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案例评析范文

2024-06-10

小学语文案例评析范文(精选6篇)

小学语文案例评析范文 第1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案例评析

《青蛙看海》课堂片段

(文本:就这样,青蛙跟着松鼠一级一级地往上跳,累了在草丛中歇一会,渴了喝点儿泉水。不知不觉,它们已经跳完了台阶,到达了山顶。)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和小青蛙跳上山。

(师点击课件,轻松的音乐响起,学生站到座位旁的过道,快乐地跳起来。可是,不一会儿,学生已经由原来的兴高采烈变成气喘吁吁了。)

师:小青蛙们,继续跳,不要停。山顶马上就到了。(生继续气喘吁吁地跳,可跳的节奏越来越慢,但仍在坚持。)

师:小青蛙们,山顶快到了,咱们先休息一会儿。

(生停止了跳,但一个个都在喘着气,有人甚至发出“好累呀”的感叹。)

师:小青蛙们,现在感到怎样?

生:累!

师:小青蛙们,太辛苦,太累了,我们就不要往上跳了,回去吧。

生:(纷纷)不!师:为什么呀?

生:再坚持一下,就能到底山顶啦!生:不能回去,一回去,刚才的努力就白费了。

师:说得真好,请同学们回到座位上,我们一起来有表情地读这段话。

〔评析〕 叶圣陶说过:“字词教学要和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接触,让学生在联想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唤起学生的记忆,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使一些字词给学生留下各自鲜明的烙印。”教者根据文本和儿童的特点,巧妙地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在课堂上跳的细节,课堂上学生由兴高采烈到气喘吁吁,真真切切体验了一级一级往山顶跑的累,感受到青蛙为了看海而坚持不懈的精神。有效触动学生的心灵,让灵动的智慧和人文光辉盈溢课堂。

《石榴》教学片段

(文本: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

师:你看到了怎样的石榴花?

生:我看到了越开越密,越开越盛,挂满枝头的石榴花。

师:你从课文哪些语句读出来的呢?(生读书)师:(随生回答,点击课件,出示这句话)

师:对,老师读了这些文字后,画了一幅画,也想表现出石榴花的多,请同

学们评一评,好不好啊?

生:好。

师:(点击课件,画中石榴枝头的石榴花稀稀拉拉的。)

生:画得不好,因为花不多。师:为什么这么说呢?老师不服气。

生:因为书上是这样写的“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我是从“密、挂满”几个词知道了花很多。

师:老师接受你的意见,把画改一改。(点击课件,花多了几朵,但仍不很

多)同学们,行不行?

生:不行。

师:(点击课件,花已经不少了)现在可以了吗?

(生意见不一)

师:小朋友们都很有主见,认为行的小朋友有什么理由?

生:我认为行了,因为花已经很多了。

师:说得好象有道理。(对着说不行的小朋友)这位小朋友真勇敢,敢和大

家唱反调,大声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认为不行,因为花还没有挂满,枝条还有空隙。

师:你真会思考,看得也很仔细,看来还得改。(点击课件,整个画面除隐约可见的枝条外,全是花朵)好了吗?

生:好了。

师:(点击回到文字)能不能把花的多读出来?

(生读)

师:花不够多,就像老师开始画发一样。

(生再读)

师:好象多了,能再多些吗?

(生读)

师:小朋友们读得真好,通过你们的读,我看到了挂满枝头的石榴花。

〔评析〕 在阅读课上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是在引进资料性课程资源。实际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一类资料性课程资源引进过多、过滥的现象,使得阅读课堂成了“音乐播放厅”、“图片展览室”、“影视俱乐部”。这则片段中,教者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并以文本提供的信息为依据,评议课件对文本的解读是否到位,并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在学生的评议中,将石榴花的“多”逐步展示到位,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花的“多”,更为学生后来读好这句话提供了极好的铺垫。

《军神》课堂片段

文本: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师:手术前,什么地方最后证明他是真正的男子汗?

生:(读课文)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师: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虽然不打麻醉很疼,但刘伯承为了以后能指挥打仗,就不管疼不疼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刘伯承不施行麻醉是为了以后指挥打仗? 生:因为刘伯承说:“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师:你是从课文上知道的,对吗?是的,刘伯承的确用他清醒的大脑,为中国革命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谁能说说刘伯承有哪些丰功伟绩? 生:刘伯承1911年参加了辛亥革命,1947年跃进大别山。1949年,组织渡

江战役。

生:抗日战争中歼灭了53 日军,收复县城59座。

师:(点击课件,音乐响起)就让我们一同来瞻仰刘伯承元帅立下的一系列不朽功勋吧!屏幕上逐行出现配有旁白的下面一段资料:

1916年3月,攻占丰都时,头部中弹,右眼致残。1923年,在讨伐吴佩孚时,屡打胜仗,被誉为川中名将。1932年10月,协助朱德,周恩来指挥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

1935年5月,指挥干部团强占皖平渡,巧渡金沙江。

1937-1945年,参加大小战斗五百余次。

1946年6月,在十个月内连续组织九大战役,歼敌十二万余人。1947年6月,与邓小平千里跃进大别山,像钢刀一样插进国民党统治区的心脏,令蒋介石心惊胆寒。

1948年11月,与邓小平等人发动淮海战役,获得 巨大胜利。1949年4月,与华东野战军合作,导演了百万雄师下江南的一幕。1950年冬,创办的国防大学是中国的最高军事学府,被誉为“将军的摇篮”。师:这一切,都是因为刘伯承有一个清醒的大脑。而此刻,他将要为此付出的是承受常人难以承受的巨大疼痛。同学们,拿起书,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刘伯承

说的这句话。

生读

〔评析〕 丰都战役后,受伤的刘伯承为了在未来的军事生涯中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可谓用心良苦,并为此承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巨大痛苦。本则片段的教者,为了让学生能全面领悟到刘伯承的良苦用心,匠心独运,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找到了课程资源的的开拓点,从“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出发,收集全了丰都战役至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为中国革命所立下的主要功勋。课堂上,学生在阅读了这一则资料后,不但对刘伯承充满了敬佩景仰之情,而且深刻地领悟了刘伯承拒绝使用麻醉剂的良苦用心,真正走进了文本。

《乡下人家》教学片断

(课件出示: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师:乡下人家在哪里吃饭呢? 生:门前场地上。

师:在那儿吃饭是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心情特别快乐。生:心情特别愉快。生:心情特别惬意。

师:对,心情好,胃口就好,吃饭就香!(引导学生带着愉悦、快乐的心情读)

师:如果把“天高地阔”换个词,你能换成哪些词? 生:狼吞虎咽。细嚼慢咽。津津有味。师:大家思考思考,换成这些词行吗?

生:不行,“狼吞虎咽”和“细嚼慢咽”只强调了吃的动作和表情,表现不出快乐的内心。

生:“细嚼慢咽”显得太斯文了,不是乡下人吃饭的样子。

生:“津津有味”只强调吃得有味,吃得香,也表现不出乡下人家吃饭时的愉快。

师:再仔细读读这段文字,看看还能不能发现这个词不能换的新理由。生:“天高地阔”除了表现出了吃饭时的悠闲与快乐外,还表现出乡下人家吃饭的地方很大,向上能看到云彩、归巢的鸟儿;向西看,能看到火红的晚霞。这是其它词表现不出来的。

师:说得好。

生:还有,“天高地阔”含有边吃边高谈阔论的意思。师: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生:谈论地里的庄稼。

生:谈论家里养的母鸡快生蛋了。生:谈论今年的收成。

生:谈论收获之后的打算。

……

师:他们越谈论心情会越怎样? 生:高兴。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高兴的心情再读读这句话,读出那份愉悦与快乐,感受那份独特与迷人。

〔评析〕 这段教学中,教者立足“天高地阔”一词的运用,引导学生借助文本语境进行换词比较,在比较中领悟文本遣词造句的精当、妥贴,并在对话过程中,敏锐地捕捉即时生成的资源,顺势让学生想象乡下人家在“天高地阔”地吃饭时会谈论些什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但读懂了“天高地阔”一词蕴含的意境和情趣,看见了“天高地阔”背后的风景,而且领悟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精

妙,学到了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片断

(初读,思考、交流“在作者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学生从不同侧面概括出园子的特点后)

师:再读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写出园子的丰富多彩、自由自在的,哪些句子很特别,哪些写法与我们平时写作文是不一样的?请画出来。

(生默读思考后)

生:(读片断)从这里我能感受到园子里生机勃勃。作者写花开、鸟飞、虫子叫好像都跟人似的,有了生命。

师:一切都是活的。花开了,就像——(生接:花睡醒了似的),活了吧?鸟飞了,就像——(生接:鸟上天了似的),活了吧?虫子叫了,就像——(生接:虫子在说话似的),活了吧?。”这三个句子结构相似,连在一起叫——(生:排比)。

生:(读片断)这些写倭瓜、黄瓜、玉米的句子也相似。

师:怎么个相似法?

生:愿意怎么样,就怎样。

师:倭瓜愿意爬上架,(生接: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生接:就爬上房)。多自由。

师:(理解“谎花”后)黄瓜愿意开一谎花,(生接: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黄瓜,(生接:就结黄瓜)。多自由。玉米呢?

生:(读)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师:“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怎么不跟前面一样写成“它愿意长上天去,就长上天去”?

生:长上天去,这不可能。这样写我们感觉玉米生长多么自由。

生:“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跟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这段话从颜色、姿态来写,并把蜂子比喻成毛球。

师:这一切都是那样的可爱。在我童年的眼里这叫美丽、动人温馨、生机盎然……这样写就让你感到作者的童年生活确实充满了乐趣。读书就要这样仔细推敲,才能读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作者情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美。

〔评析〕 本片断的教者,根据文本在表达上的特点,以“哪些句子很特别,哪些写法与我们平时写文章是不同的?”为话题,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将对话明确指向句式和写法,即文本的语言形式。从课堂上交流的情况看,对话富有成效,学生发现了排比句式、“愿意怎样就怎样”的句式,发现拟人、比喻的表现手法,并概括出了一些句子是从哪些方面写的。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升华对以上关于文本言语形式运用的认识,领悟到这样写的妙处。这样的对话过程,不但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过程,更是学生内化、积累言语范式的过程,能有效地提高规范运用言语的意识和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片断

师:你从文章的哪些句子体会到小巴迪在焦急地等待着父亲回来的?

生:我从第四小节的“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看出他在焦急等待。(出示句子:“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学生齐读句子。)

师:老师注意到这几句话表达方式很特别,你发现了没有?自由读读这段话,仔细体会一下。(学生读书,体会)

生:这段话让人觉得等待时间很长。师:你怎么感受出来的?

生:作者把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一个个写出来,没有直接说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

生: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让人感觉时间过得慢慢的。

师:你有一双慧眼。能把自己的感觉读出来吗?(生朗读,注意延长词之间的停顿)

师:读出了时间过得很慢。一刻钟并不长,但对巴迪来说却是一段漫长的等待。此时,你想到了哪些形容时间过得很慢的词?

生:度日如年。望眼欲穿。望穿秋水……

师:是啊,巴迪感到了“度日如年”的滋味了。继续读书,体会一下这个句子的表达形式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每一个时间后面都用了句号,也表示巴迪等的时间很漫长。生:一个个句号就表示巴迪一段段漫长的等待。

师:讲得真精彩,语言很有诗意!这句话除了让我们感受到巴迪等的时间很漫长之外,还有什么感受?

生:还让我感受到巴迪等得很着急,好像在不停看表。师:想想,望眼欲穿的巴迪在这个短暂而又漫长的等待中,会做些什么呢? 生(纷纷回答):在屋里不停地来回走着。打开大门,伸长脖子张望。打开窗户,探出身子眺望……

(教师出示经重新组合的句子:七点 父亲还没有回来

七点一刻 父亲还没有回来 七点半 父亲还没有回来)

师引:巴迪就这样整整等了一个下午,一直到——(生读)七点,父亲还没有回来。

师引:巴迪在屋里不停地走来走去,都已经——(生读)七点一刻,父亲还没有回来。

师引:此时的巴迪迫不及待地到门口张望,一直到——(生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

师:等待使心情更加焦急,等待让人感觉时间更加漫长。正是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才产生出了强烈的表达效果。这种表达方式多么妙啊。大家可以在作文中把这种方法“偷”过来。请把这段读一读,再体会一下。

〔评析〕 节奏和标点都是言语形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都能在文本中参与文本意蕴的表达,并能增强表达的效果。本片断教学,教师以“老师注意到这几句话表达形式很特别,你发现了没有?”为话题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先引导学生咀嚼看似平淡的三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通过咀嚼,学生不但体验到了巴迪等待父亲时望眼欲穿的心理感受,还领悟到读这几个词语时应把握住特定的节奏才能把时间过得很慢表现出来;接着,再引导学生推敲标点符号,“一个句号就表示巴迪一段漫长的等待”是学生揣摩出来的个性化的感悟,再以对标点的感悟为基础让学生围绕“焦急的等待”来展开想象;最后,巧妙地结合重新组合的句子进行引读,在读中深化对文本蕴含情感的领悟,感受言语特有的句式和节奏所产生的表达效果,成功地将言语成长点植入到学生个体的言语系统中,为学生在日后言语运用中模仿这种言语形式打下良好的基

础。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片断

师:现在,让我们假设一下历史,回到145年前,做一次小小的体验。如果你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一国之君——皇帝,如果你是辅佐皇帝参与国家管理的大臣,如果你是保卫国家领土的士兵,如果你是普普通通的生活在北京的老百姓……面对着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行径,你会怎么做?请选择一个角色静静想

一想,一会儿请你实话实说。

(生思考、准备)

生:我是当时的皇帝,但我没有兵权,我的兵权掌握在老佛爷慈禧的手中。我会号召所有的百姓团结起来,即使用长矛、弓箭,也能对付洋枪洋炮。只要团

结,就有希望。

师:虽然你的兵权掌握在慈禧手中,但你善于发动群众—— 了不起的皇帝。生:假如我是皇帝,我不会建造圆明园。我会把所有的钱用作军费。当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时,我会派出军队与他们战斗。如果打不赢,我会与他们谈判。

生:如果我是朝中大臣,我会给皇帝建议,派人去留洋,学成归来后制造自

己的枪炮。生:我是北京城一位老百姓,我会号召百姓团结起来与敌人展开战斗。生:假如我是士兵,我会和他们血战到底。即使我牺牲了,我的身体也要倒

在圆明园里,成为敌人的绊脚石!师:给自己掌声,为自己喝彩。(生鼓掌)但遗憾的是,历史不能假设。请读下面的资料——(课件出示)

圆明园是皇帝亲用的。当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无奈,只好带着慈禧仓皇逃

跑了。

焚毁圆明园的前几天,英法联军列队入城,清军士兵夹道跪迎。英法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军阀混战时期,一些军阀又进行洗劫,圆明园最后只剩下几块残垣断壁。据说,中国人龚橙——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是火烧圆明园的帮凶,是

他带的路。

师:读了上面的资料,现在,再读“圆明园”这三个字的时候,难道你心中

仅仅是仇恨和愤怒吗? 生:说不出来的滋味。

生:我悲愤!悲愤的是我们自己的少数人怎么会这样?我的心里好像被插了几刀,很难过。

师:现在,你的心中,圆明园仅仅是废墟、是火焰吗?圆明园在你心中是什

么形象?

生:圆明园是我们的耻辱。生:我认为是中国人民的警示牌。

师: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有着5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杀到京城?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也许,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希望大家从这扇门出发,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

〔评析〕 片断伊始,引导学生将自己假想成皇帝、大臣、士兵、百姓,在深入人物内心的体验中,进一步领会课文要传达出的对侵略者的仇恨和愤怒;可就在学生越说越解恨的时候,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文字资料却让他们的激情一下消失了,他们从资料中看到的是皇帝仓皇出逃、士兵夹道跪迎、军阀趁火打劫„„这时,学生们的心中不仅仅有着“仇恨”和“愤怒”,更在进行着反思,在他们的心中,“圆明园”是“耻辱”,是“警示牌”,学生进入了“自省”的状态。自省,有助于良好人格和个性的养成,是语文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这里,资料性课程资源的运用,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领悟,催生了学生的深层思考,引导学生进入了“自省”的状态,并走上文化积累和精神成长的快车道。

《月光启蒙》课堂片断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是一位有责任心的母亲,为了孩子,劳累了一天后还不忘用民歌、童谣

来教育孩子。

生:是一位勤劳的母亲,爱孩子的母亲。

生:是一位聪明的母亲,课文中说母亲天资聪颖,歌谣一听就会。生:是一位无私的母亲,劳累了一天,还给孩子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生:是一位耐心的母亲。民谣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故事讲完了,童谣唱完了,“我”还要缠着母亲给“我”讲谜语,母亲一点也不嫌“我”

烦。

师:有着这样一位母亲应该是多么幸福。可是,当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母亲已不再说起自己的往事,也不认得他是谁,只是对着他笑,笑,笑得他泪流

满面。(点击课件,出示作品原文结尾: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道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说她的往事,不再说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在原文结尾出现的同时,阎维文原唱的歌曲《母亲》响起,歌唱家在悦耳的旋律中将歌词清晰地送入在场的每一个人的耳中: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馅儿,有人她给你包。你委

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

(教者在学生读完原文结尾后,仍有意让音乐、文字营造出的近乎凝重的课堂情境延续了一段时间。在这一情境中,不光学生,就连听课的老师,泪水也止

不住地流出了眼眶。)

师:读了这段文字,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总嫌我的母亲唠叨,一会儿叫我学这样,一会叫我学那样,我错了,我应该珍惜母亲对我的爱。

生:我仿佛看到了我的妈妈。我作业常常完成得不好,妈妈天天为我检查。有一次,她累病了,挂了好几天水才好。

师:真是个懂事的孩子,回去给妈妈倒杯水。

生:(哽咽着)很难过。妈妈工作那么辛苦,回家后要做家务,还要辅导我学习。我要好好体谅妈妈,好好学习,让妈妈开心一些。

师:你们的母亲不一定会唱动听的歌谣,不一定会讲那高深莫测的夜空里的神话故事。但是,她们正如文中的母亲一样,用她们所能给予的方式深深地爱着你们。母亲才是你的人生真正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母亲是可敬的,母爱更是无私的。衷心地祝愿大家,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能让你们的母亲感到欣慰。

〔评析〕 《月光启蒙》是作家孙友田的作品,选入教材时作了改动。文章记叙了自己童年时,母亲在夏夜月光的伴随下,为自己唱歌谣、讲故事、说谜语的情景,表达了对母亲深深怀念之情。在这则片断中,教者欲抑先扬,充分利用学生在课堂上读歌谣、悟真情取得的成果,让学生说出对文中母亲的感受,学生的言辞之中充满赞美之情,就在学生和文中“我”一起感悟到母亲可亲、可敬的时候,教者点击课件,让学生在精心营造的情境中,阅读老师精心搜集的原作的结尾。在这样的课堂氛围里,阅读这样的文字,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情感得到了升华。从学生随后的发言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内心经历了怎样深刻的情感体验,人世间美好的亲情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又一次得到了锤炼,生命的底色又抹上了亮丽的一

笔。

《生命桥》课堂片断

师:这篇课文选自《斑羚飞渡》,同学们,学完课文,你们想读读《斑羚

飞渡》的全文内容吗?(老师发放《斑羚飞渡》全文资料,播放根据原文制作的配套录音,并适定时插播一对对老少羚羊飞渡山间的多媒体动画。)(其间,学生神情严肃,已随着音乐、画面和文字进入了特定的情境。)师:同学们,读完了全文内容,看着这一幅幅扣人心弦的画面,你最想说什

么呢? 生:我觉得羚羊很弱小。它们面对猎人的枪口,只好选择了一半生,一半死。生:我感受到的是羚羊的伟大。我真不敢相信,老羚羊竟能为年轻羚羊去死。生:我觉得生命很神圣。动物们能一次次逃过强敌的追击,逃过猎人的追杀,幸运地活下来,真是太不容易了。

生:我觉得生命有时很脆弱,活蹦乱跳的老羚羊转眼间死了。

师:是呀,生命只有一次,它是可贵的,更是神圣的。现在,让我们再来听听作者创作这篇文章时的真实想法,好吗?(播放课件,出示录音和文字:动物小说,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了人类社会。我们人类应该尊重动物所特有的生存方式,并更多地关爱它们,为它们创造自由的环境。可以这样说,我是为生命而写作。)

(学生默默地听着,教室内一片沉寂。)

师:(饱含深情地)作家的话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人,动物的生命不也和人的生命一样神圣庄严的吗?如果此时让你板书课题“生命桥”,你觉得这三个字写在什么位臵最好呢?说说你的想法,好吗?(将课文的插图放大至画黑板上。)

(学生思考了一会儿,看看书,又看看图,随后接二连三地举起了小手。)

生:我想把“生命桥”写在黑板的最高点。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在我眼里,生命是最崇高的。老羚羊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年轻羚羊的生命,这太了不起了,应该写在最高点。师:(很激动地)那就请你写上去吧!

(学生借来凳子,工工整整地在图画的最上方写上了“生命桥”三个字。)生:我想写在两山之间,因为这座桥由是老羚羊的生命连接起来的。生:我要写在老羚羊和年轻羚羊之间,这座桥是老少羚羊生命的交接桥。生:我想写在老羚羊的背上,因为老羚羊的背,就像是年轻羚羊的跳板。生:老师,我想用红色的笔画一画这座生命桥。(师微笑点头。学生走上讲台,用笔沿着羚羊飞渡的动作轨迹画下了这座神圣的桥。)

师:其实,我更希望这座生命之桥能给我们人类以警醒,让我们人类不再藐视动物的生命,让我们的生活中不再有这令人痛心的一幕!

〔评析〕 《生命桥》虽然短小,但字字句句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它用朴素的语言讴歌着生命脆弱中的伟大,无奈中的神圣。可生命的话题凝重、深沉,对于阅历较浅、年纪尚幼的四年级孩子来说,感悟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在这则片断中,教者借助引进的文字、音像资料,在创设的逼真的课堂情境中,引导学生先后两次展开延伸阅读,引领孩子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为师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最后,充分运用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板书课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他们情感的闸门,学生们动脑,动口,动情,动心,多元化地解读了生命的价值,接受了一次珍爱生命、关爱动物的心灵洗礼。

《白鹭》课堂片断

师:如果白鹭是悠然的,那么,白鹭瞭望是更加富有个性的悠然。请你来读一读。(生读)师:读得真好,仿佛把我们带进了画面。同学们,什么是嗜好啊? 生:是爱好。

生:是与众不同的爱好。

师:你看,在这句话里,白鹭与众不同的爱好是什么? 生:是孤独地站在小树的绝顶。师:够了吗?

生:是孤独地站在小树的绝顶瞭望。

生:我想是孤独地站在小树的绝顶悠然地瞭望。师:“每每”是—— 生:经常。

师:白鹭每每站在小树的绝顶悠然地瞭望,这就是它的嗜好。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用下面的句式说一句话。

(课件出示:这是一只 的白鹭,它在瞭望。)

(生准备)

师:准备好了吗?试着说说看。

生:这是只羽毛刚刚丰满的少年白鹭,它在瞭望远处的白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

师:把白鹭想象成少年,说得好!就这样说。

生:这是只妙龄的白鹭姑娘,它在瞭望远方可以和自己一起生活的同伴。生:这是只白鹭先生,它在瞭望四周美丽的景色。

生:这是只白鹭先生,它在瞭望远处的白云,似乎在想:这么广阔的天空,我要飞多久才能看完它的美景啊。

生:这是只白鹭先生,它是在看看自己外出的儿女怎么还不回来。生:这是只白鹭妈妈,它在瞭望外出捕食的丈夫有没有归来。

生:这是只白鹭妈妈,它是在瞭望远处正学习飞行的儿女飞得怎样。师:是啊,不同的白鹭,瞭望的景观不一样,目的也不一样„„

〔评析〕白鹭在瞭望什么?课文中找不到答案,是本课教学中容易被忽略的内容,也是学生理解、感悟这篇课文的难点之一。在这则教学片断中,教者设计了“说句”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个人愿望、阅读体验出发,借助语文实践活动搭建的平台,把白鹭想象成“白鹭少年”、“白鹭姑娘”、“白鹭先生”、“白鹭妈妈”,并描述出这些假想角色所瞭望的具体景观。这样,不但把自己的个性化见解表达出来了,而且在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越说越具体,越说越丰富多彩,在多向交流中发展了思维能力,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最佳路径》课堂片断

师:(学习到课文第7自然段)如果你就是1971年“世界最佳路径”的评委,在听说了格罗培斯设计这条路径的故事以后,你将发表怎样的意见呢?

(小组讨论、准备)

生:格罗培斯追求完美,先后修改了50多次,还不满意,最后让大家共同来创造,这样的路径已不是哪一个人的设计,而是大家共同的选择。生:按照游人踩出的路径铺设路道,说明设计者在心里把游人放在了第一位。生:这许多小道踩出来了,“有宽有窄”,宽的走的人多一些,窄的走的人少一些,却又“优雅自然”。道路的设计不是用脑子挖空心思想出来的,而是用脚走出来的,据此铺设的人行道就没有刻板的模式,富有艺术性。

生:这样的路是行人自己走出来的,不仅美观,而且保证了人们游玩时的方便、快捷。

生:设计路径的方法不同寻常,这样的设计是顺其自然的,看来在没有办法的时候,顺其自然是一种最佳的选择,包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以极大的启迪。

生:如此设计是格罗培斯从法国南部卖葡萄的农民那里获得启发,是汲取了“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精神而完成的。

生:格罗培斯对待“微不足道”的问题同样认真对待,他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生:从格罗培斯设计路径的故事中,我深受启发,在你遇到难题的时候,如果换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许难题就不难了。

〔评析〕教者依据文本提供的信息:“1971年,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巧妙地设置了课堂活动情境,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当年路径设计评选的评委并发表意见。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说出了阅读课文后带有自己个性色彩的见解:有从独特的设计理念来说的,有从设计的效果来说的,有从设计故事蕴含的哲理来说的„„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既精彩、独特,又紧扣文本,口头表达能力也在说的语文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智烧敌舰》课堂片断

师:阿基米德最后说“我有什么本领,太阳帮了咱们的忙……”这句话你同意不同意?说说为什么。

生:我不同意阿基米德的观点,我觉得用“智烧敌舰”的方法赶走罗马人完全靠阿基米德,他在危急时刻镇定自若、足智多谋,想出了这一巧妙的方法打败了敌人。

生: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觉得阿基米德说得对。如果那是个雨天,怎么能利用太阳光的反射来智烧敌舰呢?

生:对啊,其实不光是太阳帮的忙,还有许多东西也帮阿基米德的忙。师:有哪些东西也帮阿基米德的忙呢?再看看课文。生:有容易燃烧的桅杆和布帆,非常多的镜子…… 师:还有什么也帮了阿基米德的忙?再看看书。

生:还有那么多希腊人的信任。如果是我叫他们去拿镜子并“一字排开”,谁会理我?

师:这就叫“天时地利人和”。

生:可主要靠的还是阿基米德。我相信他那么聪明,即使那天没有太阳,他还会想其他办法来救希腊人的。

生:我觉得功劳应归阿基米德,因为在场的人那么多,其他人怎么就没想到利用那些现成的条件呢?

生:我觉得阿基米德尽管那么聪明,知识那么渊博,深受大家爱戴,可是他还说是太阳帮了他们的忙,真的非常谦虚!

师:那也就是阿基米德的智慧,再加上人民的信任和帮助以及燃烧敌舰的有利条件,使希腊人打赢了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评析〕文中阿基米德的话本是一种谦虚的表示,但小学生单纯,判断事物是非分明。教者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从文本出发,巧妙地抛出了“阿基米德最后说‘我有什么本领,太阳帮了咱们的忙„„’这句话你同意不同意?”的话题,课堂上,学生热情高涨,不同见解的学生间针锋相对,发言此起彼伏。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注意作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阐明自己观点的时候,尽量到课文中找依据,避免了天马行空的泛泛而谈。这样,辩论到最后谁对谁错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 “辩论”中尽情地表达出了自己个性化的见解,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自己的语文能力。

小学语文案例评析范文 第2篇

发布时间:2011.07.14 点击数:14613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反洗钱案例分析——许宗林上市公司洗钱案

发布时间:2011.07.14 点击数:6537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案情] 2005年1月10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对西安达尔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实施停牌,达尔曼这只曾经盛极一时的“中华珠宝第一股”寿归正寝。一叶知秋,达尔曼的结局凸现出中国股市的一些问题。从洗钱的角度分析这支个股,问题更是触目惊心。

达尔曼于1996年12月上市,发行3000万流通股,发行价7.3元,经过数次送股后总股本从最初的7600万股迅速扩张至2.28亿股。此后机构经过两次配股,再次圈走5.78亿元。退市前,达尔曼历史上的最高股价高达94亿元,成为中国股市著名的高价股,号称“中华珠宝第一股”。而其董事长许宗林2001年和2002年连续两年以身价6亿元入选《福布斯中国内地百富榜》。

到了2004年6月末,公司却亏损14.44亿元,每股收益为-5.04元,股东权益为-3.47亿元,每股净资产为-1.21元。短短数年时间,达尔曼从一支绩优股突然变为一支百病缠身的退市股,其中的原因令人费解。

根据有关部门核查,发现达尔曼所有的采购、生产、销售基本上都是在一种虚拟状态下进行的。每年公司都会制定一些所谓的经营计划,然后组织有关部门和一些核心人员根据计划制作虚假的原料入库单、生产进度报表和销售合同等。为了做到天衣无缝,相关销售发票和增值税发票应缴的税款都一分不少地缴纳——据测算,达尔曼几年来用以造假的成本达数亿元。其虚假投资经营项目也数不胜数,如帐面显示“达尔曼一条街”项目投入8227万元纯属子虚乌有;还有账面显示6000万元的“都江堰钻石加工中心”、5213万元的“西安富士达传感器”、1950万元的“蓝天林木种苗项目及轻型基制”,都属于虚报项目。

为了隐瞒其诈骗事实与非法收入,许宗林建立了大量由他控制的空壳公司和影子公司来与达尔曼进行“业务往来”,这类公司总数达30多个,其法定代表人表面看起来与许宗林没有任何关系,但其实都是许宗林身边的人,许宗林只需要怀揣着这些公司的印鉴,在需要的时候就可以轻松完成他的数字游戏了。

此外,为了顺利瞒过监管部门和通过会计事务所的审计,达尔曼所有帐务都是由一位湖北的注册会计师来做。大部分的资金最后都汇集流向深圳。许宗林通过在深圳的几家公司,以设备采购、投资为由,或者通过地下钱庄等种种手段将数亿元的资金洗往国外。

[评析] 许宗林通过上市公司大肆诈骗股民财产,为上市公司的监管再一次敲响了警钟。然而从反洗钱角度来看,这起案件同样拥有重要意义。

早在2004年初达尔曼事件东窗事发之前,加拿大反洗钱部门就对许宗林通过地下钱庄向境外转移财产的不法行动有所察觉,并向我国相关的执法部门进行过求证。然而当时我国并没有有效的反洗钱制度,相关部门缺少对金融情报的敏感性,对加拿大提供的这个及其有价值的情报没有引起重视,所以没能及时进行调查及对许宗林采取强制措施,以至于许宗林成功外逃,他非法获得的大量不法收益亦难以全部追回。从这起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建立高效的反洗钱机制、加强国际间反洗钱合作,对打击犯罪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具有何其重大得意义,对我国来说也是一件必要而紧迫的任务。所有国家机关、金融机构和公民个人都要把反洗钱作为一件视为关系到切身利益的事情予以关注和支持。

案情摘要

2005年某市多家商业银行向公安机关报案,称L氏兄弟利用辖内H公司骗取银行贷款,至今尚未归还,涉嫌贷款诈骗。2006年6月初,公安机关请求人民银行协助核查L氏兄弟在该市各金融机构开立账户及相关交易、贷款交易、贷款情况等相关信息收集后移送给公安机关。公安机关根据当地人民银行提供的证据,进一步发现犯罪嫌疑人L某在当地成立了H公司等多家关联公司,上述公司在辖内4家金融机构开立了30多个银行结算账户。另外,犯罪嫌疑人还利用亲戚朋友的名义在各金融机构开立了多个银行存款账户,将银行贷款在上述账户之间毫无交易背景地相互划转或存取现金,企图非法占有。公安机关果断抓捕L氏兄弟,经侦查审讯,该案所涉及贷款总额高达3000多万元。案例评析

该案当事人在贷款到账后,精心策划进行了一系列的清洗,妄图把水搅浑,将白钱洗黑,达到非法占有的目的。

一、利用关联公司签订虚假的购销合同,骗取银行开出银行承兑汇票

L氏兄弟利用所控制的部分关联公司,操纵这些公司签订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虚假购销合同,通过其他公司借款或银行贷款作保证金,骗取银行开出银行承兑汇票(部分承兑汇票的保证金仅占汇票面值的20%左右)。经查实,H公司签订虚假购销合同的银行承兑汇票有30份,金额合计4400多万元。由于没有真实贸易背景,承兑汇票又被L氏兄弟在其他商业银行贴现后用于归还借款、发放工资、支付差旅费、购置房产等用途。

二、以某钢铁集团的产品集资款重复抵押,骗取金融机构贷款

1997年3月,H公司交给某钢铁集团产品集资款300万元。1997年12月,该公司利用某钢铁集团产品的集资款证明和收据作抵押,向一家商业银行成功申请开出银行承兑汇票两行合计300万元,又向另一家商业银行成功贷款330万元。L氏兄弟控制的H公司以重复抵押的方式,骗取银行信用或贷款合计630万元。

三、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洗钱

第一种方式是利用公司贷款资金为个人够买住房和写字楼进行洗钱。进查实,1998年3月,犯罪嫌疑人以H公司的名义成功贷款150万元,次日即将30万元划转至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用于购买住房;2000年1月,犯罪嫌疑人以H公司的名义成功贷款200万元,次日即将贷款划转至其控制的一家关联公司账户,其中100万元通过该关联公司划至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用于购买写字楼。上述房屋产权人均是L氏兄弟。L氏兄弟用公司贷款资金为个人购买住房和写字楼,非法占有银行贷款。

第二种方式是利用公司回笼资金为个人购买商铺和住房进行洗钱。经查实,2000年4月,L氏兄弟以银行汇票方式从外地带回公司销售钢材款170万元,在银行兑付后通过关联公司账户过渡,将其中115万元用于购买住房和商铺。2000年1月,H公司收到销售钢材款36万元,将其中35万元现划至关联公司,然后用于购买写字楼。上述房屋产权均是L氏兄弟,L氏兄弟利用公司销售回笼的货款资金为个人购买商铺和写字楼,非法占有公司资金。

第三种方式是利用复杂的交易手段,制造资金周转的假象,清洗不法所得。犯罪分子利用一些关联公司和亲戚朋友的账户(事后证实关联公司均由犯罪分子完全控制与操控),从银行骗取贷款后,通过频繁转账交易,使贷款资金进入复杂的交易当中,有时一笔资金在一天时间就转了4个银行账户;有些银行承兑汇票短期内经过多个单位倍数转让,明显没有交易背景,加大了公安部门的追查难度;还有部分资金以归还个人借款的名义被犯罪分子据为己有。

反洗钱案例分析——里格斯银行洗钱案

发布时间:2011.07.14 点击数:8613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案情】

19世纪成立的里格斯银行(Riggs Bank N.A)以和美国政府的悠久关系闻名,华盛顿的160多家大使馆,有95%是里格斯的客户。数据显示,来自外交圈的生意,占里格斯银行42亿存款的23%。美参议院在2004年7月14日提交的一份长达114页的报告详细揭露了里格斯银行协助智利前总统皮诺切特洗钱,卷入赤道几内亚独裁者腐败资金的事件。今年5月,里格斯银行已经因涉及与沙特恐怖组织之间资金转移,而被处以2,500万美元的民事罚款。

参议院报告披露,从1994~2002年,里格斯银行至少为智利独裁者皮诺切特开了6个户头,并发出了好几个存单,其中有的发生在皮诺切特在英国被软禁期间。皮诺切特在里格斯的存款总额曾经一度达到400万~800万美元。银行的账户经理帮助皮诺切特规避了披露账户的法律程序。他们对这几个账户的资金来源从来没有认真的调查。为了掩盖他对这些账户的控制,银行甚至帮他设立了两个空壳公司,以这两个公司的名义开出户头,以皮诺切特为实际受益人。在皮诺切特被拘禁,法庭冻结其账户期间,帮他把160万美金从伦敦转移到美国。里格斯银行用自己的账户掩盖皮诺切特的一些现金交易,还开出了190多万美元的现金支票,使他身在智利也能顺利取出现金。在递交联邦调查机构的文件中,皮诺切特被伪称为“一位退休的教授”,曾在“公共服务部门的高薪职位服务多年”。

1997年,美国货币监理署检查人员发现里格斯银行存在违反《银行保密法》问题并向该行管理层提出,当时管理层采取了积极的合作态度并作出了及时反应。因此,货币监理署将该行评定为“合格”。2001年“9.11”事件后,货币监理署对存在高风险的大银行(包括里格斯银行在内)进行了一系列反恐金融检查。2003年1~5月与执法机关密切配合,共同检查了里格斯银行中沙特阿拉伯大使馆的部分可疑交易。2003年7月颁布禁令要求里格斯银行立即停止违法行为并采取相应纠正措施。

2003年10月,货币监理署检查官对该银行进行重新检查,同样的情况再次发生,在检查该行是否遵守7月份颁布的法令时,又发现该行与赤道几内亚的关系存在一系列问题。赤道几内亚是西非第三大产油国,美国重要的石油进口国。自现任总统奥比昂在1979年政变中夺权后,这个国家一直为腐败、贫困和暴力问题困扰。美国的调查认为,该国每年大约1.5亿美元的石油开采费,绝大部分进了政府高官的腰包。小组委员会还发现,从1995~2004年,里格斯银行为赤道几内亚政府、政府官员和他们的家庭成员,管理着超过60个账户和存单。2002年该国成为里格斯银行最大的客户,他们总的存款加在一起在400万~700万美元之间。里格斯为奥比昂总统和他妻子、亲戚开设多个个人账户,建立离岸壳公司;2000~2002年间,帮助使1,300万美元流入奥比昂和他妻子控制的现金账户。另外,里格斯为赤道几内亚政府专门开了一个账户,接受来自在该国做石油生意公司的资金,然后,把3,500万美元转到了银行根本不了解的两个公司的账户上,而《银行保密法》禁止这样做。报告说,委员会有理由相信至少其中一个收款银行是完全被奥比昂总统控制的。

美国参议院报告认为,里格斯银行没有尽到反洗钱的法定义务,对相关证据“视而不见”,允许无数的可疑交易发生而不通知执法机构。2004年5月13日,美国货币监理署根据《银行保密法》宣布对里格斯银行(此行为里格斯国民银行的子公司)大量违规行为处以2,500万美元罚款。金融犯罪执法网络(FinCEN)认为货币监理署所认定的罚金水平适当。里格斯银行必须向财政部一次性缴纳所有罚金。

关于里格斯银行案,美国货币监理署表示,里格斯银行未能根据《银行保密法》建立有效的反洗钱制度,从而无法监测可疑交易,也未进行可疑交易报告;另外,该行搜集和保存外国银行客户资料也不全面。货币监理署对该行下发整改命令,要求银行采取行动尽快加强内控建设,尤其是与《银行保密法》及反洗钱相关的内部控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高管理能力。董事会必须于30日内对银行管理层、员工以及管理手段作出整改决定。第二,制定评估计划,对银行会计的准确性与完整性进行评估,并根据《银行保密法》规定抓紧相关交易的建档及归档保存工作。第三,贯彻实施适用于银行账户和有关人员的书面内控制度,包括涉及大使馆以及国际私人银行集团的各项规定。此规定要求至少每3年对所有相关经理进行背景资格审查,禁止银行职员对客户账户拥有签字权、所有权及托管权。第四,仅当银行严格遵守相关法律及货币监理署颁布的书面通知时,才允许银行支付股利。第五,除其他规定外,还应建立有效内部稽核制度,监测银行异常操作及交易并对银行遵守法规的情况进行评级。【点评】

众所周知,金融业是洗钱活动的主要领域,是反洗钱的第一道防线。里格斯银行案件使我们认识到,当前洗钱犯罪的复杂性和跨国性特征更加典型,像把犯罪资金存入银行,设立空壳公司,大额的现金账户,可疑的资金转移,掩盖账户所有者真实身份的形式更加复杂多样。控制洗钱的领域逐渐增多,控制洗钱的措施从适用于传统的银行业发展到了适用于空壳公司、离岸公司、保险业、会计业、律师业和网络行业等其他行业。但透视里格斯银行案件可以看出,这条防线竟成为犯罪者的帮凶,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是里格斯银行没有尽到反洗钱的法定义务。美国有比较完备的反洗钱法律体系。1986年,美国首先制定了《洗钱控制法》,规定洗钱是犯罪行为;美国的反洗钱机制主要建立在交易报告制度的基础上,近年来逐步重视“了解你的客户”原则以帮助确定哪些是可疑交易;2001年通过的《爱国者法案》更是要求:美国所有金融服务企业必须任命反洗钱的专门负责人,建立专项反洗钱规划与措施,对所有员工进行反洗钱教育与培训,建立内部稽查制度,严格评估和考核反洗钱工作的效果。此外,法案还把对违规行为的处罚金额从10万美元提高到了100万美元。洗钱直接责任人和出现渎职的反洗钱负责人,还将面临被刑事起诉的危险。而上述一系列关于金融机构负有识别客户、保存记录、披露可疑交易和内部控制等的法律义务,里格斯银行均未做到。

二是监管者监管不力。美国参议院报告称,负责在1998年间追踪里格斯银行业务的联邦银行审查员李(Lee),调查了关于皮诺切特的银行交易记录;几个月后,他从政府退休,接受了里格斯银行的一个主管职位。2004年6月3日,美国货币监理署署长霍克(John D.Hawke)在参议院银行业委员会讲话时指出,“显然,这是银行监管的一次失败。我们本应该早一些采取更强硬态度施行补救措施,更快采取正式强制手段,对账户的交易监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我们没有认识到里格斯银行的大使馆银行业务以及其他一些账户的内在风险,也没有意识到银行缺乏风险控制系统”。但霍克也认为,货币监理署在过去30年内十分注重金融机构制度建设,并通过督促金融机构遵守相关法规,从而保证他们及时建立所需控制系统以免成为洗钱工具。目前,美国货币监理署已经督导货币监理署最高督察官对所有检查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于可疑交易或高风险账户的警惕性,并再次强调应对类似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对交易进行进一步监测。[案情]

厦门远华案件是一起震惊中外的特大走私洗钱案件,涉案人员众多,涉及金额巨大,案情极为复杂,造成的影响极为恶劣。赖昌星等走私分子主要是通过四种手段积累起巨额非法财富的:

⑴直接闯关,走私成品油。从1996年开始,赖昌星走私犯罪集团用直接闯关的方法共走私成品油450多万吨,是整个厦门关区同时期正常报关进口量的一倍多。这些走私油一到厦门,无须办理任何海关手续,就被卸入当地一个大油库。然后,走私分子用各种小型的船舶将油运往福建等地区销售。

⑵假转口,真走私。赖昌星在厦门注册的首个企业是厦门远华电子有限公司,该公司一直没有进出口经营权。为实现大规模走私,就利用厦门多家有进出口权的国营大企业,打着它们的招牌进行走私,然后再将走私所得分成。这样,从所有的海关单据中,都看不到远华公司的名字。1996年后,赖昌星团伙用假转口等方式,走私进口香烟高达300多万箱,而同时期整个厦门关区包括石狮、晋江等5个隶属关区申报进口的香烟只有180万箱。走私香烟的数量是正常进口香烟的近两倍。

⑶伪报品名,走私汽车。赖昌星团伙走私汽车,用得最多的手段就是伪报品名。明明进口的是汽车,却假报为树脂、聚乙烯、木浆等货物。为什么要伪报这些品名呢?原来,厦门海关是不允许汽车整车进口的,只有以诸如树脂这样的品名才能进关。就这样,从1997年2月至12月间,通过买通海关人员,赖昌星团伙将走私汽车伪报成低税值的化工原料等品名,先后分29个批次走私各种系列汽车共计3588辆,价值人民币15.7亿元,偷逃税款人民币9亿元。

⑷代理走私,收取水费。凭借着强大的保护伞,赖昌星逐渐成为厦门关区的走私霸主,在私底下人们把远华称作厦门的“第二海关”,把赖昌星称作“地下关长”。依此非法地位,赖昌星开辟了一项“新业务”,即包揽走私的通关活动,并收取费用。这种费用被称作“水费”,“水费”的标准一般是10%。如一个集装箱的“555”烟值300万元,赖昌星就收30万元。但在成品油和植物油的走私中,远华收取的“水费”标准竟然高达70%。“水费”收入占赖昌星团伙总收入的一半。由此可见赖昌星之猖狂,把国家的海关变成了他为所欲为的天下。在大肆挥霍并用巨额非法财富贿赂腐败分子以获取更多非法财富的同时,赖昌星开始了其大规模的洗钱活动。其基本手法是通过地下钱庄将非法财富向境外转移。走私集团首先将贩卖物资取得的大量人民币现金收入存入地下钱庄并勾结定点银行接收保管支付,之后地下钱庄勾结跨境洗钱集团或境内贸易公司付汇给境外合伙人,境外合伙人按地下钱庄要求付汇给走私集团境外账户,然后走私集团付汇给境外供货商或汇往境外安全账户,最后境外供货商向走私集团提供物资继续走私贩卖活动。从上述流程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地下钱庄、贸易公司成为洗钱的渠道,使走私资金得以表面合法地融入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另一方面管理不善的金融机构助纣为虐,成为洗钱得逞的关键的因素。

[评析]

赖昌星大规模的洗钱活动之所以能够得逞。地下钱庄、跨境洗钱集团、货币兑换店、贸易公司甚至城市信用合作社这样合法的金融机构都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本案运用的主要洗钱手法:

一是与定点金融机构勾结开立专门资金账户,进行非正规资金结算,这是远华走私集团洗钱的重要渠道。借金融机构内部人员权力,直接开立专门资金账户,进行巨额、频繁的现金存缴、现金支取和现金汇款、现金支票、现金本票解付等结算活动。比如,帮助远华集团洗钱的晋江“东石丽”地下钱庄主要是定点联系晋江金城信用社,勾结该信用社原副主任吴某和营业厅主任姚某,商定接收、保管、支取巨额现金,必要时垫付汇款和用现金解付汇票等,少则几十万,多则几千万。赖昌星集团还长期勾结香港宝生银行一名前高级经理,将黑钱存于银行内或汇往加拿大。

二是借空壳公司名义,开立公司资金账户。远华走私集团建立了远华房地产有限公司、远华电子有限公司等实体企业,利用这些行业现金流量较大的特点,编造虚假财务报表,在没有多少营业活动和收入的情况下,将走私所得赃款加入其中,虚增营业额和利润,再向税务局申报纳税,缴纳各种税费和保险,使税后资金成为合法收入,最终隐瞒和转换了犯罪违法所得的性质和来源。调查反映,远华集团及其下属共计有17家公司,曾分别在7家厦门的商业银行设立55个账户,其中44个属于一般存款账户和辅助账户,11个属于基本存款。这些公司都是为远华走私集团洗钱而建立的空壳公司。

三是借个人储蓄存款名义开立个人储蓄账户,将走私非法收入直接存入个人储蓄存款账户,然后通过银行与其他人或单位进行转帐结算,转移和兑换非法收入。比如,借用一些假名开立储蓄账户,或借用别人名义开立储蓄账户。加拿大警方曾发现远华案件主犯赖昌星钱包中有两张用他人名字的提款卡,其妻曾明娜则有六个银行户口及两个定期存款账户。

四是借货币兑换店和“专业”贸易公司,把人民币现金兑换成外汇。主要是通过跨境洗钱集团并长期勾结一家香港的货币兑换店将人民币现金换成外汇再存入香港远华账户。该货币兑换店通过办理个人实盘买卖业务转换币种,而不以谋利为目的。“专业贸易”公司则通过虚假合同、报关单进行套汇骗汇,再汇入香港远华账户。

从本案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深刻的启示,但最突出的一点是洗钱犯罪的滋生和猖獗,与腐败现象有深刻的内在联系。赖昌星集团之所以在一个较长的时期能够大肆进行走私和洗钱犯罪活动,是因为他们得到当地众多手握实权的党政官员和执法人员的权力保护。在腐败滋生的地方,所有的法律、制度都形同虚设。而洗钱所产生的巨大利益,又进一步被用来腐蚀官员,加剧腐败,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必须切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洗钱活动。

反洗钱案例分析——成克杰洗钱案

发布时间:2011.07.14 点击数:7511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案情]

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克杰因受贿罪被判处死刑,这是新中国历史上因经济犯罪被处以极刑的职位最高的领导干部。

成克杰利用手中的职权,伙同情妇李平,通过种种非法手段累积了巨额钱财,如何处理这些“烫手山芋”呢?成克杰想到了洗钱,而且他在洗钱时相信专业分工的优势,不像某些贪官只是简单地存在银行或寄放在亲戚朋友那里。成克杰借助一些不法分子采用非常隐蔽的手法来清洗他的黑钱,香港商人张静海是其中最重要的同伙。成克杰将赃款交给张静海,要求其利用香港公司的名义帮助其转款,具体由张静海全权代理操作。成克杰的洗钱顺序具体如下:

首先,他与情妇李平将受贿所得4109万元交给了香港商人张静海,张帮助其将黑钱存入银行,为此成克杰付给张静海1150万元,而且还须付给银行手续费。如此一来,成克杰的4000多万元大幅缩水。

其次,成克杰以李平的名义在香港注册一家空壳企业。这家公司纯属掩人耳目,但即使什么业务都不做,为了假戏真唱,不露马脚,还是需要伪造经营活动,请会计师做虚假账目,缴纳25%左右的企业所得税,40%的个人所得税。这样一来,资产又缩水不少。最后,成克杰还得想办法把企业账户上的钱转到自己指定的账户上,整个洗钱过程才算大功告成。

但是,成克杰却没有想到他的这一切努力最终都是枉费心机。香港某银行发现,一贸易公司在该行的账户经常收到从内地广西转入的大宗款项,金额从500万至1000万不等,但该公司留存银行的客户身份资料显示其经营规模难以支撑如此大额的贸易活动,该银行于是将其作为可疑支付交易行为报告香港FIU——联合财富情报组。香港、内地两地警方以此为线索联合展开侦查,发现该公司是准备为成克杰清洗贪污受贿所得而设立的。成克杰将收受的巨额贿赂以贸易为名转入该公司,该公司以合法经营为掩护将犯罪收入谎称正常经营收入,在向香港特区政府缴纳所得税后转变为表面合法收入。

但是,成克杰还没有享受到他煞费苦心清洗的巨额黑钱,就已经被送上正义的审判席。[评析]

成克杰洗钱案件有两个特点:

⑴ 通过设立空壳公司做掩护进行洗钱,一般公司所应有的经营活动和资金往来账目全部通过伪造来实现。这样做虽然代价不菲,需缴纳25%左右的企业所得税和40%的个人所得税,但由于成克杰清洗的资金都是来自于贪污受贿的“横财”,因此这些洗钱成本对他来说无关痛痒了。

⑵ 通过专业的洗钱代理人进行洗钱。本案中成克杰就是依靠张静海的出谋划策和实际操作而完成巨额受贿款清洗的。其中的种种程序和手续十分复杂,还涉及内地和香港在经济金融和法律制度方面的巨大差别,如果没有张静海的参与,对于成克杰这样一个从未经商过的政府官员来说其清洗黑钱的图谋是很难完成的。因此,成克杰付给他全部赃款25%的巨额酬金也就不奇怪。其实,这还是在张静海不太敢敲竹杠的情况下的数额,在国外的洗钱案件中,赃款被洗钱代理人或专业洗钱集团吞没一半甚至大半的情况也不鲜见。这也是为什么专业洗钱集团猖獗的重要原因,即所谓暴利驱动。专业洗钱犯罪集团的存在对整个国际社会的反洗钱工作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必须坚决打击。

这起洗钱案件的破获给了我们几点重要的启示:

⑴在日常工作中,银行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客户的基本情况,尤其是业务范围、经营特点、企业规模等重要信息,这是识别可疑支付交易的重要基础。执法部门之所以能够发觉并破获这一重大洗钱案件,香港那家银行的警觉性和尽职调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银行方面敏锐地察觉到成克杰的空壳公司的日常收入与企业经营特点、规模明显不相符,并及时上报给了香港金融情报机构,为案件的破获提供了重要线索。

⑵关注洗钱犯罪专业化的趋势并采取积极对策。由于洗钱的高额利润,吸引了一批专门为洗黑钱服务的洗钱代理人,包括精于钻法律漏洞的律师、熟悉税收制度的会计师、资深金融理财专家以及经不住诱惑的银行雇员等等,这对反洗钱工作提出更高的专业化要求。

⑶完善有关法律,加强对“政治公众人物”账户情况的关注。《联合国反腐公约》第52条中明确要求:“各缔约国均应当根据本国法律采取必要的措施,以要求其管辖范围内的金融机构核实客户身份,采取合理步骤确定存入大额账户资金的实际收益人身份,并对正在或者曾经担任重要公职的个人及其家庭成员和与其关系密切的人或者这些人的代理人所要求开立或者保持的账户进行强化审核。”对于像我国这种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来说,应该特别针对政府官员、国有大中型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个人账户的情况加强监督,注意非正常的资金流动。我国已经签署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为落实公约所确定的原则,还需对相关的法律进行修改和完善。

小学语文案例评析范文 第3篇

一、激情导入、明确目标———目标诱发学习兴趣

1.今天, 我们继续学习 23 课《每逢佳节倍思亲》 (学生齐读课题) 。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课题选自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 (出示诗句) 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

3.学习一首诗, 只能读正确流利了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还要理解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板书:知诗意、悟诗情)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思考】上课伊始, 就给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目标, 这样不仅教师做到目标明确, 在教学过程中目标指向性强, 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 学生上课就开始明确学习任务, 让学生学习有方向。同时,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

二、自主学习、尝试练习———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师:读好这首诗是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这里面有秘诀, 想知道吗?

生:想!

师:秘诀就是———读书。

生: (笑)

师:从大家的笑声中我知道, 你们看不上我的秘诀。不过, 我还没把话说完呢。我所说的读书要经历三个过程, 可不是简单地读一遍就算了事。第一遍轻声读课文, 初步感受古诗跟前面课文之间的关系:第二遍默读课文, 圈画能体现古诗意思的句子, 标上序号;第三遍出声读课文, 把圈画的句子跟古诗一一对应, 检验你的学习成果。心动不如行动, 赶快开始吧, 看哪个小朋友最会学习! (生自学, 教师巡视)

【思考】在语文教学伊始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优质的问题情境要体现三个指标:一是有目标, 即问题情境体现学习的方向;二是有方法, 即问题情境指明学习的方法;三是有意思, 即问题语言的表述富于儿童化, 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愿望。上述教学片段中的问题创设就体现了这三个指标:“理解课文中的古诗, 读好这首诗”揭示了学习的目标。“第一遍轻声读课文, 初步感受古诗跟前面课文之间的关系;第二遍默读课文, 圈画能体现古诗意思的句子, 标上序号;第三遍出声读课文, 把圈画的句子跟古诗一一对应, 检验你的学习成果”提供了学习方法。“学习有秘诀”、“心动不如行动, 赶快开始吧, 看哪个小朋友最会学习”等语言充分体现了趣味性。在这种问题情境的引领下, 学生自然学得兴趣盎然。

三、合作分享、反馈点拨———文本探究充满情趣

1.释词见情趣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课文哪些语句写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意思?

生:我圈画的句子是“15岁那年, 他就离开家乡, 来到京城长安, 不觉已经两年了”。

师:你有一双慧眼!这句话大体写了第一句诗的意思。从这句话中, 你能读懂“异乡”的意思吗?

生:“异乡”就是“家乡”。

师:独在异乡为异客, 王维在家乡写的这首诗吗?

生:不是。

师:在哪里写的呢?

生:在京城长安。

师:那么, “异乡”指的是哪里?

生:京城长安。

师:说得对。王维的家乡在山西蒲州, 今天的华山东面;京城长安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两地相距千里。异乡不是家乡, 指的是家乡以外的地方。那么, 身在异乡的人就是———

生:异客。

师:真聪明! 我们一起来读第一句诗。

生: (齐) 独在异乡为异客。

【思考】“异乡”是理解的难点。当学生把“异乡”理解为家乡时, 教师并没有简单地告诉学生正确答案, 而是引导学生把诗句和文本对照进行阅读验证, 得出“异乡”在诗中指“京城长安”。在此基础上教师补充相关资料, 引出“异乡”的一般意思, 即“家乡以外的地方”, 进而顺势理解了“异客”的意思, 水到渠成地突破了又一难点, 并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情感铺垫。

……

四、总结提升、适当拓展———教学收尾培养志趣

师:王维年少离家, 求学求官, 历经坎坷, 多年没有回家。当他见到从家乡来的人时, 又会用怎样的诗句表达思乡之情呢? (出示《杂诗》: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然后教师领读, 强调“绮”、“著”的读音)

师:读了这首诗, 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君”是谁?

师:君的意思是“你”, 指从家乡来的人。

生:“绮窗”是什么意思?

师:就是雕刻着精美花纹的窗户。

生:什么是“著花”?

师:就是开花的意思。现在谁能大体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生:你从家乡来, 应该知道家乡的事情。你来的时候, 窗前的梅花开了没有?

师:语言简洁, 意思清楚。这首诗简单吗?

生:简单。

师:这首诗看似简单, 其实很耐人寻味。“君”可能是谁?王维多年没有回家, 要问的事情、要问的人有很多, 为什么偏偏问窗前的梅花? 王维难道不知道自己窗前的梅花什么时候开放吗?既然知道了还去问, 他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 请教他人, 读一读、品一品、背一背这首诗。有兴趣的同学, 还可以结合这首诗编一个像课文那样动人的小故事。

“语文实践课堂”之案例三则评析 第4篇

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实践首先必须是“语文”的,其目标指向“语文实践能力”即“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实践能力是“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实践又必须是“实践”的,即在运用中学习,在“做中学”。语文实践能力,只有在具有交际意义的听说读写活动中,才能得到锻炼和培养。在语言文字的运用实践中形成的语感,获得的语言积累才具有积极的价值,更具有效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把课堂的时间、空间让位给学生的语文实践。

阅读教学中的语文实践形式,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围绕着学生与文本对话所进行的听说读写活动。如案例一,林文锋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了朗读、默读、想象和表达等语文活动。“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的语文实践。“读”不是被动的吸收,而是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林文锋老师从课文的中心词“梅花之魂”入手,引导学生细读第十三自然段,领会作者笔下的“梅花之魂”的实质。在这个片段中,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突出表现在:1.指导学生潜心会文,关注课文的语言文字。通过比较、想象等手段,使概括、抽象转化为具体、形象,透过文章的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的爱梅之情;2.突出“做中学”的实践特色,让学生亲历阅读的过程,累积阅读经验,培养语感;3.面向全体,最终落实到每一个学生个体,如增加学生默读、自由练读的次数,保证学生个体实践的机会,以及增加自由表达机会,关注学生个体感受、表达的差异性等。

案例二中,陈智文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在阅读实践中引导学生获得某种阅读方法和策略的过程。片段教学着重两个能力的培养,一是对这类课文的主要内容如何把握,二是怎样以抓住重点词句思考批注的方式细读课文。体现了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方面对“程序性知识”即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不是知识概念的讲解、记忆,而是经验的积累与重组、建构,是在学生亲历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的。教师着重承担着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适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引导式的干预,帮助学生重组经验,从而促进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养成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

语文实践的主体是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实践应是学生自发、自觉、自愿的主体行为。从案例三可以看出,钟振裕老师非常重视阅读动机激发、阅读态度和能力的发展。在推进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钟老师不断激发学生产生新的阅读需求。从激发学生最初的阅读需求开始,接着让学生聚焦人物自主阅读,透过语言文字感悟形象,然后再引领学生进一步领悟课文语言文字的精彩,最后激发新的探究需求,引导拓展阅读。教师作为课堂教学对话的伙伴,着力于抓住机遇,启发、点拨、补充,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不断深入,实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动态生成的课堂。

小学语文案例评析范文 第5篇

小学语文教研组 主题阅读教研计划

一、研究背景和课题确定

阅读是学生了解世界的主要渠道,语文教学要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如何深度地去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组决定利用课外阅读,探索提高阅读效率、加深阅读深度的方法。为此,我教研组开展了“小学语文主题阅读”的小课题研究。

二、研究目的

通过开展主题阅读,改变以往课外阅读“放任自流,良莠不齐”的现状,进而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行围绕某一主题进行阅读,进行横向比较,格物致知。

三、前期准备

1、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使学生认识到读书的意义,明确读书的目标、任务。

2、了解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和调查学生拥有的图书。

3、做好阅读书目的推荐工作。

四、活动计划

教研案例

1、以周为单位进行阅读,一周一个主题。安排晚上完成家庭作业后的时间,周六、周日的休息时间。每天读书不得少于半小时。让每位学生明确个人的读书时间,使他们充分合理地利用课余时间来读书。

2、每周由教研组老师共同探讨确定一个主题,并推荐出书目。

3、每周完成后在周日写出本周读书心得,周一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发言。

4、同读,实现师生共进。师生同读一本书,达到师生共同成长。

教研案例 小学语文教研组 主题阅读教研过程

本周确定的阅读主题是刻画人物外貌的相关文章。通过一周的课外主题阅读,以及收回的阅读心得体会和周一的课堂阅读交流来看,各位参与研究的老师通过积极发言,深入探讨了研究收获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发言内容归纳如下:

(一)研究收获

1、进行主题阅读有利于学生进行主题内比较,大大增加了学生阅读深度。

这是所有参与研究的老师的一个共识,而且效果很明显。实际教学中,这个比较激发了学生异常热烈的讨论,看着他们各抒己见,我们深信:他们的认识或许稚嫩,但只要坚持不懈,他们的分析判断、欣赏评价能力必将逐步形成、提高。

通过一周时间的研究和实践,我惊喜地发现在各个班孩子身上出现了明显的效果。

2、提高了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深入、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培养。学生们在主题阅读中,有了深刻的切身体验和感悟,获得了多元发展。

教研案例

3、写作素养提高很快

学生围绕主题,通过不同途径、不同形式阅读了推荐的相关代表文学作品,作品内容写作手法丰富而多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这些围绕统一主题而使用的不同词语、不同句子、不同修辞方法中丰富了阅读经历,提高了习作素养。

(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下是参与研究的老师反映出来需要改进的地方,归纳如下:

1、不同年级不必要求统一的阅读主题,可根据每个老师的需要自行确定阅读主题,增加灵活性和适应性,避免僵化。

2、要把这种主题阅读引向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不仅要在读后写出读书体会和进行交流发言,更要趁热打铁,顺着那一股子劲和一腔热情,向学生提出要求:以此为主题写一篇日记或短文甚至作文!

教研案例

小学语文教研组 主题阅读教研总结

本周,根据主题阅读教学计划,我们教研组经过主题阅读实践,开展了研讨活动,总结如下:

一、主题阅读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每周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课堂学完后,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去课外书本上找同类题材文章阅读,以便形成课内课外相呼应的良好态势。

二、要照顾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主题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比如:每个月评一次优秀读者,以点带面等。所以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和热情。

三、让借书方便可操作,不可繁琐

从小热爱阅读的孩子一般都来自有比较好的阅读环境。校园环境和班级环境对孩子的阅读影响比较大,学校、班级重视了孩子阅读,那么,孩子就会更加热爱阅读。但由于条件限 5 教研案例 制,我们手中的图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大量的、多元化的阅读需求。为营造读书氛围,每个班级都应该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图书角。让学生随手即可取到书或很方便即可借到书,尽量为阅读扫清障碍。可采取如下做法:

1、在班上建立 “图书角”,为同学提供阅读资料;

2、每周利用一节课到学校图书馆阅览或借阅。

四、提供沟通与交流的机会

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时利用语文课在班内组织交流,并及时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表达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达到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随着阅读量的提高,学生自己有了感受,品尝到阅读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五、鼓励学生勤动笔

在阅读中,要鼓励学生做笔记,摘录好词好句,也可以边读边思考,及时地把精彩的片断、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阅读后用心得体会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积极开展读书交流发言。促使他们养成勤动的笔习惯,使内容及时消化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案例评析范文 第6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2、学习篇末点睛和对比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难点:学习篇末点睛和对比的写法。

教学准备

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的演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二、继续精读训练。

魁北克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有一个什么“谜“?学生回答后,教者板书:谜西坡长满……东坡只有雪松

1、过渡:这个谜后来怎么揭开的?谜底是什么?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今天我们就要进行研究。

2、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个谜是怎么揭开的?

讨论:东坡为什么只须雪松,而没有其他树?西坡为什么除了雪松之外,还有其他树?

第 1 页

(外部原因东坡雪大,西坡雪小;自身原因是雪松的特性决定的)

(1)着重朗读和理解“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是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

(2)体会对比写法。

了解详写略写:详写东坡和东坡雪松的情况,略写西坡和其他树的情况。

3、理解“少顷”的意思。(少顷:一会儿,不多时)他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象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

三、齐读最后一段。

四、学习用警句结尾,点明文章中心。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这句话的理解。

《山谷中的谜底》教到最后的时候,我向同学们提出谜

第 2 页 底为什么会被这两个旅行者所揭开?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同学讨论非常激烈,过程是这样的:

师:谜底被这两个旅行者所揭开了。哪这两个旅行者为什么能揭开这个谜呢?

生1:因为这两个旅行者很有洞察力,他们善于观察周围的环境。

生2:因为这两个旅行者有满腔的热忱,他们千里迢迢来到这个山谷来探这个谜,从这点上就可以看出。

生3:这两个旅行者有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他们能通过现象看到造成这种现象的本质。

(回答越来越精彩,课堂的学习氛围来越来越浓。)

生4:我觉得这两个旅行者除了上面所讲的,我认为最主要的是他们俩还有很好的运气。

(学生大笑,都觉得这名学生的回答很可笑。我刚开始也这样认为,可转念一想,不也正是这样吗?否认?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其继续发言?又会出现什么后果呢?《新课标》中指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教学要体现人文性。于是,我追问:)

师:你为什么觉得他们有很好的运气呢?

生4:如果不是运气好,刚好他们是在冬天来,而且还刚好是在下大雪。如果不是这样,他们怎么会发现“这山谷中的谜底”呢?

第 3 页

(言之有理。这不正是课堂中生成的动态资源吗?于是,一场关于“运气”的教育顺势而下)

师:是的,“运气”是很重要。但如果在你面前,你能把他抓住吗?

(学生有的说能,有的在摇头,还有的则在笑。)

师:有句话,在这儿,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运气只眷顾有准备的人。”如果这两个旅行者没有敏锐的观察力,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这个谜底能被他发现吗?(学生沉默了)

师:前文已经讲到,“这一奇异的景观始终是个谜,谁也不知道谜底在哪儿。”我想:这么多年来,肯定也有很多人在冬天来过,也一定有很多人看见过‘漫天飞舞’的大雪,可为什么他们没有发现呢?因为“运气只眷顾有准备的人。”同学们,今天的学习是为明天准备,好好学习,将来当运气来到你们面前时,你们就能牢牢地抓在手里。

[案例评析]

现在的课堂强调它的人文性,强调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理解的多元性。可我们不能把学生多种多样的理解等同于学生的“多元理解”,有时他们的理解的确是对的,可有时则带有明显的错误,是“误解”,甚至于有时是“歪解”。课堂资源是动态生成了,可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怎么办?在第 4 页 《人民教育》中有一篇文章,标题是《精彩的生成来自于预设》,作为教师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及灵活的教风,更需要教师对教材深刻的钻研。课堂的精彩恰似那昙花,稍逊即逝。作为教师,我们要抓住课堂上点滴的时机,不要让它从我们的眼前溜走。

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这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课堂上我提出这样一个辩题“这两个旅行者为什么能揭开这个谜呢?”为学生创造了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所以许多学生说他们有洞察力,他们善于观察周围的环境,有满腔的热忱,有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他们能通过现象看到造成这种现象的本质,还有很好的运气等等。可见,学生的理解远比老师叫他的丰富而深刻,而且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赋予教材以新的含义,提升了教材的价值,体现出教学的现实意义。由此可见教学中既尊重了学生对课文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又启发学生认识到:“运气只眷顾有准备的人。”如果这两个旅行者没有敏锐的观察力,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这个谜底能被他发现吗?

课中,学生对“运气”的理解明显带有一些的贬义,在第 5 页 他们的理解之中“运气”即不劳而获。这对文中旅行者的品质是一种渎解,如让学生抱有这样的想法或理解,这一课的教学不仅未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会有负面效应。紧抓“运气给不同人带来的作用”,通过讨论,既巧妙地解决了可能出现的问题,还适时对学生进行了一番人生的思考,给学生以很大的震撼。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我们知道,课程是知识,只强调课程的静态一面,突出课程是文本课程,忽视学习者的情感和经验,忽视潜在的课程因素对学习者的影响。所以只有被学生真正经理、理解和接受了的东西,才称得上是课程。也许,教育教学和其它事一样,“运气”(或者说是课堂的精彩)只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吧!

上一篇:《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500字---阳光总在风雨后下一篇:粮食熏蒸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