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融合助力科技发展

2022-08-24

第一篇:超融合助力科技发展

推进融合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

推进融合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

推进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主要抓手。作为全省唯一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整体推进试点市,是新时代省委省政府对我市“三农”工作的又一次重锤响鼓。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将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列入重大改革及先行先试项目,各县(市、区)围绕打造融合发展“晋城样本”,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乡村民宿、文创农业、农村电商等融合型新业态蓬勃发展。去年11月,笔者随市政协调研组深入到城区西上庄、泽州川底、阳城蟒河、高平野川、沁水土沃、陵川附城6个试点乡镇20个试点村进行了实地调研,在真切感受各地率先推进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的同时,对进一步推进融合发展做了理性的分析与思考。

一、当前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融合特色不足。许多试点乡村只是对“农林文旅康”各种元素进行机械的组合,而不是有机的融合,存在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在主导产业选择和新业态培育上特色不够鲜明,布局随意,景致雷同,品牌化程度不高。目前试点乡村的产业融合充其量也就是在农业产业化方向上的传统延伸和简单升级,并没有打破产业间的界限,没有走出创新的路子。普遍停留在浅层次、表面化的乡村旅游上,多数仍以生态观光农业为主,形式比较单一。受农业的季节性特点影响,农旅融合项目淡旺季特征明显,产业链条短,为当地创造的价值有限。

二是融合机制不活。市委《关于推进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是指导全市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在产业、用地、融资、税费、基础设施、农村改革、人才队伍、组织建设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政策安排,释放了最大红利,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改革决心和魄力。但在落实层面,真正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善于突破的不多,有的还处于等待观望状态,在盘活土地资源、创新金融服务、引进能人贤才等方面尚未创造出更多鲜活的经验。

三是融合主体不力。目前,我市缺乏能够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试点乡村普遍存在新型经营主体结构单一、管理粗放、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带动融合发展的能力不强。一些龙头企业仍然沿袭过去乡镇企业的做法,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仍以订单农业为主,只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方式比例很低;没有真正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农户在规模经营和产业链延伸中没有得到应有的收益,从而影响了广大农民主动参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性,存在“上头热下头冷”“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

二、推进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的建议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推进特色化发展。产业融合不能搞一刀切,必须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要立足我市的太行山水、沁河古堡、绿色田园、红色文化等区位特点及产业优势,进行不同层次的乡村生态、康养、教育、休闲价值的深度挖掘,精准制定特色鲜明的综合化解决方案和特色田园乡村规划设计方案,避免千村一面,保持乡村魅力。这既是解决布局简单雷同、项目同质同构的前提,又是降低发展成本、适应消费习惯的关键,也是提升竞争力、增强持续吸引力的核心。乡村的休闲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乡村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质、健康的食品,要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开发农业多功能性,拉开现代农业、全域旅游发展框架,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新田园、新农家、新农村,建成“农业有看点、村庄有亮点、农产品有卖点、乡村旅游有爆点”的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先行区,叫响“康养晋城”大品牌。

二是汇聚政策资源,强化要素保障。大融合需要大整合,要抓住用好支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机遇,一是整合分散于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休闲农业开发等领域的扶持政策,创新涉农资金统筹投入、集中使用、强化管理的机制,破解农林文旅康政策资源“碎片化”的困境,让一个钢镚儿花出两个钢镚儿的效果。二是将资金整合和资金撬动两促进,通过以奖代补、贴息、担保等方式,撬动工商资本、金融等各类资金资本涌入乡村。建议在晋城市转型发展母基金下设立“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专项基金”,为农村新业态发展提供金融支持,让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八方来财”。三是试点统筹增设农业建设用地指标,专门解决新业态中设施农业和乡村旅游等融合产业用地难问题,推动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尽快从脑中“一张蓝图”变为眼前“一幅实景”。

三是抓好主体培育,增强融合动能。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不仅是把五个“鸡蛋”放在一个盆里、并且还要打碎搅匀,是产业之间的高度融合、有机交融。促进产业融合健康发展,重要的是谁来干、谁能干好的问题。产业融合必须有一定的组织化程度作保障,一家一户有时很难干成,核心是要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元化的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目前,全市培育出农业龙头企业22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700余个、家庭农场(业主大户)335个,各类新兴主体正在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力量。但应在抓面上开花的同时,择优聚力做强一批真心搞农业、真正有实力、真情带农民的主体,打造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航母”。

四是注重利益联结,确保农民受益。农民群众既是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的建设主体,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绝对主角和直接受益者。要创新融合发展的组织模式,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作用,在就业安排与创业机会上更多地让农民参与。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优先承担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落实财政资金直接投向农民合作社、形成资产转交合作社成员持有和管护政策。要探索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农宅专业合作社,盘活闲置的土地和空闲农房,设立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采取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形式确保农户持续受益,让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的甘霖润泽广袤乡村和广大农民,进而结出乡村振兴更丰硕、更甜美的果实。

第二篇:优化发展环境增添发展助力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没有企业,就没有市场,更无以市场经济。工业化水平是一个区域经济发育程度的显著标志,工业化是“三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和重要支撑;世界各地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工业化发展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只有少数有资源优势和特殊政策的区域是依靠第三产业(主要是旅游业、博彩业)支撑经济发展的;工业企业是资本、技术、文化、人才等要素的载体和生长平台,具有资源配臵优化、谋求利益最大化的本性,是持续创造社会财富的有机体,是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文明进步的代表;工业企业是具有无限活力的生命体,需要成长空间,创造和提供适宜的发展环境非常重要。

在目前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创造优良的企业发展环境,保障和促进企业健康快速有序发展,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排除发展阻力;二是想方设法提供和增添发展助力;三是使企业能够集中精力、一心一意谋发展。

目前企业反映发展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办事难。办事的程序复杂、环节多,部门之间的规定要求标准不一,办事互推互扯、历时漫长,企业感受苦痛,其实非常 1

简单;二是负担重。针对企业创立和发展的制约条件、条条框框多,也有不一致、不同步的;收费名目多,弹性空间大;国家规定、部门制定、“潜规则”的税费项目多,有的收费空间不是几百、几千,而是几万、几十万的差别,都要企业直接或变相的负担,而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是要长期在一个地方生存,自身无能为力,只能忍气吞声,制约企业的因素很多,化解难;三是压力大。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办企业除了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主要是要盈利和发展;对企业而言,要么存、要么亡,没有第三种选择;企业选择一个地方投资、生存发展,都有一定的期望值,而发展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预期,一些老企业经营管理者长期相对稳定(因为积累有人脉关系和社会资源、有利于企业外部关系协调),而一些新的企业不断调整经营管理者,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地的企业发展环境。 近几年 ,由于美国经济危机、欧债危机加剧,受人民币汇率直接影响,一些进出口企业贸易成本上升、收益低、订单减,纷纷转向;受融资难、用工成本提高、原材料上涨、物流费用上升、同质企业激烈竞争,许多中小企业生产艰难,一些地区的企业纷纷倒闭;工业发展明显滞缓,需要一个长期的恢复等待过程;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发展外部环境的优劣,显得尤为重要,来自企业外部的力量,是助力还是阻力,对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不言而喻;四是信心不足。企业投资意向确定后,就要与多方面接触,直接交往,少数单位和个人,表现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认为是增加工作量、添麻烦,拖

而不办,甚至直接埋怨;往往只是看企业生产后的直接贡献,对企业此前经历的艰难过程和付出理解甚少。实际上,企业从决定投资意向,从注册开始起,方方面面间接或直接付出和贡献就很多,刚性投资的增加,在金融、通讯、物流、交通、餐饮、就业等多方面的税费贡献源源不断,而且会一直延续着;兴办一个企业对当地的积极影响和贡献是持续长远的,所有过程都需要理解、支持和帮助,向上申报、争取和大量政策落实事宜离不开相关单位的支持帮助和付出,在这些方面,一些新办企业感觉很难做好,信心也不足;客观上讲,企业具有兔子的属性,甚至比兔子还容易受惊,与环境息息相关、异常敏感;环境不好,投资者就缺乏安全感,没有安全感就会影响信心,信心不足,企业是办不好的。

今年以来,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严峻形势,特别是可能出现经济持续下滑的危机,党中央、国务院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放宽、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赋予国内一些区域特殊的经济管理权限和政策(包括对老区边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实施连片开发的扶持政策),批准了在深圳前海设立特区中的特区,明确了22条硬性特殊支持政策,其中金融、税收、用地、人才、法律等方面政策全国最优,逐步与发达国家接轨,旨在典型示范,特区引导,扶持实业,振兴工业,带动和促进全面发展。

优化发展环境是永恒的工作主题。面对国家制定和提出的宽松、积极、优惠的鼓励经济发展、促进工业振兴的新机遇,在当前工业发展、企业生产处境艰难的情况下,迫切需

要树立和发扬“敢试敢行、勇闯勇干”的气概和精神,需要不断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形成共识、形成合力,需要切实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切实创造和优化环境,减少阻力,增加助力,促进企业、推动工业健康发展。一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工作和前进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在目前企业生存艰难、竞争激烈、优胜劣汰的严峻形势下,不进步就是倒退,不发展就没有出路,一定要坚持扶持促进企业发展,积极主动的理解、支持、帮助发展。二要坚持工业强县发展思路。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兴工强县”,把工业经济发展放在四大经济之首,全力推进,工业发展保持了良好态势。当前,全省上下正在全力实施中原经济区建设,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走好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并强调指出,新型工业化是主导,要着重抓好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工业。市委、市政府今年明确提出,要以不牺牲生态和环境为前提,大力招商引资、搞好产业集聚区建设、补齐“工业短板”。我县在发展工业与保护生态环境上,也存在纷争和思想顾虑。事实上,国家一直鼓励和倡导农业产业化、林业产业化,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良性循环发展;我县农业、林业仍处在粗放经营阶段,农林产品的标准化、规模化、商品化、市场化水平低,主要是缺少龙头加工企业带动;要促使近年来创造和积累的农林业资源优势更优,使现有农林业产品升级、加工转化增值、提高收益,反哺、涵养和做大做强,需大力发展工业;在目前技术先进、

监测全面、国家重视环境保护的新形势下,一些落后工业在全国各地难以生存,基本上在加速淘汰,一些成熟的投资者也不会冒此风险。国家相关部门在部分地区最近监测发布的环境影响报告中表明,工业对环境的影响并不高,对环境影响的几个主要方面是:餐饮服务及相关产业烹饪油烟和排放物等占20%,汽车及外来流动性污染传输占20%,农林业化肥、农药等化学制剂占20%,因开发治理不当扬尘及泛滥流失占10%,生活洗涤、垃圾、个人消费方式转变的影响占15%,工业及相关产业占15%。我县工业目前对环境的影响大抵如此,局部影响可能不同,但随着重视和规范治理会逐步趋好。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推动下,我县工业贡献效益逐步显现,财政收入质量提高,但工业自身的总体质量和数量与周边比、在县域经济中占比仍有差距,要实现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目前不是发展不发展工业的问题,而是工业仍难以发展、如何更好更快发展的问题。由于我县缺乏要素条件,缺乏优势资源,实施“兴工强县”,还需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创造更加宽松优良的环境,扶持和推进工业发展。三要坚持“企业至上”的理念。一个企业的创立、建设到正常经营生产,要经历艰难的过程,需要两至三年的适应和努力,涉及到方方面面,离不开好的环境。最近我们组织到周边XX等地学习考察调研,各地都调整出台了更加优惠的政策、更简便快捷的服务办法,积极发展工业,取得了好的成效XX县经济开发区近三年发展较快,规模从不足30亿元发展到60多亿,税收3.9亿元,园区面积从5.5平方公里扩展到23平方公

里,每月都有新项目开工,正在大力招商引资、发展工业。实践证明,发展工业,必须树立企业是财富的原创者和“衣食父母”的思想,树立“企业至上”、“企业兴衰、人人有责”的工作理念,人人都是发展环境,人人都要理解支持企业发展。

第三篇:企业文化助力企业发展

北二环高速公路——周伯厚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活动所自觉形成的,并为广大员工恪守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反映。一个好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实现自身目标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越秀交通“不断超越、更加优秀,激情交通、创新发展”的核心企业价值观像是一座灯塔,北二环人以谦虚和坚韧的意志秉承和发扬,以人性化管理为前提,以“文明收费、礼貌服务”为宗旨,以组建和谐劳动关系集体、创建活力高速、树立服务窗口形象为依托,引领北二环人积极向上、勇往直前。在不断建设健全公司的运营管理的同时,也不断提升公司的品牌形象,争取将公司营造为一个阳光、激情、简单、包容的企业,为打造卓越的交通企业奠定坚实的文化底蕴。

一、企业文化引领企业和员工行为形成

在越秀文化的熏陶下,所孕育出的越秀人不屈不饶的挑战精神,承载着打造国际企业的梦想,明确了越秀交通的追求和信念、提倡什么、推崇什么、都隐含在文化的信息中,因此,属于越秀的每个成员都能从中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自觉主动地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走上茁壮成长的必经之路。

二、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创建和谐、稳定、温馨的工作环境,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

活,组建团结活力的员工队伍,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对群体的整体激励作用主要表现在它的凝聚功能,它所带给员工的归属感能产生巨大的整合,凝聚人心。企业文化培养出企业成员目标与利益的一致性,促使全体成员把实现企业的目标作为自己应尽的职责,形成协调一致的群体行为。由于价值观的一致性,企业成员之间就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和较强的默契能力,这既能形成较好的合作关系,同时又有利于减少摩擦,使成员之间相互吸引,满足个人的社会心理需求,以加强员工队伍的向心力、归属感。

三、企业文化推进企业的和谐发展

对于职场中的个人,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工作场所度过,因此工作环境对人的社会化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一个成员进入企业后,必须努力使自己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和待人处事的方式与企业的文化相适应,接受群体的规范,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之中,这种适应企业文化的过程就是个人在企业内的社会化。从企业的立场来说,成员的社会化是企业及其企业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的途径。任何一个的企业都会通过种种方法,力图促使它的每一个成员发展成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当一个企业拥有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时,所有员工都能通过文化的传播和带动团结一致、共同进步,从而对企业的发展直接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四、企业文化展示企业的内外形象

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向社会表明了企业的崇高目标和社会责任感,而且展示了自己良好的管理风格、经营状态和精神风貌,从而获得社会的肯定与支持、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作为高速行业的北二环人,更是以树立窗口形象,提供优质服务,将越秀文化传播到社会,打造行业标杆为愿景的文化理念来塑造公司的品牌形象。

随着越秀文化的扩展、渗透,在增强企业凝聚力、增添公司持续健康发展的源源动力的趋势下,北二环定能勇往直前,在发展中务求以最优异的成果完成企业使命,回报股东、回报员工、回报社会。

第四篇:“四边三化”助力绿色发展

绿色生态发展是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必然选择。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践行“两山”重要思想,不断推进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重拳出击治环境,重典治污修生态,找到了切合实际的转型升级途径。我们把“四边三化”作为建设浙江生态屏障的有力抓手,作为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中的重要一拳,作为建设美丽环境、发展美丽经济、创造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使转型升级转出实力活力,走出绿色生态发展的新境界。

以“四边三化”擦亮生态底色

坚定生态自信,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进一步擦亮生态底色,为发展铺绘更多绿色。

洁化“化”出新环境。洁化是擦亮生态底色的基础。坚持放手发动群众,创新开展每周一“全民保洁日”、每月19日综合整治大会战等活动,深化“洁净村居”创建,联动打响蓝色屋面、违法广告和农村“三乱”等拆改大会战,全民向脏乱差“叫板”,合力建设美

1 好家园。

绿化“化”出新面貌。绿化是擦亮生态底色的关键。秉承“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理念,以高铁、高速、国省道沿线及景区、民宿特色村、美丽乡村精品村周边为重点,推进平原绿化、美丽林相建设、青山白化治理等工作,让莲都大地遍染绿色,山川林木葱郁,城乡绚丽多彩。

美化“化”出新家园。美化是擦亮生态底色的应有之义。注重建筑与自然的统一,融合“处州民居”元素,推进村庄外立面改造、无违建村、花样美村、美丽庭院创建、农村“改厕改厨”等工作。城乡环境从“一处美”迈向“一片美”,打造了山水林田湖城乡一体的美丽画卷,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以“四边三化”凸显发展特色

美丽环境是形象,是名片,更是竞争力。坚持以生态自觉引领发展自信,顺时应势、深处着力,扎实推进旅游名城、特色小镇、主题村落“三大平台”建设,打开美丽环境转化为美丽经济的通道。

全域化打造生态旅游名城。全域旅游是打开“两山”通道的金钥匙。围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主动融入浙皖闽赣国家东部生态文明旅游区和省级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串联古堰画乡、九龙湿地、东西岩等高品质景区,构筑瓯江滨水景观带、生态峰源线、风情东西线、古道问今线、红色北乡线“一带四线”的美丽乡村风景线,推动美丽城乡建设与生态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景区化加快特色小镇创建。以古堰画乡跻身全省首批37个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全省首批3个服务业特色小镇建设创新试点为契机,把“生态+”“旅游+”理念融入小镇建设各个方面,做美镇区环境,腾出发展空间,促进“文态、生态、业态”的融合发展。

精品化推进主题村落建设。主题村落是“农耕复兴、乡村再造”的方向和希望。牢固树立精品理念,以植入一个主题、导入一个工商资本、建立一个盈利模式、形成一个共享机制、健全一个服务体系“五个一”为要求,着力打造有故事、有内涵、能富民的主题村落,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格局,助推民宿由现象、产品向产业经济升级。

以“四边三化”强化民生本色

始终保持文化自信和定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拓展“四边三化”的内涵和外延,从“外在美”迈向“内在美”,从“环境美”迈向“发展美”,进一步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在落细落小中提升文明素养。坚持“讲面子”更要“重里子”,在扮靓城乡环境的同时,落细落小、聚沙成塔,提出打造“一个捡不到烟头的城市”。联动推进无烟头、无地沟油、无投诉“三无”养生城市品牌打造,市民广泛参与,为建设生态旅游名城打下坚实基础。

在主客共享中成就富民增收。依托美丽乡村、田园风光、乡愁文化,推动工商资本、地方政府、农民群众“三位一体”发展民宿经济,农村成为景区,农民成为老板,民宿床位数一年翻一番,形成“群众奔小康、企业有利润、政府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治理思维中传递新风正气。致力于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从扭转“老实人吃亏、耍无赖得益”的歪风邪气入手,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穿“四边三化”全过程,坚守法治底线、政

4 策底线,强势推进违建专项处置,培树法治、公平、正义的新风正气,彰显和提升党委政府的公信力。

以“四边三化”提升干部气色

“四边三化”事关民生福祉和长远发展,必须谋在深处、干在实处,在行动中推进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三美融合、主客共享”。

以上率下抓落实。风成于上,俗形于下,以上率下就是无声的命令。区领导争做示范,带头落实河长制、路段长制、领导联系制度,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摸实情、督进度,现场点评,既当好指挥员,更当好监督员。基层党员干部积极响应、整体联动,形成态势促实干,凝聚了全民参与的正能量。

比学赶超扬斗志。注重完善督查、考核、激励机制,将“四边三化”行动纳入综合考核范围,成立综合督查组和农村环卫工作评议专家团,推行流动红黄旗制度,设立“四边快赞”“四边快曝”微信栏目,对落实不力、推进不快的主要领导进行约谈,营造了在抓落实上下苦功、在求实效上比高下的浓厚氛围。

选贤任能立导向。坚持把“四边三化”作为培养、遴选干部的“赛马场”,引导干部找准位置,练就过硬本领,不断提高抓落实的执行力和组织发动群众的号召力。提高基层干部的选拔任用比例,真正让他们进步有奔头、工作有劲头。一批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优秀干部得到提拔重用,传递了选贤任能的清晰信号和用人导向,汇聚起干事创业正能量。

第五篇:以发展促融合,以融合求发展[范文模版]

以发展促 融合 ,以融合 求 发展

根据 2016 年秋初等教育学院的工作思路,我院在校党政领导下,围绕示范校建设目标,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抓手,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加快示范校建设项目,开展文明学校创建活动,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以评促建,努力 构建教 学 质量工程系统

(一)以第三方专业评估为契机,加强专业建设

为更好地迎接 2018 年第二轮评估,初等教育院四个专业于 2016 年 11 月15 日在教学楼 A306 会议室接受为期一天的第三方专业评估。

开展专业评估是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此次评估,使大家充分认识加强专业建设的重要性,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冷静地分析本专业的优势及不足,尤其是一些新办专业,通过此次评估检查,找到自己专业追赶的目标。

1.组织学习 放假前,我系组织各专业带头人学习专业评估标准,对各观测点进行细化,就各专业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然后利用暑假期间动笔撰写评估报告。开学后开始比较全面的材料要点的整理。包括教师档案的建立、师资队伍的统计、实践教学、课程建设、教学质量监控、基本教学文件的归档等,基本覆盖各个观测点的全部内容。

2.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规格的人,如何培养”的问题,是纲领性文件。本学期我院积极跟踪考察毕业生质量,及时了解各专业岗位对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方案中尤为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注重构建系统的基础知识、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训、实习构成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本学期我院对四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检查、完善,修订了 2016 级人才培养方案。

3.课程建设准备。

对于四个专业,我们将基础课程进行了一般建设,核心课程进行了重点建设。现利用网络技术,教师们踊跃开始报名制作微课,这些课程在课程标准的制定、课件的制作、教案的编写等方面都进行了修订,成效显著。

4.说课程预演 先由教研室组织教师进行小范围推荐,再进行说课程试讲。通过这次活动,大部分教师在教案准备、课件制作、课堂教学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尤其是青年教师,都十分重视本次活动,这无疑有助于提高我系的教育教学质量。但同时也暴露出了教师在教学环节上的一些问题,如课件的制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说课形式仍需下大功夫。

5.评估材料的准备 在评估专家进校前,我院根据评估报告的观测点进行分类整理材料。从指导性方案到具体操作文件,从数据统计到具体支撑材料,专业带头人和教学秘书齐心协力,尽最大可能做好备查材料。

(二)

抓住 契机, 融合创新 求发展

本学期我院开始实行两校区条块结合管理,两校区通过多次互动交流,就系部发展、专业设置、课程计划、实习实训、二级经费等管理问题进行了讨论,永春校区的教学在磨合中也日趋规范化。同时,以示范校建设为为契机 ,按照《示范校项目建设规划》和学校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全方位推进我院项目建设,确保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1.修订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

要求老师认真学习小学“新课程标准”及国考标准,深入钻研教材,修订课程标准及制定考试大纲。强调互相听、评课,共同研讨、评议,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本学期组织中青年教师、两校区课堂教学观摩交流开放周活动。本次的教学开放周活动,本着践行示范校建设教学评价的要求,对课堂教学的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通过两校区评课交流,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为接下来的二轮评估做好准备。

2.做好课程建设 进一步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目前省级精品课程 1 门,校精品课程 8 门,本学期开展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特色教材建设,努力做好小教、特教、播音等三个专业的部分在线微课制作,目前已完成 39 节课的录制工作,从而加快优质课程资源的辐射与共享。苏碧洋副教授与永春校张美兰老师结合国考相关知识点,做好心理学课程的校本教材的研究与开发。

3.加强数据平台建设 数据平台的填报对于评估或办学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强化一线教师的数据意识,尤其是永春校区的数据填报,紧抓数据源头,规范采集数据,采取多种措施,规范数据管理,检查维护数据,确保数据真实有效。

4.组织开展专业调研 进一步完善专业结构与优化整合,逐步建设一个符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专科层次的专业群,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组织开展专业调研,优化专业结构,推进小学教育专业群建设,做好心理咨询专业前期调研工作。

5.做好专业建设项目申报 为更好的服务社会体育产业,充分发挥学校人才、技术、设备设施等方面的优势,我院、公教部、永春校区积极申报泉州市体育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并于 2016 年 12 月获批 20 万建设资金。该项目将秉承市场为导向,培养体育产业所需人才,培养具有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创意设计、体育市场营销、体育中介服务等方面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同时,还充分利用我院完善匹配的体育实训装备,面向小学体育教师、企业人员、社区居民和体育运动爱好者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有效推动全民健身工作的开展。

6.规范两校区教研活动 规范并创新两校区教研活动,做到“五有”(有计划、有主题、有主讲、有记录、有检查),确保教研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定期(期初、期中、期末)做好系部教学督导工作。

7.加强校内外基地建设与见实习管理 本学期主要加强 2016 级、2015 级四个专业的见习工作管理,做好 2014 级三专集中实习、顶岗工作及 2012 级五专的顶岗安排,专业之多,见实习单位为历年之最,尤其还跨校区管理,困难多,任务重。为保证实习安全与质量,严格实习成绩的考核与评定,两校区实行统一管理,以保证见实习单位管理的规范性及学生实习的质量。此外,本学期还新增校内特教专业实训基地多感光实训室及校级实践基地 3 间:晋江求聪中心小学、麦子黄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泉州市婚庆行业协会等;正在进行筹备的为特教专业的资源教室。

7.加强制度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管理水平 加强党政联席会议制度,院部大事由会议决策,加强院务公开制度,院务公开、透明;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系列教学管理文件,做好档案的完善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管理水平。

二、搭建平台 ,促进优质团队的 建设 (一)

加大内培外引力度,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充分调动行业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教学工作,外聘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和教学改革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专业教师和行业兼职教师“结对子”,为行业兼职教师全程参与教学和课程改革搭建了平台,促进了校地的深层合作。

聘请泉州电视台戴安玉编导、传媒公司赵红星主播、初幼教科曾志安老师、东海湾实验小学陈志清老师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技术人员独立承担实践性强的教学工作,同时为独立授课兼职教师配备 1 名校内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理论等方面相互学习和指导,相互促进。

(二)

积极创造条件,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为适应教育教学不断发展的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改善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学历结构,根据专业课程建设需要,本学期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派教师参加进修、考察、培训,本学期外出学习的老师有连翔、江桂熔、苏碧洋、王艳荣、孙影等;尤其在特殊教育专业建设上,积极做好师资建设规划,拟申请一名特教专业教师;此外,还邀请台湾方面儿童戏剧表演家钱康明教授来我系讲座,以拓展师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实践技能水平,进而促进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提高我系的办学水平。

(三)

搭建良好 的科研平台,培养科研梯队

科研与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两个重要职能,同时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本学期教师能重视科研活动,积极撰写论文,黄曙阳、张桂凤、郑晓春等老师还获校学术论文一二等奖;重视研究所的建设与管理:连翔老师积极申报学前特殊教育研究所并组织召开首次例会;儿童文学教育研究所继续以“课题研究”为引领,发挥“教学、研究、引领、服务”的四大工作职能,研究所郑晓春老师常下小学基地、社区开设讲座,服务社会。

三、促进融合 , 学生管理 推陈出新

我院本学期与永春师范实行实质性合并。为了更好地做好学生工作,主要完

成以下工作:

(一)

活动导向,实践育人 。构建基于第二课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活动性课程体系,包括入学教育、劳动周、道德讲堂、团会观摩、每周班团会、歌咏比赛、师范生技能赛个人全能赛、系运动会、校运动会、诗文朗诵赛、迎新生晚会、迎新年晚会和课本剧比赛等活动性课程,实现知行合一,营造良好的积极向的文化氛围。

本学年开展班会 17 次、团会 16 次、团会观摩 4 次、道德讲堂 6 次,主题广泛。细致推选入党积极分子,做好积极分子考察工作,本学年团总支推荐优秀的团员作为党的发展对象 66 人。

以专业为依托,服务两个文明建设。《向阳花开》创意设计接连获得市一等奖、省一等奖,在挑战杯全国赛中获得二等奖;15 级学生张佩微作为福建省高校组唯一的代表征战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学宪法,讲宪法”演讲总决赛,

最终斩获三等奖。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立项申报《心系聋童,与爱同行——学前听障儿童同伴交往行为的研究》也收到良好成效。此外,今年我们还通过历次的见实习、六一活动、周末互动等搭建起一个展示自我、学习发展的平台,同时在交流中也让我们进一步思索特殊教育专业如何拓展社会服务职能、构建有效的社会服务模式,真正做到立足行业及地方特点,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及层次,从而进一步扩大该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二 )探索 两校区 学生管理新模式 以“一岗四责”,条块结合”为管理脉络,逐步形成清晰而灵活的管理机制。密切联系永春校区“管委会”的,发挥他们的地域和人文优势,科学优化跨区域学生管理模式,做到突发事件有预案、常规工作有条理,确保两个校区师生的安定稳定。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让他们逐步做到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提升。此外,两个校区管理人员能加强交流与协调,做到主动管理与走动管理相结合,延续初教院良好的教风学风,将百年老校文化渗透学生心田。

(三 )做好奖助贷勤管理。

1.构建“奖、助、免、补、俭”五位一体的学校资助体系。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各项程序,公平、公正、合理地配置资助资源。

2.通过发放各类奖助学金,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刻苦学习,自强自立,奋

发成才,回报社会。

3.分年级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详细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状况。

4.积极开拓校内、校外勤工助学途径,为更多学生提供更多勤工助学机会。

5.做好两校区新生入学教育。做好新生入学接待、军训工作,同时做好师德教育、专业教育、养成教育、职业生涯教育。

(四 )重视安全管理

1.开展安全大检查百日行动。推进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进一步做深、做实、做好。以防火、防盗、防意外事故为重点,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检查和专项检查活动,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确保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创建文明安定的环境,为师生的学习和生活创设良好的环境。

2.增强全校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进一步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充分利用升旗、广播、宣传栏、墙报、班团会等宣传阵地,增强我系师生的安全意识、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加强学生自我防范意识教育,培养学生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优良传统教育。

3.强化值日导师值班。院领导带班,辅导员、秘书分别下到宿舍楼、教学楼值班,确保学校安定、稳定。

(五)

践行核心价值观,深化“文明学校”建设

二级学院作为创建省级“文明学校”的主阵地,在初教学院和初教党总支的计划中均对创建工作做了部署,党政联席会还分阶段对创建工作进度做了再动员,过程性材料积累已成为常规,创建氛围愈发浓厚,呈现出人人参与文明学校创建的喜人局面。此外,我们完善了“五必访“制度”,学习了新的工会条例,认真组织教代会代表审议相关会议材料,积极建言献策,做好困难职工和生育女职工的慰问工作。郑晓春老师被推选为市教育系统“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候选人,初教学院工会被评为“省五一劳动先锋岗”。

四、存在不足及改进措施

(一)我院不少教师科研目标、定位还有偏差,科研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性,没有确立明确、稳定的研究方向,没有理顺科研和教学的关系,整体科研能

力较弱,甚至科研成了一些教师晋升职称的瓶颈,因此教师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急待提高。

(二)两校区管理仍在磨合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进一步改变教师观念,明确职责,加强规范管理。此外,小教专业三专一年级在永春校区,不便泉师院本科自学考试专升本的教学与管理。

2017 年 1 月 1 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初三化学单元测试卷下一篇:传染科医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