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优良家风范文

2023-12-15

传承优良家风范文第1篇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每个幸福的家庭里肯定都有自己的家风和家规。我们家的家风和家规虽然很简单普通,但是这其中会让我受益匪浅。爸爸妈妈告诉我,从小就要做一个不能浪费的人;做人要善良、诚实;做事不能昧良心、伤天害理。

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给我讲,农民伯伯种粮食很辛苦,我们不能随便浪费每一粒粮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我一直都默默记在心里,我要做一个不浪费粮食、不浪费物资、不浪费任何一个有用有价值的东西的人。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墨子说的这句名言,是妈妈告诉我的。虽然我小的时候不明白,但是当我慢慢长大后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做人要讲诚信,有诚信即能交到朋友,朋友遍布天下,自己才能做事成功。一个人连诚信都不讲,满嘴是假话怎么能不成任何事情让人信任呢?

我现在是一个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了,已经懂得了很多道理,我也能辨别出很多事情的好坏和是非了。去年我在网上看到一条新闻是:在四川达州的一个生活区中一位老奶奶自己摔倒骨折,叫喊三个小学生帮助她,把她扶起来,她却诬陷小学生,说是他们把她推倒的,让学生的家长赔钱。学生的家长在得知真实情况后,知道了孩子是被冤枉的事实,他们选择了报案,最后经过公安局的调查和判案后对敲诈的当事人进行了拘留和罚款。看完这则新闻后,我想起来我们家的家风:人不能做昧良心、伤天害理的事。如果一个社会到处都是昧良心伤天害理的事,那我们的国家就要灭亡了。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无私奉献、有爱心的好心人。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美好更加强大。

我们的国家是由千千万万个幸福家庭组成的,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中的家规家风来管理的。只有我们每个人认真遵守好自己的家风和家规我们的深灰才能更加稳定、和谐、繁荣、强大。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传承优良家风演讲稿篇2

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构成了家风。著名法国作家罗兰曾说过:“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从而也足见家风的重要了。

好的家风就是一所学校。因为家风虽是无形的、潜在的,但对孩子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它对孩子的成长既是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又是孩子行为规范的“调节器”,更是陶冶孩子道德情操的天然“熔炉。”美国的爱德华和珠克两个家庭,家风传至八代。爱德华是博学多才的哲学家,勤奋好学,为人严谨,为子女树立了良好的风范。他的子孙中有13位当过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60多位是医生,还有1人当过副总统,1人当过大使,20多人当过议员。而珠克是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毕生玩世不恭,浑浑噩噩,无所事事。他的子孙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者,400多人酗酒致残或夭亡,60多人犯过诈骗和盗窃罪,7个人是杀人犯,总之没有一个是有出息的。两个家庭的家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后代,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相濡染,相延续,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向两极发展着。所以说,家风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子女的成才与否。

我的家风是“发扬民主、平等协商”。良好家风的重要基础是团结、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家庭关系不正常,互相指责、埋怨、争斗,孩子感受到的是冷淡、冷酷、敌对情绪,心灵深处就会留下痛苦的伤痕。因此,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尊重和理解,和睦相处,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家长要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尽量不当着孩子面吵架;要发扬民主,主动倾听孩子的意见、平等协商;在大人的正确引导之下,让孩子自由地成长;开朗、乐观地和和孩子一起玩,让家庭充满欢乐情趣。给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让他们在和谐、温暖和相互关爱的人际关系中健康成长。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主旋律,也是家庭成员品格、文化素养、道德情操、人际关系的具体体现。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要形成好的家风,做父母的就得事事从自我做起,我觉得我做得比较好的就是在小孩读小学的时候,陪同孩子一起练习游泳和书法,不断提高为人父母的素养,同时努力将自己的家庭变成人才的学校。

家风与校风共同影响着我们,使我们向着目标前进,拥有美好的品格。我们又以我们自身所拥有的美好品格对他人进行影响。家风校风,让我们乘风破浪,乘“风”而长。传承优良家风演讲稿篇3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风气、风格和风尚,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氛围、理念、价值观和人生观等,这些建构成一个家庭或家族独特的特色。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最为重要的、无以替代的精神财富;它弥漫于整个家庭或家族之中,影响到每一个家庭成员,惠泽于家庭的成员;家风也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魂魄之所在,支撑着家庭的进步与发展。良好的家风可以塑造出人高尚的品格,高雅的举止,成为人人向往的道德典范,一枝独秀、鹤立于整个社会“圈子”,为众多人,众多家庭所效仿。有着良好家风的家庭或家族,他们的子嗣及早就明白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懂得敬畏;懂得珍惜光阴,趁早好好地读书;懂得创业难守业更难,知难不难。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成长的人,懂得成功在于积淀,在于勤奋努力,明白勤能补拙的道理;明白勤为人生的第一要义,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努力?

生活中,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等,无不烙上家风的印记。家风虽是一家之风范,却是铸造子女成才的熔炉。家风就像一棵树,一棵枝叶如盖的百年大树,子子孙孙都在它的荫蔽之下。勤奋问学、艰苦卓绝、言必行行必果、尊老爱幼、问鼎事业、友善、和睦、民主、敬业、书香?都可成为家庭或家族应该传承的必须的家风。自古至今,文化家庭都讲究“家风”的传承,在泱泱数千年的华夏文明之中,随时可现,处处可寻。

历史上曾经显赫长久的家族,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家风、家训和家教,为后世学习的典范。《国语》、《论语》、《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许多典籍和家教典范之中无不彰显出家风、家教和家训的精神?

据记载,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就是一位注重家庭教育的家长。在家中,包括司马懿在内的几个儿子虽然已经成年,但司马防不召唤他们,儿子们便不敢随意去见父亲;见面时,如果没有允许他们入座,便不敢坐下;司马防不向儿子们提问,他们也不能随便说话。司马氏父子之间完全按照礼仪相处,秩序井然。这看上去显得有些不近人情,但却是在汉末乱世时对传统礼仪的一种坚守。虽然“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已经成了当时社会与政坛上屡见不鲜的丑闻,但在司马防家中,仍能保持儒家所倡导的礼仪,这就是家风的影响力——不随时而变,靠治家者的自觉,维护他们所认同的价值。

另外一个鲜明的例子就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诸葛亮。他是一位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思想家。他的一生可以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概括。不仅仅是他自己,他对自己的后代要求也十分严格,还有他劝诫自己的孩子的《诫子书》流传在世。要求自己的后代一定要忠于一主,恪尽职守,不做对不起自己家族的事情。他的后代受他的影响,都像他一样,他的儿子诸葛瞻便是代表,为蜀国战死沙场。这便是门风,诸葛亮要求他的后代必须要忠心耿耿,严于律己,这才使他们名垂青史。

而在我的家中,家风便是以仁对人,以德对人。意思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对待别人的时候以善良与德行去对待别人,在对方以不逊对待自己时,仍然用仁和的态度去对待对方。因为毕竟不能以对方的态度来看待对方,也不能将对方的话反用之。只有以仁对待别人,自己才会在别人的眼中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对方也会被自己所感,便也会以仁对待自己。德行是一个人思想品德好坏的体现,德行的好坏,也就意味着这个人的品行与处事行为是怎样的,如果自己的德行是良好地,这个人在任何地方都有立足之地。而德行底下的话,不仅会为自己徒增麻烦,在别人的眼里,这便是没有修养的体现。

优秀的家风并不是高深、玄奥,令人感到不着边际的大道理,严格的说,只是一些做人做事的基本常识。关键是要把这些常识性的东西变成每个家庭成员的自觉。家训,该用的时候,一定不能手下留情,不该时千万不要用,否则会铸成大错。家教,我认为是家人的素质,是深是浅。家人如果不学习,将得不到知识,学不到文明。教育,是尤其重要的一点。从小,父母教育我们要认真做事,知错就改。现在老师教导我们分清黑白,认真做人,踏踏实实。将来,会是社会教育我们坚持不懈,守法牢记。每一天,我们都学到东西,学到知识,学会了文明,懂得了道理。

我一直在想,树立端正的家风,继承优秀的家规和家训,是值得弘扬的民族文化。如今社会一些不良习气已逐渐退出人民的视线,正能量得以传递,如再加上优良家风以打造,那么咱们社会的风气将会更加纯洁,人民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国家的未来将会更加繁荣昌盛!

传承优良家风范文第2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家风建设, 他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 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 我们都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他还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 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 而是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一、注重家风, 是涵养优良作风的必然要求

(1) 家风是人生成功的“奠基石”。家, 不仅是一种情感牵挂, 更是一个人修身立德的精神起点。家庭是每个人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 而家风家教则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第一堂课”。传统文化认为, 国之栋梁必出于家之苗圃, 一个人只有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 才能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浙江钱氏自五代吴越国开国君主钱镠开始, 一个家族绵延1000多年, 经久不衰, 到了近代更是出现了人才井喷的现象, 涌现出钱学森、钱三强、钱钟书等众多精英人物。这些家风传承的美谈告诉人们, 家风对人的影响如同无声的教诲, 助人立德立言, 让人受益终生。 (2) 家风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家风是一个家庭精神气质的内在体现, 千万家庭的家风价值观就会形成社会大风气, 从而引领社会风尚和社会文明度。优良的家风都是围绕正确处理人与人、家与国、公与私、利与义等关系展开的, 潜移默化的传递着社会正能量, 引领着社会风气。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 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3) 家风是国家强大的“软实力”。中华民族一直强调家国同构, “家”和“国”紧密相联, “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家庭——家族——国家”, 这种“家国一体”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根本。几千年来, 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所在。正如清代魏象枢所言:“一家之教化, 即 (国) 之教化也。教化即行, 在家则光前裕后, 在国则端本清源。十年之后, 清官良吏, 君子善人, 皆从此中出, 将见人才日盛, 世世共襄太平”。 (4) 家风是抵御贪腐的“防火墙”。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 不是个人的小事、也不是家庭的私事, 而是关系到全面从严治党能否顺利推进的大问题。

二、传承家风, 是涵养优良作风的重要基石

(1) 传承精华, 延续精神命脉。在以耕读传家为主流的中国传统社会中, 家风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已经深深的融入中国人的传承血脉中, 受长期中国儒家思想的侵染, 中国的传统家风主要是以传统的儒家“五常”理论为依据, 以“家和万事兴”为追求目标, 创造出一个博大精深的传统家风文化宝库。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 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他还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 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有鉴别地加以对待, 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对于传统家风的传承, 要立足时代精神和现实需要, 善于汲取传统家风中的智慧营养, 为全面从严治党夯实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内容方面着重吸收传统家教家风中的孝老爱亲、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等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 在传承方法上, 借鉴传统家教注重言传身教和实践养成的具体措施。在形式上, 直接学习传统家风家训言简意赅、喜闻乐见、灵活多样的传承样式。 (2) 见贤思齐, 永葆政治本色。在家风建设上, 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3) 不忘初心, 筑牢责任担当。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所形成的优良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 是一笔值得我们不断学习汲取的宝贵精神财富。从毛泽东“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壮志豪情, 到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 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慷慨赴义, 再到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 唯独没有他自己”的为民情深。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奋斗与大爱中, 实现了个人价值的升华。以伟岸人格承接伟大担当, 以家国情怀托举复兴使命, 每个共产党人都应有这样的使命自觉。

三、践行家风, 是涵养优良作风的有力抓手

(1) 率先垂范“正家风”。“将教天下, 必定其家, 必正其身”。周恩来同志曾经说:“对亲属, 到底是你影响他还是他影响你?”这是作为一个领导干部首先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党员领导干部既要处理好单位公事, 也要解决好家庭私事。要严格要求家人, 摒弃“封妻荫子”的封建思想, 要在正家风、严家教上为全社会做表率。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引领政风、党风、民风。 (2) 修德明理“树德风”。厚德是家风的承载之基, 是立家之本。家风正不正, 与家庭的贫富贵贱没有直接关系, 关键在于传承、培育德行。我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以德修家, 一些历史名人通过家风、家训教导后辈, 潜移默化地传达社会道德规范。实践证明, 厚德是家风的“定星盘”和“压舱石”, 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说, 要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具体来说:明大德, 就是要坚持不忘初心有定力, 坚定理想信念, 在正家风中砥砺道德追求和理想抱负;守公德, 就是要坚持崇德向树正气, 要努力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楷模, 以良好的官德官风引领社风民风;严私德, 坚持修德明理作表率, 就是要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 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 使自己成为自己和身边人的道德标杆。 (3) 遵规守纪, “树洁风”。廉洁是家风的精神内核, 是兴家之源。古有“宦之法, 清廉为最”和“以清白留子孙, 不宜厚乎”的观点, 说明了古人的价值追求。党员领导干部要把清正廉洁作为家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时刻自省、自警、自励, 管好管住自己的欲望, 涵养“忍穷”心态。领导干部一方面要以自身清正为“齐家”树立标杆, 坚决不做违法乱纪, 伤害家庭, 愧对家人的事;另一方面要严守纪律底线。严格遵守《准则》和《条例》对廉洁齐家的基本要求。 (4) 寓爱于严, “树严风”。古人所谓“齐家”, 就是“严”字当头。正所谓“爱之不以道, 适所以害之也”, 寓爱于严, 施教于严, 才是家教真谛。

家庭是人生最温暖的港湾, 也正因如此, 家庭为职务犯罪提供了最高发的犯罪原因和最合适的温床。

因此, 党员干部一定要念好从严治家的“紧箍咒”, 正确对待亲情, 辩证处理好“给子孙留什么”的问题, 在公与私、严与爱的取舍上头脑清醒。

要力戒撒手不管的放任心态, 对家事应该多操点心、管住管好, 要力戒迁就袒护的溺爱之情, 做到爱而有度、严爱相济, 要努力在家庭中弘扬新风正气。

只有每个党员干部在精神上硬起来, 能力上强起来, 家风上严起来, 我们党才能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 始终挺立时代潮头。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 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 我们都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注重家风, 是涵养优良作风的必然要求;传承家风, 是涵养优良作风的重要基石;践行家风, 是涵养优良作风的有力抓手。只有每个党员干部在精神上硬起来, 能力上强起来, 家风上严起来, 我们党才能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 始终挺立时代潮头。

关键词:家风,传统文化,良好作风

参考文献

传承优良家风范文第3篇

在中国,“家”是缩小的“国”,“国”即放大的“家”。在此情况下,家风家教被提高到了关乎社稷兴衰乃至天下存亡的高度。与之相应,家风家教在岁月的积淀中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

从文化角度看,家风家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在历史长河中,曾国藩作为我国晚清时期理学大师,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家教家风思想在我国家训文化史上占重要地位,影响极其深远,也具有积极的现代教育意义,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课题。其家训主要有以下几点:欲提出希望,先作出表率;欲提出要求,先给予表扬;欲予以责望,先自我批评;既指示目标,又指明方向;既磨砺品性,又培养才学;既明确规定,又切实检查;养其自尊,响鼓不用重锤;定其方向,反复训诲叮嘱;鼓励发问,耐心答疑;重视保健,劳逸结合。这一思想不仅在做人到做事,还是从修养身心到干事创业,都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做法,有着较高的道德标准。

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必然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向前推进。在当下,总书记自 2015 年春节团拜会上再次指出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那么,如何传承优良家风、重视传统家教,从而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能量,这是我们理当深思的问题。尽管现代传播渠道多样,人们受教育的途径更加丰富,但家庭教育仍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列为三,鼎足而立。注重家教和家风,不仅为每个社会成员确立坚实的人生起点,而且能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提供源源不绝的丰沛动力。家教正面、家风优良,才可以确保一个人吸吮的第一口文化母乳的纯净,使一个人在孩提时代、在家庭环境中学会与他人互动。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紧贴社会变化的实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构具有时代特质和品格的家教和家风。

首先,针对当前很多传统家风家教被丢弃、资源流失、传承出现断层等现象,应像抢救文化遗产一样保护、发掘和梳理传统优秀家风家教文化资源和素材。总结、提炼传统优良家风家教的深刻内涵、价值意蕴和建设经验等,深入开展传统家庭文化和社会主义当代文化与精神文明的关联性、互促性和应用型研究。

其次,积极开展优良家风建设活动。围绕“家文化”主题,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道德新风尚,深化文明家庭、和谐家庭等实践活动,推动优良家风家教文化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机关,树立各类特色家庭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再次,加强优良家风家教中的道德理念和伦理规范的大众认同度,发挥各种教育机构的教育作用和各类新媒体的宣传手段。将优良家教家风的伦理精神和道德规范融入高校德育课程中,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和实践中;构建家庭教育、家风培育的社区支持体系,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服务;各类新闻及互联网媒介积极开展诸如模范评选、开辟家风文化网页、制作家教公益广告等形式,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广泛传播家庭美德的舆论氛围。

最后,树立人人参与,从我做起,将家教家风中互敬互爱、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尊老爱幼等优良道德风尚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培养持续学习的能力,提升自身素养。

传承优良家风范文第4篇

好“家风”是传家宝

在陕西关中的农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农家大门上悬挂着“耕读传家”、“勤俭持家”、“和能生财”、“和为贵”等内容的门匾。而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的每一个家庭里,都或多或少地有着一些不成文的规定,比如“诚实守信”、“待人真诚”、“自强自立”等等。这些或镌刻在牌匾上的文字或存在于家庭里的规定,就是家风,体现出主人的理念和对于后代的期许。

据陕西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王国琪介绍,“家风”顾名思义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究其实质,家风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文化,它是一个家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能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

回望历史,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家训家规,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成熟于隋唐。早在秦汉,已有如《太公家教》、马援的《诫长子严教书》、诸葛亮的《诫子书》和杜预的《家训》等言简意赅的训世著作。一般认为,北齐黄门传郎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我国古代家教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其中如教育子女结交朋友的“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的家训等等,无不体现出颜之推对于家人思想和行为规范的严格要求。

明代还曾经有《朱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虽然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许多东西对我们今天的“家风”讨论仍然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比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这些家训,对后世影响很大。从今天的眼光来看,也仍有可取之处。

“良好的家风不仅是家庭的传家宝,更是整个社会的传家宝。”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钟怡华坦言。确实如此,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提倡发扬美好的家风,有助于推动整个社会风气的变好。因为,每一个小小的家庭,组成了社会的大家庭。“家风”的好坏与“社会风气”以及“国风”的好坏紧密相关。而如果忽略“家风”建设,那就必然割裂了下一代与传统优秀文化的血脉,不利于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地衣社】

功利心让优秀“家风”缺失

“我家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家风啊。整天忙忙乎乎地挣钱养家糊口,哪有心思琢磨这些事情。”2月21日下午,在西安市安东街小学门口,一位前来接孩子放学的李女士匆匆忙忙地说。

像李女士这样忙于生计,无暇思考“家风”以及难以顾及家庭教育的家长们,不在少数。

常年关注家庭教育并从事相关研究项目的王国琪感慨地说:“在少年儿童的家庭教育上,整个社会以及家长们被各种功利心所绑架,忽略了家风建设对孩子的重要意义。”

他认为,良好的家风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形成既要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还要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好家风应该是代代相传的。可惜的是,根植于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关于家庭教育的精髓,都在“文化大革命”中随同“四旧”一起被破坏掉了。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形势下,人们经济压力不断增大。他们在追逐买房、买车、孩子上名校等等物质利益的同时,价值观发生了转变。在“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至上”等观念的驱使下,家庭道德教育被一再忽视。

而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法学博士鱼小辉也认为:现在有些家长,眼光只盯住应试教育。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让孩子考上所谓的名校,不惜花费重金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却忽略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他们并没有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实际上是走进了一个误区。

对于长期工作在教育一线的钟怡华副校长来说,每个孩子的身上都带着明显的家庭教育的烙印。“现在最可怕的是孩子不怕父母,而是父母怕孩子!这在家庭教育中完全是本末倒置。”

她认为,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现在每家都是一个孩子,甚至几个人围着一个孩子转,所以,在孩子们身上反映出来的比较普遍的几个现象令人深思:

一是父母过于认可自己的孩子,导致孩子在学校非常自我,唯我独尊。孩子的优点被家长无限地放大,缺点被家长有意识地忽略,不愿意面对。这一点,在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身上体现得最突出。

二是很多家长一方面给孩子报兴趣班,希望孩子学很多本领,琴棋书画均有所长。但另一方面,却害怕或者说舍不得让孩子干一点家务。很多孩子已经年龄很大了甚至连碗都不会洗,也没有洗过,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劳动能力是人一生中最重要也最需要的技能之一。俗话说“心灵才能手巧”,孩子适当地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既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孩子的统筹安排能力、操作实施能力等都会被锻炼出来,而且通过劳动,孩子会有很大的成就感。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三是父母在与孩子相处中缺乏耐心与智慧,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家长都应耐心地、理智地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来解决。可是有的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失去理智地打骂孩子一顿,只顾自己泄愤,完全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孩子的问题。这一点说起来,也是家长自身的“家风”建设有问题。【地衣社】

对此,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台湾政治大学的教授、现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唐翼明教授在接受新浪网采访时说:“我在美国待了10年,在台湾待了18年,最近这几年才从台湾退休回到内地。我有一个很明显的感觉,觉得我们现在的青少年缺乏礼貌,有时候甚至是缺乏做人应该有的基本的道德修养。在网上观察不只是青少年有这个问题,许多成年人也有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就看到整个社会都有一种所谓道德滑坡的现象,这就是因为家教不良。家教不良的原因是父母亲都不懂得教孩子,他们自己那一代在家教上也有缺失。我们现在看到我们社会至少有三代人都存在道德教养上的缺失,那么这个问题除了学校教育以外一定要从家庭教育入手。”

如何培养好“家风”

家庭作为社会最小的单位,家风不严,则民风不正;民风不正,则政风、官风不正。如果为官者从小就能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官就可能会一身正气;相反,缺少家教和规矩的孩子长大后无论干什么事情,往往都会出现偏差,不按社会常理出牌,没有社会公德。

那么,如何培养好“家风”?如何从家庭教育入手,让好“家风”代代相传?采访中,几位专家一致提出了他们的建议:

首先,家长们应该向传统文化中寻求精神的力量,重视自身的学习和文化素质的培养。身教重于言教。“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是《红灯记》里的唱词,包含了人的成长与家庭环境、家风、家规的关系。所有成功人士的优秀品质——比如自立、拼搏、刻苦,比如仁义、助人、涵养等等,常常可以从他们的家庭教育中找到根源。因此,家长们应该摒弃功利心,静下心来修身养性,从《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弟子规》等古典书籍中寻找做人的智慧,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为人处世的方式,并努力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为孩子做出表率。

其次,家长要转变观念,变成才教育为成人教育。唐翼明教授说:现在一个最大的误区是忽视了德育,忽视了道德品质的教育。一个人受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要把这个人变成一个真正的人。所以,不仅在知识方面要教育他,更重要是在人格上、道德上给他一个良好的教育。中国古代有一句话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为大学的教育目的就是让人变成一个真正的、堂堂正正的人,让他明白应该明白地做人的道理,使他达到完美的程度,强调的并不是知识和职业训练。我们现在的教育走进了误区,比如一位青年考大学,首先考虑我要报哪个系,哪个系好读,哪个系将来毕业好找工作,哪一种职业赚钱赚得多又不累,学校注重这个,家长也注重这个,孩子们自己也注重这个,这就是极大的误区。孩子要成才首先要成人。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即使有再高的职业技能,也不能使之发挥真正的作用。【地衣社】

最后,要重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与沟通,双管齐下,目标一致,才能使“家风”建设落到实处。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就经常通过开展一些校园文化活动,将道德品质教育融入活动中,潜移默化地给孩子一些影响:重阳节开展小记者调查活动——“听爷爷奶奶讲那过去的故事”。通过听长辈讲故事,了解过去的历史和昔日长辈们艰苦的生活以及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使孩子们更加珍惜我们当前的生活,增强了孩子们应对困难的决心。中秋节时,学校开展“月到中秋分外明”温馨家庭摄影活动,让孩子们自己用相机摄下中秋家庭团圆、其乐融融的景象;三八妇女节时,学校还开展“把爱献给辛苦的她”,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捕捉家中女性长辈们辛苦的瞬间,让他们学会感恩。

上一篇:初二数学目录范文下一篇:存货权属证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