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人大换届选举有关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2024-05-14

地方人大换届选举有关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精选8篇)

地方人大换届选举有关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第1篇

地方人大换届选举有关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换届选举,依法产生新一届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和国家机关组成人员,对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各级政权建设,巩固发展稳定的政治局面,加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市将陆续开展各级地方人大换届选举,我们对相关议题进行了总结和调查。

一、正视困难,积极适应换届选举工作新形势 本届地方人大换届选举工作与以往相比,形势有较大变化,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存在不少困难需要大家去面对和克服。从有利因素看:有各地党委的高度重视,组织指挥有力;有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完善的法律保障;有坚实的公众基础;有一支精干的干部队伍。从新情况看:第一、本届市、县区、乡镇人大换届选举同步开展,县区、乡镇人大换届选举要在同一时间进行选区划分,代表候选人分别提名及两级代表依次分别投票,工作量大、任务重,较往常涉及面更广、难度更大,政策性、法律性、程序性要求更高。第二、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对选举法进行了第五次修改,新修订的选举法增加了一些新内容,并对部分条款进行了修订完善,其内容既有具体操作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也有在老法基础上作进一步明确和完善的,需要我们不折不扣加以执行。第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加速发展

精心组织,科学谋划,一个一个问题的解决,一个一个环节的落实,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确保换届选举工作扎实有效推进,取得预期效果。

二、关于对流动选民进行科学界定,规范选民登记,落实选举与被选举权的问题

各地大量外出的从业人员给选民登记带来困难。在换届选举工作开始前,各乡镇、街道应提前进行选民摸底,对人户分离、流入、流出人员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尽量设法与外出选民取得联系。每个选区一方面应挑选强有力的工作人员,逐单位、逐户、逐人进行选民登记核对,另一方面应设立1-2个选民登记站,通过广播、黑板报、公示栏,发布选民登记公告等形式,动员选民在规定的时间内,主动到指定的选民登记站去进行登记,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交叉核对,形成选民名单后张榜公布。实行选民登记和登记选民相结合,号召和提倡选民主动登记的方法,既能省工省力,防错登、重登、漏登,又有利于增强广大选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和参与选举的积极性。在流动人口的选民登记工作方面,建议换届选举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以下几点:第一,对流动人口进行合理的界定,确定不同的选民登记原则。可以将流动人口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户籍不在居住地的寄住人口,应回户籍所在地参加选举。

2、户籍不在居住地的暂住人口。如在居住地实际居住满一年的,征得本人同意,在取得户籍

程序以及选举的具体时间等,积极有效地行使选举权利。第三,为保障流动人口被选举权利的实现,建议实施细则在确定各县区代表名额时,以本县区户籍人口中实际选民登记人数作为基数,将有资格在本地区参加选举的流入人口计入其内,为流入人口被选举权的实现提供有利条件。同时,可以在流入人口数量多或比较密集的地区单独划分一个选区,保障流入人口的被选举权真正得以实现。

三、关于代表候选人的确定和选区划分的问题 选好代表,提高代表的素质,关键在于提名推荐和酝酿协商确定代表候选人。候选人是否符合民意,关系到选举成功与否。提名推荐和酝酿协商确定代表候选人,确保换届选举工作的透明度与民主性,一是选民10人以上联名推荐,经过审查合格,即可列入初步候选人名单的规定,广泛吸纳社会能人志士进入初步代表候选人行列。二是广泛开展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工作。修订的选举法明确规定“选举委员会根据选民的要求,应当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由代表候选人介绍本人的情况,回答选民的问题”。各选区要认真组织好代表候选人与选民的见面,给代表候选人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让选民更直接地了解代表候选人的情况。由于法律并没有具体规定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的形式和参加的选民数,在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时,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确定。如选举委员会印发张贴有关候选

也要一起公布,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及正式代表候选人的基本情况应在选举日的七日以前公布。

科学划分选区事关选举是否顺利完成。选区划分时,可以单位为主体结合附近居民划分为混合选区,也可以居民为主体结合邻近单位或行业划分为混合选区。实践中,选区划分,相对较小为好,这样有利于选民的登记和保证参选率。分配代表名额时,还要通盘考虑选区实际的民族结构等问题,而不仅是纸面上数字的简单分配。直接选举应适当放宽代表结构比例和名额的要求。县乡两级人大同步换届选举,要合理设置选区,以选举乡镇人大代表选区划分为基础,在选举不同类型代表时进行选区整合,大选区套小选区互相照应,包括在选举时间和人事安排上衔接好,把选乡镇代表与选县区代表有机结合起来考虑,最大限度节约经费和减少工作量。

四、关于优化代表结构和提高代表素质的问题 代表名额分配及其构成是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一个重要环节,是整个选举工作的前提。新修订的选举法规定,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代表名额分配要由过去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1:4选举代表变为1:1。有人认为,按这种比例分配代表名额,农村农民代表会大幅度增加,这种认识不完全正确。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体现的是公民政治权利的更加平等。当前,公民身份、职业已呈多元

可保持人大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力求使代表素质达到“四高”:一是政治素质要高。在新的历史时期,最根本的要求是要拥护并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二是能力素质要高。代表的工作能力,主要是参政议政能力,应包括三个方面:

1、认识问题的能力。即善于从局部看全局,从现象看本质,从微观看宏观,有想大事、议大事的能力。

2、行使代表职权的行为能力。即具有审议工作报告、议案和参加调查、视察等活动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具有健康的体质,能身体力行地从事代表工作。

3、社会活动能力。即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做人民群众的知心朋友,了解他们的情绪和呼声,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三是文化素质要高。应按照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分别规定本级代表应当具备的相应的文化程度,以提高代表的整体文化素质。四是道德和思想作风素质要高。代表应当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良的思想作风,应坚持实事求是,敢于仗义执言;应能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做人民群众忠实代言人。

五、关于换届选举的组织与保障问题。

修订后选举法第二章第九条第二款规定,“选举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为代表候选人的,应当辞去选举委员会的职务”。这一规定的增加有其积极意义。因为根据以往的经验,市、县区人大换届选举委员会由常委会主要领导、部分工作人员、在整个人大换届选举工作中起领导、协调、检查指导的作用,各级选举委员会应对本级换届选举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负责,定期向其汇报换届选举工作情况。通过以上几个措施,在不违反选举法相关要求的前提下,有助于增强人大换届选举工作的领导、组织、调度、检查,确保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

要把宣传教育工作贯穿选举工作的全过程。人大换届选举涉及千家万户,广大选民参与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选举工作的成败,所以做好宣传工作十分重要。宣传要讲政治,讲大局,讲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人大换届选举委员会要充分发挥好各类宣传媒体的作用,认真制定宣传方案,积极提供有关情况,有计划地组织策划好各项宣传活动,使对换届选举的宣传真正形成声势,掀起高潮。要采取标语、横幅、专栏、画廊、宣传车,以及开展选举专题讲座、问卷调查和文艺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深入宣传代表法、选举法、地方组织法等法律法规知识以及换届选举内容,加强对换届选举重要意义、指导思想、法律程序和基本要求等内容的宣传,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广泛动员和正确引导选民和代表依法参加换届选举。要通过宣传和广泛发动群众,真正使换届选举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激发人们的政治热情,明确自己在选举中的权利和义务,知道选举的程序、步

1五十六条规定,“主持选举的机构发现有破坏选举的行为或者收到对破坏选举行为的举报,应当及时依法调查处理;需要追究法律责任的,及时移送有关机关予以处理”。对流动票箱的设立,将原第三十四条规定“各选区应当设立投票站、流动票箱或者召开选举大会进行选举”,修改为第三十六条“选举委员会应当根据各选区选民分布状况,按照方便选民投票的原则设立投票站,进行选举。选民居住比较集中的,可以召开选举大会,进行选举;因患有疾病等原因行动不便或者居住分散并且交通不便的选民,可以在流动票箱投票”。这一规定更加明确了组织投票选举要以设立投票站和召开选举大会投票为主、流动票箱为辅的原则,这与过去农村习惯以流动票箱为主进行投票的做法不同,各地要改变传统做法,其任务是艰巨的。

换届选举,工作面宽量大、情况复杂。一些地方的选民或候选人为争当代表,有可能出现采取不正当手段来达到当选的目的。比如采取拉帮结派,许愿承诺,暗地贿选,宗派家族势力等不正当手段干扰正常选举。对这些问题,应提早制定预警机制。建立制止不正当选举的预警机制,做到预防在先,避免违法选举现象发生。一是把制止不正当选举工作重点立足于防范上,加大宣传力度,把惩治不正当选举的措施宣传到位,形成强大的高压态势,加大对不正当选举的震慑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二是出台有关规定,明确

314-

地方人大换届选举有关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第2篇

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我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将于2003年3月任期届满,需进行换届选举。为了切实搞好新一届区人大换届选举工作,我们在区人大常委会领导的带领下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关于换届选举的有利条件

区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是全区人民政治生活和地方政权建设的一件大事。这是跨入新世纪后我区的第一次人大换届选举,是全区上下认真学习贯彻江总书记“5.31”重要讲话精神,“融入大都市、建设新余杭”,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全面推进余杭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进行的。搞好这次区人大换届选举,关系到今后五年全区社会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过调研我们感到,搞好2003年人大换届选举工作有不少有利条件,但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必须认真分析,引起重视,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换届选举工作顺利进行。

当前,搞好区人大换届选举工作有很多有利条件,主要是:有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有坚定的思想基础;有一支较好的选举工作骨干队伍。

二、换届选举的新情况新问题

这次区人大换届选举,虽然有诸多有利条件,但同时存在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会对换届选举工作带来不少困难,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行政区划和机构改革变动大。去年,余杭撤市设区,区域内行政区划也有了较大变动,全区由27个镇乡调整为14个镇1个乡4个街道。实施新一轮机构改革,区级部门的设臵和行政职能有了较大调整。由此给新一届区人大的选举也带来了新情况。尤其是原临平镇划分为临平、南苑、东湖三个街道,如何根据街道的特点,合法合理地进行选民登记、选区划分等,大家心中无底。乡镇中如运河、仁和、良渚、径山等,扩并后区域大了,选举的底数不清,给代表名额的分配、代表比例结构的掌握和选举的一次成功增加了难度。区级机构改革、部门职能调整,不少企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发生了变化,给选举工作的组织带来新问题。

模糊认识比较多。基层干部群众存在一些模糊的或是不正确的思想认识,会影响或干扰选举工作。当前,在干部群众中对区人大换届选举有几种活思想,必须统一认识。一是厌烦思想。去年年底镇乡人大进行了换届选举,今年又刚刚结束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换届,特别是村委会选举,首次推

出了“海推直选”,在选举工作中化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基层干部群众认为选举工作太频繁,对接下来再搞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抱有厌烦情绪。二是无所谓思想。部分干部群众认为,区代表名额少,往往是“工作做得不少,代表轮不着”,也有人认为区人大代表与自己关系不大,选谁都一样,无所谓。也有一些干部认为,当前经济工作任务重,完成指标是硬任务,选举工作是软任务,选举反正是老一套,“船到桥头自然直”。三是依赖思想。有的镇乡(街道)和机关部门分管领导,对本地、本部门换届选举工作的情况和问题调查了解、深入思考少,而是偏面地依赖上级选举机构,希望帮助解决具体问题,工作主动性不够强。

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干扰。当前,全区社会政治总体上较为稳定,但不稳定的因素也有不少,这些不稳定的因素如果处臵不好,则很可能在人大选举中借机发泄,从而给选举带来干扰。其中,因城市化推进和工业项目建设的征地拆迁、土地征用补偿资金分配、转制企业职工待遇、三峡移民安臵等问题引发的不安定因素较为突出,有的则激化为群体性闹事、上访事件。另一方面,社会治安状况面临较大的压力,全区刑事案件,特别是杀人、抢劫等恶性暴力案件多发,群众对此深感担心和不满。加上少数干部作风粗暴,办事不够公开民主,有的甚至以权谋私,部分农民意见较大。这些问题存在,则很可能要影响甚至干扰人大换届选举。

三、选举中存在的几个具体难点问题

一是街道社区选举工作难组织。撤镇建街道后新设立了15个社区,街道社区的选举工作较难组织。首先是人户分离,从座谈调查情况看,人户分离、有人无户、有户无人的情况比较突出,集中反映在临平、南苑、东湖三个街道。城市的扩展使老临平变大了变新了,这三个街道中,居住在A方,工作单位在B方,户口登记在C方,这些“一人三地”的有不少,如何使选民登记做到不漏登、不重登、不错登有许多难度。其次是外来人口选举。我区暂住人口(向公安机关领取暂住证人数)约11万人,根据省选举实施细则规定,在现居住地一年以上而户籍在外地的选民,在取得户籍所在地选区的选民资格证明后,也可以现居住地进行登记。这部分人数量大,情况较为复杂,绝大部分集中在街道社区,是选举中较难掌握的。再次是企业转制,单位人减少,社会人增加,给社区的组织选举带来难度。这些年,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原先临平、余杭、塘栖几个大镇上的国营、二轻企业转制,不少职工的身份已经臵换,加之这些老的传统型企业往往是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不佳,经营者感到企业生存都困难,没有精力物力去考虑选举这些社会活动;有不少企业由于规模小,人员少,知名度又不高,认为自我当选代表的可能性小,故而对宣传组织选举没有积极性;企事业单位中下岗、内退、分流、失业人员尤其关注生计问题,对选举抱与我无关思想。可见,对上述人员如何做好组织发动工作,存在不少难度。

二是农村行政村的选举工作难规范。在选举的力量配备上,全区502个村中新进村委会班子人员有449名,占村委总数30%;其中新当选的村委主任217名,占村委主任总数的43.3%。选举工作是项十分细致的工作,这些新当选的村委干部过去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这对法定程序严、操作过程细、工作任务重的选举是一个不小的压力。在选举的组织上,行政村组织选举相对城镇社区要容易些,但在选举工作中易出现简单化、程序不够规范,特别是协商正式候选人方法简单,民主程度不够;委托投票比较随意,计票场所、计票方式不够规范不够科学。同时,村民对代表选举则较为关注,对民主和依法规范选举有较高期望,特别是在前一阶段村委会换届中,有的村在选举中留有一些后遗症或是一些矛盾未全部解决,这次区人大换届选举中,如果不正确引导和改进,很可能出现新的问题。三是代表的结构比例难把握。由于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进步及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选民的民主法制意识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在选举工作中,充分体现代表的先进性,又要保证适当的结构比例即处理好贯彻组织意图、充分发扬民主和体现选民意志之间的关系,操作难度越来越大。同时,由于人大代表地位的提高,不少有一定知名度的村和企事业的负责人都想成为区人大代表,而农村中党外人士、妇女中知名度高的不多,代表候选人协商确定范围的扩大、民主公开程度的提高,这将给代表名额的分配、代表结构比例的掌握形成不少困难。

四是选举工作的力量难集中。人大选举的时间恰逢岁末年初,无论是完成全年经济建设任务,还是“创模”等精神文明上的任务都十分繁重,还有维护稳定、考核、年终慰问等工作连在一起,使选举的领导精力和工作的力量难以集中难以持之以恒。

四、换届选举中须把握的几个环节

我们认为,区人大换届选举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工作量大,法律要求高,根据今年换届选举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针对存在的不利因素,在换届选举中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加强领导,统一思想认识。顺利实施区人大的这次换届选举工作,必须切实加强党的领导,统一各级的思想认识。为此建议区委建立全区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换届工作的领导和统一协调;各镇乡(街道)党(工)委也应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加强具体领导;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挂帅,分管党群工作的同志和从事人大工作的同志具体负责实施。区人大常委会和区、镇乡(街道)选举工作机构对选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党委请示汇报,争取党委的重视和支持。要把加强领导放在十分重要位臵,选举的经费要确保,选举的领导力量、工作力量要确保,选举的程序、时间要确保。同时各镇乡、街道要开展调研,对换届选举工作提前考虑和部署,及早准备。要统一各级的思想认识,使之明确搞好区人大的换届选举既是全区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务的重要体现,又是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民主意识,进一步落实依法治区基本方略和巩固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的重要体现;搞好这项工作,对于激发全区人民的政治热情,保障和推动“融入大都市、建设新余杭”,促进我区的两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宣传教育,认真组织实施。首先,各级要高度重视换届选举的宣传发动工作,广泛宣传换届选举的法律法规,宣传代表候选人的基本条件和换届选举的法律程序,动员广大选民以主人翁的姿态,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民主权利,满腔热情地参加选举。其次,区新闻媒体《余杭日报》、余杭电台、电视台届时要开辟专栏,突出宣传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和发动工作。镇乡(街道)也要利用有线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宣传工具,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发动工作,为换届选举营造良好的氛围。再次,要把宣传教育贯穿选举全过程。尤其是要把学习、宣传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六大”精神与换届选举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合理安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宣传教育中,不能用单纯的任务观点,而是要放在推进民主政治,推进依法治区的高度;不能看成是少数人的事,而是要树立全党全民参与意识,动员各方力量,形成声势;不能时隐时现一阵子,而是要融汇于选举全过程和各个工作环节。同时,为确保选举工作顺利进行,区人大常委会或区选举委员会要根据不同对象分阶段组织好学习培训,使选举工作人员真正掌握有关选举业务,各基层选举办事处、领导小组要抓好选区工作人员的培训。通过层层组织好培训,建立一支合格的选举工作人员队伍。 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区人大常委会要根据省、市人大常委会的部署,及早提出做好区人大换届选举工作的意见报区委批转,全面部署。在换届选举工作中,必须自始至终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的原则;根据以往换届选举中的情况看,为保证选民正确行使民主权利,一定要保证选民的选举权,认真搞好选民登记,防止错登、漏登;一定要尊重选民提名代表候选人的民主权利,要克服怕多提名多麻烦思想,不能随意定框框,不得随意增减提出的候选人;一定要组织好民主协商候选人,根据多数人意见确定正式候选人,不得少数人说了算;一定要全面公正介绍代表候选人,提高选民的知情度和投票率,不得在介绍中厚此薄彼。

专项审计调查有关问题的思考 第3篇

1. 专项审计调查是“依法审计、服务大局”指导思想的集中体现。

当前, 我国正处于市场化转轨、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 经济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具有复杂性和矛盾性, 不能一概以对错划分, 定性处理不好掌握。采用专项审计调查的方式, 可以对许多因机制、体制问题而合理不合法的问题如实反映, 深刻剖析问题后面的原因, 提出合理化建议, 有助于领导的科学决策和政策法规的完善, 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促进宏观决策方面的作用。

2. 专项审计调查能及时深刻反映经济生活中的重点矛盾和突出问题。

专项审计调查针对的主要是改革发展中带有普遍性、倾向性、潜在性的重点矛盾和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对区域性经济均具有重大影响。通过对这些问题开展专项审计调查, 可以迅速反映问题, 深刻分析原因, 直呈建议, 为领导的决策提供依据。

3. 专项审计调查可以拓宽服务领域。

专项审计调查涉及范围较广, 了解的信息比较多, 可以有效地扩大审计覆盖面, 为更加科学合理地制定审计计划提供有效依据。同时, 通过审计调查, 对被审计单位好的做法和经验进行总结, 对存在的困难及时向上级反映, 融洽审计与被审计双方的相互关系。

二、专项审计调查与一般审计项目的主要区别

1. 目的不同。

一般审计是针对某个单位或行业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性的确认和评价。而专项审计调查是对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或一些方针政策的实施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 目标更加单一。

2. 程序相对简化。

相对于项目审计, 专项审计调查程序更简化, 效率相对更高, 一是通知书在实施审计调查前送达被调查单位即可, 没有提前3日送达的要求;二是根据工作需要决定, 可以向或不向被调查单位征求意见;三是无须向被调查单位出具审计决定书。

3. 素质要求不一样。

相对于项目审计, 专项审计调查对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更高。不仅要求审计人员有查账的知识, 更测重与调查内容相适应的管理知识、专业知识、政策水平, 要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等。写作水平要求相对较高, 调查报告不仅要揭示存在的问题, 更要有问题的成因分析, 要有调查结论和改进建议。

三、开展专项审计调查的主要步骤、方法

要做好专项审计调查工作, 确保调查质量, 就必须从筹备管理和组织实施两个阶段入手, 认真开展调查工作。

1. 调查筹备管理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立则废。在正式开始调查工作之前, 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是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领会精神实质。专项审计调查是一项政策性特别强的工作, 所涉及的事项都有严格的法律法规约束。二是要注意调查人员搭配。在组成审计调查组时, 要针对调查的性质和特点, 提炼观点的审计人员, 取长补短, 确保高质量完成调查任务。三是要注重外围等情况。向上级主管单位询问了解、借鉴以往审计经验等方式, 重点把握资金在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漏洞和问题。

2. 专项调查的组织实施

在调查组织实施阶段, 主要是审计人员现场检查、资料分析、数量判断和问题定性的过程。

(1) 制定明确目标。要紧紧围绕当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根据外围调查的情况, 选取宏观性、全局性、行业性的经济事项作为审计调查项目;充分发挥审计调查为宏观经济决策服务的作用。

(2) 细化审计调查方案。专项审计调查方案是对全部调查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安排, 是实施专项审计调查的纲领。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针对将要调查的重点内容, 制定统一的调查表格, 列出详细的调查目录, 提高审计调查工作的效率。

(3) 注重对帐外情况的了解。在审计调查中, 多数审计人员对帐外情况不甚重视, 仅仅停留在查阅合同、会议记录等简单材料上, 从而发现制度缺陷, 提出完善管理的建议。为此, 要对资金运行全过程进行审查, 特别注意薄弱环节和易发领域的资金流动状况。

(4) 用数据揭示问题。数据是对问题最有力的证明。一是数据要明晰具体, 分门别类地列示问题。专项审计调查必须对资金的来源和分布结构 (各项收支所占比例) 、资金的流动情况及下拨途径、使用范围和效益等进行详细分析, 这就要求数据要尽可能细分, 以利于后期的分析和对比, 从而得出准确的结论;二是注意横纵对比。对于审计调查取得的项目数据, 与周边同性质同规模单位的情况进行比较, 与同期数据进行比较, 与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进行比较, 情况自然水落石出, 定性自然切中要害。

(5) 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针对出现的问题症结所在, 从机制、体制、管理等各个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一是针对具体单位, 要向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直陈厉害, 提出建议;二是针对具体问题及其原因, 指出如何完善制度, 加强管理, 建议、引导有关单位加以改进;三是对一些超出被审计单位本身权限, 但又实实在在影响到被审计单位各个方面的机制、体制问题, 积极向上级反映, 提出切合实际的改进建议。

四、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1. 避免问题提炼不够, 报告质量不高。

专项审计调查由于审计的时间长、涉及的范围广, 问题往往纷繁芜杂, 容易出现以下三类问题:一是不将问题归类, 单个罗列问题。二是轻重不分, 意图不明。三是分类错误, 杂乱无章。

2. 要注重实效性。

专项审计调查主要是为宏观经济决策服务。一是要避免调查选材与宏观经济运行关系不大, 与中心工作相去甚远, 使得最后的调查结果价值不大;二是避免以偏概全。三是要重点突出, 提出“含金量高”的意见或建议, 切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谈。

3. 遵守保密纪律。

在专项审计调查中, 既要积极做好解释宣传工作, 争取被调查单位主动配合, 全面详实提供相关资料, 同时, 也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政策, 依法保守国家秘密和被调查单位的商业秘密, 不给被调查单位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带来负面影响。

摘要:专项审计调查是指国家审计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对专项资金、某一特定事项或行业进行广泛深入的审计和调查, 其主要目的在于反映真实情况、揭露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它不仅要有一定的审计深度, 更要有一定的审计广度。同时对审计组在分析数据、归纳现象、表述结论、提出建议等各方面的能力均有较高要求。

地方人大换届选举有关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第4篇

关键词:审计调查 存在的问题 建议与对策

一、专项审计调查的特点与作用

(一)专项审计调查体现着科学审计的内涵

专项审计调查是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最有效的审计实施方式,体现了科学审计的内涵。李金华审计长曾指出专项审计调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当前审计工作一些突出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也是效益审计的一种有效形式。一方面通过专项审计调查体现了审计援盖面要求,扩大了审计影响,能够从面上及时了解和掌握行政事业目标预定与实现的总体概况。同时借助于个别重点部位和少数重点事项的调查解剖,能夠及时发现突出问题防止监督缺位,避免审计滞后。发现重点疑难问题,专门立项,实施审计,这样,调查与审计有机衔接。

(二)专项审计调查契合效益审计要求

专项审计调查方法灵活,程序简便,有利于审计资源经济节约,优化使用。通过专项审计调查,快捷有效地取得公共目标情况的资料,评估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与管理质量,并可灵活依法实施重点检查从而经济有效地发现带有一些共性、倾向性问题获得公共目标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的结论或建议并在如何完善监管上形成一整套的制度办法促进公共管理水平提高。在审计资源有限性瓶颈约束下,专项审计调查使社会对审计需求的满足程度达到最大化,审计效应大。审计效益高。

(三)专项审计调查便于协调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专项审计调查将审计监督与审计服务关系协调起来实现微观监督与宏观服务的并重和一致。借助于与各有关调查单位管理层的充分沟通协调,实现审计目标与管理目标的衔接。以专项审计调查的形式,效益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结合与经济责任审计结合。与落实宏观调控措施、推动深化改革、完善法律法规结合。在专项审计调查中通过揭示管理和效益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政策、法规的层面加强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更好地发挥了微观监督和宏观服务的审计作用。

(四)专项审计调查有利于和谐审计

专项审计调查便于调整各方利益,促进行政事业部门法定目标和法定利益的衔接。一是专项审计调查具有温和无偏见的天然内涵,比较容易被各方面接受容易得到被调查各方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取得真实可靠的调查材料。二是由于调查在面上进行,比较易于审计结果的平衡把握。通过调查过程中的重点检查,则发现管理缺陷、潜在隐患和深层次矛盾并侧重于分析研究提出调查意见和建议能够令人信服,更有利于发挥审计监督的建设性功能。

二、基层开展专项审计调查中存在的问题

(一)受传统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模式的影响,对专项审计调查认识不足

传统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以真实、合规、合法为其特点,受传统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惯性思维的影响,审计人员对专项审计调查认识没有全面到位,思想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在进行专项审计调查时还无法脱离日常审计的微观视角,不能从宏观上提出一些涉及体制和机制上的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能把握事项全貌或者不能抓住问题要害,不善于从历史和现实角度分析产生问题的真正原因,从而无法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也就无法提高调查报告的利用水平,更谈不上为政府领导层宏观决策服务。

(二)调查切入点和突破口不准确

受被审计单位规模较小、业务量较少等特点的影响,基层审计机关在开展专项审计调查时常常忽视审前调查,存在项目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都未确定的情况下就盲目实施的情况。或在同步调查工作方案中明确规定了调查重点,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没有深刻理解方案的要求,理定具体的审计实施方案,盲目的开始调查,最终使得报告内容较为空洞。

(三)不重视审计报告提炼工作

专项审计调查报告是专项审计调查成果的最终体现,其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调查成效,但基层审计机关存在部分专项审计调查报告对审计查出的问题挖掘不深,提炼不够,分析不透,不能站在宏观层面对查出的问题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揭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科学合理的意见和建议的问题,导致提出的审计建议不够成熟。

(四)人员任务矛盾突出

1.人力资源不足

目前,基层审计机关普遍存在人员少、任务重的现状,审计人员大部分精力用于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及上级同步项目审计。审计人员无法安排更多时间精力用于对专项审计调查项目进行更深入挖掘,对专项审计调查疲于应付,导致审计成效不明显。

2.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基层审计人员长期主要从事财政财务审计及经济责仟审计,绝人多数是熟悉财务会计方面的专业人才,但同时具备财务、法律、工程造价、经济评估、经济管理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审计人员的配置呈现出知识结构单一等特点。而现有的人才培养机制,对审计人员培训较少且覆盖面不广,审计人员无法顺利实现转型,已成为制约基层审计机关做好专项审计调查工作的关键因素。

三、建议与对策

(一)解放思想,提高认识

在专项审计调查中应避免以单纯“查错纠弊和追缴罚没”为目标的财务收支审计理念,树立以绩效审计为主的审计理念,实现五个转变:从面向被审计单位的行政执法型审计,向面向成果使用者的服务型审计转变;从以查处问题为目标的审计,向解决体制机制和管理等宏观层而问题的建设性审计转变;从关注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向关注制度效率、政府管理效能、资金使用效益和政策效用转变;从追求项目数量、查处问题金额的微观数量型审计,向以结果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成效性审计转变;从传统审计管理模式,向有利于绩效审计发展的现代审计管理模式转变。

(下转第106页)

县乡人大同步换届选举问题与思考 第5篇

县乡人大同步换届选举问题与思考

 

如何贯彻落实好选举法,探索按照新选举法做好县乡人大换届选举工作的方法和措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为有条不紊地做好今年县乡人大换届选举工作,结合这些年人大工作的实践,就选举法修订后县乡人大换届选举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解决办法,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供参考。

一、目前换届选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选举意识比较淡薄,选民热情有所下降。关心民主政治建设,积极参与选举,是广大干部群众的民主权利,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认识误区,仍有部分选民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选谁与不选谁,都与他无关,即使参加选举投票也属应付。其主要原因有:一是传统的旧观念没有改变,认为这是“官场”上的事,与我们老百姓无关;二是在推荐候选人时,没有充分征求选民意愿,选民对候选人缺乏了解或根本不认识,从而失去了参与的热情。三是认为换届选举无非是“上级定名单,下级划圈圈”,有的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四是部分当选代表的素质不高或当选后不履行代表职责,选民感到失望等等。

(二)流动人口日益增多,选举工作难度加大。近年来,各地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大,给选举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选民登记工作难度加大;一是有部分人存在人户分离现象;二是部分人为了子女的就学和就业,将户口从农村迁移到城镇,但没有在迁居地生产生活过,与迁居地无任何联系,也就是所谓的空挂户。2、选民参选工作难度加大。在农村,越来越多的选民外出务工经商,在民主权利与现实的经济利益面前,他们宁可放弃民主权利而不愿回来参选。3、选举组织工作压力大。一是来自工作上的压力,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二是来自经济上的压力。换届选举工作从骨干培训、选民登记、候选人推荐等等过程中,需要召开许多会议,涉及人员较多,一个村委会代表选举方面的开支一般在5000元以上,也有个别村委会高达近万元;而换届选举工作经费按往年惯例,每个乡镇划拨给1万元左右,换届选举经费缺口巨大,很难保障工作正常开展。

(三)代表选举竞争激烈,代表结构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妇女、非党人士、少数民族当选代表的比例偏低。由于大多数妇女、非党代表候选人相对来说知名度较低,活动能力较弱,在竞争激烈的代表选举中落选的概率较高,导致代表结构不合理。如我镇上届代表中,妇女代表只占18.2%,非党代表只占22.8%。少数民族只占5%,均远远低于上级规定的比例。2、从上届换届选举的趋势看,领导干部、个体业主、村委会干部、和村小组长当选为人大代表的较多,所以在行使代表职务时受到一定的制约。

二、做好县乡人大代表换届选举的几点思考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明确责任。县乡人大换届选举工作涉及面广,参与选民多,工作量大,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加强领导是做好选举工作的重要前提。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各级党委要把换届选举工作切实列入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书记亲自抓,并明确一名分管党群的负责人用主抓此项工作,协调处理有关问题。二是成立选举机构。县、乡两级要分别成立人大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和选举委员会,村和社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选举机构,具体组织选举工作。三是选派指导小组。由县级人大常委会正、副主任带队,相关委室派员参加,组成选举工作指导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几个乡、镇、的选举事宜。四是加强检查督促。对选举每一阶段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总结经验,及时推广。五是依法建立选举工作责任制,分片包干,具体指导,做到任务清,责任明,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严格依法办事,为换届选举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是深入调查研究,提高工作质量。面对换届选举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要结合“四群”教育活动,深入村组开展前期工作调研,认真分析各种情况,理清思路,研究对策,尤其是在选区划分,选民登记等方面提前介入,切实增强换届选举工作的预见性。

三是注重学习培训,依法进行换届选举。换届选举工作法律性、政策性、程序性强,为进一步依法操作,规范选举,应及时召开换届选举工作会议,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组织选举工作小组工作人员,着重从这次换届选举的法律政策依据、时间部署、代表名额、素质和结构要求,选举工作机构,选区划分,选民登记,代表候选人的提名推荐和协商确定,介绍代表候选人情况,组织投票选举,规范手续与建立台帐、档案制度,组织领导及工作纪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培训。通过培训,使之尽快熟悉换届选举工作的任务、程序和内容,确保换届选举工作合法、有序。

四是抓监督问责,严肃换届选举工作纪律。为保障选民和代表依法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遏制选举中的不正之风,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举环境。要进一步加强“五个严禁、十七个不准”换届选举纪律宣传,在各选区张贴致广大选民一封信和标语,同时逢会必提选举纪律,坚决杜绝换届选举过程中以贿赂、暴力、威胁、欺骗等手段妨碍选举破坏选举工作的违法行为发生。

五是搞好宣传,营造氛围。换届选举中的`宣传发动工作,既要有声势,更要增强针对性,讲求实效。一是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发动。要运用会议、广播、电视、报纸、墙报、标语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这次换届选举的重要意义、主要步骤和工作要求,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换届选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宣传发动。大力宣传选举法和地方组织法等法律法规,提高广大选民对选举工作的认识和参选积极性。同时各级领导要端正思想,尤其是乡、镇、村委会领导,要帮助其认清县、乡人大换届选举的重要性,明确自己在换届选举中的责任,使之积极担负起本行政区域内的选举工作任务。三是根据工作步骤进行宣传发动。要围绕换届选举各阶段的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发动。如在选民登记阶段,重点宣传选民的条件和登记方法等;在提名、酝酿、确定代表候选人阶段,重点宣传公民如何行使提名权,如何把握代表素质等;在投票选举阶段,重点宣传选民如何投票,如何委托投票等。

六是把好“两关”,优化结构。一是把好提名关。要按照科学性、广泛性、代表性、先进性以及代表应具备的素质和履职能力的要求,把好提名关,逐步实现代表结构的优化。()具体要求是:减少领导干部的提名,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提名,增加人民群众的提名,保证非党、妇女、知识分子的适当比例。对于提名连任的代表侯选人,要考察其在上一届内是否认真履行好代表职务,并将代表履职情况作为提名连任的依据。二是把好工作关。在工作中,要通过做好统筹安排、合理划分选区、分配代表名额和推荐、协商代表侯选人等工作,使各方面的比例能够大体符合要求。确保妇女、非党的代表比例,在确定选区候选人时,作为负责本辖区的选举委员会,拟在某个选区产生一名妇女代表或非党代表时,应指导性地多安排一定比例的妇女或非党代表候选人,这样既使本选区有一名妇女或非党代表候选人落选,仍可有一名候选人顺利当选。

地方人大换届选举有关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第6篇

三、进一步开好地方人代会的对策与思考

在面向21世纪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开好地方人代会,涉及会前、会中、会后三个阶段及内容、形式、程序等诸多方面和当时当地的环境,各地情况不一,实难一方百治,但笔者认为进一步处理好以下10个关系当是会中之重:

一是要处理好加强党的领导与开好人代会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四项基本原则中的重要一条就是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写入宪法的。这就需要我们在会前及时向同级党委请示报告,会中紧紧依靠党的领导来开好会议,会后认真抓好人代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努力把筹备、开会的过程变成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使党的主张变为国家意志和广大人民的具体行动,这是地方各级开好人代会的关键所在。

二是要处理好筹备与会议的关系。做好各项筹备工作是开好地方人代会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召开会议前,应首先对会议的指导思想、议程、日程、开法,大会主席团组成方案和列席人员范围有一个总体的考虑。然后,筹备工作班子中的会务、行政、文件、议案、宣传等小组应按分工要求开展具体的筹备工作。只有把开好人代会的工作关口延伸前移,适时部署,扎实准备,有关部门和人员及时进入“角色”,才能打好有准备之“仗”。

三是要处理好会前视察与讨论审议的关系。在会前,除要进行代表资格的审查外,要组织人大代表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或集中或分散地认真进行会前视察和调查,不仅要“下马观花”,还要身入、心入,尽力把握全局和翔实有据的第一手材料,为讨论审议各项议题作好准备。

四是要处理好在起草工作报告中务虚与务实的关系。人大常委会、“一府两院”及计划、财政等6个报告是人代会的“主音符”,在会前起草好报告十分重要。因此,在报告起草前,有关部门应召集报告起草人会议,对各报告的内容、篇幅、出稿时间等提出要求,并区别情况,广泛征求人大代表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对报告的具体要求应把握五条:一是定位要准。二是文字要精。三是突出重点。四是内容要实。五是要开门见山、言之有物。

五是要处理好会期与效果的关系。召开地方人代会必须依法定的内容和程序办事,这就需要有必要的时间作保障。这里包括尽力提前将工作报告草稿发到代表手中,以便熟悉了解报告内容;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大会报告和分组、代表团及联组审议,以保障代表畅所欲言,充分发表意见;换届选举时有充裕的时间熟悉了解和联名提出候选人及对候选人进行酝酿、选举等。只要是必要时间,就必须给足,否则,往往会欲速而不达,影响会议的实效。

六是要处理好讨论审议与保障促进全年工作的关系。审议报告是人代会的重头戏,广纳代表建议,是改进各项工作的基础。要注意反映不同意见特别是那些中肯的、尖锐的批评意见,只要不违背宪法、不是人身攻击或有明显失实,就要广纳良言,努力使会议作出的决议、决定更符合实际;代表提出的询问和联名提出的质询案,要责成有关机关到会作出说明、回答质询,接受代表的批评,改进工作;会议通过的决议、决定要客观科学,充分吸取代表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广泛集中和体现民智、民愿、民意;还要依法保护人大代表的民主权利,不能因发表的赞同、不同、甚至反对的意见,而进行打击报复。

七是要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按照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要求,组织推荐的拟担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候选人,一定要按照干部“四化”的要求选准、选好,要把候选人的相关情况和必要背景材料及时告知代表,使大家认人知情。应像组织推荐的候选人一样同等对待代表依法联名提出的候选人。要认真组织换届选举和有时个别国家工作人员的增补选举工作,依法选举任免,切忌“暗箱”操作和实际上的“陪衬”差额选举,杜绝拉票、贿选行为。

八是要处理好舆论造势与开好人代会的关系。人代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召开的“第一会”,上下内外对此会的成功与否十分关注。它不仅有着行使职权的职能,而且还有着告示天下和接受各界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监督的功能。因此,要充分发挥宣传部门、人大自身和报刊、广播、电视等各种新闻媒体的作用,大张旗鼓地公开、及时宣传报道人代会的重要活动和情况,努力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保障和促进人大代表知情议政、当家作主。要充分利用召开新闻发布会、进行大会现场电视直播、开展丰富多彩的对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的专题深度报道,进一步增强人代会的公开性、透明度、及时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性,为宣传和促进大会的圆满成功发挥其应有的整体效能。

九是要处理好提高代表素质与行使权力义务的关系。“打铁先要本身硬”。作为人大代表,肩负着历史的重任,首先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按时到会议政,认真履行职责,真正做到“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其次要努力学习政治理论、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议政审议奠定良好基础。第三,在平时的闭会期间,要积极参加人大组织的视察、调研、执法检查、两项评议等活动,切实做到知政议政。在人代会期间,则应负责地提出议案、建议,讨论审议报告,选举称职公仆,切实为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好神圣权力。

十是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的灵魂。如何开好地方人代会,也有个不断创新的问题。因此,一方面必须认真总结几十年来召开地方人代会被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经验,努力加以规范;另一方面则要根据新世纪的新情况、新挑战,敢于站在时代的前沿,依法在实践中探索创新。比如,在做好大会一系列工作的前提下,在会议内容设置上除原有的报告、审议、立法、选举等以外,可否增加若干选举和人大任命干部向大会述职、当选人员发表施政演说,组织代表实地参观考察等;在讨论审议形式上,既可分组分团审议,又可大会发言、联组审议等,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要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只有在实践中探索创新,才能既依法有序召开,又充满生机和活力,把地方人代会越开越好。

地方人大换届选举有关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第7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为了不断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近期,市政府办公室组织专班对我市胡集桥垱、磷矿陈安等村目前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调研。

建设新农村必须加大对村级债务的化解力度

“债务象座山,卸不掉、背不动,压得我们几乎喘不过气来,逢年过节不敢回家,不敢开手机”,这是在调研过程中村干部普遍反映的问题。

据市经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03年我市锁定村级债务46134万元,村平91.3万元。2004年以来,我市虽采取多种措施化解村级债务,但至2005年末,仅化解村级债务9415万元。目前,全市506个村,村平负债73万元,全市只有17个村没有债务。由于债务缠身,一些村干部把主要精力用在如何偿还外债上,无心、无力搞建设,积极有效地化解村级债务成了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

我市的村级债务普遍是为“普九”达标、办集体企业和完成税费而举债,主要是从信用社贷款和农民手中借款。通过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我市有290多个村都有闲置资产和资源性资产,我们认为各村首先应采取提前续延承包合同、拍卖闲置资产和资源性资产等方式偿还部分债务,农民手中的借款要优先偿还,余额部分村集体要拿出部分上级转移支付逐年偿还。同时,国家应出资核销部分信用社贷款,“普九”达标、办集体企业和完成税费借债,有因国家政策造成的负债。对特别困难的村,各级政府每年应拿出部分资金帮助化解债务,防止因债务纠纷而引发各种矛盾,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建设新农村应注重培养高素质农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建设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这就要求我们的广大农民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强的大局意识与之相适应。

通过这次调查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农民在这些方面都很欠缺,普遍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政府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应该由政府把城里的建设资金转移到农村来搞建设”,也有人认为“‘两工’取消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该由政府买单”,所以很多农民不愿投工投劳投资参与村里的公益性事业,即使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也不愿做。据调查反映,很多群众在通村公路修到自家门口了,村里组织培路肩,都不愿参加,更不用说搞其它的建设。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表现出的“冷”与政府的“热”,极不协调,这无疑将会成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障碍。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我们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群众了解国家政策,增强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让他们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采取举办培训班、走出去学、请进来教和农业科技下乡等形式,提高农民素质,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让他们掌握致富实用技术,用现代农业科技、法律知识武装农民;要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创建活动,坚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让群众自觉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

建设新农村首先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小车挂底板,大车断钢板;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有旱难灌,有涝难排”,是在调研过程中,农民对当前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现状的描述。

农村税费改革前,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维修、建设、管理主要依靠群众投工投资来解决。国家在推行税费改革时,虽然对兴修农村公益性设施出台了“一事一议”的办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因组织不到位、群众素质低,加之跨村、乡镇的公益性设施多,造成群众思想难统一,导致急需建设维修的公益性设施无法实施。同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也严重不足。近几年来,我市每年虽采取以“以奖代补”的形式对水利和通村公路建设进行补贴,但因我市的交通水利建设任务重,补贴只是杯水车薪。长期对农村的投入不足,致使农村基础设施严重老化,直接影响农业的正常生产发展。据统计,我市目前还有916公里的通村公路需硬化,76座病险水库、42座涵闸需整修,23座大中型排灌泵站需更新改造,520千米大中型排灌沟渠需清淤硬化。初步概算,完成这些水利、交通基础等设施建设需资金46000万元。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建设新农村应该首先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我们认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要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合理制定水利、交通建设规划;二是要加大向上汇报的力度,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以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三要用足用活“一事一议”政策,组织群众投劳投资参与公益事业;四是对经济发展落后的村,在进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时,要适当提高补助标准,激发群众参与公益事业的积极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产业为支撑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胡集桥垱、磷矿陈安等基础设施建设较好的村产业化很有特色。桥垱村现有1.3万人,人均耕地仅0.6亩。一直以来,桥垱村都很重视产业化经营。他们立足当地实际,以磷矿资源和火车站为依托,成立了装卸运输公司,从事磷矿石的装卸运输工作,仅此一项,每年可为村增加收入80万元,同时他们大力发展建筑、建材和磷化工业,每年为村增加积累50多万元。可观的产业效益为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条件。目前,全村都已用上清洁的自来水,硬化村级公路4.5公里,最后一批村级公路硬化基础已完工,硬化工程将在年底前完工。桥垱村实施的是工业化模式,而陈安村则是走农业化的道路。他们把发展花卉苗木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全村发展花卉苗木550多亩,从业人员100多人,年销售收入近200万元。在该村花卉苗木产业不仅扮靓了农村,致富了农民,而且基础设施建设也走在前面,全村50%的公路已硬化,90%的群众吃上了自来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各级政府投入极其有限,主要是依靠村集体和群众投入。自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农民的生活水平虽逐步得到提高,但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全市90%的村因债务重而举步维艰。在这样的情况下,依靠村集体和群众投入建设新农村不合实际。要解决投入不足的问题,就必须立足当地实际,大力实施产业化经营。一是要大力抓好农产品基地建设,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整合资源,调优布局,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培植壮大主导产业;二是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我市畜牧水产业的发展基础好,要进一步加快畜牧养殖小区建设,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标准,改善养殖模式,更新养殖品种,提高产品品质。三是要充分发挥我市林特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业,做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建设新农村要求农村基层干部不断提高素质、转变作风

“大搞大贪,小搞小贪,不搞叫他难贪”,“宁可不搞也不能让他们占便宜”,这是目前部分群众不愿投劳投资参与公益性事业的理由。这一方面说明了我们部分基层干部在过去的工作中存在民主不够、财务不公开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部分基层干部已失去了群众的信任。

农村基层干部是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是农民致富的领头雁,失去农民的信任是因为我们的基层干部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要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法律等知识,习惯了催收催种的基层干部在此刻对自己该干什么心里自然没了底,面对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难免茫然失措。

为了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我们的基层干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要加强对农业科技、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学习,用来指导农民发展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二是要加强交通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要坚持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和直选村官的制度,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不断提高群众的参与度,使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决策权、选举权和监督权,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劳务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经济补充

磷矿镇陈安村除大力培植花卉业外,另一方面不断发展劳务经济。据统计,陈安村213户460个劳力,有209户近400个劳力在东莞务工,主要从事汽车运输。在东莞万江开发区的大道上,每五分钟就有一辆挂着××牌照的陈安车驶过。这些外出打工人员每年赚回910万元,全村户平4.3万元,人平1.05万元。石牌镇姚台村共有333户,其中有270户近600人在全国各地从事豆制品加工,平均每人每年的收入在2万元以上。致富的农民加大了对生产生活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生产条件不但改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为我市推进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几年,为促进劳务经济的发展,我市通过实施“阳光工程”,拓宽农民就业的渠道和空间,加大了对剩余劳动力的输出力度,仅2003年到2005年的3年时间,就输出2.5万人,而且外出从业人员的收入明显高于在家经营一产业的农民收入。据调查,2005年外出从业人员劳均创造纯收入5122元,而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劳均创造纯收入3063元,外出从业比经营第一产业劳均收入高2059元,高出67.2%。

地方人大换届选举有关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第8篇

金融管理体制是我国金融体制的重要构成, 保证其良好的运转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2011年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已经明确提出, 要尽力完善地方政府的金融管理体制, 同时要加强地方政府对有关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管理职能, 尤其是风险处置能力。由此可见, 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是一个长期的完善过程。纵观金融发展历史, 地方政府的金融管理职能从无到有, 始终朝着多元化方向拓展。国务院自2004年开始将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职能交由各省级政府执行, 而地方政府具体负责有关金融风险的处置工作是在2006年以后, 且经国务院批准通过。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地方政府对金融风险和金融管理越来越重视, 同时地方经济的发展对金融的依赖日益加强。为了提振经济, 2009年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出台, 直接导致民间资本的规模越来越大, 同时造成地方性金融风险不断累积。2011年, 我国南方出现民企老板跑路、企业倒闭等现象, 给市场造成了局部金融震荡。种种迹象都显示出了强化地方政府的金融管理手段和措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而, 在现有体制下, 如何树立地方政府的良好形象、规范地方政府的金融管理手段、调动地方政府有关金融管理的积极性, 继而保证我国金融市场的长治久安, 已成为我国金融管理中的一项重大课题。

二、金融管理体制执行现状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调查显示, 截止到2009年底, 全国约30个省区设立了金融办公室, 专门负责有关金融管理工作;约222个城市设立了金融协调机构, 重点负责有关金融管理事宜。以上数据一方面显示出金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也说明总体有关金融管理的部门设置偏多。金融协调机构的设置初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承担地方企业股份制改造、公司培育及规范发展方面的相关工作;二是积极主动配合相关监督部门, 强化金融风险意识建设、风险系统管理, 完善监管体制, 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三是针对地方性金融机构切实做好组织协调等工作;四是切实维护金融市场新秩序, 做好全省市的金融规划任务;五是配合协助国家货币政策的贯彻落实。而当今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 地方政府信用不佳

针对近年来出现的地方融资平台问题, 其性质为非规范的政策性融资, 其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国家级的主力型政策性金融机构。当前,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普遍存在流贷固用、此贷彼用、短贷长用等问题, 其对应的是政府谈判能力减弱、风险缓释手段不强、偿债能力减弱以及风险控制能力不强等不可以忽视的风险。

(二) 金融管理质量和效果不高

一些地方的金融机构自身的问题比较多, 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金融资产的总体质量不高。分析我国目前的约120家商业商业银行的管理方, 大多是由地方政府直接参与管理。从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所发布的信息可以看出, 到2013年年初为止, 全国范围内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已经接近了4300亿人民币, 处于较高水平。其次是包括内部组织结构形式不合理、管理措施不到位、外部监管措施不合理。例如, 有部分地方金融机构通过发行大额贷款、非法提供担保等方式扰乱了市场秩序。

(三) 地方政府阻碍金融机构自由发展

在地方政府行使自身职能的时候, 往往为了达到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的目的而限制金融机构自由发展, 其形式多种多样。在金融贷款方面, 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自身的强大行政权力和自身的影响力, 左右金融机构的判断结果, 从而造成了金融机构的决策结果不完全受自身判定, 影响了金融机构的正常发展。然而, 金融机构等办事机构设立的初衷是发展当地的经济, 在体制的种种限制下, 把贷款设定为金融机构的目标, 并以完成情况作为考核标准, 长此以往会影响到机构的长远发展, 同时也会涉及到国家有关的金融政策的实施效果、地方财政的健康发展、以及市场金融资源的配置等多方面。

(四) 监管部门职能履行难度大、漏洞多

现行地方政府的金融体制下, 各个监管部门和分支机构按部就班, 各司其职, 且相互之间的信息难以共享, 因而会产生各种弊端。近年来, 我国金融市场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高峰期, 各种形式的机构和网点如雨后春笋, 数量急剧增加。据调查, 截至2011年末, 《2011年度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数据显示, 2011年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网点7023家, 总数达到了20.09万家。由于我国银行之间难以创建信息共享机制, 因而导致了管理难度逐渐加大。过多的金融监管部门同时运行, 且信息难以共享, 因而导致部分地区的监管存在较大的管理漏洞, 而在此种情况下的监管效果与监管效率很难取得进步。

(五) 地方金融管理部门权责不清

权利和责任的混淆极易导致权利的扩张与滥用, 而责任意识的模糊易导致效率低迷。在金融管理方面, 管理部门的权责意识模糊, 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管理漏洞, 对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与繁荣埋下隐患。金融管理机构在权利行使过程中, 依赖其特有的经济地位, 一旦混淆了权利与责任的边界, 金融市场的管理效率将会大打折扣, 同时, 监管部门的权责不明晰等也会导致恶性循环, 严重影响到金融市场的稳定, 而两部门之间的管理职能相比, 本身就存在各自监管的责任。

(六) 从事金融管理的部门冗余

近年来, 地方政府纷纷设立了有关金融资源统筹、协调等工作部门, 以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进驻和资金流入本地。据统计, 自2002年北京市首个设立了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以来, 截止到目前, 全国共有31个省区市设立了自身的金融办。在日常的金融管理过程中, 由于部门众多、权责界限模糊, 因而造成金融管理工作在实际管理中变容易出现多头管理。在多头管理的模式下, 由于不利于全面掌握金融机构的整体情况、同时容易产生覆盖面不足等弊端, 将大大降低政府在金融管理中的效率。

三、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采取的措施

(一) 明确金融管理部门的权责范围

地方政府要以市场经济为核心, 用市场这双“无形的手”进行金融市场的自身调节。对于金融管理单位, 应该制定好相应的管理措施, 除了利用市场自身调节之外, 还应该做好金融资源的分配工作, 将金融资源切实分配到实际需要的领域, 以免造成资源浪费;在实际履行过程中, 还应该适当地利用政策倾斜等条件服务落后地区, 例如经济水平落后的农村,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在制定金融市场稳定发展的规划上面, 应该把维护金融秩序、稳固金融市场发展等作为首要职责, 积极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来发挥地方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

(二) 强化地方金融机构的管理职能

针对设立地方金融工作办公室的管理职能和管理权限, 各级政府应积极引导, 共同促进金融市场的和谐、稳定发展, 同时建立一套完整的金融风险监测与应对体系, 为风险管理起到积极的应对作用。针对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的职能工作, 双方应该各自做好其权利范围内的工作, 加强信息交流, 共同抵御未知风险, 防止权利的滥用与责任的迷失。

(三) 合理引导并相应约束管理行为

首先, 应该通过法律法规明确地方政府财务管理权限和责任;其次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第三, 应该在严格控制规模的条件下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 避免债务货币化;第四, 尽快出台相关的民间金融管理法规, 形成规范、公平、有序的民间融资秩序。从宏观审慎的角度来看, 合理控制地方的信贷规模, 引导地方政府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目标, 使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达到和谐一致。

(四) 强化地方金融管理的风险意识

针对目前地方政府有关金融管理的现实情况, 例如制度缺乏、手段缺乏、人才不足、效果不明显等等, 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需建立在强化风险意识上面。由于侧重促进地方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仍是当前地方政府金融的管理职能, 因而对金融风险的防范意识坚决不能掉以轻心。

(五) 加强地方政府金融风险抵御能力

目前的金融风险来源主要出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民间借贷和地方融资平台。为了加强地方政府的金融风险抵御能力, 首先应当防范财政金融风险, 可采取的措施是监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合理控制地方政府信用规模、密切关注融资平台债务偿还情况。其次, 为了加强对民间资本的监测和管理, 应该建立民间借贷预警指标, 一旦超过某一上限值, 应及时向社会提示其风险。针对民间借贷问题, 地方政府应尽快建立民间借贷交易中心等场所, 为民间资本建立投资渠道, 引导民间资本顺利回归实体经济。

四、结束语

由于金融管理体制是我国金融体制的重要构成, 作为金融管理的重要部门, 地方政府已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分析我国目前金融管理体系中的现状和其中的不足之处, 归纳现状中问题产生的集中表现形式, 例如地方政府在金融管理实践中还存在着多头管理、职能混淆、重复监管、无人监管以及责权不明确等现象, 继而找出诸如金融管理部门的职能边界不清、隐性干预严重、地方政府信用透支等问题。针对以上一系列问题,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相关法律政策、自身从事金融业多年的经验, 从规范地方政府金融管理职能、完善地方金融机构治理、建立多元化金融市场以及加强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风险意识与控制手段等方面入手, 给出了相关的措施建议, 以期为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服务。

参考文献

[1]张雪兰, 何德旭.关于完善我国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的思考[J].财贸经济, 2011 (08) .

[2]周建春.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J].中国经济, 2011 (11) .

[3]李兴民.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的思考[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2 (03) .

[4]谢瑞芬.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探讨[J].河北金融, 2012 (12) .

[5]朱文生.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研究[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2012 (01) .

[6]巴曙松, 刘孝红, 牛播坤.转型时期中国金融体系中的地方治理与银行改革的互动研究[J].金融研究, 2005 (05) .

上一篇:我的一次新尝试作文下一篇:我的英语小表演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