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城市公园设计说明

2023-05-14

第一篇:现在城市公园设计说明

城市公园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

二、 设计目标

1、“以人为本”

设计的主角是以人为主。以人的活动为主要考虑因素。根据人们的交往、观赏、娱乐、休憩等考虑设计空间。通过不同空间序列来符合人们的行为活动和心理活动。使人感到舒适愉悦。

2、空间层次

在“一人为本”的基础上,通过资料,考虑其人的活动心理和行为特征创造出不同性质、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公共空间。疏密有致、虚实互间,有封闭、半封闭、敞开等不同选择。每一个空间都将给游客带来不同的心里感受。

3、文化传承

其地理位置是位于宁阳县,因此考虑文化上的深入挖掘,尊重传统、延续历史、继承文脉。

4、生态建设

设计通过树木的种类、数量、配置方法引入自然、再现自然、在有限的空间里尽情感受自然。通过此次项目为其生态建设献出一份力量。也为我们的生活质量提供一个优质的保障。实现都市绿洲的生态目标、发挥植物生态功能,展示植被景观效果。

三、 总体布局;

布局的形式以圆非整圆的形式来表现,突破格式塔心理学,创造趣味性、实用性、观赏性为一体的全方位服务性公园。

四、道路系统

道路系统以环路为主,主次清晰,并以不同铺装材质、纹路、尺寸来区分。同时道路分级明显,为管理,娱乐,及时处理突发事件提供方便。

五、植物配置

在景观上,植物配置上是以“四季皆有景”为目标,是整个公园特色。在整个公园布局上营造出一个季节以一个季相色为主,形成一年四季四种颜色鲜明变化。春季:竹子、海棠、白玉兰等,夏季有马褂木、紫薇、栾树、荷花等,秋季有桂花、红枫、三角枫、银杏等,冬季有梅花、腊梅、罗汉松等。在数量是上,数量上采用疏密有致。形成一个一个特色空间。有的采用数量众多形成气势宏大之势。在植物配置方面不仅考虑到季相色,同时考虑到整体空间上的处理有门柱绿化、垂直绿化、平面绿化。同时落叶和常绿搭配合理。树种的选择多数采用乡土树种。利用其生长优势以最好效果速度创造出最多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

第二篇:城市公园设计理念

(一)城市公园设计要秉承文脉延续的理念

城市中的历史遗迹、空间格局、建筑风貌等传承着城市文化,体现着城市地域特色,因此,在城市中新建或改建城市公园,要严格保护历史遗迹,尽量保持城市原有肌理和格局,妥善保留和发扬具有传统地域风貌的建筑。这并非是要求城市发展一成不变,随着历史的推进,社会经济生活环境的改变,城市及城市公园必将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有据可依的、有史可查的,而非切断历史的盲目建设。

(二)城市公园设计要秉承兼容并蓄的理念

多样性是城市的活力之源,地域性和多样性并不矛盾,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宽松的氛围和对艺术、文化的包容,使得许多城市公园呈现出多元文化并处的格局。当前,我国的城市公园设计应以地域性为本,在沿袭自身文化惯性的同时,吸收外部乃至外国文化中的有益元素,兼容并蓄,以此改变“千园一面”的局面。

(三)城市公园设计要秉承因地制宜的理念

城市公园设计除了要延续城市文脉、兼容并蓄之外,还要因地制宜,根据城市自身发展及使用者的需要,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废弃地,因地制宜地在工业遗址上恢复生态环境,重塑衰败工业区形象,一方面改善地区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

(四)城市公园设计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

城市公园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居民和旅游者,因此,以人为本,是城市公园建设的出发点和根本原则。舒展的草坪,斑驳的森林合理的道路尺度,舒适的服务设施,都是城市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园的建设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时代、社会和文化因素以及生活习惯,加强绿色空间的亲和性、开放性与可达性,提高开放空间利用程度,提升交往空间的人本品质,从而营造和谐的城市公园空间。

(五)城市公园设计要秉承凝练精神的理念

城市公园设计要有统一的主题,主题是高度凝练、高度抽象的文字,而公园小品、设施、标识等具象的物体是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优秀的设计可以展现城市特有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脉,提升公园的品质。许多与功能相结合的小品、设施、标识应该成为公园的“点睛之笔”,应体现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与绿色自然景观相统一,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和环境景观。

第三篇:公园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

该园是一个规则式的小游园,设计布局合理,从功能角度出发,全园有休息广场,和儿童游乐场及老年人的活动区。该园前是校园图书馆,说以人口比较密集,必须有个大的广(不同的铺装突出风型图案)供人们集散,花坛供人们休息之余欣赏。从道路系统分析,园路成对称式,本园道路贯穿全园,设有大的入口,而且多个入口,减少了人流拥挤现象。园内景点多个,左右两边分别有两个小景点,小型观景墙广场,组合型花架,设计巧妙的将这两个景点缩小和中央景点放大,从而突出主题。儿童游乐区配有儿童游乐的基本设施,地面是沙地,防止儿童受伤,老年活动区配有老年人健身的基本设备,园内还设有一个小水池假山,道路通过桥连接两侧,让人们在园中不尽能看到山还可以看到水,好比自己就生活在自然中。园内植物配置种类多样,为园内营造了一个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让游人不仅能观赏景色,更能享受生活。

(一)地理位置

游园位于河南城建学院校图书馆后面,游园东临十号教学楼,西邻山顶操场,北对校图书馆,南为学院教师公寓。

二、设计理念 (一)绿地定位: 游园公共绿地不能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园。它既是各座大学校园绿化景观的延伸和补充,更是展示多种学术风格、思想方式的公众舞台。

(二)我们的理念: 1.完整的生态理念——自然 (1)尊重现实的自然观。“天人合一”反映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和采取的态度,我们的生态理念也源于这一朴素的自然观。

(2)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在继承先人思想的基础上,我们融合了当前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现代的生态观。采用综合的、完整的生态设计方法,在各绿地所处位置、环境的自然地理条件下,绿地的要素设计均考虑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和对生态最大程度的改善。2.独特的文化理念——沟通与超越

(1)“游园喷泉区”的设计依托“沟通”和“超越”理念。人们获取信息是为了更好的交流和沟通,从而使自身以及整个团体得到提高。其后,终将实现自我的超越,这也是人类体育精神“更快、更高、更强”的最佳体现。

(2)我们希望这种对环境景观的体验与实践,能让莘莘学子们获得源于自然,超越自我的一种感悟。 (3)植物配置说明1.绿化的分区

本标段的公共绿地是我们学院公共景观的核心部分。其位于整个学院中轴线上的最后一块地区,地块呈弧形状,分为

2.渗透“以人为本”的主题

植物配置中所谓的“开放式”,充分体现了1标公共绿地的共享属性,这是一片从功能和形式上都必须考虑其使用主体(广大学子以及教工)的热土。

第四篇:湿地公园设计说明

聚龙山湿地生态园景观设计说明

湿地是生命的摇篮、自然之“肾”、水禽舒适的乐园、物种的基因库、粮食和原料之乡、暂时储水和舒缓洪水的宝地,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独特的和多功能的生态系统。本方案将原有的自然形态和景观要素作为湿地的特色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整个规划设计在恢复、利用、保护这些景观要素的基础上,以不破坏原有生态系统为出发点,以展现农村田园风光为主题,进一步打造融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园。

一、项目定位、设计指导思想

该项目基本定位:休闲、旅游、文化。本设计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自然优先原则为出发点,并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资源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和生态旅游、生态环境、教育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使黄河景观湿地具有主题性、自然性、生态性等特点。

1、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具有保持水土、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健康地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地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地重要基础。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地原则。

2、坚持最小干预原则

三江口湿地历经了上千年地发展,是湿地生态体系与人类渔耕、农耕文化交合演替而形成,具有非常突出地独特性,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应尊重这一特性,尊重湿地自然生态地演替过程,尊重人类在三江口湿地上千年地渔耕文化、农耕文化地历史沉淀,在建设中应对湿地地原生形态尽量保护与恢复、坚持最晓干预地原则。

设计指导思想

1、整体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2、在保护中分阶段开发的原则;

3、恢复沙枣林区,尽可能扩大红柳林片区的原则;

4、强调生态注重湿地景观区域原始的生态功能,体现河流景观、地质地貌生态群落的多样性,做到保护与开发、整治与利用的有机结合。

5、突显黄河景观湿地万亩红柳的特色景观,以独特的人文景观、民俗风情和自然风光相结合,营造湿地景观区的深厚文化内涵。

6、突出主题,以保护自然景观、生态旅游为核心,兼有文化旅游等多功能,创造一个富有个性、生态系统完整、旅游功能完善的景观湿地区。

二、景观规划内容

我们将黄河景观湿地定位于生命之岛,一个自然自己自由的原生态栖息场所。岛是一个原生态场所,拥有自成体系的生态平衡系统和生物链,拥有繁茂的自然植被和特色的地貌文化,是黄河景观湿地设计的主题。

黄河景观湿地总体布局从设计构思出发,拓展了传统天然合一的理念,挖掘地方特色,展现岛、水、树林的主题,以自然景色为景观湿地的主调,将原有的山体地形、水系、树林加以保护、改造、整合、通过不同的手法展现岛、水、树林的概念,将整个环境融入到黄河的大背景中,表达出对岛、水、树林的追求,设计中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岛与水的融合,创造出了富于趣味的空间;利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以不同高差的观赏点和多条观景视线轴的设置,依据疏密有致的原则布置景观,使整个湿地景观的流线更富趣味。

1、功能结构 根据场地特色、使用者活动内容、周边环境及对外交通等情况,规划提出兴建一个黄河码头,两个滨河广场,三条景观轴,六个新区入口广场的功能结构。

一个黄河码头

在位于黄河排水渠入河口处规划兴建一个黄河码头。通过这个码头将黄河北岸的自然山、水、树林等景观环境引入到景观区内,成为整个景区的大背景。同时黄河码头也是黄河景观湿地景观区内少数的几个永久性建筑之一。

两个滨河广场

两个滨河广场即纬一路滨河广场和纬四路滨河广场。其中纬一路滨河广场是整个黄河景观湿地的休闲、集会区。黄河景观湿地内的大部分硬质铺地都集中在这个区。而纬四路滨河广场即为纬四路入口广场,是一个休闲小广场。

三条景观轴

三条景观轴即是一零九国道、自然水系、排水渠。

六个新区入口广场

六个新区入口广场即是在根据对景原则的基础上,为了使黄河景观湿地与惠农新区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新区东西走向的六条主路尽头相应位置处设计六个入口广场在延续了新区城市机理的同时,为游人提供了休闲娱乐的良好空间。

2、景观和空间格局

本规划的景观格局和空间格局可以概括为以直线形和弧线形景观轴贯穿起来的空间系列。

3、景观视觉分析

内部视觉体验的多样性

景观轴同时也是视线廊道。空间的闭合与开放,场景的不同,动静的不同等都给人以丰富的视觉享受。

借景和框景

远处城市建筑群会成为湿地的借景和对景,而主要园路则成为一个景框,从而和水体形成一系列的观景平台,透过主要园路,可以远远地看到黄河,从而将黄河景观引入湿地。此外在综合活动区内规划的城市观景林带也极大地强化了这种关系。

4、道路系统规划

道路系统

曲线形景观路:为了保护黄河景观湿地内的红柳林等自然树木和植被,湿地内道路的设计是在利用原有地块分割区和现有道路的前提下形成的自由型道路系统。规划路宽度以2米为主。湿地内的主路,自由舒展,连接和贯穿各功能区和多个景观节点。在部分地段做成堤、桥。方便游人快速抵达各景区和景点。路面铺装较为独特。次要线路:宽为均在1

.2米左右,从主要园路里分出来,绕至各景点,可以从一景点走至另一景点。在连接中有水便以栈桥的形式来完成。

5、对外交通和内部游览分析 本规划根据人流来向分析,将入口分成主入口、次入口和一般入口,通过地形变化、植物种植和水体分隔等来阻止游人随意湿地。

6、水系格局

分为自然式水体和人工水体。采用自然式堤岸,沿岸水草丛生,形成生态型的湿地景观。此外在某些广场等分别设计了小型的人工水景。

7、竖向规划:

尽可能减少土方工程量并保持场地内的土方填挖平衡。在地形处理上注意用地形变化来围合空间。

三、规划设计目标、理念

1、在本规划中我们通过对黄河畔现状的考察研究,提出新建可延续惠农城市文脉的生态景观湿地。进而确定黄河湿地的主导规划目标,打造石嘴山黄河文化生态景观廊,借以传达丰厚的黄河文化底蕴,展示石嘴山地区特色,为人们提供可观赏生态湿地景观的公共活动空间。

2、开启黄河休闲娱乐天堂,遵循城市总体规划对黄河岸边用地功能划分的原则在防洪设施的前提下大范围治理水系,恢复其活力,结合黄河湿地原有现状植物植被,为人们创造出多层次舒适怡人的滨水空间。

3、营造简约健康的生态园林带,遵循整体环境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整合空间融合多种功能为有机整体,将黄河景观湿地设计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功能带。

第五篇:广场公园设计说明

城市广场设计说明

作者:严鹏 Q Q:345269294

城市广场,被称为城市的客厅,是提供人们散步休息、接触交往和娱乐等的公共活动场所。

⒈文化原则

广场设计力求挖掘高安历史文化底蕴,并体现新时代的城市风貌。 ⒉以人为本

该广场作为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在设计时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广场空间充分考虑了人们的多维感觉。

⒊生态原则

充分考虑田南气候特征,并评估周边地区环境特征,实现人与自然,广场和区域的和谐共生。

⒋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

广场设计时充分考虑了以后的发展,在协调全局的同时,并为以后的发展预留了空间。

⒌经济原则

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其经济因素,广场构成要素力求在利用最少的资源和能源的同时,获得环境上、经济上和社会上最大的利益。

⒍分期建筑原则

广场建筑可以分阶段及分片实施。每一步实施的过程都以整体空间形态相结合。

三、绿色景观设计

㈠本方案绿色景观设计原则如下: 1. 充分发挥乡土植物生命力强的作用。

2. 创造人工植物群落的群体效益,季相色彩效益。 3. 创造良好的小气候生态环境。

4. 建立人文与自然景观的融洽关系,创造回归自然的环境条件。 5. 使绿地林荫等“软质景观”与道路广场等“硬质景观”达到平衡。 6. 把人们的审美及保健游赏需求和创造生态景观结合起来,取得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效益。

(二)植物配植要点

1. 整个广场的植物造景设计遵循生态学和美学理论,以生态为特色,生物多样性为特色,充分尊重功能需求和人与自然的融合;综合考虑当地气候和土壤因素,以乡土树种为主,突出地方文化内涵;追求绿地的景观效益,最终形成季相分明、个体优美、群体宏伟的景观效果。

2. 绿化景观考虑一定的层次,并采用复合混交林的绿化方式,增加绿化覆盖面积和叶面指数。在空间竖向上求得景观的平衡和增加植物的层次美和景观展示条件。

3. 植物配置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力求意境上的独特性、功能上的综合性、生态上的科学性、经济上的合理性、风格上的地方性。以香樟、桂花、红枫、银杏等为基调树种,选用多种乔木、花灌木进行搭配,做到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丰富多彩。这些花木合理搭配形成四季有花可赏、四季有景可观的景观效果,并使人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四季更迭、时间流转和万物生长的变化。

4. 在林间绿地,为了不影响广场的采光、通风,在林间种植小乔木、花灌木,设置种植有台湾四季青草、金叶女贞、瓜子黄杨、红花继木、杜鹃、茶梅的模纹花坛等。从而在整体上形成乔、灌、草相互交错的完整的植物群落。

5. 充分运用垂直绿化等形式,增加绿化的景观效果,美化广场环境。

一、规划设计背景

登封市为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世界闻名的少林寺位于该市。本次规划的广场位于登封市区北部,通往少林寺的公路从此地经过,本广场上承著名风景区少林寺,下接旅游城市登封市,上可观嵩山巍峨雄姿,下可览登封市现代的城市建设新貌。次广场为登封市主要的一处景观节点,是联结登封市区和少林寺的重要的节点。

二、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

该广场环境设计上,充分体现本广场的观景、休闲功能,利用植物在环境与观赏上的主要功能,改变由大面积的铺地形成的硬质大空间(主空间),创造由植物构成的软质小空间(次空间),将两者有机结合,构成一系列亲切的富有生命力的、和谐的绿化空间,使在次地游玩、休闲的人们真正能感受到亲切、自然、赏心悦目。因此,我们确立了在使用功能、观赏功能及景观质量设计中的几条原则:

a)在设计中、充分结合环境,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使用功能要求,运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手法,创造一种开朗明丽、恬静自然的新世纪高品位的广场绿化景观。

b)充分突出其观赏性和使用功能,给从此地经过的人们在视觉上产生强大冲击,给他们留下美好的印象;让在次地游玩、赏景的人们留恋忘返。

c)广场内植物配置上选择落叶和常绿树木相结合,观花、观果、观叶树木兼顾,创造“季季有变化,四季色不同”的景观效果。

d)在总体设计中,大面积地进行绿化,提高其观赏性;绿地内硬化地面,为人们提供休憩、游玩的空间;园林小品控制在较低限度,以提高绿化率,降低资金投入。

e)依据确定的特色和绿地的空间形式,创造与之协调的地形、地貌,建设出独具特色、高质量、高品位、高标准、低投资、优美宜人的环境氛围。

三、设计构思

广场环境的设计中运用规则简洁的图案突出其开朗明丽、恬静自然、简洁大方的特色;绿化以烂漫的春景和绚丽的秋韵为主旋律,以浓荫的夏景和翠绿的冬景为基调;以简单、活泼、明了的雕塑群反映登封市文化特色。广场规划共分为东、西、中三部分:中部礼仪广场区,为整个广场的重点部分,是整个广场的主题、灵魂所在;东部、西部分别为两处休闲观景区,为中心广场的展开部分:

1)礼仪广场区

该区位于广场中部,是文化广场的主要部分,采用规则对称手法,入口处两侧运用彩色卵石铺装,创造充满活泼、自然情趣的意境;沿入口中间部分向里为规则整齐的花岗岩铺装,其上嵌条形草坪,草坪上沿中心轴线两侧布置两排灯柱,再往里正对广场中间部分布置了主题雕塑,其后设置了四根景观柱,作为主题雕塑的背景。这样就形成了广场前后高低错落有致的空间。

该区为广场中心部分,通过规则铺装、草坪,使其主题、灵魂功能更加突出。另外,广场主题雕塑群为抽象少林武僧样式,生动活泼、直观地体现了登封少林寺特色。

2)东西部休闲观景区

东西部景观区为广场的展开和丰富部分。在该部分设置了景观柱廊、附属雕塑、景石等小品设施,景观柱廊不仅构成了广场的背景,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处观景平台;附属雕塑为主题雕塑的补充,与主题雕塑共同组成了完整的雕塑群。另外还布置了行列式的林木,突出广场的简洁大方。

四、绿化景观效果

根据季节的变化,设计多种多样的植物,达到“四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效果,且层次分明,色彩鲜艳,对比感强烈,早春时节,万物复苏,碧桃、紫荆、红叶李、白玉兰等花满枝头,给人暖暖春意,紧接着鲜艳的各种草花竞相怒放,更使明媚春光富于浪漫情怀,夏秋期间,绿茵芳草地,浓浓绿树成荫,繁花似锦

的合欢、紫薇花满枝梢,呈现出绚丽多姿、色彩斑斓、欣欣向荣的夏秋景观。金秋送爽,那果实簇簇的木瓜、黄山栾挂满枝间,盛开的桂花香飘万家。在万物凋零的冬季,树姿优美的龙柏,整齐一致的海桐球,枝叶红艳的南天竹、浓香的腊梅等各领风骚,总体看来,绿化景观层次鲜明,错落有致,季季有景。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乡镇党委书记述学报告下一篇:乡镇村镇建设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