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学生论文范文

2023-09-16

院校学生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它深刻地影响着师生的思想、行为和精神面貌。文章系统地阐述了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旨在为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并最终达到通过学校文化建设来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关键词]学校文化 高职院校 学校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马占丽(1967- ),女,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财务管理。(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这一观点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作为学校成长的精神烙印,对高职院校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是高职院校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高职院校的神经中枢。高品位的学校文化既能提升学校的品位和声誉,又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优秀的学校文化对高等职业教育较好地完成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将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碎片整合成文化整体,并积淀为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优秀的学校文化时刻指导着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最终形成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创建学校的品牌形象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的主要内容

1.系统和整体是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的本质特征。高职院校学校文化是一个系统,它包括思想文化、人文文化、制度文化、科学文化、管理文化、物质文化,也包括班级文化、社团文化、教研文化、校园文化、职工文化等。它是一个学校的教育思想、管理体制、课内外活动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深刻地影响着师生的思想、行为和精神面貌。

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参与,在师生形成广泛共识的基础上,建立党、政、工、团、班主任、教师、学生干部、学生为一体的管理机制,透彻分析学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科学制定学校发展的规划,并有组织、有领导、有目标、有计划地贯彻落实这一规划,使学校文化建设渗透到院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2.品牌和与时俱进是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的生命力。品牌意味着拥有较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及由此产生的更大的市场占有率、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强的生命力。高职院校的品牌是学校个性的反映,它代表着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竞争能力、教育质量等,是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的生命力所在。高职院校长期以来形成的人文精神、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是品牌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一所学校的品牌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所学校的文化个性。如果一所高职院校为社会和受教育者奉献了深厚的文化积淀,那么它的品牌号召力就会充分地展现出来,这样的品牌才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3.和谐和以人为本是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的核心。和谐是一种以高职院校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整合,是学校内部各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与社会、家庭有机结合的教育合力,是以师生发展、学院发展、教育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建设和谐的高职院校,必须依靠学校营造的良好人文氛围、心理氛围、文化氛围。在学校教学、管理、后勤服务工作中建立融洽的校内人际关系,创造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维系心智与情感交流的氛围,提倡谅解与宽容,促进公平与公正,从而获得学校效益的整体提升。这是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当和谐和以人为本为核心的价值观被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可后,就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个人的情感、行为与学校的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形成稳定的文化氛围,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样的学校文化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熏陶力,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

4.鲜明的特色是高职院校学校文化成熟的标志。特色是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的,是在与国内外同行和同类学科的比较中产生的。要形成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就要准确地把握自身的比较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是推动高职院校整体发展的动力系统,是高职院校品牌的体现。而独特的办学理念和独特的校训正体现了学校文化的特色。例如,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真理为友”,普林斯顿大学则主张“民主治校,学生自由、自觉、自律”等。

5.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的双翼。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校园规划、绿化、校园建筑设计以及人文景观建设上。校训、校标的设计,都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之起到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思想情操的作用。校园内部的陈设与布置、学校标志的设计与制作以及学校的设备等,都应具备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校师生的观念与行为。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灵魂,主导着学校文化的发展方向,它包括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师生员工的价值观、精神状态、群体心理、人际关系以及文娱体育、科技活动,还包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二者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完善的校园设施便于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

6.学校管理者的素质是学校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承的保证。高职院校的品位之所以存在差异,根本原因在于学校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学校文化的差异则与高职院校校长自身的理想信念、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和人格品德等素质相关。教育管理者的观念直接影响着教育目标的实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价一所学校,首先要评价他的校长。”传统体制下的校长是一种行政职务,主要执行上级指令,自主权受到限制。以前的校长可以不问需求、不讲效益,只要能照章办事,完成教育主管部门交给的任务即可。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职院校需要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作为高职院校的管理者,除了要学会管理之外,还必须学会经营,包括成本核算、人才市场预测与规划、处理公共关系,变单一化、封闭式办学为多元化、开放式办学。校长不再是一种职务,而是一个具备某种能力和精神特质的社会群体的代表。

优秀的高职院校管理者,不仅应该强烈地意识到学校文化的存在,还应该提倡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摒弃不良的观念和风气,正确引导学校文化的发展,自觉地进行学校文化建设和管理。从这个角度来说,高职院校管理者具有双重身份:一是学院的决策者,二是学院内部协作群体中的首席教师。高职院校管理者应该具备的能力是学校文化建设、课程开发、教学管理、教师评价、教师队伍建设、资源配置和教育研究评价等。

二、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1.高职教育的一致性是影响学校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教育中的不一致包括:企业要求和学校教育不一致;学校要求与各班要求不一致;教师言行的不一致。这些不一致严重影响了学校文化的建设。高职院校应当结合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培养学生,使企业的要求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并在人才培养中融入企业文化的内涵。而后两个不一致是学校内部管理问题。从院校管理者,到教职工,再到学生,都要注重自身言行,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教师要言而有信,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教职工要严于律己、敬业奉献、爱校如家、团结和睦。

2.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的构成和发展必须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第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职院校学校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职业岗位或技术领域,并对某些职业岗位提出了更高的教育要求。高职院校应当及时把握这一发展趋势,并设置出相应的专业或专业方向,保持学校文化的活力。

第二,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是时代对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发展的要求。在2006年11月20日国务院主持召开的职业教育座谈会上,温家宝总理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注意把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与就业准入以及解决就业问题结合起来,把职业资格认定、职业等级评定和技能型人才的选拔结合起来。要把学校学习与劳动实践结合起来,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就业结合起来。”这就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合格的人才是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

第三,高职校园学校文化应与所处的环境相协调,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环境是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生长和发展的土壤,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和高职院校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地处山区的高职院校,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和外界交往甚少,但是和内陆大城市相比较,这里的风气较为务实,这也正是这些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的特色。而经济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信息畅通,和外界的交流广泛,但先进的文化思潮也带来了很多不良影响,为此,学校文化建设必须要进行必要的过滤和选择,吸取精华,并将其内化为特定的学校文化内容,形成富有个性的文化系统,以适应时代要求和现代学校文化主体的内在要求。

3.形成独具特色的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必须依靠良好的办学理念和明确的办学定位。当前,有不少高职院校没有形成有特色的学校文化。究其原因,或者是缺少符合学校实际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不明确;或者是因为指导思想不明确,无法形成学校文化的核心;或者是大多以“团结、勤奋、求实、开拓、进取、奉献”等来体现学校文化,形成了千校一面的局面。这就使得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文化未能在学院建设中得以体现,不能很好地树立起高职院校的良好社会形象,不能产生品牌效应及扩大学校的知名度,从而影响了学校的竞争力。

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它对高职教育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决定着高职院校的精神面貌,影响着高职院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它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内核,是高职院校工作的立体轴心,也是高职院校育人的基础与根本。进行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建设,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人文历史、社会背景、发展现状、师资水平、学生特点等创造学校文化的特色,对学校文化进行系统的战略规划和系统的整合优化,并进行系统的个性强化和规范运作。只有经过系统整合和不断强化,使学校文化建设形成“一盘棋”,使学校文化的能量得到高效的发挥,才能逐步形成高职院校的文化张力,不断使学校的品位得到提升,使学校的办学理念更先进、发展思路更清晰、管理职能更分明、校本特色更显著、社会形象更突出,从而最终形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华意刚.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DB/OL]. http://www.gmw.cn/01gmrb/2009-06/30/content_942039.htm,2009-06-30.

[2]宋彬.学校文化建设思考[J].教育前沿(综合版),2008(Z1).

[3]徐书业.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基于生态的视角[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鲁宏飞,沈艳华,魏馨.学校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吴志云,张广鑫,丛茂国.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院校学生论文范文第2篇

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既有精神层面的,也有物质层面的;既有内在的,也有外表的。从各位专家、学者们阐述的观点来看,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应该是在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环境中形成的、体现高职院校学生价值观的、具有学校特色、文化制度、精神形态和行为方式的一种特定的群体文化。综合各位专家、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一般应包括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四个方面,它们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一、环境文化的内涵

环境文化是宿舍文化的基础。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的环境文化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从宿舍的选址、设计、建造都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构想。但从我国目前来看,把这些问题纳入宿舍文化内涵建设还不具备条件,也不太现实,我们只有立足现状,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做好宿舍环境文化建设。

现有的条件是什么呢?现有的条件往往就是学生宿舍已经建成,投入使用。我们只能在这个基础上,按照学生的需要,想方设法如何把学生宿舍建设的对学生生活来说更加便利,对环境来说更加优美,对宿舍氛围来说更加温馨,让它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需求,最大程度地发挥出育人功能。

马克思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⑴现在的高职学生,基本上都是“98后”,他们生活在一个社会财富相对比较丰富,家庭条件相对比较优越的环境中。他们就读过的初中、高中住宿条件一般都比较好,对高校生活普遍有着一种美好的向往。走进高职院校,一旦发现宿舍环境不如人意,思想上立刻就会产生巨大的反差,会直接影响到对高校的认识,对学业的兴趣,对未来的信心。因此,高职院校的宿舍环境尤为重要。

高职院校宿舍的环境首先要做到整洁有序,清新优雅。这一要求主要体现在服务人员的素质、墙壁的维护、设施的放置、安装、保养与地面的保洁上,通过科学的管理和优良的服务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这就要求我们高职院校宿舍管理者大腦里要有环境意识,心目中要有环境标准,工作中要有施工、检查和维护制度。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目前高职院校宿舍管理队伍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难落实这一目标。因此,要改善宿舍管理队伍,提升宿舍管理人员素质,充实宿舍管理人员,健全各种规范和程序,加强检查监督,创造整洁有序,清新优雅的宿舍环境。

其次,高职院校宿舍的环境要做到设施齐全,生活便利。高职院校学生一般都是6人间宿舍,他们的行李、书籍一般都放在宿舍里,学校在床铺的摆放,书桌、柜子的配置方面要充分考虑这一特点,尽量让学生能各得其所。现在高职学生使用手机、空调、上网都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应统一配置好空调、充电设施,统一规划好网线,有条件的学校应在宿舍区安装waifi,以免学生乱接乱牵,影响宿舍环境。学生的开水供应、洗澡设施、洗衣、晾衣设备也是必不可少的生活需求,高职院校也应通盘考虑。

同时,高职院校宿舍的环境要做到祥和温馨,体现育人功能。要使学生有环境意识,自己动手,共同参与,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对宿舍的空间进行布置。要养成良好的文明意识和行为习惯,创造祥和温馨的宿舍环境。

二、精神文化的内涵

“精神文化是指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心理素质、精神面貌、行为准则、经营哲学、审美观念等”⑵,发挥着传承、陶冶和引领作用,是宿舍文化的核心。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建设好宿舍精神文化,对于帮助学生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养成一种向上的清风正气,营造和谐的宿舍氛围,培育学生自觉规范的行为,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至关重要。

首先应包括传统文化,如“洒扫、应对、进退”文化。这六个字,是古人的教育,包括生活的教育、人格的教育,是中国文化三千年来一贯的传统,在古代是“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不过现在是一种“补课”,因为从多年来的实践来看,现在很多高职学生在这方面确实很欠缺,不仅意识差,而且技能也差,需要从头学。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文件也强调:“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要开设经典诵读、中华礼仪、传统技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重视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等精神的培养”,台湾知名职业教育专家高震东先生曾指出,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应该学习什么,应该学习生活的技能、生存的本领、生命的意义。用传统文化充实学生头脑,对于更新学生观念,提高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应包括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制观念。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习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习总书记还指出,推进全民守法,必须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要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的劳动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必须把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制观念的培养作为宿舍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宿舍管理中贯穿立德树人的要求。

三、制度文化的内涵

高职院校在校学生规模一般都比较大,宿舍居住的学生比较多,学生的来源地比较广。如何让这些价值观多元,生活习俗不同,性格各异的青年学生和谐相处?俗话说,“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建设有效可行的制度是规范大家文明行为习惯的保障措施。作为宿舍里的制度文化来讲,一是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建校十几年来,把宿舍管理作为学生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宿舍管理制度,各种规章制度汇编,应有尽有、一应俱全。但如何细化这些管理制度,如何让这些管理制度更具可操作性,还要很好的研究。二是要宣传好制度,让学生理解制定制度的目的意义,充分了解制度的内容。三是要营造制度文化,让大家自觉地尊崇制度、自觉地执行制度,维护制度。“制度建设的目的是约束人,而制度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培育人” ⑶。制度文化就是发挥制度的育人功能,讓学生在学习制度的过程中养成规矩意识,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养成规范意识,在落实制度的过程中发现差距,补足短板,让制度象春风细雨一样,润物细无声,为学生实施养成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行为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认同。高职院校学生宿舍里的行为文化就是高职院校学生在宿舍里所表现出来的、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为学校和广大学生所认可的精神状态、行为风范和文化品位。作为文化来讲,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大家就会认可、赞同,就会被大众接纳,否则就会受到大家的鄙视和讨厌。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行为文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自己个人应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同学们面前,包括言谈举止,仪态仪表,行为方式,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等;二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职院校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俗话说,“一日相见好,久住难为人”,时间久了,有些不良习惯可能就暴露出来了,这就要求要加强自律。三是如何处理人与物的关系,包括宿舍环境的营造。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行为习惯与社会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各高职院校在这几个方面都下了很多功夫,作出了很多具体规定,如大学生行为规范、宿舍管理规定等,关键是我们要有遵守的自觉性,自觉地践行这些规范规定。一旦这些规定成为我们的自觉,优良的宿舍行为文化就形成了。

参考文献

[1] 倪邦文 知行合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 中国教育报2012.04.09.

[2] 世杰 十年磨一剑—中信实业银行沈阳分行企业文化建设探秘 辽宁经济2005.09.

[3] 杨关林 大学制度文化建设最终目的是育人 中国教育报 2011.11.16.

院校学生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建设优质高职院校是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深化与拓展,也是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根本上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优质高职教育的需求。对优质高职院校的内涵应从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管理者和师生等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进行理解。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优质高职院校有着不同的需求,其中师生的需求是优质高职院校最核心的需求。优质高职院校的建设标准有内在标准与外在标准。建设优质高职院校,应兼顾内在标准和外在标准,凸显内在标准的意义。

关键词:优质高职院校;背景;内涵;标准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由外延式扩展向内涵质量提升的转变,以及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建设,追求高质量逐渐成了新一轮高职院校建设的奋斗目标,有的高职院校甚至提出要建设成“世界一流高职院校”。《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也明确提出,将要建设200所左右的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所谓优质高职院校,就是不断“优质化”的高职院校,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先进、办学定位准确、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服务能力强以及社会承认度高等方面。[1]建设优质高职院校的首要问题是要依据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背景,理解优质高职院校的内涵和建设标准。

一、建设优质高职院校的背景

我国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余年近乎跨越式的发展,高职院校数和在校生人数均占到了普通高等学校总数和在校生总人数的一半以上,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人们对高职院校的地位、人才培养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特别是经过几轮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和高职院校办学水平评估,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基础办学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一批特色明、水平高、创新强的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脱颖而出,影响力不断增强。建设优质高职院校,既是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深化与拓展,也是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根本上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优质高职教育的需求。

(一)高职院校示范建设的深化与拓展

从20世纪末至今,国家已先后3次出台了示范性高职院校政策。2000年6月和2001年6月,教育部分别下发了《关于确定北京工业技术学院等15所高等学校为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的通知》(教发〔2000〕140号)和《关于确定北京联合大学等高等学校为第二批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的通知》(教发[2001]29号),共确定了31所高职院校为国家示范建设院校,投入了专项建设资金,建成了一批有特色、有示范性的高职专业和实训基地。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重点建设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并于2006年底正式启动,在2006-2008年间共立项了100所重点建设高职院校和9所重点培育(扶持)高职院校进行建设。2010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在2010—2012三年共遴选了100所高职院校分批进行了为期三年的项目建设。[2]

目前,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已进入尾声。各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在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参与和共同努力下,创新了办学体制机制,办学活力显著增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丰富,“双师”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强化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建立了用人单位、行业企业、学生及家长等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质量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虽然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布局不尽合理,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东、西部地区的高职教育差距进一步拉大;院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部分院校的办学特色不够明显、办学效益偏低。[3]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取得的成果需要进一步深化、转化和固化,充分发挥好示范高职院校的示范、辐射作用。同时,在今后的高职院校建设中要由点及面,综合提高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二)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职院校从外延式发展转向了内涵式发展,从以规模扩张为基础的人、财、物的增量发展转向为以师生身心发展为基础的教育质量、效益的全面进步,强调由量变到质变,挖掘、整合、优化各种资源,实现资源向资本的转化。[4]其中,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要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也提出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激发学校发展活力。加强内涵建设,可以系统地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能力和科技能力,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5]

建设优质高职院校,可以充实内涵发展的内容,实现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的协同,实现规模、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均衡发展。虽然一些高职院校经过示范建设,多项发展指标已经领先于其他高职院校,但这种发展主要集中在硬件建设和政府评价指标上,需要进一步进行更加全面的建设与发展。其次,内涵发展并不否定外延式发展。一方面,示范建设形成的优质高职教育资源本身需要进行规模扩充,发挥优质高职教育资源的示范、辐射作用,从而扩大社会优质高职教育资源总量。另一方面,建设优质高职院校应当不只局限于部分高职院校(特别是示范高职院校),而应是所有高职院校的优质化,实现高职教育整体办学质量的提升。

(三)满足人们对优质高职教育的需求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日益增长的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包括优质高职教育)的社会需求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以及社会需求的多样性与现实教育的单一性、同质化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6]我国普高毕业生人数自2011年开始呈下降趋势,而“十三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将继续保持总体增长趋势。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普通本科招生总量将接近于普高毕业生人数。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从“有学上”逐渐变成了“上好学”,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高职院校只有办学定位准确,办出专业特色和突出行业优势,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综合办学水平,才能增强自身的吸引力。此外,产业转型升级和大数据时代对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高职院校必须贴近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优质高职院校,就是要以满足人们对优质高职教育的需求为根本目的,实施特色化、个性化发展,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人才培养质量。

二、优质高职院校的内涵

“优质高职院校”中的“优质”不仅反映了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质的标准,而且反映了高职院校对利益相关者需求的满足程度。一所高职院校是否“优质”,不仅跟高职院校本身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关,而且跟评判者(主要是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标准有关。因此,我们在讨论优质高职院校的内涵时,必须追问是“谁的”优质高职院校。高职院校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政府、行业与企业、高职院校管理者和高职院校师生。

(一)政府视角的“优质高职院校”

政府对“优质高职院校”内涵的理解,主要通过政策、文件等方式表达出来。《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对优质高职院校的描述是“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认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有利于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和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高职院校要服务于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新农村建设,要为劳动者的就业和再就业服务。

自2004年开始,我国组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评估已有十余年。从《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高厅[2004]16号)可以看出,优质高职院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职教育理念新颖、学校发展主线明晰、办学条件优良、师资力量雄厚、产学研高度结合、课程体系有改革、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强、学院发展后劲足。[7]其中,高的就业率是优质高职院校最明显的标志和重要的判断标准:毕业生就业率必须进入本省(自治区、直辖市) 高职高专院校就业率排列的前1/3,否则其办学水平就不能评为优秀。

(二)行业与企业视角的“优质高职院校”

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有着紧密的利益关系。从发展历史来看,高职院校是大工业生产以及劳动分工的产物,其人才培养缘于行业、企业的需求。同时,在供需上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又相互依存:高职院校要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离不开行业、企业在技能、经费、设备、实训场所等方面的支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可以为行业、企业提供优质的人才人力资源。在行业与企业看来,优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与当地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适应,要突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要与企业的需求相适应,努力实现毕业生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零距离就业。在优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问题上,虽然政府与行业、企业都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但从实质内容来看,他们还是有区别的。政府主要是从民生的角度关注高职院校的就业率,关心的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行业、企业关注的是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否满足自身的需要,是否“人岗匹配”,关心的是企业的发展和经济利润的实现。

(三)院校管理者眼中的“优质高职院校”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管理者比较关心优质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率和排名。在他们看来,优质高职院校应当是国内一流甚至世界一流的高职院校。某学院的院长认为,在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并行的格局下,世界一流高职院校所追寻的是技术技能领域的杰出精英。世界一流的高职院校包含至少十个要素:一流的高职院校组织结构功能设计;一流的师资,拥有一批国际化、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流的设备,拥有国际或区域性先进水准的实践教学场地和实训设备;一流的专业,专业或专业群在国内或者国际同类专业中具有显著影响力和知名度、认可度;一流的教学资源库,拥有丰富、实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高效益的数字化图书馆资源;一流的技术研发与应用;一流的校企合作;一流的服务,具有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并具备完备的社会职业培训体系和对社会的显著贡献力;一流的学生,集中体现在优异的毕业生;一流的大学文化,拥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特色鲜明的品牌文化,爱师爱生永远是核心价值和永恒主题。[8]

(四)高职院校师生眼中的“优质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的发展关系到师生及家长的切身利益。优质高职院校要着眼于人的发展,既要满足教师和学生当下的需求,也要兼顾到他们明天发展之需求,其办学定位不能单纯以就业为目的。对学生的无限爱心和对师生的责任感是优质高职院校永恒发展的力量源泉。优质高职院校不仅要为学生的第一次就业服务,而且要为学生的终身职业生涯服务。在培养学生具备就业、上岗所需基本技术能力的同时,要培养他们具备在必要时能顺利转岗或再就业的应变能力以及把握创业机会,实现由单纯谋职到自身事业获得发展的创新能力。优质高职院校不仅要传授学生以职业技术,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性,还应该养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品德。[9]

优质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树立“大教育观”。教师能通过自己的言行自觉地将学校的优良传统传承给每个学生。二是“教学相长”。教师要从学生身上看到亮点,吸取力量。三是要坚守“质量标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建立标准并守住标准。四是实施“有效教学”。运用合作式、探究式、启发式等先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五是崇尚“团队协助”。将专业团队建设成教学合作共同体,教师在合作共同体中能感受到归属感。[10]

三、建设优质高职院校的标准

建设优质高职院校,能够实现人才培养、办学条件、实训能力、教学能力、师资队伍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优质化,关键在于构建优质高职院校的标准。马树超提出了一流高职院校的 “十个高水平”:毕业生竞争力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高水平,服务地方行业高水平,办学条件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学生能得到高水平的个性化关注和指导,知名企业参与专业教学高水平,协同创新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高水平,社会认可高水平。[11]也有人认为,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是建设优质高职院校的前提。优质高职院校要紧贴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导向;要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坚持立德树人、知行合一,培养职业精神,提升实践能力;要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尊重职业教育活动及其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12]根据优质高职院校对不同主体需求的满足,可以将优质高职院校的建设标准分为外在标准和内在标准。

(一)优质高职院校的外在标准

优质高职院校的外在标准,主要指高职院校对经济、文化、政治等社会领域需求的满足程度。建设优质高职院校的目的在于满足人们对优质高职教育资源的需求,其本质功能是缓解社会阶层矛盾,构筑一个更为和谐的多元文化共处的社会。同时,建设优质高职院校无法超越学校发展的历史和所处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必须围绕“数量”、“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在开放性的入学政策以及生源不断多元化的条件下,提供适合个人发展的教育显得格外重要。[13]优质高职院校的外在标准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声誉高。具有高的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社会承认度高并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2.办学能力强。全面提升和拓展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能够在政府规范引导下,院校自主办学、主动服务发展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3.办学特色鲜明。突出“高”和“职”,人才培养上强调对学生进行高智力含量的技术教育,体现地方性与行业性。[14]

4.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双主体办学成为现实,企业全面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各个重要环节。

5.社会支持度高。政府、社会、企业、学生以及家长对高职院校具有高的支持度。多元开放的集约化办学格局基本形成,高职院校的资源开发渠道顺畅,资源的整合能力、资源的共享利用及其利用效益显著提高。

(二)优质高职院校的内在标准

优质高职院校的内在标准,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对师生需求的满足程度。优质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师生需求,集中有限资源致力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优质高职院校至少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在标准:

1.先进的办学理念。联通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和帮助人人成功的职教理念。

2.严谨的教学体系。教学设备条件优良、管理规范,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的使用效能高。专业教学标准与质量评价标准体系科学、简洁严谨,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评价标准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健全。[15]

3.特色的师资队伍。从课程教学、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打造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并重的技术技能型教学团队。

4.精湛的管理水平。院校领导班子和管理团队能立足市场、高瞻远瞩、严格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积极推动现代职业院校的治理体系建设,从绩效分配、选人用人机制、评价机制等方面推进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5.卓越的组织文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成为学校组织的文化,成为院校全体成员的共识并转化成生活行为方式。[16]

建设优质高职院校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是我国高职院校从外延式发展走向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根本目的在于扩大优质高职教育资源,满足人们对优质高职教育资源的需求。优质高职院校是不断“优质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能给师生以成功的希望。优质高职院校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在思维、方法、原则、精神等方面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17]

参考文献:

[1][15]王晓东.优质高职院校建设专题调研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5).

[2]彭红玉,卢晓梅.我国示范性高职院校政策变迁评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5).

[3]何静,赵良梅.示范高职建设:成果与期待-基于200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调查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3(6).

[4]靳启颖.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比较研究[J].职教通讯,2011(21).

[5]曹叔亮.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要素分析与内在逻辑[J].职教论坛,2013(10).

[6]纪宝成.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五大困境[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3(05).

[7]壮国桢.建设一流高职院校应关注什么[J].江苏高教,2006(2).

[8]李洪渠.办世界一流高职院校的要素特征及内涵标准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9).

[9]别敦荣等.发展优质高等职业教育-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经验与启示[J].教育研究,2008(4).

[10]陈尊厚.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创建应用型优质本科大学的若干思考,中国大学教学[J].2014(10).

[11]马树超.从示范向优质的转型之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4).

[12]王进思.法治新常态下建设优质高职院校的思考[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5(6).

[13]、[16]闫利雅.中美一流高职院校发展路径比较——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与迈阿密戴德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5(4).

王晓东.优质高职院校建设专题调研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5).

[14]李忠华.关于造就一流高职院校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4(28).

[17]潘陆益.一流高职院校的文化审视[J].中国高教研究,2013(3).

(责任编辑:曹鸿骅)

院校学生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在技工院校教學工作中占据核心地位,并且其是构成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结合,不仅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对于实现学生全方位发展的目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够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在技工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发挥出理论指导的作用,二者的有效结合能够将理论内容具象化,促使管理方式变得更具有科学性,有利于学生管理水平的提升,为此本篇文章重点针对二者的融合展开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技工院校;思政教育;学生管理;结合策略

引言:技工院校开展的学生思政教学的管理工作比较重要,将学生的管理与思政教学相结合,那么就会极大促进学生科学管理,确保学生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心态,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便使技工院校学生在毕业之后,可以快速融入到社会。

一、技工院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推广,技工院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被摆到明面上来,教学方式不够丰富、教学内容欠缺不足等问题对于教育改革工作的开展都具有不利影响。在技工院校思政与管理工作的结合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只有在明确问题后,才能结合具体的问题现状进行相应改进,进而充分发挥出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融合优势。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思想指导,其课程内容比较空泛,与学生接触到的实际生活经验有着较大的偏差,例如社会责任、爱国精神等,这些在学生的平常生活中很难接触到。学生管理工作从实质上分析,其属于一种行政管理工作,不仅制度明确,并且要求也较为严格。站在教育的角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生管理工作虽然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两者之间的方向尚未达成统一,前者注重理念,后者更偏向实践。二者如果在目标方面无法达成一致,其结合的效果会大大减弱,难以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影响。

二、技工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政教育工作的结合策略

(一)技工院校思政教学模式多样化

技工院校对学生管理工作要与思政教学工作相融合,让同学们明白自己在社会上、在学校中的作用,让同学有更强的集体意识,更强的责任感。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思政教学方式,有利于增强学生们对于思政教学工作的配合,以便对思政教学工作有更高积极性,提高同学们思政的教学、学习的效率,进而可以帮助同学们建立世界观、价值观。在多元化教学的方式下,使学生们能够提高思政教学的觉悟水平,可全面提高学生自身能力,而且可以把自己思维和自己行为提升到一定高度之上,使学生自己的思维和行为科学化,并且使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都有一定提升,那么技工院校对学生管理工作效果更好,因此要遵守技工院校内的相关管理条例。

(二)推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多样化发展

在技工院校内部,组织建立校园文化体系,要融入思政的教学元素及注重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理念融入。技工院校将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与思政教学都纳入到学校文化体系中,能够丰富校园文化体系内容,创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这样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带来影响,从而可以帮助学生们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帮助同学们能够成为社会的高端人才。

(三)用现代信息化技术融合发展

在技工院校,对学生们管理和自身教学融合,充分利用目前计算机技术,这能够更好加强学生们管理,来推动思政教学工作的融合。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以使得学生么接受思政教学,通过利用网络更好去向学生们传播思想教学具体内涵知识。在网络上对思政教学知识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并且可以鼓励学生们在教学信息平台上发言,以便能够了解到同学们,为同学们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服务。

(四)探索构建立体化的家校共育模式

技工院校的思政教育并非是能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工作,需要学校和家庭之间进行长期配合。学校有更多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和原理依据,但许多父母在家忙于工作,对学生的教育也不专业。为了提高家庭与学校共育的时效性,家长必须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教育中来,学校为家长提供更专业的教育理论指导,使家长可以在家庭教育中有一个清晰地角色定位,提高家长的思政教育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成长的良好环境。此外,学校可以聘请知名的学者举办讲座,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纠正以往过去错误的教育方式,注重鼓励和引导,不断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

结束语:总而言之,从技工院校教育开展的现状来看,思政教育一直是技工院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在现阶段这个多元化社会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是十分关键的。在技工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思政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对于学生的成长与观念形成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现阶段技工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管理人员则需要端正教育管理的理念,对技工院校的思政教育体系与学生管理体系进行完善,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来使得技工院校思政教育发挥出更大的效果,为社会输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燕.职业院校学生管理与思政教育工作的融合发展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21(41):204-205.

[2]种杨.职业技工院校班主任思政教育工作途径及方法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14):66-67.

[3]郑洁.职业院校学生管理与思政教育工作的融合发展思考[J].鄂州大学学报,2021,28(05):33-35.

院校学生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对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的新变化,与网络的普及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挑战进行分析,认为“互联网+”时代充分运用科技发展的优势,实现“互联网+”心理教育体系建设、心理咨询中心机制创新、心理教师队伍建设以及“互联网+”反馈与干预平台建设。

[关    键   词]  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互联网+”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10年高等职业院校已经为我国培养了近8000万名毕业生,已经成为中高级技术人才的主要来源。重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工作,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健康的心理观,依托互联网平台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互联网+”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的新变化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围绕网络社会的崛起,传统高职院校教育模式也不断受到冲击。最主要的表现是网络带来了新的观念、新的组织方式和新的社会环境,这些成为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的主要机制。

(一)社会化过程的改变

社会化是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从人的出生开始就受到家庭、同辈群体的社会化影响,学校一直以来是主要的社会化发生场域。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遍侵入,社会化过程伴随着强烈的虚拟化、网络化取向,这形成了新一代高职学生社会化过程的主要特点。网络的发展改变了以往正面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学校社会化环節,各种不知来源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高职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二)亚文化的侵入

与网络化相伴随的往往是亚文化的深刻影响。亚文化并非完全是劣性文化,但却往往表现出非主流、非正面的基本特性。亚文化的侵袭往往以挑战传统正面教育为基础,尤其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在文化课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更容易对亚文化难以识别。往往在亚文化的作用下形成强烈的叛逆,这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三)自组织偏好

自组织是协同学的主要概念,自组织往往是人们自发、自愿组织起来的,并且是非正式的社会交往。自组织主要挑战的是以行政班级为单元的高职院校的组织体系。学生通过兴趣爱好、业缘地缘等方式自发集结成兴趣小组、各类网络虚拟社群,并且以较高积极性通过非正式渠道进行联结,对既有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心理辅导与干预带来严重的挑战。学生以网络为载体参与更具有弥散性和扩展性的网络松散群体,会导致学生减少对既有高校心理教师队伍和朋辈辅导的信任,从而消解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工作的正面引导。

二、“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工作的挑战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工作的现状

学生心理工作一直以来是高职院校实现教书育人现代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然而受制于我国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条件以及社会层面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较低,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工作整体上仍发展不充分,有较多亟待提升之处。

1.学生心理辅导机构普遍设立,但工作开展相对不足。近年来,随着学生心理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频发,各地有关教育部门先后出台相关政策条例督促高职院校重视学生心理工作。各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学生心理辅导室,并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心理教师。学生心理辅导室一般具有相对成熟的硬件设施,能够达到有关部门的基本要求。不过从调研结果来看,高职院校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往往还存在形式化、应付检查的现象,常态化的学生心理辅导与干预并没有实现。心理辅导机构的工作与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没有形成嵌套,游离于学生日常的教学管理之外。

2.从事学生心理工作的队伍存在专业性不足的问题。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工作教师队伍主要是由院校行政教师队伍或辅导员组成,并且大多心理教师为兼职,并不在高职院校专门从事心理辅导工作,这使高职院校心理工作教师难以保障细致和周到的专业化工作。并且受制于高职院校师资学历水平和年龄结构,具备心理学与教育学相关专业背景的全日制高水平本科教育的教师比例仍然极低,难以保证高职院校心理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更重要的是,面向高职院校心理工作教师的业务技能培训仍然较少,心理学理论与学生心理辅导实践难以有效对接,这些成为进一步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工作发展的障碍。

3.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工作的形式单一。高职院校学生往往因求学或就业压力存在相应的心理问题,需要心理工作能够主动且个性化地开展。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工作教师队伍结构薄弱,并且师生比例不合理,心理辅导工作难以有效开展。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辅导还主要是学生主动申请而进行的心理咨询。并且部分高职院校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过于单一的现象,仅采用大班授课的教育形式,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互联网+”对高职院校心理工作的冲击

“互联网+”使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社会交往进一步复杂化。“互联网+”是在信息技术发不断发展情况下,对相关领域的发生发展与变化过程提供主要的动力。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交往方式和社会交往频度。高职院校学生通过手机等移动客户端将现实生活交往网络化,不断扩大网络交往的频度和时间,这使得既有基于地缘的交际圈进一步扩大。由此,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交往开展在更为开放和活跃的互联网空间,一方面互联网法律监管的不健全,各种虚假信息、不良信息涌现,高职院校学生容易被亚文化和虚假信息引诱;另一方面,网络平台使相对隔离的社会生活状态扁平化,使关于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异直接显现,也加剧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互联网增强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隐蔽性。网络的基本特性就是虚拟性,网络交往常常存在基于信息安全考虑的隐瞒和欺骗,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网络活动大多会以隐蔽的方式进行,学校很难也不能够完全掌握学生的网络社交复杂情况。另外,网络交往代替现实交往的重要原因,就是在隐蔽身份的前提下,能够释放内心压力与个性,所以网络交往从源头上就可能带有刻意回避现实的性质。因此学生在网络交往中的复杂行为最能够直接表现出学生的心理特性,而这也成为高职院校最难了解的环节。

三、新时代优化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互联网+”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工作开展的重要现实背景,虽然网络的兴起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工作带来巨大挑战,但是也为进一步优化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内各所高职院校中都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传统教育模式无法消除的问题,比如,系统集成性不良、信息延时等。现阶段,应把握互联网发展规律,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工作的质量。

(一)“互联网+”心理教育体系建设

互联网时代使得原本需要面对面进行的学习、辅导工作,不再受到物理场域限制。并且各院校提供的学生心理咨询辅导也能够相互补充与合作。大力推进“互联网+”心理教育体系建设,首先要将丰富的互联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由高职院校联合创建学生网上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与服务平台,实现可以突破时空的心理教育,以此强化学生自主學习,增强个性化与定制化的效果。另外,要建设心理教育网站、与传统的心理教育形成互补,增加能够顺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要的心理辅导内容,并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及时更新网站推送的主要内容。具备条件的院校可以通过建设微信公众平台,或与学生工作APP进行绑定,从而实现心理工作的矩阵化教育体系建设。

(二)心理咨询中心机制创新

传统的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主要表现为“门诊式”服务特征,即学生感觉到有心理问题并愿意主动接受心理辅导时,可以选择到院校心理咨询中心或相关机构进行辅导。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心理问题并不能被本人深刻认知,并且学生对自身心理问题的逃避也是常态,因此“问诊式”服务的心理工作室已经不能顺应时代需要。实现基于互联网的心理咨询中心机制创新,必须变“问诊式”服务为“体验式”服务,邀请学生参与心理中心的活动与讲座,通过组织定期的学生活动增强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自我认知,选择健康理性的方式改善心理健康。

(三)心理教师队伍建设

“互联网+”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打破时空界限,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相对较弱的情况,可以选择建设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联合协作体,通过院校之间的网络连接,使优质的心理服务资源可以共享,并且避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服务设施和资源的重复建设。另外应加强区域内高职院校心理工作与专业的医疗结构合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与干预的专业化水平。

(四)“互联网+”反馈与干预平台建设

“互联网+”时代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全流程、高覆盖率的优势,更为人性化、精细化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各院校必须安装网络心理评估系统,学生入学期间进行心理测试,并周期性地开展年度心理测试。心理评估系统要选择科学性强的方案,避免简单化的心理测试。其次,要依据学生心理测试结果建立健全网络心理档案,对心理测试中表现出部分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常态化的跟踪与心理干预。最后,全面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尤其是开展可以匿名进行的学生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发现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也可以尝试构建整合性三级教育网络,一级网络是由各系学生干部或心理朋辈员组成,二级网络主要由各院系辅导员构成,三级网络主要由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组成,从而形成整合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

参考文献:

[1]郭淑芬.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9,5(4):91-92.

[2]谷振伟,李红平.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2):59.

[3]熊惟蓉.“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才智,2019(3):36.

[4]贾玉慧.基于高职学生工作的家庭影响背景下学生心理干预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47):371-372.

编辑 张 慧

院校学生论文范文第6篇

1 高职院校学生技能结构分析

1.1 高职院校学生的技能结构

技能是指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 它是指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可分为初级技能和技巧性技能, 初级技能只表示“会做”某件事, 而未达到熟练的程度, 初级技能如果经过有目的、有组织的反复练习, 动作就会趋向自动化, 而达到技巧性技能阶段。技能按性质和表现特点, 可区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种。

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 是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结合。一般来讲高职生 (专科层次) 其知识面和知识总量不及本科生, 但在某一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应当高于本科生。社会培训相比, 高职教育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应当等同于社会培训, 但知识总量与知识面要大于社会培训。就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知识与技能结构形状而言, 应当是“三角形”、“锥形”或“图钉形”。

1.2 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培养阶段

高职学生的技能培养应当是宽基础, 精专业, 需要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两个阶段进行培养:

(1) 构建专业基础平台, 也就是专业知识面要宽厚, 主要是公共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等模块的教学。如果用形状来表示则是“三角形”、“锥形”基底部分或“图钉形”的钉托部分, 它是今后在专业方向或岗位上发力的作用基础。

(2) 建设专业技能高度, 也就是以岗位为切入点, 主要是专业技能和岗位能力等模块的教学。如果用形状来表示则是打造“三角形”、“锥形”的高度和“图钉形”的钉针长度, 其“尖顶”或“针尖”则是契入岗位上发力的作用点。

2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技能培养的误区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生技能培养指导思想上还存在着许多误区:一是在人才培养中片面强调学科教学, 认为基础理论越扎实, 学生的水平越高, 把高职教育等同于教学型本科院校, 忽视了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使命。二是把高职教育与社会培训完全等同起来, 体现不出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 过分强调订单式教育, 完全把学生当作商品出售, 认为企业需要什么, 我们就生产什么, 忽视了对人的培养。三是依然把高职教育当作精英教育, 认为办学层次越高, 水平也就越高, 在人才培养上以“专升本”为目标, 不安心于高职教育, 诚然高职教育也应有本科、硕士甚至博士, 但其根本是职业教育。四是高职院校的部分教师知识结构专业知识老化, 实践能力弱, 无法承担满足社会需要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 同时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师引进也存在严重误区, 许多高职院校在引进人才时要求是应届的博士或硕士, 这些从学校毕业到学校任教的教师本身就缺乏社会实践和应用技能。

3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培养的思考

3.1 高职院校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使命

高职教育包含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两层含义:高等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 职业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 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高职院校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使命, 致力于社会现实问题和生产实践问题的研究与探索, 承担起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使命。

3.2 服务社会是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培养的市场依据

高职教育是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标,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坚持以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服务对象, 在学生技能的培养上首先应当立足地方经济或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其次要找准市场切入点, 如果没有充分的、现实的市场需求, 即使专业技能水平再高, 市场不需要也是无用之才。

3.3 高职院校自身条件是技能培养的基础

高职院校的自身条件是技能培养的基础。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 在学科专业、师资力量、设施条件、管理水平等诸多方面各不相同, 高职院校在学生技能培养时, 要充分考虑校情, 必须体现学校自身的历史、传统、定位和条件, 以及专门人才的知识能力要求, 突出学科专业优势, 发挥特色。

3.4 教学体系改革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教学体系改革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高职教育应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制定出符合社会与市场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教学计划, 在注重宽厚的基础知识的同时, 注重职业技能的专业特色和专业深度, 在技能发展的教学管理与控制中主要从三方面着手: (1) 根据技能目标确定技能培养途径; (2) 制定符合技能培养的有效教学模式; (3) 完善技能目标的考核制度和管理体制。

3.5 内涵式“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保证

内涵式“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保证。这是要求教师不仅具有“双证”, 而且要求教师真正具备教学能力和相应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 真正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 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同步提高。

摘要:10年来, 高职教育快速发展成绩显著, 但突出问题是学生技能培养不能令人满意。本文对高职院校学生技能结构进行分析,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培养所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明确高职院校的目标与使命, 以服务社会为依据, 根据院校条件为基础, 以内涵式“双师型”教师为保证, 进行教学体系创新等相关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技能,培养

参考文献

[1] 杨秀芹.高等职业教育出路之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2001.

[2] 刘玉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 2003.

[3] 张彤.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M].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3.

[4] 李云兰.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 (14) .

上一篇:行业论文范文下一篇:新闻评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