准确无误的使用好数字化的设备设施,才能有效地削减安全风险。总之,管好高技术的 “数字油田”,就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采油员工队伍。

二、数字化管理环境下员工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适应数字化管理需要,采油企业培训机构和广大培训工作者为员工队伍的技能素质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做了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保证了数字化采油环境下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安全运行,但是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也存在着一定问题,制约着数字化管理的高效运转。

1.员工应用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不高

采油企业中有许多年龄偏大的员工接触现代办公设施、网络较晚,加之对事物的接受能力有限,致使对数字化操作平台的掌握和应用不是得心应手。

2. 师资队伍业务急需快速转型

传统采油管理模式的长期应用,现有的专兼职培训教师习惯于成熟培训方式方法和培训手段,对传统采油模式下的培训工作可以说是相当娴熟。但由于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应用,大量先进的数字化采油设备、设施的投运,他们对数字化环境下的培训工作就显得力不从心,这也制约了培训工作的有效进行。

3. 教材的选用和工作实际不相匹配

大量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好多单位都以都以设备厂家的说明书、维护保养手册、操作规程作为培训基础培训教材,基本满足了正常情况下的操作应用。但是由于实际运行情况多变,好多实际问题无法解决,尤其是复杂的故障排除、风险的识别、设备设施准确操作等都与生产实际不相匹配。

4. 培训基础设施有待加强

大多数基层单位的传统管理模式下的培训基础设施都相对完备,但由于受领导观念、资金、场地等条件影响,数字化管理环境下的培训基础设施还远远跟不上数字化管理培训工作的需求。

三、数字化管理环境下员工培训的对策及措施

企业员工培训是现代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和先决条件,特别是在全力打造 “数字油田”,塑造采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新形势下,更是要求通过高效的员工培训工作,打造高、精、尖的员工队伍,以适应“数字油田”的迫切要求。

1. 进一步完善三级培训体系适应数字化管理环境的要求,进一步完善采油企业的厂、作业区、井站三级培训体系,使他们分工合作、各司其责、相互协作。厂级培训机构主要担负数字化管理环境下作业区、井站生产骨干的轮训和培训工作; 作业区主要帮促、督导井站开展日常的数字化应用的培训工作; 井站主要抓好员工的日常演练和在技术骨干帮促下的标准操作。

2. 全力完善培训基础建设通过对传统设备、设施的添置、更换、升级、联网等措施的数字化改造,它在新形势下承载数字化培训的主阵地功能。

3. 构建网络培训平台根据数字化培训需求,开发远程网络培训平台,扩充网络培训功能,将服务延伸到每个岗位,解决一线员工的工学矛盾。同时组织专业人员以基本操作、基本技能为基本内容,编写制作网络培训课件,作为网络培训的主教材。

4. 调整充实专兼职教师队伍通过选聘、交流、培养等方式方法,进一步充实加强能胜任数字换环境下采油工技能培训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5. 开展特色培训按照流程要熟悉、故障会排除、设备会维护、风险能识别的培训目标。各企业根据自身提点,可采取流动式、订单式、分餐式等方式,量身定做符合员工需求的特色培训,以切实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

6. 建立和完善培训的效果评价体系数字化培训对采油企业来说是一项新的业务,培训体系如何、效果是否明显都需要从学员的反映、学习成效、行为改变、管理绩效方面适时的进行评价分析,从而对培训工作的效果加以评价。

四、结论

采油企业数字化管理是一个新的管理模式,培训工作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对员工的技能需求有清晰的认识,进而建立数字化管理的培训体系,完善数字化培训机制,形成良好的培训环境,对采油企业数字化管理的不断发展完善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冉新权,朱天寿 . 《油气田数字化管理》. 石油工业出版社

工业文化旅游石油工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官办”行业协会商会和政会不分的财产性根源在于理念上和制度上不接受、不承认法人对国有出资人出资享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而不承认法人独立财产权是出于国有资产流失的担心。其他非官办社会组织也存在出资人或捐赠人过度控制、滥用社会组织非营利地位进行政策套利的问题。通过完善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治理机制,建立健全目的导向的法人财产权制度,有效保障出资人的治理权利,确保出资人(包括国有出资人)出资到法人的资产用于出资人期望的目的,实现出资人目的最大化,可以有效隔阻出资人或捐赠人过度干预或控制,维护社会组织的独立性,从根本上解决“官办”行业协会商会政会不分,实现转型,防止滥用政策套利。

[关键词]政会不分;法人财产权;国有资产流失;政会脱钩

[DOI]10.13939/j.cnki.zgsc.2018.12.006

1 引 言

最具有典型意义的“官办”行业协会,应该就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管的“十大行业协会商会”。所谓“十大行业协会商会”,是指在2001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将原经贸委所属内贸局、冶金局、建材局、纺织局、轻工局、机械局、石化局、有色局、煤炭局9个国家局改制成的十大行业协会,即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煤炭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这十大协会商会在2003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成立后划归国资委。2004年8月国资委颁布了《行业协会工作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工作办法》”),明确了国资委对这些协会的具体管理办法。国资委将其直接联系的行业协会称为“直管协会”,而将委托直管协会联系的其他行业协会、学会和基金会则称为“代管协会”。

十大行业协会商会虽然是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登记注册,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但扭曲的财产关系导致其与主管部门之间政会不分。本文认为,导致政会不分有其深刻的财产性根源,即在理念上和法律上拒不承认社会组织对出资到行业协会商会的财产享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不承认社会组织的独立法人财产权是因为存在担心国有资产流失的心结,其本质是担心投入到社会组织的财产被用于不当的目的。因此,解决的出路在于建立健全目的导向的社会组织法人财产权制度,即明确并严格社会组织理事、监事、管理人员的忠实义务、勤勉义务、坚守义务及责任,保障出资人或捐赠人的知情权、监督权,确保出资人或捐赠人出资目的或捐赠目的最大化,一如营利企业法人股东价值的最大化。

2015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脱钩方案”)将十大行业协会列入脱钩的范围。《脱钩方案》还要求行业协会商会与政府做到“资产财务分离,规范财产关系”,同时还要做到既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行业协会商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我们认为,如果不从根本上矫正政会之间的扭曲财产关系,承认和保护社会组织对出资人或捐赠人出资财产或捐赠财产独立法人财产权,根本就不可能找到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又确保行业协会商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的解决方案。因为按照目前十大行业协会占有和使用国有资产的状况以及对政府财政拨付的依赖,如果要进行资产、财务分离,十大行业协会商会根本就无法实现财务、财产上独立,也无法维持正常运转。资产流失本质上是资产被用于不当目的,不仅“官办”行业协会商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其他非官办的行业商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普遍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对于“官办”行业协会商会而言,解决的出路就在于确认国有出资人对十大行业协会商会出资所形成的资产享有独立法人财产权,建立健全行业协会商会理事、监事及管理人员的忠实义务、勤勉注意义务及坚守义务及责任,确保行业协会商会财产不会被浪费或滥用,实现出资人或捐赠人的目的最大化。

厘清“国有资产流失”本质,承认并尊重社会组织的独立法人财产权,建立健全目的导向的社会法人财产权制度意义不仅限于官办协会政会分离的问题,其更大的意义还在于促进所有社会组织的治理转型,即通过完善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治理机制而不是保留出资人或捐赠人对出资或捐赠财产的支配权来提升社会组织治理水平和更好地实现其公益目的。就社会组织内部治理机制而言,如营利性企业一样,出资人或捐赠人对社会组织进行出资或捐赠后,其让渡了该财产的财产权利或经济权利(Property Rights or Economic Rights),但获得了治理权利(Governance Rights),这些权利包括:发起设立社会组织、制定或参与制定社会组织章程等治理规则、参与社会组织治理(选举或被选举为社会组织的理事、监事)、对社会组织管理人进行监督,或对违反忠实义务、勤勉注意义务及坚守义务的理事、监事或管理人员提起诉讼等。对于社会组织而言,建立健全目的导向的法人财产权制度就意味着,社会组织出资人或捐赠人、社会组织理事、监事、管理人员都必须对社会组织尽到忠实义务、勤勉注意义务和坚守义务,不得有任何滥用社会地位牟取私利或浪费社会组织财产的行为。就社会组织外部治理机制而言,就是要深化社会组织注册制改革,促进社会组织之间有效竞争。社会组织的竞争力就在于其实现出资人或捐赠人的目的最大化的能力,该竞争力决定了社会组织能否吸收实现其目的的新的出资或捐赠。这就意味着社会组织还必须有优胜劣汰的退出机制,那些低效、不够诚信的社会组织一旦退出后,其财产将按照“近似原则”移交给那些能够最大化实现社会组织、出资人或捐赠人目的社会组织,该财产所肩负的使命或目的得以延续,不会因为社会组织的退出而中斷,受益人福利也不会因此而受损。

2 政会不分的根源在于政会间扭曲的财产关系

政会间扭曲的财产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协会商会大量占有和使用国有资产

根据我们在调研中得到汇总354家国家级行业协会商会(十大行业协会商会加上其代管的协会商会)占有的国有资产数据,截至2013年年末,这些行业协会商会共占有国有资产1400833.9万元,其中流动资产849030.4万元,固定资产350021.5万元。笔者接受某政府机构委托,从事相关课题研究,对十大行业协会商会进行了实地调研,论文中数据均来自与调研采集到的数据。

2.2 协会商会财务严重依赖财政拨款或资助

以某行业联合会为例,公共预算拨款、代发工资收入就占了该协会收入的48%,会费和社会服务收入只占收入的32%,协会收入来源严重依赖政府财政拨款(详细见下表)。财务上的严重依赖导致十大行业协会商会不愿脱钩、难以脱钩。

2.3 将政府投入到行业协会的资产及政府财政拨款所形成的资产都视为国有资产,并纳入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管理

国家相关机关一直就把投入到十大行业协会商会的国有资产以及对这些行业协会商会等财政拨款所形成的资产全部视為国有资产,并纳入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管理。

2.4 政府对行业以“摊派”形式课以大量政策性任务

一是安置政府机构改革分流的干部和代管从撤销的中央部委剥离出来的事业单位。十大行业协会商会成立,政府将原部委局干部,原属各部局之事业单位,人员、资产等也一并划归各协会,行业协会商会承担安置这些人员、代管这些事业单位和国有资产的职能。二是充当政府与市场主导(商办)协会(十大行业协会各自管理若干行业协会商会)沟通的桥梁,协助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和宏观调控部门制定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三是代管行业主管部门管理的行业协会商会。

政府在获取行业协会提供的服务时,并未支付或者不足额支付服务费用,实质上是政府向行业协会商会进行“摊派”。如政府部门集合各行业协会,获取数据与专家支持来制定政策时,并未制定相关收费制度(按次或者按信息量计费的机制),或一些政府委托行业协会承担的课题,并未足额支付课题费,费用不足部分需要协会自行负担,而在分流人员安置费用上,政府财政拨付款项也不充分,如中国轻工业联合会2013年安置分流人员经费来看,实际支出为700万元,而财政拨款却只有150万元,缺口高达550万元。此外,十大行业协会商会代管二级行业协会商会也存在无偿占用其资产情况,以中纺联为例,在其总共占有的办公用房6992平方米中,其代管的协会就占用了6064平方米,按照市场租金计算,年租金为200万元人民币。

综上所述,政会间财产关系是扭曲的。一方面,政府对协会所有投入所形成资产都仍然被视为国有资产,仍按国有资产进行管理,而不是政府对行业协会的出资,行业协会商会对这些资产不享有法人财产权,行业协会商会似乎无偿占有使用了国有资产;另一方面,政府又在以“摊派”或近似“摊派”方式要求行业协会承担各种政策职能或政策性任务,无偿获得行业协会提供的服务或信息。扭曲财产关系导致行业协会商会无法在财务上实现独立,对占有使用的资产不享有独立法人财产权,政府也可以随意向行业协会商会进行“摊派”,而行业协会商会也可以无偿占有和使用国有资产。

3 政会财产关系扭曲的根源在于社会组织法人财产权得不到承认和尊重

3.1 导致这些财产关系扭曲的根源是政府拒不承认和尊重社会组织法人独立法人财产权

导致政会财产关系扭曲的根源就在于政府仍错误地将“谁投资,谁拥有”等适用于国有企业的产权界定的原则适用于行业协会商会。

第一,“谁投资、谁拥有”实际上是拒绝承认企业法人对国有出资人投入的企业的出资所形成资产享有独立法人财产权,即所有权,出资所形成资产仍然被视为是国有资产。1993年,原隶属于财政部国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颁布的《国有资产产权界定和产权纠纷处理暂行办法》(国资法规发〔1993〕68号)对国有资产作出如下定义:“国有资产,系指国家依法取得和认定的,或者国家以各种形成对企业投资和投资收益、国家向行政事业单位拨款等形成的资产”,第四条还规定,“产权界定应遵循‘谁投资、谁拥有产权‘的原则进行’”。该规定使用了极其含糊的没有任何上位法依据的“产权”概念,在国有资产管理的语境中,“产权”可理解为公司法上的股权,民法上的债权或其他财产性的权益,外延极其宽泛。从该规定正文来看,无论以何种形式投入,如贷款、信用担保或作为出资,只要是国有出资人投入的,其所形成的资产都一律界定为国有产权,即属于国有资产。

第二,1993年颁布生效的《公司法》也将国有出资人投入到公司的出资所形成资产视为国有资产,拒绝承认公司法人对这些出资所形成享有独立法人财产权,即所有权。《公司法》第四条第2款规定:“公司享有由股东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同时第34条还规定“股东在公司登记后,不得抽回出资”,但该法第三款又规定“公司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这实质上是否定了公司法人对国有出资人投入公司的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否定公司独立法人地位。2005年《公司法》修订删除了上述第四条第三款,明确承认并肯定了公司对国有出资人投入公司的资产享有法人财产权,承认公司法人对所有股东出资形成的财产享有的所有权,国有出资人不再对投入到公司的资产享有所有权。目前,虽然国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已被撤销了,但《国有资产产权产权界定和产权纠纷处理暂行办法》仍然有效。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规定:“按照财政部门、机关事务主管部门统一部署和有关规定,各业务主管单位对其主管的行业协会商会财务资产状况进行全面摸底和清查登记,厘清财产归属。财政部门会同机关事务主管部门按照所有权、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制定行业协会商会使用国有资产(包括无形资产)管理办法,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同时确保行业协会商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为落实该规定,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加强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管理意见”)。它规定:“行业协会商会占用、使用的国有资产是确保脱钩过渡期机构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行业协会商会要管好用好国有资产,确保平稳过渡。”在产权界定上,它规定:按照“谁投资谁拥有所有权”的原则界定产权,并明确规定,以下几种情况下形成资产均为国有资产:①由行政机关、事业单位转制为行业协会商会的,其净资产应当明确为国有资产。②存在财政缴拨款关系,并且纳入财政预决算核算范围的行业协会商会,其净资产应当明确为国有资产;③成立时由全民所有制单位和非全民所有制单位、个人单位共同设立,并且投入的资产权属关系明确,有相关法律法规依据的,可以按照事先约定比例划分产权;资产权属关系不明确的,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和原始文件材料无法判断产权归属的,暂按国有资产管理。④行业协会商会代管的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资产,应当明确为国有资产。从国务院办公厅《脱钩方案》和《管理意见》来看,它们都把投入到行业协会商会的资产或资金以及这些资产或资金所形成的资产按照“谁投资,谁拥有”的产权界定原则视为国有资产。

《民办教育促进法》36条规定:“民办学校对举办者投入学校资产、国有资产、受赠的财产以及办学积累,享有法人财产权。”明确了民办非企业法人对举办者投入的国有资产享有法人财产权。但民政部2016年发布的《社会服务机构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却又作出了相反的规定。37条第3款却规定“社会服务机构使用国有资产的,应当遵守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有关规定”。

对于营利性的企业而言,政府出资后,不能抽回出资,但出资人获得股权,完成对企业出资后,国有资产完成价值形态的转换,从实物资产或货币转换成了股权,公司法人通过经理团队经营管理为股东创造价值,国有资产并没有流失,股东投资目的得以通过投资回报而实现。而在非营利社会组织,出资人变成了捐赠人,一旦完成了对社团或社会组织的出资,出资人不能抽回出资,出资人也丧失了对出资的财产享有的财产权益或支配权,社会组织对出资人出资或捐赠所形成的财产享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出资人或捐赠人通过组织章程或捐赠协议明确出资的目的或捐赠目的(财产运营和使用的目的),并监督管理者按照章程规定目的管理和运用社会组织财产,最大限度实现出资或捐赠的目的,而不是获得投资权益和投资回报,也不得因此向社会组织进行“摊派”,在无偿或未支付合理对价的情况下获得社会组织的服务,而社会组织也不得无偿占用和使用属于行政机关或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财产。

3.2 拒不承认法人国有出资人出资形成财产的法人财产权的心结在于担心国有资产流失

政府拒绝承认法人对国有出资人的出资享有独立法人财产权的心结在于担心国有资产流失。拒绝承认社团法人财产权是担心政府投入社团的财产被私人滥用,而不是用于政府出资或捐赠的公益目的。国有资产流失本质上是国有资产运用偏离了出资人的目的,而被不当地侵占或不当利用,不当侵占是指被管理人或他人非法取得或占有,而不当利用则是财产的运用偏离或从根本上背离了出资人的出资目的。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国有出资人投资企业的目的是要实现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而对于公益性的社会组织,国有出资人出资的目的是要实现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成立所追求的公益使命与目的。国有出资人保留其出资到企业或社会组织资产的所有权,拒绝承认法人对出资财产享有独立法人财产权就可让国有出资人作为所有者非常便利并合法地对任何可能损害国有资产的行为加以干预,本质上还是为了出资人的回报最大化。对于营利性企业法人的出资人而言,出资的目的就是投资回报最大化,而对非营利的社会组织出资人或捐赠人而言,则是出资或捐赠的财产用于公益目的最大化。对于国有出资人出资到社团法人的财产,只要用于社团章程载明的目的,最大限度实现该目的所要追求的使命或公益,则不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如果这些财产被管理人中饱私囊或不当浪费,或背离了社团法人章程载明的目的,则产生了资产流失。因此,对于非营利的社会组织而言,国有出资人真正应当关注国有资产流失不是资产价值减损,而是资产用于不当的目的,偏离或背离了社团章程规定的公益目的。

4 建立健全目的导向的法人财产权,确保国有出资人出资目的最大化

4.1 社会组织应当明确社会组织法人对出资人出资或捐赠的财产享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社会组织法人一旦成立,出资人或捐赠人不得抽回

我国《公司法》明确规定,公司一旦成立,股东就不得抽回出资。但现行有关社会组织的立法《民办非企业登记管理条例》《社团登记管理条例》和《基金会管理条例》都没有明确规定,民办非企业、社会团体和基金会对出資人出资的财产享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也没有明确规定民办非企业、社会团体、基金会一旦成立,出资人不得抽回出资,即出资人或捐赠人一旦完成出资,就不再享有这些出资的所有权,只能依法和依据社会组织章程、捐赠合约行使治理权(包括知情权、监督权和对违反义务的理事、监事和管理人员的诉权等),非营利社会组织的使命就是实现出资人或捐赠人的出资或捐赠目的(社会组织目的)的最大化。

4.2 明确并健全社会组织理事、监事、管理人员对社会组织的忠实义务、勤勉注意义务及坚守义务,保护社会组织法人财产权,实现社会组织出资人或捐赠人目的最大化

我国现行有关社会组织的立法都明确规定,社会组织的财产必须用于其章程载明的目的。《社团登记条例》第29条第2款规定,社会团体的经费,以及开展章程规定的活动取得的合法收入,必须用于章程规定的业务活动,不得在会员中分配。第29条第3款还规定,社团接受的捐赠、资助必须符合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必须按照捐助人、资助人约定的用途使用。《民办非企业登记管理条例》第21条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展章程规定的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的合法收入,必须用于章程规定的业务活动。但我国现有立法并没有明确规定民办非企业、社会团体、基金会的理事、监事及其管理人员对社会组织的忠实义务、勤勉注意义务、坚守义务以及违反义务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忠实义务要求社会组织的理事、监事及管理人员按组织最大利益行事,不得利用职务便利为自己或他人谋取任何利益。违反忠实义务的行为包括利用职务上便利将组织某些资源分配到自己名下,如通过支付过高的报酬,或从事对自己有利的交易而让组织受损。还包括侵占公司商业机会,或给予其担任理事或管理人员的社会组织进行捐赠等不当行为。

勤勉注意义务要求社会组织理事、监事、管理人员善意行事,尽职尽责。它要求其在履职过程中达到审慎的人在同样情形和环境下的勤勉、注意和技能的标准。这就要求理事、监事通过参加社会组织的理事会、监事会对管理人员和雇员提供的资料和信息进行审查把关,对雇员、外部顾问和其他人进行监督,以确保社会组织目标能够最大限度实现,防止滥用和欺诈。违反勤勉注意义务,导致社会组织财产受到损失,理事、监事及管理人员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除忠实义务、勤勉注意义务,社会组织的理事、监事、管理人员对社会组织章程载明的使命或目的负有坚守义务(The Duty of Obedience),在营利性企业,董监高的坚守义务就是为股东价值最大化(股东出资的目的),而对于非营利的社会组织,理事、监事及管理人员的坚守义务就是社会组织目的最大化(其追求公益目标,出资人及捐赠人出资及捐赠目标的最大化)。该义务要求理事、监事及管理人员按其设立时所设定的目的管理和使用其财产。坚守义务要求社会组织的理事、监事及管理人员不能越权行事(从事组织章程不允许从事或无授权从事的业务),不能将社会组织财产用于任何偏离或背离社会组织章程载明的目的及使命的其他目的。违反坚守义务,出资人、捐赠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就可提起民事诉讼,请求法院禁止公司从事越权交易,让有关责任人员对此承担责任。坚守义务除了既包括消极不作为的一面,还包括积极作为的一面,即要求社会组织的理事、监事及管理人员应当积极落实组织的使命,如营利公司最大限度实现股东价值,非营利组织要最大限度实现组织的使命,满足捐赠者的慈善愿望。

忠实义务、勤勉注意义务和坚守义务赋予了社会组织的出资人、利益相关者(捐赠者、受益人)等知情权、参与监督权和司法救济权。一旦社会组织理事、监事和管理人员违反了上述义务,出资人或利益相关者就可向法院提起诉讼,或提请监管机构采取监管执法行动。

4.3 明确近似原则,最大限度延续和实现出资人或捐赠人的目的

所谓近似原则(The Cy Pres Doctrine ),按照英美普通法上的信托法,是指受托人必须严格按照信托创设时设立人确定的信托目的管理和运用信托财产,除非目的实现或无法实现(违法或不可行)。当目的确实无法实现时,才允许将信托财产用于最接近信托目的用途管理和使用信托财产,除非该信托有相反的意思表示,这就是所谓“力求近似”原则。

近似原则是为确保社会组织退出时,社会组织清算后剩余财产能够继续用于出资人或捐赠人出资或捐赠的公益目的,防止财产被不当滥用或侵占。我国现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25条只是笼统规定,社会团体处分注销后的剩余财产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而目前国家并无如何处理的相关规定。《民办非企业登记管理条例》则没有明确规定。《基金会管理条例》第33条则明确规定,基金会终止后剩余财产由登记机关捐赠给与该基金会性质、宗旨相同的社会公益组织。新修订《民办教育促进法》第59条规定,非营利民办学校剩余财产继续用于其他非营利学校办学。在新修订的有关立法中,应该明确将近似原则纳入立法,要求社会组织终止后,清算剩余财产应按照出资人或捐赠目的最大化要求处分,移交给能够最大化实现社会组织章程规定公益目的社会组织管理和运用。

5 结 论

“官办”行业协会商会政会不分财产性根源在于政会间扭曲的财产关系,而扭曲的财产关系根源在于不承认和不尊重社会组织对出资人出资的财产或捐赠财产享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而这又源于出资人或捐赠人担心财产被浪费或被滥用,偏离或背离了其出资或捐赠目的,即所谓“资产流失”。尽管我国现行有关社会组织的立法都承认社会组织的独立法人地位,但却没有明确承认社会组织对出资人或捐赠人出资所形成财产享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保护法人财产权制度也不够健全。

解决上述问题的思路就是,社会组织立法必须明确社会组织对出资人出资或捐赠人捐赠所形成的财产享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出资人或捐赠人不得抽回。消除出资人或捐赠人担心财产被浪费或不当侵占或利用的治本之道在于建立健全目的导向的法人财产权制度。

健全目的导向法人财产权制度的进路不是让出资人或捐赠人对出资到社会组织的财产保留所有权,而是要完善社会组织的法人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组织理事、监事、管理人员的忠实义务、勤勉注意义务、坚守义务及责任,保障出资人、捐赠人知情权和监督权,完善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及治理机制,确保社会组织对出资人或捐赠财产的运用不会偏离社会组织的使命与目的。

健全目的导向的法人财产权制度还需要完善社会组织外部治理机制,促进社会组织的有效竞争,通过竞争实现社会组织的优胜劣汰,优化公益捐赠或出资的配置,将资源配置到实现出资人或捐赠人目的最大化的社会组织和社会活动家(或社会企业家)手上。这就必须明确近似原则,确保社会组织退出、社会组织清算后,其剩余财产继续用于出资人或捐赠人出资的目的,实现出资人或捐赠人出资目的最大化。

总之,防止资产流失,实现出资人或捐赠人出资目的最大化的治本之道不是保留、强化出资人或捐赠人对出资到社会组织的财产的所有权或支配权,而是提升和完善社会组织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提升其治理水平。就权利保护角度而言,这就需要通过强化和保障出资人或捐赠人的治理权利,而不是其财产权利。通过保障出资人强化和保障出资人或捐赠人治理权利来健全社会组织法人财产权的保护,不仅可以防止社会组织内部人(即社会组织的理事、监事和管理人员滥用社会组织的财产,还可以防止出资人或捐赠人滥用社会组织的非营利地位进行政策套利。否则,不仅在“官办”行业协会商会之间存在政会不分、财产关系扭曲问题,在非官办行业协会商会中同样也存在类似问题,即出资人或捐赠人利用社会组织“非营利”地位进行政策套利的滥用行为。

参考文献:

[1]宋晓清.全面深化改革时代政府与行业协会商会关系的重构[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4(5).

[2]宋晓清.谨防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过程中的三种风险[J].中国社会组织,2015(21).

[3]吴卫红.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4]余晖.管制与自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5]余晖.行业协会及其在中国转型期的发展[J].經济管理·新管理,2001(1).

[6]郁建兴,沈永东,周俊.从双重管理到合规性监管——全面深化改革时代行业协会商会监管体制的重构[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

[7]郑琦.社会组织监管: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社会主义研究,2013(2).

[8]曾韶华.基于产权理论的非营利组织委托代理关系[J].发展研究,2009(3).

[作者简介]贺绍奇,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余晖,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婕颖,北京市大兴区地方税务局公务员。作者感谢相关国家机构和某行业总会在调研中给予的大力支持。

工业文化旅游石油工业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新常态下,我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均迈入了新阶段,国有企业所处的经济背景和文化情况均发生了变化,如何发挥党委在企业内的政治核心作用成为了摆在党政工作者面前的难题。本文结合在石油企业党委部门的多年从业经验,分析了制约企业党委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因素,并提出了在新常态下,适应时代发展特点,强化石油企业政治核心作用的对策。

关键词:石油企业;党委;政治核心

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逐渐下降至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发生重大转变,创新驱动成为企业最重要的发展动力,国有企业转制基本完成,多元投资局面已经形成。在此背景下,如何发挥党政工作的政治核心作用,使党政工作向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聚焦成为值得所有国有企业党委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一、当前石油企业党委在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党委工作未能充分发挥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存在“淡化”趋势

以我所在的石油企业为例,由于给企业带来收益的主营项目是石油及其相关产品,因此企业管理层更加侧重产品的开采技术投入、产品研发、市场销售等方面,而对意识形态建设关注度不够,导致党组织在自身建设方面出现了淡化的趋势。企业核心竞争力是长期形成的,蕴含于企业内质当中,是企业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取得优势地位的关键所在。当前许多国有企业的党委部门工作人员,由于没能认识到党建工作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紧密关联,往往放松了对党建工作的要求,导致思想教育和活动开展形式老套,活动吸引力不强,难以引起企业各级职工尤其是青年职工的重视,导致思想教育工作流于形式,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党委在重大决策中参与度逐渐下降

当前,国有企业改制已基本完成,股份构成更加多元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决策途径等随之改变。一方面,许多企业党委工作者认为法人治理结构下,党的领导作用逐步弱化,涉及公司发展的重大决策应该由董事会制定,党委部门不应承担决策责任,因而参与决策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一些党委工作者未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决策方式,找不到畅通的参与渠道,常常感到在重大决策面前“插不上手、说不上话”,自然参与度不高。

(三)企业党委的监督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党建在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中不仅起着调节员工思想、发挥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作用,同时还要积极发挥监督作用确保企业在市场长风破浪远航过程中不偏离企业发展轨道,监督作用发挥的好不仅利于企业生产发展中顺利航行及时纠正问题同时也是企业良好发展的有效“压舱石”,党组织监督作用發挥越充分,越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创造性和积极性,越利于企业创造价值。

新常态下,市场的整体发展速度放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调民生保障,国有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受到重要影响。企业党委承担着监督国家方针政策在本企业执行情况的任务,在开展监督工作时,往往就要面临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家利益和企业集体利益之间的冲突。而总经理负责制度决定了行政领导处于管理层的中心地位,党委领导虽与之平级,但实际地位却低于行政领导,难以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另外,如我所在的石油行业,企业员工众多,分公司、子公司遍布全国,若无一定的制度约束,很容易造成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企业内的政策落实情况良莠不齐。

二、制约石油企业党委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因素

(一)企业未能认识到党委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党章》中明确规定了企业党组织应承担起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原则,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往往和要求存在差距,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企业对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的认识不够。第一,由于党委工作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难以和企业的经营直接相关,因此,众多石油企业均侧重于职能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而轻视党委部门对企业长远发展的作用,甚至在工资的分配上还存在着党务工作者的技能工资低于同级其他部门员工的情况。企业存在的重业务拓展轻视党建工作的情况依然没能扭转,尽管在国家和党的各种要求和提倡之下,企业要重视党建工作,近年来多数的国有企业对党建工作的重视程度确有显著提高,但是由于企业仍以业绩考核为导向,这就导致企业内部最核心任务就是业务发展,其他工作都围绕业务拓展开展开;另外一些企业对党建工作认识不充分、不到位存在一定偏见这就导致在党建的工作安排上存在各种不务实工作内容,最终形成了企业党建工作实际工作成效不显著、作用没充分发挥的局面。第二,人员配备方面,通常将年龄较大的干部分配至党建部门,认为党委是“二线”,而将绝大多数中青年干部分到行政管理部门或具体职能部门,这样就人为地造成了部门老龄化。而不同年龄阶段的员工感兴趣的方向是不同的,“老龄化”的党建队伍很难打造吸引青年职工的教育项目,党委部门的精神指引作用受到限制。第三,在石油企业转制阶段,党委部门的撤并现象较为严重,党政工作者成为分流的优先选择,部门内部的工作热情受到了负面影响。

(二)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相关制度落后

石油企业把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之一,员工人数众多,管理层级复杂,党委要想充分发挥其在企业内的政治核心作用,就必须强化制度建设。当前大多数石油企业的制度建设显然没有达到要求,形式多样的组织制度往往存在着规范性要求多、刚性要求少,原则性强、程序性弱的共性问题,这些制度更多的发挥着宏观指导性的作用,对党委工作者的工作实践缺乏直接的帮助。例如,石油企业改制之后,原有的决策渠道已不在适用,但新的参与决策制度还没有落实,导致党委部门难以参与到企业战略决策的制定当中,削弱了党组织的威信,降低了在普通职工心中的存在感。对于制度的标准界定不清晰,难以确认是否违反了规范要求,出了问题后很容易出现责任划分不清的现象,降低了党委工作效率。

(三)党委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群众基础有待加强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写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也是党委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关键所在。部分石油企业党组织就是由于未能充分的团结群众、服务群众,而导致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受到了制约。在石油企业改制阶段,大量的人员被分流、编制发生变化,很多职工的利益诉求未能得到妥善解决,导致企业内部增加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就是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一些石油企业的教育学习活动滞后于改革的进程,使得一些员工没有很好的适应工作性质、内容的转变,进而造成了企业经济利益的损失。这几年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必将反映到国有企业的经营当中,为避免群众基础的进一步减弱,企业党组织有必要结合公司职工在转换期的思想特点开展队伍建设、学习教育,做到企业改组,思想先行。

(四)其他不利因素的存在

企业的党组织的自身在围绕党建工作的开展能力有待继续提高,在企业内部的党建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缺乏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相结合的手段和实施的方法策略,企业内部的党务工作者有些是兼职,在党建工作方面缺乏专业积淀和经验,部分党建人员虽然有丰富经验当时因为跟不上新经济、新业态、新环境的变化导致“经验为主”的错误观念和办事方法,基于这些因素的存在都限制了党委在企业的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

三、强化国有企业政治核心作用的措施

在新常态下,加强石油企业党委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要求企业管理层和党建队伍正是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适应现代企业制度下党政工作的新特点,以开放性的眼光探寻开展工作的有效途径,提高教育引导力度,提升企业凝聚力。

(一)加强党委自身作风建设

在全国各地“打虎拍蝇”如火如荼开展的背景下,企业党委要想获得员工的支持,首先就要确保自身的素质过硬。第一,要开展内部学习活动。国家的政策指导往往是经过企业党委部门的转化后,通过集中学习活动向全企业传输的,那么就要确保党委部门对相关政策理解的正确性和透彻程度,以内部学习的形式,通过党组织成员相互间的考校,保证“吃透”政策内含的精神。第二,增强党委工作人员的社会责任感,树立起大局意识。当面临着企业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冲突时,要通过高效的沟通和部门间的协作,促使企业与国家发展实现同频共振,避免企业发展走上歧路。第三,廉政建设从自身做起。党委领导通常要对同级行政部门和职能部门的管理者起到监督作用,那么就要确保自身的廉洁奉公,否则监督的结果将失去公信力,而企业的集体利益也可能因与个人利益的冲突而受到损害。

(二)做好人才梯队建设、培养复合人才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党委的思想引领和政治护航,企业应该树立全局观念和前瞻眼光要给与党委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机会和舞台,摒弃只有业务发展才是第一位的片面观念,从企业的发展与党建建设并行发展,让党建建设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产”,因此为了提高企业党委工作能力和作用的充分发挥,公司要积极的发挥党组织在用人工作的“选”、“用”、“育”的领导和把关作用。为了跟上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步伐让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到党建工作中来,让企业的党建工作者有工作方向、工作热情。通过定期举办党建业务培训班等一系列工作举措培养一批懂党建又懂企业经营的复合型领导人才,给党建建设注入新鲜活力血液完善人才梯队搭建工作,为公司的生产经营和党建工作的深度融合和相互促进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三)从宏观出发,做好制度建设

顶层设计不到位。系统性和科学性不足,没有对党建工作和生产经营工作进行通盘考虑和系统思考,阶段性安排多、长远规划少 ;制度办法建得多,但制度之间的关联度、匹配度有待进一步梳理。

石油企业改制之后,党委会和董事会、监事会之间存在着较多的职能交叉,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转,具体的职能分配没有成文规范,更多是根据每个企业的实践探索经历来定。要想理顺企业内部关系,就需要从宏观着眼,根据权责匹配的原则,制定出公平的、规范的、能够为企业全体认可的组织制度。党委要想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还必须畅通决策渠道,以制度保证党组织参与制定企业重大决策的权力。另外,党委工作的成效关乎企业职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关乎企业的长远发展能力,因此,在人力制度方面,有必要建立起完善的晋升渠道,吸引更多有志于党组织工作的年轻人进入党委工作,更好的服务于全体职工。

(四)党委工作要与职工诉求相匹配

党委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那么就需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研,了解企业各级职工的真实心声,并参考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本企业的机器设备情况,对企业各部门职工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监督考查,以奖优惩劣的方式提升职工工作干劲。随着越来越多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年轻职工进入企业,党委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教育实践的内容应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不同职能部门职工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学习活动。

以笔者所在的石油企业为例,在新常态下重视机制和工作流程的调节,为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和成就感打造透明化的管理环境,在具体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尽量做到点面结合。“面”是针对国家新制定的方针政策和指导意见,在不影响企业职工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开展辐射面广的教育活动,力求使其对企业的战略决策和发展方向有较为清晰的认识;“点”是通过日常谈话、书记邮箱等方式收集员工的意见,分层分类,做好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力所能及的帮助困难职工排忧解难,使其能够更加专注于工作当中。另外,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党委机构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携手,通过开展“红歌会”、素质拓展、文艺汇演等活动,让员工在奋斗中收获快乐,增加生活情趣和工作激情。通过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公司党委工作逐步收获了行政部门的支持、员工的认可和同行的称道。

(五)做好员工群众工作、利于作用发挥

作为党建部门要高度重视企业的群众工作,群众工作不仅是党组织联系群众的纽带同时也是国有企业党建的重要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在石油企业改制完成和多元化发展的时期,作为党委更要继续做好群众稳定工作。一是调动群众积极性,通过制度化、规章化切实将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团建的原则,将工会、基层党组织、团组织工作纳入到企业党建一体化工作中来,这样既能确保工作导向一致同时利于党建和党委工作的高效、标准化执行。二是积极鼓励员工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齐心協力和共同创造,因此作为党委要想充分发挥在企业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必须始终贯彻全心全意依靠员工,坚持与基层各级党组织和群众组织互动,调动基层党建工作活力从而确保整个党组织充满干劲、活力,条条江河汇聚成海,每个基层党组织和群众组织能力的发挥都利于党委政治核心作用的充分高效发挥。

三是高度重视群体的利益诉求,在企业政策允许且合理正当情况下积极寻找解决群众利于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及时发现广大员工的实际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提高员工的工作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提高企业整体向心力和凝聚力。

四是党委要切实做好企业内部稳定工作。作为企业各级党组织首先要把企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党建各项工作的开展要分清主次,分清重點,即能及时将国家和党的各项政策宣贯、执行到位,同时还要始终坚持企业的发展,通过积极发挥党委的“大脑”作用在石油企业的转制新时期、新液态情况下强化工作稳定预警机制,积极发挥指导和监督作用。

(六)党建工作要与时创新

石油企业的改革发展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基本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党的建设能力也有了进一步提高。在新时代石油企业多元化发展的情况下,党建工作必须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积极推进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因此作为党委作用的发挥和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结合新时代发展背景加强创新。

作为国有企业石油企业党组织要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模式创新,以增强党员队伍活力、激发发展动力、构筑基层党建新格局,把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贯穿党建工作,国有企业党组织工作要推动企业效益、提高竞争实力,必须推进党建工作从务虚向务实转变。

作为党建工作者也要熟知当前石油企业的先进的生产管理理念,打破固有的党建管理经验和管理误区,加强党建工作的自我革新和自我审视,摆脱只坚持大方向、思想引导的工作片面性,只有坚持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始终坚持务实的工作精神和工作态度才能不断增强党建工作的操作性和实效性,提高党建工作的创新性,通过与时代发展相契合、与企业发展理念和发展目标相契合,积极落实到经营管理竞争力的提升,确保党建成果看得见、摸得着,见效益,才能利于党委在企业的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

[1]詹国奇.切实加强国有企业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J].探索与争鸣,2010(03)38-40.

[2]曹恩铭.新时期深化石油企业党建工作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

[3]梁志勇.论国有企业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2(13)223.

[4]王世恒.新中国石油工业党建工作的理论与实践[D].大庆石油学院,2010.

[5]谷俊和.加强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是企业在改革中稳步发展的根本保证[J].思想工作论坛,2003(02)39-41.

作者简介:

陈俊(1965—),男,安徽六安人,中国石化销售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六安石油分公司,本科,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上一篇:和谐社会哲学思考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港口物流与经济增长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