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分析论文范文

2023-09-16

内部审计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内部审计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对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发展极为重要,它能够有效地监督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规范业务操作行为,是加强内部经营管理,完善内控机制的最有效手段,还可以避免出现经济犯罪和业务经营风险,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管理层不可或缺的参考依据。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其次,深入探讨了强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相应措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监督职能

一、前言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力量之一,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作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实现资产的稳定增长和利润的最大化。但是,由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运营中存在着一定风险,再加上金融风险所具有的长期性、滞后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金融风险管控,才能形成利润。因此,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直接决定了其利润价值的大小。内部审计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对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发展极为重要,本文就如何强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监督进行分析。

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理念仍显落后

随着审计技术和内部审计理论的日益发展完善,各大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重点都放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等方面,不再是过去的查错纠弊,以便能够为自身增加价值,从而实现发展目标。但是很多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内部审计理念仍显落后,仍然将合规性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重心,很少涉及到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等方面。与此同时,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管理者认为内部审计部门只是属于事后监督,而不能够为组织直接创造利润,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2.内部审计管理制度不健全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修订内部审计管理制度时,通常都会存在着不及时、不完善的情况,不符合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具体情况,也没有和国家新颁布的审计制度或者法律法规进行有效地衔接。少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也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虽然建立起了内部审计管理相关制度,但没有落实到实处,只是徒于应付,流于形式,这样必然会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造成直接损害。

3.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有待加强

随着农村合作金融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和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得不大力创新金融产品来吸引客户,但是创新金融产品,那么必然会进一步加大各类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够确保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持续向好发展,就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具备先进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为新兴金融产品提供相应的增值服务。但是从目前来看,很多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都存在着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使得很多业务仍处于内部审计的“盲点”。

三、如何强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监督职能

1.培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的企业文化,树立特色审计服务理念

建立起优良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企业文化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长期以来所追求的核心值观和价值理念,优良的企业文化会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各种措施、决策和政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将内部审计融入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企业文化中,才能够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贡献,才能够将内部审计的特色优势充分显示出来。

2.健全内部审计相关制度,加强监督力度

众所周知,严格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是确保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工作高效、有序运转的关键。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该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实际情况来合理制定内部审计管理制度,不断健全内部审计岗位的权限和职责,确保内部审计部门能够有序、合法地开展审计工作。同时,加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内部审计内部监督,设置专人专岗来负责,一旦发现不合理的经营行为,应该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制止或者提出限期整改建议。此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还应接受来自纪检、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的外部审计监督,以此来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必要时还可以聘请信誉相对较好、执业人员素质相对较高、影响力和规模相对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来指导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工作。

3.提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领导是否支持、是否重视的影响。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来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一把手”是内部审计的主要负责人,既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所赋予的义务、职责予以及时的了解、掌握,还要支持内部审计人员按制度、按政策办事,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展开创造良好的操作环境。与此同时,还要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增强依法经营和财务管理的能力,提高执行财务管理制度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此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领导还应该从多种途径入手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坚持依法经营、依法办事、坚守职业道德,促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工作的新需求。

4.强化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有相当一部分的内部审计人员都是从财务相关专业领域出来的人员,对于其他方面不是很熟悉,而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实践性、经济性、技术性、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成果,务必要对要内部审计人员加强审计、计算机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促使他们熟悉精通更多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很好的实施内部审计。对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人员的品质也要有一定的要求,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审计人员的,审计人员品质要好,作风要严谨,这样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同时,要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价值实现为目标,积极调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人员的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内部审计人员的激励机制。

5.改进内部审计方式、方法

第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部门应该要合理利用专门的审计软件作为辅助工具。第二,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审计风险控制技术、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经营风险识别方法、内部控制评价方法体系,动态实时地检测审计对象经营全过程。第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当做到事后审计与事前审计、事中审计相结合,微观审计与宏观审计并行使用,克服以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审计中习惯性的事后审计,将控制前移,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遇到问题时可以及时纠正,尽量做到未雨绸缪。第四,要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一方面应该定期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到警示教育基地参观,观看警示教育片,以剖析反面敲响警钟;另一方面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专家进行法律知识的讲解,进一步筑牢思想防线,提高内部审计人员拒腐防变能力。

四、结语

总之,强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监督职能,能够有效地监督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规范业务操作行为,避免出现经济犯罪和业务经营风险,是加强内部经营管理,完善内控机制的最有效手段,作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管理层不可或缺的参考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高立.论提高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有效性的途径[J]. 企业家天地,2011,18(07):109-113.

[2]吕亚茹.统计抽样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中的应用[J]. 中国集体经济,2010,18(25):143-145.

[3]潘正彦.金融审计功能拓展:加强社会监督和控制金融风险[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17(01):100-104.

[4]葛雷.浅析舞弊审计在金融机构内部审计中的运用[J]. 时代经贸(下旬刊),2013,21(03)

[5]中国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课题组.内部审计在金融机构治理风险与控制中的模式分析[J].新疆金融,2007,18(07):167-170.

[6]张国英.对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工作功能的思考[J]. 福建金融,2012,23(03):181-183.

内部审计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近年来,高校逐渐成为了权力腐败的高发区,腐败事件常有发生,为了规范可行的制度,约束权力运行,构建切实有效的权力运行内部监督机制。本文先指出当前高校权力监督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学院实际情况来分析权力运行监督,重点从审计角度来研究高校权力运行内部监督机制,指出内部审计对高校权力运行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再次加强高校内部财务监督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内部监督 创收资金 内部审计

近年来,随着办学的不断深入,高校规模越来越大,国家相关部门对其投入越来越大,涉及的资金数额也越来越大,高校各部门的权力也越来越大,为此高校内部监督机制的有效运行就显得尤为重要。

十八届六中全会又重新修订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党内监督条例》与《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问责条例》相衔接。衔接之后,将形成完整的党内监督体系和问责制度,不仅将坚持从严治党、依规治党、权责一致等原则,也将体现纪法分开、纪在法前和正确运用监督执纪问责“四种形态”的要求。高校作为一个独特的权力集中区,其运行有着特殊性,学校的制度一般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学校工作的最高负责人,权力相对集中。与此同时,学校的行政部门大多是兼具行政和学术双重身份的,因此过度集中的权力需要被分权制衡。

一、当前高校权力监督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成为了权力腐败的高发区,腐败事件常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仅2014年和2015年两年全国就有56所高校的83人被查,从已经被通报的案例来看,招生、基建、科研经费使用已经成为高校腐败的重灾区。鉴于此,我们学院为加强监督制约,规范权力运行,开展了廉政风险排查工作,加强重点领域的监督检查,对干部选拔任用、人才引进、职称评聘、招生录取、学生奖助评优、财务管理、招投标及零星物资采购、基建及零星维修、资产管理、科研管理等10个重点领域的关键环节进行了深入排查,共查找出41个廉政风险点,制定39条风险防控措施,以规范可行的制度约束权力运行,构建切实有效的廉政风险防控长效机制。

加强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工作。对选人用人、基建修缮、物资采购、招生考试、评优奖助等工作开展过程监督和专项检查,确保程序规范,公平公正、信息公开。督促指导二级单位抓好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做好校内招投标、工程项目、资产验收与处置等监督工作。

二、学院监督机构的设置情况

就目前学院情况来看,学院的监察室、审计处是合署部门,合署部门难免出现职责交叉,人员混用的情况。为此,学院应该设立单独的纪检监察室,纪检监察处处长列席学院的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及时了解学院的各项重大事务,尤其是“三重一大”事项要做到全面的过程监督。2017年为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适应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扩大内部监督网络的覆盖面,学院决定在各院系(部)设立纪检监察员。院系(部)的监察员要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监督本单位贯彻落实上级和学院的决策决定和反腐倡廉工作部署的有关情况,了解反映本单位廉政勤政、师德师风等情况。(2)协助开展本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工作和师生的廉洁教育活动。(3)列席院系(部)党政联席会议,对本单位领导班子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情况进行监督。注意发现和及时制止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发现违法违纪行为的,要及时报告学院纪检监察部门。纪检监察处要保持独立性,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另一方面,学院的内审部门也应充分发挥其职能,除了一些日常的审计工作,还要配合外部审计部门做好工作。一些金额较大,工序复杂的项目应该交由外部审计,以保证其客观、公正及准确性。

三、从内审角度分析高校权力运行内部监督的必要性

下面将从审计角度来谈谈高校权力运行内部监督机制的重要性。近两年来,本人已相继审计了学院三年(2014年-2016年)的二级单位创收经费。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现代化的程度在不断提高,二级单位的自主权日益扩大,他们在办班办学、人才培养、自主招生、社会培训、校企合作、合作开发技术咨询等方面都拥有充分的自主权,经济活动日益增多,二级单位的经费也快速增长。可支配经费的快速增长势必加大腐败违纪的风险,当前的监督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这种形势。为此根据学院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强对学院各二级单位创收经费的监管,学院审计处开展了二级单位创收经费审计。

学院审计部门在2016年5月-10月审计了学院2014-2015年的二级单位创收经费情况,认真查阅了两年的凭证及原始记录,最后汇总发现了十个问题,为此学院专门召开了作风建设专项督查暨部门创收资金审计反馈工作会议,在会上领导向各部门负责人指出了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和廉政风险点。另外从严格执行学院制度、规范创收资金管理、防控廉政风险等方面,对2014-2015年度部门创收资金审计整改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会后,各创收单位认真总结,对照学院相关制度规定,按期提交了审计整改意见。在这次审计中,我们审计组发现创收单位在一些事项上没有按照相关规定,但是学院与此相关的文件也存在严重的滞后,与创收相关的文件是在2009年和2010年出台的,至今已超过5年,许多项目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学院没能及时更新文件,致使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事项。为此,审计组向学院有关部门提出了这个情况,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于当年参与修订了《二级单位创收经费管理办法》,明确指出学院行政管理部门有关管理和服务收入不属于创收经费范围,其形成的收入必须及时全额上交学院,统一收支管理,促进学院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和创收资金管理的规范性。

2017年上半年,审计部门继续对学院2016年的二级单位创收经费进行了审计,此次审计,相比去年,今年发现的审计问题已明显减少,一共只有三个,另外审计项目组也相应地提出了整改建议。根据新的《二级单位创收经费管理办法》,在今年的审计报告中,我们明确提出了清理不符合相关创收经费概念的部门,进一步规范了学院的创收资金。

四、连续两年二级单位创收资金审计取得的成效

通过这两年的审计,我们项目组可以很明显地发现,在对学院二级单位的创收经费经过审计监督之后,发现原则性的错误问题已基本没有,涉及的问题部门也有了大幅度的减少(去年有14个创收部门有审计问题,今年只有5个),可以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因此我们还需继续不断地发展财务内审工作,这样能进一步地从源头减少财务问题,从而规范学院的制度建设。

五、加强高校内部财务监督的重要意义

加强高校内部财务监督,有利于学院治理结构的完善,全面提高学院内部资源配置,减少资源的浪费,实现学院的健康快速发展,减少学院腐败现象,提升学院的社会声誉与美誉度,吸引更多的学生到我院就读,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健全的内审制度,可以从源头解决学院的财务弊端,减少高校内部健全建设与财务问题的矛盾。按照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要求,监审人员自觉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带头执行作风建设相关精神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遵守学院规章制度,恪守廉洁底线,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内部审计的管理水平,扎实理论基础,同时联系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内审的作用,审计人员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审计监督是高校权力运行内部监督的重要环节,只有纪检监察与审计同时发挥作用,才能真正监督好權力运行,使权为民所用,而不是为利所用。相关部门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监督氛围,建立一个风清气正的校园。

参考文献:

[1]曲雁. 高校权力运行的内部监督机制研究[J]. 学术交流,2014,(01):198-201.

[2]张晓冬. 高等学校内部权力制约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基金项目:高校权力运行内部监督机制研究(Djsz201705)2017年无锡工艺职业学院党建与思政研究校级课题.

内部审计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当前,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运营模式,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各行各业。内部审计也不例外会受到其影响。传统内部审计和电子商务相结合,催生出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内部审计应以更高的效率和更上乘质量为处于高速推进的信息化进程和竞争激烈时代中的企业服务。文章阐明了电子商务及内部审计的概念,并由电子商务对内部审计的影响入手,分析电子商务下企业内部审计所遇瓶颈,并对症下药,由降低风险、完善法律法规、提高内审独立性、增强内审人员素质等方面给出相应对策,以期望能够改善内部审计面临瓶颈的状况。

关键词:电子商务;内部审计;瓶颈

一、电子商务及内部审计的概念

1. 电子商务的概念。电子商务是指在世界范围内,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通过互联网进行各类商业贸易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双方不加谋面而完成个人或商贸单位线上交易、电子线上支付等各种商务活动、贸易活动、金融活动的一种新型商业运营模式。

2. 内部审计的概念。它是组织内部的监督和评价活动的一种,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它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审查并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合法性、适当性和有效性来完成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电子商务对内部审计的影响

1. 对审计风险的影响。电子商务下,传统的审计轨迹近乎完全消失,与此同时,代替纸质账簿、凭证、报表的是充分电磁化的会计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数据高度集中于电子商务系统,在脱离了签字、盖章等证据化的操作后,难以留下充分的审计线索,导致认定困难、责任界定不清。此外,电子系统容易被攻击、信息容易被盗取也从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审计风险。

2. 对审计规范的影响。电子证据的无形性和易篡改性、电子签名不同于手书而难以进行认定、电子合同完成的瞬时性导致生效时间存在争议等无法可依的局面不断出现,共同加大了内部审计规范化的难度。此外,在新形势下,以往的准则也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需求,亟需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规范出现,对现今电子商务下的内部审计进行实际而有效的指导。

3. 对审计内容的影响。在网络世界里,存在着虚拟企业这一新的经营主体,它没有明确的空间范围,没有固定的工作场所,运营不稳定,可能随时就会解散,所以内部审计工作必须随时随地进行,以及时提供有效的审计信息,确保内部审计顺利进行;同时,电子商务活动以网络通信通畅运营为基础,十分依赖计算机系统,因此,審计人员不仅要对电子商务产生的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进行审计,还要对整个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性等方面进行审计,任务内容增多。

4. 对审计人员的影响。审计人员需要利用对计算机管理与控制功能进行审计,此外,对于人类肉眼无法分辨的磁性介质存储的信息,审计人员只能通过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审查;电子商务下的内部审计对于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技能、网络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表1所示,在当前计算机技术发展成为必然趋势的潮流下,内部审计人员中超八成的人重视会计学的同时,重视计算机知识的人员也占63.64%,此数字甚至超过了对财政学及经济学的重视程度。因此,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对审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电子商务下内部审计面临的瓶颈

1. 审计风险日益复杂。以前传统的会计信息记录几乎全部存在于纸质介质,会计信息易于追溯,审计线索也十分清晰,因此审计进行相对容易。而在当前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时代下,审计系统正在逐步实现数据化、无纸化,与此同时,相应的风险防范功能却没有同步发展。原始凭证的收集处理到报表的生成几乎全部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而计算机系统大都难以做出数据真实性、合法合理性分析,从而造成初始数据的内容存在错漏的可能性,同时,磁盘、光盘等数据存储介质由于自身属性,极易被破坏或修改,留下难以识别、追踪的痕迹甚至不留下任何痕迹。于是,传统的内部监控体系面临挑战,对内部的监管、检查也大大增加了难度。

2. 相关配套法律不完善。首先,相关会计法规不健全。在传统商务活动过程中,从最初的签约到合同订立,再到款项支付,大多都会付诸书面并由经办人签名确认,形成会计核算制度、会计结算制度和审计制度所依赖的原始资料。电子商务造就了无纸化的商务运营环境,签字不再需要在纸面上完成,如此重大的变化而在立法领域仍然存在空白和漏洞。其次,内部审计标准和形式尚且不完善,某些准则已经不适应现实需求情况。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实施条例、2003年通过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及2007年编订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等法律或规范的最近修订时间都止步于十余年前,显然不适应当前商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

3. 传统审计程序不适应电子商务环境。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收集审计信息的以及发现相关线索都体现出了对于计算机的依赖。且由于网络系统的实时性,内部审计人员难以同时放下手中工作接受全面的系统测试。此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被弱化,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跟不上电子商务环境的要求,计算机操作等技术缺失,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越来越依赖于软件开发者等辅助人员,其次,为了确保系统的适用性,系统的开发阶段需要内部审计人员的参与,这也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造成威胁。

4. 内部审计人员对计算机掌握不足,难以胜任电子商务下内部审计工作。电子商务环境下,只有同时精通电子商务知识、内部审计理论的复合型人才可以足够适应当前的工作需求。但目前在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所学专业局限于财会审计等知识,分布面狭窄、知识陈旧、理论已经无法指导实践等现象也屡见不鲜,而对于日益重要的计算机、互联网以及系统控制方面的知识欠缺严重。多种因素使得内部审计工作效率逐步降低,当前知识结构单一的内审人员素质已经不能够完全适应电子商务下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

四、对策及建议

1. 降低审计风险。企业在开发内部审计系统时,可采用最新的加密算法,通过建立安全级别高、相对开放的专用局域网,加强身份认定系统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从而加强企业信息的总体安全性,降低数据被滥用和篡改的风险;其次,在开发和完善会计信息系统时,合理化设计运行方式和材料储存、读取方式,以便留下相对清晰的审计线索,从而在责任认定、过程追溯等过程中,能够清晰地划分有关人员责任,保留相应可查的证据,以便内部人员及时跟踪,在较低的审计风险下顺利完成内部审计工作。

2. 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应通过立法建立一个有序的电子商务环境。我国立法机关应该着重解决电子商务中出现的各类综合问题,并尽快顺应时代发展,通过立法及时规范可靠的内部审计准则和电子商务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等,同时不断根据新需求、新变化更新相应法律法规,以适应电子商务下内部审计的需要。同时也应确保企业内部审计规范不断创新,因地制宜,因时而变,建立最适合本企业运营状况的审计制度和规范,以不断推动企业内部审计规范化、效率化。

3. 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人员在参与会计系统开发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一种平衡:既要与开发者保持融洽的关系,为开发者提供必要的专业知识参考,又必须明确参与的目的和限度,不参与任何具体的决策的行为。此外,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熟悉系统使用方法,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以便在后期使用过程中,尽量做到独立处理问题,依靠自身扎实的计算机知识解决使用过程中的疑难情况,减少对外部门、外单位技术人员的求助,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

4. 更新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使其在掌握审计知识外,也具备计算机系统处理、控制能力。内部审计人员要努力掌握相关技术,利用计算机软件更加有效地进行审计,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为企业服务。此外,可以设立专项基金并定期开展内部审计人员培训会,拓宽培训渠道,在讲授的同时鼓励内部审计人员自学、互学,更新其知识结构并细化内容,使之的实际工作及时调整、适应规范要求。此外,可设立内部审计人员考核激励机制,敦促其及时进步、主动学习,适应工作需要,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参考文献:

[1]胡爽爽.论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与舞弊控制[J].知识经济,2017(01).

[2]毕秀玲,刘昂.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设计[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03).

[3]章振东.信息化条件下的内部审计问题探讨[J].财会研究,2007(12).

[4]林艳,张玉忠.论电子商务对内部审计的影响[J].中州审计,2004(06).

[5]潘华,林大庞.拓宽电子商务下的内部审计瓶颈[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4(05).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内部审计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需要.企业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负责,侧重于企业基层单位的经营活动和经营目标的完成情况.文章主要分析了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所面临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内部审计的现状 企业内部审计 经济目标 解决目标

在19世纪下叶,我国按照西方企业管理模式建立的银行、造船厂、矿山与工厂等大型企业中,曾设立“稽核”职务,负责对企业的财务收支与经营活动实行审计和评价。但就整个国家而言,内部审计起步很晚。1985年,《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要求人民政府各部门和大中型企事业组织建立内部审计监督制度,设立审计机构。这是我国内部审计制度建立的开始。

一、现状

当前,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据审计署组织对国务院确定的78家“百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建立情况进行的调查显示:设立独立内部审计机构的仅31家,不到40%,设立非独立内部审计机构的39家,未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8家。试点企业规模大、实力强、管理水平高,其内部审计情况尚且如此,其他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情况更令人担忧了。据笔者对上海和深圳两地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现状进行的粗略调查来看,内部审计的范围主要局限于财务活动,远没有涉及到经营管理活动的所有重要方面。审计的重点是合法、合规性,虽然也开展了一些经济效益审计,但仍没有把它作为重点内容,且多局限于有关财务指标的分析评价,较少涉及管理决策和控制领域的深层次问题,并未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建设性作用。所以从总体上看,我国内部审计还停留在最基本的财务审计阶段。

例如:安然、世通等财务舞弊和会计造假案件的产生,严重冲击了美国乃至国际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是导致企业经营失败并最终铤而走险、欺骗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作用,提高企业竞争力。

二、原因分析

我国内部审计的落后现状不能仅仅理解成是内部审计本身的问题,而应该将其置于宏观的经济体制与机制背景之下来考虑。在市场中,内部审计服务也是一种商品,也必须有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密切配合,才能形成良好的市场流通,从而实现内部审计的大发展。

(一)需求方面

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真正关心和利用内部审计结果的所有者。在我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及其国家所有制的形式决定了大量的国有资本的存在。国家,作为全体人民的代表,行使国有资本的所有权。而在国家与企业之间又存在着代替国家行使所有者职能的人格化代表——国有资本经营管理机构,这就形成了很长的委托代理链条。一旦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将失败。现实中,国有企业的终级所有者与国有资本经营管理机构之间的委托代理权责未能很好的界定。首先,所有者本身是虚置的;同时,作为代理人的国有资本经营管理机构并不拥有国有资本的剩余索取权,缺乏促进国有资本增殖保值的真正动力。可见,国有资本的所有者缺位和其人格化代表与国有资本缺乏产权联系的特点决定了该委托代理环节的有效性难以确保。

(二)供给方面

缺乏有效的市场需求是我国内部审计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而需求不足又直接影响到我国内部审计服务的供给质量。

首先,由于缺乏所有者和经营者的重视,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难以得到有效保证,这必然使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受到各方面的牵制,审计质量和效率大打折扣。现实中,有些企业的内部审计在组织中无权亦无责,成为安排养老和富余人员的理想场所。

其次,内部审计人员不安心本职,专业素质较低。在企业扩大自主权时,许多企业往往以机构设置权为由将内部审计机构合并甚至撤销,使内部审计人员对前途缺乏信心。同时,缺乏外界对工作成果的承认,也使许多内部审计人员感到价值实现困难。所以,许多内部审计仅仅将内部审计工作作为一种暂时的过度而不是事业的归宿,也就不会致力于提高业务水平。这是内部审计质量难以提高的直接原因。

同时,我国内部审计是在国家审计的直接推动和干预下设立的,并未形成反映内部审计工作特点和要求的统一的准则和规范,也影响了内部审计水平的提高。

由以上需求原因所导致的内部审计服务质量不高的现状,反过来更加抑制了需求的增长。从成本效益方面讲,内部审计只有在其所带来的收益大于成本,从而能为企业增加价值时,才能被接受。

三、改善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思考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影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发展水平的主要矛盾在于需求方面。即由于产权没有很好地划分,导致所有者缺位,经营者受托经济责任意识淡薄,并影响到后续委托代理环节,从而使内部审计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因此,要想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当务之急是必须强化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机构的人格化代表的本质,以从实质上塑造出第一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的主体,使第二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中的所有者真正到位。

当前,虽然我国的产权制度的改革已提上了议事日程,但它涉及面广,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够完成,因此内部审计行业不能无所作为地等待,而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改善服务的供给,通过实际行动来证明自身的价值,创造对内部审计信息的需求。

首先,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的现状急待解决。目前,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可以从扩大业务交流,加强人员培训等方面着手,积极吸收国外内部审计的先进经验。在这方面,我国已经有了比较良好的开端。我国内部审计与国际内部审计的交流与合作速度的加快,将有利于我国专业人员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另一方面,我国内部审计曾一度作为国家审计的基础和延伸,用于指导实践的规范也主要是《审计法》及依此而制定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并未形成专门的准则体系和实务规范,这使内部审计人员在实践中常因缺乏理论依据和指导而无所适从。所以,行业规范的制定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提高我国内部审计整体质量所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同时,在此基础上,为了激励内部审计人员提高业务素质,进行统一的职业技术资格考试和实行注册认证制度,对促进行业发展也是十分必要的。

当前,我国在机构改革中坚持政企分开,撤消了审计管理司,并将中国内部审计学会改建成为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实行行业自律管理,这些措施明确了内部审计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方向。新成立的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作为内部审计行业自律管理的组织,必将在业务指导、人员培训、促进交流、行业规范和维护权益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当今国际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一体化程度加剧的现实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正在不断加剧,这要求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内涵式发展的能力,也就是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而加强企业内部审计是企业改善管理、防范风险的有效途径,对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于金树.完善与发展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思索[J].审计研究.2002.(10)

[2]王新峰.加强我国企业内部审计[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4)

作者简介:张秀叶,(1974-),女,汉族,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人,任职于山东省环境保护学校会计,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内部审计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不同于单个企业的内部审计,更不是成员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简单叠加,而应是更高层次、更高视野、为集团整体利益服务的内部审计,能够充分发挥“免疫系统”的职能,保障企业集团的健康发展。通过提升内部审计独立性水平、准确把握集团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树立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创新内部审计工作等途径,提升内部审计服务企业集团发展的能力,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价值。

关键词: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科学体系

企业集团是以产权安排、人事控制、商务契约为纽带形成的层级经济组织,与单体企业相比具有组织层级多、产权关系复杂、业务多元化、地域分散化的特点,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更大的内部和外部风险。这需要在坚持内部审计批判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建设性作用,为企业集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全面服务。

一、对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职能再认识

2002年,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404条款要求管理层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并出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使公司治理层认识到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2009年美国COSO委员会发布的《内部控制体系监督指南》,要求内部审计将有限的审计资源集中于对企业目标构成重大风险控制上面,审计人员关注的重点不再是控制的充分性,而是风险是否得到有效的控制,将审计事后的监督向风险过程管控转变。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提出探索建立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为主线、以增值为目的内部审计新模式,成为推进内部审计由财务审计向现代风险管理审计转型的重要推手。

企业集团对内部审计具有越来越强的内在需求,内部审计成为集团实现风险管控的重要手段。除了满足集团对成员单位的经济业务监督、评价职能外,内部审计还承担起更多的管理职能,为集团的健康发展提供全面的风险防范服务。

一是内部审计的管控职能。内部审计拥有集团内部横向和纵向的信息获取渠道,并具备鉴别信息真伪的特有手段,通过审计实现优化内控的流程,保证各成员单位遵循整体利益。内部审计以出资者的角度,通过对内部成员单位的经营目标、决策程序、运转过程和最终结果等环节进行持续的监督评价,消除组织内部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信息失真,有助于提高集团整体管控水平。

二是内部审计的风险防范职能。内部审计具有建设性的功能,是企业的“免疫系统”,通过审计关口前移,主动性开展工作,发现并预防潜在风险。通过全面参与企业重大决策、内控设计、业务流程再造等风险管控环节,不断推动内部控制自我完善,保证各项作业和管理时间和空间范围的可控。通过审计建议和整改措施实现组织的自我约束、自我纠正和自我完善,防范风险。

三是内部审计的公司治理职能。内部审计是规范管理层认真履行受托经济责任的一种制度安排,公司的治理框架中的审计管理委员会,在服务于治理主体——董事会的同时也服务于治理对象——经营管理层,使得内部审计成为“透视公司的信息窗口”,客观真实的审计信息为企业集团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也有利于集团内部信息的传递,达到集团上下目标一致、行动一致的协同管理效应,使公司治理更加顺畅。

二、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体系的重构

在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独立设置内部审计部门来履行对本单位经济业务监督的内部审计模式弊端逐步显现,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企业集团快速发展的需要,企业集团应从多方面改进内部审计工作,使内部审计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集团的发展。

(一)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企业集团通过一系列的委托—代理关系联系起来,股东作为委托人将财产交由董事会代理,董事会将拥有的法人财产权委托经理层进行经营管理,由此形成了一系列自上而下的纵向授权的层级公司结构。在多级法人治理结构下,资源控制权与使用权由各成员单位单独行使,同一层级的内部监督无法充分开展工作,不能客观、真实、公正、深入地开展工作,依靠单个企业自身的内部监督难以满足上一级委托人的要求,导致内部审计缺少内部动力,无法有效化解集团系统性风险。只有合理安排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审计职能。在股东会、董事会及经理层之下分别设立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及内部审计部门,建立三者之间由上而下业务指导关系,形成独立的内部审计体系,使内部审计能够对集团的决策过程、,战略目标和整体情况进行审计,使审计成果能够得到运用,从而有利于内部审计更高层次、更加主动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二)企业集团对内部审计职能的重新定位

集团管理层应正确定位内部审计,将内部审计从查错防弊为主要目标的评价和监督职能转向提高集团风险管控的“免疫系统”职能,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制衡的治理机制,工作重心从具体业务活动的事后监督层面转向业务的过程控制层面,提高审计层次,规避内部审计风险。内部审计是集团利益维护部门,对信息的获取更加客观、谨慎,对经济决策信息更为敏感,具有全局性视角,内部审计应为集团总体战略和长远目标的实现提供信息服务。借鉴证监会关于在上市公司设置独立董事的做法,由具有会计、财经专业知识的独立董事担任审计委员会主席,审计委员会负责制定内部审计方针,决定内部审计项目,审核批准内部审计报告,协调企业各部门关系,向董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树立内部审计的权威性。改变对职能部门和成员单位的管控过分倚重行政手段、计划和预算、业绩考核等直接管控方式,通过内部审计的鉴证、评价作用实现对成员单位的管控。

(三)完善内部审计工作机制

一是探索建立集团内部审计中心。将下属审计部门从所属单位中独立出来,由审计中心统一管理,各审计分部领导的任命由集团总部统一管理,各下属层级的审计分部在总部核定的编制内配备人员。中心實行统一审计任务与计划,并负责对各审计分部的业绩考核,实行审计工作垂直报告体制,明确审计中心对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的报告关系,保证审计信息交流的完整和畅达。这样一方面可以集中审计资源,确定内审人员职业发展规划,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为集团整合资源开展专题审计创造组织和人才条件。另一方面审计中心可以实现对重大业务事项的纵向管控,建立上下联动的审计资源共享模式,全面地把握审计重点,形成内部审计的合力,树立审计的权威。内部审计中心更加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能够有效避免审计资源的资源浪费。

二是发挥内部审计的主动性。内部审计接受国家审计的业务指导,为维护国家经济秩序服务,又要在企业管理当局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维护本企业的经济利益,双向的责任导向决定内部审计与管理层之间是监督与引导的关系。内部审计自身要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向企业领导者宣传企业与国家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取得企业领导的理解与信任,使企业领导者真正认识到只有在守法经营、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才能提升企业的社会信誉,更好地维护企业利益,建立内部审计的主动权。

三是形成内部审计检查、反馈、整改和提升的闭环管理。凭借监督检查的手段促进集团管理水平的提高,凭借督促整改的职能实现集团风险的管控。闭环的管理方式向下传达贯彻决策层的意志,向上反馈基层经营管理的真实信息,内部审计扮演了信息鉴别和传递者的角色,推动集团的科学决策并实现对成员单位的管控。

(四)利用信息手段改造内部审计工作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信息化程度未能实现与信息管理系统同步发展,审计人员还不具备对数据分析提取的能力和素质,审计人员审计信息化知识储备不足,计算机审计的前瞻性不强,无法为企业日常工作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撑。企业集团可以通过加大审计信息化投入力度,提升信息化水平,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改进内部审计的工作,实现内部审计跨越式发展。首先是开展内部信息系统的审计,消除信息系统的风险隐患。其次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实现与财务核算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信息共享,有效地提高审计效率、扩大审计范围、提高审计质量。三是积极尝试非现场审计样本的筛选、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远程非现场审计,提高审计的精度和广度,逐步实现对企业实时数据的监控,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撑。

(五)加快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业务创新

一是适时开展战略审计。内部审计委员会归属董事会领导,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建议,拥有较高的信息知情权,具备了开展全方位审计监督的条件。通过对企业集团重大战略的制定、实施和结果进行全过程监督,识别关系企业发展的重大风险,在更高层次发挥审计的作用。通过对集团战略实施过程动态的、连续的监督,为企业集团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决策支撑。

二是内部审计要有更广阔的视角,开拓内部审计的新领域,将审计监督融于企业管理。内部审计要通过综合的、系统的、独立的核查改进公司管理效果,为完善企业集团治理和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提供专业服务。从决策、生产、流通等环节着手,按资金运动轨迹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持续跟踪审查,分析各种资源和资金的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的对比关系,开展人力资源审计、能力审计、生产技术准备审计、顾客满意度审计和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等审计,实施差别化的审计策略,提供专业化、多样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孙敬华.在企业集团中 ERP财务系统内部审计研究[J].企业导报,2012,(17).

[2] 王慧明.企业集团垂直内部审计管理体制的探讨[J].会计师,2012,(9).

[3] 齐宗弟.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理论创新与实务分析[D].天津:天津大学,2008.

[4]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5] 任志宏.完善企業集团内部审计模式 提高企业战略决策经营能力[J].审计研究,2005,(3).

[6] 张金霞.试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J].企业与经济管理,2007,(25).

[责任编辑 王玉妹]

内部审计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研究了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审计特别是对审计职业判断的影响。通过本文的分析发现,虽然如今人工智能可以取代很多人类的活动,但是还不能取代审计中的职业判断。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就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来看,人工智能想要全面取代审计职业判断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人工智能需要在创造方面做出很大的提升。本文建议虽然目前人工智能还不能取代审计,然而审计人员应保持应有的危机感,不断提升自我,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审计质量。

【关键词】人工智能 审计职业判断 建议

一、引言

十九大代表李希贵校长认为将来20年6成职业将会由于人工智能的出现而消失,这就引起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再一次思索。人工智能是一种新的科学技术,是用来模仿和扩大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是运用系统的研讨和发展。那么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对审计职业判断产生什么影响呢,它是否能够实现审计中的职业判断,并且取代审计职业呢?这都有待于讨论,因此本文将从这几方面思考人工智能对审计的影响,这对现有的研究将是很好的补充。

二、审计职业判断的内涵、特征、方法

审计职业判断是以审计实践和理性认知为基础,依照相关标准实现审计目标的过程。特别是在具体的运营项目中,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可循,只能依附我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做出判断。审计人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审核,在此过程中做出重要的决策,从审计计划的制定,确定审计重点,设计与样本的选择,抽样结果的评价,选取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及判断审计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并通过对证据的审核结论形成的综合采集,他们都需要运用审计职业判断。

审计职业判断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主观性。主观判断是审计人员通过审核相关的审计证据,参照行业集体经验的主观判断和经验,而不仅仅是对这一数据的判断。二是全面性。审计的全面性是一个复杂的识别过程。在这项活动中,审计人员应不断了解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然后根据被审计单位的更正作出判断。综合运用知识和审计人员的许多能力,包括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职业判断和敏锐的目光来进行审计职业判断,否则会影响审计意见的准确性。三是经验性。专业的审计职业判断需要丰富的职业经验,如果积累的经验少了,审计职业判断的质量也会变得不好。四是风险性。审计职业判断人员的素质和收集到的审计信息都会引起审计职业判断产生误差,导致给出的审计结论错误,形成审计风险。五是可验证性。如果审计职业判断不具有可验证性,那么审计判断结果就没有说服力,也无法评判审计人员的审计质量了。六是均衡性。审计职业判断就是一个信息不完全对称的博弈过程,最终达到一定的均衡。七是受制约性。审计职业判断受审计法规、法律的约束,也受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的制约。

审计职业判断的方法没有具体的操作指南,本文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十种:成竹在胸、身临其境、换位思考、反证推定、追踪溯源、逻辑推理、公式推导、实盘复验、关联关系、痕迹甄别。

三、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实现审计中的职业判断

审计职业判断运用于审计工作的每一个阶段。从审计的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到报告阶段都需要审计人员利用职业判断作出选择。人工智能可以充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大量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帮助审计人员识别主要的风险领域,确定审计重点,提高审计效率,但这只是审计工作中最基础的部分,审计工作中最关键的部分还是利用审计职业判断形成审计意见,帮助管理层作出决策,这部分我认为人工智能还是没有办法做到的,因为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不只是需要审计专业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需要审计人员在不断地实践中对审计经验的积累,虽然人工智能可以对这些经验进行学习模拟,但是它的前提还是需要审计人员把这些经验事先输入,所以人工智能的这个学习模拟过程还是建立在审计人员平时的实践总结积累上的,人工智能只能实现学习的过程,而不能实现人脑的创造,因此人工智能要想取代审计中的职业判断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

四、人工智能下对审计人员的建议

人工智能对未来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都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会造成一些巨大的改变,虽然人工智能目前还取代不了审计这个职业,但是科学技术在如此高速的发展,以后能否取代还是个未知数,所以审计人员应保持应有的危机感,在合理运用人工智能的同时,应不断提升自我,不断努力学习新的知识、技术,扩充自我,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审计很好的结合起来,提高审计效率,不断积累审计经验,提高审计能力,降低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应主動面对挑战,迎难而上,努力克服困难,做新学科的带头人。

参考文献

[1]大数据时代的会计、审计发展趋势[J].秦荣生.会计之友.2014.

[2]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审计的研究[J].张凤元,皮雨鑫,刘美佳.财税审计.2016.

[3]人工智能能否取代审计中的职业判断[J].俞志烨.审计广角.2017.

[4]审计职业判断、审计风险与审计责任[J].谢志华.审计研究.2000.

[5]浅析审计职业判断[J].邱海辉.审计月刊.2006.

上一篇:现代远程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化工企业安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