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备行业成本核算

2023-02-24

第一篇:机械设备行业成本核算

机械加工行业成本核算探讨

一、机械加工成本特点

1、产品成本可比性差。由于机械加工多按定单组织生产,产品由价值几千万元的到几千元的小加工件,产品间工艺要求不同,导致产品间可比性差。 2、成本构成复杂。使用的加工材料种类多,规模不大的机械加工厂主要材料也要有几十种,各种零配件有上千种;产品工序多、生产周期长,也是造成成本复杂的另外一个原因。 3、成本总额波动幅度大,结构变化快。成本总额波动幅度大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与行业生产经营特点有关,材料在开工初期集中投入;二是各月产量不均衡,根据客户合同情况组织生产;三是产品之间的因材料及加工工艺要求不同也导致了成本构成不同。这导致:一是成本可比性差,二是资金收支不均衡。 4、生产流程长,成本滞后,效益反映慢。由于产品工期长,从合同签订到产品产成、结算,一般要经过2到10个月时间,有些大型项目甚至要一年以上。这不仅导致存货资金占用居高不下,也使产品的成本效益反映滞后。所以,成本的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尤显重要。 5、成本结构特点。该小型机械加工企业,主要材料成本占56%;固定成本占25%;其他成本占19%。从成本构成分析可以看出: ①提高单项成本核算的准确性的重点在于:一是提高原料成本核算准确度,二是提高固定成本分配依据的准确性;三是提高动力及其他成本与产品的直接对应程度;②成本控制的重点在于:一是原料成本控制;二是提高运营效率。

二、成本核算方法简述

1、成本核算对象:不同材质的毛坯、以项目编号组织生产的机械制品。

2、成本核算方法:采用品种法和订单法相结合的成本核算方法。其中,毛坯采用品种法,分不同种类核算吨产品成本,机械制品采用订单法核算每件(批)产品成本。

3、成本核算流程:根据用户所需求的产品品种、规格和数量,以项目编号分批组织生产,计算产品生产成本。

4、间接成本在各产品间的分配方法:毛坯的间接成本是按照产品重量分摊;加工成本是按照工时在产品成本间分摊。

三、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原料成本归集不准确,集中体现在废钢铁及钢材等主要原材料上。为方便核算,废钢铁及钢材库不留库存,即领用多少全部计入成本,以领代耗,但事实上因生产组织上的需要,存在原料库存,这部分库存在领用时并没有确定产品项目,往往随意计入几个大的产品成本中,造成成本核算不准确。

解决方案:调整废钢铁库存管理,以实际消耗为计数基础,明确原料消耗。

2、毛坯在核算上采用品种法,影响了核算准确性。毛坯属半成品,产品成本中大部分原料成本及动力成本首先在毛坯成本中归集,毛坯成本核算的准确程度对产品成本准确性影响很大。原核算模式下:毛坯单位成本=铸造车间发生所有的成本/(∑各种材质毛坯产量*系数),成本中包括原材料、辅材料、标准件、动力消耗及制造费用。这种核算方法比较粗,主要体现在:大件产品与小件产品的吨产品成本是一样的;标准件一般都是专用的,按产品吨位分摊到各产品显然是不合理的;动力费用也与其他费用一并按吨位分摊,也是不准确的;按品种法考核毛坯件出入库存在差异,该部分成本会失去预算控制。

解决方案:完善原始记录,分别统计产品产出量、原材料用量、标准件使用情况、炉报、浇铸台帐等资料,将这些基础资料用于产品单项成本核算,其他用电、人工、折旧等费用按吨成本的形式在各产品间分摊,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产品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3、产品成本核算中大量采用了按系数分摊的方法。如:毛坯成本中不同材质有不同系数,加工成本中不同机器有不同系数,费用按系数在不同产品中分摊。固定费用按一定系数在产品成本分摊是成本核算中常用的分配间接成本的方法,并且按系数分摊的方法能区别不同材质和机器设备计入费用是比较合理的,但原分摊系数在使用上存在两点问题:一是系数长期没有更新,部分系数已偏离实际过大;二是分摊范围过大,毛坯

成本中动力费用、外购配件、外委件按系数分摊影响了成本的准确性。

解决方案:①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对成本核算中的分配系数进行调整。今后,在一定期间要对分配系数的合理性进行校验,如有不符合生产实际的情况,及时调整。

②对电炉用电由原来的按系数在产品成本中分摊改为直接计入产品成本的方法核算,其他用电属于间接成本,仍然采用系数分配的方法。外购配件、外委件直接计入毛坯成本。

4、在产品由车间直接上报,缺少监督检查机制。原在产品的核算是会计根据月底各车间上报的在产品明细表编制记帐凭证,将在产品从生产成本科目转入在产品科目,次月初做相反方向科目冲回。因为产品生产周期长,在产品金额比较大,在产品成本的确认对产品成本和当期利润有较大影响。但在确认程序上,在产品明细表是由车间编制直接报财务,没有专业科室的确认,缺少监督检查机制,容易出现误差。

解决方案:发挥专业部门的专业优势,由专业部门把关,在产品明细表经生产部门审核确认后交财务,编制记帐凭证。

5、成本滞后。在成本核算中存在产品已经结算完成,但相关的费用还没有入帐的问题。这些滞后费用入帐时,发现对应的产品已经结算完成,只好计入其他产品的成本,造成产品成本不准确,易出现问题的是:产品安装费用、外委加工件及标准件等。

解决方案:加强外委产品组件、标准件及安装费用结算的及时性,并且在产品结算时核对产品的成本项目,发现未入帐成本及时入帐,把好结算的最后一关。

6、基层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的认识不足。基层管理人员侧重于生产的组织,对成本管理意识不强。

解决方案:每月组织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从不同角度对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加强管理人员对成本费用控制的重视,达到生产活动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目的。

在目前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下,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客观的讲,小型的机械加工厂对产品价格可控能力很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效益的下滑,企业唯有采取更有效的降本增效措施,降低成本,细化管理,严格控制各项费用支出,取得成本竞争优势,才是立足于市场的关键所在。【文章摘要】

机械加工行业普遍存在产品比较多,工艺流程长,成本构成复杂的特点,在此仅以某小型机械加工企业核算方式为基础加以研究。【关键词】 机械加工;成本核算

于丽娜 中国铝业山东分公司 255052 【参考文献】

1、马跃,原龙飞,刘晓冰;基于MES/MRPⅡ生产成本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3年11期2、孙树栋,邓为民,谢规良;基于成本控制的车间生产管理系统[J];中国机械工程;2001年03期

第二篇:机械设备制造成本核算方法

机械设备制造成本核算方法 2009-02-02 10:56 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分为供应、生产、销售三大环节,其中生产环节为组织产品生产所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按产品对象形成产品生产成本,即为制造成本。产品制造成本核算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产品销售成本结转的正确性,进而影响当期的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因此,对制造成本的审查应作为企业所得税纳税审查的重点。

一、制造成本的会计核算

制造成本通过“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科目进行核算。“生产成本”科目核算企业进行工业性生产所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包括生产各种产成品、自制半成品、自制材料、自制工具以及自制设备等所发生的各项费用;该科目设置“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两个二级科目。“基本生产成本”二级科目核算企业为完成主要生产目的而进行的产品生产发生的费用,用于计算基本生产的产品成本;“辅助生产成本”二级科目核算企业为基本生产及其他服务而进行的产品生产和劳务供应发生的费用,用于计算辅助生产产品和劳务成本。该科目按成本核算对象设明细账,明细账用多栏式账页按成本项目设专栏进行明细核算。

“制造费用”科目核算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按不同的车间、部门设置明细账,明细账用多栏式按费用项目内容设专栏进行明细核算。

基本生产发生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费用,按成本项目借记“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贷记有关科目。账务处理: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贷:原材料—直接材料 应付工资

辅助生产发生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费用,按成本项目借记“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贷记有关科目。账务处理:

借: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 贷:原材料—直接材料 应付工资 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借记“制造费用”,贷记有关科目。账务处理: 借:制造费用

贷:原材料(银行存款、累计折旧等)

月终,制造费用分配给成本核算对象时,账务处理: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 贷:制造费用

“制造费用”科目月末无余额。

二、制造成本的审查要点

审查制造成本,应通过“生产成本”、“制造费用”明细账归集的内容、分配的方法,获取经济业务中的原始记录、单据、记账凭证,采用核对法、审阅法、复算法进行审查。审查要点如下:

⒈审查费用发生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无虚假成本,有无非生产性费用和扩大成本列支范围等挤占成本的现象;

⒉跨期摊销费用,是否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记入当期成本,有无人为调节利润的情况;

⒊费用归集和分配的方式是否正确。有无未按规定将制造费用在不同产品之间分配的情况;

⒋在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是否准确。有无任意改变方法少记或多记产成品成本及利用保留在产品成本,人为多计算或少计算产品成本,从而调节利润的情况;

⒌会计处理是否恰当,有无影响当期成本情况。

三、制造成本审查方法

由于工业企业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复杂,会计核算工作量大。因此,注册税务师在进行纳税审查时,应当借助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效用,通过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存在及对遵守性的测试,分析找出企业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选择、有目的、有重点地审查,这样既能降低审查工作量,又能确保审查质量。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指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系统,包括为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内部控制的职能不仅包括企业最高管理当局用来授权或指挥进行购货、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的各种方式方法,也包括核算、审核、分析各种信息资料及报告的程序与步骤,还包括为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综合计划,控制和评价而制定或设置的各种规章制度。因此,内部控制的作用能够提高会计核算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⒈可靠的内部凭证制度。

企业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凭证,以种类全、内容完整、连续编号的一些处理经济业务的凭证,作为会计处理依据。

⒉完善的簿记制度。在可靠的凭证制度基础上,建立完整的账簿和报表制度,确保会计记录的严密性。

⒊严格核对制度。包括凭证之间的核对,凭证和账簿之间的核对,账簿和报表之间的核对等。企业建立严格的核对制度,有利于及时改正会计记录中错误,做到证、账、表三相符。

⒋合理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程序。企业在遵守国家制定的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还从本单位会计工作实际出发,建立自己的合理会计政策和会计程序,以书面文字形式,作为会计处理方法的依据。

⒌定期资产盘点制度。

对上述内部控制制度会计体系可靠程度进行遵守性的调查:

第一、采用询问法。询问企业是否具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采取问卷的形式设计调查表格,将你想要询问的项目按其重要性依次排列。对想要问的内容及企业回答,要逐项进行并做好记录,使你在很短的时间内对企业生产环节的业务流程、控制程序、核算方法有所认识。

第二、采用抽查法。验证内部控制是否一直在运行,是否取得了预期效果,在多大程度上确保核算的正确性。我们可以对上述的询问内容,选择对成本影响最大的项目,抽取样本—原始单据、凭证进行查看,并对企业回答进行核对,判断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通过询问和抽查,对被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我们可得出这几种结论: 第

一、依赖程度高。被查企业具有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且均能有效发挥作用。因此,经济业务和会计核算发生差错的可能性很小,可以相应对该环节减少审查的工作量,甚至于可以不查。

第二、依赖程序一般。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较为良好,但存在一定缺陷或薄弱环节,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影响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可以对薄弱环节项目进行较为深度的审查。

第三、依赖程度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明显失效,大部分经济业务和会计记录失控,各项资料和数据经常出错,从而导致无法依赖。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开展制造成本详细审查。

审查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 一按成本项目进行审查

产品制造成本构成项目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 ⒈直接材料成本 ⑴采用实际成本方法核算

获取成本计算单、材料成本分配汇总表、材料发出汇总表、材料明细账中各直接材料的单位成本等资料。

①审查成本计算单中直接材料与材料成本分配汇总表中相关的直接材料是否相符,分配的标准是否合理。审查时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非生产耗用材料记入产品成本。如果成本计算单直接材料金额大于材料成本分配汇总表的分配金额,应进一步查明原因,审查材料使用对象有无将非产品耗用材料记入产品成本。但企业会计人员如果有意识地挤占产品成本,在耗用材料进行分配时,就会将非生产耗用材料直接分配到产品成本,使得成本计算单和材料分配汇总表金额相等。核对材料分配表若不能暴露问题,可采取通过非生产性项目的审查,即采用“反查法”的方法进行审查,查明问题后,按照谁耗用谁负担的原则,进行纳税调整。账务处理: 借:在建工程

应付福利费

贷:本年利润(或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第

二、混淆不同产品成本。通过材料分配率混淆不同产品的成本,相应降低本期畅销产品成本,以调节跨年度的利润。审查注意那些不能确指产品耗用的共同混合使用原材料,分配时应科学地选择分配标志、计算方法及会计记录。

正确方法:在消耗定额比例法下,通常采用按产品的材料定额消耗量或材料定额成本的比例分配。计算处理:

分配率= 材料实际总消耗量(或实际成本)÷各种产品材料定额消耗量(或定额成本)之和

某种产品应分配=该种产品的材料定额÷消耗量(或定额成本)×分配率 也可以采用其他分配方法。如:产品产量或重量比例分配法。

②抽取材料发出汇总表,选主要材料品种,统计直接材料的发出数量,将其与实际单位成本相乘,计算金额数,并与材料成本分配汇总表中该种材料成本比较,看其是否相等。审查注意下列问题:

第一、企业是否采取提高成材料单位成本,多计产品成本。

第二、审查领料单授批准及领料人是否签字,防止虚假领料多计成本。 第三,材料单位成本计价方法是否恰当,有无变更、人为调节成本或利润。如果企业年度内改变计价方法,应按原计价方法计算发出材料结转成本,其差额调整材料成本或当期利润。

审查方法参见“材料成本的审查要点”。 ⑵采用定额成本法

抽查某种产品的生产通知单若产量统计记录及其直接材料单位消耗定额,根据材料明细账中各该项直接材料的实际单位成本,计算直接材料总消耗量和总成本,与有关成本计算单中耗用直接材料成本核对,看其是否相等。并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生产通知单是否经过授权批准,防止虚假业务产量增加材料耗用; 第

二、单位消耗定额和材料成本计价是否恰当,有无变更、人为改变方法而影响成本。

⑶采用标准成本法 抽取生产通知单或产量统计记录,直接材料单位标准用量,直接材料标准单价及发出材料汇总表。

根据产量、标准用量及标准单价计算出标准成本,与成本计算单价中的直接材料成本核对是否相符,有无利用直接材料成本差异计算以及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前后期是否一致。

除此之外,还应审查废料及多料的返库是否及时,是否办理“假退库”手续。通过查看“生产成本”账红字冲减成本金额,判断其正确性。

⒉直接人工成本

⑴对于采用计时工资制的,抽取实际工时统计记录、人员工资分类表及人工费用分配汇总等,运用核对法开展审查。

①从成本计算单中选择核对直接人工成本与人工费用分配汇总表相应的实际工资费用是否相符,查明 有无将非生产人员工资计入成本。

②选 取某月资料核对实际工时记录与人工费用分配汇总表中相应的实际工时是否相符,查明有无虚报工时、多列工资扩大成本,减少利润。

③抽取并核对生产部门若干期间的工时台账与实际工时统计是否相符,追溯原始工时记录,确保工资核算真实性。

④当没有实际工时统计记录时,根据人员工资分类表,计算复核人工费用分配汇总表中的直接人工工资费用是否合理正确,有无出现与生产量偏离太大的数据,如有,应进一步查明原因。

⑵对采用计件工资制的,抽取产量统计报告、个人(小组)产量记录和经批准的单位工资标准或计件工资制度,运用核对法开展审查。

①核对按统计产量和单位工资标准计算的人工费用与成本计算单中直接人工成本是否相符。

②抽取若干直接人工(小组)产量记录,审查是否被汇总计入产量统计报表中。

⑶对于采用标准成本法,抽取生产通知单或产量统计报表、工时统计报表和经批准的工时、标准工时工资率、直接人工的工资汇总表等资料,运用核对法进行审查。

①根据产量和单位标准工时计算标准工时总量,再乘以标准工时工资率,以审查其是否与成本计算单中的直接人工成本相符。

②直接人工成本差异的计算与账务处理是否正确,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的年度内有无重大变更。

⒊制造费用成本

抽取制造费用分配汇总表、按项目分列的制造费用明细账、与制造费用分配标准有关的统计资料及其相关原始记录。

⑴审查“制造费用”账户借方发生额归集的制造费用内容是否正常,开支的标准、发生的费用是否是应归属于本期的生产费,不符合规定的应剔除计税处理。制造费用成本项目中,固定资产折旧为其中的主要内容,其审查方法在第五节中讲解。

⑵在制造费用分配汇总表中选择一个产品,核对其分摊的制造费用与相应的成本计算单的制造费用是否相符。

⑶制造费用的分配、计算选择的标准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分配的方法有无变更,防止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多分配应税产品成本,相应少分配免税产品成本。审查发现此类问题应重新正确计算,作出会计调整。

二审查“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账户

辅助生产成本核算内容是为企业生产车间、管理部门、在建工程及辅助生产车间提供产品和劳务的车间所发生的费用。从服务的对象上看,部门多、非生产性占有一定的比例,正确分配辅助生产成本关系到正确计算产品成本。

抽取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生产统计表等原始记录资料,从分配标准、费用分配方法、费用分配金额三个环节查证辅助生产成本分配是否真实、正确。 ⒈审查各车间的费用分配标准。审查有无将为基本建设、专项工程、福利部门提供的水、汽、机械加工、修理修配等劳务费用计入辅助生产;审查是否按实际受益对象进行分配,分配率是否正确,采用复算方法重新计算,对少分配或非生产性费用挤入生产成本的情况 ,调增计税利润。

⒉审查分配方法。辅助生产分配方法较为复杂,审查进注意有无年度内任意改变分配方法,使各部门分配金额发生不正常波动的情况。如果存在这样情况,应按原方法进行计算,其差额调增(调减)计税利润。

⒊审查费用分配金额。用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与辅助生产车间统计表对照,当费用分配表中的分配金额大于生产统计表中的费用额时,应进一步查明辅助生产费用归集有无虚假,抑或统计有差错。如证实生产统计表正确的情况下,即为多转生产成本的费用,应调增利润。

三审查费用确认的原则

会计制度规定,确认费用应遵守权责发生制原则。

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凡是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论其款项是否已收到或支付,均作为本期收入和费用处理;反之,凡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其款项已在本期收到或付出,也不应作为本期的收入或费处理。由此可见权责发生制才能真正按会计期间来正确反映各期的盈亏情况 。

主要审查发生的费用是否归属于本期产品负担,影响当期利润。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跨期费用,在“预提费用”、“待摊费用”科目进行核算,审查该科目发生的费用是否应由本期产品成本来负担。应从费用真实性、合法性、计入成本时间和方法加以审查,审查时应注意两点:

⑴待摊费用应严格划清资本性与收益性支出的界限。

⑵审查预提费用计入当期成本的真实性、合法性,是否符合成本的列支范围、标准,计提金额是否正确,支付对象是否合理。

⒈“待摊费用”科目的审查

待摊费用是指企业本期已经支付或已经发生,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期按照费用支付或发生的受益期限平均摊入生产成本,且摊销期在一年以内的各项费用。为了正确贯彻权责发生制 会计核算原则,分行业的会计核算制度都相应地设置了“待摊费用”会计科目,便于企业准确核算应分期摊销的各项费用和费用摊销的具体结果。

⑴“待摊费用”科目会计核算方法

该科目主要核算企业已经发生或已经支付的应由本期及以后各期分别负担的且分摊期在一年以内的各项费用。如低值易耗品摊销、出租、出借包装物摊销、预付保险费、预付的固定资金资产租金、固定资产修理费用,一次购买印花税票和一次交纳印花税税额较大需分摊的数额,以及预付报刊订阅费用等(若数额小,也可一次性列入支付期相关费用)。“待摊费用”账户的借方反映企业已经发生或支付的费用,贷方反映已经摊入相应期间生产成本、费用的金额,该科目的余额一般在借方,表示一定期间内尚未摊销完毕的各项费用。为了便于准确划分各项费用受益期限和摊销期限,“待摊费用”除设置总账外,还应按各项费用的发生时间和种类设置“待摊费用”明细分类账。 账务处理:

发生时:借:待摊费用—XXX 贷:银行存款(现金、现金、低值易耗品....) 摊销时。

借:制造费用(生产成本、营业成本、管理费用等) 贷:待摊费用—XXX ⑵“待摊费用”的审查重点及审查的思路

在日常税收审查工作中,由于“待摊费用”贷方发生额反映企业分期摊入生产经营成本的实际摊销金额,因此其金额摊销的正确与否,关键是确认受益期或使用期限与摊销期限是否一致,因而产生纳税审查的重点;但切不可忽视对该科目借方发生额的审查,因为,通过该科目借方发生额的审查,能够便于审查人员及时 、准确的掌握和了解需摊销费用的形成或来源是否真实以及费用的性质。因此在日常的税收审查中,对“待摊费用”科目的审查,其借方发生额和贷方发生额都应作为审查的重点,不能有所侧重,更不能有主次之分。

⑶审查“待摊费用”账户借方发生额

企业发生待摊费用时,在正常情况下,“待摊费用”账户的借方与“银行存款”、“低值易耗品”、“包装物”等账户贷方发生额对应。如果与“在建工程”、“其他应收款”等账户的贷方发生对应关系,则属于异常现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审查。

①区别生产性费用和非生产性费用的界限

重点审查企业“待摊费用”科目借方发生额中是否有人为混淆成本界限的行为,是否存在将固定资产的购建支出项目列入待摊费用,从而分期摊入生产经营成本。常采取的手段的:

a.企业人为地将本期固定资产购建支出项目金额化整为零,分期、分批列入“待摊费用”账户进行摊销;

b.企业将本期固定资产购建支出金额的部分项目有意识地列入“待摊费用”账户实现摊销。如有规律地将基建人员的工资列入“待摊费用”、基建项目领用的材料、基建项目的借款利息等等。 ②严格划清资本性与收益性支出的界限。

a.审查企业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的资本性支出 有无假借固定资产大修理的名义 ,将从事固定的购建支出费用列入“待摊费用”科目的借方,实现摊销。

b.审查企业是否有将应列入“递延资产”核算的开办费用,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以及摊销期限不能单独归属于一个会计期间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支出列入“待摊费用”核算的行为;

c.审查企业有无将应记入“无形资产”科目核算的无形资产受让及开发性支出费用一次性直接记入 “待摊费用”科目。

通过对“待摊费用”科目借方发生额的审查,从中发现企业是否有人为调节期间生产经营成本的现象。

对企业将“待摊费用”科目作为“蓄水池”人为地调节生产经营利润的审查重点应放在实行“工效挂钩”的企业和实行利润承包企业,审查企业是否有采用调节手段达到承包目标的实现和多计提效益工资的目的。

对“待摊费用”科目借方发生额实施纳税审查,应遵循“追本求源、刨根问底”的原理. 产品成本的核算方法

产品成本 = 各项费用 + 产品直接成本;

产品直接成本 = 产品自身成本 + 工模具分摊成本;

产品自身成本 = 产品自制件成本 + 产品采购件成本;

自制件成本 = 自制件材料成本+ 设备成本 + 人工成本;

综上所述,计算产品成本的公式为:

产品成本 = 各项费用 + 工模具分摊成本 + 采购件成本

+ 自制件材料成本 + 设备成本 + 人工成本

第三篇:银行业成本费用的核算

成本费用的核算

(一)营业支出的核算

如前所述,营业支出是银行在经营业务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支出。包括利息支出、金融企业往来支出、手续费支出、汇兑损失、营业费用、其他营业支出等。银行营业支出,是在当期营业收入中能够得以补偿的成本性支出。因此,对上述支出发生时必须及时、准确地进行核算。

1.利息支出的核算。

利息支出是银行向单位、个人等以负债形式筹集资金所支付给债权人的报酬。银行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按期预提应付利息,但对活期储蓄存款,考虑到其户数多,计息业务量大、利息支出额度较小,对各期成本支出和整个财务成果影响不大等特殊情况,其利息支出也可按收付实现制原则进行核算。

为反映利息支出的增减变动情况,银行设置“利息支出”科目进行核算。“利息支出”科目用于核算银行在进行存款、借款业务中发生的利息支出。预提应付利息时,借记本科目,贷记“应付利息”科目;实际支付各项利息时,借记本科目或“应付利息”科目,贷记“现金”等有关科目;期末本科目的余额结转利润时,借记“本年利润”科目,贷记本科目。“利息支出”科目属于损益类科目,余额应反映在借记。期末结转利润后,本科目应无余额。

(1)利息支出的明细科目。

“利息支出”的明细科目为:(1)活期存款利息支出;(2)定期存款利息支出;(3)活期储蓄存款利息支出;(4)定期储蓄存款利息支出;(5)发行金融债券利息支出;(6)其他存款利息支出等。 (2)利息支出的账务处理。

①发生利息支出时,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利息支出——××利息支出户

贷:现金或××活期存款——××户

②预提定期存款应付利息时,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利息支出——××利息支出户

贷:应付利息

③实际支付已预提的应付利息时,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付利息

贷:现金或××活期存款——××户

④期末结转利润时,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本年利润

贷:利息支出——××利息支出户

2.金融企业往来支出的核算。

金融企业往来支出是指银行系统内联行之间、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之间、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因资金往来而发生的利息支出。金融企业往来支出,是商业银行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企业往来支出的多少,直接影响损益的变动,而且还可以从中分析了解银行拆借、占用联行资金等所占负债的比例是否合理,有无存在偏高的情况等。所以,必须加强对金融企业往来支出的核算和管理。

为了核算反映金融企业往来支出的增减变化情况,银行设置“金融企业往来支出”科目。该科目属于损益类科目,用于核算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和同业之间以及系统内往来而发生的利息支出。发生往来利息支出时,借记本科目,贷记有关科目;期末本科目余额结转利润时,借记“本年利润”科目,贷记本科目。余额应反映在借方。期末结转后,本科目应无余额。 (1)金融企业往来支出的明细科目。

金融企业往来支出的明细科目主要有:(1)向中央银行借款利息支出;(2)同业存放款项利息支出;(3)系统内存放款项利息支出;(4)拆入款项利息支出;(5)全国联行往来利息支出;(6)省辖联行往来利息支出;(7)其他往来利息支出等。

(2)金融企业往来支出的账务处理。

①定期支付利息的核算。

发生金融企业往来利息支出时,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金融企业往来支出——××利息支出户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②计提应付利息的核算。

对于跨年度的各项借款,应按期预提应付利息。预提时,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金融企业往来支出——××利息支出户

贷:应付利息

③发生还款付息时,冲销“应付利息”,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付利息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④期末按本科目余额结转利润时,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本年利润

贷:金融企业往来支出——××利息支出户

3.手续费支出的核算。

手续费支出是银行委托其他单位办理有关业务而支付的工本费,如代办储蓄手续费、其他银行代办业务手续费等。手续费支付方式有两种:(1)现金支付;(2)转账支付。 为了反映手续费支出的增减变化情况,银行设置“手续费支出”科目。该科目属于损益类科目,用于核算银行委托其他单位代办业务而支付的手续费。发生各项手续费支出时,借记本科目,贷记有关科目;期末本科目余额结转利润时,借记“本年利润”科目,贷记本科目。余额应反映在借方,期末结转利润后,本科目应无余额。

(1)手续费支出的明细科目。

手续费支出的明细科目可设置为:①结算手续费支出;②代办储蓄手续费支出;③代办其他业务手续费支出等。

(2)手续费支出的账务处理。

银行参加票据交换的结算手续费,由组织清算的中央银行确定;代办储蓄手续费的总体标准,按代办机构吸揽储蓄存款年平均余额的1.2%控制;各分支行可以根据本地区、本行处的经营特点在此指标内确定内部控制比例。但在实际计算手续费时,以代办机构吸收储蓄存款的上月平均余额为基数,扣除银行职工在揽储、复核和管理工作中应分摊的数额,据此计算后予以支付。

手续费支出应按有关规定和付费标准如实列支,不得预提。

①发生手续费支出时,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手续费支出——××手续费支出户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或××活期存款——××代办单位存款户

②期末按“手续费支出”科目余额结转时,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本年利润

贷:手续费支出——××手续费支出户

4.汇兑损失的核算。

汇兑损失是银行进行外汇买卖、外币兑换以及结售汇等业务发生的各种损失。由于本币汇率的变动,银行经营外汇业务可能会带来收益,也可能会产生损失。汇兑损失和与之对应的汇兑收益一样,是通过“外币买卖”科目的余额来反映的。当“外币买卖”科目的外币结余额为零,而“外币买卖”科目的本币有借方余额时即为汇兑损失;或者外币结余额按当期国家外汇牌价折合的本币低于本币账面借方余额,其差额也是汇兑损失。

为了核算反映汇兑损失的增减变动情况,银行设置“汇兑损失”科目。该科目属于损益类科目,用于核算银行进行外汇买卖、外币兑换以及结售汇等业务产生的汇兑损失。发生汇兑损失时,借记本科目,贷记“外币买卖”科目。期末本科目余额结转利润时,借记“本年利润”科目,贷记本科目。有余额应反映在借方,期末结转后应无余额。

(1)汇兑损失的明细科目。

汇兑损失的明细科目可设置为:(1)外汇买卖损失;(2)外币兑换损失;(3)结售汇损失等。

(2)汇兑损失的账务处理。

①当发生汇兑损失时,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汇兑损失——××损失户(本币或外币) 贷:外币买卖(本币或外币)

②期末结转利润时,本币账户的汇兑损失直接结转,而外币账户的汇兑损失则应根据年终决算日换算价格进行换算后结转。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本年利润(本币)

贷:汇兑损失——××损失户(本币) 或:

借:本年利润(外币)

贷:外币买卖——结转时汇率(外币) 借:外币买卖——结转时汇率(本币) 贷:汇兑损失——××损失户(本币) 5.营业费用的核算。

营业费用是指银行在业务经营及管理工作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固定资产折旧、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电子设备运转费、安全防卫费、企业财产保险费、邮电费、劳动保护费、外事费、印刷费、公杂费、低值易耗品摊销、理赔勘查费、职工工资、差旅费、水电费、租赁费、修理费、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会议费、诉讼费、公证费、咨询费、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摊销、待业保险费、劳动保险费、取暖费、审计费、技术转让费、研究开发费、绿化费、董事会费、上交管理费、广告费、银行结算费等。

营业费用有关账户的支出,除按有关规定可先提后用外,其他一律据实列支,不得预提。银行对需要待摊和预提的费用,应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确定。待摊费用的摊销期一般不超过1年。预提费用当年能结算的,年终决算不留余额,需跨年度使用的,应在决算说明中予以说明。银行营业费用项目较多,而且繁杂,在会计核算中,应加强对营业费用的核算和管理。

为了核算营业费用的增减变动情况,银行设置“营业费用”科目。该科目属于损益类科目,用于核算银行在业务经营管理工作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发生各项费用时,借记本科目,贷记“现金”、“应付工资”、“应付税金”、“其他应付款”等有关科目;期末本科目余额结转利润时,借记“本年利润”科目,贷记本科目。有余额应反映在借方,期末结转利润后,本科目应无余额。

(1)营业费用的明细科目。

由于营业费用的项目繁杂,“营业费用”科目可按费用性质进行明细核算,其明细科目可设置为:(1)业务宣传费;(2)业务招待费;(3)业务管理费等。

(2)营业费用的账务处理。

①业务宣传费。银行为了更好地开展业务,必须做好宣传工作,以吸引客户。如设置定点宣传栏、印发宣传资料、配合有关业务不定期上街宣传等,在这些活动中发生的业务宣传费实行比例控制,即宣传费用不得超过银行营业收入的2‰,其计算公式如下:

业务宣传费最高限额=(营业收入-金融企业往来收入)×2‰ 业务宣传费应按期如实列支,不得预提。

发生宣传费时,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营业费用——业务宣传费

贷:银行存款或现金

②业务招待费。业务招待费是银行业务经营的合理需要而发生的公关费用。新的财务制度规定,业务招待费实行分档次按比例控制,最高限额的控制标准如图表15—1所示:

(图表15—1) 控 制 标 准 控制比例

1 500万元以内 5‰ 1 500万~5 000万元 3‰ 5 000万~1亿元 2‰ 1亿元以上 1‰

业务招待费的计算公式如下:

业务招待费最高限额=(营业收入-金融企业往来收入)×控制比例 业务招待费必须当期如实列支,不得预提。

发生业务招待费时,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营业费用——业务招待费

贷:银行存款或现金

③业务管理费。业务管理费是银行在业务管理工作中发生的各项费用。业务管理费包含的内容很多,一般根据费用的具体项目设置更详细的明细账进行核算。

发生业务管理费时,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营业费用——××费用户

贷:应付工资或应付福利费或其他应付款等有关科目

上述有关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业务管理费等,在期末应按规定结转本年利润。结转时,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本年利润

贷:营业费用——××费用户

6.其他营业支出的核算。

其他营业支出是除了利息支出、金融企业往来支出、手续费支出、汇兑损失、营业费用以外的其他营业支出。银行的其他营业支出作为一个单独的费用项目,通过设置“其他营业支出”科目来核算,反映其他营业支出的增减变动情况。

“其他营业支出”科目属损益类科目,用于核算银行贷款损失准备、投资跌价准备、减值准备等其他营业支出。发生其他营业支出时,借记本科目,贷记“现金”等有关科目,期末本科目余额结转利润时,借记“本年利润”科目,贷记本科目。余额平日在借方,反映累计发生的其他营业支出总额,期末结转利润后,本科目应无余额。 (1)其他营业支出的明细科目。

其他营业支出的明细科目可设置为:(1)贷款损失准备;(2)短期投资跌价准备;(3)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等。

(2)其他营业支出的账务处理。

①当发生其他营业支出时,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其他营业支出——××支出户

贷:现金或贷款损失准备等有关科目

②期末本科目余额结转利润时,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本年利润

贷:其他营业支出——××支出户

(二)营业税金及附加的核算

营业税金和附加是指银行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按适用税率或费率交纳的各种税收或附加费。它包括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

营业税是国家对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单位或个人就其营业收入和提供劳务收入而征收的一种税收。它是按照营业额和规定的税率计算应纳税额。根据税法规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特殊企业,也应向国家税务机关缴纳营业税款和其他税款,依法纳税是银行的义务。目前国家对银行营业收入中的金融企业往来收入暂不征收营业税金和各种附加,因此,银行应以其营业收入扣除金融企业往来收入为缴纳营业税的计税依据。其计算公式如下:

应纳营业税=(营业收入-金融企业往来收入)×营业税率(5%)

城市维护建设税是国家为加强城市维护建设,扩大和稳定城市维护建设资金的来源而征收的一个税种,其性质属于附加税。银行应以缴纳的营业税为课税对象,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税率按银行所在地确定:银行分支机构在市区的按7%的税率缴纳;在县城或建制镇的税率为5%;不在县城、建制镇的税率为1%。其计算公式如下:

城市维护建设税=应纳营业税额×适用税率

教育费附加是为了加快发展地方教育事业,扩大地方教育的来源而征收的一个税种。教育费附加是以银行实际缴纳营业税额的2%计交的用于地方教育事业的费用附加。其计算公式如下:

教育费附加=应纳营业税额×2%

为了核算反映营业税金及附加的增减变动情况,银行设置“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该科目属于损益类科目,用于核算银行缴纳应由营业收入负担的各种税金,包括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等。期末终了,按规定计算出本期应纳的各项税金,借记本科目,贷记“应交税金”科目;结转利润时,借记“本年利润”科目,贷记本科目。余额应反映在借方,期末结转利润后,本科目应无余额。

1.营业税金及附加的明细科目。

营业税金及附加的明细科目可设置为:(1)营业税;(2)城市维护建设税;(3)教育费附加等。

2.营业税金及附加的账务处理。

(1)银行期末计提应纳营业税金及附加时,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税户

贷:应交税金

其他应付款——教育费附加

(2)银行实际交纳营业税金及附加时,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交税金 其他应付款——教育费附加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3)期末结转利润时,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本年利润

贷:营业税金及附加——××税户

(三)营业外支出的核算

营业外支出是指银行发生的与业务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包括:资产一般损失、资产非常损失、出纳短款、罚没支出、赔偿金、违约金、固定资产盘亏、固定资产清理损失、公益救济性捐赠支出、职工子弟学校经费支出,以及技校、干部培训中心经费支出等。

为了核算反映实际发生的与业务经营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银行设置“营业外支出”科目。该科目属于损益类科目,发生各项营业外支出时,借记本科目,贷记“现金”等有关科目。期末本科目余额结转利润时,借记“本年利润”科目,贷记本科目。余额平日在借方,反映银行发生的营业外支出的累计数额,随着结转利润后,本科目应无余额。

1.营业外支出的明细科目。

银行按规定在“营业外支出”科目下,按支出项目设置明细科目:(1)固定资产盈亏、报废、毁损和出售的净损失;(2)出纳短款;(3)院校经费;(4)非常损失;(5)公益救济性捐赠;(6)罚没支出等。

2.营业外支出的账务处理。

(1)发生各项营业外支出时,根据有关凭证,编制借、贷方记账凭证。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营业外支出——××支出户

贷:现金或有关科目 (2)期末本科目余额结转利润时,其会计分录为:

借:本年利润

贷:营业外支出——××支出户

第四篇:如何区别财务成本核算和项目成本核算

做好项目成本核算,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区别财务成本核算和项目成本核算。一直以来,公司实行的是财务一级核算,财务核算是以国家规定的财务会计准则和企业规定的财务制度为基础进行核算的成本;项目成本是为项目管理需要进行核算的成本,二者存在很大区别。

一是核算主体不同。财务成本核算的主体是企业,核算的是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发生的全部支出。而项目管理成本的核算主体是项目,核算的是项目发生的全部成本;

二是核算目的不同。财务成本核算的目的是正确计算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进行建筑生产活动发生的实际成本和应摊销费用,正确核算企业利润和应缴税金;而项目管理成本核算的目的是为成本控制提供数据和依据,为成本预测和计划提供信息。

三是核算范围和内容上的差异。企业财务成本核算的范围是整个建筑企业,核算内容包括企业在建项目成本及为组织企业经营活动发生的期间费用。项目管理成本核算的范围是具体工程项目,核算的内容包括在项目施工中发生的人工、材料、施工机械成本及为组织项目施工而发生的管理成本和相关费用。

四是核算的方法不同。企业财务成本核算是按照国家同意制定的财务通则和会计准则有一套完整且相对固定的核算方法没有统一的规定,因时因地因项目而异。在核算中,除了会计方法,还常采用统计学、技术经济、运筹学和其他管理科学的一般性方法。

五是在处理核算信息程序上存在着差异。一般企业财务成本核算有严格的处理程序。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成本核算人员按照凭证、帐簿、报表等会计程序进行,要求凭证、帐帐、帐表和帐实相符,数据计算精确有据。而项目管理成本核算则没有一定的处理程序,不要求十分精确,只要符合重要性的要求,满足管理的需要即可。

综上可知,在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中,项目经理组织管理人员核算的是管理成本,而不是财务成本。如果在实践中将财务成本和管理成本混为一谈,则会产生成本核算周期长、手续烦琐、数据复杂、核算结果对项目管理没有指导意义等现象。将成本核算对象定义为管理成本,一切从管理的角度出发,简化核算过程和结果,改变过去项目成本管理中引用会计方法和会计报表的核算模式,将解决上述的矛盾,使成本核算更具可操作性。

第五篇:成本会计--工业企业成本核算

第二章工业企业成本核算概述

一、成本会计具体内容

• 狭义的

– 成本核算

• 广义的

– 成本核算

– 成本预测

– 成本决策

– 成本规划或计划、预算

– 成本控制

– 成本分析和考核

– 成本检查(成本审计或费用稽核)

二、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

– 原始记录制度(产量、工时、各种耗费)

– 定额管理制度

– 计量验收制度

– 内部结算制度

三、成本核算要求

–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营业外支出界限

– 划分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界限

– 划分各会计期间费用的界限

– 划分各产品间的费用

– 划分完工产品与在产品界限

– 根据管理要求设置成本核算对象和选用适当的成本核算方法。

四、成本核算基本程序

• 要素费用归集与产品成本计算两阶段

• 要素费用归集

– 将要素费用分别归集到产品成本项目中

• 产品成本计算

– 计算各产品在产品成本

– 计算各产品完工产品成本

五、制造业成本核算具体程序

– 确定成本核算对象(成本核算对象决定成本计算方法)

– 设置成本项目(根据管理上的要求设置)

– 设置成本核算账户

– 要素费用归集和登记账簿

– 完工产品与在产品间费用分配

– 结转完工厂品成本

六、成本核算明细账户

– 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户按成本核算对象设置,按成本项目设置多栏式,或定制账页。

– 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户按辅助车间设置,按成本项目设置多栏式,或定制账页。

– 制造费用明细账户一般按车间设置,按费用项目设置多栏式或三栏式。

– 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明细账可以与生产成本明细账户一致,也可以不设置明

细账。

– 其他均单独设账

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某产品(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燃料及动力、制造费用)—辅助生产成本—某车间(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燃料及动力、制造费用)

制造费用—基本生产车间(材料费、人工费、燃料及动力费、折旧费)

—辅助生产车间(材料费、人工费、燃料及动力费、折旧费)

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

贷:原材料

应付职工薪酬

应付账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机械设备使用管理制度下一篇:家校共育日志家长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