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安全范文

2024-06-10

乡村旅游安全范文(精选8篇)

乡村旅游安全 第1篇

乡村旅游安全研究

(一)乡村旅游安全问题表现形态分析

由于乡村旅游具有活动区域和活动对象的乡村性以及旅游活动的季节性与地域性等特点,乡村旅游安全问题的表现形态与一般旅游安全问题的表现形态相比较而言,在某些形态上表现的更加突出,如食物中毒。通过前面的问卷分析,旅游者认为安全问题最大的旅游环节依次是餐饮、住宿、交通以及游览。餐饮方面的安全表现形态主要有食物中毒;住宿方面的安全表现形态主要有偷盗、火灾等;交通方面的安全表现形态是交通事故;游览安全的主要表现形态有:疾病、犯罪、游览事故。

(二)乡村旅游安全原因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和旅游安全问题形态的分析可知,由于乡村自身条件的限制,其旅游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

1.行业标准不完善

目前很多的乡村旅游点都没有一套针对当地乡村旅游的完善的行业标准。针对旅游活动的食、宿、行、游、娱、购也没有具体的规定。致使行业的管理、服务工作没有标准可依,责任分工不明显。如,对于住宿的设施设备、卫生标准都没有统一的规定;对于饮食的卫生、服务程序标准、硬件设施设备也没有明文规定。

2.安全培训不到位

乡村旅游地的管理人员对相关从业人员就业前的安全培训不到位,致使他们不了解、不知如何防范经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如餐饮卫生安全方面,因为从业人员没有接受原材料的采购、储存、加工制作、食物搭配等一系列的饮食经营、生产培训,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安全问题。

3.行业安全意识淡薄

(1)从管理者角度

管理者的行为对于景区的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他通过自身的行为影响服务人员和旅游者的行为。但是,很多乡村旅游景区的管理者却没有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于服务人员,管理者没有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指导;对于旅游者,管理者没有向他们传递有效的旅游安全信息。

(2)从服务者角度

乡村旅游的活动项目强调乡村性,吃的是农家饭、住的是农家房,服务人员也是农家人。由于他们很少甚至从未参加过服务工作。因此,他们的安全意识淡薄,服务技能缺乏。如他们在服务过程中不注重自身的卫生,缺乏关于各种食物的贮藏、生产等知识。此外,他们对于紧急事件的处理能力也有限,对于某些突发事件,不能在第一时间采取应对措施。

(3)从旅游者角度

一般乡村旅游属于短线旅游,很多旅游者往往不会事先做详细的计划和了解,也不会获取很多旅游目的地的信息,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安全隐患。此外,有些旅游者为了寻求刺激而另辟蹊径,却将自身的安全置之度外。

4.行业硬件设施落后

一个景区的硬件设施是景区经营的前提条件,但是很多乡村景区受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时间的制约,各项硬件设施建设不完善。如急救医疗方面:很多乡村旅游景点没有相关的急救器械、急救队伍,也没有救护车或担架之类。一旦事故发生,景区无法迅速给予救援。食宿方面:防盗和防火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乡村旅游安全管理对策

通过对乡村旅游安全的原因分析,相关人员可以采取的对策主要有:

(一)完善硬件设施

硬件设施设备是景区旅游活动正常运作的基础,也是保障旅游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乡村旅游地的硬件设施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交通设施

景区的交通设施主要从防护栏、警示桩、交通标志、停车场等方面进行完善。特别对于停车场,因为很多乡村旅游的游客都会自己驾车,所以应该适当扩大停车场的面积、改善停车场环境、增加摄像头等防盗措施、安排现场指挥和看管人员等。旅游旺季时,景区交通适当增派现场指挥人员,维持现场秩序,避免混乱。必要时,适当控制人流,以保证游客的安全。

2.游览设施

景区的游览设施主要从景点的线路、标志、警示牌等方面进行改善。第一,景区内坑坑洼洼的道路要及时改善,可以铺上木栈道或水泥道等;第二,一般乡村旅游地的游览道路都比较狭窄,旅游旺季时很容易发生堵塞、拥挤、摔倒等。所以一个景点可以设有多条旅游线路,这样,不仅可以缓解旅游旺季时人流量过大的烦恼,而且也不会让游客感到原路返回的无聊;第三,景区内的每一个景点都应该设置明显的景点标志,在危险地带设立“为了您的安全,请不要盲目冒险”、“雨水天气,请小心路滑摔倒”等警示牌。

3.食宿设施

食宿安全是乡村旅游安全中游客最关心的两个方面,也是最容易发生安全问题的方面。餐饮方面,每一间经营餐饮的农家应该配备一间独立、干净的厨房,拥有消毒柜、冰箱、保鲜柜、吸油烟机等配套设施,已经破裂或沾有污渍的餐具应该及时更新,保证用餐环境的干净、卫生。住宿方面,每一间房间都应该安装防盗门、防盗锁,并且配置灭火器材等。4.急救医疗设施

在旅游过程中,由于天气、人为等原因引起的旅游安全事件不胜枚举。当发生安全事件时,及时的救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伤害。所以景区应该配置一些必备的急救医疗设施,如常用的药物、担架、急救车、消防器材等,同时还应该配备一定的急救人员。无论景区内发生任何类型的安全事件,景区内的救援人员都可以第一时间出发,开始救援行动。

(二)提高旅游者安全意识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所有的安全问题都围绕着旅游者而产生,所以旅游者自身的安全意识以及对安全问题的关注也是至关重要的。旅游安全意外事故的一部分原因来源于旅游者自身,所以旅游地管理者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旅游者提高对安全的认识和关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加强对游客的道德宣传

通过对游客的道德宣传,引导游客相互谦让、互尊互爱、礼貌待人。很多乡村旅游点的各项旅游设施,如停车场、食宿设施等容量有限。旅游旺季时,景区内会非常拥挤,停车场、食宿设施等供不应求,所以如果游客都相互争抢,那么势必会引起争吵,甚至殴斗。

2.强化安全信息传递

相关的部门和管理者应通过旅游宣传册、旅游指南、告示等多种渠道加强对旅游者安全信息的传递,主要是对个人行为的提醒和约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醒游客旅游时最好结伴而行,而且不要随便在网上召集不相识的同伴;第二,不要随便进行带有危险性的行为,如私自下水游泳、独自深山探险、随意攀爬悬崖峭壁、进入禁止入内的地带;第三,乡村旅游地一般会有山林、果树等,这些很容易引起火灾,所以应该告诫游客在这些区域不要吸烟,管理好火源火种。同时,在房间里吸烟也要记得熄灭烟头;第四,以果树、森林居多的乡村旅游点会有马蜂、蜜蜂、蚊虫等,所以告诉游客不要随便抹香水、发胶和其他芳香的化妆品,携带的甜食和含糖饮料也要密封好,皮肤敏感的游客最好不要穿过短的衣物;第五,不要随意将花草放入口中,宜动眼不动嘴;第六,在旅游的整个活动过程中都要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不要随便离身。

(三)加强行业安全管理

1.建立安全预警机制

乡村旅游景区可以根据气象部门的预告,及时获取关于台风、地震、大风、暴雨等各种灾害性的天气,也可以根据以往发生突发事件的经验进行统计预测,并把这些相关的信息告知游客。同时,景区要提前采取相关的措施。

2.严格行业准入制度

旅游行业是一个服务性的行业,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如餐饮的从业人员就应该参加食品卫生安全培训,同时,还要办理相关的证件,如健康证、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等。除了证件和培训外,经营场所的实际情况也至关重要,所以管理人员应该实地对营业场所的卫生、安全情况、设施设备进行检查。只有通过检查、符合规定后,服务场所才可以营业。

3.建立跟踪考察制度

在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中,管理人员应该对相关的经营场所、从业人员的卫生、安全、制度遵守等情况进行定期检查以及不定期的抽查。对于表现优秀的进行奖励,而对于检查或抽查不合格者,严重的应该责令其停业整顿或直接撤销营业执照,轻微的应该令其马上改正。

4.加强信息沟通

乡村旅游景区发生的安全事件应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公布。一方面可以加强游客的旅游安全意识,提高其警觉;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避免社会公众的猜测和以讹传讹,损害旅游地的市场形象。

5.建立行业反馈机制

景区可以通过旅游服务接待中心、游客调查问卷、网络论坛等多种形式获取游客对该乡村旅游地的看法,建立反馈机制,听取游客的建议,不断调整、完善景区的建设,最终更好地为游客服务。

乡村旅游安全 第2篇

乡村体验旅游的定义

美国的威廉.L.史密斯博士在2005年提出体验旅游(Experientialtourism)的概念,他认为体验旅游是全球旅游发展的趋势,提出了体验旅游与大众消费和体验经济的发展是相联系的,体验旅游是旅游业最重要的变化等观念。

国内学者对乡村体验旅游的概念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观占.随着体闲的需求及其形式的不断变化,城市居民的旅游形态明显向滞留型、体验型和家庭中心型方面转变,人们更多地开始关注保护环境的问题。而农业开始从单纯的生产型方式向生产加销售和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式转变。

这些转变,为旅游和农业的相互结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口益促进乡村旅游体验和乡村旅游结合在一起,形成乡村体验旅游。乡村体验是未来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并定义:乡村体验旅游是以乡村地区的农业资源为基础,以乡村生态旅游为主题,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乡村特有的人文景观为场景,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体闲、习作、购物、度假,以创造游客美好回忆为核心需求的,提供满足旅游者食、住、行、购、娱、游等感官和情感需求的“剧情”,并参与传统和新型农业技术实践活动的乡村体验旅游形式。

综上所述,乡村体验旅游具体包括以下几点:地点发生在乡间;借助的是乡村广泛的资源,而不仅仅是田园风光的美丽,其中民族文化遗存、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等无形的资源是体验旅游的重要内容;全程旅游体验发生在某个乡村地域场所的所有生产和生活的真实过程。乡村体验旅游与乡村旅游的关系是一种被包含关系,特点都是以乡土本真风光为核心,充分利用城乡差异,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

御鑫造园http:///

乡村体验旅游与乡村观光旅游的区别乡村体验旅游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欣赏,而是通过进行体验融入到乡村生活中。她将乡村体验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空间,旅游者以较长的时间充分参与乡村真实的生产和生活,进行心灵体验,体会城乡差异和乡村文化,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的旅游过程。

乡村体验旅游的功能主要有娱乐教育、审美、逃避现实等。具体表现在体闲、观光、度假、科学、教育、购物等多种活动中。乡村体验旅游不仅有观光游览项目,更包含了娱乐、康疗、民俗、科考、访祖甚至无为等功能。与传统的乡村观光旅游相比,乡村体验旅游具有不同的特色,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我国的乡村旅游是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促动下,在发达国家的影响下,在我国特殊的旅游扶贫政策的指导下应运而生的。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初期阶段。

发展规模 中国现代的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首先在经济发达的省份和大城市展开,目前正处于成长期阶段。但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较快、发展势头十分强烈,各种农业观光园、农家乐、采摘节等乡村旅游形式如雨后春笋,在中华大地大量涌现。根据国家旅游局最新测算,我国乡村旅游每年接待的游客量己经超过三亿人次,直接旅游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近三分之一。

截止到2007 年,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景点己经达到359家,遍布内地的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业的各种形态。每年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把乡村旅游作为目的地的人数比例约占总人数的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己经成为旅游业新的亮点。其中,贵州、江西等省份开展一系列乡村旅游活动,己经使近百万人摆脱了贫困。发展初期的乡村旅游是属于自发型,主要是城市居民在双休口或节假口到附近的目标市

御鑫造园http:///

场旅行,以一口游为主,通常为全家或者和好友一起自驾车出游,自主性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乡村旅游逐步进入到自觉阶段。

空间布局① 总的来说,乡村旅游在空间布局上主要有都市郊区型、景郊型、老少边穷型、特色村寨型和交通中心型。都市郊区型:这类旅游是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最普遍、最成熟、最具市场潜力的一类。从目前的运作情况来看,这种旅游依托大、中城市,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定位是都市居民提供体闲游憩的“后花园”,借助于与现代化城市截然迥异的田园风光、村落景观以及采摘、捕钓、品尝等活动,吸引都市居民去度假、体憩,给市民提供短暂的体闲、度假旅游产品。但开发中人工雕琢的痕迹较多。

如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推出的“城湾人家”、“沙龙湾”、“梅港渔村”等一批较为成熟的乡村旅游景区。景郊型:在地势较为平坦,道路较为通达的风景区里,观光旅游可以向周围的乡村扩散,形成景区周缘的乡村旅游。这种景区周缘的乡村旅游是风景区观光旅游的伴生产物,是旅游者在对自然风景观光之余,对周围村庄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派生游赏。

这类旅游依托某一风景名胜区,以景区游客为主要的目标市场,开发中较多地保存着乡村的原生状态。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均处于乡村的包围中,这里也多是我国乡村旅游开展较早的地区。例如江苏的周庄、同里、鸟镇等以江南的小镇古色古香的建筑和水乡生活方式。老少边穷型:国家为加快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给予这些地区开发旅游的优惠政策,由旅游部门结合本地区的乡土特色,指导当地居民开展乡村旅游。

这些颇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地多数尚未开发,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这些地区大多为山区,既缺少发展第一、二产业常规经济的基本条件,又不具备交通区位的优势。而且,大多

御鑫造园http:///

没有受到工业文明辐射到或感受极微弱。正因如此,这些地区至今仍保留着近乎原生态而秀丽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和浓郁的乡土风俗。如广西桂林的阳朔渔村等。

特色村寨型:乡村地区的特色村寨是不同地域乡村建设的历史缩影,也是传统文化的历史凝固和宝贵遗迹。游客在与城市风格截然不同的乡野田园风光中,观看到极富风格的特色建筑和独特的房屋构造,也了解到当地富有特色的民风习俗。

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轨迹表明,特色村寨的旅游产品己经不局限于独特的建筑群,蕴涵在特色村寨中的特色生活民俗逐渐被重视开发。如位于浙江省给云县的河阳村,在开发丰富的古祠堂、寺庵、牌坊、石桥等古文化遗存的同时,逐渐渗透浓厚的宗法文化与特色的耕读文化于旅游经历中。

交通中心型:乡村旅游既不依托城市,也不依托景区,而是依托连接两个或多个城市或景区的便利交通,利用自己交通中心的地位,设计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如浙江省永定县永定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景区的开发,正是利用自己处在福建厦、江西瑞金和广东梅州三城市中心地的区位优势。

乡村旅游安全 第3篇

近年来, 各级政府对乡村旅游高度重视, 近年的中央1号文件均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 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无疑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和统筹城乡发展,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 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安全问题尤为突出, 表现在乡村旅游的各方面, 如食物中毒、乘船溺水、酒后溺水、钓鱼溺水、狗咬伤人等。安全问题无小事, 一旦发生将会给各方造成重大的损失。加强乡村旅游安全管理意义重大。

二、乡村旅游安全的定义

旅游安全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与旅游活动相关的一切安全现象;狭义指旅游活动中的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的安全现象。笔者认为, 笼统的将旅游安全定义为“安全现象”并没有把旅游安全问题操作化, 不利于进行相关研究。综合旅游安全的定义及定义应尽量操作化的原则。笔者认为, 乡村旅游安全是指在乡村旅游的食、宿、行、游、购、娱过程中, 旅游者的人身、心理、财产不受伤害、侵犯。

三、乡村旅游中各环节的安全管理重难点及主动防范措施

1. 饮食安全

乡村旅游饮食安全的主要表现为食物中毒, 涉及的主要经营场所包括农家乐、乡村专业餐厅、流动饮食摊点、售卖食品的超市和小卖部等。

农家乐、乡村专业餐厅、超市及小卖部由于游客接待量相对较多理应成为饮食安全管理的重点, 对于这类场所, 政府相关部门应严格执行准入制度, 取得食品卫生许可等资质后方可经营。从经营者的角度看, 对食品安全存在着不想管和不会管两种情况。不想管主要是表现为没有安全意识、管理成本过高 (包括增加工序带来的人力成本) 、严格挑选原材料带来的高成本等, 这需要相关部门严格监督、坚决处罚, 增加违规成本, 使其自愿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不会管主要表现为经营者的管理水平有限, 不知道怎么样管, 没有制定出相关的制度和操作流程, 没有相关培训等等, 这需要为经营者们提供相关培训和指导。

饮食安全管理的难点在于各种饮食流动摊点, 这些摊点大多无证照, 食品安全没有保障, 出现安全问题后一走了之, 找不到相关责任人。应制定更为完善的无场所经营规定, 严格准入制度, 对没有证照的摊点坚决取缔。

2. 住宿安全

乡村旅游住宿安全的主要表现为盗抢和火灾, 涉及的主要场所包括农家乐、专业旅店、居民家中、露营地等。

农家乐和专业旅店同样由于游客接待量相对较多应当成为管理的重点, 有关部门同样应该严格准入制度, 要求商家取得相关经营许可, 同时公安机关应当加强治安管理, 减少盗抢等治安案件及其他刑事案件的发生。相关商家同样也存在不想管和不会管的情况, 其表现与解决方法与饮食安全相似, 在此不再赘述。

住宿安全的管理难点在于居民家中和露营地的住宿。相关部门应该对偶尔为游客提供住宿的居民加强消防治安宣传及培训, 要求长期为游客提供住宿的居民办理相关证照纳入旅店管理范畴。同时加强对露营游客的安全消防宣传, 并提供相关指导, 有条件的地区可实行经营性的收费露营, 将经营主体纳入规范管理。

3. 交通安全

乡村旅游交通安全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交通事故, 包括景区及非景区交通安全。景区交通在景区及当地政府的管辖范围内, 游客更为集中, 是安全管理的重点, 应对道路及其他交通设施时维护, 对交通情况及时发布, 完善道路标示标牌, 加强对酒驾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发展代驾服务。难点在于不能主动管理的非景区交通安全, 这需要与相关地区的交通管理主管部门协调, 共同为游客提高交通安全提供保障。

4. 购物安全

乡村旅游购物安全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盗抢、诈骗等, 涉及的主要场所包括超市、农家乐、路边摊等。其中农家乐、超市游客接待量相对较大, 且有固定的经营场所, 应当成为管理的重点, 而路边摊由于没有相关证照且流动性强, 成为了购物安全管理的难点。对于重点场所除加强证照管理之外, 还应增加监控设备, 对潜在安全威胁起到震慑作用。同时相关部门应在各场所设立警示牌提醒游客, 增强游客防骗、防盗等意识;建立相关案例库, 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增强从业人员防盗、防骗识别能力, 及时提醒游客。情况严重时公安机关应采取严厉打击, 派驻干警等措施。

5. 游览、娱乐安全

乡村旅游的游览、娱乐安全主要表现在游览事故等方面。相关部门应该设立警示标牌, 提醒游客注意安全;在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区域设立禁游区, 不让游客接近危险区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游览设施设备管理;公安机关加强治安管理, 为游客提供安全的治安环境。

四、乡村旅游安全中的被动措施

以上仅从乡村旅游安全事故的防范上进行了探讨, 但百密一疏, 严格防范虽然能够大大减少, 但并不能完全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采取恰当的措施, 减少人员和财产等损失也是非常重要的。

1. 建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在安全事故处理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它明确了规定了事故发生前、发生中及结束之后, 有哪些事项应该被处理、由谁处理、什么时候处理、怎么样处理、利用什么资源处理等问题。针对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为应急准备和响应的各个方面事先做出了详细的安排, 是及时、有序和有效处理安全事故的行动指南。因此各级政府大多针对旅游安全制定了响应的应急预案, 对与没有制定预案的政府有关部门及景区应尽快制定。应急预案制定并落实的难点在于乡村旅游的经营者, 尤其是农家乐, 由于管理成本和管理能力的原因, 一般的农家乐大多没有应对各种安全事故的应急预案, 即使有也只是放在文件夹里或者是贴在墙上的摆设罢了。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及景区管理部门帮助经营者制定适合的应急预案, 并帮助其进行预案培训和演练, 过后不定时的进行抽查, 将纸上的预案变成在安全事故发生时能够发挥作用的硬功夫。

2. 购买相关保险

保险利用收取保费的方法分摊灾害事故造成的损失, 实现经济补偿的目的。乡村旅游经营者大多抗风险能力不强, 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可能对其造成极大的影响, 因此, 应当充分利用保险分摊安全事故所造成的损失, 减少事故对各方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早在2004年安盟保险成都分公司就推出过“农村旅游和娱乐责任险”2009年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延庆分公司在延庆县推出了“乡村旅游保险”。近年浙江遂昌县也准备在政府主导下推出政策性农家乐公众责任保险这些都是针对乡村旅游保险的有益尝试, 对于没有推出专门针对乡村旅游保险的地区, 可与保险公司协商, 看能不能退出相关险种, 如果保险公司不愿推出, 可寻找其他近似或有关险种代替, 尽最大可能减少安全事故带来的损失。

摘要:乡村旅游受到高度重视, 安全问题却日益突出。乡村旅游安全指在乡村旅游的食、宿、行、游、购、娱过程中, 旅游者的人身、心理、财产不受伤害、侵犯。乡村旅游的饮食、住宿、购物、游览和娱乐方面都有安全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可采取相应措施。应建立健全各级安全响应预案, 提供相应的乡村旅游安全保险以减少损失。

关键词:乡村旅游安全,重难点,对策

参考文献

[1]成都31人吃寿宴后食物中毒疾控部门查农家乐[EB/OL].http://cd.qq.com/a/20100924/000816.htm.

[2]游客农家乐游玩乘船戏水至湖心船下沉5人溺亡[EB/OL].http://n ews.sohu.com/20120905/n352336196.shtml.

[3]食客酒后掉进池塘溺亡农家乐赔偿逾11万[EB/OL].http://www.c hinanews.com/fz/2013/07-15/5044655.shtml.

[4]海口火山泉农家乐游客为追赶鱼竿落水失踪[EB/OL].http://www.22bw.com/lvyouzixun/17638/..

[5]农家乐晒太阳狼狗蹿出咬伤3人[EB/OL].http://cdsb.newssc.org/h tml/2010-03/28/content_880633.htm

[6]“农家乐”外资公司来保险[EB/OL].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41011/05581068755.shtml.

[7]延庆全市首推乡村旅游保险[EB/OL].http://www.bjyq.gov.cn/xwdt/jryq/03da5236_dc4b_4f58_8987_65c1dd706d2e.html.

[8]农家乐保险让农家更乐[EB/OL].http://www.yinhang.com/a_2014_1104_290962.html.

[9]宋博, 郑向敏.乡村旅游:安全与控制[J].农村经济, 2007 (10) :54-57.

[10]毋兆鹏.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 :92-95.

[11]刘海燕, 池进.乡村旅游安全研究——以福建省泉州市北溪村为例[J].旅游研究, 2011, 3 (3) :43-49.

乡村旅游救古村 乡村规划要谨慎 第4篇

观点:保持原有风貌是旅游规划的根本目标。古村落旅游必须依靠当地居民的深度参与,是一种社区旅游。如果把居民外迁了,“社区”就没有了,“社区旅游”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成了空架子,剩下来的其实就是古建筑旅游、物质遗产旅游了。保持原有风貌,是旅游规划的根本目标。

观点:古村镇消亡,土地制度不可免责。城镇化吸引大量人口移出乡村,强势工业化占用大量农地,城镇数量剧增对应乡村聚落衰落。同时,在土地制度方面,由于一户一宅的规定,农民没有足够的自主权,使得拆旧建新屡见不鲜,最终传统古村落的文化景观遭到破坏。

观点:乡村旅游让古村镇免于“拆旧”厄运。古村落所具有的乡村观光旅游、乡村度假旅游、乡村文化遗产旅游等经济价值,给了传统村落一線希望,一丝曙光。正因为古村镇具有一定的旅游经济功能,使其避免了在高速城镇化过程中的“拆旧”厄运。

观点:乡村规划应以村民为主导。中国具有悠久的乡村自治、自主规划形成的乡建文化传统,很多古村落有着非常好的规划,在几千年的自治过程中,古村落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空间格局,有着非常好的风水禀赋。古人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反过来,又可以推断出“一方人规划一方水土”。如此,水土养人,人规划水土,就形成了一个自治社会的良性循环。

乡村旅游安全 第5篇

成都市。

四川省成都市农业旅游起步于90年代初,起始于城郊郸县农科村。该村从花木种植和观赏开始,逐步开辟了农业观光、游览、休闲等项目,形成了农家乐旅游的雏形。在郸县农科村农家旅游的启发下,城郊区龙泉骚区、锦江区、都江堰市等区(市、县纷纷结合各自农业旅游的特色,开发农家乐旅游、发展速度很快。

目前,成都市参与“农家乐”旅游经营的农户已达5000余家,已成为成都市旅游业的特色旅游产品,有利地促进了成都市旅游业的发展。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较早的类型:郸县农科村的农家乐、龙泉骚区兴龙镇万亩观光果园、锦江区三圣乡红砂村花乡农居观光休闲旅游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目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主要有7种模式: 田园农业旅游模式 即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乡游、果乡游、花乡游、渔乡游、水乡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主要类型有: ①田园农业游。以大田农业为重点,开发欣赏田园风光、观看农业生产活动、品尝和购置绿色食品、学习农业技术知识等旅游活动,以达到了解和体验农业的目的,如上海孙桥现代农业观光园。

②园林观光游。以果林和园林为重点,开发采摘、观景、赏花、踏青、购置果品等旅游活动,让游客观看绿色景观,亲近美好自然,如四川沪州张坝桂园林。

③农业科技游。以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重点,开发观看园区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温室大棚内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使游客增长现代农业知识。

④务农体验游。通过参加农业生产活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让游客接触实际的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和特殊的乡土气息,如北京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园、广东高要广新农业生态园。

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主要类型有: ①农耕文化游。利用农耕技艺、农耕用具、农耕节气、农产品加工活动等,开展农业文化旅游,如新疆吐鲁番坎儿井民俗园。

②民俗文化游。利用居住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礼仪民俗、节令民俗、游艺民俗等,开展民俗文化游,如山东日照任家台民俗村。

③乡土文化游。利用民俗歌舞、民间技艺、民间戏剧、民间表演等,开展乡土文化游,如湖南怀化荆坪古文化村。

④民族文化游。利用民族风俗、民族习惯、民族村落、民族歌舞、民族节日、民族宗教等,开展民族文化游,如西芷拉萨娘热民俗风情园。

农家乐旅游模式 即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主要类型: ①农业观光农家乐。利用田园农业生产及农家生活等,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体验,如四川成都龙泉骚红砂村农家乐、湖南益阳花乡农家乐。

② 民俗文化农家乐。利用当地民俗文化,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娱乐、休闲,如贵州郎德上塞的民俗风情农家乐。

③民居型农家乐。利用当地古村落和民居住宅,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如广西阳朔特色民居农家乐。

④休闲娱乐农家乐。以优美的环境、齐全的设施,舒适的服务,为游客提供吃、住、玩等旅游活动,如四川成都碑县农科村农家乐。

⑤食宿接待农家乐。以舒适、卫生、安全的居住环境和可口的特色食品,吸引游客前来旅游。

⑥农事参与农家乐。以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业工艺技术,吸引游客前来旅游。

村落乡镇旅游模式 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主要类型有:

①古民居和古宅院游。大多数是利用明、清两代村镇建筑来发展观光旅游,如山西王家大院和乔家大院、福建闽南土楼。

②民族村寨游。利用民族特色的村寨发展观光旅游,如云南瑞丽傣族自然村、红河哈尼族民俗村。

③古镇建筑游。利用古镇房屋建筑、民居、街道、店铺、古寺庙、园林来发展观光旅游,如山西平遥、云南丽江、浙江南得、安徽徽州镇。

乡村旅游安全 第6篇

主要问题

尽管天水旅游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和环境大为改善,但与周边地区相比,与全市人民的期盼和愿望相比,与旅游资源的品位相比,我市旅游业发展仍处于较低层次,由事业型向产业化过渡的一系列问题还亟待解决。

1、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配套服务能力不强。

2、综合开发滞后,旅游产品单一。

3、旅游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

4、旅游专业人才匮乏,服务质量不高五)旅游资金投入不足,对外宣传有待加强

几点建议

1、理顺管理体制,建立旅游产业发展长效机制。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综合服务功能。

3、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积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

4、加强旅游工作队伍建设,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乡村旅游安全 第7篇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目的在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然而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未来农村农业的发展不能停留在过去的传统模式上,必须要用等新理念新工具去创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模式。

一、金融创新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应以农村金融创新撬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推动乡村振兴。首先要逐步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规模和覆盖面,加快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一方面,金融机构应着力提升金融服务供需契合度,量身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内在规律的特色产品,加快建立符合新型经营主体生产经营特点的工作机制。另一方面,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因此要加快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加强金融支付网络建设,积极发展现代支付工具,提高乡镇网点覆盖率,着力打通普惠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同时,还应加快构建农村征信体系,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尽快建设统一的征信数据平台,建立信用评估指标体系,推进农村信用信息资源的部门整合和城乡联动,提高信贷的可获得性。并着力提升农村金融监管水平,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带动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重点促进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等小微金融机构和合作金融组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二、互联网工具互联网最重要的是让人和人的连接变得非常简单,让整个社会商业合作关系从传统上的竖状结构变成网状结构。所有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所有的协作者又是被协作者,这样农村才能形成全新的生产关系的组合,形成互联网形式的生态,这样农村经济与县域经济的发展才会面貌一新。同时,要让农村的优质产品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必须用好互联网工具,根据市场的需求与当地特点,有目的和有针对性地发展特定产业。

三、大数据大数据是“互联网工具库”的核心武器。大数据是一种新的细化下的市场和市场下的细化,提前预售数据分析,农民可以做到预见性地生产,农业可以做到有计划地配置资源,加上智慧物流业、互联网金融的支持,这才是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化的真正实现。

乡村旅游是融合多种发展模式、创新发展思路的途径,通过乡村旅游可以有效的激发新型农业的产生与运作,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有效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乡村旅游从旅游规划的角度考量乡村的发展潜力,结合国家宏观政策,高瞻远瞩定位发展性质,到最后达到可行性的落地运营计划。具体运营分为乡村产业、乡村文化、乡村生活方式三方面的运营,也正结合了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发展问题,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乡村旅游运营

一、乡村产业的运营

乡村产业无论是农业种植、养殖,在品种选择与经营方式上,都要营造生态、原始的农业产品品牌,依据市场导向,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其次,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通过文化包装或创意包装,运用互联网电商、中央厨房的思维,向城市输出产品,这是未来乡村产业运营的主力,这种具有经过包装的土特物产,才能真正走出去。但这里,我们不能仅仅运营一个单一村庄的产品或者物产,而应该以此为基地或平台,去经营一个地理标签的物产。再者,就是休闲农业消费。乡村自然景观和田园产业,是有潜力成为核心吸引物的,这也就为休闲农业的在地消费提供了可行条件。培育农业产业新业态,运用科技、文化、艺术等创意手段提升休闲观光农业,加快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动能。适应消费者多元需求,突出发展科技型、文化型、生态型、功能型、服务型等创意农业,培育创意农产品、创意农田景观、创意文化、创意节庆、创意饮食、创意民宿。同时强化节庆营销,组织参加全国区域性展会,支持举办丰富多彩的农事节庆。休闲农业消费,不仅仅是“采摘-支付”的简单模式,而是需要项目主体的营销包装推广。从采摘上升到劳动体验,从采摘上升到亲子社交,即从村民经营到公司化的定制化经营。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实现农民脱贫,从生态、环境、乡风、文化等多方面整合农村资源,激发农民创业热情,激活乡村内在活力。而乡村旅游的支柱是产业,乡村产业需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合理利用乡村土地资源,由传统农业转变为多样性农业。

二、乡村文化的运营乡村的历史文化、乡村的民俗活动、乡村的游戏,都是文化的范畴。乡村的文化,也是乡村景区化的核心,也是有望成为核心吸引物潜质的。首先,不是站在一个村庄的角度去寻找、激活与包装文化,而是要站在一个文化地域的高度,去看待乡村的文化。其次,乡村的文化需要载体,通过改造乡村文化建筑,或者保护原有传统建筑、景观,让乡村的肌理空间更具有地域特点,这些是乡村旅游运营的依托。再者,要打造思考文化运营的赢利点。乡村的文化空间,有其特有的公共属性,但这种公共属性不能成为一个乡村或者城镇的文化事业,而应该嫁接社会力量参与经营。因此经营方式可以分为文化演艺、休闲消费、乡村游学教育等。乡村文化运营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意的活动,也是吸引乡村创客聚集的关键因素。

三、乡村生活方式的运营乡村对于游客市场的吸引力,最大的关键在于异于城市的生活环境与方式。未来的乡村景区,不是说让城里人去吃去喝,而是去过一天、两天的乡村生活。乡村生活方式的运营,其实就是乡村业态的选择与包装,是基于良性的产品运营进行架构的。单一的生活方式供给,可以交给当地居民、创客,但整体的生活方式及环境氛围的营造,需要顶层设计,需要平台化支撑。单一的生活业态是很难有生命力的,而侧重整体生活方式的打造,则需要平台精心包装、品质植入。如乡村饮食可以做特色餐厅、农家庄园,乡村住宿可以作民宿、农家小院,乡下休闲活动可以做朋友聚会、亲子游戏,乡村养老可以做康养、生态等。当这种乡村生活生态圈形成,乡村生活方式才会以一个整体成为产品并向游客输出;而这个时候,这种生活方式才会得到市场认知,或者成为一个IP。乡村旅游运营主体乡村旅游运营需要新型的经营主体参与,关于经营主体,有几种方式:1.村民经营企业化统一管理,如重渡沟模式,能够避免无序经营和恶性竞争,保障村民集体利益;2.村民经营政府服务,如梅家坞,能够实现村民主观能动性,但村集体应做好协调服务工作;3.村民经营与外来社会主体经营并行,某些创新型、文化型业态通过引进外来经营主体能够赋予乡村新的活力。

乡村旅游安全 第8篇

1 几个概念的辨析

乡村旅游, 目前引用比较多的定义是“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资源, 以农民为经营主体, 为旅游者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和购物的一种旅游活动”。

农家乐一般指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风情、村居民社和农 (林、牧、渔) 特色产业, 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 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游农家景、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 为游客提供“三农”特色的休闲服务项目。其经营主体是分散的农家乐经营户或者农家乐经营户占据相当数量的村落。

乡村生态旅游, 是以生态旅游理念为指导的乡村旅游, 是以乡村为目的地的生态旅游, 它以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为旅游吸引物, 通过旅游发展使乡村生态环境得到优化和提升, 并使当地社区和普通农户在经济上得到收益。乡村生态旅游必须具有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作为基础, 必须遵循生态旅游的原则, 必须使乡村的生态环境得到可持续的发展[1]。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这3个概念是相关联的。具体看来, 农家乐、乡村生态旅游都属于乡村旅游, 它们是乡村旅游的2种不同形式, 也可以说是不同的发展阶段。农家乐是乡村旅游的初级形式和阶段。在中国, 乡村旅游就是以农家乐的形式开始萌芽并迅速发展起来的。而乡村生态旅游则是乡村旅游的高级形式和阶段, 它是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完美结合的产物, 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农家乐也必然要走向乡村生态旅游才能继续蓬勃发展, 才能保持其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及其在旅游业中的地位。

2 目前农家乐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 盲目开发

不少地方的农家乐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政府相关部门的正确指导, 一见有利可图, 便一哄而上, 导致农家乐的开发和经营相当混乱, 甚至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这样极不利于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 也影响了乡村和谐环境的建设和对外形象的树立。同时, 由于盲目开发, 一味模仿, 毫无创新, 也使得农家乐呈现单一化、同质化严重的现象, 导致其旅游市场竞争力不强。加之农业本身季节性的特点决定了农家乐旅游的季节性, 淡旺季明显, 导致农家乐也象农忙一样, 1年1次。旺季时暴满, 超出其接待能力, 出现饱和甚至超载现象;淡季时冷冷清清, 无人问津, 设施闲置, 造成隐性浪费。数量虽然众多, 但品质普遍不高, 分布散、规模小、档次低、地区分布与组织形式混乱, 旅游经济效益低, 缺乏可持续发展潜力。因此, 不经过合理的规划、深层次的开发, 农业旅游资源的价值就不能充分挖掘出来, 最大限度地为农民创收, 最大限度地满足乡村旅游游客的需求。

2.2 经营理念落后, 管理水平低, 服务质量差

许多农家乐只提供吃饭、钓鱼、打牌等简单活动, 甚至很多农家乐的经营者只重视“吃”的环节, 过分追求菜品的口味, 而忽略旅游者的多元化需求, 使得其经营始终处在低档次的水平, 难以吸引游客, 而且回头率不高。同时, 农家乐经营者、服务者都是农户自身, 他们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培训, 专业素质低, 管理水平较低, 服务质量差。此外, 由于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 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理念, 难以抵御市场风险, 很难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发展、壮大。

2.3 农家乐的非生态现象凸显

在农家乐旅游中“造假”现象已不鲜见, 城市人到农村最想品尝的“土生土长”的无公害绿色蔬菜、土鸡等已被施了农药、化肥的蔬菜和饲料喂养的鸡所取代。还有的为了迎合游客的需要, 违反农业生产规律, 盲目追求高档、贪大求洋甚至“毁农造景”, “原汁原味”的乡土风情也开始变味。此外, 由于经营者盲目开发、不合理经营以及旅游者旅游活动所共同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现象越来越严重。

3 乡村生态旅游的优势

3.1 乡村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完美结合, 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终极目标

乡村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的高级形式, 它在乡村旅游之中注入生态元素, 它秉承生态理念, 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真正达到回归自然的境界,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3.2 乡村生态旅游强调对资源的保育和可持续利用

资源保育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和前提, 乡村生态旅游强调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对资源进行保护, 通过旅游发展, 使环境得到优化, 从而形成旅游开发与环境建设双赢的目标[1]。

3.3 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旅游形式

乡村生态旅游, 不仅需满足游客的休闲需求、观光需求、娱乐需求、农事学习需求等, 还具备生态体验功能和生态教育功能。也可以说, 乡村生态旅游是文化旅游、观光农业、农家乐、民俗体验、农业旅游、生态旅游等不同层次旅游产品在乡村这一特定地域的有机整合。从旅游产品的组合层次上看, 乡村生态旅游的内容和方式要比其他乡村旅游丰富得多[2]。

3.4 乡村生态旅游极大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乡村生态旅游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乡村生态旅游有利于农村新兴产业发展, 有利于农村环境面貌改变, 有利于乡风文明建设, 有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 有利于村庄建设特色化, 有利于吸引对新农村建设的投资, 加快改变农村面貌、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 形成“农业-乡村生态旅游业-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协调发展格局[3]。

4 实现从农家乐到乡村生态旅游嬗变的策略

4.1 准确定位, 合理规划, 发挥政府主导功能

农家乐已成为旅游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 所以它的开发与经营也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不能全权下放农户, 任其自生自灭, 而是要根据地方特色, 准确定位, 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国内较为成熟的农家乐都有此方面成功的经验。如成都市提出全市乡村旅游区域特色发展规划, 一批特色乡村旅游区相继产生, 打响了成都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的品牌。规划、规范、服务——在乡村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 成都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这3项职责。旅游服务需要基础设施配套。对长期以来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的农家乐, 政府以出台各种标准和规则来“循循善诱”, 《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地方标准和《成都市农家乐旅游服务暂行规定》等相继出台。2005年底, 成都市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出台乡村酒店服务质量标准。不但推行规则, 同时加强培训。在政府引导下, 越来越多农家乐从业人员观念转变, 素质提升, 经营理念增强, 服务质量提高[4]。

4.2 坚持以“农”为首, 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

无论是农家乐还是乡村生态旅游, 都是以“农”为核心, 不能脱离这个基本点。农村地区应以农业生产为主业, 在此基础之上发展其他产业, 包括旅游业, 必须坚持“农游合一”的发展模式。同时, 乡村旅游的卖点和吸引力就在于与城市环境的差异, 以此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因此, 还要坚持“农”的环境和氛围, 不能盲目模仿, 弃土求洋, 最终搞得不土不洋, 不城不乡。

特色是农家乐的生命力。日本近期开发了一种独特的乡村旅游形式——务农学校, 游客都成为务农学员, 他们交纳一定的费用便可以在闲暇时间定期到乡村田间体验传统的农业生产, 真正实现反璞归真。更有特色的是这些学员还要在城市的培训班里系统学习农业知识, 然后到乡村实地操作, 而且全程都有专业人员指导。这样一种“城市-乡村”、“理论-实践”的乡村生态旅游模式可谓是别出心裁, 创意无限。较好地缓解了城市人巨大的工作、生活、心理压力, 满足人们回归自然、回归乡村的需求。很多游客在体验了这种务农式乡村旅游之后, 产生了解甲归田的念头。这种旅游形式绝对是原生态的, 因为游客所体验的农业耕作方式是最原始、最传统的, 在日本这样一个农业高度现代化的国家, 即使是普通的农民也不再使用这种方式。这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

4.3 打造富于文化理念的“农家乐”旅游产品

农家乐开发应立足于自身的生态农业特色和文化特点, 把相关文化资源、文化素材旅游化, 提高文化品位, 增强游客的参与性, 设计出高质量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要深入挖掘农家乐旅游的文化内涵, 大力加强乡村文化建设, 尤其是要加强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发掘、整理、保护与发展, 不断推陈出新, 打造更多的文化产品, 使之成为农家乐旅游的灵魂与品位之所在, 成为人们尤其是“城里人”心向往之、乐意去之的乡村乐园。将民间文化、饮食文化、生态文化融入到农家乐旅游之中, 着力打造以农耕文化、民间工艺、乡村民俗为特色的乡村旅游经营聚集区, 推动农家乐旅游从对资源的简单利用到综合利用、深度开发过渡, 从单一休闲型向集文化、风景、娱乐等为一体的复合型转变, 提升品位和档次, 不断增强竞争力[5]。

4.4 实现农家乐的规模化、多元化良性发展

规模农家乐就是在城郊或风景区的农村, 依托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 依靠政府的整合, 把千家万户农家乐的各种优势联结起来, 以市场为导向, 实现一体化、规模化、专业化、法制化和集约化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方式。核心是在政府的整合下, 将资源尽可能优化配置并以此激活农村内在的活力, 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目的。

四川的农家乐, 是规模农家乐的典范, 不同区域各具风格、优势互补。尤其是位于成都市锦江区被称为中国农家乐诞生地、中国乡村旅游发源地的三圣乡, 充分利用城市通风口的地理优势, 因地制宜, 创造性地打造出了“五朵金花”:“花香农居”成为以发展小盆、鲜切花和旅游产业为主导的国家AAAA级风景区;“幸福梅林”围绕梅文化和梅花产业链, 发展旅游观光产业;“江家菜地”以认种的方式, 把传统种植业变为体验式休闲产业, 实现城乡互动;“东篱菊园”突出菊花的多种类和菊园的大规模, 形成了“环境、人文、菊韵、花海”的交融;“荷塘月色”优美的田园风光, 成为艺术创作、音乐开发的艺术村[6]。

4.5 加强农村生态保护, 创建和谐乡村环境

乡村环境是最重要的乡村旅游资源,是促使城市人来此旅游的吸引物。因此,必须建设优美和谐的乡村生态环境,才能长久地保持其吸引力。应尽快建立健全有关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制订、颁布《农村环境保护条例》、《土壤污染防治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农业清洁生产条例》等,依法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督管理;构建行之有效的协调和监督机制,形成农村环保工作合力;推动农村生活污染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使用替代能源,推行清洁生产,推进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环保意识[7]。此外,还应当对村容村貌进行合理规划改造,做好居住、餐饮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卫生检查,统一收集处理垃圾,确保游客的食住卫生安全。

5 结语

当乡村旅游实现其嬗变, 进入乡村生态旅游的阶段, 它将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更大的吸引力, 它的形式和内容将更为丰富, 能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多元需求。但最重要的是应始终坚持乡村旅游的核心不变, 那就是生态理念、可持续发展思想, 让旅游者在体验生态旅游的过程同时, 受到生态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蒙睿.乡村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

[2]王嘉学, 明庆忠, 杨世瑜.云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地域模式初步研究[J].生态经济, 2005 (1) :95-97.

[3]谭玛丽, 罗贞礼.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湘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探讨[J].新疆农垦经济, 2007 (11) :22-25.

[4]茅箭区考察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茅箭区考察组赴成都学习考察农家乐发展的启示[N].十堰晚报, 2008-05-13 (D03) .

[5]郑光豹.规模“农家乐”的营运模式研究.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8 (2) :63-65.

上一篇:《工作要有好心态》读后感下一篇:对于宿舍安全承诺书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