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变化感想范文

2023-09-23

改革开放变化感想范文第1篇

经历了30个年头后,我国改革开放没有停步,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又迈出了新步伐。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认为,今年的改革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目标更加明确,改革更加重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加重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改革“四位一体”协同推进。二是思想更加解放,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转变发展和改革的理念,认真分析制约本地区发展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寻找改革的突破口。三是改革的针对性更强,上半年围绕化解经济生活中不协调、不平衡、不稳定、不可持续的因素,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围绕缓解社会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围绕应对国际经济风险,围绕完成攻坚任务,改革深入展开。

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深入推进。国有独资企业建立和完善董事会试点继续深化,实现了决策层和执行层的初步分开。“中国铁建”首次公开发行A股和H股,H股公司“中煤能源”增发A股。国家就电信行业重组作出部署,竞争性市场格局进一步形成。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调整至149家。有关部门发布《关于规范电力系统职工投资发电企业的意见》,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行为。垄断行业和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继续深化。基本完成预留和暂留发电资产变现工作和发电资产划转移交遗留问题收尾工作。组建“沪宁城际”等8家合资铁路公司,吸引更多社会资金直接投资铁路建设。

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稳步提高。稳步发展金融市场,有关部门发布《银行间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创新企业直接融资产品。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积极推进,进一步推动境内金融机构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黄金市场对外开放迈出实质性步伐。以解决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为重点,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性建设得到加强。企业债、公司债发行规模扩大,债券管理体制、市场化发行机制和发债主体自我约束机制不断完善。规范发展土地市场,完善经营性土地出让制度,落实工业用地招标拍卖出让制度。推进征地制度改革,近2/3的省份出台了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实施办法。在资源价格改革方面,不失时机地理顺成品油和电力价格,同时,出台配套措施,缓解对困难群众和公益性行业的影响。

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在近70个中央预算单位推行公务卡管理制度。开展财政绩效考评试点。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全面实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现统一。新的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颁布执行。提高了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调整了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标准。适应宏观调控的需要,完善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取消了部分商品的消费税优惠政策。

金融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四家已改制银行深化内部改革,管理水平、盈利能力和经营绩效得到提升。中国农业银行改革基础性工作继续推进。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改革取得突破,近期将挂牌成立股份公司。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上半年全国又有16个地区执行了新的最低工资标准。全国共有16个省份发布了工资指导线,引导企业通过集体协商合理确定职工工资。目前多数省份已基本解决工资历史拖欠问题,各地继续加强了防范新欠的制度建设,加快完善企业工资支付监控和欠薪报告制度、工资保证金制度以及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

教育体制进一步健全。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都享受了免杂费和免费教科书政策。北京等16个省份和5个计划单列市免除了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惠及1702万名城市中小学生,其中天津等8个省份同时免除了教科书费。以公办学校为主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的格局基本形成。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继续完善。6月底,31个省份全部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提前实现了今年全覆盖的目标。养老保险制度方面,顺利完成2008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工作;稳步推进扩大做实个人账户试点,将天津等6个省份做实个人账户比例提高到4%;加快推进省级统筹工作,目前已有18个省份实现省级统筹;在5个省市进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医疗保险制度方面,目前,全国229个基本医疗保险扩大试点城市和地区中,已有142个出台实施方案。城镇职工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扩大。农民工参加基本医疗、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3574万人、4539万人。

农村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党中央、国务院对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明确了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目前,已有19个省份出台了关于推进改革的文件,已完成承包的林地约8.78亿亩,占集体林地的34.5%。国务院对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作出安排,要求通过改革,使海南农垦的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

改革开放变化感想范文第2篇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机自0907 方杰 0401090706 摘要——2008年,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里,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竣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中国长得高了,长得壮了。改革开放是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30年弹指一挥间,在历史的长河里,30年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在这30年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键字:人权 改革开放 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其中最深刻的变化是人的变化、观念的变化,是人的生活水平和尊严、价值的提升。30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将人权的普遍性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在促进和保护人权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人权发展道路,使中国人权事业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得到了同步、协调发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人权事业已经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中国人权状况正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

一是人权在思想观念和法律政策上实现了主流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人权问题的认识实现了历史性的进步。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庄严载入国家宪法和中国共产党党章,确立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原则。2009年,中国政府制定发布首份《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对未来两年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使中国成为世界大国中率先制定《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的国家。可以说,尊重和保障人权已成为中国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对外合作的一个重要主题。

二是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这就是: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将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放在首位,在改革、发展、稳定的相互促进中全面推进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促进公民、政治权利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以及个人权利与集体权利的协调发展。

三是建立起了一整套促进和保障人权的基本制度。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不断完善促进和保障人权的民主制度和法律制度。目前,中国有现行有效法律233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800多件,已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人权在民主与法制的轨道上得到有效保障。

四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人的命运的改变和尊严的提高是中国社会最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总体生活水平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和从温饱到小康的两次历史性跨越。中国以占世界9%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贫困人口减少2亿多,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国民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3岁,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国民总体受教育水平跻身发展中国家前列。全国人民普遍过上了有尊严的生活,获得了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

五是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前所未有的保障。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年均增长速度超过9%,13亿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和从温饱到小康的两次历史性跨越。截至2007年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79元人民币增长到18700元人民币,增长了近0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786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约分别增长了39倍和30倍;人均住房面积,城镇居民由6.7平米上升到27平米,农村居民由8.1平米上升到30.7平米。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56.6%和67.71%下降为36.3%和43.1%,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家庭服务、旅游观光等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比重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7年的1479万。人均预期寿命由1978年的68岁提高到目前的73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六是尊重和保障人权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权领域的一个突出进展是,突破了将人权视为资产阶级口号的“左”的思想束缚,确立了人权观念在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将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2004年以来,“尊重和保障人权”先后载入《宪法》、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国共产党章程》。这说明,促进人权事业发展已成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治国安邦的一项重要原则,对人权问题前所未有的重视,为中国在人权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和法律保障。

从以上列举的六个方面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权状况的变化是巨大的、深刻的,当前中国人权状况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如果说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奇迹,那么,中国人权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无疑是这个奇迹中的一个精彩篇章。2008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分别有86%和82%的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发展方向和经济状况感到满意,在受调查的24个国家中高居榜首;分别有81%、64%和58%的中国人对自己的家庭生活、工作和家庭收入感到满意。这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中国民众对中国人权现状的看法。

开放的中国需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和有益经验,也需要得到各国的最大理解和支持。中国主张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就人权问题与世界各国开展广泛的对话和交流,努力实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我们欢迎一切真心关心中国人权的人士提出善意的意见和建议,但坚决反对任何国家和组织以任何形式干涉中国内政。

参考文献:

董云虎,《中国人权年鉴》,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

改革开放变化感想范文第3篇

――莒县交通运输发展综述

路如琴弦,弹奏一曲曲奋进乐章;

桥似彩虹,放射一束束和谐光芒。

从城市到乡村,从铁路到公路,从县道到乡村道,从客车到出租车,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行”,近年来,在莒州大地上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不管在城市还是乡村,都有一种自豪感洋溢在莒县人的心头:交通越来越发达,出行越来越便利。莒县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既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也让莒县人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跨越”与“巨变”。

建设篇:打破瓶颈舒筋通络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近年来,莒县抢抓机遇,把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农村生产条件的重要工作来抓,凝心聚力,克难而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据统计,自2003年实施“村村通”工程以来,莒县累计投资6.2亿元,改造农村公路1980公里,建设大中桥梁158座。先后对县道莒安路县城至洛河段、天洛路洛河至棋山段、莒大路县城至店子集段、孟双线招贤至东莞段等共107公里进行了大修改造。同时,改建完成18处集农村公路、农村货运、农村客运和 局领导班子实行任务分解法,以实现外来资金到位为目的,瞄准招大引强,敢于自我加压、敢于调高目标、敢于突破极限,形成了落实一批、促成一批、洽谈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生成发展良性循环,为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增强后劲。据统计,仅今年以来该局累计争取公路建设资金2000余万元。 管理篇:规范市场繁荣发展

通衢大道望眼开,百舸千帆竞驶来。

随着一条条通衢大道的节节延伸,莒县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也出现了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良好局面

科学决策,加强管理,优化运输结构,建立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运输市场秩序,是保障运输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莒县交通运输部门按照“严格、精细、科学”的管理理念,依法严格履行市场监管职责,严把道路运输查验、车辆检测及市场准入关,严厉打击超限超载以及无证经营、违章经营等非法营运经营行为,所有客车、危险品运输车辆全部安装启用了GPS卫星定位系统和行车记录仪,率先在全市实现了车辆运行视频监控,确保了广大群众出行安全,全县基本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交通运输环境。

既要货畅其流,又要人便其行。在规范货运市场管理的同时,莒县还大力实施“村村通”客车工程,采取新开线路、现有线路调整、热线挂冷线、长线挂短线等措施,对老线路分流,让车辆上山下乡、串村过门,使客运布局更加合理、科学。截止目前,全县共开通农村客运班线82条,客运班车265辆,日发班次达520个,全县行政村客车通达率达100%。同时,莒县还积极引导出租车变定点待租为运行待租经营模式,推行电台式网络化管理,方便了市民乘车。全县形成了以班车客运为主导,出租车和旅游客运为补充,服务城区、乡村和旅游景点的四通八达、干支相连的多层次、城乡一体化客运网络。

文明篇:树立品牌塑造形象 如果说路通车通是物质文明的一次历史性飞跃,那么全力优化软环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打造“阳光交通、和谐畅通”品牌,则是莒县交通运输行业更高境界的文明追求。

2010年,莒县交通运输局以惩防体系建设为着力点,实施了惩防体系3D模式,即依科技为支撑点、抓住教育、制度、监督三条主线,构建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惩治三个层面的立体惩防体系,营造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这一做法被中纪委、省纪委、省惩防体系建设办公室、省交通运输厅、市委政策研究室分别予以刊发。县纪委印发文件在全县推广。2011年3月15日 《中国纪检监察报》予以深度报道。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面对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形势,莒县交通运输局全体干部职工在以局长纪同坤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正以崭新的姿态、务实的作风、创新的精神,在谋求莒县交通运输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上谱写新的篇章。

莒县交通运输局局长纪同坤感言:

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铺平发展道路是交通运输局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我们将牢固树立跨越发展的雄心壮志,始终保持后发赶超的进取精神,锲而不舍、真抓实干,一方面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进程,打造高效、通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另一方面,加大交通运输“软实力”建设,增强莒县综合交通运输管理能力,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的文明服务水平,为胜利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加快建设经济繁荣、文明开放、生态优美、和谐稳定的新莒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要想富,先修路。”2003年,为了让农民兄弟甩开大步奔小康,一场声势浩大的“村村通油路”工程在日照拉开了序幕。如今,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全市已新建农村公路1996公里,涉及1268个行政村,通村率从2003年的36%提高到75%,受益群众达到100多万人。

变化之一:“村村通”改善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统计显示,我市开展农村公路建设的这三年,也是自建市以来,农民收入明显提高的三年。特别是2004年全市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人均纯收入达到3695元,增长11.8%,创近年来的新高。记者采访时,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进村 赶个集的都没法去。现在好了,公路通了,俺们和城里人一样出门能坐上公共汽车,上哪去都方便了。”

变化之二:“村村通”完善了路网结构和功能,道路通达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农村公路是路网的神经末梢,是体现公路“从门到门”运输特点的最后一环。随着日东高速公路和同三高速公路日照段的建成通车,我市对外的公路大通道已经打通,加快建设通村公路,是完善和优化我市路网结构的关键所在。从2003年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启动至今,全市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比2002年增长了122%,行政村通油(水泥)路率较2002年底增长了39%。随着农村公路的建设,农村客运网络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按照“路通到哪里,车就通到哪里”的要求,交通部门大力发展农村客运,较好解决了农民出行难、乘车难的问题。在2003年全市实现村村通客车的基础上,去年又设置安装了“村村通”客车站棚和站牌,进一步方便了农民出行。目前,全市农村客运线路达到126条,客运班车达到607辆,日发车近400个班次,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坐上“方便车”、“经济车”、“安全车”,县域“半小时交通圈”初步变为现实。

变化之三:“村村通”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壮大了镇域经济。农村公路建设,不仅成为当地农产品流通的有力助推器,更是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镇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没有“村村通”,莒县的“万亩瓜菜”、“万亩大姜”,岚山的“万亩茶园”,东港的“万亩银杏”,五莲的樱桃园等高效特色农业,都还只能“养在深闺无人识”。而随着农村公路建设的推进,这些支柱产业的优势更加突出,规模效益更加显著,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地区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的发展。同时,便捷的交通条件,

变化之四:“村村通”与产业布局调整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当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各区县在农村公路建设的推进过程中,注重与产业布局调整和小城镇规划建设相结合,极大促进了我市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把农村公路建设与产业布局调整、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实施高标准规划,高标

变化之五:“村村通”密切了党群关系,增强了农村干部的凝聚力。“‘村村通’工程不但通了公路,而且通了民心,顺了民意,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岚山区碑廓镇的王圣波深有感触地说。

改革开放变化感想范文第4篇

――莒县交通运输发展综述

路如琴弦,弹奏一曲曲奋进乐章;

桥似彩虹,放射一束束和谐光芒。

从城市到乡村,从铁路到公路,从县道到乡村道,从客车到出租车,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行”,近年来,在莒州大地上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不管在城市还是乡村,都有一种自豪感洋溢在莒县人的心头:交通越来越发达,出行越来越便利。莒县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既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也让莒县人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跨越”与“巨变”。

建设篇:打破瓶颈舒筋通络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近年来,莒县抢抓机遇,把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农村生产条件的重要工作来抓,凝心聚力,克难而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据统计,自2003年实施“村村通”工程以来,莒县累计投资6.2亿元,改造农村公路1980公里,建设大中桥梁158座。先后对县道莒安路县城至洛河段、天洛路洛河至棋山段、莒大路县城至店子集段、孟双线招贤至东莞段等共107公里进行了大修改造。同时,改建完成18处集农村公路、农村货运、农村客运和 局领导班子实行任务分解法,以实现外来资金到位为目的,瞄准招大引强,敢于自我加压、敢于调高目标、敢于突破极限,形成了落实一批、促成一批、洽谈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生成发展良性循环,为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增强后劲。据统计,仅今年以来该局累计争取公路建设资金2000余万元。 管理篇:规范市场繁荣发展

通衢大道望眼开,百舸千帆竞驶来。

随着一条条通衢大道的节节延伸,莒县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也出现了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良好局面

科学决策,加强管理,优化运输结构,建立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运输市场秩序,是保障运输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莒县交通运输部门按照“严格、精细、科学”的管理理念,依法严格履行市场监管职责,严把道路运输查验、车辆检测及市场准入关,严厉打击超限超载以及无证经营、违章经营等非法营运经营行为,所有客车、危险品运输车辆全部安装启用了GPS卫星定位系统和行车记录仪,率先在全市实现了车辆运行视频监控,确保了广大群众出行安全,全县基本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交通运输环境。

既要货畅其流,又要人便其行。在规范货运市场管理的同时,莒县还大力实施“村村通”客车工程,采取新开线路、现有线路调整、热线挂冷线、长线挂短线等措施,对老线路分流,让车辆上山下乡、串村过门,使客运布局更加合理、科学。截止目前,全县共开通农村客运班线82条,客运班车265辆,日发班次达520个,全县行政村客车通达率达100%。同时,莒县还积极引导出租车变定点待租为运行待租经营模式,推行电台式网络化管理,方便了市民乘车。全县形成了以班车客运为主导,出租车和旅游客运为补充,服务城区、乡村和旅游景点的四通八达、干支相连的多层次、城乡一体化客运网络。

文明篇:树立品牌塑造形象 如果说路通车通是物质文明的一次历史性飞跃,那么全力优化软环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打造“阳光交通、和谐畅通”品牌,则是莒县交通运输行业更高境界的文明追求。

2010年,莒县交通运输局以惩防体系建设为着力点,实施了惩防体系3D模式,即依科技为支撑点、抓住教育、制度、监督三条主线,构建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惩治三个层面的立体惩防体系,营造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这一做法被中纪委、省纪委、省惩防体系建设办公室、省交通运输厅、市委政策研究室分别予以刊发。县纪委印发文件在全县推广。2011年3月15日 《中国纪检监察报》予以深度报道。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面对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形势,莒县交通运输局全体干部职工在以局长纪同坤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正以崭新的姿态、务实的作风、创新的精神,在谋求莒县交通运输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上谱写新的篇章。

莒县交通运输局局长纪同坤感言:

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铺平发展道路是交通运输局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我们将牢固树立跨越发展的雄心壮志,始终保持后发赶超的进取精神,锲而不舍、真抓实干,一方面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进程,打造高效、通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另一方面,加大交通运输“软实力”建设,增强莒县综合交通运输管理能力,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的文明服务水平,为胜利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加快建设经济繁荣、文明开放、生态优美、和谐稳定的新莒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要想富,先修路。”2003年,为了让农民兄弟甩开大步奔小康,一场声势浩大的“村村通油路”工程在日照拉开了序幕。如今,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全市已新建农村公路1996公里,涉及1268个行政村,通村率从2003年的36%提高到75%,受益群众达到100多万人。

变化之一:“村村通”改善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统计显示,我市开展农村公路建设的这三年,也是自建市以来,农民收入明显提高的三年。特别是2004年全市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人均纯收入达到3695元,增长11.8%,创近年来的新高。记者采访时,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进村 赶个集的都没法去。现在好了,公路通了,俺们和城里人一样出门能坐上公共汽车,上哪去都方便了。”

变化之二:“村村通”完善了路网结构和功能,道路通达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农村公路是路网的神经末梢,是体现公路“从门到门”运输特点的最后一环。随着日东高速公路和同三高速公路日照段的建成通车,我市对外的公路大通道已经打通,加快建设通村公路,是完善和优化我市路网结构的关键所在。从2003年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启动至今,全市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比2002年增长了122%,行政村通油(水泥)路率较2002年底增长了39%。随着农村公路的建设,农村客运网络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按照“路通到哪里,车就通到哪里”的要求,交通部门大力发展农村客运,较好解决了农民出行难、乘车难的问题。在2003年全市实现村村通客车的基础上,去年又设置安装了“村村通”客车站棚和站牌,进一步方便了农民出行。目前,全市农村客运线路达到126条,客运班车达到607辆,日发车近400个班次,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坐上“方便车”、“经济车”、“安全车”,县域“半小时交通圈”初步变为现实。

变化之三:“村村通”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壮大了镇域经济。农村公路建设,不仅成为当地农产品流通的有力助推器,更是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镇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没有“村村通”,莒县的“万亩瓜菜”、“万亩大姜”,岚山的“万亩茶园”,东港的“万亩银杏”,五莲的樱桃园等高效特色农业,都还只能“养在深闺无人识”。而随着农村公路建设的推进,这些支柱产业的优势更加突出,规模效益更加显著,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地区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的发展。同时,便捷的交通条件,

变化之四:“村村通”与产业布局调整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当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各区县在农村公路建设的推进过程中,注重与产业布局调整和小城镇规划建设相结合,极大促进了我市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把农村公路建设与产业布局调整、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实施高标准规划,高标

变化之五:“村村通”密切了党群关系,增强了农村干部的凝聚力。“‘村村通’工程不但通了公路,而且通了民心,顺了民意,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岚山区碑廓镇的王圣波深有感触地说。

改革开放变化感想范文第5篇

我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真正能够记事要到八十年代中期,那时候的中国正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改革开放**年,就是我这一生的前**年。一路走来,蓦然回首,目睹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其间的感触已不能简单地用“惊讶”来形容。

在我成长的记忆里,父辈们不止一次地在我耳边提起“工分”、“集体”这类词语。七十年代中期物资还很匮乏,村民们是“一起干活一起吃饭”,大米平时吃得很少,主要粮食是地瓜,买油要油票,买肉要肉票,买布要布票,而“油肉布”票要用“工分”兑换。“工分”是由“集体”根据个人劳动生产的贡献评定,因此劳动力多的家庭能够得到更多的“工分”。照明用柴油灯,没有电视、报纸,每到夏日的夜晚,村民们便聚在祖宅前的大广场听广播,这是他们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也是在每日的辛劳过后能够得到的唯一的休闲娱乐。

那时候父亲负责管理村里的一个林场,带着十几个人守着一个山头。那座山距我们村很远,据说是不知哪一代的祖先置下的“产业”,目的是保证子孙后代有柴火做饭。父亲说,当时生产队唯一的一辆自行车是专用的运输工具,他们隔三岔五要千里迢迢地把木柴运回村里。这种景况一直持续到七十年代末。

邓小平同志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摆脱贫穷。“平均主义”、“大锅饭”必然要被历史所抛弃。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确立,极大鼓舞了广大的中国农民,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在新的体制下,中国农民表现出了更大的劳动激情。八十年代以来,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办起了废品回收,现在已有不少人跻身“百万富翁”行列,我们村成了远近闻名的“亿元村”。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一些眼光独到的村民更是办起了塑料加工,直接向工业企业提供原料。农民不再依附土地生存,农村经济朝着多元化转变。现在到村里转转,你会发现楼房林立,道路规整,俨然成了一个小城镇。

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大陆东南一隅的这个小村庄发生的巨大变化尤其让我感叹不已。不久前的一个月夜,当我漫步在村道旁林荫下的时候,远处广场那边隐隐传来优美的音乐声,我不由得加快脚步,以图瞧个究竟。接近广场,只见男女老少一群人正和着音乐翩翩起舞,曼妙的舞姿,洋溢的笑容,把人带到一个诗一般的美妙世界,广场上仿佛有一股脉脉的欢乐气息正在弥散,感染了周围的人们。月色美,歌声美,舞姿美,人也美,这一切似乎都在告诉人们:生活是甜蜜的!

我对父亲曾经呆过的那个林场一直怀有一种奇怪的感情,虽然我从未去过。几年前,村委会筹资在山上盖起了一幢别墅,时隔**多年,林场再次迎来了守林员。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上,父亲兴致勃勃地约了**年前一起在上面种过树、砍过柴的伙伴,说是“看看去”。我想,当父亲**年后再次重游林场故地,心中必然会被一股强烈的感慨充溢着。沧海桑田,那里的山也许还是那样苍翠,那里的树也许还是那样繁茂,不同的是那里的树木已不再是他们从前眼中的“柴火”。

改革开放变化感想范文第6篇

新教字【2010】41号

各中学、中心小学、局直各学校:

为充分发挥学校后勤保障工作的服务职能、促进全市中小学经营性资产得到切实有效的管理和健康发展,根据省、市有关会议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我局于2006年以新教字(2006)56号颁布了《关于 加强中小学校办产业管理的规定》,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

为迅速落实《新沂市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五大行动作战计划》,进一步加强学校经营性资产管理改革、不断提高管理质量、保障师生权益,切实从制度上打造“风清气正严谨规范”的教育新行风,现对学 校食堂、商店、文印室、大宗物品采购等管理工作提出如下补充意见: 一. 重点加强学校食堂安全管理,稳步推进学校食堂经营改革

1.根据新教字(2006)56号《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办产业管理的规定》,凡学校对外承包经营的食堂,承包期满后原则上要求不再对外承包,改由学校自主经营。

2. 2009年开始由政府投资新建的学校食堂,原则上也全部由学校自主经营,不再对外承包。学校食堂提倡低成本、零利润、让利于学生。

3.学校、幼儿园食堂大宗原材料的采购,鼓励由具备资质的企业或个人实行集中、定点、签约配送。

4.逐步建立学校食堂科学管理与综合评估体系,具体办法另行发布。

二.着力抓好小食品安全管理,不断推进学校商店经营改革

根据新教字(2006)56号《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办产业管理的规

定》:从2006年起,中标承包合同实行一年一签,任何单位不得跨年签订,凡因不按规定而签署长期合同的,引起的一切纠纷由签约人承担。

为进一步做好此项工作,现补充规定如下:

1.同一承包人连续续签承包不得超过3年(含3年),3年期满必须进行新的公开竞标。

2.鼓励较大规模学校建立超市直营店或加盟店。

3.严格控制校内商店、摊点数量,原则上实行一校一店(点)。校园商店不得设置在教学区。

4.学校必须加强校园商店小食品、学生用品的质量监管,凡违反规定向学生提供“三无”产品的,学校要及时予以警告,限期责令整改;对无视学生安全、依然我行我素的,学校要依合同规定取消其承包资格。

5.学校要及时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校门外附近摊点的管理工作。 三.认真抓好大宗物品采购管理,逐步推进其它后勤服务经营改革。 1. 鼓励学校文印室自主经营,学校要定期进行成本核算。具备资质的相关单位或个人也可以参与竞拍承包,提倡让利于学生的低成本经营。

2.学校门面房、闲置土地等其它资源的出租出让必须严格履行公开招投标程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私自签约。对违规签订的合同,引起的法律后果由签约人个人承担。

3.学校大宗物品采购必须充分遵循民主管理程序,坚持领导集体决策和教职工代表参与相结合,坚持民主理财与公示制度相结合,坚决杜绝一言堂、私自采购、人情采购等违规现象。

师生校服、饮用水的大宗采购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各学校必须严格审查承包商的资质,建立详细的原始资料和其它相关证明材料备查。

严格遵守政府采购制度。未纳入政府采购目录的采购项目,包括各种办公设备与耗材、师生学习与生活用品、校园装饰装潢与绿化美化工程等业务,同类型业务每批(件)采购总额在2万元以上的,须报局勤工办备案;采购总额十万元以上的,须报局领导审批。

不断加强和提高学校经营性资产管理改革,是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维护教育事业健康形象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局勤工办要会同财审科、监察室等相关职能科室定期组织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对无视相关规定、拒不整改的相关单位和个人,将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要依照相关规定严肃处理。

特此通知。

上一篇:改革开放国家变化范文下一篇:骨干教师培训资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