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治发展道路论文

2022-04-25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我国政治发展道路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政治发展道路是历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有着自身的]变轨迹,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政治发展道路也是具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选择应基于具体国家的政治生态系统,遵循着自身的]进逻辑,具有独特的动力推进机制。

我国政治发展道路论文 篇1:

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共生价值研究

摘要:政治发展道路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由于这条道路同中国国情、党的主张、社会主义和民主宪政都具有共生价值,因而它是一条中国政治文明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

关键词:政治发展道路;共生价值;中国国情;党的主张;社会主义;民主宪政

文献标志码:A

所谓共生价值,是指事物与事物、社会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事物、社会之间的共同属性、共同需求和共同利益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世界政治发展道路的新模式。这些年来,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探讨,从其内涵、本质、特征和重要性讨论得多,而对它的其他属性揭示得太少。本文拟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形成的共生价值方面来揭示它的形成机理、制度架构和本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与中国国情的共生价值

中国的政治发展道路,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赖以存在的文化传统,产生于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奋斗历程,发展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阶段。

第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历史的必然。百年来,中国人曾经探索了教育救国的道路,走了实业救国的道路,进行了辛亥革命;有借鉴欧美议会宪政政治改良的尝试,有通过“第三条路”发展中国的美好梦想,有国民党一党独裁的梦魇,也有照搬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留下的惨痛教训,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不懈的探索。在近代历史中,中国几乎对世界上出现过的各种主要政治发展模式都进行了尝试和选择,由于各种原因,结果都失败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我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共产党历史地肩负起了探索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重任。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型国家政权,实现了封建专制政治向现代民主政治的伟大历史性跨越,走出了一条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发展道路。从此,我们从照搬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开始转向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崭新实践。近代历史发展表明了这样一个基本的道理:政治发展的道路必须尊重本国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这一国情,政治发展道路的选择只有符合基本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国情、尊重人民的意愿和尊重历史的选择才是正确的道路。实践证明,中国国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提供了出发点和逻辑归宿,提供了科学内涵和制度架构。正如政治学者俞可平先生所言,“一种理想的民主政治,不仅与社会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地缘政治、国际环境相关,而且与国家的政治文化传统、政治人物和公民素质、公民的生活习惯等等密切相关”,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第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政治格局的内在要求。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建立,为中国政治格局的形成奠定了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逐步探索并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它是在中国国情基础上实现民主宪政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形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是把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区域自治结合起来,实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结合,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国家政治制度;我国基层民主实践中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选择了新的突破,进行了新的制度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这些制度框架,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设计构建了合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对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从国内来讲,我们正在进行的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确保我国政治文明的正確方向,实现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从国际上来讲,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才能独立自主,抵御国际上的各种风险,反击西方大国的“民主大捧”。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使我国政治发展道路既保持团结稳定的良好局面,又创造活跃奋进的民主氛围。同时,在民主政治建设中,不断扩大社会各界的有序政治参与,运用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两种社会主义民主形式,确保人民的意愿得到充分的反映和表达,社会各方面的正当要求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和满足。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进行。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与党的主张的共生价值

没有党的主张的核心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可能形成和发展。

第一,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的发展方向。在当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建党的时候在党的旗帜上写上了马克思主义。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努力探索在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革命和怎样取得革命胜利的问题”,最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写到了党的旗帜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现代化实践结合起来,努力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把邓小平理论写到党的旗帜上。在世纪之交,我们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中国执政党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到党的旗帜上。在新世纪,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和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实践结合起来,努力探索“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从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我们党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不断地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最后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党在指导思

想上的与时俱进。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原则体现着党的主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精神,以充分维护和保障我国各族人民的权利和自由为目的,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目标的政治道路。它全面体现了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党的领导的原则。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不可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也不可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在当代中国,没有任何一种政治力量能够像中国共产党一样,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二是人民主权的原则。人民主权原则的实质就是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宪政的本质要求。国家权力属于人民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石和政治制度设计的逻辑起点。三是立足于本国国情的原则。中国历史上长期是一个封建大国,封建专制传统深厚,民主法制习惯比较少,社会主义建立后批判了封建的意识形态,但中国社会缺乏议会民主的社会生态环境,一个完善的现代民主模式的建立必然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四是有利于各族人民利益和政治稳定的原则。中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和13亿人口的大国,在选择政治发展道路的时候必须考虑各民族的团结和各民族的利益,考虑整个国家、社会的政治稳定。五是权力制约的原则。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加强民主监督,依法规范和制约公共权力,保护公民权益不受侵害,保证国家机关能正确司法和国家干部能正确执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法律保障。六是有利于国家“五大建设”的原则。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必须寻求一种科学的民主的政治保障。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确立,正是遵循这一原则的重要保障。七是渐进性的原则。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個过程,要经历低级、中级和高级这样的过渡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的发展也必然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才能逐渐显示其无比的优越性和巨大的生命力。

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这“七大原则”,是形成中国强大政治力量的动力,是确保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关键,它们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一党的基本方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目标取向,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实现这一目标取向,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一基本方针。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则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统一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中。因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党的基本方针的体现,它们具有共同的价值主张。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与社会主义的共生价值

社会主义社会在中国的建立,开辟了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新纪元,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的发展提供了制度设计和政治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与社会主义制度有着共生的价值和共同的理想目标。

第一,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道路进步的产物。社会主义无论是作为一种理论或者理想,还是作为一种制度或者运动形态,都体现人类政治发展道路的一个新阶段,是人类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社会的出现所带来的人类社会文明,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道路进步的产物,是超越以往任何时代的政治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这样一种目标选择:一是它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二是它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建立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结果。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价值内核,是中国政治文明建设重要的一环,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希望所在。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与社会主义有着共同的本质内容。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性质决定了人民在国家的主人翁地位,反映了工农联盟这样广泛的政权基础,揭示了政权的新的职能和任务,指出了我国政权的广阔发展前景。一个国家的政权性质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明的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政权基础是人民民主专政,这和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性质具有相同的内容,它真实地反映了我国政治发展道路的政权基础,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享有的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与社会主义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对人们民主权利的保障,对自由、平等和公正、公平的推崇,反映了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和本质。实践证明,科学的社会主义只有以民主为内容、以法治为手段、以人权为目标才能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倡导的这三大基石恰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要构建的核心内容和追求的价值目标。党的十七大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提出了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与社会主义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它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理想的政治发展道路。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与民主宪政的共生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现代民主的产物,是中国社会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更是中国民主宪政体制构架的制度创新。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民主宪政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发展道路,它以走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前提,以人类社会法治文明的重要规范——宪法为基础,以民主建设作为重要手段,以聚集各种社会政治资源和发挥各类政治力量效能为目的,以人权为保障,它与以往任何类型政治发展道路相比都有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宪政是先进的仁人志士对符合人类理性和主流的政治制度的愿景追求。社会主义宪政作为能够有效地控制国家权力的法治规范,是现代政治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建设社会主义宪政,实现了先进的社会形态与进步的政治文明的结合,能够使人类社会进入社会繁荣和政治昌明的理想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制度上的价值选择,体现着现代民主和现代法

治追求的价值目标,构架了每一个公民都有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利的这一价值制度,恰恰让以宪法为基础、民主为内容、法治为手段、人权为保障的社会主义宪政得以健康发展。

第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使中国宪政建设具有独特的价值。中国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历史传统的国家,长期的超稳定的封建统治,形成了一套封建官僚政治,皇帝的话就是金科玉律,就是圣旨,就是管理国家的大法和章程,“人治是官僚政治固有的基本特征或规律。在官僚政治下吏治好坏全系于官僚一身,甚至国家安危、民族兴亡、人民枯荣,最后要看帝王及一小撮大臣的忠奸智愚而定,人民则对之无可奈何。”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宪政,就意味着要推翻一个封建专制体制而建立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法治政权。这必然面临着传统的旧习惯和封建意识的干扰,现代民主政治与传统专制的矛盾、法治与人治的对立,等级特权与公平公正的博弈,始終是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重大障碍。因此,在中国国情条件下,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才能真正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宪政体制,才能破除封建专制意识,才能解决宪政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建设新型的社会主义宪政文明。

第三,只有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才能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宪政。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了私有制,能为宪政的发展提供经济上的前提和基础。“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是生产条件(既包括他所耕种的土地,也包括他用来劳动的工具)的非所有者”,所有权表现为占有他人劳动的权利,表现为劳动者不能占有他自己的产品。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超越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狭隘性,建立了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这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将使人民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为经济上的平等奠定基础条件,进而为建立社会主义宪政创造经济保障。在政治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将建立一种全新的民主宪政,在这种制度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的一切权利,社会各种政治资源和政治力量在社会主义宪政体制下都将得到规范的运行和体现。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作为一种全新的政治文明发展道路,体现着双重的价值目标:一是防止国家权力行使者的公权滥用,从而达到限制国家权力的目的;二是让国家权力真正为民服务,实现权力为人民所有的价值预设,从而达到用法治保障人民权利的目的。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会实现宪政与社会主义有机的统一,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的统一,宪政与人的价值和权利有机的统一。

总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既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又有严谨的制度架构;既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要求,又有符合国情的实现形式和可靠的推动力量,内涵丰富、体系完备,它与中国国情、党的主张、社会主义和民主宪政都具有共生价值,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要认真研究这些共生价值及其相互关系。

责任编辑:向波

作者:陈纯柱 敖永春

我国政治发展道路论文 篇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逻辑与发展指向

政治发展道路是历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有着自身的]变轨迹,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政治发展道路也是具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选择应基于具体国家的政治生态系统,遵循着自身的]进逻辑,具有独特的动力推进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未来取向,必须进一步确立以人为本的政治发展理念,必须探索契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治发展模式,必须培育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伦理,必须构建适应网络时代的民主政治发展机制。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历史逻辑;发展指向

胡伯项(1965—),男,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刘浩林(1973—),男,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江西南昌330031)

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科学发展观与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项目编号:08KS10)和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

政治发展道路是具体的。就全球范围而言,各个国家的政治发展道路应该是各国的历史传统、现实国情以及政治发展实践的产物。经过新中国成立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初步成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制度体系。在政权制度上,实行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政党制度上,实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城乡社区,实行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一政治现代化模式既有别于世界上广大发展中国家,也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话语大相径庭,是完全中国化了的制度设计与安排。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选择。为了更好地坚持这一道路,本文在考察其形成]进轨迹的基础上,阐述了它的现实特征,并描绘了这一政治发展道路的未来发展取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形成轨迹

政治发展道路也是历史的。从历史进路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可以看到这一道路经过了党和国家几代领导集体的探索与实践,有着自身的]变形成轨迹,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一)毛泽东对新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最初探索

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路径或者模式问题的探索,严格意义上讲,自新中国成立前夕即已开始。早在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就开始思新中国的政治体制架构了。在1948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指出:“我们采用民主集中制,而不采用资产阶级议会制……在中国采用民主集中制是很适合的,我们开人民代表大会……不必搞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和三权鼎立等。”[1](P135-136)及至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再次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2](P147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政治体制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曾很大程度上照搬苏联模式。1955年底,毛泽东察觉苏联经验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的情况,就在党内首先提出了“以苏为鉴”,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毛泽东认为:“我们不要迷信,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一切都是好的。”[3](P69)1956年初 ,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等事件被揭发出来后,毛泽东说 : “要引以为戒 ”,“老房子不尽如人意,需来一番改造了”。[3](P23)此后,随着苏联、东欧一些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存在问题的充分暴露。毛泽东开始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并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思想。毛泽东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要走自己的路,不能把书本当教条,也不能照搬外国的模式。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成为全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声。十大关系中有四对涉及民主政治建设,围绕这些关系,毛泽东发表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真知灼见。其中许多见解成为长期指导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方针。比如,关于党和非党的关系,毛泽东指出:“无论过去还是将来,恐怕还是几个党好,几个党可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并强调“必须反对官僚主义,反对机构庞大,在一不死人,二不废事的条件下,我建议党政机构进行大精简,砍掉它三分之二”。[3](P34)从上所述,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对中国政治发展道路有过正确审慎的探索。但颇为遗憾的是,他未能坚持住这一正确的方向。反右运动开始后,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探索实践遭到挫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初步形成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邓小平首先从思想路线上拨乱反正,对中国政治发展道路重新予以思考。早在1979年3月,他就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1982年9月,他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他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4](P3)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从此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并不断深化,其间遇到了政治体制的阻碍,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不相适应的问题开始突出。邓小平敏锐地觉察到这一问题。从1985-1987年上半年间,他多次指出:“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地感觉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4](P176)并强调:“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改革。”[4](P164)一方面,邓小平极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但同时,邓小平对中国政治改革所面临的困难有着充分的认识,对推进中国政治发展的方式、方法采取了极为慎重的态度。邓小平一直坚持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具体化,要进行总体设计,要有一个蓝图。面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种种不确定性,邓小平着力倡导的是一条渐进改革的道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江泽民坚持了邓小平所主张的政治体制改革路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提出了更为系统的政治发展理论和主张。江泽民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思考,集中体现在他所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六项原则中:一是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为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二是改革的目标是要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扩大基层民主,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三是坚持不懈地加强和完善党内民主,以不断促进人民民主的发展。四是改革是否成功,关键看国家政局是否稳定,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能否改善广大人民的生活,能否增进各族人民的团结。五是不能丢掉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能搬用西方那一套所谓“民主”,要根据我国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改革的内容和步骤。六是政治体制改革很复杂,每一个措施都涉及千千万万人的利益,要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5](P144)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召开,此次会议把政治体制改革提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针对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作了专门的阐述。在报告中江泽民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上论断,事实上已从宏观层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轮廓基本形成。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完善和发展

世纪之交,改革开放在争论中继续推进并不断深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解放思想,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迈向了更高的台阶。在改革、稳定、有序的状态下,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完善,立法速度加快、质量提高、过程公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到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进一步推进;党内民主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人权入宪,提出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开始深入人心。

党的十七大召开后,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思想和新举措,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主要包括: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新论断;提出了扩大人民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提出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新命题;提出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新部署、发展人民民主的新举措和发展党内民主的新办法,等等。

这一系列新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民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现实特征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只能从本国国情和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和实践找到的正确道路,具有世界上其他政治发展模式所不具备的现实特征。充分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现实特征是正确把握并坚持这一道路的关键所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脱胎于我国特殊的政治生态系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脱胎形成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当中。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而言,在经济基础以及政治文化方面都存在先天不足的缺陷,由此使得中国政治发展之路根本无法全盘遵照西方民主化的路径而必须重新设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经济体制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进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但是客观地讲,目前我国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在资源配置中,国家对市场的功能替代还较为常见。这一“市场经济体制”离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还有较大距离。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原本两者就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市场经济的不完全性,决定了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另外,就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而言,民主意识的缺失,仍为不争之事实。中国具有两千来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的历史,除极少数情况外,中国政治形态一直无多大变更,即一直是受着专制政体的支配。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曾经指出:“中国文化精神在政治方面只有治道,而无政道。”[6](P187)这无疑是洞悉中国政治文化要义的精辟之见。民国初年,“美国政治学会”首任会长古德诺做袁世凯的宪法顾问期间曾经指出,中国缺乏它要表现的自由民主所应具备的东西,法制,个人权利,甚至于纪律,都一无所有。他说:“专制主义应该继续下去,直到它发展了对于政治权威有更大的服从,对于社会有更大的力量,对于私人权利有更大的关注之后再说。”[7](P210)邓小平在谈及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时也曾经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比较少。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受重视。”[8](P332)以上所述经济基础和政治文化方面的不足,给了中国政治发展实践以很大的制约,正是在这样的政治生态环境的影响下,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呈现出明显的渐进性特点。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具有特殊的动力机制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遵循着自身的]进逻辑,具有自己的动力推进机制。从其动力机制的特点来看,呈现出由政府主导与危机推动相结合的特点。

政治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从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体现出来。简言之,政治发展就是国家控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互动过程、状态、格局和趋势。目前,我国传统的国家与社会的力量对比并无实质性的改变。无论是改革发生时,抑或改革进行中,“强国家,弱社会”的权力格局始终未能触动。由此决定,中国最初的政治体制改革只能是一场“政府主导型的改革”。在这种改革过程中政府拥有很大的“自主性”。政府有能力根据自己的切身利益独立地制定并实施改革方案。由于政府在改革问题上有实力决定是否改革以及如何改革,所以,改革路径的选择自然地要屈从于政府的理性和权威。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我国政府与社会力量的消长变化,单纯的政府主导型改革显然不能完全适应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需要。危机推动开始成为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动力机制。2003年的非典危机后,危机推动的动力模式在中国政治发展领域渐趋明显。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具有自身特殊的]进规律

走政治改革与政治建设相结合的道路,通过政治建设来巩固政治改革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突出特色。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基本上沿袭的是革命时期的“先破后立”的思维取向。毛泽东相信“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并试图以此指导思想来规划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图景,以至于最终爆发“文革”那样的政治灾难。政治革命条件下,采取先破后立的方式是惯常的一种形式。但先破后立的思维方式显然不适合于政治建设。如果在政治建设条件下仍然采取先破后立的方式,就无疑会造成一种既无新体制又无旧体制的政治真空。旧的体制业已破坏,新的体制却无从建立,到头来最终还得恢复以前所破坏的,这样就浪费了大量的政治资源,导致循环重复建设。这种做法,表面上说是推进政治发展,其实质却与政治发展背道而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在政治发展领域开始了伟大的转折,表现在认识领域,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思维方式的确立。一般来讲,在政治建设时期,显然要以维护现有政权为目标。因此,在具体操作层面,必须要充分利用固有的政治资源并不断发掘出新的政治资源,通过不断的体制改革和创新,以巩固现存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基础。俞可平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呈现出“增量民主”的特征并取得很大的成功。“增量民主”的表述,也很好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特殊的]进逻辑。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未来指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主观选择使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一个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努力。为了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中国政治发展领域需要进一步探索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必须进一步确立以人为本的政治发展理念

经济社会发展要解决的一个最为根本的问题是发展的目的问题。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根本上回答了这个问题。政治发展同样面临政治发展的目的问题。政治发展道路在“以什么为本”这一根本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是区分一种政治形态是否进步的根本标志。资本主义之前的政治发展,基本上是以神为本,人们主要从虚幻的神灵中获取政治的价值与动力。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广泛发展,使社会发展进入以物为本的阶段,金钱主宰政治成为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无法超越的藩篱;只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进入以人为本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以人为本成为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本质特征。从这个根本点上说,我们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不仅具有极其广泛的经济社会意义,而且具有极其深刻的政治意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进逻辑,就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不断调整解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不断发展、完善,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不断得以实现。就这一]进逻辑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最终通向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其终极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政治价值取向必须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始终,要成为不断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主线。

(二)必须探索契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治发展模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利益结构日益多样化,社会阶级阶层出现了新的变化,人民内部利益要求复杂多样,利益矛盾日益增加,大量新的社会问题凸显。在此情况下,必须努力实现由传统的社会控制体系向现代的社会控制体系的转变。从政治发展的视角看,这一过程的历史趋向是从行政控制走向法律控制,即实现法治。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秩序主要表现为法律秩序,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和主要的社会关系均纳入法律规范的调整范围,法律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和最高的权威性。

(三)必须培育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伦理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发展。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经济领域市场化改革的全面推进,政治领域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政治伦理的异化。政治领域中大量存在的腐败现象,政治行为中的低效率等负面的东西,带给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不信任,对法律的不尊重,对道德的亵渎,对诚信的鄙视。导致这些局面的深层原因,主要还在于政治伦理建设方面的问题:一是利益分配环节明显的欠公正,群众正当的利益没有很好地得到保护与满足,没有体现公平与正义。二是基于民主政治体制不完善情况下的政治伦理缺失。部分领导干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有的干部甚至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极大地破坏了自身形象,恶化了干群关系。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要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那么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实践中比较迫切的任务,除了加强显性的法律制度建设之外,相对内隐的政治伦理建设也还任重道远。

(四)必须构建适应网络时代的民主政治发展机制

当今时代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截至2009年1月,中国网民已突破3亿人,而且还在以每月800万至900万人的速度增长。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网民数量的激增,以及网络的开放和自由特性,使得网络成为表达民意诉求的重要平台。可以明显看到,网络的巨大影响早已透过社会,渗透到政治层面,在很大程度上刷新了领导者的思维和理念。不仅如此,网络还正在向政治制度、政治过程、政治权力以及政府治理等各方面渗透,为现实的政治生活增添了许多鲜活的内容,进而催生出所谓的“互联网政治”。“互联网政治”的基本内涵是指民众通过网络参政议政,实际上是行使民主权利,其性质就是民主政治,是在高科技基础上借助互联网推进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新方式和新途径。中央党校的沈宝祥认为,“互联网政治”的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形式日益丰富、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的新表现。“互联网政治”让“提问与答疑”成为一种有效的舆情机制。领导人上网了解民情,政府上网公开政务,公民上网表达意见,互联网上的“政治互动”不仅改变着政治信息的传播方式,也日渐深入地改变着现有的政治生态环境。互联网带来的政治生态转变也正深刻影响着我国政治发展的现实进程,构建适应网络时代的民主政治发展机制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牟宗三.历史哲学[M].台北:学生书局,增订八版,1984.

[7]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俞晖】

作者:胡伯项 刘浩林

我国政治发展道路论文 篇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特点和原则

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反映了时代特点,顺应了世界政治发展的潮流,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坚持这条道路,关系我国政治和社会发展,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

政治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包括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政治力量、政治实现形式等在内的政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既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又有严谨的制度架构,既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要求,又有符合国情的实现形式和可靠的推动力量,内涵丰富、体系完备。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指导地位,确保我国政治发展的正确方向。政治意识形态作为直接、系统反映社会政治现象的思想体系,是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的根本,体现着鲜明的阶级性和主导性,规范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政治行为,决定着政治发展道路的走向。与西方多元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意识形态不同,我国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实践证明,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保证了我国政治发展的正确方向,而且保证了我国政治发展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统一的思想基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不动摇,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坚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发挥我国政治制度的优势和作用。政治发展以一定的政治体制为依托,在现代民主国家通常以政党制度、议会制度、选举制度、权力运行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形式,确定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体现国体和政体的统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经过反复探索、不断总结,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主要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代表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动员全体人民以主人翁的地位投身国家建设,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既能实现广泛的民主参与,集中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智慧,促进执政党和各级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又能实现集中统一,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要求;既能避免一党执政缺乏监督的弊端,又可避免多党纷争、互相倾轧造成的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又一重要形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强大生命力。总之,这三项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制度框架,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出发点和归宿,遵循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规定党和国家组织与活动的基本原则,是对人类政治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真谛和光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最重要的就是要把这三项政治制度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发挥参政党作用相结合,形成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强大力量。现代民主国家的政治发展,需要具有强大政治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力的政治组织的推动。以政党的力量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已成为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和条件。与西方国家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不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根本特征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先进的执政党,是伴随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走向历史前台,承担起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的历史重任的。如果离开了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政治发展就会失去核心力量和根本保障。同时,中国的民主党派作为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的亲密友党和社会主义参政党,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积极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能,是我国社会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以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最高原则,使我国政治发展既保持了团结稳定的良好局面,又创造了振奋活跃的民主氛围。这与以竞争为特征的西方民主政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一大优势所在。

坚持运用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两种重要的社会主义民主形式,不断扩大社会各界的有序政治参与。政治发展作为一种静态与动态相统一的政治实施过程,总是受一定的政治经济状况和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表现出不同的具体民主实现形式。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普遍采取选举民主的形式,体现在总统选举、议会选举和表决等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选举民主形式是世界政治文明发展的一大进步,也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在西方的政治实践中却有其固有的缺陷,不能最广泛地代表普通民众的利益,而往往成为少数有钱人的政治游戏以及少数利益集团维护其利益的工具。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相结合,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健全各项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民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实践证明,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有利于扩大社会各界的有序政治参与,拓宽利益表达渠道,是我国政治发展有效的政治运行载体和民主实现形式,具有西方民主政治不可比拟的广泛性、包容性和真实性。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必须把包括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在内的各种民主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发挥作用,确保人民的意愿得到最充分的反映和表达,社会各方面的正当要求得到最大限度的落实和满足。

坚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切实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以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在政治上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人民取得了民主权利,如果不上升为制度和法律,并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权威性,人民的民主权利就没有保障。社会主义法治是民主和法制的结合,社会主义法治将人民的民主权利以及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民主生活、民主结构、民主形式和民主程序,用系统的法律和制度固定下来,并确保其实施,从而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不受破坏和损害,保证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实现。因此,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各项公民权利。实行依法治国,保障人民民主,既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又有利于保证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有秩序地进行。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可以形象地概括为:在这条道路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方向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驾驶员”,人民群众广泛积极的参与是强大的“发动机”,作为载体的三项政治制度是“红旗车”,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两条“快车道”,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安全运行的“交通规则”,目标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具有显著的特点

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广阔沃土,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伟大实践,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之中,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优势。

既能广泛发扬民主又能实现高度集中。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无论是价值取向、制度设计,还是政策选择、操作实施,都充分体现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充分体现着广泛民主与高度集中的有机结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上,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界人士,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无论持有什么信仰,都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都能够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三项政治制度中,以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这两种重要民主形式,在共同的政治基础上充分表达不同的意见和诉求,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且只要是合理的,都会得到重视和采纳,真正实现最广泛的政治参与,实现最真实的民主。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始终坚持和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原则,实行国家权力统一行使。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能够汇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将社会各群体中的个别、分散的意见、愿望和要求集中起来,形成统一意志和统一行动,从而实现广泛民主基础上的高度集中。

既充满生机活力又富有效率。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否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是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具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一种政治发展道路是否具有广阔前景的重要标准。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始终坚持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切实保障全体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扩大各界人士有序的政治参与;通过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不断加强和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从而保障各少数民族充分行使当家作主和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能够最大限度地集中社会资源,实现高效率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保证了国家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统一规划和部署;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界人士自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献计出力,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既尊重大多数人的意愿又照顾少数人的意见。坚持民主的多数与少数相统一的原则,既反映多数人的普遍愿望,又吸纳少数人的合理主张,既听取支持的、一致的意见,又听取批评的、不同的声音,有助于广泛集中民智、反映民意,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这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特点和优势,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理念和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中国共产党通过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界人士,就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中进行广泛协商,听取意见,求同存异,求得共识,既尊重大多数人的意愿和要求,又照顾少数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既维护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又照顾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利益和要求,从而实现多数决定与少数保护的有机统一。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需要把握的重要原则

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一方面要尊重和体现我国政治发展的内在规律,另一方面要正视和应对我国政治发展所处的特定环境。特别是当前,国际局势错综复杂,国内改革处于攻坚阶段,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都对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需要把握好以下重要原则。

一是要始终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使这条道路越走越实。确立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要符合本国国情,坚持走好这条道路更需要立足国情。如果脱离国情,再好的政治发展道路也会走入歧途,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不顾本国国情,盲目照搬照抄西方民主政治模式,试图走西方政治发展道路,结果导致经济衰退、政治动荡甚至国家分裂。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民主政治建设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但是也要看到,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然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民主与法制的基础比较薄弱,政治文明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不能提出过高要求,急于求成,更不能不顾国情,盲目走西方民主政治发展道路,而是要始终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坚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更加坚实。

二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这条道路越走越宽。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是一个使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需要、使政治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关系的动态过程。因为任何一种政治发展道路都需要适应时代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否则就会走入死胡同。前苏联和东欧共产党之所以丧失政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走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时故步自封、体制僵化,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不到发挥。因此,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紧扣时代脉搏,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对政治权力结构、政治运行机制等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调整和完善,优化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不断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使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永葆生机与活力。

三是要善于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使这条道路越走越活。人类文明是丰富多彩的,任何一种政治文明都不可能是孤立存在,任何一条政治发展道路都不可能在荒原上独行。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同政治文明间相互影响的历史,就是一部不同政治发展道路间相互交流的历史。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按照马列主义关于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创立的,是在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政治文明成果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的。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不同政治文明的因子相互渗透、融合、交流和影响,构成了现代民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景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需要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气魄,敢于借鉴、吸收包括西方民主政治文明在内的一切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使这条政治发展道路更好地体现时代精神,体现世界民主政治发展潮流。

四是要推进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建设,使这条道路越走越稳。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制度作保障,再好的政治发展道路也很难平稳地走下去。长期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但在一些具体制度和机制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民主制度建设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必须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的建设,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以更加健全的制度来保障人民群众的有序政治参与,真正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可靠的力量源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庄聪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航空经济航空航天论文下一篇:新闻评论研究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