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经典诗词范文

2022-06-06

第一篇:苏轼经典诗词范文

苏轼诗词大全

1.《西江月·闻道双衔凤带》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闻道双衔凤带,不妨单著鲛绡。夜香知与阿谁烧。怅望水沈烟袅。云鬓风前绿卷,玉颜醉里红潮。莫教空度可怜宵。月与佳人共僚。

2.《菩萨蛮·娟娟缺月西南落》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娟娟缺月西南落。相思拨断琵琶索。枕泪梦魂中。觉来眉晕重。华堂堆烛泪。长笛吹新水。醉客各西东。应思陈孟公。

3.《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暧暧微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解鞍敧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4.《菩萨蛮·城隅静女谁人见》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城隅静女谁人见。先生日夜歌彤管。谁识蔡姬贤。江南顾彦先。先生那久困。汤沐须名郡。惟有谢夫人。从来见拟伦。

5.《西江月·别梦已随流水》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别梦已随流水,泪巾犹裛香泉。相如依旧是臞仙。人在瑶台阆苑。花雾萦风缥缈,歌珠滴水清圆。蛾眉新作十分妍。走马归来便面。

6.《虞美人·持杯遥劝天边月》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持杯遥劝天边月。愿月圆无缺。持杯复更劝花枝。且愿花枝长在、莫离披。持杯月下花前醉。休问荣枯事。此欢能有几人知。对酒逢花不饮、待何时。

7.《菩萨蛮·雪花飞暖融香颊》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雪花飞暖融香颊。颊香融暖飞花雪。欺雪任单衣。衣单任雪欺。别时梅子结。结子梅时别。归不恨开迟。迟开恨不归。

8.《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昨夜渡江何处宿,望中疑是秦淮。月明谁起笛中哀。多情王谢女,相逐过江来。云雨未成还又散,思量好事难谐。凭陵急桨两相催。想伊归去後,应似我情怀。

9.《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短松冈。

10.《满江红·清颍东流》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

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

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

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

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

衣上旧痕馀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

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第二篇:苏轼著名的诗词

一、临江仙

【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①?夜阑风静谷纹②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

①营营:纷乱。②谷纹:水波纹。

【简析】

迁谪黄州的郁愤,似乎全已在东坡夜饮中舒泄。来归临打开亭寓所,妙在"仿佛三更",或许不到三更?醉中谁能辨清!"敲门"是白费劲了----小小家童竟也有如雷的鼾声。好在寓所临江,听江声比自比鼾声有味,但醉立到天亮也累,"倚仗"正物我两适!

二、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简析】

正宜从身披斜阳,杖藜徐步于村舍古城间的迁谪之客心上体会。远处有明丽的山峦,耸立在夕照如火的林巅;近处则秀竹丛丛,遮隐了村舍院墙。移步间秋草衰黄、蝉声喧乱,然后欣喜地发现一片清亮的池塘,看翻飞水天的白鸟之影,闻映照绿涟的红荷幽香„„浓淡相衬的着色,动静相对的勾勒,给画面带来了何其支人的韵致!流连在其中的词人,那心境想必也格外旷闲。

三、卜算子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枫落吴江冷。

1 【简析】

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桐枝。有恨的,究竟是孤鸿还是幽人?静夜如此寂寞,又何须漏壶提醒辰次?月儿依然残缺。不见有清满的佳期!疏淡的笑墨,似写凄淡的夜色;清美的词境,难歇哀愤的心。

四、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五、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六、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①,苦雨终风也解晴②。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③。 空余鲁叟乘桴意④,粗识轩辕奏乐声⑤。 九死南荒吾不恨⑥,兹游⑦奇绝冠平生。[1]

作品注释①参(shēn)横斗转——参星横斜,北斗星转向,说明时值夜深。参,斗,两星宿名,皆属二十八星宿。横,转,指星座位置的移动。 ②苦雨终风——久雨不停,终日刮大风。

③“天容”句——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比喻自己本来清白,政乱污陷如蔽月的浮云,终会消散。

④鲁叟——指孔子。乘桴(fú)——乘船。桴,小筏子。据《论语·公冶长》载,孔子曾说:“道(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⑤奏乐声——这里形容涛声。也隐指老庄玄理。《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并借音乐说了一番玄理。轩辕,即黄帝。

⑥南荒——僻远荒凉的南方。恨——悔恨。

⑦兹游——这次海南游历,实指贬谪海南。[2]

2

第三篇:苏轼诗词赏析三

篇三 : 72激浊扬清 豪情满怀__ 苏轼诗词教学分析

激浊扬清 豪情满怀

——苏轼诗词的教学分析

摘要: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诗、词、散文兼美的文学大家,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就词这方面而言,他的成就及影响都达到了里程碑式的高度。开创豪放词派,“以诗为词”,抒写“致君尧舜”的政治抱负,迸发“书剑报国”的豪情,为词 “指出向上一路”,拓宽了词的表现内容和境界。与此同时,他以一贯的革新精神,以批判继承的观点,得罪权贵,屡遭贬谪。生活的历练让他还词以健康纯朴、清新自然的面目。大家之手笔,言志之缘情,无不精彩,刚柔相济,相得益彰。多彩的词风是他至情至性,坚贞不屈的品格、磊落坦荡的襟怀、浑厚的才力、洒脱的才情的集中呈现。我们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苏轼诗词更值得广为诵读和传承。

关键词: 苏轼 诗词 豪放旷达 教学 案例

正文:

第一章 “致君尧舜”,“书剑报国”,赤子情怀使豪放词大放异彩

一.“涤荡振刷”之志与“有为而作”文学观点

苏轼所处的北宋时代,是一个表面承平而实际上危机四伏的社会,强烈的忧患意识促使他想积极参与改革,激浊扬清。因此,他要抒写豪情满怀的抱负,要表达现实生活的真实情感,而那些软弱无力的“浅斟低唱”,无法抒写词人当时的情怀。于是,苏轼把涤荡振刷的行动自然而然的引入到词的创作之中。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诗与词的区别是“诗庄词媚”,“诗言志”、“词寄情”。但是,晚唐五代以来的词,逐渐演化成专写艳情,附庸风雅的“花间词”,除了表现“偎红依翠”的艳情之外,再也无法表现更丰富的情感了。词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如果不能满足反映现实,表达情感的需要,最终只能走向消亡。因此,革新和创新成为绝对必要。

苏轼的文学创作,依照的是儒家文艺思想的原则。他认为诗文当“有为而作”,言语文章应“有益于当世”。他坚决反对创作那些格调陈腐,毫无积极现实意义的艳词,开创性地“以诗为词”,将诗的题材,意境,表现手法运用于词的创作,大大拓宽了词的表现空间和深度,使词的面貌焕然一新。自此,词体变得“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既可以抒发“书剑报国”的豪情壮志,也可以高唱“大江东去”的豪放旷达,既可以抒写“明月几时有”的天问式浪漫,也可以吟咏“一蓑风雨任平生”的超然自适„„刘熙载在《艺概· 词概》说:词在苏轼笔下,“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冲破“艳科”的牢笼,“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

豪放词的诞生,是词体本身发展的需要,是社会时代的需要,也是苏轼个人人性的使然和才力的展现。

二.“致君尧舜”与“书剑报国”

苏轼自幼便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少时在眉山老家,其母为他讲读《后汉书·范滂

传》,读至范滂为反对宦官专权误国遭诬害被捕,苏轼对母亲说“轼若为滂,母许之乎?”苏母答道:“汝能为滂,吾不能为滂母耶!”自此苏轼便思步范滂后尘,而“奋厉有当世志”。初登仕途时,苏轼便非常关注朝政的改革,一腔热血,只求革新除弊,有所作为。这种思想反映到作品中,便有了早期感古怀旧的《华清引·平时十月幸莲汤》。

一般认为,《密州出猎》是苏轼开创豪放词派的第一首豪放词。实际上,《华清引》已初露豪放之端倪。“翠华一去掩方床,独留烟树苍苍”中所透出沉郁的感慨,已经明显摆脱“艳科”词的羁绊,其格调与《密州出猎》一脉相承并为之做好了铺垫。随后的《沁园春·孤馆灯青》,表现的也是同样的情怀。词中以饱满的“致君尧舜”之情志,抒发了少年时代的政治抱负,显示了当年初至京师时的报国锐气和对仕途功业的信心。尽管词中时有流露“用舍”、“行藏” 的感慨,但是,忠心报国之志,始终不变, 一股“书剑报国”的豪迈情怀,终于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迸发出激荡千古的冲天豪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作于苏轼任密州太守的次年(1075)初冬。据傅藻《东坡纪年录》云:“乙卯(熙宁八年)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词的上阕描写出猎的阵势,开头自称“老夫”,旋即又以“聊”字一转,推出“少年狂”,一开篇便显现出豪迈横放的气概,同时全篇也由此一“狂”字统摄意趣。“左牵黄,右擎苍”和“锦帽貂裘”描写的是一群“狂人”的形象,“千骑卷平冈”卷起的是势无可挡的“狂势”,这“狂势”把全城百姓的热情都调动起来了,倾城相随,声势浩荡,如此推波助澜,使“狂势”达到一种白热化的程度。豪情直冲云霄,欲效仿三国孙郎亲射猛虎以报百姓倾城相随之盛情。“狂情”毕露,豪气直贯下阕。 “狂气”盈胸,酒助英雄胆,就算两鬓微霜,又有何妨?!只希望自己可以象汉朝的云中太守魏尚将军一样,能够等到皇帝遣使冯唐,持节前来委以重任。因为我有挽拉雕弓如满月的高强技艺,可以射杀侵扰国家西北边境的“天狼”(指当时的辽和西夏)。

如果说“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苏轼被动地等待有朝一日可以重新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那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则是一纸主动请缨的请战书,表明自己既有报国之心,也有报国之力。拳拳之心,溢于言表。似这般狂情激切的文字,非有真纯的赤子之心无法生出;壮志冲天的报国情怀,非有如此狂笔无以宣泄。豪情、豪言、豪境,豪兴勃发,难怪乎苏轼对于它如此自赏,在《与鲜于子骏书》中曰:“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此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密州出猎》的诞生,标志着豪放词派的诞生。随之诞生的,还有苏轼首创的以词对自我形象的塑造和对英雄形象的塑造,这在传统的词作中是从未有过的。以射虎的东吴少主孙权自托,以抗击匈奴的魏尚将军自况,苏轼对自我形象的塑造,归根到底,也是英雄形象的塑造。蕴含于深心的英雄情结,是词人那种“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愤懑心绪的宣泄。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此词作于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词的上阕描写黄州赤壁矶的壮丽风景,意境雄阔,以奔流之大江、穿空之奇石、拍岸之惊涛为背景,为“周郎”的出场做好足够的铺垫和准备。“江山如画”二句,总上启下,万事俱备,只待“周郎”。

下阕采用互相映衬的手法,以赤壁之战和“小乔初嫁了”做为烘托,刻画出一个风流倜傥,气定神闲的儒将形象。从《密州出猎》所传达的内涵来看,那个于“弹笑间”指点江山的“周郎”,正是苏轼所追慕的,理想中的自我形象。他有着和周瑜一样的情怀,想驰骋疆场,报效祖国,成就一番功业,但是现实中,除了早生的华发和坎坷的人生际遇,又有什么呢?“多情应笑”的自我解嘲中,报国之志始终未能释怀。这在苏轼的其它词作中,时有出现,遥相呼应,如《南乡子·旌旆满江湖》中的“投笔将军”、《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中的谢安石、《满江红·江汉西来》中的“狂处士”的祢衡、《满庭芳·归去来兮》中的侠士冯谖„„一系列鲜明的英雄形象的塑造,是苏轼政治落空,报国无门的悲愤与心系家国的赤子情怀激烈碰撞的产物。其高尚伟大的人格,光照千古,那一首首激荡豪情的词作,成为后世蔚为大观的南宋爱国词派的滥觞。

第二章 心由境生,“缘情”不忘“言志”,各耀其辉。

作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中坚人物,苏轼不仅开创了“新天下耳目”的豪放词派,同时,对传统的婉约词也进行了创新和实践,以他高超的才情和至情至性的真情感,为其注入健康、新鲜的血液,扩大了表现的内容。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谪居黄州几年间,无意为文,缘情而发,以情入词,情意深远。他系列黄州词更是将整个心理历程表现得淋漓尽致。

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极其复杂:一方面他不能忘掉自己的理想,想辅佐国君为国出力,但戴罪之身是不可能建功立业的,理想实现不了,思想上处于极度的矛盾之中;另一方面,他追求生命的自由,生命的价值,希望摆脱束缚,找回因新旧党争而失落的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这是苏轼黄州词的重要内容。

刚来黄州,苏轼生活极度拮据,仕途空前失落,而且朝廷政敌也不放过他,境遇险恶,心理上时常带有九死一生的余悸,常“梦游于缧绁之中”。总之,仕途生涯在他面前翻了一个过儿。理想与现实、入世与出世、因诗得罪的余悸与治罪过严的激愤、避祸少事的自我控制与“搀说得失”的习气等矛盾都交织在心头,使他陷入极度苦闷之中。

然而,人总是要生活的。至此,苏轼完成了他黄州时期复杂而艰难的心境的转变,而这一心境的转变历程,贯穿于他整个黄州词的创作之中:从失落、无奈到说服自己,再逐渐趋于随缘自适。

转瞬之间,由仕宦变成囚徒,由繁华京师迁往偏僻小城,“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的雄心壮志被现实砸得粉碎,苏轼的仕途、生活、思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截然不同的反差,一时很难调节过来,从而使他在谪居黄州之初,惊魂未定,余悸未消,心境十分失落和无奈。一首在黄州定惠院作的《卜算子》唱尽了自己的愁苦: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以戴罪之身谪居黄州,深居寓所,谢绝交往。理想无法实现的苦闷和忧愁,现实崎岖的不满和激愤,整日盘踞在他心间,折磨着他的灵魂。然而他没有屈服于陷境,“孤鸿”比喻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反映政治上失意的孤独及“有恨无人省”的无奈,

高处不胜寒,但他始终坚持心中的理想。“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揭示了一个伟大灵魂宁愿承担心头的凄冷孤寂,也不肯与黑暗现实稍作妥协。所以黄庭坚赞叹道:“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跋东坡乐府》)

又如《西江月》: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这首词寓情于景,咏唱人生之短促,叹惜事业之无成,吟唱出一个政治上失意者长期郁积于心间的牢骚与怨愤。

但一个执着于理想的人,是不会为了苟安避祸,而改变他的理想及操持的,虽然心中无奈,也不违背本性。东坡从小受到良好的儒家教育,加上其仗义执言的个性,在官场上的态度一直都是有话直说,这些忠言是真能够造福百姓的,但皇帝和朝中当权者往往不能接受他带批判性的谏言,而将他打压,贬谪,以致他仕途的崎岖不平。

困苦忧愁过后,他仍然保留着赤子之心,学会把痛苦化为平和,说服自我适应困境。正如前文所说,苏轼是一个执着于理想的人,不会为了苟安避祸,而改变其理想及操持的。苏轼是一个天性旷达的人,心情一旦恢复正常,他心态中的主流——旷达即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乌台诗案”对他的人生道路来说是一次沉重打击,但他贬谪黄州,仅仅经历了短暂的惊恐之后,其心态就迅速恢复正常,心胸历平静而至旷达,不埋怨于冤屈,不感伤于困境。注重自我内心修养,培养性情,陶冶情操,使他的旷达性格进入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而《定风波·听穿林打叶声》就是这种襟怀豁达、临变不惊的旷达境界的真实写照: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种乐观旷达的核心是坚毅的人生态度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即使在面临生死考验的关头,他也始终保持着“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自适的人生态度。“足证是翁(东坡)坦荡之怀,任天而动。”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指出,苏东坡“是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的确,乐观、旷达的性格伴随着他的一生,正是这种性格,使他渡过了艰辛的黄州生活。仿佛他被贬的忧愁滋味取而代之的是一份留给读者的乐观自信,(《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是最好的证明。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首词是东坡一生至关紧要的几个音符谱成的一曲直飞云天的生命之歌,是一位政治 家、哲学家重获生命,贬谪荒寒之地后对社会人生一系列重大问题所作的全面审视、反思。是展望黄州三年生活,首次所作深思熟虑的精神解脱,是一位顶天立地男子汉对残酷迫害所作的刚健的正式回答,是一位旷世奇才对自己近半个世纪的生命历程节节回顾之后的第一次充满自信的微笑。

第三章“千古雄风唱大江·苏轼黄州词诵读”。正视困难,坦然生活,乐观自信。

一、东坡赤壁景点——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长江沿岸的29个中等城市中以州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泸州、荆州、鄂州、池州、扬州、泰州等,但是独独少了令人神往的黄州。古城黄州和黄州赤壁由于大文豪苏东坡的一首《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而闻名世界,与苏东坡命运相关的古城黄州也因此成了华夏名城。

二、苏轼与黄州——苏轼生平简介

1.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进乌台,关了4个月。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

2.“东坡”名号的来历

苏轼被远谪到黄州团练副使时年届四十五岁。由于黄州的生活又十分艰难,朝廷的一点薪俸对这位失意的京官来言,无疑是杯水车薪。所幸的是,他在那儿结下了一个名叫马正卿的朋友,朋友豪爽慷慨,解囊相助,并赠田几十亩,让他自耕自收,维持艰难的生计。这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谪居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感于朋友的这番深情厚意,他便借当时朋友相赠的这块名为“东坡”的田,干脆为自己另立新号“东坡居士”。

3.苏轼在黄州的创作成就

苏轼在黄州生活了4年又2个月,共写了753篇作品,平均每两天一篇。一个成熟的中年文人在此间步入创作上的辉煌时期。其中千古绝唱《念奴娇 赤壁怀古》及前、后《赤壁赋》闻名于世。

苏轼在黄州创作诗330多首,占现存苏轼诗2690余首的八分之一,有大量名篇亦在历代选注家所选之列。

他在黄州时期所写的词,当在60篇以内,虽数量不多,但产生了许多代表作。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西江月》、《满江红》(归去来兮)、《定风波》、《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等等。在黄州的苏轼,其文风为之一变。变在何处?那就是人们常常谈到的“旷达”,这就是苏轼黄州时期创作的总体特色。

在黄州,苏轼感慨于以前汲汲于功名利禄却招罪惹祸,不如超越利害任性逍遥过一生。从执着到洒脱,从功利到审美,从束缚到自由,苏轼走了一条自我拯救的道路。 黄州见证了一位文人的内心波澜,东坡成就了黄州的千古美谈。

三、经典回顾:课文中的苏轼作品——了解苏轼的创作特色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

72激浊扬清 豪情满怀__ 苏轼诗词教学分析_豪情满怀

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4.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6.核舟记(赤壁二赋)

(一)经典反馈

(1)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回顾我们初中课本中所学苏轼诗词,尝试在小组内当堂诵读。

(2)当堂检测。补写或背诵苏轼诗词中的经典名句。

①人有悲欢离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②但愿人长久,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③会挽雕弓如满月, , 。《江城子-密州出猎》 ④酒困路长惟欲睡,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⑤庭下如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⑥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⑦清风徐来, 。《前赤壁赋》

⑧山高月小, 。《后赤壁赋》

(二)诵读交流。

苏轼诗词在内容、情感、语言等方面有什么创作特色?

讨论后教师补充:他的诗词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篇章最多,或想象丰富,或气势雄浑,或清新隽美情致盎然。苏词多是激情奔放、达观洒脱、恢宏阔大的高亢之音。

第四篇:苏轼诗词文串词

无法想象在两千多年的文学史册上缺少了他会是怎样一番情景:黯然失色,严重缺失,深深遗憾。陶渊明太淡泊了,他的那份心境一般人难以体验;李白太飘逸了,让人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杜甫太沉重了,让人不敢和他并肩而立,生怕自己的命途也会沾染舛运;欧阳修太高贵了,连苏舜卿、梅尧臣、王安石都是他的晚辈后学,还敢有几个人忝列其中?所以我们喜欢他,唯独他让人能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而他又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个人的才华,让我们喜欢的时候也理所当然,心甘情愿。

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他的出现,中国,也许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

他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华,是凡人而又超凡;他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他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

他,就是苏东坡。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暧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鬃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他是那样的出色,他一出现,就如彗星降世,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伧,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在群小的污蔑下,一台“乌台诗案”让他转眼凄凉,九死一生。

幸好苍天有眼,太后求情,百姓请愿,让东坡逃过一劫,被贬黄州。

谁都知道苏东坡这个乐呵呵的大名人是有很多很多朋友的。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苏东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点儿友谊的信息。他只能在寂寞中惶恐。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样一个伟大的灵魂是不会归于沉寂的。他,开始自省。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

贬谪的清苦生活,让他将目光投向这无穷无尽的天地间。他开始追慕英雄。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时的他还略带迷惘,用诗词聊以自慰。渐渐地,他看开了,也看淡了,不再耿耿于怀,他豪放依旧,重拾信心,渴望重用。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他时常自省,儒道释同修让他在逆境中更能认清自己的内心。他将这种通达带到了他的游玩中,赏景的同时,更悟人生哲理。

他在风雨中仍能独立前行。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西湖景美,她陶醉其间,在欣喜之余,更加豁达:

饮湖上初晴后雨

【 宋 】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世人皆知庐山峰奇,峰妙,东坡在欣赏之余体味到了处世哲学: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方山水养育了它,也在他迷惘之时点醒了他。他陶醉于天地之间,契合精神于永恒无尽的宇宙中,他看到了自身的渺小,也明白了生命的有限与永恒。他终于真正的放下了,超脱了自我。《赤壁赋》诞生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饱读诗书,才华卓绝.既有懂得人有悲欢离合的豁达,也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迈,既有日啖荔枝三百颗的乐观,也有千里共婵娟的柔情,更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深情.他饱经人生风霜,备尝世间苦难,却依旧为人生歌唱,积极乐观是植根于他骨子里的狂放.他将诗意和生活完美地结合。那夜空中熠熠闪光的银河是对你最佳的溢美之词,这大地上奔腾豪迈的长江是对你无上的礼赞之章,这一切的繁华与辛酸,都汇聚成为五千年一个词坛巨人的名字——苏轼。

第五篇:苏轼的咏茶诗词

东坡写了许多茶诗,有一些提到当时的名茶。

双井茶,产于江西省修水县是当时的贡茶之一,诗见苏轼《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其韵为谢》。“江夏无双种奇茗,汝阴六一夸新书。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玑珠。列仙之儒瘠不腴,只有病渴同相如。明年我欲东南去,画舫何妨宿太湖。”这个茶好的东坡都不敢让书童仆人过手,要他自己亲自沏泡,他要好好欣赏如雪茶汤仿佛生出玑珠美玉。

月兔茶,产于四川省涪州,诗见苏轼《月兔茶》。“环非环,玦非玦,中有迷离玉兔儿。一似佳人裙上月,月圆还缺缺还圆,此月一缺圆何年。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上有双衔绶带双飞鸾。”小凤团茶像环又不是环,像玦又不是玦。环状的团茶,烹煮由环变成玦就缺了,这与月的阴晴圆缺又同又不同,月团缺了还会圆,团茶缺了就无法再也圆不了。所以爱茶人“不忍斗小团”。

垂云茶,产于浙江省杭州市宝严寺。宋时葛岭宝严院出产“垂云茶”,是形如“雀舌”的散茶,垂云茶当不是普通山茶,而是佛门上品茶。怡然送与东坡,东坡回礼以贡茶“大龙团”。《怡然以垂云新茶见饷,报以大龙团,仍戏作小诗》云:“妙供来香积,珍烹具大官。拣芽分雀舌,赐茗出龙团。晓日云庵暖,春风浴殿寒。聊将试道眼,莫作两般看。”

不断的贬谪生活使东坡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也为东坡提供了品尝天下名茶的机会。因此苏轼一生写下了近百首咏茶的诗词。东坡所作的这些茶诗融茶艺茶趣于笔端,意境幽美,引人入胜。后世人读了仿佛与东坡一道曾神游于山水之间,品茗于松竹之下,何其惬意淋漓痛快。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试院监考后,东坡和二三个监考官打水煎茶。东坡作《试院煎茶》一首,诗曰: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一,未识故人煎水意。(古语云:煎水不煎茶。)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南山如荠评这首诗说:《试院煎茶》是东坡任杭州通判时作的,这首诗将茶事、人事融为一体,读来感人至深。“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以沸水的气泡形态和声音来判断水的沸腾程度。描写煎水,蟹目、鱼眼为形辨;松风为声辨,是第二沸时情景。“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描写碾茶、投茶过程。以细珠落盘描写茶末,妙;以飞雪绕瓯描写茶粉,更妙。“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引用唐李约、宋文彦博煎茶典故,以资说明,并启下文。“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情思婉转,吟哦蕴藉,正是苏诗灵活处,感人处。

《诚斋诗话》还有一则东坡《煎茶》诗云: 活水还须活火煮,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杨万里解析这首诗第二句“自临钓石取深清”七字时,说它具有五方面的意思:一是水是清澈的;二是水是深处的清水;三是水是石头下面的水,没有泥土;四是石是钓石,不是一般寻常之石;五是水是东坡自己打上来的,不是让仆人做的这件事。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这句是形容水的状态是清澈甜美之极。“分江”二字,用的十分绝妙。“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仍作泻时声。”这句是倒语,是诗人的独家行文妙法,尤为诗家妙法。如杜甫对香稻的赞美“红稻吸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语反而意全。“枯肠未易禁三椀,卧听山城长短更。”这句又把卢仝吃茶的公案打翻。仝吃茶吃到七椀,东坡不禁三椀,山城更漏无定。长短二字,有无穷之味。

《游惠山》:“明窗倾紫盏,色味两奇绝。”

《送南屏禅师》:“勿惊午盏兔毛斑,打出春瓮鹅罗酒。” 《水调歌头.桃花茶》:“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 《壑源试焙新茶》:“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白云茶》:“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

《送刘寺丞赴余姚》:“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 《邵伯梵行寺山茶》:“山茶相对阿谁栽,细雨无人我独来。”

《西江月》:“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 《水调歌头》:“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

《次韵周种惠石铫》:“铜腥铁涩不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蟹眼翻波汤已作,龙头拒火柄犹寒。”

《送南屏谦师》:“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二昧手。”“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下朽。”

《和钱安道寄惠建茶》:“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 《浣溪沙》:“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寄周安孺茶》这首长达120句的苏拭第一长诗,正是咏茶之作。“大哉天宇内,植物知几族。灵品独标奇,迥超凡草木。名从姬旦始,渐播《桐君录》。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唐人未知好,论著始于陆。常、李亦清流,当年慕高躅。遂使天下士,嗜此偶于格„„” 东坡还作有一篇散文《叶嘉传》。这篇散文以拟人手法,形象地称颂了闽茶历史、功效、品质和制作等各方面的特色。是一篇研究中国古代茶史的重要文献。“叶嘉,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尝曰: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吾子不必盛于中士,当饮其惠矣„„”

东坡在做翰林学士时,曾得到太皇太后赏赐的名茶“密云龙”, 这茶为福建特产,仅供皇帝和皇太后专用。他将这种名茶珍藏起来,惟有最得意的门生来到家中,才舍得拿出来要让门生亲眼看他拆封,一同共享。东坡说喝了这茶之后顿觉两腋生风浑身凉爽,仿佛进入仙境。他作《行香子》词专咏此事。

绮席才终,欢意犹浓。 酒阑时,高兴无穷。 共夸君赐,初拆臣封。 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 斗赢一水,功敌千钟。 觉凉生,两腋清风。 暂留红袖,少却纱笼。 放笙歌散、庭馆静、略从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手机销售技巧范文下一篇:生活需要磨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