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养老保险还能买吗

2024-06-10

商业养老保险还能买吗(精选8篇)

商业养老保险还能买吗 第1篇

人生得意少年时,宁舍千金著华衣。

树小不知根沃土,老无所依方悔迟。

这首打油诗,说的是做人不能只顾眼前,年轻时就得为年老时做打算。生活中,很多人临到退休的时候才想到自己的养老问题。那么,此时再买养老保险,来得及吗?比如,50岁了,还能买商业养老保险吗?

目前,保险公司推出的养老保险产品年龄一般都限制在60岁以下,而且有的产品50岁就可以开始领取了。由于商业养老保险的投保年龄越大,需缴付的保险费也相应越高,因此对已接近退休年龄的老年人来说,选择商业养老保险的代价是非常高的。专家给大家的建议是:在28岁到50岁之间购买最为合理。所以,50岁买商业养老保险已经略迟了,但考虑到现在中国人均寿命是75岁,此时做养老规划总比没规划强上百倍,所谓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一般而言,高收入者可主要依靠商业养老保险保障养老,并配以房地产、基金和储蓄等多种投资工具。中低收入家庭,可主要依靠社会养老保险养老,同时将商业养老保险作为必要补充。一般来说,保费支出不能超过年收入的10%。

商业养老保险还能买吗 第2篇

我们在给父母配方案时,容易出现2个纠结点:

一.要不要买重疾险?

50岁以上的父母,不太推荐买重疾险。

基本上,大家也达成了共识。

这里再解释一下原因:

1.易超过投保年龄

重疾险目前市面上重疾险多数止步50岁;60-70岁可买的重疾险屈指可数。

2.保额有限制

统计最近比较爆款的几个重疾险,对年纪大的投保用户,保额都有限制。

如下图,50岁以上基本只能买15万-20万左右。就算父母有钱,想买高保额也买不到。

3.投保成本高,杠杆作用不大

为50岁左右的父母买重疾险,保费也不少。

以50周岁健康男性为例:

投保健康保2.0,最高保额只能选30万,保至终身的话,最长缴费期限只能选,一年保费为9081元。

对比他可以买的其他几个险种,重疾险的保费比其他总和还要高。

另外,通过FV函数,将重疾险未来要交的保费,按照3.5%利率折现到现在,合计保费成本是196580元;

总保费:保额比值为196580:300000约等于0.66,接近0.7;杠杆作用不大。 由此,50岁以上的父母买重疾险,保费较高;

预算不够的家庭,压力会有点大。

再考虑到杠杆比,其实性价比并不见得多高。

4.45-50岁要不要买重疾险?

当然,对于买重疾险的问题。

更多人纠结的,不是50岁以上买不买重疾险,

而是45岁-50岁的父母,到底要不要买重疾险?

大白经常在公众号后台看到一些疑问:

我母亲今年46岁了,还有必要买个重疾险吗?感觉保费有点贵......

大白认为,45-50岁父母要不要买重疾险,主要看这几个方面:

保额:根据前面重疾险保额统计,45-50周岁的投保年龄,大多在30万。(不高不低)

保费:以46周岁女性为例,最高保额30万,选择保到终身,15年缴费,一年保费6961.75元/年。

通过FV计算已交保费:保额的杠杆比例,150697:300000约等于0.5;杠杆作用一般。

不过,这个年龄段的父母,不能仅通过杠杆、保费倒挂角度考虑问题。

毕竟杠杆是基于终身且15年缴费期内不出险设定的。

而根据的理赔报告,

从阳光保险、同方全球人寿、泰康人寿的重疾年龄分布来看:

理赔率最高的时间段集中在41-50岁,占整个重疾理赔的40%左右。

也就是说,40-50岁,处于重疾险出险的高发年龄段。

另外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

45周岁的成年人,以24岁结婚生子来测算,第一个孩子才刚刚21周岁。

彼时,要么还在上大学,要么刚毕业不久。

其实还不能完全承接整个家庭的经济负担。

45岁以上父母,依旧承担着家庭的主要经济责任。

随着晚婚晚育盛行,这个年龄还算保守。

这样的话,综合「30万保额+一般的杠杆比+高风险年龄段+主要经济责任」这几个考虑: 大白认为,45-50年龄段的成年人,还是有必要买一份重疾险,且尽量选择终身保障。

有经济能力的,可以加一份寿险,虽然保费贵点。

那在产品的选择上,尽量找保额比较慷慨、投保年龄广、健康告知宽松的产品,如健康保2.0,或者前面有提到的瑞泰瑞盈。

大白是比较偏向瑞泰瑞盈:

投保年纪到70周岁健康告知宽松可选保额高缴费期限可以拉长至60岁,70岁

比较适合45-50周岁的人。

02

父母健康小问题比较多,该怎么选?

不过,50岁以上父母买保险,还不仅仅是投保年纪大保额限制、保费贵的问题。

还有一些父母身体已经有些健康小问题,如高血压、结节、结石等。

买保险的话,过健康告知比较难。

比如常有用户咨询:

自己刚毕业2年,也没有太多预算,父母亲最近体检,都查出来有些小问题。

现在就很纠结:

百万医疗险健康告知严格,担心父母不符合健康告知,但保费便宜。

防癌险健康告知宽松,就有点贵。

在这种情况下,到底是选百万医疗险还是防癌险?

就大白来看,选百万医疗险还是防癌险,还是得看父母健康情况和年龄情况。

父母要是能买上百万医疗险,一定要选上百万医疗险。

就算有脂肪肝、轻微血压、血糖异常这类小问题,有一两个除外责任,还是要配上百万医疗险。

毕竟,百万医疗险可转移大额住院治疗风险的优势,是非常有价值的。

要担心续保的话,就优先选择保证续保的医疗险。

如果实在是买不到百万医疗险,再退而求其次,选防癌险。

比如像父母有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心血管等老年疾病(如下图),买不了百万医疗险,就只能用防癌险转移一部分风险了。

防癌险和防癌医疗险的选择就看预算情况了。

防癌险是赔付型的,保费会贵点。

要是你预算比较紧张,就用防癌医疗险替代防癌险。

再总结一下,给父母买保险,思路是这样的:

50岁以上,不太推荐重疾险。(实在想买注意预算)

45-50岁,还是尽量上车重疾险。

能买百万医疗险的话,就一定要配上。实在买不了百万医疗险,那防癌险、防癌医疗。

意外险基本不挑人,保费也不贵,建议父母人手一份。

03

父母常见的保险配置方案

梳理清晰各个情况下父母该买的险种后,

大白再分别给出几类典型父母的保险配置方案。

方案一:40-50岁,身体健康,预算又充足

重疾险+百万医疗险+意外险+寿险

40多岁,其实孩子此时应该还未完全在社会立足,父母的保险还是主要自己给自己配置。

如果预算充足的话,可以参照成人的搭配方案,让自己的老年生活多一些保障。

PS:40多岁在配置重疾险时,应该注意的3个点:

保额限制、缴费年限的限制;

保险期限,尽量选择终身;

百万医疗险注意健康告知。

方案二:40-60多岁,身体健康(或有一些健康小问题),预算不多

百万医疗险+意外险

现在大多咨询大白的用户20多岁,父母年龄50多岁。

自己刚刚进入社会,给父母买保险的预算并不多,父母也有一两个健康小问题,

那就百万医疗险+意外险搭配。基本上60%的父母都可以通过这个方案,去配置的。

方案三:患有二级以上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买不了百万医疗险,预算充足

防癌险+防癌医疗险+意外险

父母的健康问题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已经买不到合适的百万医疗险,预算还充足;

那可以考虑一下防癌险+防癌医疗险+意外险。

如果预算不充足,那就只有防癌医疗险+意外险。

预算不够:防癌医疗险+意外险

方案四:60岁以上、或2级以上高血压、糖尿病+结节、息肉、良性肿瘤等疾病,考虑意外险。

04

大白总结

总归来说,给父母买保险,受限制也比较多。

这也再一次提醒大家,买保险要趁早趁年轻,为自己做好保障。

当然了,为人子女,说到承担养老责任,也不一定完全靠商业保险。

完全可以把思路再进一步拓宽;

以下几种养老思路也值得借鉴的:

1.依靠国家提供的养老保险金

医保是每个人都应该配齐的。

在给父母买商业保险之前,社保必须要配置。

社会保险(这里主要是指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医疗保险)是国家为全民提供的福利性保障制度,参保条件相对宽松,保障也基本全面。

而商保就有门槛了,不仅有资金上的,还有健康告知。

而且,社会基本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背后都是由国家财政买单。

只要符合条件,基本不存在无法续保的问题,稳定性较强,这样的话,老人的养老医疗问题,还有国家福利政策兜底。

2.父母个人储蓄或财富积累

如果真的不屑于这些商业保险各种各样对中老年人投保的限制,也可以去了解一下高端社区养老。

现在已经越来越多有财力的儿女,开始为自己的父母选择高端养老社区。

高端的养老社区里,不仅能提供更专业人性化的医疗管理和护理服务,还有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从医疗设施和精神层面让老人过好过舒坦!

就是有点费钱。

3.子女的养老责任

作为子女,是有义务承担赡养责任的。

最后一条建议,主要针对普通家庭,要是父母实在买不到合适的保险,那就好好赚钱吧。

黄金还能买吗? 第3篇

说起专家,公众最容易遇到的是爱在媒体上冒充专家的。他们可以谈理论,但未必做实务(自己投资输得一塌糊涂他会讲吗);他们要么观点被曲解,要么由于利益纠葛言不由衷,要么本来就不具备才能,连半桶水都谈不上。

就黄金本身而言,说投资品种都非常勉强。为什么呢?您看看所有的“投资品”,起码都有回报率吧:存银行有利息,买理财产品有预期收益率(很多夸口什么7%、8%啊),买股票不管怎么差劲也有股息率(每年分红之类的),放租房屋也有一笔租金收入……但是,黄金天生是没有利息的,实体金(金条金砖)就算你买到手,也得让银行托管。否则,当您想卖回银行时,人家可能拒绝接收。而且,托管得付费,您不仅没有利息收入,还得花钱供着这尊佛。如果买的是首饰金,算上加工费,会比当前金价更高,但等变现时,即使人家会以当前金价做基准,但回收价肯定会再降一截,去掉之前的加工费,你还剩多少赚头?

所以,当社会极为动荡,纸币迅速贬值时,“乱世藏金”才有意义。不过,遇到乱世,你还要考虑怎么把它携带出境。无论是托运还是随身,都逃不脱安检X光机的火眼金睛。

至于金价,如果您不那么熟悉黄金,可以着重大方向,关注两个与黄金走势基本相反的指标:

一是美元指数。

“金本位”取消后,美元至今仍是世界第一大货币,从国际结算到央行储备,哪怕是毒贩的资金往来,都依托于美元,而黄金也是以美元定价。大体上,美元指数高,金价就低。(偶有例外,如美元指数与金价也出现过同涨同跌)2014年下半年来,美元指数不断攀升(接近2010年以来的高点),这种趋势如果维持,黄金不受青睐完全可以理解。

二是长期利率趋势。

几年前,各国央行放水,释放大量货币同时降息,利率几乎为0,这也是金价在2011年9月冲到1920美元/盎司的关键。后来市场发现,全球性恶性通胀并没有降临(很多西方国家的贷款都很难进入实体经济),而等央行开始收紧,利率开始缓慢上升,这时没有利息收入的黄金,看起来就很扎眼了—培养它的温床渐渐消失了。

说了半天,现在这种尴尬的节点,还是不建议介入黄金投资;但投机和投资是两码事。

小产权房能买吗 第4篇

现在对于小产权房的一般定义是:

一,按房屋再转让时是否需要缴纳土地出让金来区分的,不用再缴土地出让金的叫“大产权”,要补缴土地出让金的叫“小产权”。按这种解释普通商品房就是“大产权”房,经济适用房就是“小产权”房。

二,按产权证的发证机关来区分的,国家发产权证的叫“大产权”,国家不发产权证的,由乡镇政府发证书的叫“小产权”,又被称为“乡产权”。购房人要注意的是“乡产权”并不构成真正法律意义上的产权。

第一种小产权还好,第二种是完全不受法律保护的。等于你花钱在租房

购买小产权房会有什么风险:

第一,法律风险,前面已经详细论述了由于小产权房的特殊法律属性,使得小产权房的流通转让存在很多的限制,因为小产权房只具备了普通商品房的使用性质,但不具备普通商品房的法律性质,其并不是商品房。所以,法律法规对商品房的相关规定和制度对小产权房是无效的,人民法院也不能适用商品房买卖的法律规定及司法解释处理涉及小产权房的案件,购房人的权益很难得到维护。

同时,由于购买小产权房的合同是无效的,因此根据法律规定购房人只能要求开发商退还购房款并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支付利息等。但是根据目前已有的案例来看如果购房人明知所购房屋是小产权房仍然购买的,由于己方有过错,可能人民法院就不会支持其要求赔偿损失的请求。而且即使开发商违约,由于合同无效,购买人的权利将无法得到保障。由于小产权房不受法律认可,也不用在房管部门备案,不在政府机构监管范围内,因此在使用房屋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房屋质量问题、公共设施维护问题,其救济途径就非常有限。

第二,政策风险,在购买的是在建小产权房,购房人与开发商签订合同并交付房款后,如果相关部门整顿小产权房的建设项目,可能就会导致部分项目停建甚至被强迫拆除。那么结果只能是购房人找开发商索要购房款,购房人就可能面临既无法取得房屋,又不能及时索回房款的尴尬境地。另外,购房后如果遇到国家征地拆迁,由于小产权房没有国家认可的合法产权,购房人并非合法的产权人,所以其很可能无法得到对产权进行的拆迁补偿,而作为实际使用人所得到的拆迁补偿与产权补偿相比是微乎其微的。

第三,目前,小产权房屋的开发建设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加以约束,开发建设的`监管同样存在缺位。而小产权房屋的开发得不到银行贷款支持,开发过程中其大量的开发资金没有政府和银行进行监管,主要依靠开发商自律进行开发建设,一旦开发单位的资金或其它环节出现问题,极有可能变成烂尾工程。如果是将购房资金预交给没有任何资质和监管的开发单位,对购房者而言,资金的安全,开发商资金是否按时到位,是否能够按质按时的交付房屋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同时,开发单位的资质没有,房屋质量和房屋售后保修难以保证。而且,入住后的物业管理也极易出现问题。

第四,由于所购小产权房得不到法律的认可和保护,没有得到国家房地产主管部门的批准,无法办理合法的产权手续,购买后也不能合法转让过户。同时对房屋的保值和升值也有很大影响。 1 2

商业养老保险还能买吗 第5篇

没有预售证的房子能买吗_预售合同_买房全攻略

“这要看开发商当前是否正在办理该小区的预售许可证。如果正在办理预售许可证,则问题不大;如果所预订购买的房子还没有办理预售许可证,则可能存在一定风险。具体情况,可到房产公司详细询问。” 一般预售许可证下来后,开发商才能正式开盘销售。开发商销售楼盘的预售许可证办理下来后都会在媒体上进行公告,若开发商说已办下来了,可要求看其公告。当前市房产局房屋产权交易管理中心已实施房产证“一户一证”的办理,也就是说,消费者可持自己的身份证、《商品房预售合同》等相关材料自己去房产局办理房产证。由此可见,要办房产证,《商品房预售合同》是很重要的。而开发商大多是在正式开盘销售时与买房人签订合同。在此,也提醒王雪等预订购房的读者朋友们,要及时将先前签订的订房协议换成《商品房预售合同》。

房子现在还能买吗? 第6篇

说MsC,MsC就到了。“你们又在吵嘴,咋啦?”“小波就知道等,把我的半套房子都等没了!”小君哭诉,“还说世上没有只涨不跌的东西,我看这一线城市的房价就是只涨不跌的!”

“这话怎么这么耳熟呢?”MsC一边回忆一边说,“90年代初,日本人就说过 ‘城市里的房子是只涨不跌的!1997年以前的香港人也说过‘香港的房子只涨不跌!还有2007年次贷危机前美国人也说过‘房子只会涨,不会跌!”

“后来呢?”“后来?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日本房价跌了百分之七八十;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香港房价跌了一半;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美国无数的中产家庭破产。这些可都是太迷信房价导致的血淋淋的例子!”MsC总结道,“所以只会涨不会跌的资产,从来就不存在。”“就是就是!国内也有这样的例子。听说2009年,深圳房价就因为调控跌了一半!”小波赶紧插嘴,“最近上海的调控措施又升级了,房价一定会跌呢!”

“小波,这你就错了!虽然没有只涨不跌的价格,但调控也不代表房价一定会跌。这次的调控措施主要是抑制市场中的投机性需求。需求减少了,价格自然会下降。但这需要两个很重要的前提:首先是房子的供给不变,其次是房子的成本不变。可这两样东西,真的不变吗?”

看着两位不解的眼神,MsC开始给他们科普经济学知识了。“首先说房子的供给。虽然政府出台了限购措施,但房地产企业也有应对之策—惜售,就是暂时不卖了。是谁给了开发商这么做的底气?一是因为一线城市的土地供给始终处于稀缺状态;二是一线城市外来人口不断流入,居民的购买力很充足;最后就是入驻一线城市的开发商大都是一二线开发商,实力过硬,他们耗得起。所以,尽管有调控,但如果大开发商们可以通过控量来保价,这房价还真不一定能降。”

说完了供给,MsC又介绍起成本:“房子的总成本中地价和相关的税费大约占6~8成,所以地价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房价的走势。仅在2015 年,全国单价地王的门槛便由3.4万/平方米上涨到了 5.1万/平方米,上涨了47%。由于土地出让收入是地方财政非常重要的一环,所以地价的总体趋势仍将是不断上涨。”

“限购虽然抑制住了房子的需求,可是如果房子的供给也跟着下降,而房子的成本又在不断上升,房价是很难被限制住的啦。”MsC一盆冷水浇灭了小波的希望,“买也不是,等也不是,MsC你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的意思是,你们不能对房价有过高的期望,但也不能在调控一棵树上吊死。买还是不买,要结合你们自身的需求才行。”MsC给两人详细解释,“如果是投资性需求,买了不住的,就要三思而后行。一方面房价太高的确有崩盘风险,另一方面上海的限购也抬升了投资成本,买房投资可能越来越不是一个好生意了。但如果是自住的刚性需求,就能买则买。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太大,你等待的成本可能会更高。尤其是像你们这种正在备孕的家庭,还要考虑孩子的学籍等问题。早点下手,能够消除家庭财务以及其他方面的各种不确定性。”

“那房价真跌了怎么办?”小波仍有顾虑。“所以,我再给你们3条买房的建议。”MsC说,“第一,精挑房源。挑选地段好、房龄新的品质房,提升抗风险能力。第二,量力而行。坚守‘房贷=1/3收入法则,每月房贷尽量不要超过家庭所得的1/3。更不要轻易向中介机构去借首付贷款,承担太高的风险。第三,均衡资产。不要把家庭可投资资产全都换成房子。确保你的家庭资产是个健康的组合,才不会因为房市的波动而坐上过山车。”

银行理财产品还能买吗 第7篇

近两年,银行的理财产品由于收益率比定期存款高,期限又普遍比较短,所以受到了老百姓的青睐,一些产品还出现了抢购的情况。从已经到期的产品看,这种短期的银行理财产品不仅保证了按时偿还本金,也兑现了预期收益率。给普通老百姓的感觉是,这类产品基本没有风险,收益也相当不错。

那么,为什么中行董事长肖钢会认为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是“庞氏骗局”呢?这恐怕要从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运作情况来看。通常,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会放到一个“资金池”里,统一进行运作。其中,部分资金会投入到长期项目中去,以获得较高的收益。而理财产品的期限多数较短,到期后需要靠新发行的理财产品来还本付息。在资金比较充沛的情况下,这种击鼓传花的游戏还能玩下去。而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金融风险就会暴露出来。这也就是肖钢董事长所说的“庞氏骗局”。

尽管肖董事长对银行理财产品心存疑虑,但这并不妨碍各家银行继续发行此类产品,包括中国银行。从运作模式上看,银行理财产品与普通的存贷款业务有许多相似之处。不同的地方在于,银行理财产品受到的监管较少,这恐怕才是肖董事长担忧的地方。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逐步推进,多数的银行理财产品会被存款所替代,监管问题自然也就得到解决了。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如今的银行理财产品是利率市场化的实验品,只要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足够强,出现“庞氏骗局”的可能性就不大。

肖董事长的文章给每个人提了个醒,让我们一定要注意到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在购买前,我们一定要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看清楚产品究竟是保本的,还是不保本的。不能单看收益率高,就不假思索地投资。

我个人认为,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还是一种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财方式,但在购买此类产品时,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不要把所有资金集中到同一款产品上,即使碰上一款出问题的产品,也不至于所有资金都收影响;二是产品的到期时间尽量错开一些,避免因某一段时间银行出现问题,而影响到资金的兑付;三是不要集中购买同一家银行的理财产品,以避免风险过于集中。

投连险还能买吗? 第8篇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搞清楚我们买的投连险是投资?还是保险?或者说:我们买投连的目的是为了投资?还是为了保障?

了解了投连险的账户运用和操作方法,就会明白买投连跟“牛市”、“熊市”其实没什么关系,投连只是保险公司提供的—个工具,或者说是练武人的兵器,武艺是否高强完全是自己的事,账户表现好坏与保险公司也不甚相干。

投连险的全称是“投资连结保险”,也叫“变额寿险”。顾名思义,投连险最大的特点就是身故保险金和现金价值是不确定的。保险公司将客户缴纳的保费扣除经营成本和弥补当年赔付所需费用(保障成本)之后的余额(也就是传统寿险中被作为现金价值积累起来的部分)转入分离的投资账户,而客户可以在规定的账户范围内指定资金的投资方向。

多数保险公司提供的投资途径有指数型账户(主要投资于指数基金)、进取型账户(主要投资于股票基金)、平衡型账户、稳健型账户(主要投资于债券基金)以及货币型账户(主要投资货币基金)等等,保单的现金价值和身故给付金就与投资账户的投资绩效直接挂钩。

由此看来,在一个投连险账户中是并列且相互独立的两个账户:既可以有投资账户,又可以有保险账户:可以两者并重,也可以偏重其中一个账户。换句话说,市场上的投连产品既有自由组合型的,也有按比例搭配好的,购买前一定先要理清思路,明确目的。

中外市场上的不同应用

在西方投连险更多

被用作一种投资账户

如果主要目的是长期保障,最好还是买传统型的保险。因为投连险是按照自然费率扣除保障成本,于是会造成当年龄很大的时候,不得不因为保费太高而降低保额,在最需要保险的时候却没有了保险。

投连险的保障账户更适合短期对保障的需求,或者说更适合一个阶段内对保额频繁变动的需求。比如房贷200万元,预期3-6年内还完,那么,你就可以把初始保额定为200万元,随着还款的进度逐渐调低保额。再比如一个小企业主,经常会跟朋友拆借资金,那么,他就可以根据每次拆借的额度和期限的不同而随时调整保额。

这些都是传统寿险的保单所不能做到的。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核保规则的限制。投连险保单投保时的额度即为该保单的最高保额,以后只能在这个范围内来回调整,所以第一次的保额一定要足够高。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投连险更多被用作一种投资账户,或者说被看作是保险公司销售的一种证券类产品——FOF(Fund of Funds),即“基金中的基金”产品的主要提供者就是保险公司。由于把闲置资金放到这样的账户中可以延税,所以很多人拿投连账户当作积累养老金的账户来使用(在我国,目前暂无这样的税收优惠,所以不赘述)。

投资风格对号入座

“频繁折腾型”才是

投连险最大的亮点。

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使用方法划分为一劳永逸型、定投型、大势转换型和频繁折腾型。

一劳永逸型

是指在开户的时候,就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程度和承受能力选好账户类型或账户组合,放一笔钱进去就再也不管了,直到用这笔钱的时候把保单退掉,再把钱取出来。

比如,一位45岁的下岗女工从150万元的房屋拆迁款中拿出100万元买了一个新房子,剩下的50万元在保险公司开了一个投连险账户,设定60%的资金放在进取型账户中,40%资金放在稳健型账户中。如果年平均收益率是10%,那么到她53岁的时候,账户里就会有100万元,坚持到60岁就能变成200万元。不过,这种理想的市场表现也是很难实现的。

定投型

是指分期分批地把资金投入到选好的账户中去,实现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最终达到战胜通胀、保值增值的效果。

比如,一位30岁的白领每月放1000元在指数型账户里,假定年收益率每年都保持在12%(再次强调:这种假定在实际中是不存在的,只是有可能接近),那么到60岁的时候,他累计放进去的本金是36万元,但由于时间和复利的原因,他实际的账户里就已经有了352万元。

定投的好处就是在足够长的时间段(10年以上)中,买入的时间点是平均分布的,而买入的价格点一定是低点多于高点。而且。指数账户是被动型账户,基本不会有人为操作失误的情况,或者说不太受保险公司投资经理的水平限制。所以在理论上,这种投资方式的结果就是能够充分分享中国经济稳步成长所带来的本金稳步升值。

大势转换型

是指把握住A股大盘趋势的变化,在市场反转(注意:不是反弹)的时候,适时调整各账户资金比例的分配。

比如,有明确信号显示市场已接近阶段顶部,就可以把资金从指数型或进取型账户,调整到稳健型或货币型账户;反过来,当有明确信号市场将会进入新一轮牛市的时候,再把资金从货币、稳健账户转移到进取、指数型账户。

历史的经验表明,市场为这类操作提供的机会每年不过两三次,所以,大多数保险公司为客户提供每年4次的免费账户转换,就足够用了。

频繁折腾型

其实,它才是投连险最大的亮点。

举例说明:甲先生用107万元在某保险公司开了一个投连账户,他判断近期的指数会在以2200点为轴,以20%为振幅的箱体内振荡。

于是在2200点时,他把5万元放在指数账户,另外5万元放在了货币账户。两天后,上证收盘点位为2288点,甲先生调整账户比例为货币账户60%,指数账户40%:又过了两天,上证指数继续走强至2379点,甲先生再次调整账户比例为货币账户70%,指数账户30%。

五天后,受美股暴跌影响,上证指数回落到2200点,甲先生重新将账户调整为货币账户50%,指数账户50%:受中国经济回暖信号影响,三天后上证指数站上2400平台,甲先生再次将账户调整为货币账户70%,指数账户30%

十多天下来,甲先生的账户共计盈利2400多元,占投资总额的24%照此计算,一年盈利20%是不成问题的。

我们以旁观者的角度分析甲先生的操作,他只是做了一个数学模型:每涨4%就卖10%;每跌4%,就买10%,然后他会严格遵守自己制定的纪律。

其实,这就是我们在买卖股票中经常用的“竹节法”,也叫“金字塔法”。金字塔法的纪律更保守:涨跌和买卖的比例严格对称,都是10%,这样从理论上说就永远不会赔钱。这样的操作运用在投连险上,对客户并没有太高的技术要求,只要遵守纪律。

但是对产品有一些要求:账户必须是每天都可以进行一次转换,并且是不限次数免费转换的,而且转换时的单位价格必须是按当天的收盘指数计算出来的。所以,甲先生要做的只是每天下午3点多看一下收盘点位的涨跌幅度,然后决定是否下达操作指令而已。

总结

在经济收入达到一定阶段后,才可以适当拿出部分资金购买投连险

随着股市一跌再跌,沪市一度击穿2000点,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受股市影响,曾经一度销售火热的投连险也受到重创。账户投资收益大幅度缩水。让不少人把刚进腰包的利润又重新吐了出来。回到本文开篇的主题,面对“漫漫熊途”,投连险还能买吗?

对于一劳永逸型和定投型来说,越是熊市就越是买投连的好时机,因为每一个投资单位的成本低了。而对于大势转换型和频繁折腾型来说,什么市都无所谓,只要有市就会有利润。

至于选择趸交和期交投连产品,最主要的差异不在于费用,而是目标人群。

趸交投连险由于门槛较高,比较适合于手头有大笔闲置资金,希望借助专家理财保值增值的人士。期交投连则更适合暂时缺少大笔闲置资金,但有稳定收入,可以定期进行投资的人士。

上一篇:高一政治知识点总结下一篇:用忠诚担当书写勇毅前行的山西答卷大学生观后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