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松毛虫灾害形成原因和预测

2022-10-12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是广西的乡土树种, 林地面积位于各树种之首。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西速生桉迅猛发展, 取代了松林位置、导致了马尾松林面积减少松树主要林产品松脂产量明显下降而价格大幅上涨, 每吨达万元以上, 目前林农视松林为摇钱树。但民间流传着“一年松毛虫三年松脂空”的说法, 马尾松最怕松毛虫的危害。马尾松毛虫灾害的形成, 是有一个发生、增殖的过程, 通过规范的调查观察是可以预测的, 在科学调查的前提下及时进行防控措施, 能够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在本文试就近期马尾松毛虫形成灾害的原因与如何做好预测工作进行探讨。

1 2010年桂东南松林马尾松毛虫灾害形成原因

马尾松毛虫历来是松树针叶最重要的食叶害虫, 但是它并不是年年成灾, 它的灾害出现往往有一定的规律。

1.1 气温适宜

马尾松毛虫的适温范围较广, 但太冷、过热对幼虫或成虫的生长、发育会产生影响。如越冬幼虫可以耐受-7℃的低温, 越冬温度只要在0℃左右, 对幼虫的虫口就不会有明显影响;夏天虽然炎热, 若不超过38℃对成虫也影响很小。干旱的气候能够减少松针水份含量从而提高其营养物质的比值, 在撮入同等食物的情况下, 松毛虫能够获得更多的能量, 为其幼虫发育和成虫怀卵量提供更多营养。20世纪60年代松毛虫的大暴发和这次2009年末至2010年春的干旱的暖冬, 都存在适宜越冬幼虫的生存和发育的气候[1]。

1.2 久末成灾、松林生长良好

以捕食或寄生松毛虫不同虫态赖以生存的天敌, 曾经在松毛虫大灾害中发挥过控制害虫的重要作用, 但是因松毛虫的消退、食料的减少而使天敌种群处于低水平。天敌种群总是跟着寄主虫口的上升而上升、寄主的减少而减少。但松毛虫在天敌处于低水平时, 一旦外界条件适宜就能够迅速增殖、暴发、形成灾害。

1.3 未重视虫源地虫口密度的调查

在不形成灾害的时段, 马尾松毛虫在常灾区是可以发现的, 尤其是在虫源地, 如低丘、阳坡, 都可以比较容易找到它们。如虫源地难以观察到松毛虫, 往往其它地方就更难发现。但虫源地虫口已经很高却不知情, 灾害将要形成就会无从知晓。2010年成灾林区几乎没有认真对虫源地进行监测, 从而对大面积的林区调查工作未能引起重视。

1.4 踏查、巡查不到位

无论是虫口发生数量、针叶受害程度、林相外观变化等等, 只要经常巡视林区是可以发现或觉察的, 但很少或者没有到过林区巡查, 是不能够明确虫态变化、虫口增减和林相变化的。

1.5 病虫害防治重点转移, 对马尾松毛虫的关注逐渐淡化

由于各地速生桉的面积扩大, 经济效益容易显现, 林农或相关部门对松树病虫害的重视程度, 逐步被速生桉的病虫害所分解, 局部乡镇甚至只对桉树的病虫害过问, 忽略了松毛虫的虫口增殖到暴发成灾的过程。同时由于护林人员不断变更, 区内已经多年没有进行马尾松毛虫生物学方面的森防知识培训, 新手对松毛虫的测报技术尚未掌握, 造成测报力量薄弱, 未能很好完成测报任务, 致使灾情出现后迟迟才觉察。

2 要做好马尾松毛虫的控制, 应该要从领导重视、队伍建设、技术提高、专业知识普及和规范测报等方面加强

2.1 领导重视是控制松毛虫灾害的前提

做好松毛虫的测报要健全组织、安排人员、培训普及专业知识、资金安排与扶持, 都要按照国家《森林林病虫害防治条例》认真实施, 落实具体领导分工, 确定林区的测报调查人员;选择有责任心、有专业知识技术人员督促检查, 普及、巩固提高测报水平;按照统一布置的时间、调查取样方法、统计汇报程序开展工作。争取每代松毛虫的虫口变化动态能够了如指掌, 避免失控局面发生。

2.2 普及马尾松毛虫生物学知识

马尾松毛虫在桂南一年发生3~4代, 护林或虫情调查人员应该清楚自己所管辖林区的发生代数。如合浦、博白一年4代, 南宁3~4代, 又如玉林市大部分地区, 3、6、8、10月为1、2、3、4代幼虫最早出现时间, 12月至翌年3月为越冬代幼虫间歇取食的越冬阶段;又如松毛虫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 可以通过在林区内或林沿灯诱, 从成虫出现的时间、数量来判断下一代幼虫的发生时间、虫口密度与危害高峰;可以明显提高测报的准确程度[2]。

2.3 测报人员要了解松毛虫的生活习性, 有利测报的准确率提高

马尾松毛虫的茧会结在针叶上, 雌蛹粗大, 触角原始体比中足长, 雌性比越大, 下一代虫口会明显增殖。成虫期林内灯下的成虫不断增多, 意味着羽化高峰到来。雌成虫体型大, 触角栉齿状, 雌成虫占的比例大, 下一代虫口就会上升。摘取针叶上的松毛虫茧, 剪出蛹数十枚, 触角原始体比中足短的是雌蛹, 若雌蛹明显比雄蛹多, 且体形肥大, 下代虫口大多会上升。松毛虫的卵块在树下部或林缘植株下侧针叶上, 成堆且鲜红, 十分显眼, 携卵的针叶稍微向下弯曲, 外观容易发现。刚孵化的幼虫一定集中在一起取食, 将针叶咬去一侧, 而剩余的一侧则干枯卷曲, 在树上成为一小撮明显的枯叶丛。一、二龄的幼虫在风吹或振动时能够吐丝下垂, 而三龄弹跳最为明显;五、六龄则不轻易落地。越冬幼虫常常为四龄幼虫, 在寒冷天气, 多躲藏在植株背风一侧、2m以下的树皮缝内, 以至多头拥挤排列在内, 气温在10℃以上时会上树取食, 可根据该习性、按照林区温度选择调查方式。

2.4 掌握大发生前期判断方法

从成虫、卵、幼虫和蛹期甚至林相、地面虫粪变化都能够诊断害虫的上升或成灾的趋势。天气干旱、且林相青绿、多代未成灾;成虫羽化期林缘灯下飞蛾数量众多;卵期每株松树有卵一块以上;矮小植株容易看到幼虫;幼虫期每株树上的幼虫数超过该植株的针叶尺数;蛹期雌多雄少雌蛹粗壮量大;林地面虫粪新鲜且可以听到如降小雨似的落粪声;松树林区远观其色泽由墨绿转黄绿到灰黄等等, 都是容易掌握、实用的判断灾害出现的预测方法。经过详细调查, 确定虫害发生趋势, 及时防治, 达到控制灾害的目的。

3 结语

天气干旱或暖冬, 多年虫灾未出现使害虫天敌种群数量不足, 放松森防管理、缺乏专职人员、调查工作不到位, 由于经费等原因造成防治工作滞后等等, 都会导致马尾松毛虫灾害的暴发成灾。认真按照森防法规办事, 巩固森防队伍, 加强测报技术培训, 掌握松毛虫生物学特性和暴发的显著特征, 完全可以做好预测, 及时防治, 减少损失。

摘要:论述导致2010年桂东南马尾松毛虫成灾, 是由于去冬今春温暖干旱、虫口积累、调查不周、忽略虫灾出现等原因所造成;认真执行森防法规、领导重视、提高虫情调查人员素质、普及松毛虫生物学知识、加强监测管理是做好预测预报、防止灾情发生的关键。

关键词:马尾松毛虫,灾害成因,预测

参考文献

[1] 陈昌洁.松毛虫综合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0:19.

[2] 黄金义, 蒙美琼.林木病虫害防治图册[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6:104.

[3] 王缉健.一种松毛虫为害量的测报方法[J].广西林业科技, 1992 (2) :68~7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分析下一篇:在物理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的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