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消防安全常识范文

2023-12-04

常用消防安全常识范文第1篇

王清艳

教育目标:

1.认识各类消防安全标志并了解各类消防安全标志的含义和作用。 2.知道消防标志是一种指示性的标志,要爱护,不污染不损坏。 3.尝试根据学校、家庭环境,学习设计消防标志。

教学过程:

一、认识各类消防安全标志

1.出示各类标志图案。这是什么?

板书课题

2.师述:消防标志是一种指示性标志。它是由带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图形、符号活文字并配以一定的颜色所组成的。

二、了解各类消防安全标志的含义

1.出示小黑板:标志分类

1火灾报警和手动控制装置标志:消防手动启动器、火警电话等。 2紧急疏散途径的标志:紧急出口、疏散通道方向等。 3灭火设备的标志:灭火器、消防栓等。

4具有火灾危险性的地方或物资的标志:禁止火灾、禁止用火灭火等。 5其他类型:禁止带火种、当心触电等。 2.投影标志

说说你认识什么标志?这个标志的图形怎样,有什么含义?(消防手动启动器;发声警报器;火警电话;紧急出口;地上消火栓;当心爆炸、当心有毒;安全通道;禁止吸烟、烟火、燃放鞭炮、放易燃物)

3.师简介消防栓。

三.知道各类消防安全标志的作用

1.学生任意选择一种标志说说自己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它有什么作用。(指名交流后小组交流)

2.分组讨论:消防标志的作用?

3.交流小结:1)平时有助于随时预防火灾、制止隐患。2)紧急情况之下有助于疏散和逃生。

四、学习设计消防标志

1.分组讨论:设计消防安全标志的意义。

2.小结归纳消防安全标志的共同特点(线条简洁、图案清楚、目标显著、意思明确。可以是一目了然的图案,也可以用横写的文字辅助标志,以图形与方向标志连用,醒目地指示文字所示的意义)

常用消防安全常识范文第2篇

作者:陕西王亚其

编审:赵怀兵

发布:公众号yuwenyuekan

字: 1.古今字 2.通假字 3.异体字

词: 1.实词 2.虚词

而、何、乎、乃、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 3.古今异义词

(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4.一词多义 5.固定搭配

所以…者、所+动词(…的原因) 动词+者(…的人) 6.词类活用

(1)名词 活用为动词 使动 意动 作状语

(2)动词

活用为名词 使动 意动

(3)形容词 活用为名词 动词 使动 意动

(4)数词 活用为动词

(表示数目多少的基数词临时可活用为动词) 例:六王毕,四海一; 统礼仪,一制度;

句:

1.判断句:“…者,…也”、“…,…也”、“…者,…”、“…,…”、 2.否定句:“非” 3.省略句:

4.被动句:“为…所…”、“为…”、“所…”、“见…于…”、“见…”、“于…”、“被” 5.倒装句: (1)主谓倒装

(2)状语后置 “于”

(3)定语后置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宾语前置

A:疑问代词“谁、何、奚、安”作宾语,宾语要前置; 例:大王来何操。 B:否定代词“不、毋、未、莫+动词+宾语”,宾语要前置; 例:未之有也。 C:用指示代词“之、其”指复的句子,宾语要前置 6.固定句式

“如……何? “不亦……乎” “何其……” ” “孰与” “以……为” “是故”、“是以” “不亦……乎”

“得无……乎” “与其……孰若……” “宁……无”。

一、古字通假

指文言文中音同、音近而形体不同的字互相通用和假借的情况。中学教材还包括古今字。 A:通用。

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词,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如:“雷鼓大震”(《赤壁之战》)中“雷”和“擂” B:假借。

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不同的词有时可以借代。

本无其字,借用一个同音字代替。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本有其字,前人写了别字,后人跟着写,别字和本字通用了。“甚矣,汝之不惠” C:古今字。

古时只有某个字,后来为了区别这个古字所表示的几个不同的概念,就造出了另一个或几个今字。如“莫”的义项有日落的时候,没有人,没有,步,不要等,后来另造一个“暮”表日落的时候,古人有时今字不用而用古字,“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中的“暴”与“曝”,“益----溢”“受---授”“孰---熟”“说----悦”等。 D:异体字。

音同义同形不同。“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俛同“俯”)

要学会识别常见的通假字,当一个字按照他的一般义项讲不通的时候,可试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一个字与那个字相通,要根据上下文文意来判断;能不解释为通假字的尽量不要解释为通假字,因为古人用通假字毕竟是特殊情况。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一般认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后人见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就通用了,学会辨识通假字,对学习文言文是很重要的。

通假字与本字的联系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读音完全相同。如:故不错意也 《唐睢不辱使命》 “错”(cuò) 通“措” (2)声母或韵母相同。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如: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ān) 通“攀”

(3)形旁或声旁相同。如: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如:欲信大义于天下。“信”(xìn) “伸”

(4)读音相近。如: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yǒu) 同“又” 检测

项为之强 《童趣》

诲女知之乎 《〈论语〉十则》

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公输盘不说 《公输》

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

选贤与能 《大道之行也》

答案:

“强” 通“僵” (jiāng) “女”同“汝” (rǔ) “反” 通“返” (fǎn) “被”通“披” (pī) “属” 通“嘱” (zhǔ)

“要”通“邀”(yāo)

“畔” 通“叛” (pàn) “说” 通“悦” (yuè) “乡” 通“向” (xiàng) “与” 通“举” (jǔ)

二、古今异义词

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词的意义古今有很大差别。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概括起来,古今异义主要有这样几种:

①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

A:原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 如:皮(兽皮——皮肤,表皮——包在外面的东西,封皮)

雏(小鸡——幼小的动物或诱饵,以及未定型前的最初形式形状,雏鸟,雏形) B:由感觉性质相通,从原意扩大到其他感情相似的意义。 如:甘(味美,味道甜——味美,心理乐意) 病(重病——病) C:由专名扩大为通名。

如:江、河(长江、黄河——一切河流)

匠(专指木工,其他工匠另有名称,铁匠叫“冶”,瓦匠叫“陶”— 泛指各种有专门技艺的人)

好(与“丑”反义,一般专指女子相貌漂亮——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与“坏”反义,对一切人事物都可以修饰) 中国(中原地区——全中国)

D:由原只表示某事物一部分的词,扩大到表示这一事物的整体。 如:秋(秋季——一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② 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 A: 词义程度的减弱。

如:饿(严重的饥饿,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一般的肚子饿)

怨(恨。“屈平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不满意,责备,任劳任怨) B: 词义表示范围的缩小。 谷(各种谷物——专指稻谷)

丈夫(专指成年男子或男子“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生丈夫,二壶酒,一犬”——女子的配偶) 金(金属——金子)

臭(各种气味“其臭如兰”——难闻的气味) 丈人(老人——岳父) 子(孩子——儿子)

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古代除了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外,通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员,现代汉语中则不能用于自己家庭中的成员。) C:词义义项的减少。

劝(鼓励、劝说、规劝“劝学”,“肃劝权召瑜海”——劝说,规劝)

迁(迁移、变换,调任、升职,贬谪、流放。“战、守、迁皆不及施”“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太史令”“顷襄王怒而迁之”——迁移,变换) 让(责备,谦让——谦让) 怜(爱,怜悯,爱惜——怜悯)

③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 A: 由表示甲事物转变为表示乙事物。 涕(眼泪——鼻涕)

币(礼物“置币遗单于”《苏武》——钱) B: 由表示甲动作转移为表示乙动作。

走(快步跑,逃跑。“窃计欲亡走燕”《廉颇》——一般步行) 去(离开——到某地去)

勤(辛苦,与“逸”相对。勤而无所,必生悖心”《崤之战》——做事尽力,不偷懒) C: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移到表示乙义的范围。

牺牲(作祭品的牲畜。“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为正义事业献身) 假(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假期,真假) 偷(苟且——偷窃)

④ 感情色彩变化。 A:褒义词变为贬义词。

明哲保身(聪明有智慧,善于适应环境“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诗经》——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 爪牙(勇士,武将——坏人的党羽)

衣冠禽兽(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道德败坏的人) B: 贬义词转为褒义词。

乖(偏执、不驯顺“行为偏僻性乖张”——听话,安顺) 锻炼(玩弄法律、陷人入罪“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却,批驳退回,内通纳《汉书》—— 锻炼身体,褒义)

C: 中性词变为褒义或贬义。

卑鄙(地位低,见识浅,表谦虚的中性词,“先帝不以臣卑鄙”——品行不端,不道德,贬义词)

谤(公开批评别人的过失,“能谤讥于市朝者”——无中生有的诬蔑,贬义词) 钩心斗角(形容阿房宫的形制——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祥(预兆,有吉有凶“是何祥也,吉凶焉在”——吉兆)

⑤名称说法改变。 “目”改为“眼睛”, “日”改为“太阳”

⑥注意单音词和复音词的辨析。

注意单音词不能与现在的复音词混淆。古代汉语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复音节词为主。如:

痛恨(痛心,遗憾——非常恨)

地方(土地方圆——与中央相对的某一地区) 妻子(妻子儿女——男子的 配偶)

中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其中夹杂——方位名词)

注意不要把双音词误认为两个单音词。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这类词不是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别重视。如: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无论”就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无论”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起关联作用的连词,而文言文里却是两个词。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中,“妻子”原来是两个词,“妻”指妻子,“子”指儿女。现代汉语是一个双音词,指男子的偶。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秋水》“望洋”指仰视的样子,不能理解为“看着大海”

“匍匐以进”《中山狼传》 “匍匐”指伏地而行,是一个双音节词。 注意古文中的同义词、近义词连用的现象。如: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 “和睦”是同义连用,都是“和好”的意思。 登即相许和 会不相从许 《孔雀东南飞》 注意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就是古汉语中有的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词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如: 逼迫兼弟兄 昼夜勤作息 《孔雀东南飞》 以上所说只是一般情况,其实某些词语的意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往往不同,要根据具体语境分析,防止以“今义”解释“古义”。

三、一词多义。

根据语境正确推断实词词义

语境,即上下文 。上下文对词义具有制约和提示作用。一般地说,不管一个词有多少义项 ,在具体的语境中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含义。因此,必要的知识储备与较强的语境意识结合起来 ,就是我们“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 所以,平时要注意做必要的知识积累 ,阅读文言文篇段时要细心体察语境 ( 上下文 )的意思。要力戒孤立、片面。

由于文言文单音词居多,这一现象特别突出。它们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余为引申义,要注意从本义推断引申义,结合上下文确定词的正确含义。

①本义。指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如:朝,本义是“早晨”。(朝令夕改) ②引申义。指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如:朝,早晨是大臣朝见国君的时间,故由“早晨”引申为“朝见”(率天下诸侯而朝周);朝见的地方也叫“朝”,故引申为“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再引申为“朝代”(改朝换代)现代汉语中也有,如“深山”--道理很深(深刻、深奥);友谊很深(深厚,深刻);夜深人静(时间久);颜色太深(浓、重)

③比喻义。用比喻的方法形成的词义。如:爪牙,比喻武臣(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现代汉语中也有如“乱扣帽子”(坏名义或罪名) 冻结资金(阻止流动或变动)

④了解词义的两种引申方式。 A:连锁式。

寒:冷--寒冷季节--缺乏冬衣而受冻--贫寒--恐惧、害怕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大渡桥横铁索寒 B:辐射式。

节:竹节--木节;关节;季节;节操;节拍 一节复一节,千枝破万叶 盘根错节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清明时节雨纷纷 单于壮其节 钿头银篦击节碎 例1:“引”,

①会意字,由一弓一箭组成,本义是“拉开弓”,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 尽心上》

②“拉开弓”引申为“拉”, “左右或引相如去”

③“拉”引申为“拉长”,“岸木影下布,水鸟时引吭”《宣州环波亭》

④“抽,拔出”,“马蹶,坠地,引佩刀刺马杀之”《宋史 太祖纪》

⑤“拿”,“引绳而束缚之”《中山狼传》

⑥“带领”,“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史记 田单列传》 ⑦“承担”,“公卿各引咎自则”《北史 周武帝纪》 ⑧“举荐,提拔”,“奖引后进,如恐不及”《欧阳修传》 ⑨“延请”,“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⑩“退却”,“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赤壁之战》

例2: “一”

①一人,一桌,一扇,一抚尺而已。(数目,自然数的开始。) ②长烟一空(全部)《岳阳楼记》 ③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④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曹刿论战》 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相同、一样)

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专一)

例3: [卒](zú)

1.名词

①步兵,“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②古代军对编制,一百人为卒,“全卒为上,破卒次之”(《谋攻》) ③差役,“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左忠毅公逸事》)

2.动词

①死,“初,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战》)

②完毕,结束,成全,“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陈情表》)

3.副词

①终于,“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cù)同“猝”,突然,仓促,“五万兵难卒合”(《赤壁之战》)

检测

①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①(答应) ②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②(赞许、赞同) ③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③(表约数) ④曳屋许许声《口技》

④(拟声词) ⑤吾头颅如许。

⑤(这样) ⑥一生长恨奈何许。 ⑥(语气词)

四、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 古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主要有:

1.名词作动词2.名词作状语3.形容词作动词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5.使动用法6.意动用法 7.数词有时也活用为动词

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词类活用知识有:

(一)名词作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后有宾语或补语。 “朝服衣冠”服,穿戴 “沛公军霸上”,军,驻军 2.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 “二月草已芽”,发芽 “三岁贯汝,莫我肯德”,德,感激

3.用“而”连接,一端是动词,另一端的名词常活用。 “蹄而杀之”,用脚踢 “项王复引兵而东”,向东进发 “男耕而食,女织而衣”,穿衣 4.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通常活用。

“面山而居”,面对着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吹拂,滋润

5.句子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名词作动词的译法是:(1)动+名,如驻军 (2)介+名+动,用蹄踢 (3)换成动词,如德,感激

一狼洞其中(《狼》) 洞:“打洞”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目:用眼睛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福:赐福,保佑

(二) 名词作状语,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译为“像……一样”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像人一样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犬:像狗一样地坐。 2.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译为“用对待……的方式”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用对待客人的方式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依据。译为“用……”, “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用箕畚。 4.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译为“按照……” “予分当引决”,按照道理 “其势必不敢留君”,按照那情势

5.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趋向。译为“在、从、向、往……” “东连吴会,西通巴蜀”,《隆中对》东西:向东、向西。 “卒廷见相如”, 在朝廷上 “间“至军中”,从小路 “草行露宿” 6.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频率。译为“在、当、每……” “时公兵不满百万”,当时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日扳促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 “天天”、“每天”的意思。

(三) 形容词作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后面有宾语。“亲贤臣,远小人”,亲近,疏远 “山多石,少土”,有许多,少有“素善留侯张良”

2.前面有能愿动词。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到尽头 3.前面有助词“所”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推崇

4.其他表动态的。“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轩邈,争高争远 形容词作动词的译法是:换成动词或动词短语。

(四)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或“之”。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奔:飞奔的马。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到达的人。 吾射不亦精乎 射:射技。 猛浪若奔 奔:奔马。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如《陈涉世家》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中“坚”和“锐”本是形容词,这里临时改变了词性,充当名词,作宾语,表示“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出师表》 良实:善良诚实的人 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五) 使动用法: 动、形、名后面带宾语,表示“主语使宾语”发出动词所具有的动作行为、具有形容词的性状或成为名词所代表的事物。

1、动词的使动用法:宾语发出动作,一般限于不及物动词。 “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君将哀而生之乎” “项伯杀人,臣活之”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宾语具有形容词的性质。

“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二章》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苦恼。 “会盟而谋弱秦”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3、名词的使动用法:宾语成为名词代表的事物。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使动用法的译法是:

(1)动+宾=使+宾+动 (2)形+宾=使+宾+形 (3)名+宾=名+宾+为+名, 有时也可以译成一个动补式词语。如 活,救活

检测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穿丧服。名为动。 复前行,欲穷其林。 走完。形为动。 斗折蛇行。

像北斗星那样。名为状。 皆若空游无所依。 在空中。名为状。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使……凄凉。使动

(六)意动用法:

谓语动词名动形后面带有宾语,含“以…为…”“主语主观上认为…怎么样”、“把…当作…”

1、形容词意动用法: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成以其小,劣之”

2、名词意动用法:

“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 把……当宾客。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动词意动用法: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以恶衣恶食为耻 “且庸人尚羞之”

(七)此外,数词有时也活用为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

五、常见实词: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教学大纲开列了120 个常见文言实词。高考涉及文言实词的试题基本不会超过这120个实词的范围。

具体用法,此略。见前文:《高考文言文120个实词小故事练习(实用)》

六、常见虚词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 、介词 、连词 、助词 、叹词和代词。

文言虚词很多 ,但“常见”者毕竟有限 。《考纲》中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的文言虚词”指的是考纲规定的18个:而、何、乎、乃、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高考涉及文言虚词的试题不会超过这18个虚词的范围。

具体用法,此略。见前文:《高考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

仅举一例:之

(一)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们)、“它”(它们)、这、这件事。

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3.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盘》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音节助词。用来调节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无义。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三)动词

译作“去、往、到”。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其他17个略。

七、文言文特殊句式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

(一)判断句

翻译时要译作:“……是……”

1.用“者”“也”表示,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2.用副词“乃、则、即、 皆”等表判断 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

4.用“非、未、弗”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1:莲,花之君子者也。 例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例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例4: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二)被动句

翻译时要将有关词语译成“被”。

1.用“于、 见、“受…于…、见…于…”表被动

2.用“为”、“为…所…” 表示被动。

3.词语本身含被动,无标志词语。

如:贤能为之用。舌一吐而二蛇尽为所吞。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三)省略句

1.省主语、谓语、宾语“之”。

2.省略量词、介词“于”。

翻译文言省略句时,省略的词语,特别是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省略的部分,要补充翻译出来。

例1:如(余)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余)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余)录毕,(余)走送之。

例2: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 (鼓)而竭。 例3:此诚不可与(之)争锋

李4:宅边有五(棵)柳树。 例5:见二虫斗(于)草间。

(四)倒装句

文言中有些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跟现代汉语不同,习惯上称之为“倒装”。 谓语前置(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做补语

1.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

如:甚矣,汝之不惠!

2.宾语前置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在介词前。

②用“之、是、以”把宾语提前,以强调宾语。“之”是标志,无义。 ②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

微斯人,吾谁与归? 忌不自信。 宋何罪之有? 全石以为底。 唯命是听 3.定语后置

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常常放在名词的后面。一般在定语后加“者”字,有的还在名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来表示。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介宾短语后置做补语(状语后置)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

(2)介词结构“以……”、“乎……”等有时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并不多见) 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的,翻译的时候要把它提前用作状语,因此,我们也称它“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例如: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文言倒装句译成现代汉语时,要依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排列规律 ,将其 “顺装”过来。

例如: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判断句 苟全性命于乱世

状语后置 君与俱来

省略句 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被动句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状语后置 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判断句 盖拣桃核修狭者为之

定语后置句

(五)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有一些结构固定的格式用法。这些类固定句式,翻译时要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

“如……何?

“不亦……乎” “何其……” ” “孰与” “以……为” “是故”、“是以” “不亦……乎” “得无……乎” “与其……孰若……” “宁……无”等等

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如土石何? 以虫草为林。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课堂小结:

常用消防安全常识范文第3篇

提纲式作文

A.有人认为X 是好事,赞成X, 为什么?

B. 有人认为X 是坏事, 反对X,为什么?

C.我的看法。

Some people are in favor of the idea of doing X. They point out the fact that 支持X 的第一个原因。They also argue that 支持X 的另一个原因。

However, other people stand on a different ground. They consider it harmful to do X. They firmly point out that 反对X 的第一个理由。 An example can give the details of this argument: 一个例子。

There is some truth in both arguments. But I think the advantages of X overweigh the disadvantages. In addition to the above-mentioned negative effects it might bring about, X also may X 的有一个坏处。

2. 批驳观点式

A.一个错误观点。

B. 我不同意。

Many people argue that 错误观点。By saying that, they mean 对这个观点的进一步解释。An example they have presented is that 一个例子。(According to a survey performed by X on a group of Y, almost 80% of them 赞成这个错误观点或者受到这个错误观点的影响)。

There might be some element of truth in these people’s belief. But if we consider it in depth, we will feel no reservation to conclude that 与错误观点相反的观点。There are a number of reasons behind my belief. (以下参照辩论文的议论文写法)。

3. 社会问题(现象)式

A.一个社会问题或者现象。

B. 产生的原因

C.对社会和我们生活的影响

D. 如何杜绝。(如果是问题的话)

E. 前景的预测。

Nowadays, there exists an increasingly serious social/economic/environmental problem. (X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common concern of the public). According to

a survey, 调查内容说明这种现象的情况。(或者是一个例子)。

There are a couple of reasons booming this problem/phenomenon.( 参照辩论式议论文的写法,如:First of all, 论据1. More importantly, 论据2. Most important of all, 论据3

X has caused substantial impact on the society and our daily life, which has been articulated(表达)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参照辩论式议论文的写法,比如:First of all, 论据1. More importantly, 论据2. Most important of all, 论据3.或Firstly论据1 Secondly论据2,Thirdly论据3 等)

A dozen of measures are supposed to take to prevent X from bringing us more harm. (参照辩论式议论文的写法。For one thing, 论据1. For another, 论据2. Last but not the least, 论据3) 等)

Based on the above discussions, I can easily forecast that more and more people will „„..写作模板——图表式作文

It is obvious in the graph/table that the rate/number/amount of Y has undergone dramatic changes. It has gone up/grown/fallen/dropped considerably in recent years (as X varies). At the point of (接近)X1, Y reaches its peak value of „(多少).What is the reason for this change? Mainly there are „ (多少) reasons behind the situation reflected in the graphic/table. First of all, „(第一个原因). More importantly, „(第二个原因). Most important of all, „(第三个原因).

From the above discussions, we have enough reason to predict what will happen in the near future. The trend described in the graph/table will continue for quite a long time (if necessary measures are not taken括号里的使用于那些不太好的变化趋势).

写作模板——辩论式议论文

模版1

Some people believe (argue, recognize, think) that 观点1. But other people take an opposite side. They firmly believe that 观点2. As for me, I agree to the former/latter idea.

There are a dozen of reasons behind my belief. First of all, 论据1. More importantly, 论据2. Most important of all, 论据3.

In summary, 总结观点. As a college student, I am supposed to 表决心.

(或 From above, we can predict that 预测. )

模版2

People hold different views about X. Some people are of the opinion that 观点1, while others point out that 观点2.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the former/latter opinion holds more weight. For one thing, 论据1. For another, 论据2. Last but not the least, 论据3.

To conclude, 总结观点. As a college student, I am supposed to 表决心.

(或 From above, we can predict that 预测.)

模版3

There is no consensus [一致]of opinions among people about X(争论的焦点)。Some people are of the view that 观点1,while others take an opposite side, firmly believing that 观点2。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the former/latter notion(观念) is preferable in many senses. The reasons are obvious. First of all, 论据1. Furthermore, 论据2.Among all of the supporting evidences, one is the strongest. That is, 论据3.

A natural conclusion from the above discussion is that总结观点.

As a college student, I am supposed to 表决心.

(或 From above, we can predict that 预测 )

常用句型:

1.? ?表示原因 1)There are three reasons for this. 2)The reasons for this are as follows. 3)The reason for this is obvious.4)The reason for this is not far to seek. 5)The reason for this is that..6)We have good reason to believe that...例: There are three reasons for the changes that have taken place in our life.Firstly,people’s living standard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Secondly,most people are well paid, and they can afford what they need or like.Last but not least,more and more people prefer to enjoy modern life. 注:如考生写第一个句子没有把握,可将其改写成两个句子。如: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our life. There are three reasons for this.这样写可以避免套用中的表达失误。

2.表示好处 :1)It has the following advantages. 2)It does us a lot of good.3)It benefits us quite a lot.4)It is beneficial to us.5)It is of great benefit to us.例: Books are like friends.They can help us know the world better,and they can open our minds and widen our horizons.Therefore,reading extensively is of great benefit to us.

3.表示坏处 1)It has more disadvantages than advantages. 2)It does us much harm. 3)It is harmful to us.例:However,everything divides into two.Television can also be harmful to us.It can do harm to our health and make us lazy if we spend too much time watching televi- sion.

4.表示重要、必要、困难、方便、可能:1)It is important(necessary,difficult,convenient, possible)for sb.to do sth.2)We think it necessary to do sth.3)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life. 例: Computers are now being used everywhere,whether in the government,in schools or in business.Soon, computers will be found in every home,too.We have good reason to say that computers are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our life and we have stepped into the Computer Age.

5.表示措施:1)We should take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2)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overcome(conquer)the difficulties. 3)We should do our utmost in doing sth.4)We should solve the problems that we are confronted(faced)with.例: The housing problem that we are confronted with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Therefore,we must take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to solve it.

6.表示变化:1)Some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past five years.2)A great change will certainly be produced in the world’s communications.3)The computer has brought about(导致) many changes in education.例: Some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people’s diet in the past five years.The major reasons for these changes are not far to seek.Nowadays,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switching from grain to meat for protein,and from fruit and vegetable to milk for vitamins.

7.表示事实、现状1)We cannot ignore the fact that...2)No one can deny the fact that...3)There is no denying the fact that... 4)This is a phenomenon that many people are interested in.5)However,that’s not the case.例: We cannot ignore the fact that industrialization brings with it the problems of pollution.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can start by educating the public about the hazards(危害) of pollution.The government on its part should also design stricter laws to promote a cleaner environment.

8.表示比较1)Compared with A,B...2)I prefer to read rather than watch TV.3)There is a striking contrast between them.例: Compared with cars,bicycles have several advantages besides being affordable.Firstly,they do not consume natural resources of petrol(石油).Secondly,they do not cause the pollution problem.Last but not least,they contribute to people’s health by giving them due physical exercise.

9.表示数量1)It has increased(decreased)from...to...2)The population in this city has now increased (decreased)to 800,000.3)The output of July in this factory increased by 15% compared with that of January.例: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iving standard,the proportion(比例) of people’s income spent on food has decreased while that spent on education has increased.再如: From the graph listed above,itcan be seen that student use of computers has increased from an average of less than two hours per week in 1990 to 20 hours in 2000.注:“From the graph listed above,it can be seen that”见句式12。考生将句式9和句式12结合在一起,便可较好地写出2002年6月CET -

4、6短文写作的第一段。

10.表示看法1)People have(take,adopt,assume)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sth.2)People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on this problem.3)People take different views of(on)the question.4)Some people believe that...Others argue that...例: People have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failure.Some believe that failure leads to success.Every failure they experience translates into a greater chance of success at their renewed endeavor.However, others are easily discouraged by failures and put themselves into the category(种类) of losers.再如: Do lucky numbers really bring good luck?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views on it.注:一个段落有时很适宜以问句开始,考生应掌握这一写作方法。

11.表示结论1)In short,it can be said that ...2)It may be briefly summed up as follows.3)From what has been mentioned above,we can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例: From what has been mentioned above,we can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examination is necessary,however, its method should be improved.注:例句1可用于任何一个段落的结论句;例句3则多用文章结论段的第一句。

12.套语1)It’s well known to us that ...2)As is known to us,...3)This is a topic that is being widely talked about.4)From the graph(table,chart)listed above,it can be seen that ...

常用消防安全常识范文第4篇

了解掌握一些实用文本的相关常识,对于回答实用文本阅读题有极大的帮助,下面分条介绍,请同学们耐心阅读并在今后的习题中慢慢品味,有心人必有收获。

1、消息的标题 (鲜明 概括 准确 生动)

消息标题包括引题、主题和副题。主题又称主标题、正题、母题,主题可以是实题,即叙述新闻事实;也可是虚题,即评价新闻事实,揭示其意义或隐含的观点。但在单独使用时,应是实题或有叙有议的虚实结合题。

A、榜上无名 脚下有路(引题)B、 严于律已三次让房 (主题)青工董云峰业余发明获两项专利(主题)

标题A中,前为引题,是虚题,后为主题,是实题,虚实结合,读者能清楚地认识事实的意义。若只取前者为主题,读者则会不知所云。标题B是亦虚实结合的,可单独使用。 引题:放在正题前,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引出正题。 副题:揭示结果和内容提要,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2、消息的导语

导语是以简炼而生动的文字介绍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内容,揭示消息的主题,并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开头部分。

导语有三大使命:

一是介绍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二是揭示消息的主题;三是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消息的主体与结尾主体的作用和功能有:

一是对导语进行解释、深化和具体化。

二是补充新的事实。导语中未提及而又能表现新闻主题的事实和其他要素,便由主体补充出来 . 结尾作用 :表现事物的完整性和逻辑的严密性,紧扣主题的抒情议论,突出和深化主题,语言较为精练。. 常见的结尾方式有小结式、展望式、补充式、启发式、号召式等。

4、消息的背景材料

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背景与其它方面的联系等。(并不是所有的消息都有背景和结尾) 作用: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表明记者的观点;衬托深化主题。

5、结构形式 :

1、倒金字塔式结构

2、金字塔式结构(时间顺序式结构)

3、混合式

4、自由式(散文式)

倒金字塔式结构是一种头重脚轻式的结构,它把最重要的材料放在篇首,最不重要的材料放在篇末,从导语至结尾按重要性程度递减的顺序来组织安排新闻材料。

倒金字塔式结构便于受众迅速掌握全篇之精华,满足受众尽快获取最新消息之需求.用它来写非事件性新闻、富有人情味、故事情强的新闻,就不太适合。

金字塔式结构又叫编年体结构。往往按时间顺序来安排事实,先发生的放在前面,后发生的放在后面。这种结构叙事条理清晰,现场感强,且很适合写那些故事性强、以情节取胜的新闻,尤适合写现场目击记.其缺点是开头平淡,难以一下子吸引受众;消息的精华也可能淹没在长篇的叙述之中。

了解掌握一些实用文本的相关常识,对于回答实用文本阅读题有极大的帮助,下面分条介绍,请同学们耐心阅读并在今后的习题中慢慢品味,有心人必有收获。

1、消息的标题 (鲜明 概括 准确 生动)

消息标题包括引题、主题和副题。主题又称主标题、正题、母题,主题可以是实题,即叙述新闻事实;也可是虚题,即评价新闻事实,揭示其意义或隐含的观点。但在单独使用时,应是实题或有叙有议的虚实结合题。

A、榜上无名 脚下有路(引题)B、 严于律已三次让房 (主题)青工董云峰业余发明获两项专利(主题)

标题A中,前为引题,是虚题,后为主题,是实题,虚实结合,读者能清楚地认识事实的意义。若只取前者为主题,读者则会不知所云。标题B是亦虚实结合的,可单独使用。 引题:放在正题前,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引出正题。 副题:揭示结果和内容提要,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2、消息的导语

导语是以简炼而生动的文字介绍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内容,揭示消息的主题,并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开头部分。

导语有三大使命:

一是介绍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二是揭示消息的主题;三是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消息的主体与结尾主体的作用和功能有:

一是对导语进行解释、深化和具体化。

二是补充新的事实。导语中未提及而又能表现新闻主题的事实和其他要素,便由主体补充出来 . 结尾作用 :表现事物的完整性和逻辑的严密性,紧扣主题的抒情议论,突出和深化主题,语言较为精练。. 常见的结尾方式有小结式、展望式、补充式、启发式、号召式等。

4、消息的背景材料

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背景与其它方面的联系等。(并不是所有的消息都有背景和结尾) 作用: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表明记者的观点;衬托深化主题。

5、结构形式 :

1、倒金字塔式结构

2、金字塔式结构(时间顺序式结构)

3、混合式

4、自由式(散文式)

倒金字塔式结构是一种头重脚轻式的结构,它把最重要的材料放在篇首,最不重要的材料放在篇末,从导语至结尾按重要性程度递减的顺序来组织安排新闻材料。

倒金字塔式结构便于受众迅速掌握全篇之精华,满足受众尽快获取最新消息之需求.用它来写非事件性新闻、富有人情味、故事情强的新闻,就不太适合。

常用消防安全常识范文第5篇

五月二十六日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了济南消防消防中队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齐的训练器材和宽阔的训练场地。在去消防队的车上就听说了训练的艰苦性和严肃性,我从小体育就不好,不禁为自己捏了一把冷汗。当天下午集合点名,由于很多人初次到济南,在点名的时候有飞机从头顶矮矮的飞过,不约而同的抬头看了一下。教官一生气接下来就是站军姿一个小时。突如其来的军姿让我们都懵了,后悔自己来培训,一个小时的军姿我学会了什么叫坚持。早上五点五十听号起床,六点出操。上午主要学习消防的理论知识,下午进行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

我们此次训练是军事化培训模式,上午训练前有3000米的跑步训练,主要锻炼的是我们的耐力和意志,在前3天的训练中有不少的人都掉了队,但随着训练的不断深入,掉队的人是越来越少,并且跑完这3000米以后,都感到很轻松。从体力上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加强。接下来就是消防水带的对口连接练习,每人两盘水带和一个水枪,接两个口和一个水枪,两人一组进行练习,一开始因为动作不熟练,我们的用时都在15-20秒之间,随着训练的不断加强和深入,我们的训练成绩不断的向前提,训练中我的最好成绩到了9.96秒了。下午主要学习消防的理论知识,知道了的法律法规和建筑防火的基本知识及火灾的逃生。火灾发生时,逃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个人防护器材也一定要会用,如果有防护器材不会用,那只能是一种摆设。在此次训练中个人的防护器材的使用和理论知识,空气呼吸器是在有毒环境的情况下使用的一种个人装备,会使用它这是我们精细化工生产特点所决定的。因为在生产过程中如果发生火灾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的气体,简单的过滤式防毒面具就会失去作用,只能用空气呼吸器。我们先从理论知识学起,学习使用方法,佩戴时注意事项,使用前的检查,使用后的清理消毒,如何佩戴空气呼吸器是就合适的等等。并且在考试考核中也有这项内容。检查、佩戴、往返50米跑。用时最短的只用29秒,我的成绩是35秒,在学员中间是中等水平。 二十天的时间, 我们对消防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知道了基本的灭火知识、逃生技能。学会了一人两带、两人四带、垂直铺设水带及沿楼梯铺设水带的本领。还感受了用灭火器、水枪灭油盘火、过烟热训练室、爬障碍、缓降器和抬式、背式救人,每一项都是我们过去所没有接触过的,大大扩展了我们的知识面,明白了自己肩负的重任。

转眼之间,二十天的时间匆匆而过,我们结束了在消防特勤中队的培训。回想起当初背着行李走进大门的激动,现在又多了些依恋与不舍。

非常感谢公司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我一定将学的知识学以致用,利于停车期间把知识教给工厂职工,让他们真正了解逃生,扑救和自我防护的基本技能。我不会辜负领导的期望,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B30工厂安环王金军

常用消防安全常识范文第6篇

第三十五条采伐林木的单位或者个人,必须按照采伐许可证规定的面积、株数、树种、期限完成更新造林任务,更新造林的面积和株数不得少于采伐的面积和株数。

第三十九条 盗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依法赔偿损失;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令补种盗伐株数十倍的树木,没收盗伐的林木或者变卖所得,并处盗伐林木价值三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

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令补种滥伐株数五倍的树木,并处滥伐林木价值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拒不补种树木或者补种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由林业主管部门代为补种,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支付。

盗伐、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在林区非法收购明知是盗伐、滥伐的林木的,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任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收购的盗伐、滥伐的林木或者变卖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收购林木的价款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法规定,进行开垦、采石、采砂、采土、采种、采脂和其他活动,致使森林、林木受到毁坏的,依法赔偿损失;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补种毁坏株数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树木,可以处毁坏林木价值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法规定,在幼林地和特种用途林内砍柴、放牧致使森林、林木受到毁坏的,依法赔偿损失;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补种毁坏株数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树木。拒不补种树木或者补种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由林业主管部门代为补种,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支付。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

第三十八条盗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以立木材积计算不足0.5立方米或者幼树不足20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补种盗伐株数10倍的树木,没收盗伐的林木或者变卖所得,并处盗伐林木价值3倍至5倍的罚款。

盗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以立木材积计算0.5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树20株以上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补种盗伐株数10倍的树木,没收盗伐的林木或者变卖所得,并处盗伐林木价值5倍至10倍的罚款。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经批准,擅自在林区经营(加工)木材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没收非法经营的木材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三条 未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擅自改变林地用途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恢复原状,并处非法改变用途林地每平方米10元至30元的罚款。

第四十四条无木材运输证运输木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没收非法运输的木材,对货主可以并处非法运输木材价款30%以下的罚款。

运输的木材数量超出木材运输证所准运的运输数量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没收超出部分的木材;运输的木材树种、材种、规格与木材运输证规定不符又无正当理由的,没收其不相符部分的木材。

使用伪造、涂改的木材运输证木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没收非法运输的木材,并处没收木材价款10%至50%的罚款。承运无木材运输证的木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没收运费,并处运费一倍至三倍的罚款。

三、森林刑事案件的立案标准

(一)盗伐林木案

1、盗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立案起点为3立方米或者幼树150株;

2、盗伐林木20立方米或者幼树1000株,为重大案件立案起点;

3、盗伐林木100立方米或者幼树5000株,为特别重大案件立案起点。

(二)滥伐林木案

1、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立案起点为15立方米或者幼树750株;

2、滥伐林木50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树2500株以上,为重大案件;

3、滥伐林木100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树5000株以上,为特别重大案件。

(三)非法收购、运输明知是盗伐、滥伐的林木案

1、非法收购、运输明知是盗伐、滥伐的林木在20立方米或者幼树1000株以上的,以及非法收购盗伐、滥伐的珍贵树木2立方米以上或者5株以上的应当立案;

2、非法收购林木100立方米或者幼树5000株以上的,以及非法收购盗伐、滥伐的珍贵树木5立方米以上或者10株以上的,为重大案件;

3、非法收购林木200立方米或者幼树10000株以上的,以及非法收购盗伐、滥伐的珍贵树木10立方米以上或者20株以上的,为特别重大案件。

四、办理采伐证的程序

1、村民到林业站领取申请表;

2、由村民本人认真填写并签字、摁手印;

3、村委会盖章,村主任或书记签字;

4、联系县林业局,实地查看;

上一篇:初一写人写事作文范文下一篇:创意油画的多样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