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注射镇痛合剂

2024-05-13

硬膜外注射镇痛合剂(精选8篇)

硬膜外注射镇痛合剂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连续硬膜外麻醉手术患者400例, ASAⅠ~Ⅳ级, 年龄18~90岁, 体重25~95 kg。根据不同手术选择不同间隙, 向头侧置管3~5 cm。每例都是全程连续硬膜外麻醉且效果可靠, 否则不参与研究。手术历时2~8 h, 术后常规留置尿管24 h。

1.2 镇痛方法

4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200例。单次组 (A组) 术毕向硬膜外腔一次注射吗啡2 mg+0.75%布比卡因4 ml+氟哌啶4 mg。注射完毕就拔除硬膜外导管以便排除其他各种原因使研究受干扰。PCEA组 (B组) 术毕持续输入镇痛混合液 (2 mg/ml罗哌卡因+4μg/ml芬太尼+3μg/ml昂丹司琼) 2 ml/h持续输。观察镇痛效果, 嗜睡, 恶心, 呕吐, 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1.3 疼痛评定标准

用WHO疼痛Ⅳ级标准评定Ⅰ级:完全无疼痛。Ⅱ级:轻度疼痛, 静卧时无痛或稍有疼痛, 但不需要加用镇痛剂。Ⅲ级:用药后疼痛减轻, 能够耐受, 活动时加重。Ⅳ级切口重度疼痛, 强烈要求加大镇痛剂量。Ⅰ、Ⅱ级视为效果良好。有效率= (Ⅰ+Ⅱ级) /样本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镇痛效果24 h内比较见表1。

*与A组有效率比较, P<0.01

2.2 不良反应

A组出现副反应恶心 (10例) 和其他不良反应 (20例) 的病例明显高于B组, 切口Ⅲ、Ⅳ级例数明显高于B组。B组中25例有患者下肢麻木感, 有下肢无力的感觉, 不敢下地怕摔跤。

3 讨论

罗哌卡因注射液是一种新型的长效酰胺类局麻药, 对感觉纤维的阻滞优于运动纤维, 术后运动阻滞迅速消失。对心脏的兴奋和传导的抑制均弱于同类药布比卡因。且低浓度的溶液可避免运动神经纤维的阻滞。还有其他独特的血管收缩作用更加延长了运动神经阻滞时效。非常有利于硬膜外麻醉以及术后硬膜外术后镇痛。术后镇痛的开展, 使得患者术毕疼痛大大减轻, 并为临床医师及患者家属所接受。使麻醉学科地位提高及本专业在临床中业务范围得以拓展[1,2,3]。自1979年Behar首先应用阿片受体类药物进行硬膜外注射镇痛以来, 广大麻醉界的同仁们对术后硬膜外应用阿片类药物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以前是以不疼为目的, 现在则对改善手术患者的术后恢复, 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已形成广泛的共识: (1) 减少患者术后痛苦, 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 (2) 患者能早期进行术后康复训练, 有助于术后短期和长期康复。 (3良好的术后镇痛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4) 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5) 降低慢性痛痛发生率, 促进患者的长期康复[4,5,6,7]。

传统的单次硬膜外注药方法简单, 基本能解决一部分术后镇痛的需求, 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是随着人们对术后镇痛认识的不断深入, 对镇痛的期望值也在提高, 对单次注药的副反应, 越来越重视。对其镇痛满意度大打折扣。随之PCEA技术的应用则很大程度上克服单次的缺点, 患者满意, 临床医生认可[8]。能达到患者期望的无痛状态, 提高了镇痛效果, 争取到患者及家属的信任, 为使这项工作能更好地应用和推广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 2 mg/ml罗哌卡因+4μg/ml芬太尼+3μg/ml昂丹司琼, 2 ml/h持续输注。不仅取得了良好的镇痛效果。还有利于下肢功能的锻炼, 促进患者术后早期恢复, 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符合了麻醉工作者的工作目标, 提升了麻醉科的地位, 非常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比较硬膜外单次注射吗啡与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 (PCEA) 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手术的患者400例。随机分为两组, 把硬膜外单次注射吗啡镇痛与PCEA镇痛进行比较。结果:PCEA组疼痛轻, 排气早, WHO疼痛Ⅳ级标准评定有效率明显高于单次注射吗啡组 (P<0.01) , 药物副作用小、程度轻。结论:PCEA为连续硬膜外麻醉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措施,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单次注射,连续硬膜外麻醉,术后镇痛,吗啡,芬太尼,罗哌卡因,PCEA

参考文献

[1]李仲廉.妇产科麻醉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511.

[2]Behar M, Maggora F, Olshwang D, et al.Epidural morphine in treatment of pain[J].Lancet, 1979, 1 (3) :5271.

[3]马晓艳, 朱凤全.妇产科术后疼痛的处理[J].中国实用妇产科与产科杂志, 2003, 19 (10) :5841.

[4]胡兴国, 张云翔, 曾因明, 等.鞘内吗啡对切口疼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P物质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1, 21 (11) :663.

[5]谭冠先.痛痛诊疗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64-171.

[6]曾因明, 邓小明.米勒麻醉学[M].第6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2731-2751.

[7]徐建国.成人手术疼痛处理进展[J].实用疼痛学杂志, 2009, 5 (6) :448-457.

硬膜外分娩镇痛60例临床分析 第2篇

【摘要】 目的: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方法及对产妇的影响。方法:将60 例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麻醉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硬膜外分娩镇痛,镇痛有效率达100%,双下肢运动自如,对产程无影响,无胎儿缺氧和新生儿窒息发生,无麻醉意外发生。结论:经硬膜外腔注入的麻醉性镇痛药,直接与脊髓背角的阿片受体结合而产生镇痛效果,同时无任何感觉和运动阻滞;阿片类药物与局麻药配伍应用能产生良好镇痛效果。极大地提高分娩镇痛的效果与质量。

【关键词】 硬膜外自控镇痛;分娩镇痛;产程

硬膜外分娩镇痛是最常用的分娩镇痛方法,在临床上应用很广;常用的硬膜外分娩镇痛方法有连续硬膜外镇痛(CIEA)和孕妇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其中PCEA是目前最为常用的硬膜外镇痛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60例产妇生产时采取硬膜外分娩镇痛方法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 例均为足月妊娠待产孕妇,年龄23~38 岁,均为初产妇,单胎、头位,无宫缩乏力,低置胎盘、胎膜早破、头盆不称和严重妊娠合并症,胎儿无异常。

1.2 方法 用低浓度局部麻醉药阻滞T10~L1节段可有效缓解第一产程疼痛;在第二产程,由于阴道扩张和会阴压迫,阻滞范围应扩展到S2~S4节段。一般在宫口开至2~3 cm时进行分娩镇痛操作,过早可能抑制必要的痛反射而影响产程,太迟则往往不能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1]。按常规于L2~3或L3~4行硬膜外穿刺向头置管3~4 cm,由硬膜外导管注入1%利多卡因3 ml观察5 min,无蛛网膜下腔阻滞征象后,连接PCA镇痛泵。镇痛药液一般选用局麻药与阿片类药物的组合。局麻药作用于神经轴突,阿片类药物作用于脊髓内的阿片受体。局麻药可减轻阿片类药物的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副作用,而阿片类药物可减少局麻药的浓度及用量,使运动神经阻滞减轻。这两类药物相互协同作用,可产生良好的分娩镇痛效果。药物选择上局麻药常选用对运动神经阻滞作用较小的局麻药,如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阿片类药物可选用芬太尼、吗啡和苏芬太尼。为减少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镇痛平面不宜过广,一般保持在脐以下对冰冷感觉消失或痛觉减退,而且下肢不出现麻木感为宜。镇痛平面达T10~T8为满意平面。

2 结果

硬膜外分娩镇痛,镇痛有效率达100%,双下肢运动自如,对产程无影响,患者血压有不同程度下降,分娩镇痛可提高分娩期母婴的安全,缩短产程,减少剖宫产率,减少产后出血,改善胎盘血流量,无胎儿缺氧和新生儿窒息发生,无麻醉意外发生。

3 讨论

硬膜外阻滞是目前最广泛使用和最有效的分娩镇痛方式。从最初的单独使用局麻药物,到联合使用阿片类药物和非阿片类药物发挥协同镇痛作用,椎管内分娩镇痛的发展非常迅速。连续输注给药的缺点在于产程中镇痛需求发生变化时难以及时调整给药量,导致连续给药总量超过其实际镇痛需要[2]。研究发现连续给药法和按需给药法之间病人在感觉阻滞节段、低血压、第二产程的持续时间以及尿潴留方面的发生率都很相似。

硬膜外分娩镇痛是最常用的分娩镇痛方法,其对母婴影响小,镇痛效果良好,在临床上应用很广。硬膜外分娩镇痛常用的局麻药物为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阿片类药常为芬太尼。常用的药物浓度为0.075%~0.125%罗哌卡因(布比卡因)+1~2μg/ml芬太尼。常用的硬膜外分娩镇痛方法有连续硬膜外镇痛(CIEA)和孕妇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其中PCEA是目前最为常用的硬膜外镇痛方法[3]。随着病人自控镇痛(PCA)技术的广泛使用,产妇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已逐渐广用于分娩镇痛。产妇可根据产痛的镇痛需要自行注入镇痛药液。PCEA的优点在于减少用药剂量,易于调整用药量,便于自行给药,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应用于分娩镇痛副作用甚少。

局麻药通过多种途径扩散到脊神经根,由于进入脊髓后根的感觉神经纤维较细,易被阻滞,故能阻断或减轻产程过程中因下产道扩张、宫缩及皮肤粘膜伤口引起的疼痛传导;且麻醉为局域性的,产妇神志清醒,注意力集中,能很好的配合[4]。有效镇痛可减少产妇在产程中过度换气所致呼吸性碱中毒,避免产妇宫缩时屏气引起的新生儿低氧血症及酸中毒,减轻分娩时母体内发生的神经内分泌反应,降低母体内儿茶酚胺水平,改善子宫血流状态,增高新生儿脐动脉PO2。减轻产妇的心脏前后负荷,对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伴有心功能不全的产妇分娩有很好的疗效。避免或减少全身镇痛用药的需求,用药可控性增强。产妇清醒,能主动配合,误吸风险较小,安全性較好。尤其适用于有妊娠合并症的产妇分娩:可辅助高危产妇分娩的顺利进行,如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臀位分娩、多胎分娩、子宫收缩不协调性分娩;对合并有下列疾病的产妇有较好的疗效: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超重、血管神经性水肿、慢性遗传性胰腺炎、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等,甚至对有四肢瘫痪伴自主反射亢进和重症肌无力的产妇也有良好效果。

经硬膜外腔注入的麻醉性镇痛药,直接与脊髓背角的阿片受体结合而产生镇痛效果,同时无任何感觉和运动阻滞;阿片类药物与局麻药配伍应用能产生良好镇痛效果。PCEA的最大优点是产妇处于主动地位,可根据自己的感受最大程度地控制用药量,此方法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效果良好,目前临床最为常用。

参考文献

[1] 吴新民,陈 倩.分娩镇痛[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84-185.

[2] 黎尚荣,罗刚健,马武华,等.自然分娩时不同浓度罗比卡因的硬膜外镇痛效应.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5,21(6):383~385.

[3] 刘泽文,刘会长. 氯普鲁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硬膜外自控分娩镇痛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25(9):820-821.

硬膜外注射镇痛合剂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6月1日~2013年8月31日在本院产科住院待产孕妇中, 足月妊娠, 无经阴分娩禁忌证 (并且除外有宫颈手术史、产道异常、明显头盆不称、胎儿宫内窘迫、胎位异常者) 、头位初产妇412例, 年龄20~35岁, 孕周37~42周。

1.2 方法

采取自愿的原则, 宫口开1.5~2 cm进行CIEA无痛分娩, 宫口开大4~5 cm行阿托品0.5 mg肌内注射100例, 作为研究组, 100例未采用任何止痛措施顺其自然阴道试产作为对照组, 两组孕妇的年龄、孕周、孕次等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1 研究组

宫口开1.5~2 cm时, 排除头盆不称、胎儿窘迫、羊水异常等情况者, 由麻醉师选择L2~3或者L3~4硬腰联合穿刺, 所用药物为舒芬太尼50μg、罗哌卡因10 ml, 加0.9%生理盐水至50 ml, 蛛网膜下腔给药2 ml作为冲刺剂量, 然后硬膜外腔留管持续镇痛, 维持8~10 ml/h。宫口开大4~5 cm时硫酸阿托品0.5 mg肌内注射。进入第二产程后关闭止痛泵, 以免影响孕妇屏气用力, 同时观察产程进展情况, 宫缩情况, 进行持续胎心监护, 了解胎心基线变化有无减速, 同时了解宫缩强度, 询问孕妇疼痛程度, 如果宫缩乏力, 可静脉滴注0.5%催产素, 调整宫缩至每10 min内宫缩3次以上, 持续30~40 s, 并且配备专业助产士指导孕妇正确屏气用力。分娩过程中正确记录宫口4~5 cm (即肌内注射阿托品的时间) 至宫口开全时间、产时出血量和产后24 h阴道流血量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尿潴留等情况。

1.2.2 对照组

自然或辅助催产方式进入产程后未采用任何止痛方法, 但是出现潜伏期延长倾向时可以用地西泮、5%碳酸氢钠进行镇静、纠酸治疗, 孕妇睡醒后仍宫缩乏力可行人工破膜、缩宫素加强宫缩, 除无痛分娩术及阿托品肌内注射外, 方法同研究组, 连续胎心监护, 记录宫口开大4~5 cm至宫口开全时间, 观察项目同研究组。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孕妇分娩方式及分娩结局;观察两组孕妇有何不良妊娠结局。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包, 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资料显示分娩镇痛常见副作用为继发性宫缩乏力, 研究组36例, 发生率36%, 对照组22例, 发生率22%,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 在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产后尿潴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产程进展方面, 研究组明显快于对照组, 80%患者在1 h内宫口开全。总之, 连续硬膜外镇痛联合硫酸阿托品肌内注射能最大限度减轻孕妇疼痛, 促进了产程进展, 在剖宫产方面, 两组孕妇比较, 对照组剖宫产率为40%, 高于研究组2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说明分娩镇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剖宫产率。

2.1 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及分娩结局比较

见表1。

2.2 两组孕妇宫口开大4~5 cm (即研究组肌内注射阿托品的时间) 至宫口开全时间

见表2。

3 讨论

3.1 分娩疼痛产生原因

(1) 子宫肌纤维缺血、宫颈管的进行性缩短、宫口进行性扩张以及子宫韧带、腹膜受到牵拉等造成内脏疼痛; (2) 精神心理因素, 如恐惧、焦虑以及对胎儿是否健康的担心等。

3.2 分娩镇痛的好处

分娩疼痛可以说是大多数女性一生中经历的最疼痛的事情, 孕妇往往出于对分娩疼痛感的恐惧, 而选择剖宫产, 一部分在临产以后因为无法忍受疼痛而要求剖宫产, 导致无手术指证的剖宫产率高。分娩镇痛应用于临床可使孕妇在产程中能够享受到无痛或疼痛明显减轻, 有利于阴道分娩, 也降低了胎儿窘迫的发生率,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剖宫产率。

3.2.1 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连续连续硬膜外镇痛低浓度只对感觉神经产生麻醉, 对运动神经无影响, 因此用药后孕妇疼痛感明显减轻或消失, 从而得到充分休息缓解疲劳状态, 得以使产程顺利进展, 减少手术产率, 研究组宫缩乏力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这可能与麻醉后疼痛感减轻, 对垂体的刺激减少, 导致催产素分泌减少有关, 适当调整催产素能够恢复有效宫缩, 所以产后出血方面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3.2.2 阿托品为抗胆碱药物, 主要阻断M胆碱受体, 松弛内脏平滑肌, 能解除平滑肌及小血管痉挛, 因此阿托品宫颈注射可使宫颈肌松弛, 宫颈变软, 宫口易扩张, 从而达到缩短第一产程的效果。

第十七届欧洲区域麻醉年会提出, 理想的分娩镇痛必须具备以下特征: (1) 对母婴影响小; (2) 易于给药, 起效快, 作用可靠, 满足整个产程镇痛的需求; (3) 避免运动阻滞, 不影响宫缩和产妇运动; (4) 产妇清醒, 可参与生产过程; (5) 必要时可满足手术的需求。作者所在医院采用CIEA联合阿托品肌内注射, 对母婴不良影响小, 易于给药, 起效快, 作用明显, 可明显消除或缓解孕妇分娩过程中的疼痛, 有利于产程进展, 若出现剖宫产指证, 无需二次置管, 增加麻醉药物剂量可行剖宫产, 术中患者无明显疼痛。

摘要:目的 探讨连续硬膜外镇痛 (CIEA) 联合阿托品肌内注射对分娩镇痛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随机采取2009年6月2013年8月在本院住院同时行CIEA及阿托品肌内注射分娩的孕妇1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照组100例未采用任何止痛措施而行阴道试产, 对比两组孕妇的分娩结局。结果 研究组产程进展明显快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宫缩乏力发生率为36%, 明显高于对照组2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研究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量、产后尿潴留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上述资料对比发现CIEA主要不良反应是继发性宫缩乏力, 研究组36例, 而对照组22例。结论 采用CIEA联合阿托品肌内注射有利于缩短产程、减缓患者疼痛、提高阴道分娩率, 对新生儿结局无不良影响。

关键词:硬膜外连续镇痛,硫酸阿托品,分娩结局

参考文献

[1]曹泽毅, 郎景和, 黄悦, 等.中华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955-963.

硬膜外术后镇痛患者的护理 第4篇

1 临床资料

选择30例自愿接受术后硬膜外镇痛 (PCEA) 患者, 其中下肢手术15例, 椎间盘突出症15例。麻醉均采用硬膜外麻醉, 手术结束后在患者自愿、同意的前提下, 麻醉医师经硬膜外麻醉导管留置自控镇痛术 (PCA) 泵。药物配方以0.75%布比卡因 (国药准字H31022839) 15 m L+吗啡 (国药准字H21022436) 4 mg+氟哌利多 (国药准字H31020895) 2.5 mg, 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 L, 程序维持剂量为2 m L/h.术后观察镇痛效果、并发症的发生及护理。

2 护理体会

2.1 术前护理

护士要全面了解病情、诊断、治疗、护理、手术方式等。术前1 d到病房访视患者,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与患者沟通, 让患者了解手术医生、麻醉师、护士及手术过程、术后疼痛发生的时间以及术后止痛的重要性。同时介绍PCEA作用原理、使用方法、对疼痛的评估方法及注意事项, 消除患者的顾虑, 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 使患者自觉接受PCEA的治疗。

2.2 术后观察

2.2.1 严密观察病情

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呼吸、脉搏、血压、膀胱充盈度、肛门排气、皮肤颜色、恶心、呕吐等情况。

2.2.2 观察镇痛效果

正常情况下患者自觉无痛或活动、变换体位时偶感疼痛, 无痛苦表情, 安静合作;如果患者出现痛苦表情, 疼痛难忍或剧烈疼痛, 应立即检查导管是否松动、脱落、有无阻塞, 并通知麻醉科医生, 及时处理。

2.3 不良反应的护理

2.3.1 恶心、呕吐

恶心、呕吐是PCEA之常见副反应, 轻者恶心、呕吐1~5次/d, 能忍受、克服, 重者在5次/d以上, 需通知医师用止吐药。注意排除甲硝唑等妇科常用药所致的恶心呕吐, 这种情况停药可改善, 或者改用其他药。

2.3.2 排尿功能障碍

PCEA开始时, 我们按照常规24 h后拔除保留尿管, 但发现多数患者出现排尿困难, 不能自主排尿, 需重新留置尿管。在认识到是PCEA之副反应以后, 护理中就延长了保留导尿时间, 注意局部清洁, 防止感染, 患者停用PCEA或麻醉管后方拔除尿管, 有效地解决了问题。延长导尿管保留时间, 同时也增加了患者活动及下床行走的困难, 要告知患者带管活动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3.3 肠功能恢复问题

术后接受PCEA患者肠功能恢复要慢24 h~48 h, 为尽快恢复肠功能, 早日进食, 可用番泻叶代茶饮、新斯的明双侧足三里注射, 对个别腹胀较重者, 可用肛管排气解决。

2.3.4 其他

PCEA最严重的负反应是呼吸抑制, 可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加强护理, 注意观察, 及时发现十分关键。为防止呼吸抑制, 我们采用24 h动态心电监护, 床旁常规备解救药纳洛酮。本组有3例患者诉胸闷、呼吸困难, 但心电监护呼吸无明显异常, 还是按照呼吸抑制治疗, 对症处理后好转。

2.4 加强PCEA的护理

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临床分析 第5篇

常用的分娩镇痛方式包括:经皮神经电刺激 (TENS) 、吸入镇痛、全身使用阿片类药物、局部镇痛。有研究表明硬膜外镇痛能有效减轻待产过程的疼痛, 对围产儿无不良影响, 合理选择分娩镇痛方法有助于产程进展, 可减少社会因素剖宫产[1]。但硬膜外镇痛是否延长产程, 是否增加急诊剖宫产率及器械助产率, 对分娩结局有何影响, 在不同的报道中有较大差异, 对于其用于分娩镇痛的安全性, 尚存在争议。国外有相关的临床观察及Meta分析报道称, 硬膜外镇痛会延长产程, 尤其是第2产程及孕妇主动用力的时间, 会增加急诊剖宫产率及阴道助产率[2,3,4]。但也有相反的观点, 认为其对分娩结局无不良影响。硬膜外分娩镇痛在国内尚未广泛开展起来, 相关的临床报道不多, 且观点不一。所以对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使用和管理, 以及其本身对于分娩的影响, 仍值得探讨。本院开展硬膜外分娩镇痛至今已有两年时间, 现选取2012年1-12月在本院分娩的孕妇进行临床研究分析, 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于产程、产后出血、分娩结局及新生儿的影响, 以评估其用于分娩镇痛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2月在本院分娩的单胎、头位、足月临产、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50例施行分娩镇痛的产妇作为镇痛组, 随机抽取同期、条件相似的未实施分娩镇痛者50例为对照组, 观察镇痛效果、产程、产后出血量、分娩方式及新生儿情况。

1.2 镇痛方法

当产程进入活跃期、宫口开大3 cm后, 临产孕妇因产痛需要进行疼痛干预时进行硬膜外穿刺, 常规于L2~3间隙进针向头端置管3 cm, 先注入1.0%盐酸利多卡因3 m L用以确定硬膜外导管未误入蛛网膜下腔或血管, 并测定感觉阻滞平面连接微量注射镇痛泵至宫口开全时停药, 镇痛的同时对临产孕妇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并用胎儿电子监控仪对胎儿进行全程监控。

1.3 疼痛判定标准

疼痛程度按WHO制定的标准评分:0级无痛, 安静合作;Ⅰ级轻度疼痛, 能耐受;Ⅱ级中度疼痛, 合作欠佳;Ⅲ级重度疼痛, 不能耐受, 不能合作。疼痛0~Ⅰ级均为镇痛有效。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产妇疼痛情况、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及新生儿Apgar评分。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孕妇一般情况及新生儿体重比较

两组孕妇的年龄、身高、体重、孕周及新生儿体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 两组镇痛效果评价

镇痛组产妇疼痛感觉为0~Ⅱ级, 镇痛有效率为98%, 对照组产妇疼痛可达Ⅲ级,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例 (%)

2.3 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程时间及产后出血的影响

镇痛组与对照组产程时间及产后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2.4 硬膜外分娩镇痛对分娩方式的影响

镇痛组自然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镇痛组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在阴道助产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4。

例 (%)

2.5 硬膜外分娩镇痛与新生儿Apgar评分之间的关系

两组在1 min和5 min新生儿Apgar评分上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5。

3 讨论

产妇常由于疼痛而引发焦虑、紧张甚至导致血压升高, 心脏负荷加重, 耗氧量增加, 同时妨碍胎儿对氧和营养的摄取, 严重者甚至造成母体和胎儿内环境紊乱, 发生胎儿窘迫。理想的分娩镇痛标准应该是镇痛安全, 方便给药并且起效快, 可满足整个产程的需要[5]。对母体的呼吸和循环无抑制作用, 对胎儿、宫缩和产程无明显的影响或抑制[6]。产妇清醒, 可参与分娩过程, 不影响产后哺乳。分娩镇痛有利于减轻产妇的紧张情绪, 减轻应激反应, 保障分娩过程的安全。本研究结果显示, 硬膜外分娩镇痛有效率为98%, 两组孕妇疼痛感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程的影响尚不明确[7,8]。本研究结果显示, 镇痛不增加产程, 可能与镇痛改善了孕妇的状态, 加强了孕妇生理分娩的信心, 使盆底肌肉放松, 减少软产道的阻力有关。硬膜外镇痛对分娩方式的影响众说不一。Vendola等[9]报道助产率升高。也有报道剖宫产率及助产率均增高[10,11]。还有报道剖宫产率无影响[12,13]。本研究结果显示, 镇痛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镇痛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本研究中新生儿的情况与Eriksen等[14]报道的分娩镇痛不影响新生儿的Apgar评分的结果相似。在孕妇分娩过程中使用硬膜外麻醉技术镇痛具有较高安全性, 对于产妇及胎儿的安全无明显影响, 且有效地缓解了分娩疼痛, 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率, 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 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摘要:目的:探讨硬膜分娩镇痛对分娩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施行分娩镇痛的产妇作为镇痛组, 随机抽取同期、条件相似的未实施分娩镇痛者50例为对照组, 观察镇痛效果、产程、产后出血量、分娩方式及新生儿情况。结果: (1) 两组孕妇疼痛感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两组产程、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镇痛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镇痛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阴道助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4) 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不延长产程、不增加产后出血量、不影响新生儿评分, 是安全有效的。同时硬膜外分娩镇痛对提高自然分娩率, 降低剖宫产率起到积极作用, 值得推广应用。

硬膜外注射镇痛合剂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2010年我院择期在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卵巢囊肿切除)手术治疗的患者40例,年龄19~39岁,体重40~60 kg,ASAⅠ级或Ⅱ级,术前肝肾功能、血小板检查、凝血功能检查正常,无硬膜外穿刺禁忌证。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PCEA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麻醉方法

术前30 min为患者肌注苯巴比妥钠0.1 g、阿托品0.5 mg,入室后开放静脉通道,输注复方乳酸钠,连续监测ECG、MAP、HR、SpO2和PetCO2等。PCEA组全麻诱导前经L2~3椎间隙穿刺,硬膜外头向置管3 cm,注入2%利多卡因试验剂量4 ml,以确定硬膜外穿刺成功,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均依次静注咪唑安定(江苏恩华药业)0.05 mg/kg、丙泊酚(迪施宁,清远嘉博制药)1.5~2.0 mg/kg、瑞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1μg/kg、维库溴铵(仙林,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0.1 mg/kg,插入气管导管后机控呼吸,维持呼吸参数:潮气量8~10 ml/kg,吸呼比1:2,调整呼吸频率11~16次/min,PCEA组间断硬膜外每30~40 min注入2%利多卡因5 ml维持麻醉,全麻维持以丙泊酚3~8 mmg/(kg·h)、瑞芬太尼0.07~0.14μg/(kg·min),持续输注,间断静注维库溴铵维持肌松。术中呼气末CO2分压维持在35~40 mm Hg。手术临结束准备缝皮时,停止输注丙泊酚,最后一针缝合结束停止输注瑞芬太尼。术毕静注新斯的明1 mg、阿托品0.5 mg拮抗残余肌松作用。患者全部清醒,拔除气管导管,回病房后均经鼻导管吸氧。对照组全麻诱导、麻醉维持及呼吸参数同PCEA组。

1.3 术后镇痛方法

PCEA组经硬膜外导管连接PCA泵(江西洪达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给予甲磺酸罗哌卡因(泽荣,山东鲁抗辰欣药业)178.8 mg,舒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50μg,咪唑安定(江苏恩华药业)10 mg加生理盐水至100 ml;PCA参数均设置为负荷剂量2~3 ml,单次PCA量0.5 ml,锁定时间15 min,背景流量2.0 ml/h。为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实施术后镇痛者不参与观察及检测结果。对照组疼痛时肌注哌替啶。

1.4 观察指标

疼痛强度: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术后2 h、4 h、6 h、12 h、24 h静息时和活动后(咳嗽或者由平卧位坐起时)疼痛强度。术后24 h镇痛满意度:用10分法询问患者对镇痛的整体满意度,“0”分表示最不满意,“10”分表示最满意。以肌注哌替啶的作为镇痛的补救措施,并记录时间、次数。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间VAS评分的比较

PCEA组术后2 h、4 h、6 h、12 h和24 h的静息时与活动后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表3。

2.2 两组间镇痛满意度的比较

PCEA组24 h镇痛满意度平均为(8.1±1.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0.9)分(P<0.05)。

2.3 两组间镇痛补救措施的比较

PCEA组术后无一例需要肌注哌替啶进行镇痛;对照组术后需要肌注哌替啶镇痛者15例,均在术后4~8 h肌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腹腔镜妇科手术现已成为腹腔镜中最成熟的手术方式之一,随着腹腔镜妇科手术水平的逐步提高和手术规范的日益完善,它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腹腔镜术后早期疼痛是值得重视的问题,疼痛是由不同的因素形成,引起疼痛的机制不尽相同,因此,目前多主张采用多种方法联合治疗[1]。妇科患者由于多为年轻女性,对疼痛的耐受性差,因此,采用安全有效的术后镇痛方法非常重要。传统的镇痛方法采用肌注哌替啶,但是维持的时间短,效果不够满意。本研究结果表明,PCEA可削弱手术和疼痛带来的应激反应,对心、肺、凝血、胃肠道功能和神经内分泌等多系统均有益,提示PCEA镇痛效果满意。

硬膜外甲磺酸罗哌卡因自控镇痛具有不同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征。甲磺酸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的长效酰胺类局麻药,不仅具有作用时间长的临床特点,而且还具有以下特点:心脏毒性低,引起心律失常的阈值高,心脏复苏的成功率高;中枢神经的毒性低;运动神经阻滞和感觉神经阻滞分离;有外周血管收缩作用,因此适合用于术后镇痛[2]。PCEA组选用0.1788%甲磺酸罗哌卡因加0.00005%舒芬太尼加力月西进行硬膜外镇痛,直接作用于脊髓神经根;术后镇痛将局麻药物与阿片类药物合用可减少两种药物的剂量,维持或增强镇痛强度,减少阿片类药物和(或)局麻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选用0.1788%甲磺酸罗哌卡因加0.00005%舒芬太尼加力月西进行硬膜外镇痛,虽然以2 ml/h的速度输注,但同样能取得了较理想的镇痛效果,术后镇痛优良率达93.3%,而且不良反应少。

综上所述,腹腔镜妇科手术后的患者,硬膜外甲磺酸罗哌卡因加舒芬太尼加力月西自控镇痛安全可行,镇痛效果满意,但在镇痛过程中需加强硬膜外导管的管理。

摘要:目的 观察妇科患者腹腔镜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的临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将40例年龄19~39岁,ASAⅠ级或Ⅱ级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分成两组,每组20例,PCEA组给予甲磺酸罗哌卡因+舒芬太尼+力月西硬膜外自控镇痛,对照组按全麻后处理,未行术后镇痛。观察两组患者镇痛效果、镇静程度、舒适评分、不良反应。结果 PCEA组镇痛效果、镇静程度、舒适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腹腔镜妇科手术后的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安全可行,镇痛效果满意,但PCEA组镇痛需加强硬膜外导管的管理。

关键词:妇科,自控镇痛,腹腔镜

参考文献

[1]薛杨,龚志毅.腹腔镜手术后的疼痛治疗.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07,28(4):377.

硬膜外注射镇痛合剂 第7篇

关键词:硬膜外分娩镇痛,剖宫产,硬膜外麻醉

对患者进行硬膜外分娩镇痛具有较低的失败率, 但是实施硬膜外剖宫产麻醉失败的几率相对较高[1]。对此, 针对硬膜外分娩镇痛中转实施硬膜外剖宫产麻醉临床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失败率[2]。针对导致临床表现出失败的危险因素, 对其进行仔细的研究显得至关重要。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导致中转失败的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研究, 以确定最优的麻醉方法, 确保临床母婴的安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进行硬膜外分娩镇痛过程中中转实施剖宫产的患者200例, 年龄最小为22岁, 最大为45岁, 平均年龄为 (27.5±1.6) 岁;患者的排除标准: (1) 穿破硬脊膜; (2) 硬膜外导管回血患者; (3) 硬膜外导管脱出。

1.2 方法

1.2.1 镇痛方法

自愿要求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患者, 取左侧卧位进行常规硬膜外穿刺, 穿刺间隙 (L2~3/L3~4) , 硬膜外置管深度3 cm。选择浓度为0.075%罗哌卡因联合2μg/ml的芬太尼对患者实施硬膜外镇痛, 初始负荷量为10~12 ml, 连接自控镇痛泵, 背景量最少为5~8 ml/h, 患者自控镇痛量1~5ml, 确定锁定时间为15 min, 总量<20 ml/h[3]。在对患者进行镇痛的过程中, 如果患者对临床疼痛改善的程度不满意, 需麻醉医师对患者追加用药0.15%的罗哌卡因8~10 ml[4]。

1.2.2 硬膜外分娩镇痛中转实施硬膜外剖宫产的麻醉方法

常规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心电图、呼吸、血氧饱和度, 对患者的感觉、运动阻滞平面进行测试, 并进行VAS评分, 通过硬膜外导管进行回抽无血液以及脑脊液后, 注入2%的利多卡因 (12~18 ml) [5]。

1.3 麻醉失败定义

在硬膜外注入利多卡因后 (10 min) , 阻滞不全或者无效, 需要对患者辅助进行局部麻醉或者全麻保证成功完成手术[6]。

1.4 观察指标

(1) 一般资料:年龄、身高、体重、BMI (体重指数) 、孕周以及孕次等。 (2) 对患者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的相关情况 (硬膜外穿刺体位、硬膜外置管深度以及分娩镇痛时宫口情况等) ; (3) 患者VAS评分 (0~10分) , 0分表示没有疼痛感觉, 10分表示出现了强烈的疼痛感。对患者进行改良Bromage评分:0级:没有出现运动神经阻滞;1级:患者不能抬腿;2级:不能将膝部弯曲;3级:不能将踝关节弯曲[7]。 (4) 镇痛持续时间:患者表现出临床镇痛效果的时间。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具体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麻醉失败率

在200例患者中, 30例患者需辅助局部麻醉或改为全身麻醉完成手术, 辅助局部麻醉者20例, 改为全身麻醉者10例, 麻醉失败率为15.0%。

2.2 对比A1组、A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A1组、A2组患者在年龄、身高、孕周等一般资料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对比A1组、A2组镇痛情况

在准备对患者实施镇痛之前以及开始镇痛30 min后, 实施VAS评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分娩镇痛过程中, 患者镇痛持续的时间以及追加镇痛次数,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在进行本次的研究过程中, A1组与A2组在完成分娩镇痛后实施VAS评分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 证明即使选择硬膜外分娩镇痛没有失败的患者, 中转实施硬膜外剖宫产麻醉仍然会出现失败的情况。导致此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产痛属于患者内心的真实感觉, 产妇一经了解自身已经采取镇痛措施后, 会从内心感觉到自身的疼痛降低。 (2) 采用阿片类药物对患者进行硬膜外镇痛, 能够成功发挥全身镇痛的效果[8,9,10]。

实施产科麻醉与母婴安全具有密切的联系, 临床具有较大的风险。在对患者实施剖宫产手术时选择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方法临床表现出诸多特点:见效时间短、阻滞效果显著、对患者使用局麻的用药剂量较小以及出现麻药中毒的几率较低。但是对选择硬膜外分娩镇痛后实施剖宫产手术的患者, 通过硬膜外导管用药是主要的麻醉方法。即使通常情况下能够满足手术的要求, 可是仍然会出现麻醉失败的患者。对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失败后, 临床存在较大几率对母婴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

硬膜外麻醉失败的补救措施多采用局麻或者全麻的方法, 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手术的难度, 对于麻醉管理也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在很大成程度上对母婴的安全造成了威胁。对此, 对于实施硬膜外剖宫产麻醉失败的患者, 最优的选择便是重新椎管内穿刺对患者实施腰麻。对患者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情况进行判断, 并且对患者硬膜外麻醉的效果进行有效预测, 对硬膜外麻醉有可能失败的患者早期改变麻醉方式, 对急诊剖宫产患者的母婴安全具有极其显著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野.复合腰麻硬膜外麻醉.国外医学 (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 2013, 5 (04) :210-211.

[2]郑丽娟.胡祖荣.贾杰, 等.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痛、产程及分娩结局的影响.吉林医学, 2013, 6 (05) :103-104.

[3]赵宇, 王玉环, 林莲莲, 等.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联合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安全性探讨.温州医学院学报, 2012, 6 (04) :99-100.

[4]陈涛.硬膜外镇痛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医药前沿, 2012, 4 (18) :111-112.

[5]耿志宇, 吴新民, 陆辉.产妇分娩时舒芬太尼或芬太尼混合罗哌卡因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的效应.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3, 5 (08) :677-680.

[6]罗宝蓉, 吴优, 李玲, 等.硬膜外分娩镇痛转行硬膜外剖宫产麻醉失败的危险因素探讨.中国妇幼保健, 2013, 3 (20) :199-200.

[7]邓国支.分娩镇痛认知及硬膜外分娩镇痛对母婴近期影响研究.安徽医科大学, 2010, 5 (08) :439-500.

[8]王静.产妇的焦虑程度与硬膜外分娩镇痛及分娩疼痛的关系.河北医科大学, 2010, 3 (01) :205-207.

[9]刘涛, 许华, 朱文忠, 等.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 (妇产科学分册) , 2004, 31 (2) :101-103.

硬膜外镇痛泵用于术后止痛的护理 第8篇

1 正确评估患者的疼痛

首先保证硬膜外镇痛泵是否通畅,有无堵塞,硬膜外置管是否脱出。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态行为、情绪反应等。疼痛时血压升高或降低,心率过快,呼吸急促,手掌出汗,面色苍白或潮红,出现皱眉呻吟,采取特殊姿势,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良等反应,这些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疼痛程度、范围及变化。

2 观察患者的呼吸、是否有恶心及呕吐现象

治疗量的吗啡对呼吸有抑制作用,使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降低,故用药期间必须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当患者呼吸出现减慢或增快、烦躁不安等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配合处理。恶心、呕吐发生率为10%,引起原因很多,阿片类药、芬太尼、吗啡对延髓呕吐中枢化学感应区的兴奋作用是引起呕吐的主要原因之一。若出现可取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同时加快输液速度或应用胃复胺等药物。

3 观察患者的脉搏和血压

麻醉镇痛药可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去甲肾上腺素释放,使血浆中的浓度下降,机体的痛感提高,同时也使脉率减慢,血压下降。因此,镇痛期间常规每1~2 h测血压、脉搏1次,48~72 h后适当延长监测时间。

4 尿潴留

尿潴留发生率低,多由于膀胱括约肌痉挛所致。处理可以留置导尿在镇痛泵结束后,上导尿管后注意泌尿系统护理,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尿管通畅。

5 褥疮

由于患者使用镇痛泵后,下半身也失去一定的知觉,患者活动少,局部受压血液循环受阻有关。因此,要注意经常变换体位、按摩受压部位、活动肢体,保持床单平整、干燥,预防褥疮的发生。

6 皮肤瘙痒

发生极少,可能是吗啡类药物诱发组织胺释放而引起的,可给予抗组织胺药物,使症状缓解。

7 腹胀

上一篇:高产栽培理论下一篇:风速变化