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惊天动地观后范文

2023-09-23

电影惊天动地观后范文第1篇

这位英雄旅长的名字叫唐新生,是07团摩步旅旅长,年仅26岁。当汶川大地震发生时,他正在完成训练任务回团部的途中,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后,他第一时间赶到了距离他最近的映秀,在那里积极开展救援工作,安抚伤员、抢修公路、拯救人民。当医用血浆用光了时,他自告奋勇地第一个鲜血;当搬运重物的器械不够时,他徒手搬开大石板;当华峰山化学厂发生化学物质泄漏事故时,也是他带领部队冲锋在前——当然,电影中还有许多感人的人物:为了保护学生被压死的张老师,为了广大民众都不愿回家找母亲的省书记任宁——

我看电影时流了很多次眼泪。是呀,当地震发生时,那些高耸的大楼顷刻间毁坏;山体地动山摇、瞬间塌陷;伤员血肉模糊无助地躺在地上——这那里是城市,根本就是一个恐怖的人间地狱。多少人在一瞬间失去了生命?多少幸存者失去了亲人?夫妻未成身先死,幸存也未有福心,天地之间一片泣,谁见此景泪湿襟。

借用保尔的一句话来说:“命运还没有来得及抓住我,我就已经抓住了命运。”是呀,我们的命运在自己的手里,愿汶川和玉树等地的朋友们勇敢地继续走下去。

电影惊天动地观后范文第2篇

《误杀》电影影评【1】

由陈思诚监制,柯汶利执导,肖央、谭卓、陈冲等演员领衔主演的电影《误杀》发布了预告海报。海报中肖央左脸负伤,眼神中充满疲惫和绝望,雨水夹杂着泪水从面中淌过,让人看得五味杂陈。

“没有孩子却要演一个17岁孩子的父亲。”李维杰这个角色给肖央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让他第一次体验到了做父亲的滋味。然而,这位父亲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轻松,除了要直面事关女儿命运的难题,还要为家人的平安与警方周旋。除了接受一系列心理“磨难”外,还有很多生理上的痛苦等待着肖央。据爆料,为了给观众呈现最真实的观感,肖央接连三四天淋雨拍摄,把自己浇透,还原角色的原始状态。

此外,片中饰演肖央妻子的谭卓也曾在采访中爆料:“肖央拍戏拍到一半掉色了!”原来在拍摄前期,肖央为贴近李维杰这一角色的外形特意把自己晒黑。但没想到连续十几天的夜戏,见不到太阳,竟又白了回来。

《误杀》电影影评【2】

电影《误杀》根据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改编,讲述了肖央饰演的父亲为了维护女儿,用电影里学来的反侦查手法和警察斗智斗勇的故事。谈及影片传递的意义所在,导演柯汶利表示,“希望影片不只是停留在一般的类型片,而是做到商业性和社会责任意义兼具,可以更升华,传递给观众不一样的观影感受。”陈思诚表示,希望观众看过这部电影后能够有更多反思,家长能更多保护孩子,约束自己的行为。

影片中,肖央、谭卓和陈冲大胆颠覆过往形象,收获了观众的超高评价,活动现场几位演员也分享了各自的感受。肖央表示,以往演喜剧比较多,这次成为了一名“父亲”,还是一个拥有几副面孔的老爸,希望大家可以在影片里感受到这位父亲不同层次的情感。谭卓称,自己饰演的是一个柔中带刚的母亲,她可以在孩子面前温和柔软,也可以为了保护女儿瞬间爆发。陈冲表示这次的角色是一个新挑战:“这个挑战挺过瘾的,如果以我现在的年龄还能够在演员这条路上成长的话,这部戏就给了一个很难得的机会。”

监制陈思诚和导演柯汶利也对肖央的突破表现赞不绝口。陈思诚表示:“肖央是一个多元化的演员,不容易被定型。他可以兼顾幽默、深沉、可爱、狡黠等特点,如果他身上有角色的某种特质,我们把它唤醒就行。”

首映礼当天,众多导演、编剧、演员、资深影评人出席观影,并分享观后感。导演郭帆表示:“实在是太好看了,心满意足,每一秒都在调动我的神经,每个演员都很棒!”蒋方舟表示:“非常惊喜,从情节到情绪都特别饱满,里面很多细节,非常值得二刷!”编剧束焕称:“希望中国高智商犯罪电影能够从《误杀》开始,捅破票房天花板,成为一个爆款,引领这种类型片打开新局面!”

《误杀》电影影评【3】

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能够在观影中体验到生活中没有的刺激”正是犯罪片的爽点所在。而这部即将上映的《误杀》正是一部以犯罪题材为背景,实则在引发观众对于“爱和家庭”思考的电影。对此,导演柯汶利也曾在采访中表示:“这是一部有温度的犯罪电影。” 既能让观众在电影中感受到犯罪题材的紧张刺激,也能在观影后通过角色的故事进行反思。

不论是片中李维杰和阿玉一家,还是拉韫一家,在他们身上都有着一层为人父母的共性,虽然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但出发点都是为了“爱和家庭”。正如肖央日前在特辑中所说,“我们才是受害者”,所处视角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和判断。究竟将如何守护家庭,这一话题将是《误杀》带给我们的思考。

《误杀》电影观后感【4】

不同于以往发布的剧情向物料,今日(11月26日)的“谁是受害者”角色特辑带领观众直面误杀事件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并搭载肖央、谭卓、陈冲三位主演的视角,重新解读电影所要表达的话题内核。肖央表示,身陷孩子被欺凌的绝望中,“激发了一个普通父亲身上的一些潜质”。

建构在此基础上的善恶是非究竟要如何判断,是电影带给观众更深层次的探讨。正如肖央和陈冲在特辑中所言,“善良就是看你站在哪个角度去看”,“许许多多的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要你对它的观察是一个不同的视角,你得到的就是一个不同的结果。”关于“家庭和爱”的思考以及“善恶”的讨论,也正是《误杀》能成为贺岁必看的犯罪爽片的看点之一。

《误杀》电影观后感【5】

《误杀》集齐了肖央、谭卓、陈冲等一众实力演员,演技派“铁三角”的黄金阵容给观众带来很多期待,这支特辑也提前为大家讲述了几位演员拍摄幕后的心路历程。“我没有孩子却要演一个孩子的爸爸”,这是李维杰一角带给肖央最大的挑战。

通过“回忆父母对于我的感觉,把生活中一切可能有的、类似的情感体验在心里过一下”的方式,肖央置身于李维杰的角色,向观众看到一个在被生活逼上绝路的父亲是如何在重重困难中守护家庭保护孩子。

而在电影《误杀》中以母亲形象示人的谭卓和陈冲却有着截然相反的两种状态。谭卓饰演的阿玉是一个看似怯懦却蕴含无穷能量的母亲,对此谭卓在今次的特辑中直言:“我希望阿玉的平时就像个群演,但在事情发生时又会变成一个不认识的人。”

电影惊天动地观后范文第3篇

回望中国历史的发展,变法强国之人或因作法自毙,或被仇敌所害。相比之下,孔子的遭遇已然承蒙三桓不杀之恩。但是让我们假设,如若孔子以礼治鲁如同他的道“一以贯之”一样能够落实始终,是否能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一改春秋后期礼崩乐坏的状况,使得鲁国能成为诸侯方伯,代天子而治九州?大家都说历史是必然的,但是黑格尔说过,“存在即合理”,所以我坚信,如若孔子能够用他忠恕之道从始至终地治理鲁国,天下人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那么,何必“戎马生于郊”。

古时候的铸剑师铸造一把名锋利刃的最后一道程序,必定是以自己的鲜血祭剑,让剑有灵,方能吹毛立断。变法改革也是如此,一部新法的推行,必定流血千里,甚至还是改革者自己的热血。人心好逸恶劳,对于既得利益的坚守,是历史前进中悲剧的伏笔。但是,历史上也不乏“舍生取义”的士人,更不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人,更不少“弃医从文,投笔从戎”的文人。大家捐躯赴国难连一点眼泪都没有落下,又何必为了一些利益甘愿付出几番心血?人心叵测,这世间的无常,注定敢为的一身伤。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君子,到底是怎样的定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可是对一些答案的追求,越向往前路越找不到方向。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是君子,因三桓而颠沛,遇人不淑而流离。可试问三桓的所作所为就一定是错的吗,鲁定公对孔子的拒绝就是一切错误的开始吗?如若坚持孔子“堕三都”的计划,想想齐国大军压境,兵临城下可鲁国连城都没有了,国将不国,试问谁不胆颤心惊。金戈铁马为王争天下,一将成万骨枯,而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难道鲁定公也要随孔子赴死以成就他所谓的礼法吗?有一些误会,是孔子的一厢情愿促成;有一些周全,是在幻想中坚持。孔子的功过我不敢妄定是非,这一些评说只是从我心中的疑惑而出。孔子是一个智慧高超的人,但一些刚正与不阿的态度让我不禁质疑孔子的情商。

电影惊天动地观后范文第4篇

“生命的河,喜乐的河,缓缓地流进我的心窝。我要唱一首歌,一首天上的歌。头上的乌云,心中的忧伤,全部洒落。”——题记

题记是影片《1942》的主题曲,这首被改编的基督教歌曲描述了追寻与希望、充满着对生命渴求之情的“大爱”之歌,和电影《1942》沉重的心态形成鲜明的对比,她讲述了1942年的河南人为了生存,3000多万人,历时106天,行程1012公里,开始了一次惨烈浩荡的逃荒之旅,天灾、人祸、国难一系列沉重的打击,电影中有很多触动我内心深处的场景,让我感慨万千。

逃荒路上,风雨同舟,人性之光熠熠生辉。在影片中,长长的逃荒队伍,让我震撼,曲折蜿蜒,无尽无头,人们有如蝼蚁一般,渺小而又无助,挣扎在生死线上。留下,没有食物将是死路一条;逃荒,面临的是未知的危险,九死一生。有任何一丝生存下去的希望,人们便义无反顾的踏上了逃荒的路程。当看到瞎鹿为了卖女儿给自己的母亲治病时,老东家从自己仅剩的一袋小米中分出一碗给瞎鹿;当看到嫂子没有奶水身子太虚的时候,星星甘愿将陪伴自己多年的猫杀死煮汤供嫂子喝;当瞎鹿看到老东家儿媳妇挺着大肚子一步步艰难的往前挪时,瞎鹿毫无迟疑的答应载着她一起逃荒;当栓柱艰难的挤上火车但第二天早上睁开眼却看不到自己的“孩子”在身边时,他毅然跳下了能给他带来生存希望的火车„„太多的瞬间历历在目,让我永生难忘。人性之美在苍凉的冬天里如熊熊的火焰,温暖着人们的心灵,表现了中华儿女可歌可泣的优良品德。

灾难无情,外患不断,一个民族的伟大与卑微。电影中日军轰炸夹杂国民军人的逃荒队伍,没有任何防御能力的灾民,在战火中血肉横飞化为灰烬,我已不忍心回忆那些惨烈的场面。侵略者的残忍无道,无任何人道主义,不计较任何手段,攻击手无寸铁的人们,实在让人觉得气愤。但是在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景,国民政府最高长官蒋介石和他的妻子宋美龄在雨中撑着伞,他面前是一群军人的遗孤,她们的亲人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但是孩子们坚毅的表情或许让他有那么一瞬间的感动,甚至觉得这个国家还有继续下去的基础和动力,所以他蹲下来给他们安抚和许诺,然后在站起来时向他们致敬。有一个桥段蒋介石在怀念自己北伐时候的意气风发,他说:“那时还没什么负担,我可以坚定地和人民站在一起。”从他的语气中可以体现出来他仍有很多的无奈。国富则民强,只有国家强大了,实力雄厚了,人民才能安家立业,才能有财力、有经济能力面对灾难。

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支撑着人们度过了如此艰苦的逃荒之旅。我认为是信念,他们相信一路向西就可以寻找到吃的,有了吃的他们就不会被饿死。这样的信念,使他们翻山越岭,徒步从河南走到了陕西;这样的信念,使他们风餐露宿,在旅途中战胜饥饿与寒冷;这样的信念,使他们躲过日寇的枪林弹雨,一步步朝陕西迈进。只要心中有信念,我们便可以战无不胜,终有一天我们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电影惊天动地观后范文第5篇

《烈火英雄》这部影片深深地震撼到我,它让我知道在这看似和平幸福的生活中,有那么一群可亲、可敬人。他们不畏生死,他们负重前行,他们不顾自己自己的生命,心里装的却是素不相识的你我。

面对熊熊的烈火,他们只有一个信念,“冲呀,给我干”;在生死面前,他们对自己说“消防战斗总会有牺牲”;在家人面前他们说“乖,爸爸以后天天接你上学”。

这些英雄们也是普通人,他们也有孩子家人,面对危险,面对火灾,他们却只有一个信念“从我当消防员那天起,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从我得知我是一位中国公民起,我想我是多么幸运。

消防英雄也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他们热爱生活,敬畏生命,背后也有深爱他们的家人,依然为了保护大家,不惜牺牲生命舍弃小家,他们应该被更多人记住。时光容易遗忘,我们用电影抵抗遗忘。

在这之前我只是会听到大街上消防车的经过的场景,却不太了解消防员,现在知道消防员很伟大,因为他们生命捍卫人民的幸福,在牺牲之前,他们也是一个平凡的人,有家人也有孩子,他们如果能够活着回家的话,我相信谁也不愿做英雄。他们不怕牺牲,但是害怕别人不知道他们究竟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了保护我们而不能守护自己的家人,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最深的水是泪水,当电影结束的时候,我想起立致敬,甚至想唱起国歌……致敬,消防官兵。《烈火英雄》电影观后感2

昨天妈妈带我去看电影《烈火英雄》。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消防支队在面临特大火灾时全体消防员们,不惧危险,逆火而战,最终成功扑灭大火,保护了全市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的故事。

我很佩服那些消防战士们,他们是一个伟大的职业,也是一个危险的职业。他们用手中的水枪谱写着坚定不移的信念。

剧中有这样的一个场景,让我瞬间崩溃。爆炸港口的.化学管区离火源一线之隔,如果化学管区被点燃,后果将不堪设想。特勤一中队队长接到上级指令,必须挡住火源,死守化学管区。然而他们只有十来个人,一辆消防车,还有供水不足的情况下,又怎能抵挡猛龙般的大火呢?他们用完了水,用完了粉尘,搬起石头挡住流淌火。在万般无奈之下,队长给每个消防员都录了一段视频,在生死关头他们仍然带着坚强的笑容,告诉家人自己的思念和爱;告诉家人要照顾好自己;告诉家人自己从不后悔。

消防员是一群可爱的人,也是一群可敬的人,他们是最美的逆行者。《烈火英雄》电影观后感3

《烈火英雄》作为首次全景聚焦消防员群体的电影、除了1:1呈现出大规模的火灾场面之外,还刻画了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和真实生动的情感故事,我们身边有很多消防员爸爸!他们是英雄,更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

看了这部电影我觉得要想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就一定要确定一个远大的志向,树立和培养正确的理想观念,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要立志为祖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把祖国建设成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国家,因此,我们要珍惜和抓紧时间的每一秒,抓紧锻炼身体,培养高尚道德,掌握丰富知识,把自己的学习、成长同中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祖国建设、振兴中华时刻做好准备。

其次,我们要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无论是在什么地方,不管我们有多忙,当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伴随着国歌缓缓升起时,我们都必须停下脚步,一边注视着国旗行队礼,一边响亮地唱起国歌。平常工作中要尊敬人民,应该为自己是共产党员的一员而感到骄傲。爱国是一种坚定的民族精神,更是一种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我们每个人都要用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去描绘祖国未来的宏图,将一片丹心献给祖国。祖国在我心中,祖国在你心中,祖国在我们中华儿女心中,让我们一起为祖国美好的明天努力吧!《烈火英雄》电影观后感4

《烈火英雄》这部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在面临一场火灾时,消防员们将自身安全置之度外,毅然投入到灭火战斗中。

为了保卫城市和人民的安全,他们舍弃自己的情感,服从调度,听从指挥,响应快速,再危险的关头都整齐划一,勇敢无畏地面对熊熊大火。

作为中国首部大规模展现消防员工作和生活的影片,除了在大银幕上展现最真实的英雄形象之外。这次《烈火英雄》,并非仅聚焦火场救援这一事件,更是把视线投向了那些身负重任的烈火英雄们,和他们在生死存亡之际最为温情真实的一面。

片中有这一幕:一个年轻消防员在面对眼前步步逼近的大火时,哭着一再地问:“队长,我们现在怎么办,我们在这等死吗?我不能死啊!”而杜江饰演的队长只能努力控制情绪安抚队员,拿出手机让队员给家人留下一段话:“要让他们知道我们干了什么,父母在的和父母说,有孩子的跟孩子说!”

在濒死时刻,他们仍然带着坚强的笑容,告诉家人自己的思念和爱,告诉家人要照顾好自己,告诉家人自己从不后悔……

看到这一幕,我真的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也是和我们一样青春正好的年纪,也对亲情爱情友情有无限眷恋,更对这个美好的世界充满着想象和好奇,但“消防员”三个字,就意味着舍己为人、以及必要时候的牺牲。

电影刻画了一群最可爱的人,他们置生死于度外,出现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用他们的汗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首首令人可歌可泣的英雄之歌,他们才是我们真正值得敬佩的英雄。

还对这些替我们负重前行,当代最可爱的人致以最真挚的敬意。《烈火英雄》电影观后感5

时隔半个月再次回想起《烈火英雄》这部电影的一些片段,或多或少都会有些意难平。这部电影是根据鲍尔吉·原野的一个长篇报告文学《最深的水是泪水》改编。这部作品主要是围绕着消防员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去维护国家及人民的财产安全。看完这部影片我的脑海里一直围绕着八个字“烈火无情,人间有情”,我觉得这就是这部作品最想要传达的一种精神,致敬我们伟大的消防员。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更加清晰和真实地体验了救火现场的危险,这种危险我觉得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你想不到的,在貌似平静的现场中,在你看到的看不到的各个角落中,都有一些意外准备要了你的命;还有一种是你知道的,它就在你面前,随时准备要了你的命。那种体验,即便我再完全投入的去体会,我不敢说我明白,我只能说我佩服。

在和平年代,最危险的职业莫过于消防员了,无论是发生洪水还是火灾,哪里发生了险灾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每发生一场灾难,都会有不止一个的消防员牺牲,他们带给我们的感动太多太多,他们除了消防员这一个身份还是一个为人子为人父的普普通通的人啊。他们和我们都一样都有着凡人之躯,可就是这个身躯他们义无反顾的在人群中逆行去抢救那一个个生命。当灾难发生在眼前,作为一名消防员,他们的职业本能就是先救人,这种职业本能早就超过了人的生存本能和功利本能。

电影惊天动地观后范文第6篇

陈君绮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一天下午,蓝色的天幕上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一片白云在蓝色的天幕上飘着……我的心却没有像天气那样灿烂明媚,而是格外的沉重,一直凝视着大屏幕的我,心里却在沉思……

在这部电影刚刚开始前,我曾经有一个疑问----什么叫“心曲”?但是在我看完了这部片子之后,我恍然大悟……

这个故事的开头是以一首曲子贯彻全片的,这就是“心曲”,而在我心中一直萌发的一句话,就是:“老师的心是为学生而长的。”老师,并不是家长或者监护人,并没有责任去关心孩子生活的点点滴滴,而钱亮老师却不顾自己的家事而全心全意为孩子们付出,付出的那么无私,那么无怨无悔,“这是我该做的”,他总这么说到,他用他的生命去演奏了他生命的一曲。他,本是一个重点小学的教师,而他为实现自己“教书育人,以身作则”的理想,义无反顾,怀揣这坚定的心,坚定的走向了一个调皮、问题班级任教,他和那里的孩子打成一片,他会用快乐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为了孩子的进步,他顾不上和汤鸣一起去旅游,他关心的都是孩子们的事。他以和蔼可亲的一次次家访,和一次次耐心的教导,自己认为是班级的一员,是班级的40号,与孩子们和蔼可亲,被称为“哥哥老师”。他永远了解孩子们内心所想的,他永远会以一个孩子的角度去观察这个世界,去做一件为孩子们所做的事,他的心里容不得他人,只有孩子们。当班级发生一件件因不好的社会思想而影响到孩子们的事时,钱亮选择去宽待孩子,以孩子为中心。其实在看这部片子的过程中,我曾热泪盈眶,这部影片反映了真实的校园生活,是现代校园生活的真实写照,现在有许许多多的家长因为工作繁忙而忽略了孩子们的感受,而钱亮却用他像父亲一样的爱来弥补家长的过失。他常常教育孩子们说:“贫穷不是耻辱,说谎才是耻辱”,“孝该从小开始”等等。他做着常人可能做不到的事情,我们向他致敬。其实,一个连自己都不管不顾的人,一心只为履行自己的职责而努力,我们不应该向他致敬吗?他不求回报,只求对得起自己的职责,一生无怨无悔,义无反顾,将短短的一生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只有把你的心交给孩子,孩子才会把你当成亲人。”

他是教育的工程师,他是我们人生的指路灯,他更是我们一生的好伙伴,当他因病离开孩子们的时候,他是微笑着离开这个世界的,他走得很快乐,可唯一放不下的还是他的学生们……他生病时却没有告诉过任何一个人,却像往常一样做着他每天做着的事,在深夜时,他独自默默懊悔,默默承受这一切,默默为自己的孩子和家人写下他人生的最后一封信和一份入党申请书……

我们向他致敬!

篇二:电影《心曲》观后感

今天,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名叫《心曲》。这个名字很特别——至少我是那么认为的。它激发了我对这部电影的兴趣。这个电影讲的是:一位老师,他的教学思想是以让学生自主积极学习,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为主,从而学生们都很喜欢他,笑称他为“哥哥老师”。在那里,老师与同学们的关系好的都让老师的女友嫉妒。原本很调皮的学生在他的教导下变得懂事了起来。可是有一天,哥哥老师被查出得了脑癌,最后失去了生命。他的女友和学生都悲痛万分。

我觉得这部影片特别感人。在哥哥老师失去生命的时候,我终于忍不住已藏在眼眶中多时的泪水,好像自己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刚刚失去自己亲爱的老师。

这部影片也理所应当的告诉我了许多道理:我们需要梦想,而要实现梦想就必须要自信。想想看,一个自卑的人怎么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呢?遥望古今,成功人士往往都是非常自信的。我家跟我同学家比起来并不算富有,以前我也经常在他们面前抬不起头来。但现在我觉得,不富有并不是耻辱,也不能成为自己自卑的理由。从现在起,我要当一个自信的女孩。

还有,看过这部影片后,愈觉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这个道理跟现在的我没什么关系。我只是发现:现在很多家长认为孩子需要的只是物质,而自己拼命在外地打拼,就能给孩子他们想要的一切。如果这是一道判断题的话,那答案则毫无疑问是否定的。孩子是最容易受到身心上的伤害的。有些家长懂,而有些家长则不懂。我想提醒家长们:“给孩子他们最渴望也是最需要的感情吧!”

上一篇:按要求写词语解析范文下一篇:城市绿化条例案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