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与赞美诗赏析

2022-07-17

第一篇:警察与赞美诗赏析

警察与赞美诗

欧·亨利的《警察和赞美诗》,作品叙述流浪汉苏比在北美寒冷冬天来临之际想方设法

到监狱过冬的过程,他处心积虑六次犯事却没有如愿,当他十分沮丧夜深归途中,听到教堂

传出来炼净人心的赞美诗,内心澎湃决定重新做人时却被逮捕送进称为“冬宫”的布莱克威尔

岛关押三个月。

《警察和赞美诗》揭露并讽刺了虚伪的资本主义道德、反人道的法律等等,如同说曹雪

芹写作《红楼梦》的动机是揭露封建社会的没落一样。如果说这前半篇文章只合佳作之名,

那后半篇戏剧性的转变就使文章有了奇妙的讽刺之意。趋近绝望的苏比在万般无奈之下迷迷

糊糊走近了一座老教堂。就像是闻道得悟一样,悠扬的音乐、圣洁的赞美诗使苏比清楚地认

识到自己之做为的可笑与可悲。唤醒了他早已潜藏的奋斗雄心。但是社会对他的转变做了什

么回应?你也许遇到很多东西,但你并不去留意,没有放在心上,当你真正想努力去做了,

上帝偏偏又开始吝啬了,反悔了,赖皮了。“到岛上去关三个月。”第二天早晨警庭的长官说。这就是警察,这就是法治,当他颓败地想要混日子时将他拒之监狱门外,却在他决心改正,

重拾雄心的时候无缘无故把他扔进其中。

珍惜周围的人或物,它们每天都在改变,只是我们太忙没有看见。机遇,就好比遇到的

机会,是件好事。好好把握,将它的好处发挥到极致,则是一件美事。一个人的生命中会有

形形色色的状况,每一个状况的具体意义却截然不同,选择不同的状况,就会有不同的人生,

不同的命运,不同的变化。

所以,我们要看清机遇,只有这样才不会误入歧途。不过至少主人公领悟到了生命的价

值和自己的人生观,就算要去岛上3个月,就把它当成是人生阅历里一个锻炼的机会,只要

心中有希望,一切都会变好的。

第二篇:警察与赞美诗

这是一个令人觉得可笑的故事。主人公索比在冬天即将到来的时候,开始为进入他的冬季寓所--布莱克韦尔监狱作出努力,使尽各种办法想让警察逮捕他。可是,均未成功。正当他受到教堂中赞美诗的音乐的感化,决定放弃过去的生活,重新开始时,却被警察抓了起来,"如愿"地被送到了监狱里。 作者用了一种轻松幽默的笔调描写了索比这个流浪汉为达到自己可笑的目的而作出的可笑的尝试,例如到餐厅骗吃骗喝,砸商店的橱窗,调戏少妇,扰乱治安,行窃。令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为可笑的是警察先生们对这些违法的举动并没有予以惩罚反而显示出了一种"宽容"。当索比放弃了自己原先的想法时,"宽容"的警察却逮捕了什么也没干的他,这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由此,可笑变成了可怜、可气、可叹……

警察与赞美诗

苏比躺在麦迪生广场他那条长凳上,辗转反侧。每当雁群在夜空引吭高鸣,每当没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跟丈夫亲热起来,每当苏比躺在街心公园长凳上辗转反侧,这时候,你就知道冬天迫在眉睫了。

一张枯叶飘落在苏比的膝头。这是杰克·弗洛斯特的名片。杰克对麦迪生广场的老住户很客气,每年光临之前,总要先打个招呼。他在十字街头把名片递给“露天公寓”的门公佬“北风”,好让房客们有所准备。

苏比明白,为了抵御寒冬,由他亲自出马组织一个单人财务委员会的时候到了。为此,他在长凳上辗转反侧,不能入寐。

苏比的冬居计划并不过奢。他没打算去地中海游弋,也不想去晒南方令人昏昏欲睡的太阳,更没考虑到维苏威湾去漂流。他衷心企求的仅仅是去岛上度过三个月。整整三个月不愁食宿,伙伴们意气相投,再没有“北风”老儿和警察老爷来纠缠不清,在苏比看来,人生的乐趣也莫过于此了。

多年来,好客的布莱克威尔岛监狱一直是他的冬季寓所。正如福气比他好的纽约人每年冬天要买票去棕榈滩和里维埃拉一样,苏比也不免要为一年一度的“冬狩”作些最必要的安排。现在,时候到了。昨天晚上,他躺在古老的广场喷泉和近的长凳上,把三份星期天的厚报纸塞在上衣里,盖在脚踝和膝头上,都没有能挡住寒气。这就使苏比的脑海里迅速而鲜明地浮现出岛子的影子。他瞧不起慈善事业名下对地方上穷人所作的布施。在苏比眼里,法律比救济仁慈得多。他可去的地方多的是,有市政府办的,有救济机关办的,在那些地方他都能混吃混住。当然,生活不能算是奢侈。可是对苏比这样一个灵魂高傲的人来说,施舍的办法是行不通的。从慈善机构手里每得到一点点好处,钱固然不必花,却得付出精神上的屈辱来回报。真是凡事有利必有弊,要睡慈善单位的床铺,先得让人押去洗上一个澡;要吃他一块面包,还得先一五一十交代清个人的历史。因此,还是当法律的客人来得强。法律虽然铁面无私,照章办事,至少没那么不知趣,会去干涉一位大爷的私事。

既经打定主意去岛上,苏比立刻准备实现自己的计划。省事的办法倒也不少。最舒服的莫过于在哪家豪华的餐馆里美美地吃上一顿,然后声明自己不名一钱,这就可以悄悄地、安安静静地交到警察手里。其余的事,自有一位识相的推事来料理。

苏比离开长凳,踱出广场,穿过百老汇路和五马路汇合处那处平坦的柏油路面。他拐到百老汇路,在一家灯火辉煌的餐馆门前停了下来,每天晚上,这里汇集着葡萄、蚕丝与原生质的最佳制品。

苏比对自己西服背心最低一颗纽扣以上的部分很有信心。他刮过脸,他的上装还算过得去,他那条干干净净的活结领带是感恩节那天一位教会里的女士送给他的。只要他能走到餐桌边不引人生疑,那就为生券在握了。他露出桌面的上半身还不至于让侍者起怀疑。一只烤野鸭,苏比寻思,那就差不离——再来一瓶夏白立酒然后是一份戛曼包干酪,一小杯浓咖啡,再来一支雪茄烟。一块钱一支的那种也就凑合了。总数既不会大得让饭店柜上发狠报复,这顿牙祭又能让他去冬宫的旅途上无牵无挂,心满意足。

可是苏比刚迈进饭店的门,侍者领班的眼光就落到他的旧裤子和破皮鞋上。粗壮利落的手把他推了个转身,悄悄而迅速地把他打发到人行道上,那只险遭暗算的野鸭的不体面命运也从而得以扭转。

苏比离开了百老汇路。看来靠打牙祭去那个日思夜想的岛是不成的了。要进地狱,还是想想别的办法。

在六马路拐角上有一家铺子,灯光通明,陈设别致,大玻璃橱窗很惹眼。苏比捡起块鹅卵石往大玻璃上砸去。人们从拐角上跑来,领头的是个巡警。苏比站定了不动,两手插在口袋里,对着铜纽扣直笑。

“肇事的家伙在哪儿?”警察气急败坏地问。

“你难道看不出我也许跟这事有点牵连吗?”苏比说,口气虽然带点嘲讽,却很友善,仿佛好运在等着他。

在警察的脑子里苏比连个旁证都算不上。砸橱窗的人没有谁会留下来和法律的差役打交道。他们总是一溜烟似地跑。警察看见半条街外有个人跑着去赶搭车子。他抽出警棍,追了上去。苏比心里窝火极了,他拖着步子走了开去。两次了,都砸了锅。

街对面有家不怎么起眼的饭馆。它投合胃口大钱包小的吃客。它那儿的盘盏和气氛都粗里粗气,它那儿的菜汤和餐巾都稀得透光。苏比挪动他那双暴露身份的皮鞋和泄露真相的裤子跨时饭馆时倒没遭到白眼。他在桌子旁坐下来,消受了一块牛排、一份煎饼、一份油炸糖圈,以及一份馅儿饼。吃完后他向侍者坦白:他无缘结识钱大爷,钱大爷也与他素昧平生。

“手脚麻利些,去请个警察来,”苏比说,“别让大爷久等。”

“用不着惊动警察老爷,”侍者说,嗓音油腻得像奶油蛋糕,眼睛红得像鸡尾酒里浸泡的樱桃,“喂,阿康!”

两个侍者干净利落地把苏比往外一叉,正好让他左耳贴地摔在铁硬的人行道上。他一节一节地撑了起来,像木匠在打开一把折尺,然后又掸去衣服上的尘土。被捕仿佛只是一个绊色的梦。那个岛远在天边。两个门面之外一家药铺前就站着个警察,他光是笑了笑,顺着街走开去了。

苏比一直过了五个街口,才再次鼓起勇气去追求被捕。这一回机会好极了,他还满以为十拿九稳,万无一失呢。一个衣着简朴颇为讨人喜欢的年轻女子站在橱窗前,兴味十足地盯着陈列的剃须缸与墨水台。而离店两码远,就有一位彪形大汉——警察,表情严峻地靠在救火龙头上

苏比的计划是扮演一个下流的、讨厌的小流氓。他的对象文雅娴静,又有一位忠于职守的巡警近在咫尺,使他很有理由相信,警察那双可爱的手很快就会落到他身上,使他在岛上冬蛰的小安乐窝里吃喝不愁。

苏比把教会女士送的活结领带拉挺,把缩进袖口的衬衫袖子拉出来,把帽子往后一推,歪得马上要掉下来,向那女子挨将过去。他厚着面皮把小流氓该干的那一套恶心勾当一段段表演下去。苏比把眼光斜扫过去,只见那警察在盯住他。

年轻女人挪动了几步,又专心致志地看起剃须缸来。苏比跟了过去,大胆地挨到她的身边,把帽子举了一举,说:

“啊哈,我说,贝蒂丽亚!你不是说要到我院子里去玩儿吗?”

警察还在盯着。那受人轻薄的女子只消将手指一招,苏比就等于进安乐岛了。他想象中已经感到了巡捕房的舒适和温暖。年轻的女士转过脸来,伸出一只手,抓住苏比的袖子。

“可不是吗,迈克,”她兴致勃勃地说,“不过你先得破费给我买杯猫尿。要不是那巡警老盯着,我早就要跟你搭腔了。”

那娘们像常春藤一样紧紧攀住苏比这棵橡树,苏比好不懊丧地在警察身边走了过去。看来他的自由是命中注定的了。

一拐弯,他甩掉女伴撒腿就走。他一口气来到一个地方,一到晚上,最轻佻的灯光,最轻松的心灵,最轻率的盟誓,最轻快的歌剧,都在这里荟萃。身穿轻裘大氅的淑女绅士在寒冷的空气里兴高采烈地走动。苏比突然感到一阵恐惧,会不会有什么可怕的魔法镇住了他,使他永远也不会被捕呢?这个念头使他有点发慌,但是当他遇见一个警察大模大样在灯火通明的剧院门前巡逻时,他马上就捞起“扰乱治安”这根稻草来。

苏比在人行道上扯直他那破锣似的嗓子,像醉鬼那样乱嚷嚷。他又是跳,又是吼,又是骂,用尽了办法大吵大闹。

警察让警棍打着旋,身子转过去背对苏比,向一个市民解释道:

“这是个耶鲁的小伙子在庆祝胜利,他们跟哈德福学院赛球,请人家吃了鸭蛋。够吵的,可是不碍事。我们有指示,让他们只管闹去。”

苏比怏怏地停止了白费气力的吵闹。难道就没有一个警察来抓他了吗?在他的幻想中。那岛已成为可望不可即的仙岛。他扣好单薄的上衣以抵挡刺骨的寒风。他看见雪茄烟店里一个衣冠楚楚的人对着摇曳的火头在点烟。那人进店时,将一把绸伞靠在门边。苏比跨进店门,拿起绸伞,慢吞吞地退了出去。对火的人赶紧追出来。

“我的伞。”他厉声说道。

“噢,是吗?”苏比冷笑说;在小偷小摸的罪名上又加上侮辱这一条。“好,那你干吗不叫警察?不错,是我拿的。你的伞!你怎么不叫巡警?那边拐角上就有一个。”

伞主人放慢了脚步,苏比也放慢脚步。他有一种预感:他又一次背运了。那警察好奇地瞅着这两个人。

“当然,”伞主人说,“嗯……是啊,你知道有时候会发生误会……我……要是这伞是你的我希望你别见怪……我是今天早上在一家饭店里捡的……要是你认出来这是你的,那么……我希望你别……”

“当然是我的。”苏比恶狠狠地说。

伞的前任主人退了下去。好警察急匆匆地跑去搀一位穿晚礼服的金发高个儿女士过马路,免得她被在两条街以外往这边驶来的电车撞着。

苏比往东走,穿过一条因为翻修而高低不平的马路。他忿忿地把伞扔进一个坑。他嘟嘟哝哝咒骂起那些头戴钢盔,手拿警棍的家伙来。因为他想落入法网,而他们偏偏认为他是个永远不会犯错误的国王①。

最后,苏比来到通往东区的一条马路上,这儿灯光暗了下来,嘈杂声传来也是隐隐约约的。他顺着街往麦迪生广场走去,因为即使他的家仅仅是公园里的一条长凳,他仍然有夜深知归的本能。

可是,在一个异常幽静的地段,苏比停住了脚步。这时有一座古老的教堂,建筑古雅,不很规整,是有山墙的那种房子。柔和的灯光透过淡紫色花玻璃窗子映射出来,风琴师为了练熟星期天的赞美诗,在键盘上按过来按过去。动人的乐音飘进苏比的耳朵,吸引了他,把他胶着在螺旋形的铁栏杆上。

明月悬在中天,光辉、静穆;车辆与行人都很稀少;檐下的冻雀睡梦中啁啾了几声——这境界一时之间使人想起乡村教堂边上的墓地。风琴师奏出的赞美诗使铁栏杆前的苏比入定了,因为当他在生活中有母爱、玫瑰、雄心、朋友以及洁白无瑕的思想与衣领时,赞美诗对他来说是很熟悉的。

苏比这时敏感的心情和老教堂的潜移默化会合在一起,使他灵魂里突然起了奇妙的变化。他猛然对他所落入的泥坑感到憎厌。那堕落的时光,低俗的欲望,心灰意懒,才能衰退,动机不良——这一切现在都构成了他的生活内容。

一刹那间,新的意境醒醐灌顶似地激荡着他。一股强烈迅速的冲动激励着他去向坎坷的命运奋斗。他要把自己拉出泥坑,他要重新做一个好样儿的人。他要征服那已经控制了他的罪恶。时间还不晚,他还算年轻,他要重新振作当年的雄心壮志,坚定不移地把它实现。管风琴庄严而甜美的音调使他内心起了一场革命。明天他要到熙熙攘攘的商业区去找事做。有个皮货进口商曾经让他去赶车。他明天就去找那商人,把这差使接下来。他要做个烜赫一时的人。他要——

苏比觉得有一只手按在他胳膊上。他霍地扭过头,只见是警察的一张胖脸。“你在这儿干什么?”那警察问。

“没干什么。”苏比回答。

“那你跟我来。”警察说。

第二天早上,警察局法庭上的推事宣判道:“布莱克威尔岛,三个月。”

第三篇:《警察与赞美诗》

教学目标:

1、学习从思想内容(情节、主题)的角度评论文学作品(主要目标);

2、品味作品幽默讽刺的语言(辅助目标)。

感 知 阶 段

一、 导入定向

(一) 揭示教学目标

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解决了“评论要知人论世”的问题。第二单元的学习,主要解决“评论的角度”问题。单元提示告诉我们,对作品的评论,可以侧重于思想内容,也可以侧重于艺术形式。以作品的内容为评论重点,可以从题材、人物、情节、主题等角度入手。学习《警察与赞美诗》,我们就侧重于思想内容,从情节和主题入手进行评论。

(二)设置“突破口”

“警察与赞美诗”:警察是维护社会治安的人,赞美诗是基督教徒祈祷时唱的歌。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有什麽用意和含义,请带着这个问题学习。

二、 整体认读

(一) 了解作者极其创作特点

欧 亨利,生活在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的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善于描写平凡人物,特别是纽约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文笔幽默,被称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我们读过他的《最后一片叶子》、《麦琪的礼物》,又预习了《警察与赞美诗》,初步看出欧 亨利的小说在情节安排方面有怎样的显著特点?(常常在故事的最后,出现意想不到的结局。这种写法被称为“欧 亨利式的结尾”。

(二) 概括小说的情节。

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情节。小说的主人公是流浪汉苏比,作品分三部分:

1、寒冬迫近,食宿无着,企求入狱;

2、故意犯罪,警察不抓,无从入狱;

3、听赞美诗,决意从善,被抓入狱。结局出人意料。

理 解 阶 段

三、 分析研读

(一) 改写小说的结局,初析主题

1、 改写结局并说明意图

我们在读第一遍时,大概谁也不会想到小说是这样的结局。预习时,要求同学们读到小说中写苏比第六次故意犯罪,还是不能“落入法网”,警察们“认为他是个不会犯错误的国王”时,想一想,要是让我们接下去写,故事将如何结局。请用简洁的语言把你设计的结局说出来。(讨论)

我们设计的结局,大体上分为悲剧、喜剧两类。悲剧结局有:冻饿而死;终于入狱;彻底堕落等等。喜剧结局有成为新人;爬到上层等等。这篇小说的结局应该是悲剧还是喜剧?(喜剧无批判意义,且有悖上文情节;悲剧具有批判意义,且是上文情节的合乎逻辑的发展。)

请设计悲剧结局的同学说出你的意图。(冻饿而死,表现美国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终于入狱或彻底堕落,表现灵魂被扭曲。

2、 研究改写部分与上文之间的联系,揭示小说的主题要点之

一、二

既然我们设计的悲剧结局合乎上文情节的发展,那么上文是怎样表现穷人的“悲惨命运”的呢?请以有关描写为例回答。(小说用对比手法,写出社会的贫富不均,突出穷人的命运悲惨。如:冬天到了,富人想的是“海豹皮大衣”;而苏比“躺在街心公园长凳上辗转反侧”,“把三份星期天的厚报纸塞在上衣里,盖在脚踝和膝头上,都没有能挡住寒气”。所以,我们顺着这个思路,安排苏比“冻饿而死”的结局。)

上文又是怎样表现穷人的“灵魂扭曲”的呢?(苏比企求入狱,是反常的心态;他为入狱所用的故意犯罪的种种手段,是反常的行为。)哪些手段?(1)骗食(未遂),(2)砸破橱窗,(3)白吃(挨揍),(4)调戏女人,(5)扰乱治安,

(6)偷盗绸伞。从作品中找出一些描写其反常行为的句子来加以品味。如“调戏女人”的“表演”,“ 扰乱治安”的行动,写得幽默,富有讽刺性。这些行为都是“灵魂扭曲”的表现,在这些情节之后,安排苏比“终于入狱”或“彻底堕落”,是合情合理的,进一步表现他的“灵魂扭曲”。

(二) 回到小说的结局,再析主题。

同学们设计的几种结局都不错,试图告诉人们,那个社会给穷人带来悲惨的命运,扭曲了人的灵魂。这也是欧 亨利所要告诉人们的。可是,欧 亨利为什麽不像我们这样安排结局,而要用赞美诗来感召苏比,用警察来抓苏比呢?

1、 研究“警察”与苏比的关系,揭示小说的主题要点之三。

为什麽最终要写警察抓苏比?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先要弄清楚小说第二部分写苏比6次故意犯罪时警察的反映。读出小说中有关的描写,并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1)骗食未遂——警察不知;(2)砸破橱窗,“在警察的脑子里苏比连个旁证都算不上”——警察不信;(3)白吃挨揍,“警察先是笑了笑,顺着街走开去了”——警察不理;(4)调戏女人,警察“盯住他”,“还在盯着”,“老盯着”,苏比“懊丧地在警察身边走了过去”——警察不管;(5)扰乱治安,“警察让警棍打着旋,身子转过去背对苏比,向一个市民解释”——警察不究;(6)偷盗绸伞,警察“急匆匆地跑去搀一位穿晚礼服的金发高个儿女士过马路”——警察不暇。总之是警察不抓。

再来看看结局部分。警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抓苏比的?请听配有“赞美诗”音乐的朗读录音。听读时留意描写苏比心理活动的句子,分析苏比心理活动的层次。(听录音)这部分有层次地写出苏比的心理活动,有几层?(1)庄严虔诚的赞美诗唤起他对一生中美好时刻的回忆“生活中有母爱、玫瑰、

雄心、朋友以及洁白无暇的思想与衣领;(2)对堕落现实的憎恶——他憎厌”那堕落的时光,低俗的欲望,心灰意懒,才能衰退,动机不良“;(3)弃恶从善的决心——“要重新做一个好样儿的人”,“要重新振作当年的雄心壮志”,“要做个煊赫一时的人”。

请齐读苏比决心弃恶从善这一段。(齐读)正当苏比被赞美诗感召,心灵得到慰藉,决心从善的时候,警察的“一只手按在他胳膊上”。苏比的梦想破灭了,读者为之惊愕,为之怅惘。惊愕、怅惘之后应该是深刻的思考。同学们,读到这里,你思考了些什麽?(讨论)苏比故意犯罪6次,作为法律执行者的警察不抓他,而在他潜心聆听赞美诗,心灵得到慰藉,决意从善时,警察把他抓了。这正是:违法时置之法外,守法时绳之以“法”。从艺术上说,这是一个极有讽刺意味的喜剧冲突;从生活上说,又是一个多麽触目惊心的是非颠倒!因此,我们说,作者这样安排情节,是把他那支锋利的讽刺的笔伸向美国社会上层建筑的哪一个领域?法律领域,警察是法律的执行者。

2、 研究“赞美诗”与苏比的关系,揭示小说的要点之四

再者,作者的笔还伸向哪里?宗教领域,赞美诗是宗教的代名词。这次是批判讽刺,还是肯定赞扬?有人说,欧 亨利在这里夸大了宗教的作用,美化了宗教,你以为如何呢?(讨论)设想一下,删去小说最后5行文字;在“他要做个煊赫一时的人,他要„„”之后,接着写:“想着想着,天亮了,苏比迈开大步,迎着晨曦,向着充满希望的商业区走去„„”这样结尾如何?这样结尾就是夸大宗教,甚至有些美化宗教了。

欧 亨利的高明,就在于他没有这样写。他让听了赞美诗心灵受到慰藉的苏比,给警察抓走了。这样写就不但不是美化宗教,而且是讽刺了宗教——赞美诗只能慰藉其心灵,不能改变其厄运。而既然不能改变其厄运,那麽,慰藉其心灵的意义也就微乎其微了,心灵得到慰藉以后,还要去坐牢,去受苦受难;受苦受难时还要虔诚地履行宗教教义。这样的宗教对于穷人来说,还有什麽作用!所以,小说这样结尾,非但不是美化宗教,而且是讽刺了宗教,它告诉读者,宗教不能使穷人消除贫困,摆脱苦难,宗教的作用甚微。

四、 整合评读。

(一)评价结尾

欧 亨利设计的结局比我们的高明,就在于他使小说的主题升华了:小说不仅仅表现了美国社会下层人民悲惨的命运和扭曲的灵魂,而且把批判的矛头指向那个社会的上层建筑中法律和宗教两个领域。欧 亨利就是用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使得先前那些含而不露的内容一下子闪现出来,使得全篇的思想境界一下子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仿佛全篇那麽多内容就是为了这最后一笔。有如气功表演中的手劈石头,前边的内容全是在“运气”——写作上叫“蓄势”,最后一句“布莱克威尔岛,三个月”,“叭”一声,手到石开。这就是“欧 亨利式结尾”的巨大的艺术力量。

(二)评价标题

通过以上讨论分析,我们不难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了:作者把“警察”和“赞美诗”放在一起,有什麽用意和含义?

1、标题是小说情节的高度概括:小说描写的是警察和苏比的关系,赞美诗与苏比的关系。

2、标题是小说主题的集中体现:警察是法律的执行人,赞美诗是宗教的代名词,苏比是社会底层穷人的典型;小说揭示的是法律与穷人的关系,宗教与穷人的关系。

(三) 总结

这节课我们从情节和主题的角度评论了欧 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

运 用 阶 段

五、 巩固练习(课后)

1、 思考:怎样从情节和主题的角度评论文学作品?

2、 再读课文,试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再评这篇小说,如“畸形社会畸形儿”、“谈苏比的‘灵魂高傲’”。

3、 完成思考和练习题四,品味小说幽默的语言。

六、 外向迁移

自读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短篇小说《品质》,从题材、人物、情节、主题中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评论。课内自读,交流发言。

板书设计:

警 察 和赞 美 诗(法律)(宗 教)苏 比

违 法 (穷人) 只能慰藉其心灵不能改变其厄运 悲 剧 命 运

灵 魂 扭 曲

是 非 颠 倒作 用 甚 微

第四篇:警察与赞美诗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澧县职业中专学校 皮业书

一、 作者简介:

欧●亨利,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出生于医师家庭,有机会接触一些爱说爱笑的人。他的一生非常具有传奇色彩。当过牧牛人、办事员、新闻记者、银行出纳员,后因一笔银行短款,为避免审讯,流亡到国外。为探视生病的妻子而被捕入狱。后在狱中为给女儿买礼物而用欧亨利为笔名发表小说。他的作品风格以描写纽约曼哈顿市民生活最为著名,他把那儿的街道、小饭馆、破旧的公寓气氛渲染得十分逼真,故有“曼哈顿的桂冠诗人”之称;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尾常常出人意外。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黄雀在后》等,这些作品为他获得了世界声誉,欧●亨利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成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二、正音:

引吭高歌()棕榈()肇事()绯色() 荟萃()醍醐灌顶()煊赫一时()氅()

三、请学生起来概述一下本文的故事情节:

这是一个令人觉得可笑的故事,主人公苏比在冬天即将到来的时候,开始为进入她的冬季寓所——监狱而努力,使尽各种方法想让警察逮捕他,均未获得成功。正当他受到教堂中

赞美诗音乐的感化,决定放弃过去的生活,重新开始时,却被警察抓了起来。“如愿”被送到监狱里。

四、分析小说的结构:

1.故事开端(苏比躺在麦迪生广场他那条长凳上——自有一位

识相的推事来料理),苏比为逃脱严冬的威胁,筹划着怎样才能被捕入狱。

2.故事发展(苏比离开长凳——而我们偏偏认为他是个永远不

会犯错误的国王),苏比屡次惹是生非,都没有达到被捕入狱的目的。

提问:苏比为了进监狱做过哪些努力?

第一次:进高档酒店——被拒之门外

第二次:砸商店橱窗——被认为连个旁证都算不上

第三次:取消饭馆饱餐一顿不给钱——被摔在人行道上 第四次:调戏年轻女子——反被女子缠住要他请喝啤酒 第五次:在剧院门口大吵大闹——被认为是耶鲁的小伙子第六次:偷伞——反被认为是伞的主人

这些反常行为的背后,每一次都隐藏着对美国社会黑暗的揭露。

第一次:反映美国社会的贫富悬殊,等级森严。

第二次:反映美国的警察武断愚蠢,法律的是非不分。 第三次:一般人都不愿意招惹警察,怕给自己惹麻烦。 第四次:妇女卖身求生的现象比比皆是。

第五次:美国“扰乱治安罪”形同虚设。

第六次:美国社会风尚差,人格品行败坏。

3.故事高潮与结局(最后)。苏比被赞美诗感化,良心发现,决心重新做人时,却无故突然被捕入狱。

五、对于苏比的评价

他为了过冬,不是去积极寻找工作,而是想到了不用付出劳动却不愁吃住的监狱,好逸恶劳的思想在他脑中是根深蒂固的;当然,他“性格高傲”、自尊,瞧不起那些以慈善为名的布施,反映出他有一种不可欺侮的傲骨;最后,苏比被教堂里传来的赞美诗所吸引,决心重新做人,说明上进心尚未泯灭。总之,他是一个不幸的流浪汉,他的不幸是社会带给他的,对这个人的态度只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六、小说在语言运用上有怎样的特点?

这篇小说语言最大的特点是“幽默”,幽默是一种语调轻松但却包含深刻意义的讽刺,它不同于一般的俏皮话,而是为内容服务的,它表现了作者对人物的情感倾向和事件的态度。小说中通过夸张、比喻、拟人、反语等修辞手法,来使语言达到幽默的艺术效果。有些幽默语言看似轻松,实则沉重。

七、令人称道的结尾:

1、欧●亨利手法;

2、“留白”艺术 苏比听了教堂的音乐之后,强烈的新生愿望激励着他,想要改变自己,“时间还不晚,他还年轻,他要把自己拔出泥沼,

他要重振当年的雄心壮志……他要做个烜赫一时的人,他要——当这首充满豪情壮志的“咏叹调”还没唱完的时候,一只手按在他的胳膊上,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小说的结尾,笔峰一转,让主人公的命运起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变化,苏比进了监狱!既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体现了作者擅长的欧·亨利手法。欧.亨利就是这样,往往在我们看到津津有味的时候来一个急刹车,安排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在我们张大了嘴巴还没来得及闭上的时候就结束了,使我们不由得静下心来要回味一番,最后才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可怜的苏比他最后怎样了呢?鉴赏结局的空白 听到宣判三个月后,苏比的心理会怎样呢?其实,文章就是采用了“留白”的艺术手法,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的空间,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心中有了自己的苏比,这不就是最完美的结局吗?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教学目标:

(一)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二)品味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理解语言运用和题材、主题的内在关系。

(三)了解美国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其社会道德、法律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虚伪本质。

教学重点

目标(一)、(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北京人在纽约》,电视剧开头有这么一段话:“如果你爱他,那么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那么也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纽约甚至是美国社会的那种巨大的贫富差距,对于有钱的人来说,那里是淘金的天堂,而对于穷人而言,那里则是人间的地狱。今天我们来学习《警察与赞美诗》来进一步地了解美国的社会现实。

二、作者介绍:

作者欧亨利,出生于美国南部的一个乡镇医师家庭,从小受教育少,一生经历曲折而丰富,是个多产的小说家。与法国的莫泊桑《羊脂球》、俄国的契诃夫《套中人》、并称为“欧美短篇小说三大家”。他的小说常常通过合乎情理的艺术夸张,出乎意料的故事结局,收到“含泪的笑”的艺术效果。被人称为“欧•亨利笔法”。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叶子》等。

三、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小说的三大要素是人物,环境和情节。我们很喜欢看小说主要是被其中的曲折的情节所吸引。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那么这篇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各是什么?请同学阅读小说,来分一下。

明确:学生议论、思考并回答:

1、故事开端(第1-5自然段:苏比躺在麦迪生广场他那条长凳上——自有一位识相的推事来料理),苏比为逃脱严冬的威胁,筹划着怎样才能被捕入狱。

2、发展(第6-38自然段:苏比离开长凳——而我们偏偏认为他是个永远不会犯错误的国王),苏比屡次惹是生非,都没有达到被捕入狱的目的。

3、故事高潮(第39-47自然段:最后,苏比来到通往东区的一条马路上——“那你跟我来。”警察说)。苏比伫立于教堂外良心发现,决心重新做人时,突然被捕。

4、故事结局(第48自然段),苏比被判入狱三个月。

四、分析开端部分

1、朗读课文的第一二,思考这两段是属于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两段是环境描写。

“每当雁群在夜空引亢高鸣,每当没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跟丈夫亲热起来,每当苏比躺在街心公园长凳上辗转反侧,这时候,你就知道冬天迫在眉睫了。”

这句话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当时的自然环境,为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这里的环境描写点明了小说发生的季节是哪一个季节?

明确:

句中写到了“雁群”“高鸣”南飞,暗示了季节——冬天将近。

第五篇:警察与赞美诗500字读后感 《警察与赞美诗》读后感

当人们真正想要努力去做了,上帝偏偏又开始吝啬了,反悔了,赖皮了。

不可否认,机遇是不等人的,它不是被动的,不会等着你去分析这,分析那,考虑这,考虑那等一系列琐碎的事件后,再决定去做。或许它本身就是个稍纵即逝的“精灵”,它考验的是我们的勇气与胆量,智慧与灵魂。但也不是说,所有的事都不应该经过深思熟虑,周密安妥的进行,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与远古时代又有何分别?

当然机遇也是需要珍惜的,需要好好利用的,碰到机遇已经是很“困难”的,要充分地彻底地去利用,却是“难上加难”。怎样去更好地“完善”它,是个重点。

那位警察,不是已经给了索比多次机会吗?而索比并没有为此去认识到什么,只是一味地无休止地不停地为着他心中所谓的“目标”继续扮演着生命的“小丑”,乐此不疲。而幸运的他,总在“舞台”上有写“失足”,但终究被当作“笑料”,一笑置之。

一场“戏剧”的结束,意味着另一场“戏剧”的开演。对警察而言,只是去例行公事;

对读者而言,只是将近结尾;

对生活而言,只是个小插曲;

对编剧而言,是个不错的情节;

对观众而言,只是对得起一张票;

对索比而言,是对生命的新想法地靠近,是为他先前的“无知”付出的代价,是为他不懂的珍惜从他手中逃脱,也许可以扭转他命运的“机遇”而对其藐视所得到的教训的最终结果。

如果他会怪任何人,那么证明他的确活该;

如果他只怪自己,那么他就能大声地对自己说:“三个月,也不算太久,我会珍惜并且把握住每一天的光阴。幸福,其实并没走远,只是我忽略了。等着吧……”

幸福,其实并没走远。没错,主宰幸福的有很多,机遇是其中的一个。不要等到上帝不耐烦了,毕竟他也有喜怒哀乐,给你个下马威,到那时,就好象太没“人情味”了。受苦的可是自己。

珍惜周遭的人或物,它们每天都在改变,只是我们太忙,没看见。机遇,就好比是遇到的机会,是件好事。好好把握,将它的好处发挥至极,则是一件“美”事。一个人的生命中会有形形色色的状况,每一个状况所具有的意义却是截然不同,大相径庭。选择不同的状况,就会有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运,不同的变化……所以,我们要将机遇“透明化”,完全看清,这样,才不会误入歧途啦。

倘若相反,结局就会如同索比:惊恐地醒悟到自己已经坠入了深渊,堕落的岁月,可耻的欲念,悲观失望,才穷智竭,动机卑鄙。

机遇遇到却不把握,是蠢材;

不遇机遇却懂得把握,是人才;

既遇机遇又懂得把握,是天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层支部工作总结下一篇:酒店管家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