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认识

2024-05-14

对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认识(精选10篇)

对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认识 第1篇

对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认识

摘要:作为中国近代学前儿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创者,陈鹤琴一生致力于从中国国情出发,学习和引进西方教育思想和方法,形成了完整而富有民族特色的“活教育”理论体系,为中国学前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笔者在此文中,从教学目的、课程论、教学

论、师生关系等不同的方面对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活”进行了阐述,以为更多的人认识陈鹤琴先生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活教育

游戏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中国的福禄贝尔”。他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出发,经过不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摸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思想体系,即“活教育”。下面,笔者将从几个方面对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活”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活”的教育目的

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何谓“做人”?我们都知道,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即一个真正的人的存在是脱离不了社会的。陈鹤琴认为“做人”包含两个要求:其一,热爱人类;其二,热爱真理。前者体现了对生命价值的重视和珍惜,后者则体现了对人类共同生活准则的认可和维护。在北洋政府与国民政府时期,正是中国的黑暗期,社会动荡混乱,民风日下,人情冷漠,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生活了几十年的人们信仰观念也处于一个混沌迷乱的阶段,何处是真理,哪里又还有真理。很明显,对于当时扭曲的社会扭曲的人来说,先学会“做人”是非常必要的。

何谓“做中国人”?这是活教育的深一层目的,带有明显的民族性,陈鹤琴希望通过教育来挽救危难之中的祖国,而激发国人的民族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当时的社会大众已经变得思想麻木,在帝国主义的摧残与军阀混战的折磨下,民族意识已经淡薄,即便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开始后,广大有志青年虽然义愤填膺,但也只有一部分人才能真正认识到民族意识的内涵,许许多多中国青壮年还是做了日伪军、汉奸,所以,从小开始让幼儿明白怎样“做中国人”是促进民族觉醒的有效选择。

何谓“做现代中国人”?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现代中国人”?陈鹤琴先生认为“现代中国人”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的能力,要有创造的能力,要能够合作,要服务。这是“活教育”时代精神的体现,是基于“做人”、“做中国人”实现之后才有可能实现的。中国遭受了近百年的殖民压迫和破坏,虽然做出了一些努力去改变落后面貌,比如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及制度,并且也进行了数十年的现代学校教育的实践探索,但社会和大众的落后面貌仍未改观。因此,陈鹤琴先生希望培养更多的现代中国人,通过救国图强和科学民主启蒙去改变这种现状。

从“做人”到“做中国人”,再到“做中国人”,这是一个内涵的逐渐深入,“活”在陈鹤琴先生目的论的体现之一也在于此,即它是一个动态的富有灵活性的的界定,完全是根据社会时代的现实发展与需要而制定。其二,与清末培养服务于封建统治人才的“死教育”目标完全相反,它要培养的正是能宣扬民主科学,反对封建反对殖民主义,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现代中国人”。

(二)“活”的课程论

陈鹤琴先生对“活教育”的课程论表述是: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可以了解到,陈鹤琴先生的课程论具有很明显的针对性。传统的教育课程是以儒家的四书五经为主,千百年来,尊孔崇儒在社会大众的思想中早已根深蒂固,即便是鸦片战争后新的思想传入中国,但四书五经在教育内容中的重要地位始终没有改变。对于幼儿,人们只重视其在学堂或私塾里对“之乎者也”摇头死记,而忽略了幼儿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鲁迅先生笔下的“三味书屋”及“那片高墙围起来的四四方方的天”正是旧社会中国学前教育的真实写照。

陈鹤琴先生所谓的“活教材”,是指取自大自然、大社会直接的书,即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与传统“死教育”相比,陈鹤琴课程论的活表现在:第一,以四书五经为主体的儒家思想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看作是固定不变的,而大自然、大社会却是动态的,时时在变,处处在变,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第二,在学堂或私塾里,孩子们只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思想、行为完全被限制了,而在大自然中,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去探索周围的世界,随着自然的变化而改变探索方式,或者玩游戏进行竞赛,或仔细观察,不仅是空间范围的扩大,更重要的是思想的舞台也变得无限宽广。当然,陈鹤琴虽然主张从自然和社会中直接获知,但他并未绝对强调经验,否定书本。陈先生认为书本知识是现实世界的写照,可以在自然和社会中得到印证,并能够反映幼儿的身心特点和生活特点,只要恰当地作参考资料,书本还是有用的。总之,陈鹤琴追求的是让自然、社会、儿童生活和学校教育内容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对于“活教育”课程的组织形式,陈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了活动中心和活动单元的形式,即以儿童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文学活动为内容的“五指活动”,这相对于传统按学科组织体系,也体现出了“活”的特点,突出了儿童生活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三)“活”的教学论

陈鹤琴先生对“活教育”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表述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一个“做”,诠释了陈鹤琴关于“活教育”教学论的所有主张,它强调的是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直接经验的获得,是“活教育”的灵魂所在。陈鹤琴提出的17条“活教育”原则,也是以“做”为中心的,老师鼓励并指导儿童主动的去做,这种指导不是干预,而是有启发性的暗示指导,儿童的做也是完全按自己的思维方式展开的自主行为。陈鹤琴还归纳出了“活教育”教学的四个步骤,即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和批评研讨,同样体现了以“做”为基础的学生主动学习。

其次,陈鹤琴主张以“游戏”为幼儿园活动,即“做”的主要形式。陈鹤琴认为.“喜好游戏”是幼儿心理的突出特点,也是“儿童的本性”。所以他说:“儿童既然有这种强烈的本性,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动机去教导他”。他不仅认为通过游戏可以发展儿童的身体。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而且认为幼稚园的课程都应该游戏化.所以教育者“不要随意终止儿童的游戏”.要给儿童提供游戏的机会,指导儿童游戏。

相比传统的“死教育”,陈鹤琴“活教育”教学论的“活”表现在:第一,突出幼儿的主体性,传统教育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被抹杀;第二,强调直接经验的获得,传统教育更加重视书本理论知识的习得,是一种死板的间接经验;第三,强调教师的启发性指导而不是完全地限制与刻板地传授;第四,重视幼儿游戏而不是对幼儿游戏一味消极地否定。

(四)“活”的师生关系

在幼儿园师幼关系上,陈鹤琴主张应当建立一种平等、互动、合作、自主、和谐的新型关系。至于如何建立这一新型师生关系,陈鹤琴认为.一是应以儿童为中心,二是应以“做”为基础。在集体劳动中,陈鹤琴自封为“老狮子”,并亲切地称其他教师为“大狮子”,学生是“小狮子”,打破了师生界限。通过共同劳动,“老狮子”“大狮子”与“小狮子”之间结下深厚的友谊。“老狮子”陈鹤琴更是名副其实,处处成为“大狮子”、“小狮子”们的表率。在陈鹤琴的号召下,学校成立了由“大狮子”和“小狮子”共同组成的“幼狮团”。“幼狮团”主要进行各类文体活动,通过这些文体活动,既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也加深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性、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反观封建传统教育,老师始终是高高在上的,老师说的都是对的,学生不能反驳,师生之间也有着严格而繁琐的礼节,这导致师生之间关系的僵化,产生了观念上的隔阂,影响了教学效果。而陈鹤琴先生打破了这种繁文缛节的束缚,在欢乐的气氛中让幼儿放手去做,而自己则只做必要的指导,真正实现了学生与老师“亦师亦友”的目标,他与儿童之间流露出来的融洽亲密也正是其“活”的师生关系的具体体现。

陈鹤琴“活教育”思想深受杜威实用主义的影响,但他不是一味地传授,而是根据时代背景与现实国情进行创新,很好地实现了本土化。同时“活教育”思想作为一个符合实际的教育理论成果,科学地指导了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其中,很多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任然富有启发。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李世宏.重温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J].上海教育.2006(09B)

[3].张传燧、杨文.“ 陈鹤琴教学法” 体系建构尝试.[J].学前教育研究.2008(11)

对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认识 第2篇

一、“活教育”实验

1919年9月,陈鹤琴任教南京高师,授教育学、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期间投身教育改革,创办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鼓楼幼稚园。1941年1月创办《活教育》杂志,标志有影响的“活教育”理论和“活教育”运动的开始。1942年初,幼师附设婴儿院。1943年,幼师改为国立幼稚师范学校,并增设专科部。“活教育”实验已形成包括专科部、幼师部、小学部、幼稚园、婴儿院五个部门的幼儿教育体系,并在教育目标教学原则与方法、德育原则、课程与教学大纲等方面进行了改革,造就了一所有崭新气象的新型学校。

1945年秋,陈鹤琴被任命为上海市教育局督导处主任督学,他获准将幼师专科部改为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前来上海。年底,又创办上海市立幼稚师范学校,后改立上海市立女子师范学校并附设附小、附幼。他兼任幼专、幼师两校校长,继续他的“活教育”实验。

二、“活教育”思想体系

(1)“活教育”目的:做人,做中国人,作现代中国人。“做人”是“活教育”最为一般意义的目的。陈鹤琴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的社会性,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个人都难以离开社会而独立。做“中国人”,“今天我们生在中国,是一个中国人,做一个中国人与做一个别的国家的人不同”,不同在于,生活在这一国度的人们,共同拥有光荣的历史;生长在这一个国度的人们,其命运息息相关。做“一个中国人”,并进一步提出做“现代中国人”,要满足五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要有健全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第四,“要能够合作”;第五,“要服务”。

(2)“活教育”的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所谓“活教材”,是指取自大自然、大社会的“直接的书”,即让儿童在与大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既然“活教育”的课程内容是来源于自然、社会和儿童的生活,其组织形式也必须要符合儿童的活动和生活的方式,符合儿童与自然、社会环境的交往方式。为此,他提出能体现儿童生活整体性和连贯性的“五指活动”形式,即: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科学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

(3)“活教育”的教学论: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他依据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结合本人的教育经验,提出了17条“活教育”的教学原则: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就应当教儿童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你要儿童怎么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积极地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比较教学法;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积极地暗示胜于交际的命令;替代教学法;注意环境;分组学习;教学游戏化;教学故事化;教师教儿童;精密观察。

陈鹤琴还归纳出“活教育”教学的四个步骤,即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现和批评研讨。

四、“活教育”的教学原则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1948年),共十七条,曾分别发表于《活教育》月刊各卷,1948年汇编成集,由上海新华书店出版。陈鹤琴在该书卷头语中说:“这里所举的十七条原则,都是根据最近儿童心理的学说和我个人的教学经验写成的。我的目的是与格(格里高来)、詹(詹姆士)二氏相同的,就是‘心理学具体化、教学法大众化’,使得做教师的做家长的读了,都能了解,都能应用,并供同仁的研讨”。在这一段话里,陈鹤琴把十七条原则的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和教育目的都交待清楚了。十七条教学原则如下:

原则一: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这一条是依据了儿童好游戏、好动的心理。儿童自己动手,就可以得到肌肉运动的快感。自己动手即是做,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就得到直接的经验,就知道做事的困难,就认识事物的本质。陈鹤琴说:“‘做’这个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经验的,都要靠‘做’的”。“所以,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就应当让他自己做。”

原则二: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这一条原则的理论依据是,按行为心理学说来,思想原来也是一种行动。儿童不仅喜欢动手、动脚,而且也喜欢动思想。因此,学校里的各-1-种活动,各种教学,都不应该直接去说明种种结果,应当让儿童自己去实验,去思考,去求结果。陈鹤琴说:“直接经验、自己思想,是学习中唯一的门径”。

原则三: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这一条也是强调儿童动手去做,去亲身实践。譬如游泳,在陆地上学是没有用的。譬如烧饭,在教室里讲饭怎样煮,也是没有用的,“一定要使他们在适当的自然环境之内,得到相当的学习”。

原则四: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这一条原则的理论依据是,小孩子喜欢野外生活的心理特点。小孩子到门外去就欢喜,终日关在屋子里就不高兴。所以,门外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儿童的世界。探讨自然的神秘,研究社会的实际问题,都是儿童的活教材。陈鹤琴说:“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

原则五: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这一条原则依据了儿童喜欢称赞的心理特点。你称赞他,就高兴,你骂他就反感。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去鼓励儿童怎样做人,怎样求学。即“要用鼓励的方法,来控制儿童的行为,来督促儿童求学”。旧式学校总是用消极的方法来制裁儿童,这种制裁是不会发生多大效果的,有时候反而容易引起他的反感。

原则六: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这一条原则的理论依据和原则四相同。儿童喜欢野外生活,到野外的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探讨、去追求,就可获得确实而经济的直接知识。书本上的知识是间接知识,儿童完全没有经验过,读了也不可能完全理会。所以,必须让儿童到大自然、大社会中,通过“现代”的活教材研究到“过去”的死知识上去。

原则七:比较教学法。这一条教学原则的好处在于使小孩子对所学的事物,认识得格外正确,印刻得格外深切,记忆得格外持久。譬如我们要教儿童认识一只猫,最好用一只狗来比较,让儿童在对比中分化出各自的特点而加深认识。比较教学法应用的范围较广,各门学科均可应用,连做人修养也可以应用。

原则八: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这一条原则依据了儿童喜欢竞争的心理。教师可利用这种心理,去组织儿童比赛,以增加儿童的学习兴趣,促进儿童的学习效率。但比赛必须避免胜利者骄傲、败北者气馁两种弊病,防止不服从指挥,把竞争变成倾轧,把比赛变成妒嫉的恶果出现。比赛一般分两种:一种同别人比赛,一种同自己比赛。同别人比赛又分两种:一种是团体比赛;一种是个人比赛。同自己比赛有两种益处:一是容易得到鼓舞,不容易灰心;一是明瞭自己的成绩,高兴学习。

原则九: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这一条原则的依据与原则五相同。即是小孩子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利用这种心理教师可用激励教育法去教育儿童。积极的暗示就是一种激励教育法;它是软性的,比消极的命令要费时间精力,但其效果却非常之大。暗示可分为四种:一种是语言;一种是文字;一种是图画;一种是动作。其中动作的暗示性最大。做父母、教师的应当以身作则,利用动作的暗示去教育儿童。

原则十:替代教学法。这一条原则依据了儿童多种心理特点。①小孩子是喜欢玩弄的,如果看见他玩脏的坏的东西,就得想法用清洁的、好的东西去代替。这是一种以物代物的方法。②小孩子是喜画画的,如果看见他在墙壁上、地板上乱涂乱画,就得给他大的空白纸,让他在纸上去画。这是一种以建设代替破坏的方法。③小孩子是喜欢占有的,如果儿童有你争我夺,东挪西扯的事情发生,就得给儿童相当的设备,让他们多集贝壳、邮票、钱币、昆虫等,以满足儿童的占有心。这是一种以搜集来代替争夺的方法。④小孩子是喜欢合群的,对于孤独而没有伴侣的小孩子,就得替他找一个伴侣。若没有真的小孩子作伴侣,就得用洋娃娃或清洁的猫狗去替代。⑤小孩子在学校里无形中会有组织,当发现他们三五成群,四五结队的做出不正常举动时,教师应当利用他们的合群心理、组织能力,把全体儿童组织起来,开展各种课外活动,使其合群心理得到满足。这是一种以正当的组织代替不正当之活动。⑥小孩子是喜欢游戏、喜欢赌博的。当发现他们到街上去赌抽签糖、转转糖时,教师就应当以游戏去取而代之。游戏是可以代替赌博的。

原则十一:注意环境、利用环境。这一条原则依据了小孩子喜欢玩耍,喜欢游戏的心理。儿童既然喜欢玩耍,大自然、大社会中都可以找到很多好玩的东西来作活教材和活教具。譬如中国的麻将,原是一种赌具,但经改造可以变成一副活字塊。又如西洋的钟型赌具,经过改造,也可成为一-2-种算术教具。再如傀儡戏,经过改造,也可变成活动的教具。总之,大自然、大社会中有许多东西,初看起来与你所教的没有关系,但仔细研究,便可变成很好的教材和教具。

原则十二:分组学习,共同研究。这一条原则是根据20世纪研究心理的一个大发现,即人类有个别差异。所以,新教育反对班级教学,而主张分别学习,以适应个别差异,依照各人的智力、体力、能力而发展。但分别学习,又必须分组研究、共同讨论。因为和别人讨论就有刺激,有刺激就有反应,刺激越多反应也越多。从——刺激——反应的中间就可以研究出真理来。分组研究、共同讨论的方式就是集体学习,是活教育教学原则的一种方式,也使刺激和反应的程式由单轨变为复轨。让各人都有意见发表,彼此都有不同的思想,思想愈多愈复杂,就可以整理出真理来。

原则十三:教学游戏化。这一条原则依据儿童好游戏、人们均好游戏的心理特点。利用这种心理特点,教师把教学游戏化,把枯燥无味的认字造句,化为兴致勃勃的游戏活动,就可以在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了。但在教学游戏化的过程中,要注意方法与目的的配合,注意给多数人活动的机会。

原则十四:教学故事化。这一条原则是从“儿童爱好故事”这一理论基础所产生出来的。故事的作用有四点:①故事与儿童的情感有交流作用;②故事情节的神奇,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③故事能激起儿童的想象力;④故事组织的完整,适合于儿童的学习心理。教学故事化有两方而的意思:一是教材故事化;二是教法故事化。教学故事化是活教育的新要求。

原则十五:教师教教师。所谓教师教教师,就是举行教学演示或者组织巡回教学辅导团一类的组织。这是近代教育方法上的一种新趋势,不仅能够在一个学校一个城市里举行,同样可以应用“分组学习,共同研究”的原则,推行到所有学校中去,对于充实教师本身、提高业务水平有较大的帮助。

原则十六:儿童教儿童。这一条教学原则是根据陶行知的“小先生制”提出来的,意思是让儿童来教育儿童,让儿童来指导儿童。这种办法一方面可补充教师数量之不足,有益于教育的普及;另一方面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起辅助作用,有益于教学效益的提高。因为:①儿童了解儿童的程度比成人所能了解的更为深刻;②儿童鼓励儿童的效果比成人所能获得的更为巨大;③儿童教儿童教学相长。在这一原则被确定之后,陈鹤琴又提出了儿童怎样教儿童的办法。即个别儿童轮流教;各校儿童轮流教;各城市儿童轮流教;各国儿童轮流教。他希望通过“儿童互助运动”,使人类文化得到一分推动之力。可见陈鹤琴不仅着眼于本国的教育,而且也着眼于世界的文化教育。

原则十七:精密观察。这一教学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通过实地观察,来施行教学;另一方面通过实际研究来培养儿童善用观察的学习态度;则教学的效果,必将因此而有所增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观察的方法,便能增进教学的效果,即不仅能促进教学兴趣,而且儿童的人生态度,也将因此而得到健全的发展。

对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认识 第3篇

陈鹤琴先生 (1892~1982) 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 人称“儿童教育圣人”。他于1914年考取公费赴美留学, 深受美国“新教育运动”领袖、著名教育家杜威影响。1919年回国后, 他以引进“新教育运动”而改造中国教育为己任, 根据精微研究、实证实验以及长期实践, 就儿童教育著书立说, 创办刊物和杂志, 组建社团;创建幼稚教育试验中心、实验基地及幼稚师范学校等。在中国的儿童教育领域, 陈鹤琴先生的每一步都有着开拓者和里程碑的意义。

根据近30年亲历亲为的研究、实验和实践, 陈鹤琴先生于1947年发表了“活教育”的长篇理论文章, 全面总结和阐述了他的儿童教育系统理论, 奠定了他在中国儿童教育领域无可争辩的权威地位。时隔60多年, 重温他的“活教育”思想, 对比高职教育的素质和技能教育的实践, 感觉有不少启示。

所谓的素质, 其核心是道德素质。陈鹤琴先生认为, 良好的品行是构建健全人格的基础。笔者的理解,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行, 就是道德内化的过程, 就是将价值观、人生观及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行为习惯, 这是从“纪律”发展到“自主”、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针对的是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 但首先要提高广大教职人员、主要是教师的素质, 特别是人文素质。相对于科学、知识和技能, 人文素质强调的是人的价值、精神追求;科学、知识和技能专注于“做事”, 人文素质专注于陈鹤琴先生所说的“做人”。

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本, 尊重并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 与学生平等相待。那种我说你听、我教你学的办法, 要不得、行不通;如果教学内容又显得空泛、陈旧, 滞后于现实生活, 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 那么, 良好的主观意愿往往取得负面效果。随着网络资讯的发达, 社会上的各种思想、思潮、观念, 学生了解得不比教师少;基于个人的成长经历, 学生们对生活, 对社会, 都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那些看法或幼稚、尖锐, 或偏颇、极端, 作为教师, 必须与他们平等、真诚地交流、沟通和讨论, 贴近他们的生活, 帮助解决他们的困惑和关切。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平等的交流和沟通, 既体现了教师的良好素质, 同时对大多数学生才能形成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二、反对空口说道, 坚持以身作则

反思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主要局限在居高临下的灌输、训导和说教上, 局限在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上, 局限在学生行为的约束上, 局限在学生不良行为和不良意识的处罚上。看过一份资料, 某教育网站对1, 800名师生进行调查, 其中有60%的教师认为思想品德教育基本没有发挥作用, 80%的学生更是认为思想品德教育对自己的影响很小或几乎没有影响。其实, 早在60多年前, 陈鹤琴先生就反对“空口说道”, 坚持把“以身作则”作为重要的训导原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必须做得更好。身教胜于言教, 就是这个道理。

应该特别体谅、理解和重视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高职院校学生不同于本科院校的学生, 在成长的过程中, 相对于后者, 他们大多经历或自感经历不顺或是挫折, 所以导致成长的瓶颈或者心理落差。根据陈鹤琴先生的经验, 良好的品行和习惯, 在早期教育中易于养成。进入高校后的再培养或者说转化, 确实困难得多。陈鹤琴先生说, “训育难于教育”;但是他又强调, “人格重于知识”。教师必须真诚对待学生, 努力上好每一堂课, 组织好每一次技能培训。只要你真诚地努力, 学生们走向社会以后, 大多数都能体会到你的良苦用心;你的真诚, 你的努力, 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的形成, 具有正面的、积极的作用。

三、培养技能型人才, 需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念

技能型人才, 不同于传统的研究型、学术型的知识分子。陈鹤琴先生认为, 中国的旧式教育, 培养的是“读死书, 死读书, 读书死”的书呆子和冬烘先生;现行的应试教育制度, 学而优则仕, 少数智力超群、学习刻苦的学生进入名校, 最终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敏捷, 但是创造力不足的官员、学者或专家;培养了大多数标准化、模式化、想象力和创造力贫乏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大量的“差生”被淘汰, 沦为社会的底层, 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思想问题。这是中国应试教育制度的逻辑结果。高职院校的学生, 为应试教育的分数线所阻隔, 说明他们不能适应僵化的应试教育, 但是绝不等于不能成才。比如爱因斯坦, 少年时代时被怀疑天资愚钝, 1905年发表“狭义相对论”时, 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非专业的专利所小职员;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 在武汉四中读书期间, 他的英语、体育成绩很好, 数学成绩很差, 如果按现在的高考标准, 肯定考不上大学。其实, 发明、成才是人的一种潜能, 他更钟情于个人兴趣加上生产和生活的实践, 而未必青睐应试教育的分数。

四、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不能沿袭应试教育或学术研究的老路, 而是要走一条新型道路

活教育特别重视以实践、实验、实训为中心, 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技能培养模式中, 学校首先负有重要责任。最基本的, 就是要转变观念, 保证各专业“做”的时间和空间, 要有相应的培训、实习、考核等一整套程序、规范和标准等等。空间即是“活教材”的选择和安排, 需要强调其质量, 它们不是临时场所, 不是权宜之计, 应是模拟的或现实的培训、实训和实习场所, 如果是校企挂钩的基地更好, 如同医生、护士在定点医院的实习等。满足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 是保证技能培训质量的前提。

“做中教”, 是对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的否定。强化“做中教”, 即要求教师在实践中改进教学方法, 面向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 讲解、指导和示范职业技能。“做中教”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和指导, 决不能越俎代庖。

“做中学”, 是对那些传统的死记硬背、被动应试学习方法的否定。通过做来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入手, 进而掌握具体的职业技能。这里特别强调, 学生应该处于“做”的主体地位, 需尽可能地介入、融入工作实践, 而不是蜻蜓点水或边缘化等呈游离状态。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意识愈突出, 技能培训的效果就愈好。

“做中求进步”, 笔者的理解是, 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 共同进步。高职院校的教师, 多数毕业于研究型、学术型普通高校, 知识结构偏重于理论。要培养技能型人才, 教师需要转变学习和教育观念, 在职学习、继续教育应着重岗位和技能的培训和实训, 弱化研究型、学术型的学历教育;强化自我的实践意识及相关职业能力, 弱化从书本到书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做中求进步”, 应该也有不同于传统学历教育的评价体系和标准。不能局限于书面考试的分数, 而应强调通过“做”来考察学生所学专业的职业技能。广义地说, 通过三年的高职院校的学习, 学生们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 初步掌握职业技能并实现就业, 在职业岗位的实践中, 提高专业技能并开发潜能, 寻求发展空间, 在努力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 满足社会需要, 履行社会责任。这才是陈鹤琴教育思想中“做人”的目的, 也体现了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先行教育思想家陈鹤琴先生以及他“活教育”思想的论述, 从学生心理、教师心态、学风培养等几个方面浅谈几点培养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陈鹤琴,活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吕静, 周谷平编.陈鹤琴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2].陈鹤琴著.陈鹤琴教育文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3

[3].黄书光著.陈鹤琴与现代中国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4].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师范大学编.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文集:纪念陈鹤琴先生诞辰100周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

对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认识 第4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活教育”思想;语文教学;改革策略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完善以及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幼儿教育愈发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家长的广泛重视,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是推进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

语文课作为幼师教育课程中的一门基础课和工具课,对于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不仅传授给学生基础的语文文化知识,培养他们听、说、读、写的多种能力,而且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的形成以及组织活动、动手操作、研究行为的培养、继续学习能力的提高都有着重要影响。幼师语文教学要为幼师专业服务,把学生所应掌握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具体的专业能力。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幼师语文常常陷入教与学的困境——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师没有教学科研的激情。要想打破这样的僵局,幼师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但要想进行切实有效的改革,首先就必须找到具有专业性的教育思想作为幼师语文教育改革的指导。作为我国幼儿教育的专家——陈鹤琴先生,在多年进行幼儿教育研究的同时,也潜心研究幼儿师范教育,并对幼儿师范的语文教学总结了诸多宝贵的经验。因此,如果我们以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为基础,对幼师语文教育进行改革研究,将具有切实的意义和价值。

陈先生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明确的具体要求:必须会唱歌,会跳舞,会演奏乐器,会讲标准的普通话,会编儿歌谜语,会讲故事,会写端正的字,会画画,会做手工等等。其中会讲标准的普通话、会编儿歌谜语、会讲故事、会写端正的字都是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专业技能,要实现这些语文专业技能,较高的语文素养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这些都需要幼儿师范教育加强对幼师生的语文教育。

基于陈先生对幼师生的这些明确要求,笔者认为幼师语文教学改革必须坚持以下几点:

一、坚持文道并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强化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的“今后的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无知的人使他有知,主要的还要教会不会做人的人会做人。”幼师的语文课程除了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注意到与学生幼教专业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听、说、读、写全面的训练之外,更应注意发挥语文的德育、智育、美育的功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坚持知行统一,强化实践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幼师的语文课程除了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之外,更多的是强化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培养他们勇于实践、勤于实践、善于实践的意识,提高他们有利于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服务。陈鹤琴要求幼师生会讲标准的普通话、会编儿歌谜语、会讲故事、会写端正的字,这些都是幼师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具体表现。幼师语文课程在进行这些能力培养时,不能只留于书本上的理论教条,应该更多地创设具体的实践机会,在实践中锻炼、培养学生,提高他们的语文应用能力。

三、坚持基本要求与多样选择相结合,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

幼师的语文课程应当在基本要求的指导下,根据幼教专业的特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有选择性、创造性地设计课程;开发多种课程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评价方式,改革教学模式,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由于学生自身能力素质的不同和对各人未来发展要求的不同,有些人为了就业、有些人要求升学,因此,幼师语文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这种多样性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手段使得我校的语文教学充满活力。

四、坚持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在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幼师的语文课程应该坚持以陈鹤琴先生的“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的活教育思想为指导。反对传统教育只注重灌输知识的弊端,主张语文学习应以学生自己学、自己做为主,提倡诱导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积极鼓励的管理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创造能力。强调在语文学习中让学生学会做人,身心和谐发展。

基于以上要求,幼师的语文课程在设置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加强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工具性”对于实现幼师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适应幼儿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的,具有高等专业水平的幼儿园教师”显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尤其是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语文素养是不可或缺的,很难想象一个语文基本素养低下的人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同时,学好语文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尤其是语文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的保障。因此,在设置幼师语文课程时,不仅要加强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还必须加强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让他们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并且能够灵活地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也为他们再进修做好充分的准备。

幼师的语文,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的基础知识、方法和能力,更多的是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保持他们长久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信心;强化他们终身学习语文的意识;切实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增强学生的语文鉴赏和感受能力

除了具有“工具性”之外,“人文性”也是语文的一大特性。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积淀,使得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中外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幼师的语文教学正是要通过有限的文本,教会学生细细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体会思想内涵、感悟作者情感的方法,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的思考、领悟能力

幼师语文在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同时,还必须增强他们的思考、领悟能力,使幼教学生学会对社会、人生、自然等问题的思考、探究。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于语文乃至其他幼师课程的学习;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幼师专业的理解,从而使他们能够从心底里热爱幼教工作,并自觉地为幼教事业作贡献。

4.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领域和语文应用能力

幼儿师范教育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专业,这就要求幼师语文不能只局限于传统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必须扩展学生语文的学习领域和应用能力,针对他们职业生涯的需要,加强他们听、说、读、写、表演等基本能力的训练,以利于形成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合格幼儿教师的职业能力。

基于以上这些要求,幼师学校的语文课程要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上,更注重他们幼教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鹤琴.陈鹤琴全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2]朱述宾.陈鹤琴先生的幼教观[J].教育论丛,1989(3).

[3]张仁镜.陈鹤琴的师范教育思想和实践[J].汉中师院学报, 1988(2).

[4]周和平.幼师语文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J].甘肃高师学报, 2001(6).

对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认识 第5篇

1923年创办可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创立了“活教育”理论,一生致力于探索中国化、平民化的幼儿教育道路。

1.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幼儿教育,提倡是个国情的中国化幼儿教育 2.反对思教育,提倡活教育:

教育的三大目标:①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②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③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1)教育观:必须以“自动代替主动”,必须是幼儿“自动的学习、自发的学习”

(2)教育目标:实现或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应当是“做中教,做中学”

(3)教育内容: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与实际紧密地结合。同时,活教育“做”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幼儿园最好的教育内容。

(5)教育原则:活教育的17条原则体现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重视幼儿动手动脑,重视直接经验的价值等思想,奠定了幼儿园教育原则的基础。3.幼儿园课程理论:

(1)课程的中心:陈鹤琴反对幼儿园课程脱离实际,主张将儿童的环境——自然的环境、社会的环境作为幼稚园课程系统的中心,让儿童能充分地与实物和人接触,获得直接经验。

(2)课程结构:他把课程内容划分为: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文学活动等五项,但这五项活动是一个整体,如人的手指与手掌,手指是手掌的一部分其骨肉相连,血脉相通,因此被称为“五指活动”

(3)课程的实施:强调以幼儿经验、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作为选择教材的标准,反对实行分科教学,提倡综合单元教学以社会自然为中心的“整个教学法”,主张游戏式的教学。

4.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

他说:“儿童的教育是整个的、是继续的”,只有两方的配合,才会有大的效果。

对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认识 第6篇

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对我国教育事业尤其是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儿童心理研究方面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的幼教之父”、“中国的福禄贝尔”。“活教育”思想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本文对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文章分析了其“活教育”思想的渊源及形成和发展过程,概括总结了“活教育”思想的内容,揭示了“活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史发展的历史价值,从而提炼出“活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也是其长期从事中国化新教育运动的实践结果。研究与了解儿童、热爱与尊重儿童是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内容还包括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及教师观。当前,随着“儿童优先”道德观的提出以及幼儿教育的科学化要求,幼儿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我国当前幼儿教育中还存在着诸多的误区,解决这些误区可以借鉴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理论,从教育观、儿童观、课程观、教师素质以及家园共育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以期更好地指导当今的幼儿教育改革,力争早日实现幼儿教育现代化。

对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认识 第7篇

关键词:活教育思想,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原则

一、引言

陈鹤琴, 我国近现代著名幼儿教育家, 儿童心理学家, 他以自己的毕生心血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尤其是其创立的“活教育”理论, 在儿童教育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具有系统化的指导意义, 至今对幼儿教育仍有非常大的启发作用。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深入, 研究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人越来越多, 大家逐渐认识到, 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 其正确性、有效性、严密性和系统性不仅仅体现在幼儿教育上, 随着近现代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活教育”理论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另有一番新天地。

应天职业技术学院, 其前身是陈鹤琴一手创办的江苏省幼儿师范学校, 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所比较全面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应天学院成立的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 是国内第一个高等职业教育的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组织, 这个组织的活动, 充分体现了“活教育”理论的精髓, 作为一个高职教育工作者和陈研会会员, 我感同身受, 也有一些体会。然而, 陈鹤琴思想博大精深, “活教育”理论庞大而系统, 在此我不敢贻笑大方, 仅对三大纲领中的课程论和十七条教学原则中的某几条做一些简单探讨。

二、高职教育中的“活教育”课程论

“大自然, 大社会, 都是活教材”, 这是陈鹤琴三大纲领之一的课程论。她源于陈鹤琴在儿童教育过程中的总结。他说:“把一本教科书摊开来, 遮住了儿童的两只眼睛, 儿童所看见的世界, 不过是一本6寸高8寸阔的书本世界而已。一天到晚要儿童在这个渺小的书本世界里面去求知识, 去求学问, 去学做人, 岂不是等于梦想吗?”这虽然说的是儿童教育, 但同时也是传统高职教育真实的反映。那现今高职教育又如何呢?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 高职教育开始在我国兴起, 国家也给予了大力扶持。到目前为止, 应该说, 规模之大前所未有。虽说高职教育是培养社会所需的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然而, 抛开虚高的就业率, 现实的调查和社会的反映是绝大部分学生的能力与社会的期望相去甚远, 原因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我个人以为, 陈鹤琴的“活教育”课程论思想没有能够在高职中得以很好的体现。纵观目前的教材市场, 良莠不齐。早期, 高职教育刚起步, 教材自然都是本科教育的精简版, 或者是中职教育的升级版, 严重脱离高职教育层面;如今教材市场丰富多彩, 但又有几本能够符合高职教育呢?如今的教材, 都是天下教材大家抄, 换汤不换药, 仍以本科形式的理论为主, 而且这些教材的知识都比较陈旧, 这是其一;第二, 目前的职称制度, 迫使大部分的老师不断编写新教材, 才能得以晋升, 这也是教材泛滥的原因之一;第三, 高职教师大部分缺少生产一线的经历, 即使有, 也是时间很短或者认识早已陈旧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需要, 要编教材, 那岂不是闭门造车?同时, 要让学生真正去求知识求学问, 那就要开放课堂, 回归自然, 让学生深入到社会生产过程中去, 接触社会上最新的知识和技术, 以直接的感性认识逐渐提升为理论升华, 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进一步指导以后的实践, 这也是心理学中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至于如何在大自然和大社会中汲取知识的营养, 这自然又联系到“活教育”的方法论问题, 在此不深入讨论。

因此我觉得高职教育要体现“活教育”课程论, 就应该从两大方面入手。一是在多种形式上加大教材建设力度。抛开传统的教材, 鼓励教师长期深入生产一线, 结合专业开发能够体现最新发展和应用的“活教材”, 使学生所学内容完全和社会接轨。二是改变现今大部分的课堂教学方式, 让学生回归社会, 深入生产实践, 让他们感受到最直接的社会的宝贵经验, 让学生“读活书, 活读书”, 课堂就是车间, 生产就是学习。当然, 要能践行“活教育”的课程论, 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甚至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范围, 还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

三、“活教育”教学原则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

陈鹤琴根据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他自己的教学经验, 提出了十七条教学原则。他总结教学原则的目的是“‘心理学具体化、教学法大众化’, 使得做教师的做家长的读了, 都能了解, 都能应用, 并供同仁的研讨”。“活教育”的教学原则———强调活的教学法。这十七条原则是:1.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 应当让他自己做;2.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 应当让他自己想;3.你要儿童怎样做, 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4.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5.积极的鼓励, 胜于消极的制裁;6.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7.比较教学法;8.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教学的效率;9.积极的暗示, 胜于消极的命令;10.替代教学法;11.注意环境, 利用环境;12.分组学习, 共同研究;13.教学游戏化;14.教学故事化;15.教师教教师;16.儿童教儿童;17.精密观察。

陈鹤琴把以上教学原则综合概括为“活动性 (做) 原则”“儿童主体性原则”“教学法多样化原则”“利用活教材原则”“积极鼓励原则”“教学相长的民主性原则”等, 并且, 每一条原则都可以从不同角度概括为以上几类。陈鹤琴主要针对儿童教育, 但这十七条原则体系比较完整, 逻辑性和严密性突出, 从头到尾贯穿着“做”的精神, 完全符合学习的经验过程, 遵循了心理学的规律, 同时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一般原则, 在高职教育过程中仍具有比较重要的现实意义。概括中的“利用活教材原则”在上述“活教育”课程论中已有简单论述, 在此不再重复。以下结合本人具体工作, 仅对其中“教学法多样化原则” (原则7、8、10、12、13、14) 和“积极鼓励原则” (原则4、5、9) 几条原则谈谈个人看法。

在目前的高职教育模式下, 课堂理论教学仍占有比较大的比例, 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它依然是教学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只要采取合适的有效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彻底改变“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的教育形式, 同样可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也可以使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但那需要高职教师能够深入体会和领悟陈鹤琴的教学原则。纵观目前高职教师的结构, 主要三部分组成:本科等研究型高校教师、以往的中专类教师和学校刚毕业的本硕博研究生。大部分这些教师习惯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照本宣科“教死书”, 加之教材的陈旧和落后, 如此怎么能把学生教“活”?好在各位高职教育工作者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已经开始与时俱进, 不断开发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尝试新的教学改革, 也有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成果。陈鹤琴的十七条原则中, 至少有七条讲到了教学方法, 可见, 教学原则的核心就是强调“活”的教学方法。如原则七, 比较教学法。文管类学科的一个词句、一个语法, 理工科的一个公式、一个数据, 都可以进行比较, 比较法应用范围广泛, 几乎任何学科都可以使用, 但要求教师选择确立好比较对象。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异中求同, 形成知识迁移,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运用比较的方法还可以同中求异, 开拓视野, 活跃思维。因此, 陈鹤琴说“认识得格外正确, 印刻得格外深切, 记忆得格外持久”。比较教学法在现代教育心理学中也有很好的体现。再如原则十三和十四, 教学游戏化和教学故事化。游戏是任何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活动, 故事更是一个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不管儿童还是成年人, 每个人都喜欢轻松愉悦的环境。有些老师, 在高职的课堂上比较死板, 没有一句轻松的语言;还有些老师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脱离了教学完全讲无关紧要的故事和游戏。一个好的老师, 在于能够设计出一个体现教学内容的游戏, 在于讲述一个吸引学生的教学故事。还有原则十替代教学法, 原则十二分组学习, 共同研究等, 每一个原则, 都可以在高职教育教学中体现蓬勃生机。而且, 各个原则可以互相交错, 灵活运用, 正所谓“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

四、结语

陈鹤琴, 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奠基人, 一代教育大师, 他的“活教育”理论体系丰富而系统, 是值得我们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 不管是幼儿教育, 中小学教育还是高等教育, 都应该积极弘扬和发展“活教育”思想,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7[1]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7

[2]张传燧, 戴文静.陈鹤琴教学法特色研究.学前教育研究, 2006, (3) [2]张传燧, 戴文静.陈鹤琴教学法特色研究.学前教育研究, 2006, (3)

对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认识 第8篇

关键词: 陈鹤琴 活教育 现实意义

一、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产生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他曾先后从师于孟禄、克伯屈、桑代克、杜威等杰出的教育家,其中受杜威的影响最为深刻。而“活教育”思想是吸收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精华部分,并结合中国教育国情再创出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教育理论。

什么是“活教育”呢?陈鹤琴是针对陶行知揭露的旧教育情形“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而提出的,决心变这种腐败的“死教育”为“活教育”,即“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是由我国学者提出的第一套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

二、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内容

(一)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教育目的是任何教育理论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是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做人”是“活教育”最一般的意义和目的。活教育提倡学习怎样做人,怎样求社会进步,怎样促进人类发展。作为一个人必须热爱人类,无论国籍、宗教、阶级、种族;他必须热爱真理,以真理为至高无上,乃至不惜一切捍卫真理。学会“做人”是人类追求幸福的基础。“做中国人”体现了“活教育”的民族特征。陈鹤琴说:“今天我们生在中国,是一个中国人,做一个中国人与做一个别的国家的人不同。”我们是华夏儿女,我们要团结一心,为国家的兴旺发达,为民族的未来,不懈努力。这样才能为之真正的“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体现了“活教育”的时代精神。时代在进步,社会要发展,人类也要随之发展。陈鹤琴主张的“现代中国人”必须满足下面五个要求:“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能力”、“要有创造能力”、“要有合作意识”、“要服务”。“活教育”的目的论表达了陈鹤琴对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变革的追求。

(二)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陈鹤琴认为: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去向活的直接的知识宝库学习。在陈鹤琴看来书本知识是间接的知识,是死知识。我们要学活知识,当然要使用活教材,而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我们可以便捷利用的万能活教材。

陈鹤琴提倡让学生身处大社会、大自然,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及亲身实践经历获取知识和经验,培养能力。比如让学生了解一种植物的生长,应该让学生亲眼见到植物,观察植物,思考它的成长,并逐步观察它的成长,这就是活教材的妙处。

(三)教学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有了目的和课程,还必须付诸实践,否则就是空谈,所以陈鹤琴提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把学生获得知识经验的感性活动——“做”放在是首位。做是教的中心,是学的中心,以做为基础,贯穿整个教学。陈鹤琴根据自己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结合心理学理论和儿童主体性提出四个教学步骤,包括: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和批评研讨。这四个步骤既要体现以“做”为基础的学生的主动学习,又要相互联系,构成整体。

三、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做人教育”是幼儿园教育追求的目标

“活教育”理论蕴含了做人教育、情感教育、养成教育的理念。陈鹤琴的“做人教育”是“活教育”目的论的宗旨,与当今幼儿园重视幼儿社会性发展所提出的目标相吻合的。幼儿个体的健康和谐的发展与其将来学会做人而必须具备的做人的态度、良好的习惯、健康的情感和兴趣、学习的方法、人生的技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活教育”目的论的“做人教育”是当今深化幼儿教育教学改革所应追求的目标和理念。

(二)幼儿园课程以幼儿生活为基础

陈鹤琴提倡“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那么课程和教材就应该源于生活,而幼儿园课程自然应当以幼儿生活作为基础设置。将教育建立在幼儿的实际生活之上,让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是拥护终身教育理念的体现。

教育者应该积极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获得认识与发展,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启发幼儿对生活目的、意义的思考,激发幼儿对生活的热爱。其实,生活是完整的。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不难发现,在生活中自然融合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内容。从生活入手,从幼儿身边入手,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三)幼儿的健康成长需要游戏

儿童期被确定为游戏期。儿童在游戏中生长,在游戏中发展自我生命的力量。陈鹤琴曾明确指出: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儿童除了睡眠和饮食之外的所有活动几乎都是游戏,儿童通过游戏活动发展肢体动作、学习经验和发展技能。

游戏对于幼儿来说,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发展,精神愉悦放松,还能明白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儿童良好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游戏能够开发儿童的智力。在游戏中,需要敏锐的观察力,正确的判断力,丰富的想象力,迅速的执行力。所以在陈鹤琴看来,游戏就是孩子的生命。

重温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反思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现状,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研究应立足于社会的最前沿,以我国传统教育为基础,吸收国内外优秀的教育研究理论,秉承在借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积极探索中寻求幼教改革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陈鹤琴,著.陈鹤琴全集第五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2]牛琀,张默琳.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影响.长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2.

[3]唐燕.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对我国幼教改革的启示.学前教育研究.2008:10.

对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认识 第9篇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譬如:

活教育的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并指出“现代中国人”应具备健全的身体、建设的能力、创造的能力、能够合作、有服务精神等五个方面的条件。

活教育的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活教育的方法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活教育的五种教育活动 (即“五指活动”) :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文艺活动、语文活动等。

活教育的十七条教学原则: (1) 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2) 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3) 你要儿童怎样做,你应当教儿童怎样学; (4) 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5) 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 (6) 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7) 比较教学法; (8) 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 (9) 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 (10) 替代教学法; (11) 注意环境,利用环境; (12) 分组学习,共同研究; (13) 教学游戏化; (14) 教学故事化; (15) 教师教教师; (16) 儿童教儿童; (17) 精密观察。

陈鹤琴先生主张从考虑教师“怎样教”转向研究幼儿“怎样学”,变教师强制幼儿学为激发幼儿主动学,强调开展以幼儿的主动活动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并有机地整合,为幼儿创设直接感知、亲自操作、自由探索的实践机会,让幼儿在各种有趣的游戏和自主活动中动手动脑,培养其独立、自主及探索精神,促进幼儿各种能力及个性品质的发展。

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虽然是基于幼儿教育,但是他的教育精神与理念适用于所有教育范畴,对我们的高职教育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他的十七条教学原则也适用于我们的日常教学,并带来很多启发,譬如对于计算机教学中较难的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这些教学原则可以为我们打开新的思路。下面就以VB语言的教学来谈一谈。

1 VB教学的软肋

作为软件开发重要基础之一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通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软件开发的有关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战技能和专业素养,并能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编程解决学习或工作中所遇到的特殊问题或在软件开发领域有所为。然而事实上,很多学生在学完一门语言之后,真正能灵活应用的同学却微乎其微,在进行广泛调查和研究之后,发现这跟教学方法密不可分!在讲授程序设计语言等与软件开发直接相关的课程时,大多数教师基本上采用的是“就物及物”的教学方法:“这是砖块、水泥,那是钢材、门窗。”讲完就算完成任务,至于它们有什么用途,如何用它们去组建一个工程项目或在软件开发中哪些方面可以用到这些内容却从不去讲或很少去讲!让这样的徒弟去完成一个工程,那的确是强人所难!

为了改变学生因缺乏实践演练而造成的编程能力不足、专业素质低下,难以适应软件开发行业需求这一现状,必须从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要让学生掌握并参与到软件开发的过程,而不只是写几个小程序就算了事;让学生真正有种“进门”的感觉。

2 改善VB教学效果的方法

2.1 用案例程序引导学生

实施案例程序教学法的基础是建立一套体系完整、紧扣教学内容的案例程序库,而且每一个案例程序都要有明确的知识点或侧重点。案例程序的建立要以“简洁、实用、生动、有趣及富有启发性和引导性”为原则。短小精悍而又紧扣相关知识点的案例程序在课堂上进行详细的剖析,即精讲。具体教学过程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设计:

第一种是由知识点自然过渡到应用。即先讲授知识点,然后交待这些知识点在程序中的用途并用案例程序进行演示 (调用exe文件) ,最后打开源程序进行剖析 (调用frm或vbp文件) 。

第二种是由问题引出知识点。即开门见山,先阐明要开发一个什么功能的程序并进行演示 (调用exe文件) ,然后在提出如何解决相关问题的基础上,引出要用到的知识点并进行讲授,最后再对源程序进行剖析。

两种教学过程根据需要可灵活应用。

在讲授程序设计语言时,要灵活而恰当地使用案例程序教学法。这也意味着并不需要把所有要讲授的程序都得事先写成案例程序,有些小的程序可以在课堂上随手编写。如:在讲授数据类型说明符时,先直接写一个简单的程序:

Private Sub Command 1_Click ()

Print 100*400

End Sub

然后提问:“此程序运行后输出的结果是什么?”绝大多数学生会回答:“40000”!但运行后的结果却是“溢出”,学生会感到困惑。此时先不要进行解释,再问:“如果把400改成40000又如何?”学生会说“还是溢出!”当看到演示后的结果是4000000时,学生肯定会更加迷惑!此时再道出原因:100和400都是Integer类型,运算的结果也必须是Integer,但实际结果40000超出了Integer的范围,所以出现“溢出”现象;而100和40000分别是Integer和Long,运算结果应该是Long,但4000000没有超出Long的范围,所以正常输出。为了能正确输出类似100*400这类表达式的运算结果,有必要将其中一个或两个数说明成Long类型,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等数据类型说明符,效果好而且印象深刻。所以有些小程序现场编写反而更加灵活方便。

如果时间允许,有些稍长的程序完全脱离讲稿边讲边写,效果也很好;这样学生会觉得编写程序不是很难,产生学习的动力。有些稍长的程序如果时间不允许,可以事先将程序代码保存到幻灯片中的备注页中;讲解过程中,边讲边进行界面设计,需要代码时右击幻灯片,打开备注页直接复制并粘贴到代码窗口即可。当然界面较复杂且设计较费时的程序最好还是写成案例程序。

2.2 使用条件迁移

条件迁移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某个例题的基础上逐步改变或增加条件,过渡到新的例题,以此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VB中的循环结构部分因过程不直观且语法结构中参数较多,故此较难掌握。在FOR语句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条件迁移法设计例题,效果很好。

首先让学生做一道习题,用print语法输出一个“*”。写出程序后该练习题稍做修改:输出l0个“*”又该如何?同学们会发现修改后的题目做起来很烦琐,于是教师可引出FOR循环结构。讲解完FOR循环的语法结构,设计两道例题。例1为刚才的练习修改题,循环输出10个“*”,例2为输出1~9这9个数字。如果只是一个例题讲完就直接抛出第二个例题,学生掌握的可能仅仅是两种题目的做法。若调动学生的思考,对例1进行层层修改进行思考、讨论和演示,那么学生掌握的将是很多种题目的做法。

为了体现对例题的修改,例1的第一个修改题目标为例1.1,以此类推。过程设计如下。

例l:讲解过程略。得出程序为:

For i=l to l0

Print"*"

next

运行该程序,观察结果会发现确实输出了10个星号,且排成了一列。

思考题:若希望l0个星号输出格式是排成一行而不是一列,该如何修改程序?

学生通过回顾print语法,就可以得出结论———print语句后加上分号。

例1:若是输出30个星号,该如何修改程序?

对照例l,学生可以一眼发现修改数字l0为30就可以。由此可以得出小结1, FOR#to#这句控制输出的个数 (也就是循环的次数) 。

例2:若不是输出星号,而是输出数字“0”,如何更改?

学生也很容易找出将星号改为0就可以了。由得可以得出小结2, Print这句控制输出内容。

现在引出例3:输出9个数字。根据与例1的对照分析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再根据例1和例2的结论便可得出结果。

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思想是不断产生新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到对例l的总结中,不但巩固了该例题的理解,而且慢慢转向第二个例题的分析,从而掌握抓住解题的本质,而不是就题论题。

2.3 引导学生自主协作

上机过程是VB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与实际应用起到巩固、加深的作用。将上机过程变成一个开放性的教学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以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在上机实验中,教师要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中心,加强课堂组织,把学生划分小组,组内进行协作和讨论。实际上,在传统的上机教学模式中,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是重复的、基本的问题,这些问题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完全可以自己解决。同时,也可以避免学生遇到的问题得不到教师的及时解决的现象。教师在全局引导的同时,还要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但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I临的问题,可以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由学生个人或小组去独立完成任务。

2.4 实现一体化教学

传统的《VB6程序设计》教学模式,就是将理论课和实践课分开进行教学,在讲解完一个单元内容后.布置一些内容相关的实例作为练习.学生在实践课练习时经常忘记了所学知识,效果不是很好。还有就是在整门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结束后.再做一个综合性的课程设计.学生往往忘记了以前所学知识。教师经常需要从头再讲一遍,效率很低。为此,我们提出了教学内容要实行一体化进行设计。

所谓一体化设计。就是指理论和实践、知识和能力、应知和应会、讲解和训练等在课程教学中密不可分。在课堂教学中,首先以实例引入,提出任务,讲解任务。然后由学生总结操作步骤,教师进行点评,从所使用的知识扩展到系统的知识。接着进行能力训练,可以有多个训练项目。总结出每个训练项目的职业能力、涉及的知识和应用技巧。

从第一节课就让学生知道这门课程的一个完整的训练项目,然后在每一教学单元都对该系统提出新的功能和结构上的要求。并用一个或几个小项目进行训练。对它进行功能上的扩充和结构上的改进。每一教学单元得到该系统的一个增强的新版本,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教会了学生如何一步一步地去开发一个完整的应用系统。

3 结束语

以上这些体会与陈鹤琴先生的很多教学原则的精神不谋而合,高职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 要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如何衡量知识的必需、够用呢?什么知识是必需的?掌握多少知识才够用呢?这个标准往往较难确定。如果按照学生的专业方向和职业面向,依据学生将来职业活动中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设计教学目标,就有了衡量的标准。这样教学目标就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而是以能力为中心。教学目标要以职业能力为中心进行设计、设计围绕知识应用的训练内容。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就是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应注重对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学习。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最好的课程设计是让学生参与信息收集一直到问题解决全过程,即包括信息收集、计划制定、方案选择、目标制定、方案实施、反馈、成果展示一直到问题解决。教学方法应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积极参与,教师不是以讲解为主,而是精心设计教学案例,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可评判的能力训练任务,有围绕知识应用的训练过程。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是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过程、结果和质量上,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搭起桥梁;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进一步完善任务创作;在任务完成后及时做好评价工作。

我们前面的探索之路还很长,在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精神的引领下,相信我们年轻一代可以将高等职业教育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宋志宏, 贾冬梅.VB程序设计课“三阶段教学法”探析[J], 计算机教育, 2007, (3) .

[2]吴海珍.面向编程能力培养的VB语言教学改革[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 (11) :120—122.

高职教育践行陈鹤琴教育思想探析 第10篇

【关键词】陈鹤琴教育思想 高职教育实践 创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090-02

陈鹤琴(1892~1982年)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被誉为中国儿童教育的奠基人。他一生从事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创立了中国近现代幼儿教育和幼儿师范教育的科学体系,并在长期的教育研究与实践中所形成“活教育”思想,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幼儿教育理论,对高等职业教育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阐述陈鹤琴教育思想的内涵及其对高职教育的启示,并以应天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介绍高职教育如何践行陈鹤琴教育思想。

一、陈鹤琴教育思想的内涵

陈鹤琴师从杜威(John Dewey,1895-1952),并受到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思想和精神熏陶。他的教育思想融合了西方科学“求真”意识和中国传统文化“仁爱”精神,主张走进生活,着力培养学生能力和创造性的“活教育”。“活教育”理论内容包括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三大部分。

(一)活教育的目的论。有感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以及当时国家所面临的民族生存危机,陈鹤琴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首先,他认为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就因为人是一种社会的存在,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生存下去,必定要与其他人相互发生关系。因此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与别人友好相处。其次,他强调要做一个与其他国家的人有所不同的“中国人”,培养每一个国民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民族。再次,他认为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中国,应当具有时代精神,做“现代中国人”。

(二)活教育的课程论。针对传统教育把书本作为学校学习的唯一材料的实际状况,陈鹤琴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材料”的课程论。他认为,传统的教育课程内容是固定的,教材是呆板的,大自然、大社会才是我们活的书、直接的书。但“活教材”并不是否定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在与自然、社会的接触中,在亲身观察和活动中获得经验和知识的重要性,主张把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三)活教育的方法论。陈鹤琴主张采用诱导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索获得知识。他提出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强调亲身实践的重要性。在儿童教学方式上,他倡导打破以学科组织的传统模式,改成活动中心和活动单元的形式,具体包括五个方面的活动,即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文学活动。这五种活动犹如人手的五根指头,是相连的整体,所以又称为“五指活动”。此外,他还提出17条教学原则和13条训育原则等一系列教育法则。

二、陈鹤琴教育思想对高职教育的启示

(一)实践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这里的“做”,其本质就是实践。在幼儿教育中他强调,“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他积极鼓励学生走出封闭的教室,融入到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亲眼观察、亲耳倾听、亲身感受、亲自实践。

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就是强调学校的教育要与社会发展、市场需求、岗位需要紧密结合。因此,陈鹤琴所倡导的从实践中获得知识的理念对高职教育具有很大的启发性。比如,在人才培养方案上,高职教育应突出技能培养,通过产学结合,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如订单培养、2+1模式等;在课程设置上,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力构建“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上,应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社会实践、实习实训,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增强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

(二)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陈鹤琴一直大力倡导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要敢于实践和独立思考,勤于观察和探求真理,善于想象和创新。他提出的“做现代中国人”应具备五个基本条件的其中一条就是要“具有创造力”。他认为,学生的创造性源自对生活、社会、大自然的不断探索,这是书本上无法获得的。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重视技能的培养,学生也看重实践训练,但往往是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不求甚解,技能训练也大多停留在“熟能生巧”阶段,这样培养出来的“职业人才”充其量只是高级机器人,学生创新能力严重缺乏。以创业能力为例,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比例不到1%。高职教育培养的不应只是“操作工”,而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和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尝试、勇于探索。学校则为学生提供创新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比如观察生活、了解社会、熟悉职业的机会。还应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一切自主探索行为给予支持和鼓励、在学生遇到挫折时要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等,让学生始终保持创新的动力和信心。

(三)高等职业教育应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陈鹤琴提出,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主张学生在生活和大自然中学习做人。他提出的“做现代中国人”的五个基本条件,是对国民知识、能力和精神等方面的综合塑造。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有一些功利主义倾向,学校普遍追求“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能训练,忽视对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道德素养的全面培养。这种专业化教育,再加上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备受父母宠爱,在学校和社会常自我为中心,影响了学生的素质培养。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满足职业需要的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如爱心(爱生活、爱自然、爱国家、爱人类),诚实、守信的品德,健康的心理以及追求真理的精神。

三、应天职业技术学院践行陈鹤琴教育思想的主要举措

应天职业技术学院是2003年在江苏省幼儿师范学校(1953年在陈鹤琴先生倡导下创办)基础上改制建立的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学院传承省幼师优良办学传统,积极践行陈鹤琴教育思想,主要举措如下。

(一)积极开展陈鹤琴教育思想学习与研究。应天职业技术学院自建立以来,明确将陈鹤琴教育思想作为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通过宣讲报告、座谈会以及校园网、校报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在师生中广泛开展学习陈鹤琴教育思想活动,使得陈鹤琴教育思想深入影响到学院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2007年,学院成立了“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研究会每年定期召开年会和研讨会,交流学习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经验和心得,并与江苏、上海、安徽等地“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开展交流,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发表论文50多篇。

(二)以陈鹤琴“课程论”为指导建立实践教学体系。陈鹤琴“面向大社会、面向大自然办学”的课程论,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应天职业技术学院以此为指导,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中,明确提出建立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学院三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将实践教学的比例由原来的20%增加到50%。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经过由企(事)业专家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论证。为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学院加大投入,逐步建立完善实验实训中心,各专业都具有自己的实验实训室,学生可以通过模拟操作、实验实训、活动体验增强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学院以开放的视野积极探索与企(事)业共同办学模式,举办了“城市名人酒店班”、“联想班”、“华为班”、“肯特班”、“艺术图文工作室”、“应天·厚和设计研究所”等多个校企合作班,为企业量身订做所需人才的培养方案,既满足了企业需求,也满足了学生的就业需求。企事业单位专家积极承担实际教学工作,引入了企业文化理念,也强化了技能培养。2011年,学院成立了由100多家企(事)业单位组成的“应天学院校企合作联盟”,建立了稳定、深度合作的实习和就业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条件和就业保障。

(三)践行“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教学原则。应天职业技术学院将陈鹤琴“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教学原则作为校风,进一步强化“实践第一”的教育理论,突出能力本位的教学要求。“做中教”改变传统课堂讲授法、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方法,这样的方法一是通过“做”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二是通过熟练进行岗位知识和技能操作为学生提供示范;三是通过“做”去指导学生掌握所需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四是通过“做”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做中学”改变传统死记硬背、被动应试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做”培养学习兴趣、训练职业技能、检验职业素质,并通过“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通过以“做”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实践,教师的素质不断提高,“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毕业生“双证书”(毕业证、职业资格证)获得率超过90%,体现了“做中求进步”的要求。

(四)推进以“做中考”为特征的考试方法改革。为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核心的要求,应天职业技术学院在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积极探索考试方法改革。“做中考”就是要改变以知识考核为主的传统考试方式,重点突出对职业能力的考核。公共课考试注重服务于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的考试以技能考核、实践考核为主要形式。要求树立全过程考核的理念,除期中、期末考试外,还要将平时作业、阶段性测验、课程设计(大型作业)、实践环节、考勤、学习态度等过程因素纳入考核范围,将考核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通过考核实时获取反馈信息,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从而指导和督促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在探索考试方式上也进行了许多大胆的探索和尝试。比如物业管理(环境绿化方向)专业把考试地点搬到南京绿博园,现场考查学生对各种植物的名称、原产地、花期、生态习性、绿化用途等的认识和了解,要求学生通过调查,找出园区绿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既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垃圾处理厂监理规划下一篇:关注2012GE“全球创新趋势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