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流发展环境 实现江苏烟草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2024-06-10

打造一流发展环境 实现江苏烟草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精选5篇)

打造一流发展环境 实现江苏烟草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第1篇

打造一流发展环境 实现江苏烟草科学发展

和谐发展

一、江苏烟草商业“共建共享,构建和谐烟草”,优化发展环境的成功经验

管理生态学认为,企业是社会生态链的一个部分,企业存在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更重要的是与其它,链条共生进化;企业不断成长的前提是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省局党组提出了“共建共享,构建和谐烟草”的发展理念。这是科学发展观在江苏烟草的具体体现,它对于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江苏烟草科学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共建共享,构建和谐烟草”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激发了江苏烟草人不断进取的原动力

“共建共享,构建和谐烟草”,以其强劲的原动力,要求每一个干部员工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把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摆在首要位置,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两个至上”和“三大战略”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不断推动各项工作向前发展;以其强烈的凝聚力,要求全体干部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团结一心,努力拚搏,共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从而推进“三大战略”的顺利实施;以其巨大的文化力,带动干部员工自觉投身到企 业改革发展中,以勤奋的工作为企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江苏烟草在共享的美好愿景下,逐步优化了企业内外发展环境

五年来,烟草商业企业干部员工在“共建”的基础上,共同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了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发展,共同成长,调动了广大干部员工的事业心和积极性,为员工全面发展提供了精神和物质的支持。员工得到了关爱,尊重、激励和培育,提高了工作效能,政令得以畅通,制度得以执行,内部发展环境得到了优化。

江苏烟草人在共建的大力指引下,奋力创造了一流的工作业绩

五年来,全系统连续三年荣获“全国卷烟销售工作先进单位”一等奖和“全国卷烟打假工作特殊贡献奖”;全国网建现场会在徐州成功召开,对全国卷烟销售网络建设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推进作用;规范管理,完善机制,内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激发活力,增进动力,三个文明建设全面进步,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在高平台上进一步提高。

泰州烟草着力打造阳光文化高,保持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受到了国家局党组的充分肯定。

二、制约江苏烟草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的若干要素

制约要素之一,价值体系的局部失衡。江苏烟草通过开展“两个维护”大讨论并深入践行,全系统干部职工树立起 “两个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但是传统经营观念仍有影响。

制约要素之二,公共公关意识的相对缺乏。应将供应链内外的每一个维度的有效合作都列入企业的公共关系发展战略中。

制约要素之三,机关效能的体制性障碍。一是企业发展缺乏竞争。表现为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理念滞后,机制僵化,缺乏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不少员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二是个人职业发展缺乏竞争。

三、打造一流发展环境,实现江苏烟草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打造一流的发展环境,理念是前提,不断深化“共建共享,构建和谐烟草”的发展理念

一要大力宣传,树立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生进化观念,使广大员工从中受到教育、受到熏陶,变成自觉的习惯。二要狠抓培训,加大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对科级以下干部、执法、服务、“窗口”部门一线干部、一线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规范服务行为,增强优化发展环境的意识。三要丰富内容,不断拓展“共建共享,构建和谐烟草”理念的内涵和外延,重点在构建价值均衡体系、与客户利益共同体建设上寻求突破,真正打造一个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打造一流的发展环境,机制是根本,努力形成“共创成 功、共同发展”的价值均衡体系

我们应该明白,全省30多万个零售户,是我们30多万个市场信息来源点和企业形象的宣传站,是我们江苏烟草公共关系的“基本盘”。因此,在打造价值均衡体系上,我们应以“与客户共创成功”的服务理念全面审视我们的各项工作,从健全客户利益联结机制人手,把营造公平市场、组织适销对路货源、提高零售户赢利能力作为重点,运用“利益纽带”联结零售户,深化共同利益,增强其对江苏烟草的认同、忠诚与归属感。通过与客户更加深度的利益共同体联结,促进共生进化、共同发展。

打造一流的发展环境,形象是关键,充分展示“诚信烟草、责任烟草”的恢弘气魄

1、企业内设公共关系部门,组织开展调查,监测舆论环境,分析各种信息,为企业发展战略和相关工作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制定整体传播计划,有效地传播企业或品牌的良好形象;积极、主动地和那些与企业运营有关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沟通,并协调和拓展这些关系。

2、将公共公关预算编列至企业预算中,通过机构、人员、资金的落实,充分发挥其职能,努力在拓展公共关系、拓宽运作渠道、传播品牌形象上完善提高,以“诚信烟草”的姿态求得全社会的广泛认同。

3、在展示“责任烟草”方面,可以紧紧围绕促进地方 经济发展谋篇布局,如关心地方经济建设中的热点问题,以经济社会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企业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企业社会责任等为主题,邀请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家定期举办高端论坛、开展研讨。将社会公益事业在全系统框架内统一规划、统一运作、统一宣传,在助学、拥军、爱老、扶贫、解困以及类似汶川地震等特大灾害发生时,全省烟草统一规划实施爱心奉献活动,以宏篇巨作吸引眼球,扩大社会影响,增强知名度和美誉度,向全社会展示一个有秩序、求和谐、讲诚信、负责任的良好形象。

打造一流发展环境 实现江苏烟草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第2篇

——平顶山日报社推进文化体系建设的做法与成效

平顶山日报社 崔志刚

我们的理念是什么?我们的精神是什么?我们员工的行为方式应该是什么?近年来,平顶山日报社党委针对核心价值体系和共同思想基础的建立,深入推进报社文化体系建设,并已取得显著的成效。2007年、2010年,中共平顶山市委两次下发号文件,作出对平顶山日报社进行表彰的决定。下面,我们着重就报社塑造和谐文化的做法加以分析。

一、塑造和谐文化的思路和内容

报社塑造和谐文化,有外在的因素和内在的原因。外因是,党中央提出建立和谐社会,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报社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不仅要宣传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更要建立自己的和谐文化。内因是,报社在不少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特别是我们的采编队伍,与建立一支高素质新闻队伍的要求相比,明显存在着诸多差距。要想更好的体现党和人民喉舌的功能和作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有赖于先进的报业文化来推动,必须有一流的员工来实现。

针对这些问题,报社党委明确提出以建立和谐文化为主

线,以文化体系建设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党委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提出“报纸靓丽,报业发展,报社和谐,报人富裕”的发展思路,在经过社内外充分调查、征求意见后,党委较为详尽地分析了我社在市场竞争和主体经营中的动态优势和劣势,立足于报社现状,对采编、发行、行政、广告、印刷及多元化经营作了新的定位,为报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报社的文化体系建设,包含着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内容:一是明确我们的报纸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这是我们的办报宗旨,在我们的文化体系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日报确立了“与新闻同步,与读者同行”的服务理念,及时地为党和人民发声,已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和明快节奏。晚报把“记录昨天、服务今天、影响明天”作为自己的责任,深得读者的爱护和期待。二是要保护好平顶山日报和平顶山晚报这两张牌子,明确品牌高于一切,失去了品牌,就失去了竞争力,也失去了人民的信赖。三是要把新闻工作的权利和责任连在一起,时刻牢记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以认真、诚实、公正、理性的态度服务于党和人民。四是完善制度,严格执行,说了算,定了干,明确制度是高压线。五是创新管理体系,最大程度的激活内部要素。六是培养名记者、名编辑、名经营人员、名管理人员,强化标杆和旗帜作用。七是树立正确的市场观,深化经营机制改革,建立适应报业发展的运行体系,明确市场永远是对的。八是和谐相处,文明相帮,达到相聚为同事、一生情谊重的精神境界。

在塑造和谐文化过程中,党委把精神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层面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精神文化作为和谐文化的中心内容,不断进行完善。把责任意识、创新意识、敬业精神和团结合作精神作为和谐文化的精髓,不断发扬光大,使员工具有较强的使命感。

二、塑造和谐文化的主要做法

1、宣传引导,攻心为上。报社党委时刻把塑造和谐文化贯穿渗透到报社工作的各个方面,在平时及其重要场合不断加强宣讲和提倡,特别是在“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讲正气、树新风”主题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中,把这些活动作为塑造和谐文化的平台,集中进行引导。党委书记、社长韩玉民的一些经典话语,比如堂堂正正立世,磊磊落落做人,兢兢业业当记者,谨谨慎慎做文章等已成为员工的口头禅,并深入到员工的心中。

2、强化组织,领导带头。报社加强对塑造和谐文化的领导,党委由“一把手”牵头,报社机关党委具体负责,协调各部室开展活动。各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把塑造和谐文化放到突出的位置,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和谐

文化的精髓深入人心。到革命纪念馆接受教育;重走长征路,重温入党誓词;把文化建设的有关内容作为考核、奖惩的重要指标,从而在报社内部形成了良好的人文环境。领导身体力行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党委认为,领导者是文化建设的龙头,起着号召、示范、灌输、表率作用,因此,要求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这些年,党员干部在塑造和谐文化过程中确实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3、树立标杆,典型引路。党委认为,建立和谐文化就要善于发现、树立和运用在报社价值观建设中的先进人物,积极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近年来,党委积极发现和挖掘先进典型,并逐步形成制度。我们曾连续几年评选“十佳记者(编辑)”,2010年又评选出“十佳报纸发行员”,并给予表彰奖励。在“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讲正气、树新风”主题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中,注重树标杆、树典型,召开先进事迹报告会,对大家进行教育激励。这不仅是对工作的促进,是对报社不断发展的促进,也是和谐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报社价值观的体现。

4、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报社党委认真查找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时,充分体现报社价值观的规范和要求,把价值观建设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几年来,我们结

合报社工作和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制定和修改完善相关制度,目前《平顶山日报社机关党的工作图解》、《平顶山日报社岗位职责汇编》已汇集成书,另一本《平顶山日报社规章制度管理手册》也正在加紧编辑中。

5、寓教于乐,和谐相处。以文体活动为载体,吸引员工普遍参与,是加强报社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报社设立了健身活动室,购置了球类设施和各项健身器材,组织了各类球队,每天都有员工在活动。还积极参与市直单位、宣传文化系统、市总工会等举行的体育比赛,培养崇尚合作的团队精神。每年记者节,社都举行茶话会,各部室跳跃报名,参演歌咏、相声、小品等文娱节目,领导与员工、老师与学徒、编辑记者与后勤人员同台娱乐,气氛热烈活跃,丰富了大家的文化生活,陶冶了情操,展示了报社员工努力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三、塑造和谐文化的成效

报社党委把塑造和谐文化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坚持用先进文化来推进新闻事业发展。一系列的活动和措施,锤炼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造就了员工过硬的工作作风。报社党委、机关党委连年被评为先进党委、先进基层党组织,每年有3到4名党员被市直工委评为先进,先后有多名员工评为市劳模和受市委表彰的优秀党务工作者。据不完全统计,采编人员个

人受到省级以上行业表彰的每年都超过10人。过硬的工作作风使得平顶山日报社编辑出版了一张张深受领导和读者喜爱的报纸。

近年来,平顶山日报社办报规模不断扩大。日报在2005年全方位改版由四版扩为八版,2007年以来,两报在省以上报纸发稿1500多篇,获省级以上各类新闻奖600多项,居全省各地市报前茅。2007年7月1日又改为彩版印刷,2008年元月1日起扩为对开八版。晚报已自2006年以来,由16版扩为24版,又创办了晚报B叠特刊和C叠新周刊。平顶山新闻网品牌效应正在形成,平顶山手机报又开辟了新的宣传平台。在日常编采工作中,采编人员努力做到采写手法创新,编辑思路创新,版面布局创新,受到了市领导的高度赞扬和同行的充分肯定。《中国报刊月报》、《新闻出版报》、《新闻战线》等报刊杂志对报社的作法多次给于报道,省内外多家报社还专门派人到报社交流。

报社采编人员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挖掘出了一系列英雄模范人物。平顶山日报发表的长篇通讯《矿井里走出来的院士》荣获第十五届中国新闻三等奖,为全省地市报历史最高奖。编采人员每年都有100多篇次新闻作品获得省级以上各类好新闻奖。平顶山日报和平顶山晚报连续六届获得了全省十佳日报、一级晚报的荣誉。报社连续保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印刷厂在全省报业率先改制成功,目前已

打造一流发展环境 实现江苏烟草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第3篇

烟叶是卷烟工业最重要、最基础的生产原料, 烟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卷烟产品的内在质量, 从而影响到吸食质量。法国葡萄酒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葡萄酒, 造就法国葡萄酒的是法国星罗棋布、拥有长达几个世纪甚至超过千年历史的葡萄酒庄。烟叶生产与葡萄种植, 具有一定相似之处——好的葡萄品质决定了好的葡萄酒, 好的烟叶造就了高品质的卷烟产品。烟草行业“十二五”规划的提出以烟草庄园建设为抓手, 夯实优质原料基础、展示云南烟叶卓越品质, 打造云南特色烟草文化。因此, 借鉴法国葡萄酒庄园的发展模式, 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云南烟草庄园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

1 法国葡萄酒庄园的特点及与云南烟草现状比较

1.1 生产模式

法国的葡萄酒庄面积通常不大, 种植、酿造和销售等均在酒庄中完成。关键的工艺、细节部分, 都采用手工, 酒庄独一无二的特性体现在葡萄品种的选择、种植方法和酿造等多个方面。以波尔多地区为例, 该地区共有11万hm2葡萄园, 却有1.2万家酒庄。一家平均下来只有9hm2, 是典型的小农作业模式。

在云南, 烟叶的种植基本上都是以户为单位, 属于分散的小农生产方式。这是因为云南省的烟叶种植大多数分布在山区、半山区及坝区, 由于受地形的影响, 种植分散, 大区域的连片种植相对困难。不仅如此, 为了保证烤烟的质量, 不允许烟叶与瓜果、蔬菜等其他经济作物实现套种。因此, 这种小区域、分散、不可套种的烤烟种植形式不仅耗费劳力, 也增加了烟农的种植和管理的难度。

1.2 品质

在法国, 有较为完整的葡萄酒分级体系。为了满足社会各个层次人群的需要, 工业化生产的葡萄酒一般作为普餐酒, 满足一般大众的需求;产地酒是具更出色酒质, 每一粒葡萄的品质和新鲜度都有保证, 并在天然、无污染、纯手工条件下生产的葡萄酒, 主要满足高端客户的需要。

烟叶品质是外观质量、物理特性、化学成分协调性及感官质量的综合反映, 烟叶的分级以及烤烟品质评价指标也都按照这4项标准。烟叶的分级不仅能够减少优劣烟叶混在一起, 保证卷烟产品稳定的质量, 而且, 作为卷烟的主要原料, 不同等级的烟叶, 经多次加工、科学配制, 能够生产出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卷烟。与葡萄酒分级体系相比较, 烟叶的分级更为精细, 要求更为严格。

1.3 生产组织形式

法国葡萄酒酿制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多家葡萄酒庄自愿联合组成合作社的形式;另一种是以传统生产工艺为主的葡萄酿酒专业户。

长久以来, 云南烟农始终作为烟叶种植的主体, 但这种“小生产”农户易受土地、资金、技术以及劳力等条件的限制。为此, 云南烟草部门不仅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改善烟区的基础设施条件, 而且也在不断探索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1.4 品牌文化

法国葡萄酒文化、酒庄文化将宗教、艺术和大自然天然融合为一体, 承载了法国厚重的历史。此外, 更丰富多彩的是它的艺术气息, 最集中的体现就是葡萄酒的酒标。这种文化上的积淀, 使得种植葡萄、酿制葡萄酒、品味葡萄酒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学科。法国很多大学拥有这个专业, 有的大学还设有葡萄酒学院。

相对于葡萄酒, 云南的烟草文化源远流长。“竹筒当烟袋, 说怪也不怪, 竹子茂盛烟草多, 竹烟在一块。”描写的就是云南特有的竹制水烟筒。云南也是一个少数民族集聚的地方, 烟叶的吸食文化各具特色。因此, 打造云南烟草庄园, 并不缺少像法国葡萄酒一样的酒庄文化, 烟叶原料品牌的提升同样依托于云南独具特色的烟草文化。

2 烟草庄园化发展的提出及其基础

所谓烟草庄园化发展, 就是烟草企业在借鉴国外知名葡萄酒庄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打造以传统烟草文化及当地民风民俗为特色, 集烟叶种植、加工、文化、展示、体验、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庄园模式。

烟草庄园从本质上来说是以现代化技术为支撑, 以烟叶种植为主, 结合文化、参观旅游、展示的烟叶育苗、种植、加工基地。烟草庄园应具备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内涵与个性品牌特征。在烟叶生产加工方面, 烟草企业应严把质量关, 始终将质量安全放在首位。在旅游观光方面, 烟草庄园应主打绿色、生态烟草文化旅游, 使游客既可以领略景色优美的田园风光, 又可以参观现代化的育苗、生物防治以及烟叶的种植、加工过程。

2.1 不可复制的特色生态烟区

在地球南北回归线附近, 分布着5个世界顶尖烟叶产区, 中国云南就属于其中之一。从全国来看, 云南属于西南烟草种植区, 是我国5个一级烟草种植区之一, 无论在日照、降水、土壤等方面有着其他省区无法比拟的自然优势, 除此之外, 特殊的紫色土富含磷、钾, 加上每年超过2000h的日照和丰富的水资源, 这种不可复制的先天优势以及特色生态烟区, 是烟草庄园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2.2 烟草文化源远流长、形式多样

法国葡萄酒庄园的建设依托于浓厚的酒庄文化的沉淀, 打造云南烟草庄园建设, 也应当以云南悠久的烟草文化为载体。在云南, 不仅保存着传统的种烟技术, 还保存着许多传统的烟文化, 其中广泛流行的水烟就有着独特的文化韵味。除此之外, 云南也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云南烟俗, 吸食文化。打造云南烟草庄园化发展, 文化是载体, 云南烟草文化作为多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始终与多民族的其他文化现象密切关联, 既不可能磨灭也不可能被模仿, 所以, 烟草庄园建设要突出个性和内涵, 必须要依托于烟草文化。

2.3 烟叶现代化技术的支撑

实现烟草庄园化发展, 要以先进的技术为支撑。为了保证优质、生态的烟叶生产, 漂浮育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不仅省略了对营养土消毒的过程, 而且减轻了病虫害的发生;绿肥的使用, 也是烟草种植模式的推广, 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 改变土壤结构, 提高了肥力;依靠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以及新型节能烤房的推广应用都为烟草庄园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2.4 旅游业根基稳固、蓬勃发展

风光旖旎、民俗丰富的云南凭借自身独特魅力每年吸引着国内外大量游客前来旅游参观。云南旅游业经历了从“观光接待”到“经济产业”再到“支柱产业”的转变过程。旅游业已经成为云南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打造烟草庄园化发展, 整合周边的旅游资源, 通过打造高端中式卷烟庄园以及优质烟叶品及文化馆等多种形式推动云南高端旅游发展基地, 拉动烟草产业经济链。

2.5 政策的引导和支持

建设烟草庄园是一项新生事物, 必须科学规划。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提出“围绕发展高端品牌, 下更大的功夫, 以更大的力度和更有效的措施推进烟草庄园建设”, 要求“实实在在搞好峨山、澄江、普洱、临沧的4个“玉溪庄园”和石林、腾冲、红河的3个“云烟印象庄园”共7个烟草庄园建设”。云南省局 (公司) 的发展目标是:从2011年开始, 通过5年努力, 到2015年, 在昆明、曲靖、红河、楚雄、大理、文山、保山、普洱、临沧、德宏等10个州 (市) 各建一个华叶庄园 (玉溪、昭通和丽江协同省内两大卷烟集团在当地建设烟草庄园) , 重点打造昆明、保山腾冲、德宏瑞丽华叶庄园。云南烟草工商企业都把烟草庄园的建设作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3 打造烟草庄园建设对发展烟草产业的意义

3.1 促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和推动新农村建设

素有“烤烟之乡”的云南, 在享有大自然恩赐的同时, 也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山区面积比例大、山路崎岖、交通不便、水资源缺乏;耕地分散、农民只能小规模种植;水利设施缺乏和基础设施跟不上等。这些不利因素成为了由传统烟叶向现代烟草农业发展过程中摆在面前的一道道门槛。

打造烟草庄园建设, 成立烟农专业合作社, 通过统一规划, 把烟叶生产过程统一起来, 统一规划种植、统一育苗、统一植保、统一烘烤、统一交售, 实行专业化、标准化管理以及农业技术培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如田间排灌、村组道路建设等, 对于提高烟叶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打造烟草庄园, 不仅可以促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 而且可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烟草庄园建设通过将新的发展模式引入农村, 使工业反哺农业, 和农民一同发展农业经济, 吸引到城市打工、谋生的人重新返回家乡, 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2 创建生态优质烟叶基地, 保证烟草行业稳定发展

确保烟叶质量的稳定性、连续性有利于维护产品的风格特征。从国内烟草市场现状分析, 从供给和需求来看, 无论是卷烟还是烤烟都是总量饱和而质量不饱和。

打造云南烟草庄园, 开发生态优质烟叶品牌建设, 不仅是探索烟叶生产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 更重要的是引导着一种“健康环保, 优质安全”的消费观念。目前, 卷烟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 卷烟品牌扩张正在加速, 各卷烟工业企业都在加大烟叶原料基地建设力度。因此, 打造云南烟草产业庄园化发展, 建立品牌烟叶原料基地、拥有足够数量的优质、稳定、能不断满足卷烟配方需求的烟叶贮备就逐渐成为提升品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

3.3 实现卷烟品牌高端突破, 适应新的消费潮流

云南打造烟草庄园建设, 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云南卷烟品牌能够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拥有特色原料、特色工艺和特色风格的高端卷烟。随着当前人们物质文化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为了满足高端消费人群的需要, 各个烟草行业都在争先打造自己的高端乃至超高端卷烟品牌, 上海中华、湖北黄鹤楼、湖南芙蓉王以及浙江的苏烟在全国高端卷烟市场销量排名都位于云南高端卷烟品牌的前列。因此, 为了适应新的消费潮流, 在高端卷烟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云南卷烟也必须要实现自己卷烟品牌的高端突破。而这个突破点便是充分发挥云南自身的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自然优势, 培育出全国最优质的烟叶原料品牌。而这一点恰恰是全国其他地域所不具备的。

3.4 创新品牌传播新途径, 增强品牌竞争力

打造烟草庄园不仅提升了烟叶的使用价值, 为卷烟品牌实现高端突破提供了契机, 而且, 烟草庄园也是原料建设的新方向, 是品牌宣传的新思路。

卷烟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品, 与其他商品相比, 有着很大的差异, 国家不仅对卷烟品牌传播的媒介有其限制, 而且对其传播的内容也有明确规定。例如对烟草广告的规定, 各烟草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执行, 其中明确规定禁止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纸、期刊发布烟草广告。禁止在各类等候室、影剧院、会议厅堂、体育比赛场馆等公共场所设置烟草广告等等。这些具有实质性影响的内容对于卷烟品牌的传播来讲, 无疑是最大的阻碍。

打造烟草庄园建设, 旨在彰显品牌文化、生态建设、特色烟叶、原料安全的比较优势;通过烟草庄园展示云南高端品牌内涵, 促进高端品牌的发展。烟草庄园建设在借鉴国内外葡萄酒生产营销模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烟草行业原料生产、品牌营销、烟草文化建设实际, 在夯实原料基础、形成持续创新、通过加强宣传、实现高端突破, 是中国烟草进行的一次重大创新, 是品牌传播的新途径。

3.5 引导观光式旅游, 推动云南高端旅游发展基地

2011年, 云南省启动了黄金走廊生态庄园建设项目, 旨在建设一批集会展、文化、科技、服务、休闲、观光等为一体并独具风格的烟草庄园。玉溪红塔集团建立了中国第一座烟草庄园——玉溪庄园, 坐落于中国第二深淡水湖、享有“高原明珠”美誉的抚仙湖畔。这里不仅生态优势明显, 土壤、水资源、大气环境均达到有机或绿色农产品产地标准, 而且交通便利、周边旅游资源丰富, 形成了烟草庄园和现代农业的观光辐射效应。通过烟草庄园建设, 整合周边资源, 打造庄园产业经济链, 不仅便于烟草庄园品牌的宣传、达到培育高端卷烟市场和消费群体的效果;而且可以引导观光旅游的发展。

4 云南烟草庄园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4.1 借鉴其它产业庄园化发展的同时, 突出特色, 勇于创新

法国葡萄酒庄园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 除了依靠政府的有效干预, 还与其“精雕细琢”的小农作业模式及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和产品的差异化分级管理体制密不可分, 这些都是值得云南烟草产业庄园化发展学习的精髓。但是国外葡萄酒庄的成功先进经验不能照搬照抄, 云南烟草产业的庄园化发展, 应当更加注重突出生态特色, 更加注重体现文化内涵;积极推进烟草庄园建设, 力求设施服务功能齐全、体现庄园文化和地方建筑特色;提升云南优质烟叶品牌文化内涵和品牌影响力, 打造烟草工业原料庄园化发展是云南烟叶发展的新的竞争优势。

4.2 充分整合各类资源, 开发旅游, 完善庄园化发展

在烟草庄园建设中, 应当充分整合各类资源, 将观光、考察、休闲、个性化等旅游活动带入到烟草庄园的建设项目中。同时, 要避免环境因旅游开发而遭到破坏, 保证生态烟叶不受到污染。将酒、茶、玉等富有云南特色的产品列入烟草庄园的建设项目中, 增加其文化氛围, 以庄园作为平台, 采取资源互补、行业合作、共建共享的搭接模式。活动的举办, 可以把庄园的形象传播给更多的受众。

在开发观光旅游的同时, 还可以结合烟草文化旅游, 如烟事文化馆以及工业园区的参观。让旅游者能够更深刻的了解云南烟草文化、亲眼目睹卷烟工艺的全部过程, 同时, 也能够宣传企业文化, 达到品牌传播的效果。可以说工业旅游是烟草工业原料庄园化发展从田间到车间的纽带和桥梁, 只有这样, 才真正实现庄园化发展是集烟叶种植、加工、文化、展示、体验、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庄园化发展。

4.3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作为最具文化特色的云南, 推行烟草庄园化发展, 就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庄园建设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烟叶生产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传播烟草知识、文化和故事的过程。法国葡萄酒及其葡萄酒庄园享誉全球, 发展至今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 因此, 云南烟草产业庄园化发展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烟草庄园化发展, 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应做到高瞻远瞩, 树立全国烟草行业标杆, 真正使烟草庄园成为了解云南烟草发展的窗口、宣传云南优势卷烟品牌的阵地、领略云南民族文化的会所和推进云南高端旅游发展的基地。

摘要:基于对云南烟草产业现状和法国葡萄酒庄园模式的比较和分析, 强调了打造云南烟草庄园建设的意义, 并从烟草资源、烟草文化、旅游业、政策扶持4个方面考察打造云南烟草庄园的基础, 提出烟草庄园化发展的概念并对烟草庄园化发展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云南,法国葡萄酒庄园,烟草庄园,烟草庄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记明, 温春光, 司合芸.法国波尔多的葡萄与葡萄酒 (七) [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02 (4) :67-70.

[2]李记明, 司合芸, 梁冬梅, 等.法国波尔多的葡萄与葡萄酒 (九) (十) [J].中外资讯, 2002 (6) :58-66.

[3]李记明, 曲健, 温春光.法国波尔多的葡萄与葡萄酒 (三) [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01 (6) :63-67.

打造一流发展环境 实现江苏烟草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第4篇

1企业品牌的发展历程

自1979年成立以来,宁波外理以优质服务吸引了较大规模的客户群,涉及挂靠宁波港的近百家船公司。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和宁波港的快速发展,公司规模不断壮大,年理货量从成立之初的0.93万t增加到逾8 000万t,经济运营和服务质量等各项指标名列全国理货行业前茅。

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宁波外理深刻体会到实施品牌战略和提升服务水平的重要性。早在1997年公司理货质量管理体系一次性通过质量认证时,宁波外理就开始初步酝酿企业品牌雏形;2004年11月,公司完成体制改革,为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宁波外理首次提出打造企业品牌;2006年5月,借助宁波港品牌创建的东风,公司成立了品牌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在集聚广大员工智慧的基础上,以“宁波外理”作为企业品牌,向原宁波港集团有限公司(现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提出申报。经过几年的努力探索和建设,2008年和2009年“宁波外理”连续被评为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的个性品牌。

2打造企业品牌的重要意义

2.1打造企业品牌是积极应对外部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国港口理货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中联理货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的正式成立,宁波港固有的理货格局被打破,出现行业放开、政策变化的新形势,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理货“别无选择”时代的结束导致船公司和货主以更加挑剔的眼光审视和选择理货企业。企业竞争的核心是服务竞争,服务质量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源泉。在经历了多年“狼要来了”的洗礼后,如今面对“狼真的来了”的现实,宁波外理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保持“领舞”地位,必须加强市场营销,以客户需求为先,全方位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企业品牌,塑造独特的市场形象,在客户群中建立并强化“宁波外理”的品牌概念,以优质服务为纽带,以双赢为目的,稳定并提高公司在理货市场中的份额和地位。

2.2打造企业品牌是努力推进内部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适应改制、壮大自我的过程中,宁波外理逐步认识到公司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角色价值定位不准、理货科技含量不高、员工整体素质不强等。面对船公司、货主、港口、海关、边检、保险公司等诸多服务对象的诉求,外轮理货企业必须坚持准确、公正、高效的有机统一,改变“一张纸、一支笔”的传统人工理货模式,以适应现代物流业快捷、高效、精准的发展需求。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不能满足于“量”的提升,而要注重“质”的飞跃;不能止步于做“大”,而要追求做“强”。为此,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高瞻远瞩地提出“强港工程”战略,要求外轮理货企业不断拓展理货领域,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争创一流企业。创建有特色的企业品牌正是做优、做强宁波外理的“助推器”。

综上所述,打造“宁波外理”这一企业品牌既是推进理货市场发展和展示外轮理货业务价值的需要,也是提高外轮理货服务水平和员工素质的需要。

3企业品牌的内涵与特色

优秀的企业品牌必然有其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色。在创建企业品牌的过程中,宁波外理总结过去30年的发展经验和成就,结合公司的服务特色和企业文化,提炼出具有自身特点的服务型品牌内涵。

3.1内涵

宁波外理从品牌名称和标志、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标准、个性化特色、服务职责规范、服务运行体系等6个方面入手,确定“宁波外理”这一企业品牌的内涵,即以现代化的集装箱理货实时信息管理系统为服务保障,以“客户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为服务理念,以为客户提供多种个性化服务为服务特色,以公正理货、满意四方(船方、委托方、港方、对方港)为服务宗旨,以专业化的员工队伍为服务基础,为客户提供准确、优质、高效、全程的理货服务,构建合作共赢的桥梁和纽带。“宁波外理”立足于以人为本、依靠科技、和谐发展的理念,集个性化特色服务与人文理念为一体,体现以员工发展为重、以客户利益为先、以社会效益为上的服务和管理理念。

3.2特色

建设企业品牌必须采取创新手段。宁波外理充分贯彻“客户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这一服务理念,始终坚持创新,不惜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增值服务。

(1)开发、应用集装箱理货实时信息管理系统,并推出理货实时信息网上查询服务。作为目前我国理货行业中较为先进、完善的理货系统之一,该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客户无纸化、信息化的需求,极大地提高了宁波外理的集装箱理货能力,增强了公司核心竞争力。

(2)开展出口重箱铅封查验服务。该项增值服务超出了原交通部批准颁布的《中国外轮理货公司理货规程》所规定的服务范围,填补了我国外轮理货系统的服务空白,被誉为理货行业的“一次革命”,在业内产生了良好的品牌效应,荣获宁波市总工会经济技术创新成果优胜奖和国家级质量管理成果优秀奖。

(3)实行出口重箱卡口铅封查验与箱体检验合二为一。这是对卡口铅封查验业务的深层次拓展,不仅明确了船公司、码头、收发货人的责任,而且简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集装箱运输效率。

(4)利用数码摄影确认集装箱残损信息。该项新工艺使客户能够通过网上查询系统了解集装箱残损信息,不仅有效提高了码头装卸效率,而且为责任划分提供了直观依据,得到船公司的高度肯定。

(5)为货主提供验箱服务。成立专门的验箱机构,联系专业修箱公司,为货主提供第三方服务,既拓展了理货业务的外延,又优化了服务内涵,受到委托方的好评。

4企业品牌的打造

企业品牌的打造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明确定位、放眼长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此,宁波外理确立了品牌创建的目标和规划,力争用5~10年时间将“宁波外理”打造成我国理货行业的一流品牌。

4.1加强宣传教育,树立员工品牌创建意识

(1)通过职代会、政工会、组织培训和群众性品牌讲座等形式,引导员工形成“服务过程就是树立品牌过程”的意识,促使员工自觉将本职工作与品牌创建结合起来,将品牌建设融入公司管理的各个层面。

(2)通过编印《企业文化员工读本》、内部刊物《外理通讯》和建立门户网站等渠道,有针对性地加深员工对企业品牌内涵的了解和认知,并鼓励员工以优质服务维护、充实品牌内涵。

(3)开展以“强化素质、打造品牌、敢于竞争、再创业绩”为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编写知识题集、组织知识竞赛、开展品牌建设讨论和岗位定义、发布岗位格言和愿景等,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增强员工责任感和使命感。

(4)集中员工智慧征集品牌名称。品牌名称的征集过程同时也是品牌意识的教育过程,通过这一活动,员工对品牌的认同感油然而生。

(5)开展全员商务礼仪规范教育,培养员工良好的礼仪习惯和文明行为,统一员工着装,提升公司对外形象。

(6)成立品牌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定期研讨解决品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切实保证品牌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4.2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增强员工品牌创建能力

(1)逐步建立渐进式、多层次的培训制度,因地制宜地开办理货业务基础、理货英语等各类培训班;推出以理货业务、理货英语、班组管理等为内容的“培训基地”;外请专业机构,举办“一流班组长”培训班;建立“流动书屋”,丰富员工精神生活;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通过上述措施,员工学政治、学业务、学文化的热情持续高涨,结合品牌建设中的岗位定义活动,员工素质显著提高。

(2)贯彻“成就事业、造就员工”的核心价值观要求和“能出色履行岗位职责的员工就是人才”的理念,把品德、知识、能力、业绩等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最大限度地选好、用好现有人才。通过建立和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竞争选拔机制和“管得顺、留得住、用得好”的长效用工机制,择优聘用各类人才,使员工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通过培训,公司有多人获得国家颁发的《全国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船舶水尺计重资格证书》和《危险货物运输岸上管理人员上岗资格证书》等,为公司各类业务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3)实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二级奖金分配办法,充分体现多劳多得原则;突出岗位因素,组织劳动竞赛、技术比武等活动,开展绩效管理,实行工作绩效与收入直接挂钩;每年提高员工收入待遇,尤其注意使多元化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进一步激发全员生产积极性。

4.3改进和完善品牌推广,提升员工品牌服务水平

(1)多渠道推广企业品牌。利用宣传画册、门户网站、广告灯箱、大众传媒、专业刊物等进行品牌宣传和推广;以庆祝公司成立30周年为契机,举办“打品牌、求发展”主题系列活动,展示公司整体形象和综合实力。

(2)建立并完善首问责任制和客户走访座谈制度。拓宽公司与客户的沟通渠道,了解客户需求,广泛接收客户的反馈信息,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充实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增强客户对公司的信任。

(3)定期发送《客户意见征求书》,向每艘船舶征求服务意见。书面邀请客户对公司的服务质量、服务内容、廉洁自律、品牌建设等进行评价,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4)加强与海关、边检、口岸等相关单位的联系和配合,以合作备忘录为基础,定期拜访海关,在开展信息技术应用与合作、创新业务流程、提升业务水平、维护双方利益等方面与海关进行沟通和交流,为公司业务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5)注重与码头的协作,充分发挥理货配套服务功能。全力配合码头弹性配载、不停机作业等运作方式,改进理货工艺流程,实现与码头作业的无缝化衔接,不断协同刷新船时效率,得到码头和船公司的高度肯定。

(6)认真抓好安全质量管理,切实强化员工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严格执行《理货业务操作规程》,并按照ISO 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对生产和服务质量管理进行监督和指导。近年来,公司全面质量管理取得显著成效:公司领导多次被评为全国交通行业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卓越领导者,公司获得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1个、交通行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6个、中国外轮理货总公司系统优秀质量管理小组3个和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先进质量管理小组2个。

总之,一以贯之的企业品牌建设使得宁波外理的实力大大增强,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一方面,公司理货主业的规模和效益跃居全国第2位,服务质量保持行业领先水平,理货数字准确率达到99%以上,制单达标率及EDI信息传输准确率和及时率均达到100%,各项质量指标达到国家一级企业标准,得到船公司、货主及委托方等广大客户群的广泛认同;另一方面,公司大力发展多种经营项目,积极开展外拆箱理货、场站装拆箱理货、船代、货代和堆场等业务,并根据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发展集装箱业务的战略要求,全力参与港口物流建设,为开拓宁波港腹地货源发挥积极作用。在助推“强港工程”的过程中,“宁波外理”这一企业品牌得以逐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其知名度、影响力和客户忠诚度不断提高,为公司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打造一流发展环境 实现江苏烟草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第5篇

近年来, 面对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放缓、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经营风险加大的压力, 中铁大桥局全面审视企业现状、准确把握企业定位, 迎难而上、勇为人先, 努力提升人才、装备、科技、管理、文化五大优势, 使企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张, 国内、海外市场份额不断加大, 生产经营指标稳步攀升, 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2012年2月3日,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视察中铁大桥局集团本部时, 称赞中铁大桥局是“中国建桥国家队”。如今, 中铁大桥局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迎接新挑战, 抓住新机遇, 朝着世界一流建桥国家队的宏伟目标迈进。

当前, 中铁大桥局在党的建没、企业改革发展、管理提升、执行力建没、科技创新、特色文化建设、人才培养、重点工程建设等方面都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本文仅就介绍中铁大桥局在市场逆境中着力提升五大优势、抢占发展先机的一些做法和经验。

一、加强人才培养制度建设, 提升企业人才优势

近年来, 中铁大桥局以“六支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 加快推进人才强企战略, 努力解决企业快速发展与人力资源相对不足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人才培养制度建设, 切实加强对经营管理人才、职业项目经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国际化人才、党群工作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为打造“世界一流建桥国家队”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1、双导师带徒制度。

早在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期间, 中铁大桥局就通过《师徒合同》来实现对工人的岗位培训。2003年, 中铁大桥局正式发布规范的“导师带徒”办法, 要求导师分步骤有重点地对徒弟进行传 (经验) 、帮 (业务) 、带 (作风) 。近年来, 中铁大桥局又将导师带徒制度发展为双导师带徒制度, 一个工作导师负责培养新员工的业务技能, 一个生活导师负责对新员工的思想和职业规划进行指导。这一制度的实施, 新员工树立了职业理想、增强了职业道德、提高了职业技能, 企业增加了人才储备。

2、内部研究生制度。

这项制度是近年来中铁大桥局结合企业实际, 探索出的一种技术传承的新形式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该制度实行导师负责制, 以集团自己的院士、设计大师、国家级专家和名校教授为导师, 培养本企业的青年技术骨干。这一制度的实行既为青年技术骨干提供了学习深造的机会, 也使资深技术专家深厚的学术造诣、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品德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

3、学科带头人制度。

中铁大桥局每年根据科研项目的需要和人员情况设立不同方面的学科带头人。通过对业务水平和实践业绩的考评, 在科研、设计、施工、机械制造等学科领域选拔学科带头人, 每个学科带头人可获得10万元的科研经费, 用于课题的研究和考察交流活动。这一制度的实施, 让那些在科学技术领域很有造诣的科技人才拥有了成就感, 又加深他们培养“高、新、尖”青年技术人才的责任感。

4、全员培训制度。

中铁大桥局一贯倡导“培训是最好的福利”的理念, 在培训经费上一直按照工资总额的2%提取, 而且每年都在提高, 2012年的培训经费已达到1800多万元。在培训上, 中铁大桥局非常注重与西南交大、中南大学等高校及一些科研院所合作, 通过与高校联合办学的方式选送优秀的员工参加他们的专业培训。2012年, 中铁大桥局还与重庆交通大学签订了海外人才培养计划, 拟为中铁大桥局培养35名海外人才, 对这些人才的培养全部采取订单式的培养方式, 前期学习土木工程, 大三、大四重点学习外语, 大四毕业成绩合格后全部进入中铁大桥局, 分配到中铁大桥局海外的各个项目。

5、公开选拔竞聘制度。

近年来, 中铁大桥局坚持“让优秀的人才赛出来”的理念, 变“相马”为“赛马”, 突出岗位管理, 强化竞争择优, 明确规定中层干部提拔原则上必须走公开竞聘的程序, 机关员工做到凡进必考, 开创了人尽其才的选拔机制。目前, “逢缺必竞”已成为了中铁大桥局选人用人一种文化。

中铁大桥局通过建立和实施人才培养制度, 使企业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面提升了人才队伍的素质和竞争力。目前, 中铁大桥局现有员工14000余名, 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27名、省部级有突出献专家16名、教授级高级工程170名、高级工程师957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590名。自1953年成立以来, 中铁大桥局先后培养了1名科学院院士, 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5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和一大批国家及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雄厚的人才实力, 有力地推动了中铁大桥局的跨越式发展。

二、加大自主研发力度, 提升企业装备优势

我国桥梁施工技术的飞速发展, 对桥梁施工设备尤其是大型专用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桥梁施工设备已成为工程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多年来, 中铁大桥局不断提升和发挥自身的装备研发能力, 成功研制了一大批桥梁施工专用设备, 推进了中国桥梁技术和桥梁施工工艺的创新发展。

1、不断研发各种新型钻机。

为适应桥梁基础大孔径、深基础的发展需要,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中铁大桥局陆续研制了一批大扭矩工程钻机, KPG-3000系列钻机先后用于芜湖长江大桥等多座长江大桥以及海湾大桥建没, KTY3000系列钻机具有排渣方法多、钻具连接方便、承载能力强、结构紧凑、质量较轻等特点, 是当时国内生产的钻孔能力最大的全液压动力头钻机, 它的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大扭矩全液压动力头钻机的空白。2004年6月, 中铁大桥局又成功研制出世界上最先进的钻机——KTY4000型大直径钻孔设备, 钻孔直径达4米, 可钻深达100米。此钻机用于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和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的桩基施工, 对提高大桥工程质量, 加快施工进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打造跨海大桥建设的“超级海上舰队”。

由于跨海大桥施

工受地质、水文、气象等条件的限制比较大, 变海上施工为“陆地化、工厂化”施工已成为一种趋势, 中铁大桥局审时度势, 不断加大专业装备的自主研发力度, 制造了一系列海上施工设备。

“小天鹅”号2500吨海上运架梁专用起重船是国内首创的双体船型结构、中心起吊、运架一体、大起重量海上架梁施工专用起重船, 为我国跨海大桥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梁整孔架设提供了可靠的施工新工艺。“天一”号3000吨运架梁专用起重船是针对杭州湾大桥70米、2200吨、53米吊高的预应力混凝土梁架设研制的, 是我国桥梁架设的又一个重大突破。“大桥海威951”号95米打桩船是专为适应沿海水工建设工程打桩作业的需要设计的超大型打桩船, 并可兼作起重船使用。为满足东海大桥工程海上混凝上施工的需要, 中铁大桥局还自主研制了“海天”号混凝土工作船和海上墩身运架船。一大批用于海上施工的先进技术装备的成功研制, 犹如为中铁大桥局组建了一支“超级海上舰队”。

3、成功研制各种专用设备。

中铁大桥局为满足各种桥型桥式的建设需要, 还自主研制了各种高端、特殊的施工设备。在建设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时, 中铁大桥局先后建造了“大桥海虹”号200吨起重船和“大桥雪浪”号400吨全回转起重船;为完成芜湖长江大桥的制梁架设, 中铁大桥局研制了50吨全液压架梁吊机;2001年成功研制了当时国内最大规模的109.5米的混凝土预应力节段造桥机;1994—1995年, 中铁大桥局为建设汕头海湾大桥研制了缆索挤紧机、180吨缆索吊机、主缆编丝机。此后, 又研制了用于西陵长江大桥、武汉阳逻长江大桥等桥梁施工的缆索挤紧机、缆载起重机、主缆缠丝机。还研制了用于东海大桥施工的400吨步履式架桥机, 用于杭州湾大桥、湛江海湾大桥施工的320吨步履式架梁起重机。

一大批先进技术装备的成功研制, 使中铁大桥局具备了在江、河、湖、海及各种恶劣地质、水文环境下修建各类型桥梁的能力。目前, 中铁大桥局已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大跨、重载、高速、组合结构桥梁施工的新型施工装备, 桥梁快速施工装备以及桥梁构件整体化、预制化、工厂化施工装备上, 通过先进技术装备的研制, 不断推进装备创新, 提升自身装备优势。

三、坚持技术创新, 提升企业科技优势

中铁大桥局始终把技术创新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 紧盯国内外桥梁建设动态, 超前开展桥梁技术研究, 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创新体系, 掌握了一大批桥梁建造的核心技术。

1、继承传统自主创新。

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九江长江大桥和芜湖长江大桥是新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四座里程碑工程, 这四座丰碑均由中铁大桥局独立承建, 最能代表中铁大桥局历史的辉煌。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在长江上建成的第一座大桥, 桥梁建设中大型管柱钻孔法的技术革新, 是世界桥梁史上的一大创举。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 摆脱了大型钢梁依靠国外供应的局面, 开创了我国“自力更生”建设大型桥梁的新纪元。九江长江大桥在设计、施工上采用了大量先进技术, 创造了十多项全国第一, 尤其在“大跨、高强、轻质”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芜湖长江大桥的成功建成, 则充分表明我国的建桥水平已跻身于世界大跨重载铁路桥梁建设的先进行列。

2、持续创新谋求发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 中铁大桥局充分意识到, 要想做强、做优企业, 迈向世界一流, 就必须深化科技创新, 坚持科技强企战略, 实现科技驱动发展、科技促进生产、科技弘扬品牌。多年来, 中铁大桥局在抓紧建设桥梁科技研发中心, 逐步培育“中心”自主研发能力的同时, 一直注重联合社会优质科研资源, 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 并已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创新体系。目前, 国家行业规范中的桥梁用钢均是中铁大桥局联合钢铁生产企业和科研单位研制成功的。在桥梁专用设备的研制上主要是同一些机械生产企业进行合作, 如与中联重科合作的国家科技支撑项目“52000k N.m建筑起重机械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等。同时, 中铁大桥局也和国内外掌握先进技术的高校、科研院所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合作, 如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完成了国家863项目“铁路钢桥疲劳损伤自感应自诊断系统的研究”, 与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哈工大等高校合作完成了国家973项目“应用FRP实现重大工程结构高性能与长寿命的基础研究”等。

目前, 中铁大桥局拥有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的技术研发平台, 正在努力把集团打造成国家桥梁核心技术研发基地。

3、科技成果彰显实力。

中铁大桥局长期坚持科技兴企战略, 科技创新水平一直处于世界前列。截至目前, 中铁大桥局已累计获得乔治·理查德森国际大奖2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28项,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10项, 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24项, 詹天佑大奖18项, 创中国企业新纪录37项, 拥有专利233项。其中, 乔治·理查德森大奖是由美国主办的“国际桥梁大会”设立的一个奖项, 每年颁发给一项近期完成的在世界桥梁工程设计、施工、科研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工程项目。由中铁大桥局承建的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和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分别于2010年、2012年荣获第27届、第29届乔治·理查德森犬奖。这既是中铁大桥局的光荣, 也标志着我国的桥梁建造技术和水平已经跻身世界强国之列。此外, 天兴洲桥“三索面三主桁公铁两用斜拉桥建造技术”已被中国工程院列为2010年度中国十大工程科技成就之首, 先后荣状湖北省、中国铁道学会、中国钢结构协会科技进步特等奖。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创下了高速铁路桥梁体量、跨度、荷载、速度四项世界第一, 世界首创三片主桁与整体桥面板相结合的共同受力体系, 自主研发了全新的Q420q E桥梁用钢, 为同类乃至更大规模铁路桥梁的设计建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被国际桥梁界视为世界高速铁路桥梁建设的典范。

“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是中铁大桥局科技工作始终坚持的目标。拓展新领域, 科研是先锋, 大桥局始终瞄准国际桥梁技术前沿,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不断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强大的科技实力和一流的桥梁建设水平。

四、实施“三个三”管理新举措, 提升企业管理优势

建筑行业是完全竞争性领域,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利润空间逐渐缩小, 整个行业已进入微利时代。在这种背景下, 中铁大桥局以国资委和中国中铁全面开展管理提升活动为契机, 提出了加快推进“三个”转变、突出狠抓“三次”经营、深入实施“三化”管理的“三个三”管理新举措, 以进一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提升企业管控能力, 提高企业发展质量, 强化企业管理优势。

1、加快推进“三个”转变, 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为了应对复

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 中铁大桥局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了适合本企业特点的转型升级思路, 即通过加快推进“三个”转变, 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加快推进“三个转变”, 即“由广种薄收向精耕细作转变、由劳动密集向装备精良转变、由技术领先向全面领先转变”, 全面提升企业发展质量。

“由广种薄收向精耕细作转变”, 就是要进一步优化盈利模式, 推进盈利方式的升级。中铁大桥局明确了以桥梁施工为核心, 土建施工、房地产、物资贸易与物流三个板块同时发展的发展战略。形成了科研、设计、施工与设备研发“四位一体”的结构优势;积极实施“大土木、大经营、大联合”的经营战略, 拓宽了经营思路;通过精选市场, 抓住一些新兴市场快速增长的机遇, 着力做精做深区域市场;提出了项目管理精耕细作, 力争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由劳动密集向装备精良转变”, 就是要进一步优化生产组织方式, 推进施工方式的升级。近年来, 中铁大桥局不断加大装备研发投入力度, 积极推进机械化专业化施工, 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铁大桥局特色的架子队建设模式——人机一体化, 通过装备精良实现了快速施工,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降低了人工成本和安全风险。

“由技术领先向全面领先转变”, 就是要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动力, 推进管理方式的升级。近年来, 中铁大桥局不断夯实管理基础, 积极向管理要效益, 在经营管理方面, 出台了《片区管理暂行办法》, 推进片区管理, 促进了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在项目管理放面, 尽可能采取扁平化的管理模式, 降低管理成本, 实现了管理和科技的“双驱动”, 推动了企业“由技术领先向全面领先的转变”。

2、突出狠抓“三次”经营, 提升项目盈利水平。

一次经营, 就

是向市场营销要效益, 提高承揽质量, 防止项目先天性亏损。为此, 中铁大桥局狠抓一次经营, 力争项目赢在起点上, 在“大土木、大经营、大联合”的经营思想指导下, 对外加强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对内整合资源、激发企业活力;通过理性营销、精选项目、精选客户、超前谋划、超前介入、细算成本、科学报价, 以承揽质量保证项目的效益。二次经营, 就是向过程管理要效益。为抓好二次经营, 中铁大桥局坚持以成本管理为主线, 通过优化施组方案, 优化组织架构, 优化资源配置, 优化管理流程, 强化集中管控, 落实责任成本, 确保项目过程全面受控。三次经营, 就是向收尾工作要效益。通过加强工程收尾和调解索赔工作, 进行合理诉求, 确保项目实现预期经营指标。中铁大桥局为抓好三次经营, 促使收尾经营创效, 对收尾项目加强了领导投入、资源投入和管理投入, 以确保项目实现预期收尾效益。

3、深入实施“三化管理”, 提升法人管控能力。

中铁大桥局

为实现对项目的有效管控, 提出了“法人管项目”的创新管理模式, 局、处两级法人通过理顺和优化管理流程, 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 集合全公司的资源, 与项目经理部共同有效控制项目的实施。“法人管项目”的主要抓手是“三化管理”, 即以施组、资金、物资、设备、劳务“五大集中”为重点积极推进集约化管理、以“管理制度标准化、人员配备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为重点积极推进标准化管理, 以“专业化、机械化、工厂化、信息化”为重点积极推进精细化管理。中铁大桥局通过深入实施“三化”管理, 有效提高了企业的法人管控能力、企业的规范化运作程度和生产效率。

五、打造特色“桥文化”品牌, 提升企业文化优势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它渗透于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各个方面, 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中铁大桥局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推进企业文化创新发展的新要求、新内涵, 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内容, 着力打造有着优良传统的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桥文化”, 形成了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发展力的文化优势。

1、用“桥文化”提升企业品质。

中铁大桥局经过近60年的发展, 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培育了“建成学会”、“奋发图强”、“质量宣言”、“走向海洋”、“展示一流”等优良传统文化, 形成了“跨越天堑, 超越自我”的企业精神、“以人为本、诚信经营、精益求精、持续创新”的核心价值观等文化理念体系, 打造了“大桥局”品牌。近年来, 中铁大桥局更加重视文化的引领作用, 更加注重以文化品质提升企业品质, 他们把“打造世界一流建桥国家队”作为企业的美好愿景, 号召全体大桥人为之去努力、去奋斗、去拼搏, 优秀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中铁大桥局打造世界一流建桥国家队的强大思想动力。

2、用“桥文化”培育品牌。

近年来, 中铁大桥局积极探索打造“大桥局”品牌战略, 在中国中铁的统一部署下, 他们完善了企业识别系统 (CIS) , 建立健全了品牌管理体系, 通过系统、一致、有效的品牌推广, 提升了“大桥局”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12年, 中铁大桥局提出要大力开展中国中铁“十二项文化工程建设”、继续实施重点项目“五个一”工程、深入开展创建“企业文化建设示范项目部”等活动, 并通过对重点工程、典型人物、重大事件的宣传, 不断推出对外宣传的精品力作, 为中铁大桥局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3、用“桥文化”凝聚人心。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凝聚人心,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多年来, 中铁大桥局坚持用企业愿景鼓舞人、用企业核心价值观凝聚人、用企业精神激励人, 充分发挥了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和激励作用;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员工的思想阵地, 提高员工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构筑了员工的精神家园;唱响了企业发展“盈荣亏耻、共创共享”的主旋律, 增强了广大员工的发展意识、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激发了广大员工建功立业的热情, 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执行力和创造力。“桥文化”真正起到了聚人心、聚人才、聚人智、聚人气的作用, 作为中铁大桥局的特色文化——“桥文化”, 曾被全国总工会和国务院国资委在全国推广和宣传。目前, “桥文化”展示厅已被湖北省命名为“武汉桥文化博物馆”和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上一篇:点和线教案教学设计下一篇:小学教学课题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