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政府论读后感800字

2024-05-13

大学生政府论读后感800字(精选14篇)

大学生政府论读后感800字 第1篇

洛克的《政府论两篇》是在1689年和1690年相继写成和出版的。其基本精神在于对1688年刚刚结束的英国所谓“光荣革命”进行辩护和理论总结。上篇着力于驳斥保皇派菲尔麦鼓吹君权神授和王位世袭的反动论点,下篇则正面阐述洛克本人关于议会制度的政治理论。一般公认下篇更富有理论价值。

关于洛克:约翰·洛克 ( 1632年 8月29日 ——17 10月28日 ) 英国哲学家 、经验主义的开创人。他同时也是第一个全面阐述宪政民主思想的人,在哲学以及政治域都有重要影响。

洛克的哲学思想:洛克是不列颠经验主义的开创者,虽然他本人并没有完全贯彻这种哲学思想。洛克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他抛弃了笛卡尔等人的天赋观念说,而认为人的心灵开始时就像一张白纸,而向它提供精神内容的是经验(即他所谓的观念)。观念分为两种:感觉(sensation)的观念和反思(reflection)的观念。感觉来源于感官感受外部世界,而反思则来自于心灵观察本身。与理性主义者不同的是,洛克强调这两种观念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洛克还将观念划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不过并没有提供合适的区分标准。我们唯一能感知的是简单观念,而我们自己从许多简单观念中能够形成一个复杂观念。

洛克原本是学医的,对哲学和心理学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却是他最重要的著作《政府论》。这是一本篇幅不大的书,大概写于1679——1683年的四年间。据说,这是一部为着非常实际的目的而写的书。当时,洛克加入了一个反对天主教徒詹姆斯继承王位的组织,他想为废黜一个国王提供理论根据,然而他们的计划失败了,查理二世的弟弟詹姆斯登上了王位,洛克因此逃到了荷兰。1689年,詹姆斯被废黜之后,洛克回到了英国,并出版了他的这部书。也许洛克本人也没有想到,他在《政府论》中所论证的理论竟然在一百年后,真的由包括他的许多“同乡”在内的一些人,变成了指导实践的法律文本,这就是那个著名的《独立宣言》,并从此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洛克不仅是托马斯.杰弗逊的宗师,也是这个新时代的指引者。这位医生在有意无意之中为他的后世社会开出了一个治世的药方。

大学生政府论读后感800字 第2篇

本书分为上、下两部,我选择了下部进行拜读,下部主要内容为正面论述了建立议会制的资产阶级的重要性和未来意义。书中,作者在批判封建主义“君权神授学说”的基础上,对议会制的国家组成及结构形式进行了详细的勾勒和描划,诸如政府的建立和组成、国家的形式、立法权范围和限制、私人财产的保护等等。作者就各方面权利和义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特别是君权和父权的范围和底线,如何利用权利,以及何时、何地失效的基准。

作者认为建立政府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私人财产,使人拥有个人财产的充分权利,补救没有政府情况下的种.种不足,他对何种财产属于个人财产、政府如何保护这些财产进行了论述。对如何产生政府,及政府的使命、政府有谁领导,领导者拥有何种权利,如何利用这些权利,以及政府、议会官员的任命、罢免等进行了辨述。

虽然,作者是为资产阶级说话,为资产阶级的政权辩护,但他以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为基础,从理论上论证了“天赋人权”的基本原则。他认为生命、自由、财产是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其中最重要的是财产权,部分权利可以放弃,自然状态的权利是不稳定的,需要有人民选举组成的政府或议会代为行使权利,以确保人民财产的安全,但他们不能超越这个权利而为所欲为。作者认为,人的自由是有限度的,需要以法律作为准绳,坚决法对君主专制,提出分权学说。

大学生政府论读后感800字 第3篇

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市场经济主体具有天然的趋利性和盲目性,容易产生医疗资源分配不公、“逆向选择”等靠市场机制本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将缺乏收入来源的大学生等弱势群体排除在外,效率有余而公平不足,政府通过筹资参与等方式克服这种“市场失灵”就成为必然。

1. 政府的制度供给责任

政府在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障筹资中的责任表现为制度供给和资金供给两个方面,在这两者关系中,制度供给是资金供给的基础。社会医疗保障理论及世界各国的实践均已证明,健全制度、立法先行是建立有效的医疗保障制度的基本途径,也是形成稳定完善的筹资机制的根本保证。只有在完善、合理的筹资制度基础上,才能形成充足而稳定的资金来源。我国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障筹资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安排,各个高校只能根据相关政策自行管理和探索,导致方向不明,随意性大,地方政府则可凭自身对政策的理解随意增减对大学生医疗保障的资金投入。

2. 政府的资金供给责任

由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准劳动力属性,在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障中,政府应承担主要的资金供给责任:第一,大学生在医疗保障权利义务关系中具有不对等性,政府是提供资金的主要义务主体。权利义务的对等性(或一致性)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层面上来考察的,它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表现为在个人与社会的劳动交换和分配体制运行过程中的一种总体趋势和走向。在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下,某一具体群体或个人在享受权力和履行义务的关系上往往呈现出不对等性:从横向看,社会弱势群体可以在履行较少义务甚至不履行任何义务的情况下享受权利,健康正常劳动者履行的义务比较其享受的权力而言相对较多;从纵向看,人们总要为下一代人留下更多的他们生存发展所需要的遗产和财富,每一代人所享受的权力总是处于一种不饱和状态。在校大学生尚无独立的经济来源,无力为享受医疗保障承担较多的义务,因此在医疗保障权利义务关系中具有不对等性,仍属于社会医疗保障的权利主体,国家和社会在这里则取代其监护人成为主要的义务主体。第二,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和储备的重要人才,政府负有提供主要医疗产品的责任。一般认为,医疗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政府只扮演“最后出台”的角色。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发挥得越来越充分,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主要在于人才。大学生医疗保障在帮助大学生解除医疗负担,避免由于疾病带来的不安和躁动的同时,又为社会提供健康优质的高级人才,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其社会效益极为强大。由于大学生医疗保障这种显著的正外部性,政府应为之提前主动承担经济责任。

二、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障筹资的现实困境

在国家相继推行和启动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同时,大学生公费医疗制度改革迟迟未启动。政府责任的缺位,使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障筹资面临着许多问题。

首先,筹资渠道狭窄,财政投入不足。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障仍传袭着公费医疗保障制度,资金由政府单方负担。这种筹资模式存在着严重的弊端:超越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家财政承受力,片面强调个人权利而忽视相应的义务,实现了公平却牺牲了效率;违背了社会医疗保障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市场经济使社会成员成为独立的经济主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有明确的界限划分,个人享受社会保障须以履行义务为前提;违背了医疗保险互助共济、风险分担的基本原则,难以有效地遏制盲目提高保障水平的冲动,不利于增强费用意识和形成费用制约机制。政府拨款1987年为每生15元/年,1992年增加为30元/年,1993年为40元/年,1994年为60元/年,此后没有再增长。政府对大学生医疗保障的投入明显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与目前价格飞涨的医疗费用相比,补助水平明显偏低,难以满足大学生基本医疗需求。

其次,资金统筹层次低,使用效率不高。医疗保障的科学机理是数理统计上的大数法则,它要求应尽可能地扩大医疗保障覆盖范围、提高基金统筹层次,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医疗保障基金的抗风险能力和个人的保障待遇。对于大学生来说,同样的生均医疗费用,在某一高校内进行统筹和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统筹,其保障能力和水平是截然不同的。由于缺乏统一的制度安排,各高校之间由于性质、财力、所获财政划拨标准、学生规模及学校效益等的不同,没有在校际之间进行统筹的内在动因,各高校实行封闭型的单位式“自我保险”,政府划拨的大学生公费医疗资金只能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统筹,大大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最后,医疗保障覆盖面窄,公共资源分配不公平。医疗保障制度作为国民收入的二次分配,旨在克服一次分配中存在的矛盾与不适,通过制度设计使国民收入从高收入人群流向低收入人群,从身体健康者流向患病者,让所有公民不分贫富而平等地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从而实现社会公平。因此,公平原则是医疗保障制度所遵循的首要的基本原则。根据现行公费医疗管理办法,大学生公费医疗保障对象被限定在全日制公立普通高校在校学生以内,数量众多的“体制外”大学生排斥在制度之外。

三、完善政府在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障筹资中的责任

第一,建立多渠道筹资体制,确保稳定充足的资金来源。医疗保障资金筹集制度可分为单方负担型、双方负担型和多方负担型三类。由政府提取税收来提供医疗保险费的单方负担型,计划性较强,筹资容易,强调卫生服务的广泛性,有利于保证医疗保障的公平性。不足之处是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财政负担过重。双方负担型 (政府和单位) 强调了公民的权利和政府的责任,有利于实现公平,但容易导致人们产生依赖心理和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由政府、社会、单位和个人等共同承担医疗保险费的多方负担型,体现了风险共担的原则,扩展了筹资渠道,减轻了财政负担,并有利于增强个人的费用意识。因此,在我国经济实力有限而大学生数量众多的背景下,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医疗保障资金应由国家、学校、社会和个人共同分担,多渠道筹集资金。

第二,实行属地统筹制,扩大统筹范围,提高统筹层次。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障筹资应遵循属地化筹集和管理原则,在各高校之间统一筹集、管理和使用,扩大统筹范围。由于大学生群体犯病率低、病谱比较稳定、国家承担主要投资责任等特殊性,在筹资标准、筹资分担比例、疾病保障范围等方面与一般社会成员均有差异,因此大学生医疗保障资金应单独统筹:可以更为较少的资金投入获得更高的保障待遇,为大学生进一步减轻经济负担;避免了与一般社会成员统筹后造成的矛盾和冲突,有利于国家对大学生的财政倾斜政策的落实;便于按照青年学生疾病谱特征制定专门的药品、诊疗项目、住院服务标准目录等。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障统筹层次宜提高到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在同一省区内的经济发展及医疗消费水平比较均衡,且高校一般集中在大中城市且以省城为主;扩招以后各省市区所拥有的大学生的数量已颇具规模;具有大学生医疗保障行政管理上的便利;传统大学生公费医疗经费一般是由省级财政负担,制度转型的可操作性强;可以根据地方疾病特点设立符合大学生医疗需求的特定险种。

第三,建立现收现付、全额统筹的资金筹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是筹资制度设计的重要目标。大学生医疗保障应按照“互助共济、分散风险”的原则和“保大病、重病”的目标要求,采用现收现付的医疗保障筹资模式,不设个人账户,进行全额统筹,增强资金使用效率:个人账户是劳动者劳动收入的积累,大学生是准劳动者,缺乏个人积累的资金来源。大学生医疗保障资金带有明显的“救助”特征,目的在于帮助他们渡过暂时的经济困难,政府、社会和学校没有义务出资为他们建立个人纵向积累。大学生医疗保障资金有限,且个人账户缺乏前期资金积累铺垫,微薄的资金不具有保障意义,同时还削弱了统筹盘子。大学阶段的个人积累模式与在职职工有较大差别,难以与今后的个人账户相衔接,丧失了形成长期稳定纵向积累的作用。

第四,完善财政支付制度,公平分配医疗保障资源。公平不等于平均。我国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医疗服务和需求有相当差异,各地大学生面临不同的医疗消费标准和水平。因此,在统一同一地区大学生筹资标准和待遇水平的同时,不同地区之间又应区别对待。具体措施是,以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医疗消费价格为参考系,制定大学生医疗保障资金财政支付基本标准,由中央财政承担并在全国统一划拨,以体现大学生医疗保障的横向公平性并实现对落后地区地方财政的扶持;地方政府应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参照本地城镇职工(或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待遇水平制定地方财政补助标准,确保本地区大学生基本医疗需求得到满足,实现在同一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社会医疗保障的公平性。

参考文献

[1]穆怀中.社会保障国际比较[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2.91-93.

大学生政府论读后感800字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资助 贷款误区 政府责任 实现研究

0 引言

1983年我国开始推行奖学金、助学金政策,其根本目的是推动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受教育发展,强化综合型素质人才培养。此项政策一经推出,便得到了各省市高等学校积极响应,很快,便得到了实质性教育效果。

1 大学生资助贷款的误区

在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助学贷款无不例外的承受了多次危机,从贫困生人口与日俱增,到高等教育后补资金短缺,再到当代大学生“贫困”程度的界定。种种问题,让国家落实资助贷款政策时,背负着太多的社会压力和期望。从理论上讲,我国现行的资助贷款体系,虽种类方式有很多,但真正能够落实的贷款措施却很有限,与美国“勤工俭学”、“助学金补助”相比,中国大学生资助结构体系已完全社会化,学生接受的仅是社会的“金钱”帮助,而他们接受的心愿和目的相对盲目和盲从,如此,会使他们过度依赖“贷款”、“帮助”,而不会想办法追求自身的社会价值。同时,目前社会经济环境复杂、就业压力很大,大学生在进入职场之后,会为了要还贷款而拼命赚钱,一来,通过助学提升大学生人生追求的本质要求无法实现,二来,国家推行的助学贷款政策基础将随之崩塌,除贷款资助本身,会让大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备受压力。

2 提高大学生资助贷款制度的落实效果

2.1 明确政府对大学生资助贷款的责任与主体关系。国家在制定助学贷款制度和政策时,应首先考虑当代大学生最需要的精神、思想需要,除金钱之外,真正能够帮助大学生摆脱困境,使其进入社会正常体系的关键是什么。国家好比大学生身后的“母亲”,国家给予的物质支持固然重要,但面临复杂环境下的大众化教育发展现状,“责任”才是大学生资助贷款体系构建的基础和根本。一方面,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选择贷款项目和方式,并根据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拟定还贷款的方式和期限,这种承诺“自拟化”的贷款方式,会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对贷款的基本看法,从而转化一种投资思想和理念,更加快乐、自主的生活与学习。另一方面,了解大学生“贫困”的本质,如:大学生生活在农村,无更高的收入来源;家庭负担中,父母有病,兄弟姐妹众多;有家庭债务,自己未来的生存压力大等。这些问题警示着贷款资助制度,需考虑“资助”、“贷款”的长远影响,目光短浅,只会让他们的生活与学习得到一时的宽松,而不会让他们真正解脱。由此可见,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政府的责任,是未来几年,大学生资助贷款要关注的问题,也是该项制度良好发展的必经之路。

2.2 优化大学生资助贷款的社会环境。资助行为犹如一颗救命稻草,让大学生看到未来生活的希望,从而更加发奋的学习。然而,从目前大学生资助贷款的财政体系来看,资助要想真正到位,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首先,吸取国外贷款的政策与制度经验,引入先进思想和观念,结合中国现行大学生资助贷款政策和社会教育事业发展行情,改革政策和制度,增强社会对该项政策的包容性,完善大学生在资助体系下的正常学习生活。其次,升级、优化高等教育的财政制度,政府联合社会教育机构,设立专属的教育基金,透过未来几年、几十年的建设发展,为后续大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资助贷款。同时,学校也可以鼓励一部分大学生,投身于大学生资助事业建设和发展,如此,不但可以有效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还能让该项事业更加蓬勃、壮大。最后,确立政治、经济均衡是国家发展追求的根本目标,启动信息公开机制,大学生资助贷款本身也属于一个公益事业,所以必须保证国家、教育机构在向学生提供资助贷款时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学生通过共享的信息平台,可知晓自身助学贷款的资金来源和发展状态,贷款与还款方式的变化和变动情况,进而科学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人生。国家政府也可利用这一信息平台,广泛推行新政策、新制度,从全国各地筛选最需要帮助、最具发展潜力的大学生人才,为其提供资金资助。

3 结论

总而言之,大学生资助贷款这项政策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全国无数学子们实现自身理想的坚强后盾。也许,目前该项制度与政策的落实可能面临法律责任、社会责任、公信责任的困扰,但相信不久的将来,以规范的信息公开制度为核心的大学生资助政策,会在中国现代经济社会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杨克瑞.大学生资助的贷款误区及政府责任的实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13(04):87-91.

[2]杨慧敏.美国联邦政府大学生资助政策发展述评[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29(105):35-40.

《政府论》读后感800字 第5篇

其一、自然状态

洛克的论述建立在一个理论假设的前提之上,他认为要追溯政治权力的起源就必须研究人类最原始的状态,他在书中指出:“在政府出现之前,人们处于一种自然状态”;“那是一种完备无缺的自由状态,洛克认为,所谓自然状态应该是一种完备无缺的自由状态,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每个人随心所欲的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当然,在这样的状态中没有人拥有比别人更多的权利,因此每个人都无权侵害他人的自由、人身和财产的权利。同时每个人虽然拥有处理自己人身和财产的无限自由,但谁也无权毁灭他自身或他所占有的任何生物的自由。在这样的状态中,每个人的权利如果受到了损害,他就可以根据自身的理性对罪犯进行自卫和惩罚。这种状态直接区别与霍布斯主张的在战争状态下的“利维坦”,从而为资产阶级获取自然权利行为提供了合法性基础。即在契约社会中,人们的这些自然权利是不可剥夺的,那么资产阶级对于封建阶级的反抗,争取自身平等地位就都具有合法性的历史来源。

其二、社会契约

虽然人们在自然状态中是自由的,但是自然状态仍然存在很多缺陷。若如前文所说人人都具有相平等的权利,在现实中每个人的权利必然会出现交叉,这时就需要一个公正而独立的机构为他们调解纠纷。并且在社会中总有人不按照正义和公道做事,当人的权利受到了侵犯时也需要一个拥有强力的机构为他们主持正义。由于自然状态中这个不可避免的缺陷,所以人们开始走向联合,人们联合形成一个集体,并把自己的一部分自然权利托付给这个集体代为行使,以便享有一种和平、安全、舒适的环境,并形成一种强大的保障来防止其他不怀好意者的入侵。政府就是为了避免种.种自然状态的不便之处,为了更好的保障人们的权利这一目标,而建立的一个公正稳定的执行机构,其唯一的功能就是保护其成员的财产。这就为资产阶级避免受到封建阶级的压迫,为了资产阶级的存在和发展寻找了理论基础。

其三、财产

洛克认为财产的所有权是人们在自然状态下就存在的。洛克认为财产权利是一切权利的基础和核心,并且把个人财产权看做是由于人的劳动导致拥有的自然权利,任何人都不能剥夺他人经过劳动获得的这种权利。依据洛克的财产权理论,对财产权的保护就是对人的劳动的保护,既然人的劳动由人的自由和其劳动器官所决定,并且拥有对于劳动产品的使用权,那即是说,这是对人的最根本的保护!洛克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们只要付出劳动,并没有损害他人的权利,那么他就拥有他的劳动所对的自然物。这就为资产阶级的资本扩张、原始积累提供了合理性。另外,洛克在议会主权之外,还加上了财产所有者“本人的同意”这种原则来限制,防止封建贵族势力对资产阶级的侵害,同时也为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成果不被他人所占取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四、权力

《论中国》读后感800字 第6篇

基辛格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通,对于中国的了解和接触不必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少。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及1979年的中美建交都有基辛格的功劳。多亏基辛格,让中美双方搭建了友谊交流之桥。

曾经,我也好奇中国为什么是共产党执政,弄不清中国的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不明白孔子如何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屹立千年不倒,想知道中国终将向何方发展。但是,这些突发奇想只是奇想,我并没有更进一步思考千奇百怪的表象背后潜藏着怎样的缘由。许多问题在历史课本上,在人们饭后闲谈中,在电视节目的讲授里略有解说,只是不够具体完备,且带有很多主观色彩。

基辛格的《论中国》则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站在一个更加客观和宏观的角度重新解读了中国的历史和价值内核。在史实方面,基辛格是很负责的,冷静客观陈述了中国的历史,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还包括鲜为人知或者少有人提的历史真相。比如,看完这本书,我不再简单地把中国与苏联的关系看成盟友,而是更加清楚的理解了两国关系复杂多变相生相杀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再比如,对于美国出兵朝鲜,我也不再天真认为那是所谓的反社会主义反人民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这实质上就是二战后全球两大正营的较量和角逐。

《论中国》的重点,自然在一个“论”字。一论中国的对外策略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入骨髓。基辛格把中美之间的差异比喻成中国围棋与国际象棋的区别。中国人讲究谋篇布局,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而西方文化,更多是靠实力和数字说话,吃一个子就是一个子,一切都很清楚。而中国的策略往往很混沌,中国人喜欢把几件看似毫无联系的事情联系起来看,运用一种类似于太极拳法的手段,达成自己的目的。他把世界看成是一个大棋局,把上下千年看做是大周期。如果能从这样的高度看问题,有许多令西方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二论借力打力,无中生有。在古代,这叫“以夷制夷”。战后,中国夹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生存是第一要务。中苏关系不好,可毛主席还是邀请赫鲁晓夫回国途中顺访北京,其实双方没有说任何实质性的事情,可就在赫鲁晓夫离开后不久,毛主席便开始了炮打金门。让美国人以为是得到苏联支持的,不得不掂量直接干预的后果,结果中国实现了自己的战略意图。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按照美国人国际象棋的思维,他们是难以事前预判到,中国会出兵朝鲜;也难以预判到,中国人胆敢在乌苏里江,与老大哥苏联干一仗;还难以预判到,中国人敢于用大的牺牲,去狠狠教训刚刚击败美国的越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往往收到奇效。不按常理出牌,是因为中国人的世界观里,有更大的更宏观的“理”。

二论美国代表了值得尊敬的文明;基辛格在书中有一段话,我印象深刻。摘录如下:美国社会永远不应放弃对人的尊严的承诺。美国对事物的判断永远不可能与美国对民主制度的看法分开。有些事件必然会引起美国的反应,即便会损害总体关系也在所不惜。

远的不说,看看美国最近这些年的一些行为,你可以说它是侵略,但细究起来,会发现,它的目的不仅仅是利益,它还是很看中意识形态的,否则无法解释它的行为。当然,你也可以说,传播意识形态也是它的利益。

就像看一个人一样,如果仅仅是唯利是图,你当然会鄙夷。但如果这个人在唯利是图的同时,像传道士一样在坚守什么,在相信什么,在传播什么,尽管他的很多观点你无法认同,但在你的心里,是不是也会生出一些对这个人的好感呢?

三论中美两种文明其实是共存共生;中美,好像代表着人类成熟文明的两个方向,在根子上具有不同的理念,在一定的时空里,保持并行。让我们看看,最终会怎么样?殊途同归还是走向毁灭?是一场非常有趣的非常有看点的大戏。嗯,是的,如果站在更高的高度,比如说上帝、真主、释迦摩尼的高度,望茫茫人世间,倒真的只是出戏。

高中过秦论读后感800字 第7篇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在那时候,有商鞅辅佐他,“商鞅变法”起了实质性的作用,加上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秦国就坐收渔翁之利。不得不说秦国在攻天下上很有政策,确实也获收了利益。

后来一直到昭襄王,沿袭了政策,秦国依然最为强大,尽管诸侯们合纵缔交,面对秦国的开关延敌,只能犹豫迟迟不进。最终反被秦国趁机杀害。面对势力诸侯国只能割地屈服,秦国统一了全国。但别忘记这是用武力得来的,多少百姓只是敢怒而不敢言。

秦国懂得打天下,却不会守天下。到暴君秦始皇,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毁坏城邑,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以便愚弄及削弱百姓。修城墙,做护城河,做防御工事,自以为天下已定。然而暴行越来越激怒百姓,民心早已不在始皇天下,等的就是一个爆发的时刻。

于是这时鄙陋的陈涉率领了短小的队伍转而攻秦。有了这个爆发点,就一发不可收了,顺应民心的起义很快得到发展,队伍急速扩大。秦始皇早变成了瓮中之鳖,继而秦国毁灭在陈涉的手里,但也可以说是毁灭在民心的愤怒里。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便是秦灭亡的原因,也是贾谊想表达的重点。

秦国灭亡已成历史,但是历史可鉴,“仁义”可见是守国的重要政策,它可硬凝聚一个国家的民心,有了民心,百姓才信服于你,君主才能在百姓的爱戴中守住并发展国家。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敢于上书陈述。当时,汉由于长期战争,因而造成经济凋敝,米价昂贵,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汉文帝时仍未改变。贾谊有感于此,作文以劝诫皇帝体恤民情,重视农业生产,积贮粮食,在百姓中树立“仁义”的形象。本文多以短句并列,读起来很有节奏与气势,充分表现出了贾谊的爱君与才华,实为难得的臣子。

古为今鉴,打天下的方式不适于守天下。打天下需要一个“野”字,却不是“野蛮”而是“雄野的心”,守天下需要的是一个“仁”字,即对百姓仁爱。现在的国家都有不同的国策,但都会设立大量法律保护子民的利益和扩大福利,让百姓感受到国家的关心。温总理已经是个年迈的老人了,在生病期间还亲自去慰问了伤者家属,而不顾自己,时时刻刻想着他的子民。他的行为能不让每一个中国子民感动吗!他只是一位老者,却带给我们国家的关心。

如果不尊重民权,体恤民情,结果可想而知。尤其是在国外,例如英国的最高权并不是在国王那,而是在代表了民众的英国议会里,在大的野心也只能像秦国一样毁掉。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读后感800字 第8篇

常学常思,保有真诚心,满饮绝对忠诚的信仰之“甜”。从战争年代短短28年300多万共产党员为国捐躯,到和平年代脱贫攻坚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吃住在村、工作在村,1800多名党员将生命定格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上,一抹抹共产党员的个人“红”谱写一页页生动可人的鲜活“史”。党员干部要坚持政治理论学习,紧扣真学、真信、真懂、真用,在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苦功夫、硬功夫,补足精神之钙,铸牢信念之魂,把稳思想之舵。要以革命先烈先辈和先进典型为灯塔标杆,学先进、争先进、当先进,不断赓续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血脉,增强政治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坚定“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政治信仰,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

深学细悟,保有敬畏心,品尝左右摇摆的教训之“辣”。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一百年来,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胜强,无数革命先烈先辈在黑夜里追寻光明,摸着石头过大河,探索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结合的正确道路。这其中既有民族独立、改革开放、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也有左倾激进冒险机会主义、右倾保守投降主义的挫折教训。党员干部要深入触摸党史细节,吸取党史经验教训,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细细品味主观主义、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辛辣教训。要积极追寻党史足迹,把握党史脉络和历史规律,坚持“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把党的历史搞清楚,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把党今后要走的路搞清楚。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读后感800字 第9篇

开拓进取的勇气和力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深入开采蕴含在其中的思想“富矿”,让党史重放光彩。

全面系统“学”。党史中积淀着宝贵的思想资源、斗争智慧,为新时代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提供了丰厚营养。要原汁原味、原原本本地系统研读党史,以学党史来启迪思想、启发思维,不断强化危中寻机、化危为机的本领,提升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能力;要把党史的不同阶段贯通起来一体学,循着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胜利一步步走向胜利的奋斗足迹,细细品读党史波澜壮阔的生动画卷,在学习党史中强化党性修养、坚定奋斗意志,着力擦亮初心底色,背起行囊再出发。

层层深入“悟”。党史学习,基础在学、关键在悟。要紧扣历史维度悟党史,不能把党史的各个历史时期孤立开来看,更不能把党史与历史割裂开来学,而是要把党史放在整个历史发展的大潮流、大趋势中来思考和认识,着力从学党史悟党史中读懂历史的分量,涵养以历史视角看问题的能力素养;要紧贴初心使命悟党史,坚持以党的初心使命为切入点来研读党史,深刻感受党史的历史厚重与精髓要义,感应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所释放出来的强大磁场,切实从本质上把党史悟深悟通悟透。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读后感800字 第10篇

读泱泱党史,领悟兵无常形、运筹帷幄的斗争艺术。斗争艺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在不断地实践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党员干部必须对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有清醒的认识,要善于从党史中领悟指挥若定的斗争艺术。要深入挖掘斗争艺术的本质,从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出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斗争中争取团结,在斗争中谋求合作,在斗争中争取共赢。要把牢一切斗争的基本准则,时刻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策略问题上灵活机动,掌握斗争主动权。要提升见微知著的能力,善于从细微处看透本质,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要创新方式方法,把握斗争时、效、度,根据斗争情形及时调整斗争策略。

阅历史过往,提升斩妖除魔、克敌制胜的斗争本领。党史是一部斗争史,汇集了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的多种斗争经验,有毛泽东同志指导人民浴血奋战取得革命成功,成立新中国的战争经验;有新中国成立后,艰苦奋斗、奋力追赶的建设经验;有邓小平同志敢为人先、勇于探索发展经济的改革经验……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从中汲取斗争本领,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要对党史中的斗争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分类提炼,时时查阅,如数家珍,在党史指引下大步前进。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从党史中悟思想、长才干、办实事、开新局。要沉着冷静面对新时代长征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抽丝剥茧找出关键点位,做到一击即中。要不断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总结经验,提升“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斗争本领,翻过一座座山峰,越过一道道阻碍,不断在斗争中前行,在斗争中进步,在斗争中提升。

大学生政府论读后感800字 第11篇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心得体会精选800字

1956年2月至4月,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云和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有关领导,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连续听取工业、农业、商业、运输业、财政等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讨论社会主义道路中存在的问题,在如何对待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经验问题上形成很多共识。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并经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归纳,最后由毛泽东汇总,形成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报告论述的十个问题,一方面是从研究和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问题中提出来的,一方面是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提出来的。毛主席提出,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前三条讲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并肯定我们过去在处理这些关系上没有犯大的错误,同时强调根据形势和经验,今后应该适当调整,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尽量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多搞经济建设。从长远看,这样反而能够更好地发展重工业、内地工业和加强国防。这里涉及的实际上是开辟一条跟苏联过去道路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第四、五条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开始涉及经济体制的改革。这样就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若干新方针。其中既要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同时要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既要大力发扬群众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也需要更多地注意解决他们在劳动和生活中的迫切问题我想将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后五条讲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都是属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问题。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汉族与少数民族各有优势。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调动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民族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专门论述了“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并且明确地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

《论十大关系》以苏联为鉴戒,总结本国经验,再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些重大问题上,开始突破长期以来形成的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模式的束缚,提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提出的新思想、新方针,迈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第一步,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重读这篇重要著作,仍能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迪。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心得体会精选800字

《论十大关系》一文,是毛泽东花一个半月,听取中央政府34部门的工作回报后,在56年5月2号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做的报告。从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等十个方面论述当时中国在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主要的问题。本文应该属于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的积极探索。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毛泽东深刻的认识到重工业对一个后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只有拥有独立的工业体系,才能不受制于人。不管是美国还是苏联?50年代末中俄关系的恶化,就体现要想不受制于人,必须有自己的高科技体系和工业体系。不论是中苏的联合舰队,还是长波电台,如果中国人不明白这些高技术,不能造出自己的舰队和电台,这些只能是受苏联控制。农业和轻工业的作用在于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在于维护币值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同时又有利于重工业的交流与发展。对于农业的发展,毛泽东重视高科技的作用,如袁隆平的两系杂交稻,引进美国高产化肥技术等,重视人民的作用。但是,过低的压低粮食价格,不利用农业的长久发展。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沿海的地区要利用好原有的工业基础,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处于战争布局的考虑,要平衡工业分布,新建的工厂要大部分放在内地。现在很多人都说,我们备战了那么久,没有发生战争,浪费了大量的物资,拖累了国家经济建设。以代表的就是国家大规模的三线建设,浪费了大规模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我们要明白当年苏联陈兵中苏边境百万,我们能不准备吗?正是我们充足的准备,才是我们避免了战争,如果,没有准备,疏于防范,可能真的就有战争发生,这样的损失是不是更大,备战和防灾是一样的,我们都是防范于未然。又有人说当今的战争,全是高科技,导弹,卫星致盲,网络战等,你平衡工业布局有什么用?毛泽东的观点就是要做好战争准备,我们随时能打仗,敢打仗。如果让内地有了工业基础,我们就有了战争的战略缓冲地带,犹如二战中的苏联的西伯利亚工业基础。就是我们有了组织反击的能力,不管是再高的科技,也是不能一下把我们这么大一个中国消灭掉的。对印度的自卫反击战,我们打的是多么有战略,有战术,基本上和古巴导弹危机同起同落。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毛泽东重视经济建设,降低军费,裁军。保证国家的财政更多的用于经济的建设。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重要基础,国防建设是经济建设需要的良好的国际环境的保证。同时毛泽东尤其重视核技术的发展,重视高精尖国防工业的发展。军工技术的进步,同样促进民用技术的发展。特别就是民用大客机运10,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并试航成功。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心得体会精选800字

中学时上政治经济学课。颇感兴趣。于是利用暑期在家翻读了《论十大关系》。很深刻地理解了计划经济所要理顺的各种关系,一种平衡的思想。将近三十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计划体制也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替代,经济已连续近二十年高速增长,但各种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耕地减少,资源短缺,区域不平衡等等。因此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重新读到了毛主席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很多论述,其中就有《论十大关系》中的一些论断,高屋建瓴,高瞻远瞩,至今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不禁深深折服。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当时,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取得初步胜利,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也在向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转移。从1953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已有3年多的实践经验。对于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也逐步有所了解。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戒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已经提到了中国共产党面前。1956年2月后,毛泽东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先后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的汇报,汇报的内容主要是有关经济建设问题的调查研究。关于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思想,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经过中央政治局的几次讨论,由毛泽东集中概括出来的。十大关系包括:

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7、党和非党的关系

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9、是非关系

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其基本论点是: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上,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以便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上,在强调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时,提出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把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问题上,三者的利益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既要提倡艰苦奋斗,又要关心群众生活;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上,要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的权力,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上,要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在党和非党的关系问题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分清敌我,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是非关系问题上,对犯错误的同志要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要允许人家犯错误,允许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要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要反对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一概照搬。

大学生君主论有感800字 第12篇

马基雅维利是个直率的功利主义者,直率的甚至有些可爱。老马同志认为人之初本善或是本恶已无需争论,他在书中一针见血:“因为关于人类,一般地可以这样说,他们是忘恩负义的、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然后他又进一步指出:“对于一个君主来说,不仅不必具备各种美德,而且还要保留那些不会使自己亡国的恶行。”他精辟的言辞锋芒毕露,字里行间已经具备了杀人的潜质。东方和西方,一进一退之间,日后发展的道路便清晰了起来。所以,并不是“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而实在是我们纯真的眼里融不进沙子,风沙一来唯有放弃抵抗而已。

五百年过去了,《君主论》却并没有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它就像一把利刃,随时戳穿着政治主宰和商业寡头们的种.种谎言。马基雅维利随时在提醒我们:强者与道德无关,强者与宗教无关,强者只与自己有关。关于我们通常认为的各种美德,老马有如下一段描述:“当遵守信义对自己不利或原来使自己作出诺言的理由不复存在时,一位英明的君主绝不能够、也不应当遵守信义。但君主又必须深知怎样掩饰这种兽性,并须做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假好人,要显得具备一切优良品质。因为群氓总是被外表和事物的结果所吸引,面这个世界里尽是群氓。”老马看透了。世界越来越小,竞争却愈加激烈。无论是战争社会还是商业社会,“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说法颠扑不破。金融危机,伪善的西方政客和资本家们联手吹大了东南亚的经济泡沫,人们突然发现天堂和地狱竟仅一纸之隔,第三世界的“群氓”们被狠狠的欺骗和抛弃。如今,次贷危机的影响又席卷而来,马基雅维利的徒子徒孙们多少年前开始的游说收到了效果,他们表里不一,大发其财,其苦果却要由全世界的人来承担。战争没有一天停止过,掠夺也没有一天消失过,君主们却悄悄发生了转变,他们被上文明的衣衫,行使文明的欺骗。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相同的结局绝不会再次上演。得益于国人眼界的不断拓展,知识层面的持续扩大,我们在今天能够看到《君主论》这样一本影响了后世众多政治家、企业家、帝王和流氓的著作,也看到了辉煌成就之前的龌龊手段,了解了他们一袭晚礼服下面的满身脓疮。洋务运动时期,朝中的大佬们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在商业竞争极端激烈的今天,我们更应当利用他们的思想,完成自己的崛起。

大学生政府论读后感800字 第13篇

第一篇是马基雅维利上当时统治者梅迪奇书信,这让我当即就想到了中国的两个人物及其作品——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尤其是马基雅维利这封书信中的最后一句话——“如果陛下有朝一日,从你所在的微微的顶峰俯瞰这块卑下的地方,你就会察觉我是多么无辜地收着命运之神的巨大的不断的恶毒折磨!”——让我看到了备受屈辱的司马迁及其《报任安书》的影子。尽管二者的承受的痛苦及成就的伟大是无法相比的,但起码这如果放在国内,是很像一本结合自身经历及时代近况写的一本《史记》和《资治通鉴》读后感的。看完全书之后,则会觉得更像是《资治通鉴》里边的内容呈现的就是资治通鉴里面无数史实背后多次反映过的重要观点明确化了而已。只是中国人有诸多伦理道德的压力和约束,“爱惜羽毛”,偏向于隐晦和暗示,对于这类事情从来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而已,只做不说出来的是“君子”,明确说出来了则为“小人”。所以也难怪最初的几个中译本将书名译为《霸术》、《横霸政治论》,日本人则曾译为《君主经国策》。现在看来,反而觉得这些名字会更贴切一些。

书中观点,大小众多,研究的人也是很不少的。但总结起来,主要的就两三个观点。首先,坚持自己的枪杆子里出政权,对,一定是要自己的;其次,要“妥善地”使用一些必要的邪恶和手段,懂得结合人性和兽性,同时效法狮子和狐狸。因为对于统治者而言,并不是所有的善行都会带来安全和福祉的;再次,作为统治者实际上并不需要具备所有优秀的品质(实际上也不可能),只需要在有坚定意志的基础上,懂得掩饰和伪装,树立典范,假装显得自己具备这一切品质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君主只需要努力避免招惹人民的仇恨就已经可以得到人们的爱戴了。

此外,还有很多关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论题,都可以在其中看到影子。比如“郡县制”与“分封制”,而“一guo两zhi”的思想似乎可以从第五章关于《对于占领前在各自法律下生活的城市或君主国应怎样统治》的观点中找到渊源:允许他们在自己的法律之下生活,建立一个对自己友好的政府,而后当地人自治。中外现代政治或军事斗争的方法论和手腕,书中频现。而至于老美那些明显的霸权政治的手段和谋略,更是随时都能从书中找到了。

大学生政府论读后感800字 第14篇

全书共26章,前11章论述了君主国应该怎样进行统治和维持下去;12—14章阐明军队是一切国家的主要基础,君主要拥有自己的军队,战争、军事制度和训练是君主唯一的专业。后12章全面论证马基亚维利的术治理论。本书最大的现实意义,就是让人们(不光是统治者和精英)看清现实,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做才能达成美好的目标,并且知道有时候为了达成美好的目标必须采用一些“卑鄙”手段。

一、重要论点

1、权术思想:“非道德的政治论”。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的政治行为不应受到道德规范的束缚,而应完全以实效为原则去行事。凡是有利于政治统治及权力获得巩固的事都是可行的,欺骗是君主在政治生涯中第一等重要的事情。联想其他例子:从秦始皇到刘邦,从赵匡胤到朱元璋,中国几乎历代开国君主身上都不难找出不符合善行标准的印记。大航海时代,仅凭169人却对拥有八万士兵、千万人口的印加帝国造成毁灭性打击的西班牙殖民者更不是依靠正直和善良取得了这场为西班牙带来巨额财富的胜利。

2、军事思想:建立自己国家的军队。马基雅维利认为,如果没有良好的军队,那里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法律,同时如果有良好的军队,那里就一定会有良好的法律。

所以他迫切希望建立自己国家的国民军,这样才能完善国家机器,进而建立强大统一的意大利。联系马基雅维利所处的时代:法国入侵分裂的意大利,从“君权神授”中走出的意大利君主政权;他的国家学说以性恶论为基础,认为人是自私的,追求权力、名誉、财富是人的本性,因此人与人之间经常发生激烈斗争,为防止人类无休止的争斗,国家应运而生,颁布刑律,约束邪恶,建立秩序。

二、个人感想

站在21世纪,正如康德所说,伦理是政治的基础,伦理必须当作政府行为的首要项来考虑,因为政治必须面对其他强大的力量,比如全球经济、国际合作、金融等,这些力量大多以一种“马基雅维里主义的方式”在行动,即只关注其目的,比如富裕、商业、收入,而不考虑其行为方式,比如剥削贫穷人口、局部战争、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以及对自然和栖息地的破坏等等。

上一篇:科学实验课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之我见下一篇:非主流最炫酷的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