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困惑范文

2024-06-10

写作困惑范文(精选9篇)

写作困惑 第1篇

一、第一学段必须落实“讲故事课”、“阅读课”落实“说的能力”

我们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者都知道, 第二学段学生开始有写作课, 但我们要明白:我们必须从第一学段就开始做准备。让他们在会“写”前, 会“说”的能力目标必须达到。在这里我想以一位教师母亲的身份谈点感受。女儿每晚睡觉前要听故事, 我采用她给我讲一故事, 我给她讲一故事, 并让她或我引导她说出故事中对自己的启示。在实际生活中, 我会和她在随意聊中让她“说话”。有一天当我们一家三口散步时, 我问她在路上为什么妈妈总走在你左边, 她说是妈妈爱我要保护我, 是我的保护层。而且说我是双保护层, 妈妈是单保护层, 爸爸是真正的保护层。在那时我突然明白, 孩子的思维有时真的超乎我们的想象。当她学了《棉花姑娘》, 她自己创作了一篇《七星瓢虫巧遇蚯蚓》的童话故事。对女儿这一突然发现给我启示和感触很大, 我在想女儿智商并不是很高, 而是我们大人有时太懒或太低估他们, 已提前把她的说话能力扼杀在摇篮里了。所以我觉得我们第一学段必须开设“讲故事课”或“阅读课”, 那么在这节课上, 教师也要灵活运用。

二、必须大力投资图书馆建设并开放, 让学生“读万卷书”

我们都知道语文写作重在积累, 缺少必要的积累, 那么作文教学的实现难免是镜花水月。而首要的积累就是要大量的阅读。书籍对人一生影响很大, 古今中外名言、警句、俗语, 对其论述不胜枚举。“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但现在我们农村中小学却都处于这样一个尴尬的状态。有图书馆, 但却由于各种原因, 没有开放。绝大多数小学生毕业时, 还在死记硬背中国的四大名著是什么?究其原因, 是因为学生根本就没有见过“四大名著”, 试想如果他们阅读过, 那还需要“死记硬背”吗?《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等很多古代优秀蒙学读物, 我们许多高中毕业生都不知道中国还有这样的书籍。试想一个从小缺少用本民族文化书籍陶冶的人, 我认为他难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国民, 骨子里缺少本民族文化精神的民族, 难以立于世界之林, 那么如此长期培养出来的学生, 我在想已注定他们的写作水平就永远难以升华到一个高度。那么在现在我们农村父母文化层次低、家庭教育跟不上的情况下, 这一书籍阅读的积累就是必须, 也应义不容辞地依靠我们学校加大图书馆建设, 并开放让学生有书读。让他们有一定的写作素材积累。

三、“纸上得来总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让学生“行万里路”

面对更多偏向于“城市化”的语文教材, 我们在引导学生“读万卷书”的同时, 还必须鼓励他们“行万里路”。在作文教学中必须渗透人文关怀, 并鼓励学生行动起来去做, 去“我手写我口”地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可布置“和家长一日游”, “三八”为母亲送礼物, 关注一段时间的时事等实践活动, 然后让他们先从“小我”写起, 再通过学生点评老师引导升华主题。这样让学生真正明白罗丹所说:“生活并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这句至理名言的真正含义。长期这样引导起码学生会敢写, 并有事可写、有情可抒。

四、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让源头永远有活水

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积累后, 对我们语文教师也会不断挑战。在面对信息多元化的今天, 我认为我们语文课堂应站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前列。我们要想让学生作文有“创新”要“新颖”, 除了培养引导他们之外, 作为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我认为必须要高瞻远瞩, 除了继续钻研本专业知识, 还必须博采众长。比如:我们必须关注时事, 必须关注网络, 关注流行歌曲, 关注他们喜欢看的玄幻小说等, 不然我们也许会有一天不知道学生想什么, 如何和他们去沟通的尴尬境地, 那么对他们的写作教学和指导就不会有利, 对培养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可能就是空中楼阁。所以我们必须做到与时俱进, 在不断汲取传统优秀文化基础之上, 让我们的理念也时尚起来, 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的思维不断“跳跃”创新的火花, 为他们的作文注入“时尚”气息。

五、一线教育管理者必须合理安排写作课时

我一直很难想象没有激情的语文课堂是什么样子。但要让学生有激情, 我们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激情”。而我们两个班的写作课往往都被安排在同一天上, 有时这天还有早读课和自习课。根据个人调查, 一线教师感受不容乐观, 当天下午给第二个班上写作课时, 我们会多少感到有点“力不从心”!那么, 我一直想, 面对此种情况, 我们的一线教育管理者是不是也应做些什么。

总之, 作文教学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我们绝对不能企及一蹴而就,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应首要义不容辞担任这一任务, 但面对目前这种实际困境, 除了我们一线教师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 从学生长远发展来考虑, 还需要政府投资, 学校管理也要给予支持, 要靠合力, 才能让它真正成为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方式。让作文教学走出低谷, 充满活力、激情, 回归它本来的面目!

摘要:课标中说道:“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所以说作文教学必须注入生命的感动, 必须有自我的创新, 突出个性。

关键词:打破,写作课堂,困惑

参考文献

小学生写作的困惑与解决策略 第2篇

小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作为指导者、引路者,有必要为他们的写作之路扫除荆棘和障碍!其实,每完成一次作文过程,学生们的思想会迈进一步,会成熟一些。换句话说,每次写作就代表成长与进步!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经历,简单与各位老师交流作文教学的困惑与应对方法。

困惑一:作文内容空洞——不明白写些什么

有一次,我向学生布置一道作文题,题目是“一次有趣的经历”。第二天,我已已审阅了学生的作文。结果令我大失所望!很多学生在文中继续了经历的事情,可就是平常之事。有的写了和妈妈逛街;有的继续了吃饭上学,有的......总之,学生的作文内容非常空。如同一座大宅院里面什么也没有。这样的作文能力应该是比较一般的。

解决策略:引导审题、确立主题,挖掘材料

仍然是刚才的作文题,对于出现的问题我仔细反思。于是在作文讲评课,我又一次出示了作文题目。我让学生反复读题之后,引导他们交流,题目的眼睛是什么?学生议论之后,我把“有趣”去掉,再让学生读一读,发现了什么?这下学生都恍然大悟,原来题目也有眼睛啊!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题目的眼睛,我们可以准确的把握作文的主题。主题有了,那么如何用生活中的材料来表达呢?我再让他们在大脑搜索有趣的事情.........这下,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有的说在学校里的事,有的说在家里的事,有的说在街上发生的事。说的学生忍不住笑了,听的学生更是如此!原来,作文就是生活。由此可见,要想写出一篇好作文,仔细审题,至关重要。

困惑二:作文语言平淡——不知如何生动表达

小学生的作文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不会生动表达。写的平淡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学生的阅读面较狭窄,特别是农村的小学生。他们除了书本上的词汇,就不会其他的。第二,小学生的经历较少,除了吃饭就是上学,当然编制不出美丽的神话!第三,学生没有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学了再多不会积累,也是枉然。生动优美的词句是作文的身体,画龙点睛便是如此!

解决策略:引导阅读,学会积累。

课文是最好的范文,每一次学习新课,我都会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学完后,我又让学生自觉积累好词佳句,并且引导交流。一个星期过后,我让他们在此交流自己的积累与收获,再一次巩固了积累。另外,我每个星期,还安排了一节课外阅读课,鼓励他们吸取语言的能量,再一次进行自由的积累。每周布置一篇小练笔,让他们尽情自由的表达!

写作小困惑:谁动了孩子的灵感 第3篇

我想,这恐怕是大多数学生在写作时最大的障碍。“下笔难”换言之是写作没有灵感。

其实,找寻灵感,有很多途径,我们身为教师也未必能尽数掌控。但是,当下的任务,必须要挖掘出阻遏靈感的源头,到底是谁动了孩子的灵感?才能有的放矢地对症下药。

写作小体检:脂粉掩丽质,华衣造势断灵感

某年,听过一堂精彩纷呈的作文课,授课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课堂内容的构架老到、娴熟,本该是受益颇深的,但是,煞尾时的几句话,却令人有种食不甘味之感:

“作文,需要亮点,这样才会在众多文章中脱颖而出。打造亮点的方法有很多,开头一定多引古诗词、名言警句,或用优美的排比、比喻句;结尾也很重要,要多运用好词好句,突出语言的功底……”

老师的经验却是丰富得很,将阅卷老师的心里揣摩得极其透彻,但是,却不经意间走入了附庸风雅、讨好考试的误区——诗词为脂粉,修辞做华衣,选材来造势。

我承认,作文,需要亮点,但刻意为之的亮点,会使学生忽略了文章本身,将着眼点放在对华丽装饰品的追求上,从而出现了一批为考试而写作,为华丽而伤神,绞尽脑汁咬文嚼字,却一筹莫展的“举子们”。长久下去,真正得到提升的是锻造“新时代八股文”的应考本领,泯灭的却是学生真纯的情感流露和文思泉涌的写作灵感。

写作小体验:素面赴派对,嬉笑怒骂皆文章

道家倡导“无为而治”,这是治国的至高境界,摒除功利,剔除浮躁,淡定而从容,天地万物唯我独尊。写作亦如此理,“无为而写”,摒弃考试的目的性,从欣赏的角度、艺术的角度去创作,文章的气质自然呼之欲出。我在授作文课时,一直倡导的是:返璞归真,还原孩子的本性,还原文章本真。这需要从写作基础和想象、联想能力两方面去还原。

于是,我将写作理念和写作技巧编成一段顺口溜:

选材无对错,

真实是根本。

文字无美丑,

用对是关键。

结构无清混,

合理是前提。

详略当,

立意高,

喜怒哀乐别掩藏,

嬉笑怒骂皆文章。

这对孩子也许是一种鼓励,孩子心中没有各种顾虑了,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我不反对学生在文章中针砭时弊、发发牢骚,也不反对学生暴露自己的写作缺陷,其实,写作就是一个随性的过程,每篇文章都该是一篇高质量的日记,只要稍稍注意词句的正确运用就可以了,何必要隆重地膜拜考题、阿谀阅卷者?从写作基础上还原了孩子的本真思想。

还原文章本真,不代表可以抛掉一切装饰。修辞是最天然的装饰品,修辞的运用也该是个“随性”的过程,昨日听讲座,某一年级的孩子的一首诗,很好地诠释了随性修辞的理念:

天空是棋盘,星星是棋子,太阳公公和月亮婆婆在下棋……

不禁为这段纯得如一汪清泉的童言而拍案叫绝!孩子的想象、联想能力是天成的,修辞的运用本该是信手拈来的,但是,或许有的老师当然也包括我自己都有过叫学生背比喻句、摘抄华丽语言来充实文章的经历,如今回首曾经的作文授课之路,不禁为之汗颜!

真的,文章本该天成,随性为文,无为而写,信手拈来,素面朝天,亦别有风情。

当前初中写作教学的困惑及应对措施 第4篇

写作文似乎成了语文学习中可有可无的, 影响不是太大的一块内容, 有中等的写作似乎就差不多了。

针对这种现状, 除了一些自己无力改变的客观因素, 笔者就自己力所能及的方面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具体做法如下:

一写日记。写多写少随学生自己定, 但一定要有一些自己的切身感受和体验, 养成勤于动笔及时记录内心感受的好习惯, 教师在写作课上可以集中点评也可以个别交流。目前一年坚持下来, 翻开来厚厚的一本, 集腋成裘, 滴水穿石, 学生写的习惯自然养成, 每天不写点什么就会有一种失落感。喜欢写, 是写好作文的一个前提和必备的心理素养。更重要的是写日记能比较有效地让学生走出在写作上无话可说无料可找无情可抒的困境。

二、详批作文。第一次批改写上评语包括修改意见打上分数, 发下去, 在全班针对性的指出主要几个存在的毛病, 课堂上请学生重新修改, 并上交, 教师根据学生修改情况第二次打分, 不满意的同学还可以要求第三次修改并第三次打分直到学生和老师都比较满意为止。一学期坚持下来, 一部分学生的写作态度和写作兴趣有一定提高, 还有小部分学生需要老师及时督促之下能进行多次修改但总体效果还是不错, 需要老师特别付出心力, 需要长期坚持。

三、能给学生高分的尽量打高分, 同时视个人情况而定, 以学生自身的进步作为衡量标准打分, 稍有进步就给甜头。特别是勤于修改的学生, 多给与鼓励。而且这种文章经常在全班当作范文读对于学生的写作特别有奖励的性质。打高分的做法并非给学生造成假象, 主要是让学生能对写作常生好感, 有自信心, 有成就感, 他的作文也就真的是越写越好了, 如果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那么某种意义上说好作文也是夸出来的。

四、平时课堂上省出十分钟时间学习语言精炼富有哲理的诗歌, 让学生大意了解, 抓住典型的诗句赏析品味并熟读记忆, 这样长期坚持, 对于学生的语言积累和写作深度的提升比较明显, 但是它需要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精心备课精讲精练, 省出时间学习语言, 同时需要教师课外对于诗歌的选择和备课, 需要教师付出更多心力。但是对于学生阅读不足的补充, 对于学生语言的修养却是非常有效的。

个性化写作教学所面临的困惑与对策 第5篇

最近几年, 淡化文体, 重视表达, 鼓励想象和创造, 充分展示浓厚的个性色彩是高考作文的基本趋势。话题作文的出现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一次大飞跃, 它犹如催生剂, 催生出一批批优秀的考场作文, 形势喜人。在振奋之余, 令人忧虑之事也无从回避, 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已摆在了我们的眼前。归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 由淡化文体而出现的文体不明现象

淡化文体旨在关注自我, 弘扬个性。真正体现“淡化文体”的作文题, 是指不限于文体形式的作文题。这样的作文题, 可用任何表达方式来完成, 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发挥才情的机会, 因为它对文体没有限制, 或记叙或夹叙夹议或议论为主, 皆合要求, 能出佳作。

文章是承载思想的载体, 思维的准确性、严密性和创造性, 都要通过文章来表现。如果写出的文章既像议论文, 又像说明文或别的什么文体, 怎么可能很好地表情达意呢?又怎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呢?我们应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 提高学生把握不同文体特点, 写好各种文体的能力。

可是不少学生甚至教师把淡化文体误以为可以不要文体, 写作时信马由缰, 随心所欲, 结果造成写成不伦不类的“四不像”作文:记叙文议论化, 议论文记叙化, 议论文失去深刻的理性美, 记叙文失去动人的美感, 更不要说写出出新、出彩的个性作文。

2. 文体形式多样化, 实际教学时无所适从

文体淡化也就是文体开放, 学生仅仅懂得几种传统文体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 的写法显然是不够的, 还须关注文学类的文章, 如散文、小说、诗歌以及其他各种形式文体的写法, 如童话、寓言、书信、演说词、实验报告、剧本。阅读范围和写作知识的掌握不知比以往扩大了多少倍。书海茫茫, 何处是岸。令几多教师困惑, 几多学子彷徨。

3.学生写作基础薄弱, 缺乏语言积累, 写出个性谈何容易

现在有不少学生, 尤其是农村学生, 平时知识面狭窄, 又缺乏较规范的语文知识训练。常常一个班六七十名学生, 课堂作文时没有几篇成功之作。要么胡编乱造, 要么记流水账, 要么语言干瘪无味, 要么结构散乱, 要么表述不清, 别字多多。并且由于缺乏语言积累, 作文时无话可写。“无话可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生活面狭窄而缺乏写作素材, 即不知道写什么;二是指阅读量少而缺乏语言积累, 即不知道怎么写。在这种情况下, 要写出让人眼睛一亮的个性作文不太现实。

4.学生课业负担重, 学习压力大, 造成写作兴趣不浓

目前选拔人才的途径主要是考试这一形式, 分数成了学生的命根子。高考要面临的是多学科的考试。学生整天忙着听课、写作业、考试, 活动空间往往被限定在“三点一线” (教室、寝室、食堂) , 乏味的学习生活使他们内心的写作激情趋于熄灭, 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大大下降, 没有了足够的生活体验, 作文时也就必然胡乱拼凑, 应付了事。

面对以上问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办法加以解决。

1.常见的传统文体教学不可偏废

淡化文体在某些中学教师看来就是不要文体。由于有了这种错误认识, 老师不再注重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学生作文时也就不讲样式了。有些文章, 记叙不像记叙, 议论不像议论。说是记叙吧, 连起码记叙的基本要素都没有;说是议论吧, 又缺乏事理, 没有论证。这样发展下去十分有害。其实中学阶段是学习写作的打基础阶段, 认识几种基本文体, 学习基本文体写作是学习的基本要求。高考作文绝大多数可以按记叙文或议论文来写。比如《杂》写记叙文就不太合适, 写议论文或散文较佳;《生有所息, 生无所息》更适合写议论文。而记叙文、议论文本身也有多种写法。所以说很抓常见的传统文体的写作是十分重要的。

2.找准学生的优势所在, 凸显学生写作特长

由于话题作文不限体裁, 在教学时, 我们应找准学生的特点和所长, 发挥他们的优势, 鼓励他们在考试时选择自己喜好或擅长的体裁。告诫他们万勿选择自己不擅长的文体, 扬长避短是至关重要的。比如《面朝大海》这道题, 假如从未搞过创作, 却去幻想大海的未来, 写科幻小说, 结果只能是胡编乱造;假如平时根本不读也从未写过剧本, 却写与大海对话, 结果所写的内容必然是废话居多。鉴于此, 我们不妨告诉学生:如果形象思维能力较强, 想象力丰富, 可以选择写记叙文, 编故事, 写小小说, 拟童话;如果逻辑思维能力较强, 看问题有深度, 长于辨析, 可以写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如果知识面广、语言积累丰富、情感细腻, 可以写散文。当然, 对于一些文字驾驭能力强的学生, 还可以求新求变, 别出心裁, 以书信、日记、剧本、报告等文体形式作文。

3. 培养学生语言积累的兴趣和习惯

叶圣陶说:“生活如泉源, 文章如泉水, 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地流个不歇。”平时生活单调、缺乏阅历, 又不重视阅读, 作文时就只能是皱眉头、咬笔头了。“尔果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这诗外的功夫, 即是对生活的体验、感受和认识。因此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走向社会, 去感受生活, 体验生活, 认识生活。作文教学也应贴近生活。此外我们可以教给学生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比如从生活中采集作文的原始材料, 观察生活, 观察自然, 及时将观察给以记录;积累日常生活中听到、看到的趣闻, 逸事, 幽默、风趣、生动的俗语、谚语、标语、歇后语等;积累阅读时学到的好词佳句;从书籍、报纸、电视等多种媒体中收集素材。要明确告诉学生, 语言积累不是一日之功, 要持之以恒, 下苦工夫。

4. 注重写作兴趣训练, 激发写作积极性

要培养学生写作个性, 首先要从兴趣入手, 多进行自由写作练习。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写什么和怎么写由学生自由选择, 教师不要横加干涉, 更不要把自己的兴趣强加给学生。课内根据单元内容实际对学生多做写作兴趣的激发引导。课外多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写作活动, 寓教于乐是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的手段。

总之, 对于个性化写作教学, 我们会面临诸多的困难, 但只要能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 发扬愚公精神, 再高的山也会被我们移开。

摘要:淡化文体, 重视表达, 鼓励想象和创造, 充分展示浓厚的个性色彩是高考作文的基本趋势。如何指导学生写出充满个性色彩的文章, 是教育工作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要面对的问题不少, 比如学生写作基础薄弱, 缺乏语言积累, 比如文体开放, 使部分学生忽视文体。我们必须有相应的策略解决个性化写作教学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写作困惑 第6篇

作文教学中最缺失的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 高考优秀作文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研究材料, 从优秀学生的实践中可以开发实用的写作策略。我们以江苏省2013年高考优秀作文为例, 梳理分析解决上述问题的具体写作策略。现在高考优秀作文满天飞, 难辨真伪, 什么样的文章才是优秀作文, 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给学生写作指导以一点切实有效的帮助, 我们选择2013年6月25日《新华日报》A8版和《扬子晚报》B2版刊载的优秀作文为分析对象。

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回顾:

阅读下面的材料, 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 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 他们发现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 他们屏住呼吸, 放轻脚步, 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数日后再来, 他们发现这群蝴蝶早已不在原处, 而是远远地退到了更深的洞穴。他们恍然大悟, 也许那里环境更适合吧, 小小的蜡烛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1) 立意自定; (2) 角度自选; (3) 题目自拟; (4) 除诗歌外, 文体自选; (5) 不少于800字

一、论述类文章:提出自己观点的策略

提出自己观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生将命题材料中显豁的倾向性意见作为自己的论述观点, 导致观点的相似甚至相同, 这一问题的实质是学生面对材料, 缺少提出自己领悟的正确观点的具体策略。高考优秀文章给我们提示了一个具体化分析的策略, 例如《扬子晚报》刊载的《拒绝“平庸之恶”》。

拒绝“平庸之恶”

大千世界, 宇宙万物间都存在着细微却不容忽视的联系, 轻牵一角, 或许也会导致多米诺骨牌似的连锁效果。因此, 每个看似无心的举动, 都有可能对社会造成深远的影响。

西谚有云:没有一滴雨会认为自己造成了洪灾。当我们纷纷抱怨社会道德的滑坡时, 当我们满怀怨气地仇视着各种不良行为时, 是否也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有没有不当之处, 抑或我们有没有纵容助长过这类的“恶”呢?

美国作家阿法特曾提出一个概念:群氓。这个词, 是指普通大众集体无意识地作恶却丝毫不觉愧疚。必然的, 这种行为不仅使家国蒙受损失, 更会麻痹人们的心灵, 须知, 此词在中国是颇为适用的。无论是高速公路上货车翻车引来成百农民哄抢柑橘, 还是许多居民每人拿走一块砖致使雷峰塔的倒塌, 抑或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中国式过马路”, 无一不是“群氓”品行的体现。

似乎自古以来人们就有这样的印象:官是恶的、贪婪的, 而民是善的、无辜的。这种想法, 显然有点不全面。当个人被裹挟在群体之中时, 他便会认为跟随众人所做之事无可非议, 甚至不会意识到自己正在作恶, 这是多么可怕又可悲的事情!而“法不责众”的观念, 更成了助长这种“平庸之恶”的借口。

“无羞恶之心, 非人也。无是非之心, 非人也。”如今的中国人民已不再是鲁迅先生笔下的麻木看客。然而, 一些人却日渐堕入一个更加荒诞的怪圈。所以, 我们必须自省, 分清善恶, 坚持自我。光说不做是没有用的, 口头上“感动中国”绝对扶不起一个摔倒的老人。

当然, 我们更应当看到希望的曙光。如今网络的发展, 也使得正能量被广泛地传播;多少温暖感人的故事, 为我们带来了黎明的脉息。随着越来越多人的觉悟, 中国正向着文明大国之梦迈着坚定的步伐。

仅仅做到“勿以恶小而不为”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做到“勿以善小而为之”, 中国社会的面貌才会有真正的改观。拒绝“平庸之恶”, 养一身浩然正气, 和整个国家一起走在追梦之路上, 必能见到明日的灿烂朝阳。

文章实质是在论述小与大的关系, 这也是命题材料的倾向性观点。但《拒绝“平庸之恶”》针对社会抱怨道德滑坡的具体现象, 以美国作家阿法特提出的“群氓”概括这一现象, 指出“群氓”的表现, 剖析“群氓”的原因, 探讨走出“群氓”状态的途径, 反思我们每个人有没有以无心的举动纵容助长过此类的恶, 作者将小与大的关系落实到具体的个人行为与社会道德滑坡的关系中, “拒绝‘平庸之恶’”就成了作者的一家之言, 因而获得了阅读者的青睐。

这样的文章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要求观点是“自己”的, 而强调观点是“自己领悟”的, 提出“自己领悟”的观点的具体写作策略就是结合具体现象展开具体分析。“自己”的观点理想化而言是一家之言, 这是常人难以企及的, 更遑论考场中的学生, 而“自己领悟”的观点切合学生实际, 也是写作发展等级中深刻的内涵之一。空泛议论是学生写作时的一大问题, 结合具体对象展开分析既是作者读者意识的体现, 又是论述类文章写作的基本要求。具体对象体现了论述的针对性, 任何观点都是有针对性的, 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没有具体对象的观点是空泛的, 同样是虚妄的。再者结合具体对象分析更可为催生相对新颖的观点奠定基础。具体对象源于学生多样性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这种多样性往往就是读者阅读的兴趣所在。

再如《新华日报》刊载的《一“石”激起千层浪》。本文同样着眼“小”与“大”的关系, 但作者针对“莫言热”的文化现象, 分析严肃文学的创作需要“寂寂然的创作环境”, “伟大作品的出现需要时光的打磨”, 提出“严肃文学向来不喜欢热闹”, “为我们的文学保留下一点空间, 为我们的作家守住一片宁静的湖泊”, 作者将小与大的关系落实到具体的“莫言热”的种种举动与文学创造的关系中, 同样获得了阅卷者的肯定。

二、记叙类文章:点击材料的策略

点击材料是学生写作记叙类文章时首要考虑的因素。虽然两份报纸在“评阅者按”中都说“写得好的‘给材料记叙文’, 不要求与‘材料’形似, 只强调与材料神似。可以不提及材料、不点击材料;只要有‘灵犀’与材料的某一含义相通, 即可。”但在写作中, 不提及、点击材料, 总有偏题之虞。

在点击材料时, 一些同学常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以较长的篇幅在文章开头或结尾部分联系材料, 不知不觉中作文呈现出饱受诟病的穿靴戴帽式模样。从高考优秀作文中我们可以提炼点击材料的具体写作策略, 例如《新华日报》刊载的《小巷深深》。这篇文章点击材料的策略是用源于命题材料的一个词“栖息”和相似于材料中“退到了更深的洞穴”的一句话“躲到了小巷的深胡同里”, 实现点击材料的目的。高考优秀作文点击材料的策略常为提取材料中的关键词句, 或直接作文章标题, 或镶嵌在作文中, 以此巧妙地粘连起命题材料和写作内容。

例如《新华日报》刊载的《这么小这么大》和《扬子晚报》刊载的《一件小事》, 采用标题粘连的策略。《这么小这么大》以一个女儿给母亲写信的方式, 回忆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不经意之间的小事给父母带来的或喜或悲的影响, “我”想去外地读大学让母亲哀伤, 母亲生日“我”的许愿小卡片让她喜悦的彻夜难眠。标题中“这么”、“小”、“大”源于材料中揭示主旨的关键句“小小的蜡烛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一件小事》中考生记叙了考生在考场中发现一只蜘蛛的始末, 细腻地描绘了蜘蛛在前面男生肩膀上时自己的一点自私和幸灾乐祸, 蜘蛛慢慢向自己爬来时心里的无助、后悔和恐慌, 慨叹这一件小事对自己考试乃至人生的影响。“一件小事”既是对材料故事的概括, 又是对文章写作内容的概括。标题粘连可以显豁地表明材料与写作内容之间的关系。

运用议论抒情点击材料是学生常用的方式, 运用此类策略需注意追求内容的精炼, 力求用三言两语来画龙点睛。例如《新华日报》刊载的《萤火星空》。文章记叙了假日全家在天目山晚间散步的故事, “我”为漫天繁星惊喜、惊讶, 在爷爷看来却是“大惊小怪”;妹妹因见草丛间不认识的萤火虫而惊喜, 引起了“我”的忧伤和追忆;婶婶安慰没能捉到萤火虫伤心欲哭的妹妹, 许诺七夕带妹妹到公园去看放生的萤火虫, 更触发“我”关于人类与自然的思考。“人类不断地发掘着, 开发着, 自然的美离我们越来越远”, 仅仅一句话, 在揭示文章主旨的同时, 也照应了作文命题材料。

优秀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 常常蕴含着学习问题的解决之道, 这是我们教师开发写作关键知识、提炼写作策略的一个原则和方向。

摘要:材料型作文题型使用时间不长, 在写作中学生有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论述类文章重复材料显豁的倾向性意见, 二是记叙类文章提及、点击材料方式不当。我们分析江苏省2013年高考优秀作文, 从考生优秀作文中开发解决学生问题的具体写作策略。

写作困惑 第7篇

一、中职学生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困惑

1. 畏难情绪——态度上的困惑。

中职学生由于英语基础整体较差, 认为学习英语和英语写作对预期从事的职业没有太大帮助, 缺乏英语写作的兴趣, 进行英语写作的动机不强, 因而抱有无所谓、可有可无的态度。这种态度决定他们对英语写作往往充满畏难情绪, 哪怕是表达最普通的意思, 也觉得困难重重, 不知从何下手, 习作质量很低。平时每碰上写作训练, 只要不是硬性规定完成, 大多数学生都会将其束之高阁, 或者草率了事, 只有考试非做不可时才把它作为汉译英来对待, 采用汉语思维硬性翻译。

此外, 由于对英语写作的这种畏惧心理, 任务观重, 中职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作文书写不规范, 字迹潦草, 乱写一气, 乱涂乱改, 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不好, 也增加了教师批改作文的困惑, 如在考试中出现就会导致扣卷面分和感情分。

2. 薄弱的基础——表达上的困惑。

(1) 词汇贫乏、句式单调。中职教材中的词汇其实并不算很多, 相当多的学生由于基础差又不够勤奋, 加上方法不当, 真正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的词汇很少, 再加上对英语的基本句式掌握不牢固, 从而直接造成作文中词汇单一、错词连篇、单词混用, 句式单凋、不完整等情况屡见不鲜, 很难清楚明白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意思。

(2) 语法错误百出。学生英语作文中出现的“大错”多半都是由语法错误引起的。中职学生在写作中的语法不规范、句子结构混乱、词性不分、冠词滥用、时态语态错误、连接词误用、句式表达不完整等语法错误百出。

(3) 母语的影响根深蒂固。母语对中职生写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 受汉语语法和习惯表达方式的影响:英语中的性、数、时态、语气、语态、句式结构等在表达上和汉语完全不同。学生在平时写作中忽视了这一点, 硬性翻译使得词句生硬、语义不连贯, Chinese English现象较常见。第二, 受母语词汇构成和词的涵义的影响:在找不到合适的对应词的情况下, 往往凭借自己已有的汉语和英语构词感觉来造词。第三, 受母语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螺旋式的, 汉语写作过程中的阐述总是围绕一定的中心思想;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型的, 阐述观点时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 把所要谈论的主题在一开始就提出来, 然后再一步一步地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

(4) 英语写作基础薄弱。不了解各种文体的基本特点及写作要求, 从而造成作文观点不明、要点不全、结构不合理、逻辑性差;缺乏必要的写作技巧, 如:不习惯使用修饰语, 缺乏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 (如不懂得如何通过语法手段、词汇手段和逻辑联系语来完成语篇衔接) 。

二、应对策略

1. 结合职业需要, 激发写作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只要社会的个体存在内在需要, 就会产生能够满足需要的动机, 进而产生某种行为。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 中职学生的学习有一个特点:对其就业越有帮助的教学内容, 其学习动机就越强;对成绩越优秀的科目或越容易完成的学习任务, 其产生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我认为中职学校的英语写作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职业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讲解和练习与中职学生的专业需要及就业面试所必备的职业素养密切相关内容:诸如英语求职信、个人简历;自我介绍英文演讲稿;英语应用文体写作;理工类专业中的专业术语与专业标志的翻译。学生认为这些内容实用性较强, 因而产生较强的学习动机。

当然, 有了较强的学习动机, 如果没有浓厚的兴趣, 则很难让中职学生长期坚持写作和不断取得进步。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都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那么, 如何在中职写作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首先, 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可以从写作内容着手, 选取的题材应还原或者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 并且能引起学生愉快的情绪。例如, 可以选取“My fa-vorite sports”;“My E life”;“The teacher that I never forget”等作文题目。其次, 能引起强烈情感体验的辅助材料和行文优美的范文也能激发学生参与写作的兴趣。在教授写作题目为“自我介绍”的英语演讲稿时, 我借助内涵丰富、气势磅礴的奥巴马胜选演讲视频作为该主题的辅助材料及解析范文。在充分领会其内涵后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一篇好的演讲稿所带来的影响力及产生的意义。随后我在批改学生的演讲稿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学生在其所写的演讲稿中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奥巴马胜选的演讲词中的“Yes.We can.”或者改为“Yes.I can.”。最后, 对中职学生的写作成果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大多数学生的作文虽然存在不少的语病, 但是也有不少闪光点。例如:学生在作文中有些句型的使用很地道:一些观点具有新意;名言、谚语的引用恰到好处。教师在批改中应一一指出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使学生不断从英语写作中获得较强的自我效能感, 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2. 夯实基础, 循序渐进。

由张伊娜教授主编的新的江苏省中等职业英语教材已试用了近五年时间。这套教材从形式到内容都遵循了新课程标准。通过五年的教与学的实践, 我们可以清楚地领会课标精神:写是基本句型的扩大、延伸或变化。因此, 训练学生“写”就要以此为出发点。在学生掌握它们后, 再加以扩句训练。当然, 英语习作中能恰到好处运用一些复合句, 能给文章带来不少亮点, 但不要刻意使用, 特别是基本功不扎实的学生。中职作文训练最忌好高骛远, 训练最好根据班级实际, 学习写作应“句—段—篇”有序推进。在教学中, 可以通过连词成句、模仿造句、翻译、回答问题、换词改写句子等形式达到训练目的。另外, 不要舍近求远, 新中职教材非常重视有指导性的程序写作, 它主要分布在学生用书的阅读主篇目的Writing Task部分, 这里的写常与听、读和说紧密联系, 而且给予学生比较详细的指导, 甚至指明了写作的步骤和方法。这是很好的资源, 最好不要漠视。

3. 加大输入, 自然输出。

写的训练不应孤立进行, 必须与听、说、读互相渗透, 只有通过读听足够的语言输入量, 学生才有可能通过说和写输出一定的语言信息量。“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杜甫的诗句道出了读与写的关系之紧密, 教师可以用课文为载体, 从每单元中摘取一定量的句子和段落让学生背诵, 长此以往, 学生不仅能学到地道的英语表达法, 而且能培养语感, 写作时学生自然能直接引用、套用, 使笔下的作文少出语法错误, 流畅纯正。平时还有必要让学生有选择地背诵一些优美的范文。背诵范文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的了解, 内化语言知识结构, 强化语言的输入, 从而使其语言输出规范化, 得心应手。

三、教师对中职英语写作教学的困惑

1. 写作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得不到充分的重视。

写作能力是英语学习所必须掌握的四种语言能力之一, 但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看, 写作教学是由精读教学分担的, 由于每一单元的教学课时较少, 而课上所需要涉及的内容却很多, 教师把主要精力都放到了精读课文内容及语言知识的分析讲解上。若精读课能按教学计划顺利完成, 教师就能利用有限的时间“蜻蜓点水”般地对写作进行简单讲解;否则, 写作教学就被无情地忽视和删减掉, 完全成为精读教学的附庸。这种教学现状导致学生对写作无论从字词运用还是篇章组织方面的知识都停留在一个不完整的、时断时续的认识层面上。教师没有一本自成体系写作教材, 由于篇幅限制, 教材中所举的写作范例也是有限的, 这样学生就难以通过大量阅读典范文章提高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 而这种能力是一个能写出好文章的人所应该具体的基本素质之一。

2. 批改作文成为苦差事。

中职英语课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 虽然教学质量相对普高来说要求更低一些, 但每位教师所担任的课务一般比普高教师要重、杂。比如大部分的中职英语教师都要带三个班的英语课且跨年级上课, 甚至在特殊情况下少数教师要兼任其他课务, 因此教学任务还是比较繁重。正因为如此, 学生的习作批改工作自然受到了严重影响。其次, 由于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受母语思维影响严重, 英语表达往往言不达意;语法错误百出, 病句众多等诸多问题, 使教师批改作文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太多、太大, 加上少数同学书写潦草, 乱涂乱改, 更增加了教师批改作文的难度。很多认真负责的老师恨铁不成钢, 批改详详细细、面面俱到, 一次作文批改下来, 老师被累得腰酸背痛。学生的习作改到最后, 就变成了老师自己的作品了。可学生拿到本子后, 往往就瞄一下评语, 很少在乎错误处, 致使屡批屡犯。这样一来, 效果却事倍功半, 教师苦不堪言, 也一次又一次打击了教师批改的激情。

四、应对策略

1. 多元评价, 注重激励。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 可采用多元参与作文实践, 即学生自查, 学生互评, 教师批阅。让其填写一份自我评价和互评表。评价表的内容大致如下:体裁是否得当, 结构是否完美, 要点是否完整, 单词拼写、时态、人称、句式、动词形式、词组搭配、标点等是否正确, 过渡是否自然。根据评价情况, 指导学生对文章初稿进行修改。也可以让学生与同伴相互交换短文, 进行互相批改, 并填写相互评价表, 根据同伴的反馈意见修改短文。然后把修改稿和评价表交给老师, 由老师评价后反馈给学生。该操作的优点: (1) 经过修改和评价后学生的习作错误少、质量高, 易批改, 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 (2) 学生自评、互评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写作兴趣,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教师批改作文时要有一颗爱心, 满腔热情。评语常用鼓励性语言, 可用面批、也可用师生讨论, 让学生从老师评价中感受到老师的殷切期望。事实证明, 好的评价是人才的“催产婆”;差的评价是扼杀学生智慧的“刽子手”。得体的作文书面、口头评价把学生引向创造与欢乐;差的评价把学生推入郁闷与抵触。

2. 主次分明, 及时反馈。

批改作文不宜主次不分, 抓小失大。目前, 不少教师把大部分精力花在纠正学生作文中表层错误 (如:拼写、标点、语法错误等) 而无法集中更多精力考虑内涵方面的错误 (如:文章内容、结构等) 。作文上交, 教师要尽快批阅, 及时反馈, 如果时间不充裕, 可以按层次抽改学生作文, 然后教师及时通过课堂讲评, 集中解决学生共同的错误。通过讲评使学生领悟到自己的语言错误后, 教师还要让他们自己改正作文中的错误。这样的教学效果远比教师费力地替学生一手包办, 改出所有的错误要明显得多, 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再现典范, 资源共享。

讲评不但要指出学生习作中的典型语法错误, 警示避免, 而且要经常指出优点, 以利模仿。对于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典型错误, 用幻灯片投影由全班来修订。对于学生作文某一优美句子、段落、篇章均汇集成《佳作共欣赏》, 然后复印给同学, 以达资源共享。这种形成性评价有不少好处: (1) 面向全体, 保证最大量的学生感受成功。 (2) 摒弃了传统评价——只看作文分数, 弱视创作过程。这样可以避免对学生个性的忽视, 对学生人格的践踏, 也可以避免学生的抵触情绪和消极情感。 (3) 尊重个体差异, 帮助学生悦纳自己, 拥有自信, 时时处处体现人文关怀。

4. 写法指导, 逐步提高。

要写好文章一定的写法指导是必要的。行文时要注意构思布局。应采用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划方式, 即文体→时态→段落→衔接→句型→词汇。首先要考虑文章体裁。时态应具有一致性, 避免混用。例如日记及记叙文一般用过去时, 科普文章及调查报告一般用现在时。学生可根据总体规划时的构思, 利用列出的衔接词、句型、句式和关键词写初稿。修改时既要纠正初稿中的语法、拼写、标点符号等错误, 也要从大处着手, 看文章要点有无遗漏或过量增添, 层次是否合理, 过渡是否自然, 语言是否流畅等。中职英语教师必须重视这些练习, 因为它们由易及难, 由简到繁, 能一步一步地帮助学生提高写的技能。

总之, 英语写作能力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综合国力”, 不可能一蹴而就, 英语谚语“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事实上, 尽管在平时的写作教学实践中, 教师与学生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困惑, 但教师只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整体规划, 科学统筹, 选用合适的方法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的热情, 我们的学生听到写作心就不再烦, 教师批改习作时头就不再痛了, 我们的作文教学也一定能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罗少茜.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4.

[2]赵小冬.谈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5, (10) .

[3]汪东萍.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和有效的解决方案[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6, VOL26, (1) .

写作困惑 第8篇

一、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目前小学英语教学极其重视“听、说、读”的训练, 每学期很多地方还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口语考试, 却往往忽视了“写”的教学。在外语学习技能中, “写”对学习者的要求是最高的, 而要在小学阶段教学生这一技能难度也就更高, 毕竟小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有限, 所学的词汇、话题等内容较少。因此, 学生在写作上产生畏难的情绪和严重的厌写心理, 写作时或草草应付了事, 或东拼西凑依着葫芦画瓢, 造成千人一面、异口同声的可悲局面;教师在批改上也感到枯燥无味, 更不忍睹作业本、试卷上一大片鲜红的笔迹, 批改作文也就成为英语教师最痛苦的事。更可悲的是让学生写同一篇文章, 即使已帮其修改了, 即使是写第一百次。学生本来写错的, 最后还是写错了。

二、英语写作教学的意义

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 也是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世界上约有20个国家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使用, 共计约有8亿人。也就是说, 世界上差不多每五个人中有一个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懂英语。若加上世界各国中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人数, 懂英语的人就更多了。另外, 有一大批原本的非英语国家, 如:我们的近邻日本、韩国, 随着经济起飞, 跟国际市场快速融合, 英语早已普及化、大众化, 大大改变了这些国家的语言使用面貌。调查显示, 在这些国家, 英语水平跟个人社会地位等级明显成正比。

世界上70%以上的邮件是用英文写或用英文写地址的。全世界科技出版物70%以上用英语发表。全世界的广播节目中, 有60%是用英语进行的。绝大部分的国际会议是以英语为第一通用语言 (90%以上的国际会议用英语召开) , 它也是联合国的正式工作语言之一。总之, 在国际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贸易、交通运输等领域, 英语是一个重要的交际工具。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化,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迫切需要造就一大批精通外语的专门人才, 以加速我国“四化”进程, 使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因此, 学好英语对实现上述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小学英语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师思想重视不够。

多年来, 大家都认为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目的仅限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因此, 在当前的小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组织大量的听说活动, 而忽视对写的有效训练。很多教师重视不够的另一个原因是:写作教学和训练过于费时, 影响教学进度;写作作业难批改;写作教学枯燥, 易降低课堂的活力。

2. 母语文法的束缚。

英语与汉语, 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 它在语法、文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作为一种初接触的新语言, 小学生通常不能按照英语的语言习惯、思维角度去安排一个较完整的写作思路。在写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语法不规则, 句子结构混乱、含义不清, 和不少的“中式英语”。比如有些小学生为了表达自己学习英语很刻苦:I work hard at English.却写成I study English very hard.这句话想当然是不对的。再如一般现在时态中第一、二和第三人称转换时涉及到的一系列动词的变化, 小学生通常不能自如、灵活地运用。

3. 学生缺乏写作信心。

小学生的英语词汇量并不是很丰富、遣词能力也不强。写作时, 总有满腹的话要说, 却找不到适当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或者语法不过硬, 写作时由于害怕出错误, 变得对写作产生恐惧, 不敢写英语作文。我想, 这是导致写作困难的最直接原因。

四、解决的对策

1. 学好课本知识, 丰富词汇量, 积累词句。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完满智育极其重要的条件, 就是要掌握该门科学的基本原理的牢固而自觉的知识, 教学就是从这些基本原理开始的, 不掌握这些基本原理, 就不可能掌握更高深的知识。”古语亦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因此, 对平时所学课文中的某些重点的、好的、表达特殊的句子要求学生加以记忆、背诵并进行模仿、创造。当然, 写作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要靠平时一点一滴积累, 平时要多听、多说、多阅读, 并且要养成认真学习英语的习惯。

2. 培养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写作欲望。

众所周知, 写作和口语都是语言输出的重要方面, 写作是人们学习、运用英语的综合技能的表现, 教授学生英语写作能检验和巩固学生综合的语言知识, 在写作过程中, 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去思考、组织、判断、修改,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能让学生去辨别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的异同, 尤其是不同的句型、表达方式和选词造句;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哪怕正确地写出一句、两句或一小段, 一旦受到鼓励, 学生都会欣喜若狂, 学习英语的兴趣会增加。如果教师能仔细观察并珍惜学生的每一次创举, 并能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高度赞扬, 鼓励他大胆地、尽情地去想象, 那么学习英语就没那么枯燥了。如果只是一贯地、认真地去备课, 精彩地上课, 而在课堂上不去评价学生, 你觉得你的课上得成功, 可是学生开心了吗?教育是一门科学, 教学是一门艺术, 优秀的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 而且需要把握教育的真谛, 了解少年儿童的发展规律, 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具备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极端负责的品格。通过鼓励和表扬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与别人交流, 达到培养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写作欲望的目的。

3. 运用适当的训练方法。

(1) 看词——说句——写话。

写作教学应遵循看词——说句——写话的过程循序渐进。三、四年级的学生应着重练写句子, 并能初步学写话。看词、说句、写话是一种非常适合中年级的写作形式。教师可向学生提供一些单词, 如:There is…/How many…/Here’s…for…/Whose…等, 让学生看词说出相关句子。由于学生思维角度不同, 他们说出的句子也有所不同。比如:《牛津小学英语》5A《a camping trip》E部分就是练习have/has这两个词, 学完该短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这两个词造句。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学生说出了以下句子:She has two big eyes./She has a flower./The elephant has a long nose./We have a good teacher./They have a TV./He has a new shirt等。通过这样的看词说句活动, 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此时, 教师若要学生完成一篇相关的写作作业, 他们就不再会觉得没内容可写或感觉写起来特别困难了。学生的习作中可能会有一些语序或语法错误, 但是只要稍作修改就可能是一篇很好的习作了。经常以这种方式练习写作, 学生用英语写作的兴趣倍增, 写作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2) 仿写、改写和缩写。

真正的英语写作是从仿写开始的。小学英语教材中有不少和学生日常生活极为贴近的课文, 这些都是仿写的好范文。例如:学完《牛津小学英语》6B《Asking the way》后, 教师可让学生运用这单元学过的句子模仿问路和指路。学完6A《Ben’s birthday》后, 可让学生仿写生日有关的话题。改写是指把一篇课文的人称或时间或事件作一下改变, 然后重写此文, 这有利于学生对这一类文章的掌握。缩写可以帮助学生多次复习文章内容, 提高学生英语思维能力, 为自由写作打下有益的基础。

(3) 利用图表练习写作。

教师可为学生设计阶梯式的写作任务。如:先设计调查内容, 让学生通过调查活动填写表格、完成练习, 最后自由写作。采用扶——半扶——放的方式。比如:6B《The season》要求学生了解本地的季节特征, 自己最喜欢哪个季节, 并说出原因。我课前设计了如下表格, 让学生通过调查填写表格。

练习一:采访你的同学, 并完成上表。

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in Dan-yang?Why?

练习二:采访结束后, 呈现一段短文, 让学生填写。

I like____best, because it’s_____.I can_____, I can____, I can____.I think, _______is an interesting season.

练习三:仿照练习二,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篇短文:描述丹阳的四季特征, 并说出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以及为什么喜欢它。

(4) 创设情景编写对话。

在写作教学中创设生动的情景不仅能够营造氛围和意境, 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还有利于创造和模拟语言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创设充满童趣的直观情景, 如:一幅图画、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生动的表演、一种社会现象的描述等。这些情景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材料, 并在瞬间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写作热情。

(5) 自由式写作。

在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素材时, 就应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式写作——写日记、书信或写作等。学生可以查字典、上网或阅读报刊书籍, 搜集写作材料。当然这种写作有一定难度, 一般五年级下学期或六年级上学期开始。在写作前应先对学生做一些辅导, 告诉他们日记的写法、结构等。学生水平也不一样, 可从较好的学生开始, 然后普及到全班。教师在讲评时不要过于注重语法的正确与否, 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写作尝试, 体会英语写作的乐趣。

写作困惑 第9篇

一、敞开与被看的两难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女性作家如陈染、林白的“私人化写作”和“身体写作”, 其初衷是对父权统治下女性历史被遮蔽和拆解的抗争, 对男性话语霸权和理性叙事的颠覆和消解。从我国女性写作的现状来看, 女性作家的“身体写作”对男权伦理道德、欲望特权和阅读经验的确构成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但女性大胆突破男权对女性的性欲禁忌, 在打开自己的身体企图冲破男权传统、解构菲勒斯中心主义的同时却落入了被男性窥视的圈套, 间接迎合和满足了男性窥视欲的需求, 再次跌落在男性审美视野的陷阱中成为被观赏的风景和欲望代码, 最终陷入一种敞开与被看的两难境地。有学者分析个中原因:“女性在张扬自我决斗宣言的时候, 因不慎而成为男性眼中又一道奇异的风景, 独白变成展览, 平等、自由的争取演变为话语实践。商业主义的叙事策略和西方新潮理论来到中国, 因新奇而急于诉诸实践, 总会结出意想不到的畸形果实。”[1]面对社会商业化进程的加速和男性写作对女性形象妖魔化界定的双重挤压, 女性写作仿佛在夹缝中艰难地生存, 她们所进行的努力绝不亚于一次精神的探险之旅。

追究女性写作两难境遇背后的原因, 女性作家对于“身体”敞开的大胆轻率和“欲望化”的叙事倾向确实难辞其咎。但相比之下, 同时期男性作家的“欲望”文本同样层出不穷。文本不但充斥着性欲的冲动, 还弥漫着浓重的男权意味, 传达出男性对于权威地位的怀念和对菲勒斯中心的捍卫, 对于肉体情欲堪称精于此道的撰写绝不亚于女性, 为何他们没有陷入类似的境地?为何男性的目光总是最先投射在女性文本中的“身体”之上而忽略了其作品内在的文学性?此种现象的存在不得不说是男权制度之下话语霸权对于女性的压制和带有性别色彩的语言暴力, “与女性有关的说话、写作和思考, 一度被一些做秀的女性和一些庸俗的媒体合谋所损害, 以致有越来越多的人误以为, 新锐女性 (尤其是写作者) 都是身体文化的热爱者和实践者, 还有一些人, 甚至能从女性写的每一个字中闻出肉欲的气息。这样的误读已经接近于杀人”[2]。这种有良知的批评足以让那些偏颇的评论自惭形秽。

“晚生代”作家如卫慧、棉棉们之所以成为身体叙事的标签, 就在于其作品在商业价值面前的全面失守, 她们在作品中所传达的现代都市生活的颓废、迷茫和绝望并非扭捏作态的无病呻吟, 但由于文本过多停留在个人欲望的表层叙事, 对形而下内容的浓墨重彩使得形而上的追求被悬置起来, 因此文本缺乏理性支撑和精神层面的关照, 顺理成章地成为商业炒作的对象。“美女作家”们在品尝了作品与市场“亲密接触”的胜利果实后, 也就半推半就地接受了现实, 市场经济和文学在“身体写作”这个关节处以丧失作品文学性的惨痛代价达成了看似完美的接轨。女性写作钟情于感官欲望的表达方式, 成为市场经济热潮中赚取经济利益的最佳途径, 看似围绕女性审美体验的大众文化市场, 实际上依旧操纵和把持在男性视野和权利范围之内, 而女性写作的某些作品最终只能沦为市场与大众文化合谋的牺牲品。“一旦女性的隐私, 女性的躯体, 女性的性欲及情感欲望, 被他人或自己出于商业投机的目的, 以向世俗的男性阅读市场示爱、讨欢或献媚的方式进行‘季节性降价销售’时, 无疑将女性小说生命召唤的意义, 在一片美丽的谎言中降格为一摊鼻涕。”[3]

究竟是以唤醒女性独立意识、开辟和建构女性自由空间为目的, 还是以吸引男性眼球、自愿充当商品化的牺牲品、成为促销手段和炒作卖点为目标?这一立场问题是女性文本首先需要面对的, 这既是对于文学创作态度的检验, 是女性写作保持文学个性的重要前提, 又是正确达成新的叙事策略的有效探索。因此, 身处男权传统束缚和市场化包围双重险境中的女性写作, 应该改变狭隘的创作观念, 打破女性写作题材狭窄化的瓶颈, 拒绝商业化的利用和诱惑。如果在文学个人化倾向的道路上仅仅局限于“性”和身体, 并以此作为资本来炫耀和出卖, 那么对于女性写作的发展将会后患无穷。当然, 女性作家最需要明确的是, 无论以何种话语方式进行突围和革命, 都不能放弃对于深度和审美意义的追求, 不能降低文学本身所应具备的精神和灵魂的高度。

二、失语与认同的悖论

女性主义认为, 千百年来由于男性话语的遮蔽, 女性一直处于沉默的他者地位, 要么就是身处男性中心话语内部无从表达;要么就是在没有话语权的情况下扭曲地言说自我。因此, 想要摆脱男性的压制, 必须采取一种不同的话语方式表达和书写, “女人腔”、“私欲式”独白或者“躯体修辞学”的表述方式应运而生, 女性话语方式的建构代表着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对自身价值的探寻。陈染特立独行的表达方式、林白梦呓呢喃式的言说, 都成为“女人腔”表述的典型代表。

然而, 这种表达方式是否真正起到了颠覆男权话语的作用?女性用自己的声音打开了关闭已久的心门, 但对个体自我倾诉的高度关注使得女性写作忽略了倾听、认同与被接受的重要性, 大大削弱了文本的可读性和接受性, 在沉迷自我空间的同时失去了联络外部世界和其他群体的机会, 实际上又跌入了言说与失声的矛盾险境。“所以说, 一方面, 我们肯定女性发出‘自己的声音’, 但同时也要警惕这‘声音’陷入‘自说自话’和‘话语真空’”[4]。女性在过于强求颠覆男权话语的同时, 是否过多地依赖了自己的性别反而使得自身身陷囹圄?女性写作的真正威胁似乎并非只来自“男权话语和主流话语的双重覆盖”, 还源于女性的自我封闭、不断复制和拆解, 这样的结果只能促使女性写作在狭路上顿步不前, 自生自灭。

女性渴望摆脱男权话语的束缚和阳性中心的话语引力场, 从而采用私语式的写作和叙事风格, 同时期待着征得整个话语系统的认同, 而现有话语系统又不可避免地贯穿着男性话语认可和沿用的传统模式及规则, 男性标准以一种隐性的形式无形地制约着现有话语体制的发展。面对这样的现实矛盾, 女性试图建立的女性话语谱系依然徘徊在男权话语的边缘无法彻底挣脱。如何在被整个文学系统认可的根深蒂固的男权话语中寻得女性自己的立足之地?是以决绝的姿态与之做无望的徒劳抗争, 还是借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借用现有的话语模式从内部瓦解和抨击男权话语?女性写作究竟有没有可能和必要建立起一套完全不同和独立于男性话语的女性话语系统来进行文学创作?这些都是女性写作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其实, 女性文学批评的根源在于女性主义对于已有文化和话语的设定, 如果认定现有的所有文化和言说方式都是男权统治的工具和媒介, 那么女性主义势必将自己置于一种负隅反抗、颠覆解构的绝境, 而刻意地创造和寻求一种迥异的话语方式又必然会使女性写作在现有文化体制中陷入自掘坟墓的局限, 用女性的自我呢喃、独白私语构筑的作品文本只能是一些语言的片断和支离破碎的情节, 这样的非理性文字和话语结构最终只能陷入类型化的拷贝和言说误区, 与颠覆男权话语的终极目标似乎相去甚远。因此, 女性写作应该在尊重现有差异的基础上, 尽可能地进行与男性话语的对话和交流, 避免女性主义文学走入自我封闭和隔绝的魔障。真正有说服力和影响力的作品, 应该都是由内而外的多元化表达, 而不是刻意选择操持何种言说方式和过多依傍性别特征而写就的文字。对于本身就具有丰富性和个性特征的写作来说, 作家的性别并不重要, 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叙事特征才是作家应该追求的真正目标。

三、隐退与遗忘的矛盾

女性写作在文本中往往封闭自我, 只关注自己的世界, 陈染的《无处告别》、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中的情节大多如此。但是女作家们如果只钟情于自身而丧失对外部世界和他人的兴趣;只专注于网罗个人经验而游离在公共话语和题材之外;只沉迷于身体、性欲、成长的叙事角度和内容而忽略了道德和精神的层面, 那么即使在文本中“男性”被无数次地杀死, “男权”被千万次地诅咒, 在现实社会中依然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如果女性写作不能摆脱私人化写作倾向的狭窄出路, 只是沉溺于个人欲望的言说而忽略了对人类心灵和社会的普遍关注, 那么, 即便这样的隐退可以暂时逃避男权的压制, 即便作家本人有着再多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感受力, 狭隘封闭的写作终会被自我独尊的意识渐渐封死, 而作家和文本终将面临被整个社会遗忘的危险, 对于根深蒂固的男性中心社会和体制而言自然构不成任何实际的影响。

对于现存的诸多社会问题和对自我之外的“他者”的关注, 以及对于人类共同命运的承担, 应该成为具有女性独立意识的女性写作的真正内容, 进而充实女性文本的主题并深化其内涵。波伏娃曾经指出:“真正伟大的作品是那些和整个世界抗辩的作品。……但要和整个世界抗辩就需要对世界有一种深切的责任感。”[5]这似乎也应成为女性私人化写作的出路之一, 作家林白从私人化写作向社会实录式抒写转变的创作历程可以算作是一个最具说服力的佐证。“个人化的最好出路就是找到一个把自己的心灵与外部世界对接的方法, 这样可以使写作不断获得一种激情和张力, 而不至于慢慢退缩和委顿。”[6]

女性写作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抓住有利时机, 珍惜来之不易的自由和开放氛围, 创作出有深度有分量的作品。“女性本身就处于一种被看的境地。因此男人要看女作家写什么———这可能有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他们不希望女作家写许多政治、社会、历史, 他们不希望她们创作出对社会历史有影响的作品。”[7]面对男性这样赤裸裸的坦白, 女性作家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我封闭的最终结局只能是画地为牢、作茧自缚, 最终被尘封和埋葬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在男性目光的注视下, “她们”的写作应该冲破这种摆布和约束, 从退守的狭小领域中走出来, 改变主题单一的模式化写作, 达成个人空间与外部环境的“对接”, 将专注于自身的目光转向他人, 面对开阔多元的外部世界、面对宏大的社会和历史发出真正属于女性自己的声音, 为文化的多元发展增添绚丽浓重的光彩。

四、两性对峙的僵局

纵观我国当代女性写作的作品, 在整体上始终弥漫着强烈的火药味, 贯穿着两性对抗的性别色彩, 旨在解构男权中心二元对立的女性主义, 在自我发展和实践的过程中却又跌入了二元对立的对抗性思维的陈旧轨道:一方面怀有破除男权束缚和压制的急于求成的迫切心理, 另一方面却又无望彻底割断与传统文化积淀和男性话语千丝万缕的联系, 女性写作将自己放置在一个左右为难的境地当中, 却依然执著地拒斥着男性和来自男性世界的任何信息。

在女性写作的文本中, 男性遭受了或被淡化、或被彻底放逐的命运, 女性将男性排除和拒绝在自己的门外, 转而隐退在自己隐密的内心生活中, 显示出女性对于男性盲目的排斥和逃避心理。在张洁的《方舟》《无字》、铁凝的《玫瑰门》《秀色》、陈染的《私人生活》《无处告别》、林白的《瓶中之水》等很多作品中都存在着类似的叙述角度和表达手法, 男性在这些文本中索性缺席或被丑化, 或者就纠缠在无法调和的性别对立的两极矛盾中不能自拔。女性作家在形象塑造方面对于男性形象的贬低和扭曲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偏爱和复仇心理, 《回廊之椅》中懦弱的希达和别有用心的陈农;《致命的飞翔》中丑陋卑鄙的秃头男人;《棉花垛》中乘人之危的国, 等等, 都饱含着强烈的性别意识和“门户偏见”。

其实, 这种“厌男症”的叙事策略一方面可以看做是女性浮出地表之后对于女性自身的认识和澄明, 是对以往处在男性话语包围中女性形象的重笔改写和对男权体制有声地反抗, 另一方面似乎又存在矫枉过正的流弊, 形成了“性别凡是论”或者单一的唯性别论, 凡是男性文化语境中存在的就是男权中心主义的, 凡是沾染男性性别的就是父权制的等偏激思想。这种极端对立的姿态使得女性主义原本对男权体制下的二元对立进行解构所付出的努力付诸东流, 平等宽松、自由多元的话语环境尚未完全摆脱阳性中心的统治, 又将面临陷入阴性中心的女性霸权危机之中, 这种新的二元对立和性别战争显然有悖于女性主义的初衷, 是女性主义极端意识一手种植的苦果。女性写作只有突破性别壁垒, 抛弃在偏执的女性主义立场下形成的新的性别相对论, 有效地汲取来自男性有益的批评意见, 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对男性话语的对抗。

正如西方女性主义者所说:“真正的女性主义立场并不意味着与男性对立, 更不是对男性的仇恨, 而是终止对男性的迎合与屈服, 实现同男性的平等相处。”[8]因此, 在新世纪文化语境已经转向共建和谐的当下, 女性面临的不再仅仅是单纯的挑战和批判, 更重要的是建立在两性自省基础上的双性和谐。真正的女性写作不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与男性决绝对抗的文化姿态, 不是在解构和建构中更替性别话语中心霸权的较量, 更“不在于单纯地创造女性性别文化, 而是唤醒公民注意历史和现实性别文化的残缺, 参与全人类合理化生存的文化实践”[9], 是与男性和谐相处、平等发展的真正打破性别门户偏见的写作。毕竟这个世界是男女两性共在的世界, 男性和女性仿若天平的两极, 任何一极的改变, 势必要借助另一极的配合才能够保持平衡, 女性主义争取自由平等环境的努力, 不可能与男性毫无干系, 只有基于双方平等对话、求同存异、互相合作的伙伴关系模式的构建, 才能实现最终的和谐。

五、批评与实践的断裂

我国女性作家对于自己作为“女性”写作者的身份认同存在着严重的思想障碍, 她们不但不能接受对自己作品的女性主义立场的分析, 甚至不愿意在自己头衔之前被打上性别的标识。我们熟知的很多优秀女作家如张洁、张抗抗、王安忆、铁凝等, 她们在自己的作品中都可圈可点地表现出了强烈的自觉自醒的女性独立意识, 许多作品甚至成为我国女性写作发展历程中里程碑式的经典之作。然而正是这些最符合女性主义标准的作家们, 却都曾公开表示过自己的“非女性主义”立场。不可否认,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我国本土化发展的过程中, 首先遭遇到的就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作家文学创作二者之间互相脱节的现实。

针对文学批评与创作实践的断裂, 一方面暴露出移植理论本土化发展必须面对的许多问题和困难, 女性主义在男权话语之下存在被“妖魔化”的潜在危机, 女性主义总是被歪曲成为一种妄图颠倒乾坤、建立女性霸权的理论主张, 其实这种“妖魔化”策略本身就说明了男权传统对女性解放的恐惧和担忧。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我国女性作家们在思想观念上由来已久的顾虑和性别敏感意识的匮乏。她们表面上对于女性主义的避讳和反感, 与她们在作品中反映出的很多实际存在的女性问题及流露出的强烈的女性意识构成极大的反差, 说明她们对于女性主义立场并非视而不见, 而是在传统思想的长期影响下, 女性在接受男性文化统治驾驭的漫长历史中, 逐渐形成了一种默许和隐忍的姿态, 她们内心存在着对于男权体制和话语权威震慑之下的畏惧和退让。当然, 女性作家力求摆脱性别限制, 找寻更宏大和宽广的题材进行写作的态度本无可厚非, 因为真正的写作就应该立足于个人化的真实表达, 不应局限于性别的差异。但是需要强调的是, 两性和谐共建的基础和前提是性别偏见的消除及男女两性之间的互相尊重和彼此认同, 女性作家如果不能首先明确自己的性别身份、正视男女两性的性别差异, 不能够对自己女性写作的身份和女性视角产生认同感, 那么她们对于女性主义立场的回避则是一种向男权文化的妥协甚至是与男性权威的合谋, 她们的创作实践只能是个人孤独的低吟浅唱, 而不可能达成集体的和声。

美国学者苏珊·S·兰瑟指出, 文学叙述存在着作者的、个人的和集体的三种叙述声音模式, 女性作家要在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形成这三种叙事权威, 并特别强调了集体型叙述声音的必要性。我国女性写作面临的现状正是“集体叙述声音”的严重缺失, 女性作家在性别壁垒的隔离中, 只关心基于个人经验之上的创作, 这种散兵游勇式的文学实践由于整合意识的匮乏始终无法形成集体协作的局面, 其结果自然无力与男性共同构建平等交流、和谐相处的世界, 这也正是我国女性写作为何至今不能确立一种独特的文学传统或者立场明确的创作范式的根源所在。当然, 随着女性主义理论的深入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努力, “女性主义”正在人们逐渐加深的理解中洗刷着过去被强加的妖魔化的罪名, 女性作家对于女性主义立场、女性视角的认知和态度也有很大转变, 已经从过去的讳莫如深逐渐转向正面承认和深思熟虑之后的淡化。但是, 女性意识的确立和性别主体观念的普及在目前依然任重道远,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创作实践的接轨还需要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才能达到完美融合。

总而言之, 女性写作在我国的发展依然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虽然面对着如上文所述的诸多困境, 但女性作家的所作出的有目共睹的努力和男性作家的勇敢的接纳和突破, 已为女性写作的未来勾画出了美好的轮廓。

摘要:我国当代女性写作在发展过程中, 从被历史和男性遮蔽的地表之下浮出到女性主体意识的凸显, 经历了艰难的挣扎和突围。突围之后, 女性写作面对着更为复杂的境遇, 既有对菲勒斯中心的突破, 又有作茧自缚、进退两难的尴尬, 既品尝了破解男权话语的欢欣, 又体会着失语和背离的漂泊感。由此, 女性写作在我国的发展依然有着多元和分流的可能。

关键词:女性写作,男权话语,私人化写作,女人腔

参考文献

[1]孟繁华.战斗的身体与文化政治.求是学刊, 2004 (4) .

[2]谢有顺.话语的德性.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2:235, 236.

[3]王绯.世纪之交的女性小说.小说评论, 1996 (5) .

[4]杜霞.自己的声音:联系与隔绝.文艺评论, 2005 (2) .

[5]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156.

[6]徐小斌.个人化写作与外部世界.中国女性文化, No.2:63.

[7]王干, 王丽霞.性别深化的坍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写作批判.当代作家评论, 2005 (1) .

[8]徐岱.身体与写作:进入边缘诗学的一个视点.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4 (4) .

上一篇:阿昔洛韦注射液下一篇:球感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