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麻醉处理范文

2024-05-15

患者麻醉处理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之间在我院进行手术的老年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27例, 女13例, 年龄60~70岁28例, 70~80岁10例;80岁以上2例;最大年龄为89岁, 平均年龄为70.1岁。择期手术30例, 急诊手术10例。手术时间30~190min, 平均每例90min。合并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16例。72岁以上者几乎都合并有其它疾病。

1.2 麻醉方法

硬膜外阻滞27例, 静吸复合麻醉7例, 腰麻2例, 颈丛臂丛阻滞3例, 其他1例。由于术前合理的用药及术中及时补液, 麻醉处理恰当, 血压和脉搏均平稳。

2 结果

本组椎管内麻醉29例 (硬膜外和腰麻) 占72.5%, 局麻药用2%利多卡因, 开始以3mL剂量试验给药, 采用缓慢分次注药法, 术中常规给氧, 监测血压、脉搏、氧饱和度。用药剂量根据当时病情具体对待, 灵活掌握。

本组全麻7例占17.5%, 气管插管可保持呼吸通畅, 便于呼吸管理。我们诱导插管用氟芬合剂, 丙泊酚或硫喷妥钠和琥珀胆碱, 对于全身情况较差病人, 我们采用对循环抑制较轻的药物, 采用半清醒加气管内表麻下完成气管插管, 用安氟醚、氧化亚氮、氧气维持和麻醉, 使用维库溴铵维持肌松。术中均维持生命体征平稳。

术后并发症观察, 术后随访48h内无死亡病例, 1例为中毒性休克, 局麻药毒性反应1例, 轻度肺功能不全2例。

3 讨论

一般来说, 外科疾病对老年人的危害程度往往超过患同样疾病的年轻人, 这是由于老年人对疾病的耐受力因增龄和并存病, 使机体储备能力严重降低的结果。手术本身也往往引起老年人机体重大干扰, 有时甚至发生致命的意外, 所以老年人的手术适应证与年轻人不一样, 对老年人的选择性手术应该更加慎重考虑[1]。

3.1 老年人对麻醉耐受性差

大多数麻醉药物对心肌都有不同程度的负性肌力作用, 老年人机体代偿功能下降, 麻醉药对机体的影响相对较大, 必须减量使用, 对心血管疾患或虚弱的老年病人, 静脉注药速度须减慢。有些麻醉药即使在正常剂量范围内, 也会出现毒副作用。

椎管内麻醉可使老年人的血流动力学发生剧烈变化, 老年人硬膜外间隙内血管硬化, 局麻药吸收缓慢, 另外, 神经根纤维数量减少, 硬膜外间隙容量减少, 因此, 用药量少于年轻人。老年人的全身麻醉与年轻人相比, 在相同的给药条件下, 老年患者进入麻醉状态快而且深, 因此, 同样剂量的麻药, 在年轻人可能尚浅, 而对老年人已经较深, 所以老年人全麻药量宜小不宜大。

3.2 麻醉方法选择

对于老年病人, 并不存在“最佳”麻醉药或麻醉术。麻醉效果并不能完全或主要归功于某种麻醉药, 另外也不存在绝对的客观指标说明哪种麻醉方法更优秀。区域麻醉并不一定优于全身麻醉。应用区域麻醉后出现的外周神经并发症和后遗症, 如功能性麻痹在老年人就比中青年人多。另外, 在麻醉前未施用镇静剂的情况下, 老年患者被施行脊麻后常可出现较为短暂的术后精神状态失调, 而全麻则少见。因此, 对老年人选择麻醉技术和药物需要根据病人身体情况、年龄和并存疾病的严重程度去决定。

3.3 椎管内麻醉

椎管内阻滞是老年患者经常采用的麻醉方法。如果想正确选择椎管内麻醉所需的局麻药则必须了解各种局麻药的麻醉特性和时效、手术的需要和时程以及术后镇痛的要求。应用于椎管内麻醉的局麻药可被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3类, 任何局麻药都可应用于硬膜外阻滞, 但普鲁卡因和丁卡因因其起效时间长目前较少应用。中效局麻药的麻醉时间通常可维持1~2h, 而长效局麻药可以维持3~5h。短效和中效局麻药的作用时间可被肾上腺素 (1∶200000) 明显延长, 但对长效局麻药的作用不明显。腰部硬膜外麻醉的起效时间通常在局麻药 (氯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甲哌卡因和丙胺卡因) 注射后的5~15min。利多卡因是酰胺类局麻药, 起效很迅速硬膜外应用浓度为1.5%~2%。老年人进行硬膜外阻滞时, 无论是实验剂量还是继后的麻醉剂量都应本着分次小剂量的原则试探性给药。辅助性用药量也应酌情减少。同时要严密监测呼吸及循环功能, 以免发生明显抑制作用[2]。

3.4 全身麻醉

对于将要实施开胸手术、颅脑手术或其他较为复杂大手术的老年人、合并有多种并存病、全身情况欠佳或不能积极配合手术的老年人应选用全身麻醉。老年病人的全麻更应注意以下各方面:诱导要平稳, 避免心血管过度反应;保持气道通畅和围术期充分供氧;维持手术所需最浅麻醉同时维持术中呼吸循环平稳;选用毒性最小的麻醉药物;保证麻醉恢复期迅速平顺;避免术后发生并发症。只要掌握得当, 对于老年病人, 全麻并不会导致比局麻或区域麻醉更多的并发症。麻醉方法的选择可以是吸入麻醉、全凭静脉麻醉或静吸复合麻醉。具体的实施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手术需要、设备条件及麻醉医师技能而定。其应遵循的根本原则是保证老年患者安全平稳的接受手术治疗。

为老年病人制定麻醉计划应熟悉年龄因素对麻醉药物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 大脑皮质对麻醉性镇痛药和镇静药的敏感度增加。异丙酚与其他静脉麻醉药相比, 异丙酚是一种起效和苏醒均迅速的静脉麻醉药。对老年人来说, 是一种理想的麻醉药。但是, 因为其药效学随年龄而变化的特点, 老年人的应用剂量与年轻人比较应有所不同。异丙酚的副作用特别是低血压在老年人更易发生。在老年人, 异丙酚的清除率同样下降, 因此, 临床应用异丙酚维持麻醉时, 输注速率应该降低。

4 结语

高龄并不是手术和麻醉的禁忌证, 但是老年人由于自己身体条件的限制, 老年人麻醉前必须对病情及并存病给以足够的评估及治疗, 麻醉中给以充分的监测及妥善处理, 术后更要防治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才能保证麻醉及手术的安全。此外, 手术中应该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这是老年人患者麻醉安全的关键。

摘要:目的 对老年患者手术麻醉处理进行研究。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之间在我院进行手术的老年患者40例, 其中麻醉处理中硬膜外阻滞27例, 静吸复合麻醉7例, 腰麻2例, 颈丛臂丛阻滞3例, 其他1例。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并发症观察, 术后随访48h内无死亡病例, 1例为中毒性休克, 局麻药毒性反应1例, 轻度肺功能不全2例。结论 高龄并不是手术和麻醉的禁忌证, 麻醉中要全面考虑患者身体条件, 合理选择麻醉方法和麻醉药,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预防并发症。

关键词:老年患者,麻醉,处理

参考文献

[1] 王伟, 崔建中, 方志兵, 等.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老年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病人[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

患者麻醉处理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行择期手术的I~Ⅱ期高血压患者65例, 其中男45例, 女20例;年均36~82岁, 平均 (57.4±13.5) 岁;体重45~87kg, 平均 (65.2±11.7) kg;术前收缩压20~22Kpa, 舒张压10~16Kpa, 高血压病史2~24年;ASAП~Ⅲ级, 均有不同程度的原发性高血压。术前检查呼吸功能、血糖、血生化、凝血四项、电解质及心电图等, 排除严重心、肝、肺功能障碍等疾患。

1.2 方法

术前常规禁食12h, 禁饮8h, 但降压药均服用至术晨。术前30min常规肌注东莨菪碱0.3mg和苯巴比妥钠0.1g。常规监测心电图、无创动脉压、脉搏氧饱和度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依次缓慢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5mg/kg、芬太尼2~5μg/kg、丙泊酚2.0~2.5mg/kg、维库溴铵0.1mg/kg, 结合咽喉声门及气管l%地卡因表面麻醉完成气管内插管。所有插管均由同一经验丰富的麻醉师来完成;术中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充分供氧, 镇静和镇痛。分次静脉输注异丙酚、芬太尼和维库溴铵, 持续吸入0.5~1MAC异氟醚。术中根据患者出血及尿量, 结合术前禁食水及术中出血情况补充晶胶体和血液制品, 并给予三磷酸腺苷/果糖作心肌保护。术毕PECA/PEIA镇痛, 待自主呼吸恢复, 吸净痰后, 静脉注入异丙酚0.5~1mg/kg, 适当镇静的条件下拔除气管导管, 拔管后仔细观察10~30min, 排除有呼吸抑制。

2 结果

本组65例行择期手术的I~Ⅱ期高血压患者术中麻醉效果良好。42例出现高血压, 排除麻醉过浅及其他因素, 以硝酸甘油降压;28例心动过速, 静脉注入0.1~0.2mg/kg美托洛尔治疗后, 心率下降至正常;14例室性早搏者, 经去除病因, 静脉注入1mg/kg利多卡因治疗后早搏消失;36例窭性心动过速, 静脉注入1mg/kg美托洛尔治疗后, 心率下降至正常。术后随访10~25d, 均未出现心、脑、肾重要脏器并发症, 经治疗后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2种类型, 大多围手术期患者由于精神紧张、疼痛、外伤、手术创伤及术后麻醉作用消失后的疼痛刺激, 导致高血压患者血压进一步升高, 严重的甚至发生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和急性左心衰竭等高血压急症。高血压对于手术和麻醉的风险主要来自以下两方面: (1) 高血压对机体造成的损害; (2) 麻醉过程可能会发生的各种并发症。麻醉风险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直接威胁。因此高血压围术期的麻醉应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要求, 选择对循环影响最小、痛苦小、无心理负担的麻醉方式。本组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丙泊酚及维库溴铵等复合应用, 循环较平稳, 效果显著。异丙酚、芬太尼等对心血管有负性作用的药物, 有利于降低血压。咪唑安定作用迅速, 半衰期短, 对循环呼吸抑制轻微且短暂, 应用于围术期如情绪紧张、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手术刺激出现的心动过速和血压升高, 安全可靠。美托洛尔是一种选择性的超短效受体拮抗药, 作用迅速、消除时间快, 对心脏抑制轻微;利多卡因可以恒定地降低浦氏纤维系统和心室肌细胞内的动作点位, 以及相对地缩短有效不应期, 有效的抑制心室异位心律, 快速消除折返, 恢复正常窦性心律;硝酸甘油可使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和室壁张力下降, 有利于血流从心外膜和侧枝向缺血区的心内膜下区流动;血气分析、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 以及补充有效血容量等措施都是决定麻醉成功的重要因素。

总之, 术前充分准备, 术中严密监测, 维持血压平稳, 术后继续镇静、止痛, 可预防围手术期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所致的严重并发症发生, 提高手术成功率。

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的麻醉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65例行择期手术的I~Ⅱ期高血压患者术中麻醉效果良好。42例出现高血压, 排除麻醉过浅及其他因素, 以硝酸甘油降压;28例心动过速, 静脉注入0.1~0.2mg/kg美托洛尔治疗后, 心率下降至正常;14例室性早搏者, 经去除病因, 静脉注入1mg/kg利多卡因治疗后早搏消失;36例窭性心动过速, 静脉注入1mg/kg美托洛尔治疗后, 心率下降至正常。术后随访10~25d, 均未出现心、脑、肾重要脏器并发症, 经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 术前充分准备, 术中严密监测, 维持血压平稳, 术后继续镇静、止痛, 可预防围手术期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所致的严重并发症发生, 提高手术成功率。

关键词:围术期,高血压,全麻

参考文献

[1] 唐显玲.全身麻醉对高血压病人围麻醉期血液流变性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06, 16 (1) :61~63.

[2] 李登平.高血压病人择期手术的围手术期全麻处理[J].中国保健, 医学研究版, 2007, 15 (14) :81~82.

[3] 王焱林.高血压病人围术期的治疗与麻醉[J].医学新知识杂志, 2005, 15 (6) :12.

患者麻醉处理范文第3篇

注:3组比较, 年龄, 性别, 体重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注:3组手术部位分类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0月至2010年5月于我院进行全麻手术的高龄患者78例, 男40例, 女38例, 年龄60~72岁, 平均65岁, 体重57~67kg, 平均62kg。随机分为3组, 分别为丙泊酚诱导组、七氟醚诱导组和异丙酚诱导组, 每组26例。其中, 头颈外科手术30例, 腹部手术24例, 颅脑手术24例, 其一般资料及分组资料, 见表1、2。

1.2 麻醉诱导方法

患者术前禁食水8h。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SPO2、BIS。开放上肢静脉通路, 给麻醉前30min常规给予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肌注。

丙泊酚组:丙泊酚1~2mg/kg, 给药速度0.5mg/s。七氟醚组:应用循环回路诱导法, 以7%的七氟醚, 6L的氧流量, 充满整个呼吸回路, 将准备好的呼吸回路的面罩置于患者面前保持密闭, 嘱其正常呼吸。异丙酚组:异丙酚1.5~2mg/kg, 给药速度0.5mg/s。术中及术后持续监测血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等至离室。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记录患者从术毕到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咽喉反射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对语言有反应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

1.4 统计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分析, 数据以 (x-±s) 表示, 计量资料用方差分析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3 组方法的比较结果可见, 七氟醚组高龄患者的术后呼吸、喉咙反射、睁眼、语言反应、定向力和完全苏醒时间最短。与异丙酚以及丙泊酚比较, 苏醒时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异丙酚与丙泊酚比较结果, 无显著性差异, P>0.05。见表3。

3 讨论

麻醉药物的应用不当是全麻苏醒延迟的主要原因。术中大量应用麻醉性镇痛药和肌肉松弛剂以及气体吸入麻醉剂, 均会造成患者苏醒延迟, 高龄患者合并主要脏器系统的疾病, 特别是肺功能、肝功能、肾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功能不全, 造成严重的呼吸抑制以及麻醉药物代谢, 清除减缓[2], 苏醒时间过长不利于高龄患者的术后恢复。

本文通过对三种麻醉诱导药物的临床使用发现, 七氟醚是最好的麻醉诱导剂, 其麻醉显效快, 副作用小。观察结果显示, 七氟醚麻醉术后, 患者的呼吸、喉咙反射、睁眼、语言反应、定向力和完全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异丙酚和丙泊酚, 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七氟醚组的术后意识恢复快于丙泊酚和异丙酚组, 麻醉苏醒更完全, 这可能与七氟醚血气系数低, 代谢快以及丙泊酚和异丙酚的蓄积作用有关[3]。总之, 对于高龄患者, 七氟醚吸入麻醉, 术后意识恢复快, 镇痛作用强, 更适合于高龄手术患者的麻醉。

摘要:目的 探讨高龄全麻手术患者不同的麻醉诱导方法与复苏时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8年10月至2010年5月, 于我院住院需全麻手术的高龄患者78例, 随机分为3组, 丙泊酚诱导组、七氟醚诱导组和异丙酚诱导组, 每组26例, 观察患者从术毕到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咽喉反射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对语言有反应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 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七氟醚组高龄患者的术后呼吸、喉咙反射、睁眼、语言反应、定向力和完全苏醒时间最短。与异丙酚以及丙泊酚比较, 苏醒时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 七氟醚麻醉诱导效果优于丙泊酚和异丙酚, 其复苏时间短, 可以用于高龄手术患者的全麻手术。

关键词:高龄患者,麻醉诱导,复苏时间

参考文献

[1] 段宏军, 李海, 黄舜, 等.七氟醚复合舒芬太尼用于成人麻醉诱导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 2009, 37 (2) :39~40.

[2] 张双强.麻醉苏醒延迟1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16) :4001~4002.

患者麻醉处理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该院选取2014年2月1日—2015年1月1日期间的2型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患者,其中,30例接受全身麻醉的患者被设为对照组,30例接受硬膜外麻醉的患者被设为试验组。 对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52~85岁,平均(53.9±4.8)岁;试验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50~85岁,平均(54.6±4.8)岁;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要求如下:1为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患者;2患者知情后同意且配合完成随访;3上报院医学伦理会后获得批准。

1.2 方法

术前,控制两组患者的血糖 <11.0 mmol/L,尿酮实验阴性,血压<160/90 mm Hg,电解质正常,并禁患者喝水。对照组患者被给予全身麻醉,经气管插管行快速诱导。选用3~4 ug/kg芬太尼、0.03 mg/kg咪达唑仑、1~1.5 mg/kg丙泊酚和0.5 mg/kg罗库溴铵,选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连续静脉泵注行麻醉维持。 试验组患者被给予硬膜外麻醉,试验组的麻醉内容主要如下:指导患者选侧卧位后完成消毒, 穿刺点为棘突间隙,3 m L的2%利多卡因和5 m L的0.5%左布比卡因均被要求经硬膜外导管注入,后行同对照组相同的全麻。

1.3 临床评价指标

研究中,评价结果主要分为两方面:1麻醉前、手术切皮充CO2气腹时和手术结束时的血糖; 2手术后3h血糖、手术后23 h血糖和胰岛素用量[4]。

1.4 统计方法

研究中数据所用的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 l8.0软件,计量资料均以(x±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提示两组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麻醉前、手术切皮充 CO2气腹时和的手术结束时的血糖

据统计,试验组手术切皮充CO2气腹时的血糖(8.5±1.5) mmol/L优于对照组 (12.4±2.5) mmol/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手术结束时的血糖(8.2±2.2) mmol/L优于对照组 (11.5±2.3) mmol/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手术后血糖和胰岛素使用量

据统计,试验组手术后3 h血糖(13.3±2.3) mmol/L优于对照组(15.4±5.4) 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后23 h血糖 (12.5±2.5) mmol/L优于对照组(16.3±2.9) 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胰岛素用量(20.2±4.2)U优于对照组(27.1±6.3)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临床经验证实,较之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的手术承受性更差,手术中的创伤感染机率更高,因此麻醉药物的不良应用常常导致机体的过度不良反应[5,6]。 糖尿病2型患者的手术中血糖普遍增高, 导致出现高血糖、高糖高渗非酮症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多重并发症,严重者可引发多种心脑血管意外和呼吸衰竭,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7,8,9]。 因此,该研究对2型糖尿病的优化麻醉方案了进行整理、分析。

临床报告证实,麻醉手术和围术期原发病等因素均会导致围术期高血糖,对患者造成直接危害,增加麻醉手术风险,因而被认为是院内高死亡率和高发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需有效调控[10,11]。 研究提示,全身麻醉单纯抑制下丘脑对大脑皮层投射系统或大脑皮层边缘系统,对不手术区域的应激向中枢传导无法有效阻断,进而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和血糖升高[12,13]。 然而 ,硬膜外麻醉已被证实具有较小的硬膜外阻滞手术的交感神经应激反应,因而血糖波动也相对较为平稳[14,15]。 研究中,麻醉前、手术切皮充CO2气腹时和的手术结束时的血糖等指标在接受硬膜外麻醉的试验组患者显著优于全身麻醉的对照组患者,即对该结果进行了有力的证实。另一方面,由于麻醉药物均会一定程度地抑制胰岛功能,因此在麻醉完成式时, 降低的红细胞膜胰岛素受体亲和力可进一步降低葡萄糖的利用效率,因而加快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触,导致患者的血糖增高,增加围手术期的风险。研究中,硬膜外麻醉的试验组患者手术后3 h血糖、手术后23 h血糖和胰岛素用量同样显著优于全身麻醉的对照组患者,进一步证实了硬膜外麻醉的优秀的临床表现。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患者经硬膜外麻醉的围手术期血糖情况显著优于全身麻醉,减少胰岛素用量,可考虑于临床中合理推广。

摘要:目的 总结分析硬膜外麻醉和全身麻醉对2型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2014年2月1日—2015年1月1日期间的2型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患者,其中,30例接受全身麻醉的患者被设为对照组,30例接受硬膜外麻醉的患者被设为试验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情况。结果 试验组手术切皮充CO2气腹时、手术结束时的血糖(8.5±1.5)mmol/L、(8.2±2.2)mmol/L均优于对照组(12.4±2.5)mmol/L、(11.5±2.3)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后3 h、23 h血糖(13.3±2.3)mmol/L、(12.5±2.5)mmol/L均优于对照组(15.4±5.4)mmol/L、(16.3±2.9)mmol/L,试验组胰岛素用量(20.2±4.2)U优于对照组(27.1±6.3)U,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经硬膜外麻醉的围手术期血糖情况显著优于全身麻醉,减少胰岛素用量,可考虑于临床中合理推广。

患者麻醉处理范文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28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4例。 观察组有男患者32例,女患者32例;年龄为63~82岁,平均年龄(69.8±4.4)岁; 病程3~9年,平均(5.1±2.7)年;BIM为25.6~32.2 kg/m2; 腹部手术35例,四肢手术29例。 对照组有男患者34例, 女患者30例;年龄为64~85岁,平均年龄(69.5±4.9)岁; 病程2~9年,平均(5.3±2.5)年;BIM为24.8~31.7 kg/m2; 腹部手术33例,四肢手术31例;经比较,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在施行麻醉之前先肌肉注射阿托品0.5 mg、 咪达唑仑1~2 mg, 在患者进入手术室之后对其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监测,并建立一组静脉通道,通过静脉通道给患者输注乳酸林格氏液。 对照组患者给予全身麻醉:1麻醉诱导:静脉输注丙泊酚2.0 mg/kg,舒芬太尼0.4 μg/kg,咪达唑仑0.08 mg/kg,阿曲库铵0.7 mg/kg。 2给患者做气管插管,并将气管与麻醉剂相连接,施行机械通气。 术中使用12 μg/(kg·h)舒芬太尼、5 mg/(kg·h)丙泊酚维持麻醉,间断应用阿曲库铵[3]。

观察组患者给予腰硬联合麻醉:首先患者取侧卧位, 在L3-4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之后再使用25G脊麻针经硬膜进入蛛网膜下腔,如果有脑脊液流出则往蛛网膜下腔注入2 m L 0.5%罗哌卡因注射液,注射完成之后退针,固定硬膜外导管,让患者平躺下来静休。 术中,在2 m L 0.5%罗哌卡因注射液的基础上加用2.5 m L 0.75%罗哌卡因注射液维持麻醉[4]。

1.3评价指标

1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血糖值。 2评价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显效:麻醉后患者的肌肉处于完全松弛的状态,牵拉肌肉患者不会产生疼痛感;有效: 牵拉患者的肌肉,患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适感,但是能够维持手术顺利进行;无效:牵拉患者的肌肉,患者有明显的疼痛反应,并且手术不能够继续进行[5]。 3记录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4使用简易智力状态(MMSE) 评分标准对手术前后几个时间点的认知功能进行评分,并做统计学分析。

1.4统计方法

患者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血糖变化情况

根据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的血糖水平明显低于术前以及对照组术后,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比较情况

从麻醉效果来看,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总有效率为95.31%,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2.81%,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2.3不良反应

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有2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具体为头晕1例,恶心1例,不良反应率为3.13%。 对照组有10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具体为头晕4例,恶心6例, 不良反应率为15.63%。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两组患者的简易智力状态(MMSE)量表评分

根据统计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3 d的简易智力状态(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前和术后7 d的简易智力状态(MMSE)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3讨论

在各种老年人疾病中,糖尿病是其中比较常见的疾病类型。 老年糖尿病患者本身身体素质比较低,免疫机能以及治疗耐受性比较差,所以临床中多采用食疗、药物治疗、血糖监测、运动治疗等多种治疗方式进行综合治疗,一般情况下能够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6]。 但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多合并有其他疾病,比如神经功能障碍、 血管慢性损害以及眼、肾、心等组织器官的损害等,比较典型的则有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如果病情比较严重,则需要施行手术治疗,比如腹部手术、四肢手术等[7]。 在这种情况下,老年糖尿病患者麻醉方式的选择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合理有效的麻醉方式不仅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而且还有利于控制病情,提高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即针对这一问题做了分析与探讨,对比了腰硬联合麻醉与全身麻醉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与采用全身麻醉的患者相比,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的患者,其血糖值更低,麻醉总有效率更高, 不良感应率更低,而术后认知功能更容易恢复,与姜晨、 戚杨颂等人的报道保持一致[8]。

全身麻醉是临床中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有吸入麻醉、静脉麻醉、静吸复合麻醉等三种类型,此三种全麻方式在临床中各自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麻醉效果[9]。 全身麻醉的作用机制为麻醉药物经呼吸道、肌肉或者静脉通道进入人体,进而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暂时性抑制作用,使患者的全身痛觉消失、神志意识消失、骨骼肌肉松弛、条件反射被抑制。全身麻醉常用的麻醉药物有氧化亚氮、氟烷、苯巴比妥、芬太尼、异丙酚、咪达唑仑、氯胺酮等,这些麻醉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是可逆的,所以在麻醉药物排出或者被代谢之后,患者能够恢复神志及各种反射[10]。 腰硬联合麻醉是一种复合麻醉方式,即联合了腰麻和硬膜外麻醉两种麻醉方式。 腰麻具有腰骶神经阻滞充分、运动神经阻滞完全、局麻药用量小等优点,但是与此同时,腰麻也存在着长时间手术难以满足、不能进行术后镇痛、上界阻滞平面不易控制、 容易发生低血压等缺点[11]。 而硬膜外麻醉的优点则为能够满足长时间手术、镇痛及松肌效果良好、不容易造成低血压、能够术后镇痛等,缺点包括需要使用大剂量的麻醉药、阻滞不全、需使用辅助药物等[12]。 对比腰麻及硬膜外麻醉的优缺点可知,二者联用可以弥补各自的缺陷, 使得麻醉起效迅速,麻醉时间不受限制,并且减少了麻醉药的剂量,降低了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还能够给患者进行硬膜外镇痛。该次研究中,分别将全身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手术麻醉中各自取得了不同的效果,对患者的产生了不同层面以及不同程度的影响。 总体而言,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不利影响更少。 第一,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的患者其术后血糖值明显低于采用全身麻醉的患者,这就提示, 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没有较大的影响。 这是因为腰硬联合麻醉中,硬膜外自控镇痛术的效果确切,不需要追加辅助镇痛镇静药物,所以能够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13]。 第二,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的患者其麻醉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采用全身麻醉的患者。 此项结果提示,腰硬联合麻醉的阻滞成功率比较高,老年糖尿病患者不需要再次进行麻醉。 对耐受性较差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而言, 这个方面的优点无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减少了高龄患者实行腹部手术、四肢手术等的顾虑[14]。 第三,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的患者其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采用全身麻醉的患者。 这是因为腰硬联合麻醉所使用的麻醉药剂量比全身麻醉所使用的更少,所以麻醉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作用比较少,不良反应率自然就比较低。 较低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能够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耐受性,尤其是腹部手术的耐受性,从而提高手术治疗效果。第四,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3 d的简易智力状态(MMSE)评分明显高于采用全身麻醉的患者。这项结果提示,腰硬联合麻醉对患者的认知功能影响较小,患者的认知功能能够较快地恢复至麻醉前的水平。而形成这种优势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腰硬联合麻醉属于局部麻醉,药物残留体内较少,所以残留的麻醉药物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较小,患者的认知功能容易恢复,而全身麻醉则与之相反。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腰硬联合麻醉具有诸多的优点,但是同时它也具有一定的麻醉风险,即腰硬联合麻醉可能会发生阻滞失败的情况,导致患者必须换用其他的麻醉方式。 而导致腰硬联合麻醉阻滞失败的原因,该研究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麻醉操作人员的穿刺技术不够熟练, 将硬膜腔外的生理盐水误认为脑脊液;第二,患者本身存在着脑脊液回流困难的问题,导致操作人员对注射麻醉药的时机把握不当,进而造成阻滞失败;第三,穿刺时,穿刺针误伤到神经根,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异常。 另外,除了麻醉风险之外,腰硬联合麻醉还会造成循环呼吸系统并发症。有研究资料表明,在硬膜外阻滞平面过高或者阻滞过快的情况下, 交感神经相应地被广泛阻滞, 于是患者的心血管功能难以代偿,低血压、心跳骤停随之而产生。 而腰麻的阻滞平面过高则会导致患者发生严重的呼吸困难或者是呼吸停止,而老年人相对青年人而言更容易发生这种状况。由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时, 一定要加强其生命体征的监测,并控制好局麻药的剂量及阻滞平面的高度。

综上,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不利影响较少,安全性比较高,患者在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可以优先选择此麻醉方式。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于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28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4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患者给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变化情况、麻醉效果、不良反应以及术后认知功能。结果 根据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的血糖水平明显低于术前以及对照组术后,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总有效率为95.31%,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2.81%(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为3.1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5.63%(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即刻、术后3 d的简易智力状态(MMSE)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影响较小、麻醉效果好,并且不良反应少,患者的术后认知功能易恢复。

患者麻醉处理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 年8 月—2015 年7 月期间在该院行急诊手术的62 例高龄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为2 型糖尿病患者, 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各31 例患者, 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9 例, 女性患者12例, 年龄在58~86 岁, 平均年龄在 (75.4±3.6) 岁, 急诊手术中包括14 例胃穿孔, 11 例急性阑尾炎, 4 例急性胆囊炎, 2 例骨折;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0 例, 女性患者11例, 年龄在55~80 岁, 平均年龄在 (74.6±3.2) 岁, 急诊手术中包括16 例胃穿孔, 12 例急性阑尾炎, 2 例急性胆囊炎, 1 例骨折, 所有患者在手术前血糖浓度均正常, 两组患者的性别、 年龄以及手术类型等基本临床资料经过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在手术前所有患者进食12 h, 禁水6~8 h, 且保证患者的空腹血糖<8.5 mmol/L, 在手术前30 min予以患者肌肉注射0.5 mg的阿托品和0.1 g的苯巴比妥钠, 并建立上肢静脉通道, 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行硬膜外麻醉, 选取患者L1-2腰椎, 行椎间隙穿刺, 选取布比卡因和丁卡因混合液行硬膜外麻醉;观察组行全身麻醉, 即予以患者0.2 mg的咪唑安定, 6 μg/kg的芬太尼快速诱导后, 气管插管, 同时介入麻醉机控制呼吸, 保证患者的吸氧浓度超过90%, 潮气量在8~10 m L/kg, 术中应用氨氟醚维持麻醉。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不同麻醉方式患者的麻醉效果以及患者手术后情况, 分析高龄糖尿病患者急诊手术时麻醉的临床效果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1.4 评价标准

患者麻醉效果的判定标准为: (1) 显效:麻醉后, 患者各项体征均平稳, 无异常发生, 手术顺利进行; (2) 有效:麻醉后, 患者的各项体征基本平稳, 血糖稍有升高, 但不影响手术的实施; (3) 无效:麻醉后, 患者的各项体征变化大, 影响手术的顺利实施[2]。

1.5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版本为SPSS20.0 软件统计分析该研究数据, 计数资料以 (n, %) 表示, 数据之间的对比分析行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

经过比较, 对照组患者显效的有25 例, 有效的有6例, 无效的有0 例, 显效率为81%, 观察组患者显效的有27 例, 有效的有4 例, 无效的有0 例, 显效率为87%, 两组患者的显效率比较, P>0.05, 见表1。

2.2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情况

对照组手术后, 有1 例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经过对症治疗后, 顺利出院, 观察组患者手术后, 有1 例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1 例出现低血糖, 经过对症治疗后, 顺利出院, 由此可见, 两种麻醉方法均安全有效。

3 讨论

3.1 高龄糖尿病患者麻醉的并发症

高龄糖尿病患者长伴有高血压、 冠心病等多种疾病, 且高龄患机体机能退化, 抵抗力差, 因此在麻醉中易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3]。 低血压是高龄糖尿病患者麻醉中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其原因是高龄患者的血管储备功能下降, 且麻醉药物具有扩张血管作用, 导致血容量不足, 从而出现低血压症状。 呼吸抑制也较为常见, 其原因是患者口腔内分泌物过多, 如果没有及时清理易导致呼吸困难的发生。 肺部并发症是麻醉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尤其是全身麻醉, 易出现肺部感染、肺扩张等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减轻麻醉的监护对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4]。

3.2 高龄糖尿病患者麻醉的注意事项

随着年龄的增长, 高龄患者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 呼吸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等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身体的功能和抵抗力明显下降, 根据高龄患者的生理和病理特点, 在手术麻醉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 做好手术前准备, 一旦发生危险可以及时有效的抢救; (2) 评估高龄患者的身体情况, 针对其特点选取合适的麻醉方式; (3) 加强高龄患者全身疾病的控制, 保证其血压在正常范围内, 调整其水、电解质平衡, 为麻醉创造有力的条件[5]。

3.3 研究结果

该研究结果显示, 对照组患者显效率为81%, 观察组患者显效率为87%, 组间比较 (P>0.05) , 对照组手术后, 有1 例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经过对症治疗后, 顺利出院, 观察组患者手术后, 有1 例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1 例出现低血糖, 经过对症治疗后, 顺利出院, 由此可见, 两种麻醉方法均安全有效。

结合上述观点, 综合性分析认为高龄糖尿病患者急诊手术时麻醉应用硬膜外麻醉和全身麻醉效果相差不大, 结合高龄患者麻醉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根据患者评估的情况选取合理的麻醉方式, 对保证患者的手术顺利进行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 分析高龄糖尿病患者急诊手术时麻醉的临床效果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方法 选取2014年8月—2015年7月期间在该院行急诊手术的62例高龄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各31例患者, 对照组行硬膜外麻醉, 观察组行全身麻醉,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麻醉效果, 分析在麻醉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结果 对照组患者显效率为81%, 观察组患者显效率为87%,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照组手术后, 有1例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经过对症治疗后, 顺利出院, 观察组患者手术后, 有1例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1例出现低血糖, 经过对症治疗后, 顺利出院, 由此可见, 两种麻醉方法均安全有效。结论 高龄糖尿病患者急诊手术时麻醉应用硬膜外麻醉和全身麻醉效果相差不大, 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全面分析麻醉中需注意的问题并选取合理的麻醉方式。

关键词:高龄糖尿病,急诊手术,麻醉,效果,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守义.糖尿病患者手术麻醉失误的防范[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4, 1 (7) :1104-1106.

[2] 李新平.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急诊手术管理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1, 34 (27) :68-69.

[3] 赵立明, 吴丽霞, 都兴光, 等.糖尿病患者的术前评估及麻醉选择[J].中国伤残医学, 2013, 15 (10) :441-442.

[4] 张立岩.糖尿病患者急诊手术的麻醉处理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4, 12 (6) :3141-3142.

上一篇:化学发展前沿范文下一篇:合同赔偿协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