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雨霖铃师说译文

2023-03-11

第一篇:念奴娇雨霖铃师说译文

雨霖铃、念奴娇教案

语言导入

导入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离别的名句。

• 教师准备:

•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乌夜啼》)

•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贾至《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 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

• 是啊!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别时难舍难分,又是企盼早日相聚的急切。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是怎样写“别”的呢?--板书[雨霖铃] 二.柳永简介(幻灯片展示)

首先,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柳永。

教师补充:

柳永,崇安(今属福建)人。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善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有《乐章集》。 柳永两次科举都落第,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在词中他写道:“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这首牢骚歌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后来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他自我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三.整体感知

1.仔细聆听,用心感受:播放音乐,教师朗诵,让学生体会这首词,并谈谈听后的一个整体感受。、

(同学们听了老师的朗诵之后,能不能找出本词的关键词?伤离别

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悲伤低沉)

2.移情入境,化身柳永: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先全班朗读,再自由朗读)

自由朗读时,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是如何表达“伤离别”的?请结合具体的句子赏析,并朗读自己赏析的句子。

四、赏析全词: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视学生掌握情况决定详略分析:意象运用为重点)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例二: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两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是指汴京门外。 “帐饮”是说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古人离别饯行离不开酒。“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这里要读出无奈和难以割舍。

例三: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既说"烟波",又说"暮霭",更说"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说"千里",又说 "阔" ,空间可谓广矣。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烟霭,其离愁之深,令人可以想见。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例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词作下阕一落笔就点明了全词的主题是“伤离别”。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有感情的人,都会因为离别而感觉到悲伤。离别本来就是人生中最令人悲伤难过的事,更何况正处在冷落的清秋节呢!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离别之事是非常悲苦的,清秋之气是特别凄凉的,而在这首《雨霖铃》中,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在一起,融合在一起,非常悲苦,再加上特别凄凉,这就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 例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两句之所以成为名句,就在于它没有一个字写情,而又没有一个字不写情。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清风,天边残月!

句中“酒醒”二字很值得玩味。在上阕,词人已经写到“都门帐饮无绪”,既然是没有情绪,为什么还要喝呢?无非是借酒浇愁而已。词人本指望一醉解千愁,却不料“举杯消愁愁更愁”,酒醒之后越发空茫茫愁绪更浓,这怎不令人潸然泪下呢?

第二句中的“杨柳”也是很有意味的事物。古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杨柳,并经常用折柳表示送别之情,为什么呢?因为“柳”与“留”读音相近,所以折柳可以表示“留恋”之意。你要出门了,要到遥远的地方去,我来为你送别,我不送你金银,也不送你珠宝,我就折一条青青杨柳枝送给你,表示我希望你能留下来。正因为有这种习俗的存在,所以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别绪。

词中的“晓风残月”也是最能触动人的感情的事物。秋日的风是凉的,秋天早晨的风更凉;月光是清冷的,残月的光更加清冷,而早晨的残月就显得特别凄凉。所以“晓风残月”给人一种特别浓重的凄清冷落之感。这样,作者就通过写景,很有韵味地点染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

在这短短的两句词里,作者集中写了这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物象,又写得那么鲜明那么生动。这,正是它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根本原因。

例七:“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是作者设想的别后孤苦无聊的生活情景。请问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因为没有人陪伴,无论怎样的良辰好景,对词人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请大家注意,词人在这里只写到良辰好景,而没有写到平常时日。为什么呢?因为连良辰好景都形同虚设,那平常日子中的度日如年就可想而知了。 在这么漫长的日子里,再好的良辰,再妙的美景,没有知心人相伴也是形同虚设。就算有千种深情,万般爱意,又向谁去说呢?只有独对清风冷月,为伊消得人憔悴了。这样,作者就在令人洒泪伤情的抒写中,结束了全词。

五、学生推荐朗诵,学生评价

通过刚才的分析,相信大家对这首的情感把握应该较之前进步了,下面请一位同学来朗诵一下。

六、风格赏析 - - 柳词的婉约美

东坡在玉堂,有一幕士善识,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后人常以"大江东去"与柳永"杨柳岸"对举说明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两种风格,你认为从这个形象的评论中可以看出婉约词有何特点?

讨论、明确:柳永词具有婉约美,它是一种优雅的美,柔性的美,静态的美。①描绘景物:景物具有轻、柔、纤、巧的性质,色彩柔和,纵如浩渺烟波、空阔楚天,也不给人宽广雄伟的气势;而是借此反衬自己孤身行人的飘零渺小。②情感具有阴柔之美:悲恸的离别情怀,思念之苦细致入微,低沉缠绵。③创设的意境有凄清之美:景为"清秋节",情为"伤离别",状清秋之萧瑟,写别离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物我交融。这种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情融成一种幽婉、轻柔的感人艺术境界,颇能打动人心。

七.小结

柳永的词,声韵谐婉,意境优美,清代词人冯煦曾这样评价他:“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傲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 希望大家学会声情并茂地品读这些优美的文学作品,你定会收益匪浅。

八.布置作业

背诵《雨霖铃》,有兴趣的同学可将它改编成现代歌词或散文。

一、导入新课

(课前发《东破突围》给学生)介绍余秋雨的《东破突围》,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解题

1、以提问方式复习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市、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2、关于豪放派词

豪放派对婉约派而言。词原来是从民间小调发展来的,多以艳情为题材,语言清丽,音律严谨,表现婉曲含蓄,就用“婉约”两字来形容它的风格。后来慢慢有了变化,到苏轼笔下,词的题材被大大拓宽了,所谓“以诗入词”,形式上也不再严格遵守腔调韵律,词境更壮阔了,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豪放派词人中,辛弃疾是集大成者。

3、让学生介绍写作背景

苏轼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1079年,他突遭逮捕,审讯,这是著名文字狱“乌台诗案”,他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总之,苏轼贬黄州,是因为遭人暗算,不知不觉转入政治斗争漩涡,而不是什么因写诗攻击新法。他这次受打击,心情是复杂的,所以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抒发自己的抱负。

三、整体感知

1、指导朗读,疏通文字。

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

2、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 (板书)

上阕:(赤壁) (怀古)

所见:大江、故垒 所想: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 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怀古) (伤今)

所忆:(周郎) 雄姿英发 所慨 : 多情善感

风流潇洒 早生华发

才华横溢 人生如梦

四、词句鉴赏

①思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的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

②思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先写江岸,后写江水。既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又勾勒古战场景象,真可谓是有声有色。

③思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过渡。“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④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明确:a、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 团练副使 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b、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板书:周瑜:官场、战场、情场场场得意 苏轼: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c、惺惺惜惺惺 苏轼:“知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⑤思考: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明确: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插写小乔突出周瑜少年英雄气宇不凡。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六、探究思考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苏轼在《前赤壁赋》里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许苏轼在想: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辉煌像周瑜那样是一生,郁闷像我苏轼一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迫害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这也就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这难道算是消极吗?这其实告诉我们一个朴实的生活道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抱怨无济于事,伤感徒增烦恼,所以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想想人生也就犹如一场梦,“古今将相今何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天大的困难放到短暂而宝贵的人生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又何必苦苦去计较什么呢?这就是人生的豁达境界。苏轼年轻时也是意气风发,拼搏进取,有“澄清天下之志”,而“乌台诗案”让他站到了死亡的边沿线上,也许鬼神在向他敲门的时候,苏轼才能真正的体会和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说这就是“消极”,那么,我想说,人生需要这样的消极,建立自己的弹性人生,或许正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另一种表现。

七、品读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⑴烘托:烘托是“以乙托甲”,使甲的性质更加突出,乙起陪衬作用。词中“千古风流人物”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主要地位。

⑵映衬:映衬是烘托的特殊形式,一方面“以乙托甲”,一方面“以甲托乙”,有互相彰显的作用。词中有两种映衬:①实景与虚景映衬。作者亲眼所见的景象是实,作者想象的战争情景是虚,二者互相衬托。②周瑜的“雄姿英发”与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嫌出作者的壮志未酬。

八、小结豪放词的特点

1、 要有壮阔景

2、 要写英雄事

3、 要表功业志

4、 要抒苍凉的情

九、拓展训练

上网浏览:按学生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上网查找和品读有关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

十、布置作业

①比较阅读:将《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柳永《雨霖铃》作比较,重点从“情景、事情、情感”三方面去展开。

②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

板书设计: (板书)

上阕:(赤壁) (怀古)

所见:大江、故垒 所想: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 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怀古) (伤今)

所忆:(周郎) 雄姿英发 所慨 : 多情善感

风流潇洒

才华横溢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第二篇:柳永 雨霖铃综述 原文 译文 赏析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其中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之说。柳永作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有 《雨霖铃》、《八声甘州》、《凤栖梧》等[1],现存有大量诗篇。

雨霖铃综述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婉约词的代表作。

雨霖铃

寒蝉凄切⑴,对长亭晚,骤雨初歇⑵。都门帐饮无绪⑶,留恋处,兰舟催发⑷。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⑸。念去去⑹,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⑺。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⑻?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⑼,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⑽,更与何人说?[1] 白话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赏析

词的上片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

一、

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前三句通过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可见他的思绪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挠,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但仍未脱出林词窠臼。可是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纤,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寥寥十一字,真是力敌千钧!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的唱词,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词是一种依附于音乐的抒情诗体,必须讲究每一个字的平仄阴阳,而去声字尤居关键地位。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清人万树《词律发凡》云:“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三声之中,上、入二者可以作平,去则独异。„„当用去者,非去则激不起。”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日“烟波”,又日“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烟霭,其离愁之深,令人可以想见。

上片正面话别,到此结束;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得出一条人生哲理:“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为层层加码,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据俞文豹《吹剑录》云:“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日:‘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描绘这清丽小帧,主要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就将失去光彩。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语,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帐触而已。“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可见结构之严密。“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而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其以问句作结,更留有无穷意味,耐人寻绎。

耆卿词长于铺叙,有些作品失之于平直浅俗,然而此词却能做到“曲处能直,密处能疏,鼻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冯煦《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论柳永词)。像“兰舟催发”一语,可谓兀傲排鼻,但其前后两句,却于沉郁之中自饶和婉。“今宵”三句,寄情于景,可称曲笔,然其前后诸句,却似直抒胸臆。前片自第四句起,写情至为缜密,换头却用提空之笔,从远处写来,便显得疏朗清远。词人在章法上不拘一格,变化多端,因而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付之歌喉,亦能奕奕动人

第三篇:雨霖铃 学案

《雨霖铃》 教案学案一体化讲义

教学目标:

1、 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几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

2、 反复吟诵诗词,品味语言,发挥想象,理解意境,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3、 学习作者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指导诵读技巧,提高诵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体验离别之美,伤感之美,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与点拨相结合,品味法。

课前预习要求:上网查阅有关词的常识,柳永生平资料及其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三、检查预习

1、有关词的知识

2、作者及背景导入

四、指导朗诵

1、听配乐朗诵带

听读要求: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体会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2、学生放声朗读,自行品味

3、指名诵读

五、探究赏析

六、课堂小结

七、习题演练

诗句填空:

A 《雨霖铃》中表现主题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 B 《雨霖铃》中描写月色的著名词句“_________________” C 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每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___________亭送别。 D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处?

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凄切(qiè)执拗(niù) 良辰美景(chén) B.凝噎(yè)吮吸(yǔn) 遂心如意(suì) C.辑录(jí) 恪守(kè) 数见不鲜(xiān) D.血液(xuè)脑髓(suǐ) 兰舟催发 (fà)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今宵 矍铄 再所不惜 人情世故 B.寒蝉 好像 金碧辉煌 细水常流 C.梳妆 暮蔼 人才辈出 破涕为笑 D.坐落 针砭 山清水秀 各行其是

3. 下面是对词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都门帐饮无绪 无绪:没有心绪,没有好心情。

B.竟无语凝噎 凝噎:因为激动,嗓子被气憋住了,说不出话。 C.此去经年 经年:经过一年。

D.多情自古伤离别 多情:多情的人。

4.下面是对本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句,语言通俗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寥寥十一个字,真是力敌千钧。

C.“念去去”二句中的“念”用得很好,后面用“去去”叠用,更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于是觉得路途茫茫,去路修远。

D.“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此去”二字,呼应上阕的“念去去”;“经年”呼应“今宵”,在时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结构疏散有致。

5、对柳永《雨霖铃》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词的起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为这首词奠定了基调。 B.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全是写景,实际上含的全是情,景无边而情无限。 C.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是说明现在作者正在借酒消愁,但仍却无法忘怀。

D. 这首词,写了将别、临别以及别后的种种设想,把别后的情景描绘得真切,又以景衬之,实是柳永手法高妙之体现。

6、对“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渲染气氛。

B.运用比喻,使形象更加鲜明。 C.交代离别时间、地点和人物。 D.运用排比增强气势。

7、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在写法上,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人物感情。

B.运用虚拟想象手法,表达深厚的感情。 C.运用人物行为,烘托离愁别绪。 D.运用白描手法,写人物动作、情态。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词有词牌,词牌是指词的题目。一般来说,一首词为一阙,“阙”在文字上,指词的分段。

B.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词的题目指填词用的题目,词的分段为上片、下片,或称上阙、下阙,因为一曲便是一阙。

C.词牌指填词用的曲牌名,“念奴娇”、“永遇乐”之类便是;它们又是词的题目,而“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之类只不过是副标题。一曲为一阙,阙在文字上指词的曲调。

D.词,是歌词,是一种按照乐谱的曲调和节拍来填写,歌唱的文学作品,它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词的种种特点,大都是由它的性质所规定的。

9、“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这句话描绘的“景”是( ) A.幽静的 B.清凉的 C.凄冷的 D.明丽的 ②这样的“景”表达的“情”是( ) A.凄苦的 B.烦恼的 C.恬淡的 D.空虚的

第四篇:雨霖铃

《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

1. 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

2. 鉴赏名句,理解善于铺叙、融情与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3.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意象,探究意境,体味情感 教学方法:感悟法、鉴赏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江淹;“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李白;“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柳永: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二、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 诵读、感悟

学古诗词贵在诵读。只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才能体验词人的情感,进入词的意境,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享受。

(一)学生结合注释自由诵读。

(二)听朗读录音。体会本词的情感。

(三)理思路,分层次。 柳词善于铺叙。为把个人的离别之情写得缠绵悱恻、哀婉动人,本词从时间和地点上进行了铺叙,不仅写了离别之际,而且写了离别之前,甚至还设想了离别之后;不仅写了眼前之景,而且写了想象之景。请从时间的角度为本词划分层次。

(四)分层指导诵读。

1、 别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 前三句借用哪些意象,勾勒出怎样的意境?

寒蝉、长亭、骤雨;重在勾勒环境,烘托凄凉悲苦的气氛。

2、别时:[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极写饯别心情,借酒消愁却无绪饮酒。真是“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两情依依、难分难舍之际,客船不断催促。 读出依恋-矛盾、痛苦、无奈、埋怨。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细节描写。离别之痛淋漓尽致,令人肝肠寸断。“执手”能换成“牵手”或“握手”吗?牵手:和朋友散步时一般会牵手,心情是愉悦的,与这首离别词的情境不符。握手:用一只手握,经常只是出于礼节的需要而已,达不到离别时伤心动魄的程度。表情:“泪眼”,两人相对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看断肠人”。

语言:“竟无语”,此时无声胜有声。纵有千言万语,也被内心巨大的痛苦所淹没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 “欲语未先流。”(〈〈五陵春〉〉)

“欲说还休。”(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情感的高潮:悲伤、凄楚、痛苦。

3、别后:

柳永不仅善于铺叙,在铺叙时还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既写眼前实事实景,更写别后想象之事之景。对分别以后的情况,柳永想象了哪几幅画面?如何诵读?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诗句中用到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意境? 借浩渺迷茫的烟波表现黯淡的离愁。那千里烟波之上是沉沉暮霭,沉沉暮霭之上是空阔的楚天,无边广漠之中,漂流而无所止的一叶小舟,小舟里面是孤寂的行人,以及行人无比寂寥的内心。

“秋正紧,添离索;天正远,伤漂泊。” “千里云峰千里恨,万顷波涛万顷愁。” 孤独、迷茫、痛苦、无奈。] [今宵酒醒何处?扬柳岸,晓风残月。] “千古丽句”“古今俊句”

(俞文豹〈〈吹剑录〉〉云:“东坡在玉堂日,因问:¢ 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1) 联系特定的情境

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印在心上,面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感受典型意象蕴涵的情感

这一句妙在景中有情。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已,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寄托眷眷之情。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客舍青青柳色新”,“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明写眼前景,暗写别时情。清秋的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形象暗合冷落之感。诗人寓景于情,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3)结合全诗旨趣

这首诗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全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点染本意,将词人的立意渲染为一副清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合旨趣,画面生动,诱发想象,引起共鸣,因此成为千古丽句。

凄凉、冷落、优美、凄情与丽景的统一。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以乐景写哀。以喜衬悲,欲扬先抑。钟情之殷,离愁之深。照应“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倍沉痛楚。

声音有意无意扬起,读出对比。 三幅画面之间有何联系?

三幅画离分别时刻越来越久,越来越远,画面由凄凉到凄丽再到美景,表示无论时间和空间如何变化,无论将来多么顺利,离愁和相思都不会因此而减少。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更生”,“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伤别”为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感,从个别到一般,得出一条人生哲理:“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而然,且是由于多情的缘故,似有自我安慰之意,实为宕开一笔。“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冷落清秋之节的离别更是令人难以忍受,开拓了词的境界,深化主题,极写离别之痛。 归纳艺术手法:

离别,不是“别时容易见时难”,而是“相见时难别亦难”。这本是柳永在彼地的个人情感,却让世世代代的读者为之动情,为之流泪。除了与柳永的自身的特殊情感经历有关之外,还与他采用的艺术手法相关:

(1) 善于铺叙,告别过程逐层展示,离别之痛渐次加深。

(2) 融情于景,“伤离别”与“清秋节”重笔倍写,便有了双重悲剧性。 (3) 虚实相济,眼前实景实事实情与别后虚景虚事实情相结合

四、总结

1、自由朗读,再次体验词人情感。

2、小结:词的上下片用特定的意象渲染了凄清的氛围,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别前——勾勒环境 板书: 别时——描绘情态

别后-——刻画心理(烟波暮霭、晓风残月、良辰美景) 意象——意境——情感(鉴赏方法)

第五篇:雨霖铃 教案

雨霖铃

教案

孙亚鹏

教学目标:

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品位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 美读法 问答法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相见时难别亦难”,离别是生活中的常事,在久远的一别即成永诀的时代,抒写离情是古代诗词不衰的主题。从《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不舍留念,到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旷达;再到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间长江天际流”的深情伫立;无一不表达了不同词人对于离别的不同感受。今天,我们来学习柳永的《雨霖铃》看看这位词人又会以怎样的心情来表达与恋人离别的感受。 二. 简介作者

三,初读把握词的感情基调,把握词的内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下阕的内容。

明确:上阙: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下阕:写别后痛苦,伤情无限。2.欣赏配乐朗诵,想想: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缠绵哀怨

3.自由诵读,体会怎样用自己的声音来表现感情基调 。

四,析读全词,体会艺术手法 1. 男女生竞读,

A请划出直接抒情的句子,领会其感情。 明确:直接抒情的句子 上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B、请划出写景的句子,领会其艺术效果。 明确:写景的句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 这首词在抒情上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情景交融,虚实相济

“虚”的最大特点是想象性(间接性),“实”的最大特点是直观性(直接性),“虚”要展示的内容是间接的。“实”要展示的内容是直接的可感的。因此,在处理写作材料时,虚实结合、虚实参互,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往往产生“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五.品读,赏析名句:

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里选取了那些意象,这些意象给你什么联想)

A“杨柳”历来为送别诗的意象,“昔我往者,杨柳依依”,“客舍青青柳色新”等都是如此,“柳”者,“留”也,有不舍之义;

B “月”是“团圆”的象征,而“残月”不仅含有“不团圆”的意思,也为此时的词人心情铺了一层凉意。这里的景纯为情设,虚写,营造了浓烈的愁思,有“愁”则需“销”,借酒吧,可此时是酒醒时分,因而“愁更愁”了. 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C 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短歌行》) 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 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D关于风: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

本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分明是这样一幅画面: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习习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真是天亦凉人人更凉,借酒消愁的初衷不但没能实现,反而使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因此,本句很难确定是重在写景还是重在抒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境界,被传颂为千古绝唱,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2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教师明确:开首这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问: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大家不妨根据词上下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送别场景或回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惜别事件。

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提示: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别有离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是“流泪眼对流泪眼,断肠人送断肠人”啊!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问:下阕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六背诵,小结全词

词的上阙在凄凉环境的衬托之下,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状。下阙设想远离后的思念和久别后的凄清。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七.老师学写了一篇关于“秋”的诗歌,送给大家,以便共同修改! 八下面大家欣赏包美圣的歌曲《雨霖霖》,再次体会这首词的感情! 九.作业:

借助联想想象,用优美的现代散文语言把“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扩展成12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合乎词中的意境。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诺如病毒防控工作方案下一篇:南美白对虾体长换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