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时期苏轼范文

2022-06-01

第一篇:黄州时期苏轼范文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散文

摘要:“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是苏轼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由此,苏轼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他的诗文创作也渐渐走向成熟,并达到顶峰。本文以苏轼在黄州期间的散文创作为研究对象,从三个阶段探寻苏轼的思想感情变化脉络,力求透过文字呈现一个命运坎坷、主体意识强烈和生活情趣化的苏轼。

关键词:苏轼,黄州,散文,旷达,平淡

苏轼的一生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乌台诗案对于苏轼的仕途人生而言是一个低潮,但却是其散文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其实苏轼后期诗文创作之所以能够达到顶峰,多半要归功于“乌台诗案”。因为仕途的不得意和死里逃生的残酷现实,使苏轼走出了宦海朝堂,将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多的寄托于佛法禅意、青山秀水之中,回归了自我的纯净和空灵。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散文在创作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苏轼由当初的“奋厉有当世志”、“致君尧舜”,转变为“聊从造物游”的艺术人生。诗案前,诗人嫉恶如仇,如遇有邪恶,便“如蝇在台,吐之乃已”。他指责积贫积弱的朝廷,他渴望“致君尧舜”,然而“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诗案后,当苏轼的脚步踏上黄州的时候,就预示着他的诗文风格与入狱前大不相同。尽管苏轼在黄州居住的时间只有四年多一点,但黄州的谪贬生活,使苏拭远离政坛,从具体的政治倾轧、争斗和哀伤中摆 脱出来,重新认识社会,重新评价人生的意义。从此,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部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和蔼的和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透露出一种珠玉含晕敛而不发的才华气质。所以当苏轼邀游赤壁之时,面对“江上之清风与山问之明月”,发出了“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深刻感叹。

从苏轼散文创作的阶段性来看,黄州散文是他的辉煌时期。较之黄州以前的散文,这一时期的散文如前后《赤壁赋》中的旷逸情怀读之令人情思渺渺;《记承天寺夜游》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的空灵超然;《记游定惠院》则可以看出作者的怡然情怀;再如《书雪》中的民胞物与的胸襟;《二红饭》中不屈于生活压力的人格自信;《书田》中的知命达观的心胸;《书赠何圣可》中的诙谐幽默;《书砚》中的“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人生态度等等,这些文章,全面揭露了苏轼洒脱旷怡的襟怀。而《答李端叔书》更是明确指明了苏轼文艺思想从外在社会关怀向人情人生关怀演变的历程。对以前外在的为官、为事而作文进行了反思。“自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不为人识。” 抛弃尘俗与外在名利,回到真实,回到真我,苏轼以这种人生的认识和体验“为喜”。在那劫后余生的四年零两个月的贬滴生涯里,苏轼正是以超于一切穷通祸福的旷达襟怀,将黄州时期清雅的生活内容、睿智的思想情感和深的生活哲理引入散文中,才情勃发而佳作频出。

以下我们从三个阶段来考察苏轼的黄州散文。

一、苦恼、压抑与自嘲

——从寓居定惠寺到躬耕东坡

苏轼初到黄州,居无定所,经济拮据,处境艰难,因而心情也起伏不定,复杂多变。他从监狱里走来,死里逃生,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是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他很疲倦,也很狼狈,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的苦闷无人倾诉。

于是他自嘲:“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①”他“寓居定惠寺之东”时,看到“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贵也”②,免不了发出“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的感叹。而当他触目萧瑟之景后,他又伤感地诉说“鹳鹤来何处,号鸣满夕阳。”鹳鹤的哀鸣一点点地融人了滴血的残阳,这又何曾不是作者心灵的折射呢? 情绪上的起伏不定,表现了他思想的苦闷,因而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大多以书信为主。如《答秦太虚书》、《答言上人书》、《与王定国》、《与王元直》、《与李公择》„„此外还作了一些题画诗、题画文,如《书蒲永升画后》,替别人作一些传记,如《方山子传》、《石氏画苑记》等等。从这些散文中可以看出,苏轼的困顿、苦闷、谨慎,小心。心态如秋的他在给密友的信中说“仆罪大责轻,谪居以来,杜门念咎而已。平生亲识,亦断往还,理故宜尔。而释老数公,乃复千里致辞问,情义之厚,有加于平日。以此知道德高风,果在世外也。” 据有关资料记载: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曾借天庆观道士堂,冬至后坐了整整49天。

但他又试图冲破郁结于心中的阴霾,舒展自己的个性,不时迸发出一两句哲思妙语。他在《答李瑞书》中说“谪居无事,默白观省,回视三十年来所为,多其病矣。”“足下所见皆故我,非真我也。③”

在《方山子传》和《石氏书苑记》中:滑稽幽默而急公好义识虑甚远的石康伯,甘于贫困、隐居山中的侠士方山子都是他所钦慕的人物。再从他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参禅悟道的散文式的文字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这时期的佛老思想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些都表明他的思想与散文创作都在向“思无邪”的方向迈进,如果说他在经历了思想苦闷情感郁结的第一阶段后,个性与心灵有所释放的话,那么《临皋闲题》中“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便是作者的金石之音。

苏轼毕竟是苏轼,在苦难生活中仍然能够苦中作乐,文章中也不乏积极开朗的一面。《答秦太虚书》就是这一时期较为典型的一篇散文,他给秦观看了一下他自己的食谱:有醇酽的村酒,数量丰富的柑桔、柿子、一尺多长的山芋、北方风味的羊肉,而猪、牛、獐、鹿竟然和泥土一样不值钱。鱼蟹简直是白拿!想吃就吃,想喝就喝,想看就看。黄州官府里的厨师一个个都是作酒做菜的好手!他自己也觉得未免吹嘘了点,所以对秦观说“展读至此,想见掀髯一笑也”。在上文刚刚说完“痛自节省”后,下文便如此津津乐道,如果不是作者达观的生活态度和他敢于放下士大夫的清高架子与百姓打成一片,恐怕也是写不出这样的文字来的。这也算是苦中作乐在散文创作中的体现吧。

在《与李公择》这封信中,他一反常态,反过来劝说宽慰自己的李常说:“吾 ①② 苏轼《苏东坡全集》 中国书店出版 1986年 267页

苏轼《苏东坡全集》 中国书店出版 1986年 315页 ③ 苏轼《苏轼文集》20卷

中华书局 1986年 145页 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志义填骨髓,真须谈笑死生之际,若见仆穷困便相于邑则与不学道者大不相远矣①”。字里行间散发着大彻大悟后的一股豪迈之气。他如果没有用拂尘拭去身上世俗的勇气,没有修养到“物我两忘,身心皆空”的境界,是很难写出这样的文字来的。这些文字虽然不能与《赤壁赋》相提并论,但其去留无意的胸怀也令人钦慕不已。

二、求索,超越与放达

——从筑雪堂到后《赤壁赋》

苏东坡不仅将内心的郁结苦闷诉诸山水,而且借一般的山川景色表达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这也是他究天问地,苦苦求索的结果。当他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饱览“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景色之际,禁不住诵起“明月之诗、窈窕之章”,不禁唱起“桂棹兮兰桨,望美人兮天一方”来表明心迹。接着借箫声吹出“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悲音和客人指陈历史、吊古伤今的情绪,转向对宇宙人生的阐释。从“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哀叹到“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幻想,这是他理念升华的过程,从遥远的历史与眼前的景色中概括出“变”与“不变”的哲理。以此作为精神的寄托,从而扩展为一种处世观念,使文章主题透过江山景色深入到了深奥的理性思考之中:世间万物都在“变”与“不变”之中,短暂的人生也是如此,到底哪些东西是瞬息万变、永不复存的?哪些是百代之后而万古长青的呢?作者心中自有答案:“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从思想上看,前《赤壁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真理的过程;从艺术上看,通过写景记物,抒情辩理做到了诗情画意与哲理的完善统一。作者的抑郁与不快在大自然的对话中得到了解脱。走出了心灵的阴霾,这其实也是东坡先生个性的张扬。

作者这时完全洗去了蒙在身上的尘埃,回复到了起初的自我。他这种执着于美好理想、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及其抒解心中苦闷并加以高超表现的艺术手段,使其前后《赤壁赋》有了很高的审美价值,人们喜欢的不是忧谗畏讥的苏东坡,也不是惴惴不安的苏东坡,更不是黯然神伤的苏东坡。而是在生活中与在文学作品中一样率真、风趣、大智大慧、个性张扬的苏东坡。

第一阶段的两年时间,苏轼大多数时间花在迁居、念经诵道上,花在了为《易》经作传、为《论语》作注上,还没有摆脱乌台诗案的阴影。然而,两年后的他,不仅逐渐习惯了本地的生活,与三教九流相处甚为融洽,而且也更加懂得了生活,从物质、精神两个面进行提高。他喝汤药、向弟弟讨教养生之法,写写有关修身养性的文章,他这时已经大彻大悟。知道世上有些事不是个人能预测、控制或改变得了的。与其悲悲戚戚,不如开开心心。他既食肉,作《猪肉颂》,大讲猪肉的烹饪法,又到寺庙里诵经,以摆脱尘世的烦恼。他今年携妓出游,明年又潜心拜佛。有诗为证:“前年开阁放柳枝,今朝洗心归佛祖”。他还与下层百姓中的郭药师、马书生、古先生等交游甚好。而他思想上也更多地倾向于平民化。学问对于他,已经不是炫耀的资本或求官的敲门砖,而是内心真情真性的流露。

在历来为人称道的后《赤壁赋》中,有一段惊心动魄的攀登悬崖的描写:履巉岩,披蒙首、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鹤之老巢,俯冯夷之幽宫。这种描写显然是对朝廷政局之艰险和个人探索精神的暗示,对于这么深刻的内容,能这样信笔 ① 苏轼《苏轼文集》51卷

中华书局 1986年 571页 拈来的人恐怕寥寥无几,而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的描写,更是对自己澎湃的心潮、激荡的思想的隐喻,接下来“悄然而悲,肃然而恐”以至于不得不“反而登舟,听其所止而休焉”的叙述则是作者面对严酷现实无可奈何的一种心理表现,篇末对“戛然耳鸣”的孤鹤的刻画,以及梦中孤鹤化道、猛然惊悟的描写与前《赤壁赋》中“飘飘乎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比喻相辉映,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光照千古。可以说,在宋代的散文中创作中,很少有人能像苏轼这样把一个人复杂多变、亦梦亦真的精神世界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的。也许正是苏轼凭借自己的博学多才、对佛老的深入研究以及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才使得他能如此高水平地把士大夫普遍存在的仕与隐的矛盾、怀才不遇的凄凉,表现得如此美丽的。

三、洒脱、旷逸与佛道

——从《记承天寺夜游》到《记游定慧院》,情感的归于平淡与思想个性在散文中了无痕迹的表现。

作者写文章除了对“意”的强调之外,就是对“平淡”的追求了。他最崇拜的是陶潜。他曾作词云“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身!”现在我们来打量一下来黄州已经三年多,年龄将近50岁的东坡居士,不难发现,“乌台诗案”的影子在他脸上很难找到了,他心灰意冷过,但更多的是泰然处之,乐呵呵地。而这时对他最好的形容词就是他对弟弟说的话“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这也是苏东坡在黄州参禅拜佛潜心老庄的修炼之果。以前他写过《超然亭记》,其实这时,他才真正的超然了。

《记承天寺夜游》标志着作者黄州时期散文达到的最高境界。在这篇类似日记的随笔中仅83个字,却写得空灵透明、神韵十足。看似毫不经意,实则字字透着一股灵气一股禅意。他将个人心灵的释放与禅思秒理糅合成了一幅泼墨写意画,能使人感受到景物之秀美之空明,触及到作者跳动的脉搏,但却无法说清楚究竟妙在何处。也许这就是作者散文臻于最高境界的奥妙所在。

如“积水空明”这个隐喻写的就是月色,作者的生花妙笔定格了黄州土地上那个一派清虚静谧、空明缥缈的月夜。用“藻荇交错”喻月下竹柏之影。作者的新颖之处在于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澄清的水中交错的倒影。正当读者有扑朔迷离之感时,作者用笔轻轻带出“盖竹柏影也”使人顿悟。苏轼在自己坎坷的命运中表现了旷达的襟怀,写出了对人生意义的哲学问答:“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我们不妨说,这一片月色,就是作者此时的心境,而最后一句话,如世外高人之妙语,醍醐灌顶,洗却读者许多尘埃。

而《记游定慧院》亦“醉卧小板阁上”的适意之态,听悲风晓月铮铮然的琴声之姿,无不给人一种“非人间”的悠远平和之味。一次,“客尚欲饮,而邓忽兴尽,乃径归”,更是魏晋风度在北宋的重现。一言蔽之,作者这时无论在思想上、生活上,还是在艺术上都达到了一种返朴归真、平淡悠远的境界。

循着苏轼思想感情变化的脉络,即经历了“苦恼、压抑与自嘲——求索,超越与放达——洒脱、旷逸与佛道”三个阶段,我们就会看到苏轼在逆境中曾经历样的苦闷和挣扎,也就更加欣赏他超脱苦闷后的乐观与旷达,从而学会像他那样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苦难、迎接挑战,用智慧去化解人生矛盾,用审美的眼光看生活,使我们的人生更具光彩。

参考文献:

1、林语堂 《苏东坡传》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

2、刘乃昌 《苏轼散文选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l998年

3、徐中玉 《苏东坡文集导读》 巴蜀书社,1990年

4、苏轼 《苏东坡全集》 中国书店出版,1986年

5、苏轼 《苏轼文集》 中华书局,1986年

6、周洋 《试析庄子对苏轼散文的影响》 2008年8月第27卷

7、杨胜宽 《苏轼书体散文析论》 2009年19月第24卷第10期

8、王晓冬 《苏轼游记散文风格浅论》2001年3月第15卷第1期

第二篇:苏轼在黄州教案

东坡与黄州

一、导入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选了1000年的12位英雄,包括神圣的古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的皇帝,其中唯一入选的中国人是苏轼。《世界报》用两个整版的篇幅详细介绍一个中国人的生平,尚属首次。

而苏轼是怎样写自己的一生呢?《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从海南岛儋州贬所北归途经润州(镇江)时,在金山寺看到李公麟(北宋名画家,苏轼好友)所画东坡像,回顾一生,心潮难平,感慨万千,写下了《自题金山画像》。)

余秋雨在《东坡突围》里说,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黄州之于东坡到底有多深的意义?今天我们来看--------东坡与黄州。

二、东坡与黄州

从“乌台诗案”中走出来,是在太皇太后、张方平、王安石等人的求情之下,

从“乌台诗案”中走出来,苏轼来到了黄州,带着生死攸关的心惊胆战,带着劫后余生的庆幸。初到黄州,他这样说:

1、《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自笑”里有无限的辛酸。“逐客”,贬谪之人,“员外”,定额以外的官员。“只惭”句,惭愧的是我对政事已经没有丝毫益处,还要耗费官府的压酒囊——压酒滤糟的布袋,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抵数。

从中,我们读出了苏轼的什么情感呢?

——自嘲,嘲笑自己,是无尽的辛酸。里面有不能有所作为的痛苦,希望有补于世的愿望。可是他终究是寂寞的,请看他的《卜算子》。

2、《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大家看看,从哪些字词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缺月、疏、独、孤、恨、寒枝、寂寞、冷。——孤独。这是精神上的孤独,语言极美,道尽了他精神上的遭遇。日子再贫穷都能有办法解决,但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却是他人无法理解,更难以释怀的。

不仅有内心的孤独,还有人情的凄凉。请读读——

3、《答李端叔书》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

曾经大名鼎鼎的苏轼也泯然于众了!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和凄凉,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寻找无言的山水,诉说内心。他的心灵在变化在成长,看一看他著名的《定风波》。

4、《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本来是生活中的一件普通小事,.......但却写出了词人的处世态度。“莫听”“何妨”

1 “谁怕”“也无风雨也无晴”,无所谓风雨,无所谓天晴。不畏坎坷,安之若素。这是一种人生的豁达,在这里,他的心灵在不断成长。再看——

5、《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上阕写醉态,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无人开门,便“倚杖听江声”。这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下阕写酒醒时的思考:“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化用庄子的“汝身非汝

有也”。长恨身在仕途,身子不归自己所有,什么时候才能忘却名利的追逐?(感觉也是一种自我嘲笑)这一句既有哲理又有自己的性情,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可以找学生说说)夜深人静,水波不兴,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江海中了却余生。

这只是他的愿望,希望精神解脱,可却吓坏了知州徐君猷,几经寻找,却发现他在家里酣眠。这首词让我们感受到了苏轼心中的开阔。

三、升华

林语堂:“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方面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无家的小孩。”

这是林语堂心目中的苏东坡,其实,文人的内心往往都有儒家的仁爱,佛家的慈悲,东坡也不例外。但这样的心灵怎能在政治的沉浮中游刃有余呢?东坡为什么被围攻?苏辙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其实,苏洵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名二子说》,轼,车前的横梁,没什么用,但人只有扶着它才能高瞻远瞩,故字子瞻。辙,车辙,无功也无过。由着走,跟着走,故,字子由。果然,苏轼有不可掩饰的英迈之气,苏辙则寡言少欲,君子不党。所以,兄弟俩命运也不同,一个处风口浪尖,一个平坦一生。

苏轼在黄州这几年也重新认识了自己,看他的《洗儿戏作》:“人皆养儿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应该是苏轼的觉醒吧!只可惜,小儿子苏遁还是在去汝州的途中早夭。

苏轼在黄州完成了心灵的成长。尽管如此,我们觉着,如果人生可以重新来过,恐怕苏轼还是这个苏轼吧!

苏东坡这个人,之所以了不起,某种意义上讲,他比陶渊明、李白更像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他入仕,他担当,他受苦难,但是他在苦难中坚持自己的磊落与旷达,性情铸就不朽。我们可能无法成为他那样的大家,但他的豁达、开阔、乐观与坚持足以让我们痴迷,当我们痴迷于这一切的时候,东坡便是我们心灵上的朋友!黄州也成为了我们仰望东坡的一亩方田!

下节课我们接着说,东坡与黄州,请课下阅读以下几首词。 《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

第三篇:2011.8新版苏轼黄州 Microsoft Word 文档

苏轼与黄州

——2011年文学讲座发言稿

郭建设

我们的黄州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城内名胜古迹众多:禹王城、安国寺、青云塔……它们见证了黄州2000多年的文明史。盛唐大诗人李白写有《赤壁送别歌》;晚唐诗人杜牧曾任黄州刺史,写有《赤壁》诗……可谓是地灵人杰,但是,影响黄州最大的,或者说,使得黄州对中国,对中华文化影响最大的恐怕要算苏东坡。

与苏轼连得最紧密的景点是赤壁。{点ppt②——苏轼与黄州}被称为湖北境内五赤壁之冠的黄州赤壁,有人称之为‚文冠天下,翰墨飘香‛的文赤壁,有人称之为‚舳舻千里,东风一炬‛的武赤壁,有人称之为‚坡仙伴周郎,诗文并矛戟‛的文武赤壁。{点ppt③——文赤壁--“文冠天下,翰墨飘香”}北宋时,相传为孙曹交兵的赤壁古战场到底在哪里,有汉川、汉阳、黄州、武昌、蒲圻等5种说法。每一种传说,在陈寿《三国志》以及裴松之所作的注中,都可以找到一些根据,难以断定孰是孰非。当年的赤壁之战是不是在黄州打的,尚在争鸣考证之中,但东坡赤壁的名声却早已是蜚声世界了。{点ppt④——东坡赤壁}有了苏东坡写在黄州的那些杰作,就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

2000年,法国评出12位世界名人,苏东坡名列其中。他的词、赋、文在古今中外影响都很大,二赋一词(指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都收进了《古文观止》。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如日本)将苏轼的词、赋选入中学课本作为学生学习汉语的范文。

1 我国一些大中专院校也将其作为教材。著名剧作家曹禺,不顾八十高龄,病卧僵床,一边戴着氧气罩,一边读苏轼的《前赤壁赋》。可见苏轼黄州词、赋,有时可以成为生命的元素,精神的寄托,思想的养分;同时,它们又是中华民族文化精华之一,是中华民族子孙们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不朽之作。国盛兴文。这些名词名赋,为人民所喜爱,所鉴赏,所研究,并以此,增强了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崇尚之意,加深了对社会主义祖国‚如画江山‛的热爱之情,提升了人们的思想境界。而苏轼留给我们的最大遗产,并不是这些文字的产品,而应该是他的人格,他的风度,他那被后世知识分子津津乐道的‚东坡精神‛。

苏东坡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执著和直率,成熟和天真,正直和迂阔,种种互相对立、色彩纷呈的面貌。{点ppt⑤}

东坡原本就不是一个脱离政治、流连山水的山水诗人,他首先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政治家。他生长在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当时社会文化在中唐以后又一次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同时由于豪强的兼并,战备的松懈,官僚机构的庞大而无能,北宋王朝的内外危机又正在潜滋暗长。且不说这种局面发展到南宋,给历史留下了多少悲欢离合、令人扼腕的事变和故事,仅仅只说当时的苏轼,对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感到不安,积极向朝廷献言上策,提出加强法制、消除政治腐败、加强战备等等主张。由于‚民本‛思想是他政治思想的基础,就势必与王安石以对国民加重赋敛为主要手段,以加强皇权、增加中央府库储存为根本方针的变法发生冲突。这样,在他歌吟山水风光的诗句里,就时时透露出他对社会的深沉思考和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辨。这

2 些或直露、或含蓄地评说时事的诗作,埋下了诗人政治恶运的种子。果然,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44岁时,就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以作诗讥讽新法的所谓‚讪谤罪‛逮捕入狱。同年8月18日进了御史台监狱,御史台又称‚乌台‛,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点ppt⑥}后来,苏轼在经历了一番伤体劳心的磨折后,到哲宗即位,旧党执政,才被召还朝。然而当司马光为首的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的时候,苏轼又主张对新法要作一点分析,吸取那些对国家对老百姓有好处的措施,反对执政大臣的一意孤行。这样一来他又受到旧党中程颐一派的攻击,再次被逐出京城,去了杭、颖、定三州做知府。到他59岁时,新党重掌政权,他再一次先后被贬岭南的惠州和海南岛的琼州。总而言之,他的执著、直率、认真让他老是不合时宜。

现在,回过头来,说说‚乌台诗案‛对他的处罚。

他虽然保住了性命,却被降职,贬谪黄州。从春风得意的科场奇才,到谪居落寞的犯罪官员,经历了人生巨大落差的苏轼在黄州将有什么样的磨砺和收获呢?有一个传说,道是东坡知识渊博,见多识广,才高心傲。他与王安石交往甚厚,一日,见王安石书案之上一首没写完的‚咏菊‛诗,说是‚昨日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 {点ppt⑦}东坡是写诗的高手,菊花诗都写烂了,心想,谁都知道菊花‚抱头死‛也不会‚零落成泥碾作尘‛的,这位当朝宰相连这个基本常识也不懂,于是他提笔接上两句:‚秋花不似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点ppt⑧}谁知,他被贬黄州后的某一天,秋风瑟瑟,他缓步来到雪堂前坡,只见金黄色的菊花瓣儿纷纷落地,他大吃一惊,眼珠差点掉到

3 地上了。却原来全天下的菊花都不落花瓣儿,唯独黄州的菊花落花瓣儿。苏东坡叹道:‚唉,真是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啊!‛后来,苏轼还为乱改菊花诗的事,专程到京城,向王安石‚负荆请罪‛,认错道歉。这个传说是否真实,无从考证,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黄州的四年生活,苏东坡决不会仅仅学到一点普通的生物知识。

那一年(这已经是建中靖国元年即公元1101年了),当东坡终于结束连续三度被贬的生活,在儋州遇赦,北归途中到了镇江,游金山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他对自己的一生作了这样的总结:{点ppt⑨}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如何理解苏东坡的这个说法,如何看待他的‚平生功业‛呢?按照传统意识,苏轼‚平生功业‛的建立期,应该是在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以及杭州、颍州等高官期。但苏轼在此所指的功业观显然不同,也就是与一般人的认识不同,苏轼所谓的‚平生功业‛,指的是他在这些贬谪地的作为,他把自己的平生功业定位在黄州、惠州、儋州,既是政治自嘲,是他苦难屈辱一生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传统的功业观所作的新的审视和新的人生价值判断。他的这种新的人生价值追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现代人也有很多启迪。这样,黄州时期就成了苏轼建立‚平生功业‛的第一站。

苏轼在困顿的黄州时期,没有忘记承担人生的责任和义务,适时地而且是成功地调整了生活方式,进入了一种被后人津津乐道的艺术的人生境界,创立了泽被千古的东坡精神。具体说来,东坡在黄州的

4 ‚平生功业‛起码体现在三个方面。{点ppt⑩}

一是如他在《与李公择》一文中所说的‚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也就是他矢志不渝的坚持正义、忠于国家和人民的信念以及不为命运多舛而改变的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行为;

二是如他在《雪堂记》一文里所说的‚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也就是他踏踏实实生活,实实在在生存所留下的人生轨迹;

三是如他在《定风波》一词里所说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也就是他运用哲学智慧成功地调适了自己的心态,从而气定神闲,笑对人生风雨的人格魅力。

先来说说东坡黄州功业的的第一个方面,就是他矢志不渝的坚持正义、忠于国家和人民的信念以及不为命运多舛而改变的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行为。

这个方面的具体表现是:{点两下ppt11}第一,坚持矢志不渝的目标,磨砺坚忍不拔的生活意志,努力追求人生有价值的东西,不因为任何挫折而放弃。第二,实现人生目标的具体过程,磨练生活意志的具体表现,就是承担起人生的责任和义务。第三,在任何情境下,都能做出对社会对他人有益的事,都会显示出生命的宝贵价值。(参见杨胜宽《苏轼人格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在黄州,东坡身居雪堂心怀天下:《道山清话》中说东坡在雪堂每天都要将杜牧的《阿房宫赋》《过华清宫》读好几遍,每读完一遍,便嗟叹不已,到了深夜还不能入睡;他说自己替人抄写《过华清宫》诗,已经抄了三四十本了。他为什么‚咨嗟叹息‛不能入睡,为什么反复抄写呢,是因为《阿房宫赋》和《过华清宫》借古讽时,揭露了

5 统治阶级为一己私利而不恤民生疾苦的罪恶,正好反映了自己忧国忧民的类似的心绪。这件事很真实地揭示了苏轼在逆境中可贵的‚忧国心犹在‛(就是为国事忧虑的心情长存不减)的精神。

读《与朱鄂州书》和《黄鄂之风》,我们了解到,苏轼刚到黄州,得知鄂州、黄州一带的百姓因为贫穷而将小孩儿溺死的恶习很严重,便寝食难安,连忙写信给朱寿昌太守呼吁制止,并表示如果每年能养活一百个小孩,他愿意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抽出十千钱来资助他们。另一方面他又和安国寺住持继连、进士古道耕等人组织育儿会,推举诚实博爱的古道耕担任会长,极力拯救儿童。

读《圣散子序》,我们了解到,当黄州传染病流行的时候,苏轼向巢谷苦求圣散子药方,配成中药广为散发,救活的人不计其数。(“和此药散之,所活不可胜数。”)

读《书雪》一文,我们了解到,苏轼在东坡上种麦,那一年正碰上下大雪,这本是丰收的预兆,可是他却忧虑老百姓缺衣少粮,难以挨过寒冬,耿耿于怀,难以入眠。(“舍外无薪米者,亦耿耿不寐,悲夫!”)

苏东坡不仅具有坚强的信念,仁慈的爱心,而且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他在黄州的艰苦条件下辛勤读书写作,每天晚上三更以后才睡觉,从而使自己的艺术才能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在黄州的四年里,苏轼的的文学创作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最为辉煌的成就。他写诗200多首,词66首,赋3篇,文章(包括小品)170多篇,书信280多封。这些创作是皇皇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作品。在这种难得的(对于许多人恐怕更是难熬的)环境里,他手抄了《金刚经》、又第三次手抄了《汉书》,同时成就了父亲苏洵之志,写了9卷《易传》、5卷

6 《论语说》。正如《东坡易传》(卷五)中所说的,一个有志者绝不因为命运曲折而抛弃了自己的志向(“君子不以命废志。”)。这对于他此后对人生价值的重新认定,他的生活方式的转换以及人格发展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社会科学之外的领域,苏轼也有广泛的兴趣和一定深度的造诣。他对水利、农业、医学都不乏研究,在造酒、制墨方面,也都留有佳话。至于烹调,至今宴会上仍有‚东坡肉‛的名菜,就是他在黄州所配制。东坡创制的菜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菜系。东坡菜共66类,其中35类为黄州时期所研制;东坡酒7种,其中东坡蜜酒、‚黄州压茅柴酒‛在黄州酿成。每道菜,每种小吃的创制,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都有一首通俗的诗歌,都渗透了苏东坡生活方式转移后,与黄州人亲密和谐的情谊。他写《猪肉颂》教黄州人烹饪:‚净洗锅,少着水,柴头罨(yǎn)烟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黄州好猪肉,价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和自家君莫管。‛他吃了黄州的鱼、黄州的笋,赞不绝口,并且近百次去樊口,同在那里开酒店、以打渔为生的好友,诗人潘大临以武昌鱼佐酒,并对闻名遐迩的武昌鱼进行考察,创制了东坡鳊鱼、东坡鲫鱼、东坡笋等名菜,又作《鳊鱼》、《煮鱼法》、《鱼蛮子》等诗文,留下了‚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浣溪沙》)等优美诗句。{点ppt12}

以上是苏轼黄州功业的第一个方面。‚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也就是他矢志不渝的坚持正义、忠于国家和人民的信念以及不为命运

7 多舛而改变的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行为。下面再来说说第二个方面,就是他踏踏实实生活,实实在在生存所留下的人生轨迹。{点ppt13}

东坡在《雪堂记》中说:‚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意思是说,要努力避免世人中常见的投机取巧变诈求利之事,但是决不逃避现实社会的实际事务。

当时,最实际的事务莫过于生存下来。来到黄州,他的职务是:团练副使本州安臵、不得签书公事。‚团练副使‛大体相当于现在人民武装部副部长,但这个副部长没有签字权和行政权,只是个空头官衔。他的身份本质上是由黄州官府代为看管的犯罪官员,除了一份微薄的实物配给之外,没有俸禄薪水。苏轼做了二十多年官,‚俸入所得,随手辄尽‛ {点ppt14}(苏轼《与章子厚书》),所以到黄州后,一家老小二十多口人的花销就成了大问题。按照当地的物价水平,一斗米大约20文钱,一匹绢大约1200文钱,再加上各种杂七杂八的花销,一个月下来怎么也得4000多文钱。不过这难不倒苏轼,钱多我就多花,钱少我就计划着花。于是他精心计划:今后每天花费不超过150文钱。每月初一取出4500文钱,分为30份,挂在屋梁上。每天早上用叉子挑下一份,然后将叉子藏起来。而且每天尽量节省着用,省下钱来另外存在一个大竹筒里,作为接待客人的费用。(苏轼《答秦太虚书》)

但就算这样精打细算,手里的一点积蓄也只能支撑一年多。那么,一年以后怎么办呢?东坡说,到了钱用光的时候,再作筹划,不需要提前发愁。(《答秦太虚书》:“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以此,胸中都无一事。”)看来,聪明人从不给自己提前预支烦恼!

8 在朋友马正卿的帮助下,苏轼申请到五十亩荒坡地。他脱下文人的长袍,穿上农夫的短打,自己动手,开荒种地。元丰四年二月苏轼一家开始在东坡垦荒。接着潘生、郭生、古生自愿参加了进来,周围的一些百姓也参加了进来。他们烧去荒草、除去瓦砾、修复水井、栽上树木、种上蔬菜和庄稼。这个‚东坡‛曾是旧时营防的废地。苏轼《念奴娇》词中的‚故垒‛大概就是这儿吧,‚赤壁‛正好是在‚故垒西边‛。

按照朝廷规定,苏轼这样的犯罪官员无权享受官府提供的住宅。那就自己动手吧,苏轼在种地的东坡园中修建了五间瓦舍。瓦舍在大雪纷飞的冬季建成,他在厅堂四壁涂白如雪,起居坐卧,四面环顾,俱为雪景,故而美其名曰‚雪堂‛(《雪堂记》)。雪堂不仅解决了家庭住房的困难,从此也成为苏轼在黄州精神生活的重要象征。

白居易当年被贬为忠州刺史时,曾作《东坡种花》诗:{点ppt15} ‚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苏轼一向喜欢白居易,现在,这块地正好在黄州城东门外,于是苏轼干脆给这块地取名‚东坡‛,并自称‚东坡居士‛( 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周必大《二老堂诗话》)。苏东坡这个名号就是这么来的,它在民间的影响可要比苏轼这个名号大多了!

在一般文人看来,开荒种地本来就不是什么体面的事情,一块废弃的坡地,偏偏称作什么‚东坡‛!一个犯罪的官员,被贬到这么一个穷困偏僻的地方,潦倒不堪,却还要自称什么‚居士‛!但苏轼就是与众不同。谁说文人不能种地?谁说种地的人就不能自称居士?居

9 士的本意是指在家修行的佛教徒,但‚东坡居士‛这个称谓显然超越了本意的内涵,拥有更丰富的魅力——黄州的苏轼,是个平凡的养家糊口的劳动者,是个善于在劳动中寻找审美趣味的文人,也是个勇于在苦难中摆脱心灵枷锁的哲人。{点ppt16}

东坡躬耕于田间,在平凡山水中找寻历史遗迹,读书、写作仍然是他生活的主要内容,但也有时间和精力去观察社会,去接触各阶层的人士。上到地方长官,下到流民、乞丐、和尚、道士、农民、渔民、商人、医生、秀才,其中也有老婆婆和小朋友,苏轼与他们相处十分亲和。他以普通黄州人的自我意识来观照生活。于是,一幅幅黄州生活画面在他笔端绘成。他写下了《东坡八首》,没有感伤,没有抱怨,更没有哀愁,倒是从劳动中获得了一些过去不懂的知识和前所未有的感受。清新而充实的诗句,既没有陶(潜)诗‚悠然见南山‛的道家气,也没有王(维)诗‚空山不见人‛的入禅味,而是一份份既执著现实又超越现实,从现实生活中去感悟生命本体存在的物质精神生活的记录。

我们读一读其中的一首吧。{点4下到ppt20}第五首这样写道:‚良农惜地力,幸此十年荒。桑柘(zhè)未及成,一麦庶可望。投种未逾月,覆块已苍苍。农夫告我言,勿使苗叶昌。君欲富饼饵,要须纵牛羊。再拜谢苦言,得饱不敢忘。‛——说的是:一个好的农民是很珍惜土地的,我侥幸得到这块撂荒了十年的土地。桑树柘(zhè)树等不及长成,一季麦子那是不久就可指望的了。我撒下种子不到一个月,麦苗儿就苍苍郁郁盖住了土壤,农民朋友告诉我,冬天不能让麦子疯

10 长,你要想来年有馒头面条吃,现在就要让牛羊踩踏麦苗抑制它疯长。我深深感谢这些朋友,日后吃饱了肚子决不能忘了他们。——你看,生活气息多么浓厚。

此时的苏轼对待体力劳动已经具有了审美的感受,他不只是将体力劳动看作是普通意义上的劳动,而是能从一个更高的视角去看待体力劳动,使普通的劳动有了新的意义,既不同于一般道家的归隐田园式,也不同于儒家落魄潦倒时不得已而为之的局促人生,而是一种安时处顺、任其自然的人生经历,脱离世俗功利和肉体痛苦的生命活动,因此初步具有了形而上的意义,为他的审美的人生境界开辟了途径。

他甚至发明了一种名叫秧马的种稻机具,减轻农活的劳动强度。 除了通过自己的精打细算节约用度和亲身劳动丰衣足食之外,东坡让自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黄州人。苏轼往往一叶扁舟一双草鞋,放浪山水之间,与渔夫老农杂处,展示出在困境中融入大自然融入老百姓,从中体味人生之乐的境界。黄州赤壁、安国寺、承天寺是他与友人常游的地方。尤其是赤壁,当年面临大江,波流浸灌,与海相若。二赋一词就是与赤壁亲近的最好收获。黄州不仅有赤壁这诱人的风光,而且长江南岸武昌(今天的鄂州)西山以及临近的浠水兰溪(今称浠河)、蕲春天峰麓、黄梅五祖寺等风景名胜,风雨云月,阴晴朝暮,千姿百态。东坡和友人,往往扁舟双桨、拐杖草鞋,出入波浪之间,田间野外,可谓一路风情一路诗。东坡又运用自己的智慧,戏谑幽默,拉近了与黄州人的感情距离,活现了‚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林语堂语)。浠水名医庞安常,耳朵失聪。苏轼在沙湖染

11 病,前往求治,陈述病情要通过纸和笔,东坡说:‚我把手当嘴巴,您把眼当耳朵,都是一代特异之人。‛病愈,相携同游清泉寺,痛饮而归。后来又顺兰溪下至长江边散花洲,再顺巴河上至乌龙潭(在今罗田县城西边五里处)(见《庞安常善医》诸文)。他觉得‚五年严遣,已甘鱼鸟之乡”(几年的被贬生活,已经觉得在这有鱼有鸟的地方生活很甜美了), ‚淡然无忧乐”、“宠辱皆忘‛,平日‚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推骂‛(《答李端叔书一首》,《文集》卷49第1432页),把自己看成是‚民之一‛。 {点2下至ppt22}

这就是是苏轼黄州功业的第二个方面。‚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 踏踏实实地生活,实实在在地生存,留下自己的人生轨迹。下面再来说说第三个方面。苏东坡运用哲学智慧成功地调适了自己的心态,从而气定神闲,笑对人生风雨的人格魅力。{点2下至ppt24}

清末秀才王国维,是我国近现代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全才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他认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只有四个:屈原、陶潜、杜甫和苏轼。他在《文学小言〃六》中写道:‚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四伟人中,每人所代表的时代与思想又有所不同。如果说,屈原和杜甫表现了儒家的忠君、爱民、‚致君尧舜‛等进取的观念,苏轼的人生观念,则提供了如何使儒家的进取与佛老的退避批判地结合统一的范例;如果说,陶潜是封建社会前期的产物,提供了以归隐的行为来批判现实的方式,苏轼则是封建社会后期的投影,提供了比归隐更高一层次的批判现实的道路。

12 苏东坡和陶渊明是不一样的。

中国的知识分子一贯秉承源自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陶渊明是因为自己的志向不能实现(“有志不获骋”)而‚归去来兮‛;‚兼济‛不得,便去‚独善‛。他集儒、道于一身,把田园当作心灵的避难所,借以逃避熙来攘往的污浊世界,进而体察山林田园的‚真意‛,并最后消隐在其中。对此,东坡是赞赏的,他写了大量的‚和陶诗‛,影响甚广,甚至以自己的这些诗确立了陶渊明的大诗人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讲,今天我们所认识的陶渊明就是苏轼给塑造出来的。然而,赞赏归赞赏,崇拜归崇拜,苏轼并没有步陶渊明的后尘,他没有在东坡雪堂里‚消弭‛( mǐ)了自我,他既不避世,也不避人,而是‚澄怀观道‛, {点ppt25} 就是胸襟纯净地体悟,求得对生活更深的理解,使自我得到进一步发展。苏东坡劳作十分艰辛,生活十分贫苦,但他不象陶渊明那样‚心远地自偏‛,而是把这种‚造物‛的安排看成是感悟人生的天赐良机。他写了一首诗,题目叫《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他在诗中高唱道:‚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点ppt26} (《诗集》卷20第1036页) 是说,敢问海棠姑娘何故沦落此间?想来应该是造物主别有深意,故意安排她来点缀这一方土地,照亮这蛮荒的原野。诗里的‚海棠姑娘‛显然有着自喻的色彩;他又在《红梅三首》诗中以梅花自比,说‚也知造物含深意,故与施朱发妙姿‛, {点

ppt27}意思是,我也知道造物主是有深意的,所以施于梅花这鲜红的颜色让她呈现这么美妙的姿态。(《诗集》卷21第1106页)这里表现了一种乐观旷达、恣放向上的情

13 怀,与陶渊明的怡然自得式的隐士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当然,这种‚深意‛绝非‚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之类的为将来兼济天下而进行的修身安排,而是以此为契机,超越了传统人格,建立了新的人格。

苏轼臵换了此前中国知识分子‚兼济‛和‚独善‛的人格基础,即不论实行‚兼济‛还是实行‚独善‛,都不从主观上要求对外在社会准则的认同,而是让它们成为丰富自我、发展自我的两种手段。因此,他满肚皮不合时宜,既得罪了改革派又得罪了保守派。他深知自己只要稍微巴结附和其中一派就会官运亨通,但他决不肯屈己随人。也正是因为如此,‚兼济‛和‚独善‛才在他身上得以统一,这两种传统的行为方式才有了新的意义。

苏轼沦落黄州,受到的打击是巨大的,忧愁的心绪是可以想见的。若让这种忧愁不加节制地延伸扩大,就会在郁闷中断送一切,包括功业在内。苏轼的聪明和成功之处就在于善于通过自我克制排遣消释苦闷忧患,而努力达成一种超脱、达观的情怀。这种方式最完美、最切实、最生动地展示了东坡居士形象,而成为东坡文化精神的象征,为后世文人士大夫所仿效。同时,他的黄州功业也在这新的生活方式中得到艺术的实现。

请听他的那首《定风波》词——{点2下ppt28}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

14 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黄州公元1082年3月的一个下午,日子很普通,与平时没有任何的区别。

正是乍暖还寒的时节,一阵突如其来的黄昏急雨不约而至,一阵风来,卷起地上的尘土扑人脸面,雨点打在林中的叶子上啪啪作响。

这时,从转弯的山路上,走出了一群匆匆忙忙的行人。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都在左躲右闪,狼狈不堪地避着雨。惟有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拄着一根竹杖,气定神闲地缓步走着,雨点密密地打在他高大的身躯之上,他却似浑然不觉。脸上一片红润,大概是刚刚痛饮了一坛子杜康的缘故吧。在山头夕阳重新绽开笑脸相迎之时,只见他缓缓地转过头,望着来时的路途中那曾经的萧瑟,一声长吟:‚归去吧归去吧,也无风雨也无晴!‛话一出口,带着一股浓浓的四川口音,回荡在湖北黄冈的山野之中,与烟霭风声夕阳草莽相应和……

这个下午,一代文豪苏东坡,拄着他的竹杖,穿着他的芒鞋,在黄州泥泞不堪的黄泥路上,以这么一身特殊的装束,正向我们徐徐走来……

这种超凡脱俗的境界是怎么达到的?也许是礼佛悟道的结晶?{点ppt29}

苏东坡曾经在定惠院和僧人住在一起,后来又常到安国寺静坐,‚归诚佛僧‛,专心研读佛经,同时,对道家和道教也作了深入的探讨。但苏东坡从来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或者道教徒。他汲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而形成一种新的人格。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

15 名利,在逆境中也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他的人生态度也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这个范式就是进退自如,宠辱不惊。他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主要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东坡的诗文创作也无疑体现了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哲学的思考,能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以至精神的滋养。

他在《送参寥诗》中说:‚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就自觉地在文学创作中将‚空、静‛二字演成妙谛,自己悟禅有妙得,对后世影响也极为深远。

《雪堂记》(《文集》卷12第410页)通过‚客‛与‚苏子‛的辩论,充分展示了东坡对待道家思想的态度。他这番心灵活动的过程,也像他参悟佛理一样,丰富着自己的心灵,发展着自我。

除了用佛道之理净化思想,东坡还用酒来放脱精神,在与黄州人广泛社交之中,借诗酒风流的方式,取得了辉煌的文学成就,同时也展示了洒脱的东坡居士形象。他在《与李方叔》信中说:‚暑中既不饮酒,无缘作字。‛而他一旦进入半酣状态的酒的境界之中,短暂地沉浸在乐淘淘的艺术天地里,艺术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其内外交养所形成的艺术的潜象与潜力,让他创造出一个个清空的艺术境界,塑造了至今仍然活跃在人们心目中具有旷达特质的坡翁形象。他不仅在文学上造诣极高,书法绘画都有好作品留在黄州。

从借酒率意再引申一步,日常的口福之享、山水清风,都可以用作放飞生命的平台。那首七律《初到黄州》完整版是这样的:{点ppt30}

16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臵,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这是在发牢骚,却是一种诙谐的自嘲。逆境中往往能够苦中作乐,这就是东坡人格的基本特征。诗人说自己平生都在为个嘴巴在奔忙,没料到这次被贬到黄州,反倒如了心愿。黄州既有水产又有山珍,官职是员外安臵,这种在正常官职员额之外安臵的闲官自古就是为诗人专设的,别人还轮不上呢。你们贬我做散官,让我得着空闲,却还要费你们酒囊饭袋。这些幽默的说法,虽然实质上还是属于苦中寻乐,但不是又让我们从中看到了诗人面对人生挫折,超然自解的乐观态度吗?

听说日本人特别崇拜苏东坡。一般公司职员,因竞争激烈而容易犯心胸狭窄的毛病,比如从高级主管降到中级主管,人就受不了,要自杀。学习苏东坡,心胸为之一变,再不想死了。这也许是可信的。想想苏东坡,我们今天的人还有什么委屈不能承受的?

《记承天寺夜游》(《文集》卷71第2260页)一文记叙了东坡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的经过和感受,仅一百零二字,却极为精警动人。其结句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点ppt31}这一方面表现出他心灵的空明澄澈,另一方面是说人心即是标准,只要有闲心,便就有‚闲人‛,便就有美景。但月夜常设而‚闲人‛惟少。这时的他显然已经摆脱了世俗的价值标准,使自己的心灵上升到了一

17 种澄明的境界。

《赤壁赋》通过水与月的辨析,把自然万物和历史、人生放到一个更大乃至无穷的参照系中去考察,以诗情为哲理,实现对人生的审美超越。这种超越把人从现实局促的功利之心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成败,而是有更开阔的胸怀和更深邃的眼光。文中说:‚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到的便是色彩,取用它们没有人禁止,享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ɡ,出于佛家语的“无尽藏海”『像海之能包罗万物』)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里有享有的意思。”)作者追求的是一种‚安适‛之境。‚适‛的含义是什么?就是对自然进行睿智的观察思考,通过对人生进行内省体验,去和自然亲近,去细细咀嚼和发现自然之美而安适。{点ppt32}

《书临皋亭》里这样描述他的人生境界:{点ppt33} ‚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清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入。当是时,若有所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这种无思之思,确实是一种人生崇高需要的满足。

苏轼的旷达是一种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使他的黄州作品充满趣味。如有一天他在监仓刘唐年家里吃到一种油煎的米粉饼,又香又酥,他不禁啧啧称赞,就问刘唐年:‚为甚酥?‛——这是什么糕点呢?在座的客人哈哈大笑,因为这是刘家自制的饼,没有名字。东坡说就叫‚为甚酥‛吧。另一天,苏轼到潘大临家里品尝潘家自酿的酒,酒味很酸,他笑着说:‚不要是做醋的时候错着了水吧!‛于是提议潘

18 家将自家的酒命名为‚错着水‛。后来东坡还曾写诗向刘唐年讨要他们家的煎饼吃,说:‚已倾潘子‘错着水’,更觅君家‘为甚酥’!‛ {点ppt34}

一个人,如果他既有经天纬地之才,又能醉心于周遭,纵情于生活,那他就跟神仙相差无几了。难怪在东坡生前,人们就已经称呼他为‚坡仙‛了。这是对他人格魅力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他洒脱淡定人生态度的赞赏。黄州人民早已把苏东坡视为黄州的一分子,至今还津津乐道于苏轼在黄州的诸多传说,如苏子耕种的荒地,苏子种下的青竹,苏子命名的‚遗爱湖‛。特别是苏子烹饪的红烧肉,苏子自创的饼,如今都被冠以东坡肉、东坡饼而家喻户晓,代代相传。苏东坡不仅给黄州留下了如此诸多的念想,还留下了以一词两赋为代表的一大批不朽的文学文艺作品,更给黄州留下了做人的一种智慧。在生活中能如此淡定,又如此执著;如此实在,又如此旷达。那还有什么风雨能阻挡我们前行的步伐?

(如时间多可打开《苏轼诗词》讲一讲)

第四篇:论苏轼密州时期词风的变化

密州时期是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时期,就其词来说,突出表现在题材的开拓、风格的转变、词境的提升等方面。究其原因,这既与苏轼本人生活际遇的改变息息相关,同时也和苏轼词学观念的转变密不可分。综观苏词的发展历程,密州时期是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对这一时期苏词的观照和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苏轼;密州;词;原因;影响

Abstract

The period of Mizhou is important for Sushi’s ci. For his ci, the outstanding expression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me, the transition of the styl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aning and so on. There are two reasons: one is the experience, the other is the theory of ci. All in all, the period of Mizhou deserves researching. Key words:Sushi; Mizhou; ci; reasons; affection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

前 言 ................................................. 2

一、密州时期苏词题材的开拓和表现 ......................... 3

(一)“无处话凄凉”——悼亡词 ......................... 4

(二)“此般风味应无价”——节序词 ..................... 4

(三)“且将新火试新茶”——咏春词 .................... 5

(四)“西北望,射天狼”——咏怀词 .................... 6

二、密州时期苏词词风的变化及原因 ........................ 7

三、密州时期苏词词境的提升和影响 ........................ 8

总 结 ................................................ 9

参考文献 ................................................ 9

致 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

论苏轼密州时期词风的变化

前 言

苏轼和苏词历来为众人所关注,研究成果颇丰。王水照、朱刚的《苏轼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和孔凡礼《苏轼年谱》(中华书局,1998年版)都很有深度地对苏轼生平及相关情况做了详细的阐述。龙榆生、石声淮、唐玲玲、薛瑞生、邹同庆、王宗堂、曾枣庄等学者对苏词及相关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为苏词研究打下了一个坚实基础。近几年来,对苏词的研究涉及到各个方面,其中对苏词演变的探索,苏词的分期,苏词的词风转变,苏轼的“以诗为词”等方面的研究是其中的重点。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收集研究相关资料,仔细阅读相关文献,力图对苏词价值作出自己的评判。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苏轼,弟弟苏辙,还有父亲苏洵,父子三人被称为“三苏”。苏轼整个的政治命运都与北宋时期的党争密切联系,他的文学创作也受此影响,王水照先生在《论苏轼创作的发展阶段》一文中认为按照苏轼生活经历的变迁可以把他的文学创作分为七个阶段:

一、嘉祐、治平初入仕途时期。

二、熙宁在朝任职时期。

三、熙宁、元丰时期的外任期。

四、贬谪黄州时期。

五、元祐在朝时期。

六、元祐、绍圣时期的外任期。

七、贬谪惠州、儋州时期。①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苏轼离开繁华似锦的杭州,来到了蝗灾旱灾严重,百姓忍受着巨大困苦的凄惨清冷的密州,担任知州。这样一直到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再次接到调令,以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的身份移知河中府。②整整两个年头,苏轼与民同乐,为当地的百姓谋福,致力于灭蝗虫、修筑水利工程等等,与此同时,也为整个词坛作出了重大贡献。

王灼的《碧鸡漫志》云:“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③ 主要说的是苏轼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提升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正如苏轼在《与鲜于子俊书》的信中说道:“近却颇做小词,虽无柳

④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对词的革新和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苏轼作为宋词的杰出代表人物,通判杭州时期、知密州时期和被贬黄州时期是其整个词创作的重要阶段。而知密州时期尤为关键,虽然在词作数量上,不及通判杭州时期与被贬黄州时期那么的丰富,仅为十八首,但是在题材的拓展上,有气势非凡的出猎词,有温馨美好的农田词,还有感人肺腑的悼亡词等等,词作质量也大多居于上等,同时,也开启了豪放开阔的词风,并深深地打着“自是一 ①②王水照:《论苏轼创作的发展阶段》,《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一期。 参见孔凡礼的《苏轼年谱》。 ③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第2版,第85页。 ④苏轼:《苏轼文集》,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60页。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

家”的烙印。对苏轼密州时期词风的变化进行探究,不管是对苏词本身的认识来说,还是苏词对后世的影响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密州时期苏词题材的开拓和表现

苏轼是一个情感异常充沛的文人。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就指出苏轼是一个注重情感表达的人,无论是兄弟之情、朋友之情,还是夫妻之情。词来源于情,只有感情如此细腻敏感的人,才能体察入微,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及个人的所思所想。苏轼本人自述其文学创作理论时说道:“吾文如万斛源泉,不择地皆可出。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达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①这也正是苏轼词创作的初衷。苏轼对百姓关心同情之心,对朋友远行离别的不舍,对亡妻的勿忘怀念之意,以及对兄弟的远望相思之情,都形诸于笔端。

(一)“无处话凄凉”——悼亡词

苏轼在熙宁八年(1075)正月二十日,写下了怀念亡故十年的妻子王弗的悼亡词《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江神子②

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暂且不说,对于词题材的拓展意义,更重要的是这首词饱含着深情,并且也展现了苏轼词的感人肺腑的魅力。“十年生死两茫茫”说明了十年的阴阳相隔,但是却一直难以忘怀,自然得就像平时的呼吸一样,已经不用刻意地去想念对方。同时,人的容颜也经不起时间的摧残而变得“尘满面,鬓如霜”,因而,梦里重相遇,也认不出了。与此同时,内心的纠结,也无从谈起,只能以泪表达,“此时无声胜有声”,到每年的忌日那天,只会更加肝肠寸断。王弗生前是一个好妻子,随着时间越久,停留在苏轼的脑海里的只会是经过沉淀的更加美好的东西。

而对于词题材的拓展上,开创了悼亡词,并作了这首佳作。

苏轼早年也写过很多表达对妻子王弗之情的词,大约最早的那首是《南乡子》(寒玉细凝肤):

南乡子 集句

寒玉细凝肤(吴融)。清歌一曲《倒金壶》(郑谷)。冶叶倡条遍相识(李 ①②林语堂:《苏东坡传》,张振玉译,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25页。

所有词作均选自王宗堂等:《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

商隐),净如。豆蔻花哨二月初(杜牧)。

年少即须臾(白居易)。芳时偷得醉功夫(白居易)。罗帐细垂银烛背(韩偓),欢娱。豁得平生俊气无(杜牧)。

纵观全词,不难发现每一句词都有出处,模仿痕迹很浓重。虽然也有评价说:“集句虽用现成的句子,但要作好,很不容易。作者必须博览强记,巧于运用,组织得自然浑成”,①但是这也终究不是创作,而是组织。当然,在词创作的初期,也是情有可原的。与密州时期的悼亡词《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相比,显然是很稚嫩的。而《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用词的简洁且精确,弦外之音,强烈的画面感,以及情感的深沉都显而易见地传达出密州时期词风的变化。因而,无疑这是这一时期词风变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往后推及苏轼后期的词创作,关于另外一个陪伴其后半生的重要女性朝云而所作的悼亡词《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

西江月 梅花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此词堪与《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相媲美,两首作品称得上是姊妹篇。“玉骨”、“冰姿”这两词虽然是在表现梅花之洁白品质和绰约风姿,但是却象征着亡妾朝云的美,同时,苏轼自比海仙,被素洁的自然美,“洗妆不褪”的风姿所吸引。全词透露着一种超越世俗的空灵美,相比另外一首著名的悼亡词《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更为洒脱。

(二)“此般风味应无价”——节序词

苏轼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杭州,到了萧条冷清的受灾地区密州,心里必然有强烈的落差感。而这也反映在了他在密州时期的最初创作的词《蝶恋花·密州上元》:

蝶恋花 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这是苏轼在密州过的第一个元宵。“灯火钱塘”和“寂寞山城”的鲜明对比,让词人不免觉得失去往日纵情欢娱的活力,陷入自我愁苦和百姓困苦的境地。钱塘的元宵热闹,百姓灿烂地笑着,香气四溢,风味值无价。而密州所有的一切都是冷色调的,尽管也有人说最后一句“昏昏雪意云垂野”是丰年的祥兆,但也终究敌不过整个本应欢庆的节日却一片凄冷的失落感。这也称得上是写实之作。

而密州时期最佳的节序词要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

①石声淮、唐玲玲:《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真的是这一时期另一佳作。虽然这首词所表现的主题是自古就有的中秋思乡的文学主题,但却凭借其天上人间的自然穿越以及旷达乐观的个人胸怀而让这首词作品展现其无穷的魅力,无论古今,都广为人传唱与研究。宋代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①“这首词把人间与天上、理想与现实、郁闷与自慰、意境与哲理有机地融为一体。想象丰富大胆、纵横驰骋,境界开阔深远、视通万里,感情深沉诚挚、跌宕起伏,语言平易朴实、挥洒自如,是一篇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品”。②因而,这也是苏轼密州时期词风变化的典型代表之一。这时候的苏轼在词创作上,更为成熟了,能够随着自己的想象,并转化成属于自己的文字。虽然兄弟两个人相隔两地,又是人月两团圆的中秋时节,但是苏轼却转悲为喜,借景融情。

(三)“且将新火试新茶”——咏春词

苏轼不但对爱人兄弟情意绵绵,而且对美好的春色也甚是喜欢。一有空暇,就会和三三两两的朋友出去踏春,同时,也不由自主地作词咏唱。吟咏春天真的是苏轼很爱的词作主题,透露着苏轼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愿意对一切积极美好的东西表现喜爱之情。在密州的这段时间中,一共创作了五首关于春天的词作,它们分别是《雨中花》(今岁花时深院)、《一丛花》(今年春浅腊侵年)、《望江南》(春未老)、《望江南》(春已老)、《临江仙》(九十日春都过了),但是对于第一首的话,其实确切的说是在赏秋色:

雨中花

初至密州,以累岁旱蝗,斋素累月。方春牡丹盛开,遂不获一赏。至九月,忽开千叶一朵,雨中特为置酒,遂作此词。

今岁花时深院,尽日东风,荡飏茶烟。但有绿苔芳草,柳絮榆钱。闻道城西,长廊古寺,甲第名园。有国艳带酒,天香染袂,为我留连。

清明过了,残红无处,对此泪洒尊前。秋向晚,一枝何事,向我依然。高会聊追短景,清商不假馀妍。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

在这首词作的序里面交代了苏轼刚到密州时,所面对多年的旱灾蝗灾的困境,苏轼作为全城百姓的父母官,斋戒几个月求雨,这份关心百姓的情意和责任感,让人觉得高兴。但也有遗憾就是错过了赏春的时机,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天有情,居然到晚秋时节,有一支牡丹独自开放,乐煞词人,“雨中特为置酒”。而这也正好弥补了“不获一赏”的缺憾。尽管时间不对,但是这并不妨碍到词人赏春的兴致,以及对美好春光的爱恋之情,对那朵珍贵的牡丹不禁发出“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为我留连”。

①②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后集卷三十九。 于培杰、孙言诚:《苏东坡词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1120页。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

不过,写得好的应该是《望江南》(春未老):

望江南 暮春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刚到晚春,还未春残,登上超然台遥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视野开阔,一幅朦朦胧胧的水墨画。即使酒劲过去,叹息思乡,也不忘用“新火试新茶”,珍惜年华。“远近交错,时空转移,色泽变幻,明暗相衬,无愧丹青高手。思乡情切之际,却说‘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一扫忧思,心境超然”。①而相比约作于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二月的《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减字木兰花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不难发现,第一层是写描写美好春光,第二层是写劝告珍惜春色。也明显地看到“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些是化用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同时整首词的风格境界也比《望江南》(春未老)要低,没有一种开阔释怀的感觉。

(四)“西北望,射天狼”——咏怀词

除了赏春游玩,也有祈雨归途中,绕道出猎,而写下了豪气冲天的《江神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江神子 猎词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如长江大河,瞬息千里,词中表现自己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和理想,姿态横出,‘狂’态毕露。以壮词述壮志,表现了东坡乐府的豪迈风格”。②同时,这也是苏轼密州时期词风变化的典型代表之一。相较于词创作的初期,总是缠绵于儿女情长,歌舞妓女之中,而这首词完全冲破了词专写男女恋情的狭窄题材,而抒发了厚重的爱国之情。苏轼自称“老夫”,颇有三国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意味。最后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狂态毕露。

不过,这一时期也有显露退隐之情的词,如《减字木兰花》(闲哉令尹):

减字木兰花 送东武令赵晦之

①②朱德才:《苏轼在密州》,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158页。 唐玲玲:《东坡乐府研究》,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1858页。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

闲哉令尹。三仕已之无喜愠。我独何人。犹把虚名玷缙绅。 不如归去。二顷良田无觅处。归去来兮。待有良田是几时。

词的第二层,表示想要辞官,归退田园。这首词也直接引用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句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不过,却反映了积极入世和消极出世这两方面在词人苏轼身上的矛盾。

二、密州时期苏词词风的变化及原因

苏轼密州时期的词风有很大的变化,综上所述,变化有三个方面:第一,对花间词风的突破,有悼亡词、出猎词等;第二,豪放词风的创立;第三,脱离模仿,自是一家。从而,为黄州时期的巅峰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那么,是哪些原因促使苏轼密州时期的词风变化的呢?

首先是苏轼本人对词的热衷之情。对于词,很多文人都只把它当做吟咏风月的工具,即使文学家欧阳修,也曾创作了一系列的艳词。而苏轼虽然也会时不时陷入这个窠臼,但是最终却走出来了。从亦步亦趋地模仿“柳七郎风韵”到自己的独立开辟词的世界。这一过程都是对词的喜爱而大力促成的。同时,“以诗为词”理念,使词的地位上升。尽管女词人李清照曾批评苏轼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①但是正因为如此,苏词才可以如此地自由抒发真性情,遇到触动情感的事,便下笔成词篇。

其次是苏轼本人的政治遭遇和生活遭遇。在积贫积弱的宋朝,苏东坡作为一个正直忠义之人,并身为君王的臣子,百姓的父母官,当然,定要为国效忠,为民谋福。官场上甚是失意,同时众多亲人早早地离开了自己,而又身处异乡。并且总是看到深受自然灾害迫害而困难重重的百姓,再联想到自己的处境,甚是凄凉。因而,在妻子王弗死后的第十年写出了感人至深的《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同时,与弟弟子由虽然在密州时期为官之地相距不远,但还是在中秋团圆佳节之际,不能相聚,感触颇多,挥笔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再次是在密州时期时,苏轼本人的儒释道交杂的哲学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让苏轼本人虽屡遭打击,却还是意气风发,“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道家的超脱思想,又让他不如归去。佛家的随遇而安,也总能让他不管自然环境多恶劣,也总能和邻居好友一起寻找生活中的点滴乐趣。而在黄州时期的词创作中,被林语堂称为“流浪汉狂想曲”的《楚词·黄泥坂词》,其中有一段是“初被酒以行歌兮,忽放杖而醉偃。草为茵而块为枕兮,穆华堂之清宴。纷坠露之湿衣兮,升素月之团团。感父老之呼觉兮,恐牛羊之予践”,②显出了苏轼经过儒释道的矛盾融合而后变成了一个老顽童了!

最后也是作为密州时期词风的变化的基本原因,那就是苏轼本人的文学才能。如果苏轼没有饱读诗书,从小做好文学素材的储备,那么也就不可能有词创作初期的模仿之作,也更不可能走得更远。又如果没有苏轼的主动去探索词创作的理论,并付诸于实践,那么也就不可能有词创作从幼稚走向成熟,形成了自家的风格,“苏东坡‘大江东去’,有铜将军铁绰板之讥;柳七‘晓风残月’,谓可令十七 ①②李清照:《词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林语堂:《苏东坡传》,张振玉译,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50页。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

八女郎按红牙枟板歌之。此袁绹语也,后人遂奉为美谈。然仆谓东坡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有英雄本色;柳纤艳处亦丽以淫耳”。①但是也有瑕疵,“苏轼把词‘诗化’乃至‘散文化’也有一定的流弊,带来议论过多、句子太散或粗率浅陋等缺点,这是他为词的革新付出的代价”。②不管怎么样,苏轼的个人文学才能,能把自己所遇到的事大都能够转化成文学创作的生活素材,并融入个人真挚的情感,使得苏词散发着永久的光芒。

三、密州时期苏词词境的提升和影响

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期词作品和词理论不仅对自己的后期创作起到了很好的奠基作用,还对后来的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苏轼对词的题材内容进行了拓展,使得后人创作的素材选择更自由。与此同时,苏轼把创作手法和其它文学创作融合在一起,使词得到更充分地发展。

虽然也有人论说“虽然密州、徐州词题材较为广泛,从此词多为长调,豪放特色渐趋显现,可谓初露锋芒。但思想较多体现儒家思想,风格主要为豪放之风,比起黄州时期的词的内容的广泛性,风格的多样性,思想的丰富性,佳篇的层出性来讲,则远远不如,密州似乎仅有密州三曲可谓佳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而黄州时期,佳篇可谓俯拾皆是”。③但是密州时期作为苏轼词创作的变化时期,已经很不容易了,而在这一时期,能有这样的词风变化则是更难得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并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④苏轼正是如此,从格调不高的花间词和杭州交友宴饮词到密州时期的悼亡词、出猎词等,苏词在这一时期的词境得到很大提升。不再是局限于追求浓艳以及个人欢娱,而是提高到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忠君报国的抱负。

正如王闿运《湘绮楼词评》所道:“大开大阖之笔,亦他人所不能。才子才子,胜诗文字多矣。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自由穿梭于天上人间,境界开阔。”⑤

而对于后人的影响来说,一方面是精神层次上,苏词创作中日益体现的豁达向上的情怀,关心百姓疾苦的忧民思想,以及重视亲情友情爱情的表达,都让同时期的人以及后来的人敬佩和崇尚;另一方面是对于词创作和词理论方面的,苏轼的优秀的词创作,开一代风气之先,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让后来的人争相模仿,影响后来的人的词创作,而至于苏轼的词理论方面,给后来的人的词创作有了比较明确的指导作用,尽管苏轼的文学才能不可以被他人复制, ①②王水照:《苏轼》,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75页。 王水照:《苏轼》,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80页。 ③赵伟:《试论黄州时期苏轼创作的转型》,《学术交流》,2009年第11 期。 ④王国维:《校注人间词话》,徐调孚校注,中华书局,2003年新1版,卷上。 ⑤转引自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一卷。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

但是至少让后人对词创作的眼界开阔点,不拘泥原有的词形式,激起词创作的热情,更自由地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总 结

综上所述,苏轼密州时期词风的变化有其一定的社会背景,再加上各方面的原因,从而有了众多的主要表现,最终对同时期以及后来的人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苏轼密州时期词风的主要表现方面:第一,扩大词的题材、开拓新的词境;第二,内容丰富, 涵蕴深刻;第三,“自是一家”的风格与以诗为词的探索。①这些都已经被前面研究的人归纳以及总结了,而我在此基础上,对苏轼前后时期的作品与密州时期的作品做了一个比较,以此来开拓。但因本人学识有限,未能作更广阔的阐释。同时,对于词学理论方面的薄弱,未能详细阐释密州时期的词理论的开创以及运用,为本文另一不足之处。因此,有待于个人学识的增加,以更好地解读苏轼密州时期词风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孔凡礼:《苏轼年谱》,中华书局,2005年版。

2、王水照、朱刚:《苏轼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四川大学中文系唐宋文学研究室:《苏轼资料集编》,中华书局,1994年版。

4、王水照:《苏轼》,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5、林语堂:《苏东坡传》,张振玉译,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6、王宗堂等:《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

7、于培杰、孙言诚:《苏东坡词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8、曾枣庄:《苏词汇评》,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9、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证》,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

10、石声淮、唐玲玲:《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1、朱德才:《苏轼在密州》,齐鲁书社,1995年版。

12、唐玲玲:《东坡乐府研究》,巴蜀书社,1992年版。

13、龙榆生:《东坡乐府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①薛祥生:《略论苏轼的密州词》,《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1期。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

第五篇:2009黄州工业园情况黄州工业园工作总结(xiexiebang推荐)

黄州工业园工作总结

2009年,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和区直各部门以及路口镇、禹王街道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黄州工业园(辖路口工业区和禹王高新区)开发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路口工业区已基本建成,禹王高新区已全面启动。黄州工业园已逐步成为黄州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新的增长极。

一、主要成绩

黄州工业园路口工业区:到2009年底,路口工业区规划面积2000亩已全部建成,落户企业26家,协议投资16.7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1.7亿元。一是投产企业生产正常。19家投产企业实际产值7.46亿元,完成销售收入6.52亿元,实现税收1980万元。黄冈市新昌纺织有限公司800台(套)喷水织机和捻丝机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全年可生产高档仿真丝面料坯布8000万米,实现产值2.3亿元,销售收入2亿元,税收500万元。湖北信柳工艺有限公司借助品牌优势,营造规模效应,充分发挥信誉和诚信的经营理念,成功实现出口销售600万美元。中牧药业有限公司黄冈分公司是国家一类兽药“喹烯酮”独家生产基地,已正式投入生产,该药无毒、无残留、无污染、无耐药性和无任何毒副作用,是国内外较为理想的饲料添加新药,也是我国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动物专用药。二是新建企业加快建设。

1、裕泰饲料项目建设速度快,已完成围墙、生产车间和办公大楼已完成钢结构工作量和部分设备安装,2010年6月竣工投产;

2、广厦汽车已完成主体车间,2010年5月投产;

3、大信高科已完成主体

- 1 突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投资5亿元的中粮油料项目已正式落户园区。五是与太平洋建设集团签订了基础设施建设框架协议和唐渡四路建设原则性意见,并正式进场建设。

二、主要作法

(一)抓龙头,让规划引领发展

黄州工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区是黄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并成立建设指挥部,从规划入手,立足高起点、大规划、大开发。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帮助我们进行“黄州工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整个规划融入了大武汉开发建设的理念,并与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进行有效对接。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院对黄州工业园市政工程进行设计,已完成工作量80%,高起点的规划设计有效的提升了园区对外开发形象。我们已委托专门机构做好区域环评工作,近期可以完成成果。

(二)抓融资,借外力开发园区

园区开发,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仅靠区级财政投入是不够的。我们积极创新观念,提出了变“筑巢引凤”为“引凤筑巢”工作思路,广借外力,加以引导,实行以商招商,把土地开发和部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招商的内容,通过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先行“筑巢”,再引进企业和项目,实现滚动式发展,大力加快园区建设步伐。我们成功的与太平洋建设集团进行合作,首期建设4.57公里,宽50米的疏港大道,正在建设中,预计今年12月建成通车。

(三)抓招商,引产业领军项目

树立项目就是园区生命线的观念,以招商引资统揽全局。灵活运用优惠政策,创造宽松投资环境,利用资源、土地、劳动

- 3

(一)、体制因素制约了园区加快发展

黄州区为市辖区,规划、土地、环保等职能不全,随之园区相关职能不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尤其是园区经营性土地收入归属不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我们建议落实省政府鄂改发(2005)26号文件精神,赋予园区规划、土地、环保等相关职能。

(二)、资金短缺制约了园区基础建设

黄州工业园建设资金融资渠道单一,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多年来,区级财政每年能用于投入建设的资金有限,建设资金短缺问题十分突出,而园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同时,融资渠道也不畅,信贷规模偏小,门槛过高,手续复杂。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难以满足实际的建设需求,这将是现在和今后一个时期影响园区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杭州滨江新城范文下一篇:红十字会精神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