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

2022-08-30

第一篇: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

从范进中举看《儒林外史》的讽刺意义

摘 要 胡屠户的趋炎附势、唯利是图,乡邻在范进中举前后的众生相,科举制度对范进的荼毒以及范进在其母去世后的表里不一等,通过这些描写,极尽讽刺意味。

关键词

范进、科举、讽刺

前言

《儒林外史》是一部浸透着悲剧情思的讽刺喜剧,作者吴敬梓生活在当时的科举制度盛行的清朝时代。《儒林外史》用诙谐、幽默的笔法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仁义礼教、人情伦理的丑陋和阴暗的一面,在当时贫瘠的讽刺文学中创造了划时代的影响。吴敬梓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和语言,针砭时弊的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在文学史上,《儒林外史》以其卓绝的讽刺艺术而自成一派、独树一帜。鲁迅先生认为只有它的问世,“说

①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在中国历来做调整小说者,再没有比它更好的了”,对《儒林外史》这部著作有着很高的评价。《范进中举》这个故事,出现在本书的第三回中,它是《儒林外史》中最具代表性的故事之一,下面就从《范进中举》来论述《儒林外史》的讽刺意义。

一、 胡屠户的趋炎附势、唯利是图,充分体现讽刺意义

作者吴敬梓用极尽讽刺的手法来描写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正待烧锅做饭,只见他丈人胡屠户,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走了进来。范进向他作揖,坐下。胡屠户道:‘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如今不知因我积了甚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我所以带个酒来贺你。’”在范进中了相公之后,胡屠户只是拿了一副“便宜”的大肠和一瓶酒来给范进庆祝,自己端着架子,还不忘骂范进“现世宝”、“穷鬼”,用着犀利的词语,丝毫不留情

1 面的数落着范进,胡屠户瞧不起范进,认为他中相公也是因为自己积了德,跟范进自己没有丝毫关系,一切都是因为他自己的缘故。“胡屠户又吩咐女婿道:‘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比如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又是你的长亲,你怎敢在我们跟前装大?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所以这些话我不得不教导你,免得惹人笑话。’”胡屠户吩咐范进,不要在自己这行“正经有脸面”的人面前装大,也不能在没有地位的平民面前作揖礼貌,表现出胡屠户的虚荣、虚伪、自大的鲜明特点。“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道:‘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你的。如今痴心就想中起老爷来!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在范进想去乡试没有上路盘费去找丈人胡屠户的时候,胡屠户立马就露出了丑恶嘴脸,一口唾沫啐在了范进的脸上,还告诉他不要因为中了个相公就得意忘形,说范进没有什么老爷命,把他骂的七荤八素的。可以看出胡屠户只在乎自己的利益,自私自利,不在乎他人死活。他觉得范进没多大出息,就算给他花钱也会打水漂,不想在范进的身上浪费自己的一分钱。“一个人飞奔去迎,走到半路,遇着胡屠户来,后面跟着一个烧汤的二汉,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正来贺喜。”作者吴敬梓的心思细腻,通过细节描写来达到讽刺意义。中举前胡屠户只是拿了一副大肠和一瓶就来给范进庆祝,还要对范进百般践踏,在乡试找胡屠户去商议盘费的时候,被他骂了个狗血淋头,说范进是“现世宝”“穷鬼” “尖嘴猴腮”。然而在得知范进中举之后,前面的描写和现在“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极尽讽刺意味。用讽刺的手笔写出了胡屠户的趋炎附势、唯利是图。等到范进得知自己中举的消息疯疯癫癫之后,众人商议让胡屠户来打范进的嘴巴,让范进清醒过来。胡屠户此时不再是以往对待范进的丑恶嘴脸,而是说范进虽然是他的女婿,但是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打了天上的星宿,阎王就要捉去打一百铁棍,发在十八层地狱,永不得翻身。”胡屠户的这番话与前面范进去乡试找胡屠户商议盘费时骂范进尖嘴猴腮的没有老爷命、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丑恶嘴脸形成了鲜明对比。最终在众人的劝说下,胡屠户找到了范进打了他一个嘴巴后,心里又犯嘀咕,很是懊恼。“不想胡屠户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心里到底还是怕的,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第二下。”“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起来。”

2 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变化十分明显,作者吴敬梓细致的、形象的刻画了胡屠户这一形象。通过范进中举这个事件,来描写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巨大变化。中举的范进立马成了“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前后反应,态度变化极大,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科举制度对人们的荼毒很深。作者吴敬梓在刻画胡屠户的丑恶嘴脸时,生动的运用了讽刺和夸张的手法,把胡屠户的趋炎附势、唯利是图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 乡邻在范进中举前后的众生相极具讽刺意义

范进中举前后,作者吴敬梓对众生相的描写十分的精彩:“自此以后,果然有许多人来奉承他;有送田产的,有人送店房的,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图荫庇的。到两三个月,范进家奴仆丫鬟都有了,钱米是不消说了。张乡绅家又来催著搬家。搬到新房子里,唱戏、摆酒、请客,一连三日。 ”范进在中举之前,家里已经没有米做饭了,“已经是饿了两三天”的时候,谁也没有去送一升米一担柴,街坊邻居没有一个嘘寒问暖,真心关心的;然而在范进中举之后,众乡邻的态度来了个大转变,争先恐后的往他家里跑,对范进各种阿谀奉承:有拿鸡蛋的,有拿白酒的,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更有那有钱有势的张乡绅,也主动来登门,送来银子还有房子。形成了这一片锦上添花,欣喜若狂的氛围。作者用这样的描写方式,写出了封建社会的世故人态,人在穷困潦倒的时候,没有人会关心体贴,然而在你有了很好的发展的时候,人们也许会立马转变对你的态度。作者吴敬梓用有力的笔法有力的讽刺了科举制度下欺诈、庸俗、势力之风,讽刺了极其黑暗腐朽的封建统治社会对人的影响。

三、 科举制度对范进的茶毒具有讽刺意义

科举制度对人们的茶毒是根深蒂固的。在邻居东找西寻找到范进,告诉他中举消息的时候,“范进道是哄他,只装听不见,低着头往前走。”邻居再次告诉他时,范进说道:“高邻,你晓得我今日没有来,要卖这鸡去救命,为什么拿这话来混我?我又不同你顽,你自己回去吧,莫误了我卖鸡!”当邻居把他硬拉回家,范进见中举这件事是真的。此时范进反应的描写“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范进用

3 自己一生的所有精力去专注于科举考试,一心想要考取功名,中秀才当老爷。他宁可让家人跟着自己挨饿受苦也要再去考试,等到真的考中了,他又欢喜的竟然到了发疯的境界。作者吴敬梓通过对范进的刻画、描写,来表现出科举制度对人们的荼毒。当范进从邻居的口中得知自己中举的消息的时候,他并没有高兴和兴奋,而是和邻居说不要拿他开玩笑了,从范进的这一语言动作中,传神地把范进考了几十年功名,却一直没有功成名就的心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从这里又看出了范进对于自己能考取功名已经没有报多大的希望了,而且又怕街坊邻居嘲笑看热闹。就这样在一次次的希望和失望中苦苦挣扎、煎熬。当他知道自己真的中举之后,他以为自己没有办法达到的目标有一天真的自己做到了,那么对范进就是一种很大的冲击和不可思议。范进那颗因为饱经心酸折磨而变得老弱的心灵,便承受不住这个强烈的刺激,所以他就这样发了疯。当我们读《儒林外史》的时候,范进在十二月上旬,还穿着麻布衣裳,冻得乞乞缩缩的可怜摸样我们依稀记得,还有卖鸡时那张凄凉悲凉的表情,让人很是同情。作者用自己独特的讽刺手法来形象的刻画了范进这个深刻的人物形象。用范进这个典型人物来反映科举制度对人们的荼毒。作者吴敬梓从范进几十年的辛酸悲苦来写这个极度兴奋的一幕,把看似荒唐的现象表现的如此合乎生活的逻辑,把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表达的淋漓尽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以极其夸张的笔法描写了范进中举之后发疯的全过程,通过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强烈对比,达到了艺术讽刺的效果。对范进的穿着、动作、语言的描写本身就是一种讽刺,范进一心只顾读书,考取功名,连基本的养家糊口的工作都没有,通过这些直观正面的描写了一个封建时代毫无养家糊口能力,没有一技之长的读书人的形象,更真切的体现了作者的讽刺意图,也深刻的表达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荼毒之深。

四、 范进在其母去世后的表里不一,极尽讽刺意味

作者吴敬梓在范进中举这一故事情节中讽刺方式多种多样,当范进的母亲去世后,写到:“汤知县问及‘因何不去会试?’范进方才说道:‘先母见背,遵制丁忧。’汤知县大惊,忙叫换去了吉服,拱进后堂,摆上酒来。席上燕窝、鸡、鸭,此外,就是广东出的柔鱼、苦瓜,也做两碗。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杯箸。’”“换了一个磁杯,一双象牙箸来。范进又不肯举。”“随机,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落后,看见他在燕窝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这一段的描写十分精

4 致细腻,通过对餐桌上的食物摆设等细节的描写,以及范进与汤知县的动作、语言描写来达到讽刺效果。范进在母亲去世后,“先母见背,遵制丁忧,”不用“银镶杯箸”也不用“磁杯、象牙箸,”一定要用“白色竹子”的筷子,来表现出自己的丧母之忧、表现自己孝顺的一面,是个不折不扣的孝子,然而当范进拿起筷子时,在燕窝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丝毫不顾及礼节,那时候看不出他有半点的丧母之痛。作者极尽讽刺了范进在其母去世后的表里不

一、虚情假意。吴敬梓用诙谐、讽刺的笔法揭露了当时在封建统治下仁义礼教、人情伦理的丑陋的阴暗的不可见光的一面。

结语

作者吴敬梓对于那个一心追求功名利禄、在希望和失望中挣扎痛苦的、被社会挤压的遍体鳞伤的毫无社会地位的范进,既做了无情的尖锐的讽刺,又表示出了对于这种在社会底层艰苦奋斗的同情和怜悯。作者用极尽讽刺的手法,表现了封建统治社会的阴暗和腐朽。

《儒林外史》这部讽刺喜剧,有时候看着会发人深思,有的情节会逗得人捧腹大笑,同时又对里面的人物有着或多或少的怜悯和同情。作者以喜剧形式写悲剧,揭露了封建统治社会在科举制度、仁义礼教和人情伦理的种种弊端。科举制度荼毒了太多像范进这类的读书人,我们在作者的笔下,看到的不是一个独立的个别的人,而是独于整个社会的问题所在。所以我们在范进中举这个故事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性格不同、面貌不同、心理活动不同的人物,而是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等反映出来的一个腐朽堕落的时代各种光怪陆离的社会面貌。

注释: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三篇《清之讽刺小说》

参考文献: [1]吴敬梓.儒林外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 [4]张国风.漫说儒林外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文献综述

前言

《儒林外史》一直以来都是文学家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在中国的小说发展始上起到了很大的引领作用。文学家对它都有着很深的研究和见解。

一、顾鸣塘的《〈儒林外史〉与江南士绅生活》中写到:

细读《儒林外史》不难发现,《儒林外史》要控诉的是危害儒林的厄运,而不是被厄运危害的儒林。阅读《儒林外史》有一个审美进程,首先进入讽刺喜剧,即“丑史”的表层,进而直达社会悲剧也即儒林痛史的深层。把这两个层次结合起来思考,我们会发现:《儒林外史》不只是令人鄙弃的儒林丑史,更是发人深省的儒林痛史,讽刺喜剧中渗透了浓烈的悲剧情思,悲喜剧融汇是它独特的审美品。

顾鸣塘的这个观点虽然没有打破其他人的评论模式,但是他道出了自己对《儒林外史》独到的见解。在前人评价的基础上,并没有一味的附和,而是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二、孟昭连对《儒林外史》的评价与解读:

孟昭连觉得,吴敬梓“不是为哪个家族或哪些人立传,他不是表现完整的人生(而这常常成为世情小说作家追求的目标),他只是想用生活的片段表现一部分人的心灵。自然,这些片段是最有代表性的。事实上,抓住人物最有他正的言行,再进行某些夸张处理,表现人物性格的某些侧面(也可能是性格的核心),是《儒林外史》塑造形象的基本方法,体现了古代传统讽刺文学的典型观”。

三、莫纯星对《儒林外史》的理解与研究:

6 莫纯星说《儒林外史》是一部卓绝的讽刺小说,作者在对儒林百丑进行讽刺是,也隐含了一些佛教思想,诸如无常苦空、因果报应、经世济众、众生平等思想,这些思想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四、杨义是这样评价《儒林外史》的:

杨义认为“其结构形态有点类乎我国唐宋旧籍装帧形制中的‘叶子’,也称‘旋风装’,以长篇之纸反复折叠,有若原、正、反、推的文章理路一样,往复回旋,是相当严谨而舒展自如的。进而言之,《儒林外史》以八股制艺的布局方式来批判八股取士制度,其结构体制是非常有反讽意味的”。

五、张国风对《儒林外史》的研究与评价:

张国风觉得:《儒林外史》的思想渊源是接受了明清之际进步思想;本书后半部分的复古气息,一个又一个真儒形象,不少板滞、繁复的描写,是否与吴敬梓万年的治经有关系?吴敬梓具有逆反意识:从基本倾向来看,和顾炎武为代表的复兴儒学重新强调封建伦理道德的思潮相联系,而不是李贽为代表的明晚个性解放思潮;《儒林外史》的社会批判基本上没有超越明清之际思想家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

六、中央电大古典文学教研组的解说:

中央电大古典文学教研组对“范进中举”这一情节的解说是:把范进的“迷功名”作为他的主导性格来展示,作者就善于变化地来现实不同人物的不同的“迷”。把儒生各种“迷”作为对它们精神追求的概括,这是具有进步意义,是人性的卑劣性,还是只是执着?也是见仁见智的事情。

综上所述,我认为《儒林外史》并非单纯的讽刺小说,它用喜剧的形式讽刺实事,更能引人深思,让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这一现象反思社会、反思人性、反思仁义礼教。应该说作者吴敬梓是在当时非常具有先驱意识和大胆的精神。

7

参考文献:

[1]顾鸣塘.《儒林外史》与江南士绅生活.著商务印书馆出版.2005.06.01 [2]莫纯星.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3]孟昭连.《儒林外史》的讽刺意识与叙事特征.南开学报.19兮尽年第2期 [4]杨义.《儒林外史》时空操作与叙事谋略.江淮论坛.1995年第

2、3期 [5]张国风.《儒林外史》试论.中华书局出版.2002.12.01 [6]中央电大古典文学教研组.古典文学鉴赏集

(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08.08

第二篇:论《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艺术效果

内容摘要:《范进中举》通过强烈的对比、夸张、白描、细节描写等,突出了作

者吴敬梓独具匠心的讽刺艺术。作者巧妙地运用嘻笑怒骂的讽刺手法,对范进及

其周围的各色人物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嘲笑,表达了作家对封建科举制度及在这

个制度奴役下的世人的强烈憎恶之情。作家运用揭示人物言行矛盾的方法进行讽

刺,在作品中,作家让讽刺对象处于自我矛盾、自我嘲弄的境地,使其出丑,现露

原形。比如,写胡屠户,就让他自己打自己的耳光,以暴露其肮脏的灵魂,其讽刺

之深、艺术成就之高,值得细细品读。

关键词:范进、中举、讽刺艺术、“慼而能谐,婉而能讽”。

中国很少真正的讽刺小说。如果说,现代讽刺幽默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创,在

老舍、张天翼、沙汀手中得到发展并初步成熟,到了钱钟书《围城》一书里日臻

完善。那么,请将讽刺小说的历史再往前推,你会发现《儒林外史》当数我国古

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作者吴敬梓本人曾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之苦。因此,

在《儒林外史》中,他运用犀利的笔法,通过对人物外形的勾勒、对比、细节描

写等,运用炉火纯青的讽刺艺术无情的抨击了明清时期僵化、腐朽的科举制度。

《范进中举》节选《儒林外史》第三回,是全书最精彩的片断之一。本故事

在结构上自成首尾,是一篇独立的短篇小说。但在思想和艺术特色上却充分体现

了《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范进中举》既是喜剧,也是悲剧,鲁迅先生曾

精辟地概括道:“慼而能谐,婉而多讽。”也就是寓庄于谐,寓悲愤于嬉笑怒骂中。

那么,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手法进行讽刺,才形成了如此显著的讽刺艺术特色

呢? 一,运用强烈的对比来达到讽刺效果。

故事围绕着范进中举前后展开。在作品中,作者始终没有说过一句褒贬爱憎的话,

它让讽刺对象的形象、行为、内心因范进中举而产生自我矛盾,丑态百出,从而

淋漓尽致地揭露出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和人们的病态心理。

(一) 对范进的夸张描写

范进从二十岁开始考秀才,一直考到五十四岁才勉强考中。当喜报送到他家

的时候,他正抱着一只老母鸡在集市上卖呢,“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

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封建社会未能中举的读书人生活的狼狈与窘迫由此可

见一斑。

当邻居好不容易找到他并告诉他已经中举时,他还以为是邻居在哄他,故意

拿他开心,所以只装没听见,低着头只顾往前走。邻居生拉硬扯把他拖到自己的

第1页共5页

家门口,亲自看到了报帖,他这才知道是真的中了。

我们来看此时范进的语言和动作行为:

▲ 自己把两手拉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

▲ 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

漓漓一身的水。

▲ 正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

口里叫道:“中了!中了!”

„„

这几段描写中,有语言,有动作,有行为。一个“噫”字,表现了范进出

乎意外的兴奋;一句“好了”,说明范进三十年寒窗、穷困潦倒的生活终于一去

不复返了,新的荣华富贵的生活马上就会从天而降了;两句“中了”,揭示了范

进追求功名利禄的内心世界„„作者运用了极度的夸张,把范进中举时的神态、

表情以及内心世界等描绘得栩栩如生。

(二)对屠夫的描写

对比度最鲜明、最强烈、最精彩的要算范进的岳父胡屠户了。范进中秀才时,

胡屠户“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去贺喜,进门却开口就骂范进是“现世宝”,

最后将“贺礼”吃光喝光后“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当范进去找他借盘

绕参加乡试时,却被他“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个狗血喷头”,范进被他骂得“摸

门不着”。此时的胡屠户是何等的高傲、自私冷酷、粗野霸道。然而当范进中举

后,他马上又带着不同的贺礼上门去了,连连夸赞女婿是“天上的文曲星”,甚

至范进喜极而疯需要他用巴掌将其打醒时,他忙说“天上的星宿打不得。”最后

迫于无奈,连喝了两碗酒壮胆之后才“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心里到底还是怕的”。

范进回家途中,他一路上低着头为范进扯了几十回皱了的衣后襟,当他得了范进

的赏银时,是如此的虚伪,如此的贪婪。此时,一个活脱脱的市侩小人的姿态展

现在我们眼前,他是如此的前倨后恭,嫌贪爱富,一付奴颜媚骨与之前高傲的胡

屠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样的对比更加增强了讽刺效果,让我们看到了在那腐

朽的科举制度背景下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三)乡民对范进的态度

范进去应乡试,家里人饿了两三天,也没有人过问,出榜那天,他穷得没有

米煮饭,也没有人来慷慨相助;范进中举后,人们竭力奉承,唯恐不及:「有拿

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了两只鸡来的」,范进被

胡屠户一巴掌打晕后,众邻居齐上前替他抹胸口、背心,争先恐后地巴结他。进

发疯后,众人齐想办法齐动手一起救治“老爷”的疯病。就连范进发疯时跑丢的

那只鞋,也有人特意去寻来“替他穿上”。众邻居极尽谄媚讨好之能势,丑态百

出。

第2页共5页

还有那拥有“万贯家私”的张静斋,在范进中举前从未曾听说过此人,然而在范进中举后,这位“大人物”却主动登门“攀谈”来了,又送银子,又送房,一下子从“一向有失亲近”变成“年谊世好”“至亲骨肉”了。这时范进的门前从以前的门庭冷清到如今的门庭若市,这是何等大的对比。

中举前,范进生活落迫,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受尽世人的白眼和嘲讽,尤其是其岳父胡屠户对他更是开口便骂,肆意羞辱。而面对“岳父”的责骂和羞辱,他已习惯于逆来顺爱,低眉顺眼的认为“岳父见教的是”。长期的科考失败让范进长期备受“希望”和“失望”的折磨,在这种折磨的交织下他“卑怯屈辱”的性格形成是必然的。终有一天他“中了”,却也“疯了”,这极度欢乐的一瞬转眼被逆转,让人在觉得可笑的同时不禁悲从中来,这样的对比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范进几十年赴考的辛酸悲苦。正当我们同情他时,事情又出现了转机——他醒了。醒来后的范进由于社会地位的提高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他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了。所以,对平日惧怕的胡屠户也不怕了,称呼也由之前的“岳父”改为“老爹”了。作者通过中举前后境遇和心态的强烈对比,把范进醉心功名、灵魂卑劣的腐儒形象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来了,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意味。

作者就是通过这几组强烈的对比,十分真实地表现了整个社会追求功名,向往富贵的普遍倾向。正是在这种恶浊的社会空气的引诱下,在由科举考试制度造成的社会环境中,范进才会那样舍生忘死、不顾一切地去追求举业的成功。这种从人物关系和社会环境着眼去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表现了《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现实主义特色。

其次,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来增强讽刺效果。

作者写人叙事,不是精雕细刻,而是掀取了最能突出人物思想性格的典型细节进行夸张,从而更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比如: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的精彩片段就是一例。范进“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紧咬,不省人事。”“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作者却将范进发疯时的动作进行了细致而夸张的描写,通过“一拍、一笑、一跌”几个动作,将范进每一次赴试都充满希望和幻想,可每一次都失望而归,以至于当他真的中举时他竟承受不住这巨大的刺激时的心理刻画深入木三分。发疯的描写是夸张的,可是范进的发疯又有其社会原因和心理依据,因而又是“真实存在”的再次,白描手法也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效果。

作者对讽刺对象从不直接评说,而是以客观的态度,描摹人物言行,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写来似乎非常冷静客观,但爱憎情感却十分鲜明,这是本篇讽刺艺术的突出之处。如张静斋拜会新贵范老爷的场面,就很有特色。张静斋与范进根本没有什么瓜葛,连他自己也承认“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可是一听到范进中举,不用分说,就急不可耐地前来恭贺,开口“亲切的世兄弟”,闭口“你第3页共5页

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与范进称兄道弟,送了银子又送房子。作者对他无一贬词,完全是客观的描摹。然而张静斋那种虚伪面貌掩盖下的结交新贵,攀附权贵的居心,已经跃然纸上,赤裸裸地展现出来了。

二, 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

课文围绕范进中举,采用了鲜明的对比,对文中人物、社会以及科举制度都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讽刺。

(一) 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对比范进中举之前,胡屠户对他的态度是居高临下,见面就骂,骂他是“现世宝”、“穷鬼”,骂他是“尖嘴猴腮”、“不三不四”,骂他是“想天鹅屁吃”、“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还说自己“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不知累了我多少。”范进向他借盘缠应试,被他骂得狗血淋头,甚至还骂范进的母亲是“老不死的”。

可是,山不转水转,水不转路转。范进终于等来了时来运转的一天。这时的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立即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由原来的“居高临下,见面就骂”变成了“毕恭毕敬,逢人便夸”。夸他是“贤婿老爷”、“天上的星宿”,夸他是“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夸他是“天上的文曲星”。还说“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女儿旬象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的”,并主动送肉送钱表示祝贺,对范进的母亲也恭敬的称之为“老太太”了。

作才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将胡屠户这样一个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自私的小市民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使胡屠户荣获了“天下第一小人”的美誉,取得了辛辣的讽刺效果。

( 二) 范进中举前后的待遇对比

范进中举之前,住的是茅草棚,穷得常常揭不开锅。他的母亲饿得两眼昏花,什么也看不见了,到邻居家借米也借不到。范进只好抱了一只生蛋的母鸡上街去卖,只望能换回点米给母亲煮稀饭喝。

范进中举之后,境况立即发生也翻天覆地的变化。先是从来不曾有过多少交往的张乡绅坐着轿赶来贺拜,又是攀亲,认“世交”,又是送钱送房;接着,便有人送田产,有人送店房„„“到了两三个月,范进家奴仆、丫环都有了。”

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变化之大,对比之强烈,是对封建科举制度和当时炎凉世态的最辛辣的讽刺。

(三) 胡屠户言语和行为的对比

范进中举之后,张乡绅送来了许多银子。当范进从中取出六两银子送给胡屠户时,且看胡屠户“把银子拽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嘴里还不断的说着客气话。他心里实在想要这银子,却又假装推辞一番。这语言和动作的强烈对比,任何人看了都会忍俊不禁吧?

《范进中举》一课就是这样,以极度的夸张描写和鲜明的对比手法为主要艺术手段,把人性的丑恶、世态的炎凉以及科举制度的腐朽全都揭示了出来,其讽刺艺术的运用可谓是炉火纯青却又隐而不露。

第4页共5页

三,细节描写生动逼真,也极具讽刺性。

文中多次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增强文章讽刺效果。其中,最精辟的莫过于篇末对胡屠户接受范进赠银的描写。胡屠户一边“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通过这一细致入微的描写将胡屠户贪婪而又虚伪的内心活动昭然若揭,他见财心喜,所以“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可他又不得不假意推让,推让的同时他又怕弄假成真,生怕到手的银子飞了,所以他的手慢吞吞的“舒过来”,却仍紧攥着拳头,刻画了他口是心非的嘴脸,一听范进是真心相送时,他就不再“客气”,“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此时,他的动作做得那么快,跟“舒过来”时的不爽快形成鲜明对比,作者用“攥”、“舒”、“缩”、“揣”四个字便将他那贪图钱财的小人相被表现得惟妙惟肖。

细节的真实生动,语言的简洁准确,传神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特征,极大地增强了小说讽刺艺术的魅力。

纵观《范进中举》一文,吴敬梓正是借助对比、夸张、白描及细节描写等这些表现手法的巧妙运用来体现出它独特的讽刺艺术。在讽刺艺术的刻画下,作者不仅写出了科举制度外在的种种弊端,而且将他锐利的笔触深入到被科举制度折磨、毒害的人物被扭曲的灵魂深处,因而《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就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小说行文诙谐幽默,妙趣横生,而字里行间却时时流露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悲愤和哀痛。正应了鲁迅先生所指出的《儒林外史》“慼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1】《儒林外史》

【2】《中国小说史略》(鲁迅)

【3】《儒林外史与江南士绅生活》(顾鸣塘)

【4】《漫说儒林外史》(张国风)

黄永欣

2013.7.30第5页共5页

第三篇:范进中举教案

一、 教材分析

《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中的一篇自读课文。《范进中举》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手法成功的刻画了范进、胡屠户等形象,是学生学习如何描写人物的好范文。

二、 教学对象分析

初三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自己搜集资料并借助资料自学一些课文内容。但作文水平低。

三、 教法分析

《范进中举》之前有教读课《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安琪的礼物》,学生学完这三篇教读课后,能够对小说的特点有所理解,所以能运用已学知识比较独立地阅读课文,并初步学会知识迁移。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用导(教师导)、讲(学生讲)、议(众人议)、移(知识迁移)的教学模式。如果全由老师讲课,学生就会先有了一个定式思维,认为老师的都是对的,就不敢质疑不敢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但让学生先预习,再讲自己预习的收获和心得或预习时的疑问,其他的同学通过讨论可以发表与他不同的看法或解答他的疑难。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也常常有激烈的辩论,学生对所学也有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发表看法,没有标准答案。

因为是自读课,所以文章内容的细致分析不会是重点,而人物形象如何刻画,我们如何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才是本课要点。

四、 教学目标

1、能自己搜集资料,运用学过的小说知识基本读懂课文;

2、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意见。

3、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知识迁移,学习如何写一个人。

五、 教学重点、难点

1、 学生能自己基本读懂课文;

2、 学会如何描写人物。

六、 解决办法

教师作好引导,让学生有一个自己学习的方向,并且教会学生归纳知识,懂得从课文吸收方法并应用于写作。

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平台。

九、 教学步骤

(一)布置自学:

1、 自己搜集资料,借助资料并根据小说的特点,自读《范进中举》,读完后想想:

A. 读完这篇课文,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B. 你认为文章刻画得最成功的是哪个人物?

C. 阅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疑问?或者有什么知识你想了解但无从了解?

请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以备课堂上拿出来讨论。

(二) 导(即教师导入。)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吗?(科举。)对了,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一朝成名天下知。然而,很多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有的人能美梦成真,从此踏上富贵之路,也有的人为科举演出了一出出悲喜剧。今天我们来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让我们一起看看范进究竟命运如何?范进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三) 讲(请学生把自己预习时的心得体会或疑问讲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 同学们已经自学了这篇课文,也把一些感受与心得或疑问记录下来了,请几个同学来给我们讲讲。

(四) 议(让同学大胆发表自己意见,是疑问的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帮助他解决,是感受的请同学们议一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辩一辩。)

同学们议完后,教师归纳小结并引导学生想深一点。

出示幻灯片:

问:1. 为什么范进会对科举如此痴迷?中举后又为什么会疯了?

(因为一旦中举,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境况,功名富贵马上就会到来。前一刻范进还无米下锅,马上就说他中了举,几十年朝思慕想的功名富贵到手了,时间太短而变化太大,所以范进会疯了。)

2. 如果你是与范进同年代的读书人,你会像他一样去考科举吗?

3、你怎么看封建社会的科举?你又怎么看现在的高考?两者之间有区别吗?

(这两道题不要求有标准答案,是开放性题,只要求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移(知识迁移)

1. 从文章出发

1、小说描写的年代距今已有接近三百年,为什么我们仍然对《范进中举》如此感兴趣?为什么我们似乎亲眼见到了范进、胡屠户?

(因为课文写得好,尤其是人物,刻画得很成功。)

2、请谈谈课文刻画人物所用的方法。

(主要用了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也用了对比手法,尤其是胡屠户,还用了夸张、讽刺手法。)

2、 迁移到课外。

出示幻灯片:

下面的话,出自哪篇课文,是出自哪个人物之口?

“那么,我对你说,讯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又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约瑟夫,去叫他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师:同学们,你们一下子就能答出来,证明作者描写的这些人物给你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可是,你可以写一个人,不出现他的名字而让人猜出他是谁吗?

出示幻灯片:

请学习《范进中举》中的描写人物的方法,用几句话写一写身边的同学,请不要出现所写同学的名字。(可以是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

写完之后,请一些同学把自己写的短文读出来,让其他同学猜猜写的是谁,猜中的证明写得不错,同学猜不中的,小作者可要加把劲练习写作。

(五)教师小结并布置作业

作业:请运用课堂上学习的写作方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题目自拟,要求600字以上,夹叙夹议,要求有描写方法和具体事例,要写出人物的特点。

第四篇:《范进中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2.学习通过对话、对比的细节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重点难点

1.重点:

(l)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学习对比写法。

2.难点: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星宿(Xiu) 斋公(zhai )醉醺醺(xun ) 带挚(qie)啐cui )簇拥(cu)侥幸(jiao)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作揖:拱手行礼。 倒运:事情不顺利,倒霉。 3.阅读全文,理清小说情节。

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 商酌:商量斟酌。 不省人事:昏迷,失去了知觉。

癞虾螟(lai ha ma )阎王(yan) 攥(zuan)

二、导入

1 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作者吴敬样(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父亲吴霖起,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样的思想有一定影 响。吴敬样不善于治理家业,又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吟豪饮。父亲死后,不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由于科场不遇和家道衰落,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广泛的交游,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这~切使他胸中郁结了忿世嫉俗之情。安徽巡抚推荐他去参加博学鸿 词科考试,他抱着鄙薄功名富贵的态度,托病拒绝了。乾隆十六年,皇帝南巡,别人都去恭迎“盛典”,他却“企脚高卧向栩床”,表示了对最高统治者的鄙视。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就是在作者这样的生活和思想基础上写成的。

2.关于作品《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

1 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 3.关于封建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代,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科举制度从内容到形式都越来越反动腐朽。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考试限定由四书五经命题,写文章必须“代圣人立言”,不许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形式上讲究起承转合等八股格套,钳制人民的思想,培养忠顺的奴才。许多读书人都把举业当作人生第一要义。他们寒窗苦读,皓首穷经,精神空虚,百无一能,成了科举考试的奴隶。清代的科举制度是这样的: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 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禄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称为库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 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乡式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乡试取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土,取中后统称为进土。殿试分三甲禄取。第一甲踢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禄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全文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l~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一层(1段):写范进进学回家,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 第二层(2段):写范进向胡屠户借盘缠应乡试,遭到拒绝和辱骂。 第二部分(3~结束):写范进中举后情景。 第一层(3~5段):写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 第二层(6~10段):写胡屠户治疯。

第三层(11~结束):张乡绅拜会和胡屠户受赠。 2.提问: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 讨论并归纳: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第一层写昏厥。用“看”“念”“拍”“笑”写范进喜极的动作,用“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写范进昏厥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中“嗷’写出惊喜过望的心情。“好了”几十年追求功名,一旦实现,富贵荣华滚滚而来。

第二层写疯跑。用“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飞跑”这些动作描写,写足了范进的疯劲。用重复的语言,写狂喜的心情。第三层写跌倒。用富有讽刺性的外貌描写,写范进一脚端在塘里的丑态,“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

第四层写疯走集上。“拍着笑着”的动作描写,写尽范进的疯态。 3.提问: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 2 对读书人的毒害。

4提问。范进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试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讨论并归纳: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进秀才。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他中了秀才.社会地位才有所改变,可是胡屠户对他的态度仍然十分粗野傲慢,臭骂他,训斥他,他总是习惯的“唯唯连声”,逆来顺受,甘受屈辱。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政变就使他惊喜得发了疯。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范进的喜疯病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额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课文刻画了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

四、小结

本文着力刻画了范进这个热衷科举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描述了穷秀才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经历,深刻揭露并辛辣地讽束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五、作业

互.完成课后练习三第1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指出下列字音、字形或解释有误的一项()

A.带挚(qie):提携。契约(qi):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B.作揖(yi):旧社会通行的一种棋手礼。编辑(ji)i对资料或作品进行整理枷工,也指做这种工作的人。

C.省俭(sheng):节约,不浪费。不省人事(xing):不明白gi:理,不懂事。 D.端(chuai):踩,踏,脚底向外踢。揣(chuai):藏在衣服里。

(二)填空题。

1.《儒林外史》是一部体长篇 _____小说。作者 _____,字 _____,安徽省全椒县人,__代小说家。

2.《范进中举》一文的中心事件是 _____。小说极力描绘范进喜极而疯的丑态,揭露了 _____。 课后记: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后阅读古代名著,掌握基本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思想感情是本文取得成功的关键。 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思考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范进的形象以及这个人物所体现的主题。这节课,我们再来探讨一下课本描写的另一个人物形象胡屠户。

三、正课

1.提问: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些 3 变化?表现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 (l)从语言描写:

中举前,胡屠户可以任意辱骂范进,说他是“现世宝”“因我积了甚什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并训斥他“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骂他“是 个烂忠厚没用的人”范进因去乡试设有盘缠,向胡屠户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啤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不要失了你的时”“癞虾蟆想吃天鹅肉”说他中相公是宗师看见他老.不过舍与他的,骂他长相“尖嘴猴腮”, 骂他野心“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范进到城里乡试,家里饿了两三天,被胡屠户知道又骂了一顿。中举后,大家请胡屠户“治疯”,胡屠户作难道:“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称范进是“贤婿老爷”夸范进“我的这个贤婚,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说他女儿“像 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 (2)从动作描写:

中举前,范进进学回家,胡屠户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来贺 喜,吃到日西时分,吃得醺醺的,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进向他 商议到城里去乡试的盘缠,被他一口阵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中举后,胡屠户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前来贺喜。众人请他“治 疯”,胡屠户“作难”,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把 方才这些小心收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 袖,走上集去。凶神似的走到范进跟前广个嘴巴打将去,心里到底还是伯的,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第二下。打完不觉得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想一想,更疼得很了,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胡屠户跟着范进回家时,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看见张乡绅来拜见,他忙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直等他上了轿,才敢走出堂屋来。范进给他两锭银子。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假装推脱。听了范进的话,他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

迷的去了。小说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写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倔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2.提问:张乡绅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一个次要人物,范进中举后,张乡绅为什么来拜会,又送银又送房?讨论并归纳:张静斋一见范进中举的题名录,当天就来拉扰,开口“亲切的世弟兄”,闭口“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还送了50两银子,一所“三进三间”的房子。他结交新贵,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场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 3.提问:范进未中举前,家里断粮有没有乡邻来接济?中举后乡邻有拿鸡奎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范进疯了都是众邻居来帮忙这表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众乡邻对权势者或敬畏或滔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4.提问: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想一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对科举制度怀着深恶痛疾的态度,作者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作者借小说人物的塑造,深刻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 4 以及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四、小结

课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睑,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一、

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喀!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瑞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 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 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1.范进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这四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怎样描写范进的疯态的() A.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和外貌描写。 B.通过人物外貌和心理活动的变化来描写。 C.通过人们的反应,运用人物的对话来描写。 D.通过语言、行动、神态和心理活动的变化来描写。 3.联系全文看,范进发疯的主要原因是() A .为考举人,长年积劳,一喜之下乐极生悲。 B.屡试不第,见喜报不信是事实,一急之下而发疯。 C.欢喜过分,跌了一跤而变疯。

D.屡试不第,一旦中举,事出突然,喜极而疯。 4.范进中举发疯说明了_

5请发挥想象,写出范进发疯的丑态。(字数1O0左右)

教学反思:

第五篇: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 九年级 董勇超 教学目标 1.能自己搜集资料,运用学过的小说知识基本读懂课文; 2.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意见。 3.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知识迁移,学习如何写一个人。 教学重点、难点 1. 学生能自己基本读懂课文; 2. 学会如何描写人物。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布置自学: 1. 自己搜集资料,借助资料并根据小说的特点,自读《范进中举》,读完后想想: A. 读完这篇课文,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B. 你认为文章刻画得最成功的是哪个人物? C. 阅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疑问?或者有什么知识你想了解但无从了解? 请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以备课堂上拿出来讨论。

(二) 导(即教师导入。)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吗?(科举。)对了,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一朝成名天下知。然而,很多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有的人能美梦成真,从此踏上富贵之路,也有的人为科举演出了一出出悲喜剧。今天我们来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让我们一起看看范进究竟命运如何?范进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三) 讲(请学生把自己预习时的心得体会或疑问讲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 同学们已经自学了这篇课文,也把一些感受与心得或疑问记录下来了,请几个同学来给我们讲讲。

(四) 议(让同学大胆发表自己意见,是疑问的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帮助他解决,是感受的请同学们议一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辩一辩。) 同学们议完后,教师归纳小结并引导学生想深一点。 问题提示: 问:1. 为什么范进会对科举如此痴迷?中举后又为什么会疯了? (因为一旦中举,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境况,功名富贵马上就会到来。前一刻范进还无米下锅,马上就说他中了举,几十年朝思慕想的功名富贵到手了,时间太短而变化太大,所以范进会疯了。) 2. 如果你是与范进同年代的读书人,你会像他一样去考科举吗? 3.你怎么看封建社会的科举?你又怎么看现在的高考?两者之间有区别吗? (这两道题不要求有标准答案,是开放性题,只要求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移(知识迁移) 1. 从文章出发 1.小说描写的年代距今已有接近三百年,为什么我们仍然对《范进中举》如此感兴趣?为什么我们似乎亲眼见到了范进、胡屠户? (因为课文写得好,尤其是人物,刻画得很成功。) 2.请谈谈课文刻画人物所用的方法。 (主要用了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也用了对比手法,尤其是胡屠户,还用了夸张、讽刺手法。) 2. 迁移到课外。 下面的话,出自哪篇课文,是出自哪个人物之口? “那么,我对你说,讯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又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约瑟夫,去叫他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师:同学们,你们一下子就能答出来,证明作者描写的这些人物给你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可是,你可以写一个人,不出现他的名字而让人猜出他是谁吗? 请学习《范进中举》中的描写人物的方法,用几句话写一写身边的同学(可以是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 写完之后,请一些同学把自己写的短文读出来,让其他同学猜猜写的是谁,猜中的证明写得不错,同学猜不中的,小作者可要加把劲练习写作。

(五)教师小结并布置作业 作业:请运用课堂上学习的写作方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题目自拟,要求600字以上,夹叙夹议,要求有描写方法和具体事例,要写出人物的特点。 教学反思: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手法成功的刻画了范进、胡屠户等形象,《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中的一篇自读课文。《范进中举》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手法成功的刻画了范进、胡屠户等形象,是学生学习如何描写人物的好范文。 因此在自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学习描写人物将是文中的重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福建省林地管理办法下一篇:放管服工作自查报告

热门文章

范进中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