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肿瘤临床论文

2022-05-07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腮腺肿瘤临床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目的:探讨解剖游离保留面神经在腮腺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本科2008年1月-2013年12月进行解剖游离保留面神经加全腮腺及肿瘤切除术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面神经主干平均直径约1mm,有5分支如丝线。术后3d面神经轻度不全麻痹18例,术后7d恢复8例,术后2个月内恢复8例。

腮腺肿瘤临床论文 篇1:

96例腮腺肿瘤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腮腺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7——2012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腮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分析病例资料的病理分类、临床治疗效果、术后复发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96例腮腺肿瘤患者中恶性肿瘤患者15例,良性肿瘤患者81例,所有患者经手术治疗后88例治愈,治愈率为91.7%;4例恶性肿瘤和1例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出现术后并发症患者有13例,其中暂时性面瘫5例,术区腮腺积液5例,味觉出汗综合症3例。结论手术治疗腮腺肿瘤具有治愈率高,术后复发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的特点,是治疗腮腺肿瘤的首选方案。

【关键词】腮腺肿瘤;手术治疗;临床疗效

腮腺肿瘤是所有唾液腺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肿瘤,其中以良性肿瘤为主,发病率大于80%,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小于20%。腮腺肿瘤的病例类型较为复杂,恶性肿瘤中常见的有恶性多形性腺瘤、粘液表皮样癌以及腺性囊性癌等,良性肿瘤中常见的有腺淋巴瘤和多形性腺瘤。其临床表现为耳垂周围出现持续性生长包块,包块生长缓慢,晚期时肿瘤包块会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1]。目前,治疗腮腺肿瘤的主要方法是手术治疗,本研究选取2007——2012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腮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7——2012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腮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4例,女性32例,年龄13-66岁,平均年龄43.6岁;恶性肿瘤患者15例,其中恶性多形性腺癌8例(8.3%),粘液表皮样癌5例(5.2%),腺性囊性癌2例(2.1%);良性肿瘤患者81例,其中,多形性腺瘤35例(36.5%),腺淋巴瘤22(22.9%),管状腺瘤14例(14.6%),基底细胞腺瘤10例(10.4%)。肿瘤发生部位主要左右侧腮腺区域、颌下后区、颌角区以及颌角下区。

3讨论

腮腺肿瘤多位于耳垂部位,呈结节状,一般检查不易确诊,应用B超检查可以清楚的显示肿块的部位以及与周围组织的联系,特别是对于深叶区的腮腺肿瘤具有重要的诊断作用。由于术前穿刺会增加肿瘤种植以及扩散的几率,因此,虽然细针穿刺检查在区别炎症和肿瘤以及判断肿瘤良恶性方面准确率很高,但仍不主张术前对肿块进行穿刺检查[3]。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3.1面神经损伤是由于面神经在手术过程中被切断、切除以及被牵拉导致水肿造成的,可以给予患者VB1、VB12以及地塞米松治疗,并辅以表情肌功能训练,一般术后2-5个月即可恢复。

3.2术区腮腺积液是由于手术中残留腺泡过多、缝合结扎不好以及术后引流不完全或包扎处理不当导致。可给予患者阿托品治疗,及术区十字绷带加压包扎,减少唾液的分泌从而预防术区腮腺积液。

3.3术中单独将腮腺咬肌筋膜翻起,使其将皮下组织与残余腮腺之间的创面隔离,可预防味觉出汗综合症的发生。

本研究中96例腮腺肿瘤患者中恶性肿瘤患者比例小,经手术治疗后大多治愈,治愈率高;4例(4.2%)恶性肿瘤和1例(1.0%)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出现术后并发症患者有13例,分别为暂时性面瘫5例(5.2%),术区腮腺积液5例(5.2%),味觉出汗综合症3例(3.1%)。说明手术治疗腮腺肿瘤具有治愈率高,术后复发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的特点,是治疗腮腺肿瘤的首选方案。预防味觉出汗综合症的发生要注意手术创面的处理。也有研究认为[4],应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对重建后的腮腺咬肌筋膜进行修复也可以预防预防味觉出汗综合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根据腮腺肿瘤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治疗腮腺肿瘤具有治愈率高,術后复发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的特点,可作为治疗腮腺肿瘤的首选方案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房玮.29例腮腺肿瘤手术治疗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6):19-20.

[2]陆进明,朱昌政,范博文.腮腺肿瘤手术248例治疗体会[J].临床医药实践,2011,20(10):744-745.

[3]刘广毅,何福江,杨军成.174例腮腺肿瘤临床分析[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3,29(2):101-103.

[4]陈勇,徐明耀.预防腮腺切除术后味觉出汗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09,25(1):64-66.

作者:沈全明 张永红 李新青

腮腺肿瘤临床论文 篇2:

解剖游离保留面神经应用于腮腺肿瘤手术的临床体会

【摘要】 目的:探讨解剖游离保留面神经在腮腺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本科2008年1月-2013年12月进行解剖游离保留面神经加全腮腺及肿瘤切除术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面神经主干平均直径约1 mm,有5分支如丝线。术后3 d面神经轻度不全麻痹18例,术后7 d恢复8例,术后2个月内恢复8例。随访3个月~2年,其中1例因切断面神经下颌缘支行吻合术的患者,半年后恢复;1例损伤面神经颧支,左眼睑闭合无力;味觉出汗综合征1例;耳垂麻痹18例,1年后恢复;无腮腺漏,无肿瘤复发。结论:复发性、多发性以及深叶腮腺肿物行解剖游离保留面神经的全腮腺及肿瘤切除术,并发症少,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关键词】 游离保留面神经; 腮腺肿物; 切除; 疗效

腮腺是三大涎液腺中最大的涎液腺,涎腺肿瘤占全身肿瘤的0.2%~0.5%,涎腺肿瘤80%发生于腮腺中,腮腺肿瘤中,80%为良性肿瘤,80%为多形性腺瘤[1-2]。手术切除是腮腺肿物的主要治疗方式,腮腺肿瘤根据部位、性质、大小、数量来确定手术的方式,选择适当腮腺良性肿瘤的手术方式,可有效地控制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3]。复发性、多发性以及深叶腮腺肿瘤采用解剖面神经的腮腺肿瘤切除术方式为标准式。本科从2008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20例复发、多发以及深叶腮腺肿瘤的患者,采用解剖游离保留面神经的腮腺肿瘤切除术,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3年12月本科收治的20例腮腺肿物患者,其中男13例,女7例,男女比例为1.8:1;年龄26~78岁,平均48.5岁;病程最长15年。腮腺CT加血管造影检查:腮腺肿物大部分有包膜,小部分包膜不完整。肿物直径2.5~12.5 cm,肿物直径≤4 cm 3例,>4 cm 17 例。肿瘤为复发性浅叶腮腺肿物8例,其中深叶处肿瘤2例;腮腺深叶肿物12例。腮腺深、浅叶多发性肿物2例。临床表现主要为耳前、耳后、耳垂下肿块隆起,最大的高达颧弓下缘。病理报告:腮腺混合瘤(多形性腺瘤)12例;Warthin瘤(又称腺淋巴瘤)4例,其中多发性2例;(复发性)基底细胞腺癌1例,无淋巴转移;面后静脉血管瘤1例;腺淋巴瘤并发淋巴结核1例;(复发性)肌上皮瘤1例(最大约12.5 cm×4 cm)。根据肿物情况分析,手术方式均选择解剖游离保留面神经加全腮腺及肿瘤切除术治疗方案。

1.2 方法

1.2.1 手术基本情况和切口 20例患者中16例局部麻醉,4例气管插管全麻。做好术前准备,体位为仰卧位,枕后稍垫高,头侧偏向健侧。全麻为气管插管全麻;局部麻醉:用1%利多卡因加0.75%布比卡因各20 mL加5~7滴肾上腺素作神经阻滞麻和周围浸润麻,取Y形切口,从患者耳屏前颧弓根部,顺皮纹沿着耳轮脚前大约1 cm处向下,绕过耳垂,到耳垂下转弯向下平行与下颌支后缘1.5 cm切至下颌角下为第1切口;再在耳垂下切口向上平行耳廓后沟致中下部做第2切口,使第1与第2切口连续成Y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在颈阔肌深面向前分离,暴露腮腺浅叶致腮腺前缘,向后分离暴露胸锁乳突肌上半部中线,分离外耳道软骨与腮腺后下缘。

1.2.2 解剖暴露面神经的方法 (1)从主干向末梢支分离:先将腮腺后极向内侧分离暴露乳突,在乳突尖上方1~1.5 cm处,沿相应的腮腺后缘按面神经走向分离腮腺组织,找到面神经主干为白色索状物并认真确认。沿其表面分离将腮腺后缘组织切开,暴露面神经主干,直径约1 mm,长约1~1.5 cm,分出2条分支为颞面干和颈面干。然后沿着颞面干表面分离,逐渐暴露颞支、颧支、颊支到腮腺外缘,再从面神经主干处沿着颈面干表面解剖分离,暴露下颌缘支、颈支,如果肿物在浅叶的将整个肿物和浅叶腮腺组织向下翻下,完整暴露面神经。(2)从末梢追踪至主干:先是找面神经下颌缘支。分离腮腺后下缘,在后下缘中点处找到面后静脉,在面后静脉进入腮腺组织处分离腮腺组织,面神经下颌缘支跨过面后静脉表面向前行走,找到下颌缘支,一般如白色细1号丝线大小,向后顺其走向表面轻柔分离腮腺组织,暴露颈面干致面神经主干,再顺面神经主干分离颞面干,然后分离暴露各分支。

1.2.3 游离保留面神经下切除全腮腺及肿瘤 本研究灵活应用以上2种解剖面神经的方式,将面神经与腮腺组织游离。小心轻拉起面神经,用显微剪刀轻柔地将深面组织与面神经分离,用生理盐水脑棉片保护面神经,分离时其分支之间有更细的分支和毛细血管彼此相连,予细分支之间剪断;游离时比较多毛细血管及毛细淋巴管易出血,要慎用电刀或电凝,可用生理盐水肾上腺素脑棉片轻压切口并分离,特别是复发性肿瘤周围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粘连;分离剪除组织一定轻柔、细致,避免扯伤或扯断面神经分支,切断腮腺导管并缝扎断端,轻柔游离出面神经下面腮腺深叶腮腺组织及肿瘤并翻出全切除,完整游离保留面神经的主干及其各个分支。若切断或拉断神经,要在显微镜下用10-0的眼科线进行端端吻合术,避免永久性面瘫。

游离保留面神经下切除全腮腺及肿瘤的同时应注意下颌支后缘的下颌后静脉和下颌骨髁颈处的上颌动脉及颞浅动脉,以防大出血,必要时可以切断缝扎。有1例面后静脉血管瘤约6 cm×5 cm,保留面神经,缝扎切断面后静脉,完整地将血管瘤与腮腺一起切除。多发性腮腺肿瘤,同时清除腮腺后下部及腺体边缘的淋巴结,免复发,尽量保留嚼肌筋膜,降低术后并发症[4-6]。切口用甲硝唑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净,放置负压引流管时避开已游离的面神经,然后逐层间断缝合切口。

1.2.4 术后处理 切口3 d内适度加压包扎,3 d后无需加压包扎防感染、对症等药物治疗。术后2~3 d拔除引流管,术后7 d间断拆线,8~9 d可全部拆除。

2 结果

解剖游离的面神经主干平均直径约1 mm,其分支有5支如白色1号丝线大小,分支之间有更细的分支彼此之间相连。术后3 d面神经轻度不全麻痹18例,术后7 d恢复8例,仍有10例面神经个别分支麻痹,术后在2个月内恢复8例。随访3个月~2年,其中1例因切断面神经下颌缘支行吻合术患者,半年后恢复;有1例损伤面神经颧支,左眼睑闭合无力;耳颞神经综合征(味觉出汗综合征)1例;耳垂麻痹18例,1年后恢复;切口均无明显凹陷、无腮腺漏,无肿瘤复发。

3 讨论

腮腺本身是单叶性结构,但临床上常以面神经为界,分为深叶、浅叶两部。从资料可见,腮腺肿瘤男性比女性多发,这可能是吸烟与Warthin瘤发病机制有关,而男性吸烟明显多于女性[7]。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多发生于30~50岁。

腮腺肿瘤根据肿瘤性质、位置、大小,手术方式有多种,随着人们对腮腺肿瘤病理特点深化认识,了解导致腮腺肿瘤复发的原因,其中解剖面神经的腮腺肿瘤切除术,已成为腮腺肿瘤的标准术式,复发率控制在2%~5%[8]。对于深叶的良性肿瘤或复发性浅叶肿瘤或可分离面神经的低度恶性肿瘤,可以解剖游离保留面神经加全腮腺及肿瘤切除术[9]。本文20例患者结合CT检查以及病程的情况,因浅叶的肿瘤都是复发性,肿瘤复发与手术方式有明显关系。其他是深叶和浅叶均有肿瘤的患者,其要求肿瘤根治率高,难接受腮腺漏的并发症,对于体积较大,以及源于深叶的肿瘤采用保留面神经的全叶腮腺加肿瘤切除术为宜[10-11]。选择以上手术方式的解剖游离保留面神经全叶腮腺及肿瘤切除术的病例,不含其他手术方式的腮腺肿瘤的患者。因此正确术式选择使得上述病例术后无复发。

解剖游离面神经找面神经主干是关键。手术中解剖面神经的径路,依肿瘤的部位、大小确定,首先考虑术者的操作习惯和方式[12]。分离解剖面神经是手术关键,而此产生的医源性创伤是创伤性面神经的主要原因[13]。此术式要求要有显微镜及显微技术,时间较长,要求手术医生要有耐力、细心、熟练的腮腺内面神经及血管相关重要解剖知识,手术游离面神经时动作必顺轻柔,用生理盐水脑棉片保护面神经。面神经损伤与手术中面神经暴露的时间、手术的机械刺激以及腺体的缺失程度存在直接关系[14]。

本组20例患者中有16例采用局麻,其优点是术中可以密切与患者沟通观察面神经功能的情况,其中1例拉断下颌缘支后,在显微镜下进行面神经吻合术,手术结束时损伤下颌缘支下唇向健侧歪斜。其他患者术毕闭眼、鼓气、口唇病侧轻微无力,但强用力均可达到正常范围,考虑为术中时间长,面神经暴露水肿所致;多发复发的腮腺肌上皮瘤1例,因其与面神经颞面支粘连明显,颧支无法游离致损伤,术后左眼(术侧)闭合不全约3 mm,随访1年,闭合好转无力。以上患者术后3 d内均有不同程度的面神经麻痹,跟手术暴露面神经时间长有关,同时术后游离面神经在腮腺窝内部分无过多组织保护,患者摇头易继发性损伤,也有术后加压过紧使得游离面神经压迫水肿有关系。面神经损伤与手术方式、肿瘤类型、大小及其与面神经的解剖位置、形态有密切关系[15]。

术后负压引流可明显缩短加压时间,使患者舒适[16]。通过减压消肿、营养神经处理,术后7 d仅10例面神经个别分支轻度麻痹。有8例在2个月内面神经麻痹恢复,面神经吻合术1例,半年后恢复,至今仍有1例复发性肌上皮瘤患者面神经麻痹致左眼闭合无力。20例中术侧无明显凹陷畸形,无腮腺漏,肿瘤无复发,其他轻微并发症患者无治疗要求。

外科手术是治疗腮腺肿瘤最有效的方法,首次术式的选择是否正确关系到患者的预后,在根治肿瘤的前提下,尽可能保存器官的形态和功能[16]。腮腺良性肿瘤的标准术式是解剖保留面神经,将腺叶及肿瘤一并切除。

上述复发性、多发性以及腮腺深叶肿瘤的20例,行解剖游离保留面神经加全腮腺及肿瘤切除术,并发症少,无复发,患者满意。

参考文献

[1]伍国号.头颈肿瘤外科手术术式与技巧[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93.

[2]张震康,俞光岩.实用口腔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59.

[3]潘文武,韦曙平,刘文琴,等.腮腺良性肿瘤的术式分析[J].中国癌症防治杂志,2011,28(3):75-76.

[4]俞光岩,邹兆菊,马大权,等.腮腺沃辛瘤的综合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9,34(3):187-189.

[5]曾宪浩,张秋光,杨超.腮腺良性肿瘤改良式切除36例[J].广东医学杂志,2011,49(9):1180-1182.

[6]赵洪伟,李龙江,韩波,等.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改良术式[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5,23(1):53.

[7]张建成,张洪杰,龙丽.腮腺Warthin瘤79例临床分析[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8,18(1):52-54.

[8]朱代珍.腮腺良性肿瘤手术切除术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5):96-97.

[9]黄选兆,王洁宝,孙维佳.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42-643.

[10]江孝清,黄祥泉,刘元清.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方式的探讨[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0,35(3):239.

[11]张胜,马壮,余志刚,等.手术治疗腮腺肿瘤173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3,(16):65.

[12]刘及,苏少武,谢飞虎,等.腮腺良性肿瘤切除附143例报告[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1,17(3):187.

[13]李玉增.腮腺良性肿瘤手术对面神经损伤和恢复的临床研究[J].北京医学,2008,44(7):19.

[14]任晓旭,牛勇梅,秦晓中,等.区域性或浅叶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临床对比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4,35(8):51-53.

[15]梁艳,张永超,谷京城.腮腺肿瘤切除术面神经保护的研究进展[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3,34(6):66-68.

[16]俞光岩,马大权.腮腺肿瘤切除的改进和进展[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7,42(1):6-8.

(收稿日期:2014-06-15) (本文编辑:蔡元元)

作者:黄春姐 陈敏军 黄月燕

腮腺肿瘤临床论文 篇3:

比较研究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治疗中行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腮腺浅叶切除术的临床效果

【摘 要】目的:分析对于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采用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或者腮腺浅叶切除术的治疗价值。方法:对照组行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同期观察组采用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治疗。结果:手术用时、失血量、手术中切口长度以及面神经分支的解剖数目等观察组较对照组更短(少)(P<0.05);术后并发症率观察组为5.56%,对照组为19.44%(P<0.05);术后随访中复发率观察组为2.78%,对照组为5.56%(P>0.05);术后腺体功能保留率观察组为97.22%,对照组为19.44%(P<0.05)。结论: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治疗中通过应用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可获得确切疗效,有利于降低创伤性并保留腺体功能,可预防术后并发症及复发。

【关键词】腮腺浅叶良性肿瘤;腮腺浅叶切除术;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价值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artial parotid resection and parotid resection in patients with benign parotid tumors

LI Long People’s Hospital of Ganzi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Ganzi Hospital, West China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 Kangding, Sichuan 626000, China

【Key?Words】Benign tumor of parotid gland; Parotid gland; Partial resection of parotid gland; Value

腮腺腫瘤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且多数为良性,该病变好发于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以及腺淋巴瘤的情况十分常见,该疾病具有一定的恶变风险,所以在确诊后需尽早给予妥善治疗。现阶段手术切除是对于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以往多应用全切除术治疗。近年来医学模式发生转变,手术患者对于术后的美观度和功能恢复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使得腮腺部分切除术受到关注,并在临床中获得广泛应用[1]。以下将分析对于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采用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或者腮腺浅叶切除术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以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取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本院72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26岁~73岁,平均年龄(41.7±1.6)岁,瘤体直径0.9cm~3.2cm,平均直径(2.2±0.3)cm,患病时间12d~13个月,平均时间(3.6±1.3)个月;对照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25岁~75岁,平均年龄(41.8±1.5)岁,瘤体直径0.8cm~3.4cm,平均直径(2.2±0.2)cm,患病时间为 10d~15个月,平均时间(3.5±1.4)个月。两组各项基础资料具备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设计手术“S”形切口,即由患者耳屏前颧弓向下继续沿耳垂下进行绕行,抵达患者下颌骨下边缘,并在患者腮腺筋膜浅面对组织瓣进行掀开,进而使二腹肌能够获得显露。继续在乳突前侧明确患者的面神经总干,继续向前对神经分支实施解剖,之后于浅面对于腮腺浅叶以及肿瘤进行彻底切除,放置负压引流管,对手术切口进行缝合。同期观察组采用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治疗,瘤体浅面做手术皮纹切口,对组织瓣进行翻开,进而使瘤体获得充分显露。患者瘤体包膜外超过1cm腮腺组织对于整个瘤体进行切除,与此同时部分腺体进行切除,在进行切除操作期间对于所涉及的患者面神经总干以及分支进行解剖,然而并未对全部分支进行暴露。对于腮腺残端实施缝扎,结合实际情况放置引流管,或给予橡皮引流条,对手术伤口进行缝合。

1.3 评价标准

(1)统计两组的围术期指标,如手术用时、失血量、手术中切口长度以及面神经分支的解剖数目。(2)统计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如涎瘘、Freys综合征、短暂性面瘫以及耳周皮肤麻木等。(3)两组术后随访6个月,统计患者的疾病复发率,并评估其腮腺功能保留情况,腮腺组织未见唾液排出即可判定为腮腺功能丧失,反之则为腮腺功能保留。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圍术期指标组间对比

手术用时、失血量、手术中切口长度以及面神经分支的解剖数目等观察组较对照组更短(少)(P<0.05)。

2.2 术后并发症率组间对比

术后并发症率观察组为5.56%(2/36),其中短暂性面瘫1例,以及耳周皮肤麻木1例;术后并发症率对照组为19.44%(7/36),其中涎瘘1例,Freys综合征1例,短暂性面瘫2例,耳周皮肤麻木3例。术后并发症率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

2.3 随访结果组间对比

术后随访中复发率观察组为2.78%(1/36),对照组为5.56%(2/36),术后复发率两组对比(P>0.05);术后腺体功能保留率观察组为97.22%(35/36),对照组为19.44%(7/36),术后腺体功能保留率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P<0.05)。
3 讨论

腮腺肿瘤的发病率较高,虽然属于良性肿瘤然而仍具有恶变风险,所以患者确诊后需尽早给予手术切除治疗,防止肿瘤病灶对周边组织产生影响和压迫,预防恶变发生。目前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以及腮腺浅叶切除术均是该类患者的常用治疗手段。研究中为了进一步探究该类患者的安全有效治疗方案,对上述两种手术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对比,从对比结果来看,术后随访中观察组的腺体功能保留率较对照组大幅提升。表明与传统的腮腺浅叶切除术相比,部分切除术的应用在保留腺体功能方面有更为突出的作用。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腮腺浅叶切除术需要对腮腺浅叶进行全部切除,与此同时对腮腺主导管进行缝扎,使得腮腺深叶组织分泌的唾液无法进行及时排出,出现腺泡萎缩以及分泌功能丧失。部分切除术的应用中可保留患者腮腺主导管,与此同时可保留残余腮浅叶,因此残留腺体能够继续分泌涎液并经由主导管顺利排出,有利于减小腺泡张力并预防腺泡萎缩,与此同时手术后在一段时间内腺泡逐步增大以及增多,所以腮腺功能可获得改善并逐渐恢复[2-3]。研究显示,两组患者手术后的复发率均较低,且组间相比无明显差异。这提示,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的应用能够获得与腮腺浅叶切除术同等的治疗效果,有利于预防术后复发,可确保手术治疗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在术后并发症率的对比中,观察组较对照组大幅降低。表明与传统手术相比,部分切除术的应用其安全性获得提升。在部分切除术中仅需要对患者肿瘤所涉及的相关面神经分支进行解剖,有利于降低解剖数量,缓解手术操作对于面神经产生的不良损伤,与此同时解剖面神经数量的大幅度减少,有利于缩短面神经的外界暴露时间,更好地保护患者面神经,因此术后并发症率可获得大幅降低。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失血量以及切口长度等围术期指标的对比中,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表明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的应用,能够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获得满意疗效,该手术方案的安全性良好且手术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综上所述,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治疗中通过应用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可获得确切疗效,有利于降低创伤性、保留腺体功能,并预防术后并发症及复发。

参考文献

[1] 王国彪.分析比较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PSP)与腮腺浅叶切除术(SP)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21,31(15):64.

[2] 许志亮,林晨阳,罗艳荣,等.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研究[J].局解手术学杂志,2021,30(6):483-486.

[3] 金青松.腮腺部分切除术与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糖尿病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效果比照观察[J].糖尿病天地,2021,18(4):170.

作者:李龙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保险优点研究论文下一篇:演讲素质分析论文

热门文章

腮腺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